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筹资风险的识别方法范文

筹资风险的识别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42:00

筹资风险的识别方法

篇1

关键词:筹资风险;企业;识别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139-02

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筹资活动中因资金供给、需求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或筹资来源结构、期限结构等因素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借入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了不确定性,如果企业管理决策有效,适应复杂的市场环境,就有可能实现其经营目标,避免筹资风险。但市场复杂多变,企业竞争日渐激烈,各种因素都可能致使决策失误、管理不当,而负债资金又具有很高的成本,因此产生了筹资风险。

一、企业筹资风险的成因

(一)筹资方式不同引起的筹资风险

企业的筹资方式包括权益式筹资(如吸收实收资本、发行股票等方式)和负债式筹资(如发行债券、向金融机构贷款等方式)。一般来说,权益式筹资的资金成本较高于负债式筹资的资金,但是权益式资金不用偿还,而负债式资金须偿还。也就是说,权益式筹资的资金成本高但风险低,而负债式筹资的成本低但风险高。因此,不同的筹资方式影响企业的收益和风险不同。

1.权益式筹资风险首先表现在资本的回报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可能无法达到资本的赚取利润的目标;其次表现为自有资本的筹资成本较高,为了降低资金筹资的成本,企业往往会利用负债来降低筹资成本。由于财务杠杆的作用,和各种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净利润的下降会给市场潜在的投资者传达一种消极信息,使企业丧失潜在投资者。

2.负债式筹资风险表现在企业能否按时还本付息。如果借入资金不能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就会导致企业不能按时还清借款,企业将付出更高的代价,甚至陷入破产倒闭的危机之中。由于借款具有固定的还款期限、利率以及支付利息的期限和方式,企业到期不能偿还借款的可能性将会增加。当企业过度依靠借款来维持经营时,说明企业正常经营需要的自有资金不足。过度的贷款一旦遇到企业经营业绩下滑,资金周转不灵,资金链就有可能断裂,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因此,企业在举债经营时以及在举债经营的后期要不断地评价筹资风险的大小,重点应关注以下内容:

(1)将借款经营的资金收益率与债务资本成本率相对比。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就能保证本息到期归还,实现财务杠杆收益。负债比率越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但未必合理。如果企业借款利率小于资金利润率,企业就应充分利用负债经营的好处。但这里也有一个负债适度的问题,因为债务越大,筹资风险越大,负债规模应保持在企业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2)要考虑债务清偿能力。即企业未来能拥有多少款项来偿还债务,资产变现能力如何。偿还债务的资金基本上来源于折旧资金和净现金流量,企业应能够对未来的经营情况作出可靠的估计,过分的乐观或悲观都是不妥当的。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资金流量作出长期的计划。

(3)企业扩大生产或对外投资主要的资金来源。虽然适度举债是企业发展的必要途径,但必须以自有资金为基础,如果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过大,将会产生还款压力。一般来讲,负债比例不宜超过35%。一旦企业的负债比率超过这个比例,企业就要尤其谨慎决策。

(二)筹资期限比重不同引起的筹资风险

资本的期限比重是指不同期限借款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具体而言,就是企业长期资本与短期资本的构成结构。如在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结构中,长期负债会随时间经过不断转化为流动负债,如果长期负债过多,就会因为这种转化而造成流动资产小于流动负债,导致企业偿债能力的下降,从而增加了企业筹资风险。

(三)筹资规模不同引起的筹资风险

资金短缺是很多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拓展融资渠道、扩大筹资规模,将会为企业赢得更多发展和盈利的机会,但同时企业的筹资风险也加大了。如果企业脱离自身实际毫无节制地借款,盲目扩大筹资规模,将导致筹资风险增大,甚至会造成企业破产。

(四)筹资成本不同引起的筹资风险

企业通过不同的筹资渠道,采用各种筹资方式获得的资本往往都是有偿的,需要承担一定的成本。与一般商品的生产成本一样,筹资成本也需用企业的收益补偿,筹资成本过高必然导致筹资风险的增加。国家会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适时调整贷款利率水平,当贷款利率调高时,企业的筹资成本将会增加,筹资风险就会增大。

二、企业筹资风险识别的方法

(一)通过评估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识别筹资风险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创新,企业资产价值与利率、汇率、股指等市场价值参数的变化的相关度更加紧密。因此,必须采用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测量法,即根据利率、汇率、股指等市场价格参数的变化,对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进行重新估值和计价。这样可以将企业因市场价格变化而暴露的筹资风险考虑进去,更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实际价值。另外,从估值角度来讲,因为市场价值涵盖了企业资产和负债的相关特性,因而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测量可以作为在识别企业再融资风险大小之前,计算企业现有资产与负债的基本方法。

(二)通过企业资产负债结构识别筹资风险

企业的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以及资本和负债项目的构成即为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资产负债率的高低是衡量企业筹资风险大小的一个较为直观的重要指标。但是资产负债率并非越低越好,较低的资产负债率往往意味着企业的资产利用率低,企业没有正确运用负债杠杆来增加企业的赢利和加快扩张等。因此,应该就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规模来实行最优的资产负债结构与资产负债水平。企业可以根据负债与资本的加权综合成本费用来确定这种最优的结构,通过计算企业合理负债额度的临界点来对企业的筹资风险进行识别。

(三)德尔菲法

又称专家意见法,是指在决策过程中采用集中众人智慧进行科学预测的风险分析方法。在识别筹资风险时先要组成专家小组,一般由风险管理经验的专家组成,采用信函的形式向专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并提供所需要的资料。专家依据这些资料,提出自己的意见。得到这些答复后,将回答的各种意见汇总列成图表,归纳分析并匿名再次反馈给有关专家以征求其意见,然后再次综合反馈。这样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得到比较一致的意见为止。逐轮收集专家意见并且为专家反馈信息,是德尔菲法的关键环节,收集意见和信息反馈一般要经过若干轮次。它的优点主要是简便易行,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以避免传统会议讨论时产生的随声附和,或固执己见等弊病,同时也可使大家发表的意见较快地集中起来,参与者也易接受最后的结论,结论具有一定综合性,得出的意见也比较客观。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掌握识别风险方法,科学预测,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设计应对预案,否则风险来临时,企业毫无准备,必然会遭致失败;必须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筹资风险。

参考文献:

[1] 赵平.企业筹资风险控制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

[2] 王展.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和防范[J].交通财会,2006,(8).

[3] 姚秀琦.中小企业筹资困难问题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4).

[4] 骆,锁大奇.企业筹资风险的管理[J].技术经济,2005,(5).

[5] 郑家喜.乡镇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J].农业技术经济,2003,(10).

Discussion about the cause and identifying method of the financing risk in the enterprise

WANG Xiao-fang

(North-east agriculture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China)

篇2

关键词:音乐类众筹;风险树搜寻;风险识别

一、引言

众筹,就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高度普及,为解决筹资人自身,或者项目发起人所发起的创意项目的资金需求,面向广大普通人进行融资的一项金融活动。音乐类众筹平台不断兴起,乐童音乐、三分半音乐、唱江湖等众筹平台层出不穷。2015年,京东与腾讯视频合作开发起了音乐众筹项目。这次新加入的众筹项目听起来是“三赢”。除了平台和歌手,歌迷也可以靠”投资“收获粉丝权益。

风险树搜寻法是进行风险识别的基本方法之一,运用图解的方式,将风险进行分解,然后按图索骥、寻根究底,找出具体的风险来源,最终形成风险树状图。这种方法能够明确众筹融资的风险来源,为风险防范和控制提供决策指导。

众筹融资模式是由音乐人、大众出资人、众筹融资平台共同组成的三位一体的融资模式,它的三个参与主体正是开展众筹融资的重要风险来源,本文从这三个方面研究众筹平台存在的风险。

二、音乐类众筹项目的风险识别

1.音乐人方面风险

第一,投资决策风险。音乐人作为项目的发起人,需要对融资项目做出主观决议,做出自己想做的作品,但是这容易产生无法达到投资人预期效果的风险。

第二,技术风险。音乐人所筹资项目的效果与其自身的音乐素养,技术水平,创新能力有很大关系,这些不确定因素构成风险。

2.众筹融资平台方面风险

众筹融资平台是连接音乐人和众多投资者的桥梁,通过平台的对接,音乐人能够获得所需资金,投资者也能支持自己喜爱的音乐,获得满足感。众筹融资平台充当金融服务中介的职能,是众筹融资活动中重要的一项风险来源。

第一,逆向选择。逆向选择风险主要源于大众投资者与众筹融资平台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众筹融资平台在审核和调研音啡说闹诔锶谧氏钅渴保众筹融资平台可能只批准有额外好处的项目,从而产生道德风险,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第二,资金托管。众筹融资平台的资金流转过程中众筹融资平台实际上履行了第三方资金托管部门的职能,而不再是资金供求双方的沟通服务中介。目前来看,庞大的资金托管业务对众筹融资平台的信用将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3.大众投资人方面风险

第一,参与风险。社会大众对众筹融资的认知度不足、参与程度不高直接阻碍了音乐人众筹融资的开展。众筹融资模式来到我国不足四年时间,发展时间很短,属于新生事物。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我国居民通常比较保守,不愿参与概念或创意的开发。

第二,利益不一致风险。在众筹融资模式中,音乐人是资金的需求方,大众出资人是资金的供给方,双方有不同的利益诉求。音乐人的目标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大众出资人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或回报最大化,二者的目标差异会导致投资人陷入利益受损的境地。

三、关于众筹的建议

第一,完善法律法规。在现有法律下无法促进互联网众筹融资的合法发展,无法促进发展和创新,不能释放民间投资需求。必须调整和完善法律,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形势。首先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对非法集资刑事政策进行调整,并以此为政策基础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成立范围进行限缩解释。此外,针对互联网众筹融资的法律制定应以风险为导向,加大虚假信息披露的违法成本,促进投资者与筹资者之间契约有效的签订。

第二,完善第三方监督体系。对众筹平台的监督,要对众筹平台的合规性进行审查、监督,保证众筹平台应有的专业能力以及专业团队,降低平台信用风险和技术风险。对于股权众筹中经出资平台划转的资金,应建立第三方资金保管机构,并由第三保管机构进行集中保管,避免筹资平台私自挪用资金的行为。

篇3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文献评述

2 相关理论

2.1 财务风险相关概念

2.1.1 财务风险的含义与特征

2.1.2 财务风险分类

2.2 财务风险管理理论框架

2.2.1 财务风险识别

2.2.2 财务风险评价

2.2.3 财务风险应对与控制

3 Q生物制药公司概况

3.1 Q生物制药公司的基本情况

3.2 Q生物制药公司的行业背景

3.3 Q生物制药公司财务现状

4 Q生物制药公司财务风险识别

4.1 Q生物制药公司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

4.2 基于筹资活动分析的相关关键风险识别

4.2.1 筹资渠道单一

4.2.2 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

4.3 基于投资活动分析的相关关键风险识别

4,3.1 投资管理效率低下

4.3.2 产品技术与附加值低

4.4 基于营运活动分析的相关关键风险识别

4.4.1 应收账款变现的风险

4.4.2 存货变现的风险

5 Q生物制药公司财务风险评价

5.1 Q生物制药公司财务风险的评价方法

5.1.1 层次分析法

5.1.2 功效系数法

5.2 Q生物制药公司财务风险的评价与结果

5.2.1 建立层次结构分析模型

5.2.2 构建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5.2.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5.2.4 Q生物制药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结果.

6 Q生物制药公司财务风险的应对与控制

6.1 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6.2 筹资风险的控制

6.2.1 拓展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

6.2.2 合理安排债务期限结构

6.3 投资风险的应对

6.3.1 科学进行投资管理

6.3.2 进行产业升级

6.4 营运风险的应对

6.4.1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6.4.2 强化存货管理拓展销售渠道

结论

篇4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风险基础;财务管理

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多变,人类主观认识的局限性和信息收集的有限性和信息的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一方面使得包括人类生活在内的整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使得人们无法准确预知未来,使包括企业在内的所有组织都难以准确地把握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规律及其相互联系,并最终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未来实际结果可能偏差预期结果。同时,由于自然力的不规则运动或外力作用引起的自然灾害,以及因种种原因所引起的社会冲突乃至战争,再加上人们的过失行为等因素的存在,所有这些都将人们置身于一种不确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使其面临风险的威胁。

“随着全国市场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逐渐形成,不少经营风险较小的企业却因财务管理失败而被财务风险所葬送。”(郭复初,2000)美国学者大卫b.赫茨一针见血地指出研究和防范风险的重要性:明白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就是明白了关键的经营问题和关键的经营机会。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任何财务专家都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善于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科学预测,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使可能遭受的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限度。”(余绪缨,1996)

企业所经历的经济风险均是企业资金运行过程中造成的风险,而对企业的所有影响最终都将集中体现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方面,因此,必须将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并由此形成了一门新型管理领域——风险基础财务管理(risk-based financial management),就是以风险为基础的财务管理,是企业将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新型管理领域。其关键在于,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在组织、指导财务活动时,通过识别、测试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风险,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控制措施,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最终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管理目标。“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强调在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系统、全面地识别、分析与测试财务风险,采取科学的方法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并对管理效果作出客观评价。这一概念直观地表明了企业财务活动的风险性特征,强调企业整个财务活动是一种风险性活动,要求管理当局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必须关注财务风险这一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同时,“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强调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结合,并将重心落实在财务管理上,由此,它将成为企业一项富有成效的管理活动。企业的一切风险说到底都是在企业资金运行过程中造成的风险。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企业经营成果的综合体现,资金及其运动构成了企业财务的基础,财务管理作为“一种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管理,就是围绕资金运动而展开的”(余绪缨,1996),于是,企业以资金及其运动为纽带,将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风险基础财务管理。

一、财务经济学中的风险观及其运行规律探索

认识和界定风险是进行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前提。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风险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风险就是可能发生危险;(2)风险是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某一不利事件将会发生的概率(eugence f.brighan and louis c.gapenski,1987);(3)风险就是不确定性;(4)风险是在给定情况下和特定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c.arther williams jr.and rechard m.heins.,1989)。

比较分析这些观点,我们认为,财务经济学(financial economics)中的风险应是经济活动未来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出现差异的可能性,是在特定条件下和特定时期内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风险的大小是经济活动在实际结果出现之前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结果及其概率分布的函数。可用公式简单表示为:

r=f(ei,pi)

其中,r:经济活动的风险(risk);

ei:经济活动可能出现的第i种结果(effect);

pi:第i种结果可能出现的概率(probability);

f:r与变量ei和pi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

任何风险,从其成因到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直至产生的实际结果,都是一个系统的运行过程。在此过程中,风险因素、风险事件、风险期望和风险结果等要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成为风险构成的四大要件。就企业而言,其生产经营过程通常主要表现为物资流动、资金运动和信息运动三个相互交织的运动过程,但由于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风险因素的存在,企业上述三大运动过程可能在时间上出现间断,在形态转换中发生停滞,最终使得企业生产经营的未来实际结果可能偏离企业的预期目标,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将会导致企业发生经营总风险,并具体表现为物资流风险、资金流风险和信息流风险(向德伟,1995)。但物资流风险、信息流风险最终都从财务风险中反映出来,故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总风险的集中体现,并成为企业经营总风险的核心和落脚点。正因为如此,本文将从财务风险的角度阐述企业经营总风险的管理问题。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有多种类型,在不同理财环境、不同理财阶段、针对不同的经营主体和理财项目,财务风险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根据研究需要对财务风险按不同标志进行分类。

