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5 10:00: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康复病人的心理护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87-01
[摘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对促进康复期精神病人走向康复,回归社会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2008年1月-7月期间127例康复期女病人进行了调查研究,心理护理在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康复;精神病;心理护理
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间,随着精神症状的消失,病情好转,自知力恢复,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有所认识,思想也随着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抽样调查了2008年1月-7月住院的127例康复期女病人,发现有115例有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占调查人数的90.55%。年龄在16岁-60岁之间,其中职员41例,农民29例,单位管理人员15例,学生10例,无业人员8例,单位内退人员12例。诊断:精神分裂症45例,躁狂症25例,抑郁症23例,反应性精神病72例。这些病人常表现自我概念混乱,感知、思维等方面并未完全恢复正常状态,甚至有自杀意念。这些心理状态对巩固疗效可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所以认真观察和仔细分析康复期病人的一言一行,对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稳定的走向康复、减少复发,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对患者各种心理状态的分析
1.1环境改变性焦虑:多发生于恢复了自知力的病人,她们首先会感觉对医院环境不适应,特别是性格内向的病人,更觉得没有亲人、朋友、同事的陪伴,感觉焦虑、孤独和寂寞,医院特殊的设备、结构、治疗、护理及各种检查,使病人失去了自主与控制的权力,也造成了病人的负性心理,而且目前精神病医院条件有限及封闭式管理,病人有时不分病情轻重的住在同一个病房,加重了恢复期病人心理压抑和烦闷。对一些疾病发作期病人的兴奋、伤人、毁物等行为,格外感到紧张、巩惧,产生不安全感,因此焦虑不安,迫切要求出院,以脱离陌生的环境,恢复往日的生活。
1.2被遗弃心理:部分病人因疾病反复发作,出现生活懒散,不讲卫生,自我照顾能力降低,严重的有自伤、伤人、毁物等危害家庭和社会的行为,常常使家庭和单位反感、讨厌、害怕而被送进医院后撒手不管,长期不为探视,致使病人产生思亲之情,整日期待着能和家人及友人团聚,可是期待成了失望,因此使病人产生了家人、朋友和社会遗弃的心理。
1.3自我价值失落感:由于世俗及偏见等原因,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知缺乏,对疾病的相关因素不了解,精神病人得不到家人及社会的支持与同情,导致许多精神病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甚至遭到歧视,受到讥笑和虐待。病人出院后不安排工作或不能调换工种,导致病人生活遭遇困难、挫折和干扰,使病人自感前途渺茫,对日后的生活缺乏信心,临床上有的病人表现出忧郁,情绪低落,拒绝检查和治疗,拒绝进食,甚至伺机自杀等。有的表现出仇恨、敌视周围的人群,对社会的不满做出一些如毁物、伤人、谩骂,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1.4内疚感:有的病人认为因为自己多次反复住院,造成家庭和国家的经济损失。自己不能为家庭减轻负担,不能照顾家庭及子女,更谈不上为国家创造财富,原来的社会角色中断,产生了自我认同的迷失,病人往往了出现自责自罪、自伤,甚至自杀行为。
2心理护理
根据以上不同的心理状态,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
2.1坚持精神支持疗法,增强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促进病人对环境的适应,改善医院工作人员的服务质理和服务态度,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及医护人员建立友谊和良好的医患关系,随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病人创造一个整洁、安静、舒适、安全的修养环境,实行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管理,为患者提供宽松的生活和人际交往的空间,减轻并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
2.2对有被遗弃心理的病人,要给予充分支持与关心,体谅和安慰患者。利用信件、电话帮助病人与亲人或单位取得联系。另外要对家属或单位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宣传精神疾病的科普知识,使家人与单位对精神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争取得到社会、家庭对病人的支持和同情,使病人的同事、朋友、亲人能在节假日按时探访病人,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被遗弃的心理,使病人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进行康复训练,早日回归社会生活,恢复自我角色具有积极的作用。
