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5 10:00: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青少年的心里咨询,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新乡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4)
摘 要:青少年是一个人成长的最为迅速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不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智上都开始飞速地发展.因为这个阶段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再加上当今家长和教师往往只注重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其心理的疏导,所以极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咨询是解决其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其有效性十分重要.本文从青少年心理咨询的相关概念切入话题,分析当前心理咨询评价的相关情况,进而当前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进行探讨.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83-02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这句口号已经喊了很长时间了,但是各方面对于青少年的要求却总是在学业上,忽视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信仰塑造和情感交流.这种要求的弊端已经无数次地显现出来,很多青少年长大以后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却在性格上存在各种缺陷,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大学毕业后久久不能融入社会.近些年来,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亦或是社会都已经意识到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始注重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和指引.心理咨询就是一种不会让青少年产生抵触情绪的,并且能够让其主动进行心理交流的活动.
1 青少年心理咨询概述
1.1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能够让其日常生活和学习更加有效率.青少年阶段,最重要的任务还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是以后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够让其生活和学习都更有效率.恐惧、焦虑、过分兴奋、愤怒这些情绪都会让学生根本无法正常生活,遑论学习.
其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对其人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好的性格和不好的性格都是心理健康与否的体现.青少年在这个年龄段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未来的性格发展,对其以后在社会中立足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这种心理方面的因素对于其在社会上的立足甚至有些时候会高于本身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再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维护家庭和谐、学校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青少年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层次,因为他们担负的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那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就会收到广泛的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了,能够让家长和学校放心,更能够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学校的学习气氛.
1.2 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概念
心理咨询指的是咨询者认为或者实际出现心理上的疑惑或者问题,主动或者被动地前往专业的咨询机构或者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甚至仅仅是寻找愿意吐露心扉的其他人进行交流,寻求帮助,并且专业的人士给予其帮助的过程.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在概念上基本没有大的差别,只是将心理咨询的主体缩小解释为青少年.
心理咨询并不是心理治疗,首先心理咨询并不一定有心理疾病,也可能仅仅是对自己的情绪、思想无法把握,以青少年所在年龄段的阅历无法明白这种情绪和思想从何而来又会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所以需要向他人吐露.而心理治疗则必须要求青少年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其次,心理咨询主要是一种疏导和帮助,而心理治疗则更加注重“矫正治疗”这一过程.
2 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概述
2.1 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因素
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既有具体实在的,又有抽象的.较为重要的几个影响因素如下:
第一,咨询者本身的基本情况.这个基本情况包括了自己的性格、认知程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这里主要指的是咨询者自身的因素,并不包括外界对其的影响.性格影响效果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并不是相对活泼的孩子就会比内敛沉默的孩子咨询的效果要好,也可能内敛的孩子更能够领会咨询师的意见和建议.三观对于心理咨询的影响毋庸置疑,因为心理咨询就是正确三观的灌输,三观没有偏差的青少年自然效果就会更好一些.认知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评价因素,青少年能否对自身的心理状况有正确的认知也是影响心理咨询评价效果的因素.
第二,心理咨询的主动性.一般来说,能够主动去进行心理咨询的青少年往往咨询效果较好,因为既然主动去咨询,心理对心理咨询是不排斥甚至是较为看重的,那么咨询的效果就会较好.而被动咨询的往往效果就较差,这是因为在被动咨询者心里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或者有去进行心理咨询的必要,那么效果自然也不会太好.当然这个也并不绝对,在某些情况下,被动咨询者被家长或者教师要求去咨询并不是因为自己没有发现问题,而是碍于面子等这方面的性格原因,那么主动和被动并不能成为咨询效果的绝对评价要素.
第三,咨询师本身的水平和技巧.毋庸置疑,咨询师在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中是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的.咨询师心理咨询知识的扎实与否,心理咨询的技巧是否巧妙都会影响实际效果.扎实的心理咨询知识是进行心理咨询的基础,只有具有专业的知识,才能够从青少年表述的只言片语中看出问题的所在并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技巧则对效果的影响更大,因为常规的理论基本上心理咨询师都能够掌握,但是每一个咨询师咨访过后,青少年能够从中获取益处的程度是不同的,这正是因为咨询师本身采用的技巧各不相同.
第四,外部因素.这里主要指的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家庭教育是学生心理塑造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家长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方法使得青少年从小就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那么即便出现了心理问题进行了心理咨询,也会因为从小到大根深蒂固的理念影响其效果.学校则是青少年花费时间最多的活动的场所,学校内有大量的教师和学生,这些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和意见都能够对心理咨询产生影响,学生更愿意去相信自己熟悉的人.至于社会,在现今时代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生从社会或者网络上见过越多的负面信息,心理咨询的效果就会越差.
2.2 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沿革和现状
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是一门并不古老的科学,它是伴随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发展起来,而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末,那么效果评价也就随之诞生并在20世纪有所发展.但是早期的心理咨询效果评价都是单一的评价,这种评价很多,每个人的评价标准又不尽相同,所以其评价实际上并不能令人信服.直到20世纪90难带,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才开始流行起来,但是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仍然没有统一,不同的研究者对于这一评价标准各抒己见.当前心理咨询效果评价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仍然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自行设定.
3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探讨
3.1 青少年心理咨询评价过程应当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评价的时候要综合地、长远地考虑,不能够只看眼前现象.在进行青少年心理咨询的评价时,应当长远地看,看到青少年在咨询后是否能够对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帮助,而不是仅仅看到对青少年所诉问题是否解决.仅仅解决了青少年特定所诉的内容,不能够说心理咨询的效果就是好的,因为如果以后青少年还出现了类似的心理问题,说明被咨询者对青少年的心理帮助并没有落到实处.
其次,评价要注意到青少年本身的特殊性,将其与成人的心理咨询效果区别开来.青少年与成人相比,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社会经验,还有内心活动的情况都是大相径庭的.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咨询效果评价要加入特定的评价要素.例如,要将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纳入到心理咨询效果的评标标准中去.除此之外,还要讲求一些技巧.青少年在心理咨询手应当有合适的技巧.多用开导和聆听,尽量少用命令和要求,以免引起请少男的反感.青少年年轻气盛,心智并未发育成熟,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如果不能顺着其特点进行疏导,心理咨询的效果就无从谈起.
最后,评价要客观.某些数据上的表现和观感上的表现是不仅一致的,这个时候在评价的时候就要对评价的结果和对青少年心理咨询后对其的了解进行结合,不能够过分地迷信数据,也不能够相信自己的观感,要综合地去考虑这个问题,从客观实际出发,得出真正实在的效果评价.另外,心理的评价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评价的,不能够拿着一两次的研究数据就来确定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效果,要进行反复的观察和分析,以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
3.2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的构建要考虑到下面的几个重要因素:
第一,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必然是青少年,儿童和成人不在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范畴之内.
第二,评价者.评价者自然是与接受心理咨询的青少年相关的人,与其没有联系的人进行的评价毫无意义.评价者的范围包括本人、家长、心理咨询者、学校同学和老师等等.
第三,研究工具.研究工具一般是通过交流和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的量化或者程度上的结论,对这些结论进行的总结和统计.举例来说,OQ-45.2就是一项专业的运用于心理咨询效果评价的研究工具.
第四,研究方法.对于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自然是面对面交流和调查问卷最有效.面对面交流是针对青少年本身,通过青少年的表述来对心理咨询效果进行评价;调查问卷则是针对与青少年相关的外部因素,最重要的就是家长和教师.因为单纯地通过与青少年的交流得出的结论其实并不客观,因为青少年对自己心理的评价不一定准确.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下面的内容:咨询的事项;咨询事项对生活的影响程度;咨询事项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程度;因为咨询的问题而导致内心不正常情绪的程度(包括痛苦、悲伤、愤怒、烦躁等等).对这些因素设置不同层次的分数例如1-5或者1-10或者1-100,对每一个级别的数字赋予不同程度的描述,使这些因素的程度能够一一对应.
在调查以后就要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对调查问卷中的答案进行统计并且依据相关的公式进行换算,得出一个数值或者范围,对照这个数值或者范围所对应的效果评价.本文仅对相关理论进行论述,具体的计算方法不再赘述.另外运用不同的研究工具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举例来说,采用某种研究工具,通过复杂的计算,得出经过心理咨询后,学习和工作被咨询事项影响的程度为2,若0~3的范围代表心理咨询效果较差,那么可见该次咨询的效果在对被咨询者学习和工作影响方面是不显著的.
4 结语
总之,伴随着青少年的成长,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是无可避免的现实,堵不如疏,面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应当积极引导青少年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当前的心理咨询并没有专门的青少年心理咨询理论,仅仅是在一般的心理咨询基础上进行一些能够让青少年接受的方法,这样其实并不能够做到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乎其自身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心理咨询能够极大地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所以心理咨询的效果必须要能够保证.当然,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是复杂的工程,其效果也是抽象的,也不是靠着量化的数字就能够确定的,所以心理咨询的研究者还应当对相关理论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制定出系统的、统一的、科学的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机制,让心理咨询成为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措施,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寿欣,张秀敏.中西方关于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探讨及对我们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1(03).
