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形象美学培训范文

形象美学培训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5 10:00: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形象美学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形象美学培训

篇1

【关键词】 疗养院;护理美学;培训;思考

护理美学是护理学和美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是将美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护理实践的新兴学科,是一门交叉性的应用学科。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不断创新,护理工作不仅注重护理知识的更新,同时还加强护士人文修养的培训。在护理实践中,加入美学理念,以正确的审美观支配护理人员的情感、意识和行为[1],可以帮助其完善品格,丰富感情,陶冶情操,增长才干,塑造护理人员兼具内在美和外在美的良好职业形象[2]。由于军队疗养院服务对象具有高学历、高职位、多学识、见识广、地域分布广、年龄跨度大的特殊性,更应注重护理美学在疗养中的运用。近年来我院通过对护士进行仪表、举止、语言、着装以及文化业务素质、健康心理素质、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使其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用这种美营造健康、愉悦、人性化的疗养环境,增强护士与疗养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加强与疗养员的沟通,使之积极配合完成各项疗养活动,有效提高疗养质量和疗养满意度。

1做法

1.1外在美的训练

1.1.1仪表端庄护士的仪表是美学修养和爱心的结合,是护理实践过程的外在表现,为更好地发挥护理效能,应注重仪表的美学修养。衣着要协调、整洁、得体、素雅大方;待人要文雅、礼貌、平易近人;举止要稳重、步履轻盈、遇事冷静、行动敏捷,给人可信感和安全感,提高亲和力。

1.1.2举止柔美举止透露出人们的内在修养,直接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印象和评价,护士在护理实践中要做到自尊自重、宽容大度、善于自控和规范行为,用丰富细腻的情感善待疗养员。要以温和、善良、仁爱的“白衣天使”形象,给疗养员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

1.1.3语言文雅语言诊治疾病的事实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任何刺激性语言均可使疗养员猜疑气愤,激起种种劣性心理应激,扰乱身体的生理平衡,影响健康。学习运用正确的语言,注意语言的道德性、礼貌性、规范性、理解性和保护性;精心使用语言技巧,加强沟通,让疗养员感到亲切、温暖、被重视,对护士产生信任,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1.2内在美的训练

1.2.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充分认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军队疗养院是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的,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身工作的价值和责任,坚定为军队医疗卫生事业献身的高尚品德,自觉做到爱岗敬业,不慕荣华,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为疗养员服务,以保障疗养员身心健康为己任,急疗养员所急,想疗养员所想,帮疗养员所需,真心为每一位疗养员服好务。

1.2.2强化文化业务素质军队疗养员具有学历高、职务高、见识多、学识广、地域分布广的特点,因此,要求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业务素质。在打牢医学护理基础的同时要不断加强专业理论和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更需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学、哲学、美学、人文景观等知识,培养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鉴赏力,高度的自制力,清晰的思维及表达能力[3];还要了解军事医学知识。使疗养服务人性化,内容多样化,方法科学化,健康指导个性化。

1.2.3加强技能素质锻造随着护理学科不断发展,高尖技术广泛引进,对护士的综合技能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一要在熟练应用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专科高新技术;二要加强应急能力的培训,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三要培养组织协调能力,疗养护理工作除基础护理外还负责健康教育、文化娱乐、训练保障、景观讲解等工作。因此,护士应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序、协调地完成各项任务,更好地为疗养员提供全程、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

1.2.4注重心理素质训练,提高把控情绪的能力领会心理健康标准,学会积极寻找解决自我心理问题的反应方式[4],培养美好的情感、良好的心境、坚强的意志,不把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更不能将自己的不快和消极情绪发泄到疗养员身上,这是护士在职业道德情操上必须达到的要求,也是成为高素质护士必经的锤炼。

1.3训练方法

1.3.1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由护理部指定专人负责,分阶段、分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实施培训,结合实际工作开展“护士形象大使”评选活动,并列入护士绩效评定内容,让护士从被动接受培训变为自觉行动、主动学习。

1.3.2多渠道、有针对性实施一是组织观看影像视频,如《职场礼仪》、《社交礼仪》、《日常交往礼仪》、《沟通技巧》、《礼貌用语》等,通过学习规范护理活动中的各种行为;二是选派护士到宾馆学习,有计划地选派骨干到专业学校和宾馆学习客房服务规范,使疗区服务管理更加规范化;三是“请进来”指导,请礼仪培训专家和航空乘务人员结合疗养工作实际进行现场演示并训练指导,以提高护士的实际工作能力;四是组织参观学习先进疗养院好的护理模式和服务理念,促进自身护理质量的提高;五是加强与疗养部队和疗养员的直接沟通,了解疗养员生活习性以及疗养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护理计划,让服务更加到位。

1.3.3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开展礼仪表演、职业服饰展示、文明用语你问我答、评选服务之星等活动,通过活动增进相互间的交流,活跃氛围,陶冶情操,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环境。

2结果

2.1人生观、价值观得到锤炼,事业心、责任感得到升华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疗养护理工作对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性,认识到了护理工作真正的价值和责任,改变了以往“护理没出息”、“有机会就改行”的错误想法,形成了一种优秀护士上一线,服务疗养员最光荣的氛围。积极申请到疗养科工作,在实践中,不论疗养员职务高低、远近亲疏,护士都能做到以疗养员需求为宗旨,急疗养员所急,想疗养员所想,提供热情文明、优质高效、合理规范、人性化的服务。

2.2沟通能力不断增强,疗养满意度得到提高通过对护士语言技巧和文化业务素质的培训,使护士能够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广博的知识,取得疗养员的信任,了解疗养部队和疗养员的工作性质、训练情况、心理状况、身体状况、需求等有效信息,结合疗养计划、目的、任务制定适合团队及个人的护理计划。帮助疗养员自觉完成体检、训练、景观、疾病矫治、康复、保健等疗养任务。同时还建立了融洽的工休关系,疗养员有事都愿意和护士说,使护士能及时反馈信息,有效解决问题。从问卷调查中反映护理满意度达到98%以上。

2.3组织协调能力有所提高,各项工作有序展开通过对护士应急能力及心理素质的培训,使护士养成了活泼开朗、待人热情、宽容豁达、遇事冷静、敏捷、细致的心理品质,在护理实践中能较好地处理群体内外的各种关系,善于团结合作,认真计划,特别是在训练、景观、导购等活动中更能体现护士的组织协调能力。

2.4提升内力塑造良好的护士形象通过培训,护理队伍的政治、文化、心理、技能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一是服务意识、奉献意识进一步增强,开展“一切护理活动都为了疗养员的一切”的活动。为了更好地服务疗养员,学业务、学知识的氛围浓了,全院65%的护士在报名学习本科学历,还有的自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等;二是心理品质进一步成熟,用护士的博爱与真诚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处置突发事件沉着敏捷;三是行为举止进一步规范,衣着整洁、素雅大方,用语礼貌规范,待人亲切文雅,给人以安全感。

3讨论

护理美学是护理文化的一种体现,是现代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护理实践中,加入美学理念,以正确的审美观支配护理人员的情感、意识和行为可以帮助其完善品格,丰富感情,陶冶情操,增长才干,塑造护理人员兼具内在美和外在美的良好职业形象[5]。疗养护理不同于一般的治疗护理,服务对象是健康或亚健康群体,他们对服务的期望值要高于治疗护理。特别是军队疗养院服务对象更具特殊性(高学历、高职位、多学识、见识广、地域分布广、年龄跨度大),更应注重护理美学的运用。近年来我院通过对护士进行仪表、举止、语言、着装以及文化业务素质、健康心理素质、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使其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在疗养护理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效果。首先端正了人生观、价值观,事业心、责任感进一步增强,正确认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自觉运用良好的护理理念为疗养员提供热情周到、细致丰富、贴切优质的服务;其次心理品质进一步成熟,在护理实践中正确定位,自觉、大胆应用程序,勇于创新,处事沉着冷静,言行规范,待人礼貌大方,工作认真负责等一系列的出色表现增强了疗养员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度;再者工作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严格按照制度标准制定工作计划,注重服务内涵和质量,较好地控制环节质量和细节质量,有效提高了疗养效果,疗养满意度从95%提高至98%;还有团队精神、应急能力、交流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都相应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因此,军队疗养院必须重视护理美学的培训,从而全面推进疗养院质量建设。

参考文献:

[1]兰华,胡小芳,兰萍,等.护理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护理研究,2008,22(12):3181-3182.

[2]葛玉杰.护理形象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9):543-545.

[3]张卫兵.特勤疗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649-653.

[4]杨凌岚,何龙江,陈平,等.疗养院开展护理文化建设初探[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5):405-406.