财务风险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律,要求管理当局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管理。我们认为,(1)财务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要求理论界和实务界均应清醒地认识到风险的客观存在,不断增强风险意识,而不能逃避现实,更不能对风险视而不见,否则将会受到它的惩罚,故以风险为基础进行财务管理已成为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客观要求。(2)财务风险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表明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企业经营者与管理者采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风险、防范风险和控制风险。(3)财务风险发生的潜在性和偶然性,说明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使风险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增大。(4)财务风险的可识别性和相对性,说明财务风险在其发生之前,人们还是可以采取恰当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识别,企业管理当局应以积极的态度去把握财务风险的运行规律,以动态的观点辩证地对待特定风险,使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切实可行。(5)财务风险与预期收益的关联性以及财务风险的差别性和激励性等特征,明示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以及加强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迫切性,因为风险基础财务管理与企业的生存、发展、获利紧密相联,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灰色系统”的透明度,便于企业管理当局主动地把握企业生产经营的未来结果。

二、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体系

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则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并成为评价企业财务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经营的总目标,是企业的经营目标在财务上的集中和概括,它是企业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按范围不同可分为基本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王庆成、王化成,1995)。

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可定位在“财务成果最大化”和“财务状况最优化”两个方面。企业只有在财务上追求“财务成果最大”和“财务状况最优”,才能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并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并谋求长足发展,提高盈利能力,实现企业经营的基本目标。笔者进一步认为“财务成果最大化”应具体表述为“股东财富最大化”,因为按“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股东财富以企业长期健康发展基础上形成的现金流量作为计算依据,同时考虑了投资风险程度的大小,无论从涉及的时间长度还是从包含的内容看,都比短期的利润指标具有更大的综合性,能够从更深层次去认识经济效益问题,因而它是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分部目标,取决于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由筹资管理目标、投资管理目标、营运资金管理目标、成本费用管理目标、收入管理目标和利润管理目标等共同组成(郭复初,2000)。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具体目标一般分别根据风险事件在其发生前后对企业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予以确定。上述基本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共同组成了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体系,它具有层次性、多元性、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企业的财务活动应以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为中心,以促进和服务于企业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为主旨。

(二)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循环

为实现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上述目标,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管理程序,这些程序的结合与协调,形成了企业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基本环节,这些环节主要包括风险预测、风险决策、风险预防和控制、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以及风险损益处理五个管理阶段,它们共同构成了风险基础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在风险基础财务管理中,企业首先应通过风险预测这一环节,对尚未发生但又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进行系统地分析、全面地识别和恰当地估量,把“未知”变成“已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预测是企业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第一步,是风险决策、风险预防和控制的基础。财务管理部门需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决策,将风险收益与控制风险所需成本进行比较,确定企业应对风险采取何种态度,准备冒多大风险去实现财务目标和经营目标,从而降低企业风险管理成本,提高风险管理效益。风险决策之后,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应根据选定的方案,采取相应的风险预防与控制措施,使风险事件朝着有利的方面发展。为实现风险基础管理的目标并提高管理效率,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对各项管理措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和评估,并据以不断修正和调整计划,然后对风险结果进行财务处理,及时补偿风险损失并合理分配风险收益。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上述五个基本环节,是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循环。如图1所示:(图暂略)

(三)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基本方法

在上述管理环节中,企业将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实施各项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工作。这些方法主要有风险预测方法,风险决策方法,风险预防和控制方法,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方法,以及风险损益处理方法等。

风险基础财务预测方法包括风险识别方法和风险估量方法。常见的风险识别方法主要有专家预测法、幕景分析法和资金分析法等。企业风险识别的策略应是利用最适合当前情况的那种方法或几种方法的组合进行风险识别,并对所识别的风险进一步分析论证,找出影响巨大、发生概率较高的风险,借以确定管理的重点。企业通常采用统计分析法,“a记分”法,财务比率分析法和“z记分”法等方法对已经分析、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量描述,其任务在于估测某一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性质,从而为风险决策、预防和控制提供相对准确的依据。

风险决策的方法较多,在各个财务环节所运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进行决策时,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决策者拥有的信息量;二是决策者自身的综合素质;三是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和方案对决策者的效用。

企业进行风险预防和控制的方法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转移和风险自担三大类型。为避免风险的发生,企业可以采取风险回避措施,主动放弃可能导致风险的方案。它是一种简单易行、全面彻底的风险管理措施,其实质是回避那些引发风险的经营活动,以减少风险损失。但它却是一种消极的风险预防控制方法。当企业对风险进行预测决策之后,如果认为某项经济活动非进行不可,而企业又无足够财力来承担其风险,或者企业承担风险所发生的成本要高于收益,企业则可以考虑能否将风险转移给其他单位。当企业不能或不愿进行风险回避或转移时,便将风险留给自己承担。企业决定自担风险后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1)自行加强管理以预防风险;(2)进行风险隔离或风险结合以降低风险对企业总体的影响;(3)自行采取补救措施以减少风险损失;(4)提取各项准备金以增强风险自担能力。

在一定时期内,企业风险管理效果如何以及采取的措施是否最佳,需要有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估,其判断标准应是管理措施能否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的安全保障。一般可通过计算和分析风险管理效果系数后作出具体评价,从经济效益看,使得风险管理效果系数达到最大的措施才是最佳方案,故企业在进行风险基础财务管理时,应从预计风险管理效果系数大于1的所有方案中,选择该系数最大的方案。

企业对风险损益核算的原理如同一般会计核算,无论是风险净损失还是风险净收益,均应在财务上做出相应的处理。

上述五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风险基础财务管理方法体系。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新的方法还会产生。

三、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实施

(一)筹资风险的管理

筹资活动是企业理财活动的首要环节,因此筹资风险管理是整个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起点。我们认为,筹资风险是企业筹资后由于不能按既定目标取得资金使用效益,企业无法按原定要求履约以满足资金供应者预期结果的风险。为识别和估量筹资风险,企业管理当局首先应分析筹资风险的成因,然后收集有关资料,判断企业在筹资方面所面临的风险,并计量与测试其大小。(1)对于资金使用效益不确定所导致的筹资风险,可采用比率分析法,并通过利息保障倍数和偿债保障倍数等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进行识别、估量。一般而言,利息保障倍数、偿债保障倍数越小,说明企业偿还债务利息、本金的压力越大,筹资风险越高。(2)对源于企业资金调度不合理性的筹资风险的识别和估量,主要通过计算和分析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现金比率以及相关资产的周转率进行。(3)对源于资金结构方面的风险,可通过资产负债率(或产权比率)或筹资杠杆程度进行粗略估量。在投资风险不为0且保持不变时,考察筹资杠杆程度便可大致判断筹资风险的高低。然而,我们认为并不能简单地根据筹资杠杆程度的大小来估量企业的筹资风险水平。筹资风险与资金结构、筹资杠杆程度和投资风险之间在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可用下列模型表示:

筹资风险=每股收益的变化系数(即企业总风险)-息税前利润的变化系数(即投资风险)=(筹资杠杆程度-1)×投资风险

筹资风险管理的具体目标是在筹资风险和收益之间权衡,去寻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点,以愿意接受的筹资风险去获取最大的每股收益。在综合考察筹资风险、筹资成本(或筹资收益)的基础上,企业所采用的筹资决策的基本方法是:(1)在筹资成本(或筹资收益)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筹资风险最小的方案;(2)在筹资风险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筹资成本最小(或筹资收益最大)的方案;(3)在筹资风险小但筹资成本大(或筹资收益小)或筹资风险大但筹资成本小(或筹资收益大)的方案中,根据管理当局对待风险的态度和筹资收益效用的大小,选择筹资风险和资金成本相对较小但筹资收益相对较大的方案。

针对筹资风险的不同成因,防范与控制筹资风险的措施主要有:(1)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投资风险;(2)注重筹资杠杆,适度举债,优化资金结构;(3)合理调度资金,维护资产的流动性;(4)建立偿债基金,增强风险自担能力。

(二)投资风险管理

由于企业投资的具体形式不同,每类投资可能遭受风险的直接原因、具体表现形式,以及风险估量和控制的方法均将有所区别。企业对内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生产经营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以谋取经营收益,但由于外部经济环境和企业内部经营等情况的变化,其经营收益往往会波动起伏,从而造成对内投资风险(亦经营风险)。经营收益波动的幅度和可能性越大,经营风险便越高,反之经营风险则越低。在风险基础财务管理中,经营风险一般通过息税前利润(率)变化系数等指标反映。但笔者认为,将经营杠杆系数作为企业经营风险的同义语是错误的,因为从计算经营杠杆系数的公式可知,如果企业保持固定的销售水平和固定的成本结构,再高的经营杠杆系数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经营杠杆系数应当仅被看作是对“潜在风险”的衡量,这种潜在风险只有在销售和生产成本的变动性存在的条件下才会被“激活”(詹姆斯。c.范霍恩等著,郭浩、徐琳译,1998)。

企业直接对外投资遭受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被投资企业的经营风险与筹资风险共同影响到企业直接投资的风险,故在被投资企业经营风险或总风险已知的情况下,可近似地将其作为本企业直接投资风险。企业也可根据与直接投资收益有关的历史资料计算投资收益的期望值、标准差和变化系数等指标来预测直接对外投资风险,原理与间接对外投资风险的估量相同。间接对外投资主要是证券投资,一般通过期望投资收益(率)偏离实际投资收益(率)的幅度和可能性来估量它们所面临风险的大小。对于单项证券投资风险的估量,常用的指标是该项证券投资收益(率)的标准差(或变化系数)和β系数,指标值越大,说明投资风险越高。

当企业同时投资于一个以上的投资项目时,这类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证券或资产所形成的集合,形成财务经济学中的投资组合。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是投资组合的各种可能收益率的算术平均数,在数量上等于组成投资组合的各种证券的期望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数,权数是投资于各种证券的资金占总投资额的比例。投资组合的风险一般通过该组合收益率的标准差进行估量。经过研究,我们认为投资组合总体的风险程度(以投资组合标准差反映)取决于三个因素:每一证券的标准差,每一对证券的相关性(以协方差表示)和对每一证券的投资额。随着组合中证券数目的增加,协方差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标准差的作用越来越小。故在进行投资组合决策时,必须考虑所选单个投资项目之间的相关程度。

夏普教授提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大大简化了上述估量投资组合风险并据以选择有效投资组合的程序(william f.sharpe 1963)。投资组合的关键则在于投资者应根据期望的收益和所愿承担的风险水平,去选择不同的投资项目,并确定各项目所占的比例。这将是投资决策所需解决的问题。这种决策系根据投资风险与期望投资收益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从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相对较高的投资方案。

企业在识别与估量投资风险后,对决策过程中选定的投资方案,针对其可能面临的风险,单独或同时采取下列措施进行投资风险的预防与控制:(1)合理预期投资效益,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2)运用杠杆原理,协调经营风险与筹资风险。根据总杠杆、经营杠杆和筹资杠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认为,经营风险较低的企业可在一定水平上使用筹资杠杆,采用筹资杠杆程度较高的融资组合方式,但经营风险很高的企业则宜在较低的程度上使用筹资杠杆,采用筹资杠杆程度有限的融资组合,从而控制企业的总风险。(3)运用投资组合理论,合理进行投资组合。(4)采取风险回避措施,避免投资风险。(5)积极采取其他措施,控制投资风险。

(三)资金回收风险的管理

企业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投资,都会面临能否收回投资本金及其收益的风险。但企业对内投资需要通过销售才能收回,而对外投资能否收回与本企业的商品销售无关,但若撇开销售环节,与这两类投资有关的资金回收问题基本相同,故论文只阐述与对内投资有关的资金回收风险,其原理同样适用于与对外投资有关的资金回收风险管理问题。影响资金回收风险的因素主要有:(1)客户的偿债能力;(2)客户的信用状况;(3)企业的信用政策;(4)结算方式。由于资金回收风险的大小最终都体现在应收货款回收时间及其回收金额的多少上,故资金回收风险的估量可采用财务指标分析法进行。其中,反映应收货款回收时间长短的指标是应收货款周转次数或平均回收期,一般只需计算其中任意之一则可。应当指出,在具体计算时以应收货款回笼金额为基础,而不能按照现行制度、有关教科书或其他文献那样按赊销净收入来计算上述各项指标。此外,反映应收货款回收能力的指标主要是应收货款回收率、坏帐损失率和收帐费用率等。

进行资金回收风险决策的关键在于,按照“风险收益权衡”原则,根据应收货款对企业获利能力和资金回收风险的双重影响,恰当选择收益相对较大而风险相对较小的资金回收方案,主要包括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的决策。企业能否正确制定出与信用期间和现金折扣有关的决策并将其落到实处,已成为预防资金回收风险的一项重要策略。此外,企业还应采取下述有关预防和控制资金回收风险的措施。主要有:(1)根据客户按约付款的可能性,选择不同销售方式。从回避资金回收风险的角度,采用现销方式出售商品无疑是最佳选择,为控制资金回收风险,企业只能对信用状况好、偿债能力强,达到企业信用标准的客户采取赊销方式,并将累计赊销金额控制在信用限额范围之内,但对那些信用状况不好、偿债能力差的客户则宜尽可能采取现销方式。(2)选择合适的结算方式。(3)制定合理的收帐政策,及时催收货款。

(四)外汇风险的管理

由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所决定,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必将进一步深入,外汇管理体制也必须进一步改革。随着我国进行国际化经营企业的迅猛发展,这些企业在其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和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均不可避免地面临外汇风险的威胁,因而,如何通过风险基础财务管理来防范与控制汇率的异常波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不利影响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汇率变化给那些从事国际经营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形成了企业的外汇风险,或称之为汇率风险。进行外汇收支是外汇风险产生的前提,汇率变动的经常性和不确定性,是形成外汇风险的直接原因。由于汇率变动,一定数量一种币别的外汇兑换或折算成另一种币别外汇的数额会较以前为少或为多,从而使持有或运用外汇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出现不确定性。这些受到汇率变动影响的外汇金额被称为“受险额”。有些受险额随汇率变动,可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给企业带来收益;而有些受险额随汇率变动恶化企业的财务状况,使企业遭受损益。显然,只有这两类“受险额”的余额(即“净受险额”)才最终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汇率变动只对企业净受险额产生影响”的客观规律为企业选用外汇风险控制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为便于外汇风险的识别、估量和控制,可将外汇风险按其生成机制及对企业的影响对象不同,分为会计风险和经营风险。因为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每个从事国际经营的企业都要选择一种货币作为记帐本位币,并将记帐本位币以外的业务作为外币业务,外币业务除了可能按业务发生时的汇率记帐外,为便于分析或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还应在期末按特定的汇率折算成记帐本位币,由于汇率变动的经常性和不确定性,折算时的汇率与记帐时的汇率可能不一致,使会计报表中某些项目帐面价值的变动具有不确定性,这是由会计核算而产生,故称为会计风险。这种风险一般在会计期末(折算日)预计,用以衡量会计报表中应折算项目的最初发生日汇率与折算日汇率不同可能造成的损益,此风险在会计期末折算后即可解除,并在报表中列示为已确认的折算差额(或损益),以反映汇率变动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影响。一般而言,折算差额越大便意味着会计风险越大,但折算差额只影响企业帐面上的经营业绩,对企业经营能力无实质性影响,其折算差额并不是实际交割时的实际损益,差额的大小也因采用折算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具体规定了我国外币报表折算的有关问题,但没有明确指出企业应采用什么方法折算,从具体要求看,更接近“现行汇率法”。汇率变动引起企业未来经营现金流量不确定,进而使企业价值可能出现不确定性变化的风险,属于经济风险。那些由于汇率变动导致企业未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在长期内都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风险为长期风险,反之为短期风险。