(2)甄志平.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一、由两个咨询个案引发的思考
作为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笔者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大多为青少年。不久前,一个女孩走进心理辅导室寻求帮助。她叫小岚,就读初二,住宿生。室友们最近迷上了熄灯后讲鬼故事,引来女孩们蒙着被子的惊呼。即使这样,其他女生不一会儿就渐入梦乡,而小岚却只要闭上眼就“看到”一个“空荡荡的房间”和一张“模糊的人脸”,她已经连续好几天怕得睡不着觉了。确认最近没有令小岚焦虑和恐惧的特别事件后,我打算做一些深入的了解。教给小岚放松技巧后,我请她闭上眼睛回想曾经出现在眼前的场景和面孔,像谁?像在哪儿?起初她不停地摇头,我一边引导她放松一边鼓励她,终于小岚告诉我:“我想起了太太(曾祖母),那个地方像太太的家,乡下很简陋的房子,我和太太、爷爷、奶奶在那里生活过两年。”睁开眼睛,小岚的眼睛湿润了。随后她回忆起“有一天家里突然来了很多人,他们聚在一起商量着什么,隐约听到‘死’这个字眼,当时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远远看到太太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大人嫌小孩子碍手碍脚,总把我们支开。后来爸妈就把我接回城里了”。很多年以后她才渐渐明白,太太其实已经去世了。
第一次访谈主要是了解问题和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小岚离开后,在整理她的资料时,我突然想起了开学初接到的一个个案:来访者小晋是一名初一新生,男,住校,父母周末轮流来探望,开学三周时由校医转介过来,校医反映男孩的身体不太好,瘦瘦弱弱的他黑眼圈很重,看上去精神状态不佳。在谈话中我了解到,小晋的父母在年纪比较大的时候才生下小晋(目前父母均已年近五十),家庭关系比较融洽,妈妈承担了主要的教养任务。一年前爷爷因病突然过世,小晋感到“爸爸的精神一下子垮了下来”,他“从来没有见过爸爸那么伤心”。后来虽然生活逐渐回归正常,但是从那时起,他开始经常思考一个问题:“要是有一天爸爸妈妈突然离开我了怎么办?”特别是来到宁波读书后,他特别想家,这个问题又不由自主出现在脑海里。他每天晚上都会想这个问题想得睡不着觉,蒙在被子里偷偷哭泣。上语文课的时候,只要一学到和亲情有关的章节,他就忍不住当堂呜咽。爸妈知道后安慰他说他们的年龄也不是很大,身体还是很健康的,不可能突然离世,让他不要担心,但是小晋的情绪问题并没有好转。我进一步了解了小晋的成长经历,他没有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父母没有重大疾病,没有家族遗传病史。
这两个案例中的来访者一个主诉受恐惧情绪困扰,一个主诉适应不良,诱发事件和来访者的成长经历也不尽相同,但是我注意到一个共同点:两位来访者在成长过程中都曾经历过“丧失”事件(亲人离世),而且他们的情绪困扰都和“丧失”事件有关。这引发了我的思考:两个案例中的来访者都是青少年,他们第一次经历“丧失”事件的时候还是懵懂的儿童时期。中国的传统不主张让儿童参与到葬礼等事件中,一方面是怕孩子添乱,另一方面也是顾忌给孩子们留下心理上的阴影或者是“不吉利”,这样的做法确有不妥之处。首先,成年人得知亲人离世后自然流露出的强烈的情绪反应对于还不能理解发生了什么的儿童来说,是一个很奇特的反应,会引发他们形成一种“死亡――悲伤(恐惧)”的联想,这可能就成为了他们日后在面对死亡时的基本情绪。其次,儿童虽然不理解死亡,但是他们能够从家中的变化(如,家长的表情都很严肃、家中突然聚集起很多人等)发现这是一件很重大、很特别的事件,他们会对此产生一系列的猜想,这些猜想可能就是儿童对死亡的理解的雏形,这些猜想如果不加引导,其中一些歪曲的、不正确的猜想可能就会造成日后的心理困扰。一些青少年会寻求解释“这是为什么”,如果找不到答案,就可能产生冲动行为。最后,成年人通过哀悼活动、亲友的支持等,在一段时间后能够从悲伤中走出,恢复正常生活,而儿童的情绪反应则一直被忽视,他们的感受可能被压抑,引起一些过度反应。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的女孩第一次目睹“死亡”时还不到十岁,她与逝者的情感依恋一下子被中断。作为儿童,她不能理解这种中断的原因和意义,加上家里的成年人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情感变化,忽视了对孩子情绪的处理,于是疑惑、不舍甚至是恐惧等情绪被压抑。多年后,同学们讲鬼故事时,那种神秘、恐惧、新奇的情绪唤起了女孩被压抑的情绪,她产生了比其他同学更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是出现了和过去经历相关的意象(“空荡荡的房间”“模糊的人脸”),在女孩没有识别出这些意象的意义之前,它们的重复出现让女孩感到恐惧。
案例二中的男孩在爷爷离世后目睹了爸爸强烈的情绪反应,根据班杜拉的模仿学习理论,男孩在没有经历过和父母分离的情况下,从爸爸的行为反应中“观察学习”到了和父母分离的悲伤,让他把同父母的“分离”理解为一种很强烈的、难以承受的痛苦。另外,男孩此时已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使这个年龄的孩子经常对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去向有很多矛盾、冲突的想法,男孩家中的变故使他在面对生命的去向时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担心和害怕。此外,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那就是男孩此时正在经历一个并不容易的“适应过程”:他第一次离开父母到异地过集体生活,身体素质不佳的他不仅要独自克服生活上的困难,处理和同学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上的冲突,而且他从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到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学业上也面临很大的压力。面对压力事件,青少年可能会出现退行――哭泣、想家、寝食不安。空间的阻隔使男孩不能即时满足对父母的依恋,强烈的思念唤起了男孩曾经的体验,即“同父母的分离”是一种很强烈的、难以承受的痛苦。他还给自己的思念和担忧找到了一个合理化的借口――爸爸妈妈的年龄比较大,所以他们会更早离世或者年老体衰,这就成了他日日烦恼的源泉。
如果说丧失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现象,青少年儿童在成年之前很可能会经历家人离世等“丧失”事件,那么怎样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意义,帮助他们更加合理地处理面对亲人离世等丧失事件带来的负面情绪呢?我想到了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专业技术――“哀伤辅导”。
三、运用哀伤辅导理论开展心理辅导
在确认运用哀伤辅导的技术对小岚开展辅导后,我首先明确开展哀伤辅导的主要任务不是回避丧失和悲伤,而是要确认和理解丧失的真实性,表达、调整和控制悲伤,应对由于丧失所带来的环境和社会性改变,并修复内部和社会环境中的自我。换言之,哀伤辅导的过程是修通丧失,避免形成创伤的过程。来访者正处在青春期,她对死亡的了解已经接近成人,明白死亡是不可逆转的、普遍的和正常的。所以我辅导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来访者表达曾经被压抑的悲伤;分析由于丧失所带来的改变并寻找应对的方法;改善不适认知,采用新的方式生活并发掘生活中的积极力量。
第一次咨询,我和小岚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对往事的回忆让她感到放松了不少。一周后,小岚来到咨询室,告诉我她的情绪状态有所好转,不过她还是不明白怕鬼故事和太太有什么关系。我结合哀伤理论向小岚进行了解释,小岚点头表示认可。简单的小结后,我们结束了咨询。第三次咨询,我们共同确定了“处理由太太去世这一事件带来的负性情绪”的阶段性辅导目标。通过营造安全的氛围,我鼓励小岚说出对死亡的感受。
咨:小岚,我们来谈谈关于太太死亡这件事你现在的感受吧。(关注现在)
岚:心里怪怪的,一个曾经和我生活过的人再也不会出现了,而我当时却连她其实已经死了都不知道,她会不会怨我?
咨:如果时光一下子回到太太临终前,你可以选择一种方式去参与接下来的事情,你希望做些什么?(奇迹问句,让来访者自己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岚:我希望大人们能告诉我太太已经永远离开了,然后让我参与整个(葬礼)过程,也许我就会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
咨:听得出你对太太的不舍,假如有机会让你在太太临终前和她告别,你想和她说什么?
接下来,通过空椅子技术,小岚表达了对太太的不舍和怀念。陪伴着小岚释放悲伤和不舍的情绪,等她平静下来,我对她说:“当年家人是想保护你才隐瞒了这件事,现在你长大了,有足够的心理力量去面对这件事,你可以和家人主动谈谈这件事情。”我布置给小岚两个“作业”:一是试着和家人谈谈,二是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太太的怀念。我希望小岚能通过完成这两个任务感受到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找到支持性的力量。
第四次咨询,小岚告诉我她的睡眠情况已经恢复了正常,然后她向我“汇报”了她的作业:周末回家她主动问起太太的事情,爸爸感到很吃惊,但是看到她真诚的样子,就给她讲了一些太太的故事,与她分享了对太太的感情。小岚画了一幅画,“太太不识字,还是画画比较好”,她画了一个老人搂着一个小女孩的画面,“这是我对太太印象最深的画面,想起它就觉得很温馨、很感动。画完之后我找了片空地把画烧了,希望太太能收到”。
咨:现在想起太太,你的感受是什么?
