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8:13: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儿童科学教育探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探索兴趣;科学潜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97-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国家颁布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增加了“萌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的要求,这是幼儿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新课题。教师必须在教育观念上进一步形成共识,在行为上付诸实践,在教学经验上有所创新。
一、注重科学教育含量之必需
幼航逃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在教育教学中注重科学教育,幼儿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幼儿除了要具有强健的体魄、高尚的情操、睿智的思维,还必须有科学的头脑、创造的灵气。因此,注重科学含量正是当前教育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各种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教会幼儿学科学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是完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和教育规律的。
在幼儿园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同于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在目标上前者只是从现象、事物中获得感受,激发兴趣,而后者则要总结规律,转化能力;在内容上前者较广泛较具体,而后者则更体现科学的深刻意义和知识体系;在方法上,前者主要是通过情境的作用、物质材料的操作,强调幼儿在主动探索活动中学习,后者则注重课堂教师讲授和科学实验来论证科学真理。因此,教师要从以下三方面做好工作。
(1)完成师资准备。首先,要求教师建立科学启蒙教育观念。其次,教师要丰富科学教育知识、技能,强化科技意识,可采用自学和培训、辅导两条途径解决。再次,教师要研究科学启蒙方法,大胆实验,勇于创新,这样才会富有活力。
(2)确定教育目标。大、中、小班的发展目标各有不同,每个学期应各有实施细则。教师在制定诸如“健康”“社会”“语言”“艺术与表现”等各类目标的同时,对“自然与科学”的教学目标应有所加强。
(3)营造科学氛围。第一,开辟户外园地。如树木、花草、小菜园、动物角、气象箱。第二,丰富活动室的常识区、自然角。放置各种可供观察、操作的颜色、形状、味道、声音、硬度、结构等不同的材料。第三,建立常识实验室。提供可供各年龄班幼儿玩耍、操作、实验的科学实验器具。第四,开设科学画廊。巧妙利用室外走廊、墙壁,或在公共区布置科学环境,让幼儿每天都“亲临其境”,受到感染。第五,添置先进设备。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以及电脑等设备的使用,既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又使幼儿获得了直观印象,培养了科技意识。
三、实现科学教育启蒙之必行
科学活动要符合年龄特征,并且是周围生活常见的事物,能激起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探索精神,为以后深入学习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1)让幼儿看一看,多看自可识事物。运用视觉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是人类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幼儿认识物质世界、取得直接感性经验的途径。例如,教师可让幼儿观察春天南方潮湿的地面,树上嫩绿的叶芽,人们身上的衣着,让他们进行季节的比较,告知其中的秘密。
