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康复病人的心理护理范文

康复病人的心理护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5 10:00: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康复病人的心理护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康复病人的心理护理

篇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87-01

[摘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对促进康复期精神病人走向康复,回归社会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2008年1月-7月期间127例康复期女病人进行了调查研究,心理护理在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康复;精神病;心理护理

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间,随着精神症状的消失,病情好转,自知力恢复,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有所认识,思想也随着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抽样调查了2008年1月-7月住院的127例康复期女病人,发现有115例有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占调查人数的90.55%。年龄在16岁-60岁之间,其中职员41例,农民29例,单位管理人员15例,学生10例,无业人员8例,单位内退人员12例。诊断:精神分裂症45例,躁狂症25例,抑郁症23例,反应性精神病72例。这些病人常表现自我概念混乱,感知、思维等方面并未完全恢复正常状态,甚至有自杀意念。这些心理状态对巩固疗效可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所以认真观察和仔细分析康复期病人的一言一行,对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稳定的走向康复、减少复发,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对患者各种心理状态的分析

1.1环境改变性焦虑:多发生于恢复了自知力的病人,她们首先会感觉对医院环境不适应,特别是性格内向的病人,更觉得没有亲人、朋友、同事的陪伴,感觉焦虑、孤独和寂寞,医院特殊的设备、结构、治疗、护理及各种检查,使病人失去了自主与控制的权力,也造成了病人的负性心理,而且目前精神病医院条件有限及封闭式管理,病人有时不分病情轻重的住在同一个病房,加重了恢复期病人心理压抑和烦闷。对一些疾病发作期病人的兴奋、伤人、毁物等行为,格外感到紧张、巩惧,产生不安全感,因此焦虑不安,迫切要求出院,以脱离陌生的环境,恢复往日的生活。

1.2被遗弃心理:部分病人因疾病反复发作,出现生活懒散,不讲卫生,自我照顾能力降低,严重的有自伤、伤人、毁物等危害家庭和社会的行为,常常使家庭和单位反感、讨厌、害怕而被送进医院后撒手不管,长期不为探视,致使病人产生思亲之情,整日期待着能和家人及友人团聚,可是期待成了失望,因此使病人产生了家人、朋友和社会遗弃的心理。

1.3自我价值失落感:由于世俗及偏见等原因,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知缺乏,对疾病的相关因素不了解,精神病人得不到家人及社会的支持与同情,导致许多精神病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甚至遭到歧视,受到讥笑和虐待。病人出院后不安排工作或不能调换工种,导致病人生活遭遇困难、挫折和干扰,使病人自感前途渺茫,对日后的生活缺乏信心,临床上有的病人表现出忧郁,情绪低落,拒绝检查和治疗,拒绝进食,甚至伺机自杀等。有的表现出仇恨、敌视周围的人群,对社会的不满做出一些如毁物、伤人、谩骂,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1.4内疚感:有的病人认为因为自己多次反复住院,造成家庭和国家的经济损失。自己不能为家庭减轻负担,不能照顾家庭及子女,更谈不上为国家创造财富,原来的社会角色中断,产生了自我认同的迷失,病人往往了出现自责自罪、自伤,甚至自杀行为。

2心理护理

根据以上不同的心理状态,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

2.1坚持精神支持疗法,增强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促进病人对环境的适应,改善医院工作人员的服务质理和服务态度,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及医护人员建立友谊和良好的医患关系,随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病人创造一个整洁、安静、舒适、安全的修养环境,实行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管理,为患者提供宽松的生活和人际交往的空间,减轻并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

2.2对有被遗弃心理的病人,要给予充分支持与关心,体谅和安慰患者。利用信件、电话帮助病人与亲人或单位取得联系。另外要对家属或单位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宣传精神疾病的科普知识,使家人与单位对精神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争取得到社会、家庭对病人的支持和同情,使病人的同事、朋友、亲人能在节假日按时探访病人,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被遗弃的心理,使病人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进行康复训练,早日回归社会生活,恢复自我角色具有积极的作用。

2.3对有自我价值失落感的病人,应详细了解和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鼓励病人参加工娱疗活动,指导患者进行轻松有趣的活动,促进和保持患者的工作能力和健康心理状态,减轻和消除患者内心的痛苦体验,培养生活乐趣,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使其重视内在力量,;加强自信心,重新认识人生价值,消除病人的轻生念头,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篇2

脑卒中大约有75%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而抑郁发生率为23%-76%,平均为50%,临床观察,有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病人的肢体功能恢复所需时间长于不伴抑郁障碍的病人,从而增加了康复的难度,因此,对脑卒中后病人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以消除或缓解他们因伤残或疾病及康复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建立适应,提高心理生活质量。

1 康复心理护理目标

缓解或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纠正认知错误,矫正不良行为,改善人际关系,最终达到让患者面对现实,配合治疗,在心理上能够适应伤残或患病后生活的目标。

2 心理护理原则

2.1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基础: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时,要给患者留下好的印象,否则易引起患者反感,不仅治疗很难进行,而且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国外心理学家指出;每日两次给患者进行触摸护理,护士一手握着患者手,一手轻轻抚摸患者前额发际,配合和蔼、简短的语言,达到全身放松。

2.2 以增强患者信心,缓解和消除负性情绪为首要目的

2.3 无条件的尊重:护理人员应对康复患者表示深切和真诚的关心,并认为他们是具有建设性潜力的人,不要因为他们是病人而忽视对他们的尊重。

2.4 对于敏感问题采取灵活办法:在心理护理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比如患者会提到“我的病能不能好”“我的病需要多长时间恢复”等,对于这些问题最好采取比较折中的,灵活的办法,既让患者对恢复有信心,又让其尽可能顺其自然。

3 心理护理措施

3.1 最初与患者接触时,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主诉及心理会谈情况,了解患者的心理史、个人史、家庭史、人际关系、应激事件以及对病情和有关问题的态度等情况,最终明确患者心理方面存在的最要问题。

3.2 由专门护士实施系统化健康教育,给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让其了解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疾病转归等情况,使其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特别要讲明负性情绪对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的重要影响。同时要注意,要根据疾病的性质和规律,注意掌握宣教的方法和技巧,不同的情况要区别对待。如对那些不了解自己病情而又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可以暂时保密,使患者安心接受治疗。对那些知道自己病情,对预后悲观失望的患者,应对他们进行科学的解释,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对那些心情稳定,开朗而又意志坚强的,可坦诚相告病情,以求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来配合治疗。

3.3 指导、鼓励患者表达情感:通过交谈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患者共情,使他们愿意表达深层的情感体验,对于不善于表达的患者应有意识的指导和示范表达,对患者的情感表达要表现出宽容理解,并及时给予肯定、强化。通过心理要求和问题的表达,可以疏导患者的情绪。

3.4 鼓励和安慰:患者患病后,心理反应往往很强烈,特别是在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不明显时,患者情绪波动会更大,经常表现出恐惧、忧虑、焦虑、抑郁、悲观、绝望甚至企图自杀。因此,护士应及时给予患者鼓励和安慰,使他们振作精神,增强信心,度过心理危机,避免精神崩溃,创造良好的康复氛围,建立舒适的治疗环境,有利于病人心情舒畅,激发与疾病作斗争的积极情绪,并使之发挥潜在能力,主动训练瘫痪肢体和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康复治疗。当取得微小成绩时,,夸奖鼓励,使病人感到成功的喜悦,增加信心。当然,鼓励和安慰要热情中肯根据患者心理问题和特点有的放矢,切忌简单化和刻板化。

3.5 保证:对患者的检查和治疗结果作出他们能接受的保证,以坚定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但是,只能根据病情作出有限的保证,且不可做出不切实际的保证。如一些病人总关心自己的病能否治好,要结合病情给其一个中性或在一定条件下的保证,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3.6 向下比较:是指将自己的病情与比自己情况更糟的患者进行比较。可以使患者比较现实,而且较为积极的评价自己的病情。通过比较,患者发现自己的一些优势,会觉得自己虽然病重,但不是最不幸的人。认识到别人病情比自己重,还能心情愉快,积极配合治疗,而自己为什么总要痛苦呢?通过比较,患者还学会思考问题的方式,使其更积极合理的应对遇到的问题。

