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41: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摘 要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服务化,服务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成为一国竞争力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对服务经济的测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现有的测度服务经济的两个占比指标不足以科学地测度服务经济的发展状况,本文从科学合理性出发,在原有指标上进行扩展并构建了一个以源头指标、中心指标、演进指标、最终指标四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设有七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设有14个三级指标,这些指标共同构成了服务服务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服务经济 服务 指标

一、引言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服务化,服务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界限因为相互融合发展而日益模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及在国民经济中不断提升的地位催生了对服务经济学研究的热潮。服务经济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概念,学术界对它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从规模上来说,服务业产值在GDP中的相对比重超过50%且服务业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就业人数中的相对比重超过50%的一种经济态势可以看作是服务经济。当今的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正在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经济理论体系中对服务业的解释很少,所以对服务经济的测度和正确认识可以帮助公共权威机构和公司对经济发展或自身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和规划以及制定正确的政策。对服务经济的测度指标有助于我们准确了解当今经济服务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服务经济国际化的程度以及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强度。现有文献对服务经济的测度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占比与服务业提供的就业占比两个占比指标,服务业GDP占比50%以上且服务业就业占比50%以上的经济形态为服务经济,显然,两个占比指标是不足以全面衡量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的。本文从科学角度出发,结合各文献的结论并抓住主要指标,从整体上把握并构建服务经济的指标的体系。

二、两个占比指标不足及其原因

两个占比指标是指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服务业提供的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本文将这两个指标简称为两个占比。用两个占比指标衡量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不足是因为只用这两个指标去测度服务经济,不能准确和科学地反映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准确表现在两个占比太过单一,有些贫穷国家没有工业,如非洲一些国家,牙买加和印度等只有农业和服务业,通过两个占比测算出来的值很高且超过50%,但是这些国家并没有进入服务经济。而且服务经济不止是服务业,只是服务业相对发达,因此对其它产业的测度也要体现出来。科学合理的服务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度量、比较、预警等功能,指标选择需要符合:(1)科学性与可行性;(2)完备性;(3)动态性与静态性结合;(4)区域性与可比性等原则。这样才能够全面以及深刻地衡量出测度对象的水平。现有的测度服务经济的两个占比明显不符合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性也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

根据以上原则,本文确定了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为源头指标、中心指标、演进指标、最终指标。一级指标下有7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有14个三级指标,这四个一级指标所包含的14个三级指标共同构成了服务服务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三、服务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原则和各指标的功能内涵,在此进行归类,构建了一个包含四个一级指标、七个二级指标和十四个三级指标的衡量服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

中心指标中除了原有的两个占比,新增了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和服务业提供的就业机会的部门贡献。源头指标和演进指标以及消费指标都是新增的指标,它们共同构成了指标体系。

篇2

一、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失去增长动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势头戛然而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治理机制失灵,世界经济陷入持续低迷状态。

1.发达经济体遭受重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发达经济体,世界经济因此受到严重拖累。据世界银行统计,美国、日本、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从2007年的2.2%、2.1%和2.7%下降到2008年的1.1%、-0.7%和0.7%,2009年又分别下降为-2.5%、-5.4%和-4.0%。世界经济的增长率从2007年的3.6%下降到2008的1.9%,2009年则降为-2.2%。危机至今,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缓慢。从2010 到2015 年的6年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依次为2.53%、1.6%、2.32%、2.32%、2.4%、2.4%,日本为3.9%、-0.5%、 1.8%、1.6%、 0.2%、0.4%;欧元区为1.7%、1.6%、-0.7%、 -0.5%、0.8%、1.5%。

2.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速持续低迷。长期以来,贸易和投资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两大重要引擎,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增速明显放缓,已经从1990年到2008年间平均增长7%,降至2009年到2015年间平均增长3%的水平。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对外直接投资增速也持续放缓,至今未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贸易和投资增速持续呈现低迷状况,也反映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动能不足。

