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42:14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

篇1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稻田;镉污染;农药残留;管控措施;四川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关系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1-2]。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个从农场到餐桌的系统工程,受到产品供应链不同过程的影响,涉及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领域、多个环节[3]。其中,农产品生产是在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生产,其生命活动全过程均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尤其是产地环境[4]。近年来,重金属产地污染与农药残留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问题[5-6]。四川是全国重金属污染重点省(区)之一,如何治理土壤镉污染和降低农产品镉含量水平是不能回避的重大食品安全问题[7]。四川常年病虫害发生面积0.9亿hm2次,防治面积0.8亿hm2次,农药使用量8000t(折百计)。由于过度使用化学农药,重治轻防,加高农药剂量,增加防治次数,乱用、错用、滥用农药,造成部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8]。目前,四川稻田面积208.2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2.6%。因此,开展稻田重金属镉与农残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对于保障四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稻田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基本思路

1.1主要目标

以稻田镉污染及农残高效防控为目标,针对镉低、中、高三种污染程度的稻田及农残污染状况分别开展研究与示范工作。在镉轻、中度污染稻田开展可食组织部位低积累镉水稻、蔬菜资源筛选和新品种选育,以及镉污染阻控综合管理技术、农药残留有效防控技术和镉、农残高效稳定检测技术等研究,确保农产品镉和农药残留不超标。对于高污染农田,探索适宜的替代作物模式,如特色果树的栽培示范等。在相关技术、产品研发基础上,形成四川稻田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建立全省稻田农产品安全生产样板。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按照“安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总体要求,坚持面向产业、面向企业、面向农民,强化科技创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新机制示范,提升稻田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管控能力。

1.2技术路线

坚持技术创新与生产管理相结合。通过镉低富集水稻品种引进筛选与选育、土壤改良剂施用与肥水应用综合管理、生物强化去除、农残防控关键技术应用、种植模式调整、重金属和农残检验检测等试验示范,集成大面积推广的稻田镉和农药残留污染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形成四川稻田镉污染和高农药残留高效治理、合理利用的综合防控技术模式。

2稻田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主要管控措施

2.1水稻等镉低积累资源筛选与品种选育

1)镉低积累水稻特异材料发掘与品种选育。采用人工诱变技术,发掘重金属镉低吸收、低积累的水稻材料。同时,根据重金属镉低吸收、低积累的水稻突变基因OsNRAMP5的序列,采用CRISPR/Cas(常间回文重复序列丛集)技术定向突变该基因,获得低镉吸收的水稻材料。另外,开展镉低积累杂交水稻新材料创制及杂交水稻新组合选育。收集近年审定的水稻品种,在4种不同污染程度(重度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重金属含量在安全指标以下区域)区域试验种植,筛选镉低积累和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的品种。

2)镉超富集油菜品种及高耐镉性油菜品种筛选。由于镉不溶于油脂,所以镉污染土壤种植的油菜菜油中镉含量非常微弱,同时,芥菜型油菜具有较高的耐镉性及镉吸收能力,油菜被认为是镉污染农田利用的高效作物之一。筛选一批镉超富集油菜品种,以及既可以高效吸收土壤镉又不影响油脂食用的油菜品种,为中低镉污染区农田合理利用提供支撑。

3)镉低积累蔬菜品种筛选和选育。收集主要蔬菜品种,在不同污染程度的稻田试验种植,筛选镉低富集(吸收)且产量高、品质优和抗性强,与水稻轮作茬口衔接适宜的蔬菜品种。

2.2镉污染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1)阻控作物吸收镉的施肥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不同化学肥料种类及用量配比施用对稻田土壤镉的钝化效应,以及对镉污染稻田作物不同器官镉的吸收、分配等的影响,提出降低稻田重金属镉活性和作物镉吸收的化学肥料管理技术;研究不同有机物料种类及施用量对稻田土壤镉的钝化效应,以及对作物不同器官镉吸收与分配等的影响,提出降低稻田重金属镉活性和作物镉积累的有机物料管理技术。

2)镉污染稻田土壤改良技术集成示范。以降低稻田土壤中镉的污染扩散、控制重金属镉进入食物链为主要目标,研究不同种类改良剂对稻田土壤镉的形态转化以及对作物镉吸收与分配等的影响,对比不同镉污染程度下钝化效果,筛选最佳的改良剂种类,并对筛选出的改良剂进行应用条件、用量、方法等研究,提出镉污染稻田的阻控作物吸收镉的土壤改良技术。

2.3农残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1)水稻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以四川水稻“四虫两病”(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福寿螺、稻瘟病、稻曲病)为重点,通过诱集技术、生物农药、生物多样性、生态防控等技术的有机结合,开展水稻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

2)油菜生物防治与轻简化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以四川油菜生产中的主要病虫害(如菌核病、根肿病、蚜虫、菜青虫等)为防控重点,在油菜菌核病、根肿病等病菌敏感时期使用盾壳霉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农药,有效铲除病菌的越冬菌源;采用免疫诱抗、色板诱集等方式杀灭蚜虫和菜青虫;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研究明确各种药剂的准确用药时期、施药方式、最低用药量和最佳施药器具,集成油菜病虫害轻简化防控技术。

3)蔬菜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为手段,以控害保产和降低蔬菜农药残留为目标,开展“油—稻—菜”或者“稻—菜”种植模式下的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组装集成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非化学控制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的蔬菜重大病虫害无害化控制技术体系。

4)土壤中农药残留生物降解技术研究。采用小区间严格隔离的控制性试验方法,设置具有基本相同多种农药残留水平的小区,通过增加土壤微生物不同水平的处理,探索利用土壤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农药残留的效果及其应用技术,为治理土壤中的农药残留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2.4重金属镉与农残高效稳定检测技术研究

1)稻田土壤、稻米、油菜籽和蔬菜中镉高效稳定检测技术体系构建。研究完善稻田土壤、稻米、油菜籽、蔬菜中镉检测前处理的方法,分别用原子吸收法和ICP-MS法测定稻田土壤、稻米、油菜籽、蔬菜中镉的含量,建立一种简便、准确、稳定的检测方法。

2)稻田土壤、稻米、油菜籽和蔬菜中高效稳定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体系构建。结合中国相关标准和国外相关规定,确定稻米、油菜籽、蔬菜生产过程中的农残危险因子;根据基质差异,选择对环境友好的前处理方法和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串联质谱法,建立高效稳定的稻田土壤、稻米、油菜籽、蔬菜中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

3)稻田农产品重金属镉与农残抽检。对主产区的水稻、油菜籽、蔬菜等作物可食产品的重金属镉与农残进行抽检,以确定生产的农产品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质量标准。

2.5重金属镉重度污染稻田替代作物模式示范

在镉重度污染稻田,选择对重金属有较强抗性且兼具蓄积作用的黑麦草和紫花苜蓿作为果园生草品种;以镉富集相对较少的水蜜桃树为研究对象,选择早、中、晚三种成熟期品种春蜜、皮球桃和晚白桃为供试材料,通过对镉重度污染稻田实施以“机械聚土起垄+宽行密株定植+Y形树形+行间生草树盘覆盖+肥水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为核心的现代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体系,鉴别早、中、晚熟三个水蜜桃品种果实对镉的富集量;鉴别黑麦草和紫花苜蓿作为果园生草对镉重度污染的修复能力;筛选出重金属镉重度污染稻田替代作物模式——水蜜桃树栽培技术集成示范。

3稻田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效益分析

3.1经济效益

筛选鉴定出镉低积累的水稻、蔬菜品种,新型、安全、高效的低毒化学农药或生物农药,以及形成的防控作物镉积累的肥料管理技术和作物替代技术,水稻、油菜、蔬菜品种的绿色防控技术和稻田农残降解技术等新产品、新技术在生产上示范推广后,可降低种植成本,增加种植效益。可挽回病虫害损失30%以上以及减少镉污染造成的损失,至少每公顷可增加产值1500元以上,降低用药成本300元,两项合计每公顷增收节支1800元。若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00万hm2,可实现年累计增加效益18亿元以上,经济效益极为显著。

3.2社会效益

保障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有效供给,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支撑,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是广大群众极为关心、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的社会热点问题。促进绿色安全稻米、蔬菜等稻田农产品的生产与发展,不仅能提高优质产品率,而且能增强四川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9-10]。同时,还能解决消费者普遍关心的“菜篮子”、“米袋子”等安全问题,让群众对农产品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3.3生态效益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得到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协同推进。田间重金属污染的降低和中高毒农药减少使用,可使农田系统的微生态环境得以充分休养和恢复,保障了生产的可持续性,这对促进四川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意义。

4参考文献

[1]王凤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5(10):162-164

[2]韩美贵,周应堂.生鲜农产品安全供给几个关键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686-3689

[3]宋卫国,赵志辉.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2):101-105

[4]赵冬明,朱建勇,颜利荣.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对策和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13(6):24-25

[5]邹小南,谭红,钟英鹏,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其在农药残留上的应用[J].贵州农业科学,2008(3):169-172

[6]孔霞.农业农药生产率及农药施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以苏州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3

[7]李冰,王昌全,谭婷,等.成都平原土壤重金属区域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评价[J].核农学报,2009(2):308-315

[8]彭昌家,白体坤,冯礼斌,等.南充市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1):190-199

