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8:07: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企业文化创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缺乏创新性。
创新是文化营销的本质和关键,但是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创新性不足,许多创意产品的文化塑造并未真正结合消费者的消费感受和产品的文化内涵,只是企业的一种主观臆造。
2.营销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文化创意产品集知识和技术于一体,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但是我国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科技含量较低,未能将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营销之中。
二、文化营销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
1.文化营销有利于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文化通过变通企业价值链中的某一环节或对企业原有的价值链进行拓展与再造,并整合不同的企业价值链,将文化因素融合渗透到企业中,使得企业能够在竞争中取得并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
2.文化营销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与消费者愿望之间的统一。
文化营销通过对企业内部人员意愿和外部消费者意愿的了解,发挥了导向和沟通作用,实现了企业目标与消费者愿望之间的统一,促进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3.文化营销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决定企业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因素,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寻找和创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营销强调通过价值观和价值观念群的塑造来促进企业的营销,而文化营销中所建设的企业的价值观体系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所在。
4.文化营销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就会面临其发展的“临界点”,文化营销有利于帮助企业提升其核心专长,为企业突破“临界点”提供动力支持,文化成分与产品的不断融合,营销手段的不断改进,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文化营销战略的构建
1.文化营销模式。
1.1产品文化营销。
产品文化营销主要由形式产品、核心产品以及延伸产品三个基本层次组成,是企业文化营销的的基础,是创意文化产业进行企业文化营销的第一层次。在当前的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包装、广告、仓储以及送货安排等因素在企业竞争中占据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产品文化营销通过分析文化环境或文化资源的特点,对产品进行文化内涵的差异化设计,赋予产品以情感氛围,使得产品符合消费者的消费个性和消费心理需求,促使消费者进行消费。
1.2品牌文化营销。
品牌文化营销是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企业文化营销的第二层次,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方法。品牌是比企业的生产设备以及产品等更为持久的一种资产,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品牌已经成为各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品牌文化营销通过对品牌名称、品牌的情感属性、品牌标志以及品牌的利益认知等的呈现,使得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能够感知到品牌所具有的经营观、审美观以及价值观,使得企业的良好形象得到转化和延伸。
1.3企业文化营销。
企业文化营销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企业文化营销的最高层次。其中,物质文化建设能够反映出文化创意企业的精神状态,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制度文化建设通过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对员工的文化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保障;精神文化建设是企业核心凝聚力的所在,也是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2.文化营销策略。
2.1产品策略。
文化创意产业在进行文化营销时,应当注意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以及服务等方面突出和强调产品的文化因素,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以精神消费为依据,创造具有企业文化个性的文化创意产品,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文化营销效果的提高。
2.2价格策略。
价格是市场营销组合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应当注意综合考虑文化创意产品自身的创意性、可复制性以及衍生性等特点,以价值规律和市场价格弹性为依据,分别对其进行差别定价、高端定价和促销定价,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营销。
2.3渠道策略。
独特的营销渠道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营销渠道的反应能力高,对市场的感知能力较高,能够促使产品增值。我们可以拓宽文化创意产品的营销渠道,利用手机、电视、互联网以及车载媒体等来提高文化创意产品的大众知晓度,降低文化创意产品的成本,提高文化创意产品的营销效率。
3.文化营销策划。
3.1主题营销。
