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青年叛逆心理咨询范文

青年叛逆心理咨询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5 10:00: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青年叛逆心理咨询,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青年叛逆心理咨询

篇1

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她别扭

“吃着饭,滔滔不绝就开始讲起了班上某个男生的事情,说什么球打得好,人也长得帅,歌唱得还一流,声音特有磁性,还说他们班的女生都快迷疯了。”说起女儿的不是,刘女士现在还觉得气不打一处来,“上次考试没考好,我就觉得她受什么干扰,原来是这个。”

针对妈妈的批评,乔乔也不示弱:“我平时都不怎么和我妈交流,她总是听风就是雨,然后唠唠叨叨没个完,那天吃饭觉得妈妈心情还好,就和她聊了两句我们班的一些事,谁知还没说完,她就发火了,和妈妈说并不代表我就喜欢那个男生,再说喜欢别人也不是什么应该害臊的事,更和有没有出息沾不上边。”

刘女士也对女儿倔强的样子表示不理解,“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气得心直颤,拿起筷子就给了她一下。”

“有理讲理,干吗动手打人!”乔乔觉得妈妈对自己特不满意,虽然自己的成绩在班级能排三四名,可妈妈总不满意!

刘女士对乔乔的表现很是伤心,“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她别扭,总觉得她不够努力,不够优秀,一见她在做的事情和我安排的不一样,我就生气,有时甚至很绝望。”

这件事像导火索一样最终使母女间的矛盾全面爆发,两人几天不说一句话,也不正眼看对方,后来女儿干脆搬到了亲戚家住。

青春期“叛逆”是正常现象

事实上,刘女士的遭遇绝非是简单的个案,它是步入中年的父母普遍遇到的问题。

“不仅仅是青春期,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其心灵都是十分敏感而脆弱的,如果不能给孩子正常的亲子关爱或者采用不当的教育方式,就会给孩子心灵造成损伤。”北京四中心理咨询教师、北京友谊心友心理咨询机构咨询师孙晓峰认为,有些家长喜欢沿用上一代人教育自己的方式教育子女,觉得自己都成长得好好的,这便是正确的教育方法;有些父母(尤其是父亲)甚至还存在“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老观念,试图在孩子幼年时期就将其“吓住”。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生心理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师李梅认为,人的心理发育要经历两次反抗期,一次出现在2~3岁,表现为任性,不听话,爱哭爱闹;一次发生在青春期,大致从12~14岁开始,可能持续三四年。

“人在第二个反抗期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性激素的分泌,第二性征从开始发育到逐渐成熟,同时在心理上也逐渐发育成熟,最后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李梅认为,“叛逆”现象一般出现在青春期的中期阶段,敏感、易怒、任性是他们心理变化过程中很正常的行为表现。

专家认为,处于青春期中期的孩子在通过竞争增强自信心的过程中并不是找自己同龄的“优秀生”,而是喜欢挑战“权威”,在孩子心里,这种权威主要是父母和老师。

对青春期表现不要过于敏感

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当孩子进入十几岁后,开始变得特别爱面子,家长再像以前那样大呼小叫,肯定会惹孩子不高兴。

“这是青春期孩子‘挑战权威’的具体表现,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挑战来确立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而且,出于安全考虑,孩子往往将这种挑战的对象锁定在自己最亲近的人身上。”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博士胡邓认为,家长对孩子在青春期表现的“叛逆”不要过于敏感和紧张,而应该“欣然接受”。

“首先,这种‘叛逆’是不可避免的。”胡邓说,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同时,这种叛逆是必须的,孩子只有在青春期经过这种冲突才能初步建立未来社会竞争力的基础,为日后的社会竞争提供最初的心理自信心基础。当孩子在对家长表现出挑战的迹象时,家长最好能表现出有原则的示弱,而适当帮助孩子增强这种自信。

胡邓说,这种“叛逆”也是双赢的,孩子在通过“幼稚”的竞争增强自信心的同时,也是在提醒父母,家庭中将要减少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而增加一位顶天立地的青年

在李梅看来,青春期的家庭教育的关键在家长,家长的方法和态度直接决定了能否和孩子融洽相处,能否使孩子顺利、健康、快乐地度过自己人生中的特殊时期。

篇2

Abstract: In the new situation,student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ha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moral educ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vocational school now and in the future,to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effecting factors,to specify the importance of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to explore continuously working pattern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to carry out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using modern scientific means,to do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in-depth and finely,to play its unique and effective role in educating students.

关键词: 高等职业学校;学校德育;心理咨询;咨询方法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moral education;psychological counseling;method of consultation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202-01

0引言

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现状出发,试图分析形成的原因和背景,探索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1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1 失落、自卑由于种种原因,现实让他们最终选择了高等职业院校。尽管高等职业院校同样可以受到良好的高等职业教育,但由于社会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偏见和家长认识的偏差,人们总是认为他们与考取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前途迷茫,从而使他们内心存在失落感,这种失落心理容易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

1.2 冷漠、叛逆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扩大招生,生源质量有所下降,一些学生学习成绩差,不能适应高等职业院校日益激烈竞争的学习生活环境。加上这些学生自我认识不足,独立生活能力差,使这些学生产生了冷漠――对人、对事、对周围环境冷漠,把自己封闭起来,严重影响人际间的正常交往,形成一种极不合群的孤独状态。也有一些学生以反常的逆反心态表现出“不听话”、“不受教”、“对着干”,长久下去,这些学生对生活、学习、教师,甚至对家长产生对立情绪。

1.3 悲观、消极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得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了人才市场上的相对“弱势群体”。面对五花八门的人才市场招聘的现实,许多学生表现出不能适应,产生悲观、消极心理,对未来失去信心,感到前途迷茫。毕业生的这种心理活动也直接波及到在校的低年级学生,使一些入学时劲头很足的学生,上学后“热度”逐渐下降,少数同学不愿意努力学习。

2重视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

2.1 高职生心理问题因素及表现 ①社会因素。社会一些传统观点在高职生心中形成固有心理定势,面对我国社会经济无法自我调节。②家庭及学校因素。学生家庭状况、教育方式和家长心理品质直接影响着高职生心理健康。单亲家庭、纠纷家庭使学生经常处于敌对苦闷等负性情绪之中。③高职生心理和生理因素。高职生处于青年中期,是情感和行为处于存在许多复杂矛盾的“多事之秋”时期,存在“心理闭锁性”。

2.2 心理咨询与学校德育的关系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虽然心理咨询与德育二者之间存在有基础理论、实施方法等方面的不同,但二者仍有着相互密切的联系。

3积极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3.1 组织机构组织机构应由主管学生工作的院长、团委、学生处等处室和各系负责学生管理的人员构建成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3.2 人员配备在咨询工作者人员选择上要求较高的条件,要符合人格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①思想品德及知识方面。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完美”的人格魅力、健康的心理素质、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能耐心、细心、平等、真诚对待来访学生。对咨询工作者必须具备有一定心理专业知识,能掌握心理测查的基本原理和技能。②咨询工作者的性别、性格、年龄方面。咨询工作面对成千上万名学生,学生中存在性格、年龄、经历等方面差异。面对各种需求,学校应利用心理学理论在人员选用上考虑选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老师,构成合理的年龄结构、性格结构。

3.3 咨询方法心理咨询工作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采用学生喜欢接受的科学方法。在学校心理咨询中,一般可采用如下方法:① 传统方法咨询。传统咨询方法是指通过面对面,书面等方式进行心理咨询。②利用电化手段进行心理咨询。a)电话咨询。b)网络咨询。

4总结经验,加强研究,不断完善心理咨询工作

4.1 重视心理咨询人员的培训社会在日新月异变化着,心理咨询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及时了解学生中心理状况和学生中感兴趣事物,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心理咨询工作走在时代的前面。

4.2 注重心理分析,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调查表明,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季节、不同场合、不同环境学生心理健康存在明显差异。高等职校应使用心理检测专用仪器对学生智商、情商、特长、气质等进行科学测试,对全体学生建立心理档案。

4.3 健全、规范心理咨询工作的制度学生存有心理问题,决定向老师咨询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他们大多数是经过思想斗争后才向老师寻找帮助的,因此,咨询工作者对来访学生应遵守:

①保密制度。承诺对学生咨询内容不外传,不告诉家长和班主任老师。②平等制度。要求咨询工作者在学生观上认为每个学生都是可教育的、可爱的,工作中做到平等、真诚、耐心,使自己融入其中,设身处地思考问题。③调研制度。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心理进行调查研究,如对大一学生进行普遍心理测试。

4.4 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宣传学生心理问题受社会家庭、自身生物和心理因素影响,所以,社会、家庭与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心理卫生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宣传。

