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食物卫生安全知识范文

食物卫生安全知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8:11: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食物卫生安全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食物卫生安全知识

篇1

在我国,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属于完全两个不同的行业,但后者本质上是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与前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以奶粉安全的隐患为例,不单局限于后期的食品检测,也要重视奶源。

为使奶牛能不间断的挤奶,使不孕奶牛出奶和提高产奶率,养殖户普遍使用多种激素(如黄体酮、苯甲酸雌二醇、利血平)。而激素在奶牛体内残留时间较长,很容易进入到牛乳中,最终在奶制品中形成激素污染。多种研究表明,牛奶中残留的激素为食源性雌激素,是可被人体吸收的。此类激素污染食品后进入人体会产生多种副作用。黄体酮、苯甲酸雌二醇等激素可以刺激过早发育,甚至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有关;利血平则是肾上腺素神经抑制药,对啮齿动物是一种致癌物质,诱发乳腺肿瘤。

我国养殖环节还是处于小农经济模式,尚未达到集约化养殖。由于个体养殖户的素质参差不齐、法律监管体系的缺失等多种原因,无法从源头上彻底杜绝激素污染。消费者对国产奶制品有恐慌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购买国外乳制品,或利用国外乳品原料在国内生产成品,也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即使在国外某些地区,激素污染也无法避免。去年,大量洋奶粉通过各种渠道进口到中国,但很多批次也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包括激素污染。

盲目迷信国外产品未必可取,建议消费者更侧重于购买国内外大型品牌的乳制品,因其内部控制手段较严,技术水平较高,也很珍惜企业产品的信誉,对产品质量的把控能力更强,相对来讲较为可靠。例如,多次发现的三聚氰胺事件,大品牌产品后期基本没出过问题。

陈米变身“靓河粉”

大米在长期储存过程中淀粉会老化,多种霉菌会缓慢生长,产生虫蛀及氧化等各种变化。陈米不但口感差、营养价值低,更可怕的是会陈化而积累各种毒素,特别是因霉菌生长导致的黄曲霉毒素易超标。

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质,它损害人的肝脏,导致肝炎、肝硬化等。临床表现有胃部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及肝区触痛,甚至出现水肿、昏迷。长期食用变质米会诱发各类免疫系统疾病,诱发以肝癌为代表的多种癌症。我国法律规定陈化米及其产品只能用于工业用途,如通过发酵制备酒精用于乙醇汽油,禁止食用。

年前有报道陈化米被加工成河粉,实际上此举由来已久。其原因首当其冲的是原料价格低廉,二来河粉属于传统民间食品,多数加工企业都是作坊式生产,为逃避监管提供了可能。更有甚者,为使河粉看起来更白,为掩盖河粉的陈米味及延长保鲜期,添加氧化性的漂白剂、吊白块等,这更使得陈米制作的河粉毒上加毒。

为解决陈化米加工成河粉的问题,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陈化米加工的河粉中黄曲霉毒素、吊白块的检测并不难。只要加强监管,很容易得到控制。相关企业也应建立起良好的品质管理体系,不能唯利是图。

问题猪肉制“腊肉”

年前腊肉再起风波,问题猪肉经亚硝酸盐浸泡、涂胭脂红熏烤,即变身“腊肉”。

篇2

在需求的带动下,生物特征识别的研究和开发都很火。生物特征识别是一个交叉学科,采集装置设计涉及光学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 识别算法涉及模式识别、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数字图像处理、信号分析、认知科学等领域。生物特征识别领域存在着大量有应用价值的科学问题需要解决,而且近年来随着生物特征传感器的成本持续下滑和免费生物特征数据库的大量共享,从事生物特征识别研究的入门门槛越来越低,相关研究人员几乎遍布全球每个高校和科研院所。

研究开发白热化

生物特征识别的研究水平已经进入商业应用阶段,例如指纹识别、虹膜识别、人脸识别、掌形识别等领域已经出现了较为成熟的产品和应用。在良好的市场前景刺激下,现在生物特征识别的研究目标普遍比较实际,瞄准的研究问题大都是产品应用中的核心问题,目标都是提高生物识别系统的综合性能,例如精度、速度、鲁棒性等实用指标。