主题营销主要是通过创造某种特定的主题,促进消费者进一步购买,以达到企业的营销目标。就文化创意产业企业而言,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激活”产品的文化理念,如以公益慈善、生态环保等为主题,并不断变更文化创意产品,使其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提高广大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2教育营销。
教育营销主要是指通过向消费者传递新的消费理念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等方法,改变消费者传统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引导消费者接受新的消费理念,提高企业的营销水平的一种营销方式。就文化创意产业而言,可以通过举办文化大讲堂、开设培训班等方式来了解消费者的感受,促进营销。
3.3国际化营销。
国际化营销是指通过扩展国际化营销渠道,走国际道路,以促进企业营销范围最大化的一种营销方式。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适应当前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发掘我国文化资源的特有优势,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高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繁荣。
四、结语
近年来,广西加大了对创意文化产业的投入,2012年印发了《关于建设广西创意中心的实施方案》。计划“在南宁新兴产业园建设中国西部乃至中国-东盟自贸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中心,促进广西创意产业发展”。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通过企业化、市场化运作分期实施。到2015年,建立健全为广西创意产业提供投融资、人才、技术、营销的服务体系①。广西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现了立足东盟的特征,利用每年东盟博览会的召开,密切东盟国家的客商,大力开展会展服务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与企业联系紧密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会展设计专业以求契合人才需求,专业人员的培养趋于合理。除此之外,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使得卓君、胡夏等本地文艺人扬名全国。园区的建立也促进了信息和人员的交流与协作,创意人可广泛交流、互通有无、互相启发,多样性文化、不断地思想碰撞为发展提供了沃土。
二、数码快印现状及发展分析
(一)国外数码快印发展的现状
传统印刷的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信息化发展、个性产品的追求,促进了数码快印的全面发展,数码印刷是未来世界印刷业的前途,发达国家的数码印刷业以年均约20%的速度在增长。可变数据流、个性化、网络化增长势头明显。数码印刷普遍涉足商业快印、银行账单、书刊、包装等领域,无论是CD包装还是菜谱、证照都离不开数码印刷的按需印刷的特征。在国外,数码快印形成了对传统印刷的补充,并提供了更多的增值服务。在美国,娱乐界的海报、招贴,文化创意界的表现等无不依靠数码印刷提供服务。
(二)国内数码快印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数码快印市场目前的发展潜力巨大,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分布范围由沿海向内地发展,从最初的一线城市起步,逐步推进到二线城市,范围得到拓展;二是经营模式出现变化,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数码快印公司转变经营模式,提供特色服务,多元化经营开辟了新的利润空间;三是对数字技术重新定位,改变了以往对企业的定位;四是持续加大设备投入与更新,紧跟技术的进步;五是文化产业越是发达的城市数码快印也越是发达,呈现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特点。在发展的同时,国内的数码快印企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地区发展不均衡,沿海城市业务需求旺盛,内地偏弱;专门技术人才短缺,从业人员的素质亟待提升,许多员工没有经过专门的技术培训,直接上岗操作;由于设备更新投入巨大,限制了企业设备的提升和采购,特别是印后加工阶段基本依靠手工操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快印”的特色。
(三)广西数码快印企业的特征分析
在广西,数码快印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带动下持续发展,客户最求短、平、快,市场产值增长速度飞快。企业布局上,与城市功能圈的定位相一致,文化发达的南宁、桂林、柳州等城市布局紧密,基本每个城区都有门店,而以北海、梧州等广西二线城市来看,主要还是靠近政府机关所在地较多门店。在服务上,由于广西靠近东盟商业圈的特点,文化的交融、信息的快速传播对数码快印企业要求愈发苛刻。多数的数码快印企业还是以门面的方式经营,一般规模不大,业务来源繁杂;企业员工一般少于30人,企业文化难以形成,员工流动性大,对企业的忠实度底;少数大一点的企业设备投入上千万,绝大多数企业的数码快印设备量只有2-3台,容易形成恶性竞争;企业高度重视与文化创意界的合作关系,并全力满足需求。
三、广西数码快印企业发展的思考
纵观广西文化创意发展的历程,短短的十余年已经让数码快印企业也得到巨大的实惠,同时,也倒逼着数码快印企业重新审视产业环境,重新根据产业发展布局。数码快印企业是服务型的经营模式,文化创意产业相当一部分的成果需要通过它来转化,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相互促进下,由之所带来的影响也值得我们思考。
(一)政府层面影响的思考
政府是产业得以发展的推手,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是运用隐形的杠杆来影响产业的发展走向,政府看重文化产业极高的附加值及社会影响力,同时数码快印的绿色环保特点也让地方的绿色GDP增长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出台了大量的扶持政策。由于政府是宏观管理者,政策的出台不一定局限在政府的层面,具体的业务主管部门会依据政府的规划来出台相应的政策响应,比如广西教育厅出台的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其实就是配套政策。政府对产业的支持度是行业、企业发展的根本,每一个关乎民生的政府都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民众的需要,在引导中扶持微小、扶持创新,必要的市场干预可以促进市场的繁荣发展。但是“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缺位之下,文化产业主体到处充斥政府文化事业单位权力操作‘事改企’型制的文化翻牌公司,已经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没有无缝隙化的内置谱系和功能嵌合的外部制度接口……诸如此类,成为推进中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产业制度障碍”[4]。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
