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西医结合及临床医学范文

中西医结合及临床医学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西医结合及临床医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519-02

脑卒中即临床医学上的脑梗死,指患者脑部血液循环障碍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及脑软化,导致神经系统出现意识障碍、偏身、偏瘫及感觉丧失等症状[1]。相关调查指出,我国每年因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患者约为150万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及治疗已经取得一些可喜的进展。为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效果,我院对80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治疗,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标准[2],经MRI及颅脑CT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分布为51-81岁,平均年龄为(59.6±2.4)岁;神经功能评分为(30.1±3.2)分。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分布为52-80岁,平均年龄为(59.1±2.5)岁;神经功能评分为(30.5±3.0)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神经功能评分等一般资料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包括降血糖、降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脑细胞及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四周为一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血府逐瘀汤的治疗。其方为:桃仁12g,当归9g,红花9g,生地黄9g,赤芍6g,牛膝9g,甘草6g,枳壳6g,川芎5g,柴胡3g,桔梗5g;肝肾阳虚者加杜仲30g,附子6g;肝肾阴虚者加龟板20g,山萸肉12g;气血两亏者加党参30g,黄芪30g;痰浊壅盛者加半夏15g,石菖蒲20g;偏瘫明显者加僵蚕10g,地龙10g。每日一剂,用水煎服,四周为一个疗程。

1.3疗效判定

痊愈:病残程度为0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超过90%;显效:病残程度为1-3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5%-90%;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少不超过18%。总有效例数=痊愈+显效+有效。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有数据的分析及处理均通过统计学软件包SPSS18.0实现,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进行检验,P

3 讨论

西医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因动脉粥样化的影响,患者血流缓慢,血液粘度显著增高,大量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在血管壁上,形成附壁血栓,造成管腔闭塞,脑卒中患者多伴有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释放增加等特点[3]。中医学上将缺血性脑卒中归属于“中风”的范畴,主要病理在于淤血停滞在脑部,五脏精华之血及六腑清阳之气无法上行至脑,造成脑卒中。因此,淤血内阻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临床治疗的原则应为理气通络、活血化瘀。

血府逐瘀汤是典型的补血理气、活血祛瘀方剂,既能理气,有课活血,使气血和调,达到养血活血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梗死病灶存在缺血半暗区,该区域的脑学供应显著减少,仅能维持细胞的生存,无法维持细胞的正常活动,因此,及时改善梗死病灶区域的血流灌注,从而减少神经毒素对细胞的损害,减少细胞的不可逆性损伤,使其最大限度的恢复正常功能[4]。血府逐瘀汤可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降血脂、抑制动脉硬化,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血栓的形成,可显著改善缺血半暗区的血液循环,促进患者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5]。本组研究中采用常规西医结合血府逐瘀汤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取得显著疗效,其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采用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患者(P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爱萍,王庆云.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38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03):85-87.

[2] 刘海超.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56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健康之路,2014(01):350.

[3] 王进学.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75例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02):231-233.

篇2

[关键词] 咯血;自拟秘血散;酚妥拉明

[中图分类号] R4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6-54-02

咯血是指血从肺、气管而来,经咳嗽咯出,痰血相兼、痰中带血丝或纯血鲜红间杂泡沫的病证,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急症,发生率20%~90%,多见于肺结核空洞、支气管扩张、肺癌或二尖瓣狭窄、血液病等疾病,大咯血可造成窒息或严重失血性休克,其中窒息是造成咯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大咯血患者的抢救是至关重要[1]。笔者近年使用自拟秘血散配合西药治疗咯血36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者28例对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4例均为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急诊患者,全部经过血常规、血沉、痰培养或痰中找抗酸杆菌或癌细胞、胸片、胸CT、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确诊为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二尖瓣狭窄或血液病等疾病。其中肺结核9例,支气管扩张34例,肺癌14例,二尖瓣狭窄5例,血液病2例。64例患者随机分两组,中西医结合组36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21~76岁,平均43.2岁;对照组(西药治疗组)28例,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23~79岁。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 中西医结合组使用自拟秘血散,主要成分有生大黄、仙鹤草(重用)、三七、白芨等,每次6g,每日2~3次,5~7d为一疗程。同时采用酚妥拉明10~2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中静滴,每日1次,用药1~2次后,再根据病情使用1~3次。

1.2.2 对照组采用酚妥拉明10~2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每日1次。两组均予以常规输液、适量输血、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1周后评估疗效。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痊愈25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痊愈15例,显效2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8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6.18,P