2.3对有自我价值失落感的病人,应详细了解和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鼓励病人参加工娱疗活动,指导患者进行轻松有趣的活动,促进和保持患者的工作能力和健康心理状态,减轻和消除患者内心的痛苦体验,培养生活乐趣,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使其重视内在力量,;加强自信心,重新认识人生价值,消除病人的轻生念头,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脑卒中大约有75%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而抑郁发生率为23%-76%,平均为50%,临床观察,有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病人的肢体功能恢复所需时间长于不伴抑郁障碍的病人,从而增加了康复的难度,因此,对脑卒中后病人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以消除或缓解他们因伤残或疾病及康复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建立适应,提高心理生活质量。
1 康复心理护理目标
缓解或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纠正认知错误,矫正不良行为,改善人际关系,最终达到让患者面对现实,配合治疗,在心理上能够适应伤残或患病后生活的目标。
2 心理护理原则
2.1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基础: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时,要给患者留下好的印象,否则易引起患者反感,不仅治疗很难进行,而且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国外心理学家指出;每日两次给患者进行触摸护理,护士一手握着患者手,一手轻轻抚摸患者前额发际,配合和蔼、简短的语言,达到全身放松。
2.2 以增强患者信心,缓解和消除负性情绪为首要目的
2.3 无条件的尊重:护理人员应对康复患者表示深切和真诚的关心,并认为他们是具有建设性潜力的人,不要因为他们是病人而忽视对他们的尊重。
2.4 对于敏感问题采取灵活办法:在心理护理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比如患者会提到“我的病能不能好”“我的病需要多长时间恢复”等,对于这些问题最好采取比较折中的,灵活的办法,既让患者对恢复有信心,又让其尽可能顺其自然。
3 心理护理措施
3.1 最初与患者接触时,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主诉及心理会谈情况,了解患者的心理史、个人史、家庭史、人际关系、应激事件以及对病情和有关问题的态度等情况,最终明确患者心理方面存在的最要问题。
3.2 由专门护士实施系统化健康教育,给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让其了解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疾病转归等情况,使其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特别要讲明负性情绪对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的重要影响。同时要注意,要根据疾病的性质和规律,注意掌握宣教的方法和技巧,不同的情况要区别对待。如对那些不了解自己病情而又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可以暂时保密,使患者安心接受治疗。对那些知道自己病情,对预后悲观失望的患者,应对他们进行科学的解释,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对那些心情稳定,开朗而又意志坚强的,可坦诚相告病情,以求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来配合治疗。
3.3 指导、鼓励患者表达情感:通过交谈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患者共情,使他们愿意表达深层的情感体验,对于不善于表达的患者应有意识的指导和示范表达,对患者的情感表达要表现出宽容理解,并及时给予肯定、强化。通过心理要求和问题的表达,可以疏导患者的情绪。
3.4 鼓励和安慰:患者患病后,心理反应往往很强烈,特别是在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不明显时,患者情绪波动会更大,经常表现出恐惧、忧虑、焦虑、抑郁、悲观、绝望甚至企图自杀。因此,护士应及时给予患者鼓励和安慰,使他们振作精神,增强信心,度过心理危机,避免精神崩溃,创造良好的康复氛围,建立舒适的治疗环境,有利于病人心情舒畅,激发与疾病作斗争的积极情绪,并使之发挥潜在能力,主动训练瘫痪肢体和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康复治疗。当取得微小成绩时,,夸奖鼓励,使病人感到成功的喜悦,增加信心。当然,鼓励和安慰要热情中肯根据患者心理问题和特点有的放矢,切忌简单化和刻板化。