5总结

高等职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在新形式下已成为高等职校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重视和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并积极探索新的模式和新的操作方法,丰富其理论内涵,做到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发挥其独特积极有效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德育课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着眼于拓展一个个生命个体的精神视野,致力于培养一个个能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控的人,由于德育课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具有超前性,面向全体的积极形成性的特点,而不是像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这类对人格教育中的总多半是补救性的处理和进行局部针对性的教育。因此思想政治课中的情感互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敞开胸怀的交流和互动中形成开朗乐观的个性,培养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第三,情感互动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学生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年人,在认识能力方面正处在由依赖型的儿童期转向独立思考型的青年期的转型阶段。这个阶段中,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日臻成熟。他们的思考从现实的世界中解放了出来,并能够超越现在,思索、探究、研究一些现象了,他们已经能够对现实社会事实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和评判,并追究其背后的本质。而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生活领域和各种社会现象本质的复杂性,以及受其对社会认识的经验的限制,使他们对现实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现象的本质还不能完全而准确地认识与把握。这就不可能避免地造成了他人在对现实社会与自己所设想的理想社会的状态进行对比产生困惑,从而产生了对成人社会的怀疑和不信任,使其对现实社会持有一种批评与否定的态度。即产生所谓的逆反心理和反叛社会的倾向。必须承认,这种现象在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正常的。而此时家长、同学、朋友和教师的影响将显得至关重要了。而融洽的情感交流,无疑能更有效地施加这种影响。即要想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积极性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以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感情为基础,才会更有效,不然只会激起他们的反抗心理。因此,情感的沟通在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3 情感互动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注意它的双向性和交互性。互动不应是单向的,不单单是教师向学生传递,学生被动接受,而应该是双向互动或多向互动。要有学生对教师的传递,要仔细体验和感觉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传递。以便教师对学生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回应。除了师生这一最基本的互动外,还应有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小组之间以及小组之间的互动。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的气氛,教师要尊重、热爱、关心、信任学生,靠自己的德和才来吸引和影响学生,发扬民主,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教师发自内心的产生钦佩、尊重信任和热爱之情。教师在互动中要注意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学龄前生不是被动的接受器,他们有思想,有观点,“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参与,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或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和产生学习效果,其后果不仅是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影响学生积极,主动人生态度的形成,这就使得他们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体会到因主动性发挥而得到的精神满足和能力的发展。”教师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带着长者的口吻,只是一味地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坚持师生间的民主、平等。互动活动的双方必须都有着情感交流的主观愿望和能动性,忽视这一点,互动就会失去目的和对象,沟通过程及其价值也将不复存在。

 

其次,要注意它的情感性。这种情感是指双方情感交融,是双方感情的自然流露,依托教学内容共同探讨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学生的情感发展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不是把它作为服务于学习的手段。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情感的互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对已,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积极正确的体验,以及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意识与能力。所以师生除课堂中交往外,也要注意课外各种场合的交往。情感的传递是自然而真情的流露,而不是应景而生的演戏般的娇情。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赞赏,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由衷的欣赏与赞赏。这也是要求我们的教师能改变以往的对学生评价的习惯的思维定势,以全新的欣赏的目光重新审视和评价身边的学生。对学生除了要有一分爱心外,更要有一分真正的理解与同情。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学生所获得的信息不一定会比教师少。当今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化倾向日益明显的社会。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面对并承认这一更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方法。这样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引导才能正确有效而不会招致他们的反对,同时也能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和欣赏。

 

最后,要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作为以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为最终目的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除了要精于教学的业务技术,要将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讲解得生动有吸引力外,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准,对其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使其讲述的相关内容具有说服力、感召力。不然,既使其讲解得再好,也不可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更不可能与学生进行融洽的感情交流。因为惟有其自己相信并奉行恪守其所讲述的内容,才能对学生施以正确而有效的人生指导。这是其它学科的教学所没有特点。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咨询

作者简介:许舒涵,牡丹江医学院口腔医学院。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全国人民都在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理想而不懈奋斗。而培养大批的合格人才则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关键。因此,大学教育就体现了我国教育水平的发展状况。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刚刚步入青年行列的他们,在思想上寻求解放,对待事物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独立思维的意识,感情丰富,易于冲动。但因为缺乏实践锻炼,意志力普遍较弱,看待问题偏向主观性,面对困难往往难以独立克服。所以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人生指导,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咨询,则更体现了国家和教育部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怀。加强对心理咨询的研究对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积极意义

(一)心理咨询的概念

近代心理咨询最早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至今已经有100的发展历程了。时代的发展和学术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化赋予了心理咨询更多的内容,所以,至今学术界还没有对心理咨询达成统一的定义。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心理咨询是通过与个体持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援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变化的过程。”这是从心理咨询的心理问题个体服务方法角度对其下的定义。在1984年美国心理学联合会曾编写了《心理学百科全书》这本书,书中提到了心理咨询,认为心理咨询并非治疗手段,而是一种教学引导的科学手段,它的受众应该是正常人,不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只不过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遇到一些难以排解的心理困境,需要心理学家帮助寻找解决办法,属于心理援助的一种。在我国的心理学界,专家们对心理咨询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多数专家都认为心理咨询主要还是运用心理学的手段帮助大家解决心理困惑,使人的内心更加强大,是一种心理援助行为。著名心理学家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车文博先生在他主编的《心理咨询百科全书》中指出:“心理咨询就是心理咨询者通过和咨询对象的商谈、讨论,帮助、启发和教育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心身健康。”结合中西方学者的研究实践结果,我们可以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具备专业心理学知识的人,运用心理学手段为来访者提供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难,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的过程。

(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咨询的积极意义

1.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的方法和手段。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一直比较单一和枯燥,主要是从唯物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道德等角度进行思想灌输,教学方法上只是课堂理论教学、批评教育和示范教育这几种方法。这些教育方法和手段对于理论学习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却不能照顾到大学生思想解放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心理咨询则坚持以理解和尊重为主要手段,倾听咨询者的心声,设身处地的站在咨询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增加了心理信息的交流和沟通。这是对传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补充,能够帮助教育者更加客观、真实地了解学生心理,以便采取间接地、更容易被人接受的方法来抵消学生的叛逆心理。使思想教育更加富有成效。另外,心理学中的精神疗法、自我管理方法等以个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也为大学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借鉴。

2.增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掌控能力。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渴望独立、成才,得到周围人的肯定。特别是现在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让学生们接触到很多社会讯息,这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他们是很大的挑战。当他们面对学习、生活和人生规划时会面对许多困难,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相结合,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心理障碍和思想困惑,把一些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通过心理咨询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情况和思想动态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从而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掌控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在克服了思想政治教育偏于强制性的同时,针对学生思想和心理上普遍存在的困惑和不良情绪,适时地调整教学手段,从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角度,提供人性化教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3.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将心理咨询知识引入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特点,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冲击很大。一方面,作为青年人他们有自己的虚荣心,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强烈的追求,渴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在自我价值、人生发展和爱情等方面有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面,激烈的市场竞争、人才竞争和较高的工作能力要求又让这些尚不成熟的青年望而生畏。由此引发了很多心理问题。把心理咨询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心理学手段为学生答疑解惑、舒缓心理压力、排解感情上的挫折,进而在人生规划、就业择业、自我调节等方面提供指导,这有助于大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增强未来社会适应能力。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内开展心理咨询的积极性不高 我国的大学教育把主要精力都投放在专业教育上,力争培养出大批的优秀专业人才,但对于学生思想和心理发展教育则关注甚少,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像心理咨询这样的新要求,很多大学的领导还没有完全领会到它的重要性。在具体实施中,有的是腾出几间办公室,挂上门牌应付检查;有的根本没有把心理咨询列入教学计划中。即使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但因为在执行山缺乏人才、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的经验而动力不足。一些心理咨询员因为工作量大、学校重视程度不足、不易出成绩等原因,工作积极性也较差,投入的精力很少,导致心理咨询工作质量难以提高。

(二)学校的心理咨询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深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丰富的心理指导经验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精神,同时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清楚的认知。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员人才队伍尚不完善,不少是由院系辅导员和心理教师担任,这些人或是专业知识缺乏,没有从业经验;或是兼顾其他工作无法在心理咨询上投入过多精力。此外,由于受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束缚,教员们还不懂得如何应用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这些因素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咨询进展缓慢。

三、促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措施

(一)在校园内树立正确的心理咨询发展理念

1.树立 “为学生一生发展负责”的教学思想。在大学教育中在坚持专业知识的教学研究的同时,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国家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要求学生德业双修,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将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为此学校应当摒弃过去“只重视专业教育,忽视心理指导”的办学观念。坚持从为学生一生发展负责的角度,从心理上关心爱护学生,为学生们在学习、生活、情感上出现的困惑提供援助指导,关注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只有建立起优良的心理防线,才能使学生们能够从容面对未来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挫折。

