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文化创意范文

企业文化创意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8:07: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文化创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文化创意

篇1

1.缺乏创新性。

创新是文化营销的本质和关键,但是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创新性不足,许多创意产品的文化塑造并未真正结合消费者的消费感受和产品的文化内涵,只是企业的一种主观臆造。

2.营销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文化创意产品集知识和技术于一体,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但是我国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科技含量较低,未能将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营销之中。

二、文化营销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

1.文化营销有利于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文化通过变通企业价值链中的某一环节或对企业原有的价值链进行拓展与再造,并整合不同的企业价值链,将文化因素融合渗透到企业中,使得企业能够在竞争中取得并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

2.文化营销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与消费者愿望之间的统一。

文化营销通过对企业内部人员意愿和外部消费者意愿的了解,发挥了导向和沟通作用,实现了企业目标与消费者愿望之间的统一,促进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3.文化营销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决定企业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因素,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寻找和创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营销强调通过价值观和价值观念群的塑造来促进企业的营销,而文化营销中所建设的企业的价值观体系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所在。

4.文化营销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就会面临其发展的“临界点”,文化营销有利于帮助企业提升其核心专长,为企业突破“临界点”提供动力支持,文化成分与产品的不断融合,营销手段的不断改进,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文化营销战略的构建

1.文化营销模式。

1.1产品文化营销。

产品文化营销主要由形式产品、核心产品以及延伸产品三个基本层次组成,是企业文化营销的的基础,是创意文化产业进行企业文化营销的第一层次。在当前的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包装、广告、仓储以及送货安排等因素在企业竞争中占据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产品文化营销通过分析文化环境或文化资源的特点,对产品进行文化内涵的差异化设计,赋予产品以情感氛围,使得产品符合消费者的消费个性和消费心理需求,促使消费者进行消费。

1.2品牌文化营销。

品牌文化营销是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企业文化营销的第二层次,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方法。品牌是比企业的生产设备以及产品等更为持久的一种资产,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品牌已经成为各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品牌文化营销通过对品牌名称、品牌的情感属性、品牌标志以及品牌的利益认知等的呈现,使得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能够感知到品牌所具有的经营观、审美观以及价值观,使得企业的良好形象得到转化和延伸。

1.3企业文化营销。

企业文化营销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企业文化营销的最高层次。其中,物质文化建设能够反映出文化创意企业的精神状态,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制度文化建设通过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对员工的文化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保障;精神文化建设是企业核心凝聚力的所在,也是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2.文化营销策略。

2.1产品策略。

文化创意产业在进行文化营销时,应当注意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以及服务等方面突出和强调产品的文化因素,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以精神消费为依据,创造具有企业文化个性的文化创意产品,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文化营销效果的提高。

2.2价格策略。

价格是市场营销组合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应当注意综合考虑文化创意产品自身的创意性、可复制性以及衍生性等特点,以价值规律和市场价格弹性为依据,分别对其进行差别定价、高端定价和促销定价,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营销。

2.3渠道策略。

独特的营销渠道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营销渠道的反应能力高,对市场的感知能力较高,能够促使产品增值。我们可以拓宽文化创意产品的营销渠道,利用手机、电视、互联网以及车载媒体等来提高文化创意产品的大众知晓度,降低文化创意产品的成本,提高文化创意产品的营销效率。

3.文化营销策划。

3.1主题营销。

主题营销主要是通过创造某种特定的主题,促进消费者进一步购买,以达到企业的营销目标。就文化创意产业企业而言,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激活”产品的文化理念,如以公益慈善、生态环保等为主题,并不断变更文化创意产品,使其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提高广大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2教育营销。

教育营销主要是指通过向消费者传递新的消费理念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等方法,改变消费者传统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引导消费者接受新的消费理念,提高企业的营销水平的一种营销方式。就文化创意产业而言,可以通过举办文化大讲堂、开设培训班等方式来了解消费者的感受,促进营销。

3.3国际化营销。

国际化营销是指通过扩展国际化营销渠道,走国际道路,以促进企业营销范围最大化的一种营销方式。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适应当前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发掘我国文化资源的特有优势,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高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繁荣。

四、结语

篇2

近年来,广西加大了对创意文化产业的投入,2012年印发了《关于建设广西创意中心的实施方案》。计划“在南宁新兴产业园建设中国西部乃至中国-东盟自贸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中心,促进广西创意产业发展”。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通过企业化、市场化运作分期实施。到2015年,建立健全为广西创意产业提供投融资、人才、技术、营销的服务体系①。广西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现了立足东盟的特征,利用每年东盟博览会的召开,密切东盟国家的客商,大力开展会展服务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与企业联系紧密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会展设计专业以求契合人才需求,专业人员的培养趋于合理。除此之外,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使得卓君、胡夏等本地文艺人扬名全国。园区的建立也促进了信息和人员的交流与协作,创意人可广泛交流、互通有无、互相启发,多样性文化、不断地思想碰撞为发展提供了沃土。

二、数码快印现状及发展分析

(一)国外数码快印发展的现状

传统印刷的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信息化发展、个性产品的追求,促进了数码快印的全面发展,数码印刷是未来世界印刷业的前途,发达国家的数码印刷业以年均约20%的速度在增长。可变数据流、个性化、网络化增长势头明显。数码印刷普遍涉足商业快印、银行账单、书刊、包装等领域,无论是CD包装还是菜谱、证照都离不开数码印刷的按需印刷的特征。在国外,数码快印形成了对传统印刷的补充,并提供了更多的增值服务。在美国,娱乐界的海报、招贴,文化创意界的表现等无不依靠数码印刷提供服务。

(二)国内数码快印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数码快印市场目前的发展潜力巨大,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分布范围由沿海向内地发展,从最初的一线城市起步,逐步推进到二线城市,范围得到拓展;二是经营模式出现变化,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数码快印公司转变经营模式,提供特色服务,多元化经营开辟了新的利润空间;三是对数字技术重新定位,改变了以往对企业的定位;四是持续加大设备投入与更新,紧跟技术的进步;五是文化产业越是发达的城市数码快印也越是发达,呈现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特点。在发展的同时,国内的数码快印企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地区发展不均衡,沿海城市业务需求旺盛,内地偏弱;专门技术人才短缺,从业人员的素质亟待提升,许多员工没有经过专门的技术培训,直接上岗操作;由于设备更新投入巨大,限制了企业设备的提升和采购,特别是印后加工阶段基本依靠手工操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快印”的特色。

(三)广西数码快印企业的特征分析

在广西,数码快印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带动下持续发展,客户最求短、平、快,市场产值增长速度飞快。企业布局上,与城市功能圈的定位相一致,文化发达的南宁、桂林、柳州等城市布局紧密,基本每个城区都有门店,而以北海、梧州等广西二线城市来看,主要还是靠近政府机关所在地较多门店。在服务上,由于广西靠近东盟商业圈的特点,文化的交融、信息的快速传播对数码快印企业要求愈发苛刻。多数的数码快印企业还是以门面的方式经营,一般规模不大,业务来源繁杂;企业员工一般少于30人,企业文化难以形成,员工流动性大,对企业的忠实度底;少数大一点的企业设备投入上千万,绝大多数企业的数码快印设备量只有2-3台,容易形成恶性竞争;企业高度重视与文化创意界的合作关系,并全力满足需求。

三、广西数码快印企业发展的思考

纵观广西文化创意发展的历程,短短的十余年已经让数码快印企业也得到巨大的实惠,同时,也倒逼着数码快印企业重新审视产业环境,重新根据产业发展布局。数码快印企业是服务型的经营模式,文化创意产业相当一部分的成果需要通过它来转化,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相互促进下,由之所带来的影响也值得我们思考。

(一)政府层面影响的思考

政府是产业得以发展的推手,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是运用隐形的杠杆来影响产业的发展走向,政府看重文化产业极高的附加值及社会影响力,同时数码快印的绿色环保特点也让地方的绿色GDP增长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出台了大量的扶持政策。由于政府是宏观管理者,政策的出台不一定局限在政府的层面,具体的业务主管部门会依据政府的规划来出台相应的政策响应,比如广西教育厅出台的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其实就是配套政策。政府对产业的支持度是行业、企业发展的根本,每一个关乎民生的政府都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民众的需要,在引导中扶持微小、扶持创新,必要的市场干预可以促进市场的繁荣发展。但是“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缺位之下,文化产业主体到处充斥政府文化事业单位权力操作‘事改企’型制的文化翻牌公司,已经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没有无缝隙化的内置谱系和功能嵌合的外部制度接口……诸如此类,成为推进中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产业制度障碍”[4]。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

广西的文化创意产业深受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影响,加之属于少数民族省份,民族特色、地域特征明显。广西作为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桥头堡,也是中国与东盟、东盟各国文化交流的集散地,各种文化、语言、信仰的交汇使得创意产业更具生命力,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须与数码技术的创新并行。数码快印企业作为提升广西在国家文化产业布局的生力军,既有服务于产业发展战略的意义又具有提升服务公众文化需求的战略使命。交融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数码快印从根源上提供了核心支撑,提升广西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占领广西在东盟国家中的文化交流制高点,增强广西数码快印企业向东盟国家输出的能力,以创新广西文化创新管理体制为源动力,提高话语权。

(三)企业人才需求影响的思考

人才需求是行业延续、企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国家产业转型不是人才需求的减少,而是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简单劳动力向技能型劳动力需求转变。发展带来了人才需求的旺盛,广西目前有37所高等职业院校,绝大数都开设有与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型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确立。作为高校,要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制定面向企业的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并提供专项研究资金。一是注重专业领军人才的培养,让人才去引领专业建设;二是完善校企合作体系建设,让企业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让专业对接企业发展;三是重视职员再教育,把入职前、入职后的员工能力培养纳入企业的人才储备中;四是建立合理有序的人才流通机制,把骨干人员的收入与企业效益挂钩,发挥人才的创造力[5]。

(四)企业运营方面的思考

首先,通过对比不同地域的企业,数码快印门店都是沿着城市商业圈同步扩展,企业布局呈现零散化,对经营者宏观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服务质量上要求“短、平快”实现24小时服务,除坚持上门取件还要学会利用现代的即时网路软件做到实时传递,门面的布局必须考虑客户覆盖区域,难以覆盖的区域宁愿放弃。紧盯大客户的需求,根据调查一家数码快印企业的50%以上的利润来自于固定忠实客户,随机客户相对较少,因此,门店的开设也可考虑设在非繁华地带,或者开设在尽量靠近稳定大客户的周边地区,一可以减少物流、租金等运营成本,二可以提升服务响应速度。其次,在规模化扩展时代,连锁加盟的形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市场占有手段。连锁加盟能封杀竞争对手,使之无立足之地,连锁加盟企业旗下店面数量多,设备、耗材采购量大,具有巨大的价格竞争优势。而连锁加盟企业的高标准统一式服务是规范化管理,展现企业形象的绝佳方式,而连锁经营的企业之间也可以在信息、材料、设备等要素间互通有无。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文化创新 推动 企业技术 创新