3讨论

凡肺络损伤,血经气道咳嗽而出,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或痰血相兼,或痰带血丝,均称为咳血,又称嗽血、咯血。多因外邪犯肺、肺火上炎、阴虚火旺以以致肺络损血液妄行,溢入气道而成。外邪、饮食、情志、劳倦往往是咯血诱发或加重的因素[2]。咯血量每次少于100mL为小量咯血,100~300mL为中等量咯血,超过300mL为大咯血。咯血可引起窒息或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对本病的治疗,按照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急救首要的原则是迅速止血、确保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与休克。使用自拟秘血散治疗咯血,经验证疗效显著,能缩短止血时间,优于西医常规治疗,且无不良反应。

血液流变学检查显示,咯血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者,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黏滞凝集性增高状况。应用本方中药可使各项异常升高指标明显下降,西药组无此作用。治疗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症咯血比单纯西药有明显的差异,平均止血时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症咯血比单纯西药有明显的优越性。

两组均选用非止血药的酚妥拉明,酚妥拉明有直接扩张血管平滑肌作用,它使肺血管阻力降低,血液从肺部流向周围血管而起内放血作用,从而有效降低肺动、静脉压,减轻肺淤血而使咯血停止,尤其对肺动脉高压、心功能不全者适宜[3,4]。另外,确保咯血病人的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与休克、治疗原发病,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02-1305.

[2] 周仲瑛. 中医内科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46-347.

[3] 程国玲,韩明锋,吴敏. 垂体后叶素与酚妥拉明治疗咯血的临床对比观察[J]. 临床肺科杂志,2005,10(6):778.

篇3

【关键词】玻璃体积血;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5-2314-01 中图分类号:R276 文献标识码:B

玻璃体积血在眼科临床中较为多见,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长期不吸收,将会导致玻璃体变性、积血机化、玻璃体后脱离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当前临床上尚无独特疗效和方法,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59例患者中,男37例,女22例,年龄16~75岁,疗程1天~1个月,高血压动脉硬化15例,糖尿病性14例,肾病1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1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5例,视网膜静脉周围炎4例,外伤9例,经常规检查如视力、裂隙灯检查、散瞳检查眼底,出血量大窥不见眼底的患者,眼B超检查确诊为玻璃体出血,均无视网膜脱离,眼压均在正常范围。

1.2 治疗方法:对59例不同病因所致的玻璃体积血,进行常规检查,了解病因,实施治疗方案。西医疗法: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抗高血压和降糖降脂,病程早期,予以卧床休息,包扎双眼,全身应用止血剂,6-氨基己酸6 g静脉滴注,出血停止后,尿激酶500~1 000单位溶于0.5 ml生理盐水,每日1次球结膜下注射,10天为1个疗程,同时给予0.4 g安妥碘肌肉注射。中医则根据患者病变与体质辨证施治,运用四物汤基础上加味,配予凉血止血,止血化瘀,滋阴降火,平肝明目,补益肝肾等药物,随症加减。而对于部分玻璃体内的机化物,选加海藻、昆布等药,促进吸收。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视力恢复至1.0或发病前视力,玻璃体出血完全吸收;显效:视力提高4行以上,玻璃体出血大部分吸收;有效:视力提高2~3行,玻璃体出血部分吸收;无效:视力无变化或下降,玻璃体出血无改变或加重。

2.2治疗效果:本组治疗时间1~6个月,治愈12例,显效22例,有效1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44%。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提高,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对所有患者进行最终观察3~6个月,均未发生继发性出血。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56岁,2003年9月初诊。左眼起病1个月,曾在某医院住院,疗效不佳而来我院就诊。左眼视力仅感光,外眼无特殊,眼底黑,眼压正常,时感头晕,纳可,易激动,口干,舌质红苔薄,脉弦,测血压150/90 mmHg,属阴虚阳亢,上扰脉络,日久血瘀,则不见。方用四物汤加味。组方:生地黄12 g,当归10 g,赤芍10 g,川芎12 g,女贞子15 g,水蛭15 g,旱莲草12 g,白茅根15 g,藕节15 g,石决明20 g,珍珠母30 g,三七粉10 g。冲服。服1周后,视力指数,玻璃体积血较前吸收,续服1月,视力达到0.8,玻璃体积血基本吸收,眼底清晰。

