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5 10:00: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康复护理能力,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脑卒中;临床路径;ADL;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b)-081-02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s, CNP)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是一种先进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1]。
我国脑卒中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发病率为(109.7~217.0)/10万,死亡率为(116.0~141.8)/10万。随着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脑卒中的致死率缓慢地持续下降,从而使存在躯体障碍的幸存者增加。幸存者中约有3/4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2],给患者本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3]指人们在每日生活中,为了照料自己的衣、食、住、行,保持个人卫生整洁和独立地在社区中生活所必须进行的一系列基本活动。康复护士运用所学的康复知识按照CNP标准化程序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提供帮助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有效护理服务,从而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9年1~10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经CT 或MRI 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 101 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男34例,女19例,平均年龄68.2岁;对照组:男28 例,女20例,平均年龄57.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人员培训。组织科室参与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人员学习护理路径的概念、目的、特点及应用。
1.2.2临床护理路径方案的制订。对患者进行评估,针对进食、转移、修饰、入厕、穿衣、大小便控制等的评估结果进行日程康复训练计划表,让患者了解自己的康复计划,主动参与ADL训练。
1.2.3实施方法。两组均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实验组根据科室统一制订的护理路径(表1)进行护理。护士必须按照当日护理路径的内容观察、分析康复进度, 实施相应的康复训练内容, 根据康复的不同阶段向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等。护士长随机进行检查评价。
1.3评价标准
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4]。
表1日常生活能力临床护理路径
2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 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 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各项指标在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3.1康复护理路径,增加了脑卒中患者康复知识和满意度
在实施护理路径中,护士按照路径计划表预定的内容实施,健康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化。患者和家属住院期间掌握了相关康复知识、训练方法,从而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3.2康复护理路径,提升了康复训练有效率
实验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在急性期介入临床,并保持连续性,明确康复的目的及重要性,在康复护士的指导和协助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显著提高了康复效果。
3.3康复护理路径,指导和协调了护理工作,提高了护士素质
护理工作必须沿路径内容进行,由康复护士负责具体落实。每日的工作重点和内容随病情发展而不同,可使其有预见、有计划地工作。护理路径对低年资护士指导性更强,使她们很快投入工作,促进了她们学习专科知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素质,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5]。
3.4康复护理路径,提高了患者的参与意识
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明确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能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性,增强了自我康复护理意识和能力。
临床护理路径是护士与医生及其他人员共同合作,以提供最恰当的有序性和时间性的照护路线,以减少康复延迟及资源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照护计划[6]。康复护理临床路径的实施,能帮助脑卒中偏瘫患者尽早开始针对ADL能力的评定和训练,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回归家庭,重返社会。
对脑卒中的康复,不能只注重于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提高他们的生存时间、生存率,还应注重患者ADL能力的评估和训练,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生存质量。康复护理临床路径的早期介入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雪丽霜.日本对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研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12):547-549.
[2]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536.
[3]缪鸿石,南登昆.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33.
[4]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14.
