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影视文学创作技巧范文

影视文学创作技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8:11: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影视文学创作技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影视文学创作技巧

篇1

[关键词] 《恼怒的葡萄》;约翰•斯坦贝克;影视化;视觉艺术

约翰•斯坦贝克以他经典之作《恼怒的葡萄》荣获196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与很多美国作家相同,斯坦贝克也曾经在好莱坞打拼过,曾经担任过执行导演和改编的工作,此种经历很自然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有电影化的印记。斯坦贝克的“剧本小说”是小说创作之创举。除了一小部分作品,斯坦贝克的作品好像全是专门给影视剧而创作的,所以,其很多小说都被广泛地改编而成戏剧与影片。

20世纪乃是一个文学创新的时期。特别在20世纪末期,文学作品创作技巧上的试验到某种极端化之程度。在这段时间,作家们注重运用各种艺术形式的混合来摆脱以前文学的那种纯洁与单一性。尽管斯坦贝克不喜欢公开宣扬其文学创作主张,可其在有些文章里也阐述了他的试验观:“若一位作家喜欢创作,他就会在反复的试验中寻求满足。他未来会提升且改善创作技巧、场景设置、语汇与思想节奏。他会不停地深入探索,试图把那些对他来讲新的技法巧妙地综合运用。”就是因为斯坦贝克一直不停地投身于小说创作技巧的试验和他的作品中显著的试验特点,所以斯坦贝克被人们称作一位极具多面性的创作者。“影视小说”就是其试验的重要成果。

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国内外研究斯坦贝克文学创作的相关论著非常多,还有别的学者研究他文学创作的戏剧特征,不过对他作品中蕴含的非常丰富的影视化特点和很强的视觉功效却几乎没有碰及,并且几乎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对于该作品《恼怒的葡萄》,研究人员从种种不一样的角度做了详细解读,可此作品极强的视觉效果上却基本被忽略,然而此种因为文字带来的视觉功效正好和作品主题是紧密相连的。事实上,视觉功效的强弱程度以及直接性往往与故事情节发展和作品主题揭示都非常重要,因此,文学作品视觉功效在凸显它的文学性、文化性以及主题时需要备受关注。本文力图由影视的美学理论、特别是从视觉美学的角度审视,把《恼怒的葡萄》当做文本之基础,对斯坦贝克“剧本作品”中的影视视觉艺术特点来进一步探讨,分析作品中影视与小说艺术的完美融合,展现斯坦贝克吸收影视艺术精华且把他融合到小说的成功实验,以此展现斯坦贝克对现代文学作品的伟大贡献。

一、《恼怒的葡萄》中的拍摄镜头和角度

镜头是影视艺术最主要的构成单位。每当作家开始运用镜头来思考与创作的时候,小说就有了其特殊的语言与文法,用其特殊的方法去讲故事以及表达情感。

在作品《恼怒的葡萄》中,有很多有关沙尘暴的细微描绘,还有加利福尼亚迷人景色之描绘。品味这些表现实际背景的文字犹如通过影视镜头去看在野外拍摄的实际画面相同。一般的,一部影视作品要有成千上万个镜头,影视作品就是运用这些众多画面所构成的影像来讲情达意的。拍摄镜头一般分成超长镜头、长镜头、全景镜头、中景镜头、特写镜头及超特写镜头。拍摄视角也与影视画面密切相关,大致是指镜头和被拍摄目标之间的角度;角度一般起到为故事情节润色之效用,分成俯、仰、平、侧等几种,角度变化会导致镜头成分的改变。