由于外汇风险的生成机制和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不同,其具体管理部门也有所区别,会计风险和短期风险一般可由财务部门负责管理,而长期风险涉及企业供应、生产、销售、财务多个领域,应由整个企业有关部门共同负责。企业对这些外汇风险管理的目的均是最大可能地降低风险和尽可能地减少为控制风险所支付的成本。如何确定二者之间均衡点的问题,使外汇风险管理成为一项非常复杂的管理工作,企业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外汇风险的管理。其具体步骤为:(1)确定恰当的计划期;(2)预测汇率变动趋势;(3)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确定净受险额;(4)根据预期的外汇风险损益程度确定是否采取行动;(5)选择正确的外汇风险管理战略。外汇风险管理战略的目标便是最大可能地减少风险和尽可能地降低为减少风险所支付的成本,即寻求符合风险最小、成本最低条件的最优解。但这里的最优解并非单一解,从理论上讲,有两个极端方法,一是风险最高、成本最低时的措施,一是风险最低、成本最高时的措施。企业的最终选择取决于管理当局对风险的厌恶程度和企业对减少风险所支付成本的承受能力。

从计算预期外汇风险损益程度可知,企业因汇率变动可能蒙受损失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受险额和预期汇率变动额。因此,对外汇风险进行管理时,也应从影响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入手,其策略主要有:(1)选择好计价(或结算)货币;(2)执行货币保值条款,提前或推迟结汇并尽可能进行差额结算;(3)投保货币风险保险;(4)采取资产负债表保值法;(5)利用金融工具(特别是期权、互换等创新金融工具)转移风险;(6)实施多角化策略等。

总起来考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它所面临的风险将比其他任何经济制度中的风险都要复杂,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盈亏自负和风险自担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也是促使其迫切寻求防范风险措施与对策的强大原动力。风险和风险管理问题已成为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现代企业必须建立起一个能够承担风险以及保持市场竞争能力的财务机制,有效实施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顺利实现企业总目标。

参考文献

1.余绪缨。1996企业理财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郭道扬。1997.关于国有企业财务机制转换问题。财会月刊,4.

3.郭复初。200.现代财务理论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4.王庆成,王化成。 1995.财务管理(注册会计师专门化系列教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5.向德伟。1995.博士学位论文《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与控制》。

6.林义。1992.风险管理。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7.[美]詹姆斯。c .。范霍恩等著,郭浩、徐琳译。1998.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8.程德兴。1998.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研究。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9.alan c.sharpiro . 1992.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fourth edition),allyn and bacon.

10.c.arther williams jr.and rechard m.heins.1989.risk and management(sixth edition)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1.david b.hertz. 1964.risk analysis in capital investmen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jan.-feb.

12.eugence f.brighan and louis c.gapenski.1987.intermediate financial management(seventh edition)。the dryden press.

13.eugene fama and kenneth french. 1992.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journal of finance(47),july.

14.f.modigliani and gerald a.pogue . 1974.an introduction to risk and return.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30),march-april.

篇5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风险基础;财务管理

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多变,人类主观认识的局限性和信息收集的有限性和信息的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一方面使得包括人类生活在内的整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使得人们无法准确预知未来,使包括企业在内的所有组织都难以准确地把握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规律及其相互联系,并最终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未来实际结果可能偏差预期结果。同时,由于自然力的不规则运动或外力作用引起的自然灾害,以及因种种原因所引起的社会冲突乃至战争,再加上人们的过失行为等因素的存在,所有这些都将人们置身于一种不确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使其面临风险的威胁。

“随着全国市场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逐渐形成,不少经营风险较小的企业却因财务管理失败而被财务风险所葬送。”(郭复初,2000)美国学者大卫b.赫茨一针见血地指出研究和防范风险的重要性:明白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就是明白了关键的经营问题和关键的经营机会。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任何财务专家都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善于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科学预测,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使可能遭受的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限度。”(余绪缨,1996)

企业所经历的经济风险均是企业资金运行过程中造成的风险,而对企业的所有影响最终都将集中体现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方面,因此,必须将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并由此形成了一门新型管理领域——风险基础财务管理(risk-based financial management),就是以风险为基础的财务管理,是企业将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新型管理领域。其关键在于,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在组织、指导财务活动时,通过识别、测试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风险,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控制措施,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最终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管理目标。“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强调在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系统、全面地识别、分析与测试财务风险,采取科学的方法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并对管理效果作出客观评价。这一概念直观地表明了企业财务活动的风险性特征,强调企业整个财务活动是一种风险性活动,要求管理当局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必须关注财务风险这一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同时,“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强调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结合,并将重心落实在财务管理上,由此,它将成为企业一项富有成效的管理活动。企业的一切风险说到底都是在企业资金运行过程中造成的风险。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企业经营成果的综合体现,资金及其运动构成了企业财务的基础,财务管理作为“一种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管理,就是围绕资金运动而展开的”(余绪缨,1996),于是,企业以资金及其运动为纽带,将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风险基础财务管理。

一、财务经济学中的风险观及其运行规律探索

认识和界定风险是进行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前提。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风险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风险就是可能发生危险;(2)风险是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某一不利事件将会发生的概率(eugence f.brighan and louis c.gapenski,1987);(3)风险就是不确定性;(4)风险是在给定情况下和特定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c.arther williams jr.and rechard m.heins.,1989)。

比较分析这些观点,我们认为,财务经济学(financial economics)中的风险应是经济活动未来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出现差异的可能性,是在特定条件下和特定时期内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风险的大小是经济活动在实际结果出现之前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结果及其概率分布的函数。可用公式简单表示为:

r=f(ei,pi)

其中,r:经济活动的风险(risk);

ei:经济活动可能出现的第i种结果(effect);

pi:第i种结果可能出现的概率(probability);

f:r与变量ei和pi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

任何风险,从其成因到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直至产生的实际结果,都是一个系统的运行过程。在此过程中,风险因素、风险事件、风险期望和风险结果等要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成为风险构成的四大要件。就企业而言,其生产经营过程通常主要表现为物资流动、资金运动和信息运动三个相互交织的运动过程,但由于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风险因素的存在,企业上述三大运动过程可能在时间上出现间断,在形态转换中发生停滞,最终使得企业生产经营的未来实际结果可能偏离企业的预期目标,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将会导致企业发生经营总风险,并具体表现为物资流风险、资金流风险和信息流风险(向德伟,1995)。但物资流风险、信息流风险最终都从财务风险中反映出来,故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总风险的集中体现,并成为企业经营总风险的核心和落脚点。正因为如此,本文将从财务风险的角度阐述企业经营总风险的管理问题。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有多种类型,在不同理财环境、不同理财阶段、针对不同的经营主体和理财项目,财务风险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根据研究需要对财务风险按不同标志进行分类。

财务风险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律,要求管理当局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管理。我们认为,(1)财务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要求理论界和实务界均应清醒地认识到风险的客观存在,不断增强风险意识,而不能逃避现实,更不能对风险视而不见,否则将会受到它的惩罚,故以风险为基础进行财务管理已成为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客观要求。(2)财务风险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表明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企业经营者与管理者采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风险、防范风险和控制风险。(3)财务风险发生的潜在性和偶然性,说明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使风险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增大。(4)财务风险的可识别性和相对性,说明财务风险在其发生之前,人们还是可以采取恰当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识别,企业管理当局应以积极的态度去把握财务风险的运行规律,以动态的观点辩证地对待特定风险,使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切实可行。(5)财务风险与预期收益的关联性以及财务风险的差别性和激励性等特征,明示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以及加强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迫切性,因为风险基础财务管理与企业的生存、发展、获利紧密相联,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灰色系统”的透明度,便于企业管理当局主动地把握企业生产经营的未来结果。

二、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体系

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则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并成为评价企业财务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经营的总目标,是企业的经营目标在财务上的集中和概括,它是企业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按范围不同可分为基本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王庆成、王化成,1995)。

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可定位在“财务成果最大化”和“财务状况最优化”两个方面。企业只有在财务上追求“财务成果最大”和“财务状况最优”,才能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并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并谋求长足发展,提高盈利能力,实现企业经营的基本目标。笔者进一步认为“财务成果最大化”应具体表述为“股东财富最大化”,因为按“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股东财富以企业长期健康发展基础上形成的现金流量作为计算依据,同时考虑了投资风险程度的大小,无论从涉及的时间长度还是从包含的内容看,都比短期的利润指标具有更大的综合性,能够从更深层次去认识经济效益问题,因而它是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分部目标,取决于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由筹资管理目标、投资管理目标、营运资金管理目标、成本费用管理目标、收入管理目标和利润管理目标等共同组成(郭复初,2000)。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具体目标一般分别根据风险事件在其发生前后对企业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予以确定。上述基本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共同组成了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体系,它具有层次性、多元性、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企业的财务活动应以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为中心,以促进和服务于企业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为主旨。

(二)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循环

为实现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上述目标,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管理程序,这些程序的结合与协调,形成了企业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基本环节,这些环节主要包括风险预测、风险决策、风险预防和控制、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以及风险损益处理五个管理阶段,它们共同构成了风险基础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在风险基础财务管理中,企业首先应通过风险预测这一环节,对尚未发生但又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进行系统地分析、全面地识别和恰当地估量,把“未知”变成“已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预测是企业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第一步,是风险决策、风险预防和控制的基础。财务管理部门需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决策,将风险收益与控制风险所需成本进行比较,确定企业应对风险采取何种态度,准备冒多大风险去实现财务目标和经营目标,从而降低企业风险管理成本,提高风险管理效益。风险决策之后,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应根据选定的方案,采取相应的风险预防与控制措施,使风险事件朝着有利的方面发展。为实现风险基础管理的目标并提高管理效率,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对各项管理措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和评估,并据以不断修正和调整计划,然后对风险结果进行财务处理,及时补偿风险损失并合理分配风险收益。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上述五个基本环节,是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循环。如图1所示:(图暂略)

(三)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基本方法

在上述管理环节中,企业将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实施各项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工作。这些方法主要有风险预测方法,风险决策方法,风险预防和控制方法,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方法,以及风险损益处理方法等。

风险基础财务预测方法包括风险识别方法和风险估量方法。常见的风险识别方法主要有专家预测法、幕景分析法和资金分析法等。企业风险识别的策略应是利用最适合当前情况的那种方法或几种方法的组合进行风险识别,并对所识别的风险进一步分析论证,找出影响巨大、发生概率较高的风险,借以确定管理的重点。企业通常采用统计分析法,“a记分”法,财务比率分析法和“z记分”法等方法对已经分析、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量描述,其任务在于估测某一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性质,从而为风险决策、预防和控制提供相对准确的依据。

风险决策的方法较多,在各个财务环节所运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进行决策时,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决策者拥有的信息量;二是决策者自身的综合素质;三是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和方案对决策者的效用。

企业进行风险预防和控制的方法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转移和风险自担三大类型。为避免风险的发生,企业可以采取风险回避措施,主动放弃可能导致风险的方案。它是一种简单易行、全面彻底的风险管理措施,其实质是回避那些引发风险的经营活动,以减少风险损失。但它却是一种消极的风险预防控制方法。当企业对风险进行预测决策之后,如果认为某项经济活动非进行不可,而企业又无足够财力来承担其风险,或者企业承担风险所发生的成本要高于收益,企业则可以考虑能否将风险转移给其他单位。当企业不能或不愿进行风险回避或转移时,便将风险留给自己承担。企业决定自担风险后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1)自行加强管理以预防风险;(2)进行风险隔离或风险结合以降低风险对企业总体的影响;(3)自行采取补救措施以减少风险损失;(4)提取各项准备金以增强风险自担能力。

在一定时期内,企业风险管理效果如何以及采取的措施是否最佳,需要有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估,其判断标准应是管理措施能否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的安全保障。一般可通过计算和分析风险管理效果系数后作出具体评价,从经济效益看,使得风险管理效果系数达到最大的措施才是最佳方案,故企业在进行风险基础财务管理时,应从预计风险管理效果系数大于1的所有方案中,选择该系数最大的方案。

企业对风险损益核算的原理如同一般会计核算,无论是风险净损失还是风险净收益,均应在财务上做出相应的处理。

上述五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风险基础财务管理方法体系。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新的方法还会产生。

三、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实施

(一)筹资风险的管理

筹资活动是企业理财活动的首要环节,因此筹资风险管理是整个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起点。我们认为,筹资风险是企业筹资后由于不能按既定目标取得资金使用效益,企业无法按原定要求履约以满足资金供应者预期结果的风险。为识别和估量筹资风险,企业管理当局首先应分析筹资风险的成因,然后收集有关资料,判断企业在筹资方面所面临的风险,并计量与测试其大小。(1)对于资金使用效益不确定所导致的筹资风险,可采用比率分析法,并通过利息保障倍数和偿债保障倍数等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进行识别、估量。一般而言,利息保障倍数、偿债保障倍数越小,说明企业偿还债务利息、本金的压力越大,筹资风险越高。(2)对源于企业资金调度不合理性的筹资风险的识别和估量,主要通过计算和分析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现金比率以及相关资产的周转率进行。(3)对源于资金结构方面的风险,可通过资产负债率(或产权比率)或筹资杠杆程度进行粗略估量。在投资风险不为0且保持不变时,考察筹资杠杆程度便可大致判断筹资风险的高低。然而,我们认为并不能简单地根据筹资杠杆程度的大小来估量企业的筹资风险水平。筹资风险与资金结构、筹资杠杆程度和投资风险之间在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可用下列模型表示:

筹资风险=每股收益的变化系数(即企业总风险)-息税前利润的变化系数(即投资风险)=(筹资杠杆程度-1)×投资风险

筹资风险管理的具体目标是在筹资风险和收益之间权衡,去寻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点,以愿意接受的筹资风险去获取最大的每股收益。在综合考察筹资风险、筹资成本(或筹资收益)的基础上,企业所采用的筹资决策的基本方法是:(1)在筹资成本(或筹资收益)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筹资风险最小的方案;(2)在筹资风险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筹资成本最小(或筹资收益最大)的方案;(3)在筹资风险小但筹资成本大(或筹资收益小)或筹资风险大但筹资成本小(或筹资收益大)的方案中,根据管理当局对待风险的态度和筹资收益效用的大小,选择筹资风险和资金成本相对较小但筹资收益相对较大的方案。