岚:虽然想到太太已经死了感觉很不舒服,不过不会害怕了,更多的是想起她活着时的一些片段,希望她在“那边”也能开开心心的。
接下来,我希望能够带着小岚进行积极主动的建构,在过去的经历中寻找正向的意义。
咨:回想和太太生活直到后来她去世的这段经历,你有什么收获吗?
岚:(思考)听爸妈说爷爷奶奶当时年纪已经很大了,为了照顾太太特意搬到乡下去住,他们全心全意照顾太太直到她去世,这让我很感动,我也要努力去继承这个传统。
小岚通过和家人的共情以及仪式化的行动释放了对太太的思念,相比原来“死亡――恐惧”的联想,她对这一丧失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甚至从中寻找到了积极的力量。总结后我们结束了咨询。
四、反思和小结
(一)青少年儿童“哀伤”的特殊性
由于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的限制,青少年儿童的哀伤和成年人会有以下一些区别。第一,认知能力的发展影响对死亡的理解。例如儿童可能受到童话故事的影响,把死亡理解为“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而青少年则能够用“死亡”来表达,但是对其含义理解不深刻。第二,青少年儿童只有有限的能力以口语表达自己的感受。死亡带来的感受对成年人来说是复杂的,成年人在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尚难以表达,青少年更是只能用简单的词汇描述,如上文中的两位来访者,在提及死亡时的感受就是“害怕”“奇怪”,没有更多、更复杂、更深刻的表述。第三,对于确认自己失落的经验所带来的痛苦,青少年儿童的承受能力很有限。第四,哀伤时,青少年儿童与人相处的方式和成人不一样。在失去亲人时,成人通常被允许表达悲伤,并能得到周围人的关怀与安慰,但青少年儿童不会也避免谈论这样的主题。
因此,青少年儿童面对“丧失”事件时很可能无法适度处理哀伤,而在以后的生活中出现抑郁情绪,或在成年后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且青少年儿童自我建构尚未完成,客体关系发展尚未成熟,往往用退行来应对哀伤,寻求替代物(替代客体)。所以,青少年儿童的哀伤处理,不能生硬地用成人的方式,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认知、人格、社会和情绪的发展有所调整。
(二)咨询中建立安全性联结非常重要
在个案的辅导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在青少年儿童的哀伤辅导中,陪伴和建立起新的安全性联结非常重要,而共情正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安全联结的基本条件。咨询师尊重、接纳、真诚、温暖的态度为鼓励孩子表达悲伤提供了可能。咨询师要丢掉框架,走进孩子,聆听他们的悲伤和困惑,通过言语和非言语反应表达理解和支持,特别是要做到跟着孩子,而不是教条和漠不关己地说教。
(三)不足和展望
在这个案例中,从案主表面的情绪问题识别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然后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这一点非常重要。由于小岚的领悟力和表达力较好,咨询进行得比较顺利,但是我深知对“死亡”“生命”的疑惑不是通过四次咨询就能解开的。咨询中如果我能放慢脚步,少一些咨询师的解释,多一些耐心和陪伴,把思考的空间更多地留给小岚,也许会打开小岚对生命更加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 心理健康 青春期 稳定剂 矫治途径
一、前言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人类的未来。祖国要强大,人类要进步,青少年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我们要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我们这个现实社会中,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其年龄小,社会阅历少,心里不成熟,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稳定的心理状态,充满生命活力,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对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等能力做出良性的反应。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和疏导已成为学校、社会、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据我所了解部分学生考试前与考试中的紧张感和“晕场”,生活与学习中的“过度焦虑”,人际交往中的“恐惧症”和“闭锁症”,个别同学甚至发生了严重撒谎、早恋、离家出走、逃学等与心理障碍密切相关的不良行为。究其原因,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成长中离不开的场所,如家庭主要成员不全,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都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原因。
2.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如学校的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遇到事情不会处理,精神紧张、焦虑却不会及时调节,都会造成心理失调,易导致心理障碍。
3.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的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从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
三、正确认识,确定心理健康的矫治途径
1.能正确认识现实,与社会环境保持积极平衡
学校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学校必须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创造条件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设青春期课程、讲座,还设立心里热线咨询电话;定期举行心里知识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学生能正确认识现实就是辩证的、实事求是的认识现实,不偏激、不固执、不主观、不脱离现实,客观的认识自己,对遇到的问题、困难、遭受的挫折有正确的态度。用冷静理智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指导学生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培养坚强的毅力和坚韧的性格。
2.情绪乐观、稳定,避免焦虑、忧愁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逐渐从家庭独立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心里很脆弱,需要细心保护,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对前途的信心,把精力放在学习知识、准备技能上,用冷静乐观的态度去迎接社会的选择和挑战。学生学习获得成功,老师应该给予鼓励,遇到挫折应该给予理解和安慰,不要打击学生的情绪,应该给学生有一定成长的空间,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3.热爱学习和工作,有脚踏实地的意识和作风
人的智力是有差别的,但人的成才不完全取决于智力的优劣,它还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专心致志等。现在很多中学生怕苦怕累、意志薄弱、追求享受等,都是心里不健康的表现。心理健康的人,能以苦为乐,精神充沛的从事有益的事情,把精神价值的升华当作人生的最大追求。
4.乐于与人交往,待人有良好的心境
如何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以礼相处,同情人,帮助人,不歧视,不欺侮弱小,不盛气凌人,不无理取闹,则是衡量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又一标准。现在有许多中学生缺乏理智和谦让、宽容,我们要教育他们学会谦虚、诚实、守信、热情,能正确对待老师的严格管理,时时处处把帮助别人作为培养自己健康人格的最高准则。
世界卫生日演讲稿如下文
让我们的心里充满阳光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让我们心里充满阳光". 心情好的时候你会觉得天都特别的蓝,坏心情来了就看什么都不顺眼.亲爱的同学们,你关注过自己的心理健康吗健康的生活离不开健康的心理,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心理卫生的问题.你知道吗明天,10月10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世界精神卫生日. 从1992年开始,每年的10月10日被规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 今年10月10日是第十五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健身健心,你我同行".特别是我们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被提上了世界精神卫生日的议题,可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现在得到了世界各国越来越多人士的关注. 同学们,当你学习上遇到困惑时,当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当你与同学交往遇到矛盾时,当你遇到种种不愉快时,你是怎样处理的是找老师,长辈,朋友述说解开心结,还是闷在心里,任这种不愉快肆意滋长其实这就是一个关乎心理健康的问题.我想同学们都会去寻求老师,家长,朋友的帮助,打开心扉,解开心结.上个月在附近天桥上发生的"小湘妹事件"就是一个由心里不健康引发的血淋淋的教训. 同学们,我们学校非常重视你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在思品课上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创办了学校心理咨询室.今年我们以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室为依托,希望可以全方位深入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帮助同学们开始人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这一特殊征程.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健康的人,健康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身体方面,在心理方面也是极为重要.健康的心理是你成功的基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有快乐的生活,成功的事业.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给自己的内心寻找一面"镜子",走出心理误区,完善健康人格.聪明和才能不是天生的.任何一个人,只要拥有自信,都能成为非凡的人! 谢谢大家!
以上是世界卫生日演讲稿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所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这样就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发展的进程比较缓慢,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微信、微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亿用户使用的信息传播的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应该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一、青少年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2012年我国教育部门颁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规划》中明确指出,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为了满足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扰。所以,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必要。(2)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青少年阶段是一生中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心理困惑,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影响。调研发现,虽然有许多学校对于刚刚入学的青少年都进行了心理测试,并做好了记录工作。但是,却没有进行后期的跟踪调查工作,有些学校定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却没有设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影响了国家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受到限制。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主要通过学校开展的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等了解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或者以固定的课本作为载体,教师通过口头教育的形式对青少年开展教育工作,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十分有限,教师传授知识的速度比较缓慢,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都比较单一,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2)教师队伍的限制。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还比较匮乏。许多学校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更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是兼职。此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承担着多个年级的教育工作,导致工作开展更加困难。(3)学生思想的限制。许多学校都开始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书籍、舒服的座椅等,与教室相比较更加舒适温馨。但是,心理咨询室的利用效率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许多学生心里有秘密却没有办法跟老师沟通,怕老师对自己产生偏见。这样就导致学生很难向教师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学生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问题得不到解决,最终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
三、结合自媒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更方便、灵活。现如今,许多青少年都通过互联网来认识与解这个世界。自媒体更是让青少年快速融入现实生活。自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变得更加灵活。(2)形象温暖。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迈向成熟的最重要的过渡阶段。当今社会的青少年拥有的不少,但是所背负的压力也更大。他们对快节奏的生活充满着困惑。正是因为这种心理的困惑导致学生不愿意与其他人去沟通。学校可以利用聊天工具建立一个群,让心理教师与学生在群里进行沟通。自媒体让学生与教师产生了空间上的距离,他们会消除恐惧感,更容易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顺利地开展,让心理教师的形象更加温暖。(3)顺应时展的需要。根据数据统计,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723亿人,也就是说通过自媒体可以很容易缓解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自媒体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要充分发挥自媒体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以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教育工作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采取更加新颖的教育方式。四、结语总而言之,自媒体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打开学生的心扉,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贾丛源.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改进[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1):163-164.