4 讨论

玻璃体积血是最常见的致盲疾病,可为眼内疾病及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病,恶性贫血及眼部的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玻璃体后脱离等引起视网膜血管病理性改变,毛细血管壁的渗漏及血液粘滞度改变所致,另有一部分是因眼外伤或眼部手术后并发引起的视网膜血管壁的破裂,引起大量出血进入玻璃体而致。由于玻璃体中留有胶质,又无血管,其代谢过程较慢,血液进入玻璃体后容易和玻璃体中的胶质混合,所以其出血过程的吸收相当缓慢,若出血较多而又处理不当时,积于玻璃体中的血块可发生机化而引起增殖性视网膜玻璃体病变,机化形成的条索可牵拉视网膜导致视网膜裂孔及造成网脱、机化膜,还能促视网膜上无用的新生血管增生,导致血管的再次破裂出血[1]。为此,一旦玻璃体积血的诊断成立,及时采取切实有效和及时的治疗措施是治疗本病的关键。目前对于玻璃体积血的治疗尚无特殊的方法和特效的药物,玻璃体切割手术虽然可以将混浊的玻璃体及陈旧性玻璃体积血切除,但不能解决血管本身的张力和血液本身的凝结度,故仍有继发出血的危险,而且手术本身也是一种创伤,也有引起网脱和继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在一般医院也不适于开展这种高难度的手术,所以,目前大多主张以中西药物治疗为主。在治疗当中必须全身与局部结合考虑,应用中西药物及必要时可考虑玻璃体切割等措施,缩短病程,提高疗效。祖国医学认为,玻璃体积血为瞳神内气疾病,多以内障目也。临床上中医认为,忧思郁怒,疏泄失职,致使气滞血瘀,热气伤血,火郁脉络,血热妄行,溢于络外,阴虚阳亢,血络受损,气血不足,失于统摄等,为其病因所在,需辨证施治。在临床治疗中运行四物汤加味,随症加减,以水蛭为主药破血凉血逐瘀功效,补血调血,更有助于改善循环,激活玻璃体积血纤维蛋白溶解酶,加速血块溶解,可增加毛细血管渗透,亦有利于积血吸收,比单用西医治疗疗效确切,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脑出血;急性期;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12-0035-02

本院中风病科2008年3月~2011年10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6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住院患者,共105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证实。排除血液病、肿瘤脑转移、颅脑外伤导致脑出血,入院24 h以内死亡以及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疾病、治疗不够4周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2例,男41例,女21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76岁;出血量12~50 mL,平均24.51 mL。对照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最小49岁,最大74岁;出血量10~50 mL,平均23.63 mL。2组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及临床症状、体征、合并症等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1)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根据病情使用脱水降颅压、对症、支持疗法,并配合适当康复训练等。(2)对照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及适当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吡拉西坦注射液10 g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为4周。(3)治疗组前2周在常规西医治疗及适当康复训练基础上予醒脑静注射液20 mL加葡萄糖(血糖高者用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自拟通腑醒脑汤:生大黄(后下)15 g,黄连6 g,黄芩10 g,栀子10 g,三七粉(冲)3 g,郁金12 g,白茅根20 g。每日1剂,水煎250 mL分2次口服或鼻饲(呕吐者则将中药高位灌肠)。后2周在常规西医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自拟祛瘀通窍汤:大黄12 g,三七粉(冲)3 g,水蛭(烘干研末冲入)6 g,郁金12 g,丹参16 g,红花6 g,牛膝20 g,每日1剂,水煎250 mL,分2次口服。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1]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不足17%或增加18%以上。死亡。

3.2治疗结果

3.2.12组治疗后血肿吸收情况治疗组62例中,血肿完全吸收47例(75.81%),部分吸收15例(24.19%)。对照组43例中,血肿完全吸收15例(34.88%),部分吸收28例(65.12%)。治疗组血肿完全吸收率优于对照组(P

3.2.2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情况治疗组基本治愈23例(37.10%),显著进步27例(43.55%),进步6例(9.68%),无变化4例(6.45%),恶化1例(1.61%),死亡1例(1.61%),总有效率90.33%。对照组基本治愈4例(9.30%),显著进步9例(20.93%),进步14例(32.56%),无变化10例(23.26%),恶化5例(11.63%),死亡1例(2.33%),总有效率62.79%。治疗组的基本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

3.2.3治疗过程中出现感染并发症并需要使用抗生素情况治疗组出现感染并发症并需要抗生素治疗者21例(33.87%),对照组出现感染并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者38例(88.3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4讨论

