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范文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

篇1

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道德规范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当代的青少年感恩意识淡薄甚至缺失,道德滑坡。从近几年的媒体报道可以看出,由青少年引起的社会负面现象逐年在增加,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这些问题从某种程度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度和效果,因此有必要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寻求一条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提升青少年道德素质,优化社会环境,有效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也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牛津字典》的解释是“乐于把得到的好处呈现出来并且回馈他人”。感恩,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对我们有感情。在基督教中,感恩的意思是“餐前或餐后对上帝的感谢”。比较三种解释,《现代汉语词典》和《牛津字典》的解释更加完整。感恩不仅是对于别人或者大自然给予自己帮助的一种亏欠心理,而且是一种回馈心理。感恩也是一种处世哲学,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引导受教育者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1]。感恩包括认知、情感、实践三个层次,而且有先后顺序,依次为认知、情感、实践。内容主要包括感恩亲人、老师、社会、大自然,甚至每一个人。

(二)感恩教育的意义

1.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人不但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大自然。相反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大自然也离不开人。“吃水不忘挖井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代代流传,启发作为个体的人必须尊重他人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的道理,使其懂得与别人交往的重要性,促使青少年改变孤僻、自我、个人主义的倾向,对青少年自身发展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土能生白玉,地可产黄金”启示每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给予我们阳光和空气,孕育出我们的食物和万事万物,人必须热爱和保护大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才能得到自然对人类的回报。这些诗词俗语都能启发青少年的认知,促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大自然的奥妙,激发他们利用和改造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还可以塑造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和健康灵魂,有助于青少年自身的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作为祖国的下一代,肩负着建设祖国和实现中国梦的使命,青少年必须具备健全人格和健康灵魂。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当代青少年是最具有创造精神的和最智慧的群体,感恩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一代有道德素质的青少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未来和谐社会的公民必须具备最基本的感恩意识。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一代代祖先传承并弘扬,当今青少年有义务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优良传统,保证优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其“仁者爱人”等思想影响着世世代代人的道德健康发展。优良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就应该被时代的青年发扬光大。当代青少年必须学习接受传统思想文化,领悟其中的内涵和魅力。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对策,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案是最有效的方案。

二、当代青少年感恩意识淡薄或缺失的原因

从家庭层面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某些问题造成孩子人格发育上的缺陷。当下流行的节目《变形记》是反映当代青少感恩状况的栏目,从《变形记》来看,目前我国农村青少年感恩意识远远要比城市青少年感恩意识浓厚,城市青少年比较叛逆,农村青少年身上几乎没有出现叛逆的情况,城市青少年的叛逆程度与家庭经济条件成正比,家庭条件越优越,青少年越叛逆。探究其原因,第一,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给孩子优越条件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教育迷途。第二,父母对孩子不严格,放纵孩子,具有软弱性,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信。第三,当今的经济社会,很多家庭过于注重家庭经济收入,和孩子缺少沟通。第四,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父母赌博、酗酒、家庭暴力、家庭破裂等因素也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第五,望子成龙的错误教育理念。重智育,轻德育,家长认为成绩是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致使孩子不能自由发展自己。

从学校层面看,学校教学制度不完善,我国教育体制还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但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甚至忽视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青少年所缺乏的。

从社会层面看,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影响极为严重,尤其是酒吧、网吧等不良场所。此外,还有一些青少年在享乐主义思想影响下,追求高消费的生活而又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演变为“啃老族”。

从青少年自身层面看,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根据马斯洛的理论,青少年时期,情感和归宿的需求比较重要,只有通过和同学、老师、家长、朋友之间的融洽关系,使其得到一种关心和爱,相互关心和照顾才能实现他们的情感和归属的需求。青少年应加强自身控制力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有意地控制各种欲望。加强自身情操的陶冶,对一些生活中的困惑,积极与外部沟通,寻求父母、老师、朋友等外部支持。

三、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改革教育体制

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尚未完善,还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但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国家应该改革教育体制,德育和智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就业方面,用人单位把“证书”作为职业大门的“门票”,使社会上很多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得不到自由发展,埋没了所谓的“伯乐和千里马”。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要重视教育制度改革,把教育改革落到实处,切实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善教学制度、优化学校管理制度三方面进行。对于教师应该定期考察他们的知识水准,以防止有些价值错位的教师浑水摸鱼,同时实行一套方案,让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匿名评估教师的道德水平,让道德评估结果和教师的工资挂钩,实行打分制,对教师道德素质进行考查,对工资适当进行奖惩。

(二)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双向互动

“感恩”是“德”的一方面,把感恩教育上升为德育更为全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小到大,最初的学习方式表现为模仿性学习,父母和其他人的言谈举止都会被孩子所学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以说理的方式进行,父母需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家长和孩子需要建立一种友谊必须保证让孩子感受到母爱和父爱。父母不应强行给孩子灌输尊重教师和他人的思想,要选好时机,最好在过节日时一家人团聚,与孩子讨论学习,关心孩子在学习生活中有什么收获,遇到了哪些困难。古诗有“润物细无声”,学校对孩子的德育不应用纯粹的理论灌输,这样不但达不到效果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父母、孩子、教师之间应该形成一个三角链,利用节假日老师、孩子、家长之间面对面相互聊天,使三者之间两两没有隐瞒对方的东西。

(三)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也担任着青少年的老师的角色,社会作为一个“无形的老师”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学校和家庭应该把法律教育重视起来,想办法让学生明白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的后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育学生不盲目去结交社会上的人。另外,社会上一部分青少年由于家庭条件等因素辍学,也是当今青少年犯罪率高的原因,这部分青少年缺乏知识、技能、道德,被社会所抛弃,为了生存,他们去抢劫、偷盗,严重影响区域内治安环境,因此有必要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3],只有解决这部分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生存问题才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篇2

1.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人不但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大自然。相的发展离不开人,大自然也离不开人。“吃水不忘挖井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代代流传,启发作为个体的人必须尊重他人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的道理,使其懂得与别人交往的重要性,促使青少年改变孤僻、自我、个人主义的倾向,对青少年自身发展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土能生白玉,地可产黄金”启示每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给予我们阳光和空气,孕育出我们的食物和万事万物,人必须热爱和保护大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才能得到自然对人类的回报。这些诗词俗语都能启发青少年的认知,促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大自然的奥妙,激发他们利用和改造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还可以塑造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和健康灵魂,有助于青少年自身的发展。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作为祖国的下一代,肩负着建设祖国和实现中国梦的使命,青少年必须具备健全人格和健康灵魂。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当代青少年是最具有创造精神的和最智慧的群体,感恩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一代有道德素质的青少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未来和谐社会的公民必须具备最基本的感恩意识。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一代代祖先传承并弘扬,当今青少年有义务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优良传统,保证优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其“仁者爱人”等思想影响着世世代代人的道德健康发展。优良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就应该被时代的青年发扬光大。当代青少年必须学习接受传统思想文化,领悟其中的内涵和魅力。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对策,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案是最有效的方案。