该作品开始就有很多表现那时社会背景的描绘:“……5月末,蓝天慢慢成灰白色,长期飘浮在空中的那些浮云消散了。阳光每天照射着茁壮成长中的玉米,让所有绿色叶边上展现棕色线条,且慢慢扩展。天空的浮云出现后又散开了,有时候根本不见踪迹。小草为了自身的生存,颜色成深绿色,再也扩展不开了。地面结了壳,一片很薄的壳。”这些有关 “蓝天”“阳光”“白云”与“旷野”的描绘所展现的景色犹如摄影机运用超长镜头拍下的远景;远景就是用来展现远方的景色以及宽广的空间环境,它的目的就是表现宏大气势的场景,有助于介绍环境与烘托氛围;而对“叶子”“小草”“玉米”与“大地”的描绘则运用了长镜头的拍摄方法,它的目的就是要展现一个特殊的记叙空间,让画面有某种整体和层次清晰之感。且它的背景的宽广度也需要摄影机采用俯角来拍摄。俯角比水平的角度要高,形成被拍摄目标降低之功效,用来展现人物角色的独特情感或作者之意图。若这里不运用长镜头与广角的拍摄方法来作描绘,作者不可能真实地重现经济危机之中那些荒芜的大地与生态环境。作品中这么多从远到近的典型影视技巧的应用使导演很轻易就能直接把画面挪到屏幕上,并且这么多影视技巧在作品中可以给人们带来愈发详实以及很强的视觉享受。作品中影视镜头的运用不但表达作品的内容与思想,也展现作品的节奏与艺术风格,更是展现作者的文学追求与审美情趣。

在刻画人物角色时,斯坦贝克则运用了中景和特写镜头等来仔细描绘那些很小的事物。中景展现被拍摄目标的主要部分,来凸显中心,准确表现某个特殊氛围中的人和人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近景与特写全是展现被拍摄目标的某个局部,它的目的是要愈发集中、细致地描绘细节与人物角色,传递更加丰富与繁杂的信息。在第2部分中,当汤姆第一次出现在观众眼前时,其外貌特点描绘得尤为详细:“他30岁不到。双眼是深褐色的,眼珠之上带有少许棕黄色。其脸部颧骨高且阔,那些深的皱纹沿着脸颊而下,在口两边有一弧形。其上嘴唇较长,双唇为了掩盖其暴牙,绷得特紧,由于其嘴一直紧闭着。其手特别结实,手指头非常粗大还有又厚又饱满的指甲,双手掌上满是厚厚的茧子。”

这种翔实描绘使人好像看到了一人栩栩如生地走到跟前,不管是相貌还是脸部表情都特备形象。描绘顺序先是“其双眼”和“眼珠”,接着是“脸颊”、双唇”以及“牙齿”,最后是“手指”与“指甲”,这么多细小的面部特征清晰地告诉人们汤姆的岁数和个性格特点。并且,全部图像都运用了平视的拍摄角度,利于较好地拍摄到目标最清楚与最精准的状态。作品没有经过作者的口来叙述汤姆的性格特点,而是运用这些翔实的刻画把汤姆展现在人们眼前。作品中还有许多相近的有代表性的影视摄影技巧之运用。影视镜头与视角的运用与变换不但提升了作品的叙事力以及艺术功效,也对作品的节奏与文学风格有了重要影响。

二、《恼怒的葡萄》中的影视色彩和灯光

影视往往运用光的明暗、光色的配置等让影像极富立体、空间和层次清晰之感,来表现现实生活之感受与艺术之美感,它的应用往往给予作品象征意义。各种光线设计与色彩配合,都会造成刚柔并济、欢愉、压抑之情调,利于展现主题、烘托气氛、描绘形象、强化戏剧效果、增加美感。灯光的应用是典型的一种影视技巧,也是画面设计、色彩与表现主题的要素。色彩是影视潜意识要素,大都用在感情的表达以及渲染。

不管是观看电影还是阅读小说,人们都会发现重要情景基本发生在晚上。在作品的第6部分中,凯希与汤姆在夕阳下和穆莱偶遇,在火旁边谈心,知道了农民的情况:“鲜红的太阳在地面上停留了很长时间才落下去,太阳落下的天空,光彩夺目,成片成片血红的彩云。夜色由东方升上天空,黑色慢慢笼罩了大地。星星在天空闪烁。”明暗结合的灯火设计也暗示了农民前途灰暗的境遇。以后汤姆与凯希的相逢也出现在夜晚:“在小路尽头,那条土路依然往前延伸,穿越了已经收割完庄稼的田地,夜光下能够看到一簇簇沉甸甸的干草。浅浅的一弯月低挂西面空中,漫长的银河明亮地悬在天空。……(汤姆)看到谷底下面有一帐篷,里面闪着灯光。他看了一会儿,看见里面有人影晃动。”