我国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对生物特征识别的研究热情是很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863 计划都将生物特征识别作为一个重要的资助领域。2006年年初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在谈到公共安全重点领域以及前沿信息技术的部署时,都明确提出要重点研究生物特征识别。我国从2000年开始连续组织了6届生物特征识别研讨会,参与规模超过了1000人次。并且在2004年和2005年我国都组织了生物识别算法竞赛,内容涉及人脸、指纹、虹膜和掌纹等。

标准制定国际化

生物识别系统的应用规模可能是以城市、国家或者世界为单位的,而生物识别产品的供应商却数不胜数。要保证这些生物特征识别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和互联互通、保护消费者的现有投资、便利产品的升级和维护都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并且由于生物特征识别是对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会引发许多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隐私、伦理、法律等,各国的司法部门也在跟踪生物识别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状况,用于指导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可喜的是,生物特征识别方面的标准制定工作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了。国际上已经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制定生物特征识别的相关标准,一些发达国家也成立了专门的部门制定生物识别标准。

特征融合普遍化

任何单一的生物特征都有自己的应用范围,这是由生物特征的惟一性和稳定性决定的,如部分人的指纹特征很难提取,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者光照变化人脸图像会发生变化等等; 每个生物特征的识别准确率也各不相同。所以取长补短、融合多种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识别是近几年来的研究与应用热点,被称为生物特征识别领域最具挑战意义的工作之一。

篇3

关键词 供水系统;饮用水;水质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TU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2-0063-02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安全的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加上水体污染的日益严重,使得城市的供水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水质安全问题逐渐被人们越来越加以重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城市饮用水的安全、卫生的标准和规范,旨在为人们生活提供卫生、安全的饮用水。对于供水行业来说,如何确保饮用水符合国家的标准要求,保证供水安全,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优质的水源、规范的水净化处理、有效的消毒以及安全的管网输配等等,每一个环节对饮用水的安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城市供水水质安全面临的威胁和挑战

1.1 水资源开发过度

我国本来就是个缺水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农业和人类日常生活用水量的大幅度增加,对水资源的开发过度更使我国水资源的短缺状况加剧。很多城市水资源已经表现出严重的短缺,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更使很多地方出现了地面沉降、塌陷的现象。统计资料表明,在我国很多城市的已经出现了用水危机,人均用水量已经接近或者达到国际上的贫水界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超过了合理的范围,引发更大的水资源危机。

1.2 水源水质污染严重

轻、重工业废水的无处理排放和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造成了我国水环境出现大面积的严重污染,全国整体的水资源质量较差,对饮用水的水源水质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我国很多城市的近城地区,饮用水的水源已经遭到破坏,经检测,有一半以上的水质在四类以上,水源正面临着水质污染的严重威胁,有的水源甚至已经不能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水源。河流水质的污染直接影响着整个河湖流域以及地下水的水质安全。

1.3 落后的水净化处理设备和技术

城市用水的水净化处理方法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方法是氯化消毒。此方法主要用于水源为地下水的水厂。第二种方法是以接触氧化的方法除铁、锰,配合氯化消毒。此方法主要用于水源为地下水且铁锰的含量超标的水厂。第三种方法是混凝、沉淀、过滤,配合氯化消毒。此方法主要用于水源为地面水的水厂。但是无论是哪种方法,所用的水源都是无污染的天然水源。对于水体中含有氨氮、有机物等溶解性污染物的污染水源,常规的使用以上三种方法都不能对污染物进行消除,因此不适用于对污染水源的净化处理。

1.4 贮蓄输配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在很多城市供水管网中,普遍存在着覆盖面广,管道较长的特点。水在管道中停留时间长,并且为了保证供水多需要二次加压,这就导致水体二次污染的几率增加。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管网末梢水和经过贮蓄水池后水端处的水质与出厂水的水质相比平均下降率在86%,合格率下降50%左右,余氯量过大导致的不合格率在20%~30%。在饮用水污染事故中,由于水池二次污染所导致的占一半以上。由此可见,饮用水在贮蓄输配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是影响水质安全的直接因素。