二、当代青少年感恩意识淡薄或缺失的原因

从家庭层面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某些问题造成孩子人格发育上的缺陷。当下流行的节目《变形记》是反映当代青少感恩状况的栏目,从《变形记》来看,目前我国农村青少年感恩意识远远要比城市青少年感恩意识浓厚,城市青少年比较叛逆,农村青少年身上几乎没有出现叛逆的情况,城市青少年的叛逆程度与家庭经济条件成正比,家庭条件越优越,青少年越叛逆。探究其原因,第一,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给孩子优越条件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教育迷途。第二,父母对孩子不严格,放纵孩子,具有软弱性,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信。第三,当今的经济社会,很多家庭过于注重家庭经济收入,和孩子缺少沟通。第四,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父母赌博、酗酒、家庭暴力、家庭破裂等因素也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第五,望子成龙的错误教育理念。重智育,轻德育,家长认为成绩是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致使孩子不能自由发展自己。从学校层面看,学校教学制度不完善,我国教育体制还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但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甚至忽视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青少年所缺乏的。从社会层面看,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影响极为严重,尤其是酒吧、网吧等不良场所。此外,还有一些青少年在享乐主义思想影响下,追求高消费的生活而又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演变为“啃老族”。从青少年自身层面看,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根据马斯洛的理论,青少年时期,情感和归宿的需求比较重要,只有通过和同学、老师、家长、朋友之间的融洽关系,使其得到一种关心和爱,相互关心和照顾才能实现他们的情感和归属的需求。青少年应加强自身控制力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有意地控制各种欲望。加强自身情操的陶冶,对一些生活中的困惑,积极与外部沟通,寻求父母、老师、朋友等外部支持。

三、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改革教育体制

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尚未完善,还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但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国家应该改革教育体制,德育和智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就业方面,用人单位把“证书”作为职业大门的“门票”,使社会上很多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得不到自由发展,埋没了所谓的“伯乐和千里马”。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要重视教育制度改革,把教育改革落到实处,切实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善教学制度、优化学校管理制度三方面进行。对于教师应该定期考察他们的知识水准,以防止有些价值错位的教师浑水摸鱼,同时实行一套方案,让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匿名评估教师的道德水平,让道德评估结果和教师的工资挂钩,实行打分制,对教师道德素质进行考查,对工资适当进行奖惩。

(二)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双向互动

“感恩”是“德”的一方面,把感恩教育上升为德育更为全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小到大,最初的学习方式表现为模仿性学习,父母和其他人的言谈举止都会被孩子所学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以说理的方式进行,父母需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家长和孩子需要建立一种友谊必须保证让孩子感受到母爱和父爱。父母不应强行给孩子灌输尊重教师和他人的思想,要选好时机,最好在过节日时一家人团聚,与孩子讨论学习,关心孩子在学习生活中有什么收获,遇到了哪些困难。古诗有“润物细无声”,学校对孩子的德育不应用纯粹的理论灌输,这样不但达不到效果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父母、孩子、教师之间应该形成一个三角链,利用节假日老师、孩子、家长之间面对面相互聊天,使三者之间两两没有隐瞒对方的东西。

(三)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也担任着青少年的老师的角色,社会作为一个“无形的老师”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学校和家庭应该把法律教育重视起来,想办法让学生明白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的后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育学生不盲目去结交社会上的人。另外,社会上一部分青少年由于家庭条件等因素辍学,也是当今青少年犯罪率高的原因,这部分青少年缺乏知识、技能、道德,被社会所抛弃,为了生存,他们去抢劫、偷盗,严重影响区域内治安环境,因此有必要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3],只有解决这部分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生存问题才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四、小结

篇3

关键词 青少年 情绪教育 素质教育 普及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76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eenagers is gradually refined, and the emotional education as an educational content is introduced to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eenagers.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have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ink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up, the problem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motional education, it is helpful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emotional education to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eenagers.

Keywords teenagers; emotional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universal

1 情绪的含义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指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体验,以个体需要为中介,反映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心理活动。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前者和原始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后者经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获得,因此每个人所拥有的复杂情绪和情绪的定义都有所不同,是多元的、复杂的综合事件。情绪又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二者对生活和人生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前者明显有助于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后者若不做恰当的处理会给人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有损身心的健康。由上述可知,情绪是人类生命的一部分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由此,学会恰当的处理个人情绪成为人们学习、工作与交流的重要课题。处于人生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期,由于对一些概念的理解模糊加之这一年龄阶段的怀疑和叛逆心理,对周围事物和行为的理解的探索使其情绪处于不太稳定的状态,变化多端,若不能正确的判断新生事物和正确处理自身的情绪,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将会受到严峻的挑战,进而情绪朝着更加不良的方向发展。

2 情绪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约翰・怀特认为,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去过有意义而且充实的生活,同时要让他们获得个人幸福并尽到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主要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道德意识的个体,这种道德意识既体现在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活动中,也体现在个体作为社会的公民、民族国家的一份子乃至世界公民等更宽泛的层面上。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经过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合作让儿童成为一个正派的人,关心他人和自身的福祉;教师和家长要公平地对待学生,关心孩子而不带来伤害,放手让他们去追求自在的生活而不是试图控制他们,培养孩子们的慷慨、宽容、善良以及公平等美德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但仅仅依靠学校设置的课程是没法教授这些东西的,必须借助日常家庭生活与课堂的融合才能养成。扈中平认为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这具有终极性、普及性和丰富性。从以上两位学者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并能愉快的生活的个体,但这却不抹杀个体的主体性,而是为了让个体能够更好的融入团体和社会并保持自我的独特性。

情绪教育和素质教育蕴含以上宗旨。人的情绪包含正负两个方面,情绪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摆脱不良情绪的驱使,引导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素质教育是为了让人具备好的素质,不损害他人与社会,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人类社会的和谐。可见两种教育都是好的教育,这与社会大的教育方向是一致的。从人的教育的角度来讲,两者都具备使人摆脱野蛮走向文明的功能,因此都属于理性的教育,当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培养人充分利用理性认识和处理感性自我的能力。素质教育从大的方面确定了人的培养目标。情绪教育从人的心理的一个细节入手,探索情绪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个体行为是个体素质的外在呈现方式,从这一方面来说情绪教育与素质教育产生密切关联,关注和培养青少年理性处理自身情绪的能力成为完成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方面。

3 青少年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与情绪教育现状

篇4

前天下午,学校组织高一学生观看电影《十五岁的笑脸》,很多老师送学生到电影院后就回去了,而我却耐心的、津津有味的看完整部影片。因为“电影叙事”也是我关注研究的一个课题,特别是有关“教育”的电影,

对我来说更是一种致命的“诱惑”,非看不可,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了,个中“滋味”不为外人所道

也!

这是一部展现当代中学生精神风貌的青少年现实题材电影,电影选取初三毕业班备战中考为现实视角,以15岁的青少年面对学习压力、情感懵懂、行为叛逆为切入点,生动地刻画了一群当代中学生摒弃自我意识、获得健康成长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以程涛为代表的青年教师利用现代网络融入学生、因人施教的时代风采。在中学生典型人物的塑造上,片中既有学习成绩优异但对父亲再婚心存偏见的班长谭笑笑,也有对老师、家长非常抵触但对同学诚实仗义的“篮球王子”朱子敬;既有热衷打扮、情感初露的“富家女”路雯雯,也有憨厚善良、乐于助人的农村插班生伊然……这部电影以“扬起青春的笑脸”为主题,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之间针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博弈,深刻剖析了当下教育理念转变、青春期心理疏导等诸多教育热点问题,希望唤起全社会对当代中学生全新的认识和思考,呼吁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多地去理解和关心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更理性地去观察和思考当下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篇5

〔关键词〕中学生;叛逆心理;访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4-0016-03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发育阶段,这一时期,由于生理、心理变化较快,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性增强,中学生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教师过多的干涉,不愿意听从父母、教师的意见,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叛逆心理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隐患,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就会逐渐演变为病态心理或犯罪。因此,对中学生叛逆心理加以正确引导,成为一个重大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对桂林市八所中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期为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桂林市各中学中抽取桂林市大河初中、桂林市柘木中学、桂林十八中、灵川县潭下中学、临桂县宛田中学、桂林七中、桂林十四中和桂林职教中心校八所学校的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对这八所学校各年级学生分别进行访谈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本研究查阅了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关于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现状以及已有研究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成因和已采取的对策。