影视中灯光的运应用大都是来达到暗示主题目的,作品中有关光影的描绘也有类似之效用。若上面的2个场景在正常的光线下拍摄,会让人们感到不知所以然;可是低光的拍摄技巧就会让人们感觉氛围的凝重与严肃。此两个场景低光的拍摄效果犹如天亮前的夜空一般象征着在资本家压榨下农民的艰难处境和他们在反抗前的犹豫与苏醒。不过,作品中也有亮丽的色彩描绘。在第18章中,当悦德全家抵达加利福尼亚,当地的景色描绘异常色彩化:“全家人呆呆地看着阳光下闪耀着光亮的石头,看着河对面阿利桑那州那陡峭的悬崖。……河水在快速向前奔流。……全家坐在车里看着川流不息的河水匆匆流过,水草在河水中左右晃动着。”

影视的色彩大都展现在色彩基调与构成方面。色彩基调给整部作品的色彩倾向与风格定下基调,其不但是视觉造型,还是情绪氛围;不但是色调,还是情调,其通常展现着作家的构思与审美情趣。斯坦贝克常常用相似的情景来强化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对加利福尼亚五彩环境描绘,比如“石头”“悬崖”“流水” “水草”等,展现了人抵达加利福尼亚以后的内心变化与特征还有悲观的现实命运。与此同时,这些优美的景观也对悦德全家和读者们在经历困难与死亡以后有了新生之希望。

三、结 语

《恼怒的葡萄》是斯坦贝克把小说与影视相结合的可贵尝试,暗含着极为丰富的影视化要素,特别是电影镜头、角度、色彩和光线等特殊的视觉效果运用。影视的视觉效果与技巧让小说愈发凝练,因此小说不但具备了影视的特征,与此同时依仗小说的记叙特点扩充了作品容量,弥补了影视之缺憾,为影视争取到文学作品的读者。其专门将小说和影视因素融合在一起,让其作品有较强的可读、可看以及可演性。斯坦贝克是一位身处传统与现代交融时期的创作者,不但谨遵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原则,还敢于吸收以影视为代表的新出现的艺术表演形式的特殊技巧,孜孜不倦地对小说创作形式进行创新和试验。其小说试验的中心就是种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在他的“剧本作品”中,人们看到了其对小说创作形式的持续创新与实验。《恼怒的葡萄》是斯坦贝克最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它的中心主题、意象与构造之精巧性使它居他文学作品之首位,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参考文献]

[1] 董衡巽.论斯坦贝克的兴与衰[J].外国文学评论,1996(01).

[2] Boulton Marjorie.The Anatomy of the Novel[M].London: Routledge&Kegan Paul,1975:59.

[3] Steinbeck John.“Critics,Critics,Burning Bright”[N].Saturday Re-view 33(Nov.11,1950).

篇2

网络文学在今天人们的阅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网络文学的实体出版、影视改编和类型创新所引发的热潮此伏彼起,大有赶超传统文学之势。虽然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网络文学的自由性、多样化和网络媒介的接触特点,使得网络文学以其新颖、多样吸引着读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网络文学创作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文学性缺失、精品意识薄弱、过度商业化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下网络文学的创作生态和健康发展。

文学性的消解

现今的文学网站采用的都是付费阅读的盈利模式。鉴于按照每干字为收费标准的规定,不少文学网站上的作品都是以字数作为网站盈利的主要方式,同时也以字数作为网络作者的付酬标准。只有作品的字数越多,文学网站的盈利状况才会越好,作者获得的稿酬才越高。因此,不少文学网站和作者都拼命在作品的字数上下功夫。然而,在文学网站上作品的数量和字数成几何级增长的同时,单部作品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质量低下。文学网站上原创文学作品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网络小说越写越长,越写越注水。有研究者统计,在起点中文榜中榜总字数榜上,441部作品中过百万的有345篇,两百万以上的作品有132篇。其中,《从零开始》总字数超过千万字,《导演万岁》字数达到807万余字,甚至专门有网友传授小说注水的“秘籍”。