3.7 促进环境的改善:改善环境主要指改善与患者有关的人际环境。医护人员一方面要帮助患者消除人际关系中的不利因素,同时又要帮助一些新的和有利的因素。特别要注意寻求家人和周围人群对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帮助他们进行有效沟通。

4 结论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已引起广泛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在疾病恢复中的重要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更多的了解患者,不仅有赖于亲切信任的护患关系,更有赖于护理人员的专业休养及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语言沟通能力。帮助患者拥有健康的心理,能明确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乳腺癌; 改良根治术; 保乳手术; 性心理障碍; 康复护理

乳腺癌病人与其它妇科肿瘤(包括外阴癌、子宫及其附件癌症)不一样,其它妇科肿瘤在手术的同时即丧失了的功能,而乳腺癌病人的损害则由于性心理障碍所致,且与乳腺癌的术式以及术后性心理障碍的疏导与护理密切相关。

1对象与方法

1.1对 象

选择2005年1月~11月在我科进行乳腺癌手术的已婚、性生活正常的807例育龄妇女进行调查。年龄25~55岁。手术方式:乳腺癌改良根治术720例,保乳手术87例。

1.2方 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谈话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行乳腺癌术后3个月病人调查内容为性心理状态,对行乳腺癌术后6个月以上病人调查内容主要为性生活质量。

2性心理障碍的原因

众所周知,在动物特别在脊椎动物中,两性的自然结合,有一个积欲过程,从而为两性的自然结合作好准备。在积欲过程中,身体几个区域特别敏感,这些区域就叫发欲带,例如口与舌,女性的与、区等。所谓的发欲带,其实是性生活中一个很正常、很重要的部分。要讲究性生活的和谐和满足,刺激发欲带,才可以培育和唤起积欲过程作为最后的自然准备[1]。

两性结合的性择,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有密切关连,其中与乳腺癌术式密切相关的是触觉与视觉。触觉是最原始的一种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触觉的动作。皮肤是一切触觉的基础,尤其是皮肤与黏膜的交界处更敏感,如口唇、、、阴道入口等。乳腺癌根治及改良根治即丧失患侧,使抚摸、吸吮的感觉消失,使性择和积欲缺失,从而引起一系列的性心理障碍。视觉也类似,女性高耸的本身就是性择与积欲的重要一环,根治及改良根治代之以丑陋的长条形或蜈蚣形的瘢痕使人望而生畏,产生性心理失常。而保乳手术则可以消除性择及积欲障碍,从而避免性心理失常。乳腺癌术式与性心理障碍关系见表1。

3性心理障碍的术后疏导与护理

目前由于各种原因,乳腺癌病人入院时大多已属中晚期(ⅡB―ⅢB),因此根治术及改良根治术仍为大多数病人采取的一种术式。我们对此类病人痊愈出院前夕进行性心理的教育和交流,出院后一年内利用化疗或随访再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与护理。我们的做法如下:

出院前夕,主要讲性生活并不会引起乳腺癌的复发和转移,相反和谐美满的性生活有助于病人的康复,消除术后性心理的困扰,并告知术后化疗、内分泌治疗可能引起的一些副作用以及如何处理等等。此时的护理辅导着重在宣讲乳癌术后的基本知识。

术后三个月到一年的护理辅导。在这个时期内每周1~2次,每次1小时左右,由年龄大的护士来主持,女病人和其丈夫分两个小组进行。辅导中启发病人提出问题并进行相互讨论,主持人及时总结。解答实质性的问题,如阴道分泌物减少用什么样的剂,性心理障碍如何疏解等。其丈夫组的讨论方式大同小异。最后由两组的主持人交换情况,将病人及丈夫召集在一起,解答问题,提出建议。这样的术后性心理疏导一般进行3~5次即可获得较好效果,当然其他的有共性的医疗问题亦可在会上一并解答。

4结果

性生活质量可以用4种主观感觉来衡量:与患病前相比无明显区别;有区别但还算正常;不正常但可以进行性生活;不能进行性生活[2]。

患者经过术后心理疏导与护理,其性生活质量与指导前无明显区别者241例;有区别但还算正常者423例;不正常但可以进行性生活者84例;不能进行性生活者59例。

5讨论

对乳腺癌病人因手术、化疗而受到的肉体和心理上的创伤,要进行有效的、多层次(包括动员亲属)的干预,而不只放在癌症本身的治疗上。只有把她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独立的人来看待才能使她们达到真正的康复[3],获得好的生活质量,重新找回她们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英)Havelock Ellis著,潘光旦译. 性心理学[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9-43.

2孙静宜. 宫颈癌术后及放疗后患者的康复437例护理体会[J]. 中国性科学,2006,15(6):10.

篇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73-01

脑血管意外脑血管意外又称脑卒中,根据其病理演变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其患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大多数脑血管意外患者都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丧失生活及工作能力,甚至死亡。 [2]患者极易产生严重的心理和情感障碍,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效果。在急性期及恢复期,我们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针对患者不同时期各种心理特征,心理变化特点进行观察与分析,并行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处于最佳的身心状态,配合临床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摘要

我科于2012年收治病人任选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4~86周岁,平均年龄58.65岁,其中脑梗塞10例,脑出血12例,蛛网脑下脑出血8例。其中认知功能障碍的12例,占40%,失语症6例,占20%,肢体或器官功能障碍者100%。

2 病人心理特点分析

2.1 急性期

此期大部分患者情绪不稳定,表现为焦虑不安、恐惧、易激动,性格急躁、躁动、对疾病的未知感和恐惧感加强,急切需要知道病情,希望得到及时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少部分患者由于突然发病,精神受到巨大打击,与现实的落差失去战胜疾病的勇气,悲观自怜,精神萎靡,性格也由刚强变得脆弱,暴露出绝望心理,个别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否认疾病,脱离社会等心理特点。上述表现均属心理失衡。

2.2 恢复期

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病情逐渐恢复,对康复充满希望,急切盼望病情能尽快痊愈。但当瘫痪的肢体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失语患者开始有含糊不清的言语,恢复速度开始减慢或停止,患者的情绪会再度低落,重新失去信心,表现为忧郁、急躁、自卑,甚至拒绝治疗。此外,在急性期一切由护理人员帮助,患者产生被动依赖心理,进入恢复期后,尽管某些神经功能逐渐恢复,也不愿意活动,病人不愿出院、上班、脱离社会。

3 心理护理

脑血管意外的病人,各种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异常不仅会影响疾病的疗效,而且会导致疾病的再次发作,阻碍日后肢体运动功能,认知功能、感觉功能、语言功能等的康复,所以心理护理、康复护理、专科护理有机结合对于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复是至关重要的。

3.1 急性期

3.1.1脑血管意外病人,多数发病较急,并伴有肢体功能障碍,如肢体运动障碍,关节疼痛,肌肉痉挛等都会导致病人情绪不稳,易焦虑、激怒,动辄生气、发脾气,焦虑、焦惧、睡不好觉,感觉异常,病人患病后,主观感觉和体验与正常时有了差异,对自身、周围环境的刺激很敏感,特别多见于病情迁延,疗效不佳的病人,以上各种心理表现皆系躯体疾病引起的心理反应,此时如果向病人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防复发,及有关的康复知识,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个全面的客观了解,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健康、乐观地对待疾病,护理工作者可以通过与病人谈心,了解病人的性格特征、文化层次,家庭状况及心理需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疏导病人情绪,稳定病人思想。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以解除患者的心理恐惧与不安,使患者有安全感。杜绝在患者面前谈论与病情有关的刺激性言论。[2]此期患者心理护理的重点是尽可能使患者稳定情绪,平安渡过急性期。改变患者焦虑不安或悲观绝望的不平衡心理,帮助患者在信念上由绝望变为希望,在意志上由懦弱变为坚强,在情绪上由紧张、易激动变为稳定。因而要求要有良好、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病房空间设置要和谐、轻松,物品干净,摆放整齐、协调,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宽松。医护人员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尊重患者人格,同情他们的疾苦,关心他们的生活,用恰当的语言介绍病情,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失语或不肯说话的患者,应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情、手势,准确判断患者的意愿并做好针对性护理。针对脑血管意外的特点,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变化。注意原有疾病的病情变化,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在脑血管意外后此类病可明显加重。此外还需医生的紧密配合,有力的治疗措施是很重要的。在脑血管意外的急性期,多数患者表现为头晕、头痛等脑水肿症状。此时应及时给20%甘露醇脱水,必要时加小剂量镇静剂减轻头痛,可使患者感到疾病短时内有好转,情绪易稳定下来。