2.心理咨询员应更新教育理念。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咨询必须保持好心理咨询的自身优势和特点,作为心理咨询员应当在思想政治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开拓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育活动中咨询员与学生可以站在朋友的角度进行交谈,而不是上下级的师生关系,心理咨询也不是单纯的教育行为,而是一种心理指导和暗示,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心理咨询员应当把自己更多的爱心奉献给学生,开展心灵互动教学引导。

(二)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咨询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1.完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管理制度。制度保障是开展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在大学内部应当加强管理促进心理咨询的正规化和科学化发展。首先是制定规范化的工作流程,把心理咨询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对于工作人员的职责、教学行为、职业道德都要有严格的约束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责任意识。其次,需要完善心理咨询员的专业资格考评办法和工作绩效的考评规则,对相关的人员的薪资待遇和职称晋升都要有明确的规定。上岗前,学校应当对所有咨询老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自己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出未来工作的思想和方向,从制度和思想上为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保障。

篇5

关键词:学生;心理咨询认知;教育程度;差异分析

心理咨询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态度,是心理咨询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充分地认识和把握心理咨询对象的心理行为特点,尤其是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和行为趋向,才能提高心理咨询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目前,部分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观感受是认为自己的心理不够健康,他们需要调整与改善。大多数学生虽然对心理咨询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与认识,但在寻求心理咨询的行为上却是消极的、回避的,“知”与“行”相互矛盾;对学生进行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从五指山市琼台大学、毛道乡毛道中学、毛道小学等学校随机抽取了113名学生进行匿名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及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乡镇居民对心理咨询的认知程度调查》。为使其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问卷回收后,经过录入整理后,运用SPSS 17.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理解

1、学生心中心理咨询的含义

对于“您认为什么是心理咨询?”学生回答的情况是:寻求建议和忠告(58.8%),找一个知心朋友(25.3%),找一个精神寄托(18.8%),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47.1%),苦恼时找专业人员聊一聊(50.0%),其他(1.8%);当问及“你接触过哪类心理健康方面的书刊、报道、影视作品等?”学生回答的情况是:20人(17.7%)专业性的、43人(38.1%)科普性的、51人(45.1%)趣味娱乐性的,29人(25.7%)没有看过。

2、心理咨询能够提供的帮助

对于“你觉得心理咨询在那些方面提供的帮助比较大?”学生的选择依次是:86人(76.1%)个性发展及自我认识、23人(20.4%)职场规划、21人(18.8%)婚恋家庭、31人(27.6%)亲子及青春期叛逆、33人(29.4%)人格分裂等精神疾病。

3、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对心理咨询的求助行为

在本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在是否会去心理咨询的问题上,表现出“知”与“行”的矛盾,也表现出行动时的“犹豫不决”的心态。尽管学生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但当自己遇到心理问题时,会去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只有27.6%①,同时有31.2%的想去但未去成,另有41.2%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

4、是否完成义务教育与学生对心理咨询理解的差异性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相比与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来讲,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信任度,理解度,支持度更高,更能理解心理咨询对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发展作用。

(二)学生对于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态度

1、学生用于解决日常心理困扰的方法

对于“当你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或困扰时,你是怎样处理的?”的回答中,81人(71.7%)自我调节,如运动,外出散步等等、52人(46.1%)找熟人倾诉、18人(15.9%)找第三方机构咨询,如心理咨询师、20人(17.8%)顺其自然。

2、如何看待接受过心理咨询的人

当问及“你是怎样看待接受过心理咨询的人?”时,52人(46.0%)正常现象、54人(47.9%)会积极开导帮助、50人(44.0%)告诉别人此人有心理问题、11人(9.8%)悄悄远离。

3、是否完成义务教育与学生对心理咨询态度的差异性分析

由表3可知:相比之下,完成义务教育的比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对心理咨询的认知更为透彻,但不论是完成还是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对心理咨询对象及具体内容的认识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

(三)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需求情况

如表4所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很多且心理问题的种类也很多,大多数学生虽然对心理咨询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但在寻求心理咨询的行为上却是消极、回避的,“知”与“行”相互矛盾。相比于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在心理咨询的求助行为有所发展。

三、结论

(一)“知”与“行”相互矛盾

本次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虽然对心理咨询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但在寻求心理咨询的行为上却是消极、回避的,“知”与“行”相互矛盾。有关研究显示[1-3],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对象排序第一位的是“同学或朋友”,第二位是“自己”、“父母”和“家人”,第三位是“亲人”或“恋人”,第四和第五位是“老师”、“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学生选择求助对象是以与自己的亲近程度和有无私人关系为依据的,所以学生希望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像朋友”、“像家人”。

(二)原因分析

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知行不一,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对心理咨询功能的认知差异较大。有的注重心理咨询的治疗功能,有的注重心理咨询的发展功能,两者的差异使得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内涵和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产生了混乱。二是对心理咨询的问题和行为存在错误的认知。学生在寻求心理帮助时更注重的是“障碍”的治疗,其次才是人生“发展”的辅导。认为寻求心理帮助的人不是“有问题”就是“精神病”。所以学生对心理咨询“有压力”和“怀疑咨询效果”具有“合理”性。三是对心理咨询机构的认同度较低。大部分学生不清楚或不知道心理咨询机构的服务内容和联系方式,认为这些机构形同虚设。四、对心理咨询师角色的要求差异性较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概念不清,对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的概念不清。对心理咨询师角色的要求差异性较大,对咨询师角色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理想化色彩。不同性别学生对咨询师的要求也有不同,女生选择同性和中年咨询师的比例高于男生,男生更愿意选择异性。

(三)前景预测

中国的自杀死亡者样本中有心理卫生问题者占63.0%,但仅有7.0%的自杀者生前曾寻求过精神卫生专业帮助。[4]帮助有心理需求的学生走出心理冲突、改善认知结构,建立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咨询模式是所有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对心理咨询表现出犹豫和徘徊的心理,学生中尚有相当比例的人有接受咨询的潜在可能性,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前景广阔。

(四)解决方法

相当多学生把心理咨询首先定位在帮助心理不健康者,对心理咨询的发展性能还认识不足。不少学生对心理咨询这一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的相关的基本信息关注不够,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给予重视,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以及学校心理教育中心相关信息的宣传。此外,相比于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程度更高,更准确,更全面,但不论是完成还是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对心理咨询对象及具体内容的认识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大部分的学生对心理咨询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但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行为上却是消极的,还存在许多误区,所以有关教育部门应做好宣传工作,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同学们对心理咨询的认知程度②,同时也要积极宣传与普及心理学知识。(作者单位:海南医学院临床学院心理学系)

注释:

① 应用研究・社会心理科学(第26卷总第129期),2011年第11-12期总第1412页.

② 应用研究・社会心理科学(第26卷总第129期),2011年第11-12期总第1414页.

参考文献:

[1] 李华香,钟向阳.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调查[J].青年探索,2006,5(5).

[2] 李建明.认知及心理健康因素对学生心理求助的影响研究[R].中国人民第一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7.

篇6

关键词:校园暴力;成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88-01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给社会和学生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所以研究校园暴力成因和干预策略尤为重要。

一、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

校园暴力已成为威胁校园安全的严重问题,随着青少年犯罪率增高并伴有年龄层下降,校园暴力已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下面通过具体案例分别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因素来分析校园暴力的成因。

(1)个人原因。青少年的年龄阶段决定其心理、生理正处于不成熟期。当处于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时,大多数青少年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而且,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在面对挫折时,不愿与家人沟通交流,在压力下寻求不正确的发泄方式,成为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

案例1:2013年9月某日,在某中学校门50米的拐角处,高一A同学伙同本班三名男同学对同班B同学进行殴打,致使B同学脾脏破裂,被保安发现后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后经当事人A回忆,两人矛盾的起因是B在食堂打饭时插队,A与B在食堂发生口角。放学后,A召集另外三名同学将B在校门口堵住,带到拐角处进行群殴。A本想小小地教训一下B,却不料几轮拳脚后造成B脾脏大出血。事后,因及时抢救,B保住了性命,而A及三名同学共同承担医疗费,并受到了留校察看的严肃处分。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青少年群体法制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非常容易因小事采取过激行为。特别是当团体行动时,个人的身份意识进一步弱化,来自团伙的压力使青少年进一步陷入校园暴力之中。

(2)家庭原因。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的启蒙教育,教育方式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不良的教育方式造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控制力和自制力。家庭氛围的紧张使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和暴力倾向。