在点击率驱动和付费阅读的模式下,网络作家很少能够像传统文学作家那样精心打磨自己的作品。传统文学创作中需要锤炼语言、构思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创作技巧,而这在网络文学创作中几乎不复存在。一位知名网络文学创作作家如是说:“作品中情节逻辑性多有欠缺,有时候甚至出现前后矛盾的状况,这是因为很多网络小说字数多,三四百万字一本的小说,事先没办法写大纲,就算写了大纲,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除了开头其他部分实际上和大纲没啥关系。”这样的写作态度,除了带给读者数以百万计的字数,很难提供给读者一部文学精品。

网络文学的流行也导致了作家创作的跟风现象,缺乏原创精神,创造性不足。正是网络文学作家对作品书写的急于求成,使得当前的网络文学作品精品越来越少,更不要说网络文学经典作品。大多数作品经不起严谨的艺术推敲和文学审视,进而使得文学性在网络文学中消失。网络文学作品在审美方面,因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带给读者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审美体验,比如读写互动、多媒体阅读等,但是受点击量影响的文学网站,其作品逐渐脱离了文学本身,而去关注一些文学以外的因素。这些网络文学作品过于追求点击率,通过张扬个性、刺激搞怪、荒诞离奇、哗众取宠吸引读者。

面对网络文学创作的现状,网络文学研究者马季说:“网络文学暴露出标榜多元、对抗主流、疯狂复制、杂乱拼凑等严重问题,耗散了文学写作的精神价值。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来看,网络文学的庸俗化、快餐化倾向十分明显,如文本结构简单、写作技法粗糙、哗众取宠、格调低下等现象比较突出,导致网络创作主体失陷,思想深度被削平,在艺术水准上与传统文学仍存在较大距离。”

现实感的消失

虽然当前流行的穿越、玄幻、盗墓、历史架空、军事幻想等类型小说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多样性,潜藏着文学发展的巨大空间,但是今天的网络文学大多都是来自于想象、虚构,缺乏真实的生活基础。他们热衷于玄幻、盗墓、搜神、穿越等题材。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曾对玄幻文学提出过批评:“玄幻文学(有人称为‘新武侠小说’)不同于传统武侠小说的最大特点是其极尽装神弄鬼之能事,其所谓‘幻想世界’是建立在各种胡乱杜撰的魔法妖术和歪门邪道之上的,除了魔杖、魔戒、魔法、魔咒,还有各种千奇百怪、匪夷所思的怪兽、幻兽。”陶东风先生的批评揭示了玄幻文学所存在的某些问题,这也成为今天玄幻文学的固有病症。

当前的网络文学失去了现实基础,成为“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如流行的穿越小说,以各种胡编乱造的形式不仅篡改了历史,也随意添加了许多与历史完全不相干的人物。白日梦的虚构也成为网络言情小说创作所存在的紧迫问题。这些脱离现实生活基础的情节故事,虽然在一定时期迎合了读者的需求,但是长期来看,当文学离开了现实的土壤,其流传不会长久。作家刘震云曾经在盛大文学“首届全球华语原创文学大展”现场表示,“我尽量避开白天到晚上,避开人间到墓地,我也希望这些网络作家是不是也能够从墓地回到人间,从晚上回到白天。”刘震云的这番话,正是为今后网络作家的写作提出了一条发展和转型的道路。

其实,文学作品除了给人美的享受和愉悦之外,其中最为重要的功能无疑是社会引导和文化思考功能,作家最重要的精神就是社会关怀。然而,今天的作家,尤其是网络作家,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关怀心,而看重自己的作品是否畅销,版税是否高,彻底成为一个商业人。他们对于网络文学的写作,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对现实生活的漠视,逐渐导致作家现实关怀的缺失。由此,当前的网络文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停留在游戏化的层面,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人性审美的缺失

文学说到底是关于“人”的叙事形式,它意味着文学必须反映人、指向人、思考人,对历史境遇或当下社会中的人的生存状况和人性进行思考。遗憾的是,当下的许多网络小说不仅脱离了现实基础,而且远离了人的形象。其实,文学的人性指向远远比网络文学的文学性、现实感更为重要。因此,人性的缺失也许是当前网络文学存在的最大问题。