3.2 恢复期

此期必须使患者树立信心,了解疾病能治愈,但治疗时间长。应以高度的责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急躁,不厌烦,精心护理。在病人经过长期的治疗和康复之后,躯体病已恢复,但心理上总感觉有虚弱,变得被动依赖,顺从、情感脆弱,他们爱的所属感增强,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对有依赖心理的患者,要向他们讲明器官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可介绍已愈患者的例子,取得信任,使其重新积极配合,持之以恒进行康复治疗。另外,针对空虚和孤独心理的护理, 护士应给与老年人特别的关心,主动与他们进行沟通,帮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走向社会,保持与人的交往,比如:借助轮椅、拐杖等工具协助患者出来走走,多接触大自然,并介绍同龄和同爱好的病友一起谈话、娱乐,帮助老年患者学会自我排遣寂寞、调剂生活的办法,使患者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老年患者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越充实,对待康复治疗的态度就越积极。[3]帮助病人在心理上、躯体上习惯于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回到工作岗位,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4 体会

脑血管意外患者存在多种心理问题的状况,若不予重视并积极加以心理护理干预,将会加重病情,严重影响治疗和康复效果,甚至再次诱发脑血管意外发生。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必将建立成熟的心理护理体系及临床路径,最大限度地改善脑血管意外患者心理健康状况。[4]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拥有一个健康乐观、积极向上、张弛有度的心理状态,已经成为脑血管意外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影响该病临床疗效及预后转归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心理护理是实现脑血管意外患者全面康复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医护患及家人的共同努力。有效的心理护理,不仅能明显消除和改善患者的心理障碍,使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主动配合治疗,促进疾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刁利华.脑病变患者康复的研究及护理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177-178

[2] 朱镛连,加强神经康复学的研究工作,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31(4);1995

篇5

【关键词】 精神病人;临床分期;康复期;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94-01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在我国广泛开展,把心理护理运用到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知、情、意不协调是精神病人的基本特征。临床上诊断、治疗、护理的依据主要是以突出的精神症状即心理活动异常为特点,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心理活动进行观察,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为治疗、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尽快使病人潜在的危险消除,使之早日达到心理平衡的状态。

1临床分期的心理护理

(1)急性期的心理护理:这类病人大多数无自知力,在强制下或诱骗入院,症状丰富。病人离开他们熟悉的家庭环境,住进陌生的新环境(病房),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常表现为恐惧、焦虑、猜疑、执拗、情感淡漠及不安全感等心理状态。针对上述心理活动,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首先要为病人提供一个安静、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主动、热情、耐心的向病人介绍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使病人尽快熟悉环境,消除紧张情绪,尽可能达到顺利接受治疗。(2)治疗期:精神病人采取的治疗方法,无论是药物、电休克等对病人来说都比较痛苦。所以在各项治疗前后要充分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各疗法之间利害关系,争取得到病人的合作,保证各项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工娱疗活动,提高病人的兴趣,增强意志和体质及适应社会的能力。(3)缓解期:此期病人通过各种治疗和护理,精神症状缓解,自知力部分恢复。此时病人倍思亲人,不安心住院,急于与亲人团聚和重返工作岗位,个别病人对住院前有伤害亲人和危害社会行为有后顾之忧,产生复杂矛盾的心理反应,此时护士应策略地向病人疏导和解释,使病人心理健康配合治疗,巩固疗效。

2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1)此期病人自知力完全恢复,即将出院,绝大多数病人心情愉快,能积极配合治疗。但是,护理上还要注意病人以下的心理活动:如担心疾病的复发和病程迁延,担心社会歧视,家庭问题,婚姻问题以及因病后精力不充沛,难适应原职工作等等而产生的焦虑、退缩和悲观厌世的情绪反应。(2)对此期病人要做好出院前的心理指导,同时做好社会宣教工作。如街道、单位、家属,说明病人的病情、恢复情况,应如何做到体贴病人,出院后坚持服药,自体观察。周围的人应尊重病人的人格,避免冷言恶语和一些不良刺激,应根据病情在工作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共同给予心理支持,为病人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捍卫编.心理与精神护理[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4.

[2] 白桂春主编.精神科护理:精神科护理[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

[3] 王志英.精神障碍病人护理260问:中华大众护理丛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01.

[4] 王斌全,赵晓云.精神病护理的发展.《护理研究》,2007年12期.

[5] 崔红梅,朱平,姜苏华.对精神科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干预的体会.《齐鲁医学杂志》,2008年1期.

篇6

【关键词】中风病人;情绪;障碍;康复护理

中风后病人的自我概念较消极,对自己有许多负面的感觉,如:自觉失去兴趣、能力及独立性,失去控制力、较无信心、无主动性等。

几乎所有的病人在休闲和社会活动上,都会产生退缩,而中风后造成的身体残障及社会残障皆与中风后忧郁有关。若能透过有效的康复护理计划,可以促使病人获得最高的独立机会并重拾自尊、建立信心,以及维持人际关系、重享过去的社会性活动。1中风冲击的情绪反应

中风病人不仅要面对因疾病造成的肢体瘫痪,甚至语言障碍等身体功能受损,同时需面对事业的中断、在家庭及社会的角色改变、生病后经济及将来恢复的可能性等问题。

病人可能会出现不相信自己生病、沮丧及行为像小孩或脾气暴躁等情绪反应。家属要了解这是病人在面对因疾病所带来一连串改变的正常反应。多给予病人支持及鼓励,协助病人接受疾病的发生及康复。

1.1了解病人担心、害怕的事,并与医护人员配合设法解决。

1.2对于失语症的病人,协助找出表达方式,以减少病人的不安。

1.3协助病人练习过程修正,使其简单化,或分次练习,让病人容易完成,增加信心。

1.4可指出病人进步的情形以鼓励病人。

1.5家属需要让病人感受到自己仍被接受、关心,且愿意耐心的协助他,这可减轻病人的焦虑和压力。

1.6平常做决定或进行活动,也要尽量让病人参与,以免病人感到孤独、无用,只是家人的负担。

1.7需常与病人沟通,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想法。2异常情绪障碍

中风病人可能因脑部损伤而出现一些自己没有办法控制的情绪改变。如有忧郁的症状,包括清晨易醒来、食欲差、无助感、易哭泣及有自杀念头。或者病人脾气变的暴躁易怒,常易因一点小事而生气。

或情绪不稳定,常一下子失控的傻笑,但接着又啜泣、呜咽。

2.1当病人出现情绪问题时,照顾者须了解这是因中风而产生的变化,并不是故意的,因此不要责备病人。

2.2病人哭泣不一定是伤心;病人笑不一定是快乐。因此病人不能控制的出现情绪不稳的情形时,照顾者不要去在意病人脸上的表情,可以叫病人的名字,或用其他事物转移病人的注意力或假装没看到,以免病人感到不好意思。

2.3找出病人担心、害怕的事并设法帮忙解决。

2.4对于失语症的病人,协助找出表达方式,以减少病人的不安。

2.5保持安静的环境、减少吵杂的声音。

2.6尽可能陪伴病人,不要远离病人,让病人有安全感。

2.7常给病人鼓励,以建立信心,情绪较不会不稳定。3智力障碍

有些中风病人在中风发作前,因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而导致血管硬化,或脑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大脑的机能会较常人稍差。

中风发作又造成中风部位脑组织永久性的损害,病人的智力、注意力、方向感(对人、时间、地点的辨认)、判断力、记忆力、计算能力和对抽象事物(如一石二鸟的隐喻)的理解能力等,可能会较发病前更见显著的退化,甚至成为器质性脑痴呆。

3.1先评估病人的认知障碍程度,再针对障碍的部份加以训练。

3.2对于缺乏学习及应变能力的病人,最好让他处于熟悉的环境、多接触熟悉的朋友、事物,较易激发他的联想记忆。

3.3家中摆设需固定,若让病人处于新的环境中,病人会更加畏缩,各种能力也会退步得更快。

3.4避免环境太杂乱、摆设太多会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3.5协助病人做各项活动或生活照顾事项时,仍需给予说明,让病人知道你行动的用意;在为病人解释时,需要用简短的单字或句子表达。