2 城市供水系统中水质微生物的安全问题

饮用水安全的首要问题就是水中微生物指标的安全问题,水中微生物的超标,是现今供水行业保证供水安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常规的水处理方法不能有效的去除遭受轻度污染的水源中的有机物及藻毒素类物质,这就难以保证供水的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要求。通过研究发现,在水处理中采用活性炭技术可以将水中的微量有机污染物和水体消毒产生的副产物有效的去除,这对供水管网中水体中生物稳定性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因此活性炭工艺在城市供水的处理上被加以应用,为饮用水的安全发挥作用。但是,也有部分未被灭活的细菌包括病原菌在内的微生物可在活性炭颗粒上吸附从而受到活性炭的保护作用,这样就使得氯的消毒效果降低,很多微生物存活下来,进入管网在管壁上存活下来,造成水的二次污染。因此,活性炭技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供水二次污染的控制问题更显重要。

3 水质微生物安全保障与消毒处理

对城市供水的消毒要求不仅能够将水中的病原微生物消杀,同时还要保证在输水管道中的病原微生物无法生长和进行繁殖。虽然很多国家对城市的供水都进行消毒的处理,但是仍然时常有介水传播的疾病发生。在供水管道中对于微生物的生长进行控制多采用保持余氯的方法,但是其消杀的效果并不理想。通过研究发现,在管网中的硝化作用会对消毒剂产生消耗从而使消毒效果降低,而且在管网中还有多种病原微生物不受消毒剂的作用,在水中悬浮影响人体的健康。在供水管网中余氯的浓度是逐渐的衰减的,这跟水温、管材、停留时间等多种因素都有关系。管网微生物的存活受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有时季节性的变化也是管网中水质的控制难度加大。由此可见,对供水管网系统的优化、控制微生物控制是一个复杂而且困难的问题。

4城市供水系统中微生物安全的评价

我国饮用水安全的检验项目和检测方法上仍然有许多问题存在,这直接影响了我国饮用水安全性评价的准确性。在检验菌落总数的方法上温度单一化,着重培养体温型微生物却忽略了室温型微生物的培养。在致病微生物指标的确定上,只以常见的几种致病微生物作为参照的指标,缺乏与饮用水密切相关的假单胞菌的微生物指标,实际指导意义不大。可以说,我国的饮用水衡量标准在科学性和准确性方面还有待完善。

采用HPC的方法只能检测出水中异养菌的一部分,却不能检测出其所占用的百分比和包含致病源。在美国饮水用的标准并没有对最低HPC加以限定,但是却对大肠杆菌相关的HPC水平进行了限定。虽然传统的检测方法能够对水中一部分的细菌进行有效的检测,但是从试验结果来看,水中存在的一些具有致病性可能的细菌并不能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因此传统的检测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饮用水水质安全性要求的不断提高,需要开发出更新更有效的水质检测方法,为人们的饮用水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篇4

科技圈这两年最炫酷的,当之无愧是生物识别技术。一些手机已支持指纹解锁、指纹支付,但尚未大面积普及。

身份认证是互联网的基础应用,在传统互联网时代,注册、登陆、支付等等行动都需要确认身份。但系统很难辨别用户输入身份信息的真实性,“你永远也不知道互联网对面是个人还是条狗”。

生物识别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本质上改变了这种现状。指纹、人脸、掌纹、眼纹、虹膜、人的DNA,各种可穿戴设备对人的健康信息的采集等,都将成为生物识别的数据。这些信息都是第一无二的,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

应用生物识别技术,并配合大数据,在身份认证时能做到精准识别一个人,而非一个账号。通过网络获取用户的真实身份变成可能,整个信用体系交易成本将极大降低。

炫酷的生物识别技术也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他们追求极致炫酷的用户体验,未来很多场景都可以刷脸刷穿戴式设备通过,更远的未来,甚至可以省略扫描过程,科幻场景完全可能变为现实。

小呼唤行业标准

谷歌新推出安卓M操作系统、苹果推出指纹识别系统,各大巨头都在试图开发生物识别,但国际上并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

这个风尖浪口上,蚂蚁金服倡导成立了网络可信身份认证产业联盟互联网金融分会(IFAA),试图形成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6月18日,IFAA由蚂蚁金服发起成立。合作伙伴包括三星、华为、中兴、OPPO、酷派等手机厂商,以及高通、握奇等为代表的芯片厂商、安全厂商、算法厂商、检测机构,试图将产业链各方融入其中。

蚂蚁金服安全产品技术部资深总监冯春培认为,传统互联网做的是识别账号,但账号有可能被盗,被他人操作,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要做得更安全,就需要识别人,了解是否是本人在进行操作。

“未来真正能识别一个人可能不是通过密码,也许通过其他的关于你个人本身的一些特征,你是独有的,别人很难去模仿复制。在这种意义上,生物识别让互联网变得更安全”,冯春培称。

小更安全?更危险?