篇2

1 整形外科解剖学教学的特点和实施

整形外科学所涉及的解剖学知识以局部解剖学为主,其中尤以头面部、四肢以及躯干浅层解剖最为常用,这与其他外科应用解剖的侧重点有较明显的差异[2]。另外,解剖学的主要传授者一般不是解剖学教研室的教员,而是富有专科临床经验的整形外科医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将更注意局部的层次、组织结构和比邻关系。这些特点决定着整形外科解剖学教学与学校讲授的系统解剖学及其他外科专科应用解剖教学的不同。因此,在教学实施时结合临床实际细化局部解剖知识,同时有重点地进行讲授是达到整形外科解剖学教学目的的最佳途径。根据以上特点,结合我科室在带教中的经验,总结了一些整形外科解剖学教学的实施方法,介绍如下。

1.1 在局部解剖理论教学中突出重点

在讲解和复习区域解剖知识时,重点强调与手术相关的结构,为后期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整形外科关注的局部解剖包括皮肤、皮下脂肪、皮肌、筋膜、筋膜间隙、肌肉、骨骼,以及其间分布的血管、神经、淋巴组织等结构。对于血管的处理往往是手术的关键步骤,所以血管的走向、毗邻、管径、营养范围等是学习的重点,而这些内容都是皮瓣和各种组织瓣形成术的基础。另外,皮纹的走向也是需要注意的,这直接决定着手术切口的设计。在教学中应对以上重点解剖结构反复强调,让受训者在掌握解剖知识的过程中熟悉手术相关内容,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2 在局部解剖理论学习中突出临床应用

在专科培训阶段,仅复习局部解剖的基础知识难以满足临床实践的需要。在对每一处解剖结构教学时,均至少探讨一种与之相关的术式,使受训者在学习解剖学知识的同时加深对手术方式、手术设计和关键步骤的理解。比如,在学习肩背部解剖时,讲解背阔肌皮瓣的手术方式。其中涉及到肩胛下动静脉、旋肱后动静脉、腋神经、背阔肌等解剖结构,和皮肤切口设计、血管神经游离、转皮瓣方向等手术相关知识,使该术式的原理及操作一目了然。除此之外,还应对该术式的教学进行拓展,一些联合皮瓣转移手术也在授课范围之内,并举一反三,培养受训者的发散思维,为整形外科学的创新和发展打下基础。

1.3 在局部解剖理论教学中体现形象化教学

整形外科学处处与形态紧密相关,在局部解剖理论教学中秉持形态为主、文字为辅的教学理念,将理论形象化,使受训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普及,解剖学的教学已不再拘泥于对书本、图谱及标本的学习。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将形象资料直观反映抽象的理论知识,使抽象的理论具体且形象化[3]。在实践中,将每一重点解剖知识均配上图像资料,实际上是将图像为主进行讲授,文字作为图注,使课程形象生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受训者掌握相关知识。由于整形外科中的病例均涉及形态问题,通过形象化的学习来掌握解剖学知识,使受训者在遇到形态异常时能对异常情况做出自发地判断,对以后的临床工作十分有利。

2 整形外科美学教育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法

2.1 整形外科美学教育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现代整形外科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把传统的正畸与修复上升为一门医学艺术,功能恢复和外观美化成了治疗的最终目标,而功能与外观往往是统一的。整形外科学是各个医学专科中与美学联系最为紧密的专科,其治疗效果直接反映为体表的形态,生成最直观的医疗结果,而视觉审美可以作为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整形外科的一个分支―美容外科已经进入了大众生活,“变美”几乎是该专科的唯一目的改为“终极目标之一”,美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审美也是与患者沟通时的重要工具,可使医生更好地理解患者诉求,更精确地向患者表述治疗效果[4]。可见,无论是整形还是美容,美化形态均是它们的治疗目标。所以,审美是整形美容医学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前提指导条件,而对于即将从事整形外科工作的医师来说,美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2 整形外科美学教育的实施方法

通过美学教育,使整形外科从业者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无论是对整形外科医师,还是整形外科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巨大帮助。在美学教育过程中,整形外科审美原则是教学实践中的重中之重,健康与美的统一是公认的审美原则。在我科针对美学的教学实践中,始终如一地强调美学的从属地位,即以健康和功能为前提的美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在这种审美原则指导下,坚持在整形外科专科医师培训过程中强调美学素质教育,并将其作为培训的重要环节。如何培养学生的美学修养,提高医学生的医学审美感受力、鉴赏力以及创造力, 如何迎合患者的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体现医学美学的概念,是提高医学生医学综合素质及教育质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6-7]。

在具体实施方面,从受训者入科开始即要求其以绘画的形式做手术记录,并要求图画中手术部位准确、解剖结构清楚、手术步骤清晰,上级医师将对图画做出点评或修改。坚持每月进行一次专题绘画训练,帮助受训者尽快掌握绘画技巧,具体包括素描训练、简笔画训练、色彩训练等,对于优秀的习作将在科内宣传栏展出。另外,还要求受训者临摹经典术式示意图或解剖图,以使其加深对该处解剖的理解,加快熟悉该术式的速度,提高整形外科综合能力。除此之外,笔者所在科室对美学理论教育从未放松,每月进行一次美学历史、名作赏析、构图训练等专题课程,使其自然地将美学观在日常生活中展开,而不仅仅体现在整形医疗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现在的学生相比于过去,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所以应更多的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8-9]。

综上所述,作为整形外科的基础,解剖学和美学是整形外科专科培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是提高手术水平、完善职业之路的重要途径。通过合理计划和系统实施,在培养整形外科专科人才时将解剖学和美学教育作为重要环节,提高了整形外科后备人才的整体素质,为其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镜,刘海林,陆君,等.专科医师培养模式和标准的课题研究报告[J].中国专科医师培养,2006,1(1):34-37.

[2]牙祖蒙.整形美容外科应用解剖学的特点及其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4):24.

[3]赵革委,冯德虎.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效果[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5, 19(5):350.

[4]曹川,李世荣,覃霞.美容外科临床教学探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 16(6):425.

[5]张丽春,丁一,许维新.医学院校美育与医学美术课程整合的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8,22(2):116-118.

[6]曾D.浅谈医学生的医学美学教育[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3):28-29.

[7]王元元,杨洋,高扬.如何在临床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修养[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9):1035-1647.

[8]吴勇.医学美容技术实践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7):859-860.

篇3

1.1对象

山西中医学院护理学院2011级本科护生154名,均为女生,年龄19~22岁。均为高中起点通过全国高考的普招生,学制4年。现正进入护理学基础实训课程学习。带教老师均为本科毕业,并获取教师资格证,具有较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将第1组75名护生列为对照组,将第2组79名护生列为实验组。两组在年龄、基础理论课程成绩、带教老师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先由老师进行操作示教,再由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实验组采用革新的教学方法,①对带教老师进行护理美学和护理礼仪的培训;②课前进行集体备课,尤其对于上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护理美学体现环节加以强调和统一。③结合PBL教学方法,检验学生对于操作和美学融合的程度。1.2.2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4],通过带教老师考核护生,来填写对护生的人文素质和操作等方面的评级,调查问卷采用好、较好、一般、差4级评分,好和较好合计为优良。问卷由专人监督发放,教师填写好后立即收回。向带教老师发放问卷共154份,收回154份,有效回收率100%。1.2.3统计方法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将“仪容仪表形象”、“行为举止”、“与患者的交流能力”、“操作完成程度”、“操作总体得分”等5个变量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分析。

2结果

结果显示,所研究的五个因素(仪容仪表形象、行为举止、与患者的交流能力、操作完成程度、操作总体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采用革新的教学方法后,学生仪容仪表形象提升;更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与患者的交流能力增强;操作整体完成好;操作总得分高,护理美学等人文因素的潜在影响确实可以提高护生操作的质量。

3讨论

3.1教学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形象观念

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予以护理美学人文课程的结合,提高了护生操作时对于自己仪容仪表形象的要求,护生一改以往仪容仪表不整形象,懂得在仪容仪表方面重要性,真正做到了维护自身形象。

3.2完善操作动作,提高学生素养

以往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过程中,护生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操作步骤的学习上,忽略自身行为举止,操作动作虽没有错,但却缺乏美感,没有护士应有的气质[5]。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予以护理美学人文课程的结合,以身作则,做每一项护理操作时都注重行为举止的端庄得当,以积极影响护生操作时的举止规范,使护生不仅操作正确,同时还注重自己动作得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3.3实训教学结合PBL教学法

在旧模式的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给学生演示操作后,让学生模仿练习,往往忽略与患者沟通,若以病历方式考核,往往发现学生对于和患者沟通这方面总不知所措,除了简单查对,没有任何沟通技巧的使用,操作的完成程度一般,甚至丢三落四[6]。但在结合护理美学的PBL教学法后,学生和患者沟通的练习也多了,越来越善于与患者沟通,在操作前就进入沟通,并且可以使用一些沟通技巧说服患者与自己的操作配合,考核中实验组学生明显善于与患者沟通,使操作显得更加完善。

3.4实验组学生操作完整,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在考核中发现,第1组学生主要是单纯模仿操作动作,机械化而且很被动。而第2组学生则从仪容仪表、举止谈吐、与患者沟通等方面深入操作,更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7],对考核教师也落落大方,给人以美感,让人舒心,整体操作完整。尤其在操作过程中语言得体,充分体现了护士语言治病的特点。