篇3

【关键词】新课程 信息技术运用 边城 资料检索 文本探究 再创作的创造

实施新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之后的中学语文教学,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探究能力,与此相适应,语文课堂上的信息技术运用,也不应停留在仅仅作为教师教学辅助手段的层而上,而应有机融入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井成为整个教学过程十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本文仅以沈从文先生的名作《边城》的教学为例,来阐述这一观点。《边城》是沈从文先生1934年4月完成的作品,后又经数次校改,是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之―。《边城》全文共有21小节,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五》选用了其中的第三、四、五、六4节。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划时代作品,《边城》的世界绝不是授课教师仅用几个课时的讲授就能穷尽的。学习过程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而这恰恰为信息技术运用提供了用武之地。至少,我们可以做以下几件事:

一、进行背景研究资料的检索

阅读文学名著,最墓本的前提是“知人论世”,亦即应该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的面貌, 了解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文学创作的经历,了解作家写作“这一部”作品时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问世之后人们对它的研究、评价的状况。《边城》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独具一格的巨著,这些方面的资料可谓汗牛充栋,但学生个人囿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能掌握的资料却十分有限。此时,可由教师提供最重要研究资料的篇目及网站名称,让学生借助互联网资源进行检索搜寻。可以查找沈从文的小说、散文、文艺评论作品及书信、日记等,也可以查找沈老的亲属、学生如张兆和、周有光、黄水玉、汗曾祺等人的回忆文章和评沦,还可以搜寻更多国内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的论著,他们的有代表性的观点与评析,必能给学生许多启迪。比如,《边城》中描绘的茶峒小镇,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美,透露着祥和安定的气氛,那里风光明净,人人有君子遗风。这一切,究竟是20世纪20、30年代湘西风凰的写真,还是出于作者美好的想象与憧憬?通过查找资料,就能明了:其实《边城》所叙写的故事在当时的湘西也已成为“过去”,那里同样有凶残的杀戮,人们的人生 观同样因求实利而变得庸俗。沈从文描绘的一切,只不过是他要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理想主义的图画。

二、推动对文本深入品悟

把握文学文本的最基本方法自然是阅读原作,但深入品悟文本却绝非只有这种单一的形式。这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的方式也许是最为丰富的。

首先,可以将原作文本与影视作品做比较鉴赏。《边城》已拍成同名电影,巳取得过极好的反响。文学与电影采用的艺术手段不同,但却可以殊途同归,不同的艺术语言,可以表达艺术家同样的思想情怀和艺术追求。电影《边城》很好地再现了小说的抒情散文诗的风格,不仅展现了如诗如画的湘西的美丽风光,也娓娓讲述了动人的故事,让小说中翠翠、傩送、大老、爷爷等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学生在认真观看电影之后再来细细品味、揣摩小说地文字,必能收获许多共鸣和新鲜地感悟。

其次,是听名家对作品地示范性朗读录音。这种学习方式更简便易行也更贴近小说的原作文本。沈从文小说的可读性是无庸置疑的,但变无声读物为有声读物,也许更容易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除了全篇的完整听读之外,也可以选择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及人物心理描写的重点章节反复听读,不仅可以在听读中驰骋想象,品悟作品,还可以直接学习名家的朗读技巧,直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三、推进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

对文学作品的感悟研读,总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入发展过程。在这一环节中,信息技术运用同样可以发挥其优势与作用。因为,不仅是在形成理性研究成果时需要不断地搜寻、补充研究资料,就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成果交流、评价的互动时,也完全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使其进行得更加广泛、深入而卓有成效。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课堂讨论一人发言,众人只能倾听的传统形式,可以建立以共同学习、研究目标为基础的“群”,其中,即可以“群”组成员共同的互动交流,也可以有个体与个体之间更深入的研究和词论。如果有共同兴趣的成员稳定、众多,还可以考虑建立网站。此外,博客、微博等,也都是可以采用的交流方式。(边城》的创作意旨、人物形象(如翠翠、傩送、大老、祖父等)、创作技巧、艺术风格等,都是很好的研讨交流课题。

