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42: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界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内涵
随着中国服务和商品贸易在国外市场的扩展,人民币除了具有本币职能外,还会通过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等等各种方式流出国境,在境外逐步担当起储藏手段、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也就是说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的货币职能跨国界在国际范围上得以延伸的过程。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
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非常依赖资金财富。如果人民币能实现国际化,既可以减少我国因为使用外币而引起的财富流失,还能为我国如何合理利用资金开辟新的渠道。但是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是一把“双刃剑”,其中的利弊需谨慎衡量。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
从国外货币国际化的历史经验以及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推行人民币国际化主要能获得以下四方面的好处:
1.获取铸币税收入
一旦我国人民币实现国际化,那么我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获得铸币税收入:首先,人民币的流出将伴随着实物或金融资产的流入,实物资产的实际购买力以及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将是我国能得到的国际铸币税收入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次,流出境外的人民币是我国对持有人民币的非居民的负债。当我国发生通货膨胀时,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这时,我国将获得一种国际通货膨胀税,这是构成国际铸币税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我国可以以直接投资或者证券投资等形式收回流出的人民币的一部分,这其中获得的投资收入将减少我国获得的国际铸币税的数量。换言之,人民币国际化后,其将在国际范围内充当流通、支付以及储藏手段,对我国来说意味着获得了一种长期无息的贷款。
2.缓解外汇储备压力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巨额外汇储备已给我国执行货币政策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我国持有的外汇储备大多以美元的形式持有,如果美元贬值将直接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实际缩水。同时,我国巨额外汇储备会引发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对我国国民经济是有害的。若人民币实现了国际化,就能减少中国对美元等国际货币的需求,从而我国高额外汇储备压力得以缓解。
3.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若人民币能国际化,我国就能掌握一种国际货币的发行调节权,进而提高我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最终我国的国际地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原因有:(1)人民币国际化能促进我国成为金融和贸易大国;(2)人民币成为一种世界货币,可为国际储备提供更多的选择,有利于促进世界货币的多元化。
4.减少汇率风险,弥补结算手段的不足
(1)降低交易的成本。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得外贸企业外币债权和债务大量增加,汇率波动会对外贸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很大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后,外贸和投资行业便可更多地使用人民币计价,汇率风险将由交易对手承担,降低了交易成本。
(2)弥补结算手段的不足。我国与很多周边国家和地区都有贸易往来,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中普遍存在着外汇短缺和结算手段不足等现象。若我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则这些国家和地区可运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这对缓解双边经贸往来中结算手段的不足问题是十分有效的。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让我国享受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收益的同时,也使得我国可能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主要可能有:
1.干扰到我国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若人民币国际化,根据 “三位一体”的假说,在资本的国际自由流动、汇率制度的稳定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三大政策目标中,一国最多只能同时实现其中的两大目标。根据其他世界货币的国际化经验可知,若人民币要国际化,为维持资本的自由流动和汇率的稳定,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后,其货币需求函数会受国际因素的影响,这样我国央行调控货币供给的难度就增大了许多。同时,在开放经济下,我国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需要考虑的变量更多,选择一个合适的货币中介目标相对更难,央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难度增加。
2.面临“特里芬难题”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将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由境外国家保留,其他国家保留的人民币越多,我国的国际收支赤字将越大,人民币跨境流通的规模越大,我国的责任也就越大,而这种责任是通过削弱我国的国际收支地位来实现的。然而,如果我国一直处于国际收支赤字状态,人民币将可能会出现贬值,这样会降低其他国家对人民币的信心,持有人民币流动性资产的国家可能会放弃人民币资产,从而会形成人民币大量回流,给国内市场造成严重冲击。
3.可能存在逆转风险
一种货币国际化的过程实质上是该种货币被非居民不断持有的过程。当某些条件发生变化时,非居民可能放弃该种货币,而更愿意去持有其他国货币。如果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通常有两个理由会对我国国内经济造成冲击:一是由于我国经济基本面恶化或为了某些特定的经济目标,我国央行可能采取使人民币贬值的措施,这样一来,人民币的非居民持有者将更愿意持有其他币值相对稳定的国际货币而放弃持有人民币。二是当人民币储备国特别是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国由于其国内经济的需要而减持人民币时,容易引起羊群效应,人民币就会回流到我国,会引起我国货币供给市场异常波动。
参考文献
[1] 黄亭亭.人民币国际化基本条件分析:基于风险和责任角度[J]上海金融,2009(04).
[2] 鲁守博,周昭.对人民币国际化中几种观点的再认识[J]郑州大学学报,2011,44(22).
关键词:人民币 离岸中心 国际化建设 进程
伴随中国的崛起以及欧元流通的增强,美元的支配性地位有一定程度的动摇。现代国际货币的体系越来越趋向由美元、欧元以及人民币等多种货币共同构成的一个体系(熊庆丽、章向东,2011)。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资源相对比较紧缺,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尚不够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距真正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还有一定的差距。而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可以促进中国充分地参与到国际资本流动中。
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选择依据
(一)离岸中心的内涵
目前,还并没有固定的离岸金融中心定义,可以被大多数学者承认的定义为,在非常自由以及国际化的金融体制和税收体制背景下,在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以外,由非居民参与的资金融通市场。离岸中心具有交易货币的离岸性以及交易主体的非居民性。离岸中心是具有特殊特征的,即离岸业务对于东道国在岸金融的体系来说是处于其之外的,其账户分离,法律依据也不同,以及其吸收以及运用的都是注册地国家货币以外的其他货币。因此,离岸中心既可以不受货币发行国家的法律约束,也可以不受业务开发所在处的束缚,是可以管理和相当灵活的。
(二)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国际上各个国家的金融机构都开始逐渐兴起从事本币以外的其他外币的存、贷款业务,一些国家的金融机构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外币存贷款中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也在提升,与此同时,我国的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数量不断增长,影响力也不断增加。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相对比较稀缺,因而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以及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也可以提高我国金融行业的综合竞争优势,使得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成为了一种趋势,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李晓,2011)。同时,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可以有效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步骤的每一步执行都需要借助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我国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立是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我国全面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是非常必要的。
(三)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选择依据
本文通过路径选择以及区域选择,来分析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选择依据。
1.路径选择。我国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选择需要借鉴全球各国主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也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来选择适合我国情况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国际上成功的离岸中心路径选择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要根据货币发行国家的角度来考虑欧洲货币市场及其风险、避税、洗钱这些问题;其次,需要以国际组织的角度来分析近年来执行的各个重要的监管措施以及其重要影响,得出这些组织离岸金融中心的构建和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最后,以离岸金融中心为主体,得出其持续发展的历史过程,并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因此,根据国际上的成功离岸中心路径选择依据,结合我国国情,在中国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路径,可以采取内外分离型与避税港型离岸中心(孙海霞、谢露露,2010)。一方面,建立内外分离型人民币离岸中心对我国的金融自由化水平以及监督水平的要求相对比较低,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可以有效的控制,所以,可以学习国际上发展中国家成功的经验,建立内外分离型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够平衡,我国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为依据,结合内外分离型人民币离岸中心,再同时选择合适的区域来建立避税港型的人民币离岸中心。这样,两个离岸中心可以互相补充,共同促进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立,也同时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我国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选择还应该充分考虑效率、风险以及可操作性等依据,对于每条路径选择的优势与潜在风险,以及国内国际的经验教训都是我们选择路径时必须考虑的依据。首先,我国需要维持经济的稳步增长,同时政治的稳定格局也是重要前提依据之一。其次,健全我国相关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也是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制度保障,可以推进我国金融中心的健康顺利建成(彭兴韵,2010)。另外,政府的支持与监督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我国的基础实施、人才储备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都不够先进,因此需要我国政府支持与保障。我国目前根据自身国情构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最主要任务为选择以及培育一些完备的“金融发展极”。
2.区域选择。依据离岸中心的定义,其可以在货币发行国家的境外经营该货币的存款等业务,如早期的欧洲美元市场,因而,我国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可以以其为依据,选择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同时,离岸中心根据其定义也能够在货币发行国家的境内经营管理该货币的存款等业务,并允许其在该金融市场可以不受国内金融制度的约束,如美国纽约的离岸金融中心,因而,在中国也可以以该条件为依据,选择上海或天津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
在我国,近年来香港与上海都在积极地发展人民币离岸中心。以我国整体的金融战略角度为依据,我国的香港是亚洲区内、内地边上现有的美元区域,具有相当的市场深度以及广度,并且具有相对成熟的法律体系以及基础金融设施,同时,香港与国际有更加密切的接轨,更容易被国际的投资者、企业以及居民所接受。另外,由于香港具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可以与我国内地的金融体系互相补充。因此,更多的选择依据倾向于选择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区域,可以更加促进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立,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而上海作为我国内地最为重要的国际化金融市场之一,可以在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立过程中,充分积累其制度以及运行的经验,在以后慢慢建立起来。
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
促进形成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史实质上是国际货币形态和汇率制度的变化过程。国际货币形态的更替反映了世界经济霸权力量的转移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汇率制度变化从固定走向浮动甚至无序,既反映出世界各国对于稳定货币秩序的渴求,也反映出各大国之间利益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仍位于,多采用固定汇率制度,通过持有中心国家的货币满足支付需要,同时向中心输出资源。因此,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促进形成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要求。
适当降低我国外汇储备贬值风险。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非常大,同时,我国外汇储备在结构上过度集中于美元和美元计价资产,比例在60%以上。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我国的大笔外汇储备就面临了美元贬值的汇率风险,同时也面临了美国国债、机构债产品的市场价值下跌的价值重估风险(曹红辉,2008)。因此,人民币的国际化能够适当地缓解因外汇占款过多而造成的被动流动性过剩问题,可以适当降低我国外汇储备贬值风险。
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国际货币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人民币国际化后,就可以使我国有国际货币的发行权以及调节权,将在世界经济运行中掌握一定的主动权和发言权,可以对使用人民币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一定会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大舞台上的政治与经济地位。