广西的文化创意产业深受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影响,加之属于少数民族省份,民族特色、地域特征明显。广西作为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桥头堡,也是中国与东盟、东盟各国文化交流的集散地,各种文化、语言、信仰的交汇使得创意产业更具生命力,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须与数码技术的创新并行。数码快印企业作为提升广西在国家文化产业布局的生力军,既有服务于产业发展战略的意义又具有提升服务公众文化需求的战略使命。交融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数码快印从根源上提供了核心支撑,提升广西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占领广西在东盟国家中的文化交流制高点,增强广西数码快印企业向东盟国家输出的能力,以创新广西文化创新管理体制为源动力,提高话语权。
(三)企业人才需求影响的思考
人才需求是行业延续、企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国家产业转型不是人才需求的减少,而是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简单劳动力向技能型劳动力需求转变。发展带来了人才需求的旺盛,广西目前有37所高等职业院校,绝大数都开设有与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型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确立。作为高校,要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制定面向企业的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并提供专项研究资金。一是注重专业领军人才的培养,让人才去引领专业建设;二是完善校企合作体系建设,让企业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让专业对接企业发展;三是重视职员再教育,把入职前、入职后的员工能力培养纳入企业的人才储备中;四是建立合理有序的人才流通机制,把骨干人员的收入与企业效益挂钩,发挥人才的创造力[5]。
(四)企业运营方面的思考
首先,通过对比不同地域的企业,数码快印门店都是沿着城市商业圈同步扩展,企业布局呈现零散化,对经营者宏观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服务质量上要求“短、平快”实现24小时服务,除坚持上门取件还要学会利用现代的即时网路软件做到实时传递,门面的布局必须考虑客户覆盖区域,难以覆盖的区域宁愿放弃。紧盯大客户的需求,根据调查一家数码快印企业的50%以上的利润来自于固定忠实客户,随机客户相对较少,因此,门店的开设也可考虑设在非繁华地带,或者开设在尽量靠近稳定大客户的周边地区,一可以减少物流、租金等运营成本,二可以提升服务响应速度。其次,在规模化扩展时代,连锁加盟的形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市场占有手段。连锁加盟能封杀竞争对手,使之无立足之地,连锁加盟企业旗下店面数量多,设备、耗材采购量大,具有巨大的价格竞争优势。而连锁加盟企业的高标准统一式服务是规范化管理,展现企业形象的绝佳方式,而连锁经营的企业之间也可以在信息、材料、设备等要素间互通有无。
四、结语
关键词:文化创新 推动 企业技术 创新
1、技术创新的涵义
技术创新源于熊彼特(J.A.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中,他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给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包括五种情况:(1)产品创新;(2)工艺创新;(3)市场创新;(4)资源开发利用创新;(5)组织管理创新。
现代技术创新理论正是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技术创新过程不仅伴随着技术变化,而且伴随着组织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方式的创新。综合各种对技术创新的解释,其涵义包括以下几点:(1)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2)技术创新是以新的发明或引进新的技术为基础;(3)技术创新包含“硬件”创新,也包括“软件”创新;(4)技术创新的效果是增加效益或提高市场份额。
2、企业文化创新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
企业技术创新的源泉在哪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来源于企业外部的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等和来源于企业内部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在影响技术创新的诸多因素中,文化因素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文化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创新的绩效。创新文化为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等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土壤。没有创新文化,整个企业的创新就会受到压抑和阻碍。
创新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精神导向。技术创新有赖于文化价值观念的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在企业文化创新的基础之上;(2)文化创新是机制创新的基础,它为机制创新提供文化动力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创新,机制创新就是一句空话;(3)先进的文化理念是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和灵魂,是完善管理制度的指导思想和最高原则。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佩鲁(Perroux.F.,1987)也指出“各种文化价值在经济增长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经济增长不过是手段而已。各种文化价值是抑制和加速增长的动机的基础,并且决定着增长作为一种目标的合理性”。