案例2:成都某高二C同学是学校出了名的“恶霸”,长期向低年级学生强行索要钱财。许多有过被打经历的学生说,他们与C并不相识,常常是在买零食时被盯上,如果不乖乖把钱交出来,就会遭受拳打脚踢。后经C的同班同学反映才知道,C父母很早离异,他跟随父亲生活,但父亲平日好吃懒做、嗜赌成性,C在家中经常遭受打骂。

在案例中,C同学的暴力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的影响,父亲的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使C变得自暴自弃,并形成攻击性人格。对于教育问题突出的家庭,学校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引导,减少对其产生的不良影响。

(3)社会原因。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逐渐吹进了校园,泛滥的不良文化误导着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些成人世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着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其次,一些媒体对某些暴力事件的过度渲染,校园暴力自拍视频被频频上传,以及相关部门对网络暴力视频监管不严等,都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误导学生将暴力行为及一些社会不良风气视为可接受的行为模式,成为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的诱因。

二、校园暴力的干预策略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针对青少年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学校要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帮助学生进行压力释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问题要及时给予沟通引导。同时,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定期对学生开放。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注意尊重学生的隐私,帮助青少年健康顺利地度过心理叛逆期。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应把重心从成绩提高转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上。在学校教育中,既要重视科学知识的灌输,更要注重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个人行为的约束,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让学生学会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地判断是非和解决矛盾,从根本上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2)定期召开家长会,做到家校共同监督。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也是杜绝校园暴力发生的有力保障。这就要求学校要积极建立起与家长的沟通平台,如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交流会等,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自己子女的在校情况并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之中。学校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认真听取家长的建议并对现有教育方式及时调整。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参与,不仅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保障了家庭教育的作用,更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将校园暴力消灭在萌芽之中。

(3)学校加强安保力量,在源头上防止暴力行为的发生。学校要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加强安保力量,随时监控学校内的人、物、事和环境。对校门周围的环境定时巡逻,对社会青年在校门口聚集的现象要严密监控。学校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安全网络,来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消除学生上学、放学途中的安全隐患。

校园暴力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消除校园暴力问题任重道远。家庭要切实履行在青少年成长中的责任,学校要将校园管理和心理教育落到实处,社会则需要净化网络环境、建立和谐的舆论氛围,这三种力量共同努力,才能扼制校园暴力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现状;完善

“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2012年3月18日上午10点54分,一条来自网友“走饭”的微博消息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3月19日凌晨1点32分,江宁公安在线微博证实,该微博博主一名在读大四女生已经自缢身亡。“走饭”的离开引起了网络的巨大轰动,网友们在对年轻生命倍感惋惜的同时,也对被称为“世界第一杀手”的抑郁症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它是一种“全身心性”疾病,也就是说,抑郁症患者的躯体、情绪、思想和行为均会受到影响。主要症状表现为无趣、无望、无助、无价值感、精神疲惫,常有自杀观念,甚至自杀行为。据调查,在中国导致自杀的8个危险因素中,抑郁症是“罪魁祸首”。近几年,我国的自杀率明显呈上升趋势,其中70%左右的自杀死亡者和40%的自杀未遂者在自杀前都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但遗憾的是,每年在全国综合性医院急诊室抢救的200万自杀未遂者中,接受心理评估或治疗的比例不到1%。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而人际关系却越来越复杂,由此累积的各种压力使人们不堪负重,进而产生各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常常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中,影响着个人、家庭甚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重视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有必要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课题。

然而,遗憾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认识并未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心理健康常常遭到忽视。许多心理疾病患者认识不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心理疾病的危害性,他们也意识不到心理疾病和身体上的疾病是一样的,只要积极寻求治疗是可以得到有效帮助的。因此,大多数心理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在面对心理疾病时不够重视或羞于精神问题而没有寻求治疗,致使种种悲剧的发生。

其实,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和感冒一样,每个人不同阶段或多或少地都存在“心病”。比如,儿童阶段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自闭等;青少年阶段可能会出现叛逆、厌学逃学、网瘾、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到成年阶段可能遭遇工作生活压力、焦虑、抑郁、亲子关系以及婚姻问题等。以上所述都属于心理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病”。个人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到个人的情绪和身体,而且还会影响家庭和工作。一个人一旦心理上出现了问题,势必影响到个人的情绪,进而影响人际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同事关系,这直接造成家庭的不和谐,工作的不顺利。因此,注重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及宣传,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提高公众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保障。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心态:乐观、宽容、感恩、自信;注意磨炼个人的意志,增强心理耐受力;学会做情绪的主人,学会认识和处理不良情绪;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可以讲心里话的亲密朋友,同时培养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丰富个人生活内容,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等等,这些都对提高心理素质是十分有效的。

另外,一旦出现了心理问题,大多数人不会积极寻求治疗,一方面是对心理问题本身的认识不够,意识不到它的危害性,另一方面,虽然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及其危害性,但面对痛苦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得到有效治疗。大多数人一提到心理问题,都会认为它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病,其实不然。心理学按照一定的诊断标准将心理划分为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两部分,这里的心理异常类似于咱们常说的精神病,比如说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而心理正常又被划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此处的心理不健康主要是指一般的心理问题,比如说婚姻问题、考试焦虑等一般问题,它并不属于精神病。由此,对心理问题的误解也是阻碍患者及其家属寻求积极治疗的重要原因。

心理问题的治疗主要包括两种方法:心理治疗和生理治疗。心理治疗主要是指心理咨询,生理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电痉挛治疗。根据心理问题的性质(下转第11页)(上接第6页)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一般的,精神疾病是精神卫生院的治疗对象,它的治疗方式主要是药物治疗,当然,随着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咨询在精神疾病的干预和治疗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一般心理问题主要是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对象,它主要以心理咨询为主,一般无需药物治疗。总的来说,心理问题的治疗既需要对患者的知、情、意进行干预的心理咨询,也需要恰当地与生理治疗相结合。

在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意识的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相应地建立起完善的心理干预网络。但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我国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对于心理健康的宣传不够充分,相对于身体健康而言,人们对心理健康不够重视,另外,对心理治疗的认识仅局限在心理咨询层面上;比如,相对于对文化知识的强调,教育体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仍严重不足。据调查,目前全国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并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大多数学习压力相对大、问题层出不穷的初高中学校还没有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特别是偏远的县级以下初高中,既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没有完善的心理辅导体系,这是教育体系的一大缺失,也是隐患。其次,在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我国的心理干预网络却还不够完善,心理治疗机构不够规范,心理咨询人员不足且专业能力不强,对各种心理问题的诊断率和治愈率都很低;比如,全国各地只有大中城市具备心理咨询机构,而这些机构中相对完善的并不多。在考证热的今天,大多数心理咨询人员也只是考取了二级、三级证的社会人员,有些只经过短暂的培训,甚至并未经过系统培训,这对心理患者是不负责任的。另外,目前,小城市及小县城很少设有心理咨询机构,这给公众寻求心理帮助造成了很大困难,也是对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的表现。最后,我国的医疗体制存在一定缺陷,即使患者有寻求帮助的愿望,也可能由于费用等困难难以得到充分的治疗。目前,我国已将重性精神病纳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范围,提高农村重性精神病人医疗保障水平,并逐步扩大了试点范围,但一般心理问题并未得到相应的支持。比如,心理咨询一般按时间收费,但很多经济能力相对低的患者的承受不起心理咨询费用,或者只承担得起一两次的费用,这大大阻碍了心理咨询的效果。

据此,社会各界应积极做出调整,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心理健康干预系统。首先,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普及工作,让公众重新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心理知识。以保障心理问题患者及其家属都具备自助的能力。其次,调整心理治疗机构,完善医保制度,培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心理咨询人员,保证心理患者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再次,扩大心理学的覆盖面,将心理学应用到各社区、各组织单位,特别是教育体系中去。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计划,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心理知识宣传、心理沟通等,设立相对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做好心理问题预防、诊断和干预工作。

总之,做好心理健康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各界的心理健康意识,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预防、诊断和干预网络,维护公众的心理健康是整个社会必须关注的课题。从个体到组织、从社区到政府、从教育部门到医疗部门都需要做好维护心理健康的工作,以真正建设幸福、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和展望.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2期.

[2]王泽和,苗元江.关注心理健康、构建和谐高校.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16卷第3期.