人民币的国际化建设进程
从最近几年的人民币国际化建设进程来看,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自由化的国际大背景下,虽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尚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但由于我国加速了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因此人民币的国际化建设进程也在不断发展。目前,人民币正在逐渐踏入国际化建设和发展的轨道中。人民币从2005年7月开始执行汇率制度的改革,从这个时期开始,人民币的外汇市场就开始建立了做市商及询价的制度,在这个背景下,人民币的远期交易等市场也开开始初具一定的规模。从2008年至2010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主要选择了盯住美元的战略措施,其主要经济体选择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贸易方面实施了保护主义策略,因此,使得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在这个时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伴随主要经济体逐渐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还是加速的非常明显。
首先,作为价值尺度,目前人民币的境外使用范围主要在边贸领域。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中,以人民币作为主要计价货币的情况已经逐渐增多;其次,作为支付手段,人民币已经逐渐流入了我国周边的国家与地区。同时,人民币在港、澳、台地区,也越来越被市场所接受。另外,作为价值储藏途径,人民币已经在一些国家被当做储备货币来储藏。从目前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来看,人民币虽然还不属于国际货币,还处于国际化的初始阶段,但是通过推行中国与周边国家跨境贸易中的人民币结算,很大程度地推动了人民币的国际化。目前,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的结算试点已开启,并于2009年,将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款项,从中银香港汇入了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这标志着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
借助离岸中心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建设的对策
(一)离岸中心与人民币国际化建设的联系
离岸中心与人民币国际化建设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是推进离岸中心建立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标志着人民币自由兑换程度的提高,这也就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离岸中心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人民币离岸中心可以提供有效的国际化货币的风险管理方法,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为人民币提供完善的风险管理方案。二者互相促进我国人民币以及金融的发展。
(二)借助离岸中心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建设进程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贸易的结算。增加人民币供应的备选政策措施,如通过增加以人民币支付的进口、允许指定银行提供人民币贸易融资、逐步放松人民币的兑换限制以及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人民币等。其次,可以通过扩大人民币计价结算范围、鼓励发行一卡两币的信用卡和八达通等方式,促进人民币流通(何国华,2007)。还可以通过提高出口的人民币结算比例、扩大人民币债券发行、建立人民币的QFII制度、推出人民币寿险服务和金融衍生产品等方式,增加境外人民币投资回流渠道。
2.健全人民币跨境业务的清算体系。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利用人民币做跨境贸易结算,有一部分外国企业在我国香港进行人民币贸易结算,这些会对香港银行业与人民币相关的业务带来新的增长动力和活力。因此,我国需要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逐渐普及,健全人民币跨境业务的清算体系,逐步发展境外的人民币结算中心。
3.加强我国金融市场的管理,维持稳定的人民币汇率。目前,伴随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依据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必须对金融市场进行进一步的管理与改造,使我国金融与全球先进水平的差距可以不断缩小。与此同时,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也需要改善,我国需要加强金融市场以及货币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形成完善的金融法制体系,以适应国际货币金融市场。同时,完善我国人民币汇率的机制,以维持稳定的人民币汇率,避免其大幅度的波动,最终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1.熊庆丽,章向东.货币国际化的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J].上海金融,2011(2)
2.李晓.东亚货币合作为何遭遇挫折—兼论人民币国际化及其对未来东亚货币合作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11(1)
3.孙海霞,谢露露.国际货币的选择:基于外汇储备职能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0(12)
4.彭兴韵.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及多元化进程的中国选择—基于“货币强权”的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分析[J].金融评论,2010(5)
【关键词】人民币 SDR 政策
一、引言
2016年7月24日,国际货币论坛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会议《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6:货币国际化与宏观金融风险管理》。报告认为,在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将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之后的第五种“入篮”货币。人民币加入SDR意味着人民币是IMF认定的五种‘可自由使用’货币之一。”根据IMF的规定,IMF官方交易使用SDR或可自由使用货币来进行,这些交易包括向IMF缴纳份额、IMF向成员方提供贷款和成员国向IMF还款、IMF向成员国支付利息等。
如此看来,人民币的权重超越了日元与英镑,低于美元和欧元,成为SDR中第三大储备货币。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这是人民币推向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对世界和中国是双赢的结果。这些数据令人振奋,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人民币加入SDR之后面临很多困难要挑战。
中国人民银行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6》提出主题为“货币国际化与宏观金融风险管理”。聚焦宏观管理题,深入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入新阶段后的宏观金融政策调整及其过程中可能诱发的宏观金融风险。报告提出,应基于国家战略视角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为实体经济稳健增长、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最终目标提供根本保障。
二、人民币加入SDR后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有助于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SDR为信用资产,在现实交易中很少用到。‘国际化货币主要包括:跨境交易结算与投资;进行人民币资产投资;国际储备货币。’这也是人民币目前在国际上的运用和发展。中国加入SDR并不意味着强制,各国仍有自己选择人民币储备或使用人民币结算。但是,通过加入SDR,人民币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肯定,可以加大各国增持人民币为储备货币的信心,从而增加对中国金融资产的配置,中国将迎来更多的投资,大大促进了人民币从跨境贸易结算货币逐步升级为投资货币,加快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二)有利于我国“一带一路”规划蓝图和中东欧投资战略的实现
随着我国实施“一带一路”规划,以及我国推进的中东欧投资战略,人民币在跨境交易结算与投资的作用,影响逐渐加深。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中,物流领域、交通领域和能源安全领域的基础实施建设项目,这些领域的发展将不断扩大。各种基建项目的投资,涉及到出口固定资产,以及基建项目的融资等,都将会大量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从而更加迅速的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发展。到2015年底,“中国对外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比例近30%,全球贸易结算的人民币股票推高至3.38%。综合指数RII(反映了人民币的国际使用程度的量化指标),达到了3.6,五年的增长率超过十次。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达到7362亿元,比去年增长294.53%。”
三、人民币加入SDR后国内外带来的挑战
美联储从2015年开始提高利率,美元指数持续上涨,造成了大规模的资本流动,我们更多的国内资本向外流动给中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而欧洲因为难民危机和英国“脱欧”,经济复苏缓慢,欧洲央行宣布实施负利率的利率政策,欧元大幅度贬值。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元的贬值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中国经济的国际形势可能会更加艰巨。从国内的问题来看,产能过剩,私人投资资本下降造成了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和股票市场的灾难,据统计,“2015年超过200000亿元的市场价值蒸发”,再加上外汇市场令人“惊心动魄”的汇率调整,离岸市场的流动性直线下降严重萎缩。这些变化令国内外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确定性。
四、人民币加入SGR后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政策
实际上,中国人民银行已经为使人民币加入SDR推出了很多项改革措施,2015年8月IMF题为《SDR估值方法评估――初步考虑》的报告:“8月中旬改革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10月下旬宣布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11月初推出便利境外央行类机构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措施。”
在中国银行进行了这些政策改革中后,中国的资本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杠杆率和跨境资本的净流入是改变以往单向驱动关系周期性关系,和短期资本流动已经足够影响资本市场价格和杠杆水平。有显著增加资产价格联动和国内外金融市场之间的财务风险,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更敏感。不能积极开放资本账户,有必要加强全口径资本流动监测。
就汇率来说,当前人民币汇率是不一样的,无论是境外还是境内的人民币汇率,而且时间不同,人民币汇率也会有较大的差别。中国人民银行以改变改变国内人民币汇率为导向,形成机制,但人民币汇率的起伏依旧很大。还有一种方案:便利国外中央银行机构,更容易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可以将人民币汇率调整在国内外趋近,但效果仍在进行测试,不能作为政策来解决这一问题;资本账户不会马上就全面开放,国内外外汇市场不是完全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一个代表性的人民币汇率,如何让境外人民币汇率趋近境内汇率,这是一个难题。
而在利率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评估了三月期国债,评估结果认为中国匮乏在二级市场的交易量,中国的债券市场不发达导致选取代表性利率比较艰难事实上,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也不得不面对的选择代表利率,前中央银行确定基准利率是存款利率上限取消后,这个利率只是参考。
五、德国和日本国际化之后的政策调整
国际金融经典理论认为:“开放经济体的货币当局在货币政策独立性、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等宏观金融政策目标中只能三者选择其二。”德国有着我们国家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德国在货币国际化后把稳定初始汇率放在第一位。为此,甚至不惜再一次开启资本管制,令金融市场发展暂时停止,使用外汇储备干预市场,这不仅为维持德国了经济上的发展,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巩固国内实体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更是为长期稳定马克汇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是由于选择的政策调整路径不是很恰当,对国内经济和金融运行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使德国的货币国际化成果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结果。同样的例子还有日本,日本太过急于求成,高估了实体经济的能力来应对汇率的升值的影响,而且不稳定日元。加上内部宏观经济政策错误,从根本上破坏了国家的实体经济,使得日元的国际化水平的快速下降。
六、结束语
我们通过德国和日本来总结前车之鉴:政策调整不能焦虑,在放开汇率和资本账户前,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管理部门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所以,我们要应对汇率波动的过程中把从“货币政策独立+浮动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的“货币政策独立+管理浮动汇率+有限的资本”的经济和金融运行的影响,但也尽快适应跨境资本流动,使国内金融市场不被影响,调节金融机构的机制,和实体经济的作用机制,还要特别注意预防各类风险和管理系统性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2016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2]欧阳觅剑《人民币加入 SDR 后还要面对新挑战》21世纪经济报道/2015 年/11 月/17日/第 004 版.
[3]杨长江,姜波克编著国际金融学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4.
[4]张茉楠.人民币加入SDR推动国际货币体系重大改革.金融与经济,2015,12:1.
[5]统计年鉴 中知网.
[6]王雅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民币国际化历史借鉴与态势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7]金辉《经济参考报》人民币国际化须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日元国际化
日本作为亚洲最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其日元国际化也是先人民币一步。日元的国际化起于20世纪70年代,在这个时期日本经济处于顶峰。当时日本对日元国际化有着迫切的需求,在日元国际化之前,日本同样面临着日元和日本国际地位不符的困境。就在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景气的持续,日元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一员。这个时期的日本和日元,和今天的中国和人民币有着十分相似之处。但是时到今日,日元国际化并没有取得想象中的成功。有道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日元国际化的过程,为我们今后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选择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一、日元国际化失败的教训
日元的国际化走过了几十年,但就结果来说,日元的国际化水平依然非常低。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如下图所示,日元似乎在国际上从来没有进入主流。
图1各种货币占官方外汇持有的总额的比重
资料来源:IMF Statistics Department COFER database.