针对筹资风险的不同成因,防范与控制筹资风险的措施主要有:(1)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投资风险;(2)注重筹资杠杆,适度举债,优化资金结构;(3)合理调度资金,维护资产的流动性;(4)建立偿债基金,增强风险自担能力。

(二)投资风险管理

由于企业投资的具体形式不同,每类投资可能遭受风险的直接原因、具体表现形式,以及风险估量和控制的方法均将有所区别。企业对内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生产经营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以谋取经营收益,但由于外部经济环境和企业内部经营等情况的变化,其经营收益往往会波动起伏,从而造成对内投资风险(亦经营风险)。经营收益波动的幅度和可能性越大,经营风险便越高,反之经营风险则越低。在风险基础财务管理中,经营风险一般通过息税前利润(率)变化系数等指标反映。但笔者认为,将经营杠杆系数作为企业经营风险的同义语是错误的,因为从计算经营杠杆系数的公式可知,如果企业保持固定的销售水平和固定的成本结构,再高的经营杠杆系数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经营杠杆系数应当仅被看作是对“潜在风险”的衡量,这种潜在风险只有在销售和生产成本的变动性存在的条件下才会被“激活”(詹姆斯。c.范霍恩等著,郭浩、徐琳译,1998)。

企业直接对外投资遭受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被投资企业的经营风险与筹资风险共同影响到企业直接投资的风险,故在被投资企业经营风险或总风险已知的情况下,可近似地将其作为本企业直接投资风险。企业也可根据与直接投资收益有关的历史资料计算投资收益的期望值、标准差和变化系数等指标来预测直接对外投资风险,原理与间接对外投资风险的估量相同。间接对外投资主要是证券投资,一般通过期望投资收益(率)偏离实际投资收益(率)的幅度和可能性来估量它们所面临风险的大小。对于单项证券投资风险的估量,常用的指标是该项证券投资收益(率)的标准差(或变化系数)和β系数,指标值越大,说明投资风险越高。

当企业同时投资于一个以上的投资项目时,这类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证券或资产所形成的集合,形成财务经济学中的投资组合。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是投资组合的各种可能收益率的算术平均数,在数量上等于组成投资组合的各种证券的期望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数,权数是投资于各种证券的资金占总投资额的比例。投资组合的风险一般通过该组合收益率的标准差进行估量。经过研究,我们认为投资组合总体的风险程度(以投资组合标准差反映)取决于三个因素:每一证券的标准差,每一对证券的相关性(以协方差表示)和对每一证券的投资额。随着组合中证券数目的增加,协方差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标准差的作用越来越小。故在进行投资组合决策时,必须考虑所选单个投资项目之间的相关程度。

夏普教授提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大大简化了上述估量投资组合风险并据以选择有效投资组合的程序(william f.sharpe 1963)。投资组合的关键则在于投资者应根据期望的收益和所愿承担的风险水平,去选择不同的投资项目,并确定各项目所占的比例。这将是投资决策所需解决的问题。这种决策系根据投资风险与期望投资收益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从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相对较高的投资方案。

企业在识别与估量投资风险后,对决策过程中选定的投资方案,针对其可能面临的风险,单独或同时采取下列措施进行投资风险的预防与控制:(1)合理预期投资效益,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2)运用杠杆原理,协调经营风险与筹资风险。根据总杠杆、经营杠杆和筹资杠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认为,经营风险较低的企业可在一定水平上使用筹资杠杆,采用筹资杠杆程度较高的融资组合方式,但经营风险很高的企业则宜在较低的程度上使用筹资杠杆,采用筹资杠杆程度有限的融资组合,从而控制企业的总风险。(3)运用投资组合理论,合理进行投资组合。(4)采取风险回避措施,避免投资风险。(5)积极采取其他措施,控制投资风险。

(三)资金回收风险的管理

企业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投资,都会面临能否收回投资本金及其收益的风险。但企业对内投资需要通过销售才能收回,而对外投资能否收回与本企业的商品销售无关,但若撇开销售环节,与这两类投资有关的资金回收问题基本相同,故论文只阐述与对内投资有关的资金回收风险,其原理同样适用于与对外投资有关的资金回收风险管理问题。影响资金回收风险的因素主要有:(1)客户的偿债能力;(2)客户的信用状况;(3)企业的信用政策;(4)结算方式。由于资金回收风险的大小最终都体现在应收货款回收时间及其回收金额的多少上,故资金回收风险的估量可采用财务指标分析法进行。其中,反映应收货款回收时间长短的指标是应收货款周转次数或平均回收期,一般只需计算其中任意之一则可。应当指出,在具体计算时以应收货款回笼金额为基础,而不能按照现行制度、有关教科书或其他文献那样按赊销净收入来计算上述各项指标。此外,反映应收货款回收能力的指标主要是应收货款回收率、坏帐损失率和收帐费用率等。

进行资金回收风险决策的关键在于,按照“风险收益权衡”原则,根据应收货款对企业获利能力和资金回收风险的双重影响,恰当选择收益相对较大而风险相对较小的资金回收方案,主要包括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的决策。企业能否正确制定出与信用期间和现金折扣有关的决策并将其落到实处,已成为预防资金回收风险的一项重要策略。此外,企业还应采取下述有关预防和控制资金回收风险的措施。主要有:(1)根据客户按约付款的可能性,选择不同销售方式。从回避资金回收风险的角度,采用现销方式出售商品无疑是最佳选择,为控制资金回收风险,企业只能对信用状况好、偿债能力强,达到企业信用标准的客户采取赊销方式,并将累计赊销金额控制在信用限额范围之内,但对那些信用状况不好、偿债能力差的客户则宜尽可能采取现销方式。(2)选择合适的结算方式。(3)制定合理的收帐政策,及时催收货款。

(四)外汇风险的管理

由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所决定,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必将进一步深入,外汇管理体制也必须进一步改革。随着我国进行国际化经营企业的迅猛发展,这些企业在其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和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均不可避免地面临外汇风险的威胁,因而,如何通过风险基础财务管理来防范与控制汇率的异常波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不利影响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汇率变化给那些从事国际经营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形成了企业的外汇风险,或称之为汇率风险。进行外汇收支是外汇风险产生的前提,汇率变动的经常性和不确定性,是形成外汇风险的直接原因。由于汇率变动,一定数量一种币别的外汇兑换或折算成另一种币别外汇的数额会较以前为少或为多,从而使持有或运用外汇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出现不确定性。这些受到汇率变动影响的外汇金额被称为“受险额”。有些受险额随汇率变动,可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给企业带来收益;而有些受险额随汇率变动恶化企业的财务状况,使企业遭受损益。显然,只有这两类“受险额”的余额(即“净受险额”)才最终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汇率变动只对企业净受险额产生影响”的客观规律为企业选用外汇风险控制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为便于外汇风险的识别、估量和控制,可将外汇风险按其生成机制及对企业的影响对象不同,分为会计风险和经营风险。因为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每个从事国际经营的企业都要选择一种货币作为记帐本位币,并将记帐本位币以外的业务作为外币业务,外币业务除了可能按业务发生时的汇率记帐外,为便于分析或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还应在期末按特定的汇率折算成记帐本位币,由于汇率变动的经常性和不确定性,折算时的汇率与记帐时的汇率可能不一致,使会计报表中某些项目帐面价值的变动具有不确定性,这是由会计核算而产生,故称为会计风险。这种风险一般在会计期末(折算日)预计,用以衡量会计报表中应折算项目的最初发生日汇率与折算日汇率不同可能造成的损益,此风险在会计期末折算后即可解除,并在报表中列示为已确认的折算差额(或损益),以反映汇率变动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影响。一般而言,折算差额越大便意味着会计风险越大,但折算差额只影响企业帐面上的经营业绩,对企业经营能力无实质性影响,其折算差额并不是实际交割时的实际损益,差额的大小也因采用折算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具体规定了我国外币报表折算的有关问题,但没有明确指出企业应采用什么方法折算,从具体要求看,更接近“现行汇率法”。汇率变动引起企业未来经营现金流量不确定,进而使企业价值可能出现不确定性变化的风险,属于经济风险。那些由于汇率变动导致企业未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在长期内都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风险为长期风险,反之为短期风险。

由于外汇风险的生成机制和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不同,其具体管理部门也有所区别,会计风险和短期风险一般可由财务部门负责管理,而长期风险涉及企业供应、生产、销售、财务多个领域,应由整个企业有关部门共同负责。企业对这些外汇风险管理的目的均是最大可能地降低风险和尽可能地减少为控制风险所支付的成本。如何确定二者之间均衡点的问题,使外汇风险管理成为一项非常复杂的管理工作,企业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外汇风险的管理。其具体步骤为:(1)确定恰当的计划期;(2)预测汇率变动趋势;(3)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确定净受险额;(4)根据预期的外汇风险损益程度确定是否采取行动;(5)选择正确的外汇风险管理战略。外汇风险管理战略的目标便是最大可能地减少风险和尽可能地降低为减少风险所支付的成本,即寻求符合风险最小、成本最低条件的最优解。但这里的最优解并非单一解,从理论上讲,有两个极端方法,一是风险最高、成本最低时的措施,一是风险最低、成本最高时的措施。企业的最终选择取决于管理当局对风险的厌恶程度和企业对减少风险所支付成本的承受能力。

从计算预期外汇风险损益程度可知,企业因汇率变动可能蒙受损失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受险额和预期汇率变动额。因此,对外汇风险进行管理时,也应从影响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入手,其策略主要有:(1)选择好计价(或结算)货币;(2)执行货币保值条款,提前或推迟结汇并尽可能进行差额结算;(3)投保货币风险保险;(4)采取资产负债表保值法;(5)利用金融工具(特别是期权、互换等创新金融工具)转移风险;(6)实施多角化策略等。

总起来考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它所面临的风险将比其他任何经济制度中的风险都要复杂,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盈亏自负和风险自担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也是促使其迫切寻求防范风险措施与对策的强大原动力。风险和风险管理问题已成为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现代企业必须建立起一个能够承担风险以及保持市场竞争能力的财务机制,有效实施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顺利实现企业总目标。

参考文献

1.余绪缨。1996企业理财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郭道扬。1997.关于国有企业财务机制转换问题。财会月刊,4.

3.郭复初。200.现代财务理论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4.王庆成,王化成。 1995.财务管理(注册会计师专门化系列教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5.向德伟。1995.博士学位论文《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与控制》。

6.林义。1992.风险管理。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7.[美]詹姆斯。c .。范霍恩等著,郭浩、徐琳译。1998.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8.程德兴。1998.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研究。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9.alan c.sharpiro . 1992.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fourth edition),allyn and bacon.

10.c.arther williams jr.and rechard m.heins.1989.risk and management(sixth edition)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1.david b.hertz. 1964.risk analysis in capital investmen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jan.-feb.

12.eugence f.brighan and louis c.gapenski.1987.intermediate financial management(seventh edition)。the dryden press.

13.eugene fama and kenneth french. 1992.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journal of finance(47),july.

14.f.modigliani and gerald a.pogue . 1974.an introduction to risk and return.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30),march-april.

篇6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识别;财务风险控制

风险是现代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组织都面临着财务风险的威胁。非营利组织的财务风险是指非营利组织在各项财务活动中,受各种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并由此导致非营利组织蒙受资金和信誉损失的可能性。如何应用现代财务理论和工具,结合非营利组织资金管理的特点对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对于防范和控制非营利组织的财务风险、更好地实现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目标与财务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财务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指由负债引起的资不抵债的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就是指在财务系统中客观存在的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因素作用,使实现的财务目标和预期财务目标发生背离,因而有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主要表现在筹资、投资和资金运作等过程中。

一般认为,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没有追逐利润的动力和压力,组织的营运资金基本来自社会捐助与政府拨款。在非营利组织中不存在财务风险。实际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组织的财务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而防范控制风险的前提是对财务风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准确识别与分析。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筹资风险识别与分析

非营利组织筹集完成组织目标所需资金是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核心任务。按资金来源划分,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可以分为非自创收入与自创收入。非自创收入是指财政补贴,包括来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拨款和项目经费;社会捐赠,包括个人捐赠、企业、基金会及国际组织提供的资助。自创收入是指非营利组织通过提品或劳务而向消费者直接收取的收入以及通过投资取得的收益,指服务收费,包括会员缴费、服务取酬;经营性收入,包括经营实体收入、投资收入、产品销售收入等。不同性质的非营利组织和同类组织发展的不同时期筹资渠道及资本结构都会有所不同。

非营利组织的筹资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否筹集到完成组织目标和维持组织日常活动所需的足够资金;二是筹资行为规范对组织声誉度是否有消极影响。前者的风险体现为资金短缺,致使目标无法顺利实现或者组织难以存续;后者的负效应是可能导致组织的社会公信度降低。非营利组织公信度不高,难以达到筹资多元化,弱化组织的筹资能力。筹资风险可能发生在组织理财之前,也可能发生于理财过程之中;可能单独存在发生作用,也可能与其它风险交合于一处发生作用。

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总量不足和筹资困难是一个相当普遍和非常严峻的问题。一方面,社会慈善捐赠的市场规模始终有限;另一方面,随着政府逐步退出在社会福利事业中的垄断地位,公共部门给予非营利性组织的财政拨款也日益削减。事业成长与资金收缩的矛盾是很多非营利性组织都面临的困境。资金缺乏限制了组织执行社会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导致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下降,使其难以从外部获得充足的资金来改变现状,最终又限制了其自身筹资能力的提高。随着非营利性组织的筹资环境复杂化,很多组织积极尝试将适当的市场运作引入非营利领域增加自创收入,但随着自创收入在资本结构中比例的逐步增加,非营利性组织也面临很多市场风险。

上述风险产生的原因是与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的。与企业相比,非营利组织在筹资时,利益驱动机制和筹资责任机制不足,对逐利性资金缺乏吸引力,一旦社会捐助不足,就会出现筹资困难。我国现阶段尚未形成针对非营利组织的融资服务体系,组织难以从银行或资本市场获得资金,而且,资金的筹集和使用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同时,由于非营利组织缺乏有效的筹资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无法衡量非营利组织职能完成的绩效,无法确定筹资使用效能,并且多数组织的自创收入能力较弱,因此而导致我国非营利组织筹集资金困难,组织声誉度不高。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用资风险识别与分析

非营利组织用资风险是指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性或有损组织形象的可能性。用资风险既存在于组织的事业活动中,也存在于经营活动中。

非营利组织筹集的资金应主要用于公益目的,资金进入非营利组织后,受助者并不关心此公益资金是否与出资人的愿望相符。如果资金运用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当非营利组织的生存目标与其公益目标发生冲突或经营者作出逆向选择时,非营利组织的日常性财务支出和行政支出膨胀,挤占公益支出时,造成支出结构异化,公益资金可能变成为非营利组织为生存而使用的资金,其公益性就逐渐丧失,从而导致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下降,因而需要严格控制资金支出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营利组织为提高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能力,一般会从事各种投资活动。其主要目的不在于分配投资收益,而是在于弥补营运成本,投资获取的收益主要作为非营利组织实现社会公益目标的积累资金。但非营利组织在投资时,使用的是毋需偿还的公益资金,缺少资金的增值压力和偿还压力,同时有效监督制约不足,投资决策失误的风险与投资收益异化(投资收益被挪用到非公益用途)的风险比企业大得多,并且一旦出现投资风险也很难追究责任。除此之外,投资活动还面临投资合理回报的不确定性、外部政策的变动性和同业竞争等方面的风险。