3.6不要低估病人的学习能力,多给病人练习的机会。

3.7让病人练习时,先要多示范几次,示范的方式须先经过简化分解动作,让病人循序学习各个分解动作后,再将这些分解动作组合起来。例如教吃饭,可把动作分解成:把汤匙拿起来舀饭菜吃嚼吞。

3.8每次只给一个指示,待完成后再给第二个指示,且说话时速度要放慢。

3.9给病人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及反应。

3.10协助病人安排一个固定的作息表,并建议使用备忘卡片、图片及笔记本帮助记忆。4社会功能的降低

许多中风病人在中风后角色退缩及社会互动的频率减少,尤其是休闲和户外活动的参与减少,与人接触的频率降低。

4.1指导并鼓励病人与人互动及参与社会性的一般活动。

4.2指导家属协助病人角色调适、安排适当的休闲和户外活动。

4.3建议或安排规律性的活动,如音乐活动、宠物饲养、运动等。5心理康复治疗

心理治疗师在中风病人康复治疗中主要的工作是评估其认知、情绪及行为各方面的功能,并尽可能地提供有助病人学习的信息给康复医疗团队中的其他成员,也给予病人及家属在社会和心理适应方面的咨询。

5.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带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主动接近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态,以关爱为前提得到患者充分信任,使患者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自信心,积极配合治疗。还应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解除家属的焦虑不安、悲观失望等情绪,以免刺激患者。

5.2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抑郁症状主要包括情绪低落、思维缓慢、动作减少,伴有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无愉、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劳感、言语动作缓慢、易激怒、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内疚、联想困难或自觉思维能力显著下降、自杀行为倾向、失眠等。护理人员要耐心启发,消除心理压力,深入了解患者家庭背景、工作环境、社会因素的同时,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心理评估。及早发现和评定中风后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并给予及时、合理的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有利于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5.3心理护理中风患者因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及患病时的应激和神经、体液及内分泌的改变,产生各种心理失常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淡化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心理干预措施包括:①支持疗法:包括解释、支持、安慰、鼓励等;②认知疗法:用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提供有关中风的宣传资料,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疑问,使他们正确、客观地认识疾病,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克服疾病带来的心理障碍;③行为矫正疗法:包括安排一项适中作业,对患者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或奖励,采用放松训练的方法,使患者学会自我调节训练,由此对抗由于心理应激而引起的紧张、抑郁和睡眠方面的障碍;④用恢复较好的患者做现身说法的义务宣传,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同时指导他们进行肢体功能的康复,减轻焦虑抑郁症状。通过科学的、综合的治疗及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治疗时间。

参考文献

[1]刘谷珩,陈振华,陈燕芳,等.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浅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1):57.

篇7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237-02

需要层次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主要理论成果之一,在心理学和护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尊重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五种需要一般在人身上是无意识的。对于个体来说,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人,通过适当的技巧,可以把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有意识的需要。[1]他认为每个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为的主要原因和动力。[2]

随着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的发展,心理护理已经贯穿康复护理的全过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指征主要为股骨颈骨折、脱位、损伤性关节炎,或者是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无菌性坏死等关节结构破坏,以及65岁以上的股骨头下骨折的老年病人也可考虑作髋关节置换手术。髋关节置换手术本身就对病人造成很大创伤,病人早期进行康复锻炼对今后的肢体功能恢复十分重要,在此期间运用心理学理论对患者进行心理等各方面的指导,以心理康复促进肢体康复受到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重视。

1 康复期护理工作中需要层次论的应用

在病人进入功能恢复期后,护士应对病人进行评估为下一步治疗护理做准备。护士可以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生活背景、文化程度、受伤及治疗过程等,对病人的身心状况、需要阶段及其对较高层次需要的渴求程度进行评估,为今后的治疗、护理及康复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病人大多数都是怀着渴求型的心理来就医的。他们大都希望恢复自己受伤前的肢体功能,渴望实现较高层次的需要。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表现为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可以概括为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生存需求包括生理和安全需要,发展需求包括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等需要。护士可以通过信息护理法来收集资料,运用IIFAR方案,其步骤包括初始核对(Initial check),信息交流 (Information exchange),最终准确性核对(Final Accuracy check),反应(Reactions)。护士在与病人接触之前参阅病历等资料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将自己要对病人提出的问题编排成4~5个“信息包”,然后选定恰当的时间对病人进行提问。护士在与患者谈话结束时,护士应问患者为护士提供信息时的想法和感觉。然后,护士与患者进行探讨,帮助患者发现第一反应,倾听、帮助患者表达情感并给予支持。[4]大多数患者做完手术进入康复期后会面对很多问题。护士在此期间就是要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满足患者当前的需要。心理护理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人的表现、理解力、适应性和忍耐力。不同人格特征的患者在遭遇同一问题时,所激起的心理反应和采取的行为方式各不相同。[5]护士可以通过爱森克人格问卷从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掩饰度四个方面了解病人的性格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指导。

1.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被认为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只有当它得到满足时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此时由于骨折、疾病以及手术等原因造成的疼痛给病人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经常表现为焦虑不安、忧虑恐惧、烦躁不安、失眠头痛等,严重影响其休息和情绪。护士应耐心听取病人的感受,对其主诉表示认同,可以运用情感护理方法。情感护理就是旨在帮助患者感觉到更舒适,体验基本照护关系的行为,促进情感的过程。[6]护士应选择合适的环境,让患者感到安全,不受打扰,通过明确、自然地接受个人情感而促进交流,允许情绪和情感的表达,倾听并易化分享情感,尽量产生情感共鸣,使病人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感,正确引导心理沟通,稳定患者的情绪,使其心情平和促进睡眠。同时适当采取有效的镇痛方法和药物,遵医嘱摆好适当的,减少疼痛刺激,分散病人的注意力,保证好患者休息。

1.2安全需要安全需要包括物质经济上的安全和心理上的安全。当患者因疾病或创伤等各种原因造成伤害需要进行手术时,他的安全也受到了冲击。首先在经济上,由于髋关节置换手术费用昂贵,对于许多家庭来讲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其次在心理上,患者希望达到最好的手术效果,有能力和信心应付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每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和自由的欲望。当人受伤之后,这种欲望会更加强烈。针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病人,由于术后机体抵抗力下降及生活不能自理,容易受到术后感染的威胁,同时由于长期卧床容易导致褥疮的发生。在治疗护理工作中,护士应当遵守操作规程,协助病人做好生活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术后早期,由于病人经历了手术、麻醉等刺激,护士应当注重病人的生存需要,帮助病人顺利度过这一阶段。由于受伤部位特殊,患者很容易想到术后会留下后遗症,精神压力较大,护理上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及时、耐心的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其解决一些实际性的问题。[7]

1.3爱与归属需要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护士不仅仅要满足病人的生存需要,更应该注重病人的发展需要。发展需要可以激励病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追求更高的治疗效果,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爱与归属需要也叫社交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它包括归属感和社交欲。高昂的手术费用给病人家庭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容易使家庭成员之间以及病人和家属之间造成摩擦和矛盾。病人承受身体、精神和经济的多重负担,对长期的康复治疗失去耐心和信心,产生抑郁和悲观的心理,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与人交往。护士应当在这个时候有效协调病人及其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张,充分发挥家庭的情感、经济和健康照护功能,使家庭承担起责任进行适应性改变。[8]护士应主动接近病人,了解病人在治疗及康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病人产生的负性情绪,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为病人营造一个更人性化的环境,缓解病人的压力,让病人心情愉快的进行康复训练。

1.4自尊需要满足患者的自尊需要可以使他自信及适应性增强克服自卑心理。通过朋友式的交流可以使病人获得被尊重的感觉,在语言上给予鼓励,在行动上给予支持,增强病人的安全感,深化其自我概念。相信自己具备自己或他人期待角色的能力是自尊的4个前提之一。由于髋关节置换手术对病人造成很大的创伤,所以在康复治疗期间病人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容易产生依赖性,日常生活活动容易依赖他人,容易使家属产生反感,造成不必要的矛盾。护士应正确指导病人克服畏难心理找回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保护患者相对脆弱的自尊心,对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不能满足时要给予解释,避免损害患者自尊,在自尊心得到维护的条件下,患者可以更好地配合医疗及护理工作,最终通过训练帮助病人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1.5 自我实现需要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大都希望通过手术恢复自己的肢体功能,回归社会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对手术及康复治疗效果要求很高,往往在康复训练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理,希望很快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康复治疗期间,护士应该注重健康宣教,让患者了解康复训练的方法、过程及意义,强调康复训练是肢体功能恢复的基础,是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针对不同的患者以及他们对治疗效果的要求程度,应按照尽早、规范、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根据患者的术后拍片效果、伤口愈合情况及身心状态等因素制定动态的康复训练计划,帮助患者实现自己的治疗目标。