篇8

一、小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分析

笔者选用《南京市小学生心理状况调查问卷》在本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选用四、五、六年级的八个自然班共180个学生,其中男生88人,女生92人。年龄为10―13岁,基本上来自个体户、工人、一般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问卷从读书目的、课堂发言、作业完成、考试情绪、心中的秘密、委屈申辩、与父母交流、对竞选班干的态度、遵守纪律、帮助他人、同学交往、幸福指数等20个方面进行无记名调查,通过结果统计发现目前小学生可能存在以下几大类心理问题:

(一)爱炫耀,易骄傲。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子女,因为家庭条件好,平时吃的、穿的、用的基本上都能得到满足,相对于一些经济条件不充裕家庭的孩子,他们自觉高人一等,时常会表现出这一类的心理问题。

(二)敏感、自卑、嫉妒。主要表现在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学生身上。他们有的自尊心强,心理承受能力低;有的对自己缺乏信心,感觉低人一等。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心理脆弱、做事谨小慎微、行为瞻前顾后等现象。他们中还有人看到别人学习成绩好,穿得好,有好玩具等,心理失衡而产生嫉妒心。

(三)孤独、失落、脆弱。一部分学生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寄宿在亲戚家或学校,当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时,他们会变得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产生孤独感;还有些小学生抱有许多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失落感。

(四)自私、挥霍、叛逆。这些性格集中在一些“空巢”的孩子身上。这类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缺乏关爱,为了弥补自己的爱,就在金钱上出手大方。孩子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治疗及行为矫治

针对调查研究得出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小学生心理治疗及行为矫治,可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我教育四条途径来进行。

(一)社会教育

通过媒体、网络、社会呼吁等,关爱学生,让学生处在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中。比如:团市委主办、团县委承办的“大手牵小手,金秋欢乐游”宿迁市义工结对留守儿童金秋关爱活动,来自合作银行、卫生局、国土局等单位的青年义工与留守学生现场结对,为留守学生捐赠助学金。关爱留守学生行动是对于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校教育

以我校为例,学校成立了《宿迁晚报》小记者团,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心理健康讲座。此外,学校还组织了专业团队,把心理健康教育正式列入了课表,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学校选拔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咨询室的工作更加专业化,我校目前有30位教师参加县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并配备一名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建立比较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固定的开放时间,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

(三)家庭教育

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让孩子快乐成长。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多听孩子说话,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予以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多表扬赞美,要把握一定的原则。孩子快乐的性格不是在训斥声中养成的,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家长要多带孩子出去旅游参观,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

(四)自我教育

学会放松。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会一辈子受益。另外,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要善于写日记周记,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篇9

针对这一现象,记者对海南师范大学“95后”大学生进行随机采访,关注大学生对于朋友圈和QQ空间屏蔽父母的看法。

大学生:希望保留个人空间

“我的朋友圈和QQ空间都是对父母开放的,因为父母平时不会看我的朋友圈。”海南师范大学大一新生孙鹏表示,“其实屏蔽父母大家的小心思都是一样的,买了东西晒图怕父母讲、发个“情感说说’怕父母想太多…屏蔽父母更多的是想要一些自己的空间吧。”

相对于面对面的交流,孙鹏更加倾向于线上的交流。面对面的时候很多话都不敢说,很多感情都不敢表达,甚至过节的时候当面和父母说一声“您辛苦了”都不好意思开口,不见面的微信上的交流帮助他更好地去表达感情。

同样,海南师范大学大四学生罗薇的看法是,“我的朋友圈和空间对父母亲戚都开放,没有什么值得隐瞒的呀,平时也比较喜欢线上交流,尴尬的时候可以发表情包,而且可以想好再回答,不容易让他们察觉我的状态好与否。”微信表情包拉近了罗薇与父母之间的联系,所以平时经常线上交流,也就没有必要再屏蔽父母了。

不一样的是海南师范大学大一新生吴璐,他的QQ空间是屏蔽父母的,而朋友圈则是对父母开放的。“以前玩空间比较多,父母都可以看见评论,不隐私。朋友圈比较私密,可以适当分享日常生活。”

吴璐表示,自己不太喜欢和父母特别正经地交流,更喜欢一边散步一边聊天,边开玩笑边说话,屏蔽父母只是偶然现象,自己只是想保留个人空间。

“有一些事情可能父母理解不了,有一些私事也不方便向他们透露。”海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曹婉华说,她的QQ空间是屏蔽父母的,朋友圈t是对父母开放的。“因为平时基本不发朋友圈,而QQ空间屏蔽父母是想要更多自己的空问。”曹婉华平时更喜欢通过面对面或者视频的方式来和父母交流,不希望父母通过QQ空问或者朋友圈来了解自己。家长:渴望了解孩子,但选择尊重

孩子

“我觉得朋友圈这个事情,孩子在里面发的一些肯定有不愿意让我们大人看的,既然这样没有必要强求,孩子长大了需要自己的空间很正常,所以我对孩子的朋友圈关注得很少,尽量不去干扰孩子的自己的生活。”孙鹏的妈妈表示,孙鹏个人隐私的一些事情是不愿意和家长倾诉的,自己也尊重孩子的选择。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孙鹏的妈妈也更加喜欢微信上的交流。

而吴璐的妈妈也坦然表示孩子对自己是有所隐瞒的,“小孩是父母的牵挂,平时尽量按照孩子的意愿和方式交流,这样她也比较容易接受。”

曹婉华的妈妈对女儿QQ空问屏蔽自己并不知情,之前一直觉得和女儿相处比较融洽,由于平时经常视频聊天,通过日常来了解女儿的动态,也就觉得沟通起来很顺畅,属于朋友式的相处模式。专家:父母和孩子双方都需要成长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海南12355心理援助中心志愿者刘海波表示,青少年正处于寻找自我、寻找独立的一个过程,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

在刘海波看来孩子最真实的一面不想让父母知道,孩子希望有自己的空间去表达自己,不需要戴面具,这是必须尊重的。

为什么会让孩子觉得是在窥探?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误解?以爱为名来约束孩子,那孩子是怎样一种看法呢?

刘海波表示,如果父母想要把孩子当小绵羊去管着,不管多大都会有反抗;如果父母一直相信孩子、鼓励孩子,不管多远都不会有距离。当孩子需要引导的时候适当加以引导,这样不管多大年龄,身在何处,是什么身份,孩子和父母之间都不会有距离。孩子有自己的成长空间,在人生的阶段,童年、少年、青年,相处得舒服、快乐最重要。

篇10

1 当代职业技术学校的现状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各种矛盾凸现。在这个深刻变化的时代,一些职业技术学校由于受到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受到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多元文化、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道德水平出现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和谐的现象,众多媒体更是推波助澜,严肃批评抨击了80后一代,认为这是一个理想信念不足,爱情观轻率,诚信缺失,好逸恶劳铺张浪费、道德观念淡化的一代。但是应该肯定,当代职业技术学校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

2 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所遇到的问题新时期,开展职业技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关注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2.1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引起职业技术学校价值观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认同竞争,期望创业,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有强烈的效益意识等,职业技术学校比以往更期望有一种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环境。

2.2 网络已成为职业技术学校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最主要途径。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环境在提供便利的同时正在极大地改变着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对青年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3 职业技术学校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独生子女承受父母家庭太多的期望,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还不强。

3 方法及措施

3.1 发挥职业技术学校阵地作用。职业技术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可以说目前的德育教育是有缺点的,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已经形成了强制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即教师上课就是教,学生学,然而对于思想道德这样一个特殊的课程,这种灌输式的教育不但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可能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叛逆心理,所以我们必须创新教育模式,创新德育模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忽视主体需要、轻视人文关怀、注重教条灌输的经验型、单项式的德育模式,以实现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模式的现代化。

3.2 构建德育环境,营造文明氛围

德育工作的关键是践行,重点应放在知行统一上。德育环境包括两个层面:即学校的内环境和社会的外环境。学校的内环境指学校内部的班级、同辈群体、课堂、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社会的外环境指学校外部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大众传媒以及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心理等。为此,我们必须占领宣传教育主阵地,在电视、广播台、新闻报纸,互联网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影响稳定大局的间题,旗帜鲜明的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思潮敢于开展批评;学校和社会要积极利用一切手段传播介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使职业技术学校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再次可以在学校、社区设立心里救助站或心理咨询中心,使每一个心里不畅快的学生都可以找到一个倾诉的地方和倾诉的对象,通过心理咨询和救助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思想问题,提供单独的指导和帮助,实施个性化德育教育。