3.保护主义抬头。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经济体普遍陷入空前严重的经济衰退,为了实现经济复苏,一些国家纷纷采取保护主义措施。曾经的投资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政策被束之高阁,代之以严格的投资限制和严密的贸易壁垒,如:限制别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从别国撤回企业以挽救本国经济,对来自别国的投资活动以种种借口加以阻挠,以本国内部法律规定限制国家间的经济交往活动等。保护主义严重阻碍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扩大,延缓世界经济的复苏。

4.排他性、封闭性、碎片化区域安排纷纷出笼。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确保自己的霸权地位不动摇,美国在现有国际规则和世界贸易组织之外拼凑和构建新的多边协议,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 ”(TTIP)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其目标是通过这两个协定建立起一整套协作机制,引领世界贸易、投资规则制订。这两个协议的参与国以发达经济体为主,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则被排除在外,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和排他性。美国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继续主导制定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话语权。这种既想为国际社会定规矩,又刻意将广大发展中国家排除在外的霸道做法违背时代潮流,使本来就极不确定的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5.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协调,世界经济面临诸多风险。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自2009年起,美联储连续启动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也紧随其后启动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其目的是制止经济衰退,推动经济复苏。除了货币政策,欧元区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削减福利支出,以求避免发生债务危机。受发达经济体经济政策的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采取应对策略,以防止利益受到损害。发达国家所实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果,如:引发股市和楼市泡沫,推高发展中国家的通胀和金融风险,导致债务风险扩大,挑起货币战争等。在发展中国家,受美联储货币政策特别是加息政策的影响,股市下跌、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资本外流,经济波动剧烈。可以说,世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协调性,使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充满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复苏。

二、中国为世界经济开出标本兼治新药方

面对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局面,国际社会对G20杭州峰会表达出高度期待。基于对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全球化逆转态势的科学判断,中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开放、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新理念,全面表达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的中国观点。中国给世界经济开出的“药方”,是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引领经济全球化迈向新阶段,推动世界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的伟大战略抉择。

一要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目前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传统动力已经减弱,新的动力还未形成,培育新动力和实现动力转换是当务之急。这要求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推动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各方面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发展。

二要解决一体化发展问题。开放是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实现开放发展就是要克服世界经济发展规则和发展路径的排他性、碎片化和封闭性弊端,构建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良性制度环境。

三要解决发展方式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高度联系在一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谁也不能独善其身。为此,世界各国要高度警惕和防止保护主义抬头,积极开展创新和产能合作,努力实现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主动对接各自发展战略和规划,大力推动政策协调和联动,提高全球经济共赢。

四要解决公平正义问题。包容是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包容就是要努力破除制约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各种体制和机制障碍,推动发展中国家走上工业化道路,形成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要扩大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先进带后进,富国帮穷国,让经济增长惠及所有人。

“创新、开放、联动、包容”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无疑是解决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的有力手段。

三、中国方案助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

全面贯彻和落实“创新、开放、联动、包容”的新理念,必将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

其一,建立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打造世界经济发展新动力。中国倡导二十国集团成员国积极调整政策思路,做到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相结合,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并重,通过创新、结构性改革、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方式,为世界经济开辟新道路,拓展新边界。这种把创新置于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首要位置的观点,既是对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也是对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有助于世界经济彻底摆脱复苏乏力、增长脆弱的局面,为世界经济迎来新一轮增长和繁荣打下坚实基础。

其二,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维护经济和金融稳定,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中国倡议二十国集团成员国要结合本国实际,统筹财政、货币、结构性改革政策,努力扩大全球总需求,全面改善供给质量,为实现全球经济复苏和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一主张无疑是科学务实的,对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协调经济政策,共同应对经济和金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释放活力,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其三,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全球经济进一步开放、交流、融合。此次G20峰会把贸易和投资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提出了重振贸易和投资的重大政策构想和合作机制,首次决定启动贸易部长定期举行会议的机制,并提供了中方倡议的《二十国集团贸易投资工作组工作职责》,为二十国集团更好发挥全球经济治理作用,促进贸易投资增长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机制保障。为了实现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贸易和投资政策协调、推动服务贸易、加强贸易融资、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处理贸易和发展问题等重大贸易和投资发展目标,在中方引领下,峰会达成了《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这一纲领性文件的提出,为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四,提高全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中国提出建设创新、开放、联动、包容型世界经济,旨在倡导所有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国际关系准则,积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积极贯彻“创新、开放、联动、包容”的理念,就是要推动国际规则和治理体系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在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就是要构建系统完备、惠及所有国家的国际规则,不搞排他性、封闭性和碎片化安排,反对一家独大和赢者通吃,力求使所有国家共商规划、联动发展、共享成果;就是要规划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愿景,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提高全球治理能力和水平。