2 针对老年患者需要层次论的应用

进行髋关节置换的病人主要以老年为主。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特征及特定的发展任务,在这里我们结合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针对老年阶段病人的心理特点运用需要层次论进行分析,并进行有效护理。运用艾瑞克森学说,护士可根据危机的正性或负性解决指标评估病人的表现,分析在其相应的发展阶段上的心理社会危机解决情况,然后给予正确的指导。[9]

2.1 老年病人康复期心理护理 艾瑞克森分析在老年期的心理社会发展的主要危机是完善对失望,他们的正性解决指标是感到一生值得,能乐观对待死亡,而负性解决指标是失落感。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容易出现骨质疏松、身体情况差等临床症状,同时他们大多数人都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所以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的康复治疗时间长,卧床时间长,他们在心理情绪上更容易产生波动。由于在现代社会中竞争越来越激烈,子女往往将事业放在生活的第一位,忽视了对老年人的关心,因此有的老人从内心中感到孤独。曾经有学者调查显示患有躯体性疾病的老人发生抑郁症的可能明显高于非患者。[10] 还有学者通过对1240例老年术后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200例患者发生了POP(术后精神功能障碍),占手术人数的16.1%。[11]护士在对老年人进行心理护理时更应该注重其爱与归属的需要,做好病人和家属的工作,使家属应尽可能的理解病人,站在病人的角度来理解他的行为和语言,进行换位思考,罗杰斯教授将其称为“移情性理解”。医务人员应在生活和治疗护理等各个方面关心病人,帮助其尽快度过康复治疗期恢复健康。术后我们在做好日常治疗生活护理的同时及时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家属的配合尽可能抽出时间来陪患者,使其感到家庭的关心。

3 体会

随着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发展,康复期的治疗护理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康复训练是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重点。康复训练效果受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护理指导方法和沟通技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运用好需要层次论,帮助病人满足各个阶段不同层次的需要,发挥病人的积极性,取得康复治疗的良好效果,为病人追求高层次需要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汪明,孟勇等.中外心理学简史[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284.

[2] 姜乾金,护理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24.

[3]胡佩诚,主编,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2000,47.

[4] 尼科尔斯著,刘晓虹,吴箐译.临床心理护理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17.

[5] 胡永善.新编康复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71.

[6]尼科尔斯著,刘晓虹,吴箐译.临床心理护理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63.

[7]王晓敏.雷军莉.徐海燕.老年骨科病人26例康复护理体会[J] .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1(6):2.

[8] 徐燕.庹炎.康复护理高级教程[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220.

[9] 潘孟昭.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1.

篇8

【中图分类号】R2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056-01

澳抗阳性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即HBsAg阳性。妊娠合并澳抗阳性孕产妇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常表现出焦虑、自卑、愧疚,甚至恐惧的心理反应。给病人身心健康和胎儿的健康发育都带来不良影响。现就工作中对妊娠合并澳抗阳性孕产妇的心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妊娠合并澳抗阳性孕产妇的心理特点

1.1 害怕、焦虑、恐惧心理:妊娠合并澳抗阳性的孕产妇害怕胎儿被传播上,害怕家人疏远自己,害怕受到周围人的冷落。这些都会使病人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以致引起个体生理、情感、精神、社会方面的反应。

1.2 自卑、被歧视心理:澳抗阳性具有传染性,需进行消毒隔离,容易使孕产妇产生精神负担,怕家人知道会瞧不起自己,再加上妊娠后既需要家人更多的关怀照顾,又担心家人被传染的矛盾心理,从而产生自卑、被歧视的心理。

1.3 悲观、失望心理:孕产妇住院后会有悲观心理,对于她来说没有将为人母的喜悦,对自己失去信心 ,变得沮丧,对周围事物非常敏感,对医生护士不信任,表现出一种失落、冷漠的悲观态度。

1.4 愧疚心理:孕产妇对病毒的传染性非常痛苦,常常责备自己,害怕传染上丈夫及家人,担心生下不健康的孩子会给家庭带来不幸。新生儿出生后不敢接近 ,害怕自己再次传染新生儿,从而产生对家人和孩子的愧疚心理和罪恶感。

2 妊娠合并澳抗阳性孕产妇的心理护理

2.1 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从各方面了解其心理状态:热情接待病人,详细介绍病区环境与传染病有关制度,主动与病人多接触,给患者充分的同情与关心,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取得病人的信任,多与病人交谈,鼓励诉说心理的不悦。仔细观察病人的表情、言语、行为,阅读病历,了解职业,兴趣,文化程度等,还可与家属交谈,了解其心理活动,以便进行沟通,指导正确的应对方式。

2.2 进行有效沟通,加强健康宣教:护士对病人表现出的种种情绪给予理解,鼓励患者说出心中的焦虑和担心,耐心倾听她们的主诉,充分讲解疾病的传播途径、正确的消毒隔离措施、新生儿疫苗接种等特殊治疗、能否母乳喂养等知识,帮助病人树立信心,改变病人对疾病本身的错误认识,克服不良心理,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避免太多的说教或要求,使病人消除紧张情绪。

篇9

1妊娠合并澳抗阳性孕产妇的心理特点

1.1害怕、焦虑、恐惧心理:

妊娠合并澳抗阳性的孕产妇害怕胎儿被传播上,害怕家人疏远自己,害怕受到周围人的冷落。这些都会使病人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以致引起个体生理、情感、精神、社会方面的反应。

1.2自卑、被歧视心理: 澳抗阳性具有传染性,需进行消毒隔离,容易使孕产妇产生精神负担,怕家人知道会瞧不起自己,再加上妊娠后既需要家人更多的关怀照顾,又担心家人被传染的矛盾心理,从而产生自卑、被歧视的心理。

1.3悲观、失望心理: 孕产妇住院后会有悲观心理,对于她来说没有将为人母的喜悦,对自己失去信心 ,变得沮丧,对周围事物非常敏感,对医生护士不信任,表现出一种失落、冷漠的悲观态度。

1.4愧疚心理: 孕产妇对病毒的传染性非常痛苦,常常责备自己,害怕传染上丈夫及家人,担心生下不健康的孩子会给家庭带来不幸。新生儿出生后不敢接近 ,害怕自己再次传染新生儿,从而产生对家人和孩子的愧疚心理和罪恶感。

2妊娠合并澳抗阳性孕产妇的心理护理

2.1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从各方面了解其心理状态: 热情接待病人,详细介绍病区环境与传染病有关制度,主动与病人多接触,给患者充分的同情与关心,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取得病人的信任,多与病人交谈,鼓励诉说心理的不悦。仔细观察病人的表情、言语、行为,阅读病历,了解职业,兴趣,文化程度等,还可与家属交谈,了解其心理活动,以便进行沟通,指导正确的应对方式。

2.2进行有效沟通,加强健康宣教: 护士对病人表现出的种种情绪给予理解,鼓励患者说出心中的焦虑和担心,耐心倾听她们的主诉,充分讲解疾病的传播途径、正确的消毒隔离措施、新生儿疫苗接种等特殊治疗、能否母乳喂养等知识,帮助病人树立信心,改变病人对疾病本身的错误认识,克服不良心理,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避免太多的说教或要求,使病人消除紧张情绪。

篇10

【关键词】长期住院;精神疾病病人;康复护理模式

目前我国精神病人的管理模式还处于封闭性管理,少数医院处于半封闭管理,住院病人不得随意外出,活动范围仅局限于病区,最多的时候,就是工娱病区,一切生活行为以及工具的使用都收到严格的监护。在长期的住院生活中,患者生活单调,信息匮乏,生活懒散、主动性差、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对医护人员的指令言听计从,对未来毫无打算,这就是所谓的“住院综合征”。