安全与危险从来都是相对的。

青藤云安全CEO张福认为,生物识别技术可能让互联网变得更危险。网络黑客黑产一直存在,传统的账号信息泄露,可以通过修改密码解决,但生物信息泄露,难以更改。“你只有十个手指头,这些指纹信息都是唯一的,如果泄露对人产生的影响是终生的,基本没有方法可以修复”。

互联网发展史中,我们仍可以找到类似的例子。

2007年,韩国引入网络实名制。其初衷是打击当时盛行的网络暴力和网络犯罪,让互联网变得更安全。

但推行实名制的同时,信息安全机制没有跟进。当时韩国黑产盛行,黑客们攻击网站,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用户的个人信息,导致大批量个人隐私信息泄漏,满网横飞。

网络实名制与保护用户信息安全发生巨大的矛盾,韩国民众被激怒,强烈要求政府取消实名制。

2012年8月,韩国不得不宣布取消实名制。

一项旨在让互联网变得安全的举措,反而让互联网变得更不安全。生物识别技术的推广,如果只是追求炫酷,而忽视信息安全,将可能面临韩国当年的命运。

蚂蚁金服也意识到这点,“保护生物信息的安全,是最为重要的,必须比传统的账号保护更高级更严密”,冯春培说。

握奇数据开发了一套保护生物信息的安全系统,其高级产品经理杨子光称,生物识别数据非常安全,比如手机用户用指纹进行支付和交易,指纹信息会加密存储在手机隔离区中,不会上传到云端。

篇5

【关键词】生物安全防护;实习;检验专业学生;知识调查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308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551-02

生物安全防护指的是在实验室环境下处理和保存感染性物质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的防护措施,主要包括实验室防护设施、个人防护装备、物品和管理体系、相关仪器设备等。医学检验专业是医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的是县、乡、镇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患者各种标本集中场所,也是各种临床微生物集居地,从而也构成了医院重要的污染源和传染源。因此,通过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调查以及了解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来探讨对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宣传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我校三年制医学检验专业已经实习的26名学生和即将实习的72名学生,其中女生59名,男生39名,年龄为16~18岁,平均17.3岁。所有学生均学完《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临床检验技术》等全部专业课程。

1.2方法:设计统一的调查问卷,调查前向学生说明目的和要求,以无记名答卷形式当场填写并收回问卷。共发放问卷98份,收回问卷98份,回收率为100%。对收回的问卷逐一检查全部合格。

2.结果(见表)

伊宁卫生学校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调查表

3.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校学生对医院内感染、常用消毒与灭菌等原则有较好的掌握(78.6%和80.6%),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基本知识了解的很少,对所采取的主要防护措施认知率也极低。在调查中发现,有18.4%的学生不知道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有37.8%的学生不清楚检验科应采取几级生物安全防护、有64.3%的学生分不清生物安全标示的仪器种类、有24.5%的学生不知道意外发生后的处理措施等,对实验室日常工作中所涉及到的具体事务,像六步洗手法、实验室废物的正确处理方法掌握的还可以,各占53.1%和59.2%。所以,更新教育观念、增强预防意识、强化生物安全防护教育迫在眉睫,将生物安全防护知识作为检验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我们的医学教育理念必须转变,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攻势预防”的思想。检验医学不能“重检验轻防护”,医学教育切勿“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知识,轻综合素质”。因此我们不能只重视现代医学检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而忽视了对一个未来实验室工作人员在生物安全意识、普遍预防观念、感染控制检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掌握生物安全知识及其重要意义,为社会培养既懂“临床检验”,又懂实验室安全的合格的专业人才。

第二,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重点传授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强调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生物安全水平的分级、安全屏障及要求、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