1、技术创新的涵义

技术创新源于熊彼特(J.A.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中,他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给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包括五种情况:(1)产品创新;(2)工艺创新;(3)市场创新;(4)资源开发利用创新;(5)组织管理创新。

现代技术创新理论正是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技术创新过程不仅伴随着技术变化,而且伴随着组织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方式的创新。综合各种对技术创新的解释,其涵义包括以下几点:(1)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2)技术创新是以新的发明或引进新的技术为基础;(3)技术创新包含“硬件”创新,也包括“软件”创新;(4)技术创新的效果是增加效益或提高市场份额。

2、企业文化创新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

企业技术创新的源泉在哪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来源于企业外部的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等和来源于企业内部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在影响技术创新的诸多因素中,文化因素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文化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创新的绩效。创新文化为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等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土壤。没有创新文化,整个企业的创新就会受到压抑和阻碍。

创新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精神导向。技术创新有赖于文化价值观念的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在企业文化创新的基础之上;(2)文化创新是机制创新的基础,它为机制创新提供文化动力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创新,机制创新就是一句空话;(3)先进的文化理念是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和灵魂,是完善管理制度的指导思想和最高原则。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佩鲁(Perroux.F.,1987)也指出“各种文化价值在经济增长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经济增长不过是手段而已。各种文化价值是抑制和加速增长的动机的基础,并且决定着增长作为一种目标的合理性”。

3、构建创新文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创新文化的涵义不但指创新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而且指文化对创新具有导向作用和牵引作用。创新文化是对原有文化的扬弃,即对原有的价值观、心理定势、思维方式、体制等的解构,也是新的价值观、制度、环境与氛围的重新建构。它包括创新性物质文化、创新性制度文化和创新性观念文化。在企业内部构建和塑造创新文化,将给予企业技术创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快速提升。创新文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特征:

3.1、求新求变、不甘落后。因为求新、求变,是创新过程的原动力,是创新文化的特质。无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采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形式,都是从技术、管理和制度内容创新,其动机和目的,就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变化,出现新的奇迹,否则就不成其为创新。

3.2、敢冒风险、敢担责任。如果不敢冒风险,不敢承担责任,再好的创意或方案只能是空中楼阁。创新与风险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实现创新的过程中,投入的物力、财力、人力多,花费成本大,同时又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创新预期结果,其机遇与陷阱同在。

3.3、包容失败。在创新过程中成功与失败并存。因此,只有包容失败的心态,才能容忍在创新过程中失败,也就是说:“要培育一种文化使大家不会对失败感到害怕,创造一种像游戏室的氛围”。

4、塑造创新文化,可从企业文化的三个层面由浅入深来进行

4.1、物质文化层面:支撑创新。物质文化是表象层,表现为一种物化的、外在的形式与载体,包括形象标识、工作场所、公共活动空间等内容。物质层面的创新文化是基础,它为形成更深层次的创新文化提供了前提。对于创新文化物质层面的塑造,可从激励创新的行为规范和实物载体等入手。如企业家和企业员工对创新的接受和重视程度,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态度和行为,对最佳创新员工的宣传实务等。

4.2、制度文化层面:鼓励创新。制度文化是中间层,包括行为准则、运行机制等内容。制度文化层面的塑造主要应集中在激励创新的制度体系方面,这是创新文化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础和保障。创新激励机制是指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政策,它包括对企业家和员工的创新激励机制。如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企业对创新优秀人才事迹的宣传程度。企业对创新优秀人才是否进行额外重奖,企业是否重视舒适、自由的工作环境和氛围等。

4.3、精神文化层面:崇尚创新。精神文化是核心层,包括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内容。企业精神构成企业文化的基石。确立一个什么样的企业精神,对于集合企业向心力,调动员工积极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创新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本,不断创新的企业精神是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核心,它给予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精神文化层面的塑造的主要目标是形成创新价值观和创新精神,这是创新型文化的根本特征。创新价值观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应从创新在企业价值观中的地位,员工对创新精神的认同程度、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精神等方面着手。

以上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支配着创新主体的行为,决定着创新的模式、效率和氛围。

总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当把企业文化融入技术创新之中,就会成为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资产。因此,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努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文化,才会可以形成核心的竞争优势,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文化创意;企业价值;影响因素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又称“创意产业”或“版权产业”,是新兴的服务产业。然而早在1912年,著名经济史及经济思想家熊彼得(Schumpeter),就曾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20世纪60年代,赫伯・席勒(Herbert I.Schiller)和阿芒德・马特拉特(Armand Mattelart)表明将革新中的传统文化融入全球资本主义的利益和进步中去具有重要性。1986年,著名经济学家罗默也曾撰文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

一、企业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价值早期被认为是由建造企业的全部支出构成的。因此,企业价值可由企业各单项资产评估值加总得到。但企业的价值除了资产的价值,还应该考虑企业内部各种关系所产生的效应。各单项资产评估值加总得到的仅仅是企业资产价值,而非企业价值。折现现金流随后成为被普遍认可的一种观点。现值是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并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现得到的。在现有的资产、技术和人力资源基础上,形成的预期获得现金流入的能力,即获利能力。

外部因素包括政策与法律、经济水平、社会文化、经营环境等等。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拥有的资源和各种能力。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而是由企业所特有的资源和能力决定的,使得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不可被模仿或替代,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智力资本、技术水平、组织文化、创新能力、品牌商标等非物质资产在企业持续发展当中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也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按照能否被量化反映,上述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又可以分为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财务因素主要利用从企业报表中获得的各种财务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后得到。非财务因素往往包括管理、文化、技术和产品服务等方面。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先进的企业文化,则是提高员工素养、增强员工认同感、树立企业价值观和品牌意识的基础保证。

二、文化创意企业的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时代的不同,导致财富创造的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价值来源的主体也随之改变。据统计,在经济发达国家,企业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比例在1980年是1∶1,到了2000年,这个比例上升到4∶1,无形资产的比例占了80%。文化创意企业是“体验经济”时代的产物。以创意与文化为核心的“无形资产”作为文化创意企业的重要资产,造就了文创企业与传统企业之间,在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方面的天然差异。从创意产生到表达,再到相关知识产权的开发,都因创意的异质性和排他性而产生价值增值。

在当前发展阶段,宏观经济水平及行业发展状况是市场机制自然发展的结果,不同地区的生活水平、政策扶持,对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尽管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地区和行业来规避风险,对于企业来讲,上述外部因素也均属于不可控因素。相对于外部因素而言,无形资产这一内部因素,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应作为企业关注的焦点。如果说文化具有地域性和共享性,那么在文化创意企业中,知识、创意均属于异质性资源,是促进价值增长、建立和维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这些智力资本在企业当中所占比重也远远高于财务资本。企业未来现金流、组织经营收益和市场价值的驱动力也主要来自于无形资产。

此外,文化创意人才也是影响文化创意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指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创意是人类的灵感与知识的结晶,具有原创性和独特性。具有创意的产品或服务,满足了客户在感官、情感、知识、艺术等方面的体验,是文创企业取得持续获利能力的前提。

我国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从业者以设计类、策划类和编辑类等专业类职位居多,分别达到了45.36%、13.4%、18.56%,三者之和达到了77.26%,而财务、管理、行政、教育等非专业类职位所占比例较低,不到三成。可见除了无形资产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文化创意人才。

以上两类资源,均属于企业的内部因素。尽管少数无形资产可以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确认、计量,但考虑到整个创意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价值形成,按照是否可以量化反映分类,上述资源都应归为非财务因素,无法直接体现在财务报表上。

通过对文创企业价值形成过程的分析,结合文化创意企业自身特征,可以得出影响文化创意企业价值的主要因素包括无形资产和文化创意人才。其中无形资产是广义概念,不仅包括可以量化的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还包括知识、创意、文化、经验等方面。

由于文化创意产品中文化、知识和技术的高度关联,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甚高,而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在于其原创性与独特性,只有在文化产业中创造了新的观念、内容和技术的才能实现产品价值、企业价值。因此,创意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素质,才能完成创造和创新的任务。为实现“中国创造”,避免“中国制造”的尴尬局面,创意人才的数量重要,质量更重要。如果说创意和文化是文创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那么作为其载体的人才则是企业的重要“有形资产”,其知识水平、技能、想象力等都直接决定了创意的成功与否。

三、小结

通过以上对影响文化创意企业价值形成的分析,可以得出主要影响因素为无形资产和文化创意人才。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创新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在多个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和正处于转型阶段的国家,这些领域的经济和就业的潜力巨大。文化创意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核心,其资源具有异质性,是建立和维护核心竞争力的保证。任何企业都会应为成功的文化创意得到价值的提升。(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鲜文铎,贺琴.企业价值影响因素浅析[J].财会月刊,2005,11:77-78.

[2]李向前.企业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05.

[3]向勇,张相林.文化创意人才现状与开发对策[J].中国人才,2008,1:59-60.

[4]华正伟.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9-41.