[2]王萌.自媒体时代青少年价值观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6.
80后的李智华是内蒙古大草原上的孩子,幼年时,一场大火夺去了她的双手。因为没有手臂,李智华不能入学,她便悄悄地站在窗外听课;没有课本,她便死记硬背黑板上的每一个字,并且渐渐学会了用脚趾夹着铅笔写字。刚开始时,铅笔头怎么也夹不紧,她就用绳子把铅笔和脚趾捆在一起。绳子松了,她就使劲勒。为了能写好一个简单的“0”,整整练了一天,脚被磨得又红又肿。由于不能穿袜子,她的双脚在冬天生了冻疮,但她从不吭一声。最终,李智华凭借顽强的毅力,学会了用脚写字,用脚吃饭,用脚做家务,更是不可想象地走完了小学、初中、中专、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漫长求学历程。
在成长的道路上,李智华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尊重、爱护和帮助,这在李智华的心底种下了爱的种子。李智华第一次帮助别人是在2000年。当时,李智华在包头市轻工业学校就读,同学申怀宝因为家贫而面临辍学。李智华的家也不宽裕,但为了帮助同学,李智华省吃俭用,每个月节省20元钱,用匿名的方式寄给申怀宝,帮助他顺利完成了学业。直到毕业,申怀宝才得知恩人竟然是没有双臂的李智华。那一刻,他禁不住泪流满面。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受过帮助的李智华愿意用更多的爱心回报他人。2006年7月,李智华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被一家单位聘用,每月1000元的工资。参加工作后,李智华得知一个13岁的女孩身患白血病。可是,因为治疗费问题,女孩面临生命危险。李智华心里非常着急。当她拿到第一个月工资后,就将这笔钱全部打入女孩的住院账户。李智华看到一些农民工子女喜欢画画,就办起了书画辅导班,免费为农民工子女做课外辅导。
李智华慢慢发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青少年的成长不是钱的问题,更多的则是心理问题。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可以自立自强,战胜任何困难。于是,已经大学毕业的李智华决定学习心理学,做一位心理咨询师,帮助更多的青少年矫正心理,树立自立自强的人生观。李智华克服了重重困难,特别是克服了英语短板,顺利考入中科院心理咨询专业。在复试的时候,老师问:“你为什么报考心理学研究生?”“我觉得每个人都要有健康的心理,特别是像我这样的人,要想生存下来,一定要有健康的内心。”李智华的回答博得了老师的赞同。李智华拿到硕士学位后,来到西安刘瑶心理咨询工作室。自此,李智华开始了另外一种爱心事业。
张钢,14岁,初二学生
我的语文老师很严厉,但她一向对我不错,因为我的语文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的。可是有一次,她让我回答一个问题时,我支支吾吾,没有回答好,她很生气,就罚我站了5分钟。我当时感觉非常尴尬,同学还说我站着挡了他们的视线,看不到黑板的板书,老师又不理睬我。我当时越想越难过,就哭了。第二天,我再也不敢去上课,父母找到老师了解情况后,对我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我才去上课。可现在,一上语文课,我就害怕,怕老师叫我,怕回答不上来,心里老是哆嗦。
冯晓婷,16岁,初三学生
我是初三学生,功课一直很好,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对我也比较偏心。上初二的时候,换了新班主任,他对我们很严厉。有一天,因为我没有把值周卫生做好,他狠狠地批评了我。从来没有一个老师像他那样对我。从此,我看到他心里就特别反感,上课无法专心,晚上也会失眠,我都不想在这个班级呆下去了。
【咨询师分析】
心理咨询师接触的这两个中学生案例,涉及的都是在校时遭遇到的挫折,都是因为被老师批评后产生了焦虑、紧张、沮丧、愤怒、厌学等一系列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也就是挫折心理。
所谓挫折心理,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有目的活动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目标不能实现、需求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焦虑和抑郁是最常见的挫折反应,而挫折感在青少年发展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常常会因为对人生的思索、学业的担忧、初恋的烦恼、社交的障碍而体验到令人失意的挫折心理。
可是,有些家长对此并不是十分了解。在他们眼里,孩子是长不大的,过分呵护,事事迁就,有时候松紧无度,缺乏理智,致使孩子缺乏独立思考和自理自立的能力。
再则,青少年的个性还不完善,他们敏感、冲动,看问题容易绝对化,容易偏激,自尊心过强,缺乏对变故的思想准备,一遇到挫折就容易导致心理失调。
【咨询师处方】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蛋壳效应”,意指一个外形完整的蛋壳,只要轻轻一捏就成了碎片。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一旦离开父母的呵护,就难以适应艰难的环境,略受挫折就支撑不住。父母们再也不能等闲视之,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刻不容缓。
首先,要教育孩子冷静面对挫折。挫折来临时,不要一条道走到黑,而要反省自问:这一切是否由于我的错误引起?一旦发现确实是自己的错误所致,就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并进一步思考如何改善它、转变它。承认错误,敢于承担,有助于自己更全面地对待挫折。
其次,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应对挫折的技巧。凡是经历过磨炼的人,每逢受到挫折时,大都有一些化险为夷的窍门。受挫后,如果把失望焦虑的情绪封锁在心里,会凝聚成一种失控力,它可能摧毁肌体的正常机能,导致体内毒素滋生。适度倾诉,可以将失控力随着语言的倾诉逐步转化出去,还可以通过挫折程度比较,找出自己的优势点,强化优势感,从而增强挫折承受力。
15岁时,纽约少女瓦内莎・万・佩膝发现自己有大麻烦了――父母从书店里买回大量育儿书籍,并且夜以继日地加以“攻读”,并按照书上所教授的方法来对付自己。
瓦内莎从小就是一个不让父母省心的孩子,她个性十足,性格顽劣,喜欢到处惹是生非,完全没有一点淑女的气质,而且极有叛逆性,爱和大人对着干,父母说东,她偏要向西。到了青春叛逆期的她,更是让家人头疼不已,父母所有“苦口婆心”的教导,她往往都是一概不理,双方矛盾几乎无处不在,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无奈之下,父母只好求助于一些专家写的育儿参考书,希望能从书中找到一些“制住”瓦内莎的良方,让她能服服帖帖地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瓦内莎当然不想被父母制住,于是便在心里计划一套“反制”策略。有一天,趁父母不在家,她认真翻看了那些“育儿经”,想提前知道书中那些制自己的“招数”,好做应对的准备。
结果,瓦内莎很快便发现了一个问题:书里的那些建议和方法都是大人们写的,全是从父母们的角度出发,教授他们该如何和子女们“斗智斗勇”,完全未能从青少年的视角去探究、聚焦、挖掘孩子们的需求,并且也都没能给出一个真正让孩子们接受的解决方案。
2
“如果我的爸妈按这些书里的方法,对我实施教育,我敢说,我们之间的关系,只能会变得越来越糟糕,因为我太反感书中那些自以为是,以‘专家’、‘家长’自称的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了!”
“难道就没有一本从孩子角度出发、关注未成年人内心世界的育儿经吗?”瓦内莎想找到一本这样的书,然后买回来送给父母读,但遗憾的是,她几乎翻遍了纽约所有的书店和图书馆,都没有发现一本这样的书。
“既然没有,那我就来写一本吧!”瓦内莎决定大胆开创一种新模式,从青少年的角度去撰写一本育儿书,告诉家长们如何理解他们的孩子,怎样停止对立,让青春期变得简单而平和。“写这样的书,还有一个初衷,那便是我也想跟父母缓和矛盾,让他们知道,其实我很爱他们,也想成为他们的骄傲!”
3
为了写好这本书,做到案例真实详细,瓦内莎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先后采访了200多名与父母关系紧张的“叛逆”美国青少年,以及57名因为“叛逆”而触犯法律、被关进少管所里的“少年犯”,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及对父母管教方式的看法和期望。“整个采访过程,也是对我自身思想和灵魂的一次洗礼,让我对‘叛逆’的严重后果有了深切的体会!”