3.5 保证:对患者的检查和治疗结果作出他们能接受的保证,以坚定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但是,只能根据病情作出有限的保证,且不可做出不切实际的保证。如一些病人总关心自己的病能否治好,要结合病情给其一个中性或在一定条件下的保证,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3.6 向下比较:是指将自己的病情与比自己情况更糟的患者进行比较。可以使患者比较现实,而且较为积极的评价自己的病情。通过比较,患者发现自己的一些优势,会觉得自己虽然病重,但不是最不幸的人。认识到别人病情比自己重,还能心情愉快,积极配合治疗,而自己为什么总要痛苦呢?通过比较,患者还学会思考问题的方式,使其更积极合理的应对遇到的问题。
3.7 促进环境的改善:改善环境主要指改善与患者有关的人际环境。医护人员一方面要帮助患者消除人际关系中的不利因素,同时又要帮助一些新的和有利的因素。特别要注意寻求家人和周围人群对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帮助他们进行有效沟通。
4 结论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已引起广泛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在疾病恢复中的重要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更多的了解患者,不仅有赖于亲切信任的护患关系,更有赖于护理人员的专业休养及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语言沟通能力。帮助患者拥有健康的心理,能明确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乳腺癌; 改良根治术; 保乳手术; 性心理障碍; 康复护理
乳腺癌病人与其它妇科肿瘤(包括外阴癌、子宫及其附件癌症)不一样,其它妇科肿瘤在手术的同时即丧失了的功能,而乳腺癌病人的损害则由于性心理障碍所致,且与乳腺癌的术式以及术后性心理障碍的疏导与护理密切相关。
1对象与方法
1.1对 象
选择2005年1月~11月在我科进行乳腺癌手术的已婚、性生活正常的807例育龄妇女进行调查。年龄25~55岁。手术方式:乳腺癌改良根治术720例,保乳手术87例。
1.2方 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谈话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行乳腺癌术后3个月病人调查内容为性心理状态,对行乳腺癌术后6个月以上病人调查内容主要为性生活质量。
2性心理障碍的原因
众所周知,在动物特别在脊椎动物中,两性的自然结合,有一个积欲过程,从而为两性的自然结合作好准备。在积欲过程中,身体几个区域特别敏感,这些区域就叫发欲带,例如口与舌,女性的与、区等。所谓的发欲带,其实是性生活中一个很正常、很重要的部分。要讲究性生活的和谐和满足,刺激发欲带,才可以培育和唤起积欲过程作为最后的自然准备[1]。
两性结合的性择,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有密切关连,其中与乳腺癌术式密切相关的是触觉与视觉。触觉是最原始的一种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触觉的动作。皮肤是一切触觉的基础,尤其是皮肤与黏膜的交界处更敏感,如口唇、、、阴道入口等。乳腺癌根治及改良根治即丧失患侧,使抚摸、吸吮的感觉消失,使性择和积欲缺失,从而引起一系列的性心理障碍。视觉也类似,女性高耸的本身就是性择与积欲的重要一环,根治及改良根治代之以丑陋的长条形或蜈蚣形的瘢痕使人望而生畏,产生性心理失常。而保乳手术则可以消除性择及积欲障碍,从而避免性心理失常。乳腺癌术式与性心理障碍关系见表1。
3性心理障碍的术后疏导与护理
目前由于各种原因,乳腺癌病人入院时大多已属中晚期(ⅡB―ⅢB),因此根治术及改良根治术仍为大多数病人采取的一种术式。我们对此类病人痊愈出院前夕进行性心理的教育和交流,出院后一年内利用化疗或随访再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与护理。我们的做法如下:
出院前夕,主要讲性生活并不会引起乳腺癌的复发和转移,相反和谐美满的性生活有助于病人的康复,消除术后性心理的困扰,并告知术后化疗、内分泌治疗可能引起的一些副作用以及如何处理等等。此时的护理辅导着重在宣讲乳癌术后的基本知识。
术后三个月到一年的护理辅导。在这个时期内每周1~2次,每次1小时左右,由年龄大的护士来主持,女病人和其丈夫分两个小组进行。辅导中启发病人提出问题并进行相互讨论,主持人及时总结。解答实质性的问题,如阴道分泌物减少用什么样的剂,性心理障碍如何疏解等。其丈夫组的讨论方式大同小异。最后由两组的主持人交换情况,将病人及丈夫召集在一起,解答问题,提出建议。这样的术后性心理疏导一般进行3~5次即可获得较好效果,当然其他的有共性的医疗问题亦可在会上一并解答。
4结果
性生活质量可以用4种主观感觉来衡量:与患病前相比无明显区别;有区别但还算正常;不正常但可以进行性生活;不能进行性生活[2]。
患者经过术后心理疏导与护理,其性生活质量与指导前无明显区别者241例;有区别但还算正常者423例;不正常但可以进行性生活者84例;不能进行性生活者59例。
5讨论
对乳腺癌病人因手术、化疗而受到的肉体和心理上的创伤,要进行有效的、多层次(包括动员亲属)的干预,而不只放在癌症本身的治疗上。只有把她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独立的人来看待才能使她们达到真正的康复[3],获得好的生活质量,重新找回她们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英)Havelock Ellis著,潘光旦译. 性心理学[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9-43.