篇5

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蓬勃发展,呈现出诸多特征。高校作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基地、创业项目孵化的摇篮、创业基地建设的主阵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辐射源、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发源地,在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现状和优势表明,高校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通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众创空间建设和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整合学校资源;二是要对接好、利用好、宣传好政策措施,整合政策资源;三是通过“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多帮一”联系带动,延伸政府职能;四是做好投融资服务,扩大宣传影响,引入社会资源对接园区发展。

关键词:

高校;文化创意;微型企业;重庆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重庆市发展文化创意微型企业既是一个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举措,又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构想。自2010年9月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大力发展微型企业以来,逐步形成以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失业人员、军队复员人员等4类为重点人群,以科技创新、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特色效益农业等5类产业为扶持对象的政策体系。重庆市通过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使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势头。

文化创意微型企业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主要从事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以及其他辅助服务(文化用品、设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9大规模较小投入较少的行业。其主要特征为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和强融合性,雇员(含投资者)一般在20人以下,创业投资金额在10万元以下,产品或服务单一,经营规模较小[1]。高校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高校是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大学生是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主力军。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重庆市高校提供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需要重庆市各高校面对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升服务社会及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在渝高校要在积极整合学校资源、对接政府政策、延伸政府职能、引入社会资源等方面,为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当前,重庆市高度重视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数量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园区建设逐渐形成规模,政策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业群体不断扩大,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势头。如何定位高校在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如何发挥高校在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高校在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高校拥有助推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凸显,服务地区、产业、行业、微型企业的意识和能力也不断增强[2]。

(一)高校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基地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的角色地位决定了其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贡献。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不仅是发展文化创意微型企业自身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达成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方式。当前,重庆拥有57所高等院校,逐步建立起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在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起到了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

(二)高校是创业项目孵化的摇篮创业项目的孵化是发展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基础。高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教育优势对创业项目的孵化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高校通过交叉学科的设置,可以衍生出具有创业价值的各种项目;高校通过创业项目的评比遴选,可以发现具有创业价值的项目;高校通过对创业项目的指导与服务,可以帮助其成长壮大,达到创业成功的目的。近年来,重庆市开展的各级各类创业大赛达数十项,仅2015年开展的创业大赛,就包括了“创启未来”国际青年科技创业大赛、全国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我是创客”重庆创业大赛、“创未来”重庆首届创业大赛、“第四届泛海杯”青年创业创新大赛、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暨重庆市首届众创大赛(高新杯)等近10余项赛事。重庆市各个高校也积极依托各级各类大赛组织开展校内预选赛,或自行组织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逐步形成了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商业机构、高校广泛参与的创业大赛热潮,通过培育、孵化和指导创业团队、创业项目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高校成了创业项目孵化的主体和摇篮,为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是创业基地建设的主阵地高校具有创建创业基地的动力和积极性。各个高校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就业的角度出发,把创业基地的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手段和方式,为创业项目提供孵化的硬件条件,为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实践的基地,具有建设创业基地的动力和积极性。高校具备创业基地建设的现实条件。高校具有较为充裕的资金支持和相对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以学校投资为主体,不以盈利为目的,能够为创业团队提供高效、优质、低廉的创业服务。高校在建设创业基地,推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重庆市各高校已经建立起的创业基地达20余个,首批由重庆市教委认定的创业示范基地就达10个,吸纳了大批创业团队入驻。具有代表性的创业基地包括:四川美术学院大学生文化创业微型企业园。园区面向重庆大学城,以文化创意为园区特色项目,具有1.2万平方米的面积,成功创办微型企业131家,建设孵化团队80余个,创业带动就业1500余人,成为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创业基地。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园区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基地,已有100多家高科技企业进入园区,同时配套建设了“重庆大学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小微企业孵化基地。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园逐渐形成互联网产业、电子信息、创意文化产业、创新型服务业、智力密集型产业5大主导创新产业集群。截至目前,科技园在孵企业119家,其中学生企业83家,教师企业22家,师生企业共占在孵企业总数的88%。

(四)高校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辐射源高校是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创意成果转化和服务创意经济的平台,是引导社会各界认识创意、体验创意、消费创意、享受创意的基础阵地,具有强大的创意资源聚合与创意辐射能力。特别是高校打造产学研一体平台,对聚集人才、带动产业、营造氛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校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辐射源。以高校为依托,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体,以大学生作为建设主体、服务对象和消费群体,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逐步形成了研发设计创意产业、软件设计创意产业、建筑设计创意产业、文化传媒创意产业、咨询策划创意产业、时尚消费创意产业等6大产业格局,使重庆市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包括:黄桷坪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重庆市广告产业园(包括重庆两江广告产业园、回兴广告产业园和万州三峡广告产业园三个分园)、大学城熙街等。

(五)高校是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发源地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比赛、创业政策宣传和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的打造,极大地丰富了创新创业文化,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使之成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发源地。各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人才;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活动,成功孵化了一大批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对创业政策的宣传,激发了学生的创业激情,培养了他们创业的能力;通过开展创业典型宣传、创业沙龙、创新创业讲座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二、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现状与优势

(一)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现状截至2015年5月底,重庆市共发展微企37.35万户,带动和解决就业人口278.49万人。全市累计发展享受创业补助的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1.63万户,发放补助资金4.68亿元,注册资本达22.73亿元,解决就业12.51万人。高校毕业生创办的鼓励类微型企业累计达到2.34万户,占鼓励类微型企业总量的15.92%。

(二)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优势1.将文化创意人才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重庆市先后下发《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信息技术企业的通知》《关于大力发展微型文化创意企业的通知》,鼓励文化创意、信息技术人员创业。《IT微企万户培育计划工作方案》提出,计划3年内完成培育万户IT微企。重庆市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每年共同主办为期一周的中国重庆文化产业高级人才研修班,从2011年开始,已经连续4年共有64名文创类微型企业创业者参加了研修培训。2.财税扶持政策向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倾斜重庆市创业补助政策重点用于科技创新、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特色效益农业等鼓励类行业,后续发展专项资金重点覆盖鼓励类微企经营场所租金、商业贷款贴息、记账服务、水电运营、技术设备购置、电子商务运营等领域。3.引导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集聚发展目前,已创建了重庆市广告产业园(包括重庆两江广告产业园、回兴广告产业园和万州三峡广告产业园三个分园),纳入中央财政支持广告产业园区发展试点,是重庆市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同时,重庆市政府积极鼓励利用高校、工业设施等建设微型企业孵化园,并为其落实用地、房租、水电、宽带接入和公共软件等各项补助政策。目前,全市已建成微型企业文化创意园13个,入驻微型企业800余户,带动就业1.3万人。组建了重庆市微型企业协会文化创意分会,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作,促进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集约化发展。4.大学生成为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发展的主力目前,重庆市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约为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仅2015年第一季度,高校毕业生新创办鼓励类微型企业3550户,同比增长665.09%,占鼓励类微型企业新增总量的49.39%。大学生作为文化程度较高、创新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群体,在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行业主力。5.以高校为载体和依托的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助推格局初步呈现重庆市高校建立的微型企业孵化园达20余个,高校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在人才培养、项目孵化、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积极性高,通过组织开展的创业大赛、讲座、论坛等活动,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良好。

三、高校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建议

根据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现状和优势,高校要在积极整合学校资源、对接政府政策、延伸政府职能、引入社会资源、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等方面,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

(一)整合学校资源,奠定助推基础一是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通知》精神,高校要构建适应城乡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健全融通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创业教学和管理,推进实践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4]。二是以众创空间建设为契机,推动成果转化,孵化创新创业企业,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根据重庆市教委《关于建设高校众创空间促进师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到2015年底,全市高校建设众创空间100个以上,推出科技成果转化案例100项以上。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释放创新创业活力,从而推动重庆市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三是发挥高校辐射带动作用。高校具有专业、学科、人才优势,一方面要加强师生创新创业能力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要发挥高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工作,以培养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促进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5]。

(二)对接政府政策,助推建设发展一是高校要用好政策。重庆市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鼓励和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优惠政策和措施,各高校要对市委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各区县出台的扶持政策进行汇总梳理,做好政策对接和政策使用。积极利用园区建设扶持资金政策、微型企业注册资本金补贴政策、创新创业培养教育项目等各种奖补资金及优惠政策,有效促进人才培养、园区建设、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二是高校要宣传好政策。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论坛、宣传展示等平台和窗口,面向广大师生加强政策咨询、政策解读、政策宣传和政策落实,使政策人人知晓,创业人人受益。三是高校要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政策宣传、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积极培育创新文化,鼓舞创新创业信心,释放创新创业活力,有力推动重庆市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延伸政府职能,提供周到服务一是各高校要通过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积极整合工商、税务、人社、科委等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开展企业注册、财务代账、知识产权保护及交易、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的创业服务,为创业团队提供周到的服务。二是各高校要借助政府资源,开展“多帮一”的联系带动工作。通过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大企业带动小企业、行业专家指导微型企业等方式,为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带动、培训指导、业务推介、市场拓展等服务。三是各高校要主动配合政府部门开展好项目推介、成果展示、规范管理等工作,扩大市场影响,规范经营行为,营造有利于微型企业发展的健康环境。

(四)引入社会资源,营造发展环境一是开展好投融资服务。充分利用天使资金、风投资金和银行贷款等,为微型企业的发展搭建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与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创业投资基金等合作的模式,通过投资、融资、项目参与的方式,建立资金引入渠道,开展项目推荐,做好对接服务,增强微型企业的资金实力,扩大生产经营,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壮大,解决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资金难题。二是扩大宣传影响。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微信等媒体资源,积极开展创业典型宣传、创业项目推荐、创业活动报道等,扩大影响,增强市场号召力,营造有利于微型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做好园区对接。高校要为成长壮大的企业和已经毕业的学生进入园区争取优惠政策,降低入驻门槛,减少创业投入,做好企业转移和市场转移的协调配合工作,做到“扶上马,送一程”,为微型企业的健康发展和成长壮大提供有利条件。

四、结语

高校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创业项目孵化、创业基地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高校要在整合学校资源、政府资源、政策资源、社会资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创立、成长、生存、发展的有利条件,积极承担责任,主动探索,创新服务,为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文科.微型创意企业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2(6):53-56.

[2]束霞平.大学与文化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的共生模式[J].民族艺术研究,2012(6):123-129.

[3]李晓溪.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4:10-18.

[4]周天沛,肖亚杰.服务小微企业为定位的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园研究[J].职教通讯,2015(23):1-3.

篇6

(一)“营改增”改变了部分文化创意企业的税负过重情况

中小文化企业率先受益,“营改增”新税政把企业申请一般纳税人的标准改为年销售金额超过500万元,比原增值税条例中的不足百万元的标准提高了很多。而小规模纳税人试点前营业税制下5%的营业税率也改为实行3%的征收率,竟然低了2个百分点,这一变化,给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导致整体税负降低。在大中型文化企业中税负下降的企业约有70%。还有原混合经营的企业由于有较多进项税额,从而获得了较大的税改收益。

(二)“营改增”不等于减税

经调查,大部分文化创意企业税负下降,小部分文化创意企业税负基本不变或有所增加。主要是该类文创企业的劳动力成本较高,诸如各种服务设计,具体像广告策划、动漫设计、网站设计等,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成本费用中人员工资占的比重较大,而这些支出无法通过进项税额抵扣;另外,一部分文化创意服务企业固定资产根本就无需采购,或很少采购,致使该部分企业税负与“营改增”之前基本持平或略有上升;还有就是企业只与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一般纳税人企业合作开展业务,无形中提高了文化创意企业的税负,束缚了企业的发展。故判断该企业是否减税,还要从诸多方面予以考虑,比如劳动力支出费用无法抵扣增值税,购进的固定资产是否金额大,数量多,上下游供应商、客户是否都是一般纳税人、能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这些都是影响税负的因素。

二、促进文化创意企业“营改增”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营改增”税收政策并加大对文化创意企业的税收优惠