[9]李跃建,魏鹏,蒋小松,等.加速种植业结构性调整促进四川从粮食安全转变到食物安全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7,36(4):1-3

篇2

论文摘要:阐述了从江县农业环境污染的现状及成因,提出了治理对策。

从江县的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是农药、化肥、地膜等农用物资的不合理和过量使用,作物秸秆的不当处理,以及人畜禽粪便、生活污水等的随意排放造成的,虽然目前危害不大,但如果不加以重视,也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由于从江县地处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中上游,若因农业环境污染引发水体污染,将对下游群众带来重大影响。因此,抓好农业环境污染治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1 农业环境保护污染现状及成因

1.1 种植业 1.1.2 农药。从江县每年使用各种农药实物100 t左右,平均8.25 kg/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杀虫剂占75%。但施药器械和方法落后,大部分药液洒落于土壤表面,造成土壤中农药残留;农药瓶、袋乱丢乱弃现象严重。所以70%~80%的农药都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污染环境和地下水。 1.1.4 农膜。全县每年使用农膜约50 t,农膜回收率85%以上,但仍有少部分地膜残存于农田土壤中,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污染土壤,并有加重的趋势。 1.2 畜禽养殖业 1.2.2 畜禽粪便流失量大。家庭或散养户未经处理的粪便露天收集堆放,经日晒雨淋,流失率约为20%。畜禽养殖产生的废水也基本未作无害化处理,造成环境和水体污染。

2 治理对策

2.1 加强农业病虫害监测,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现代农业生产中,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对保证农业增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过量或不合理使用也会造成农业环境污染,影响着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减少农药污染的措施:①加强病虫监测预报,及时发布信息,指导农民防治和合理使用农药;②提倡综合防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新技术;③科学合理用药,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④认真贯彻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按规定使用农药,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2.2 科学使用化肥,增施有机农家肥 通过土壤普查和土壤养分监测,推广使用配方施肥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的流失和挥发。同时,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工程,采取堆腐还田、牲畜过腹还田、沼气发酵还田、食用菌生产等措施。在科学施肥的基础上注重水土保护,发展节水农业,不断改善土壤环境。

2.3 积极推广和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技术 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的建立,规范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各项措施的落实,实现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农业污染。

2.4 示范推广生态农业新技术,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如在农村大力沼气生态建设,把“一池三改”技术落实到位,沼气建设与庭院经济开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彻底改善人居环境。

2.5 做好废弃农膜的清除、回收,防止“白色污染” 逐步扩大易降解膜和各种专用膜的示范推广,按照有关规定要求清理回收残膜,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2.6 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农业投入品市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及肥料、农药、饲料、兽药合理使用准则等相关法规,强化对农业投入类产品市场的监管,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和农产品的危害。

篇3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号:0439-8114(2017)06-1056-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6.016

Abstract: The basic principle of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que system of crop diseases & pests were summarized. The background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ain diseases & insect pests of rice in Hubei province, the main green technology system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ice pest & disease, and th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of rice varieties were introduced.

Key words: rice; diseases & insect pests;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绿色、节能、环保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也是中国“十二五”规划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随着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种植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加上外来病虫害的不断入侵,致使农作物病虫害现已成为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提出要按照“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加快构建新型植物保护体系。湖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要实现上述目标,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势在必行[1]。

1 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基本原理

1.1 绿色防控策略

以作物区域生态系统为基础,1~2种重大病虫害发生和流行规律为主线,在最大限度满足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的前提下,根据现有的相关科技成果,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制定“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其方法和步骤如下:①明确作物主要病虫害种类;②探索重大病虫害发生和流行规律;③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病虫为害过程;④开展绿色防控技术试验;⑤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操作规程”[2]。

1.2 主要绿色防控措施

①尽力降低初侵染源数量(控制源头)。主要措施有清洁田园、种子消毒、避开或转移寄主、控制迁飞源等。②正确选栽抗(耐)病虫良种(增加自身抵抗力)。③大力推广健身栽培技术(借助外力增强自身抵抗力)。包括培育健康种苗,推广配方施肥,实施科学管理,如修剪、管水等,科学推广害虫诱杀技术,如灯光诱杀、性诱剂诱杀、高感品种诱杀等。④合理实施生态调控技术。包括释放天敌、轮作、间作套种等。⑤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包括坚持统防统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单剂品种,准确把握最佳防治时期和施药时间,正确配制药液,注意施药质量[3]。

1.3 制定“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操作规程”

①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②明确政府职责;③落实资金来源;④组建专家技术小组;⑤科学布局绿色防控网络;⑥加强科普宣传,坚持统防统治[4]。

2 湖北省水稻主要病虫害现状与背景

2.1 主要病虫种类及其为害症状

近年来湖北省发生的主要虫害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蓟马、稻秆潜蝇等;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等;加上恶劣气候环境频发以及外来病虫害的不断入侵,新的危害如低温冷害、高温热害、水稻细菌性病害和病毒病均有上升的趋势[5,6]。为了达到有效防控上述病虫害的目的,准确识别这些重要病虫种类及其为害症状至关重要。

2.2 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

虫害世代重叠现象严重,代次不明显;迁飞性害虫发生规律难控;病害发生的时空差异明显。

2.3 病虫害暴发的主要原因

①抗性基因丢失。以高产、优质为主要目标的品种选育,致使品种资源的抗性基因在人为的品种选育过程中逐步丢失,从而导致现行推广品种的自身抗性不断降低或丧失。②农药和化肥使用方法不合理。以农药和化肥为主的高产种植模式破坏了稻田生态平衡,使天敌的种群和数量不断减少,有害生物的数量不断增加。③种植制度的多样性和恶劣气候环境频发。复种指数的不断提高为有害生物的快速繁殖和种群的复杂性提供了食物链和变异机会。恶劣的气候环境对品种的适应性要求不断提高[7]。

2.4 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众所周知,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工业和城镇污染;二是农业和农村污染。其中,工业和城镇污染源属于集中性污染源,可集中处理,且处理技术国内外具有通用性,因此主要依靠法规和政策解决问题。只要资金到位,污染问题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解决。如工厂和城镇的“三废”处理等;而农业和农村污染源属于开放性污染源,无法集中处理,且处理技术因不同生态地区种植结构和病虫等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和危害规律不同,而具有显著特异性,因此主要依赖科技解决问题。即使资金到位,短时间内也不能解决问题,需要长期可持续的科技支撑[8],如农药和肥料污染问题。

湖北省水稻复种面积近200万hm2,按平均每公顷使用农药15 kg和化肥375 kg计,每年就有3万t农药和75万t化肥施入稻田。农药按50%、肥料按20%流失率计算,有1.5万t农药和15.0万t肥料随着雨水渗入土壤,流入江河。年复一年的累积,不仅土壤和水被污染,而且直接造成农产品和食品的有害物质超标,严重制约了绿色产业发展。由此可见,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已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3 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3.1 绿色防控策略

根据不同稻区稻田生态特点,树立全程田间科学管理意识。以推广高产、优质、抗性良种为基础,科学实施绿色保健栽培技术为前提,适时有效地组织农药统防统治为保障,达到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3.2 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

主要病害绿色防控措施:搞好病稻草处理;选用抗(耐)病品种;搞好种子消毒;培育无病壮苗;科学肥水管理;合理施用农药。主要虫害绿色防控措施:消灭虫源;选用抗(耐)虫品种;诱杀;培育无病壮苗;科学肥水管理;合理施用农药。

3.3 简明技术规程

1)正确选栽抗病良种。目前湖北省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新品种很多,各农户应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和耐病品种。若田块处于常年重病区,就必须选栽高产抗病品种;若处于轻病区或无病区,可以选栽优质高产耐病品种。在选栽感病品种时,要特别注意稻瘟病的防治。

2)搞好种子消毒,最好选用包衣种。种子消毒采用浸种灵、强氯精等,按说明操作。

3)清洁田园。水稻收获后及时处理稻草,犁耙沤田。结合春季整地,打捞浮渣,并集中处理,降低病虫基数。

4)培育无病虫壮秧。秧苗三叶期和移栽前2~3 d喷施氧化乐果和Bt制剂等预防二化螟、稻蓟R和稻秆蝇等。旱育秧还要使用敌克松进行床土消毒。

5)推广配方施肥,实施科学管水。推广配方施肥,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增施锌肥、钾肥、硅肥、钙肥和有机肥,巧施穗肥,避免重施、偏施和迟施氮肥;做到前期浅水分蘖,够苗及时露晒田,中期回水抽穗,后期干湿交替。整地时,先施生石灰450~750 kg/hm2,腐熟农家肥15 000~22 500 kg/hm2;耙田时每公顷施复合肥(N∶P∶K=1∶1∶1)150~225 kg,锌肥和硼肥各30 kg;返青后,每公顷追施尿素75~120 kg+钾肥45~75 kg+除草剂(如野老p维农p草克净等);拔节后,每公顷追施尿素45 kg+钾肥75 kg+井冈霉素30包。做到前期浅水分蘖,够苗及时露晒田,中期回水抽穗,后期干湿交替。