(三)其他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除了筹资和用资环节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外,非营利组织还存在其他多种原因引起的各种风险。比如,人为或自然原因发生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毁损、灭失风险。自身管理疏忽等原因造成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发生较大波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收入来源减少以及服务成本上升两方面。资产损失、人员低效、信誉受损、责任缺失等都会导致非营利组织收入的减少。二、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策略选择

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决策科学、业务活动规范、管理高效、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并能充分体现社会效益的实体。具体来说,在我国现阶段,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策略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推行法人经济责任制,将责任风险直接与决策层挂钩

经济责任制即按领导分工予以纵横监控,规定职责,相应授权,从而实现各尽其职、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控制目的。将风险责任指标引入领导和组织绩效考核指标中,有重大财务风险导致经济损失,应追究组织和直接领导者的经济和行政责任。同时,要建立必要的信息披露制度,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约束。

(二)加强组织的财务风险意识,建立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风险控制要求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运用财务预警指标,加强财务风险预测逐步建立风险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通过一系列指标的横向和纵向数据比较,对财务运作中潜在风险预警预报,提出控制措施,将可能萌发的财务风险予以化解。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提高组织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规范会计行为,促进决策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监管规章,自觉形成依法履行职责、业务规范运作的经营管理思想和风格。确保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尽职尽责。非营利组织的财务风险管理,不仅有助于组织内部防范控制风险,而且有利于组织效率的提高和运作成本的降低。

(三)建立多元化监督机制

作为权威部门的监督主体政府监管不到位,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普遍存在,民政局针对非营利组织的年检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调动广大公众的监督意识,开通互联网、电话、邮件等公众投诉渠道;鼓励媒体发挥监督功能;建立具有非政府、非营利性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在诚信及绩效上作适当的评估,定期公布结果,让社会大众尤其是资金提供者了解各非营利组织的资金运作能力。

(四)加强预算管理,控制财务风险

预算管理是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核心,非营利组织的预算是各项事业发展计划在财务上的体现,也是政府分配资源方式的具体体现。同时是政府对非营利组织进行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主要手段。根据《预算法》的要求,在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审批、监督和管理权限上严格规定内部控制程序,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制,强化预算的刚性,将连带和潜在风险降到最低,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增强政府财政部门控制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收支行为的能力和效率。

(五)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社会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的核心,社会对其关注度、舆论对其评价是非营利组织存在及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组织高质高效地完成社会服务项目,舆论的肯定与引导都将提升其公信力。得到认可后可吸引更多人加入,增加会费收取基数和收取力度;公信度高,捐赠者愿意提供更多的资金和物质,非营利组织能接受更多捐赠和进行更多的项目筹资;公信度高,政府在补贴、制度、政策方面会更多的倾斜。非营利组织公信度高,使非营利组织在动员社会资源方面形成马太效应,加强筹资能力。

【参考文献】

[1]文军,王世军.非营利组织与中国社会发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2]杨小彬.民间组织财务管理及制度建设[J].中国市场,2006,(2).

[3]庄蓉.突破NPO的“经费瓶颈”——NPO资金筹集问题研究.公共管理,2006,(9).

篇7

:随着当前国内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我想稍加时日,我们的脚步就会迈进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之中。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此背景下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正是这些企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系列的作用,为社会提供了大批的就业岗位,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我国税收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各种偷税,漏税行为成显著减少,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意识到税收筹划对降低税负的重要性。本文从税收筹划的概述入手、介绍税收筹划的基本方法,浅析税收筹划存在的风险,并对税收筹划的风险提出一系列的对策与防范措施。

[关键词]

中小企业;税收筹划;风险;防范措施

一 、税收筹划概述

(一)税收筹划的概念

税收筹划也称纳税筹划或税务筹划。它是指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税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主体(法人或自然人)的经营活动或投资行为等涉税事项做出事先安排,以达到少缴税和递延缴纳目标的一系列谋划活动。

(二)税收筹划的特征

1、合法性,它是税收筹划的前提,也是本质特点。纳税人必须严格地按照税法规定充分地尽其义务,享有其权利才符合法律规定,才合法。税收筹划只有在遵守合法性原则的条件下才可以考虑纳税人少缴税款的各种方式。它与偷税、逃税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是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或进行假的纳税申报手段,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是法律所不许的非法行为。

2、预见性,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对企业经营管理、投资理财等部分活动的事先规划和安排,是在纳税义务发生前进行的,具有超前性。而偷税是应税行为发生以后所进行的,对已确立的纳税义务予以隐瞒,造假,具有明显的事后性和欺诈性。

3、选择性,税收筹划与会计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受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非常明显,可以说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过程也是一个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

4、收益性,税收筹划作为纳税人的一种理财手段,不仅可获得直接经济利益,而且可通过递延税款的办法进行筹资以获得间接利益,从而增强抵御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能力。

(三)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现状

从目前税收筹划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运用现状来看,似乎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

1、会计核算水平亟待提高:

由于税收筹划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很强,不仅要求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熟知相关税法、经济法的知识,还要求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和财务分析能力,而我国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中存在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不健全、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的问题,直接导致了企业开展税收筹划工作的困难加大。

2、管理层忽视税收筹划:

企业的管理层对税收筹划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有的管理者认为税收筹划即偷税、漏税,管理层对税收筹划的认识不够深刻,致使企业的税收筹划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3、税收筹划缺乏合理性:

虽然有一部分中小企业已经开始利用自身的财务人员试着开始税收筹划工作,但多为一些简单的模仿复制其它企业的有关税收筹划的成功案例,而忽视了自身的经营特点和与其它企业间的行业差异、地区差异、企业规模差异以及征收方式差异等,这样加大了企业税收筹划的风险。

二、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基本方法

企业税收筹划的具体方法有许多,有分税种筹划的,有分经营环节筹划的,有分国别进行研究的。为使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最大化,具体筹划时企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综合权衡,选择适合自身的筹划方法。

1、中小企业设立的税收筹划:

(1)从企业设立的组织形式来看:

按照财产组织形式和法律责任权限,国际上通常把企业分成三类: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由于我国税法规定对于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征收个人所得税,而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于公司企业,既要征收企业所得税又要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的选择,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税负水平。因此,对于不同性质的企业,国家从政治、经济角度考虑,它们享受的优惠政策也是不一样的,这给企业设立性质的税收筹划提供了一定空间。

(2)从投资行业的选择来看:

从企业设立时的投资行业和方式看。一方面,无论是生产性行业,还是非生产性行业,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税收政策优惠,有的享受减税,有的享受免税,有的甚至享受退税,这一点不难理解,尤其是高科技术行业;另一方面,无论是有形资产投资,还是无形资产投资,它们带来的税收负担是不一样的。如外商进口国内不能保证供应的机器设备、零部件或其它材料投资是免关税和增值税的,因此,中小企业投资时选择投资何种行业也可以进行税收筹划,要结合实际情况,予以充分的考虑。

2、存货计价税收筹划方法:

存货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生产消耗或销售而持有的各种资产,包括各种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产成品、外购商品、协作件、自制半成品等。纳税人的商品、材料、产成品和半成品等存货的计价,应当以实际成本为原则。各项存货的发出和领用,其实际成本价的计算方法,可以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等方法中任选一种。各种存货计价方法,对于产品成本、企业利润及所得税都有较大的影响。

如在物价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则应选择先进先出法对企业存货进行计价,才能提高企业本期的销货成本,相对减少企业当期收益,减轻企业的所得税负担。需要注意的是新的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已经不允许使用后进先出法。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则不能选择先进先出法对企业存货进行计价,只能选择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等方法。

三、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存在的风险

1、税收筹划基础不稳:

税收筹划基础是指企业的管理决策层和相关人员对税收筹划的认识程度,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企业涉税诚信等方面的基础条件。如果中小企业管理决策层对税收筹划不了解、不重视,甚至认为税收筹划就是搞关系、找路子、钻空子少纳税或是企业会计核算不健全,账证不完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造成税收筹划基础极不稳固,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税收筹划,其风险性极强。这是中小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最主要的风险。

2、税务行政执法不规范导致的风险:

税收筹划与避税本质上的区别在于它是合法的,是符合立法者意图的,但现实中这种合法性还需要税务行政执法部门的确认。在确认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由于税务行政执法不规范从而导致税收筹划失败的风险。因为无论哪一种税,税法都在纳税范围上,都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只要税法未明确的行为,税务机关就有权根据自身判断认定是否为应纳税行为,加上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和其他因素影响,税收政策执行偏差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其结果是:企业合法的税收筹划行为,可能由于税务行政执法偏差导致税收筹划方案成为一纸空文,或被认为是恶意避税或偷税行为而加以处罚;或将企业本属于明显违反税法的税收筹划行为暂且放任不管,使企业对税收筹划产生错觉,为以后产生更大的税收筹划风险埋下隐患。

3、税收政策变化导致的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税收政策总是要作出相应的变更,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税收政策具有不定期或相对较短的时效性。税收筹划是事前筹划,每一项税收筹划从最初的项目选择到最终获得成功都需要一个过程,而在此期间,如果税收政策发生变化,就有可能使得依据原税收政策设计的税收筹划方案,由合法方案变成不合法方案,或由合理方案变成不合理方案,从而导致税收筹划的风险。

四、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对策与防范

税收筹划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也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就中小企业而言,防范税收筹划风险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企业税收筹划人员的素质

税收筹划是一项高层次的理财活动,它包含着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如税法、会计、投资、金融、贸易、物流等专业知识,专业性较强。因此,要求执业人员除了精通法律、税收政策和会计外,还要通晓工商、金融、保险、贸易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涉税事项,筹划意图等,在获取真实、可靠、完整的筹划资料的基础上,选准策划切入点,制定正确的筹划方案。中小企业由于专业、经验和人才的限制,不一定能独立完成,可以聘请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税收筹划专家来进行操作,以提高税收筹划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完成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从而进一步减少税收筹划的风险。

(二)树立风险意识,实施财务风险处理措施

税收筹划的风险无时不在,企业在实施税收筹划时,应充分考虑筹划方案的风险,然后再作出决策。税收筹划作为一种事先的规划,是建立在对目前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的基础上的,并具有主观性的特征,而由于税收政策的时效性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多变性及复杂性,使得税收筹划存在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纳税人应当正视税收筹划风险的客观存在,认真分析筹划风险产生的各种原因,树立风险意识,始终保持对筹划风险的警惕性,千万不能掉以轻心。确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无论是从事税收筹划的专业人员还是接受筹划的纳税人,都应当正视风险的客观存在,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和涉税事务中始终保持对筹划风险的警惕性,千万不要以为税收筹划方案是经过专家、学者结合本企业的经营活动拟订的,就一定是合理、合法和可行的,就肯定不会发生筹划失败的风险。应当意识到,税收筹划的风险是无时不在的,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密切关注税收政策变化

由于税收筹划方案是以一定时期的法律环境和生产、经营活动为基础,因此,为了保证税收筹划的合法性,纳税人应该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及时对税收筹划方案进行相应的修正和完善。制订具有一定弹性的税收筹划方案是税收筹划的重要环节,而能否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及时调整税收筹划方案也是保证税收筹划行为的合法性的关键。各项税收法律法规是进行税收筹划的最基本的依据,纳税人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税收政策的内涵,系统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熟悉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政策规定。同时由于我国与税收筹划相关的政策法规层次繁多,涉及面广,并常常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化和税制改革的需要而不断的修正,因此,要求纳税人要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及时搜集和整理法律法规变动情况,掌握最新信息,准确把握立法的宗旨和意图,以使筹划方案不违法,避免由于信息不灵或对税法理解不正确而给企业带来的税收筹划上的风险。

总之,要推进税收筹划在我国的发展,政府部门要进一步规范税收法律法规,正确引导宣传税收筹划工作,树立风险意识,企业要充分税收筹划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同时政府与税务机关还应注重对税收筹划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税务机构的规范与扶持。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现金流量税收筹划

股份公司的财务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途径是提高报酬率和减少风险,公司报酬率的高低和风险的大小又决定于投资项目、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因此,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股利决策三项。筹资决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取得公司所需要的资金:股利政策是指在公司赚得的利润中有多少作为股利发放给股东,有多少留在公司作为再投资,股利政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保留盈余决策,是公司内部筹资问题:投资决策是指以收回现金并取得收益为目的而发生的现金流出决策。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政策有密切关系,筹资数量的多少要考虑投资需要,在利润分配时加大保留盈余可减少从外部筹资。对于创造价值而言,投资决策是三项决策中最重要的决策,筹资的目的是投资。投资决定了筹资的规模和时间。所以,当公司面对众多的投资机会,应如何有效地控制每一项投资中所蕴含的风险,如何合理地确定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以及如何合理地解决投资中的税收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一、实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管理和投资管理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任何投资收益都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取得的,在当前资金运用所处的市场环境下,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资金运用的成败和效益,因此,加强资金运用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对资金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从2004年爆发的中航油事件来看,中航油最大的失误就是涉足不熟悉的石油指数期货交易,同时又没有严格的风险限额控制措施。如果中航油能够准确评估石油指数期货头寸的风险,并将风险控制在与资本对应的最大风险限额内,就不会造成5.54亿美元的巨额损失。中航油事件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从中也可以看出总风险限额控制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就应将这些风险控制在总风险额度范围内。从而达成风险控制的总体目标。要想有效地控制每一项投资中所蕴含的风险就应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好资产负债匹配管理、风险预算管理、信用管理、内控管理和绩效评估五个部分组成的风险控制体系,同时,为了更有效地发挥风险控制体系的作用,还必须建立一个能够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组织架构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准确、有效的识别、评估和控制各类风险,将总风险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二、科学预测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

在企业的投资决策尤其是长期投资决策中,准确识别投资项目未来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大小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现金流量预测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到决策的质量。但是,与单独实施的新建项目不同的是,公司投资的项目总是与本公司现有的经营业务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费用和效益往往不易直接确定,这使得项目现金流量的识别工作变得非常困难。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应遵循实际现金流量原则和增量原则来识别公司投资项目的费用和效益,正确区分沉没成本、机会成本;相关费用和非相关费用;正确处理折旧费、税金和融资成本;合理解决费用分摊等问题。对上述问题做出正确判断后,剩下的任务就是按照常规做法和税收的规定,分别估算项目的增量年经营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和所得税,然后编制现金流量表。