文化创意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品在大的范围内以文化为基础,发挥创意力去设计,研发的产品,常见的有电影,电视,动漫,出版,游戏,卡通形象等,文化创意产品大多具有科技和文化高附加值的特点,文化创意产品价值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应该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养。针对这些特点,也为了促进我国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制定“营改增”税收政策时应考虑,文创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不同于传统的制造业与商业,该行业前期的创意开发阶段时间较长,资金需求较大、固定资产和原材料购进较少,建议国家要结合文创产业的产业结构、产品消费结构及特殊性,尽量降低加计扣除税收的条件,加大文化产品研发加计扣除的力度和比重,指引我国民族文化产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二)会计核算要尽快适应文化创意企业“营改增”的税制改革

篇7

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人的创意智慧并借助于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进而生成高附加值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一种满足消费者精神乃至情感需要的体验经济。包括了文艺演出、出版和版权贸易、音乐广播、电视电影、动漫研发制作、广告会展、古玩和艺术品交易、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和文化体育休闲等类别。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及中产阶级的崛起,传统制造业和工艺设计带来的物质消费感受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人们对精神消费的需求正在不断扩大,并推动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

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而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更已超过7,000美元,消费结构的升级正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增长。以北京为例,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992.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10.6%,且逐年提高。就全国市场而言,据赛迪顾问统计,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规模已达近1,600亿元,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2,100亿元。

然而,和在物质消费领域中小到大米、鸡蛋,大到房屋、汽车都已经获得投资人的高度认可的现实相比,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大部分领域却并未得到资本的青睐。这也说明,在庞大市场需求和发展机遇的背后可能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性与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是非常具有精神特质的行业,和其他行业相比,其价值更难以评估。同时,这种精神特质也导致了需求的不确定性,从而使该产业存在更多的偶然性和更高的风险。此外,优秀的创意及内容对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文化创意产品具有高开发成本与低复制成本的特点,如果不能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保护,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失败。同时,人的因素或明星效应可能会对企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文化创意企业如果要做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总体市场规模很大,但较为分散,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有待产业整合。尚未成熟的市场体制及不规范的竞争导致创意项目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盈利状况并不乐观。而且,大多数文化创意企业尚不具备清晰、成熟的商业模式,管理团队更像是艺术家,而不是企业家,使得企业难以进行产业链式的拓展。再考虑到可能的政策风险,最后导致投资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趋于谨慎。这似乎让文化创意产业成了一个叫好不叫座、吸引眼球却不赚钱的行业。

以动漫产业为例,中国拥有超过3亿多14岁以下的人口,动漫产业市场容量高达1,000亿元,全国动漫企业达5,470多家。但在这些企业中,自主制作能力超过10部、10,000分钟动画节目的企业目前只有三辰卡通和宏梦卡通两家,大多数的企业只能靠外包及代工业务维持生存。

在中国,动漫作品一直处于生产成本与电视台购片价格“倒挂”的状态,动漫企业不可能靠内容销售实现稳定的盈利,因此,动漫产品必须与消费行业相结合。而大多数的动漫企业在设计、制作之初就忽略了后期的产品开发问题,导致内容、动漫形象很难得到消费品厂商及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很难与消费相结合。同时,动漫企业管理者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重视。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大部分动漫企业无法找到盈利模式,不能形成产业链式经营。此外,专业人才和创意的匮乏也制约了动漫产业品质的提升和发展。

为了扶持和鼓励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部于2007年底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政策、积极整合文化资源三者结合起来,即在国有院团改制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并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运用联合、重组、兼并,上市等方式,整合形成跨地区、多业务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同时,各地方也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投资人垂青“内容+消费”型企业

虽然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尚未成熟,但在巨大市场潜力及良好发展前景的推动下,部分企业正在不断探索和构建适合市场需求的商业模式,并取得了优秀的成果。同时,部分文化创意企业也已经获得了投资人的认可。 从投资统计来看,如果按业务模式的性质分类,获得投资人垂青的企业既包括内容提供商,也包括渠道提供商,或者是二者相结合。从数量上分析,似乎内容提供商型的企业更能引起投资人的兴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文化创意产业“内容为王”的特性。

篇8

关键词:创新 财务文化

一、财务创新文化内涵

财务创新是为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企业在调整经营目标、转换经营机制、变革管理体制过程中,在成本管理、资金资本运作、收益管理等方面,根据新的市场环境和内部管理需要,研究探索新模式、新制度、新办法。而财务创新文化正是伴随着新的环境变化而产生,为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在财务创新活动中形成的、对企业财务创新具有引导、激励作用的新型变革文化,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环境、创新制度等。

二、财务创新文化目标

将财务创新视为组织的核心价值理念,通过大力加强财务创新理念教育和财务创新实践,使创新观念深人到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并固化到各自的工作之中,引导、激励财务创新创效活动,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三、财务创新文化理念

树立创新价值观、塑造创新意识,首先要树立创新的价值观;其次是更新主观意识,塑造创新意识。

(一)创新价值观

树立财务创新文化的价值观主要是培养面向市场的价值取向,培养不屈不挠的实干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培养追求开拓、变革、高效和卓越的精神。

(二)更新观念,塑造创新意识

财务创新首要的一点就是观念更新。主要表现在财务工作的重点要从“记账、算账、做报表”财务核算逐步向重视财务的管理职能转换,充分发挥财务当家理财、把关参谋的职能。二是摆脱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全球经济观念、经济效益观念和法制观念。塑造创新意识,主要是要塑造创新创效意识、塑造创新竞争意识和塑造创新超前意识。

四、财务创新文化内容

(一)营造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文化需要自上而下的重视和培养,从企业领导到部门领导都需高度重视财务创新,鼓励、指导、推动财务人员的创新创效工作,教育全体财务人员深刻地理解“与时俱进、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的深刻内涵,不断超越自我,突破思维定势,提倡挑战性思维,全面推进创新。

(二)财务创新必须在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上有新的突破

要把创新观念落到实处,还必须有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创新与之相配套,才能真正达到财务创新的最终目的。管理方法、手段创新要特别关注三方面的转变:一是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的转变;二是由传统的计划管理向预算管理转变;三是管理手段从传统纸质方式向电算化信息化转变,运用科学技术为创造效益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融资手段创新

根据宏观经济,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融资方案。结合当前动荡的金融环境,制定适合企业的债务管理方案。针对企业的债务结构,提高外汇风险管理能力。

2、成本管理创新

将财务创新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结合起来。深入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财务管理和监控体系。完善内控制度,积极推进总稽核制,强化财务监督,防范财务风险。开动脑筋,积极开展纳税筹划,大力落实国家财税扶持优惠政策,最大限度的为企业、为职工节约成本、争取利益。坚持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安全和效益两个目标,树立财务创新理念,重点抓好财务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作业成本控制、非信贷融资、风险预防、培养理财专家等方面的工作。

3、收入产品创新

将企业收入管理机制与市场销售机制紧密联系。以精准、及时的数据作为基石,以高效、广泛的分析模式作为依托,为企业销售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加强企业同客、货运人之间的联系,在航空企业与人之间建立更为积极有效的市场开发空间。继续完善与深化企业与其他国内外航空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在共赢的前提下加强与各兄弟企业之间合作,同市场销售部门一起达到共同扩展航空销售市场的目的。按照相关规定加强企业总部与各分子公司、营业部的联系,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加强对各相关部门收入管理,保证各分子公司、营业部的持续发展。

4、加速财务信息化建设,实现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核算与管理模式创新

通过财务信息化建设,企业利用互联网,可以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也可以掌握和监控远程库存、销售点经营等业务情况。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企业在互联网上通过Web页登录,即可轻松地实现集中式管理,对所有分支机构进行集中记账、集中资金调配,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更加精细、精准的财务管理,为企业的资本运营和市场营销、内部管理等提供决策支持,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塑造学习文化,提高队伍素质

当前,市场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国家财经法规推陈出新,新的经济业务事项不断出现,财务人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坚持学习,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环境变化对财务人的要求。财务部应重视对员工的培训,重视财务后续教育,结合当前经济热点、最新会计法规、行业经济案例,为全体员工做详细、全面的讲解。通过培训学习,财务人员对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对进一步完善理论知识体系、增强实际工作的业务能力、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9

以往,红岭煤矿部分员工特别是创新管理工作人员对创新工作形势认识不够,紧迫感、压力感和忧患意识不强,造成创新工作滞后。要解决问题就要从源头上找起,抓住根本,查找主观上的原因。只有解决了思想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员工(当然也包括创新管理人员)的创新主动性和积极性。

安阳鑫龙煤业红岭煤矿重组以来形成了“用心做事、追求卓越”为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企业文化,并植根和内化于干部员工的心中,引领和助推了红岭公司的科学发展。

文化是企业发展最为持久的动力。良好的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促进在于为技术创新提供一种内在动力,促进企业的发展。这种内在动力具体表现为自我激励,追求卓越和敬业精神。

创新文化是企业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创新文化的建设,特别是技术创新工作的有力开展,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性工程,是企业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之路的关键支撑。

主要做法

构建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人的创新。因此,人的创新与人的需要及至于人的发展是统一的。企业文化确立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激发人的创新行为,进而促进技术创新的实现。企业文化通过人的发展来为技术创新提供一种内在需求的动力。在企业环境中,企业文化把其发展落在每个人的需求上,而人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追求技术创新,使人的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充分表达出来。

要进行技术创新,主要是冲破传统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这些制约因素容易使企业发展满足于现状,养成一种惰性,失去创新的精神。追求卓越就是一种否定现状,追求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使企业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明白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在这种文化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企业不断地走技术创新之路。

敬业精神为技术创新的决策到创新产品的销售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念,把创新者的情感都融入到技术创新之中。当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出路时,敬业精神就为技术创新的行动提供精神动力。同时敬业精神体现了企业成员对企业发展的一份责任感。作为企业的成员,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有权利,有义务来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提高学习能力

“我们鼓励员工坚持学习,勇于创新,做创新型、学习型的员工,在自已的岗位上创造更大的价值”。技术创新的实质在于新。新意味着未知,需要从实践中进行探索。这种探索是试错性的。其机制在于形成反馈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地进行反馈纠错,克服一个又一个失误直到取得成功。学习是一个交流过程,许多交流是面对面进行,尤其是一些隐含性的知识,更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有效地把握与理解其中的含义。

激发创造能力

“努力为广大员工创造良好的创新工作环境和创新工作氛围”,“只要有利于促进安全生产,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有得降低成本和节能降耗,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创造社会效益,都应受到鼓励肯定和得到相应的物质奖励”。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创造一种宽松开放的气氛,激发出人的创造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技术创新不是简简单单的物质设施、资金投入或其他硬性条件能够解决的,它必须要有一种内在的文化氛围。研究开发人员只有专注于技术创新的思考与工作之中,身心都达到创新极限的状态,才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增强生产能力