6)灯光诱杀成虫。每3.3 hm2地安装一盏频振灯,从5月开始,9月底结束。坚持每天19:00至次日6:00开灯诱蛾,杀灭螟虫、稻纵卷叶螟及稻飞虱成虫。

7)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一要坚持统防统治;二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品种,最好选用单剂,少用复配剂。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三要准确把握最佳防治时期和施药时间;四要正确配制药液,注意施药质量。严格按产品说明书要求施用,药剂先要用少量水溶解后再混匀,喷药要均匀,不留死角。每公顷机动喷雾用水量为225~300 kg,手动喷雾用水量为750~900 kg。湖北省5月中旬后,病虫害开始普遍发生。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一代螟虫发生,主要为害早稻和中稻秧苗;6月上旬二代稻纵卷叶螟发生,主要为害早稻和中稻分蘖,6月中下旬二代稻飞虱发生,主要为害早稻和中稻分蘖,6月中下旬稻蓟马发生,主要为害晚稻秧苗;7月二代螟虫、三代稻纵卷叶螟、三代稻飞虱发生,主要为害中稻;8月三代螟虫、8月中下旬四代稻纵卷叶螟发生,主要为害中稻和晚稻;8月下旬至9月上旬四代稻飞虱发生,主要为害中稻和晚稻;9月中旬四代螟虫发生,9月底至10月上旬五代稻飞虱发生,主要为害晚稻[9]。

4 水稻品种抗逆性鉴定技术

4.1 大田鉴定

在区试田间调查的基础上,对发病严重的品种调查穗发病率。

4.2 专业鉴定

目前全国开展水稻品种抗逆性专业鉴定技术研究的对象有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稻飞虱、叶蝉、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耐冷性、耐热性、耐旱性、耐盐碱性等16余种。其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稻飞虱等鉴定技术在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中得到了应用。湖北省在抗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和耐冷性、耐热性等鉴定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方面位居全国前列,并在国家和湖北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以及抗病品种选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体如下:

1)建立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体系的关键技术。第一,明确自然诱发鉴定的含义;第二,确立主鉴机构,组建自然诱发病圃网络;第三,规范标准病圃田间设计技术;第四,加强病圃小环境监控基础设施建设;第五,统一调查时期和分级标准;第六,科学选择抗性评价指标;第七,合理利用抗性评价结果。

2)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体系的应用。第一,建立和完善了抗源筛选与评价体系;第二,建立了抗病育种中间材料的选择与评价体系;第三,规范新品种抗性鉴定与评价工作;第四,规范主栽品种抗性监测工作。

总之,通过上述系统工作,将从源头全程监控湖北省水稻品种的抗瘟性,达到提高抗病育种水平、完善品种合理布局、保护病区水稻生产安全、促进非病区优质品种推广的目的。从而保障湖北省粮食安全,为粮食的绿色化生产创出一条全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其志,杨盛棣.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的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2001,40(3):36-37.

[2] 张开朗,谷爱娣,游树立,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建湖县的应用实践与效益评价[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5):17-21.

[3] 吴 萍,陈继华,孙梅莫.低容量喷雾防治水稻病虫害的研究[J].中国农机化,1994(6):16,25.

[4] 祁锦学.巧用化学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J].湖北农业科学,1984, 23(2):23,33.

[5] 池占海.水稻病虫害综防效果[J].福建稻麦科技,1998,16(1):35-36.

[6] 徐 翔,尹 勇,罗林明.四川省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与不施药防治对比试验[J].植物医生,2005,18(3):31-32.

[7] 朴永范,梁帝允.粮农组织国家间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项目咨询委员会会议[J].世界农业,1994(9):54-55.

篇4

论文摘要:阐述了从江县农业环境污染的现状及成因,提出了治理对策。

从江县的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是农药、化肥、地膜等农用物资的不合理和过量使用,作物秸秆的不当处理,以及人畜禽粪便、生活污水等的随意排放造成的,虽然目前危害不大,但如果不加以重视,也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由于从江县地处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中上游,若因农业环境污染引发水体污染,将对下游群众带来重大影响。因此,抓好农业环境污染治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1农业环境保护污染现状及成因

1.1种植业

1.1.1化肥。施用量不大,但使用方法不当。据调查,从江县年均使用化肥量4200t,平均349.5kg/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90kg/hm2,85%以上采取撒施,造成土地板结,肥料利用率低,肥料养分易流失,地表水、地下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

1.1.2农药。从江县每年使用各种农药实物100t左右,平均8.25kg/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杀虫剂占75%。但施药器械和方法落后,大部分药液洒落于土壤表面,造成土壤中农药残留;农药瓶、袋乱丢乱弃现象严重。所以70%~80%的农药都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污染环境和地下水。

1.1.3秸秆。农作物秸秆特别是油菜秆存在露天焚烧现象。每年各种作物秸秆产生总量的约20万t,其中被用作饲料、积肥、沼气利用约占总量的60%,露天焚烧或直接抛弃约占总量的40%。这些秸秆被随意焚烧,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1.1.4农膜。全县每年使用农膜约50t,农膜回收率85%以上,但仍有少部分地膜残存于农田土壤中,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污染土壤,并有加重的趋势。

1.1.5传统灌溉方式。传统的灌溉方式加重了对流域水体的污染。全县农田灌溉总面积约0.53hm2,多数采取漫灌或串灌,导致污染面积扩大,水体污染加重。

1.2畜禽养殖业

1.2.1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低。全县畜禽养殖年产生粪便总量约50万t,无害化处理不足20%。

1.2.2畜禽粪便流失量大。家庭或散养户未经处理的粪便露天收集堆放,经日晒雨淋,流失率约为20%。畜禽养殖产生的废水也基本未作无害化处理,造成环境和水体污染。

1.3农村生活污染2007年全县人口32.8万,据估算每年产生人粪尿总量近15万t,生活垃圾产生量在3万t以上,生活污水产生量约500万t,采取卫生公厕、无公害处理人粪尿约15%,多数为直接还田。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基本未作无害化处理,因此大部分随地表径流水进入水体,形成生活污染源。人口多、密度大的城镇,污染越严重,如流经县城的停洞、下江,污染已十分严重。

2治理对策

2.1加强农业病虫害监测,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现代农业生产中,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对保证农业增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过量或不合理使用也会造成农业环境污染,影响着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减少农药污染的措施:①加强病虫监测预报,及时信息,指导农民防治和合理使用农药;②提倡综合防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新技术;③科学合理用药,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④认真贯彻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按规定使用农药,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2.2科学使用化肥,增施有机农家肥通过土壤普查和土壤养分监测,推广使用配方施肥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的流失和挥发。同时,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工程,采取堆腐还田、牲畜过腹还田、沼气发酵还田、食用菌生产等措施。在科学施肥的基础上注重水土保护,发展节水农业,不断改善土壤环境。

2.3积极推广和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技术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的建立,规范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各项措施的落实,实现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农业污染。

2.4示范推广生态农业新技术,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如在农村大力沼气生态建设,把“一池三改”技术落实到位,沼气建设与庭院经济开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彻底改善人居环境。

2.5做好废弃农膜的清除、回收,防止“白色污染”逐步扩大易降解膜和各种专用膜的示范推广,按照有关规定要求清理回收残膜,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2.6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农业投入品市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及肥料、农药、饲料、兽药合理使用准则等相关法规,强化对农业投入类产品市场的监管,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和农产品的危害。

篇5

论文摘要:阐述了从江县农业环境污染的现状及成因,提出了治理对策。

从江县的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是农药、化肥、地膜等农用物资的不合理和过量使用,作物秸秆的不当处理,以及人畜禽粪便、生活污水等的随意排放造成的,虽然目前危害不大,但如果不加以重视,也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由于从江县地处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中上游,若因农业环境污染引发水体污染,将对下游群众带来重大影响。因此,抓好农业环境污染治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1 农业环境保护污染现状及成因

1.1 种植业

1.1.1 化肥。施用量不大,但使用方法不当。据调查,从江县年均使用化肥量4 200 t,平均 349.5 kg/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90 kg/hm2, 85%以上采取撒施,造成土地板结,肥料利用率低,肥料养分易流失,地表水、地下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

1.1.2 农药。从江县每年使用各种农药实物100 t左右,平均8.25 kg/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杀虫剂占75%。但施药器械和方法落后,大部分药液洒落于土壤表面,造成土壤中农药残留;农药瓶、袋乱丢乱弃现象严重。所以70%~80%的农药都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污染环境和地下水。

1.1.3 秸秆。农作物秸秆特别是油菜秆存在露天焚烧现象。每年各种作物秸秆产生总量的约20万t,其中被用作饲料、积肥、沼气利用约占总量的60%,露天焚烧或直接抛弃约占总量的40%。这些秸秆被随意焚烧,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1.1.4 农膜。全县每年使用农膜约50 t,农膜回收率85%以上,但仍有少部分地膜残存于农田土壤中,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污染土壤,并有加重的趋势。

1.1.5 传统灌溉方式。传统的灌溉方式加重了对流域水体的污染。全县农田灌溉总面积约0.53 hm2,多数采取漫灌或串灌,导致污染面积扩大,水体污染加重。

1.2 畜禽养殖业

1.2.1 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低。全县畜禽养殖年产生粪便总量约50万t,无害化处理不足20%。