3.5通过对学生操作考核测评

第1组护生的整体成绩低于第2组护生的整体成绩,护理美学在护理学基础实训课程中的应用,确实收到实效。

4结语

篇4

【关键词】护理美学 护理素质 仪表美 美育 护士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259-02

1 一般资料

最近几年,我们儿科的护患关系十分融洽,病儿家属反映护士服务态度好,工作热情,细心周到,技术高超,病人得到了优质服务与护理,来到我科治病感到温暖亲切,心情舒畅,后来护理部来调查病人对我科护理工作的满意率。2010年度满意度平均为97%,2011年度平均为96%,2012年度平均为98%,一位外地来的年轻母亲说;我这孩子到多个医院治病,唯有你们这里的护士 ,没治病之前,见到你们,就给人一种信任感---你们的仪表。

一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反复多次住院,最后临终前躺在了我们护士的怀里,含笑而去。她的母亲最后说‘感谢你们在我女儿生命的最后阶段给了她最好的护理,锦旗上写着“精心护理,人民的天使”。

2 护理质量要求

2.1 陶冶护士美好的情操。

护士学科的创始人南丁格尔十分重视护士的品德教育。她说:“我们要求护士正值、大方诚实、庄重。没有这几条,就没有基础,则将一事无成。”这说明一个护士不但要有内在美,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礼貌,热爱自己的护理工作。护士的内在美是情感美、外在美、宽容美的综合体现。 对护士的要求,要外在美和内在美相统一。而内在美是心灵美的重要部分,是一个人的内在涵养的表现。作为一个医护人员我们都要以“假如我是病人,假如我是病人的亲人。”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那么我们的医患关系将会更和谐,从而减少医患之间的矛盾。

2.2 塑造护士良好的形象

2.2.1 要求仪表;一名优秀的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技术操作,还要有良好的护士形象。我们医院要求护士一律淡妆上岗,不准浓妆艳抹,穿好护士服,护士鞋,戴好护士帽,不佩戴首饰,举止适度大方,讲文明,和蔼可亲,面带微笑,温文而雅,表现出良好精神状态,给患者产生一种安全,舒适,放心的感觉。从而体现白衣天使的美感。给人产生个人形象和医院形象融为一体的美感。进行各项护理工作要稳,准。因此,护士在工作时做到”四轻"讲话轻,走路轻,打针轻,开关门轻。

2.2.2 工作态度;严谨认真,负责,尊重病人,热情服务。

2.2.3 语言;要求护士语言表达简练,准确,语气和善;做到来有迎声,去有送声。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护士的语言能体现出对病人的关怀性,爱护性,而患儿的护理工作更具有特殊性。我们的工作态度,得体的言语都是重要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护理工作,让患儿和家长时时刻刻体会到在医院,象在家一样温暖,亲切。要让他们喜欢我们,从而才能能够配合治疗,使我们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2.2.4 要求技术精益求精,一针见血。

2.3.1 护士操作前,要向病人家属解释可能给患儿带来的不适和痛苦,及目的和过程。

2.3.2操作过程中我们为适应小儿病情发展快,爱哭,爱动,不好固定,血管细少以及患儿家长带来的压力等特点,我们不仅要技术熟练,精益求精,动作轻柔,稳,准,快,而且还要提高护士的观察疾病能力和紧急抢救应急能力,如果操作失误,应主动道歉,已取得谅解,从而得以配合。

2.3.3 院内定期开展静脉输液和肌肉注射等技术操作比赛和培训,以提高技术操作技能,从而做到一针见血,减少患儿的病痛,得到患儿家长的肯定与赞扬。

2.4 建立良好温馨和舒适的环境,如院内走廊墙壁画有卡通图案,同时设有一些可爱玩具和图书,以减少幼儿的恐惧和哭闹,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通过以上几项护理措施。美的熏陶和美的感受可以让患儿从中得到亲人一样的温暖,家人一样的温馨。儿科护士与护理工作呈现给患儿的,将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

3 讨论

3.1 美育对护士的作用

护理美育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培养护士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兴趣,提高护士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我们通过实践发现;美育具有教育净化等作用,我们不间断地对护士进行美学教育,陶冶了护士的情操,从而美化了护士的形象,激发了护士的上进心与责任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3.2 美学对病儿的作用和功能

美时刻存在与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护士高尚的品德,美的形象,工作的顺利完成,组成了护士特有的美,给患儿以美的感觉,和美的享受,同时美有利于病情的好转,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们心里上的失落感和其他不良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情绪上的愉快,我们认为护理美学十分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尤其是孩子的早日康复和医患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浅谈护士语言美学 》

篇5

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进入21世纪,新的医学模式使医学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追求以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健康状态为中心。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随之由“以疾病为中心”的旧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新模式转变。现代护理观对护士的素质、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对护士角色的期待越来越高[2]。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职业形象美来自于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忠诚护理事业、热爱本职专业、勤奋好学是护士内在美的具体表现形式。护士专业形象的培养相当程度上比科学知识的取得更不易,因此,在护生接受护理教育的第1天起就应重视对其进行护士职业形象的培养。

以美育心,陶冶性情美育是一种审美情感的教育,陶冶情感、塑造心灵是其基本功能,人们习惯性称为“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是人类社会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同德育、智育一样,主要涉及人的精神生活。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和塑造一种感情、情感能力和态度,按中国美学传统的说法,也就是陶冶性情”。

美育对于人格的培养美育在护理专业学生人格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能启真,促进大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美能储善,提升人格境界,从而促成人格的完美;美能怡情,使大学生心理结构保持均衡[3]。

护理美育有助于护士职业能力的形成审美观念是世界观的表现,审美观念是对美与不美的思想认识。人们审美观念的形成主要靠审美实践,人们只有通过对美的事物的感官体验才能产生对美的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态度”即是审美观念的具体体现。因此现代艺术教育和现代艺术审美是培养学生现代审美观念的重要途径[4]。

1高度重视美学工作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加强美学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高度重视美学的地位和作用,重视美学的熏陶。其次,要把美学工作融入医学院校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创造一个良好的美学环境。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如果能挖掘并利用其中的各种美学因素,那么将能极大地丰富美学内涵,拓宽美学实施途径,以此获得很好的美学效果。而要挖掘和利用其中的各种美学因素,美学就须主动积极地融入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并努力与德、智、体、实践等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5]。

2构建新世纪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目前国内护理专业课程多为医学专业课程的缩小,不能突出护理专业的特色,是当前护理教育的首要问题[2]。护理专业既与医学密不可分,又有其独立的学科内容,因此,其课程设置在医学基础上应与医学专业课程类同,但又不能是医学专业课程的翻版或缩小,要能体现护理专业特色。护士除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护理知识外,还应有渊博的人文知识,有很好的涵养和礼仪。而目前我国护理专业的课程中人文知识的课程和礼仪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足,这使护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好地与患者沟通,交际礼仪、交际心理、服饰礼仪、语言技巧、艺术欣赏等知识欠缺,往往是引起护患矛盾的主要因素。所以,构建新世纪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是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篇6

(一)美育在健美操教学中有助于陶冶情操,追求动作美、心灵美的最高境界

美是健美操教学追求的首要目标,也是搞好健美操教学的根本。人的行动总是受到一定的情感支配的,人的感情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情感的开发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使人的心灵得于净化,这是因为美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

用康德的话说: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欣赏和体验体育实践中的美,需要感觉、知觉联想、想象,也需要一定的理解“欣赏者的多种心理活动始终伴随形象可感的具体的特征,而不只是抽象的思维”。体育美育能启迪学生由抽象思维指向直觉思维,由认识真理走向发明创造,体育美育中感性和理性的相溶性,正是抽象的理性返回到感性世界的中介,即由智力认识走向智力创造的中介,将智力结构的逻辑思维模式导向自由直观,从而完善和充实智力结构,使人由素材达到形式,由感觉达到规律,由有限存在达到无限存在。

(二)美育渗透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

美育、体育、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所产生的社会功能,体现在能全面培养人才,它从塑造美的心灵着手,使个体成为一种立体。因此,这个有机体着眼的是整个人,是人的身心的健全发展,所以它能从更高的角度去体现人的素质和理想。

体育美育可以提高体育实践者的理性形象。国外美学家提出人类自身美的三层次结构:外在美——性格美——心灵美。体育实践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健美标准概念,改善精神面貌,使他们在思想、情感、情操方面得到陶冶,从而达到外在美和心灵美的统一。

美育教育在健美操课中运用不但可以提高健美操运动技术机能的掌握能力,还能有助于个人气质和修养的塑造,形成良好的体态,优雅的风度,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当今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三)美育渗透能有效塑造美的形体