篇4

关键词: 文学;科学;相结合;科普途径

中图分类号:I02;B50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007-02

1科普是科学与人文的交集

2006年2月,中国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升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行动呈现出了越来越好的发展态势。专家学者也越来越重视科普研究和科普创新。科普创新不只是一个理论的界说,它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目标是建构一个有吸引力的科普创新体系。科普工作在保障知识科学性的基础上,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本文的焦点在于科普途径的创新。

科普处于科学和人文的边缘,科普创新是科技原创新基础上的再创新,是一种综合创新。科学技术是面对自然的创新,而科学普及则是面向公众,面向人的创新,因此从知识领域上看,科普创新就是以科技知识(包括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为基础的人文创新。科普途径是多样的,不仅包括教育途径和传播途径,也需要包括文学途径。从科普的方式和途径来看,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理念除了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商业广告、生产实践、广播电视媒体等形式传输给公众以外,出版科普文学图书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普及科学技术应该与社会文化、文学艺术互相融合渗透,形成互动关系,而不应该是君临于其他部分之上的孤家寡人。

科学普及的内容非常广泛,科普创作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科普创作是科普活动的基础。科普创作包括各类科普作品的产出,涉及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子网络、展览等所有与科普相关的领域,同时还包括各类创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手段。本文主要聚焦于普及科技知识和科学理念。在科普创作方面,本文聚焦于用文学语言和故事情节来解说、传载某项科技知识或某种科学现象。

2文学在科普方面的作用及优势

科普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目前我国科普工作者比较一致地认同《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定义,科普应包括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或科学精神)的普及三个方面。就科学知识的普及而言,科普工作者从来就不是直接地将科学家的原始论文或成果传达给公众,而是需要特别加工。对科普知识进行文学处理是一种有效的加工方式。

科普文学的优势在于普及科学理性,而科普的根本意义也正在于普及科学理性,因为科学理性是科学的根本和灵魂所在。科学为一个社会带来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技术进步或物质文明,而是社会中的个体客观理性地看待事物、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是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心智。通过文学的形式和手段可以把深奥的科学道理通俗化,把抽象的科学概念形象化,使读者乐于阅读,易于接受,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激发他们关注世界、甚至进一步探究科学的内动力。科普文学就是为了普及科学的文学,它可以有许多种表达方式以及写作技巧。科普童话就是其中的一种。科普童话是引导少儿读者走向科研之途的动力之一。

少年儿童代表着社会的未来,是接受科普的重点人群,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增强他们的科学观念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科普童话寓意深刻、通俗易懂、且语言简单明了、情节引人入胜,这种形式易于被广大少儿读者接受。创作科普童话故事这种途径既符合科学特质又具有普及性特点,所以本文力荐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深入浅出的介绍自然、物质、环境等科学常识,使少儿在轻松愉快的语境中,学会各种科技知识,增强科学理念。

3科普童话的特点以及在科普方面的作用

科普童话将童话故事和科技知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孩子们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增长科技知识。它可以使少儿在阅读中感受万物的神奇和奥秘,感受科学知识的力量,可以激发少儿的科学想象力和对科学探索的向往。它以传播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创造能力、满足好奇心、丰富想象能力为目标。

科普童话故事由诸多元素组成,除了科技成分外,还有玄幻成分、魔幻成分、科幻成分、文化成分、社会成分等。社会成分是背景,文学成分是树枝,文化成分是绿叶,科技成分是花朵。

本文力荐科普童话故事的主题聚焦于环境问题。我国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已经构成了少年儿童科普教育的必要内容。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变大,这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是: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程度加剧、草原加剧退化、森林资源急速减少、生物物种快速灭绝、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湖泊及湿地面积收缩、水体及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等等。以上每一个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都是一个对少儿进行紧迫科学教育的内容。抓住环境教育这个主题,同时结合其他科普教育,可以使少儿的环境意识和科学精神逐渐加强,从而将保护生存环境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本文力推科普故事从环境和资源的角度,叙述和解析故事中地球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好的科普故事主题并不是聚焦于讨论科学技术怎样才能消除污染节约能源,而是从更高的层面,诠释环境能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本文认为,环境能源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并不只是一个科技问题,而更是一个国际国内政治政策问题和人文素质问题。