接下来,瓦内莎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才完成了整部书的写作和出版。在这过程中,父母给予她极大的支持和帮助,这让瓦内莎感动不已。“我们仿佛都一下子长大了,彼此之间的代沟变得少多了,他们不再要求我这样做,那样做,而我也变得乖巧和懂事了。”
由于这本书有着与传统育儿书籍完全不同的内容和视角,结果一上市便大卖,一年之内便销售了110万册。随后,瓦内莎又在网上开通了个人网站,父母们可以在这里提出他们的问题和困惑,然后众多青少年网友会给出他们的看法,这一下颠覆了传统的咨询方式。
现在,瓦内萨已是美国著名的青少年问题专家了,并且受邀成为美国好几家电视台心理和家教栏目的特约嘉宾,为众多家庭和青少年的成长提供实用、有价值的建议和方法。
而她自己也因此赚得盘满钵满,一跃成为身价过百万美元的“智慧美少女”,她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无比融洽。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工作;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008-02
现代社会心理健康已经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名词,它已经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是不容忽视。2014年8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在国际青年日的致辞中提到:青年时期是充满重大变化的时期,从童年走向成年的旅程可能会十分复杂,常常引发许多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本次国际青年日的主题是“青年与精神健康”,口号是“精神健康事关重大”。可以看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领域,这关系到整个社会发展水平和进步程度。为了更好的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追根溯源地分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一百万人死于自杀。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的人数约为200万。自杀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第5位死因,是15~34岁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王声涛)。纵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一)家庭
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多来自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及家庭教育失当的家庭,长时间的家庭亲情缺失导致青少年心理上的无助感和自卑感,这些孩子心理相对较敏感,承受能力较差,自尊心强,处理事情的方式较为极端,容易从悲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他们感到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排在前五位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成员死亡、家庭成员患急重病、父母关系紧张和邻里关系不好。
(二)学习
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一是恐惧,二是厌学。目前虽然都在谈减负,但学生的课业任务仍旧繁重,竞争依然激烈,父母的期望值始终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对中小学生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升学和前途,激烈的竞争给他们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盲目追求升学率,使得他们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方面,往往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危险状态。
(三)社交
青少年对友谊的珍视和渴求以及情感丰富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别注重感情的交流。但是,现在的青少年缺乏换位思考和共情,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导致产生友谊的对象不稳定,友谊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造成社交往来的挫败感。社交方面让他们感到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排在前几位的有被人误会、受人议论、当众丢面子与好友发生纠纷等。
(四)社会环境
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当代青少年,还面对成人社会为他们设定的价值取向: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大钱无法享受生活枉为人生。这种模式导致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盲目性,并没有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再加上社会激烈的竞争,等到真正走向社会的时候又不知何去何从。另外,青少年受到急功近利社会急躁情绪的感染,影视作品追求享乐、崇尚暴力的不当宣传等社会风气更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
(五)学校、社会心理咨询工作欠缺
心理课程的教育在一个人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未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由于学校师资缺乏,一些学校没有专门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被混同于一般的品行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加之社会心理咨询的不健全、社会支持度不够等问题,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不知该向哪里倾诉。
二、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开展教学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润物细无声”――契合课堂45分钟
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的阶段,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上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面对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作为学生成长期的“关键伴侣”教师,除了承担着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的重任,还是学生心理上的支柱。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当的摒弃传统“填鸭式”的封闭教育,转而进行共情式的开放教育,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的疏导和引导,让学生感受教师给予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从被动约束转变为自我约束,被动管理转变为自我管理,被动学习转变为自我学习。例如在《语文》课本史铁生所写的《合欢树》一文的教学内容中,可以适当加入“我眼中母亲”的大讨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诉说母亲的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朴实平常的话语、一桌倾注亲情的饭菜,彼此分享母亲操劳背后那份浓浓的母爱,利用一点课堂时间让每位学生给母亲发一条“妈妈,我爱你,您辛苦了”的短信,感悟感恩教育,让学生逾越“爱要大声说出来”的鸿沟,拉近自己与母亲、与家人、与朋友、与教师、与社会的距离。
(二)“净化心灵”――课余时间
课余时间是教师走进学生的最好机会,教师脱去威严,脱去权威,拉近距离,走下三尺讲台,走进学生的心里,同学生共呼吸,感受学生内心的纯净。在实际工作中,笔者会经常去学生的宿舍,而这个时候是学生们最高兴的时刻,学生会挽留教师一起聊天,一起分享快乐和悲伤,她们会把教师当作自己同学、朋友,甚至亲人。当学生对你信任的时候,也是她们敞开心扉的时候,也是心理健康走进学生内心深处的时候。面对青春期的许多困惑,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也要学会自我暴露。例如女生会很关注自己体重,那么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在青春期面对体重飞涨时的困惑,引导学生通过适当锻炼、科学的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情去解决这样的问题。通过学生跟教师的交流,及时发现青少年在心理上的“症状”,“对症下药”开出“心理处方”,用我们“爱”的药剂去“治愈”青少年心理的创伤。
(三)“爱的力量”――让家庭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坚实后盾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首要的作用。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青春期的青少年经常反抗的是父母,最需要对他们理解和指导的也是父母。父母面对这一时期的孩子,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正确的面对孩子逆反期的这一客观事实,用爱感化孩子,理解孩子心理上、自我意识上的成人感,正视孩子独立自主的需求。学校应指导家长在面对孩子时应遵循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原则,正视、重视孩子成长的需要,理解他们,尽心尽责地完成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母亲和父亲的责任。
(四)“搭建平台”――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氛围
青少年不是游离的个体,他们最终要融入社会的团体里。社会环境影响着青少年方方面面的成长。例如,学生看到现在就业难的现状,对自己未来就业渺茫,不知道自己毕业后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会过怎么的生活,自己也没有目标,因此学生可能会先从思想上忽视学习,进而影响对生活的进取。面对类似的社会问题,舆论媒体的正确引导、社会团体的融入、政策法规的保障尤为重要。例如,校企合作就是转变理念、深化教育、拓宽渠道、解决就业的最好范例;学校可尝试与社区结合,通过社区开展所在辖区的用人单位进学校进行招聘,或者通过社区平台,学校将社区收集的招聘信息定期给求职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招聘的工作动态,确保青少年“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关乎到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兴旺,这也是一项从家庭到学校、社区到社会等多方面配合的系统教育工程。我们应该真诚而又细心的关注、了解、理解、帮助他们进行选择,引导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良好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李骅.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提高的途径与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7).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保证。青少年在学业的压力下,如何正确地了解青少年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人际交往中常见的问题主要包括以自我为中心、交往的主动性不足和人际交往认知的偏差等。
青少年人际关系问题与引导策略
以自我为中心是当代青少年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指面对任何事情都将自我放在第一位,处理事情时从自我的角度考虑,自己的兴趣和利益放在首位,忽视他人的意愿和需求。从主观的经验和习惯去处理问题。当代的青少年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是全家人生活的重心和希望的寄托。父母对孩子的有求必应,慢慢地就养成了青少年自私的心理。与人交往时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重点,不顾及他人。他们大多宽以待已、严于律人,很少会去主动关心他人。这样会逐渐形成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不善于与别人配合。在与他人交往时,以“我”优先,当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受到阻碍时,他们往往会产生较强烈的不满情绪。一些学生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特别重视自我存在、自我感觉、自我价值,习惯于用自己的欲望统治他人,常让自我利益淹没他人利益[1]。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自负自满心理,有些青少年可能由于自身条件或者家庭条件的优越,在与人交往时会把自己放在中心的位置,认为自己理应是交友圈子的核心。他们高兴时会侃侃而谈;不高兴时,就会郁郁寡欢、乱发脾气,漠视别人的处境和利益。这类人在交际圈子中认为自己的态度就是别人的态度,然而在明知自己是错误时,也愿意一错再错,不接受别人的劝解或建议,难以和别人形成相同的价值观或态度,交往的水平很低;自我封闭是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的一种。与自负心理相反,这类青少年多半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不愿接触他人并且逃避社会交际。
交往的主动性不足,影响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圈子。所谓主动性,是人在同个体或社会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自觉与同龄伙伴或成人交往的倾向[2]。这一时期青少年交往的欲望强烈,但交往的主动性不足,多半是被动的等待。在交往中,能够主动地联络和接纳他人的人,在生活中比较自信,而较少接触别人的人,则表现为退缩、等待。青少年交往被动,可能存在着害怕遭到别人的拒绝,融入不到别人已经建立好的圈子中去。担心自己达不到别人期望的样子,而使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因此很少与他人接触。长此以往,青少年已形成怠惰、消极、乖张、孤僻等性格特征,对其社会化的完成有极大的影响。
另一种情况是青少年出于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的条件不如别人,所以对于主动与那些受欢迎的人或者关系比较稳定的团体交往,表现出没有信心与比较胆怯。在主观上先否定了自己,从而影响了正常人际关系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未形成系统的人生观,社会化的转换也没有完成,对于人际关系难免会出现认知上的偏差。青少年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忽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有的学生把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作为上学的动力,不重视与同学间的交流,不在乎和同学的友谊;有的学生自恃甚高,对于朋友的选择有自己多重的标准,瞧不起他人,认为与他人的交往要找与自己等级一样的人,这类青少年多半家境较好或在家中受到家人的溺爱。第二,功利主义的交往观。有的青少年持有错误的交友观,认为友谊就是相互利用,无论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当“朋友”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时,就认为对方不够朋友;更有甚者会故意接近那些条件相对较好的人,从而获得自己所需的东西。
在青少年时期,孩子们开始脱离家庭,对校园中朋友的需求增大,与朋友亲密程度增加。在交往中,由于青少年涉世未深,对于人际交往的尺度问题很难把握。对于同伴的“忠诚度”往往有很高的要求。青少年在校园中的人际交往多两人组合或者两人以上的小团体组成。由于青少年对人际关系处理的技巧还未成熟,这些组合的稳定性往往不强,时常会有变动。青少年大多会与自己的亲密同伴形影不离,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秘密[3],把同伴看作理应与自己分担一切,无论什么事都应在一起的人。对同伴的依赖感很强,缺少独立性。
