发布时间:2023-10-15 15:23: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数字孪生与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月与寿命
一天,东京大学医学系的三浦一郎教授下意识地翻阅着该系的校友名录,突然在他的脑子里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念头。教授把名册中近20年间故世的校友名字一个个列了出来。想看看生月与死亡的因果关系。结果发现,故世的十人中有半数出生于5-7月,夏季出生的死亡率高。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他又统计了1890年以前出生的校友中生月与死亡的关系,以及日本厚生省1979年至今调查的全国100岁以上的348名男性老人的生月与死亡的关系。结论与上面的情况完全一样,5-7月出生的人,特别是男性,比起其他月份出生的人来说,寿命要短一些。
通常在一年中夏天出生的人数较少,可是在这不多的人数中,死亡率却最高。三浦一郎将这种差别归于一种在特定季节流行的、目前尚不知道的病毒。由于胎儿在母体内或出生时感染了这种病毒,结果,对病毒具有免疫力的母亲能平安无事地生育,而没有免疫力的母亲因受病毒侵袭而流产了。据此,三浦一郎推测这种病毒在8-10月(怀孕期)流行,致使5-7月出生的婴儿必然地减少。至于春秋季出生呈高峰期以几十年为周期交替地出现,是这种病毒流行的季节缓慢变化造成的。
关于生月与寿命的差别,三浦一郎说:“虽然潜伏这种未知病毒的人也照样成长。但因病毒会对激素和酶的工作造成不良影响,使体内机制不正常,最终便缩短了寿命。在病毒流行的季节怀孕、出生的人,总的来说寿命也就短了。”
生月与智慧
请问几月份出生的小孩最聪明?根据三浦一郎的相关研究,说是每年11月、12月与1月份生的孩子较聪明。
三浦一郎认为:根据自然界的生长规律,动物、植物甚至人类在冬天都是处于休养生息的季节,而新生儿此时最需要的就是睡眠,睡眠充足的孩子脑细胞生长迅速。到了来年春夏秋季时,又正好是孩子学着摸爬滚翻的时期,可以敞手敞脚地不用顾虑天气的影响。这时候身体机动的越多对于孩子的手、眼、大脑与神经等方面的协调就越有帮助,进一步刺激大脑的发展。
当然,按照常规而言,什么月份生的孩子,其智慧都是差不多的,最重要的是出生之后成长中的教育和开发。
生月与疾病
关于生月与疾病的关系,三浦一郎指出,患帕金森氏症、癫痫、小儿麻痹、多发性硬化症、骨折、脑溢血等疾病与出生月份有关。
三浦一郎从1980年起在两年间,以东京及其周围的大学生和女高中生为对象,调查骨折的人与生月的关系。出乎意料的是。男学生由于出生月份不同,易骨折的情况也大不一样。春秋出生的人骨折者居多。夏冬出生的少。女生与男生的情况恰好相反,春秋出生的骨折者少,5-6月出生的多。而体育学院的女生骨折者的出生月份,又与男生相同。三浦一郎推测,易骨折者的体质与出生月份或激素分泌存在着某种关系。
日本脑炎的发病率也与出生月份休戚相关。三浦一郎走访了多家传染病医院,取得了6800份病历。通过分类、归纳,他发现在脑炎流行年代出生的患者中,夏秋季出生的人患病多,而冬天出生的人患病较少。
关于精神分裂症的情况也大致如此。三浦一郎走访了东京最大的精神病院和多个大学的精神病科,从保存的9800多人的病历来看,这种疾病与出生年代、月份都有一定关系。三浦一郎推测造成精神分裂症的原因,也是出生前后受到病毒感染所致。由于从感染到发病的时间很长,可以考虑为类似慢性病毒那样的感染。
生月与孪生儿
日本的孪生儿,在秋季出生居多,而且孪生儿的母亲很少是5-7月份出生的。这是三浦一郎的最新研究成果。
接着,三浦一郎又研究了前民主德国和英国伦敦所保存的孪生儿出生的资料,他指出,挛生儿出生率的高低随年代、季节而变化,而且以50-100年为周年,反复出现增减。这种变化与环境,特别是与病毒是否在那个地区蔓延有关。5-7月生的母亲不易怀孕孪生儿的原因是,她们具有免疫力,所以即使在这个时期蔓延病毒,也不受其影响。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说明文教学
说明文作为语文教材中科普面广、知识性强、应用全面的知识载体,在语文教材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说明文以严密规范的科学语言,具有实用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学生在严谨规范的文章中科学的认识事物的特征属性。纵观小学六年语文教材中文章类型比例,科普类说明文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每一册书籍中都有知科普性强、知识性强的说明文教学单元,这对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的热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学习,感知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充分汲取科学内容知识,促使其准确灵活地运用语言等,教师需充分地了解说明文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了解说明文章的内容脉络,加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拓展课外知识等。由于说明文本身所具有的静态文体特征,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片面传递科学知识、灌输思想教育、混淆不同文体特征的文章教学方式,从而使得学生的知识差异、关注重点、质疑问难等问题愈演愈烈,教师难以取得预设的教学效果。本文认为在说明文教学中读、思、行极为关键,对提升说明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读为基础
语文知识是在灵活的课堂教学中被学生认知、吸收的,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阅读感知能力是教学的关键。由于小学生对科普知识具有较大的认知差异,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各个学段的教学都极为重要。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之文学作品语言客观严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普遍反映科学术语较为拗口,难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存在断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地引导学生通过读体会规范言语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读懂科学知识,读准科学语言,读透科学感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多种读的方式充分认知文本。初读整体感知文章大致内容,理清文章行文逻辑顺序,如质疑―举例论证―总结,精读时引导学生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所使用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在整体回顾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品味语言准确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理解其“管中窥豹”的表达效果。
如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如何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孪生兄弟”的意思,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就火星和地球之间相似的地方进行比较,以科学证据来肯定科学家的推断,教师要注意进一步加深其对文本的语言的准确性和内容的生动性,如能否将说明文中作者所使用的“大多”、“很少”、“大概”等词语删去,引导学生说出原因,体会删去后文本意思的改变,从而加深学生对说明文用词严谨规范性的。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文中语句,形象地感知文中的说明方法。
二.思为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将说明文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或者引导学生直接通过文本阅读获得知识,忽视学生在文本感知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思考,可能进一步导致师生之间的知识落差。“所谓知识落差是指教师传授的知识量与学生可能接受的知识量之间的比差。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优化教学过程,追求课堂教学容量,使学生在听课中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另一方面要通过客观分析学生的基础现状及接受能力,来确定恰当的知识落差。”[1]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为形象简明,教师应当在引导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如根据说明文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记叙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实用性说明文,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以事物说明文、科普说明文为主,学生通过严谨规范的语言获得对说明形象的认知,学生在品读具有文学趣味的说明语言的同时,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当学生把握说明语言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对课外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分解组合,从而提出其他问题,这就是动态教学中教师所面临的生成问题。说明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容易生成各种临时性的动态问题,这种问题的生成恰巧是学生个性化思考的结果。教师应当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及时补充科学知识,与学生进行平等互动的交流,让学生能将文本教学中的疑惑充分化解。