[5]袁剑云,英立平.临床路径实施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
脑梗塞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类疾病,有很高的致残率。本文探讨并介绍一套科学、系统的脑梗塞患者偏瘫的康复护理方法,减少致残率,提高脑梗塞患者的生活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08年1月至2009 年5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梗塞患者共97例,经过CT或MRI确诊,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1]。均是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科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后开始进行康复护理。所选患者均为首次患脑血管病,意识清楚,均未经溶栓治疗,住院康复时间大于1个月,无严重的心肝肾疾病,患脑梗塞前无其它残疾。研究方法:患者在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包括给予防治脑水肿,扩容,扩张血管,抗凝等)同时,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科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后开始进行早期康复护理。
1.2 按脑梗塞患者偏瘫的病程特点分为软瘫期、痉挛期、恢复期。针对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康复护理。(1)软瘫期患者康复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良肢位的摆放,定时进行被动关节活动维持训练,针灸和按摩的治疗同时,在物品摆放的方面也应注意,其目的是促使病人将头转向患侧,反复刺激患者,预防偏侧忽略的出现,有利于康复。同时对病人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排尿及排便功能训练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2)当病人进入痉挛期时,护士主要让病人由单纯的被动关节活动转向主动活动。协助患者进行床上的转移,床上的桥式运动,躯干下部的屈曲和旋转,坐位姿势的矫正及重心转移训练,站立平衡训练,下肢分离运动训练等,同时让患者进行洗漱、进食、穿脱衣裤及上下楼梯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逐步训练应用手指的运动(如穿有钮扣的衣服、用汤匙等)。根据病人功能状况循序渐进地进行,要求姿势要正确,注意观察病情,注意心率、血压的变化,结合实例不断增强患者的信心。(3)恢复期患者主要的康复护理内容是要进入康复室,以进行各种训练为主,并进行室外各种路面的行走练习,以及一些精细运动的日常生活活动。让患者多参加现实生活,鼓励患者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大胆走入社会。在以上各个阶段应同时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以保证康复训练的顺利正常进行。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入院及出院后正确的康复训练工作,防止患者的依赖心理,提高训练效果。
1.3 观察指标在入院和出院时均对其进行肌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价。 肌力评定:采用第5版《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徒手肌力测定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测定参照《康复评定》[2]中Barthel评分,重度
1.4 统计方法所有资料均为计数资料,采用R*C表进行X2检验。
2 结 果
见表1、表2
表1患者出入院肌力改善情况
瘫痪程度入院 出院
0级 7 0
Ⅰ级 14 0
Ⅱ级 33 3
Ⅲ级 35 10
Ⅳ级 8 60
Ⅴ级 0 24
X2=15.27,P
表2 患者出入院ADL改善情况
Barthel评分分级 入院 出院
40~60分 33 47
>60分 13 43
X2=21.02,P
3 讨 论
针对脑梗塞患者的康复治疗主要是基于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及功能重组原理,功能再训练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我们可以利用以促通技术为核心的综合疗法来加快这种功能重组[3]。本文通过对97例脑梗塞偏瘫患者进行不同时期的康复护理后发现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按脑梗塞患者分期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要好于常规康复护理。通过对脑梗塞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主要是针对患者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这样对患者更加有针对性,同时早期加入ADL训练,让患者认识到自己不能与实际生活脱离开,即使依赖于他人的护理,也不如自己获得ADL自立的能力,更有利于实现个人日常生活自理,从而达到提高康复对象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面要点.中华神经科学杂志,1996,29:379-383.
方法:使用对比分析的实验方法,将病情和身体状况较为一致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采用药物治疗,而实验组则使用药物治疗结合早期康复护理的治疗方式,将一段时间之后两组的治疗结果同治疗前进行对比。
结果:对采集的三组数据进行Barthel指数评定处理,并经对比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结论:早期康复护理的介入能够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患者活动能力的提高和恢复,并且合理的设计不会产生副作用。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脑卒中患者活动能力影响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10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20-01
脑卒中是我国最为常见且难治的疾病之一,俗称为脑中风,在国内每年的发生脑卒中的病人约为200万左右。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易复发的特点给人们的健康和正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脑卒中是向大脑输送血液受到阻碍而导致的急性疾病,脑血管的缺血或出血往往导致重者死亡,轻者瘫痪、虚弱,语言、行动和思维能力都受到极大的的影响,对患者家庭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1实验资料