(2)让幼儿试一试,多试自会探奥秘。幼儿学科学离不开动作和活动,重要的是调动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接触”科学。首先,要让幼儿去辨识。可用多个玻璃杯盛上不同容积的水,让幼儿用小棒轻敲,辨别其不同的音高、音色。其次,要让幼儿去管理。如让幼儿轮流管理“小花园”“小菜地”“动物角”,在给花草、蔬菜浇水、除草,给动物喂养食物等过程中去认识动、植物的生长和变化。最后,要让幼儿去拆装机件、配置原料、制作标本。幼儿实验、比较、操作,可以锻炼和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让幼儿想一想,多想自能出智慧。在幼儿观察、操作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与课题有关的实质性问题进行预先的猜测和思考,引导幼儿想一想,再让他们本着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加上已有的相关经验去发现更多的信息,获取更丰富的经验。
(4)让幼儿说一说,会说自是小灵通。鼓励幼儿用清楚的语言叙述观察的现象,描绘行为的过程,整理零散的语汇,表达认识的结果,是培养幼儿初步学习科学概括进而初步理解科学概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例如,让幼儿把铝勺、铁钉、木棒、塑料管物体分别与电线和电珠、电池连接起来,看一看什么东西能使电珠发亮,再引导幼儿说出连接起来能使电珠发亮的是哪些物体,不能使电珠发亮的又是哪些物体,从而得出“金属能使电珠发亮”的结论,建立起“金属导电”的科学概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不但能办得到,而且能做得好。因此,教师应在幼儿时期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而培养出杰出的科学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前教育 科学活动 从做中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297-01
“从做中学”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重要的教学理论之一,他认为教学过程就应该是“做”的过程,如果幼儿缺少“做”的机会,便违背了儿童天性和自然发展。尤其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探究、操作是他们学得知识、原理的首要途径。现在以大班科学活动“风孩子的秘密”教研为例,谈谈教师如何在活动设计中为幼儿创设“做”的机会;幼儿如何将“做”的经验转化为“学”的经验。
活动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风的形成及影响风力大小的原因,对比发现不同材质特性产生风力大小的不同,并记录操作结果。
2. 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乐意参与寻找风的游戏。
活动准备
教具:展示黑板,磁条4根,大记录表1张,装有纸屑纸盒,水管1根,“龙卷风之舞”音乐。
学具:人手一张白纸,风车16个,同样大小皱纹纸、白纸、硬板纸各4张,装有碎纸屑纸盘4个,记录表4张,黑水笔4支,纸盒16个,1米水管16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对风的兴趣
1. 游戏1:怎样让一张纸在一只手上不掉下来?
2. 游戏2:如果把手竖起来,怎么样让纸也不掉下来?(幼儿尝试并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方法)
3. 幼涸俅翁逖椴⑺伎迹悍绾⒆映な裁囱子?
小结:风是没有形状、没有气味、没有颜色的,但我们可以感觉到风。
二、尝试操作,探究风的秘密
1. 身体找风,感知风的大小与力度的关系。
(1)教师:怎么样能产生风?请你用你的身体、动作或身体上的某些东西试一试,等会告诉大家。
(2)幼儿尝试并讲述。
(3)幼儿体验用衣服扇风感受:风的大小与力度有关。
2. 操作风车,探究风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
(1)教师:我给你们带来了一样很熟悉的玩具――风车。你们平时是怎样让风车转起来的?
(2)人手一个风车:玩一玩、试一试,怎样让风车转得快?
(3)幼儿讲述并演示,感知风的大小和速度有关。
3. 猜想试验,了解风的大小与不同材质的关系。
(1)出示三张纸,幼儿说出名称和相同、不同点。
(2)出示纸屑:怎样用这三张纸让纸屑跳舞呢?它们都能跳出舞蹈吗?
(3)介绍记录纸,幼儿自己说说对记录纸的认识。
(4)幼儿四人一组进行猜想记录并操作验证。
(5)展示并讨论幼儿记录结果。
小结:不同材质的纸产生的风的大小不同。
三、拓展游戏,“龙卷风之舞”
1. 挖掘幼儿已有生活经验。
教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不同的风?有一种风叫龙卷风,今天我们可以通过一根水管制造出龙卷风,还可以将躲在纸盒里的纸屑宝宝飞出来。你们知道该怎么做吗?