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病人的不良行为模式之一是主动性缺乏,只要表现为病人不主动去解决个人生活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对住院产生依赖。病人主动性缺乏的原因其一疾病本身所致;其二医院的住院环境和康复氛围;其三医院的看护式护理模式等有关。另外,药物治疗虽然对控制精神症状有满意的效果,但对提高病人独立生活技能仍有欠缺,从而影响了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住院生活质量。为了促进病人的康复,延缓其衰退,充分发挥病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挖掘病人自身的潜能。我院原有的康复护理模式是看护、教导式护理模式,现为适应新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探讨新的康复护理模式:分组管理式(自我管理式)模式。

1 方法

1.1 人员筛选 筛选出一个病区,以我院荣军科为模式病房,进行分组,荣军科全部是长期住院病人,住院时间最长的38年,最短的8个月。人数68人,最大年龄87岁,最小27岁,平均年龄40.56岁,全部男性病人,共23个病室,筛选出23个室长,4个组长,2个班长(一个正班长,一个副班长)。班组长同时为室长,为期半年的培训。

1.2 具体方法 一阶段对班组长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培训人员以本科室康复护士和精神康复科护士为主。主要内容:一、班组长职责、作用、分工;二、生活技能训练:着重训练病人日常生活的规律性和主动性。首先从简单劳动做起,按时起床、整理个人床铺、刷牙洗脸、保持个人整洁、按时就餐、饭后洗碗等;训练方式有引导、示范、角色扮演、评估、评价等;三、康复训练:参加体育锻炼,如每天固定时间广播体操、投篮、阅读、手工等分组进行。二阶段室长的培训,为期一周,培训内容与班组长相同,只是培训人员为一阶段培训完毕的班组长,病区康复护士和精神康复科护士作为指导者和监督者。三阶段全病区总动员,由室长对各病室病人进行培训,班组长作为指导者和监督者,病区康复护士和精神康复科护士为评估和评价者。

1.3 评价 在分组管理的过程中,对班组长、室长和表现优秀的病人,采用了基金奖励、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等三种奖励方法,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提高病人的社会兴趣,通过言传身教、示范等,增进了病人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病区和谐、团结的气氛。

2 结果

通过半年的分组管理模式的施行,病人从开始的不适应到最后的习惯,从开始简单的生活技能训练到最后形成的常态康复活动,都重新建立了病人正确的反应和自我护理能力、自我的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协作能力,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调动了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出病人潜在的能力,提高了社交的兴趣和能力,达到了延缓病人衰退、改善社会功能、促进病情康复、提高疗效的目的。

3 讨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由于病程长,长期住院生活,都是病房护士承担了康复护理,住院病员的生活,大多由医务人员照料,造成了病员衣食无忧,导致病人生活懒散、自理能力差,缺乏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生活技能均不同程度降低,这不仅给病人带来不幸,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负担。通过这半年的新的康复护理模式的实施,彻底改变了旧的护理模式,变病人的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从根本上改变了病人的认知,自我管理,自我护理,同时发扬团队合作精神,互相帮助,得到病友、以及家人和医务人员的充分肯定和认可,体现了自我的价值观,更大程度的发挥了病人的潜能,提高了社交的兴趣和能力,达到了延缓病人衰退、改善社会功能、促进病情康复、提高疗效的目的。

从这个新的康复护理模式实施后的结果来看,这种模式可以更大程度的发挥了病人的潜能,增强病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护理的能力,加强病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认同,提升了价值观,对未来的生活更有信心。达到了延缓病人衰退、改善社会功能、促进病情康复、提高疗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骨折; 功能锻炼; 康复护理;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126-01

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护理学不断走向多元化、人性化。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成为疾病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骨折的病人病程较长、费用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显得更为重要。张云等[1]认为:其目的主要是维持关节的正常功能,减少并发症地发生。骨折后,如活动减少,渗出液和血液就会发生机化,骨、关节、韧带粘连而导致僵硬,因此要进行功能锻炼。要最大限度恢复肌肉力量及耐力,防止肌肉萎缩。防止骨质脱钙,预防骨质疏松。骨骼活动时,承受重量时新陈代谢,反之新陈代谢停止,骨的生成停止,而骨仍不断的破坏,钙的排泄率大于沉降率,钙会流失,使骨质脱钙。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条件,促进骨质痊愈。骨折的生长靠许多因素,其中局部血液循环是重要因素,功能锻炼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其主要原则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系统有效的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是促进骨折病人早日康复的前提和保障。其方法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1 功能锻炼

1.1 功能锻炼的具体要求 功能锻炼要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必须强调患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功能锻炼的要求在于恢复、促进下肢的主要功能站立和行走。

1.2 分阶段训练

骨折后1至2周:此时骨折断端尚不稳定,伤残肢体血液循环差, 可能还有水肿。应把病人伤肢远端适当抬高, 在肢体远端做轻度按摩, 肌肉做轻度收缩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3]

骨折后3至4周:此时伤肢的疼痛基本消失。可以做更有力的肌肉收缩活动, 还可做伤肢未固定关节的自主活动。骨折固定去除之后:此时除了继续原来未曾固定部位的活动外, 重点要转移到曾被固定关节的锻炼。关节不能做主动活动时, 可由他人或伤者本人帮助进行被动活动。被动活动的动作要轻柔, 用力适当, 活动范围应逐步由小加大, 不能引起疼痛, 防止拉伤、扭伤。关节活动有改善时, 多做主动活动, 并逐步加大活动范围, 延长时间, 以不产生疲劳和疼痛为度。当关节活动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可增加抗阻运动, 肢体上加沙袋进行活动,提高肌力, 加大活动范围, 并提高动作的灵活性和复杂性, 如进行下肢负重行走、上下楼梯、跨越跑跳等训练, 直到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3]

1.3 功能锻炼的方法

1.3.1 主动锻炼是功能锻炼的主要方法,要依靠患者自身力量进行锻炼,对主动运动的患者多指导、多鼓励,指导患者进行有利于骨折愈合的运动,鼓励患者微小的进步。[1]

1.3.2 被动运动指完全靠自身以外的力量进行运动,被动运动的方法有按摩、理疗、推拿、针灸、借助器械和被动活动。被动活动力量要柔和,不要过累,防止损伤,以患者不痛或轻痛为度。[1]

1.4 功能锻炼的原则功能锻炼要遵循动静结合,主动、被动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1]

2 康复护理

2.1 转变护理模式要以病人为中心,实施整体护理,把人看做一个整体,了解病人的身心需要。把功能锻炼和健康宣教贯彻于病程始终。病人入院时就应向其讲解有关知识,让病人有初步的了解,如功能锻炼的目的、方法、重要性等。在未出现并发症之前,就学会基本的训练方法,掌握其要领,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护士应正确指导病人,积极有效地进行宣教,不拘泥于单纯地执行医嘱,而是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康复训练中。护士应主动、耐心、细心地经常观察和分析,在适当时给予其鼓励,使病人坚持康复训练,与病人一起找出效果较好的方法,并运用于实际中。

2.2 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护理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许多护理人员对专科知识了解不够,知识浅薄,主动学习意识差。要不断学习专科护理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并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如医学心理学、物理学等,有效地应用于康复护理中。不断丰富护理人员的内涵,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2.3 运用护理程序实施康复护理将护理程序贯穿于康复护理的整个过程中,更好地实施护理。

2.4 严格做好基础护理骨折病人由于卧床容易发生许多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褥疮、营养不良、便秘等。应该为病人提供舒适的病床单元,保持床铺整洁干燥、无渣屑,鼓励和协助病人勤翻身,按摩受压处,预防褥疮发生。饮食上应该提供营养丰富的易消化饮食,多食纤维素,预防便秘。

2.5 重视健康教育由于病人缺乏相关知识,或护理人员宣教指导不到位,造成病人认识不足,忽略了康复护理,造成很多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加强健康教育,向其说明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如何做好功能锻炼,以及功能锻炼的原则和必要性。帮助病人早日康复,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3 心理康复护理

由于环境陌生、疾病影响,骨折病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加之病程较长,康复程度的不同,病人心理压力也很大。但大多数病人的心理反应都随着病情的发展与转归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 惊恐状态、否定状态、抑郁状态、依赖状态、适应状态。[5]护士应该做好心理护理,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1 护士应该主动热情服务,态度和蔼可亲,向病人介绍住院环境、有关规章制度、有关医护人员、尽快帮助病人熟悉住院环境,减轻焦虑。