2.访谈法

对八所学校共179名学生、131位家长、63位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以座谈形式进行,在每所学校分别举行学生座谈、家长座谈和教师座谈。在进行学生和家长座谈时,要求所在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回避,以保证座谈内容的开放性和真实性。

(三)研究工具

根据已有文献资料,从叛逆心理存在与否、叛逆心理在各方面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对学习生活的影响以及所采取的策略等角度分别编制了针对学生、教师、家长的三份访谈提纲。其中,学生访谈提纲包括5个问题;教师访谈提纲和家长访谈提纲各包括8个问题。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访谈结果

179名学生中,有136人认为自己存在叛逆心理,29人认为自己不存在叛逆心理,14人不确定自己是否存在叛逆心理。

认为自己存在叛逆心理的学生谈道,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叛逆心理主要通过以下形式表现出来:在言语上顶撞长辈;打架斗殴;谈恋爱;辱骂他人;厌学;逃课;离家出走;不听从任何意见和建议;明知道是错的还要坚持做;不想与人沟通,将所有的不满都闷在心里等。

学生们认为,自己之所以会产生叛逆心理,主要原因有: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但是只能思想趋于独立,生活无法独立;学习压力大,受到父母和教师的“压迫”;与父母、教师存在代沟,得不到他们的理解;与身边的人缺乏沟通;长辈过多地指责和批评自己,很少得到鼓励;感觉自己被忽视,想要引起他人的注意;自身贪玩,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等。

谈到叛逆心理对青少年自身的影响时,学生们提到消极的影响主要有:引起情绪的波动,失眠、多梦等生理现象;产生厌学心理,旷课、逃学;学习成绩下降;沉迷于网络世界;早恋;影响人际关系;可能会使自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等。积极的影响包括:叛逆心理使青少年开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自己将压力变为动力,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如果产生叛逆心理,学生们主要有以下调节方法:向朋友倾诉;写日记;运动发泄;到学校的心理宣泄室宣泄;找个空旷的地方大喊;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唱歌;逛街;吃东西;做数学难题;多想想父母的好;不说话,发呆,把自己关起来;喝酒;打人;通过早恋来调节等。

(二)家长访谈结果

在对131位家长进行访谈时了解到,感觉自己与孩子关系亲密的家长共52人,感觉自己与孩子关系紧张的家长共11人,认为自己跟孩子关系正常的共68人。认为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孩子有叛逆现象的60人,没有的38人,不知道是否有叛逆现象的13人。

家长们自己观察到孩子平时的叛逆行为有如下表现:特别叛逆,经常上网、玩手机且控制不住;经常顶嘴,不尊重父母;经常发脾气,生气;上课不听课,发呆,不交作业;注重形象,喜欢打扮;羡慕成年人的生活,想去打工;不穿父母帮买的衣服;不愿意给父母看自己的作业等。

家长们认为,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为:进入青春期,觉得不需要家长关心;沟通少;父母过分施压;父母要求过分严格,让孩子反感;孩子埋怨作业过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觉得父母都过时了;因为早恋产生叛逆等。但也有部分家长表示,自己只是感受到孩子的这种叛逆心理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但是并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产生叛逆心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为此感到很困惑。

对于孩子的叛逆心理,大部分家长表示担心,一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二怕孩子由此谈恋爱,三怕孩子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耽误一辈子;少数家长表示不担心孩子产生叛逆心理,认为这是孩子走向成熟的表现,意味着孩子开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得到尊重。

针对孩子的叛逆行为,家长们谈到自己曾尝试过如下方法进行化解:给孩子一个拥抱、微笑,跟孩子谈心;找教师或者孩子信任的人与其聊天;陪孩子一起看电视(如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心理访谈,湖南卫视《变形计》等);严厉地批评后再表扬;以书信的形式进行沟通;谈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孩子把精力放到积极的兴趣爱好之

上等。

家长们提出对学校的期待和建议有:净化周边的网络环境;开设心理辅导室及心理课程,加强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疏导;加强家校联系,多开家长会,有条件的进行家访;开展感恩教育;正确引导孩子学习;不频繁更换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各学科教师都关注学生;改善学校食堂的伙食。

(三)教师访谈结果

教师们认为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孩子必有的性格特征。在教学工作中,中学生的叛逆心理主要表现在:自以为是,故意跟教师对着干;对教师一再叮嘱的事感到厌烦,越强调越烦;对教师表扬的学生不屑,对与教师对着干的学生佩服;故意恶作剧;不听课;对教师施暴;钻牛角尖,在学习上固执己见;标新立异等。

在教学工作中,比较容易引起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行为有:指出其不良习惯,如果方式不对则更加叛逆;受青春偶像剧的影响;误解学生的行为时;对学生的关注、理解不到位,处理事件时无意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对个性较强的孩子教育方式简单化;不尊重学生;将一些理念强制灌输给学生。

教师在座谈中谈到,如果叛逆心理太严重,容易导致中学生遇事走极端,易早恋;影响知识的接受和青少年的上进心;缺少积极乐观的心态;影响其判断是非的能力。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叛逆心理的产生标志着青少年人格开始独立,产生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良好世界观的形成。

教师们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防止叛逆心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尊重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不把学生的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扩大化,为学生保守秘密;学校定期开设心理讲座及心理课;对于已经出现严重叛逆行为的学生进行专业心理辅导;让更多教师加入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学生相互学习;开设家长培训学校;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巧的培训,疏导教师心理;课间时做心灵放松操;每位学生每个月给教师写一封信;就事论事;教师树立起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也谈到了自己在学生叛逆心理的教育中所遇到的困惑:家长对于学校和教师工作的不配合;在与学生沟通时不知如何把握语言的度;教师的形象、地位低,职业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可;教师的待遇有待提高;社会环境中的很多因素与学校中的正面教育相悖,对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成立教师心理辅导中心,重视对教师的心理疏导;各级精神卫生中心与学校定点联系;增加心理教师编制,心理教师在学校里专职专用等。

三、讨论

(一)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

由于青少年自身独立意识的增强,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管理或干预,凡事都要自己独立去实践,特别讨厌大人的再三嘱咐。希望父母把自己当大人看待,要求以大人的身份出现,对于父母的话不再一味言听计从,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

意见。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通过相应的行为展现出来:一些学生把打架斗殴看作是有“胆量”;明知道是错的却还要去做、厌学、逃课、离家出走是为自己寻找“自由解放”的途径;不听父母、教师的话是家常便饭;谈情说爱是对父母反对早恋最好的回击;顶撞父母,辱骂他人,与教师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等。而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中学生则被一些人认为是傻子,并通过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里好人好事无人夸、正不压邪的局面。

(二)中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

1.身心发展因素

中学生随着身心的发展,思维深度与广度比以前提高了很多,自认为已经能够独立评判一些事物,看问题往往不够全面,容易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自我意识的独立和自身感觉的成熟使得他们喜欢自作主张,采取回避、反感甚至背离的态度。一夜之间,一些中学生由乖巧听话变成了处处跟教师、家长对着干,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2.家庭环境因素

一些父母在较多场合中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有时候可能会难以接受。父母一些苦口婆心的教育方法使中学生反感,有的甚至认为自己的父母无能,进而有意无意回避。有些家长习惯以教育者的高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家庭缺少民主商讨的气氛,限制了孩子自由的思考空间,否定的态度容易导致叛逆心理。有的父母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帮助他们完成“未完成的理想”,这样也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