其五,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包容性发展。据统计,现在世界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7左右,超过了公认的0.6“危险线”。全球约有1/3人口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要实现世界经济复苏、释放增长活力,就必须消除贫困和饥饿,推动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中国积极倡导合作共赢国际关系新准则,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核心位置,推动国际社会合作支持非洲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呼吁各国关心不同阶层和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需要,讨论公共管理和再分配政策调整。中国的倡议反映了经济最不发达国家要求摆脱贫困和落后的强烈愿望,体现了发展中国家迫切要求实现工业化的诉求。

其六,积极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努力开拓实现世界经济复苏新途径。“一带一路”战略契合了中国、沿线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区域和全球合作的潮流,得到60多个沿线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的积极呼应和热情参与。通过“一带一路”,将沿线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开展金融、贸易、投资等各方面广泛合作,既能够促进沿线各国的发展,又增进各国间的相互联系,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强劲增长注入强大动能。

篇3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经济增长 政策调整 国际货币体系

中图分类号: F830.9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6-1770(2009)01-018-03

中国绝对不能低估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严重影响。宏观数据表明,这种影响已经比较显著。经济先行指数都在持续下降。发电量从2008年6月份的同比增长8.3%,降到10月份的负增长。与此同时,煤炭和铁矿石,曾经一度很紧张的这两项重要物资都已经堆满库存。港口吞吐量直线下降。出口订单、工业产值也在明显下降。财政收入,2008年5月还是同比增长42.6%,9月是3.1%,10月又是负增长。这些指标表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波及全球的实体经济,也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尽管如此,我个人认为,2009年中国仍然有把握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势头。当然,这个平稳增长并不意味着像2007年那样两位数的增长,这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本身不希望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也不希望如此。如果在当前世界经济金融动荡的局势之下中国能够保证8%以上的增长,那已经相当可喜,而这恰恰是中国追求的目标。

为什么中国经济在2009年仍然能够保持比较好的增长势头?理由如下。

第一,实体经济方面,特别是农业,2008年粮食又连续大丰收,而且创历史最高纪录。粮食丰收对于中国抵御世界经济衰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有利的,因为在资金比较宽松的情况下往往担心的是物价上涨。中国的物价指数中33%左右的权重是由食品粮食所组成。因此,粮食丰收为中国在采取反经济周期政策、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防止物价上涨提供了空间。

第二,尽管最近几个月来中国单月的财政收入增长直线下降,但从2008全年来说,由于上半年增长不错,因此全年可能还能保持接近20%的财政收入增长。与此同时,中国财政资金没有赤字,2007年是稍有盈余。与1998年相比,当时的财政支出规模占GDP的比例是12%左右,现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0%左右。这意味着在反经济周期背景之下,中国政府的财力是雄厚的,中国有能力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拉动经济增长。中国没有赤字,意味着如有需要,完全可以适当地通过赤字,来确保经济的增长。如果财政赤字3个点,加上配套资金,大约有3万或4万亿资金可用于内需增长。所以,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之下,中国政府和其他有关国家相比,中国的财力是雄厚的,并不像有些国家已经出现了政府财力的亏空。

第三,中国应该看到希望,因为在金融领域,仍然实行了资本项下有限的管制,资金并不能大进大出,特别在股市。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没有因为全球的金融危机而出现资金大进大出的动荡现象。这种现象在有些东欧国家和其他国家已经明显出现。中国在吸引外资中,直接融资仍然占了很大比例。与此同时,中国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是充裕的,贷存比在65%以上。现在不是担心银行的流动性不够,而是担心有些银行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过程中不敢向中小企业贷款。与此同时,在整个国内金融体系和世界相对有所隔绝、国内资金富余的背景之下,中国还有2万亿的外汇储备,这是30多年来改革开放财富的积累。