3.2 向病人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介绍成功病例,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倾听病人的倾诉,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护士应适当的移情,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时刻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

3.4 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多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的思想状况,感情状况,赢得病人的信任,适当的安慰和鼓励病人。

3.5 鼓励病人积极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根据病人伤残程度,分组进行康复活动。通过交流,使病人有了更加积极乐观的情绪,同时也为重返社会的角色适应奠定了基础。

3.6 告知病人康复护理要循序渐进,千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其因为过于急躁而丧失信心。

3.7 实施全程优质服务,做好心理护理,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使骨折病人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必须牢固树立功能锻炼、康复护理相结合的服务理念,有效地指导病人进行康复护理,最大限度地恢复伤残肢体的功能,减轻病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康复护理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由传统的医学治疗向多元化综合治疗的护理方向转变,其主要目的是尽早使康复工作付之实施,以帮助患者恢复的最佳满意。骨科疾病有治疗时间长、护理难度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给患者予以科学的康复护理指导,对促进其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6]

参考文献

[1] 张云,王青芳.骨科术后的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旬刊),2007, 14(15).

[2] 李剑媛,张福祯.骨科患者的功能锻炼[J].中华护理杂志,2002,(2).

[3 ]高春东. 骨折康复锻炼的三个阶段[J].现代养生,2001(5).

[4] 丛红卫,郭淑英.骨科患者的康复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2007, 9(177).

篇12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18例,其中男136例、女82例;年龄22岁~72岁;颈髓损伤112例、腰髓损伤68例,胸髓损伤38例;致伤原因为车祸、高空坠落、重物砸伤、摔伤;职业有民工、农民、工人、司机、军人、教师、商人;医疗费用:自费161例,部分自费32例,非自费25例。

2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

2.1入院初期:恐惧、焦虑

SCI的病人多是由于突发意外造成,病人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对疾病没有认识,剧烈的疼痛和对生命的担忧,使他们的心理异常的紧张和恐惧,迫切渴望得到最快最好的医疗救治,针对此期的心理特征,护理对策主要突出“急”及“安全”[1]。要急病人所急,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时时体现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同时要注意沉着冷静,给予病人以安全感。认真倾听病人的每一次主诉,仔细分析检查,不断去安慰病人,让病人觉得护士很关心他,很重视他,减轻病人的恐惧及焦虑,为良好的护患关系打好基础。

2.2认知期:烦躁、愤怒

随着治疗的进展,病人逐渐了解其身体的变化,心理反差大,加上此伤多为意外伤害所致,往往要进行医疗费用、家庭琐事、工作交接等的处理,病人会更加烦躁不安,易发脾气,甚至恶语伤人。此期要给病人宣泄的机会,适时给予同情、关怀,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尽力给予病人心理上的支持,尽力解除病人的后顾之忧。

2.3否认期:悲观、抑郁

由于缺乏相关的医疗知识,多数病人存在侥幸心理,渴望通过手术大多治愈目的,当意识到将面临终身残疾时,都会经历极其痛苦的心理历程,时常被悲观、拟于的情绪所困扰,进而对以后的康复训练也失去信心,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此时护理人员要密切巡视病房,观察病人的表情、言语、情绪以及对外界的态度和反映,及时掌握病人的心理变化,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2]。如:主动与其交谈,保持良好的工作情绪,以饱满的精神去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多与其家属沟通,提醒陪护人员对病人的时刻陪伴,危险物品的妥善保管,也可适当的动员社会、单位、家庭、亲友的力量给予病人心理上的支持,促进其产生积极情绪,树立生活的信心,防止意外发生。

2.4康复期:依赖

少数病人由于较长时间给予药物治疗及精心陪护,到康复期仍不愿意进行康复训练,总希望通过药物治疗给予一些康复的方法,且不主动配合功能锻炼,生活上完全依赖他人的照顾[3]。针对此期病人,护理人员应耐心讲解功能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应用成功病例疏导病人,介绍成功经验方法,使病人对康复前景充满信心,能积极主动配合训练,并为其制定可行的、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初期目标不宜过高,要容易实现,适时鼓励病人,培养和恢复病人的自信心。

2.5适应期:孤独、无助

由于长期卧床,生活自理困难,不能自由活动,病人担心原来的亲友、同事疏远自己,怕受到冷落、鄙视,强烈企盼亲友的时刻陪伴及回归社会[4]。此期护理人员要尽量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鼓励其亲友多关心、多探视病人;合理安排病人的康复训练计划,鼓励病人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借以体现自身的价值,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2.6出院前期:矛盾

病人长时间住院后,既希望早日回归家庭,又担心出院后没有专业的医护人员照顾会不安全。对此:医护人员要做好解释工作,并帮助病人及其家属一起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教会病人一些自我护理知识,使之愉快出院。

3结果

本组218例SCI病人,除一例因病情严重死亡,一例转院外,其余病人在住院期间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经及时心理疏导后,情绪稳定,生存意识坚定、主动配合治疗、生活自理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4讨论

SCI病人多为突发事故造成,病人的生理状况和社会地位的突然转变,必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出现,据有关资料报道SCI病人94%有不同程度、不同症状的焦虑和抑郁[5]。心理调整和适应需要经过一段艰苦和缓慢的过程,有学者将其归纳为:震惊、否定、抑郁、对抗独立、承认及适应5个阶段[6]。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病人心理反应规律,因势利导,循序善诱地进行护理干预,使病人尽快过渡到适应阶段,获得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康复,使病人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 蒋银芬.脊髓损伤病人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临床护理杂志,2003.3(2):35-36.

[2] 高萍、庞清江等.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7(11):591.

[3] 董记平.脊髓患者的心理护理.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1.6(8):84.

[4] 陈淑贤、曾小芳等.脊髓损伤病人的心理特征及对策.实用医技杂志.2005.8(12):2120.

篇13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以行为来影响、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康复的方法和手段,他始终贯穿于一切护理过程中。心理护理也是实施整体护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所以它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懂得不同病人的心理需要和心理特点,还要熟练掌握和运用与病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以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而达到使其趋向稳定、平衡、配合和康复的目的。

手术是外科疾病治疗的关键,认真做好外科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是择期手术术前准备及术中、术后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手术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手段。一般手术病人都会产生紧张、恐惧、无奈、不知所措等复杂的心理反应。术前焦虑对手术效果及愈后、恢复快慢有很大的影响。作为手术室护士除了准确、熟练、默契配合医生手术外,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针对不同心理反应进行心理护理工作就成为整体护理工作的核心环节,这时护理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病人的手术成功与否。下面是我本人多年在临床的经验总结,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 术前心理护理

术前心里护理都是现代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整体护理的术前访视,使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以利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康复。

手术前对患者应先进行访视,以及时了解患者的心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促进手术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使手术患者早日康复。

手术前的护理对配合手术,减轻病人心理负担,提高医疗效果,促进病人康复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作用,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是做好手术前心理护理的关键。

护士在手术病人面前要表现出神态自若、充满自信和若无其事的神情,以缓和和消除病人所面对的紧张气氛。针对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指导他们以各种方式放松心情,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树立对手术的信心。称呼病人时,注意选用合适的称谓,合适而亲昵的称谓是沟通护患之间的桥梁向病人介绍手术的原理、手术医师精湛技术和经专家反复研究制定的手术方案,以减轻病人的心理顾虑,增强病人的安全感,促使病人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迎接手术。

二 麻醉与术中心理护理

2.1 局部麻醉手术。此病人始终处于清醒状态,病人主动配合对手术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护士应向病人介绍局部麻醉的特点、方式及术中的不适和感觉。护士应尽量陪伴在病人旁边,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尽量满足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并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噪音,为病人提供一个安静的手术环境。

2.2 硬膜外麻醉手术。由于此类病人是半清醒麻醉,所以护士如何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首先应提前告诉病人麻醉操作中可能的感觉和需要病人给予的配合,以便操作顺利进行。