试验使用的采取的病例是2012年8月1日至2012年12月1日之间在某医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脑卒中患者,选择病情程度和身体机能相近的患者60例,都符合我国对脑血管疾病制定的诊断标准。在经头颅CT证实为早期的脑卒中病情之后,同时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①均存在肢体障碍,上下肢行动不便;②无意识障碍和思维不清等情况,也暂时无失语情况,能够配合训练;③排除严重的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限制情况;④排除恶性肿瘤、传染性疾病和其他严重性疾病;⑤无精神病史,近期无抗抑郁、焦虑等治疗药物的摄入史。与患者签订自愿配合试验的协议,选择合适的试验观察对象60例,男女性别不限,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系统的康复护理组,有30例患者;一组为普通的药物治疗组,有30例患者。60例病患的年龄范围在45~70之间,患者之间的一般性情况如年龄、身体机能、瘫痪程度和体征等无显著差异,统计学P>0.05。
2实验内容和方法
整个实验是通过对不同患者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来研究和分析早期的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作用,将选取的患者按照指定的治疗方案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治疗,每隔一个月进行治疗效果的评定和数据记录,通过分析数据和病人的外在表现情况来总结出不同治疗方案的对比实验结果。
2.1实验方法。具体的实验方法可遵循以下步骤:①患者住院之后进行神经内科对脑卒中的常规治疗,恢复脑组织功能,缓解其他急性病症;②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价;③对康复护理组按照相应的治疗方案。即:“康复护理+药物治疗”的模式进行治疗,同时对普通治疗组按照常规的药物治疗方式治疗,维持三个月;④将每个月的评价结果汇总进行对比分析和总结。
2.2实验内容。早期康复护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肢体功能恢复、关节被动活动训练、坐位训练、主动活动训练、站立走动和上肢日常动作训练等涉及到全身身体部位的物理康复护理,还有心理护理。
实验中治疗方案内容如下:普通治疗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使用阿司匹林75mg~150mg/天,辅以部分降纤药物和相关的中成药,然后根据病患情况来适当的调节用量;康复护理组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方案以外,由专门的护士做三个阶段的系统性康复训练。第一阶段,患者肢体患处各关节被动活动、床上良肢摆放、定时翻身练习、早期坐位平衡训练和患侧起坐练习等等;第二阶段,坐站训练、日常进食、脱穿衣服、站立平衡、耐力训练和其他下肢训练;第三阶段,走路训练、上下楼梯训练、平行内杠步行等。
2.3观察指标及统计方法。国内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所用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ADL),经证明是科学有效的。因此本文沿用此种方法来进行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100分满分制。对所得到的数据经合并分析之后,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而计量资料使用w检验。
3实验结果及分析
将三个月之后的两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数据如下表1所示:
从表2中可知,治疗前的两组情况没有明显差异,而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外在表现情况都在不断恢复,而治疗阶段完成后两组患者的评分也有一定的提高。P>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案都对患者的行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在Barthel指数评定中可以看出两者的差值相差较大,说明康复护理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单独的药物治疗所起到的效果要大。
笔者除了对两组实验结果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以外,还注意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情况和在康复训练中能力的恢复情况,如经过康复训练的患者比普通药物治疗患者更快和更好地完成日常的刷牙、洗脸穿衣等行为,而且在行走和肌肉活动控制能力上有更好的表现。脑卒中患者对康复护理的积极配合能够提高完成的效果,心理护理内容能够及时地疏导病患及其家属的情绪、端正态度。
另外,虽然在数据没有明显表露出,但即使在选取实验对象时各身体机能相差不大,在实际治疗中,对药物和康复护理训练的敏感度也会存在个体性差异。需要注意的是,整套康复护理需多次实施才可有效,最好是每天都进行训练,由家属或者陪护来进行支持。
4结论
将早期康复护理系统地纳入脑卒中患者的常规治疗对于患者的活动能力恢复是有益无害的,正确的训练方法能够使患者更快地恢复正常生活能力。虽然需要尽早开始,但是如果患者尚处于脑卒中急性期或者加重期,则需先稳定病情,否则会造成本末倒置。
【关键词】 脑梗死;早期康复;护理;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315-02
急性脑梗死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近几年来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身体的残疾,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整个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为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本研究对我院6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干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之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诊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在47~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4±5.5)岁。60例患者均经过中华医学会规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诊断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经运动功能评分不超过84分,神经功能评分在5~15分。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早期康复护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疾病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行常规治疗且生命体征稳定2天后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护理措施;观察组:①卧床阶段干预措施有:用软枕垫置于患者上肢肩下和骶髂关节位置,保持患侧肢体功能位;对患侧肢体进行按摩;按摩患者咬肌和面部肌肉,训练吞咽功能。②离床干预措施:在病床进行独立起立坐下运动训练;下肢力量恢复可以进行站立训练;独自进行站立并开展平衡训练;下一步患者平衡能力恢复情况良好后,开始逐步进行行走训练。此外,可以按照患者自身状况开展语言训练。
1.3 评定标准 神经功能评定:通过ESS对患者干预前后进行神经功能评价。利用FMA积分法进行评定,100分功能正常,>50分为严重运动功能障碍,50~84分为轻中度功能障碍,85~95分为中度功能障碍,96~99分为轻度功能障碍。生活能力评定:采用汉化版生活质量量表(SF-36)进行评定。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