创新一定要结合企业实际,要能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要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和价值。要把我们的核心产业、优势产业作为科研和创新的重点领域,把产业链条的延伸方向作为科研和创新的重点方向,把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作为科研和创新的重点环节,实现科研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无间隙对接,引领和促进产业健康、安全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现代化、精品化、高端化。

企业文化不管是在精神上、物质上,还是在制度和行为上,都与技术创新的生产过程密切相关,渗透在技术创新的生产过程中。所以要把技术创新的人文因素挖掘出来,以更为人性化的方式进行技术创新,促进技术创新,使技术创新更好地服务于人,激发员工的生产潜能和工作热情、激情,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增强生产能力。

实施效果

一、创新办公室组建二年以来,在历次“双创”考核中多次取得A级,连续两年被评为“双创工作先进单位”。

二、2012年4月荣获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工会委员会“示范点学习创新工作室” 荣誉称号和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颁发的“先进学习创新工作室” 荣誉称号。

篇10

关键词:文化创意企业;国际化;路径

一、前言

1.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文化创意产业是后工业化社会和体验经济时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也是21世纪国家“软实力”竞争的制高点。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其实质在于以创新思想和先进技术与其他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文化创意活动,使生产和消费环节中的价值增加,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的产业集合。文化创意产业是现代文化产业的高端和前沿,对于促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的平稳发展有助于建设文化强国,提升国家软实力竞争力以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同时,国家经济实力强劲、科技水平发达、文化输出能力较强的背景也可以极大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

2.文化创意企业国际化趋势

在经济政治全球化的当下,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根据调查显示,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交易日益频繁,交易额也在日益扩大。

文化创意企业想要在国际上发展壮大,应时刻根据全球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最新趋势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在日常交易活动中,应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创意企业分工,逐步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为推进中国文化创意企业的国际化,亟需树立全球观念,加强对开拓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的指导,统筹协调相关机构,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外文化品牌的建设,大力扶持对外文化重点项目,并且善于借助海外多种力量开拓国际市场。我国的文化创意企业的国际化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但国际化水平整体不高,未来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应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人才、科技、信息等创意资源优势,全面推进文化创意企业国际化发展。

二、文化创意企业国际化路径

随着各国金融管制的放宽和资本市场的开放,资本活动早已越过了国家的界限,在国际范围内不断运动。在资本流动和金融交易日益国际化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走国际化道路,包括在海外建立新企业、部分或全部收购、许可经营、出口等传统内容,也包括了跨境上市等新兴内容。

1.文化产品出口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过去20年中,文化商品的国际贸易额呈几何级数增长。其统计研究所在近日的题为《文化贸易全球化:文化消费的转变――2004年-2013年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国际流动》的报告中指出,在2004年-2013年间,尽管全球经历了经济衰退以及电影、音乐等产品在消费者中大规模向基于网络平台服务的转移,文化产品的贸易在此期间仍然增长了一倍。

由此可见,文化产品贸易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我国应集结各方力量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企业,增强国家软实力背景,提高世界地位,增强国际竞争力。

2.跨境并购

跨境并购是国际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国际投资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6年10月18日,万达集团以10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的电视直播制作商之一DCP(Dick Clark Productions),该公司是美国著名电视节目制作公司,曾制作过金球奖等众多颁奖典礼。日前,双方达成协议,DCP将成为万达收购的第二家好莱坞公司。

近年来,万达集团海外并购动作频繁,连续收购了美国AMC、澳大利亚Hoyts、好莱坞传奇影业、好莱坞营销公司Propaganda GEM;此外,万达集团还通过旗下AMC收购了英国Odeon&UCI Cinemas Group、美国Carmike,加上此次收购的DCP,万达集团在影视领域的海外并购金额合计约666亿元人民币。

海外并购迅速壮大了万达的企业规模,扩大了市场占比,提高了市场地位,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使其全球化视野更丰富,在国际化道路上越走越远。

3.跨境上市

跨境上市是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式,是资本国际化的重要特征。

文化创意企业的成长往往没有那么顺利,通常具有不确定性,投资回报难以预测,所以投资不足常常是影响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瓶颈。这使得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企业开始放眼国际资本市场,寻求从国际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这为中国文化创意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更大可能。

相对中国内地市场,美国投资者更为追捧中国概念股收;同时美国金融市场发达,投资基金数量巨大,中国企业跨境上市后可以方便地进行股权融资,相比国内限制较少,所以能够为企业筹集到充足的发展资金。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阻力。例如,海外上市成本相对较高,对企业管理规范要求高,违规代价惨重,同时海外发展的市场认同要求也很高。

4.中外合资

中外合资是内向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推动文化创意企业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文化创意企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外资能够优化中国文化创意企业链,在推动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方面发挥了带动作用。

从近几年来的影视业发展来看,与中国影视文化融合得最好的是韩国。韩国政府早前已确立了登录中国市场的战略,并积极地开展着与中国影视业的合作项目。中韩影视剧纯粹你卖我买的模式早已过时,双方应共同努力,使亚洲文化间达成互相吸收营养、互补双赢的局面,共同创造优秀的内容产品,将价值最大化。

今年初,《太阳的后裔》火遍全国,在其广为人知的韩剧题材的背景下,众人不知的是其背后也有中国企业---浙江影视公司的身影。2014年,浙江华策影视集团成为该剧制作公司NEW的第二大股东,走出了一条共同创造优秀影视内容的国际化之路。在由NEW公司制作的风靡全球的《太阳的后裔》的过程中还离不开华策影视这位中资方的参与,同时,其独播平台爱奇艺也于2014年与华策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华策爱奇艺影视公司,以方便后者为前者提供视频内容。如此一来,韩国制作方NEW公司、华策影视、爱奇艺一条企业链条形成了有效闭环。影视行业垂直企业链的高效整合,产生了1+1远大于2的效应。

5.中外合作

中外合作是内向国际化的另一种形式,也是推动文化创意企业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中外合作的合作方式主要有合作开发、生产(服务)外包、引进专利生产、品牌等。合作开发是跨国公司广泛采取的一种战略联盟方式,充分利用两个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同开发产品,从而实现双赢。如动漫行业中,跨国公司往往将玩具、服装等各种衍生品生产外包给发展中国家企业,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或成本优势来获取更大的利润。但是在这种国际合作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的分工地位,发达国家处于企业链高端环节,掌握着企业关键技术和核心创意,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企业低端链环节,主要以加工生产以及部分非关键技术研发为主,大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所以发展中国家应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扩大国家化发展途径,充分利用本土优势及生产成本优势,创造更大的利润。

三、总结

文化创意企业是全球最有发展前途且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之一,其国际化的发展势不可挡。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与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增强是离不开的,而文化创意企业恰恰是集中体现文化创造活力的企业。因而,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企业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的重要支撑。

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在中国已呈欣欣向荣之势,但其国际化的脚步还有待加快。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提升文化创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经济政治全球化的当下已日显重要,这已成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王哲平,王思.文化创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战略选择--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J].域外,2016年,(5):103-108.

[2]刘纯,杨继伟,夏既明.我国文化创意企业品牌走势及其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6):52-56.

篇11

1.本次文艺汇演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规模最大、参加表演者最多的一次,能吸引******人来观看,以大众化的表演深受大家欢迎,并推动****文艺事业的发展,必引起轰动。

2.本次文艺汇演地区共*****人,人流量大,密集,而且消费能力很高,并且出外消费方便,为贵公司宣传的成效更明显。

3.本次活动得到*****关注,预计有不少****以及家属前来观看,贵公司的产品也将得到大力的宣传,为进入****市场建下合作基础。

二、活动概述

活动主题:*****、*****、*****

活动目的:为了******,为******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创造********环境,以文艺演出的形式为*******送上美好的回忆。

活动内容:节目形式*************************

活动时间:**月***日***到****

活动地点:*****大礼堂(可容纳***多人)

活动对象:********************

活动安排:**********至*********活动宣传期,将海报放置于******(该公司的产品宣传海报可同时宣传。)*********将传单发到************.(该公司的宣传也可同步进行)

*********至*******现场文艺汇演,(其中有游戏节目,可以用该公司的产品做奖品加大宣传力度)

三、宣传计划

(一)冠名赞助:本次活动可以““*****”来命名。赞助金额过半方有冠名权。

(二)横幅宣传:在礼堂内外悬挂,在大楼附近悬挂,从活动开始前一周到活动结束,持续时间长,来往人流大,宣传效果较好。

(三)海报宣传:在****各大宣传栏内张贴大型海报,内容丰富多彩,不失清新高雅,在保证相关活动的宣传的情况下,可以体现商家的利益。活动前一周分三次张贴,置于人口较多,活动量较大的*****宣传栏,海报上商家以赞助商身份出现,并可印上商家标志物。

(四)宣传板:在********将放置若干宣传板,每天更新,位置摆放醒目。

(五)手发传单:传单一面为活动宣传,一面为商家宣传,我们会负责传单的设计和制作。我们在*****发放。特点是低投入,见效快。

(六)主持人串词:在现场,商家广告将出现在主持人串词中。

(七)颁奖嘉宾:贵公司可派代表过来参加我们的活动,而且可担任颁奖嘉宾。

(八)实物:我们将为商家提供横幅或海报宣传。

除了赞助资金,公司还可以考虑以实物赞助,如赞助活动的礼物。提供贵公司的纪念品给入场的人员等等。

(九)设立速销位:速销或派发该公司产品(视赞助费用多少)

(十)现场鸣谢:活动结束时,现场主持人将发言特别感谢贵公司的赞助,祝贺本次活动合作成功,

四、活动经费预算:

费用项目金额备注

租借场地费*****元包括灯光费用、荧光棒

音响租赁费*****元音箱,调音台,麦克风,线等

邀请表演人员*****元嘉宾节目

摄影费*****元

饮用水*****元嘉宾及工作人员用水

嘉宾礼品**元/人*(***人)=****元

嘉宾牌签到帖请帖*****元

晚会抽奖及用品1****元奖品由贵公司提供的产品

横幅**张=***元

大海报****张*****元=****元

节目单***元/张*(****张)=***元

晚会服装租借费用****元

全程不可预计费用****元

节目奖金****元现场可以派公司的领导给获奖节目颁奖

总计******元赞助可以面谈

注:具体事项可以面议,如需要修改的也可面议.

希望贵公司能慎重考虑我们的建议,提出宝贵的意见.所有宣传活动由我们负责,公司可以派人监督.希望能和贵公司通力合作,共同搞好这次文艺汇演,期望贵公司尽快回复.

期待您的加入!合作愉快!

五、宣传效应:

希望本次活动的吸引性能帮贵公司的产品吸引更多的关注,互惠互利

1.海报和宣传单会注明"本次活动由***公司赞助举办"并加上贵公司的图标及网址或专卖店地址。传单背面有公司简介(由公司提供)

2.本次活动还可以帮贵公司在*****派发传单

3.在大礼堂内(表演时)派发公司产品的有关介绍的传单

4.每个节目的纪念品由公司提供.