许多调查表明片面追求升学率轻视体育课,已对学生的身体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例如近眼、脊柱侧弯等发病率增高,许多男生不挺拔,女生不丰满,给人造成委靡、迟钝、怯懦的感觉,所以学校健美操课程应在指导思想上参照美学研究的成果,制定出一系列具体的指标和措施(包括家庭作业来保证广大学生的身体获得健与美的发展),这就是说,要通过系统!科学的学校教育,使学生的器脏神经系统、身高、体重等发育良好,具备适应外界环境的生命活力,同时又在动作、形体和姿态上具体育美的风度,从而显示出活泼、大方、矫健的青春朝气,体现出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和健康形象。

二、开展美育渗透的思路构想

(一)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美学鉴赏能力

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是进行美育渗透的第一步,也是做好美育渗透的关键环节。体育审美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对受教育者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美的享受和感悟,除了受制于审美对象和客体的存在状况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主体的人所具有的审美能力的高低、审美能力的高低,自然受到人的社会条件、经济地位、文化素质诸因素的制约,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受教育的结果。而审美教育对于人的审美能力的造就和培养,则是最基本的一种教育形式。

要求教师在健美操教学和形体练习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技能美,不仅能使美育作为文化的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健美操课的教学,使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和发扬,而且能使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在总体的效果上达到美的境界。

(二)在教学环节中具体实施美育渗透

1.明确美育的目的和任务。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人格美,即养成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美育的中心任务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养成感觉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掌握美学基本知识。旨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方法:对学生,体育理论课中

增加美学基本知识讲座;对教师,作为知识结构更新的内容之一,纳入教师高素质的培训活动之中。

3.参加美育实践活动。制订体育活动中各(下转第106页)(上接第94页)项美育指标,进行各种培训活动,例如体育舞蹈就是体育与音乐(美育)相结合的最好活动之一。

4.研究和开发体育中的美。组织专题研究小组研究体育课程中美育开发,在体育理论课中加一些美学知识章节,使之逐步形成体育美学之学科体系。

三、结语

1.美育渗透在健美操教学中起着引领教学思路,融会教学目标,贯穿教学始终的作用。

2.在健美操教学中进行美学渗透势在必行。

3.通过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美学鉴赏能力,然后在教学设计中加入美学内容来逐步加强美育渗透,使健美操教学质量日益提高,课程形式灵活多样,不断丰富。

【参考文献】

[1]吴庆华.体育的美育功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

[2]曾宪刚.体育美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蔡仪.美学原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4]扬安仑.美学研究与应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5]王万莉.美育在体育教学中引发的几点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2004,(23).

摘要:健美操课程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所占比重逐渐加大,此项课程也越来越受大学生的欢迎,尤其是女大学生。文章运用文献综述法结合相关杂志和资料,针对在大学生健美操教学中开展美育渗透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健美操教学;美学渗透;审美意识

篇7

【关键词】美育;融入;体育教学

体育活动过程中包含诸多美育的因素,如体育的形式美、姿态美、动作美等。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方法,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表达能力,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些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体育教育中美育的意义与功能

美育在体育教育中具有特有功能,归纳为三大功能:

1.培养身体美。身体美是体育自然美的表现,人的身体生长发育是技美的规律进行的,它表现出身体、线条、姿态的造型美,筋骨、肌肉、肤色的肌体美和生命活力的生气美。人体美历来就是无数艺术家“代代耕耘美的沃土,美的矿源”。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用十分热情的诗句赞美过人体古铜色的皮肤和坚实的肌肉。

2.培养精神美。由于体育运动有进取、竞争、对抗、承担负荷、战胜艰难困苦和经受胜败考验等特点,因此它有利于培养人们精神上追求优胜、追求祖国荣誉的理想美,勇敢顽强,坚毅果断,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不屈不挠,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美和体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情感美。

3.培养技巧美。体育中精湛的技巧与身体美、精神美交相辉映,形成一个体育健儿的完美形象,技巧美包括动作协调、节奏明快、反应敏捷等,这些运动中的技巧、战术,把各种精湛的运动绘成动人的画卷,编成美妙的诗篇,如那飞驰旋转的滑冰运动员,转翻蹦跳的体操运动员、勇猛角逐的足球运动员,“横空出世”的跳伞运动员等。

二、体育教育中构建美育目标的依据

1.理论依据。美育是什么?广义可理解为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而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美育的首要任务,是使教育者把握“美的规律”,即“以非常突出、生动、鲜明的形象,充分而有力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或普遍性”。可见,体育教育中美学知识的起点,应是从事物内部普遍性与外部个性(即本质与现象)的高度统一中去把握“美的规律”,识别什么才是美。只有这样,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方可将感情与理论、经验与判断、共性与个性、现象与本质、美与健统一起来。

2.历史依据。 在奴隶社会时期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体育和美育都并列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周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中的射(射箭)、御(驾驶战车)都含有体育的因素,而居第二位的“乐”则是美育。自古以来不论是才子、闺秀,还是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等,都将琴、棋、诗、画作为自我养成的必修“四科”。这“四科”正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渊渊流长的历史结晶。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中,美育有着漫长的演变过程,体现着时代和民族的特征,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儒家的“十不仁济世”,道家的“超凡脱俗”,佛家的“空虚明净”等,以如此登峰造极的高度俯瞰人生,以求心性的洁净、精神的自由、生命的超越,都是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学思想。

3.现实依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美的概念在延伸、美的载体在扩展……。当今,不论从美的形态还是从审美主客体关系来看,美育的内容已横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几大类。远远超出了“四科“等文学艺术领域,但美的载体不管怎样延伸和扩展,永远将与人的心灵、身体分割不开。因此,在体育教育中,美育目标就是以“体”为载体,拓展美的真话。

三、体育教育中构建美育目标的思路与框架

体育是促进人体正常发展,养成正确姿态,培养协调动作,发展身体素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许多活动项目如唱歌游戏、 体操、 舞蹈、花样游泳及花样滑冰等都是在有节奏的乐曲配合下进行的,这其中充满了美的教育。有些活动如田径、武术、游泳、球类活动等,虽无明显的韵律,但均具有内在强烈的节奏感,在高速度、高难度情况下完成最美妙的动作……。

因此,美育目标的构建力求遵循施美于运动之中,置体育于美中,体育在美中升华、美在运动中多彩的思路中进行。所谓施美于运动之中,就是在体育内容中施以美学理论与实践教育,使美育贯穿于体育内容之中。所谓置体育于美中,就是揭示体育中美学现象与规律,研究怎样将体育教育活动提高到美学高度,以获得最佳效果,让美育溶进体育之中。美育在体育教育中目标框架如下:

1.明确美育的目的和任务。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格美。而人格美的基点是心灵美、精神美,外部表现则为身体美,而体育教育也正是要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美育的中心任务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养成感觉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掌握美学基本知识。自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方法。对学生,在体育理论课中加一些美学知识章节,增加美学知识;对教师,要更新知识结构、纳入高素质的培训活动之中。

篇8

关键词: 美学 高校图书馆 美学修养

引言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如果去追溯美学观念的起源,就会发现它与人类的起源一样悠久古老。古代的思想家们对于美与艺术问题的哲学上的探讨,对于艺术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可以看作是美学理论的萌芽和起点。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对美学和艺术都有自己的观点。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也提出了对美的看法、对美的探索。如古希腊教育家毕达哥拉斯曾提出:“美是和谐。”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提出:“理仁为美。”德国哲学家鲍母加登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AEsthetics)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是哲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后康德、黑格尔等赋予美学更进一步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哲学的产生,给美学研究提出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了美学研究的面貌,形成了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

由此可见,人类在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总有当时人们的审美观点和烙印。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体现了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美学研究的对象、内容。

一个时期以来,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只注重学历教育及专业知识的培训,而忽视了对哲学的学习。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可以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未来的憧景和希望,对生活学习更加信心百倍。为一个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懂得美,懂得如何去创造美、完善自我,使自己在美的旋律中获得享受和愉悦。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美学修养指的是馆员在读者服务工作当中懂得如何去创造美、感受美、欣赏美,体现一个馆员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热情,同时也是一个馆员职业道德、身心素质和艺术修养的反映。只有加强培养馆员的美学修养和审美情趣,来提高他们对美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才能有助于其陶冶情操,树立高尚的职业美德,按照美的“规律理论”给读者创造一个美的、和谐的学习环境。

一、美学修养在读者服务于工作中的价值和作用

正如美学的一般概念所说,美学是研究美、美感以及艺术美的科学。它可以通过培养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的审美观、鉴赏力,把美学知识变为人们美化自身、美化外部环境的实践活动,从而推动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发展。同时,良好的美学修养有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有助于与读者交流情感、增进友谊,使读者有一种温馨和谐的感受,激发起读者学习文化、学习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二、图书馆美的建设

图书馆美的建设包括:知识美、环境美、建筑美、装饰美、绿化美、形象美、语言美等,构成了图书馆美的和谐的统一体。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图书馆整体建设的主要成分之一,是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说,加强馆员的美学修养,对于提高馆员的自身素质,推动图书馆美的整体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培养一代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人,是尤为重要的。