二、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前青少年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困扰着他们,阻碍他们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为了使他们摆脱困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要深入研究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的原因。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和青少年自身几个方面。
父母教养方式主要包含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体现及其对孩子的感情体验的一种综合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且也会对青少年人际交往产生一定的影响。青少年同辈关系的情况与父母的教养方式也有很大联系。家长充满情感式的、民主的教育方式可以激发青少年对他人的友善交往,他们多表现出符合社会倾向的友善行为,在同伴中通常充当领导或受欢迎的角色[4]。而家长过于严厉或专制的教养方式,会使青少年在家庭之外的环境中呈现害羞,胆怯,以自我为中心等人际交往问题。
学校是青少年面对的第二个社会,面对我国应试教育体制,学习压力已经越来越早地负担在青少年身上。校园中紧张的学习氛围,让青少年过早地感觉到竞争的压力。学生的优秀与否仅仅靠成绩来衡量,对于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来说,老师不愿意管,同学也不愿意接近他们,给这些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也就容易产生极端想法或是结交不良的朋友。现在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课形同虚设,心理咨询室也大多不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社会工作者。大多学校也只是就简单的人际交往相关内容进行一些理论上的讲解,而缺乏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指导,师生缺少互相交流的机会,使个别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同学之间的人际冲突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调节和疏导,从而影响青少年人际交往的正常发展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环境是影响人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健康人际关系的塑造,个人修养的提高;不好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消极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过快,导致青少年虽然未正式步入社会,但会耳濡目染一些不好的风气。随着多元化价值观的广泛传播,致使一些在学业和人际关系方面不太成功的青少年去找寻物质感受的满足,他们关注生活的物质化,相同的经历和兴趣使他们集结在一起,逐渐形成非正式的小团体。谈论的话题多围绕着娱乐、穿戴、游戏等事情。相同的价值观使他们相互影响无疑会增加这种小群体的凝聚力。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意志和想法。任何人都不能加以干预或控制。青少年的交往中,自我的生理及心理机能的完善才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青少年的生理变化,个性差异都是导致人际交往产生问题的原因。由于每一个体的个性差异很大,心理品质也多不统一,因而对于相同信息的反馈是不同的。一般而言,性格偏安静的青少年朋友圈相对较小,而活泼开朗的青少年总是朋友圈的中心。有些青少年人格的塑造还不完善,会产生爱发脾气、态度傲慢、对人不友好,甚至是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更有甚者表现出对他人苛刻、重视利益关系、不尊重别人,以上问题都会导致青少年人际关系的恶化。
三、对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疏导
从家庭方面说,父母应转变绝对权威的角色,与青少年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家长不仅仅要把孩子的学业成绩放在第一位,更要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青少年的第一任导师,正确地引导他们结交好友。为孩子创造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让青少年在公平、理解、宽容与信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正因如此,家长应做到自我约束和榜样作用,避免在交往中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独立人格是家庭教养中不可缺少的,这意味着家长对子女应给予充分的尊重。一旦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家长要站在理性的角度,不可谩骂或粗暴地对待子女,要有技巧并且富有情感的解决问题。当冲突演化成冷战时,父母应做“破冰者”,主动与孩子交流,但不是无理由地妥协[5]。
学校代表着青少年将开始真正的群体生活,他们将开始独立地去构造自己的人际关系圈。教师作为青少年的导师,不仅要营造积极平等的学习氛围,也要鼓励青少年进行友善轻松的人际交往。使他们愿意同教师分享自己的困惑,寻求帮助;主动地与同伴建立信任愉快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调动青少年主动交往的积极性。针对人际交往较好、性格开朗的青少年,教师要给与他们表扬和肯定,并鼓励多与相对内向安静的同学交往。对于不善言辞和表达、害羞内向的青少年,应以亲切关怀的态度去激发他们主动参与交往的愿望,对他们适当地增加关注。
学校应为青少年创造人际交往的有利环境。重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不以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机制,多角度地肯定学生的发展,淡化应试教育造成的弊端。同时学校应开展有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的团训活动,使同学之间增加相互了解沟通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也是学校改善青少年人际交往状况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学校应完善心理辅导的专业课程或请社会工作者来帮助学生与教师。对于心中有郁结或人际交往存在问题的学生,运用专业的知识来帮助他们。对于学生和教师之间关系不融洽或冲突等问题,心理教师可以充当“中间人”的角色进行调节,使他们相互理解。如遇到问题程度较严重的学生可以进行转介,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介入。
青少年要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和看待他人,这是进行正常人际交往的基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和不同的价值观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在日常交往中应宽容待人、取长补短,相互信任与帮助。妒忌、怀疑、怯懦、过于强势等性格特征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的影响。积极开朗、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等品质是有利于交往的。因此,客服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强自我修养。
[关键词]青少年 逆反心理 原因及对策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在14岁左右的时候,容易表现出感情用事、渴望独立的情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具有较强的逆反倾向,主要表现为情绪偏激、语言顶撞、行为越轨、消极冷漠,甚至以“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等。这种抵触、不顺从的心理状态就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着干”。逆反心理还表现为对于先进人物和榜样同样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而对于不良倾向却持情感认同。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否定性
对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学校制度,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和无端的否定。
1、2 评判性
青少年已不是处于对老师崇拜的小学阶段,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会评判老师,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嗤之以鼻。
1、3 对抗性
由于生理和心里各方面的成熟,青少年期的孩子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而父母总觉得自己永远是长辈,孩子永远是孩子,以一种长辈的姿态自居。青少年抗击父母的强势和约束。
1、4 闭锁性
由于与周围人的格格不入,青春期的初高中生,渐渐的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内心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初高中生写日记是很常见的现象,他们往往买那种带密码的笔记本,也会把日记本放在安全的地方。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2、1、逆反心理产生的内部原因
2、1、1、好奇心的驱使
青少年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好奇心驱使青少年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2、1、2、思维品质的发展不够成熟
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这些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虚荣心很强,但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教育者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损伤。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2、2、逆反心理产生的外部因素
2、2、1、家庭因素
很多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过度宽容,有求必应,这样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听不得半点批评和劝告,受不得一点委屈,容易形成自负型逆反心理;相反,另外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专制的、命令式的,甚至使孩子屈服于自己的暴力行为之下,这样使孩子对父母的教育方式产生反感,甚至产生抵制情绪;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大,容易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此外,如果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之间经常争吵,忽视孩子的存在,甚至殃及孩子,也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2、2、2、学校因素以及老师的教学方法、教育手段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教育者具有高度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如果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只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就会导致学生对教育者本身产生排斥,进而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或者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做出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稍微犯点错误就一棒子打死,使学生产生‘‘老师已经放弃我了”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此外,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呆板,不能让学生参与其中,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2、3、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对青少年群体的关照,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及制作节目的连贯性,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有意识介绍一些国内外的但并不应适合中国价值观的信息。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和调适
3、1、注重家庭疏导,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家庭是爱的港湾,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与家庭有密切联系。因此,作为家长要特别注意在家庭中对孩子逆反心理的疏导和调适。一、对于子女的进步要及时肯定,多表扬,逐步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在他们承受挫折和失败时应多鼓励,多支持,多安慰;二、对于子女所犯的错误,要及时与他们沟通,了解其原因,分析利弊,因势利导,而不能采用打、骂的方法。因为犯错的孩子在其心理上可能已很内疚、自责,需要安慰和帮助,而家长的痛骂和毒打可能使孩子走向反面,产生逆反;三、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充分信任他们,切莫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强加给孩子;四、家长要给予孩子必要的宽容和理解,设身处地多替孩子着想,要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如遇到分歧,要多自省,将心比心;五、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能为了“面子”把错的强说成对的。以上几点如果我们家长都能做到,那么,我们就能营造出民主、融洽、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就能有效地疏导和调适孩子的逆反心理。
3、2、提高教师素养,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
教师应由积极的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指责。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赞美。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种赞美,就可以把摇摆不定的学生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批评和指责有时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里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指责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逆反心理的调适要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赞美。为了做到多鼓励少批评,教师不但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还要注重加强师生沟通,营造轻松的教育氛围。教师要学会深入细致地了解学
生,要学会倾听,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把他们的所思所想,敞开心扉告诉老师,他们关心什么、想什么、对老师有什么要求,教师都要了解清楚,这样才能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规划人生,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师的工作意图,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幸福和快乐,自觉接受教师的批评和建议。
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所,担负着传授青少年学生知识,培养其高尚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等重任。那么,学校又应怎样疏导和调适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呢?