2孙静宜. 宫颈癌术后及放疗后患者的康复437例护理体会[J]. 中国性科学,2006,15(6):1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73-01
脑血管意外脑血管意外又称脑卒中,根据其病理演变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其患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大多数脑血管意外患者都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丧失生活及工作能力,甚至死亡。 [2]患者极易产生严重的心理和情感障碍,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效果。在急性期及恢复期,我们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针对患者不同时期各种心理特征,心理变化特点进行观察与分析,并行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处于最佳的身心状态,配合临床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摘要
我科于2012年收治病人任选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4~86周岁,平均年龄58.65岁,其中脑梗塞10例,脑出血12例,蛛网脑下脑出血8例。其中认知功能障碍的12例,占40%,失语症6例,占20%,肢体或器官功能障碍者100%。
2 病人心理特点分析
2.1 急性期
此期大部分患者情绪不稳定,表现为焦虑不安、恐惧、易激动,性格急躁、躁动、对疾病的未知感和恐惧感加强,急切需要知道病情,希望得到及时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少部分患者由于突然发病,精神受到巨大打击,与现实的落差失去战胜疾病的勇气,悲观自怜,精神萎靡,性格也由刚强变得脆弱,暴露出绝望心理,个别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否认疾病,脱离社会等心理特点。上述表现均属心理失衡。
2.2 恢复期
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病情逐渐恢复,对康复充满希望,急切盼望病情能尽快痊愈。但当瘫痪的肢体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失语患者开始有含糊不清的言语,恢复速度开始减慢或停止,患者的情绪会再度低落,重新失去信心,表现为忧郁、急躁、自卑,甚至拒绝治疗。此外,在急性期一切由护理人员帮助,患者产生被动依赖心理,进入恢复期后,尽管某些神经功能逐渐恢复,也不愿意活动,病人不愿出院、上班、脱离社会。
3 心理护理
脑血管意外的病人,各种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异常不仅会影响疾病的疗效,而且会导致疾病的再次发作,阻碍日后肢体运动功能,认知功能、感觉功能、语言功能等的康复,所以心理护理、康复护理、专科护理有机结合对于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复是至关重要的。
3.1 急性期
3.1.1脑血管意外病人,多数发病较急,并伴有肢体功能障碍,如肢体运动障碍,关节疼痛,肌肉痉挛等都会导致病人情绪不稳,易焦虑、激怒,动辄生气、发脾气,焦虑、焦惧、睡不好觉,感觉异常,病人患病后,主观感觉和体验与正常时有了差异,对自身、周围环境的刺激很敏感,特别多见于病情迁延,疗效不佳的病人,以上各种心理表现皆系躯体疾病引起的心理反应,此时如果向病人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防复发,及有关的康复知识,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个全面的客观了解,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健康、乐观地对待疾病,护理工作者可以通过与病人谈心,了解病人的性格特征、文化层次,家庭状况及心理需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疏导病人情绪,稳定病人思想。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以解除患者的心理恐惧与不安,使患者有安全感。杜绝在患者面前谈论与病情有关的刺激性言论。[2]此期患者心理护理的重点是尽可能使患者稳定情绪,平安渡过急性期。改变患者焦虑不安或悲观绝望的不平衡心理,帮助患者在信念上由绝望变为希望,在意志上由懦弱变为坚强,在情绪上由紧张、易激动变为稳定。因而要求要有良好、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病房空间设置要和谐、轻松,物品干净,摆放整齐、协调,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宽松。医护人员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尊重患者人格,同情他们的疾苦,关心他们的生活,用恰当的语言介绍病情,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失语或不肯说话的患者,应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情、手势,准确判断患者的意愿并做好针对性护理。针对脑血管意外的特点,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变化。注意原有疾病的病情变化,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在脑血管意外后此类病可明显加重。此外还需医生的紧密配合,有力的治疗措施是很重要的。在脑血管意外的急性期,多数患者表现为头晕、头痛等脑水肿症状。此时应及时给20%甘露醇脱水,必要时加小剂量镇静剂减轻头痛,可使患者感到疾病短时内有好转,情绪易稳定下来。
3.2 恢复期