2. 请幼儿个别尝试方法。
3. 教师展示游戏玩法,请幼儿观察并讲述方法。
教师:刚刚我是怎么做的?(将水管的一端插入纸盒,用力甩水管的另一端)
请幼儿上前拿取纸盒和水管进行探究操作。
4. 伴随音乐,甩起“龙卷风之舞”。
活动感悟
1. “从做中学”,“做”是“学”的基础。
“做”的过程其实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活动。活动中幼儿就对主题风产生了许多问题:为什么会有风?怎样产生风?风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幼儿想要探索并解决自己的这些问题,这时教师只需要做个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提供操作材料,同时给幼儿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幼儿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自己去做、在做中学得能力和经验,使他们有机会亲历探索科学的奥秘。这种方式完全尊重幼儿的天性和需要,因此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会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的学习。同时这种学习方式对将来他们适应社会生活、接触新事物也有很大的迁移作用。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文学;教学课外延展模式
一、研究背景
儿童文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儿童文学的素养直接关系着学生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但是,现有的儿童文学教学体系都是沿袭中文专业体系而来,而忽视了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和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色。目前儿童文学教学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重理论研究,轻教学研究;二是重学科理论,轻专业特色。而且任何一种文学素养的形成都不是一日之功,故而为提升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强化儿童文学教学科研能力,我们在日常课程教学之外,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延展教学,形成了“导引兴趣——指导方法——夯实技能——展示成果”的教学课外延展模式,从而形成了从学生主体出发,自主学习,自动训练,自我展示的训练模式,从知识到技能,从学习到运用,从学院到幼儿园的完整教学体系。
这一模式是充分考察当下学前教育所需人才情况、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儿童文学修养现状,以及参照王昆建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的“两个统一”和“两个侧重”儿童文学教学方法而构建而成的。其“两个统一”,即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性与继承性相统一,教学形式的开放性与传统性相统一;所谓“两个侧重”,即在理论学习中侧重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侧重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1](P. 21-22)此模式即符合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又是日常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有益补充,可有效巩固常规课程教学的效果,又多效度地提升了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教学能力。
二、研究内容
(一)多元社团,导引兴趣
儿童文学在幼儿教育的五大领域中不仅关乎语言教育,在其他四大领域也多用儿童文学形式展现。同时各大高校和学生对儿童文学的重视程度却不容乐观,很多高师院校或是将《儿童文学》课程作为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亦或根本没有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究其原因无外乎两者:儿童文学的边缘学科属性的不被重视或没有专业的人员承担教学科研。而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师范生对儿童文学不感兴趣。
兴趣,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它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儿童文学课程以前,多数学生认为儿童文学不过是小儿科的东西,学习和掌握它应该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当他们真正学习后才发现,知其一更要知其二,儿童文学其实是融合文学、儿童心理学、儿童生理学、儿童教育学、儿童游戏学等诸多门类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学,单从儿童文学的催生来讲,也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其中包括启蒙运动、中产阶级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潮、妇女解放运动、工业革命等等。由此,参加儿童文学社团,是以自我主体兴趣为导引,从学生自我主体出发,使学生在自我兴趣的导引下,形成活动主体,并且可以生生交流,生生指导,相互促进,组织多元的儿童文学相关社团,也在学生内部形成主动地定期地开展主题活动。