1.建筑艺术美。图书馆作为人们寻求知识获取信息的场所,不仅为求知阅读活动提供现实的物质条件,而且为读者营造出美的精神氛围,以满足他们各种不同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图书馆建筑美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对读者的精神世界和图书馆功能的发挥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图书馆建筑的艺术美,应该体现出图书馆特有的内涵和风采,更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图书馆建筑的艺术美,是人类技术美和艺术美的综合产物,造型端庄、新颖而充满活力,是图书馆现代化的标志。它使读者一踏入馆内,就有一种步入科学知识殿堂的神圣和美感,引发畅游知识海洋的欲望。

2.装饰艺术美。图书馆装饰艺术美应体现一种文化氛围,使读者置身于美的文化环境之中,陶冶情操,增强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作为一个具有现代化标准的图书馆、现代化文献信息中心,更应具有超前意识和新文化的特征。馆内首先要宽敞明亮,通风透光性能好,馆内应装饰一些名人名言、各种绘画作品和工艺品,体现一种文化气息,激发读者学习文化、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馆内应种植一些花草,一来有利人们的身心健康,二来可以给读者清新、轻松自如的感觉。雕塑是能够唤起人们美感的艺术。其与图书馆环境相结合,既能提高图书馆的文化格局,又能体现出一个大学图书馆的艺术魅力。中国国家图书馆在紫竹院的碧波绿荫衬托下散发着中国书院的文化气息,代表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大型图腾雕刻壁画,则为这座中国书院增添了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给人们留下一种难以忘怀的情感。上海图书馆新馆广场“智慧树”雕塑,是提高市民文化素质的象征,永远激励着人们求知、探索。

3.语言与形象美。语言与形象美,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气质。它如同大自然美、艺术美一样,具有一种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优雅的言谈举止,仪表大方端庄,是本人素质的一种展示,同时也是自尊和尊敬他人的表现。图书馆是一个服务性机构,馆员的语言与形象美是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说话和气,微笑对待读者,会使读者感到和蔼可亲、诚恳亲切,在实际工作中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馆员良好的美学修养,给读者带来了愉悦和美的享受,使读者增强了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营造了一种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体现了图书馆工作人员良好的素质和水平,同时也是对图书馆工作的检验。图书馆员要以美学原理为指导,运用的美学观,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挖掘美、创造美,增强审美览赏能力,体现一个新时代图书馆员的职业美德。

参考文献:

[1]任永芳.图书馆美学思考[J].图书与情报,2004,2.

[2]何少红.浅谈图书馆与环境的关系[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3.

[3]彭月琴.新图书馆建设雕塑与现代图书馆文化理念[J].图书馆建设,2003,2.

[4]危琴.关于馆员加强美学修养的思考.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1.

篇9

【关键词】高校 形象设计 教育 思考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使“形象设计”这一新兴行业发展壮大,形象设计教育应运而生。为顺应时代潮流,培养更多的形象设计从业者,高校在开展形象设计教育工作过程中必须采用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改革创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从业资格认证门槛以确保从根本上保障教学的质量。下面,笔者重点介绍形象设计的发展历程及高校提升形象设计教育质量的技巧。

一、对形象设计的阐述

形象设计是指由形象设计师通过各种美化手法使事物在人脑中形成比较完美的印象的一种装饰手段,使其在视觉、触觉、听觉等方面都会有所改善与提高。由于人的意识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此这些手段对于人脑具有极大的刺激作用,从而形成对所认识对象的比较欣赏。形象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期望通过对对象有目的地美化而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好的形象设计既可以凸显设计对象的个性特点,又可以在事物固有的特质的基础上产生统一、和谐的整体感。形象设计包括企业形象设计、城市形象设计、产品形象设计及人物形象设计,每一个形象设计领域都是由专门的人才所构成的,在继承前人优秀设计理念与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提升。由于形象设计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难以从全局上进行系统而详细的阐述,因而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具体探讨人物形象设计。

人物形象是指一个人的性格特征、精神面貌等内在元素的外在流露,它能够调动他人的思想感情活动。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外在形象使他人认识、了解自己,而他人也正是通过对于周围人的外在形象的观察,从而慢慢做出认可或不认可的判断。对于人物形象的设计并不仅仅局限于适合人物个性的妆容、发型及服装搭配,它还包括对于人物的谈吐、举止、生活习惯、气质等多方位、多角度的设计。形象设计师又称为形象顾问,其工作就是针对每一个设计对象的先天的形体特征,如面容、身材等特征及气质、社会角色进行专业的评估判断,找出其最合适的风格类型及色彩范围,从而为设计对象匹配合适的发型、服装、配饰风格与搭配。

二、高校提高形象设计教育水平的技巧

形象设计是西方国家在其经济、技术和人们生活理念发生变化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于色彩、形象理念成熟应用的结果,它的重要性体现在通过好的形象设计可以迅速提升一个人的形象品位、气质涵养,因而形象设计师在西方国家具有很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随着形象设计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它在我国也得到人们的青睐,很多专业成功人士都追求自己的形象风格,请专业的形象设计团队为自己量身打造适合的形象。高校学生在注重专业知识的习得的基础上了解、学习形象设计是大势所趋,因为好的个人形象能够为自己赢得更多的社团活动参与机会,而那些即将毕业、踏入求职应聘行业的学生更是需要学习形象设计以便在求职过程中给应聘单位留下好的印象,增加其求职成功的砝码。因此,大学形象设计公共选修课必须保质保量。下面,笔者将提出一些有助于提高高校形象设计课程教育质量的技巧。

1.选择适合高校学生的教育教学资料

形象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教学、研究经验是有限的。目前,国内的教材大部分是针对美容、美发、化妆等单科职业培训,然而形象设计融合多门艺术学科,有一套完整的教材可适应新观念、新生活、新的设计理念的需求。目前,国内暂无这种全面的教材,各高校的形象设计教学中教师只有选用国外教材,或尽量找其他的资料来自编教材,但由于国情不同、教育工作者的水准千差万别,因而上述两种方式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教育部门应尽快组织学者、专家在结合国内高校学生学业水平的情况下参考国外先进的教材编写适合中国学生的形象设计教材,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2.设置合理的形象设计专业课程

在形象设计教学中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是必要的。各门课程的比重是相当严谨的,是在总结国内外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并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和充分考虑学生的入学水准后得出的。某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完善,实际上却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比如某些专业课程多而学习时间少,对于一些知识要点点到为止而不进行详细的剖析和讲解,造成知识点的笼统概括。形象设计作为一门艺术涉及诸多学科领域,因而必须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课堂安排才能使学习者循序渐进、充分吸收学科知识,最终成为优秀的形象设计师。

3.形象设计的教学内容应与宣传内容一致

形象设计教育是综合性较强的教育学科,其教学内容相当严谨,绝不等同于美容美发等单科性操作教育。一些培训机构为了扩大招生,盲目跟风时尚潮流而不考虑其自身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基于形象设计的热点,很多美容、美发学校以形象设计为招牌而实际上仍以美发、美容或化妆为单科教学内容。因此,必须规范管理,使高校形象设计教学内容与其所宣传的内容相一致。

4.合理安排形象设计培训时间

社会的发展要求各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也应相应提高,形象设计已发展成为一种手艺加思维的艺术,作为艺术,它必然包含多种专业元素,如构成学、专业色彩训练、美学、服装、摄影、化妆、绘画、灯光等诸多领域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的习得和熟练运用是以时间为计量单位的,即它必然以足够多、足够长时间的实际操练为代价,短期的培训根本不可能真正掌握形象设计的真谛。因此,高校应合理安排形象设计教学时间,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时间。

5.落实形象设计的实习场地

高校形象设计教育必须以稳定的实习场地来巩固教学成果。传统上,高校职业教育培训大多采用理论为主、实习为辅,讲多于练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操练的重要性,而形象设计恰恰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技能培训,这给形象设计从业人员以后的实际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目前,高校的理论教室基本合格,而实际操作则采用封闭或游击战的方法,这使学员在紧张的奔波中疏于学习,也影响市容市貌,同时,由于气候和操作环境的影响,学员往往容易丧失良好的心理感觉,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因此,各高校必须有固定的实习场地,以便学生有较佳的实习操作氛围。

结语

总之,高校形象设计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努力进取、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实习机构的鼎力配合。因此,加快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步伐,才能培养专业的形象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涂途.现代科学之花——技术美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2]施帕拉.技术美学和艺术设计基础[M].李萌成,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

篇10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现状;对策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素质

教师的素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教学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然而现实并不是这样,我们看到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文学素养方面很是缺乏,接受过儿童文学培训的教师寥寥无几。有的是在职前接受过一定的培训,但是数量极少;在职后便不再进行培训。缺乏儿童文学理念及正确现代的儿童文学观仍是小学语文教师中呈现的一个严重问题。