3、构建创新文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创新文化的涵义不但指创新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而且指文化对创新具有导向作用和牵引作用。创新文化是对原有文化的扬弃,即对原有的价值观、心理定势、思维方式、体制等的解构,也是新的价值观、制度、环境与氛围的重新建构。它包括创新性物质文化、创新性制度文化和创新性观念文化。在企业内部构建和塑造创新文化,将给予企业技术创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快速提升。创新文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特征:
3.1、求新求变、不甘落后。因为求新、求变,是创新过程的原动力,是创新文化的特质。无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采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形式,都是从技术、管理和制度内容创新,其动机和目的,就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变化,出现新的奇迹,否则就不成其为创新。
3.2、敢冒风险、敢担责任。如果不敢冒风险,不敢承担责任,再好的创意或方案只能是空中楼阁。创新与风险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实现创新的过程中,投入的物力、财力、人力多,花费成本大,同时又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创新预期结果,其机遇与陷阱同在。
3.3、包容失败。在创新过程中成功与失败并存。因此,只有包容失败的心态,才能容忍在创新过程中失败,也就是说:“要培育一种文化使大家不会对失败感到害怕,创造一种像游戏室的氛围”。
4、塑造创新文化,可从企业文化的三个层面由浅入深来进行
4.1、物质文化层面:支撑创新。物质文化是表象层,表现为一种物化的、外在的形式与载体,包括形象标识、工作场所、公共活动空间等内容。物质层面的创新文化是基础,它为形成更深层次的创新文化提供了前提。对于创新文化物质层面的塑造,可从激励创新的行为规范和实物载体等入手。如企业家和企业员工对创新的接受和重视程度,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态度和行为,对最佳创新员工的宣传实务等。
4.2、制度文化层面:鼓励创新。制度文化是中间层,包括行为准则、运行机制等内容。制度文化层面的塑造主要应集中在激励创新的制度体系方面,这是创新文化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础和保障。创新激励机制是指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政策,它包括对企业家和员工的创新激励机制。如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企业对创新优秀人才事迹的宣传程度。企业对创新优秀人才是否进行额外重奖,企业是否重视舒适、自由的工作环境和氛围等。
4.3、精神文化层面:崇尚创新。精神文化是核心层,包括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内容。企业精神构成企业文化的基石。确立一个什么样的企业精神,对于集合企业向心力,调动员工积极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创新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本,不断创新的企业精神是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核心,它给予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精神文化层面的塑造的主要目标是形成创新价值观和创新精神,这是创新型文化的根本特征。创新价值观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应从创新在企业价值观中的地位,员工对创新精神的认同程度、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精神等方面着手。
以上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支配着创新主体的行为,决定着创新的模式、效率和氛围。
总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当把企业文化融入技术创新之中,就会成为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资产。因此,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努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文化,才会可以形成核心的竞争优势,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文化创意;企业价值;影响因素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又称“创意产业”或“版权产业”,是新兴的服务产业。然而早在1912年,著名经济史及经济思想家熊彼得(Schumpeter),就曾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20世纪60年代,赫伯・席勒(Herbert I.Schiller)和阿芒德・马特拉特(Armand Mattelart)表明将革新中的传统文化融入全球资本主义的利益和进步中去具有重要性。1986年,著名经济学家罗默也曾撰文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
一、企业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价值早期被认为是由建造企业的全部支出构成的。因此,企业价值可由企业各单项资产评估值加总得到。但企业的价值除了资产的价值,还应该考虑企业内部各种关系所产生的效应。各单项资产评估值加总得到的仅仅是企业资产价值,而非企业价值。折现现金流随后成为被普遍认可的一种观点。现值是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并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现得到的。在现有的资产、技术和人力资源基础上,形成的预期获得现金流入的能力,即获利能力。