4科普童话的主要评价指标及社会效益

第一,科普童话需要包含能引起孩子们的浓厚阅读兴趣的文学创作技巧诸元素。第二,科普童话要有科学依据。科普童话的目的在于普及科技知识和传播科学精神,它是一种使少儿读者变得充实、聪明和富有智慧的文学形式。第三,科普童话需要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那么评价科普童话作品的指标就是看其主题和内容是否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创新创造”的主题,是否以传播科学知识、加强科学理念为宗旨。

本文预测此类科普文学会有很好的社会效益。科普童话故事是一种趣味性强、传播面广、影响时间久的科普教育资源,它既符合科学特质又具有普及性特点。这种既符合科学又体现少儿文学特点的科普童话故事容易在广大少儿读者群内传阅,便于所承载科普知识的传播,在培养和提高广大少年儿童的科学意识方面将产生明显的影响。总之,此科普文学作品的完成将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具有广泛厚重的推广价值,对开发新的科普途径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同时对繁荣科普文化、提升国家及地方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长久的效益。

5完成科普童话创作和实现其社会效益的主要途径

5.1 完成科普童话创作的主要途径①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主题,广泛采集科普知识。②针对未成年人,研究其阅读心理和阅读兴趣,找出科普知识与少儿阅读兴趣的契合点。③广泛研究国内外少儿文学作品,提炼和吸收少儿文学创作技法中最有利于传载科普知识的元素。④广泛研究国内外科普文学作品,吸取其创作手法方面的精华,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创作手法方面的创新。

5.2 实现科普童话社会效益的主要途径①趣味科普读物可以承载优秀的科普资源,并易于把科普知识和科学理念传输进广大少儿读者的心智,从而实现科普资源的共享。所以,出版科普童话图书及杂志是开展社会化科普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②要实现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以在国家、省、市、县科协网站和其他网站开设科普文学专栏或专题,介绍“科普童话”和“科普小说”创作中的一些新作品。这里说的“科普小说”不包括科幻小说,它重视的是对现实科学进行文学反映,目的在于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精神的传播。这是一种具有广泛久远影响和典型意义的创新性科普渠道,此渠道值得加大力度建设。建设此类特色网站,可以有效地为科普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提供展示空间,同时还可以反映科学与文学、科学与文化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方面的最新进展。③结合区域优势条件,把科普文学的创作与当地的地理和文化资源相结合,进而发展当地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展览产业,从而促成科普事业与地方经济文化教育共繁荣的局面。④结合科普童话的内容,开发动漫产业、影视产业和工艺产业,从而提升国家及地方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曾国屏,古荒.关于科普文化产业几个问题的思考[J].科普研究.2010(01).

篇5

[关键词] 广播节目 声音画面 推陈出新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这是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引用《诗经》里的一句话。近年来,如何对广播节目进行创新,成为我们广播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福建广播影视集团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制作的综艺节目《可以听的武侠》获得了全国广播文艺创新特别奖;《新桃花源记》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录制技术一等奖;《蓝墨水的上游是汩罗江》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录制技术二等奖;综艺节目《爱是不能忘记的――冰心与吴文藻的爱情故事》、《一个预知结局的女子 ――张爱玲》参加国家广电总局首届金鹿奖的评比,获得金鹿奖二等奖。

对于我们录制人员来说,广播节目录制质量金鹿奖是国家广电总局为了提高广播节目质量,促进录音技术水平提高,奖励录制人员不断创新而设立的政府性奖项。它不仅对节目的技术质量有着严格的标准,如声音的清晰度,丰满度,圆润度,明亮度,柔和度,平衡度,真实度等。在节目的题材选择,音响层次,主题基调等方面也有所要求,着重表现广播节目的艺术感染力,并以此考查录制人员的艺术修养水平和应用各种声音元素驾驭整体节目的能力。在实际制作过程中,我们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广播综艺节目的推陈出新