在小学说明文教学中,师生的思考极为关键,教师的思考能够为预设教学提供基础,学生的思考能够为教师的及时总结反思提供基础,两者之间互为因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当进一步将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课堂学习中获得感性知识,与自身的背景知识进行双向结合,真正地激发学生自身向往科学、热爱科学的内部情感。
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地预设说明文教学。关注于传授科学知识和培养创新技能,有效地联系三维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的质疑,敢于正面教学目标的落差。另一方面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带领学生探究说明文中的科学价值,分清主次、重难点教授知识,切勿将说明文文本的字词篇章知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一锅烩,进而偏离说明文教学的初衷。再者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以课堂互动对话的方式,进行平等对话沟通,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在说明文教学中真正地改变自身的角色定位,成为科学知识探究的小主人,教师成为启发点拨作用的引路人,合理引导教学活动。
三.行为反馈
说明文以科学知识为基本内容,教学时具有自身的规律,教师不仅要抓住文本中的知识重点,带领学生学习表达方法和语言文字,还应当将课内文本知识拓展迁移到课外,让学生通过掌握的学习方法,一方面能举一反三地对同类型的科普文章进行有效地解读,为自身的写作技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转变已习得的知识为实践技能,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向壁垒中积极课外观察、实验操作、记录数据、科学反馈的方式,开发利用说明文文本中所涉及的知识。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小学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
在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地变革自身的教学观念,拓展课堂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与文本、学生进行合理正确的对话,寻求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学习,创设说明文教学的创新平台。
注 释
摘要:针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结合上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设置、校企合作、思想政治教育、创业精神、就业能力培养等方面探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教学的对策,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人才培养;学生就业;存在问题;对策
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一方面是新增611万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加上2008年已毕业但未就业的近100万人,总数将达710万人左右;另一方面,受经济危机影响,就业空间相对紧缩,企业人员需求下滑。需要我们要认真研究的,提出适当的对策。
总理在2009年1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时提出了的“切实解决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2009年1月9日至11日,他在考察常州市高等职业教育园时强调,要把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人才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在职业学校学习,不仅要懂知识,还要掌握技能,更要学会生存。
一、存在问题
1.专业设置不合理。
一些学校不结合自身办学定位,不研究社会需求,不问办学条件,缺乏专业建设长远规划,一哄而上,片面追求种类多、数量多、名称新,专业设置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导致了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并存的矛盾。还有一些大学专业设置过细,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所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有所差距,适应面窄,影响就业。此外,一些学校为争夺生源,未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盲目开设热门专业,导致一些热门专业遍地开花,专业趋同化非常严重,以至于一些热门专业的学生刚入学事实上就被打入了就业难的冷宫。
2.人才培养方式单一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影响下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素质和能力培养,忽视了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使得毕业生缺乏人文精神,缺乏创新意识与实践动手能力,最终导致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就业。
3.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不少学校片面追求高层次,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本科院校争上硕士点、博士点,这似乎已成为一种时髦。在追求高层次办学过程中,一些过去十分有专业特色或专业优势的学校放弃了自己的特点,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出现了明显的偏差,从而导致人才培养规格雷同,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只不过今明两年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更加雪上加霜。所以,要解决此问题,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二、大学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目前大学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要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迫切需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策略,努力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对高等教育来说,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多样化是其发展过程中一对必然的孪生兄弟。如果一所大学的宏观定位确定为教学型大学,那么教学性就是它的主要特点,其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考虑劳动力市场的直接需要,培养应用型、技术型等当前社会急需的人才;如果一所大学将自身定位在研究型层次上,那么这样的大学不应把社会需求作为主要方向,而应注重学术性的研究,像清华北大都属于这类型学校。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依据一定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社会发展要求,为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而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的选择,已形成一系列专业和课程,构成一定的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高校只有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现实和长远需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才能从知识和能力结构上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传统的基础性学科相对过剩、新兴的应用性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比较薄弱,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且专业趋同化严重等问题。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高校在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的调整改革中,应密切联系地方经济特色、地方传统文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强化办学特色。具体来说,一是在学科结构的调整上,要坚持贯彻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分类型培养,加快传统学科的改造,加大应用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的发展力度,建立起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新的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对研究性人才,要开设有一定深度的专业选修课,拓宽他们的知识基础,提高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要开设知识领域广阔的专业选修课,使他们更多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二是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上,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由培养对口的狭窄的“对口型职业人才”(即专才)向适应社会发展的“宽口径专业人才”(即通才)转变。专业课既要体现拓宽专业培养“通才”的目标要求,又体现自己专业特色