我们形成的活动社团有:结合作家作品教学的“儿童文学作品推介”推广活动社团,结合儿歌、儿童诗的“儿童诗”活动社团,结合童话、儿童故事的“讲故事”活动社团,结合图画书教学的“幼儿图画书阅读指导和制作”制作活动社团,结合儿童戏剧的“童话剧编演”编演活动社团,结合名家名作赏析的“小小配音员”配音活动社团,结合各体裁创作与改编的“我的儿童文学作品集”编辑活动社团,结合儿童文学基础理论教学的“自主合作学习与教学”活动社团等等。这些社团从作品赏析推广,到各种文体深入研究,到学生自我制作、创编,再到儿童文学的教学研究等,涉及儿童文学的诸多方面,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使学生在耳熟能详的的影视等等对儿童文学兴趣盎然,由而自觉进入到儿童文学的深入研究与学习中。
(二)多维课程,指导方法
兴趣有了,如何使兴趣成为永久的动力,就需要再予以学生正确的方法,有效地提升其自我能力,由此我们开设了选修课、第二课堂和主题讲座,作为日常课堂的教学延展。
我们教师每学年都会开一次儿童文学选修课,如:《中外儿童文学作品赏析》、《外国儿童文学发展史》、《童话研究》、《儿童小说研究》、《图画书阅读指导和制作》等,使学生在多个方向得到更为深入地学习。并开设第二课堂《儿童文学创作》、《儿童戏剧表演》等,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独特性和创作性,把所学知识予以应用,把儿童文学的学习所得创作性地反映出来。
同时我们在常规的课程之外,教师还会做各种儿童文学专题讲座或报告,如关于儿童作家论、作品论的,儿童文学与幼儿园语言教学等等。
对知识的消化能力,我们还给他们开列了些参考书目,如浙江大《儿童文学教程》、广西人民出版社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重庆出版社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安徽教育出版社的《儿童文学原理》、江苏少儿出版社的《现代儿童文学本体论》、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你只年轻两回——儿童文学与电影》和《理解儿童文学》、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冲破魔法符咒:探索民间故事和童话故事中的激进理论》和《儿童文学中人物修辞》等等,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更为深入地研究儿童文学,并为其继续深入学习奠基深厚的基础。
(三)多项训练,夯实技能
“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双重的教学任务:既要提高学生儿童文学综合素质,又要培养学生对文学学习的转化运用能力。”[1](P.20)我们坚持把职业技能夯实,把职业技能的训练落到实处,进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儿童文学》实践教学技能纳入学分,进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考核内容,其学分为0.5+0.5=1学分,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参加2个儿童文学课外社团活动小组,必须能熟练背诵朗诵儿歌、儿童诗50首,生动讲述儿童故事50个,创编并表演儿童剧1-2部。并汇编了《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手册》,明确了训练的具体内容及篇目、方法、考核方式,采用学业导师制和职业技能训练部监督制。
每学期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儿童文学职业技能(读、讲、写;演、教、研)的考核,各学期教师都进行定期全体指导和分散个体指导,学业导师和学生职业技能部进行监督,学生可根据自我情况在规定的几个学期范围内自行申报考核,已经得到规定级别奖项者可直接免修,考核优秀者方为过关,直接计入学分,后面的学期可不再进行此类训练;未过关者下学期继续考核,直至通过,最终未通过者无此学分。有了明确的职业训练内容方法,严格的考核制度,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都得以落到实处,学生的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使其教学科研更为得心应手。
(四)多彩活动,展示成果
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儿童文学学习,给学生一个竞争、展示的平台,形成良好的生生互动、生生互学的氛围,我们已初步建立儿童文学的立体化学习、展示体系。
我们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进行全员选拔、全面展现、全院嘉奖的比赛和活动。教师指导,学生部门负责不定期地开展儿童文学课外活动,如儿童文学创作竞赛、讲故事比赛、儿歌儿童诗朗诵比赛、名著配音、儿童剧表演、儿童文学教学比赛等等,使学生在学习体悟后以自我的解读来展示他们的创编、编演。如我们的话剧《卖火柴的小女孩》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凶恶的厨师等都成为校内谈论很长时间的话题,诸多的学生也因此受到关注。
另外立体化的儿童文学阅读鉴赏、教学科研、作品创编等的网络平台,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预习、复习学习内容,可以上传自我作品、评价他人作品、撰写小论文,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互动、园校互动的立体学习、展示平台,让学生在更为多彩多元的学习和展示中增加对儿童文学的学习。
我们建构的“导引兴趣——指导方法——夯实技能——展示成果”的教学课外延展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兴趣为导引,以学生的自我学习为基础,以教师的方法讲授为指导,以职业技能训练为落实,以比赛、网络平台为展示;将儿童文学理论学习与创、编、演、教、研实践相结合,将考核与奖励相结合;充分强化、夯实职业技能,以多维多元的角度进行儿童文学学习,多姿多彩的形式展现儿童文学学习,建构了一个立体化的、全方位的课外延伸性学习模式,成为了儿童文学常规课程的有益补充与巩固,由此强化了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素养、教学科研实践能力,培养了“有业”、“乐业”的新型人才。
一、全人教育:确立以提升科学素养为核心价值的纵坐标