第四,近期IMF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2.2%,发达国家是零增长或者是负增长,这一切意味着,2009年全球大宗商品的物价仍然处于下行趋势,这为中国在采取力度较大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过程中,防止物价上涨,提供了相当的空间。

第五,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仍然在过程之中,中西部存在相当的差距,又存在一个13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这是西方国家非常羡慕的。对中国来说,存在着稳定的成长空间,只要中国把握好时机、充分调整好政策,就能够继续保持比较快的增长。

因此,我的结论是,只要政策调整到位、调整及时,中国经济在2009年仍然存在经济平稳增长的可能财力和需求,确保8%以上是没有问题的。当然,作为投资理财也好、作为股市上的投资者也好,应该理解这些政策效应的发挥有一个时滞,在2008年的第四季度甚至2009年的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宏观经济指标可能还不是很乐观,但是我相信,从现在开始的这些政策以及2009年初不断实施的各种政策,其效应到2009年下半年会发挥明显。也就是说,2009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各种比较好的指标现象会出现。

从长期看,不管现在遇到多少困难,我认为中国未来仍然充满着复兴的机遇。当前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而言,是机遇大于挑战。尽管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动荡对中国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从比较长的时间来看,反而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关键是看中国能不能抓住机遇。我认为存在两大历史性机遇。

第一大历史性机遇是指,中国经济开始出现了迈向成熟经济体经济结构的重要机遇。中国的经济结构很不平衡,是高储蓄,低消费。而这次全球的金融危机恰恰给中国制造了改变这种状况的历史性机遇。回顾一下从1978年底改革开放到2008年,整整三十年,当时中国没有从书本出发,没有从教条出发,中国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特征,是从实际出发,要摆脱贫穷,“逼出来”搞改革开放,逼着想各种办法,要富国强民,要致富。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两千多美元,2008年底中国已经有望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三十年积累了大量的经济实力和财富。今天,以美国金融危机为转折,中国经济的负面问题全部出来了,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模式面临严峻挑战,经济增长必然下滑。这是坏事,但又是好事,又一次“逼”着中国要采取与过去不同的发展方式,走内需的发展道路,而且这次与1998年走内需发展道路的意义又不同。第一次是逼出来要搞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这一次逼着中国要发展中国的消费市场,我相信在这样一个历史机遇面前,中国会逼出一个新的经济格局,会逼出一个和大国经济体相应的大国消费市场,会逼出一个和大国经济体逐步相近的经济结构特征。当然,这需要时间。估计2009年、2010年这两年世界经济最好的情景是在衰退中复苏,中国经济只要政策调整及时、到位,中国仍然可以保持继续相对比较高速的增长。因此,就像今天中国回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估一样。中国经济在三十年中发展最快的年头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不是脆弱了,反而是更强大了。如果中国再过五年、八年来回顾美国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我相信会说,是给了中国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逼着中国逐步走上内需为主的格局和形成大国消费市场,基本完善了民生制度框架,使得中国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经济总体实力更加强大,对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塑和世界经济稳定的意义是难以估计的。

第二大历史性机遇是指,在中国复兴的重要关键时期,世界给予了中国参与、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性机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到2009年整整六十年。在第一个三十年中,中国的金融是世界金融格局中一个几乎被人遗弃的孤儿。第二个三十年,1978年到现在,中国金融可以说是世界金融棋盘上的一只棋子,但是被动的,是在不自觉地下棋。下一个三十年中国金融怎么走,中国原来并不清楚,或者说认识是模糊的。可以说,这次以美国金融危机为转折,中国金融下一个三十年的开始正好与世界金融从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的六十年周期相重叠。这个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恰恰到现在有六十多年,国际货币体系六十年走过的矛盾和问题已充分暴露,已经让全球更多的人懂得了世界经济波动的制度根源。