1.2.2 畜禽粪便流失量大。家庭或散养户未经处理的粪便露天收集堆放,经日晒雨淋,流失率约为20%。畜禽养殖产生的废水也基本未作无害化处理,造成环境和水体污染。

1.3 农村生活污染 2007年全县人口32.8万,据估算每年产生人粪尿总量近15万t,生活垃圾产生量在3万t以上,生活污水产生量约500万t,采取卫生公厕、无公害处理人粪尿约15%,多数为直接还田。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基本未作无害化处理,因此大部分随地表径流水进入水体,形成生活污染源。人口多、密度大的城镇,污染越严重,如流经县城的停洞、下江,污染已十分严重。

2 治理对策

2.1 加强农业病虫害监测,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现代农业生产中,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对保证农业增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过量或不合理使用也会造成农业环境污染,影响着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减少农药污染的措施:①加强病虫监测预报,及时发布信息,指导农民防治和合理使用农药;②提倡综合防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新技术;③科学合理用药,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④认真贯彻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按规定使用农药,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2.2 科学使用化肥,增施有机农家肥 通过土壤普查和土壤养分监测,推广使用配方施肥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的流失和挥发。同时,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工程,采取堆腐还田、牲畜过腹还田、沼气发酵还田、食用菌生产等措施。在科学施肥的基础上注重水土保护,发展节水农业,不断改善土壤环境。

2.3 积极推广和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技术 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的建立,规范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各项措施的落实,实现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农业污染。

2.4 示范推广生态农业新技术,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如在农村大力沼气生态建设,把“一池三改”技术落实到位,沼气建设与庭院经济开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彻底改善人居环境。

2.5 做好废弃农膜的清除、回收,防止“白色污染” 逐步扩大易降解膜和各种专用膜的示范推广,按照有关规定要求清理回收残膜,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2.6 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农业投入品市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及肥料、农药、饲料、兽药合理使用准则等相关法规,强化对农业投入类产品市场的监管,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和农产品的危害。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白色污染残膜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X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249-01

一、“白色污染”的危害

1. 塑料制品的危害

随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生活正向便利化、卫生化发展。为了顺应这种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塑料袋、筷子、水杯等开始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这些使用方便、价格便宜的材料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这些包装材料在使用后的随便丢弃,造成了"白色污染";危害环境。在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见"白色污染",他们由人类制造,最终回归大自然时却不易被自然吸收,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2. 地膜的危害

地膜即 地面覆盖薄膜,用于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防止病虫害,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现在我国农业残膜每年达到8万吨以上,由于地膜在自然环境中难以分解,这些残膜给农业带来了极大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残膜阻隔水分向下渗透,造成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能够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2)地膜的主要材质是聚乙烯薄膜,其中的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环境中难以分解,滞留土壤中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正常土壤结构形成,最终降低土壤肥力水平;作物株间施肥时,有大块残膜隔离则隔肥,影响肥效。(3)大块的残膜阻止作物根系串通,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致使产量下降。(4)地面露出的农膜与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误吃农膜后阻隔食道影响消化,甚至使牛羊死亡。(5)清理出的残膜弃于田边、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至家前屋后、田间、树梢、影响农村生活环境。

二、解决白色污染的途径―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

解决废弃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唯一的办法就是推广应用可降解地膜。可降解地膜是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对地膜侵蚀或者是利用太阳光氧化的作用而达到的降解效果的地膜材料,包括光降解膜、生物降解膜和双降解膜三种类型。由于光解膜和生物解膜都存在降解不完全的问题,光―生物双降解地膜的发展及推广在未来可持续农业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已陆续研制出银黑地膜、液体地膜、多功能地膜等多种可降解地膜,逐步应用在农业生产中。

三、治理“白色污染“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白色污染日趋严重,对农田、农村环境及农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面对如此形势,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是十分迫切的。但是可降解地膜的应用需要很长时间,要快速缓解“白色污染问题”还需要实施其他措施。

1. 残膜回收

残膜回收技术的应用是目前解决白色污染的主要措施。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1 人工捡拾方式回收残膜

目前农田残膜回收仍以人工捡拾为主,农民多在春季雪水消融,春播之前进行人工捡拾。这种方式成本高,劳动量大,残膜捡拾不干净,且埋在地下部分无法收回,回收效果很差。

1.2 机械方式回收

机械残膜回收机可以克服人工捡拾方式的不足,成本低,效率高,回收率高。国内残膜回收机械按照回收时间分为苗期揭膜机械、秋后回收机械、耕层内清捡机械和播前回收机械四种。代表机型有:IMS―5型密排弹齿回收机、SMJ―2型地膜回收集条机、CSM―130B型齿链式悬挂收膜机。双降解地膜由于成本高或其他原因不能马上大规模推广,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采用机械化清除残膜是比较现实的。同时考虑到机械使用效率,降低成本,应大力发展耕整地机械与残膜回收机械联合作业的机具模式。

2. 地膜的再利用与再循环

地膜再利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最大化重复使用地膜,减少地膜的投入量。残膜再循环是指使用后的地膜重新加工变成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就是要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地膜的再利用率,减少其使用量,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尤其是要最大化回收,减少地膜残留,并实现循环利用。

3. 残膜回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残膜回收处于推广阶段,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好,但经济效益不理想,因为增加了成本,多数农民不愿意使用。

3.2 由于价格偏高,机械使用效率不高,农机的机械投入没能产生预期效益;

3.3 薄地膜的使用增加了收膜机收膜难度,难以发挥最大的回收效率。

以上问题还需要我们在治理以农业残膜为主的“白色污染”中,继续研究,着力解决。

综上所述,北方农业中出现的“白色污染”是可以解决的,不过因技术,资金等问题,解决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科学家的努力加上国家经济的发达,一定有能力把白色污染问题解决。

参考文献

[1]李秋洪,论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技术[J].农业环境与发展

[2]段玉田,小麦地膜覆盖增产效益与经济效益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1987(9):20-23

[3]武宗信解红娥,残留地膜对土壤污染及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

[4]王笳周柏玲,易降解淀粉膜在旱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评价[J].山西农业科学

[5]马兴元,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综合利用技术[J].环境保护1999.3

[6]马洪祥等,白色污染应实行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J].中国环境管理1998.6

篇7

一、残留农膜对环境的主要危害

1.对土壤环境的危害

土壤渗透是由于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层移动的现象。由于土壤中残膜碎片改变或切断土壤孔隙连续性,致使重力水移动时产生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动较为缓慢,从而使水分渗透量因农膜残留量增加而减少,土壤含水量也随之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导致地下水难下渗,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另外,残农膜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

2.对农作物的危害

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必然形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凡具有残膜的土壤,都会阻止根系串通,影响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作物株间施肥时,有大块残膜隔离而隔肥,影响肥效,致使产量下降。

3.对农村环境景观的影响

由于回收残膜的局限性,加上处理回收残膜不彻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残膜弃于田边、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至房前屋后、田间、树梢,影响农村环境景观,形成“视觉污染”。

4.对牲畜的危害

地面露头的残膜与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误吃残膜后,会阻隔食道,影响消化,甚至死亡。

总之,从地膜污染对环境和作物产量产生的危害可以看出,农田中残留的地膜量,大都接近或达到了能使作物减产的临界值。因此,防治地膜污染已经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二、及时清理、回收残膜是防治农膜污染的有效措施

1.适期揭膜

改作物收获后揭膜为作物收获前揭膜,具体的揭膜时间,最好选定为雨后初睛或早晨土壤湿润时,地膜棉花应在头水前揭膜。适期揭膜,可以减少残留在土壤里的农膜。

2.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加大残留地膜的回收力度

除采取头水前揭膜措施外,还可组织劳力通过手工或耙子回收残留地膜,在翻地、平整土地、播种前及收获后采用地膜回收机回收,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辽宁省农机化研究所研制的 ISQ-20 型地膜消除机,新疆麦盖提县研制的环形滚动钉齿式残膜清除机,使用效果都很好。

3.优化耕作制度

加强倒茬轮作制度,通过粮棉、菜棉轮作倒茬减少地膜单位面积平均覆盖率,进而减轻残膜污染危害。

篇8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生产安全;综合防治;技术运用

水稻的种植历史十分悠久,在这过程中水稻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到了粮食的产量。特别是最近几年,受到气候变化、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影响,使得水稻病虫害情况越来越严重,而且害虫的种类也随之增加,危害程度也越来越大。但是当前针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止方法还是不够全面,大多数采用的都是化学药剂,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胡乱用药的情况,这不仅不能根治病虫害,还使得水稻受到污染,影响人们的健康。

1 几种主要的水稻病虫害症状

1.1 稻瘟病病症

水稻整个生育期和各部位均可感病。按生育期可分苗瘟、叶瘟、节瘟和穗颈瘟。叶瘟初发病时,出现水浸状暗绿色病斑,为急性型,发展快,逐渐形成棱形或长棱形。穗颈瘟:抽穗后颈秆呈黑褐色,使整穗或部分小穗成白穗,造成不实粒或半实粒。水稻分蘖盛期及抽穗期是易感病期。该病发病最适温度为25~28℃,施氮过多叶色过于乌嫩易被病菌侵染。

1.2 纹枯病病症

此病多在拔节封行时易发生,施氮肥不当、植株过密、长期水浸的田块易发生。发病常从基部开始,病斑呈淡褐色,逐渐扩展,形成不规则的云形状病斑,由下部向上部扩展到叶片,影响光合作用,千粒重减少,造成减产。