日元并不是像美元这样的垄断性质的国际货币,所以日元在寻求铸币税方面的能力十分的有限,可以说在铸币税方面取得收益的可能性比较小。日本实行日元国际化的动力和初衷就是为了减少在国际贸易中由于使用美元等国际货币而造成的损失。而这个初衷贯穿了整个日元国际化的过程。
当然利与弊是日元国际化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日元国际化的失败也让日本付出许多代价。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将日元国际化失败的原因归纳为:
1.日本对外贸易的基础薄弱。
日本在海外的贸易额巨大,但是相对于国内来说日本的海外市场的结构并不合理。日本长时间为出口导向性国家。并且进出口贸易构成比较固定。
2.国内的金融市场的不健全。
达尔文在卡拉帕格斯岛上发现了许多从来没有见过的生物,就是由于天然的屏障使得卡拉帕格斯岛上的生物只能与世隔绝独自进化。一旦外来物种入侵,岛上的动物就会遭受灭顶之灾。同样,作为岛国的日本,一样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这就是日本人整天所说的“日本卡拉帕格斯化”。美元对于日元的影响之巨大,也是日元汇率不稳定的一个主要原因。
3.国内经济老大难问题
我们通过上图图1可以看出来,日本所占官方外汇储备比例较高的年份,都是日本经济最景气或者是经济泡沫最多的时期。而自从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之后,日本所占官方外汇储备的比例就年年下降。
4.地区金融合作和联合程度不高
虽然日本作为东亚地区最先步入“先进国”行列的国家,但是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的即溶合作和联合程度依然没有跟上发展的脚步。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准备和路径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人民币国际化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的正式议程。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趋利避弊,选择一条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路径呢。我们可以从日元国际化失败的例子上学习到很多。利弊大体上来说有:
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分析:
1. 人民币国际化完成后,能得到铸币税收益。2. 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对境外的人民币资产进行金融运作而得到巨额的净收益。3. 提高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体系的话语权。4. 提高中国抵御金融冲击的能力、节省外汇储备。5. 有利于本土企业走出去做强做大。6. 有利于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和壮大。7. 为中国居民提供了更多的理财渠道,促进居民财富增长。
人民币的成本分析:
1. 人民币缺乏成熟的全球性金融体系作为支撑,即缺乏一个开放、自由、监管有效的金融市场。2. 中国目前还缺乏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强大的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能力。3.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需要通过结构性的转型改善这种不利的地位。4. 人民币目前不能自由兑换,而且利率市场化仍然在起步摸索阶段。
人民币国际化的日程可能已经迫近,日元国际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例证。
1. 首先要夯实国内经济基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国内经济规模首先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正所谓是“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如此巨大的经济规模对外贸易的硬性需求必然十分巨大,这人民币国际化的优势所在。但中国与日本都偏向于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出口对外依存度很高。①
2. 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创新。人民币国际化作为我国的一个战略性选择。必须使得金融强国的概念深入人心,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整个社会中创造一种金融创新的氛围,在产业技术升级转型的基础上,在适当的时期进行诸如银行利率市场化等等的重要改革。鼓励金融业的创新,变短处为长处,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打好金融基础。
3. 完善汇率制度。中国和日本一样都偏向于出口导向性贸易政策。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中国的汇率制度受到外币的直接制约。比如人民币和美元的问题,中国目前的有指导的汇率浮动,以及对资本项目的严格管制。如下图所示,如果中国选择浮动汇率制的话,那么将会带来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增大的风险。
图2政策和工具的单边选择
可见,人民币的市场化进程并不能重蹈日元覆辙。客观来看,今天的日本尚不具备强大而开放的国内金融市场,缺乏国内市场的支持的同时,日本的汇率制度改革也不尽人意。虽然日本在几十年的日元国际化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总体上日元想通过国际化战略挑战现有的“美元霸权”甚至后来者欧元都是失败的。日元国际化的初衷十分的简单,功能上比较单一,未来规划上又十分短视。这些都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应该极力避免的,中国拥有十分巨大的市场潜力,13亿人口的市场规模是日本怎么也不能相比的。中国应该要以更加长远和理性的思考方式,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②
(作者单位:河北省省委党校邢台工作站)
注解
近期诸多迹象表明,人民币可兑换的进程正在加速。尽管官方没有对此提出明确的时间表,但笔者相信,中国政府促进人民币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心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欧美经济动荡再次触动了中国储备资产安全问题,增加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紧迫感。
人民币汇率改革作为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四力之一”,与其他三项联系甚为紧密。中国政府之所以对资本项目放开采取颇为谨慎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便是出于对国际热钱流入的考虑。人民币汇率变动更是吸引热钱流入流出、导致投机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建设离岸人民币市场,增强海外人民币循环与使用,同样受到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制衡。一旦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海外人民币出口结算将显然比进口更受欢迎。汇率体制和利率体制改革关系密切,两者作为“十二五”期间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共同为国内外金融环境创造市场化的条件。
可见,人民币汇率制度已经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诸多矛盾的集合点,能否在这一关键问题上形成有益共识,对于促进人民币可兑换,早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构想甚为重要。但是,笔者观察到,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讨论仍然存在两大误区,值得引起广泛关注。
误区一:讨论的关键是
人民币该不该升值
目前社会各界对于人民币问题的诸多讨论,大多围绕着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升值多少合适而展开。学者们普遍把寻求人民币的均衡价格当做汇率问题的关键。
但是,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日益深入,采用浮动的汇率政策已成必然趋势。在此情况下,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人民币应该升值多少合适的讨论,意义十分有限。
第一,人民币的合理价值很难判断,过多讨论并无太大意义。考虑到评估方法不同,有关人民币均衡价值的结论一直以来莫衷一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就曾指出,如果仅对检验人民币真实价值的模型进行细小改变,评估结果的差异就可高达40个百分点。同时,由于此问题的判断与争论常常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也使结果的意义变得十分有限。
第二,人民币问题的核心在于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形成。一直以来,一国采用何种汇率制度,是浮动还是固定,属于国家问题。例如,近日瑞士央行迫于过度的升值压力,宣布干预汇市保证瑞郎不强于1欧元兑1.2瑞郎。瑞士央行将浮动汇率改为半固定,便是根据自身需要所做出的选择。同样,韩国、印尼、菲律宾等外汇当局在欧元大幅贬值之时,也开始干预本国货币。可以想象,如若干预货币国家增多,诸多汇率干预国之间的相对汇率便无法由市场确定,再次上演货币贬值大战。如今中国仍然坚持着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并未启动干预,在这一汇率机制下,讨论人民币汇率价格,应该是经济问题,而非问题。
第三,浮动汇率未必意味着不稳定。2005年7月-2008年7月,人民币曾放弃盯住美元,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当时尽管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达到15.7%,但中国经济发展平稳,出口更是保持着较高增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达29.1%。对比金融危机到来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虽然稳定在6.83的水平,但由于进口国经济衰退,中国出口便出现了大幅下滑。可见,一律认为固定汇率优于浮动汇率的观点值得商榷。
另外,考虑到“不可能三角”理论的存在,即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汇率的稳定性三者不能同时实现。在资本管制逐步放开、货币政策独立性甚为关键的今天,采用浮动的汇率政策正是决策层明智的选择。
误区二:认为人民币短期升值过快,
升值压力将长期存在
市场对于人民币的走势,无论从短期,还是从长期来看,也存在着一定的误读。一是,很多人认为,人民币短期内已处于加快升值之中。而实际上,在货币多元化的国际经济体系中,对于人民币升值与否的判断更应该参照一揽子货币,而非仅依靠人民币兑美元汇率。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虽然已经超过3.5%,而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则是贬值的,人民币兑一揽子货币的走势与兑美元走势恰好相反。如果依靠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与否作为判断人民币升值的标准,便造成近期人民币升值较快的误读。
第二,与大部分市场判断不同,笔者认为,人民币升值压力未必会长期存在,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人民币贸易顺差正在下降。受海外经济低迷影响,笔者预计未来中国出口将进一步放缓,今年贸易顺差占GDP比重或将降至2.2%。其次,投机性资产空间面临打压。近两月,一线城市房价停止上涨,二三线城市面临新一轮限购措施,房价全面拐点即将出现。打压资产泡沫也会减少热钱流入,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再有,自去年年底以来,中国进入了全面通胀阶段。笔者预计今年全年通胀水平将高达5.5%,大幅超过4%的政策目标。通胀上升,导致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也会减轻未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总而言之,正确认识并走出上述对人民币汇率问题讨论的误区,有助于对人民币汇率改革以及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做出有益的探索。
短期内,对待人民币升值问题,应该考虑出口企业的承受能力,把握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并适时增加人民币的灵活性。预计今年人民币兑美元仍会温和升值,年底达到6.25左右。伴随着两年渐进升值的过渡期安排,2013年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逐渐接近均衡水平,建立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已经成熟。
关键词:RQFII;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一、前言
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又称为“小QFII”。简单地说RQFII就是,境外机构投资者用境外流通的人民币直接投资于境内资本市场的一种投资渠道。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人民币币值的稳步上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为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前进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又作为人民币跨境结算主体的香港积压了大量的人民币存款,截止2011年6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已达至5500亿元,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迫在眉睫。2002年QFII投入市场至今已有十年多的时间,法规制度及市场体制等都已作出了相应改善,为RQFII的推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RQFII业务开展以来,学术界广泛看好RQFII的业务效应。其中李晨曦,张咏冬,黄伟莹(2011)在国内较早对RQFII做出研究,指出不断增多的香港人民币数量和高涨境外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为小QFII的推出创造了有利机会,对完善人民币资本的运作循环,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方(2012)详尽分析了RQFII业务开展的意义,他指出RQFII业务的开展为境外人民币投资提供了渠道,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促进了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为中资金融机构创造了业务机会,推动了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
二、RQFII的发展现状
2011年8月7日在国家“一二五规划与两岸经贸金融”合作与发展论坛中提到关于发展香港成为离岸人民币中心问题时,首次提出允许RQFII的发行,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期间RQFII市场运行效应良好,发展速度很快。本文主要从试点资格,投资额度,投资范围三方面来描述RQFII的发展现状:
1.资格条件
发行初期试点资格条件较为苛刻,仅允许境内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参与试点。在这一年间,香港试点机构普遍表示境外投资者对国内资本市场具有很高的热情,从而更多的机构希望参与到试点工作当中,于是在2013年年初的新的试点办法中资格条件明显放宽,境内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香港子公司或注册地及主要经营地在香港地区的金融机构都可参与试点。
上表为2013年3月31日国家外汇局所公布的数据
2.投资额度