外部因素包括政策与法律、经济水平、社会文化、经营环境等等。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拥有的资源和各种能力。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而是由企业所特有的资源和能力决定的,使得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不可被模仿或替代,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智力资本、技术水平、组织文化、创新能力、品牌商标等非物质资产在企业持续发展当中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也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按照能否被量化反映,上述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又可以分为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财务因素主要利用从企业报表中获得的各种财务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后得到。非财务因素往往包括管理、文化、技术和产品服务等方面。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先进的企业文化,则是提高员工素养、增强员工认同感、树立企业价值观和品牌意识的基础保证。
二、文化创意企业的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时代的不同,导致财富创造的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价值来源的主体也随之改变。据统计,在经济发达国家,企业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比例在1980年是1∶1,到了2000年,这个比例上升到4∶1,无形资产的比例占了80%。文化创意企业是“体验经济”时代的产物。以创意与文化为核心的“无形资产”作为文化创意企业的重要资产,造就了文创企业与传统企业之间,在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方面的天然差异。从创意产生到表达,再到相关知识产权的开发,都因创意的异质性和排他性而产生价值增值。
在当前发展阶段,宏观经济水平及行业发展状况是市场机制自然发展的结果,不同地区的生活水平、政策扶持,对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尽管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地区和行业来规避风险,对于企业来讲,上述外部因素也均属于不可控因素。相对于外部因素而言,无形资产这一内部因素,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应作为企业关注的焦点。如果说文化具有地域性和共享性,那么在文化创意企业中,知识、创意均属于异质性资源,是促进价值增长、建立和维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这些智力资本在企业当中所占比重也远远高于财务资本。企业未来现金流、组织经营收益和市场价值的驱动力也主要来自于无形资产。
此外,文化创意人才也是影响文化创意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指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的精英人才。创意是人类的灵感与知识的结晶,具有原创性和独特性。具有创意的产品或服务,满足了客户在感官、情感、知识、艺术等方面的体验,是文创企业取得持续获利能力的前提。
我国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从业者以设计类、策划类和编辑类等专业类职位居多,分别达到了45.36%、13.4%、18.56%,三者之和达到了77.26%,而财务、管理、行政、教育等非专业类职位所占比例较低,不到三成。可见除了无形资产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文化创意人才。
以上两类资源,均属于企业的内部因素。尽管少数无形资产可以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确认、计量,但考虑到整个创意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价值形成,按照是否可以量化反映分类,上述资源都应归为非财务因素,无法直接体现在财务报表上。
通过对文创企业价值形成过程的分析,结合文化创意企业自身特征,可以得出影响文化创意企业价值的主要因素包括无形资产和文化创意人才。其中无形资产是广义概念,不仅包括可以量化的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还包括知识、创意、文化、经验等方面。
由于文化创意产品中文化、知识和技术的高度关联,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甚高,而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在于其原创性与独特性,只有在文化产业中创造了新的观念、内容和技术的才能实现产品价值、企业价值。因此,创意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素质,才能完成创造和创新的任务。为实现“中国创造”,避免“中国制造”的尴尬局面,创意人才的数量重要,质量更重要。如果说创意和文化是文创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那么作为其载体的人才则是企业的重要“有形资产”,其知识水平、技能、想象力等都直接决定了创意的成功与否。
三、小结
通过以上对影响文化创意企业价值形成的分析,可以得出主要影响因素为无形资产和文化创意人才。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创新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在多个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和正处于转型阶段的国家,这些领域的经济和就业的潜力巨大。文化创意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核心,其资源具有异质性,是建立和维护核心竞争力的保证。任何企业都会应为成功的文化创意得到价值的提升。(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鲜文铎,贺琴.企业价值影响因素浅析[J].财会月刊,2005,11:77-78.