(1)学校要建立心理教育咨询机构,构建以心理咨询室、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的心理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和调试。
(2)学校应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各学科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中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操和优良的思想品质。同时结合每年的弘扬民族精神月进行专题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
(3)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开设法制课,聘请优秀政法干警为法律顾问、法制宣传员,对学生进行法律、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办好心理健康专栏,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生理教育和性知识教育,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解除不健康心理对其学习、生活的影响。
(4)积极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发展性和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创设条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或选修课。
3、3、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克服逆反心理
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自我教育。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并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自我疏导。比如: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用情境和心理转移法、归因客观投射法和自我宽容法来减轻过重的心理压力、痛苦和自责。总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既善于自我解脱,又善于自我振奋,这无疑是避免产生逆反心理的又一有效途径。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明天,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化解他们的对抗情绪,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不但他们自己需要努力,同时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3、4、优化社会环境,更多接触社会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优良的社会环境。教育者要疏导和调适青少年消极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就不能把他们局限于学校、家庭,而应该把他们置身于社会。只有让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才能使他们更快地社会化,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疏导和调适青少年消极的逆反心理。为此,就必须优化社会环境,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加强社会治安,大力整治社会文化环境,减少和消除社会阴暗面和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侵害,阻断产生不良思想的源头,消除滋生逆反心理的温床。同时,应多建设一些内容健康丰富、形式活泼多样、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多开展一些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生活经验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在开展这些活动时要注意渗透理想教育、价值教育、创新教育等,将其逆反心理转变成探索创新和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总之,在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教育实践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如何处理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也日益显得重要。由于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围的普遍性,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正确对待青少年中的逆反心理,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刘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2007,9(22)
[3]刘孜杰,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4]杨嘉民,张彤,陈颖.试论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1(1)
[5]高红霞,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
[6]何莉,甘金贤.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与调适[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5
[7]王云霞,强普霞.略谈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9)
[8]苏碧霞,黄艳明.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书育人,2007,2.
摘要:青少年对动画片中角色的模仿,是其与生俱来的特性。通过对其模仿心理的分析,对那些吸引青少年模仿的动画表演形式的规律总结,了解动画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地位和影响,以更有针对性地制作动画片和动画节目,从而更正确地引导青少年的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模仿;动画表演;角色;认同
动画片是以画面展现虚拟人物,表现作者想象,呈现幻化的场景和故事情节的艺术,其对现实的大胆超越,极具视觉刺激的艺术手段以及虚幻和具有假定性的特点,使之理所当然地成为青少年们的最爱,动画表演也因此而成为其重要的观察和模仿的对象。随着动画在影像文化领域的迅速发展,青少年对动画表演的模仿也越来越广泛,例如被广泛认可和喜爱的Cosplay就是对动画角色造型的模仿,同时对动画角色表情、动作、语言等的模仿更是深入到青少年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一、青少年模仿动画表演的心理因素
心理学认为:“个体在生长过程中会把他接触到的与自身心理预期相一致的人物形象作为崇拜对象,在行为和思想上去模仿和趋近。”青少年对角色的言行予以充分认同,并将这个人的人格特点加以吸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进而模仿这些角色的表演。这种认同则是其模仿的前提和心理基础。
一个动画片中的角色与其动画表演效果密切相关,如受众可以通过角色模仿、角色认同、归类及与角色进行超现实互动并受其影响。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视模仿为“人类彼此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青少年观察学习就是他们积极注意榜样的言行,并对其行为和语言的各环节进行编码和存储的过程。在过去,青少年主要是模仿身边的成年人,特别是学校老师和家庭成员而学到社会性的行为模式,但在影像文化泛滥的今天,屏幕上的形象已经成为青少年重要的模仿对象,基于动画片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动画表演尤能给尚未定型的青少年受众给予各种行为模式的示范,令他们模仿。
其次,青少年是处在焦虑之中,急欲摆脱童年走向象征能力与力量的成年的时期。他们对动画的欣赏很大一部分原因时在寻找一种力量,对抗自身心里深处的恐惧与自卑,从而积极地变化与成长。从其对动画片中超自然能力的向往就可看出,青少年对动画表演的模仿过程也是满足其心理期待的过程,那种对拥有可以翻江倒海、纵横宇宙能力的向往,对漫无边际、不可捉摸、神秘能力的渴望,正是其逐步成长过程中受到的禁锢及压抑希望得到补偿的外放表现。那些能令青少年取得心理认同的角色表演,一方面是贴近他们的生活令其产生亲切感的表演,同时,更多的是因为这些动画表演使角色成为了青少年所向往和崇拜的对象,对其表演行为的模仿容易实现青少年的心理期待,满足其渴望成长和改变现状的心理。
同时,凭借模仿动画表演所形成的心理状态与同伴或他人相互交流,从而享有更多的经验,并借此分享动画片中精彩的情节和动人的场面,产生能够维系良好沟通的话题,也是青少年在集体中获得认同的一种方式。除了广泛流行的Cosplay之外,青少年还会动手制作动画角色的玩偶,制作角色服装,购买印有动画图案或样式的、玩具、文具、手表、挎包等动画衍生产品。网络更是青少年动画迷们良好的沟通平台,除了可以抒发自己对动画片和角色表演的感受之外,还可以共享最新的动画咨询。并且在动画论坛和动画社区中,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会员制。在各色互动活动中,动画成为一种交流、沟通的媒介,从而使这些青少年产生共同意识,融入同年龄层的生活领域。由此可见,认同是将自己与另一个人或群体在感情上融为一体,也是青少年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一种重要的心理历程。
二、模仿动画表演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作为影响青少年价值关的重要娱乐产品,动画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现代人精神的载体。具有可模仿性的动画片,最大的优势是其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大大增加,青少年可通过对动画表演形式的模仿,更加身临其境地进入到动画情景之中,体会动画角色的心理和感受,接受动画的精神主题。动画表演的影响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可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使青少年在深刻体会到角色的情绪和心理后,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动画所传递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内容,并了解到一些真实的成人的生存和社会状态,被他们模仿、学习,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之中,使动画达到其传播文化思想,带动青少年健康的思想行为发展的目的。
同时,青少年还是处在一个喜爱群体活动的阶段,一个人的模仿将会在群体中传播开来,其积极、健康的行为思想会感染更多的青少年,同时也对动画片起到很好的传播作用,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青少年在这种互动之中,彼此交流观感,在生活中以动画片和动画表演作为共同话题,在群体活动中以模仿的形式将这些直接或间接的感受表达给他人,对于了解动画片的同伴则更易产生共鸣,而没有看过动画片的则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成为动画片和其动画表演的关注者。并且,一旦青少年喜爱某种动画形象,便会希望拥有具体的动画产品,这对动画衍生产品的开发、推广也起到推动作用。
另外,模仿动画表演,对于性格孤僻、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来说也是一种精神寄托,他们把动画角色当做交流的对象,甚至把自己想象成角色本身,从对动画角色表演的模仿中释放精神压力,解放心理束缚,体验全新的精神世界,学习卡通动画角色开朗乐观的世界观,健康的动画表演便可成为其治疗心理疾病的良方。
但不能否认的是,暴力、不健康的动画表演形式也会造成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甚至影响其社会价值观。例如,在台湾就曾发生过一个初中优等生因为看了具有的动画片,进而模仿其中行为对邻近的小学女生加以施暴。班杜拉强调个体不一定要有直接的学习经验,只要观察榜样的行为,即可获得学习,一旦遇到适当的诱因出现,个体即可做出所观察到的行为。作为榜样,动画片中一些习惯于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英雄人物,也会使青少年模糊了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界线,容易在生活中模仿动画角色的表演,将暴力作为解决问题和达成目的的手段。这些令人懊悔痛心的事件,皆因不健康的动画表演呢内容和不正确的引导所导致,应引起动画界的重视。
三、结语
对青少年模仿动画表演的心理和兴趣因素的分析,不仅仅是对青少年行为的研究,同时也是对动画自身的思索,对观众的了解也是动画发展所必然要经历的环节,从青少年的特点出发,了解其在这一阶段的心态和审美需求,从而使动画工作者更有效地制作动画。同时,在准确把握青少年心态的基础上,给予他们健康的社会化引导和完整正确的社会导向,让青少年在动画这种充满趣味性的环境中,通过模仿和学习,引导青少年甚至全社会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艺术设计系)
参考文献:
[1] 龙耘,朱文哲.儿童对动画暴力的解读与模仿――一项焦点小组访谈研究[C].“2007中国传播学论坛――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
关键词:城乡差距;青少年;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7-097-02
一、农村青少年教育和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神经紧张与压力过大的障碍
由于农村经济较落后,使得不少农村青少年坚定了一个信念:唯有考上大学才能跳出农门。因此,在他们的生活中,刻苦学习成了一切,虽然这种学习精神是值得称赞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使他们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少年时代黯然失色。没有任何业余活动、过度学习使他们的兴趣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方面都受到了压抑,他们在学习重压下迷失了自我,成了学习的机器。
2.生活环境与情绪恶劣障碍
我国大部分农村生活条件较差,长期艰苦的生活致使农村青少年缺乏自、过度受限制。生活被恶劣情绪所控制,不能正视失败与挫折。尤其是当他们与城市同龄人比较时,产生了很多因出身于农村和家庭贫困所带来的心理问题。一部分农村青少年在考取大学或进入城市后,目睹了繁华的城市和优越的物质生活,自卑心理更加严重,使得他们一改往日的艰苦朴素,想尽一切办法,甚至是用助学贷款来购买手机、电脑等用品与他人攀比。
3.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障碍
农村青少年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和对象过少,使他们产生了孤僻、离群、不善交际等弱点,一旦离开原来的生活圈子,便无所适从。他们当中大部分人没有接触过电脑,无法想象网络的便捷,无法理解城市同龄人的品牌消费与盲目追星等。记得央视曾做过一次心理访谈,访谈对象是在京某高校就读的边区女学生,她在高分考入学校之后,却无法融入集体生活当中,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障碍。因为每天只花两块钱生活费的她想象不出同学为什么会花几百元钱购买一条牛仔裤;宿舍里的同学聊天她也从不参加,因为她不知道她们成天说的F4是什么;班集体活动她也不闻不问,因为她不会唱卡拉OK,从来就没听过那些流行歌曲;以致同学在用手机发短消息时她会想别人是不是在说自己的坏话,所以她一直生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面,与同学、与外界保持着明显的距离。