3.校园环境因素

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除了来自教师的影响,还有周围同辈朋友的影响。在同辈群体中,一些人不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很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在生活中加以模仿,习得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加重叛逆心理的形成。

4.社会文化因素

当前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其内容都充斥着“个性”与“自我”的元素。叛逆这个原本带有贬义的词汇,已经成为中学生眼中的褒义词,成为他们最渴望具有的特性。而青少年学生社会阅历浅,辨别能力差,很容易被社会中的金钱崇拜、封建迷信、腐败现象等影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正确疏导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对策

1.承认和尊重叛逆心理的出现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我们应利用叛逆心理的正效应,努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我们要认识到叛逆心理的积极作用和价值,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强大动力。

2.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温暖的港湾,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家庭息息相关。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该努力营造民主、融洽、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才能有效地疏导孩子的叛逆心理。

3.教师讲究教育艺术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讲究教育的艺术魅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尝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方法,如温文尔雅、和风细雨式的开导,帮助中学生消除厌学情绪,这样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调适叛逆心理。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要正常开展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的相关常识或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二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隐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或定期开设“心灵热线”,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篇6

一、逆反心理的本质透视

所谓逆反心理,通俗地说就是你要求我这样,我偏不这样,“你要我向东我偏朝西,你要我捉猴我偏逮鸡”。那么,逆反心理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形形的关于逆反心理的说法中,《心理学大词典》关于逆反心理的解释基本上归纳出了其本质属性:“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换句话说,逆反心理就是,当客观事实与自身需要不相符合时,自身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这一解释表达了逆反心理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逆反心理源于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的矛盾,其中客观环境是外因,主体需要是内因,根据内外因关系可知,主体需要这个内因是逆反的根本原因;其二,逆反心理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青少年的逆反表现尤为突出;其三,逆反心理是一种剧烈的抵触情绪或行为,以怨恨、恐惧或不安全感等心理状态为特征。逆反包含着故意叛逆和反抗的意味,叛逆传统,反抗权威。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三者缺一不可。假如我们理智一点,让事实来说话,这样就根本不会受逆反心理的控制。三者中,认知成分是基础,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当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相类似的逆反对象一出现,人们就会下意识的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抵触情绪,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三者的平衡。

二、逆反心理的辩证分析

逆反心理是好是坏?这要辩证看待。作为一种好奇心、探索欲、独立意识、反判精神,当然是一种好的心理品质。可以设想,人类如果一切都固守成规、因循守旧,那么社会还会进步吗?有时逆反心理还会使人发奋努力,以非凡的意志战胜困难和阻力。尤其是对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青少年学生而言,“如果这时期的青年人一点也没有反抗,就没有独立性和创造性,就比如一艘帆船,正当起航之际,却突然风平浪静。那么,那次的航行却不可能达到远方。”但是,不适当的、过分强烈的或是扭曲的逆反心理,却是有害的,是不可取的。

有过分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事物采取非理智的反应方式。其特征是盲目性、抵触性、放纵性和极端性。具体表现为,在外在要求的内容上,不管正确还是不正确、精华与糟粕,一味反对,一概排斥,盲目抵制,油盐不进,反其道而行之,而且不考虑后果;在手段上,只是简单地拒绝和对抗,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强烈抵触情绪;在目的上,只是为了反抗而反抗。逆反的对象多是家长、老师、社会和组织上宣传的观念、制度、规范和典型人物等外界权威,听不进别人的忠告、建议、劝阻和批评,我行我素,而且常常是你越不让我偏要干,你让我还偏不干,其结果是阻碍了他们学习新的或正确的知识、技术、经验,影响人际关系,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危害

具有过分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常常持偏激态度,多表现出不响应、不配合、不以为然的态度,把自己摆在与家长、老师等对立的位置上,他们这样做,并非经过深思熟虑,而是发自一种自然而然的消极心理或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特。从主观方面分析其原因,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青少年生理上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是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加之青少年的知识储备与社会阅历有限,对事物缺乏准确的判断能力,不能科学地运用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理性思考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和看待问题。从客观方面分析其原因,是家长、老师等教育方法不当,忽视或不重视青少年的心理需要,比如家长婆婆妈妈、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的教导,老师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填鸭式”教育,空洞的灌输大道理所致。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信息,由于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引导时机、方法和场合的不当,受教育者也会“紧闭心扉”,予以抵制。更何况教育对象是独立意识强、思维活跃的青少年。例如,有的青少年学生不愿接受社会主流观点,不愿意听取长辈和教育者的意见,而刻意去表现自己的主见和个性,不惜争吵,甚至走向决裂、破坏与犯罪的极端;有的青少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严重逆反心理,旷课逃课,上课随意喧哗,玩手机,看小说;有的青少年学生对于先进事迹和社会正面宣传扭曲思考,往往以偏概全地用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否定所有的正面宣传教育,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先进人物及其事迹,认为先进人物是做表面功夫,先进事迹是虚张声势、不真实,早已经过时,脱离生活实际;有的青少年学生对社会的不完善之处无限放大,以偏概全的否定社会先进典型。

过分逆反心理的具体危害有二:一是束缚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经常存在逆反心理,使得他们不能有效地从成年人那里获得有用的经验,不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汲取有益的教训,不能从他人的成功中得到宝贵启迪,从而妨碍其健康成长和社会化进程。二是会使青少年学生误入歧途,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和其他消极后果。过分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往往容易使青少年学生不计后果,以所谓的“维护正义”漠视校规法规,挑战社会规则,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四、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对策

1.运用逆反心理的正效应与积极作用,引导青少年学生认知的正确发展。首先要引导青少年学生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通过经常性的逆向论证,提高其鉴别能力。如有意识地选取一些错误观点让青少年学生讨论,让青少年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发挥逆向思维的积极意义。其次是教育者要改变教育方式,增强教育效果。掌握青少年学生的特点,了解青少年学生的需要,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方式,探索适合于青少年学生的多种教育方式方法,增强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是促进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促进逆反心理向正向发展的重要基础。

2.减少逆反心理的负效应,努力消除产生逆反心理的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必须努力与社会各方面力量紧密配合,尽力净化“校园小社会”风气,加强校风、班风、教风、学风、考风建设,消除各种不良的精神污染,弘扬正气,做到办事公平公正公开,评先进,学先进,为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向正向发展提供良好土壤。

3.尊重信任青少年学生,保护青少年学生的首创精神、独立精神和反叛精神,同时教给他们学会科学思维、理性思维。俗话说:“思想不得法,处处都犯傻”。造成青少年学生过分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哲学头脑”,思想简单,思维偏激片面,主观臆断,先入为主,要改变这一现象,就必须教青少年学生学哲学、懂哲学、用哲学,尤其是学好用好哲学。幸福生活是需要有智慧之光的指引才能得到,而能够为我们提供一条理解人生的新的思路或新的视角的就是哲学智慧。哲学就是大智慧、大聪明。教会青少年学生学会用辨证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批判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等方法认识和解决学习、工作、生活、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使自己成为一个智者。一旦有了哲学的头脑,就会不糊涂、不偏激、不片面、不盲目。

4.重视心理疏导,努力控制逆反心理。教育过程中要针对青少年学生消极心态的特点与成因,用有效方法进行疏导。比如,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疑惧、怨恨心理,教育者应用坦诚交谈和以诚相待的方法,使双方相互依赖。同时,注意运用“自己人效应”,把教育者置于受教育者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处理问题,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这种“同体观”是一种重要而有益的思维方式,它有助于改变人际心理气氛,开阔我们的教育思路,控制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张承芬、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版。