[2]李向前.企业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05.
[3]向勇,张相林.文化创意人才现状与开发对策[J].中国人才,2008,1:59-60.
[4]华正伟.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9-41.
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蓬勃发展,呈现出诸多特征。高校作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基地、创业项目孵化的摇篮、创业基地建设的主阵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辐射源、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发源地,在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现状和优势表明,高校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通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众创空间建设和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整合学校资源;二是要对接好、利用好、宣传好政策措施,整合政策资源;三是通过“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多帮一”联系带动,延伸政府职能;四是做好投融资服务,扩大宣传影响,引入社会资源对接园区发展。
关键词:
高校;文化创意;微型企业;重庆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重庆市发展文化创意微型企业既是一个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举措,又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构想。自2010年9月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大力发展微型企业以来,逐步形成以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失业人员、军队复员人员等4类为重点人群,以科技创新、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特色效益农业等5类产业为扶持对象的政策体系。重庆市通过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使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势头。
文化创意微型企业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主要从事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以及其他辅助服务(文化用品、设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9大规模较小投入较少的行业。其主要特征为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和强融合性,雇员(含投资者)一般在20人以下,创业投资金额在10万元以下,产品或服务单一,经营规模较小[1]。高校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高校是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大学生是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主力军。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重庆市高校提供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需要重庆市各高校面对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升服务社会及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在渝高校要在积极整合学校资源、对接政府政策、延伸政府职能、引入社会资源等方面,为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当前,重庆市高度重视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数量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园区建设逐渐形成规模,政策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业群体不断扩大,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势头。如何定位高校在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如何发挥高校在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高校在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高校拥有助推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凸显,服务地区、产业、行业、微型企业的意识和能力也不断增强[2]。
(一)高校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基地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的角色地位决定了其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贡献。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不仅是发展文化创意微型企业自身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达成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方式。当前,重庆拥有57所高等院校,逐步建立起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在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起到了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
(二)高校是创业项目孵化的摇篮创业项目的孵化是发展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基础。高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教育优势对创业项目的孵化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高校通过交叉学科的设置,可以衍生出具有创业价值的各种项目;高校通过创业项目的评比遴选,可以发现具有创业价值的项目;高校通过对创业项目的指导与服务,可以帮助其成长壮大,达到创业成功的目的。近年来,重庆市开展的各级各类创业大赛达数十项,仅2015年开展的创业大赛,就包括了“创启未来”国际青年科技创业大赛、全国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我是创客”重庆创业大赛、“创未来”重庆首届创业大赛、“第四届泛海杯”青年创业创新大赛、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暨重庆市首届众创大赛(高新杯)等近10余项赛事。重庆市各个高校也积极依托各级各类大赛组织开展校内预选赛,或自行组织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逐步形成了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商业机构、高校广泛参与的创业大赛热潮,通过培育、孵化和指导创业团队、创业项目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高校成了创业项目孵化的主体和摇篮,为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是创业基地建设的主阵地高校具有创建创业基地的动力和积极性。