1.3 白叶枯病及条斑病病症

2种病晚稻中后期如遇台风或寒风发病较重。白叶枯病先在叶尖发病,生成暗绿色斑点,后向下扩展转成黄至灰白色。谷粒受害后成灰白谷粒,可减产2~3成。条斑病是检疫对象,20世纪90年代逐渐流行。发病初期出现暗绿色半透明小点,沿叶脉扩展成条状赤褐色条斑,遇台风或寒风发展很快,叶色一片枯黄,叶色过于乌嫩的田块易发生。

2 综合处理办法和防治措施

2.1 植物检疫

2.1.1 认真搞好普查工作

为了更好地使用综合防治技术,各地区的农业部门应该对下属乡镇的水稻病虫害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特别是掌握不同种类的害虫分布的特点。划定好重点虫灾区和重点保护区,然后针对性的进行病虫害防控工作。只有全面了解,才能够选择最合适的防治办法。

2.1.2 加大处理力度

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勤于观察,一旦发现问题应该及时的进行处理,这样才能够避免病虫害的扩散,保证水稻的种植安全。

2.2 农业防治

2.2.1 改革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在播种之前应该及时的进行翻耕。要想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就必须通过某种方法来改变害虫本身的生存环境,使害虫处于不利的条件下。一是通过翻耕可以使地下的一些害虫暴露在地面上,进而使得这些害虫加快死亡。二是通过对土地的翻层可以使一些活在浅层土壤中的害虫被翻入到深层土壤中,这样就破坏了害虫化蛹的环境,使得害虫无法繁殖。三是在翻耕之后及时浇灌水,可以使一些害虫漂浮在水面上,进而使得害虫快速死亡。

2.2.2 选用抗病虫品种和做好种子消毒工作

2.2.2.1 选育抗性品种。科研育种单位要选育高产多抗优质的水稻品种进行示推广。

2.2.2.2 要避免品种的单一性。当前市场上针对水稻病虫害的药物品种特别多,在选择适合必须遵循以下做法。一是建立品种更换制度,避免多年使用同一种药物,尽量推广使用抗性强的品种。二是根据害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品种。

2.2.3 健栽控害

2.2.3.1 改变播插期。适当提早水稻的播插时间,能避开水稻病虫的发生高峰,恶化害虫的食料条件,减轻对幼嫩禾苗的危害。在水稻秧田期稻飞虱还没有大量迁入,但今年受天气影响,水稻生长发育期比去年迟了一周左右,稻飞虱第一次大批量迁入时正值秧秧田期,食料嫩绿丰富,为稻飞虱的集中取食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

2.2.3.2 合理密植。合理的密植,田间通风透光良好,禾苗发育旺盛,生长健壮,能提高禾苗的抗性。如田间过于密植,光照不足会造成根系生长不良,茎杆细小易倒伏,抗性降低。同时田间湿度增大有利于稻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2.2.4 合理施肥,科学管水

2.2.4.1 合理施用氮肥,增加磷、钾肥和有机肥。合理施肥能改善水稻的营养条件,促进水稻健康生长,增强水稻的抗性。多年来观察发现,氮肥过高的田块,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等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都较其它田块要重。有条件的地方,要在测土的基础上实施配方施肥,合理使用肥料,既可以减少肥料的浪费,提高肥效,又可以起到减轻病虫害发生的效果。

2.2.4.2 科学管水,控制田间湿度。水源条件好的田块,视病虫发生情况采取干干湿湿的灌水方式,如在稻飞虱、纹枯病发生期,适当进行排水晒田,恶化其发生环境,可以抑制其发生。在一代二化螟化蛹时进行深水灌溉,能使蛹缺氧窒息死亡。

2.3 物理防治

所谓物理防治指的就是通过各种物理方法以及机械设备等来防治病虫害。当前使用最多的也是最为简单的方法就是灯光诱杀,利用一些害虫本身具有趋光性,看到灯光的时候就会靠近,进而被杀死。还有测报灯的使用能够对害虫的情况起到提前预测的作用,进而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当前杀虫灯的使用,能够降低害虫的数量。这种防治方式不仅起到了防控病虫害的作用,而且还避免使用农药,减少对水稻的污染,提高了水稻的质量。

2.4 生物防治

所谓生物防治也就是通过某种生物来克制住病虫害的数量和繁殖速度,这样就能够减缓病虫害的发展速度。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无污染,安全性高。

2.5 化学防治

所谓的化学防治就是通过化学药剂的方式来杀死害虫,这也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病虫害防治手段。这种方法具有见效快、操作简单等优点。特别是针对大规模的病虫害则能够有效的解决,但是会使水稻受到化学污染。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做好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综合利用防治技术,根据当时当地情况来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并使得各种防治措施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同时还应该利用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来控制病虫害,尽量减少化学试剂的使用,最大程度的控制害虫的种类和数量,使得水稻病虫害防治在经济状况允许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增强当地的农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富有.常见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2(24):95,180.

[2]2011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J].种业导刊,2011(4):8-9.

[3]刘康成,熊健生,肖筱成,等.吉安市水稻主要病虫害生物农药防治技术规程[J].江西农业学报,2011(9):81-82,85.

篇9

一、农药污染对农业环境造成的影响

1、专业知识缺乏,违规施药,导致农业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在多年的调查中发现,由于有许多农药经销商及农民对农药法律、法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因此,某些农民喷施农药仍采用,别人打药我打药的方式,不自己地里有没有此病虫,别人打几次,自己也打几次;或防治一种病虫或几种病虫只使用一种药剂;有的农民不按说明书要求喷药,错误地认为,随便增加用药量、或施药次数增多,防效就会提高。还有的农民配制农药凭借经验,把药剂倒入瓶盖中,再倒入喷雾器内,不摇匀就直接喷雾,导致防治效果不佳。个别农民喷完药后,随意将农药瓶、农药塑料袋丢弃在路边、田间地头,对农业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防治病虫不适时,导致农药残留污染农田

大多数农民对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知识缺乏,因而不能掌握病虫害防治适期,如:在防病前,错误认为发病前用药、是对农药的一种浪费,往往农田病害发展到了盛发期,才喷施农药,即使喷了好多农药,病害也没防住,反而错过了防病最佳时期。再如:防治虫害也一样,错过了害虫幼虫低龄防治阶段,后期防治达不到好的效果,导致事倍功半。相反地在农田喷施了大量农药,造成农药残留,污染了农田,污染了果实,通过食物链,人们食入这些果实,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摧残。

3、施药机械质量差、导致大量农药污染环境

调查发现农村有80%以上农户,还在使用16型手动背负式喷雾器,此种喷雾器,型号老,喷头单一,大雾滴喷雾,雾化性差,易造成大量农药流失。还有部分农户,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购买廉价的劣质器械,再加上缺乏器械的使用、维修及保养知识,常常是只用不修,这样很容易导致施药过程中出现“跑、冒、滴、漏” 现象,落后器械的使用不仅造成田间大量农药流失,而且还会造成人体中毒现象发生。

二、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建议

1、提高认识,加大宣传

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科学使用农药的新知识,印制各种类型的农药宣传材料、小册子以及挂图,将其资料都发放到农民手中,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通过宣传,进一步加快全市植保社会化服务工作上一个新台阶的步伐。

2、整合项目资源,多渠道增加投入

实施绿色植保防控是一项公益性措施,需要各级政府给予资金扶持,同时,还需要各级农业植保部门积极主动争取各方面的资金支持,充分整合项目资源,多渠道增加投入。积极争取将绿色植保防控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源污染治理、农业生态补偿等政策扶持的范围之内,千万百计创造条件,争取资金,全面推进绿色植保防控快速发展。

3、大力提倡使用沼液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残留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沼液中含有多种氨基酸、赤霉素、生长素、糖类、核酸以及抗生素等。它被誉为是一种广谱性的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其杀虫原理为:沼液中所含的乙酸、丁酸、丙酸、乳酸菌、芽胞杆菌、维生素B、植物激素中的赤霉素、吲哚乙酸,以及较高含量的氨、铵盐和一些抗生素等成分是沼液抗病防虫的主要因素。据赵静等人,于2007年,在河北省临城县蓝天生态园, 对园内韭菜地进行了沼液灌根防治韭蛆的试验, 试验表明,在韭菜生长期间,在没有施用任何农药和化肥情况下,每一周使用沼液灌根韭菜田。发现韭菜生长叶宽色绿, 长势健壮, 没有发生韭蛆危害,产量、品质双提高。同时,沼液还对白粉病、霜霉病、灰霉病、赤霉病、枯萎病、炭疸病等几十种农作物经常发生的病害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因此,大力提倡使用沼液防治病虫害,对减少农药残留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十分必要。

4、加大病虫测报力度,指导农民适时喷药防治病虫害

要认真搞好测报工作, 提高测报准确率,充分运用植保信息平台,将病虫测报信息到农户手中,真正起到预测预报的作用,指导农民科学用药,有效防治病虫害,减农药污染环境。

5、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加强技术培训

由于我国现行的体制是农民一家一户的经营,种植规模小,施药人员多,农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对农民的培训形式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首先采取先集中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农药经营人员,利用其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广大农民群众普及植保新技术;其次还可以让科技人员深入到村、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展手把手培训,确保安全用药技术到位。培训内容应包括: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23种高毒农药品种,在蔬菜、果树上禁止和限制使用的19种农药名称;以及防治病虫害采取的生物、物理、农业等多种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先进的喷药器械,逐步引导农民科学选购农药和施药工具,按正确的方法来施药,选择合适的时间施药,交替轮换用药,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做到用药量适宜,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采收,施药要注意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以确保农药使用安全不再污染环境。