2.抓不住儿童文学的特征

儿童文学作品不同于,它们针对的是儿童这群有着特殊特征的群体,因此,其内容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个性和美学品格。然而当下的语文教师由于缺乏相当的儿童文学素养,导致了对儿童文学独特美学个性的无知和漠视。这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教师在讲授有关儿童文学课文的语文课程时不能抓住儿童文学课文的美学个性进行教学。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策

1.提升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要想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建立现代的儿童文学观。小学语文教师要自觉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建立现代的儿童文学观。作为教师应该全面而深入地领会儿童文学的精神内涵,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其质的飞跃。

2.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

语文教学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向学生教授文学性的教学内容,而只有当教师具备丰富的儿童文学阅历之后才能顺利地完成语文文学性的作品的解读和扩展。因此,语文老师要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还要阅读大量的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在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产生过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如我国儿童诗人张继楼等等。

3.把握语文教学与儿童文学之间的特性和共同点

语文教学中很大部分是对儿童文学的认识和解读,因此,语

篇11

1羌绣的图案特色

羌绣的图案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强烈的局部对比中求得整体的协调。二是黑色或藏青色的底布是统一各种色调的关键。三是黄色是羌族图案的中心色,也是富贵色,不可多用。四是白色在整个图案中犹如气眼,起着换气的作用;有气则活,使画面变得明快光亮。

2羌绣的美学价值

羌绣的美学价值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它的取材,大多是反映现实生活的自然景物。表现手法既有实写的,也有抽象变形的,所挑绣的图案质朴而精巧。二是它的构图与色彩,羌绣多采用传统的严谨构图形式,多以几何形状为主,整齐匀称,装饰性强,如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三是它是纯手工工艺产品。羌族人在刺绣的过程,绣花装饰部位均为穿戴用品的易损处,其密密麻麻的针脚能够增强衣物的耐磨性。在挑花刺绣时,既不打样,又不划线,全凭娴熟的技巧,信手挑绣。

服饰与羌绣工艺转化为文化经济产品的可行性方案

1直接使用服饰中的挑花图案

羌绣中的挑花图案本身具有民族文化和美学价值,很大一部分作为配饰的产品,采有传统图案就可以直接使用,比如像围巾、披肩、手帕之类的产品。在产品的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对传统图案的收集、整理、归类,最好以系列化的方式来生产加工这类产品。

2结合现代元素,将抽象化的挑花图案运用于羌绣之中

羌绣图案有着很强的本民族风格,但是从审美上来讲,在许多场合并不适合,这需要在产品设计中对图案进行抽象化的提炼。比如羌绣中的纹饰图案一般在构图上比较对称,饱满,对于一些作为局部装饰的产品来讲会显得现代感不足,在很多软装饰产品上都能和羌绣很好的结合。

3将羌绣作为产品包装的一部分来使用

羌绣除了作为羌族服饰的一部分之外,也可以作为当地民族产品的外包装使用。根据调研,现在当地的很多产品包装都只是在图案和色彩表现其民族特色。这样的包装在消费者使用后很可能就丢掉了,如果能在材质上运用羌绣作整体或局部的包装,我想在产品使用之后,羌绣部分的包装会被保留下来二次使用。比如作为手巾,桌垫之类的,这样不但能扩大羌绣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一种环保的包装理念。

4将羌绣的产品包装进行产业化的开发

篇12

艺术美学课程是数字媒体类高校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艺术理论的基础课程。它对奠定学生的艺术审美欣赏与鉴赏能力,判断艺术的类型和特征以及后续的数字艺术作品的制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美学”课程包含两个部分:艺术学和美学;在教育方向上又分为两个分支:艺术教育和美学教育。艺术教育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艺术的技能和知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艺术,重在建立学生与艺术本身的联系,重在“技”;美学教育是在艺术教育的基础上,深化和提升学生对艺术审美性的理解和体验,把它上升到人生境界的塑造和拓展,也在于通过艺术建立学生与人生世界的联系,在于“道”。没有艺术教育,美学教育是空洞的,没有基础的;没有美学教育,艺术教育是不彻底的,没有结果的。因为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具体的艺术技能和知识,而是通过艺术教育搭建一座桥梁,使学生从有限的自我通向无限世界,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美学是来自于艺术的人生智慧,掌握这种人生智慧,它不仅使我们在人生之途中更自由主动的学习和理解世界,而且使我们的人生因为美学的理论训练更丰富更深刻地向世界展开。在审美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与美学教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1]。怎样既充分发挥两个方面的不同作用,又切实把两个方面统一起来,互相促进,以实现审美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每个从事审美教育的工作者认真研究的课题。美学与艺术欣赏有着密切关系,但美学并不等于艺术欣赏。美学家叶朗先生在《大学生与美学》一文中指出:“从根本上说,美学是对于人生、对于生命、对于文化、对于存在的理论思考[2]”。美学不是普通的艺术理论,美学正是在世界观的层次上为人们提供一种对于人生世界的审美精神。艺术美学知识对学生学好其他基础课以及后续的艺术专业课具有重要意义,对后续的数字仿真动漫类艺术作品的制作课程起到了铺垫作用,艺术更会成为学生终身的精神家园,促使学生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通过艺术美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建立起关于对艺术基本原理的认识,培养学生艺术理论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对艺术美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为了跟上时代步伐,教师应从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理工科类学生入学前并没有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没有受过艺术欣赏与鉴赏的熏陶,更谈不上对艺术的审美思维了,因此对艺术美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从审美兴趣培养入手,启发学生对各门类艺术的区分与对各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深入理解,将枯燥的艺术美学理论知识讲得清、准、趣、活、启,为下一阶段课程知识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在最终的数字仿真动漫类艺术作品制作过程中遵循艺术规律。

二、艺术美学教育现状

艺术美学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艺术技能或技巧的培训,比如绘画、音乐、舞蹈技能的培训,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掌握和操作一、两种艺术形式的创作或表演;二是艺术理论知识的培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门类艺术的基本理论和艺术技能知识,比如让学生掌握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特征、艺术的起源等理论知识和历史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切实有效的艺术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兴趣,使他们有更高的热情、更多的机会参与艺术创作活动,而且把学生从自发的艺术爱好者、欣赏者提升为自觉的艺术活动参与者和艺术鉴赏者。这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化过程,不仅使学生对艺术活动的关系(态度)产生从被动到主动、从观赏到创作(批评)的变化,而且,它是一个把艺术活动从单纯的娱乐活动深化为培养、塑造学生艺术品格的素质教育行为。培养学生敏锐的感觉力(观察力)、活跃的创造力(想象力)、宽厚热情的心胸、面向世界的自由精神等积极的心理(人格)素质的综合品格[3]。一个真正从事艺术的创作者必须具备这些素质,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也必须具备这些素质。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在更广泛、更深刻的层次上进入了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与竞争,对个体的心理素质以及人格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品格所包含的积极的人格素质,不仅仅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对学生创作艺术作品所显现的人文精神更为迫切。现在社会上功利主义盛行、艺术审美情趣低俗,使得学生们对艺术的审美兴趣很淡漠,更谈不上艺术修养了。许多艺术美学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担忧,觉得艺术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培养艺术审美鉴别的能力,任重而道远。正如彭吉象教授所言“我们要帮助学生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因为并不见得都会鉴赏。比如我教电影电视,现在很多孩子并不见得会看得懂电影,他们就是‘看热闹’,分不清好坏,只要大片就去看,其实过去的电影也有很多好作品,比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我们中国电影的第一个,像《一江春水向东流》、《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小城之春》等一大批优秀电影,我们的学生没看到,我觉得我们艺术教育就是要把这些珍贵的、有价值的、有艺术水平的、而且被称得上经典的艺术作品介绍给学生[4]”。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艺术创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应有的创造性思维和自我思考能力;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缺少自己的观点、独立欣赏性差、抄尽收眼底现象十分普遍;在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中艺术理论功底欠缺;“重技术应用、轻艺术理论”现象明显。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我们的传统授课方式已经适应不了当前学生的需求。为此我们通过调研,征求学生们的意见,梳理出一套较为合理的教学方式。艺术美学课程是一门充满了各种复杂和深奥理论的课程,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论课,所以初期在开始听课的时候,学生们由于自身的艺术修养以及艺术知识储备的缺乏,多少会感觉有些吃力,甚至感觉到枯燥乏味。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逐渐融入到艺术的海洋中。面对工科起点的大学生,要想讲授好这门课程,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授课技巧和教学方式,我们更多的是采取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方式,启发式教学,通过艺术作品个案分析点评,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三、艺术美学教育方式的五个环节

针对艺术美学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对教学方式提出更高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与之相适应。为此,采取以下五个环节,作为具有启发创新性的方法进行艺术美学教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