有了境外投资者对境内资本市场的高涨热情及QFII十年经验积累,相比QFII而言RQFII额度的扩张相对较快,2012年间两次增加RQFII额度,截止年底RQFII总额度已达到2700亿元,已确认批复额度为700亿。郭树清还表示在2013年间RQFII额度将翻倍增长,且可能在台湾增发RQFII额度1000亿元。
上图数据均选自于2013年3月31日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左图为QFII每年批复额度及累计批复额度趋势线,右图为RQFII每月额度批复及累计额度批复趋势线
3.投资范围
首批RQFII规定产品中80%的比例为固定收益类投资,权益类投资占比不得超过20%,且第二批RQFII全部用于投资RQFII-ETF产品,致使目前RQFII在市场上的产品种类过于单一。投资限制虽然有利于控制风险,但不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多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投资者的热情。RQFII法规修订后,投资比例限制取消,试点机构可以自由决定资金配置。这同时也意味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注入到国内证券市场当中。
三、RQFII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作用
近几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逐渐上升,俨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处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的制度条件还相对落后。下图为各国际主要货币在当今金融体系中所占比例,可轻易看出人民币现今离国际货币还有一段距离,人民币国际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其货币职能体现也多在于周边国家。RQFII业务的推出是人民币向外走的重要一步,其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加强与港澳台及周边国家的联系
日本,德国国际化经验表明面对美国这个强大的敌人,单枪匹马的推进国际化是很难成功的,因此我们需要借助群体的力量,首先实现人民币周边化,努力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RQFII业务的推行为境外投资者增加了投资途径,调动了境外机构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意愿,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币在境外的流动性,为人民币周边化的完全实现提供了契机。
“四币整合”即模仿欧元模式将澳元,台币,港币与人民币四币合成一种货币,这将极大地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2011年底RQFII首先香港试点,港澳台三地的投资者都分别表示了对内地资本市场的热情,特别是台湾投资者,因此郭树清表示近日里拟在台湾增加RQFII额度1000亿元。RQFII业务实践仅有一年的实践,作用意义并不显见,但从长远来看必然有助于内地与港澳台四地经济的紧密联系,为实现“四币整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积累力量。
2.有助于推进金融市场成熟化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意味着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广泛流通,那么就需要一个强大健全的金融市场在国际上为货币流通提供服务。RQFII为A股市场带来了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刺激国内经济的复苏,又第二批RQFII额度全部用于A股的ETF基金投资,促使我国A股市场接轨国际,有助于改善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体制,促进我国金融市场更加成熟,逐渐趋于国际化,为今后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更好的内部支撑打下基础。
离岸市场对交易活动制约限制的要求较少,货币可以更好地在离岸市场上发挥其固有的货币职能,因此,成熟的离岸市场的建立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很重要的一步。而香港凭借其特殊的政治背景,地理位置和其作为亚洲最大金融中心所具有的强大经济实力,成为了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的最佳选择。RQFII最初在香港发行直接表明了我国对建设香港离岸中心的决心,同时也巩固了香港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
3.拓宽了人民币回流渠道,有利于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必然伴随着货币的自由兑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RQFII业务是我国推进“证券投资”项目可兑换的重要一步,为我国证券市场引入了大量的资金。RQFII业务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对额度的控制来控制证券市场开放的进程,并在RQFII试点初期通过投资比例等措施对流入资金进行相应的流向指导,为“证券投资”项目开放的安全过渡提供了保障。
同时RQFII业务拓宽了人民币回流渠道,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投资渠道,加强其持有人民币的意愿,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且建立健全人民币回流渠道是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必要条件,有助于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循环流通,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四、RQFII业务的潜在风险
RQFII业务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前进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然而其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1.国际热钱大量涌入,降低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性
稳定的货币币值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支撑,而币值稳定主要体现在国内物价的稳定与对外汇率的稳定。
RQFII业务可能为国内市场带来大量的国际游资,在短期内会引起国内流动性过剩及通货膨胀,汇率也会在短期内由于热钱的冲击而继续上扬。而从长期看来,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体制相对落后,国内A股市场对国际游资的吸引力并不强,现今国际游资大量持有人民币主要在于人民币在这段时间内持续升值的预期,而随着时间的前进,人民币汇率不再上升或略有下降时,可能会造成国际游资的大量外逃,1985年日本“经济泡沫”,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97年的东南亚危机都是由热钱的大量外逃所引起的。这会极大地动荡我国金融市场,影响人民币币值稳定,阻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加重跨境结算“跛足”现象,美元储备大幅上升
跨境跛足结算实质是拿高收益的人民币资产换取境外低收益的美元、港元资产,贸易规模越大我国损失越多,近几年,跛足现象有所缓和但现象依然存在。
RQFII业务的推出,在某一层面更进一步增加了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产的兴趣,将会有更多的人民币通过不对称结算的方式流向境外,极大地加剧央行冲销压力,外汇储备急速增加。日本国际化失败的经验表明,在国际化进程中要尽量摆脱美元的控制,这是我国国际化推进过程中,一直坚持的原则,且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便是摆脱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控制与降低美元汇率风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由于跨境结算跛足所致的大量增加的美元储备,显然使得我们暴露在更大的汇率风险之下。如不能很好地控制“跛足”现象而放任自由,随着RQFII业务的扩张,回流渠道的不断拓宽,美元储备大量增加,定会使人民币国际化陷入两难境地。
3.加大陷入货币国际化“迂回陷阱”的可能
RQFII拓宽了人民币回流渠道,为人民币境外循环机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然而这也加大了我们陷入货币国际化的“迂回陷阱 ”的可能。日本国际化失败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日元流出并没有被金融机构及企业作为交易工具等使用,而是间接地迂回了国内市场,亚洲特别是香港只是日元迂回的中转站,日元在国际市场上并没有发挥出自身的货币职能。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RQFII业务是参照韩国、台湾QFII模式,结合两地成功实现资本开放的经验实施的。业务开展以来,进展速度很快,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额度便高达2700亿元人民币,且广受境外投资者的欢迎。其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加强了与港澳台及周边各国联系;2)促进了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3)拓宽了人民币回流渠道。
同时,随着RQFII的推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面临一些问题并相应的要采取一定措施:第一、RQFII必然会为国内市场带来大量的国际游资,因此RQFII额度的扩张必须要经过深思熟虑,发展速度不能过快,同时还应采取相应措施鼓励金融创新,加大国内金融市场的吸引力。第二、跨境跛足现象可能会随着RQFII业务的开展而有所加重,必将导致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因此要加速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并且切实把握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管制之间的平衡关系。第三、谨防陷入货币国际化“迂回陷阱”,这需要国内市场为人民币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力量,要加速市场体制改革,推进金融市场成熟化,同时要扩大人民币国际循环的范围,为海外市场提供更多种类的可交易人民币产品。
随着我国经济与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我们应多借鉴他国经验,少走弯路,遵循人民币周边化-人民币区域化-人民币国际化步骤,一步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丁一兵.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6.
[2]唐浩.人民币国际化演化与实现路径.科学出版社,2012.4.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人民币区域化条件与路径.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8.
[4]刘力臻,徐奇渊,等.人民币国际探索.人民出版社,2006.10.
[5]方.中信银行总行.RQFII业务的意义及发展趋势浅析.现代经济信息,2012(05).
[6]李晨曦,张咏冬,黄伟莹.小QFII与人民币国际化,2011.
[7]陈革.人民币国际化:开弓没有回头箭.行政事业资产,2012(05).
[8]高翔.QFII制度: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世界经济,2001(11).
[9]陈明亮,李建军,周胜胜,叶银.日元国际化模式比较研究及对人民币的启示.货币银行,2011-9.
[关键词] 外汇储备 外汇管理 藏汇于民
近些年来我国官方的外汇储备在逐年增加:199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此后五年,储备上升相对平稳。2001年至今,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迅速推动了储备的飙升。2003年储备的年度增量首度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368亿美元;到2004年储备的年度增量迅速突破了2000亿美元,当年外汇储备增长达到2067亿美元。今年将是连续第三年单年储备增量超过2000亿美元,据央行统计中国大陆的官方外汇储备,到2006年10月末已经超过了一万亿美元。这一标志性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藏汇于民”便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说法之一,即把相当部分外汇储备卖给个人和企业,由个人和企业管理、花费或投资于海外。对于这种说法,我们还需要仔细分析,权衡其利弊。以便更好地管理我国的外汇储备。
一、支持“藏汇于民”三大论点的利弊分析
目前,对于外汇储备管理中,支持“藏汇于民”观点的大有人在,然而我们需要认真分析“藏汇于民”的利与弊,准确认识“藏汇于民”在外汇储备管理中的作用。下面就支持“藏汇于民”三大论点的利弊进行分析。
第一,“效率论”。就是把相当的外汇储备放在民间,投资效率也许更高。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其假设:民间投资的能力比中央政府更强。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结论未必对所有企业都适用。很多企业由于在国际化方面缺乏人才、缺乏能力,往往会浪费外汇资源。更重要的是,分散使用外汇储备往往不能形成对国外资源的控制力,因为控制权是需要相当集中的股权作支持的,所以,其投资效率及收益并不一定高。另外,即便是个人投资的效率高,由于这个效益必须要和国家收税的成本进行比较,如果国家将相当的外汇储备交给民间,国家丧失了相当的铸币税,必然由增加财政税收来弥补,其中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成本的上升,可能会远远超过民间投资高于政府的效益差。
第二,“外汇储备藏于民间可以避免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损失”。这可能来源于对中央银行运行的一个最大误解。央行属于政策银行,其运行同商业银行完全不同,它的最大目标是维持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稳定人民币汇率,将人民币推向国际化。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里,资产是外汇储备,负债是所发行的人民币以及央行票据。央行的负债和一般的企业负债是完全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宏观经济稳定、人民币稳定,这一负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负债,而是百姓所乐意接受的货币财富,这就是所谓的铸币的社会效益。而央行的资产是美元资产,所以即使人民币升值,它所产生的资产负债表亏损对中国人民银行而言是账面上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相反,如果“藏汇于民”,当人民币升值之后,它所产生的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就是实质性的,远远大于人民币升值对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所以,恰恰是考虑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对资产负债表影响的因素,反而不应该“藏汇于民”,因为这样会把人民币升值的风险推向了民间,这种风险对民间是实的,而对中国人民银行则是虚的。
第三,“外汇储备国内使用论”。是与“藏汇于民”相关的另一个说法。许多人认为,高额外汇储备应该部分使用于国内的需要,包括基础建设、扶贫和充实社保基金等。这也是很大的一个误解。外汇储备的本质是海外购买力,如果将外汇储备用于国内投资的话,本质上等价于“藏汇于民”,但这会在央行外产生货币错配的问题。中国央行可以用手中的美元购买资产,比如说美国国债,或者像去年那样换取大型国有银行的股份。这与花旗集团以及其他大型金融机构将所持资产用于投资的方式也没有什么不同。但央行将美元储备用于政策性项目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了。无论是将这笔钱用于农村教育还是购买高科技设备和原材料,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减少了,因为央行无法回笼等额的资产,而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却依旧是那么多。当然,资产负债表上用于购买美元的负债同样不会减少。无论是哪种情况,其结果实际上都相当于央行或中国政府的其他部门举债消费。