刚刚结束的华盛顿世界经济首脑峰会,标志着今后的世界将开始走上重新建立和完善国际货币体系的新的历史时期。鉴于中国前三十年财富实力的积累和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地位的变化,现在的世界需要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善。中国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也必然与原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冲突和矛盾,必然会在冲突和矛盾中要求中国采取与现有世界金融秩序不完全一样的改革策略。因此,中国同样需要有完善国际货币体系的知情权和话语权。简单说,是世界需要中国参与,同样,中国也需要参与世界。这正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第二个重大历史机遇的开始。中国政治上不当头、不称霸,并不意味经济上就无所作为、鼠目寸光。抓住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历史机遇,恰恰是中国经济今后又一个三十年健康发展的需要。

当然,中国也冷静地看到,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是历史重要机遇,但目前还只是刚刚开始。冷静分析金融峰会上的各项提议,还只是改革的浅层次问题。因此,中国要做好长期的准备,我认为,我们要以中国改革的思维来思考世界改革,思考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中国30年的改革有许多经验,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渐进法,不要休克疗法,要先易后难。因此,要把改革的力度和各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接受的程度结合起来,以争取长期确保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外部环境。

而且,我认为这两大历史机遇是相辅相成的。抓住了向成熟经济体结构特征发展的历史机遇,可以增强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话语权。不失时机地抓住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历史机遇,将会大大有利于中国迈向成熟经济体结构转化,减少国际间的摩擦和阻力。

能否抓住这两个历史机遇,中国不仅要做好当前短期经济政策的功课,更需要做好长期战略的功课。要有历史的眼光,多研究这一二百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史;要有全球的眼光,因为毕竟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的位置起了很大的变化。

讲到这里给大家讲个数据,以便了解中国经济在世界的重要性。从世界经济的增长来说,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是美国2007年GDP是14万亿美元,如果增长1%(可能是实现不了的),2008年也就是1400亿美元。中国经济2007年GDP为24.9万亿人民币,如果中国经济增长9.5%,再除以汇率6.8,就是增长3500亿美元。也就是说,在当前世界经济中,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极其重要的一个发动机和引擎。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更需要有全球的眼光来研究中国的政策。在中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之下,尽快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我认为,这是在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严重影响下对中国的最大挑战。确保中国2009年经济增长8%以上的增长是严峻的挑战,但绝不是中国复兴与崛起的根本性挑战。根本性的、长期的挑战就是要用历史的眼光、全球的眼光,加快改善政府的科学决策机制。

篇4

欧债危机发生的时期,正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时期。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积极作用。2008年,由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经济,世界各经济实体遭受严重打击。几年后欧债危机爆发。当前,随着各国政府对于经济的积极干预,尤其是一系列救市政策的实施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经济发展企稳回暖,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都逐渐复苏,经济危机最为动荡和黑暗的时期已基本过去,由此进入相对平衡的欧债危机后期。但另一方面,在欧债危机后期新形势下,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或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消除,世界经济发展中仍存在着更为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国际贸易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因此,对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所呈现出的发展趋势作全面深入的分析,掌握其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新问题及新趋势,对于作为贸易大国的我国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欧债危机后期的国际贸易活动正在逐步增多。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间所进行的包括商品、服务、生产要素等在内的国际转移交换活动,包括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个部分。从本质上来讲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分工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从另一层面上深刻表明了当前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的状态。相对于国内贸易而言,国际贸易涉及各国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社会风俗、语言、海关、运输、商检、货币制度等众多因素,复杂程度较高。随着国际经济和贸易进入欧债危机后期,从整体上来看,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相较于以往不同的几个特点:

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将逐渐回暖、恢复并实现更好的发展。欧债危机之前的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被称之为历史上最严重、规模最大的经济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造成巨大的冲击,在全球需求急剧下降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在短短时间内迅速萎缩,世界货物贸易量下降,甚至于出现负增长,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1]。但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危机过后必将走出低谷,实现复苏和进一步的繁荣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不例外。2010年以来,各国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继续复苏,国际贸易尤其是世界主要贸易大国的国际贸易恢复性发展已不断出现并逐渐转好。因此,从目前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形势来看,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在实现全面恢复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得到全面快速发展,步入新一轮的增长期。