各个高校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就业的角度出发,把创业基地的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手段和方式,为创业项目提供孵化的硬件条件,为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实践的基地,具有建设创业基地的动力和积极性。高校具备创业基地建设的现实条件。高校具有较为充裕的资金支持和相对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以学校投资为主体,不以盈利为目的,能够为创业团队提供高效、优质、低廉的创业服务。高校在建设创业基地,推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重庆市各高校已经建立起的创业基地达20余个,首批由重庆市教委认定的创业示范基地就达10个,吸纳了大批创业团队入驻。具有代表性的创业基地包括:四川美术学院大学生文化创业微型企业园。园区面向重庆大学城,以文化创意为园区特色项目,具有1.2万平方米的面积,成功创办微型企业131家,建设孵化团队80余个,创业带动就业1500余人,成为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创业基地。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园区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基地,已有100多家高科技企业进入园区,同时配套建设了“重庆大学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小微企业孵化基地。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园逐渐形成互联网产业、电子信息、创意文化产业、创新型服务业、智力密集型产业5大主导创新产业集群。截至目前,科技园在孵企业119家,其中学生企业83家,教师企业22家,师生企业共占在孵企业总数的88%。
(四)高校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辐射源高校是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创意成果转化和服务创意经济的平台,是引导社会各界认识创意、体验创意、消费创意、享受创意的基础阵地,具有强大的创意资源聚合与创意辐射能力。特别是高校打造产学研一体平台,对聚集人才、带动产业、营造氛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校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辐射源。以高校为依托,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体,以大学生作为建设主体、服务对象和消费群体,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逐步形成了研发设计创意产业、软件设计创意产业、建筑设计创意产业、文化传媒创意产业、咨询策划创意产业、时尚消费创意产业等6大产业格局,使重庆市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包括:黄桷坪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重庆市广告产业园(包括重庆两江广告产业园、回兴广告产业园和万州三峡广告产业园三个分园)、大学城熙街等。
(五)高校是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发源地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比赛、创业政策宣传和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的打造,极大地丰富了创新创业文化,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使之成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发源地。各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人才;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活动,成功孵化了一大批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对创业政策的宣传,激发了学生的创业激情,培养了他们创业的能力;通过开展创业典型宣传、创业沙龙、创新创业讲座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二、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现状与优势
(一)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现状截至2015年5月底,重庆市共发展微企37.35万户,带动和解决就业人口278.49万人。全市累计发展享受创业补助的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1.63万户,发放补助资金4.68亿元,注册资本达22.73亿元,解决就业12.51万人。高校毕业生创办的鼓励类微型企业累计达到2.34万户,占鼓励类微型企业总量的15.92%。
(二)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优势1.将文化创意人才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重庆市先后下发《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信息技术企业的通知》《关于大力发展微型文化创意企业的通知》,鼓励文化创意、信息技术人员创业。《IT微企万户培育计划工作方案》提出,计划3年内完成培育万户IT微企。重庆市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每年共同主办为期一周的中国重庆文化产业高级人才研修班,从2011年开始,已经连续4年共有64名文创类微型企业创业者参加了研修培训。2.财税扶持政策向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倾斜重庆市创业补助政策重点用于科技创新、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特色效益农业等鼓励类行业,后续发展专项资金重点覆盖鼓励类微企经营场所租金、商业贷款贴息、记账服务、水电运营、技术设备购置、电子商务运营等领域。3.引导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集聚发展目前,已创建了重庆市广告产业园(包括重庆两江广告产业园、回兴广告产业园和万州三峡广告产业园三个分园),纳入中央财政支持广告产业园区发展试点,是重庆市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同时,重庆市政府积极鼓励利用高校、工业设施等建设微型企业孵化园,并为其落实用地、房租、水电、宽带接入和公共软件等各项补助政策。目前,全市已建成微型企业文化创意园13个,入驻微型企业800余户,带动就业1.3万人。组建了重庆市微型企业协会文化创意分会,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作,促进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集约化发展。4.大学生成为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发展的主力目前,重庆市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约为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仅2015年第一季度,高校毕业生新创办鼓励类微型企业3550户,同比增长665.09%,占鼓励类微型企业新增总量的49.39%。大学生作为文化程度较高、创新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群体,在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行业主力。5.以高校为载体和依托的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助推格局初步呈现重庆市高校建立的微型企业孵化园达20余个,高校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在人才培养、项目孵化、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积极性高,通过组织开展的创业大赛、讲座、论坛等活动,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良好。