5.横幅有标明赞助商

联系人:********电话:********

E-mail:****@****.com

名称:*****************

地址:**********************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篇12

文化创意产业已日渐成为我国GDP的支柱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文化创意企业价值的提升,与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相匹配,以实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文化创意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盈利能力。文化创意企业的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利润或现金流量的能力,也是企业的营运能力,收取现金的能力和降低成本的能力,文化创意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对创意产品拥有的传播权、复制权获得的。因此,企业的创意产品能带来多大的收益,是否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是否具有广阔的市场都会影响到文化创意企业的价值增长。

2.企业规模。规模经济是企业规模对文化创意企业的价值增长的主要途径,而企业能否实现规模经济不仅受所在行业的市场容量影响,还受企业是否有投资能力的影响。一般来说,高价值增长的文化创意企业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企业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为了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必然会不断扩大产量以达到规模经济,从而促使企业的利润和盈利不断增加,最终表现为企业价值的增长。企业规模越大,企业的多元化程度越高,企业的风险就越小,从而企业价值增长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企业规模与企业的价值增长呈正相关性。

3.资本结构与资本成本。企业的资本结构是通过企业的权益负债比率体现。企业的筹资政策与企业价值息息相关,不同的文化创意影响着企业所处的规模、不同的经营阶段,资本结构也有所差异,而资本结构的差异则会影响企业的报酬率和风险,最终影响企业的价值。为了使文化创意企业的总价值最大,价值增长最快,企业应选择使市场价值最大、资本成本最低的最佳资本结构。

4.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企业的投资行为受企业负债水平的高低影响,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的价值增长具有负的相关关系,主要表现为:当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比较高时,高速成长的企业会受到企业负债的限制,减少了好的投资机会或扩大生产,减慢企业成长速度,抑制企业的价值增长。

5.企业的成长性。企业的成长性,又称企业的发展能力或增长能力,是企业从起步期开始,逐渐发展壮大的一个动态过程。企业的销售增长、资产增长及使用效率、收益增长率等指标是企业的成长性的主要分析内容。因此,一家企业要想很好地吸引投资者,有一个长远发展趋势和价值,不仅要有好的收益,成长性也要好。文化创意企业的成长性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能力发展状况,是对企业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等静态的融合,是对企业投资筹资、运营、利润分配等重要策略执行效果的综合体现,而这些因素也影响了企业的价值增长。

6.企业的盈利模式。企业的盈利模式是探求企业利润来源。生成过程和产出方式的一套系统的方法,对企业来说,如果盈利是最终目的,那么盈利模式就是起跑线,文化创意企业常用的盈利模式主要有速度创新模式、专业化利润模式、价值网模式、利润乘数模式等,不同的盈利模式有不同的优缺点,也适合不同现状的企业。选择正确合适的盈利模式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不仅能够整合企业资源优势,而且能够满足消费者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保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促进企业价值增长。

7.企业的风险程度。文化创意企业具有高风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产品和需求的不确定性、产业链不完整的风险,而且由于其自身的诸多特点,较难在短时间内获得足够的资金投入,有很多的创意项目也许因为资金等问题而没法开展,这就是文化创意企业融资困难的风险。而企业融资难会造成企业运营资金不足,可能会影响企业规模的扩展,以及一些创意项目的实施,限制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企业价值增长。

二、文化创意企业价值增长对策

通过对文化创意企业价值增长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研究,得到与文化创意企业价值增长相关的以下对策:

1.培养优秀的复合型创意人才。人才是文化创意企业的灵魂,文化创意取决于个人的创造力和天赋,具有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是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企业价值增长的重要手段,由于人才的巨大缺口和匮乏,严重阻碍了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在人才的挖掘和培养等方面做出有效的努力。

2.增强融资能力。企业资金是否充裕直接关系到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也与企业价值增长相关,融资问题也是当今文化创意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主要表现为初期的启动资金不足和技术更新缺乏资金支持和具有较高的市场风险等。因此,文化创意企业应该通过自身努力加上取得政府相关的扶持政策来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融资体系。

3.制定企业整体战略,培养品牌文化。文化创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竞争优势,制定适合企业的战略计划,发展比较具有优势的特色的产品,不追求面面俱到,但要求特色,从而打造品牌文化。品牌效应对催动文化创意企业的迅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而促进企业价值增长。

篇13

关键词:创业文化;创业型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文化;科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4-0137-08

收稿日期:2013-03-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研究型大学创业与科学能力集成发展研究”(71273232)阶段性成果;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浙江省科技型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作用机理及优化研究”(Y20122619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伟(1981-),男,河南平顶山人,浙江大学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吕旭峰(1973-),男,河南三门峡人,浙江大学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陈艾华(1981-),女,湖北孝感人,嘉兴学院商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什么是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文化?如何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文化?这些问题在现有研究文献中,或语焉不详,或言辞浮泛,这对解决当今大学所面临的文化建设问题毫无裨益。创业文化是创新创业时代大学文化的重要表征,是大学“走向创业”的重要元素,是“创业型大学”的重要内涵之一。创业文化是继科学文化和工程文化之后,在当代大学校园中兴起的第三种文化,其根本立足点,是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使大学能够灵活应对变革;力图开展学术创业,激励技术转化;鼓励毕业生创业,培养在校生的创业精神等。

在有关创业型大学的研究中,案例研究,特别是以院校为主体的案例研究,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如Clark对欧洲大学的研究、埃茨科威滋对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Gjerding等对欧洲创新型联盟大学的研究、马金森和康西丹对澳大利亚大学的研究,等等。本文所列举的四所世界一流大学是: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慕尼黑工业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of Munich,TUM)和慕尼黑大学(Ludwig Maximil-ian Muenchen Universitaet,LMU)。笔者认为,既然创业型大学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理论范式,那么,作为其本质特征之一的创业文化,不但要有“文化内涵”,而且还要具有显著的以实践为导向的“效用表达”的特征,特别是应具有创新创业实践的文化表征。笔者正是基于四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创新创业实践,总结、提炼了创业型大学创业文化的主要表征。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哈佛大学都是享誉世界的一流大学,前者的前身是工业革命时期建立的“赠地学院”,如今它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理工类综合性大学;后者产生于殖民时期培养清教徒即牧师的学院,如今它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文理科兼有的综合性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TUM)和慕尼黑大学(LMU)均是首批入选德国“卓越计划”的大学(入选该计划的大学共三所),它们常常位居德国最优秀大学之列,像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的区别一样,此二者也有类似的学科差异。从实践的角度看,四所大学都处于“创业转型”时期,特别是慕尼黑工业大学明确提出了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目标。

一、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文化

有关大学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从宏观上看,大学文化是“大学人”对文明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创新而积累的精神成果和蕴含这种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从微观上看,大学文化是指在大学这个以学术为核心的共同体中,人们所认同的观念和所采取的行为模式。在Clark的视域中,“整合的创业文化”被视为创业型大学的“创业型反应”的五大路径之一。从根本上说,创业文化特指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的总和。也有研究者把创业文化的内涵局限于整合创业资源、开办创业机构等方面,将科技成果商业化;而更广泛的创业文化的内涵不单单包括对商业机会的把握,而且还包括为了适应环境进行的文化调整。刘叶主要研究了中国语境下的创业型大学创业的路径选择,她把创业文化视为大学创业管理转型的五大核心要素之一,这是大学创业区别于商业组织创业的根本要素。宋东林等认为,创业文化是一种面向社会需求的实用文化,创业型大学,在内部,应注重创业文化与学术文化的融合,应注重社会对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在外部,创业型大学应与产业界、政府等机构建立紧密关系,对社会的现实需要及时作出回应,以达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目的。

二、创业文化的“文化”内涵

创业型大学注重创业文化的实用性,即强调创业文化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功能,而这种功能恰恰能够激发科技人员的潜能,这有助于创业型大学吸纳各种创新资源,打通各种创新要素间的沟通渠道。

(一)内外共生的和谐文化

内外共生的和谐文化的内涵是,在激发校内科技人员潜能的同时,也为校内外各种思想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注重吸收校外智力资源、财政资源、人脉资源,使大学与社区、地方、全国及全球共同实现创新创业的目标。内外共生的和谐文化能够使大学充分吸纳社会多元资源,消除大学与社会间的隔膜,体现校内外和谐发展的现代大学理念。就校内外的人员交流而言,在欧美,大学与政、产、学、研各界之间的人员交流十分频繁,如劳伦斯・萨默斯于2001年任职哈佛大学校长,之前他曾担任美国财政部长,后又进入政府和经济界工作。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i―lab”)的主任、商学院教授琼斯(GordonS.Jones)指导创办的企业、公司曾连续15年跻身财富500强,他具有丰富的创业经验和指导新秀创业的学术经验。

慕尼黑工业大学提出要构建与慕尼黑工业大学相关的所有校友、专业人士、当地居民、学人等政、产、学、研界的共同体。为此,该校建立了“TUMnetwork”,为各类人员提供学习、发展和交流的机会。“Kontak TUM”,即“校友之家”是跨学科、跨国界网络,是联结校友、学生、教师、职员、友好人士和赞助者的桥梁。“Kontak TUM”创办了内部刊物,同时,建立了网路在线交流平台,所有校友都可以凭借曾经的学生身份进入该交流网。建立创新创业联盟是创业文化的重要内涵,在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知识联盟”计划中,其合作伙伴为学校的教授职位、研究项目、研究院、奖学金等提供赞助;合作伙伴可以定期获得慕尼黑工业大学有关创业活动的信息,可以与工作在教育领域的科学家和政治家交换看法、意见,还可以参与决定“自己大学”发展的事务。在“卓越计划”第二阶段中,慕尼黑工业大学提出了“TUM全球”的理念,努力实现它的“国际存在”的目标。除了在新加坡、北京、孟买、圣保罗设置办事处外,慕尼黑工业大学还将在布鲁塞尔、开罗、波士顿和东京建立新的办事处,其目的不光是为了招聘和录取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学生,更主要的还是为了强化与大学、企业、赞助团体间的联盟关系和扩展校友网络。其实,哈佛大学的“创新实验室”(“i-lab”)的主旨也是为了促进团队合作和创业活动,深化学生、教师、创业者和波士顿社区间的互动,为那些致力于创新者和创业者提供舞台。近年来,在美国兴起的开放课程(Open Course Ware,OCW)是内外共生的和谐文化的又一重要表现。开放课程由麻省理工学院首次开设,发展至今渐成气候,哈佛大学也参与其中。OCW这种开放式的教育资源允许教育者和学习者使用、修订、合成和配置学术资源,这就形成了一种资源共享、资源共创的互动式文化理念。