[3]沃建中: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M],科学出版社2000版。

篇7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快速变迁和青少年自我成长交织在一起,使得部分青少年出现了叛逆、恐惧、自卑、孤独、猜疑、嫉妒等心理,因此,带来的抑郁症、离家出走、自杀、犯罪等问题见诸报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学校、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对青少年心理问题怎样科学有效地进行预防和干预,怎样构建一个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核心,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党的十八报告中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承诺,关怀着青少年的成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魂强健、意志坚强”,党和国家正以积极的指导思想和策略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这为新常态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到了何种程度?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抓住契机又好又快的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点。全国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也促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较发达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以欠发达地区为研究样本,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加强对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社会化,推动全国素质教育的平衡性发展。本文利用观察法、访谈法对苏北地区S市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解答目前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研究方法介绍与调查样本选择

本文观察的场所是学校和课后辅导机构。考虑到研究的可行性与便利性,研究者通社会服务关系进入到学校和课后辅导机构,选择了1所中学、1所小学、1家课后辅导机构进行观察,主要观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内容等,同时在机构内观察学生的心理等。观察完毕后,撰写观察日志,并汇总和梳理分析相关日志。本文还采用深入访谈法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途径、方法等教育体系。秉承聆听、开放、干预服务的方式深入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访谈对象采用立意抽样方式进行选择,总共选择了12位访谈者,其中学生10名,老师2名,每次的访谈或提供干预服务的时间在1小时左右。每次访谈进行了详细记录,记录的同时还对部分学生的心理行为进行观察,并记录在访谈记录中,以便于数据分析。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边缘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和心理组织,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完善人格、适应社会。在推广素质教育的时代,应试教育仍是欠发达地区教育的主要方式,从学生到家长,甚或学生本人都比较重视应试教育,所以在应试教育中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尚不清晰,应试目标是中小教育的根本,家长关注的也是学生的应试成绩。被访谈的中学老师直接简单明了地说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访谈者直言不讳地谈到,学校过于重视文化课成绩,以文化课教学为主,把学生学习能力、社会适应、心理调适等心理健康教育放到次要位置。因此导致学校心理教师被边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被文化课侵占,使得心理健康教师无事可做,不得不借调到其他部门从事非专业工作。部分领导和教师还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错误认知,认为小城市的学生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大城市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且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城市生活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因此,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认为学习成绩好坏是评价学生的核心标准,而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被应试教育目标所取代,重视语数外等主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较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略好于中学,原因是小学没有升学的压力,偶尔也会围绕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开展一些心理素质训练、心理辅导等活动,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多以非正式方式进行,甚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一种娱乐活动。被访谈的小学老师谈到,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为目标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一般不安排上课时间,主要在课间或者其他时间开展。被访老师说,如心理测试、心理训练等活动是我们学校开展的一种娱乐活动,主要是为了缓解学生的疲劳,他们始终认为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次要的,学生有了心理健康问题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和研究团队的其成员在三家机构进行观察时,主要观察到了学习类的活动,很少看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学活动。看到最多的是海报栏和黑板报上关于心理健康内容的展示与介绍。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被边缘化,重视心理健康仅停留在思想和理念上,理念转变为行动还需一段时间。

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日趋形式化。有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在国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学校也不得不开展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但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出现了形式化趋势。笔者在两家学校中发现他们都设有心理咨询室或者小组活动室之类的空间,但经过一个月的驻点观察发现,这些活动室要不大门紧闭要不就是用作它途。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研究团队对10余名学生开展了深度访谈,他们普遍反映自己从未去过心理咨询,也没有听说同学去过心理咨询师,只知道有这样空间,不知道怎么使用,甚或认为去心理咨询室的人都是心理有疾病的人。除了心理教育空间的形式化,心理活动也日趋形式化。某些心理测试活动和心理训练活动被其他教学活动挤占,观察期间曾经看到某中学把一些心理测试和心理训练活动放在课间,给学生发一张表格随便填写完就可以,没有进行专业的指导与训练。未进行专业训练的学生错误地把心理测试看成是一种形式活动,心理健康的答案可以进行百度搜索。当问及这些被访者时,他们都认同学习是第一位的,没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第一位的,自然而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被形式化了。心理调适、心理辅导、抗逆力培养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能容和方式,但学校很少开展类似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学校和学生都把心理咨询疾病化认知,师生都把心理咨询看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这种认知直接影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片面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这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的根源。

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不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支持系统,家校合作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目前,这种生态系统尚未理顺,家长关注学生的成绩,很少关注学生的情绪行为,学校以倡议书、家长信的形式向家长开展形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合作,导致单相传达,缺少沟通面对面的沟通机制。学校开展的各类心理将康讲座和心理游戏活动都是针对学生的,很少亲自进行相关活动,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机会减少,知识传达有效程度降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支持系统处于断裂状态。家庭方面,访问的学生多以隔代抚养为主,父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较少,只是一味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就认为一切都好,这是一种错误的培养观念。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几乎不与学校进行沟通,家校合作系统尚未有效建构。社会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媒体的话语权较重,是媒体在唱独角戏,只是部分的社会团体进行参与,参与力量不足。课后辅导机构主要对强少年进行课后作业的辅导,较少涉及心理健康和学习能力提升方面的辅导。所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尚不健全。

三、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对策

从上面问题分析来看,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还停留在表层,且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观念和教育方式。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从边缘地位走向核心,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团体等教育主体的优势,充分挖掘各教育主体的优势,利用各种先进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成人成才的健康发展。

1.提高重视程度。从思想走向行动,学校、家庭与社会要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联着青少年的成人成才,也影响着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应积极主动地扭转已有的教育误区,走出唯成绩论范式,使心理健康教育从边缘地位进入教育核心位置,在重视学生成绩的同时,三方也要重视学习能力提升、人际关系调整、情绪调节、社会适应等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实现心理健康促进学习成绩提高的良性循环模式。

2.从形式走向实质,多渠道开展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行动上。发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学校、家庭、NGO等教育主体推动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仅积极宣传与思想认识,还应从行动上积极推进,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生态支持体系。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应尽快构建生态支持体系,形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积极借鉴发达地区的互动模式,邀请家长、社会成员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王鑫强,张大均.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张大均,郭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汪慧.3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发展[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篇8

【关键词】青少年责任感;价值;生活方式

青少年时期处在人生转型的关键时期。行为习惯的生成、心理发展的成熟度、健全人格的形成等等都会伴随、影响着青少年的一生。而现一代的青少年受家庭生活方式、社会风气的影响以及学校教育的影响,在物质利益的熏染下缺乏责任感。因此,培养目前加强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青少年责任感的缺失及归因分析

青少年责任感缺失及家庭的成因。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又生在物质优越的家庭中,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刺激,如若不加以在心理上予以指导、不在行为上加以规劝,就会慢慢滋生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拜金主义的不良行为。责任感,就是不仅要要求自己的行为,而且还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作为现实的人,就要在漫漫人生路上,找到自己的坐标以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责任感的萌生使得青少年不会在选择上迷茫,也会时刻以责任感为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就是抚育孩子的人的生活方式。在不良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孩子耳濡目染,就会在身心上打下烙印。透过青少年种种的犯罪来看,这与其家庭脱不了干系。如:在刑场上,怒其母亲“教子不成枉为娘”的邓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杀了双亲的李非;还有2000年浙江省徐某弑母一案等等。通过种种案例,我们不禁发出“我们的是孩子怎么了”的惊呼。