三、高校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建议
根据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现状和优势,高校要在积极整合学校资源、对接政府政策、延伸政府职能、引入社会资源、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等方面,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
(一)整合学校资源,奠定助推基础一是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通知》精神,高校要构建适应城乡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健全融通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创业教学和管理,推进实践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4]。二是以众创空间建设为契机,推动成果转化,孵化创新创业企业,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根据重庆市教委《关于建设高校众创空间促进师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到2015年底,全市高校建设众创空间100个以上,推出科技成果转化案例100项以上。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释放创新创业活力,从而推动重庆市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三是发挥高校辐射带动作用。高校具有专业、学科、人才优势,一方面要加强师生创新创业能力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要发挥高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工作,以培养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促进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5]。
(二)对接政府政策,助推建设发展一是高校要用好政策。重庆市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鼓励和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优惠政策和措施,各高校要对市委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各区县出台的扶持政策进行汇总梳理,做好政策对接和政策使用。积极利用园区建设扶持资金政策、微型企业注册资本金补贴政策、创新创业培养教育项目等各种奖补资金及优惠政策,有效促进人才培养、园区建设、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二是高校要宣传好政策。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论坛、宣传展示等平台和窗口,面向广大师生加强政策咨询、政策解读、政策宣传和政策落实,使政策人人知晓,创业人人受益。三是高校要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政策宣传、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积极培育创新文化,鼓舞创新创业信心,释放创新创业活力,有力推动重庆市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延伸政府职能,提供周到服务一是各高校要通过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积极整合工商、税务、人社、科委等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开展企业注册、财务代账、知识产权保护及交易、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的创业服务,为创业团队提供周到的服务。二是各高校要借助政府资源,开展“多帮一”的联系带动工作。通过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大企业带动小企业、行业专家指导微型企业等方式,为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带动、培训指导、业务推介、市场拓展等服务。三是各高校要主动配合政府部门开展好项目推介、成果展示、规范管理等工作,扩大市场影响,规范经营行为,营造有利于微型企业发展的健康环境。
(四)引入社会资源,营造发展环境一是开展好投融资服务。充分利用天使资金、风投资金和银行贷款等,为微型企业的发展搭建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与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创业投资基金等合作的模式,通过投资、融资、项目参与的方式,建立资金引入渠道,开展项目推荐,做好对接服务,增强微型企业的资金实力,扩大生产经营,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壮大,解决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资金难题。二是扩大宣传影响。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微信等媒体资源,积极开展创业典型宣传、创业项目推荐、创业活动报道等,扩大影响,增强市场号召力,营造有利于微型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做好园区对接。高校要为成长壮大的企业和已经毕业的学生进入园区争取优惠政策,降低入驻门槛,减少创业投入,做好企业转移和市场转移的协调配合工作,做到“扶上马,送一程”,为微型企业的健康发展和成长壮大提供有利条件。
四、结语
高校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创业项目孵化、创业基地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高校要在整合学校资源、政府资源、政策资源、社会资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创立、成长、生存、发展的有利条件,积极承担责任,主动探索,创新服务,为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文科.微型创意企业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2(6):53-56.
[2]束霞平.大学与文化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的共生模式[J].民族艺术研究,2012(6):123-129.
[3]李晓溪.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4:10-18.
[4]周天沛,肖亚杰.服务小微企业为定位的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园研究[J].职教通讯,2015(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