广播节目的创新包含技术和艺术两方面的内容。一个完美的节目,除了题材和形式的选择要有创意之外。要获得一个好的听觉效果,还必须提高录制人员技术水平的艺术性。法国国家电影学院的入学考试,年年不变地会出现这样一个题目:“用一盘录有各种音响的磁带,试剪接成一段有趣的声音段落。”用这种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声音构思能力。对录音师来说,节目制作中的画面构成,及其声音表现所形成的听觉美感,都是一种由技术性向艺术性转化的过程,其应用技术手段所产生的结果,以艺术效果的形式加以表现。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可供录音师选择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多,设备越来越先进,它们的存在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熟练、更加准确。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制作一个优秀的广播作品,不仅要求录音师技术上必须精益求精,而且要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在技术和艺术上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注意到了这一点,在不断熟练掌握数字技术的基础上,着重加强艺术水平的提高。除了更多地学习各兄弟台的有益经验外,我们还从影视作品中吸取营养,积极参加节目创作的初始设计,并对节目音响,音乐元素的应用提出合理意见,为节目赋予更为丰富的声音画面。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只有在主题和创意上与时俱进,才能在形式和内容上推陈出新。2005年录制的专题节目《新桃花源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节目以热爱家乡,保护地球为主题,采用科幻剧的表现形式,充分应用声音元素和声音蒙太奇的创作技巧,组合浓缩了福建的自然山水,民风民俗等内容,具有丰富的镜头感和画面感,它像一幅现代音响与自然山水情景相融的画卷,强烈地激发了听众的想象力。为了突出声音的创新,我们在语言、音响、音乐等方面作了一些设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语言方面,首先在音色上对节目中的几个重要角色进行区分,画外音是本节目的主线,起着基础骨架的作用,在录音棚中用较近距离的效果录制。主角外星人榕得乐的声音较为夸张,具有表演特点,我们选择话剧演员进行演播。电子模拟电脑声在节目中经常出现,我们利用年轻的女声进行变调处理。音响方面,着重于镜头感和画面感的构建,每组镜头都用多声轨合成,注意声音的层次感,在写实和写意的结合上力求和谐完美。音响有实录的,也有资料合成,还大量采用电子模拟的太空声来加强效果。音乐方面,则大量应用超自然的音乐进行场景描绘,应用民歌,山歌进行情绪的渲染,音乐尽量选择风格一致,互相融合。

2 综艺节目创新的艺术效果

古人云:轻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广播节目的特点就是以情感人。综艺节目《蓝墨水的上游是汩罗江》,讲述的是台湾乡愁诗人余光中回乡的动人故事。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为了突出主人公多愁善感、诗情画意的性格特征,我们精心设计了音响和音乐,使节目充满了浓郁的书香韵味。 随着时空的转化,听众的情绪在音乐的铺垫下迭宕起伏,音响元素的表现,为我们展现出远景、近景、长镜头的组合,以及特写、“老照片”、画外音等效果。让听众徜徉在我们所构思的艺术长廊中。这样感人的画面,动人的情景,就是我们的艺术创新。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根据郑渊结童话改编的童话剧《肥皂订书机》,充分展现了这方面的内容。该节目采用童话故事的形式,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可以充分表现声音魅力的平台。童话式的语言,夸张的音响和恰到好处的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听感冲击力。通过连续不断、虚幻夸张的订书机效果的不断提示,不同朝代的不同时空被有机的结合起来,产生了镜头的跳跃感,蒙太奇的效果给听众带来丰富的想象。节目中音响和音乐的和谐统一,静与动、强与弱的响度对比,使节目既有文学性,又有画面感,好听,好看,好玩。综艺节目《爱是不能忘记的》讲述的是冰心与吴文藻的爱情故事,爱情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但冰心与吴文藻的爱情却显得那么大气,那么的富有内涵,那么的荡气回肠。我们选择缠绵优扬、抒情大度的音乐作为整个节目的铺垫,表现了主人公不同时期不同的精神面貌。写景、写意的音响使我们塑造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节目结构简洁明了,风格清新流畅,把爱情的诗、情、画、意用音响的形式融为一体,效果更加感人。

3 技术为艺术效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