二、“藏汇于民”不如外汇储备集中管理使用更好的三大理由
现阶段,不能以“藏汇于民”作为外汇管理的基本战略思路;相反,外汇储备应该集中使用管理,以便规避来自国际经济波动的风险,也为了继续维持几乎相当于全部企业所得税的铸币收益,同时大幅度加快人民币走向国际化。
1.外汇储备集中使用和管理有利于规避来自国际经济的各种风险
中国不仅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而且其开放度是惊人的。累积的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30%,最近几年每年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3%,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04年,这一比重曾经高达6%,而日本和美国均远低于这一水平。进出口的开放度,即进口加出口占GDP的比重已达70%以上,而且正在逐年上升。在此情况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风险是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这种风险首先表现为资金流动的风险。尽管中国目前资本账户不完全开放,但是不容否认,国家对于大量资金外流的控制能力仍然不能让人放心,其表现之一就是高额的净误差和遗漏项。一旦国际资金流动的方向大逆转,而大量外汇储备却分散在百姓个人手中,我们在短时期内就很难调动起高额的外汇储备作后盾,去抵御国际经济波动的冲击,其潜在风险是巨大的。
2.外汇储备集中使用和管理有利于继续维持铸币税收益
中国一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每一美元都是由国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或者银行票据所获得的,并且这些人民币或央行票据已经作为中国企业和百姓的资产沉淀于中国经济中,总体上讲除1994年外,并没有产生通货膨胀。换句话说,这一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本质就是中国央行所创造的货币收入。这部分货币收入如果投资于海外所获得的收入,本质上看是国家的收入,等价于财政收入。假如把一万亿美元投资于海外平均每年回报率是5%,就相当于平均每年为国家创造了500亿美元的收入,大约相当于当前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13%, 几乎等于全部营业税,也接近于全国企业所得税,超过消费税加个人所得税之和。假如“藏汇于民”,那么中央政府必须减少人民币资产包括M2的存量(且不论这会产生通货紧缩的压力),获得这部分外汇的个人和企业会投资于国外,获得相应的投资收入,但是这部分投资收入不可能完全纳入国家税收。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笔者在这里并不是说国家获得财政收入本身是终极目标,而是说,这13%的额外财政收入几乎没有征收成本。一般情况下,由于税收所带来的扭曲,税收的征收成本远远不止于收税的行政成本。通过外汇储备的收益来获得财政收入,可以说是社会成本最低的财政收入。这在现代经济学公共财政的研究中称为拉姆奇税,是最理想的财政税收。
从获得铸币收入的角度考虑,官方外汇储备目前不算太多。事实上,只要能处理好官方外汇储备可能带来的通胀及资产泡沫问题,官方储备多不是问题。当然,官方外汇储备的增加往往带来国外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种压力的源动力是贸易摩擦,而贸易摩擦应该由贸易政策来调节,本身与外汇储备无关。
3.保持相当高数量的官方外汇储备有利于人民币逐步走向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的好处不言而喻。目前,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着大好形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同时人民币有长期升值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完全可以通过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运作方式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如以外汇储备为后盾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在国际上逐渐产生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使人民币进入各个国际金融机构,包括各国央行的资产组合中。由此可以在未来10年~20年之内,在保证资本账户不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将人民币推向国际。
三、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几点建议
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发展中的大经济体,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而不能按照洋教条行事,要逐步摸索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符合自己长远发展利益的、具有战略高度的外汇储备的管理经验。为此,笔者建议:
第一,当前“藏汇于民”只宜作为短期战术来执行,而不宜作为长期战略来定位。要集中发挥外汇储备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目的是为了满足国民正常合理的使用外汇的需求,比如出国旅游和留学以及基于战略利益的深思熟虑的境外投资。
第二,加大国家对于大量资金外流的控制能力。目的是保证随时可以调动起高额的外汇储备作后盾,以防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通常为了控制外贸进出口收支的波动,一般认为要满足3个月的进口需要,大概需要2000亿美元。加之偿付到期外债的需要,大概需要2500亿美元。另外,一旦出现国际经济波动,高达5000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也会部分流出,这部分的需要难以估计,因为其中也包括近几年来以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名义流入中国的资金,所以留出3000亿美元并不为过。由此算来,目前高达万亿美元的官方外汇储备中,余下的外汇储备大约只有2000亿美元~3000亿美元。
第三,在保证外汇储备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增强外汇储备的盈利性。目的是防止因汇率问题造成外汇储备流失。可以将余下的2000亿美元~3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集中起来投资在与自然资源有关的证券或者实物上,以应对自然资源价格上涨带来的冲击。也可以拿出一部分外汇储备投资国外一些抗经济波动、高外汇储备回报率的证券中。当国际经济出现下滑时,这部分证券资产的价格一般不会下跌,而往往还会上升。
真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年终岁末,在中国经济逐步好转的同时,美元却在继续大幅贬值。而与此对应的是,随着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加强烈,近来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尤其是银行股受到外资热捧。
在美国,一些行业组织和工人联合会又开始鼓动奥巴马政府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这些声音与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一起对人民币升值强烈施压。可以想象,在美国巨大的财政赤字和高企的失业率重压下,两国可能引发由贸易争端所导致的汇率战。
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压力一时激增。
预期与诱因
2008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基本保持稳定,美元的疲软也意味着人民币的走软,这对于中国出口商在全球经济复苏依然乏力的背景下获取市场份额有较大的帮助。而且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国政府忙于救市,无暇顾及人民币汇率问题。
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改善,尤其是中国经济的领先复苏,欧美各国重新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大做文章,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
于是,自2009年下半年起,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压力纷至沓来,G20匹兹堡峰会、G7意大利峰会等国际多边论坛,重新将国际收支失衡与人民币汇率低估作为讨论焦点。8月份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提到人民币贸易加权的有效汇率至少需要升值20%,对美元汇率要升值40%。由美国主导的G7最近突然提高了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分贝,声称人民币升值有助于促进中国与全球经济实现更加平衡的增长。11月14日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9月份外贸数据远超市场预期,中国在海外市场上的份额持续上升,也给外国政府提供了对人民币汇率施压的理由。
近日,在接受《新经济导刊》专访时,经济学家向松祚解析指出,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美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影响,由于美国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美元大量地发行,客观上使得美元相对于世界各国的货币不断在贬值,相对于人民币也有贬值的压力。而美元大量地发行,亦使像美元这样的热钱在向全世界到处地流动,比如亚洲的香港、大陆、新加坡,客观上造成亚洲货币升值的压力。二是,奥巴马政府的贸易政策现在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方面要利用出口拉动美国经济的增长,尽可能解决美国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是通过美元的贬值来降低美国国外的净债务。
于是,两方原因加起来构成了人民币升值的最主要原因。由此可见,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主要是来自于外国,即美国的货币、财政、贸易政策,而且这种升值的预期在未来一段时间会长期存在。
当记者问到有没有国内的因素,尤其是经济回升、产能过剩、通胀压力带来的升值因素?向松祚极力否定这一观点。他认为,国内通胀的压力是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固然,国内通胀的压力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造成热钱的流入,另一部分来自于中国本身信贷的过度扩张。这也是中国货币政策遇到的最大的压力和挑战。
既然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容乐观,那么这种压力有可抗性吗?
向松祚对此则强调说,现在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非常复杂,中国政府要抵御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消除预期难度非常大,尤其是政治上的压力。比如奥巴马的访问,美国贸易战的不断开打,美国政府和议会的呼声,国际热钱不断进入,推动资产价格的上涨等等因素。
“我相信,到明年这种声音可能要更加地强大,比如为了遏制通胀,政府也可能会让人民币升值。这就像2005年汇率改革时国内一些学者持有的观点,其实他们是把这种因果关系搞错了。人民币升值预期是造成通胀的重要原因,所以通过人民币升值解决不了通胀的问题。但是,要消除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因素,中国政府所能做的事情是很少的。尽管,中国最近也在呼吁美国要维护货币的稳定,但是美国不听你的,你能怎么着?非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就在这儿。”向不无忧虑地说。
人民币升值陷阱
最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等一批著名学者都开始站出来,明确指出,人民币升值不仅无助于解决中美贸易逆差,甚至可能扼杀全球经济复苏,警示中国切莫落入人民币升值陷阱。
“人民币升值有百害而无一利!”在记者问及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时,向松祚的回答严肃而愤慨。他认为,总体概括起来是三大害:首先中国的出口会受到极大的打击和伤害,因为全世界的经济真实的需求增长是一定量的,而美联储的政策实际上是一种以邻为壑的政策,即以牺牲他国的利益来保持本国的增长。第二,中国投资美国的资产会蒙受巨大的损失,人民币升值多少就蒙受多少损失。第三,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导致许多热钱流入,炒作中国的资产,造成股市和房产等泡沫经济非常严重,最终,这种泡沫经济会破灭。那将对中国金融体系和整个实体经济造成巨大伤害。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近日在诺奖论坛上表示:人民币升值可能会扼杀全球复苏,由于从中国进口的消费品会更贵,还将遏制美国的消费需求。由于在国际间经济往来及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有利和不利的影响都是双向的,那么对他国经济的影响表现在哪里々
对此,向松祚向记者表示,目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不仅造成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同时对全球很多的货币都带来了压力。像巴西的货币今年以来已经升值超过30%,尽管巴西中央银行不断进行市场干预,买入美元,致使巴西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已经到了3000亿美元。所以,中国和其他国家所面临的困境是一样的,汇率浮动逐渐演变成一个全球的大问题。
向松祚一针见血地指出,美联储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是美国的金融危机通过汇率机制向外转移的不负责任的政策,它终究会对全世界的经济造成非常大的伤害。要使全世界的国家团结起来,迫使美国改变它的政策,现在看起来也非常难,所以要冷静地分析这种压力,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大问题。
1971年尼克松摧毁布雷顿森林协议、开启浮动汇率体系之后,美元即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核心储备货币,它的大量发行,美元就会一直贬值,从历史上看亦是如此。人类历史的绝大多数时代都是固定汇率,1950年~1971年时期之全球真实经济增长速度,高出1971年~2007年时期2个百分点。经济学者多年研究之结论是:两个时期经济增长差别如此巨大的根本原因,就是后期的浮动汇率造成了全球货币动荡和频繁的金融危机。
人们应该明白:全球真正有能力、而且实际上经常操纵汇率的国家不是别人,正是美国。当然,让各国大搞汇率浮动,最大受益者是美国。正如上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众议院金融委员会
主席罗斯所说:浮动汇率能更好地为美国利益服务。
1985年9月,美日德法英五国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规定日元(和德国马克)应大幅升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升值,大量国际资本涌入日本的房市和股市,造成了巨大的泡沫经济;同时,日本的出口受到严重的打击,加速了泡沫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远离。至此,日本经济一蹶不振,进入了长达十几年的衰退期。
广场协议对日本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难想象,一旦人民币升值失控,与当年日本经济极度相似的中国会不会重蹈覆辙呢?