脑出血急性期的病理损害主要是血肿压迫、病灶区及周围脑水肿、血肿分解产物和脑组织直接损伤后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导致的局部脑缺血及与此缺血相关的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了继发性脑损害。醒脑静能透过血脑屏障,有良好的醒脑止痉、清热解毒凉血、行气活血开窍通闭等功效,可改善大脑功能,其抑制炎症因子、抗氧化及抗自由基、促醒、抑制血管通透性、改善缺氧细胞的水和电解质代谢、增强组织细胞耐缺氧能力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等作用及其使用安全性已为临床和动物实验所证实[2]。中医认为脑出血急性期病机以标实为主[3],风、火、痰、瘀相互交结,影响气机升降,致气血逆乱,上冲犯脑。同时,腑气不通,浊气上熏,加重病情[4]。腑实与瘀血、热积、痰浊为病机重点,也是病情转归关键[5]。通腑清脑汤用具有通腑泻热、活血化瘀、凉血止血作用的生大黄为主药,使上逆的气血迅速下行,浊气下泄,脑府得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通腑泻下作用,不但清除肠源内毒素,且能降低血管通透性、促进组织间液向血管内转移,有利于脑水肿消退,并能缩短出、凝血时间[6]。大黄其成分大黄多糖具有钙阻滞作用[7],且抑制氧自由基生成,从而消除脑水肿,减轻神经损伤[8],减轻血肿及高颅压对下丘脑-垂体的影响,促使其功能恢复[9]。配伍黄连、黄芩清热解毒,栀子泻火清热、凉血活血,三七止血祛瘀,郁金凉血活血、化痰开窍,白茅根凉血止血利尿,共奏通腑清热、凉血止血、祛瘀利水、化痰开窍之功效,使脑府中瘀血水浊痰热迅速清除。从2组出现感染并发症及使用抗生素情况比较,证明醒脑静和通腑清脑汤具有抗炎、预防和治疗感染的作用,从而降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和减少抗生素使用。治疗2周后,脑水肿及热毒已基本消除,继续祛瘀通窍、恢复神经功能是下一阶段的治疗重点,所以第3周后改用祛瘀通窍汤,方中大黄、三七、郁金、水蛭、丹参、红花、牛膝等均具有较强的活血化瘀、开窍通络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王东升.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40例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09,34(9):787~788.

[3]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333~340.

[4]林沛,黄永回.加味自拟化血止血利水汤治疗脑出血68例[J].广西中医药,2010,33(2):19~20.

[5]孟旭.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机演变规律初探[J].光明中医,2010,25(3):411~412.

[6]龙舟.脑出血急性期的中医药治疗概要[J].中医临床研究,2011,3(3):88.

[7]林秀珍,靳珠华.番泻苷、大黄多糖与脑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J].药学学报,1995,30(4):307.

[8]唐立明.中药大黄的现代医学基础与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3):185.

篇5

尽管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和复发急性白血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间存有共同之处,如预后差、生存期短、长期存活者少等特点。如何提高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是目前国内学者正在探索和研究的问题。笔者在常规方案化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解毒化瘀方口服治疗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并设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1 发病情况

36例病例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患者,其中属难治急性白血病20例,复发急性白血病16例,其中治疗组属难治者9例,复发者8例;对照组属难治者11例,复发者8例。2组发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1.2 危险因素分布

36例患者中属高白细胞性白血病18例,低增生性白血病3例,继发性白血病1例,混合急性白血病5例,髓外白血病7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1例,老年性白血病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者2例。

1.1.3 FAB分型情况

36例属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4例(L1 1例,L2 12例,L3 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2例(ML 2例,M2 10例,M3 1例,M4 2例,M5 1例,MAL 5例)。

1.1.4 分组

按随机数字表法统一编号分组。治疗组17例,男7例,女10例;年龄14~67岁,平均(35.25±16.16)岁;病程3~36个月,平均(7.81±8.12)月;对照组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15~70岁,平均(31.56±13.74)岁;病程2~18个月,平均(6.72±4.44)月。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符合急性白血病的FAB诊断及MIC分型标准,符合《邓家栋临床血液学》[1]中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①经常规方案(HA和DA)全量治疗2个疗程无效的初治病例;②完全缓解后经过巩固强化治疗,在6个月内首次复发或在6个月后复发但经常规治疗无效者;③再次或多次复发的病例。

1.3 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14岁以下及70岁以上,过敏体质及对本药过敏者;②合并有严重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伴随其他恶性肿瘤者;③不符合纳入标准及未按规定用药者;④中途退出或资料不全,无法判断疗效,或因其他原因影响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基本治疗