篇9

关键词: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现金流量税收筹划

股份公司的财务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途径是提高报酬率和减少风险,公司报酬率的高低和风险的大小又决定于投资项目、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因此,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股利决策三项。筹资决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取得公司所需要的资金:股利政策是指在公司赚得的利润中有多少作为股利发放给股东,有多少留在公司作为再投资,股利政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保留盈余决策,是公司内部筹资问题:投资决策是指以收回现金并取得收益为目的而发生的现金流出决策。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政策有密切关系,筹资数量的多少要考虑投资需要,在利润分配时加大保留盈余可减少从外部筹资。对于创造价值而言,投资决策是三项决策中最重要的决策,筹资的目的是投资。投资决定了筹资的规模和时间。所以,当公司面对众多的投资机会,应如何有效地控制每一项投资中所蕴含的风险,如何合理地确定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以及如何合理地解决投资中的税收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一、实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管理和投资管理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任何投资收益都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取得的,在当前资金运用所处的市场环境下,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资金运用的成败和效益,因此,加强资金运用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对资金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从2004年爆发的中航油事件来看,中航油最大的失误就是涉足不熟悉的石油指数期货交易,同时又没有严格的风险限额控制措施。如果中航油能够准确评估石油指数期货头寸的风险,并将风险控制在与资本对应的最大风险限额内,就不会造成5.54亿美元的巨额损失。中航油事件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从中也可以看出总风险限额控制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就应将这些风险控制在总风险额度范围内。从而达成风险控制的总体目标。要想有效地控制每一项投资中所蕴含的风险就应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好资产负债匹配管理、风险预算管理、信用管理、内控管理和绩效评估五个部分组成的风险控制体系,同时,为了更有效地发挥风险控制体系的作用,还必须建立一个能够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组织架构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准确、有效的识别、评估和控制各类风险,将总风险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二、科学预测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

在企业的投资决策尤其是长期投资决策中,准确识别投资项目未来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大小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现金流量预测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到决策的质量。但是,与单独实施的新建项目不同的是,公司投资的项目总是与本公司现有的经营业务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费用和效益往往不易直接确定,这使得项目现金流量的识别工作变得非常困难。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应遵循实际现金流量原则和增量原则来识别公司投资项目的费用和效益,正确区分沉没成本、机会成本;相关费用和非相关费用;正确处理折旧费、税金和融资成本;合理解决费用分摊等问题。对上述问题做出正确判断后,剩下的任务就是按照常规做法和税收的规定,分别估算项目的增量年经营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和所得税,然后编制现金流量表。

三、合理进行税收筹划

企业在进行初始投资预测和决策时,首先要考虑投资收益率。在企业的诸多竞争中,尤以成本的竞争最为核心,而所纳税额是企业的一大成本,应缴税款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最终收益。所以,投资者为降低税收成本,获得预期的投资收益,就有必要对其纳税事宜进行筹划。税收筹划也称节税,是指纳税人在既定的税法和税制框架内,从多种纳税方案中进行科学、合理的事前选择和规划,是企业本身税负减轻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税收支出作为成本的组成部分,是任何公司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如何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通过税收筹划,有效地节约税收成本,也是现代公司经营者增强企业活力、创造发展生机、实现理财目标的一大举措。投资时。公司可选择企业组织形式、投资地点、投资行业、投资方式和投资结构等来进行纳税筹划。如选择税收优惠地区投资或与税收优惠地区的公司通过联营、信托等方式进行合作,从而享受税收优惠,投资者只要把握好筹划空间,就可以避免缴纳或少缴纳所得税。另外,还可以利用行业性税收优惠,结合行业自身特点,注意公司的综合税负水平。但是,在投资税收筹划时要注意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也就是说,税收筹划在可能给纳

[1] [2] 

税人减轻税收负担、带来税收利益的同时,也需要纳税人为之支付相关的费用。税收筹划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由财务管理的目标决定的,即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在筹划纳税方案时,不能只考虑税收成本的降低,而忽视因该筹划方案的实施而引发的其他费用的增加或收入的减少,必须综合考虑采取该税收筹划方案是否给企业带来绝对的收益。除了要注意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外,还要考虑税收筹划的风险。如对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和执行不到位的风险,不依法纳税的风险,在系统性税收筹划过程中对税收政策的整体性把握不够造成税收筹划失败的风险,等等。此外。税收筹划是一种事前行为,具有长期性和预见性,而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税收筹划和其他财务管理决策一样,收益与风险并存。

篇10

关键词: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现金流量税收筹划

股份公司的财务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途径是提高报酬率和减少风险,公司报酬率的高低和风险的大小又决定于投资项目、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因此,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股利决策三项。筹资决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取得公司所需要的资金:股利政策是指在公司赚得的利润中有多少作为股利发放给股东,有多少留在公司作为再投资,股利政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保留盈余决策,是公司内部筹资问题:投资决策是指以收回现金并取得收益为目的而发生的现金流出决策。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政策有密切关系,筹资数量的多少要考虑投资需要,在利润分配时加大保留盈余可减少从外部筹资。对于创造价值而言,投资决策是三项决策中最重要的决策,筹资的目的是投资。投资决定了筹资的规模和时间。所以,当公司面对众多的投资机会,应如何有效地控制每一项投资中所蕴含的风险,如何合理地确定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以及如何合理地解决投资中的税收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一、实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管理和投资管理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任何投资收益都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取得的,在当前资金运用所处的市场环境下,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资金运用的成败和效益,因此,加强资金运用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对资金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从2004年爆发的中航油事件来看,中航油最大的失误就是涉足不熟悉的石油指数期货交易,同时又没有严格的风险限额控制措施。如果中航油能够准确评估石油指数期货头寸的风险,并将风险控制在与资本对应的最大风险限额内,就不会造成5.54亿美元的巨额损失。中航油事件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从中也可以看出总风险限额控制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就应将这些风险控制在总风险额度范围内。从而达成风险控制的总体目标。要想有效地控制每一项投资中所蕴含的风险就应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好资产负债匹配管理、风险预算管理、信用管理、内控管理和绩效评估五个部分组成的风险控制体系,同时,为了更有效地发挥风险控制体系的作用,还必须建立一个能够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组织架构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准确、有效的识别、评估和控制各类风险,将总风险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二、科学预测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

在企业的投资决策尤其是长期投资决策中,准确识别投资项目未来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大小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现金流量预测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到决策的质量。但是,与单独实施的新建项目不同的是,公司投资的项目总是与本公司现有的经营业务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费用和效益往往不易直接确定,这使得项目现金流量的识别工作变得非常困难。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应遵循实际现金流量原则和增量原则来识别公司投资项目的费用和效益,正确区分沉没成本、机会成本;相关费用和非相关费用;正确处理折旧费、税金和融资成本;合理解决费用分摊等问题。对上述问题做出正确判断后,剩下的任务就是按照常规做法和税收的规定,分别估算项目的增量年经营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和所得税,然后编制现金流量表。

三、合理进行税收筹划

企业在进行初始投资预测和决策时,首先要考虑投资收益率。在企业的诸多竞争中,尤以成本的竞争最为核心,而所纳税额是企业的一大成本,应缴税款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最终收益。所以,投资者为降低税收成本,获得预期的投资收益,就有必要对其纳税事宜进行筹划。税收筹划也称节税,是指纳税人在既定的税法和税制框架内,从多种纳税方案中进行科学、合理的事前选择和规划,是企业本身税负减轻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税收支出作为成本的组成部分,是任何公司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如何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通过税收筹划,有效地节约税收成本,也是现代公司经营者增强企业活力、创造发展生机、实现理财目标的一大举措。投资时。公司可选择企业组织形式、投资地点、投资行业、投资方式和投资结构等来进行纳税筹划。如选择税收优惠地区投资或与税收优惠地区的公司通过联营、信托等方式进行合作,从而享受税收优惠,投资者只要把握好筹划空间,就可以避免缴纳或少缴纳所得税。另外,还可以利用行业性税收优惠,结合行业自身特点,注意公司的综合税负水平。但是,在投资税收筹划时要注意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也就是说,税收筹划在可能给纳

[1] [2] 

税人减轻税收负担、带来税收利益的同时,也需要纳税人为之支付相关的费用。税收筹划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由财务管理的目标决定的,即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在筹划纳税方案时,不能只考虑税收成本的降低,而忽视因该筹划方案的实施而引发的其他费用的增加或收入的减少,必须综合考虑采取该税收筹划方案是否给企业带来绝对的收益。除了要注意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外,还要考虑税收筹划的风险。如对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和执行不到位的风险,不依法纳税的风险,在系统性税收筹划过程中对税收政策的整体性把握不够造成税收筹划失败的风险,等等。此外。税收筹划是一种事前行为,具有长期性和预见性,而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税收筹划和其他财务管理决策一样,收益与风险并存。

篇11

一、实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管理和投资管理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任何投资收益都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取得的,在当前资金运用所处的市场环境下,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资金运用的成败和效益,因此,加强资金运用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对资金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从2004年爆发的中航油事件来看,中航油最大的失误就是涉足不熟悉的石油指数期货交易,同时又没有严格的风险限额控制措施。如果中航油能够准确评估石油指数期货头寸的风险,并将风险控制在与资本对应的最大风险限额内,就不会造成5.54亿美元的巨额损失。中航油事件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从中也可以看出总风险限额控制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就应将这些风险控制在总风险额度范围内。从而达成风险控制的总体目标。要想有效地控制每一项投资中所蕴含的风险就应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好资产负债匹配管理、风险预算管理、信用管理、内控管理和绩效评估五个部分组成的风险控制体系,同时,为了更有效地发挥风险控制体系的作用,还必须建立一个能够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组织架构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准确、有效的识别、评估和控制各类风险,将总风险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二、科学预测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

在企业的投资决策尤其是长期投资决策中,准确识别投资项目未来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大小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现金流量预测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到决策的质量。但是,与单独实施的新建项目不同的是,公司投资的项目总是与本公司现有的经营业务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费用和效益往往不易直接确定,这使得项目现金流量的识别工作变得非常困难。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应遵循实际现金流量原则和增量原则来识别公司投资项目的费用和效益,正确区分沉没成本、机会成本;相关费用和非相关费用;正确处理折旧费、税金和融资成本;合理解决费用分摊等问题。对上述问题做出正确判断后,剩下的任务就是按照常规做法和税收的规定,分别估算项目的增量年经营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和所得税,然后编制现金流量表。

三、合理进行税收筹划

篇12

关键词:筹资风险;外部风险:内部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作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和重要内容的筹资风险,是由筹措资金不能落实、筹资成本过大、预期效益过低造成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风险。筹资风险的识别、评估、应对是筹资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而筹资风险的识别又是筹资风险评估、应对的前提。企业的筹资风险按照受控与否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本文将与筹资有关的企业外部风险归为与筹资的时机选择相关的风险类别:筹资内部风险主要包含负债筹资风险和权益筹资风险。

一、筹资时机选择风险,即筹资外部风险

与筹资时机选择有关的风险主要是因企业外部的政治经济环境、法律政策、市场等企业无法控制的因素发生变动带来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等。

政治风险是指由于政局变化、政权更迭、战争、动乱、武斗等政治因素而使企业蒙受各种损失的可能性。政治环境往往能影响经济环境,例如政府行动可以影响国际资本市场和引致通货膨胀,所以在考察筹资时机是否合适时要考虑政治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由于经济因素变动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影响筹资风险的经济因素主要有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紧缩、金融危机、经济改革措施的出台与实施等。如,不同的经济周期对企业融资有重要影响。在经济复苏和繁荣阶段,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放宽银根,降低利息等,这时企业筹资较为容易且成本低:当经济处于衰退和萧条阶段,市场需求减少,国家紧缩银根,这时的筹资活动尤其是长期筹资,会受到严峻挑战。

法律政策风险是指由于企业适用的相关法律政策的变动而给企业筹资活动带来的风险。相关法律政策的变动往往给企业带来或好或坏的影响,使企业承受一定的风险,如利率汇率调整。央行调高利率,就会增加企业筹资的难度,反之会给企业筹资创造便利。税收制度对企业筹资的影响也是十分重大的,企业应该很好地利用税收政策,合理安排资金的调度与使用。例如,对于负债筹资而言,利息费用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而有抵税作用;而股息不能在所得税前扣除只能从税后利润中支付,税收对这两种筹资方式的成本的影响显然不同,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权衡,以降低资金成本。税收制度中一些灵活性的规定,企业可以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和方法,以减少当期应纳税额,从而降低筹资成本和减轻税收负担。比如,税收制度允许某些行业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企业可以通过当期多提折旧使纳税点后移,使企业早期产生更多的现金流入量。其他法规政策,如各种经济法律法规,最主要的是公司法、证券法等,这些法律规定了不同类型企业的筹资渠道、筹资方式、筹资条件以及筹集资金的使用和违规的法律后果等。企业必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寻找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否则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供求变动、竞争、利率等市场因素变动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金融市场是进行资金借贷和证券交易的场所,是企业筹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市场同其他商品市场一样,也有供求的平衡问题、竞争问题和价格变动(利息率)问题。如果供大于求,供方竞争加剧就会出现需方市场,利息率就下降,这时对资金需求者有利;反之则不利。

二、筹资内部风险

(一)负债筹资风险。负债筹资是企业通过向金融机构借款、发行债券和融资租赁等方式筹集所需资金。与权益资金相比,负债资金的特点是:不分散企业的控制权、成本低(减税作用、财务杠杆效应)、融资速度快。负债筹资虽然具有这些特点,但也是有风险和代价的。其主要表现为:利息率风险、期限结构风险、流动性风险、筹资数量不当风险、偿还风险、资本结构风险。1、利息率风险。企业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负债筹资必须向债权人支付本金、利息,而不管企业经营状况如何。这造成企业固定的利息负担,影响资金周转。如果利息率较高,则会导致财务杠杆系数增大,造成企业较高的财务风险,企业付息的压力和破产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2、期限结构风险。企业负债筹资按使用期限长短可分为短期负债筹资和长期负债筹资。短期负债筹资是指采用商业信用、银行短期借款等方式筹集资金;长期负债筹资指采用长期借款、发行债券等方式筹资。一般来说,长期负债利率较高,短期负债利率较低但波动较大,如果负债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比如应该用短期借款却用了长期负债,或者相反,都会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如果企业负债筹资的还款期限不合理,造成还款期过于集中而导致资金流断裂,也可能产生此类风险。3、流动性风险。资产的流动性反映的是潜在偿债能力。企业为了还债或防止破产可将其资产变现,由于各种资产的流动性不一样以及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不同,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关系甚大。当企业拥有较多的变现能力强的资产时,其财务风险就较小:反之,其财务风险就较大。4、筹资数量不当风险。筹资数量是指负债总额的大小或负债在资金总额中所占比重的高低。过度负债,不仅要支付大量的利息,而且降低了企业的安全性和竞争能力,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筹资数量过少,则会资金不足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5、偿还风险。偿还风险包括长期偿债能力风险和短期偿债能力风险。企业往往重视长期偿债能力而忽视短期偿债能力。其实,短期债务也会影响长期债务,即使一个盈利不错的企业,如果资金调度不当不能及时还款,也有破产的危险。所以,无法保持一定的短期偿债能力的企业,同时在长期偿债能力方面也存在问题。6、资本结构风险。所谓资本结构,是指长期负债与权益资本之比。长期负债过多,会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筹资能力增大财务风险;长期负债过少虽能提高偿债能力和筹资能力并减小财务风险,但放弃了借款利息的抵税作用。这两种情况都将导致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