人们习惯将美联储比喻为引领世界经济大船的导航船。今天,这艘导航船终于驶入了人类从未涉足的水域。海域茫茫,深不可测,充满了人类智慧难以理解和推测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大船能否顺利通过如此诡异的大海?还是将要沉入海底、继续蒙受巨大而惊人的损失?所有人心中都是一团迷雾。
渐进式升值之惑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是我国外汇管理制度的又一次重要改革。从那时起,人民币由单一的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改为参考以美元为主的一揽子货币,实行有限度的浮动管理。每天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人民币对主要货币的中间价,各商业银行根据这个中间价实行上下有限度的浮动。从这次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至今已累计升值超过20%。
回顾这段历史,恰恰印证了中央“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汇率政策三原则,而这正是向松祚年年呼吁改变的政策。“人民币渐进式的升值,我不认可,可以说现在许多的经济问题,就是那个时候的错误所致。”
他指出,浮动汇率之后造成两大危害,一是升值造成资产价值的泡沫,二是对贸易的沉重打击。尤其是要纠正以促进中国产业升级换代为由,鼓吹人民币汇率浮动。
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曾经依靠汇率升值、依靠“玩弄汇率”来进行产业升级。日本、德国战后经济奇迹,产业一路升级换代,是在固定汇率条件下实现的。“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产业升级是固定汇率条件下完成的。没有哪个理论可以证明:汇率升值能够刺激产业升级换代。
向松祚强调,汇率升值不是产生产业升级的最有效的武器。中国要最终占据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必须经历为全球加工制造的“痛苦过程”。而且,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国家不止中国,还有印度、印尼、墨西哥、巴西等许多发展中国家,设若中国停止向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出口,或中国大幅提升出口产品价格,美欧日会将进口地点转移到其他国家。中国会怎样:大量生产设备闲置、大量劳动力失业、经济增速急剧放缓。因此,中国政府还不能让汇率浮动。
“产业升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汇率只能提高企业的成本,在升级过程中就死掉了,还谈什么升级换代啊?它是一个负面的刺激,而不是一个正面的刺激,应该采用正面的政策来推动企业的产业升级换代。”向表示说。
他认为,中国的汇率政策非常明确就是稳定汇率,在现阶段稳定汇率对中国经济是最有利的。因为渐进式的升值,只会造成升值的预期越来越大,慢慢地别人逼一步走一步。中国应该明确汇率货币政策的准则,在现阶段实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固定汇率,无论从那个角度都是最有利的事情。“也许再过20年之后,中国的经济不同了,经济结构变化了,那个时候再去考量更合适。起码在20年内,中国经济依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状态,升值当然会带来劳动力失业的压力,而且是短时间解决不了的难题。”
向松祚表示,假如政府明确固定汇率政策,国际热钱即会慢慢消退,因为这儿没有太多投资利益,如此一来人民币升值预期则会慢慢消退。中国毕竟还是一个资本管制的国家,资本还没有完全开放,应该有条件来保证汇率稳定。
对此,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也同样表示,针对国际热钱涌入现象,中国应更多考虑投机因素,加强风险控制,保障金融安全。她指出,中国监管层应更多地考虑完善汇率制度,打破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从经济竞争力和国家利益角度看,汇率制度应满足本国需要,而不是别国的利益或要求。人民币应加强自我定价和评估能力,而不能随从外部舆论简单认定价格方向,甚至盲从潮流确定价格。
国际化的曲径
有部分学者认为,人民币升值或放松汇率管制最大的好处是能够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因此,中国政府一定会放松汇率控制,让人民币加快升值。对此,向松祚予以否定,并强调人民币的国际化和汇率没有关系。
历史上许多货币都是在固定汇率条件下实现国际化的。目前中国制造业尚处在初级阶段,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最好固定,这样其他国家对人民币也相对稳定,才有利于经济贸易稳定增长。相反,人民币汇率浮动只会扼杀人民币的前景,放慢它国际化的步伐。
近观时局,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正在显著加快,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和人民币开始跨境结算业务试点。那么,人民币国际化有没有新的路径?
向松祚建议,应首先建立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货币区,大中华货币区,包括港澳台,逐渐扩展到东南亚,因为大中华、东南亚地区最有条件成立一个货币区,无论是贸易整合程度,还是经济整合程度,以及台湾、香港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都超过了欧美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严重依赖大陆,很多贸易可以让人民币来结算。如此有庞大的货币发行量,就可以支撑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这样金融资产也可以让人民币来计量。
同时,其他国家都可以来大陆发行股票,筹集人民币基金,先形成人民币的区域,再走国际化道路。因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是,人家愿意把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可以进行贸易和金融交易,财富储存。
向松祚指出,中国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站在一个全球货币体系和全球货币区相互竞争的角度来讨论中国的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
[关键词] 人民币升值 对外贸易 汇率
一、引言
汇率是货币全球运动过程中必然的现象和结果。什么是汇率、汇率在我国经济运行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以及我国现有的汇率机制是怎么样的,这些都是有助于理解我国人民币升值现象的。汇率,简单地讲,就是一国的货币相对于另外一国货币的价格,把隶属于不同货币使用区的人联系起来。汇率是宏观经济的基本变量,一国的货币政策往往会牵扯到汇率问题,进而影响到其进出口业务,最终对一国的宏观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由此可知,一国的各类商品的价格和资本价格不仅受到国内的经济环境状况影响,在全球化下,还受到其他贸易国的经济运行的影响,而这些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便是通过汇率这一关键变量也发挥其作用的。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对外贸易也一直保持着巨大顺差,这对人民币升值造成了很大的内部压力。自从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就曾一度高涨,但是随着各国的经济逐步苏醒和发展,国际上的舆论似乎减弱了,然而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再次把人民币升值推到了国际舞台的风尖浪口,美国不断使美元贬值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正遭受着空前的经济和政治压力,而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这类主要靠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国家的经济将造成深远影响。
二、人民币升值原因简析
1.内部因素
从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上来讲,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直接来源是我国外汇市场上的供需关系所决定的。我国外汇的供给大于外汇的需求,这样就产生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上我国政府对外汇的严格管制及我国采取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这些都间接地限制了外汇的需求,为人民币升值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增长奇迹,其中外商投资是重头戏,然后便是我国的对外贸易,这也是我国这几十年来一直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驱动轮之一。然而外商投资需要我们人民币弱势来吸引,同时对外贸易也需要人民币贬值来增加竞争力,这促使了我国的汇率制度的选择偏向于保持人民币低位运行。这为未来人民币升值埋下了巨大的内部压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就其自身来说也是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另外,我国的外汇储备也不断攀升,我国的年均GDP增长率达到了两位数,外汇储备在有些阶段同比增长近百分之八十,这直接导致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失衡,促使人民币升值压力。
国内舆论造成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强烈,使投资者热衷于人民币投资,以期从人民币升值中获益,再者国外资本的进入,尤其是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和股市,这带动了国内投资,增加了我国内部对人民币的需求,在人民币供给比需求小的时候,人民币升值压力便不言而喻了。
最后,近期为应对金融危机,尽早实现经济复苏,国外各大经济体不断降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我国逆行道而为之,为了控制国内的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压力,不断提息,这便在国际上形成利率差,由于资本的趋利性,大量热钱不断涌入或打算进入中国市场,这将进一步扩大国内对人民币的需求,进而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2.外部因素
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发行大量国债,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中国不断购入美国国债并成为美国第一大国债持有国,同时通过美元贬值是人民币被动的升值。在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经受住了考验,这令美日欧盟好生羡慕,他们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认为中国对外贸易上给他们的重要造成巨大的逆差,是在向他们输出通货紧缩。为此,由于进入WTO以来,关税不再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壁垒,他们便变相地筑造其他替代壁垒,比如绿色壁垒、蓝色壁垒等等,然后借助国际舆论,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
一直以来美国都独断地把中国列为所谓的“汇率操纵国”,并将其作为借口,鼓动其盟国给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为美国经济不景气埋单。另外,经过金融危机,我国经济一枝独秀,加上美元大幅贬值,和国际以及国内的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强烈,国际热钱不断流入,这将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巨大压力。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
1.积极影响
有利于我国进口的增加。人民币升值,国外进口产品的价格将会下降,国内可以以更加优惠的价格购买到国际商品,有利于增加我国对国外消费品和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整体产业的制造水平,增加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业竞争力。人民币升值,还可以增加中国普通居民的收入,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也会加强,进而可以为国内扩大内需提供支持。
缓解我国国内的通胀压力,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崛起,我国对高技术设备、能源以及各种大宗商品的需求大幅增加,而且国内的替代品稀缺,这加剧了对原材料进口的需求。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原材料进口成本,减缓国内由于此类商品供给紧张而造成的物价上涨,减少国内企业制造成本,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当前,我国的农产品价格,油价,以及房地产的价格上涨推动我国通货膨胀现象不断凸显,形势不容乐观,为了增加房地产的供给,这就对我国钢材,建筑材料等提出了高产量高质量的要求。人民币升值,增加了我国对铁矿石、石油等的进口,一定程度上抑制房价的进一步大幅上涨,缓解农产品的价格上扬。因此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控制当前的物价上涨,缓解国内通胀压力,减轻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压力,有利于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
从我国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人民币升值的话,将会为国内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带来利益,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步伐,减少国内企业参加国际企业并购或者直接对外投资的成本,加快国内企业国际化进程。然而,海外投资需要很高的投资风险管理水平,我国企业家们普遍缺乏战略意识和全球国际化思维,对国际资本运作规则了解不深,倘若在这些条件形成尚不充分的情况下,人民币的突然升值,国内企业在缺乏海外投资的情况下受利益驱动,盲目参与国际收购,很容易造成国内资金的外流和浪费,遭受巨额亏损。
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吸引力,为我国对外贸易创建有利的金融环境。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加强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可以为对外贸易活动提供有利的货币结算平台和方式,加强企业对外投资和贸易的实效性。此外,升值还可以减少对外贸易过程中的贸易摩擦。
2.消极影响
抑制我国的出口贸易。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以出口来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传统的出口产业产生负面影响,主要包括服装,机械,轻工业制造业等。我国制造业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基本上均处于微笑曲线的最底部,即在整个全球产业里中,处于创造价值最低的部分,相关企业的利润基本上来源于低利润基础上巨大的交易量,竞争力不足,基本上采取低价措施来获得市场份额,人民币升值将进一步压缩企业的利润,增加其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了产品价格,抑制了企业的出口,对我国大量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国家市场价格竞争力造成伤害。
恶化国内市场环境。由于人民币升值将使我国的出口环境恶化,阻碍出口贸易,由此,对外贸易的相关企业有可能将国内市场作为其产品销售目标,而国内需求向来都不充足,而且几近饱和状态,这种情况下,习惯于利用价格优势抢占市场份额的出口类企业有可能采取价格手段竞争,这将引起国内市场混乱,企业之间恶性竞争,最终影响到我国国内和国际贸易状况。此外,人民币升值,进口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将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对我国相关企业造成伤害。
不利于吸引外资。人民币升值,外资便相对地贬值,这就增加了外商在华的投资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减弱了我国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由于我国吸引外资的政策实行了许多年,很多外商企业在华已经发展到了稳定成熟的阶段,获取的利润也在逐年增大,人民币升值将直接提高其外汇利益,在利益驱动下,有可能加大国内资本外流,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完整性造成不利影响。
四、结论
当前,人民币面临的巨大升值压力的背景下,人民币升值已成为一种趋势,但是我们必须逐步推进人民币升值,给国内经济和企业一定的缓冲阶段,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扩大内需,使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轮之一,逐步改变严重依赖对外贸易来发展经济的局面。积极推动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稳中求进,根据我国实际经济情况来推行汇率制度改革,将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地降到最低点,保障我国经济的正常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罗永昌. 浅论人民币升值问题[J]. 资料通讯, 2005(10):2
5月20日,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我们离推出国际板越来越近了”。虽然这可以视为国际板提速的信号之一,但是考虑到国际板推出将对国内资本市场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国际板的真正推出应该较为慎重。
尽管如此,国际板对A股的心理影响还是加剧了大盘的起伏,并造就了一批所谓的“国际板”概念股。在混乱无序的涨跌中,市场在忧虑情绪中等待着进一步的消息。
国际板脚步渐近
国际板的脚步声真的近了。
5月20日,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和论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做好国际板各项准备工作,并表示“我们离推出国际板越来越近了”。
在当天开幕的陆家嘴论坛上,多位高层人士在演讲中都开始高调为国际板的推出吹风。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将进一步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断丰富金融市场的产品和工具,积极推进证券交易所国际板和保险交易市场的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货币、外汇、证券、期货等现有市场的国际地位。
同样,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论坛上表示,人民币跨境使用是在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谨慎地允许人民币在金融交易中有所运用,主要是为支持实体经济为主。
上一次,“国际板”概念隆重地出场是在2009年。上海市副市长、原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在8月初发出的信号:外资企业将获准于明年在上交所上市。接下来,9月14日,上海市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访问时表示,上海证券交易所(下称“上交所”)将可能成立一个国际板。当时最乐观的估计是,国际板在2010年上半年推出。
国际板推出的利与弊
对于国际板推出对A股的影响,市场上的观点也泾渭分明。
太平洋证券分析师齐向阳认为:管理层之所以对国际板的热情明显超过新三板市场,主要是结合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热钱的流入促使外汇占款始终处于高位,国内流动性迫切需要疏导,尤其是将人民币直接疏导到境外使用,而国际殴恰好具有这一功能,因此受到管理层的器重并有意加速推出。
持批评意见的以财经评论员水皮为代表。他认为,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相比,国际板无异是一种“洋跃进”。他提出了一系列技术和制度问题: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以人民币计价发行的外资企业募集的资金是在中国境内使用还是可以跨国投资?中国的股票至今实行审核制,如何让备案制的国际惯例对接?再融资是否还要中国证监会的审批?创业板这个退市细则都推不出来,国际板又如何解决?中外财务差异究竟以何为主?