6、建立专业化机防队伍,大力推广植保实用新技术

在种植规模较大的区域内,要有序组建专业化机防队伍,开展统防统治示范工作,扩大统防统治规模,可起到有效提升病虫防控率、农药使用率及节省劳动力的作用。同时要加大对植保实用技术、新型药械的推广力度,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 减少环境污染,提升无公害农产品品质。

7、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农药污染环境

篇10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分类控制

1农业面源污染的概念与特征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污染物(沉淀物、营养物、农药、化肥、致病菌等)以低浓度、大范围缓慢地在土壤圈内运动或从土壤圈向水圈扩散,致使土壤、含水层、湖泊、河流、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遭到污染的现象。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形成过程随机性大、影响因子多、分布范围广、潜伏周期长、危害大等特点,且具有潜在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目前,许多研究已证实了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响了全世界陆地面积的30%~50%。面源污染由于没有固定的污染源,在治理和控制上难度较大。

2我县农业面源污染类型与现状

2.1 化肥用量超出安全极限

目前,我国的化肥使用量已位居世界首位,全国年使用量已突破4124万t,单位播种面积化肥用量高达400 kg·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远远超出发达国家为防止水体污染所设置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值。2009年,太和县30个乡镇施用化肥折纯总量为66191t,其中氮肥9144t、磷肥6582t、钾肥8260t、复合肥42205t,单位施用量573.7kg/ hm2,由于盲目超量施肥,致使化肥利用率低。

化肥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 (1)矿质肥料中重金属含量高于土壤本底。长期大量使用造成部分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上升; (2)氮磷钾比例不协调,氮肥过量,造成肥料当季利用率不高,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超标,品质下降; (3)设施栽培田块超量施用化肥,加之频繁灌溉,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地下水污染; (4)大量化肥通过农田径流流入江河,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有关试验资料显示,在目前的施肥技术水平下,农田化肥的利用率仅为30%~50%,挥发损失约20%,淋溶损失约10%,反硝化损失约15%,地表径流冲刷损失约15%,总计损失量60%左右。据调查,在化肥损失量中约有15%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水质污染。

2.2 农药用量严重超标

目前,全国每年施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面积约为1.53亿hm2·次,其中90%使用的是高毒、高残农药,低毒的生物农药所占比例仅为2%~3%。太和县使用农药按纯量计算, 2009年1107 t,单位施用量9.6kg/ hm2,高出国家标准6kg/ hm2,病虫害综合防治率70%。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致使害虫抗药性愈来愈强,且大量害虫天敌被杀灭,破坏了农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农药每667 m2平均用量增加,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农药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 (1)在蔬菜、果树等农作物使用禁用农药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夏、秋季发生率较高; (2)施药器械和方法落后,大部分药液洒落于土壤表面,形成在土壤中农药残留; (3)用后农药瓶袋弃置于沟渠边、池塘旁或施药后雨水冲洗,部分农药污染水体。

2.3 农膜

太和县2009年使用农膜584t,其中地膜约234 t,平均使用量为5.1 kg/ hm2。据调查测算,太和县农膜回收约500t,年残留量高达84t,残膜率达14%。部分残膜进入农田土壤后,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污染土壤,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阻碍农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

2.4 畜禽粪便造成水体污染

据农业部门统计,我县生猪存栏48万余头,肉牛存栏4.3万头,家禽355万只,畜禽的排泄物基本上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或露天堆放,由于大多数没有得到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处理,大量畜禽粪便中的氮磷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成为当前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养殖一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的废水。

2.5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放而被占用和毁坏的农田面积已达13万hm2以上,加之农村环卫设施的缺失或不完善以及公众环保意识不强等原因,农村生产、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垃圾泛滥成灾。据估算,据调查测算,2009年底太和县农村居民为150多万人,其中有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设施的不到20万人,占13%,无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设施的有130多万人,占87%;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基本无处理外排;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卫生厕所普及率不足15%。生活垃圾严重堵塞和污染江河、沟渠、道路、湖泊等,在影响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同时,还污染耕地、空气。

3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

3.1 污染水体,危及饮用水安全

当前,我国河流污染由局部发展到整体、由城市发展到农村;地下水污染由点到面,由浅层到深层;湖泊、水库富营养化加剧。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了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工程和管理措施,解决了一些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但是,饮用水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有的城市饮用水水源污染加重,一些农村饮用水存在苦咸或含有高氟、高砷及血吸虫病原体等问题,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3.2 污染土壤,危及粮食与蔬菜安全

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中的有害、有害物质超出土壤的自净能力,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土壤污染源十分复杂,污染种类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病原体污染。主要由人畜的粪尿、生活污水和垃圾等造成,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能传播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二是有毒物质污染。主要由农田施用过量的农药和化肥造成。据调查统计,全国被农药污染的耕地约940 万hm2。卫生部的调查结果显示,2004 年第一季度全国叶菜类蔬菜中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禁用农药超标率仍达10.5%;城市居民餐桌上的食品,90%以上受过直接或间接污染。在2004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会上,中外专家、学者呼吁,中国的农药与化肥用量已到极限,并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元凶”,已到非治不可的地步。

由于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与过量施用,不仅导致肥料的经济效益降低和严重的面源污染,还导致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下降。在一些地方,由于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肥力持续下降,农民为维持农田生产能力,更加依赖于增施化肥,“饮鸠止渴”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4主要防治理对策

要加大对环境污染的专项治理,特别是对重要水体、空气和土地的面源污染,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注重源头控制”的策略。

4.1加强面源污染的机理研究

面源污染的产生、迁移过程非常复杂。主要由降雨径流、土壤侵蚀、地表溶质溶出和土壤溶质渗漏 4 个过程组成。国内水污染治理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缺乏对点源和面源污染进行分类控制的意识,而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对面源污染的机理研究尚没有成熟的理论,无法对其形成科学的认识,进而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

4.2 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与农药

推广农田最佳养分管理,杜绝氮、磷肥料的过量施用。提倡科学使用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89),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用的农药。

4.3研究开发易降解的农用薄膜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展可降解塑料的研发工作,其应用前景广阔。 尽管目前开发的可降解塑料尚未彻底解决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但它仍然是一条缓解矛盾的有效途径。可降解塑料的出现,不仅扩大了塑料的功能,缓解了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而且从合成技术上展示了生物技术的威力和前景,将是21世纪新材料发展的重要领域。

4.4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

4.4.1农村固体废弃物治理

引入城市模式管理农村垃圾,参照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对农户的固体垃圾实行以自然村庄为单位,集中收集处理。建设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场,配备专门的卫生保洁员和简易清运车,将垃圾收集清运到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场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农村垃圾管理无序的状况得到大大改观。在垃圾处理中,要结合农村特点,利用科技手段处理农村垃圾,建设垃圾处理与利用集成的新模式,变废为宝,切实做到农村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设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4.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是农户生活洗漱用水。治理方法以能过污水收集管网进入污水处理池,可集中亦可分户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流程:暗管沉淀池厌氧池兼氧池过滤池缓冲区(湿地、农田等)水渠。

4.4.3养殖业污染源治理。这类污染主要是农户畜禽养殖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以及水产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①一般农户人畜禽粪便处理流程:粪便池(禽舍、畜棚、厕所)沼气池农田。②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流程:畜禽粪便干湿粪分离。

4.4.4水产养殖对水体污染的治理

提高饵料和药品利用率,减少投饵和用药量;设置增氧机;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撒播光合细菌,吸收降解和转化水中氮磷和有机污染物;定期清淤,减少鱼病进而减少施药量。

4.4.5种植业污染源治理

种植业污染源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用地膜、作物秸秆等对生态环境和水体的污染。其主要治理措施:①削减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一是通过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实施达标防治,避免盲目用药和乱用药;二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减少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实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扩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控害措施,推广“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灯光诱杀虫”“黄板诱杀虫”以及使用防虫网等措施,削减化学合成农药的使用量。②大力推广应用有机肥,削减化肥使用量。一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二是实施化肥深施技术;三是实施增施有机肥措施。③农用残膜的集中回收再利用。农用残膜再利用性能较好,只要集中回收,就可进入再利用循环系统。

4.5.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一是因地制宜搞好秸秆还田,既可直接粉碎还田,也可粉碎堆沤发酵后还田;二是大力推行秸秆过腹还田,在有条件的饲养小区,积极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微贮等技术,实行过腹还田;三是利用农作物秸秆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

篇11

一、工作目标

以减量使用传统地膜、推广应用安全可控替代产品和回收利用废旧农膜为主要治理方式,在各乡镇建立农膜回收点,使全区农膜回收率达90%以上,“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二、重点工作

(一)加强技术培训指导,提高科学用膜水平。各乡镇要着力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引导农民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科学选择使用农膜。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大面积生产上,提倡不使用厚度小于0.01毫米、耐候期小于12个月的农用地膜。在涉及地膜使用的粮油作物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区域内,严禁采购使用厚度低于0.01毫米的超薄地膜。