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虽然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发展面临的总体环境持续不断好转,但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经济真正复苏的道路是十分曲折的,国际市场瞬息万变,各种积极和消极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同时存在,国际市场的风险将直接传导到国内市场,国际贸易的发展将面临着比以往都更加复杂的环境。首先,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较为薄弱,复苏进程仍存在许多风险性因素,尤其是较高失业率、经济体财政赤字率、产能过剩等,都仍将大大制约着消费和投资需求,国际贸易发展缺乏根本的动力支持,动力严重不足[2]。二是,面对欧债危机的影响,不少国家和地区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更倾向于采取较为保障的贸易政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保护主义加剧,手段越趋隐蔽化、多样化和综合化,导致贸易摩擦增多,直接影响国际贸易活动的正常开展和进行,阻碍国际贸易发展。三是,当前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国际贸易领域也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和国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因此,欧债危机后期各国都将更加致力于扩大和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对于国际市场的争夺将更将激烈。另外,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强化将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主导性因素,对多边贸易体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忽视,对于国际贸易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总量的结构变化。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总量的结构变化表现在很多方面。一是,20世纪90年代来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程度不断加深,国际贸易增速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在提升自身整体贸易地位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国际贸易的活力,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从此次金融危机、欧债危机造成的影响来看,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要超过其他经济主体。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经济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仍然保持了相对稳定和较快的发展速度,为世界经济的恢复注入全新的力量支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崛起,在国际经济舞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新的变化[3]。从国际贸易总量分析来看,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将有所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将发挥更加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其次,欧债危机后期随着各国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国际服务贸易将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另外,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将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对象,比重将有所上升和提高,国际贸易结构趋向高级化。

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方式进一步转变。欧债危机后期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应用范围极度扩张,电子商务迅速普及,网络贸易方式所具有优势,如降低交易成本、高效、不受时间、空间、自然条件等的限制和影响、互动性强等,使得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其应用和推广掀起了国际贸易领域内的革命,不仅影响到国际贸易方式的转变,更影响到贸易实质内容及发展观念的变化等。尤其是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爆发后,网络国际贸易在国际贸易缩减的情况下呈逆势上扬的发展态势。不难看出,在传统贸易方式受到挑战的后金融危机时代,能否在新兴的电子商务领域分得一杯羹和扩大市场份额,成为各主要贸易国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网络贸易方式将继续保持强势的发展势头,在国际贸易中日益凸显其优越性。

欧债危机后期跨国企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将进一步加深。欧债危机后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最具影响力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不断上升。危机过后,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动,各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决策行为的变化所形成的资本流动将直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贸易结构等,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

二.欧债危机后期发展我国国际贸易的政策建议

我国作为危机后首先复苏的经济体,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过程中凸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国内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但另一方面同,作为主要贸易大国,面临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所呈现的发展新趋势,我国国际贸易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形势分析来看,未来国际贸易将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辩证地看待我国目前面临着的国际贸易环境的前提下,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应抓住机遇,树立全球化战略竞争意识,未雨绸缪,积极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准备工作,深入推进和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推动我国国际贸易进一步和全面,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环境[4]。

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的质量和水平的道路并不平坦。但无论如何,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了的,只有积极地去适应新形势下对各国经济运行提出的新要求,才有可能在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要在继续坚持的基础上,深刻把握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基本格局,准备定位,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和程度,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和合作。其中,为更好地参与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内的竞争,要进一步推进外贸体制的改革,将WTO基本原则、规则等给予积极贯彻与落实,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和氛围。二是,准确把握和处理好各大国之间的经济与贸易关系,尤其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多边经贸合作实现经贸关系往更深层次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坚决反对和积极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中国作为世界主要贸易大国,深受贸易保护主义之害,尤其是一些别有目的的国家利用贸易保护政策对我国经济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针对欧债危机后期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和越演越烈的趋势,我国政府要郑重申明我国的立场,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打击贸易保护主义,建立健全反贸易保护的多方协调机制,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工作水平。尤其是要全面深入分析国际经济运行准则和WTO组织规则,依法利用各种贸易救济措施,最大程度地化解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进一步优化国际贸易结构和提高质量。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在给我国带来巨大损失的同时,也给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欧债危机后期我国要把握契机,调整和优化国家经济产业结构,为优化我国进出口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快外贸增长方式,提高优势产品的出口质量。具体来讲,通过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对我国服务贸易进行引导,加大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力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扩大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等[5]。同时,在走出去的同时,引进来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模式等,实现引进、消化、吸引和创新的有机协调和结合,不断地增强并最终形成我国独特的优势。