从创业型大学的理念出发,大学的发展方式已经从过去的封闭式转变为更加注重大学与社会问的协同发展的开放式,大学与社会之间的物质、信息、人员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校、跨领域和跨国的合作日益多样化。因此,大学应该更多地考虑自身的社会价值,并在实现社会价值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动态发展。内外共生、和谐发展的文化,是大学创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文化

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文化,是指大学活动应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不仅要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各种服务,而且还要为他们提供优越的日常生活条件,这是挖掘科技人员潜能的重要手段。

在各项计划、活动、项目和平台的名称中,慕尼黑大学都冠之以“服务”的字眼,校方与各学院教职人员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各学院教职人员及时反映他们的要求,校方调整服务项目和服务重点。慕尼黑大学还使服务日益专业化,如帮助研究人员和年轻学者申请第三方资助的服务内容,包括资助信息、申请书的撰写、资金管理和法律事务等。慕尼黑大学创业中心(LMU EC)的“Community”活动的主旨是“提升创业文化”,定期提供网络交流平台和开展经验分享活动,同时,该中心还面向所有对创业有兴趣的人开通在线创业网,如今此创业网的用户不断增加,并扩展到慕尼黑大学之外。LMU EC的“Teaching”活动项目除了向校内各院系学生提供创业课程外,还向研究人员、普通教职员工和合作者提供高级培训。再以慕尼黑工业大学实施的“家庭关爱”措施为例,慕尼黑工业大学对热心科研工作、为科技进步做出贡献的女教师及其家庭给予特殊帮助:设立家庭保健结构性基金,为有小孩的女科学家提供家庭帮助,使她们能够协调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慕尼黑工业大学双职工中心(Dual Career Serv―ice)计划,支持夫妻双方都承担重要学术任务的家庭,为他们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和灵活的托儿服务,还对他们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和兼职工作模式(part―time models)等。

在慕尼黑大学院校战略计划中,领导力与人员管理中心(Center for Leadership and People Man―agement,CLPM)实施面向教师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满足学术卓越的教师、青年科学家的成长需要,以保障优秀学者的专业发展。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卓越计划”第二阶段中,师资终身聘用制(TUMFaculty Tenure Track,FTT)计划,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性文化。FTT与我国国内部分大学的“人才特区”政策异曲同工,旨在打破教师职业常规,为具有国际经历、有才华的年轻学者开辟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这代表着师资聘用方面的范式转变。在六年内,年轻教师可以完成从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lessor)到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再到教授(full professor)的职位晋升。当然,慕尼黑工业大学为此设立了一个竞争性的评估系统,制定了严格的评估标准。到2020年,慕尼黑工业大学将力争设立100个新的教授职位,用于选拔优秀的年轻教师。为此,慕尼黑工业大学还准备采取措施吸收马普协会的年轻研究人员加盟,同时,还借助专业猎头技术搜寻合适的人员加盟。

以人为本服务文化,注重人的作用、满足人的需求、激发人的潜能,这体现了文化教育机构必须关注人本身发展的基本属性,强调人的发展是大学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对于扭转工具理性、效率至上、行政主导的中国大学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人为本的服务文化是创业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三)丰富的多样性文化

在欧美,多样性(diversity)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发展和组织管理理念,其基本目标是建立促进个人发挥最大效能的组织环境。多样性文化在大学中的表现是,大学成员不会因自己所具有的某些特性不代表社会主流而被排斥在外。大学成员的特征应包括种族、性别、文化、性取向、身体状况、社会经济地位、年龄、地区、语言、国别,等等。此外,许多欧美大学已经从20世纪中后期即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开始,就由扩大入学者来源(如区域)转变成为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分别提供同等的学术、学业发展的机会。

笔者所列举的四所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把追求文化的多样性视为现代大学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它们均建立了多样性的学术环境,把“多元文化”与“学术卓越”结合在一起,用多元文化推动学术卓越发展。慕尼黑工业大学和慕尼黑大学特别关注青年学者的成长,特别是对“两性平等”计划的实施,已经使两校高级学术人员和中高级管理者中的女性比例得到显著提升。两性平等,就是使女性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到科学研究和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女教授的比例,从2006年的6.6%增加到2008年的11.5%;同期,女性“学术人员”的比例从24%增加到26%;女性“非学术人员”的比例从53%增加到55%。不难看出,女性的职称越高,她们的比例增加得就越高。慕尼黑大学设定的2013年的目标,是把新任命的女性人员的比例提高四分之一,其中,女教授候选人至少增加三分之一。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卓越计划”第二阶段中,创业型大学“院校概念”的内涵就是建立“TUM社区”(“TheTUM community”),即“致力于建立每个人都可以发挥他们最大潜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而“TUMFamily”理念则鼓励优秀的退休人员参与到“卓越计划”项目中来,继续发光、发热。

麻省理工学院认识到,许多人并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的文化或种族之外的人们进行交流,进而提出“包容性社区”(“inclusive community”)和“包容性文化”(“culture of inclusion”)的概念,其目的是“充分激发教师、学生、普通职员、校友资源的参与激情”,其主旨是“讨论”(“Discuss”)、“分享”(“Share”)和“行动”(“Act”),并以此作为大学“创造未来”(“Inventing Our Future”)的重要立足点。“多样与包容”(“Diversity & Inclusion”)战略目标的提出,就是要充分挖掘潜藏在校内各色人员身上的领导才能,提高校内成员对文化多样性和“大学卓越发展”战略目标的理解,把该战略目标嵌入所有与之相关的政策和实践过程中优先发展。专司校方多样性事务的组织是“种族与多样性委员会”(“Committee on Race and Diversity”),其成员来自全校范围内的教师、职员和学生,并由校长委任,其职责主要是汇集各方面的声音,并反馈给校方,进而影响校方的决策。值得注意的是,麻省理工学院还通过自我鉴定、年度报告、成效奖励、活动组织(如科学与工程专业领域的少数族裔提升计划)和专题报告会等形式,推动、督促学校各院系开展多样性工作。与麻省理工学院相类似,哈佛大学的多样性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平衡少数族裔师生的比例。2005年,哈佛成立了相关工作机构,即“教师发展与多样性办公室”(“Office of Faculty Development and Di―versity”,FD & D),这一机构只能研究有关政策并影响校方的决策,重点解决非裔美国人、拉美人、美洲原始居民和亚裔美国人在学术上的实际困难。FD&D的主管Judith D.Singer说:“通过设计吸引那些卓越学者并孕育其成长的策略,我们要把哈佛大学建设成为更受欢迎和更具多样性的高等教育机构。”

丰富的多样性文化也是创业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实质上也可以将其称为“包容性”的组织文化环境,即允许各种背景、不同专业领域、不同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共存。当然,“包容性”是前提,能够使教职员工达成相互激励、互相促进,实现创新发展,才是大学的最终价值诉求。之所以要发展多样性文化,是创业创新行为多表现为“集体活动”,大学要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吐故纳新,特别是吸纳、激发各种优秀智力资源;除此之外,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使得大学所面临的形势及其所实施的变革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只有营造多元激励的环境,才能使大学身处有利的位置。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主页上,校方宣布了推动学生群体多样性发展的动机:“作为MIT学生,他们必然要贡献于未来研究领域,并在全球社群中扮演领导者,所以,我们必须使学生超越自我的世界观,从别人的生活阅历中汲取营养,从而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

三、创业文化的效用表达

创业文化的效用表达,旨在强调创业文化对促进大学自身发展的作用,体现创新创业的实践性。

(一)追求卓越的学术文化

无论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还是开展社会服务,学术永远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创业精神、创业活动和创业趋向都不是抛弃学术的借口,也不是杜绝“知识生产模式”的活动。创业文化首先意味着学术上的“创业”,而非经济上的创业,即在新的社会需求下,不断确定新的学术方向,追求卓越的学术文化;创业文化也不是从根本上表现为“创业活动”,即不是通过知识资本化来获得经济回报的活动,而是创业活动与学术活动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创业型大学在追求卓越的学术文化时,应占据科学研究的制高点,努力促进杰出(Outstanding)、前沿(Ad―vanced)、尖端(Cutting-edge)、高质量(high-quality)研究的实现。创业型大学在追求卓越的学术文化时,应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充分挖掘学校内外部学术资源,面向生产、生活的重大需求,开展高水平的跨学科研究和教学。

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媒体实验室”是其倾力打造的跨学科的前沿性研究机构,研究小组吸收计算机、工程、设计、艺术、生物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他们没有固定的研究方向,但要解决实际问题;每年3000多万美元的资助来自Google、微软、时代华纳(Time Warner Inc)、三星(Samsung)、Hasbrow、LG等60多家知名大企业。怀特健康科技学院下属的“哈佛-MIT健康科技部”(“Harvard-MIT Di―vision of Health Sciences and Technology”,HST)是一个既跨校际又跨学科的联合教研体,与这种教研平台相同的还有哈佛大学的“创新实验室”(“i―lab”)、哈佛医学院的“哈佛催化剂”个案,等等,这种跨学科、跨领域、跨院系的,以解决问题为动机的合作项目在哈佛大学也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需要注意的是,“追求卓越的学术文化”中的“学术”应该着重体现“教学的学术”,例如,美国大学的“学术”性表现出广泛地开展创业教育的特征。创业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是,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发、支撑和鼓励有关人员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活动,使得“创新一创业一创业教育”的整合特征更为明显。在麻省理工学院,以“Gordon工程领导力计划”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象征着大学向跨学科、实践性、产业化、创新性转变的趋势,也体现了大学服从国家需要的内在特质。

德国的两所大学,一是慕尼黑大学,它宣称自己为“领先的研究集中型大学”;一是慕尼黑工业大学,它宣称自己是欧洲顶尖的跨学科的研究型大学之一。两校最典型的跨学科研究项目是“卓越计划”资助的“卓越集群”(Clusters of Excellence)项目。以2012年6月15日公布的“卓越计划”第二阶段(2012―2017年)的资助情况为例,慕尼黑大学获得“卓越集群”资助项目,包括慕尼黑毫微系统计划(NIM)、整合蛋白质慕尼黑科学中心(CIPSM)、高级光子学慕尼黑研究中心(MAP)和系统神经慕尼黑集群(SyNergy)等,前三个项目为“卓越计划”第一阶段入选项目的延续,最后一个项目为新增项目,这几个项目均是跨学科或跨院校的研究项目。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整合性研究中心”(Integrative Re―search Centers,IRCs)的研究,超越了单一学科,重点研究了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资源、能源、食物及其安全、经济发展与社会伦理等全球性重大问题。在“卓越计划”第二阶段中,除了具有第一阶段的高端跨学科研究平台,即具有TUM高等研究院(TUM―IAS)之外,还具有以下三个研究平台:(1)慕尼黑社会技术中心(Munich Center for Technol―ogy in Society,MCTS),该中心由社会学家、伦理专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媒体专业员、工程师、自然科学家等组成多个研究团队,主要探索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2)安娜多样性研究中心(Anna Boyksen Diversity Research Center),主要探索人类多样性和社会多样性,重点关注经常被德国忽视的问题,比如,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生命科学如何从当今多样性的群体文化中受益等;(3)慕尼黑工学院(Munich School of Engineering,MSE),主攻清洁技术,该工学院各院系的科学家试图找到能源的持续使用方案。