2 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在护理干预30天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情况均有明显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更明显,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致残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中枢神经元损伤是不可逆的,因此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的恢复仅仅依靠药物是很难
实现的。早期康复护理能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全程治疗过程中越来越重要。在过去,有研究认为在急性脑梗死发病后1~3周进行康复干预,然而近几年有资料[1]研究表明,只要急性脑梗死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病情得到控制,就可以开展康复治疗。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机制可能与下面几方面有关[2]:早期康复中按摩、训练等方式能够刺激运动神经元,使其兴奋性增加,能够促进神经实质性恢复;早期康复锻炼可以加强神经侧支循环以及促进神经轴突建立起联系,这样能够促进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和重组。早期康复还能够促进患侧肢体主动运动,神经系统的紧张度得到强化,能够改善全身状况和积极预防并发症。脑梗死发病后患者易产生抑郁,发生率在20%以上,抑郁能够增加患者的死亡率以及降低生活能力。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因丧失生活能力,在心理上会有一定的思想压力和情绪变化,为防止抑郁的发生,应通过各种办法进行心理沟通和健康教育,给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能从心理上参与疾病的治疗。本研究也发现,对照组患者抑郁发生率为36.7%明显高于观察组的13.3%,两组患者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而言之,急性脑梗死患者仅仅依靠药物治疗是不能满足患者康复需求,急性脑梗死患者有神经和运动功能恢复的潜能。早期康复护理措施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138-01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的变化,现阶段的中风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的晕倒及半身不遂等,属于较为常见的突发急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多数中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症状,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能力[1],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不同程度上的负担。为了提高患者的康复程度,减轻患者家庭负担,实施有效的早期整体康复护理尤为重要,为了分析早期整体康复护理对提高中风偏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疗效,我院针对收治的40例中风偏瘫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
1中风偏瘫患者的资料与方法
11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40例进行观察,机分成两组后,对照组20例中风偏瘫患者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为50至85岁,平均年龄为(6810±416)岁;左右偏瘫患者分别为11例及9例;实验组20例中风偏瘫患者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为50至86岁,平均年龄为(6815±433)岁;左右偏瘫患者分别为13例及7例。
对照组与实验组中风偏瘫患者之间的临床资料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可对比。本次观察均在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属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进行,本次观察均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方法给予对照组20例中风偏瘫患者一般护理,给予实验组20例中风偏瘫患者实施早期整体康复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心理方面的康复护理:中风偏瘫患者由于突发疾病、难以接受偏瘫现实、生活无法自理、给家属带来严重经济负担及精神负担等原因均会产生厌倦、悲观、焦虑、自我否定等心理状态问题,护理人员应及时联合家属为患者实施心理疏导,针对患者存在的精神方面、行为方面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及疏导,告知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及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及治疗信心。(2)身体康复训练护理:及时为患者更换不同的,为了防止身体某一部位的长时间受压现象,减少压疮现象的出现,护理人员应及时帮助患者实施的更换,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至少固定每一个半小时更换一次,给予相应的叩背处理,减少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指导患者实施床边被动训练及主动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双手交叉向上举及摆动的训练,利用健侧下肢辅助的抬腿、翻身及上下肢交替活动等方式进行训练,指导患者手拄拐杖进行步行训练,指导患者自己慢慢学会进食、穿衣、洗脸、刷牙等日常生活的训练,为患者制定一系列锻炼协调性的训练。
13疗效判定对比两组中风偏瘫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护理有效率等指标的差异。(1)日常生活能力评分[2]:主要针对患者进食、穿衣、梳洗、行走等日常生活能力指标进行评分,分数越高患者的生活能力越强;(2)护理有效标准[3]: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且护理过程中不曾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及安全事故现象。
14统计学系统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处理,当P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护理结果
对照组中风偏瘫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有效率为7000%(14/20),实验组中风偏瘫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有效率为9500%(19/20),两组相比:x2值=433,P值=004;两组中风偏瘫患者护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