青少年责任感缺失及学校教育的缺失。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中,学生们的人格、道德、情感、勇气、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生存适应的能力等没有被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整个社会以及教育界所关注的只是学生的知识能力。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期望下,我们教育的学生逐渐被培养成了一个听话的小机器人以及在艺术方面全能型的小天才。他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挣扎,在倡导多年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仍盛行的社会里挣扎。有的学生在行为上以示“反抗”,有的在心理作着痛苦煎熬的挣扎,有的为此反抗搭上了自己的一生。

青少年责任感缺失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上的各种热潮、热点层出不穷,青少年成为追逐的主力军,如:偶像热浪、上学期间恋爱热、网游热等等。还有就是社会风气越来越趋向于利益化。在利益的驱动下,在校学生,学习不好的学生为了及格而作弊,学习中上的学生为了争相获得较高的奖学金而作弊。作弊,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违背的道德上的责任。加之,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在社会上缺少普遍的认同,使得其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

二、青少年责任感培养的策略选择

(一)在儿童时期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家庭、学校双管齐下,用正确的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当孩子具备健全的人格时,他才能客观的看到事物最本真的面目。青少年表现出来的问题其实只是表象,在这表象之后就是他们因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不强而选择了错误的方向。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就要培养孩子的自我责任――自爱、自尊、自律、自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爱“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自豪感,是对自身纯洁信念的良好开端。”具备一个良好的开端,你就成功了一半。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努力践行自己的人生信条和生活、社会、时代赋予的责任。

(二)提升转变孩子的价值观,家庭注重生活方式的渗透

在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庭生活,应该珍惜这家庭带给自己的幸福。在《变形记》这档节目中,不少的青少年因为家庭的富裕而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在学校打架不学习,在家不尊重父母,甚至对母亲大打出手,这样的孩子就是缺乏目标、没有目标、缺乏责任感,使之在这叛逆的时期更加叛逆;而山里的孩子早早的挑起了家里的重担、懂事、孝敬父母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城市孩子的责任感、价值观不如山里的孩子。通过变形的生活,城市的孩子在山里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浓浓的爱,使他们悔过,改变自己以前的陋习。这也是使得自身改变的一种转变方式。另外,人的生活方式一经形成,便会是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方式、感觉方式以及做出的反应依据。而生活方式是受家庭影响的,所以在家庭的生活方式上也要注意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

(三)学校教育中要注重责任感的教育,而思想品德教育要挑起对于责任感培养的重担

篇9

1社会教育的教育群体有着直接的行为关联

社区教育举办的机构一般固定在一个小区、一个村子、一个工业区或者一个农业合作社中。受教育的群体之间本身就有着深刻的生活接触,自然也会有不可避免的矛盾摩擦。社区教育的群体如果都拥有较为高尚的人格以及完美的情操的话,自然有助于社区生活和谐和社会稳定。这就决定了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在固定渠道中建立秩序的局限性的根本不同,也是社区教育能够通过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推动社会生活和谐的条件基础。

2社会教育提升心理素质的实现途径

2.1积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心理教育培训是居民认知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而对于心理素质的认识也是提升心理素质的基础。当前社会教育团体提升心理素质教育的模式主要还是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我国很多社区教育是由政府与当地企业或者学校联合举办,对于当地群众有着天然的号召力。利用自身的条件优势,对社区学员进行专业的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心理健康学理论教育,提升他们对于心理健康的认知和态度。其次,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和受众群体相对固定,结构分层明显,有专门针对青少年、进城务工人员、中老年人的不同专项的教育机构。在进行心理素质培训时,社区教育能够通过结合不同的受教育群体背景的不同,按照实际情况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孤独心理,进城务工人员的自卑心理,青少年的叛逆和好奇心理等的专向培训,使培训的内容更加贴合社区群民的实际需要,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对社区居民进行心理素质培训,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培训,可以在培训之间搜集培训对象在心理健康上面存在的疑惑,了解基本情况之后再开展培训。要灵活变通培训的形式,注重培训的效果,提升培训的质量。

2.2对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广泛的宣传,提升大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对于心理素质教育组织的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变通,因为心理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而不稳定的过程。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社区内的宣传栏、老年大学、社区活动基地、文化公园以及城市休闲活动中心等社区活动相对集中的场所,利用粘贴海报,做公告栏、宣传语、播放心理健康视频的方式在社区内进行广泛的心理素质教育与宣传活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建立社区心理健康专项培训网站,或者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公众号的形式,通过播放宣传片,心理健康专项知识的文章,并在网站或者微信公众号上与社区居民进行互动方式,帮助社区教育群体有针对性的解决自己的个人心理健康烦恼,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社区居民心目中的认同感。

2.3组织社会活动建立互动参与机制

社区活动本身能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参与度,相对于单调的培训与知识宣传,其感染力和影响力也都会更大一些。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多种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但释放心理压力的途径也很丰富。例如,运动有助于化解网瘾,释放封闭,给人活泼开朗;音乐有助于心情调节,去除浮躁,使心情平和;美术能够让人将心中的压抑通过与绘画的互动而释放,减轻心中的压力;而舞蹈则能够提升心理平衡,提高人对于真善美的信仰。社会有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良好基础,也能够通过社区活动建立邻里之间的互动与了解。结合社区情况和社区教育受众群体的基本情况,组织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太极、棋类、书法、绘画等文体活动,组织年轻人开展田径、球类、游泳等体育活动,组织家庭妇女进行生活小诀窍、厨艺大比拼等专项活动。更能够结合活动内容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技能和专业素质训练,例如对于小区内青少年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知识培训以及互联网维护培训等。

2.4积极通过环境建设陶冶社区居民的个人情操

个人心理素质的提升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与社区内居民个人情操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全面提升与保持社区居民的个人修养,需要通过合理的引导建立良好的小区文化与小区环境。建立小区居民团结互助的氛围,实行小区垃圾分类制度,帮助小区教育群体建立互助组织,对小区居民进行互助培训,并打击小区内的不良风气。良好的小区环境的建立,对社区居民心理健康和行为产生号召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宽与发展。

3总结

篇10

目前,中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包括养成不打架不骂人的好习惯、养成有错就改的好习惯、养成礼貌待人的好习惯、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的好习惯等等,针对中小学生贪玩、叛逆的感性思维特点,通过音乐歌曲教学形式,例如一首《对不起,没关系》歌曲的学唱教学,对学生进行礼貌用语好习惯教育和有错就改的教育,这时学生不但不会反感,反而会更加主动地学习。

素质教育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其中环保教育是涵盖于中小学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教育的始终的,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养成爱护自己和他人物品的好习惯、养成爱护公共财物的好习惯等等。

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利用音乐教材内容展开拓展教育。

音乐课堂上,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爱惜课本。告诉学生所用课本纸张,都是来自大自然,是用砍伐的大树制成的,同时给学生讲解、展示树木在大自然中的作用防止水土流失、释放氧气、是鸟类等很多动物的栖息家园、能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原料和木材,如果我们青少年能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爱护我们的課本,那么我们就可以减少对树木的不必要的砍伐,节约我们的林木资源,也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音乐课堂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阵地、而环保教育是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课堂上,教育中小学生要养成遵守社会秩序和爱惜公共财物的好习惯。如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爱护学校、公园等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折花枝、不踩踏绿地。由于中小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还没有完全形成,还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很容易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为了让孩子们养成好习惯,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利用音乐活动环节,把遵守秩序和爱护公物的词句编写成朗朗上口的歌曲,或者让学生利用学会的歌曲旋律,做遵守秩序和爱护公物的创编歌词练习,孩子们有着爱玩的天性,音乐活动可以让学生加深记忆,并且促使学生主动去接受教育;为了进一步加深孩子对危害的理解和感受,利用幻灯片和投影仪打出不爱护公共财物和不遵守秩序后造成危害的一些图片,再配上音乐,或者让学生观看小电影,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遵守公共秩序的情感,教育学生从身边事做起、爱惜公共财物、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通过音乐课堂可以有效改善应试教育的束缚,让中小学生在愉悦的音乐氛围中,接受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篇11