治疗组以西医常规方案化疗(AML用MA方案,ALL用MVP方案),配合中医解毒化瘀方,每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单用西药诱导化疗,方案同治疗组。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解毒化瘀方药物组成:山慈菇15 g,青黛10 g,蚤休30 g,虎杖20 g,补骨脂30 g,莪术15 g,川芎10 g,丹参20 g。气虚者加太子参30 g、黄芪30 g;阴虚者加女贞子20 g、墨旱莲20 g;血虚者加阿胶(烊化)10 g、鸡血藤30 g;出血者加茜草根15 g、白茅根30 g;淋巴结肿大者加浙贝母15 g、牡蛎(先煎)30 g;关节疼痛者加威灵仙15 g、怀牛膝15 g;恶心呕吐严重者加竹茹12 g、法半夏12 g。

2.1.2 支持治疗 化疗期间有恶心、呕吐者,化疗前均加用枢丹4~8 mg静注或静滴;并常规加用肝泰乐护肝;参麦针护心;碳酸氢钠、别嘌醇碱化尿液保护肾脏;注意口腔护理,有口腔溃疡者加用银莲含漱液漱口或局部以双料喉风散外涂;伴霉菌感染者加用制霉菌素或伊曲康唑含服;贫血或出血严重者常规输注红细胞悬液及机采血小板;感染重者常规加用抗生素;粒细胞缺乏者加用细胞因子。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采用症状积分法观察主要症状(发热、骨关节痛、出血、头晕乏力、面色苍白)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外周血象变化。

2.3 疗效标准

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中有关标准评定。

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t检验、u检验及方差分析。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

治疗结束后统计疗效。治疗组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死于败血症1例,完成16例;对照组骨髓抑制期心源性猝死1例,脑出血死亡1例,完成17例;死亡病例均计为治疗无效。结果见表1。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经u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 治疗前后外周血象变化

2组治疗结束后外周血三系均有明显改善,白细胞(WBC)降低,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HGB升高更明显(P<0.05),但PLT和WB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象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3 治疗前后症状变化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1),化疗后10~14 d骨髓抑制期发热、出血、头晕乏力和面色苍白等症状反有所加重,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出血、头晕乏力和面色苍白症状加重均较轻,见表3。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略)注:与对照组同一时点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

4 讨论

解毒化瘀方中青黛味咸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作用,《本草衍义补遗》谓之“能收五脏之火,解热毒,泻肝,消食积”;蚤休和山慈菇具有清热解毒、清肿止痛的功用。三药合用,药性、功用相类,相辅相承,协同增效,目的在于清热解毒,直祛病邪。活血化瘀药在白血病化疗中的增敏作用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3]。方中莪术辛散苦泄温通,入肝经血分,为气中血药,善破气中之血,研究表明,莪术提取物榄香烯乳剂对已耐药的肿瘤细胞仍然敏感,与MDR基因表达关系不密切,不易产生耐药性[4]。虎杖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散瘀、祛风止痛、清热利湿、解毒作用,是临床治疗癥瘕积聚、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的良药;川芎辛温,有行气活血、搜风开郁等作用,其主要成分川芎嗪具有钙离子阻滞作用,是治疗心脑血管的有效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钙离子阻滞剂多具有化疗增敏、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作用,如梁氏等[5]以HL-60/VCR为靶细胞,发现川芎嗪在非细胞毒性浓度范围内能增加HL-60/VCR细胞对多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其耐药逆转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并能增加HL-60/VCR细胞内药物浓度,下调细胞膜P170蛋白表达。丹参活血化瘀,与莪术、虎杖、川芎相须为用,协同增效。方中补骨脂辛温入肾,能补肾固精、止遗缩尿,与青黛、蚤休、山慈菇配伍,寒温并用,相反相成,阴阳互补,避害趋利,旨在祛邪解毒、活血化瘀。现代研究表明,补骨脂具抗肿瘤和逆转肿瘤细胞耐药的作用[6]。

本观察结果显示,在常规方案化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解毒化瘀方口服治疗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可明显改善发热、骨关节痛、出血、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减轻化疗骨髓抑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邓家栋,杨崇礼,杨天楹,等.邓家栋临床血液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88.

[2] 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14.

[3] 胡凯文,左明焕.中药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研究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3):33.

[4] 王宝成,郭 军,狄剑秋,等.榄香烯乳剂与肿瘤多药耐药的基础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1996,23(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