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看,科学具有真理与实用双重价值。所谓真理价值是指科学追求真理和诉诸证明的基本价值,它包括作为科学结果的科学知识和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所谓实用价值是指科学促进社会与人类发展的价值,是科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的价值体现。所以小学科学课堂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单纯介绍科学知识的课堂,也不能理解为仅仅是传授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课堂,更不能理解为培养少数科学家与专家的课堂。对于儿童来讲,由于其自身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由于其面临的发展任务,接受科学教育并不在于获得多少科学知识,而在于为其将来的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儿童科学教育应以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为其价值定位。
在这方面,美国、英国的科学教育给了我们诸多的启示: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就明确把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在科学探究的产物触目皆是的世界,良好的科学素养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需要。每个人每一天都有不少事情需要运用科学知识做出适当决策。每个人都需要有能力有见地地参加就牵涉科学技术的重大问题而举行的公开讨论和辩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去领略一番因领悟和探明自然界的事理而可能产生的那种兴奋之情和自我满足感……”英国的科学课程也表明:科学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促进儿童的理性发展,如理智、批判性的思考力等,也在于促进儿童非理性发展,如求知欲、好奇心、合作精神、负责的态度、情感的体验等;不仅要使儿童理解科学,运用科学改善人的生活,而且要通过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儿童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育,应为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素养基础。
因此小学科学课堂应该实施一种全面的教育,它既应包括科学知识的教育,也应包括寻求知识过程中所应具备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这些方面的教育,还应包括正确地理解科学与人、科学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儿童科学教育多维的价值,体现儿童科学教育的人文关怀。
二、科学探究:确立涵养儿童科学本质的横坐标
爱因斯坦曾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的确,从儿童自身的发展来看,探索本身比直接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让他们体验探索的艰辛、追求的刺激、成功的快乐、发现的兴奋,培养他们初步的创造力及批判思维,使儿童不仅学科学,而且做科学、用科学、爱科学,这使儿童的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儿童科学教育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使科学教育比较多地囿于学科知识,囿于追求结论,过多地把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作为首要目标,科学活动不能真正地与儿童的探究、体验相融合,致使科学教育停留于浅表层次,没有走向实质,因此,儿童科学教育应强调以儿童的探究、体验、发现为核心。
比如,“四季成因”的本质呈现过程具有一定的“范式意义”。学生首先要能够了解四季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可能性的联系:地球变化?温度变化?太阳变化?在弄清楚与温度变化的联系的基础上,我们要能够弄清温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揭开太阳直射、斜射的秘密,就揭开了四季变化的奥秘。这里的几个层次的梳理完全是遵照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而形成的。
其实我们的科学课关注科学本质的教学,还是有形可循的,一般有这样的几种类型:①从科学知识的角度来实现课堂建构。如:物质——变化,关注知识的元认知。②从科学家的角度来认识世界。如科学家关注特殊现象,进行有序的研究,科学家对可重复实验的理解等正是科学本质的体现。③从科学史的角度。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有一定的阶梯性和层次性的,从想象科学到推理科学再到实证科学,无不是科学发展的体现。我们在脑海中建立了这样的几个主要范式模块,即使课堂上教学是无形的,可在教师的心目中还是有数的。
探究学习是一个情感活动的过程,儿童从中获得的成果尽管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的水平,但探究学习强调的是让儿童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探索活动,从中获得亲身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获取知识的兴趣,激发探索创造的动机。其实,儿童有着与科学家一样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总是不断地探索身边事物以寻求解答,而且特别喜欢问“为什么”。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儿童的行为,就会发现儿童主动探索、爱提疑问、想象丰富、重复操作、乐于表现的特质,正如同科学家运用观察、推论、实验、沟通等探究方法,所以科学课堂强调以探究、体验、发现为核心,意味着儿童科学学习方式的变革,意味着儿童在“做”中学习科学,意味着通过亲历让儿童体会科学的真谛,意味着儿童科学教育对儿童科学素养的全面关注。