(二)推广减量替代技术,减少农膜使用数量。各乡镇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改革耕作制度,改进经营模式,推广替代技术,减少农膜使用。一是推广新技术新模式。在适宜区域加大旱地新两熟耕作制度改革,减少早春玉米种植面积;二是大力推广粮经作物集中育秧育苗、水稻直播、果园生草、秸秆覆盖栽培等技术,指导使用地膜覆盖机具科学覆膜,尽量减少地膜使用。力争2021年我区水稻集中育秧育苗面积年扩大0.5万亩,水稻直播扩大0.1万亩。三是试验示范新型可降解地膜、液体地膜等替代产品。鼓励各农业产业项目区组织新型可降解地膜、液体地膜等替代产品的试验示范,对使用新型可降解地膜、液体地膜等替代产品的种植户给予适当补贴,逐步扩大其使用范围。

(三)抓好农艺农机配套,提高残膜回收水平。要着力加强农艺农机技术示范推广,综合运用农艺措施、农机化技术,提高农膜科学使用和农田残膜回收水平。针对不同农作物需求,示范推广适时揭膜、机械拾膜、膜侧栽培等技术。积极引进机械回收农田残膜的新技术新设备,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机械捡拾回收农田残膜,以降低农田残膜的捡拾难度。

(四)明确主体责任,落实污染防治责任。根据《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和《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有关规定,农膜产品的销售者、使用者对其产生的固体废物依法承担污染防治责任,农膜使用者是废旧农膜归集回收的责任主体,具有及时归集、集中堆放义务,不得随意弃置、掩埋或者焚烧。要根据废旧农膜的材质和再利用价值确定回收利用方式,对于有二次利用价值的废旧农膜,由使用者回收后实现二次利用;对于无二次使用价值的废旧超薄地膜等残膜,由使用者从农田中移除、归集后,纳入农村垃圾收集系统进行处理,或者交由有处置能力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置。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要把做好废旧农膜回收利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作为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工作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创新完善机制,狠抓措施落实,努力实现农膜科学使用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今年6月底之前,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个集中废旧农膜回收点。

(二)加强政策扶持。各乡镇要切实加大对废旧农膜回收处理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废旧农膜回收网点、田间收集设施建设、专业化回收处理以及加厚地膜、可降解地膜的试验示范推广。

篇12

关键词:投入品;物理;生物;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

化肥、农药的使用给农业带来增产作用的同时,负面作用越发凸显,长期施用导致地力受损,有效营养元素失衡,土壤板结、酸化,保水保肥能力下降,造成土壤、水资源污染等,也可能带来农产品的残毒,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培肥地力、绿色植保、生态循环、检验监测等措施,减少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用量,应用替代品,使农业走上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 培肥地力

1.1 平衡施肥技术

平衡施肥技术主要是指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合理、高效率利用,尤其是氮肥的科学使用,来调整土壤碳源的供应量和土壤微生物活性。加大有机肥的使用量,尤其是加大生物有机肥的使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通气条件和酸碱度。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根据不同土壤状况和不同产业需肥特点,在关键时期使用适宜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玉米推广应用减量施肥和一次性施肥技术模式,以脲甲醛复混肥、缓控释BB等配方肥为主,根据土壤肥力状况采用一次性基肥和种肥+基肥施肥方式;水稻采用控量简化施肥技术模式,以缓控释肥料与常规肥料配合做基肥一次施用技术为基础,在水稻生育期内根据作物长势及时调控氮、钾肥施用,减少追肥次数。苹果成龄树采用二次计量施肥,按每100公斤果施寒富苹果专用肥6.5公斤+生物有机肥10公斤。

1.2 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既能使农作物秸秆得以利用,提高生产效益,又可避免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研究表明,秸秆直接还田比施用等量的堆肥效果更好。玉米可采用秸秆还田,水稻采用高留茬20~30厘米还田方式。按每亩产500公斤玉米秸秆算,仅秸秆还田一项,可相当于每亩增施55公斤有机质,15公斤碳铵(相当于5公斤尿素),3公斤过磷酸钙,7.5公斤硫酸钾。秸秆还田简单易行,省力省工,但在还田时,应加施化学氮肥,调整碳/氮比例,避免微生物与作物争氮。

1.3 间套绿肥

栽培绿肥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中的一种,通过减少耕作,增加地表覆盖,实现土壤的少动土、少,达到适度松紧、适度湿润、适度粗糙的土壤状态和保存土壤中的碳含量、减少农业机械和化肥使用的目的。玉米可在空行处种植苜蓿草或草木犀等绿肥作物;果园可采用生草的方式。

1.4 合理轮作、间作

合理轮作、间作能够均衡的利用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减轻病虫危害及田间杂草危害。玉米可采用粮豆轮作培肥;菜田可采用轮作倒茬;早期果园可间作大豆、中药材等。

2 绿色植保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优先选用农业、物理和生态调控等措施,减少农药的施用,杜绝单纯依赖化学农药和滥用农药的现象,以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如玉米可采用玉米螟绿色防控,应用赤眼蜂、白僵菌封垛、安放杀虫灯等措施防治病虫害。农业措施,搞好果园清洁,及时清除病虫枝、枯枝落叶,早春刮除树干翘皮;合理负载,增强树势,提高果树自身抗病虫能力;早春实施树盘覆盖,防止病虫原菌和害虫上树浸染;物理措施,初冬深翻果园,刨树盘,树干涂白等,消灭大量越冬病虫源;根据病虫的生物学特性,采取糖醋液、频振式幼虫灯和黑光灯等方法诱杀;生物措施,可通过果园生草、间作、招引天敌等方式,改善果园生态环境,利用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或干扰成虫等;化学农药防治,使用生物源农药(多氧菌素、阿维菌素、灭幼脲3号等)、矿物源农药(石硫合剂等)和低毒、低残留农药。

3 生态循环

生态循环就是最大限度的再生利用、深度利用农业废弃物,通过改良土壤、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以更小的资源消耗、耕地的环境污染生产出高产优质的农产品,使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永续利用,实现农村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如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沼气―还田、畜―沼―菜、果―畜―沼―果、果―草―牧―沼、稻泥鳅共养、稻蟹共养等循环模式。

篇13

摘要:通过分析农用残膜对农田环境和农作物产生的危害,针对农用残膜污染现状提出治理措施。

关键词:农用残膜;危害;污染现状;治理措施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用残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促进了农民增产与增收。但随着用量不断增大,农民的认识不够,致使农用残膜清理回收不利,土壤残留量逐年增加,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1-4]。因此,整治农用残膜污染刻不容缓。

1农用残膜污染的危害

1.1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降低土壤肥力

大量残留的农用地膜在土壤中很难被自然分解,影响土壤中的水、肥、气、热活动,给土壤环境带来严重污染,不利于农业的生态平衡。其表现在:一是破坏土壤的通透性和团粒结构的形成,使土壤上下隔离,形成断层,造成土壤板结,降低了土壤的吸水、保水能力,导致有水下不去、有浆上不来,使土壤的物理性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是地膜的残留会使土壤胶体吸附能力降低,有些速效性养分易流失。三是残留农膜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使迟效性养分转化率降低,影响施入土壤有机肥养分的分解和释放,降低肥效。

1.2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造成减产

地膜残留在土壤中,使种子不能很好地发芽,即使发芽,根系也因无法穿透地膜而扎不下去,达不到根深蒂固的程度,作物易遭受灾害。Www.133229.CoM如果种子播到残膜下面,发芽后也长不出来,造成缺苗断条,使作物减产。据统计,各类作物减产幅度:玉米为11%~13%,小麦9%~10%,水稻8%~14%,大豆5.5%~9.0%,蔬菜15%~59%。连续覆膜的时间越长,残留量越大,对作物产量影响越大,连续使用15年以后,耕地将颗粒无收。

1.3危害人体健康

农膜生产过程中添加一些助剂,当农膜废弃在田间或土壤里时,其中的助剂会向土壤和水中渗透、迁移,会污染大气、土质和水域等。特别是某些含铅、镉等重金属有毒添加剂,会先通过土壤富集于蔬菜、粮食及动物体中,人食用后直接影响健康。

1.4破坏环境,有碍观瞻

残膜被丢弃于田头地角,积存于排泄渠道,散落于湖泊水体或乱挂在树枝杆头,成为白色污染的重要标志,既不雅观还可能缠绕犁头和播种机轮盘,影响田间作业。

2农用残膜污染现状

2.1农膜质量较差,回收难度大

农用塑料薄膜使用与回收问题主要集中在农用地膜上,目前农用地膜主要使用的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一般厚度为0.003 mm或0.004 mm。由于生产者与使用者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地膜的生产趋于薄型化,致使农用地膜强度低、易破碎,寿命只有4~5个月,给回收带来困难。

2.2农膜数量逐年递增,污染面扩大

近些年,保护地栽培技术在沈阳市农村广泛推广应用,农用棚膜、地膜使用量迅速增加,且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应用作物由单一的瓜菜品种扩展到玉米、烤烟等作物。沈阳市2004年地膜用量为2 300 t,棚膜用量为2 500 t。