兴业证券福州五一中路营业部理财服务部经理陈少东认为,国际板潜在的上市公司多为境外蓝筹公司,该类型公司的上市将极大可能地引导着国内现有蓝筹股品种的估值定价。对于大型跨国企业在中国上市可以改进国内上市公司质量的观点,他认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关键不在于推出国际板,而在于改变公司治理结构,以及交易所从制度层面规范公司行为。
国元证券福州五一南路营业部营销总监陈勇也从正反两面分析了国际板的影响。从正面看,跨国公司拥有国际视野、品牌及管理优势,可以加速A股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从反面来看,国际板推出相当于A股扩容,会导致资金面的“失血”,从而使供求关系出现重大变化。因此,短期利空A股的作用比较明显。
市场的忧虑情绪
高层在陆家嘴论坛的表态成为了压倒A股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尚福林讲话当天是周五,接下来的周一(5月23日)开盘之后,A股暴跌。当天上证指数跌破2800点关口,跌幅2.93%,尾盘收于2774.57点;深证成指更是暴跌3.44%,收于11742.19点。
所谓的“国际板”概念股(即有外资控股或参股的上市公司)的走强则只是昙花一现。5月17日至31日,联美控股(600167)、东睦股份(600114)、成霖股份(002047)、深国商(000056)、万业企业(600641)的累计最大涨幅都超过了20%,而大盘同期却是下跌了5%以上。但是好景不长,5月27日,这些个股普遍回调,部分甚至跌停。到6月初,这些个股的涨幅已经基本被抵消。
其实,国际板的风声虽紧,但是具体推出尚无时间表。陈勇认为,当年创业板的推出是“十年磨一剑”,这期间有关人士也是一次次表示创业板推出的时机已经成熟,大会小会上呼声不断。因此,虽然现在国际板“快了”,但是“在推出前,交易系统还必须在证券公司进行测试,从测试到准出,至少需要三个月。因此,至少今年年内国际板不会推出。”陈勇说。
金融自由化;金融开放;中国;利与弊
[中图分类号]F831;F8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0-0004-02
“金融自由化”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爰德华・肖在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等问题而提出的。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自由化就是针对金融抑制这种现象,减少政府干预,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根据这个理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得大趋势下,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是必走之路,关键是要找到适合的方法。金融自由化模式具体可分为两类:激进式开放和渐进式开放。中国根据自己特殊的国情,也以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改革经验教训为鉴,只能渐进式开放模式。
一、中国金融改革三十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
形成了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为主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建立了较完善的金融法制和监管体系,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得到了发展,金融宏观调控机制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有利方面
1.加快完善中圈监管体系的完善和国际化接轨的速度
加入WTO,提高中国金融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促使国内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内控制度,改进信息披露制度,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和服务水平,推进监管的规范化、全程化,保证监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金融调控方式将进一步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化为间接调控为主。
2.拓宽国际市场
中国银行业海外拓展业务将主要受自身经营状况和东道国国内监管条例的限制,而较少受到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这就有利于国内经营状况良好的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成长和发展。从而带动国内银行业务国际化,促进国内金融机构人才的成长、技术的进步和业务的全球化。
3.增强我国金融竞争能力
外资银行的进入,必将促进国内银行加快改革,加强管理,激励国内银行提高竞争力。国内外银行业间的人才竞争和交流也有利于提高我国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最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可以为我国的金融市场带来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促使我国竞争机制的改变。
4.有利于我国引进更多的国外资金
我国金融业的经营成本,尤其是人力资本远远低于国际金融业同行。国内金融业职业的人均午薪为1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银行职员的年薪在3万美元左右。较低的经营成本可以使我国金融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向客户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条件,获得较高的收益。
5.有利于我国金融业学习外国先进的经营技术、融资工具和管理于段
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为国内会融机构提供参照体系和竞争对象,一些外资银行在技术、金融创新等办面的优势,将起到示范、激励和交流作用,从而推动我国银行业技术改进和金融创新的进程;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行方式对提高国内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不利方面
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对我国民族金融业发展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看到积极因素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带来的不利因素。
1.流动性冲击
目前,我国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企业的自我表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待加强.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和行为规范还比较薄弱,如过早地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特别是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就会形成资本的大量流入、流出,冲击国内金融市场,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
2.对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一国汇率和利率变化所产生的效应。将被相应的资本的流动效应所抵消。从而加大了金融调控的难度,这就要求使用更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加以控制。
3.人才流失
外资金融机构将随业务规模的扩展和业务领域的拓展招募大量本士员工,凭借其先进的经营管理、优越的工作条件、优厚的待遇以及诱人的出国培训机会等,会吸引大量国内金融界的优秀人才,使人才流失严重。从而可能导致国内金融界整体员工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下降。
4.客户流失
些外资金融机构的优势体现在体制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跨国服务网络优势。这些优势集中起来形成了综合业务优势。一些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凭借这些优势和雄厚的实力、良好的市场形象赢得优质客户,这对我国金融机构将造成强烈地冲击。
由中国金融改革现状及金融开放过程中的利与弊,可以看出,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金融开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我们应当总结金融开放实践,找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加快金融自由化进程,尽快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1]韩婧妍.浅析“金融自由化”下的中国金融改革[J].大众商,2010年1月(总第109期).
[2]巫文勇.金融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国金融改革[J].中国证券期货,2009年4月号.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贷款;投资;股市
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货币政策的3大工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从而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可以银行重新调整其资产结构及业务活动。
1、准备金率下调概况
存款准备金,是保证客户提取存款需要所设置的准备金,其中一部分以现金的形式保存在自己的业务库,一部分为按照所吸收存款按照一定比例转存于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于2011年11月30日、2012年2月18日和2012年5月12日三次各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下调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将降至20%,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将降至16.5%,每次下调均意味着释放4000亿左右的流动性。
2、下调准备金率的原因
2.1应对央行占款影响,减轻商行资金负担
下调准备金率是为了应对央行外汇占款下降导致的被动紧缩的影响。央行外汇占款是指央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中收购外汇所形成的人民币投放,同时也是央行投放货币的主要渠道,由于欧债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规模减小,迫使央行下调准备金率。
同时,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导致商业银行的资金负担过重,降低了其竞争力,这在我国金融市场日益开放的今天使得处于转轨时期的国有银行处于不利的地位。
2.2财政支出流动性紧张
我国财政资金紧张,农村电网、城市轨道交通、水利、环保、保障性住房等五个领域的"十二五"计划投资均在万亿元以上,因此预算外新增资金很可能向这些领域倾斜,为了缓解市场中流动性紧张的局面,下调准备金率是其中一大手段。
准备金率的降低货币乘数的变大,从而提高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货币供应量加大,利息率降低,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增加,改变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的预期也是央行货币政策转变的重要方面。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一个信号,即央行将采取行动,缓解当前货币市场资金偏紧的状况,增加市场流动性,当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上升。
2.3股市不稳定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松动的信号,对股民形成乐观预期有帮助。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给银行带来数千亿元可贷资金,利好银行股,同时贷款增加也可以为实业投资提供资金,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总体上对经济和股市有提振作用;其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通过影响股票市场资金供给,从而影响到股票价格指数。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能增加股票市场资金供给,从而导致股票价格指数趋于上涨;第三,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还会对股票市场结构产生影响。准备金率的上调会直接影响市场资金供给,资本密集型企业对资金的依赖性较大,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劳动密集型企业对资金的依赖性较小,受到的冲击会比较小。因此,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重工业的影响远远大于对轻工业类上市公司的影响。
3、准备金率下调影响
3.1贷款申请相比更加容易
法定准备金率的降低使得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上升,从而提高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的能力,这种调整能解决一些人的贷款申请问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银行口袋紧缩,贷款成为一大难题,而准备金率三次连续的下降使得银行流通的钱增加,贷款规模扩大,利润空间增加,这样一来,银行储蓄压力有所减轻,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部分资金释放,从而使个人房贷、车贷等申请难度大幅度降低。
银行靠贷款扩张来赚取利润。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抑制了银行业的贷款冲动。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银行有更多的资金可拿去放贷款,进而获取更多息差,因此,银行业是显而易见的受益者。
3.2振奋股市、楼市
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相当于一次性释放4000亿的资金,必会有部分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减低了对银行和开发商的正面冲击,缓解买房人的内心矛盾。然而国家又担心楼市过热,导致泡沫加剧,中央又出台了相关政策加以缓解。不直接流入房地产业的资金也会投入制造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或其他政策重点工程建设,也是对房地产业的间接支持。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同时也会振奋持续低迷的股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场需求,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会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为股市的上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3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下调准备金率并非都是有利的地方,它会不会使通货膨胀现象有反弹,物价会不会再次涨幅呢?此次下调在会不会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的影响,亦或者是导致通胀卷土重来呢?