篇11

关键词:留学生;积极心理学;心理教育

一、来华留学生存在主要心理问题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和深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来华留学人数持续增加。来华留学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已是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学习[1]。来华留学生的主体是处于人生发展阶段中最活跃阶段即青年时期,以发展心理学角度看,青年人呈现多变、创新和叛逆的特点。青年人的心理发展是在其社会生活环境和自身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的,对自我的探索、认同、人际关系、社会角色也在不断变化,其智力发展、自我意识、情绪与情感、性格、性意识、成长需求都呈现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动荡与稳定、突变与渐变相统一。来华留学生群体心理发展复杂性在于,多元文化背景下,不但要面临着青年人共同的心理发展任务,同时还要面临环境适应、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等多方面的任务。因此,留学群体的心理压力较国内本土学生压力明显增大。(一)负面情绪问题。留学生在国外经常会出现思乡感、孤独感、抑郁症和挫折感。这种消极情绪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就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在缺少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倾向消极模式情况下,孤独感、挫败感体验会相对强烈。较长时间的负面情绪体验会影响留学生的自我认同,生活满意度。(二)人际关系敏感。留学生身处异国生活和学习,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语言交流的障碍,导致留学生在社会交往上会呈现出更多的焦虑状态。与中国大学生相比,在华留学生存在更多的强迫、人际关系紧张、焦虑和恐惧等心理问题。留学生较多采用幻想和退避等消极的应付方式来处理上学生活中的应激事件[2]。(三)文化、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留学生的负面情绪问题、社会交往中的人际问题往往都是内在的文化、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外在体现。多元文化背景下,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个性差异等因素在同一个场域,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对留学生群体发挥着影响。场域中的每个个体既要保持个性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又要接纳和尊重交往对象的正当诉求和尊严。这需要个体具有一定强度的心理韧性和灵活的应对方式。当然,从生态系统角度讲,每个个体都是具体的,需要从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中,来理解适应问题。适应能力的提升不单单是个体的问题,环境需要具有相应的包容性、丰富性,具有为个体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四)学习与就业压力。来华留学生都是怀揣着个人梦醒、职业理想、甚至肩负使命来到中国的。在华学习和未来就业是留学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些包括学业成绩、作业难度、专业选择和就业前景等问题[3]。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升,针对留学生学习学业培养标准趋于严格,很多留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方面的压力。

二、留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困境

目前,我国高校留学生在管理模式上采取独立的培养方案,单独的班级编制,完全有别于中国学生管理机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我国高校基本上已经建立健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然而由于管理模式、服务提供能力、留学生教育工作发展情况等多方面原因,面向服务于本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能全面覆盖留学生,造成工作中的死角。(一)服务提供能力不足。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部门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进一步指出“每所高等院校均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4000配备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的专业教师”。在实际操作层面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专职教师配备尚不能达到指标要求。一是数量不足,在未能满足本土学生服务需求同时,很难能全面覆盖留学生,开展工作很难常态化。二是专业咨询教师双语交流能力限制,制约了针对留学生个体咨询服务工作。(二)工作机制和举措问题。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抗挫折能力,高校为本土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为预防心理危机事件发生,为新生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导致的突发事件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应当说,在专职教师队伍配备不足的情况下,这些举措是有效的。然而针对留学生,这些举措存在着制约因素。以课程教学为例,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方案有别于本土学生,培养方案中未列入心理健康教育等通识课程,来华攻读本科学生未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学习。在心理咨询服务方面,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实际上是社会工作模式,专职教师、辅导员是主动发现、主动介入和服务,而在西方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是被动服务,需要学生主动咨询。特别是在心理普查环节,我国高校采取的是利用标准化量表,针对全体新生开展网络或纸质测量,同时建档。在现实操作层面,需要做好保护隐私和知情同意。(三)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问题。有效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面对困境、挫折的积极影响因素。来华留学生面对学习、交往、就业等方面问题时,由于身处异国常常等不到家庭和社会及时心理支持,更加容易产生情绪问题甚至危机事件。专业辅导教师和留管人员面对资源匮乏的辅导对象,常常显得无力,进而影响主动介入的积极性。

三、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议和对策

积极心理学认为,增进人的积极情感及其体验,是发展优秀品质的一种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积极情绪带来创造性和生产力,能使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而产生多种思想和行为,特别是创造性或创新性的思想和行为,而这正是大学生应具有的积极品质。(一)营造积极氛围,不断提升主观幸福感。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需置疑的。”[4]积极心理学界认为幸福感是指个体基于自我的生活经验而形成的主观感受。幸福感的核心内容是对自己生活的总体满意感,即一个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和整个生活质量是满意的,感受到生活是充实的。幸福正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积极情感与认知。坚持积极取向,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文化氛围,增强留学生的良好体验,提升服务满意度,强化社会支持和社会连接,增强归属感,提升幸福感。(二)帮助留学生树立希望,不断提升心理弹性。美国堪萨斯大学克里斯奈德教授是积极心理学希望领域公认的理论创始人,他将“希望”定义为:“在成功的动因(指向目标的能量水平)与途径(实现目标的计划)交叉产生体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5]这包括三方面的含义:清晰的目标(远景思维);明确的策略(路径思维);启动并实施该策略的动机(动力思维)。目标、路径和动力是希望理论的三大要素。实现目标的过程,也是路径和动力相互作用的过程,他们相互加强,呈正相关,对目标的达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帮助留学生建立合适的目标,探索多种可行的途径,增强抗挫折能力和心理弹性,不断自我正性强化,最终实现目标。(三)构建朋辈支持系统,提供心理支持。朋辈之间年龄相仿,经历相近,体验相似,易于建立信任关系,经过准专业化的培训,能较好胜任辅导。相对于专业个体咨询需要事先预约,在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咨询,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在双方达成的任何时间、地点进行,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在某些一般心理问题处理上,朋辈心理辅导处理时效性比较高。朋辈心理辅导也可以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在心理知识普及宣传、心理危机动态监测和互助人文关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四)构建危机转介渠道,扼守底线工作。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底线,要进一步健全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健全危机干预校内和校外转介渠道,强化一线教师和留管人员培训,提升干预实效性,及时阻断危机,避免危机事件发生。一是设置专人专岗开展日常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把留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作为学院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留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在日常生活中的萌芽状态,及时阻断心理危机。哈尔滨工程大学是我国高校中少数几所设置留学生咨询工作室的高校之一。二是开展新生入学心理筛查,重点关注学生预约咨询跟踪服务。在新生入学心理筛查方面,我们使用SCL-90量表,心理问题筛查率一般在3%左右。考虑到效度低的问题,我们邀请专业心理教师设计投射测验,比如绘画筛查,两者相结合检出率效果较好。在实践方面我们也充分考虑了自愿与保护隐私的原则。所有问卷都设计了知情同意书。三是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强化对留管人员、一线教师的心理知识培训。留管人员不同于专业心理教师,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留管人员心理健康知识应知应会学习手册》,定期为留管人员开展常见精神疾病、心理危机等相关知识培训。四是利用新媒体、公共宣传栏等多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积极的心理健康氛围。

篇12

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高校的重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的因素等。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和校园文化建设,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不断探索改善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改善措施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由于自身生活阅历的不足和知识的缺乏,加之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都会感到尴尬、困扰和烦闷,日积月累形成了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素质的发展。因此,如何避免和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成为高校迫切关注的事情。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

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不稳定阶段,虽然大部分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由于面对着新的学习环境和交流环境,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矛盾和冲突,因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新环境需要重新适应,大学生刚刚脱离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同时也离开了父母面面俱到的呵护,来到了一个完全的陌生的环境,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和人际交往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种突变,一些大学生无法很好的适应,遇到问题更是无法处理,造成心理的压抑和郁闷,久而久之得不到发泄,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形成抑郁症和迫害症等心理疾病。

新的人际关系需要重新维护,大学生的生活圈子造就了一批新形式的人际关系,他们不单单是学习的伙伴更是生活的伙伴,新的人际关系需要新的方式来维护。有些大学生缺乏社会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差,在社会交往中无法做到沟通合作,因此倍感精神压力,逃避群体自我封闭,陷入孤独的进退维谷的状况。

无法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学生都是怀着美好的憧憬准备开展校园生活的,但是现实中往往有许多不如意,这时,一些学生采取消极的避世心态,甚至是妄自菲薄,不思进取;另一些学生却妄自尊大,自命清高,愤世嫉俗。这样无法达到心理的平衡,形成万念俱灰或玩世不恭的心态。

在象牙塔下的大学生抗压能力差,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承载着父母无限的爱意,寄托着无限的期待。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面临着挫折和压力,容易束手无策,抗压和抗挫折能力差,无法自我调节心理压力,形成焦虑、抑郁、叛逆和自卑等不良心理。

网络诱惑下无法形成学习动力,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上受到一定的督促,但是不同于高中的学习,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一部分学生将时间用于自我提升,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自控力差,将时间用在了网络上,沉迷游戏和网聊,影响了学习,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无法解决学习的困难。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入了WTO,在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下,很容易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而大学生更是处在心理发展不稳定的阶段,面对大量涌入的新鲜事物和新鲜信息,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受到的心理冲击更加强烈,对于心理的影响也更大。同时,现如今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国家统一分配到现在的自主择业,大学生投入了社会的竞争中,使得原本的优越感荡然无存,造成心理失衡,倍感竞争的压力,对前途的未知感到恐惧,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学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方式,造成了学校一切的标准都以成绩来说话,过分的注重学生的智力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问题,这种重分数轻能力,重集体轻个人,重理性轻感性的教育观,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校应该加强自身对于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关注,提升认知,加强教育。