(三)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人才培养方式是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落实课堂教学而采取的一系列途径、方法和手段。培养策略是培养目标实现的有效保证。高校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管理体制等,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实际效果。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以往那种满堂灌的 “注入式”、“填鸭式”、“地毯式”教学方式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高校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校园网、数字化图书馆和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并提高对学生的开放度和服务水平,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需要较强形象性思维的内容或需要逐步展开演示的内容,尽可能运用动态演示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二是要以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为出发点,充分运用网络、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把网络教学、集中授课与分散讨论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是要改革考试方式。学校应采取和鼓励教师进行考试模式的改革,对需要进行笔试的课程应增加主观题的比重,探索开卷、口试、大作业、实践报告、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课程考试方式,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营销和管理类的某些课程,可具体设计若干案例题,考核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实践教学作为融合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际的重要形式,对于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围绕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走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这其中,学校要解决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的部分,企业要解决的是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提高部分。学校通过合作办学,可以不断探索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企业通过合作办学,促进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研发攻关等进程的加快和提速,为产品的升级换代,企业上台阶增强动力;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体验了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中螺旋式上升的酸甜苦辣,会促进自己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进一步完善,学、做、想三管齐下也会进一步促进自身素质结构的合理化,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3.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新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在“传授型”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侧重于对师生双方“守时”“守纪”以及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效果的规范和制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高校应实行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贯彻“严格目标要求、放活培养过程、实行弹性学制、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管理方针,推行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和学生自主选课制,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自我成才的宽松环境和平台。
4.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应突出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重视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以及敬业精神的培养。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采取“订单教学”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实行学业文凭和职业资格“双证书”制度。大力发展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此类高校要找准定位,突出应用技能培养的办学特色。要按照人才市场供求信号进行学科、专业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以适应社会需要。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都要与其他综合性本科院校有所区别。要注重贴近实际、贴近实战需要,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并渗透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大批的基础厚、专业精、技能强、素质高的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灰领人才。总结高校发展的历史经验,不难看出高校的人才培养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不断变化的,但是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5.国家宏观政策支持
3月17日,教育部下发《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首次以公告形式公布了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包括20条新举措,将对“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等五类大学毕业生,提供补偿学费、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根据“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大学就业制度,政府出台措施,调控大学毕业生的走向,是十分必要,也是正常的。
6.就业能力培养。
据职业介绍中心负责人介绍,与前些年相比,用人单位的人才消费理念更加理性务实,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学习能力、吃苦和敬业精神。有的企业反映,虽然招聘时有很高的淘汰率,但一些大学生来了以后还是让人不满意。这一方面是指技能上的缺乏,另一方面也有工作态度上的问题,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培训,他们很难在工作中体现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中创软件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负责任,是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最让用人单位头疼的问题。(1)加强正确的理论、信念、人生观的教育,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的侵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成功标准,树立远大的理想。
(2)加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力度。通过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了解职业,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确立自己努力的方向;获得求职技能,以自信的姿态加入到求职大军中去;另外,还要利用课程进行职业道德培养。(3)注重情商培养。情商是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竞争、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是学生获得成功人生的重要因素,已成为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砝码。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从自然人这些非智力因素,大都要通过情商教育才能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