其次,硬膜外麻醉病人在手术过程中一直处于清醒状态,病人在术区有触觉无痛觉,高度紧张的病人常把触觉当作痛觉给麻醉师提供错误信息,护士应尽量陪伴在病人 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告知其那些属正常哪些为异常,以消除其紧张情绪。再次,尽量满足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对过度紧张的病人,可采取转移注意力,如向病人询问一些与手术无关的话题。尽量减少病人的面积保护病人的自尊心和隐私。

2.3 全麻手术。虽然手术过程中病人处于昏迷状态,但术后拔掉气管插管,病人逐渐恢复,心理护理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用约束用具是要给病人解释清楚,严禁为了取得手术病人的配合而吓唬病人,应减少对病人不必要的刺激。手术结束后唤醒病人时,要考虑病人的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时刻使病人感到被尊重。

三、术后心理护理

3.1 要擦净病人手术部位周围的血迹,保证敷料外层干净,要包扎整齐、严紧,以避免刺激病人和家属。

3.2 要主动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术后疼痛规律,告诉病人病灶已切除,只要安心休养身体会很快康复。

总之,手术室护士对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要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的全过程,病人手术成功与否及其术后康复的快慢,心理护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14

【关键词】 骨科病人 康复护理 意义 策略

康复医学的兴起是医学发展到较高层次的标志,而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基本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工伤事故、交通事故的增多,给康复医学带来了契机和新的要求。康复护理就是护理功能向健康保健服务方向的发展,是和医学模式、疾病谱的改变、社会发展进步及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骨科病人的康复护理是指在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围绕全面康复的目标,密切配合康复医师及其他专业人员而对骨科病人所实施的护理技术。本文针对骨科病人实施康复护理现状及意义进行探讨,并提出了针对性策略,以促进康复护理的健康发展。

1 康复护理在骨科病房的现状

1.1 康复护理专业教育明显滞后

近年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也相继开设了康复医学课程,并开办了康复医师培训班,使我国的康复医学事业正朝着良性轨道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临床护理人员主要是来源于中专卫校或护士学校的护理专业,而目前我国从事康复医学工作的康复护理人员大多数是从其他临床科室转岗而来,大都未经过岗前康复基本知识的培训,也未曾系统学习过康复专业知识;在职护士也没有机会接受康复知识教育,对康复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匮乏,使得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仍以以前所学到的临床护理模式开展工作,从而影响到康复护理的良性发展。

1.2 护理人员缺乏康复护理意识

由于历史的原因,康复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其发展在各地亦极不平衡,对康复的内涵也缺乏正确的理解,对于康复护理的知识更无从谈起,加之护理专业教育又没有设置相应的康复护理课程,使得在职护理人员对康复的认识不足。其次是由于受既往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影响,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常常忽视患者的功能问题,其任务仍只是简单地完成各种治疗医嘱,执行打针、发药、测体温及测量血压等简单的操作,而以功能维护与促进为中心的康复护理在这种模式中难以实现。这主要是因为护理人员不能正确理解康复护理的内涵,缺乏应有的康复护理意识,给康复护理工作的实施和推广带来不利因素,影响了康复护理事业的正常发展。

2 在骨科实施康复护理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够使护士及时充分了解病情,有效地避免护患矛盾,护士在工作中只有不断把握好各种不同的沟通契机掌握沟通技巧,才能真正让护理成为科学和艺术。

2.1 有助于受伤心理恢复

随着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目前意外骨折病人呈上升趋势,对这类病人的治疗和护理,心理障碍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伤残者常有“心里不快”的影响,如“欲想不能”、“欲速不达”、“理想破灭”的心理,突然的创伤、意外事故的发生,造成了终生的残疾,后天的肢体残疾造成了一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悲观厌世的心理,易产生不安、焦虑、抑郁、轻生的念头,护士要经常关心并帮助他们。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心理平衡,从而使患者变悲观失望为主观努力,勇敢地面对现实,树立新的生活目标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

2. 2 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积极的康复护理是达到病人康复目标的保证,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康复护理是一切疗法的延续,这就要求康复护理人员除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应与医生密切配合,做好康复护理的治疗、评定,积极极防治各种并发症。 康复护理人员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康复工作中的作用,协调好患者的内部因素 (生理状态、情绪、现实理解力等) 和外部因素 (康复治疗、生活环境、家属支持等) 的关系,扮演好

照顾者、健康教育者、督促继续康复治疗的执行者、患者与家属的咨询者等重要角色,推进康复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 3 能让病人更快重返社会

骨科病人,尤其是因工伤、交通事故致残的骨科病人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卫生经济负担,病残者要求尽可能扩大活动范围和生活能力,参与社会生活和工作。因而,护理要结合社会进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要,对病人实施康复护理,重建病人身心平衡,最大限度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以平等的资格重返社会。因此,加强针对性的护理很有必要,使病人能面对现实、振作精神,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以良好的姿态回归到社会中去。

3 对骨科病人实施康复护理的针对性策略

3.1 理论指导策略

3.1.1 更新观念

首先要加大康复护理宣传。转变观念是实施康复护理的前提,不仅护理人员要更新观念,从单纯的治疗护理延伸到预防、康复和保健综合型护理,而且护理人员要强化患者及家属的康复、护理意识,让他们懂得康复护理是一项经济的康复途径,以调动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康复护理人员的素质。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德才兼备的康复专业人才,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核心,康复人员要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包括康复医学知识和边缘学科知识,如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了解国内外康复医学的新进展、提高护理科研水平,派护理业务骨干到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参观培训,以提高自身的康复护理水平。

3.1.2 知识宣教

对在职护理人员进行康复护理培训。因为康复科的护理人员大部分是从其他临床科室转岗而来,对康复基础理论知识匮乏。因此可以通过对在职护理人员康复护理知识的培训,让她们尽快掌握相关的康复医学基本知识和康复护理技术,以便在工作中能尽快开展康复护理工作。同时,还可以利用墙报、黑板报、科普读物向社会宣传康复医学、康复护理学的工作规律、特点、技术和方法,让人们知道康复这一科别,明白其必要性和实用性,使康复医学、康复护理深入人心。

3. 1.3 规范操作标准

主要指护理内容与行为。统一规范各项康复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建立健全完善的康复护理评定系统,熟练掌握各种辅助器具的使用方法,重视心理护理,加强健康宣教。加强康复护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教育,努力学习康复护理新技术,建立规范的康复护理方案,做到每一康复护理技术都必须有循证医学依据,每一种功能障碍均有一套康复护理方案。在康复护理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制定出常见病、多发病的各项康复护理常规。

3.2 具体实践策略

3.2.1 心理护理

经常对病人进行有关康复知识的教育,使其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估自己的伤残程度,消除或减轻心理障碍,打消顾虑,增加康复信心,树立实事求是的生活目标。 对在功能锻炼中病人的每一细微的进步成绩都给予及时肯定,使病人对护理工作表示信任,为以后的锻炼打下基础。

3.2. 2 做好病人亲属的指导

骨科病人大多生活不能自理,心理负担重,亲人的陪伴与支持对病人非常重要。护士在做好病人心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做好病人亲属的心理指导,鼓励他们多关心体贴病人,满足其需要,介绍同类病人康复的经验。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时,亲属可以起到积极参与、督促、协助的作用,有利于病人在整个治疗和康复过程中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3.2.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在早期和恢复期肢体运动基础上锻炼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这是获得独立生活能力的主要方法,以上肢练习为例,首先学习用手提物、放下,练习各种捏握方法,在学好抓握的基础上练习自己洗脸、刷牙、进食等,随着训练的加强和病人体质的恢复,使病人获得了归属和感情上满足以及生活自理的成就感。

结束语

实践证明,自从开展康复护理工作以来,护理人员树立起了崭新的职业形象,人生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护理工作得到了患者的称赞和社会的好评,医院的信誉也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康复护理已在各国普遍开展,如日本患者从入院到出院一切由护士承担。其护理以心理、社会及生活护理、健康宣教为主。但我国目前的护理仍未摆脱以疾病为主的护理模式。因此,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系统化康复护理将是21 世纪护理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忠平,梨敏. 成年正畸患者的心理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刘春荣,谢发连. 骨科病人的心理康复护理[J] . 福建医药杂志.2006.6

[3]孙爱芹,毛秋云. 护理病房在提高护士长业务水平中的作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06.9.

[4]王月,宋娟. 提高护理质量是医院管理的重要责任[J] .中国医院管理.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