1.清——体系艺术美学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从授课之初就要让学生们认识到这门课程体系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为后续的动漫类等艺术作品制作奠定基础,所以涉及到的知识要点必须清晰,能通过老师的归纳总结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大体把握。因为艺术美学中抽象的东西比较多,需要多理解多体会,学生自己看书总会碰到许多难题,这就要求老师讲授教材的同时,还要以艺术个案进行讲授,需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现实艺术实践,整理成具有艺术特色的课件,起到引导和启发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清晰思维。工程思维训练的是严谨的逻辑思维,而艺术思维培养的是形象思维,创新思维。工科类学生走向社会后,多数为工程师,所从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行业都是在追寻美,任何形式、任何一项工程都离不开美,为了避免简单的重复性的匠气十足的设计,需要艺术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艺术思维在日后的工程设计以及产品创意中所带来的优势。

2.准——定位在艺术美学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教学设计时的教学定位定得过多或过高,就要把教学定位移位到受教的学生,要时刻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基础,还要考虑到一节课教学时间的限制,否则所有教学环节设计就成了走过场,教学活动只忙于应付,难以实现有效性教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5]”。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课堂教学定位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以学生为中心。如在讲授戏曲艺术与戏剧艺术这一节时,由于一小部分学生从小生长在偏远地区,从未接触过这类艺术形式,因此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就要考虑到学生们的个体差异性,从而准确定位,制定出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益,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也更具有人性化和实用价值。定位不明确的教学是糊涂的教学,没有准确定位的教学是低效率的教学。定位对教学有导向和调节的作用。因此,结合不同学生的背景,准确教学定位是推进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关键,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定位准确,可使教学相长,达到教学目标。

3.趣——手段教学手段多样,注重教学手段的更新,在教学中,也应不断设计出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大胆展示自己见解的情境。例如:在讲到中篇艺术种类的各章节时,教师让学生不仅掌握到各门类艺术的特征,还要学生准备ppt材料,谈对该艺术审美特征的理解,使得学生兴趣很浓,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让学生展示艺术才能,有的上讲台吹一段竹萧,演奏一段吉他曲、有的来一段舞蹈动作表演、写一幅书法字帖等等,尽管艺术技巧很幼稚,但还是给学生机会把自己入学前已掌握的艺术技能或爱好展示了一下,还有的学生借此机会展示一下自己家乡的艺术特色。通过这种展示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以此来理解消化该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很受学生们欢迎,它符合现代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也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规律。使之达到师生精神愉悦,在兴趣中完成教学任务。

4.活——思维面对工科类学生,讲授艺术美学课程的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师不仅仅只是讲好艺术理论的知识要点,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技能或技巧,要会实际操作。这门课的特点是感官性很强,且实践动手能力也很强。例如: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同学们在兴趣这一环节中所展示的艺术作品,必须一一进行点评,在点评讲述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该种类艺术的本质与特征,明白其艺术规律与其他各类艺术之间的关联性,如书法与绘画、舞蹈与音乐、文学与戏剧、建筑与雕塑等各类艺术,逐渐认识到形象思维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与体现。在艺术学教学中,还可以再做深入思索,寻找出更多、更合适的切入点来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整合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有助于学好艺术美学知识与技能,提高审美创造能力的关键。作为教师要善于调动和调节课堂的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篇13

艺术美学课程是数字媒体类高校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艺术理论的基础课程。它对奠定学生的艺术审美欣赏与鉴赏能力,判断艺术的类型和特征以及后续的数字艺术作品的制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美学”课程包含两个部分:艺术学和美学;在教育方向上又分为两个分支:艺术教育和美学教育。艺术教育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艺术的技能和知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艺术,重在建立学生与艺术本身的联系,重在“技”;美学教育是在艺术教育的基础上,深化和提升学生对艺术审美性的理解和体验,把它上升到人生境界的塑造和拓展,也在于通过艺术建立学生与人生世界的联系,在于“道”。没有艺术教育,美学教育是空洞的,没有基础的;没有美学教育,艺术教育是不彻底的,没有结果的。因为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具体的艺术技能和知识,而是通过艺术教育搭建一座桥梁,使学生从有限的自我通向无限世界,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美学是来自于艺术的人生智慧,掌握这种人生智慧,它不仅使我们在人生之途中更自由主动的学习和理解世界,而且使我们的人生因为美学的理论训练更丰富更深刻地向世界展开。在审美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与美学教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1]。怎样既充分发挥两个方面的不同作用,又切实把两个方面统一起来,互相促进,以实现审美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每个从事审美教育的工作者认真研究的课题。美学与艺术欣赏有着密切关系,但美学并不等于艺术欣赏。美学家叶朗先生在《大学生与美学》一文中指出:“从根本上说,美学是对于人生、对于生命、对于文化、对于存在的理论思考[2]”。美学不是普通的艺术理论,美学正是在世界观的层次上为人们提供一种对于人生世界的审美精神。艺术美学知识对学生学好其他基础课以及后续的艺术专业课具有重要意义,对后续的数字仿真动漫类艺术作品的制作课程起到了铺垫作用,艺术更会成为学生终身的精神家园,促使学生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通过艺术美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建立起关于对艺术基本原理的认识,培养学生艺术理论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对艺术美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为了跟上时代步伐,教师应从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理工科类学生入学前并没有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没有受过艺术欣赏与鉴赏的熏陶,更谈不上对艺术的审美思维了,因此对艺术美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从审美兴趣培养入手,启发学生对各门类艺术的区分与对各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深入理解,将枯燥的艺术美学理论知识讲得清、准、趣、活、启,为下一阶段课程知识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在最终的数字仿真动漫类艺术作品制作过程中遵循艺术规律。

二、艺术美学教育现状

艺术美学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艺术技能或技巧的培训,比如绘画、音乐、舞蹈技能的培训,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掌握和操作一、两种艺术形式的创作或表演;二是艺术理论知识的培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门类艺术的基本理论和艺术技能知识,比如让学生掌握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特征、艺术的起源等理论知识和历史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切实有效的艺术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兴趣,使他们有更高的热情、更多的机会参与艺术创作活动,而且把学生从自发的艺术爱好者、欣赏者提升为自觉的艺术活动参与者和艺术鉴赏者。这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化过程,不仅使学生对艺术活动的关系(态度)产生从被动到主动、从观赏到创作(批评)的变化,而且,它是一个把艺术活动从单纯的娱乐活动深化为培养、塑造学生艺术品格的素质教育行为。培养学生敏锐的感觉力(观察力)、活跃的创造力(想象力)、宽厚热情的心胸、面向世界的自由精神等积极的心理(人格)素质的综合品格[3]。

一个真正从事艺术的创作者必须具备这些素质,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也必须具备这些素质。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在更广泛、更深刻的层次上进入了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与竞争,对个体的心理素质以及人格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品格所包含的积极的人格素质,不仅仅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对学生创作艺术作品所显现的人文精神更为迫切。现在社会上功利主义盛行、艺术审美情趣低俗,使得学生们对艺术的审美兴趣很淡漠,更谈不上艺术修养了。许多艺术美学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担忧,觉得艺术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培养艺术审美鉴别的能力,任重而道远。正如彭吉象教授所言“我们要帮助学生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因为并不见得都会鉴赏。比如我教电影电视,现在很多孩子并不见得会看得懂电影,他们就是‘看热闹’,分不清好坏,只要大片就去看,其实过去的电影也有很多好作品,比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我们中国电影的第一个,像《一江春水向东流》、《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小城之春》等一大批优秀电影,我们的学生没看到,我觉得我们艺术教育就是要把这些珍贵的、有价值的、有艺术水平的、而且被称得上经典的艺术作品介绍给学生[4]”。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艺术创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应有的创造性思维和自我思考能力;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缺少自己的观点、独立欣赏性差、抄尽收眼底现象十分普遍;在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中艺术理论功底欠缺;“重技术应用、轻艺术理论”现象明显。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我们的传统授课方式已经适应不了当前学生的需求。为此我们通过调研,征求学生们的意见,梳理出一套较为合理的教学方式。艺术美学课程是一门充满了各种复杂和深奥理论的课程,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论课,所以初期在开始听课的时候,学生们由于自身的艺术修养以及艺术知识储备的缺乏,多少会感觉有些吃力,甚至感觉到枯燥乏味。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逐渐融入到艺术的海洋中。面对工科起点的大学生,要想讲授好这门课程,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授课技巧和教学方式,我们更多的是采取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方式,启发式教学,通过艺术作品个案分析点评,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三、艺术美学教育方式的五个环节

针对艺术美学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对教学方式提出更高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与之相适应。为此,采取以下五个环节,作为具有启发创新性的方法进行艺术美学教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

1.清——体系

艺术美学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从授课之初就要让学生们认识到这门课程体系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为后续的动漫类等艺术作品制作奠定基础,所以涉及到的知识要点必须清晰,能通过老师的归纳总结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大体把握。因为艺术美学中抽象的东西比较多,需要多理解多体会,学生自己看书总会碰到许多难题,这就要求老师讲授教材的同时,还要以艺术个案进行讲授,需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现实艺术实践,整理成具有艺术特色的课件,起到引导和启发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清晰思维。工程思维训练的是严谨的逻辑思维,而艺术思维培养的是形象思维,创新思维。工科类学生走向社会后,多数为工程师,所从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行业都是在追寻美,任何形式、任何一项工程都离不开美,为了避免简单的重复性的匠气十足的设计,需要艺术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艺术思维在日后的工程设计以及产品创意中所带来的优势。