2.3回收方法落后,制约农膜回收率

沈阳市农膜回收的方式多采用人工捡拾地膜,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低、劳动强度大、耗工、费时的问题,致使农民积极性差。只注意清理大张的残膜,而忽视了小块的;只捡地表的,而不翻挖土里的。有的农户甚至把从田间清理的地膜又随意丢弃到地头,遇到大风后被带回田间,造成二次污染。

2.4废旧菌袋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沈阳市食用菌产业规模的跨越式发展,废旧菌袋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路边、河边、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摆放的废弃菌袋,按规格为16.5 cm×33.0 cm、1 000个菌袋重4 kg计算,沈阳市2004年菌袋用量达1 000 t以上,如果得不到重视和加以回收利用,将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3农用残膜污染的治理措施

要防治农用残膜污染应遵循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积极防治残膜污染。主要通过清理和回收利用减少污染,并依靠有利于回收利用的经济政策提高回收利用率。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治理白色污染受益者是农民,治理主体仍然是农民,必须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残膜对环境、农作物生长乃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危害,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把残膜清理回收工作与秋整地结合起来,广泛动员,并组织农民在田头将废膜深埋、焚烧,以避免二次污染。

3.2完善制度,严格执法

把农用残膜清理回收工作纳入政府行为,加强各级领导重视,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强化制度管理。县、乡、村各级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对农民要同养地制度挂钩,提出明确要求,划定责任区,明确责任人,搞好检查监督。严格按照《辽宁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规定,本着“谁污染、谁治理、谁使用、谁清除”的原则,对不清理的农民给予必要的处罚。

3.3提高农膜质量

目前使用的地膜厚度一般为0.003~0.004 mm,致使地膜强度小易破碎,产生的较小碎片不利于人工回收而大量残

留于土壤中,建议使用0.012 mm厚的地膜,这样地膜使用后碎片大,便于田间回收,可减少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同时,生产农用薄膜时,尽可能使用低毒添加剂,以减少重金属污染。

3.4加强新型农膜的科研攻关

沈阳市几年前试验并推广过生物降解膜,但效果不太理想。因为光降解受地理、气候制约,很难达到较准的时空性,且不完全降解。因此,要逐步完善光降解类型,提高技术指标。开发新型农膜代替塑料农膜,利用天然产物和农副产品的秸秆类纤维生产农用薄膜,可部分取代农用塑料,这是一种根治残膜污染的有效途径,发展前景广阔。此外,应充分利用科技进步因素,提高残膜回收率。推广残膜回收机械化生产技术,各地自制和引进多种捡膜机械,并进行多项改进和更新,大大提高了沈阳市农用残膜回收率。目前沈阳市残膜回收机械达到220多台。

3.5搞好农膜的再生利用,防止污染转移

根据当地使用农用薄膜的状况和用量大小建立废膜加工企业,将废弃物加工成工业原料,建立菌袋回收加工厂,将菌袋回收利用,填充物发酵制成有机肥料,也可以加工成机制木炭,变废为宝。在起步阶段,政府要制订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回收加工、利用残膜的企业发展,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4参考文献

[1] 孙志洁.棉田残膜污染调查及其危害[j].河南农业科学,2006(4):61-62.

[2] 张保民,王兰芝,潘同霞,等.残膜污染土壤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1996(2):9-10.

篇14

摘要:通过分析农用残膜对农田环境和农作物产生的危害,针对农用残膜污染现状提出治理措施。

关键词:农用残膜;危害;污染现状;治理措施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用残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促进了农民增产与增收。但随着用量不断增大,农民的认识不够,致使农用残膜清理回收不利,土壤残留量逐年增加,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1-4]。因此,整治农用残膜污染刻不容缓。

1农用残膜污染的危害

1.1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降低土壤肥力

大量残留的农用地膜在土壤中很难被自然分解,影响土壤中的水、肥、气、热活动,给土壤环境带来严重污染,不利于农业的生态平衡。其表现在:一是破坏土壤的通透性和团粒结构的形成,使土壤上下隔离,形成断层,造成土壤板结,降低了土壤的吸水、保水能力,导致有水下不去、有浆上不来,使土壤的物理性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是地膜的残留会使土壤胶体吸附能力降低,有些速效性养分易流失。三是残留农膜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使迟效性养分转化率降低,影响施入土壤有机肥养分的分解和释放,降低肥效。

1.2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造成减产

地膜残留在土壤中,使种子不能很好地发芽,即使发芽,根系也因无法穿透地膜而扎不下去,达不到根深蒂固的程度,作物易遭受灾害。如果种子播到残膜下面,发芽后也长不出来,造成缺苗断条,使作物减产。据统计,各类作物减产幅度:玉米为11%~13%,小麦9%~10%,水稻8%~14%,大豆5.5%~9.0%,蔬菜15%~59%。连续覆膜的时间越长,残留量越大,对作物产量影响越大,连续使用15年以后,耕地将颗粒无收。

1.3危害人体健康

农膜生产过程中添加一些助剂,当农膜废弃在田间或土壤里时,其中的助剂会向土壤和水中渗透、迁移,会污染大气、土质和水域等。特别是某些含铅、镉等重金属有毒添加剂,会先通过土壤富集于蔬菜、粮食及动物体中,人食用后直接影响健康。

1.4破坏环境,有碍观瞻

残膜被丢弃于田头地角,积存于排泄渠道,散落于湖泊水体或乱挂在树枝杆头,成为白色污染的重要标志,既不雅观还可能缠绕犁头和播种机轮盘,影响田间作业。

2农用残膜污染现状

2.1农膜质量较差,回收难度大

农用塑料薄膜使用与回收问题主要集中在农用地膜上,目前农用地膜主要使用的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一般厚度为0.003 mm或0.004 mm。由于生产者与使用者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地膜的生产趋于薄型化,致使农用地膜强度低、易破碎,寿命只有4~5个月,给回收带来困难。

2.2农膜数量逐年递增,污染面扩大

近些年,保护地栽培技术在沈阳市农村广泛推广应用,农用棚膜、地膜使用量迅速增加,且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应用作物由单一的瓜菜品种扩展到玉米、烤烟等作物。沈阳市2004年地膜用量为2 300 t,棚膜用量为2 500 t。

2.3回收方法落后,制约农膜回收率

沈阳市农膜回收的方式多采用人工捡拾地膜,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低、劳动强度大、耗工、费时的问题,致使农民积极性差。只注意清理大张的残膜,而忽视了小块的;只捡地表的,而不翻挖土里的。有的农户甚至把从田间清理的地膜又随意丢弃到地头,遇到大风后被带回田间,造成二次污染。

2.4废旧菌袋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沈阳市食用菌产业规模的跨越式发展,废旧菌袋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路边、河边、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摆放的废弃菌袋,按规格为16.5 cm×33.0 cm、1 000个菌袋重4 kg计算,沈阳市2004年菌袋用量达1 000 t以上,如果得不到重视和加以回收利用,将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3农用残膜污染的治理措施

要防治农用残膜污染应遵循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积极防治残膜污染。主要通过清理和回收利用减少污染,并依靠有利于回收利用的经济政策提高回收利用率。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治理白色污染受益者是农民,治理主体仍然是农民,必须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残膜对环境、农作物生长乃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危害,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把残膜清理回收工作与秋整地结合起来,广泛动员,并组织农民在田头将废膜深埋、焚烧,以避免二次污染。

3.2完善制度,严格执法

把农用残膜清理回收工作纳入政府行为,加强各级领导重视,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强化制度管理。县、乡、村各级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对农民要同养地制度挂钩,提出明确要求,划定责任区,明确责任人,搞好检查监督。严格按照《辽宁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规定,本着“谁污染、谁治理、谁使用、谁清除”的原则,对不清理的农民给予必要的处罚。

3.3提高农膜质量

目前使用的地膜厚度一般为0.003~0.004 mm,致使地膜强度小易破碎,产生的较小碎片不利于人工回收而大量残

留于土壤中,建议使用0.012 mm厚的地膜,这样地膜使用后碎片大,便于田间回收,可减少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同时,生产农用薄膜时,尽可能使用低毒添加剂,以减少重金属污染。

3.4加强新型农膜的科研攻关

沈阳市几年前试验并推广过生物降解膜,但效果不太理想。因为光降解受地理、气候制约,很难达到较准的时空性,且不完全降解。因此,要逐步完善光降解类型,提高技术指标。开发新型农膜代替塑料农膜,利用天然产物和农副产品的秸秆类纤维生产农用薄膜,可部分取代农用塑料,这是一种根治残膜污染的有效途径,发展前景广阔。此外,应充分利用科技进步因素,提高残膜回收率。推广残膜回收机械化生产技术,各地自制和引进多种捡膜机械,并进行多项改进和更新,大大提高了沈阳市农用残膜回收率。目前沈阳市残膜回收机械达到220多台。

3.5搞好农膜的再生利用,防止污染转移

根据当地使用农用薄膜的状况和用量大小建立废膜加工企业,将废弃物加工成工业原料,建立菌袋回收加工厂,将菌袋回收利用,填充物发酵制成有机肥料,也可以加工成机制木炭,变废为宝。在起步阶段,政府要制订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回收加工、利用残膜的企业发展,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4参考文献

[1] 孙志洁.棉田残膜污染调查及其危害[j].河南农业科学,2006(4):61-62.

[2] 张保民,王兰芝,潘同霞,等.残膜污染土壤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1996(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