关键词:中职生;疏导;逆反心理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42-02

中职学校学生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最容易出现的心理表现就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若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学生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中职生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在中职生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无论对什么人什么事都表现出怀疑、抵触或不满;对长辈的言语置之不理,甚至直接反对乃至反抗;这种反常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就是心理学所指的逆反心理。

二、中职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主观原因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最容易发生。中职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脑机制的变化,使得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表现出难以理解的莫名其妙的烦躁、厌恶等情绪。他们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地进行回避,产生反感甚至背离。学生在中职与中学阶段相比,学习目的、需要、动机不同,他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对立型性格特征也会产生逆反心理。如有的学生对老师、家长讲的事情,总要拧着劲来,其实他心里也明白老师和家长是好意,但他已形成了这种处理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方式,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对着干。

2.客观原因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出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和党内腐败现象,如、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执法犯法等,这些不良风气使少数学生对国家前途悲观失望,对媒体宣传的内容产生很强的抵触情绪。中职生入学后,极力想从父母的监督下独立出来,改变对父母的依存关系。父母越是关心、体贴和爱护,学生就越反感、抵触。另外不同家庭中培养出的孩子具有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

三、疏导中职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1.以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抚平受伤的心灵

笔者经常接触学生,从学生的行动、情绪反映、言谈、反馈等来了解他们的心态及其变化。实际上,逆反心理正是自尊心的一种畸形表现,学生最大的懊恼便是别人不尊重自己的意见,这样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因此当务之急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引导学生走出情感的误区。

笔者在担任2009级财务会计(1)班班主任时,班上有一个男生,由于性格比较倔强,之前经常和老师闹别扭,对老师、家长的话置之不理。上了中职以后总是以一种敌对态度来对待老师,语气强硬,并总是带着嘲弄和挑衅的表情,交流和沟通都很困难。上课时,该生总是做些小动作,故意大声说话扰乱课堂秩序,不管老师怎么说教都不愿改正。因此,所有的任课老师都对他深感头疼。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消除他的敌对心理,防止课堂纪律进一步恶化,笔者决定在班里增加一名班干部,并且这个职位由他担任。在班会课上笔者罗列了班里几个突出的不良现象,并提出要增加一名“副班主任”这个职位,当时这位男同学还在座位上不停地扭动着身子,笔者走到他的身边说:“XXX,这个职位能不能由你来担任,我相信你可以胜任的。”他愣了一下,表示坚决不同意,面对他的挑衅笔者没有动怒,而是思之再三,然后把他叫到办公室和颜悦色向他讲明这个职位的工作有多重要,并向他表明老师很需要他的帮助。他沉默了一会说:“没有人会听我的,我自己都那样,谁会听我的?”笔者拍着他的肩膀说:“你以身作则带好头了,同学们肯定会听你的,并且还会佩服你。相信我,我不会看错人的,你一定可以的。”面对他的不自信,笔者给予了他积极的肯定,他答应试一试。看着笔者脸上的微笑,他的脸上也扬起了笑容,神采飞扬,一路小跑地回教室了。没想到就因为这样给予他的肯定,这位同学逐渐变得和善,易于相处,上课认真了,对人也热情多了,而且还经常给笔者出主意,帮助管理班级。可见,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沟通,让他们感受到尊重,既能改善师生关系,也能让学生向好的方向转变。

2.以赞美代替批评,引导学生走出心灵的误区

很多学生并不是真正的叛逆,他们只想通过某种方式得到老师的关注,以缓解焦虑情绪。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这点,多赞美少批评。

在中职一年级第一学期,笔者教的学科是《经济学基础》,虽然这是一门专业课,但是内容枯燥,乏味,很多学生都不喜欢这一学科。个别学生更是表现得更加厌恶、反感,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笔者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一次,笔者让学生写一份理财方案“假如我有100万”,笔者细心研究,课堂上特别赞美了两个男生的方案。当时这两个男生特别激动,之后对笔者提出的问题不再顶撞,而是饶有兴趣地思考。这两个学生之前是“集体抱怨”的对象,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批评他们,而这次笔者突然赞美了他们,让他们觉得受到了老师的关注和重视,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上课不再和笔者对着干。其实每个学生都是有优点的,他们渴望理解,希望得到认可,并由此获得信心,因此,老师可以用赞美的方式来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引导他们走出心灵的误区。

四、小结

中职学生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小视的社会群体,他们应该是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青年群体,也必定是未来社会发展进步和城乡建设的生力军。心理教育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担负着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用自己的言行威信影响他们,做“人之楷模”,这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成败,进而影响着学生的命运和未来。

参考文献:

[1] 李娜,张大均.中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08(20).

篇12

【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综合品质

一、要正确解读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

当前,素质教育和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是人们谈论不休的热点话题。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我想,它无非就是注重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培养与提高,而不是虚假的、高分低能式的灌注和填鸭。素质教育要求在思想政治方面,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政治立场,真、善、美的心理品质;它要求在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培养学生尽可能高的动脑动手能力,分析应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在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以后能够具备适应社会、胜任工作、善于交往,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综合品质。与传统教育模式和方向相比,这实在是一种振奋人心的教育新思路。

二、要认真分析我们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从古代教育开始,传统模式的阴影一直而且至今还在笼罩着我们的教坛。从“人之初,性本善……”的启蒙教育,到“四书、五经”的倒背如流,无不体现了传授知识的死与呆,于是就有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的叛逆者的宣言。在当今,虽然我们也常常把传统的教法。当作茶余饭后的笑谈,虽然我们年年都在讲教育改革和教法改进,然而,改来改去,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学生的在校时间越来越长,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差。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年复年,日复日,轻车熟路地、创造性地继承着祖先的不明智。

我们总是批判和嘲笑古代教育,封建教育怎么怎么摧残人,推出个语文教材中“孔乙己”和“范进”之类的人物作为进攻的活靶子,然而,我们今天又怎么样了?一代又一代高分低能儿的出现,一起又一起学生自杀事件,还有更多的神经衰弱、视力低下、体质极差的青少年学生,不是对我们最严酷的嘲笑吗?

多少年来,虽然我们也在不断地强调要加强语文“双基”教学,但是我们语文老师却往往重视了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背记,而轻视了基本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并没有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们常常看到有些老师在给学生布置着繁重的家庭作业,布置着枯燥的文章背记任务,尤其是所谓的优秀作文。有一个语文老师,一晚上让学生抄十篇课文;有一个语文老师因学生在造句时忘写句号,就让学生把句号抄二十遍;还有一个语文老师,因学生家庭作业没作完,就罚学生把有关词语抄六千遍。就这样,原本天真烂漫,风华正茂,大有希望的一代人,被艰苦、重复、枯燥的无用劳动,磨掉了灵气和悟性,荒废了宝贵的黄金时间,最终成不了优质人才。

当然,作为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传统的教育和考试制度也未必拥戴,只能是被动无奈地适者生存,疲于奔命,既苦了自己,更害了学生。说到底,考试制度、教育评价的改革,才是素质教育的开路先锋,否则素质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要加强教材、考试、教法的改革