(二)权益筹资风险。本文讨论的权益筹资风险主要是股票筹资风险。股票筹资风险,是指由于股票发行时机选择欠佳,发行数量不当、发行价格过高或过低、筹资成本过高及股利分配政策失当等给公司造成经营成果损失的可能性。股票是股份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股东发行的一种权益证书,是投资者投资并取得股息的凭证。发行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筹措资金普遍而重要的手段,它能使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在短时间内被企业所筹集并能够在企业存续期间内被企业运用。一般认为,股票筹资无需还本,因而没什么支付风险,其实不然。股票的资金成本由筹资费

篇1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技术趋于成熟,互联网与金融行业之间开始融合,并且不断深化与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社交网络、移动支付、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变革的出现,使得传统的金融模式也发生了革新――互联网金融模式 [1]。互联网金融带动了金融经济的变革与发展,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便捷了人们的生活。

中国政府在“十二五”期间有意识地放缓经济发展的速度,致力于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致力于中国企业产品质量的开发与提升,致力于环境保护;鼓励民间资本的融入,鼓励“万众创业、全民创新”。这些政策给互联网金融众筹带来了发展机遇。如今民间大量的中、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正好为互联网金融众筹提供了丰富的成长土壤。

但是,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经济社会问题。比如,P2P平台破产,投资人卷款跑路,甚至有人借助平台的名义举行非法集资等活动。社会上出现了很多非法集资和民间借贷的“地下市场”,导致人们将“众筹”和“非法集资”联系起来。这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其实质是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问题。因此,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互联网金融下的金融众筹模式将如何适应市场的需求与发展,并有效控制其风险性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互联网金融众筹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众筹的概念

众筹,英文“Crowd Funding”,即向大众募集资金。互联网金融众筹是“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事物:项目发起人通过众筹平台进行项目融资,特点是门槛低、多样化、创意化、群众化[2]。互联网众筹聚集了社会富余的闲散资金,优化了融资者与投资者各自所掌握的资源配置关系,极大提高了资本利用率。项目发起人、平台、投资者是众筹三要素。众筹平台运作模式(如图 1所示):融资者将需要融资的项目策划提交到众筹平台,经过审核通过后,在平台上公布项目相关信息,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自进行投资[3]。

(二)众筹模式的发展现状

众筹模式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起源于美国,随后蔓延到世界各地,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

1.众筹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美国在众筹行业发展中占有领先地位,拥有很多著名的众筹平台,如Kickstarter和Indiegogo。美国众筹最初主要是在艺术领域,世界上第一个众筹平台就是Artist Share(艺术家分享网站),随后蔓延到各行个领域。Kickstarter是全球最大的综合型众筹平台,实行“ALL OR NOTHING”的原则。该平台自2009年上线后,已经成功筹集资金上亿美元,其成功运营促进了众筹行业的繁荣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股权众筹快速发展,为解决微小企业融资问题提供了重要途径。但是,股权众筹的合法性有待商榷,而且还涉及到监管问题。2012年奥巴马签署了《创业企业融资法案》(Jumpstart Our Business Startups Act,简称JOBS 法案),该法案肯定了众筹的合法性,允许企业公开融资和创业企业进行股权众筹[4]。

虽然欧洲的众筹行业相较于美国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还是很快。英国的首个股权众筹平台Crowd Cube于2011年成立,2013年被承认合法;还有世界上第一个众筹出版社Unbound同年成立。Gambitious是一家游戏众筹网站,2012年诞生于荷兰。目前,欧洲由于各国的发展以及需求的不同,众筹主要分为三类:捐赠或奖励、借贷、股权。在经历了主权债务危机后,欧洲发展协会提出欧盟成员国应支持众筹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将众筹纳入欧盟“2020战略”,促进欧洲?济发展。

总而言之,国外的众筹平台主要分为四大类型:债券类、股权类、回报类、捐赠类。涉及的领域也是非常全面的,如房地产、股权、教育出版、音乐、游戏、旅游、时装,还有众筹社交网站。金融众筹已经被世界发达国家接受了。

2.众筹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众筹在中国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2011年众筹由西方传入中国,随之一大批众筹网站迅速建立起来。根据零壹数据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互联网金融众筹平台至少有365家。在正常运营的281家平台中,股权众筹业务有185家,占到65.8%的比例;产品众筹业务有119家,占比42.3%;兼有两种业务的平台则有39家;单纯的公益众筹和房产众筹平台分别为7家和9家[5]。

中国的第一家众筹网站“点名时间”,诞生于2011年5月。成立之初就获得了中国台湾5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在成立两周年之际,“视觉中国”、“小米”分别为该公司赞助了100万元并达成合作关系;在这之后,平台免费开放,以促进中国创业创新产业的发展。自此,互联网金融众筹在中国市场快速蔓延。“京东、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也开始涉足众筹行业。2015年中国单个项目筹集资金前10中(如表1),淘宝众筹的京东众筹各占5个,两家互联网企业利用其自身资源,在众筹领域的发展势均力敌。

我国除了产品众筹,在股权众筹方面也有涉足。我国的第一家股权众筹平台“天使汇”于2011年上线,引领着股权众筹平台在我国的发展。截至2015 年底,已经有100多家股权类众筹网站上线。目前国内的股权众筹平台尽管数量上不占优势,但融资规模已赶超产品众筹。在监管方面,股权众筹游离在法律边缘,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推动了股权众筹的正规发展,逐步走向合法化。所以,股权众筹又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互联网金融众筹的风险分析

互联网金融众筹的风险可以从法律、融资者、众筹平台、投资者以及监管体制五个方面来分析。

(一)法律风险

1.触及公?_发行或“非法集资”红线的风险

股权众筹有两条法律红线,一是公开发行证券,二是非法集资。我国《证券法》规定向不特定或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累计超过200人的都属于公开发行证券,需要通过证监会或国务院相关部门授权。互联网股权众筹实质是通过互联网平台买卖公司原始股份来实现创业企业初步融资的过程,类似于发行证券,而且融资对象不特定,很容易触及非法集资的雷区。

风险产生的可能原因如下:

(1)募资人数无上限所致

依照上述法律的规定,向特定、不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累计超过200人,需要通过证监会的审核,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交易。但是目前众酬平台没有设定投资人数上限,就会与公开发行证券的法律相矛盾。

(2)法律制度不健全所致

《公司法》规定公开进行股权筹集时,必须向国务院相关管理部门递交申请,通过审批后才可以进行[6]。但是目前我国互联网股权众筹平台并没有获得相关审批,合法性有待商榷。另外,股权众筹还涉及到“集资诈骗罪”和“擅自发行股票罪”。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擅自发行股票并造成投资者的巨大损失,情节严重者构成犯罪;若融资者和平台非法占有资金,数额巨大则构成集资诈骗罪”[7]。

以上两点原因,最为重要的是后者。从表面上看,股权众筹看似处于一个法律监管的环境下,众筹平台也采取相应的管理与控制措施来避免碰触法律红线,但无论是监管力度还是监管体制都不够完善,依然存在着法律漏洞。

2.侵犯知识产权的风险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传递性等特征,人们获取信息只需要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关键字即可得到所需信息,对于版权的维护是有一定难度的。通过众筹来进行创业融资的项目多数都是创业者智慧的结晶,这些项目在众筹网站这个公开的平台上展示,任何人都可以点击阅览项目的相关信息,所以创意构想,市场评估等都暴露在公众眼前,这就很容易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侵犯。

风险产生的原因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如下:

(1)主观方面原因

因为申请专利的成本高、流程繁琐,初创企业资金和时间有限,不愿意去浪费原始成本,通常都通过规避发布项目关键信息和细节来避免侵权,但同时项目信息的不完善,使得投资者无法全面了解项目,从而降低了投资热情和兴趣。

(2)客观方面原因

知识产权的维护缺乏法律保障。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给了不法分子窃取项目创意的机会,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很可能抢先一步实施项目,这样一来,就涉及到了产权纠纷,融资项目会被迫终止,损害了投、融资者的利益。

(二)融资者的风险

1.投资项目阶段的选择风险

不同的融资额度和融资项目应该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也应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资金的募集。对于初创企业而言,需要快速便捷的筹集到一定的资金,在此时选择产品众筹更为容易。而在市场调研和项目启动阶段,股权众筹就更为合适,因为此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产品不够成熟,选择众筹的方式来筹集资金更为容易。当然,国内的投资者在投资时还是比较保守的,对于高风险的项目投资还是非常谨慎的,所以大额资金的筹集在国内还比较困难。

2.由于投资人众多出现的股权结构风险

此项风险由于涉及股权问题,只存在于股权众筹中。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这类风险的根本原因,在项目筹资成功后,如果投资人想要退出,那么融资者就需要考虑如何处置投资人的股权转移,这部分股权的转移行为,法律至今没有规范。

(三)众筹平台的风险

1.众筹平台存在的模糊定位风险

大多数众酬平台不清楚自己的定位,要么定位宽泛、要么定位狭小。究其原因,可能是众筹涉及的领域宽泛,众筹的对象没有特定的群体,造成了有些平台想要一把抓,想要包揽各个领域的项目,还有些平台缩手缩脚,局限于单一领域。这些众酬平台的模糊定位,带来了投资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一方面给平台管理造成困难,另一方面也阻碍平台稳健发展。

2.众筹平台存在的代理人风险

众筹平台是连接融资者与投资者的桥梁,起到了中介代理人作用。主要用来制定项目的准入规则,以及权衡自身和投融资者的利益分配。中介者的代理问题是难免的。一方面,众筹平台面对的是众多的融资项目和投资人,平台无法一一安排投资者与融资者当面进行项目洽谈,这样一来,平台就产生了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另一方面,目前没有相应规定来约束平台对融资项目进行监督实施和后续追踪,致使在融资成功后项目缺乏第三方监督,无法核实项目后续进展收益情况。

3.众筹平台存在的道德风险

众筹平台的收入来源于筹资项目资金的汇报,所以,平台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可能会降低项目上线的门槛,导致项目的质量参差不齐。再者,由于股权众筹投资回报周期长、不确定性强、风险大,平台更容易为确保自身利益而忽视投资者的利益。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平台疏忽对资料的审核,致使错误的信息上传到网站,误导了投资者的选择,但却由于缺乏确切的证据,以及难以界定平台失误的主客观性,投资者很难追究平台的责任。

(四)投资者风险

1.投资者风险意识淡泊

众筹由于其准入门槛低,吸引了众多的民间投资者,但是投资者对于风险认识不足,无法辨别融资项目的优劣真伪,很容易陷入圈套中,从而导致自身利益的损失。

造成投资者风险意识不足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投资者自身的素质。投资者的金融投资水平参差不齐,少数专业的投资者会通过自身的学识经历来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再进行投资,而大多数普通的投资者只是局限于利益的吸引盲目选择投资项目,导致存在投资失败的风险。

2.投资者维权道路艰难

金融众筹是一个风险性很强的投资项目,风险一旦发生,投资者很难维护自己的权益。

互联网时代的金融众筹,和传统的筹融资手段不同,依托互联网技术,搭建的是一个虚拟的网络平台。时空的差异化悄然消失,在交易中你体验的是一种人机对话,的确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投资回报。但是,虚拟的平台也带来极大的风险,一旦投资失败,很难做到与责任方面对面的讨论责任归属问题,要搜集对方违法证据也变得困难,要寻求法律保障目前也没有合适的法律条文。

(五)监管不健全带来的风险

前文提到,国内在互联网金融众筹领域并没有一个相对成熟的监管和法律环境,导致众筹在国内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其合法性受到质疑,使大部分的众筹平台游走在法律的边缘,稍不留意还可能成为非法平台。

四、互联网金融众筹风险控制策略

(一)经济法律制度与互联网金融众筹同步

1.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

奥巴马签署的《创业企业融资法案》以法律形式肯定了互联网股权众筹的合法性,该法案严格规定与限制了众筹平台、融资者、投资者的相关标准。我国出台了借鉴《JOBS法案》的《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的征求意见稿。笔者认为,我国股权众筹可以借鉴该美国法案。第一,将股权众筹纳入法律框架下,规定其合法性,并明确与非法集资的界限。第二,通过单一资本量来控制持股比例,避免股权集中在个别人手中。

2.清晰界定合法众酬与非法集资的界限

互联网股权众筹模式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会增加“非法集资”的风险。由于大部分投资者对自己的投资行为缺乏判断和思考,常常会选择盲目从众,一旦风险产生,人数规模巨大会造成更加恶劣的后果。因此,不论是为投资者利益考虑还是为减少投机的可能性,对于股权众筹活动要从投资者人数、条件等方面做出严格的法律规定,来保护我国股权众筹的健康发展。

3.健全信用体系

首先,投资者、融资者、平台三要素构成一个信用体系。国内的金融信用现状不容乐观,缺乏信用审核制度,政府亟须改善我国的经济信用环境。可以建立个人投资者信用体系,完善个人征信记录,使得投资者的信用是可查的,为审核提供客观依据。其次,众筹平台与个人征信评价机构挂钩,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为筹资活动的各方安全提供保障措施。最后,政府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完善信用监控机制,促成众筹平台取得大众信任。

(二)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

1.制定投资者审核标准并进行风险教育

欧美国家现行的法律通过制定严格的投资人审核标准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我国在股权众筹中对投资者的保护可以借鉴此点,制定合理的投资者准入门槛。此外,众筹平台可以对投资者提前进行风险教育,使投资者减少盲目投资的风险。国内首家股权众筹平台“天使汇”,就对投资者的个人资产进行了限定,虽然限制条件略高,但从保护投资者利益角度还是有效的。若果没有门槛,投资者就会因自身的实际经济情况承担更大的风险。

2.保护投资者的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保护应该成为未来的众筹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它是融资项目得以生存的基础,当项目产权得到保护,融资者才可能选择该平台,才可能以诚相待,把好的项目公布于众,而不怕其他人模仿和造假。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做:第一,从融资者方面加强知识产权维护意识的提升,项目发起人自己必须要有强烈产权维护意识,能够识别和防范有意剽窃创意的投资者。第二,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融资项目进行备案,除了项目拥有人以外,其他人都不得发表近似项目。第三,作为中介机构的众筹平台有义务与项目发起人签订保密协议,来保护融资者的知识产权不被侵犯。

3.加强投资者的互联网众筹认知度

互联网时代给众筹注入了新鲜血液,“互联网+众筹”模式在中国迅速发展,吸引了更多融资者选择该途径进行创业融资,也扩大了投资者的投资视野。但是,这毕竟是新型的融资模式,还不被大众所接受,公众心中还存在着很多的疑问。投资者对众筹项目缺乏具体的了解分析,盲目跟风,只关注眼前利益而忽略未来风险;另外还有一部分不良融资者通过众筹来圈钱,损害了平台于投资者的利益。因此,笔者认为加强投资者对互联网众筹的认知度是非常有必要的,通宣传教育让投资者了解众筹平台运作模式,投融资的方法,融资者和项目的相关信息,以及在投资活动中各方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端正投资心态,正确认识众筹融资。另外,众筹平台和政府也应积极履行自身的义务,加强对投资者的引导以及风险教育,为众筹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推动互联网金融众筹在我国的稳健发展。