此期必须使患者树立信心,了解疾病能治愈,但治疗时间长。应以高度的责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急躁,不厌烦,精心护理。在病人经过长期的治疗和康复之后,躯体病已恢复,但心理上总感觉有虚弱,变得被动依赖,顺从、情感脆弱,他们爱的所属感增强,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对有依赖心理的患者,要向他们讲明器官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可介绍已愈患者的例子,取得信任,使其重新积极配合,持之以恒进行康复治疗。另外,针对空虚和孤独心理的护理, 护士应给与老年人特别的关心,主动与他们进行沟通,帮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走向社会,保持与人的交往,比如:借助轮椅、拐杖等工具协助患者出来走走,多接触大自然,并介绍同龄和同爱好的病友一起谈话、娱乐,帮助老年患者学会自我排遣寂寞、调剂生活的办法,使患者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老年患者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越充实,对待康复治疗的态度就越积极。[3]帮助病人在心理上、躯体上习惯于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回到工作岗位,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4 体会
脑血管意外患者存在多种心理问题的状况,若不予重视并积极加以心理护理干预,将会加重病情,严重影响治疗和康复效果,甚至再次诱发脑血管意外发生。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必将建立成熟的心理护理体系及临床路径,最大限度地改善脑血管意外患者心理健康状况。[4]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拥有一个健康乐观、积极向上、张弛有度的心理状态,已经成为脑血管意外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影响该病临床疗效及预后转归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心理护理是实现脑血管意外患者全面康复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医护患及家人的共同努力。有效的心理护理,不仅能明显消除和改善患者的心理障碍,使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主动配合治疗,促进疾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刁利华.脑病变患者康复的研究及护理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177-178
[2] 朱镛连,加强神经康复学的研究工作,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31(4);1995
【关键词】 精神病人;临床分期;康复期;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94-01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在我国广泛开展,把心理护理运用到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知、情、意不协调是精神病人的基本特征。临床上诊断、治疗、护理的依据主要是以突出的精神症状即心理活动异常为特点,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心理活动进行观察,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为治疗、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尽快使病人潜在的危险消除,使之早日达到心理平衡的状态。
1临床分期的心理护理
(1)急性期的心理护理:这类病人大多数无自知力,在强制下或诱骗入院,症状丰富。病人离开他们熟悉的家庭环境,住进陌生的新环境(病房),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常表现为恐惧、焦虑、猜疑、执拗、情感淡漠及不安全感等心理状态。针对上述心理活动,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首先要为病人提供一个安静、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主动、热情、耐心的向病人介绍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使病人尽快熟悉环境,消除紧张情绪,尽可能达到顺利接受治疗。(2)治疗期:精神病人采取的治疗方法,无论是药物、电休克等对病人来说都比较痛苦。所以在各项治疗前后要充分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各疗法之间利害关系,争取得到病人的合作,保证各项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工娱疗活动,提高病人的兴趣,增强意志和体质及适应社会的能力。(3)缓解期:此期病人通过各种治疗和护理,精神症状缓解,自知力部分恢复。此时病人倍思亲人,不安心住院,急于与亲人团聚和重返工作岗位,个别病人对住院前有伤害亲人和危害社会行为有后顾之忧,产生复杂矛盾的心理反应,此时护士应策略地向病人疏导和解释,使病人心理健康配合治疗,巩固疗效。
2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1)此期病人自知力完全恢复,即将出院,绝大多数病人心情愉快,能积极配合治疗。但是,护理上还要注意病人以下的心理活动:如担心疾病的复发和病程迁延,担心社会歧视,家庭问题,婚姻问题以及因病后精力不充沛,难适应原职工作等等而产生的焦虑、退缩和悲观厌世的情绪反应。(2)对此期病人要做好出院前的心理指导,同时做好社会宣教工作。如街道、单位、家属,说明病人的病情、恢复情况,应如何做到体贴病人,出院后坚持服药,自体观察。周围的人应尊重病人的人格,避免冷言恶语和一些不良刺激,应根据病情在工作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共同给予心理支持,为病人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捍卫编.心理与精神护理[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4.
[2] 白桂春主编.精神科护理:精神科护理[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
[3] 王志英.精神障碍病人护理260问:中华大众护理丛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01.
[4] 王斌全,赵晓云.精神病护理的发展.《护理研究》,2007年12期.
[5] 崔红梅,朱平,姜苏华.对精神科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干预的体会.《齐鲁医学杂志》,200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