4.学习障碍
大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灵活的,学校与老师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少农村青少年在以前的学习中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一旦学习方法改变或不能适应新课程的学习,便产生了学习障碍,进而由原来的想学、爱学到厌学、弃学,无法适应新的竞争与挑战。
5.教育障碍
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有不少缺陷,只重视升学率和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心理教育,没有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还有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工作欠主动、欠及时、欠普遍,甚至很多问题发生了,老师、同学都不知道,如: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造成以上种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家庭的原因。家庭是孩子生长发育的温床,是塑造情感、性格、意志,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场所。正常的家庭结构、和睦的家庭气氛、民主的管教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最为适宜;而农村家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例如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这种不正常的家庭结构,以及紧张的家庭气氛、粗暴型或完全放任型的管教方式,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是学校的原因。学生入学后,学校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占了主导地位,学校对学生心理影响主要有:(1)教师的管教方式及期望效应。民主的管教方式以及积极的期望态度对学生最为有利,反之,专制、放任的管教方式以及消极的失望态度,则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2)学习压力的影响。如果学习压力过重,会使学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导致心理的畸形发展。(3)学生团体的影响。一个生机勃勃、团结向上的集体,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反之,则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是社会环境的影响。青少年学生自身的某些因素,如外貌、能力、习惯等对其心理健康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好的个人条件,将会促使其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差的个人条件,有可能会使其滋生自卑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可见,健康除了身体无病外,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个体健康的生理和健康的心理结合在一起,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才会呈出现完满的健康状态。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应确定以下几个方面: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自觉性、顽强性、果断性和自制力;和谐的人际关系。2005年据杭州某部门的一次调查,有16.79%的青少年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障碍问题有较大的上升趋势。其中,少年为13.76%,青年初期的学生为18.7%,青年为25.39%。女性青少年重于男性青少年;农村青少年重于城市青少年。
事实表明,我国青少年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严峻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严重地阻碍着青少年智力潜能的充分发挥,阻碍着他们学业的进步、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人际之间的正常交往,甚至会导致少部分青少年心理扭曲、道德沦丧,危害社会的稳定和安定。而上述问题在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农村更为普遍。
二、农村心理教育现状
1.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领导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他们不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品质,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更有甚者,他们错误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知识割裂开来,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自信心的培养”、“青春期的教育”、“良好人际关系的教育”等等,忽略了心理教育中学习心理的指导、能力的培养与创新精神的培育。
2.大多数学生对何谓“心理健康教育”不了解
对于个人躯体上的疾患,例如伤风感冒、头疼咳嗽等,广大学生并不陌生,几乎人人都体验过,但对精神、心理上的疾患,例如焦虑烦恼、孤独空虚、抑郁冷漠等,即使有所感觉,也未必深有体悟,多半忽视或轻视,甚至不愿承认自己有心理方面的障碍。实际上在当今社会,单调枯燥的学习、激烈紧张的考试、观念不当的家庭、节奏快速的生活、不好协调的人际关系等,都会成为农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根源。
3.课程设置不当,缺乏合适的心理教育教材和合格的心理教育师资
在农村可以说绝大多数学校没有正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多数学校平时只是一味地重视文化知识的教学,时间抓得紧而又紧,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同时,不论是有关心理教育课堂用的教材,还是学生课外读物,都难见踪影。担任心理教育课程的多为政治教师,而他们未经专门学习和培训,没能掌握心理教育的特殊教育方法,习惯于用搞德育的工作思路进行心理教育,常常居高临下地说教,过大过空,没注意学生的情感和体验。
三、对策和措施
1.学校、家庭携手配合,共同教育学生
学校要为家长提供各种交流、互动、沟通的机会,让家长通过学习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家长能用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质和适当的方法去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真正承担起做父母的责任。
在学校,应努力营造一个温暖、文明、和睦、有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首先,可以选派责任心强、乐于做心理辅导的教师外出进修心理教育的有关知识,通过自学和进修相结合,让教师掌握心理专业知识和心理教育方法。
其次,制定心理教育目标。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农村青少年不同的心理、生理特点,积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制定心理教育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
第三,有的放矢,立足实际,侧重不同的心理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编写简易可操作的教材,以深入浅出的方法,用启发性的事例,让学生讨论、选择、思考、分析,逐渐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
最后,建立心理档案,注重归纳总结学生的心理偏差,推行个案研究分析法,实行个别辅导和群体辅导相结合。
2.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干预
定期对学生进行培训,经常举行诸如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信箱联系的方法,及时搞清楚问题,做好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工作,避免一味地指责与训斥,避免伤及他们的自尊心,当发现他们的错误行为是由于幼稚、易冲动的心理和自我约束的意志薄弱心理造成时,运用和风细雨的心理疏导法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3.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热线电话或热线信箱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排除在学习、生活或成长历程中遇到的烦恼和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矫治与推动青少年学生个体发展相结合,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减少由于心理矛盾或心理冲突引发的不良反应,改善其社会适应能力,发掘个人潜能,促进学生人格成长。此外,心理咨询室还要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科学测试和综合分析,收集整理数据、资料,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设立热线电话或热线信箱可以方便青少年学生把一些碍于面子、不敢轻易说出的心里话说出来,使老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4.争取社会力量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
学校和家庭要积极与社区及司法部门沟通信息,相互配合,防止青少年有违法乱纪现象发生;学校要充分利用心理研究机构、医疗机构、卫生部门等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辅导活动,有计划地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技能和认知能力进行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让学生真实感受社会中的压力和竞争,感受未来所面对的各种挫折和压力,以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使农村青少年学生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学生是国家民族和世界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他们的健康状况决定未来的人口素质,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健康工作主要是以学校为主体。学校的医疗条件和工作环境对医务室护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护理评估能力,还具有良好的品质及服务态度。医务室护士的基本能力应具备以下几点:
1、健康促进能力
(1)学校健康护理:对学校的环境和师生的健康进行管理,负责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学生的健康资料,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注意发现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找出不良因素,参与处理和预防意外紧急事件,如爆发性传染病发生的预防。
(2)学生、老师健康的保健指导:主要是日常生活与健康。利用定期检查、座谈,在饮食、起居及青少年的生理变化给予卫生保健指导。
(3)健康教育:运用护理程序,通过给学生讲课,发放宣传资料,宣传栏等多种形式教育。教育内容包括疾病的预防、生理、卫生常识、精神心理卫生知识,了解影响他们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纠正不良生活行为习惯,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
(4)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参与完成计划免疫任务,进行免疫接种的实施与管理。如筛查需预防接种疫苗的人群并实施,然后,记录、投药。
(5)定期检查:进行健康普查的组织、管理和医生诊查时的辅助,并对相应的问题给予生活指导和保健指导。
(6)传染病的防治:负责学校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组织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的宣讲,发放预防传染病的资料并进行指导、消毒、隔离等。
2、综合护理能力
主要包括各专科护理技能及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技能,根据医务室护士工作的条件和服务的对象必须是全科护士。如突如其来的意外伤害、中暑、各种传染病、晕厥、痛经、心理障碍的患者等。在工作中,就不免应用到各科的护理技能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
3、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务室护士不同于医院护士,常常处于独立工作状态。在医院遇到问题往往可以与其他护士、护士长、或医生研究解决;但在医务室,护士将独立地进行各科护理操作,独立地运用护理程序,独立地开展健康宣教,独立地进行咨询或指导。此外,其护理条件及设备均不如医院。这就要求医务室护士具备较高的解决问题和应变的能力。因此独立判断、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对于医务室护理人员非常重要。
4、语言表达能力
医务室护士每天面对的是学生、老师,健康宣传是医务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医务室护士要能够清楚、准确、无误地交给他们防病、治病的知识,改变其健康态度,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另外,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老师的工作压力是造成他们心里障碍的重要因素。所以需要医务室护士去做心里疏导,消除消极因素,树立积极因素。因此,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医务室护理人员是至关重要的。
5、协调沟通能力
医务室的护理工作既需要合作者的支持、协助,又需要其护理对象的理解、配合。如.餐厅人员的消毒指导,传染病的隔离、消毒、预防等均需要与其他各部门协调、沟通、支持。医务室护士必须具有社会学、心理学及人际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从而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6、调研科研能力
医务室护士不仅负责向师生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同时也肩负着发展医务室护理,完善护理全科的责任。因此,医务室护士首先应不断地充实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护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护理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护理学的发展。其次,医务室护士应具备科研的知识,能独立或与他人共同进行护理科研活动,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提出新的观点,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出应有的贡献。
7教育管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