物价水平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一个很好的指标,我国基本上以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一般的物价水平,从CPI上看我国通胀压力较大,而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在长期会引起通货膨胀的加剧,但是总体来讲,它带给中、小企业还有人民的福利远远大与这些不利影响,通过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向社会公共传递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稳定增长的信号,稳定投资,提高内需,刺激消费,通过政府的导向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推动力。
总体而言,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盘活国内经济,基于目前外汇占款减少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净流失,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又提高了人民币的流动性,更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孙少岩,张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应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013(05).
[2]刘杰.怎样认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J].望,1998(11).
[3]许雅妮.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股价的影响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2013(05).
关键词:发展中;金融;自由化;金融开放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目前我国正处在金融开放的关键阶段,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备很大的优势。但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也存在着弱势和缺点。中国在加入WTO后已经全方位开放金融业,自由兑换人民币使其成为国际化货币也指日可待。但中国的金融仍然需要进一步改善资本的形成模式,在国际竞争力方面也不容乐观,同时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还将承受国际游资等方面的压力,中国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针对中国自身的条件和问题,认真分析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自由化形式和方法,借鉴他们的优点,可以完善自己的金融自由化过程。怎么才能把握好机会,加快我国金融改革的步伐,早日融入国际金融的主流,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一、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开放的基本概念
1.金融自由化:这个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麦金农(McKinnon)和肖(Shaw)提出来的。通过深入的系统研究,他们认为“金融抑制”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扭曲等等不合理现象严重存在于这些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为此,他们提出了“金融深化”这个理论,主张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当解除金融抑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从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增长。
2.金融开放实质就是放松对金融的管制,就是针对“金融抑制”这种现象,通过金融制度的改革,减少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实际做到金融制度的开放,金融机制的开放,能够放松政府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筹措资金等能力;放松政府对汇率和利率的管制,使其市场化与国际接轨。
3.所以,金融开放和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关系式非常密切的,这是对外开放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做到了真正的金融开放,才能让金融自由化得到充分的贯彻。
二、金融自由化存着利与弊的争论
金融自由化从理论上讲能使发展中国家受益,但从现实上讲金融自由化的存在的弊端也不少。从有利方面分析,金融自由化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机制放开了金融管制;来自国外同行业的竞争刺激国内金融业更多的投资和增长;国外银行进入本地金融市场激化国内金融业的竞争,提高国内银行业的效率,促进国内的经济增长。从不利方面分析,有些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着公司管理意识薄弱,财产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水平低下,存在着金融市场交易信息不完善;金融自由化降低了本国市场的资金的流动性,分散并阻碍了本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资本自由流动下不能有效的进行市场规范;金融自由化容易引起宏观经济的不稳定。从金融自由化的利弊可以看出,推行金融自由化是否能够成功,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推行金融自由化的条件。
三、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的特点分析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不能完全照搬盲目效果发达国家的做法。 实施本国的金融改革,不能同时进行所有的自由化措施,要结合本国自身的条件,按照顺序,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减轻负面影响降低金融改革的成本。通过分析研究各个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发现其模式还是有规律可循的。目前认为比较合理的模式和实行顺序是:首先是利率的改革,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将利率自由化改革放在第一步,以利率特有的激励手段促进国内的经济发展。其次是通过加强银行业的业务和利润的最大化进行金融业务经营自由化的改革。通过改革,明显加强了银行间的竞争力,扩展了银行盈利的多元化渠道,经济效益也大幅提高。第三,增加国内企业融资的多元化渠道,吸引国外资金进入本国的金融市场,逐步取消各种限制,为稳步推进资本流动的自由化改革积极创造条件。第四,发展中国家的在具体的金融自由化过程中,适宜采取符合客观实际的循序渐进的模式,衡量本国的实际条件,协调改革的步伐,不能急于求成。要权衡金融自由化带来的利益和风险,不但要保持经济稳定快速的增长,也要有效的避开有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
四、中国金融自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
中国的金融自由化的体制改革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 主要包括初创体系,剧烈扩张和逐渐完善三个阶段,通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和摸索,我国的金融业已经处于在完善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同时进行全面深入的关键时刻。1992年实施的有关利率,金融业务与机构准入,以及资本账户的金融开放等等的完善金融机构体系,解除银行信贷控制,完善国内金融市场以及改革外汇体制的措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国特点的市场金融体制的基本框架。
五、结论
回顾中国金融自由化改革及对外开放的历程,顺利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封闭到逐渐开放的部分过程,成就是可喜可见的。但也要从中看到我们的不足,汲取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先进经验,在明确界定外资金融机构,赋予外资金融机构国民待遇的情况下保障本国金融市场改革,加强对国内现有金融产品的法律保护方面,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法律体系的组织和程序,使中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稳步快速的进行。
参考文献:
[1]爱德华. 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三联书店,1988.
[2]李丹红.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研究[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第1版:23-26页.
【关键词】机电产品;木材包装;使用现状;发展趋势
据商务部统计,我国每年有近24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因达不到包装要求而受影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包装不符合绿色要求造成的。随着当前我国苛求健康、安全消费的规范市场正在形成,我国包装行业开始重视包装安全标准问题。同时,企业也开始争取成为国家行业标准甚至国际标准的主体和制修订者。
1.机电产品包装的国际化趋势
近年来,国际市场对木质包装的要求越来越严。我国出口机电产品的木质包装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木板木箱包装不规范、不美观、防潮防湿性能低、包装档次低等,这些包装质量上的缺陷直接影响了机电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
目前国外的木质包装,多采用内衬塑料膜的木质胶合板材料,这种木质包装美观且易印刷,防潮防湿性能好,木箱制作规范并易于实现专业化包装。但由于这种包装成本较高,我国很多使用企业有一定的承受难度。
包装已成为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市场上大约90%的商品需经过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包装,由此每年消耗的包装品数以亿计。因此,推动包装的环保革命就成为当今环保低碳潮流的一个重要使命。比如瑞士企业开发的绿色包装,所有外包装均用环保纸板。而用于造这种纸板的原料,大部分来源于生产有机护肤品剩余的天然花草植物纤维,没有砍伐一棵树。并且材料耗费少,大约相当于传统包装方式用材的1/3。
2.我国机电产品包装现状
机电产品包装工业作为我国包装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年产值达3000亿元人民币。
然而,机电产品包装每年消耗大量的商品木材。据统计,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已连续11年占总出口额的50%以上,机电产品包装是装备生产制造中重要环节之一。机电产品包装每年消耗木材1000万立方米,相当于目前我国商品木材年产量的1/6左右,而木材的利用率不到70%,每年造成浪费高达300亿元人民币。
面对绿色包装壁垒我国产品包装显现出如下不足:首先,绿色包装概念模糊。绿色包装往往被片面地理解为包装产品的绿化,错误地将使用易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产品视为绿色包装。其次,信息严重缺乏。我国许多企业对国际市场或出口目的地市场的信息严重欠缺,对进口国包装物料、包装标准,以及包装规格方面的要求了解有限,造成出口产品包装不能符合目标市场要求。最后,包装本身技术落后。机电产品的运输包装多用传统木箱,没有广泛使用高密度聚乙烯透气性好的运输箱、周转箱,不仅增加了运输成本,而且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率惊人。
3.我国机电产品木材包装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出口机电产品的包装主要应关注两个核心问题:一是纸箱、木箱和集装箱的选择问题;二是木箱、滑木的替代问题,即节约木材、降低成本的问题。
我国机电产品的包装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以木制胶合板为基准,寻求竹胶板、纤维板以及蜂窝纸板替代使用;二是采用型钢、槽钢、角铁替代滑木,达到节约成本、节约木材的目的。
从长远看,集装箱包装是机电产品包装的主要方向,也是节约木材的根本途径。
集装箱内裸装机械设备是机械包装的最好方法之一,从成本上看,租用集装箱包装的成本也比木箱经济,但问题是大多数企业没有专用的装卸设备。
另外,目前需要解决的难题是在不损坏集装箱的前提下,设法在箱内用固定支架来固定设备,以及集装箱的使用效率问题,即怎样做到让几台设备组合装在一个集装箱内。为了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国机械行业要积极开展木板木箱包装的替代研究,制定各种材料包装箱的标准,使包装材料生产规范化,推动我国机电产品包装向集装箱包装方向发展。
4.我国在机电产品包装节材代木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机电产品包装节材代木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包装成本较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产品技术、生产工艺、试验方法、检测技术与标准化等研究工作薄弱;缺少具体的鼓励机电产品包装节材代木的政策等。对此,政府部门正逐步采取措施支持企业使用非木材包装。在财税政策方面,落实并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政策,促进机电产品包装节材代木。机电产品的包装不仅涉及利用地球上现有的资源和材料进行加工的问题,还涉及包装在使用废弃后会造成环境污染的负担,有的还会形成永久的污染。因此,推行环保节能型包装,将有利于保持自然环境的原生态,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围绕着包装在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如何节约原料、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国外不少包装设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有关专家表示,这些都可以为我国所借鉴。 据调查,这些发展趋势主要包括节省材料、安全、方便回收等六个方面:一是向着节省材料的方向发展;二是向着材料更安全的方向发展;三是向着方便回收的方向发展;四是向着压缩化方向发展;五是向着生活器具化方向发展;六是向着分类回收的方向发展。先进国家居民家庭都有垃圾收集场所,将包装纸等分类存放,定期放入指定场所。
5.机电产品木材包装将逐步终结
目前在我国机电产品包装中,木材包装约占80%,每年消耗木材1000多万立方米,占我国商品木材产量的1/6左右,而且大部分都是优质木材。为减少木材消耗,工信部在机电行业开展包装节材代木工作,并选择了一批企业为机电产品包装节材代木试点单位。
发动机、电动工具、通讯设施等机电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往往会“全身”打上木框。用木材包装,这是我们以往常见的包装形象。殊不知,由此带来的木材耗费大得惊人。而如果采用最先进的环保包装,不用砍伐一棵树,材料耗费也可以比传统包装减少2/3。
用代替木材作为机电产品的包装节材,不仅可以减少优质木材砍伐,使速生材和废弃农作物秸秆得到较好利用,增加农民收入,还可提高包装防护强度,降低包装成本,是一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利国利民的好事。专家表示,机电产品包装应推广使用代替木材,如速生林加工而成的“单板层积材”和“农秸秆板材”。农民利用贫瘠地、荒地、边角地等种植速生林,比种植粮食每亩地增收800-1000元,加工成“单板层积材”可增值3倍以上,强度可提高1倍以上。代替木材用于包装结构材料,每立方米比木材便宜100-150元;回收废弃农秸秆,每亩地可为农民增收120-180元,加工成“农秸秆板材”可增值3倍以上,代替木板用于包装围护材料,每平方米比木板便宜50元左右。
6.结束语
机电产品包装历来都是木材消耗大户,随着我们生产生活环境的日益恶化,实现机电产品包装的材料替代改革,推进木材节约与代用进程,缓解我国木材供需矛盾显得尤为重要,以其他材料替代机电产品木材包装,对于提升我国机电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节约优质木材、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