与此相匹配,教材和学科设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排头兵。传统教育在教材体系上过繁、过细、过碎、过杂,不利于学生博学众采和个人兴趣与特长的发挥。在学科设置上,传统教育贪多求全,既想顾此,又不愿失彼,总认为这也重要,那也重要,这也有用,那也有用。殊不知很多学科,在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用处甚微。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当今时代,学科门类和分支越来越多,如果不分主次一味地追求多而全,那就只能把学生累死。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上,传统教育认为,难度越大,质量越高;教与学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这是违背青少年学生心理和生理规律的,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极限问题,超过了极限,就会逆反回落,事与愿违。我们讲减负,并不是不要教学质量,而是要减掉压在学生身上的超重负荷,减掉压在学生身上的重复劳动,无用劳动,甚至是反作用劳动,是要减掉那些不合理的考试,繁琐的考试,虚假的排名论次给学生造成的身心压力,是要给优等生松绑,给差等生解困,给全体学生创造自由翱翔的时空。

因此,教材、考试、教法,这三位一体的改革,才是我们今天全力追求的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和减负的必由途径。

四、要认真做好教学当中的减负工作

减负应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前提,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减负为保障措施。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相辅相承的。不减负,大量的繁琐和糟粕充斥着学时,以次压主,喧宾夺主,素质教育就没有生存的时空;反之,不强力实施素质教育,还是用不科学、不明智的教育手段去从事教育,那么,减负只不过是空喊空谈。

减负必须以有效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提高教学质量又应以减负为重要手段。不要单纯理解为,减负只是为学生的身心健康考虑,可以说,减负以后,教学质量还应该有一个质的飞跃。试想,在一个枯燥、繁琐、困苦、摧残的环境中,怎么能够培养出全方位发展的优秀人才?充其量不过培养了一群高分低能的书呆子。所以,减负和实施素质教育其实都是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只不过是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目的。看不到这一点,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就永远都走不出迷宫,走不出误区。

篇13

一、“读书无用”还是“读书无望”

首先,我认为,“读书无用论”并不符合农民真实的对文化教育的客观态度。今天的广大农村,农民都很重视文化知识。随便去问任何一个农民,没有几个从主观认识上说读书没有用、知识不值钱的,想让子女接受更高一级教育的想法,才是当今绝大多数农民的真实思想和心态。

其次,“读书无用论”直接把农村教育问题的责任,推到了农民的思想认识这一“表面”原因上,无形中转移了人们对传统教育体制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这一“根本”原因的视线。因此,我认为,与其说是“读书无用论”,还不如说是“读书无望论”促成了农村学生辍学。

二、是“经济所迫”还是“经济所惑”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特点是,劳动密集型经济仍然是我国经济的主要类型,这种经济类型在我国目前得到了快速发展,它对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要求不高,小学、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工也可以适应大多数的工种。劳动密集型经济的发展给农村青少年(包括没有读完初中的)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发展机会,不少初中生正是在这种新经济形势中看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才纷纷主动弃学进入社会寻找工作机会的。另外,在家长看来,如今只要孩子辍学后能够找到相应的工作,给家庭带来一定收益,他们对子女辍学的反对也就不那么强烈了,而是具有更高的容忍度。所以,我认为,经济所迫年代早已过去,现如今的孩子不想读书而导致辍学,绝不是教育费用投资高承担不起的原因,而是为当前经济模式诱惑所致。

三、社会环境对青春期孩子的诱惑

首先,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尤其是外出打工,它满足了农村青少年的渴望独立和长大成熟的青春期心理需要。一方面,打工使辍学学生挣脱了家长和老师的严格束缚,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满足自己特定的消费需要,从根本上获得了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另一方面,通过打工期间的社会锻炼,这些学生似乎一夜之间就进入了成人的角色,例如,学会了抽烟、喝酒、谈恋爱等。此外,以打工锻炼为辍学理由,不少父母也持默许和支持的态度。

其次,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心理断乳期。青少年对长辈具有反抗和叛逆心理,对摆脱长辈的约束有强烈的愿望,他们的群体归属感特别强。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自愿性辍学的农村初中生大多是“成群结队”的。

四、农村孩子厌恶学习谁之过

首先,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单一,容易使文化课成绩差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其次,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城乡差异,使得农村中学中的教师专业结构单一,素质教育在农村缺乏施行的相应条件。

篇14

一、正视青少年的心理,宽容对待学生

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的成长发育期,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烈,不愿意被别人约束。在学习上,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的教育置之不理,反而和教师对着干,这其实是一个心理发展的必经过程。之所以教师认为学生有问题,是因为教师的观点跟不上学生成长的脚步。其实叛逆不过就是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教师想让学生中规中矩,而成长起来的学生却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独立性增强。这样,叛逆才带来师生关系的冲突,被看成教学存在的一种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作业总是不按时完成,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会指责批评学生,或者让学生多做几遍。学生在以后表面上听教师的话,按时完成作业,但是,作业出错率高,对物理的定义、概念都没有掌握,或者是抄袭其他同学的。因此,物理教师要清楚认识到,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

叛逆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学生迈出了要证实自己独立个体存在的脚步,属于积极的因素。因此,教师对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要客观分析和对待。一方面,青春期的少年生活经验和认识阅历尚未欠缺,思维的发展容易使其出现成熟与幼稚相矛盾、独立与依赖相依存的现实表现。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而不是权威地命令说教。另一方面,教师要调整好心态,以理性的视角去看待学生的叛逆,而不是把学生的独立看作是一种抗拒。从心理教育角度来看,教师的命令行为只能激化学生的抵触情绪和反抗心理,从而在教学上让学生更加叛逆。因此,教师要端正心态,不要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要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把学生当成朋友,用聊天的方式避免冲突。在师生之间沟通建立的情况下,学生不把教师当成敌人,自然会扭转自己的心理,认识到对与错,自觉地改正,这就推动了学生的心理发展。

二、做好课前备课工作

“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教师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备课是教师对教学的总策划,是一种教学策略,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课本是教师备课的第一手资料,只有深入钻研课本,才能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物理学习成绩的效率。如果教师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解,“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备学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进行。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品德意志、学习态度、思维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对所学知识与技能哪些学生已经掌握,已能运用,哪些学生不甚理解,用不太好,哪些学生虽已领会,但不深刻而容易出错等等。

三、优化课上授课教学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绝摒弃那种“教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2.教师讲解要“量力而为”,给学生“留白”。传统的应试教育下,课堂是“满堂灌”,教师把知识最大限度地教给学生,给学生强调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从而能顺利地应对考试,考出好成绩。素质教育改革提倡学生过程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学生不仅要会知识,还要会学知识,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处“讲深讲透”,学生没有经过“生疑——解疑——省悟”的一波三折,便无法激起学习的热情。要激发思维活动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思维密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思维要求,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中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去做,使学生言语与行动逐步起着自觉调控作用,从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提出一些有效的问题先让学生有效的思考,再试着解答,而不是由教师直接教给解法。学生通过认真思考、交流,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并且可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随机应变地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做到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地、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课后反思是很可贵的。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及时反思,及时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失误,不断改进和完善,并有针对性的提高,这会让物理教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备课与课堂教学,记录自己的感受、体会、评价及修订,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既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利于优化下一节、下一轮的教学,又便于及时弥补教学中的“遗憾”和“失误”,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功底,切实提高教学水平。课后反思的内容包括:反思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是否科学与完善;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得当;反思课堂中问题情景设计的趣味性、典型性与层次性;反思解题方法、解题结果、问题延伸及突发问题的处理;反思教学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及板书设计的艺术性。反思只是教学的手段,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局限于经验进行重复性的实践,要多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建立科学的反思行为,实现“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教师只有积极开展教学反思与实践,其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才会有本质性的提高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