大学生一般都处在十七、八岁期间,正是青年中期时代,这是一个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很容易造成情绪的不稳定。同中学相比较,大学的生活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远离了父母的陪伴,一切生活都要自立,这对于那些依靠父母形成习惯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而处理不当就会形成各种心理压力;大学生活将会面对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身边都是来自不同地区、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的同学,这给同学之间的相处造成了困扰,而一些大学生选择了沉默,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参加社会活动,久而久之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情感问题开始困扰着大学生,大学时期是情感萌动的时期,而自身的经验不足,加之没有正确的引导,使大学生形成了不正确的恋爱观,出现一些三角恋、单相思甚至是被动恋爱的问题,导致严重的情感压力,最终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善措施

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系统化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体系,列为高校公共课的正规课程。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在正常的授课当中穿插着思想健康的教育,全面考虑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化而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系统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地学习心理、卫生和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可以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

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想结合可以有效的减轻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自我认识,适应新的环境。所以一方面要学校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因此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利于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4、定期开展校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定期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可以有效的掌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状态,加强引导,使学生在心理问题的早期,早发现早治疗。

重视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大学生自身要学会正确的自我认识,学会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度的释放自身的压力,提高抗挫折的能力;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劳逸结合,科学作息,健康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学会自我调节,调节自身的情绪和适压能力,正确的面对现实,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参考文献】

[1]李志国,宋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体―载体双赢”模式探讨[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05).

[2]唐柏林. 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篇13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问题;原因与对策

最近,应用在心理学领域应用比较广泛的SCL-90症状自评表,随机抽取株洲职业技术学院500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在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均高于国内青年常模,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他们除了普通大学生所具有的心理健康问题外,还表现出特殊的心理障碍,如强烈的自卑感、心理脆弱、情绪压抑、过分敏感等。本文探究引起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便对症下药,寻求解决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1.生源问题。高职生的来源有两个方面,即三校生(包括中专生、职高生或技校生)和普高生。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大大低于普通高等学府,学生成绩和综合素质更是比本科生差几个档次。尤其是近几年由中职升格的高职院校,学院发展速度超乎寻常,学生人数逐年猛增,生源质量就更难保证。他们大多经历了高考的沉重打击,没有考上理想的高等学府,只好退而求其次、无可奈何地填报高职院校,因而自然低人一等,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和动摇。特别是部分高考失利或填报志愿失误的学生是阴差阳错地来到了高职院校,以致入学很长时间还难以调整心态、进入角色,因而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影响学业,甚至影响一生的发展。

2.家庭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结构、家庭的情感氛围、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性格特征、教养方式和家庭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素质。绝大多数心理异常高职生的行为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其所处的家庭环境有关。专制型家庭的孩子在步入大学校园后,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得自卑、懦弱、缺乏个性;放任型家庭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比较任性,很难合群;溺爱型家庭孩子依赖性强,缺乏同情心,自信心和自制能力较差;家庭不和或单亲家庭孩子往往性格暴躁,心理压抑,有自卑、逆反、仇视心理。另外家庭的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贫困家庭的学生因囊中羞涩背负着沉重的经济压力,很容易产生焦虑、自卑、过于敏感等心理障碍;经济条件过于优越的家庭如不注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也容易滋长学生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不良心理。

3.社会环境。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整个社会结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各种社会思潮鱼龙混杂纷纷涌入校园,强烈地冲击着年轻学子的心灵。特别是社会上的那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以及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等灰色污染更是猛烈地冲击学子们正在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教导的理想世界与社会面临的现实世界、还有网络中存在的虚拟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无疑会滋生学生的心理困扰,加重他们的心理矛盾与冲突。加之传统观念对职业教育的鄙视以及用人单位的高职毕业生的歧视,他们在漫漫求职过程中四处碰壁,深感前途渺茫,对走上社会充满恐惧。

4.学校环境。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和中职、普通高中的模式截然不同,过去全是由老师大包大揽,靠班主任进行统管,知识靠教师进行填鸭式的灌输,现在完全要靠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这种学习环境的变化,使学生无所适从,感到心理压力很大,因而很容易产生困惑心理,引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一些年轻的高职院校,办学观念和经验尚处于摸索、探索之中。虽然学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改善办学环境,目前学院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已有很大改观,但与普通高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高收费与学校层次的落差无形中成了许多学生难以解开的心结,为此他们常会表现出失落、自卑、抑郁以及敌对不满和叛逆的情绪与行为。

二、解决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大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高职教学计划,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和选修课程。通过课堂,向学生传输有关知识,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充分运用讨论、辩论、沟通交流等形式,采用情景式、讨论式、模拟式、启发式、现场咨询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学会把握好自己,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轻松愉快地成长成才。

2.大力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校刊、板报、讲座等宣传媒体,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通过灵活多样的宣传活动,使学生耳濡目染,增强健康意识,形成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协作精神。

3.分年级有针对性地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由于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具有年级性、阶段性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者可分年级有针对性地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如:对新生进行角色转换与环境适应以及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对二年级进行恋爱和性心理辅导及人际交往技巧方面的指导,对三年级进行就业心理辅导并传授面试技巧等等。

(二)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其正常有序地运转,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首先,学校党委、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日程,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出台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和措施,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其次,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学校要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要调拨专项经费,安排专门场地,配各专职人员,成立专门的咨询机构。再次,学校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工作。不仅要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还要将日常咨询过程中的有关资料整理归档,同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定期进行跟踪调查和研究,谨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篇14

《心灵捕手》是在去年寒假看的一部关于心灵挣扎的电影,电影讲述一个名叫威尔·杭汀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清洁工的故事。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心灵捕手观后感心得初中范文,请笑纳!

心灵捕手观后感心得初中范文1《心灵捕手》是一部很好看的美国心理影片。在片中威特所表现出来的对朋友的不信任,对近距离人际关系交往的抗拒和对自己所爱的姑娘过度的心理防御折射出来的负面情感。

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共情,自我暴露、尊重、接纳和弗洛依德的“潜意识分析疗法”而找到了威特产生某种心理的最终原因——威特在童年时经常会受到继父的打骂和各种责难,致使他幼小的心灵备受折磨,此刻的他觉得自己不能保护自己最爱的亲人免受痛苦,自己也受到了这种不公正待遇,他很伤心,痛苦,同时他也很自责,没有能力保护好自己的母亲和兄弟,他有一肚子的苦水,却因为没有朋友支持而不能及时宣泄,这使得他的心境处于一种很压抑的状态。此刻自罪心理已深深的刻在他的脑海和心灵中。“恨、自罪、不公平这些负面情节”就好似一团烈火在他的心中熊熊燃烧,一直伴随他行至青年时代,其实在他的心中,他太希望得到朋友的关爱了,然而心中的阴霾却又让他对关心、信任朋友而望而却步……的确他真的是太需要朋友的关爱了,但他却因为不信任的负面心理而使他不能很好的和朋友进行沟通和交流。心理咨询师最终为他解开了这个心结,从此后的他,真正的解放了,他终于能歇口气,不用再去为怀疑、失落、自怜而买单了,他终于冲出了如牢笼般的心灵。他终于认同了自己此时的需要。是的,他需要爱情,需要真诚,关注和关照朋友后的心灵上的那种满足和成功感。他终于紧紧抓住了自己心爱的姑娘,和她拥有了真爱。他实现了自我成长,再也不会担心心爱的姑娘也许会离开他而焦虑、忧郁,再也不用在强烈的心理冲突面前而显得自己是那么的懦弱。自卑让自己穿上厚厚的防弹背心来保护自己那一点小小的自尊而推开掉自己的最爱了。而咨询老师也在对他的帮助中得到了自助。

心理咨询的确是个助人自助的工作,它需要先了解、剖析自己,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首先就需要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虽然那是一种感觉,但却需要很多人生的阅历和对世事的理性认知,最重要的就是“尽知心中事”。

心灵捕手观后感心得初中范文2在老师的推荐下看了这部1998年就上映的老片子,很喜欢它的另外一个名字骄阳似我,我们每个人都是一轮骄阳,因为只要我们选择突破自己心中的心理矛盾,阳光不仅能普照在我们身上,还会让他人得到温暖。