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促进网络国际贸易的发展。从国际贸易发展趋势来看,在国际贸易中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已经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因此,欧债危机后期要转变观念,提升对于国际网络贸易重要性的认识,多管其下,通过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的积极推动,为我国国际贸易网络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完善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的规范化运作。

篇5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法律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对外贸易有了巨大的变化,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外贸易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绿色壁垒是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需要我们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解决,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安全、持续的发展下去。在当今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作为国际经济一体化主要推动力之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国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愈加频繁、关系愈加密切。同时,各国间的贸易竞争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一、国际贸易保护解读

当前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密切,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经济利益,采取了各种方式的贸易保护,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绿色壁垒,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国外商品进行的准入限制。它属于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已经逐步成为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世界新的贸易中心,很多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对我国贸易采取了一系列的绿色贸易壁垒,这些贸易保护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影响了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绿色贸易壁垒影响了我国产品出口的市场范围,我国目前的主要出口方向仍然是日本、美国、东南亚、欧盟、韩国等国家,而这些国家(或地区)多数是环保主义倡导者和拥护者,也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发源地。我国出口的很多商品很容易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影响产品的出口,由于我国出口市场相对比较单一,很容易受到影响,在发达国家针对我国商品设置绿色贸易保护的情况下,如果我国不采取对策,就会影响到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新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我国商品拓展国际市场,削弱了传统商品的竞争优势。我国传统商品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受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等因素的限制,商品的科技含量、质量较低并且难以迅速使之得到提高。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出于保护本国经济及生产者的利益等目的考虑,往往制定较高的质量标准以技术性标准限制我国“价廉”商品的进入,这对我国的商品出口制造了极大的障碍。

三、我国面对贸易保护主义采取贸易法律保护措施

1.借助WTO争端解决机制

由于中国是WTO的成员,因此可以积极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和诉讼程序解决贸易纠纷,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可以根据WTO的贸易原则对不合理的贸易争端进行申诉,可以在一种公平的条件下进行谈判,通过和平、理性的方法来解决贸易中的问题,以保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确保发展中国家应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中国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原则,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目前WTO并不要求其成员国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不要求成员国取消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而是要求成员国依照各自国内的商品竞争力和发展状况,采取适合本国国情的、合理的保护措施。WTO第18条规定,发展中国家为了建立、发展新的工业或为了保护刚刚建立、尚不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即幼稚产业可实行进口限制。因此,我国应积极利用此类规则,完善我国的反倾销、反补贴及相关保障制度以保护相关产业,使其获得宝贵的发展时间,从而在国际竞争力上具有比较优势。

2.加强政府的指导功能

我国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引导,支持鼓励国内大中小企业起出国门发展对外贸易,在我国企业受到贸易壁垒的时候,我国政府应该给予帮助,力争保护我国企业的利益,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鼓励涉案企业积极应诉、挽回市场,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加强国内企业的合作,成立产品联合会,以行业协会代表全行业进行反倾销应诉,商务部专门代表国家,帮助企业与外国政府谈判。政府及时国际贸易的条例,将世界贸易壁垒的变化通知国内企业,为我国企业发展对外贸易提供支持。

3.完善现有的经济政策法规

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的环保政策法规,再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各种保护环境的政策法规,推行各种国际上通用的环保制度,并保证其与国际上的环保法规相衔接。另外,我国尤其要强化政府的环境管理职能,对从事贸易活动中的违反环境法规的行为予以严惩,不仅要利用绿色贸易壁垒来保护自己,还要打击发达国家故意制造各种事端的行为,以减轻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负面影响。

四、小结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我国只有适应这个发展方向,不断发展对外贸易,才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方面,只有采取有效的法律保护措施,合理运用国际法规,才能保护我国对外贸易的合法权益,争取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刘赫,裘奇龙,朱亮.构建国际绿色贸易制度的探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02).

[2]李爱华,尚建珊.绿色包装法律制度亟需建立和完善[J].环境经济,2010(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