在科学课堂上从表征与本质之间的距离来看,其存在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儿童的认识能力还比较有限,而对科学本质的认知需要一个抽象逻辑的过程,这就需要较高的逻辑能力,这种认识能力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儿童的心智发展而提升。由表征朝着本质追求的科学课堂,课堂的味道开始是淡淡的,逐渐变得浓郁;头脑中的条理开始是凌乱的,逐渐变得清晰;事物之间的联系开始是单一维度的,逐渐变得立体。
探究性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特别是针对与幼儿园的教育来说,通过时间探究现象的教学,能够让儿童们通过科学实践中的现象,进行自主的探究知识和问题的发现,然后针对提出的问题,老师再进行详细的讲解。儿童们本身就是一个乐于提问的团体,他们对于新事物和不懂的现象都会觉得非常新奇,通过探究性的教育活动,能让儿童们在动手实践中寻找新的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寻找知识的乐趣,增强了儿童们的学习兴趣,还逐渐地培养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为孩子们的童年带来了更多的欢乐元素。
二、当前科学教育活动在幼儿园中存在的问题
(一)探究现象活动的传统化
在当今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很多幼儿园老师对于探究现象这一环节的活动没有充分的认识,在教育活动中也完全是自己完成了探究现象的全过程,儿童们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并没有进行亲身的实践和体验,有的老师觉得探究现象的过程对于孩子们的未来学习和发展没什么关联,也就取消了探究现象的实践,或者将实践的活动交给了课后的作业,很多儿童在回到家的时候也是让家长全程参与实验,这完全失去了科学教育活动的实际意义。
(二)探究现象创设目标的不确定性
随着幼儿园中科学教育活动的不断普及,全国各地幼儿园都形成了科研的热潮,过于盲目的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在探究现象创设时,完全没有考虑到科学教育活动创设的目标是什么,盲目的进行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实践的研究,这无疑给儿童们造成了更多了压力,还会因为实验的复杂性,影响了儿童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印象的加深,起到了科学教育活动的反作用。
(三)探究现象创设内容的复杂难懂性
幼儿园的儿童是一个理解能力有限的群体,针对知识的接纳需要一个由浅至深的过程,很多幼儿园的老师在探究现象创设的内容上,掌握不好内容的范围性,往往老师们觉得非常简单的问题和现象,但是对于儿童来说却是难以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儿童们对科学教育活动的热情,还给儿童们造成了心理负担。
三、正确的创设科学教育中的探究现象的活动
(一)让儿童参与到创设现象的实践中
科学教育活动的展开,就是为了让幼儿园的孩子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探究现象的实现,让儿童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活动进行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一定要让孩子们参与到实践中来。例如,老师可以将摩擦起电的小实验(碎纸片实验法),在讲台前进行示范,然后让每个儿童都按照过程进行实践,这样在实践的过程中,儿童们就会发现纸片的大小和尺子材质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现象,针对提出的问题,老师就可以进行相关的解释,让儿童们感受到科学教育活动的新奇。
(二)明确创设现象活动的教育目标
在创设科学教育活动之前,老师们一定要明确创设活动的目标,不要太过注重于现象理论的讲解,只要阐明大意能让儿童们进行简单的理解就可以,因为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如果针对现象的理论阐述的过于复杂和烦琐,就会给儿童们对知识的理解造成困扰,产生儿童们对知识接纳的厌烦和抵触心理。通过创设的科学教育活动,明确创设现象活动的教育目标能够让儿童们从中感悟到或者学到知识,不要为了科研而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创设,应该是为了让儿童们学到知识而实践。
(三)创设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有效性
在创设科学教育活动的时候,老师们一定要考虑到儿童们的接受能力,根据儿童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开展有效的探究现象的活动,进行合理的设计,并将实践和知识与儿童们的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孩子们通过实践和探究现象的过程,体会到知识中的乐趣,才能实现科学教育活动的实际意义。例如:老师在课堂中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的实践,试试怎么让同样大小的纸张飞的更远,要让每个孩子们都参与其中,老师就会发现有的孩子们将整张纸扔了出去,有的孩子们将纸张折成了飞机,还有的孩子们将纸张团成了球形等,通过实践学生们会发现整张纸是飞的最近的一个,根据这样的现象,问问孩子们想想这是为什么呢?而折成飞机和团成纸团的纸为什么会飞的那么远呢?通过系列的提问,能够不断的锻炼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经过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寻找到知识的乐趣,并不断的激发出孩子们对知识渴望的程度,从而达到创设科学教育活动的实际意义。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