片中的男主角威尔开始只是一个放荡不羁却绝顶聪明的数学天才,但他只是一个大学的清洁工,获得过数学中的诺贝尔奖荣誉的兰博教授发现了这个不寻常的孩子,从监狱里把威尔保释出来,开始为他寻找心理老师以便帮助他实现更多的价值。在其他心理咨询师都威尔的态度给作弄的没办法的时候,他想起了自己大学同学西恩教授。虽然第一次威尔的态度对这位老师对他显示出了很大的不敬,但是西恩老师并没有放弃,而是在之后的七次心理咨询中逐渐引导他走出迷潭。第二次西恩教授设身处地的站在这个孩子身上表示理解。第三次威尔显然没有被老师的诚意给打动,两人选着了沉默不语到时间结束。第四次威尔开始和西恩教授开起了飞机上的玩笑,他的心灵防线正在逐步的打开。第五次他们开始讨论威尔的爱情,教授以自己过去对妻子的经历在诉说着他的爱情观,也许哈佛女孩的出现对于从小就是孤儿的威尔来说让他更想展现自己强大的一面,但他实际上没有十二个兄弟,这点也成了他们吵架的原因之一。第六次他们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基础关系,但是威尔还是不能突破自己心中的那份埋藏的勇敢。第七次威尔在教授的帮助下开始突破了自我,经历了和女朋友的分手后他似乎要说服自己的过错,在门外听到西恩教授和兰博老师的争论后,他开始更加感谢西恩教授的帮助,西恩教授是为了让他找到自己的心灵伴侣,而兰博教授则急于帮他选择一条觉得美好的数学道路,这实际上也折射除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现实与理想的抉择。他俩相拥而泣,这一刻的阳光照进来了,世界都会因你而美好。第七次威尔恋恋不舍而且心存感激,但是教授却认为威尔已经突破了自我,敢于勇敢的承认自己,说明他们的咨询关系已经可以结束了。

除了西恩教授的帮助外,还有一部分我认为和他一起在工地上工作的三个兄弟也给了他莫大的鼓励,有一个兄弟每次都想着却叫他的时候他不会给自己开门,因为他不想看到威尔拥有的天赋被浪费,不想让他有能力改变自己但是二十年后还是在工地上和他们混在一起,三人在最后给他合力打造了一辆“友谊之车” 。片尾一西恩教授过去的和现在的威尔的一句话“对不起,我要去见一个女孩”作为结尾,告诉了我坚持梦想,释放心灵的可贵,我们的人生路上也会有这么几个好友,能替自己的快乐而快乐,因为有了分享,我们才会觉得快乐被放大了更多倍。

因为兰博老师的发现,西恩教授的信任,女朋友的爱意,朋友之间的帮助,让这位外刚内柔的男孩打破了自己想逃避的那层心理防线,他们就是威尔的心灵伴侣,每一刻爱的阳光,为这个男孩撑起了一片天,让他的天空不再充满黑暗,让他能遵循自己的那份美好去寻找梦想。这一切和我们的生活也存在巨大的联系,感恩生活,信任自我和他人,让爱捕捉我们的心灵,那么最美的骄阳一定会降临在我们的身上!

心灵捕手观后感心得初中范文3影片《心灵捕手》是一部经典的励志电影,看完之后给我的心灵触动很深。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威尔的清洁工的故事。故事由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开始。数学系的蓝勃教授在学院的黑板上留下了一道数学题,让数学系的学生作答,几天过去了没有一个人有答案。突然有一天黑板上的题目被解出来了,然而没有人知道是谁做的故事由此引出主人公—威尔》

威尔在数学方面有着过人天赋,却是个叛逆的问题少年,平日除了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大楼的清洁工作之外,便是与三五好友在酒吧喝酒、玩闹。一人独处之时,就一目十行地获取各式人文与科学的新知。在被蓝勃教授发现正是这位不起眼的清洁工完美的回答了他的问题时,他决定要栽培威尔。在威尔与他人打架滋事后,蓝勃教一道数授便费心地将他保释出来,要求他参与数学研讨与接受心理辅导。蓝勃教授期望威尔能重视并发挥自己的天赋,不再恶作剧、耍蠢、吹擂而耗费生命。蓝勃教授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好求助大学好友尚恩出马。尚恩以信任突破了威尔的心防,抚慰他受创的心灵,帮助他重新拾回对人的信任,并鼓起勇气向女友表达爱意。

在这部电影中真正体现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寻。蓝勃教授是威尔的伯乐,原本他是高傲自负的大学教授,在看到威尔在数学方面的超人才能后,他多次找到威尔并帮助他,并企图把威尔留在身边。他给威尔请了很多位心里辅导教师,最终都被威尔气走,然而他并没有放弃从蓝勃教授的坚持和耐心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才的爱护,当看到威尔的问题后,他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威尔。现实生活中却鲜有像蓝勃这样的伯乐。

我的第二个感受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信任,坦诚相待。威尔起初并不与尚恩合作,还百般刁难尚恩,可尚恩教授并没有放弃,最终他以真诚和信任打动了威尔,也顺利地打开了威尔的心结。给我触动最大的一句话就是:“这不是你的错”,也正是尚恩一次又一次的肯定,给了威尔莫大的支持,也让他能放下心结,真正地正视自己的过去。

其实无论在任何时候,信任、真诚都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家人,朋友,同事之间都需要坦诚相待,信任是开启心灵的法宝。例如现在很多企业怕员工盗取公司财物,工作中开小差,随处安放摄像机,其实这不仅不能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还可能伤害了员工的自尊,从而使工作效率大大下降。

我的第三个感受就是友谊在我们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力量,直言不讳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当查克看到威尔拥有才华却自甘堕落,不求上进时,严正指出:“因为我明天醒来五十岁了,还在这干活,无所谓。而你已拥有百万奖券,却窝囊着不敢兑现。”朋友是关键时刻给自己以指引方向、给予力量的人。查克最后来到威尔的家,敲门却再也没有人开门时,除了忧伤,更多是欣慰与高兴。朋友是一生的财富,每个人的一生或许有很多朋友,但真正能谈心的却只有两三个,真正的朋友是能在你失意时陪你哭,你得意时在角落为你默默祝福的人。所以珍惜我们身边的朋友吧!

生活中我们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学会信任别人,珍惜友情,我们每个人都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心灵捕手观后感心得初中范文4奔走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象一棵树独自站立,又和许多树心手相连构成一片片森林,不管多么强大和乐观的人,面对着吃喝拉撒、爱与信任、理想与现实、坚持与放弃这些问题时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困惑,心灵的城池上飘着阴影。有些人走过这段旅程,清风淡月,一步步走进了人生的佳境,有些人没能趟过这条河流,搁浅在了青春的中途。

这是一部心理救赎的电影,成长于波士顿南区贫民窟的威尔·杭汀(Will·Hunting)是麻省理工大学的清洁工,他与他的朋友整天泡酒吧、打架,却拥有着超人的智慧,是一位数学天才。他的数学才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被人发现的,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在讲课时给学生布置了一道高难度的数学题,能解答出这道题的人都是当今的顶尖人物,骄傲的学子无人解题,但主人公在很短的时间內将答案写在了教室外的黑板上,然而他并不想别人知道是他所为。教授发现了这个天才,欣喜万分,希望把他培养成自己心目中的人才。然而他的心扉似乎是上锁的,教授无法走进他的世界。

主人公走在自信与自卑的边缘,才华让他自信,心理创伤却让极度自卑。他把未来总是想象得十分恐惧,內心只有负面的事情,他宁愿与女朋友分手,因为他害怕被女朋友抛弃;他宁愿放弃好的职位,因为他害怕工作中出错,对未来的恐惧一直让他改变不了现有的生活。他沒有办法信任别人,因为他被爱他的人所拋弃,所以他总是在别人离开之前先拋弃别人,在防正心理下他孤独了20年,没有人能够理解他。

主人公紧闭自己的世界时,什么都进不来也什么都容纳不了,在心理医生西恩的帮助下,他敞开自己心扉正视自己的过往,而这时,阳光便进来了。

心灵捕手观后感心得初中范文5参加了心理咨询培训班,看这部电影时,完全是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看赏析啦!

心灵捕手,亦或是心灵伴侣,讲述的是一个心里不完善的孩子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从扭曲走向健康的成长故事。再说简单一点,就是一个成功的心理咨询的案例。主人公威尔、尚恩,一个是被动的求助者,一个是咨询师。在我看来故事的主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即是:用爱、用信任强大心灵,走向健康。

欣赏《心灵捕手》我不会对电影内容的故事背景问过多的为什么,特别是关于主人公威尔为什么会有这么聪明的头脑惊人的记忆,那些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思想,只是作为一种天赋的象征出现在电影中。“心灵捕手”猎捕的对象固然是人们的心灵,但是心灵的归属究竟是自己还是他人呢?无论是己或他,对于影片的理解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欣赏电影时在我脑海里跳跃的词语都是与心理学相关的词:自我意识、潜意识、心理暗示、阻抗心理、共情、自我暴露、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