追求卓越的学术文化是创业文化的重要特征。学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跨学科研究,它强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要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它注重应用,注重创业文化的学术卓越性。

(二)研究转化的价值文化

20世纪后期,知识经济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中地位凸显。研究转化的价值文化,是指大学不仅仅是产生知识、专利和学位的地方,而且还是把科研成果推向商业应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的地方。研究转化的价值文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转移,或者称为技术许可,即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把知识成果向产业界转移,或者直接把技术成果转让给企业;二是创办衍生企业,运用自身的知识成果创办企业,进而生产、盈利,也就是说,使自己研究的知识成果直接参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从目前来看,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创业活动中,采用第一种转化方式较为普遍。

从20世纪末开始,德国大学与产业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在它的研发活动中,产业界资助的比例已经超过美国,德国为14.2%、美国为5.6%,产业界的资助主要是对联合研发项目的资助;2008年,德国大学研究费用的15%是由产业界支出的,资助金额超过OECD国家资助金额的平均值6.5%。从2001年到2006年间,德国大学研究者创建了大约35000个新企业,这意味着在所有大学研究人员中,每年大约有5%的人参与了创业项目。传统上,慕尼黑工业大学与慕尼黑大学虽然有产学合作的活动,但研究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的职能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发展,近年来,德国大学的转型也逐步重视这些方面的发展。

提供知识转移服务是价值文化的重要表现。慕尼黑工业大学十分注重与经济界、工业界的合作,与它们的合作,一方面,可以获得第三方的大量资金;另一方面,本校的技术创新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进入产业界。为支撑科学研究并促成其成果转化,慕尼黑工业大学成立了企业化运营实体,例如,它成立了(1)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TUM-Tech GmbH),这在德国大学中是首创,其主要职责是技术转让、管理、咨询和筹款;(2)garchinger科技孵化中心,这是为初见成效的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顺利运营建立的大型企业孵化器,它为机电一体化、软件开发和通信等方面开展业务提供专门支持;(3)研究与技术转让促进中心(SFT),该中心为技术转让提供相关的学术支持,它的工作重点是产学合作课题的研究、专利研发和科研推广。

技术转让与企业孵化的创业活动在麻省理工学院表现得极为突出,也正是这一点使该校成为全球最受关注、最为人称道的创业型大学之一。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活动开始较早,其形式多样、成效明显,活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教授咨询活动、与企业和政府签订研究合同、专利的许可与转让、创建新技术公司、创立风险投资公司。技术转让活动由校内的技术许可办公室(TLO)、产业联盟规划(ILP)和捐赠项目办公室(OSP)负责,活动主要包括选题立项、研究开发、成果推广、技术转让、产业化、后期服务、合同保障等方面。在创建衍生企业方面,麻省理工学院无疑是全球创业型大学的典范。来自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O’Shea等人,总结了该学院创业转型的作用:首先,强大的科学与工程资源是市场化的基础,这主要依靠其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其次,校内有关机构的专业化管理、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服务,为科研成果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提供了保障,全校范围内的这种创业文化氛围激励了衍生公司的产生;最后,对创新创业的区域环境建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二者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麻省理工学院把自身创造的科研成果有效地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发展高科技,催生新产业,这对其扮演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角色起到了显著作用。据全美大学技术管理协会(AUTM)统计,麻省理工学院产生孵化公司的数量位居全美第一,1995―2001年间共孵化183家企业;同期,排在第二位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第三位的斯坦福大学分别创建了122家和82家孵化公司。麻省理工学院马丁信托服务中心(Martin TrustCenter for MIT Entrepreneurship),2009年的报告《创业意向:MIT角色》(Entrepreneurial Im―pact:The Role of MIT)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麻省理工学院的在世校友创办公司存活25800家,雇佣员工约330万人,年度收入近两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11大经济实体。强大的技术转让和企业孵化能力,使麻省理工学院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成为推动麻省波士顿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创业型大学发展过程中,协调价值文化与学术文化、市场与科研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极为重要。欧美大学对直接进入市场的科研项目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为了避免市场利益、商业价值给学术研究造成的巨大冲击,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并不直接参与商业活动。在制度安排上,麻省理工学院特别规定,教师的主要精力应用于完成教学和研究任务,不得在校外商务机构中从事管理工作,如果确有必要,每周只可抽取一天时间参与其中。此外,该校技术许可办公室具有强大的技术转让和服务能力,拥有研究成果的教职工,只需把自己的发明信息和权利金提交给技术许可办公室,再由该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负责,抽取权利金毛收入的15%作为服务费,为研究者提供服务。麻省理工学院正是较好地处理了学术与创业之间的关系,学校各种创业活动并没有成为学术研究的束缚,相反,二者却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研究转化的价值文化促进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创业活动的融合,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体现了创业型大学创业文化的核心特征。在创业文化的这一价值文化的表达中,大学的传统学术活动与市场机制的结合,构筑了创业型大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创业型大学的主流价值观。

四、创业文化的特点

创业文化是大学文化概念的应有内涵。在建设创业型大学的视域下,创业文化吸收并融合了科学文化、工程文化、人文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创业文化是一个系统的社会文化工程,具有非常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意义,我们必须将它放到更宽广的社会背景中加以审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创业文化不是抽象的,而是与实践和应用紧密相连的,具有可认知性,是具体的,体现着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文化精神。从案例的实践性出发,笔者认为,内外共生的和谐文化、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文化和丰富的多样性文化是创业文化的基本特征,而追求卓越的学术文化是创业文化的内涵,研究成果转化的价值文化是创业文化的核心特征。

从笔者对四所世界一流大学案例的述评中不难发现,创业文化中的创新创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大学应该具有的精神面貌。大学创业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变革活力、能够兼容并包、面向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变革活力,是指大学要有旺盛的生命力,对社会需求要有敏锐的眼光,能够及时地转变大学的运行模式。能够兼容并包,是指要吸纳社会各领域、各层面的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文化资源,具有海纳百川的气概,汇百家之力,成一校之功。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创业文化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文化,都是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而产生的。虽然,面向实践与解决实际问题不完全相同,但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前者要求大学活动应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能只做好学问;后者指的是解决大学内部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也就是说,要解决人才培养方式的问题,教师实践性不足的问题,两性平等的问题,等等。二者在“面向需求”这一点上具有内在统一性,换句话说,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文化首先是一种注重实践、面向需求的“行为文化”;其次,各种活动还要满足“知识累积”(“cumula-tion of knowledge”)和“现实关注”(“current con-cern”)的需要。

五、总结与启示

笔者没有纠缠于大学文化的学理分析,而是对四所世界一流大学进行阐述,分析和总结了世界一流大学创业文化的五大特征。从案例讨论可以看出,创业文化是一种微观文化、实用文化、“草根”文化,是学理上的大学文化在实践视角下的效用表达。特别要指出的是,创业文化不是只专注“炮制”成果,也不把“服务”当作“创收”,而是在争取外部发展空间的同时,仍然立足于大学的传统使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对此,四所世界一流大学只不过是用全新的理念、手段加以整合。

篇14

Abstract: The corporate culture is the key factor deciding the developm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into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contest between. In the new situation, we have corporate culture through innovation, to create brilliant excellent corporate culture, to continually improve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to create cultural foundation and atmosphere.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企业文化 核心竞争力

Keywo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nterprise culture core competence

作者简介:王艳卓(1985-),女,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一、企业文化的背景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处于一定经济文化社会背景下的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生成的日趋成熟稳定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以及以此为核心而生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生活信念、企业风俗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的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因此逐渐对美国、西欧的经济发展形成挑战。在长期的企业发展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日本企业与美欧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同,如果一个企业的理性化管理缺乏相对的灵活性则不利于企业员工创造性的发挥以及与企业的信念,而一旦能够培养出一种能将价值因素与心理因素相整合的、创新的企业文化,就能真正对企业的发展与长期经营业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能够永续发展的关键是它所追求的核心价值观要被继承人所认可,而继承人又必须具备自我批判的能力,这样才能使核心价值观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竞争中得以延续。

二、我国企业文化现状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生产变成相对独立的市场微观主体,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数量上呈逐年递增趋势。一方面,我国东部沿海企业发展较快,而一些民营企业和西部的一些企业发展较慢,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总体上表现为发展很不平衡。另外,我国对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总体上表现为大多停留在对企业文化概念层次上,而对企业文化实证研究的例子较少,大多研究处于理论层面,可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内部裙带关系现象严重。对于国营企业而言,由于受多年经营管理体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老少几代在一个企业的现象较为常见。而民营企业在组成结构上主要表现为同一地区的人或曾经的同学等。正是这些复杂的微妙关系,有时使得工作很难正常开展。中国人重情义,那么把情义加到企业管理中的做法有其积极方面,但也会给企业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当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尤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们有必要将我国的企业同国际上的一些著名企业相对比,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评估我国企业的竞争力,进而对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比较透彻清醒的认识。

三、创新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争力的对策

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有发展的企业必须重视自身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创新和变革,全面提升自身企业核心竞争力,顺应时代潮流,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上文所阐述的企业文化背景和现状来看,首先创新思维是企业文化潜能释放的前提,观念的转变关键在于思维的创新。只有掌握了新的思维方法,企业文化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形势顺利推进。其次,企业要始终保持一种居危思进、超越自我的精神状态。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诚信为本,爱岗敬业,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水平、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勇于挑战极限,为企业创造最佳经济效益;最后,倡导一种人人能成才,处处有舞台的理念,为员工搭建发展的平台和舞台。只有抓住企业的中心工作,企业文化才能定位准确,才能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和关心员工。企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建立在本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结合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不断创新,与时代一起前进,抢占企业文化制高点。21世纪的竞争实质是一场知识的竞争与较量,因此只有通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文化不断创新和变革,才能实现一个企业的永续发展,才能打造出一艘艘经济巨轮在世界经济的海洋中乘风破浪,远航。

参考文献:

[1]林国建.企业文化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晓天.文化创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J].科技纵横成果,2005,(3)

[3]彭丽红.企业竞争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3)

[4]李石海.企业文化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