(三)改善众筹平台运行机制

1.众筹平台合理定位

我国的众筹平台数量众多,根据众筹的性质可分为三大类:产品众筹、股权众筹、公益众筹。基于这三大类众筹,众筹平台应该明?_其性质,对其项目种类做出具体的规定,就像Kickstarter 众筹平台严格的规范了融资项目的种类。如此,避免了平台项目的鱼龙混杂,便于平台的管理。

2.众筹项目信息公开化

公布众筹项目的完整正式信息,方便投资者了解咨询。在显要位置向投资者提示潜在的风险可能性。明确平台、融资者、投资者三方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与义务,及在发生争议时处理问题的办法。

3.控制资金流建立风险隔离机制

众筹平台本质上是一个线上中介机构,连接融资者与投资者,掌握融资项目的资金流。因此,很多平台为了赢利而选择自己管理资金,但这样做加大了风险发生的概率,一旦平台挪用项目资金造成损失,则没有保护措施。所以,众筹平台应完善资金流管理的机制,必须将资金交付给银行或者第三方信托平台,将资金流隔离控制。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来加强了投融资者对平台的信任,二来保证了资金流的使用安全。

(四)完善监管体系

1.明确监管主体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原则是“依法监管、适当监管、分类监管”,由于互联网众筹还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股权众筹暂时由证监会来监管。中国(深圳)第一届股权众筹大会于2014年10月举行。该会通过了首个股权众筹联盟的成立,向公众展示了众筹行业向前发展的决心,并通过联盟进行自我约束[8]。在对互联网众筹的监管上,应该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职责,统一管理,杜绝因多个部门共同监管而造成的推诿免责、无人管理现象。

篇14

1.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也称为整体性原则,它要求把识别对象视为一个系统,以系统整体目标的优化为准绳,协调系统中各分系统的相互关系,使系统完整、平衡。新农保作为一个国家层面运作的体系,具有显著的系统性特征。因此,在新农保的识别中,应该将各个小系统的特性放到大系统的整体中去权衡,不仅仅局限于说明新农保风险因素有哪些,还需要系统的分析出这些风险因素的来源,甄别促成因素形成的条件。同时还要预测风险引致的结果,分析其经济损失程度及目标价值偏离程度。系统的风险识别使得研究者对于每类风险前因后果和发展脉络有清晰的认识,为有针对性的开展风险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动态性原则风险识别的结果并非一劳永逸,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一方面,新农保制度内部各个要素是运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各个内部要素是随着时间动态变化的。同时,新农保的正常运转,不仅要受到本身条件的限制和制约,还要受到外部其他有关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随着时间、地点以及人们的不同态度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风险的识别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随着新农保制度的推进,风险识别必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的、制度化的过程。同时,由于研究人员能力有限加上研究工具的局限性,识别结果的精准性难以保证,只能通过反复的检验与验证将误差减到最低。

3.全面性原则风险识别并不是片面的罗列当前显著的新农保风险因素,而是尽其所能的全面分析新农保活动所面临的所有的风险因素,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解新农保运作过程中各种风险事件存在环节和可能发生的概率以及损失的严重程度。由于当前隐性的、微小的风险可能转变为日后显性的、重大的风险,若某些风险因素在风险识别阶段被忽略,则更谈不上对其进行评估确认、选定衡量指标或指定应对方案,从而导致严重的风险后果。因此在新农保风险识别过程中,不得发生遗漏,尽量覆盖制度所有业务及管理流程的全过程,以免留下隐患。

4.关键性原则风险识别的目的在于为风险防范管理提供前提和决策依据,以保证政府、集体和参保农民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减少风险损失。因此目前在新农保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财务承受能力,来选择效果最佳、经费最省的识别方法。在新农保的风险识别和衡量中,必须作综合的考察分析,在对制度的目标、战略和内外部环境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分清轻重缓急,关注整体风险与重大风险,抓住关键风险。把主要资源放在关键、重大风险的防范,减少损失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以便及时而清楚地为决策者提供比较完备的决策信息。

5.有效性原则新农保是一个范围广、影响大,涉及亿万农民的国家制度,新农保风险识别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具有重大意义。无效的或虚假的信息会给国家和人们带来重大影响,甚至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新农保风险识别必须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识别。新农保风险的识别和衡量要在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指导下,以严格的数学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在普遍估计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和计算,以得出比较科学合理的结论。二是识别方法具有可操作性。新农保风险的识别,识别方法的选择、组织、结果的考察等不能仅从理论上的最优化出发,而应考虑到我国的自身的文化、经济、社会特点等相关因素,选择恰当的识别方法,实现风险识别结果的有效。

6.全员性原则新农保风险识别过程中,应该是全员参与,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团体等都是相关利益者,应该积极参与新农保风险识别中来。以风险识别为目的,通过风险意识的提高,尤其是提高组织中处于关键地位的中、高层管理决策人员的风险意识,实现对风险的认知,保障新农保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

作为风险识别的主要对象,新农保风险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比如,按照风险产生的环境分为静态风险,动态风险;根据风险作用的对象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根据风险的承担主体分为个人风险、家庭风险及国家风险等。本文按照新农保风险生成原因,将新农保风险分为新农保制度风险和新农保制度外部效应风险两大类。其中,新农保制度风险又分为制度内生风险和制度外生风险。

(一)制度内生风险

制度内生风险是指新农保子系统自身运转失灵,从而导致其不可持续运行。新农保制度内生风险是新农保系统内部与生俱来的,源于制度设计,运行过程中由于经验数据缺乏或种种假设条件设定不合理,相关主体行为人(管理者,农村居民)主观决策以及获取信息的不充分性等因素。新农保活动从制度设计到待遇给付一共经历“制度设计———资金筹集———基金管理———待遇给付”四大环节,每一环节都可能由于制度内部的各种因素直接导致新农保风险事故,发生风险损失,致使制度实际目标低于新农保风险管理的期望值。制度内生风险具体包括制度设计风险、资金筹集风险、基金管理风险和待遇给付风险。

1.制度设计风险制度设计风险是指由于制度本身设计不合理,缺乏精算或精算有误,导致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间的负偏差。[6]78-82主要包括养老金替代率风险、个人账户计发系数风险、制度碎片化与衔接风险等。养老金替代率风险指养老金替代率较低或较高,替代率较低不能实现制度“保基本”,替代率较高又使财政负担过大导致制度不可持续。个人账户计发系数风险是指在制度设计时,由于无法预先精确预测到地区人口寿命,制度对个人领取养老金的计发系数设定过高或过低,导致新农保的个人账户无法实现自身的收支平衡的风险。制度碎片化与衔接风险指制度设计时,由于历史原因针对不同人群单独设立的诸多小制度,使新农保制度扩面和待遇确定上产生的不确定性。

2.资金筹集风险资金筹集风险是指由于新农保资金筹集主体(包括政府、集体和个人)目前或未来在承担新农保补贴、补助和缴费方面能力或意愿的不确定性,而使制度无法负担相应的筹资责任,导致制度财务的不可持续性。与筹资主体相对应,资金筹集风险分为财政风险、集体筹资风险和个人筹资风险。财政风险指中央或者地方政府在当期或者将来,由于制度扩面、人口老龄化、各级政府间财政责任不明确等原因,而出现没有能力负担新农保政府补贴的风险。目前各地的新农保试点办法在地方财政补贴的规定上各不相同,[7]98-103在资金筹集上对地方政府间的职责没有明确界定,各地各级财政风险也大相径庭,需要具体分析和评估。集体筹资风险主要指由于筹资意愿和筹资能力等方面的不确定导致集体对新农保的补助无法到位的风险。个人筹资风险指个人在当前或将来没有参保缴费的经济能力或意愿负担新农保缴费的风险。如由于经济环境的恶化或个人本身的劳动能力缺陷,收入水平较低,没有能力如期足额参保缴费;又或参保人的参保缴费意愿较低或不明确,[8]93-98造成新农保筹资来源不确定甚至是不可持续,这是新农保筹资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重要方面。

3.基金管理风险基金管理风险是指在新农保活动中的基金收缴、支出、管理等内部环节中,由于腐败、运营操作风险的存在,导致新农保基金存在安全隐患,基金财务不可持续的风险。基金管理风险主要包括基金管理监督风险、基金保值增值风险。其中,基金管理监督风险指由于监管主体的责任不到位或者管理不善,导致基金被挤占、截留或挪用的风险。基金保值增值风险指由于不恰当的投资战略(比如现行较普遍的购买国家债券、存入商业银行等基金保值增值方式)、商业银行或经办机构存在的委托—风险或操作故障,导致的不利于基金投资运作,使新农保基金发生贬值的风险。新农保的县级统筹决定了新农保基金主要实行县级管理。但是县级管理的人才、技术和水平相对于国家或省级管理必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新农保基金分散于各地,也导致了基金运营的规模不经济,且在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县级基金营运更易于受到当地行政力量的干预。[9]132-1384.待遇给付风险待遇给付风险指在待遇给付环节由于人为的冒领养老金、制度流程或技术因素引起的操作失误或道德风险,导致的基金意外损失或基金无法兑现养老金给付承诺的风险。待遇给付风险既是风险因素,可引发新农保的其他风险事故,比如由于待遇给付不到位,引发,影响社会和谐,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同时,它也属于新农保的风险事故之一,因为在新农保流程的其它各个环节的风险因素都可能导致给付出现问题,导致制度的不可持续。按照涉及的主体,待遇给付风险分为待遇领取方风险和待遇给付方风险。领取方风险主要指一些投保者通过各种作假的手段冒领或骗领新农保养老金,导致基金流失的风险。给付方风险主要指经办管理流程不规范、责任不明确、委托-风险或道德风险的存在,导致偿付能力不足或者给付低效等。以上制度内生风险均由新农保制度设计或运行中内在的不确定性引致,可通过设计合理的规则、程序或者风险分散方式来降低,因此属于风险分类中的“非系统风险”。

(二)制度外生风险

制度外生风险是指制度外在因素对制度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影响和干扰,导致制度实际结果相对于预期目标的负偏离。新农保制度作为一项公共制度同样暴露于特定的复杂环境之中,受到外部环境诸如政治局势、宏观经济的走势、人口老龄化及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条件等影响。因此,新农保制度亦存在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等外生风险。

1.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指社会政策的制定及执行由于缺乏明确、合理的目标定位和稳定、渐进的推进措施,导致制度随意性大而引起的风险。政治风险对新农保活动与绩效具有现实的和潜在的影响,既包括国家和政局的稳定状况、执政党和政府推行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指向及其连续性和稳定性等因素,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等方面。由于政策连续性往往因领导人政治热情及政治决策而受到干扰,或者战争、罢工或极端社会团体暴动等活动使制度不可持续;由于社会保障法制仍不完善、体系内部碎片化,以及政绩考核目标短期化[10]24-28,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可能因为某些政治举措而发生变化,甚至导致计划运营的中断。

2.经济风险经济风险是指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导致相关的经济参数和变量发生不确定性的扰动,而使新农保基金蒙受经济损失、政府财政入不敷出而无法实现基金平衡,使制度相对于预期目标的负偏离。在一个政治、经济制度成熟和稳定的国家,经济周期总是不可避免的。经济衰退时期进入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复苏时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不同人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相同的终生工资、相同的工作年限,其退休金积累可能有天壤之别。[11]183-189因此,经济因素对新农保活动和绩效会产生更直接的影响。经济周期首先造成新农保养老基金的投资风险。基金在投资运营中,由于短期资产价值不足以弥补短期负债和非预期的资金外流,导致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上的缺口,无力及时给付养老金的风险。尤其是实行基金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其规模需要进行专门的精算,规模过小,不足以发挥保障和激励作用,而规模过大,资金的筹资和保值压力较大。在存银行或购买国债情况下,由于通货膨胀发生贬值,或者将来一旦进入资本市场运营,可能面临各种金融风险,具体包括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等。

3.自然风险自然风险主要指自然灾害的发生,比如地震、泥石流、暴风雨、洪水、干旱等重大风险,对当地新农保经办机构造成直接财产损失、使经办管理业务受到影响,同时自然灾害引发的大量遗属待遇支付,也会给新农保制度带来较重的给付风险。此外,重大的自然灾害引发的失业与次生灾害,也会给新农保制度的基金平衡带来较大压力。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地震、洪水、台风等各种自然灾害发生均比较频繁的国家,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1000亿元以上,①这使得财政在新农保制度上的给付能力受到负面影响,同时发生灾害地区的农村居民的新农保缴费能力也将大幅下降,新农保的筹资来源势必减少,另一方面,自然灾害引发的大量遗属待遇支付,又将给新农保制度带来较重的给付风险。

4.社会风险社会风险是指新农保制度在社会系统环境因素(如体制转型、资金市场、通货膨胀、老龄化、腐败等)的影响和干扰下出现的风险。[12]13-16中国改革进入到一个利益全面调整的时期。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并形成了与此相关联的利益博弈格局,在此背景下,一方面固化的城乡差距对新农保实现国民基本福利均等化形成了制约,另一方面,公民社会的不健全,导致新农保在筹资来源上存在社会捐助等第三次分配较少的慈善确实使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与此相联系的利益博弈格局也初步形成,并且有进一步固化的趋势,这对新农保的改善民生和以国民收入导向的潜在理念充满了挑战。具体包括了城乡社保水平差距风险、慈善失灵风险、福利刚性风险、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三)制度外部效应风险

外部效应在经济学中指某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新农保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经济行为,是转移支付、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这是外部效应的具体表现。而新农保的外部效应风险则指新农保制度对目标的负偏离的影响传递到外部环境,对社会系统造成的损失和不确定性,引起的社会不安定、劳动力供给短缺及对储蓄、消费等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制度外部效益风险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等三方面。

1.经济方面新农保同经济水平的关系,并不完全处于一种受制约的被动地位,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行为,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其发展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发展。[13]145正如社会保障制度最初的设计是为了保障经济发展,经过百年来的发展,其经济保障功能仍为其基本功能。现代主流经济学派主要强调社会保障作为政府调节经济周期、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其经济功能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农保外部经济效应风险主要包括影响储蓄的风险、个人账户效率损失风险、再分配总效率损失风险等。其中,影响储蓄的风险指新农保通过影响个人决策进而影响经济运行中的资本积累的不确定性。个人账户效率损失风险指个人账户基金积累无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14]679-687,甚至导致农村市场出现资源虹吸现象,导致本来资源匮乏、收益率不高的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信贷萎缩、更加萧条的风险。再分配总效率损失风险指基础养老金无法实现根据各地迥异的经济情况进行补贴识别,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补贴边际效用很低,减少了社会保障应有的国民风险分担作用;对于较贫困地区,“多缴多得”容易产生“补富不补贫”的结果,甚至对于一些缴费困难但又不符合国家代缴保险费条件的农民,因无法缴费参保而得不到相应补贴,导致新农保制度出现收入再分配调节功能的失灵。

2.社会方面新农保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公共政策,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对包括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公民权利等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都将产生影响,诸如农村人口的数量素质、农村家庭文化传统、社会发育程度、风俗习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社会稳定状态等。可能引起的负面影响包括:捆绑模式对城镇化的负面影响、地区不平衡导致的社会冲突、加剧传统孝道缺失显性化、地方补贴“逆向”调节效应等。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