2.准——定位

在艺术美学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教学设计时的教学定位定得过多或过高,就要把教学定位移位到受教的学生,要时刻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基础,还要考虑到一节课教学时间的限制,否则所有教学环节设计就成了走过场,教学活动只忙于应付,难以实现有效性教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5]”。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课堂教学定位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以学生为中心。如在讲授戏曲艺术与戏剧艺术这一节时,由于一小部分学生从小生长在偏远地区,从未接触过这类艺术形式,因此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就要考虑到学生们的个体差异性,从而准确定位,制定出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益,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也更具有人性化和实用价值。定位不明确的教学是糊涂的教学,没有准确定位的教学是低效率的教学。定位对教学有导向和调节的作用。因此,结合不同学生的背景,准确教学定位是推进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关键,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定位准确,可使教学相长,达到教学目标。

3.趣——手段

教学手段多样,注重教学手段的更新,在教学中,也应不断设计出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大胆展示自己见解的情境。例如:在讲到中篇艺术种类的各章节时,教师让学生不仅掌握到各门类艺术的特征,还要学生准备ppt材料,谈对该艺术审美特征的理解,使得学生兴趣很浓,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让学生展示艺术才能,有的上讲台吹一段竹萧,演奏一段吉他曲、有的来一段舞蹈动作表演、写一幅书法字帖等等,尽管艺术技巧很幼稚,但还是给学生机会把自己入学前已掌握的艺术技能或爱好展示了一下,还有的学生借此机会展示一下自己家乡的艺术特色。通过这种展示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以此来理解消化该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很受学生们欢迎,它符合现代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也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规律。使之达到师生精神愉悦,在兴趣中完成教学任务。

4.活——思维

面对工科类学生,讲授艺术美学课程的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师不仅仅只是讲好艺术理论的知识要点,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技能或技巧,要会实际操作。这门课的特点是感官性很强,且实践动手能力也很强。例如: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同学们在兴趣这一环节中所展示的艺术作品,必须一一进行点评,在点评讲述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该种类艺术的本质与特征,明白其艺术规律与其他各类艺术之间的关联性,如书法与绘画、舞蹈与音乐、文学与戏剧、建筑与雕塑等各类艺术,逐渐认识到形象思维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与体现。在艺术学教学中,还可以再做深入思索,寻找出更多、更合适的切入点来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整合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有助于学好艺术美学知识与技能,提高审美创造能力的关键。作为教师要善于调动和调节课堂的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5.启——内心

尽管学生们没有受过专业艺术技能的培养,但有些学生还有艺术悟性,如何启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艺术潜力,是教师的责任。每当学生完成了一个艺术作品时,教师除了点评以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去欣赏学生,在这过程中启发学生的艺术悟性,以此来增加学生的艺术审美兴趣。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个性素质与创新精神,善待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表演欲,教师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塑造个性和发挥创新的环境与氛围,允许学生失败,在失败中摸索经验,鼓励和引导学生勇于创新、张扬个性,反对一味地追求良好的教学课堂。要利用学生在学习阶段活跃的思维与认识,引导学生追求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并大胆的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传达出来,通过艺术作品宣泄内心的真情实感,这将有利于个性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艺术美学是专业基础理论课,要让学生在文化理论与艺术修养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特色与风格,通过“清-体系、准-定位、趣-手段、活-思维、启-内心”五个教学环节,鼓励和尊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发展,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

结语

篇14

随着医院管理年活动逐步深入的开展,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以优质、高效的护理工作塑造良好的护理形象提高护理工作的信誉度,为医院赢得医疗市场竞争胜利而发挥作用,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护理形象是医院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医院管理中,渗入了大量的市场经营机制,塑造良好的护理形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提高现代护理管理水平的迫切需求,应用形象管理理论对护理人员进行形象设计并实施形象管理,是护理管理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护理形象设计

1.1 护理形象设计的意义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已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护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整个诊疗过程中,护理的任务除配合医疗执行医嘱外,更注重病人的心理变化、疾病预防和健康指导。当今社会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工作如何以质量、服务、信誉、人员素质、精神风貌等总体形象展示给社会,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塑造良好的护理形象,体现护理工作的信誉、特长、整体实力,是促进护理工作发展的需要,是新形势下护理管理者的奋斗目标。

1.2 护理形象设计要点 护理形象是社会公众对护理人员为病人提供护理活动中所形成的综合效应的整体形象。其设计要点集中体现在超前性、美学性、务实性和动态性。

1.2.1 超前性 护理形象的设计要定格在高知识、高智能、高能力,以人的知识创新为目标上。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面临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较量,人们的观念、生活及生产工作方式都将发生巨变。这就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面临严峻的挑战。所以护理形象的设计不能停留在当前时期,应具有超前性。

1.2.2 美学性 护理形象设计离不开美学基础,以满足病人审美需要为前提。主要包括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美、语言美、行为美和护理环境美等美学形式。

1.2.3 务实性 护理形象不单纯是护士的外在形象,有着深刻的内涵。护理形象最经常、最大量、最突出于为病人护理、治疗和服务。务实性要体现在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满意为目标,以护理工作的高水平、高质量,尽最大努力满足病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1.2.4 动态性 事物是在运动中发展的,护理形象也应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卫生事业的改革不断充实、完善。护理管理人员应对国内外的护理形式进行分析,站在科学技术前沿,对所设计的护理形象不断修正,以确保护理形象历史长新。

1.3 护理形象定位 对护理形象的定位,首先要掌握国内外护理发展动态。对目前医疗市场竞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同时要考虑本单位护理人员素质、护理特长、护理设施等,但更主要的是考虑病人的利益,以人为本,以病人满意为目标。病人是医院所面对的最重要的公众,他们有权利对医疗单位进行选择。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重视和发展人的权利,不仅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发展权,而且包括健康权,因此,满足病人利益是护理形象定位的出发点,应从护士形象、质量形象、服务形象三个方面对护理形象进行目标定位。

1.3.1 护士形象 护士形象是护士素质、文化水平、职业道德、精神风貌和仪表的总和。护理人员崇高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文明的语言,使护士形象表现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

1.3.2 质量形象 护理质量是护理形象的核心。护理质量要适应“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护理技术,技术上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精心周到的护理,给病人创造舒适的内环境,以促使病人早日康复。

1.3.3 服务形象 护理服务形象是护士为病人护理治疗中所表现出的服务态度、服务方式、服务质量等,是护士在以病人为中心,提供优质、全程服务时,病人对护士的综合评价。服务形象的开发能充分展示护理形象的特色。

2 护理形象管理要点

2.1 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使其自觉的塑造良好护理形象 要塑造良好的护理形象,必须靠全体护士的共同努力。因此,要提高护理人员对塑造良好护理形象意义的认识,加强综合素质修养,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把为病人解除痛苦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以真心、真情为病人服务。通过各种形式对本单位的护理风格、护理特长和护理人员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进行宣传,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使护理人员把良好的护理形象作为共同的目标取向,自觉地将无意识表现护理形象的工作,转化为有意识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塑造良好护理形象的行动。

2.2 树立“病人至上”的观念,提供一流服务 以病人为中心,树立“病人至上”的观念,首先要改变旧的护患关系。护士和病人是双向对等的关系。病人应该尊重护士的劳动,护士则应尊重病人的权利。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行,病人在选择医院时,将护理工作的优良、服务态度的好坏作为择院的标准之一。因此,要站在社会、病人的立场上,确立以病人满意为中心的质量标准,制定出更符合医疗市场竞争的服务标准,不断扩大服务项目。 把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贯穿在护理实践中,为其提供全程的、全员的、全面的一流服务。

2.3 不断提高护理技术水平,积极消除负面形象影响 护理形象的整体性易受到一些负面特征的影响,如出现严重的护理差错、事故或护理纠纷等,易在社会上流传。因此护理管理者必须重视对负面形象特征的管理。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强化质量意识,使护理人员懂得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性。对差错事故苗头要立即根除,强化职业道德,抓规章制度的落实。形成质量控制体系,进行科学的管理,加大在职培训的力度,引导护理人员提高自身的护理技术。形成一个团结协作、作风优良、技术过硬、协同攻关的团队。

2.4 加强行为规范教育,塑造外在美与内在美和谐统一的护士形象 行为能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和修养。服装整洁、仪表端庄、举止有素、精神饱满的群体,展示的不仅是外在形象,更使人感到其严密的管理、严谨的作风和可信赖的技术。要达到上述要求,护理管理者首先要注意培养护士关心、体贴病人的情感和对病人的爱心,真正做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给予精心的护理,同时要加强美学的修养,按护士礼仪进行训练和规范。使护士做到仪表端庄、举止文明、品行有礼、谈吐亲切。给病人一种可亲、可慰、可信的感觉,塑造出外在美与内在美和谐统一的护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