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41: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 要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服务化,服务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成为一国竞争力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对服务经济的测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现有的测度服务经济的两个占比指标不足以科学地测度服务经济的发展状况,本文从科学合理性出发,在原有指标上进行扩展并构建了一个以源头指标、中心指标、演进指标、最终指标四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设有七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设有14个三级指标,这些指标共同构成了服务服务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服务经济 服务 指标
一、引言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服务化,服务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界限因为相互融合发展而日益模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及在国民经济中不断提升的地位催生了对服务经济学研究的热潮。服务经济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概念,学术界对它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从规模上来说,服务业产值在GDP中的相对比重超过50%且服务业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就业人数中的相对比重超过50%的一种经济态势可以看作是服务经济。当今的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正在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经济理论体系中对服务业的解释很少,所以对服务经济的测度和正确认识可以帮助公共权威机构和公司对经济发展或自身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和规划以及制定正确的政策。对服务经济的测度指标有助于我们准确了解当今经济服务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服务经济国际化的程度以及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强度。现有文献对服务经济的测度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占比与服务业提供的就业占比两个占比指标,服务业GDP占比50%以上且服务业就业占比50%以上的经济形态为服务经济,显然,两个占比指标是不足以全面衡量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的。本文从科学角度出发,结合各文献的结论并抓住主要指标,从整体上把握并构建服务经济的指标的体系。
二、两个占比指标不足及其原因
两个占比指标是指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服务业提供的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本文将这两个指标简称为两个占比。用两个占比指标衡量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不足是因为只用这两个指标去测度服务经济,不能准确和科学地反映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准确表现在两个占比太过单一,有些贫穷国家没有工业,如非洲一些国家,牙买加和印度等只有农业和服务业,通过两个占比测算出来的值很高且超过50%,但是这些国家并没有进入服务经济。而且服务经济不止是服务业,只是服务业相对发达,因此对其它产业的测度也要体现出来。科学合理的服务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度量、比较、预警等功能,指标选择需要符合:(1)科学性与可行性;(2)完备性;(3)动态性与静态性结合;(4)区域性与可比性等原则。这样才能够全面以及深刻地衡量出测度对象的水平。现有的测度服务经济的两个占比明显不符合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性也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
根据以上原则,本文确定了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为源头指标、中心指标、演进指标、最终指标。一级指标下有7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有14个三级指标,这四个一级指标所包含的14个三级指标共同构成了服务服务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三、服务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原则和各指标的功能内涵,在此进行归类,构建了一个包含四个一级指标、七个二级指标和十四个三级指标的衡量服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
中心指标中除了原有的两个占比,新增了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和服务业提供的就业机会的部门贡献。源头指标和演进指标以及消费指标都是新增的指标,它们共同构成了指标体系。
一、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失去增长动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势头戛然而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治理机制失灵,世界经济陷入持续低迷状态。
1.发达经济体遭受重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发达经济体,世界经济因此受到严重拖累。据世界银行统计,美国、日本、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从2007年的2.2%、2.1%和2.7%下降到2008年的1.1%、-0.7%和0.7%,2009年又分别下降为-2.5%、-5.4%和-4.0%。世界经济的增长率从2007年的3.6%下降到2008的1.9%,2009年则降为-2.2%。危机至今,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缓慢。从2010 到2015 年的6年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依次为2.53%、1.6%、2.32%、2.32%、2.4%、2.4%,日本为3.9%、-0.5%、 1.8%、1.6%、 0.2%、0.4%;欧元区为1.7%、1.6%、-0.7%、 -0.5%、0.8%、1.5%。
2.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速持续低迷。长期以来,贸易和投资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两大重要引擎,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增速明显放缓,已经从1990年到2008年间平均增长7%,降至2009年到2015年间平均增长3%的水平。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对外直接投资增速也持续放缓,至今未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贸易和投资增速持续呈现低迷状况,也反映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动能不足。
3.保护主义抬头。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经济体普遍陷入空前严重的经济衰退,为了实现经济复苏,一些国家纷纷采取保护主义措施。曾经的投资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政策被束之高阁,代之以严格的投资限制和严密的贸易壁垒,如:限制别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从别国撤回企业以挽救本国经济,对来自别国的投资活动以种种借口加以阻挠,以本国内部法律规定限制国家间的经济交往活动等。保护主义严重阻碍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扩大,延缓世界经济的复苏。
4.排他性、封闭性、碎片化区域安排纷纷出笼。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确保自己的霸权地位不动摇,美国在现有国际规则和世界贸易组织之外拼凑和构建新的多边协议,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 ”(TTIP)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其目标是通过这两个协定建立起一整套协作机制,引领世界贸易、投资规则制订。这两个协议的参与国以发达经济体为主,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则被排除在外,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和排他性。美国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继续主导制定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话语权。这种既想为国际社会定规矩,又刻意将广大发展中国家排除在外的霸道做法违背时代潮流,使本来就极不确定的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5.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协调,世界经济面临诸多风险。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自2009年起,美联储连续启动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也紧随其后启动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其目的是制止经济衰退,推动经济复苏。除了货币政策,欧元区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削减福利支出,以求避免发生债务危机。受发达经济体经济政策的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采取应对策略,以防止利益受到损害。发达国家所实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果,如:引发股市和楼市泡沫,推高发展中国家的通胀和金融风险,导致债务风险扩大,挑起货币战争等。在发展中国家,受美联储货币政策特别是加息政策的影响,股市下跌、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资本外流,经济波动剧烈。可以说,世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协调性,使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充满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复苏。
二、中国为世界经济开出标本兼治新药方
面对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局面,国际社会对G20杭州峰会表达出高度期待。基于对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全球化逆转态势的科学判断,中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开放、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新理念,全面表达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的中国观点。中国给世界经济开出的“药方”,是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引领经济全球化迈向新阶段,推动世界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的伟大战略抉择。
一要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目前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传统动力已经减弱,新的动力还未形成,培育新动力和实现动力转换是当务之急。这要求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推动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各方面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发展。
二要解决一体化发展问题。开放是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实现开放发展就是要克服世界经济发展规则和发展路径的排他性、碎片化和封闭性弊端,构建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良性制度环境。
三要解决发展方式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高度联系在一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谁也不能独善其身。为此,世界各国要高度警惕和防止保护主义抬头,积极开展创新和产能合作,努力实现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主动对接各自发展战略和规划,大力推动政策协调和联动,提高全球经济共赢。
四要解决公平正义问题。包容是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包容就是要努力破除制约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各种体制和机制障碍,推动发展中国家走上工业化道路,形成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要扩大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先进带后进,富国帮穷国,让经济增长惠及所有人。
“创新、开放、联动、包容”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无疑是解决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的有力手段。
三、中国方案助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
全面贯彻和落实“创新、开放、联动、包容”的新理念,必将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
其一,建立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打造世界经济发展新动力。中国倡导二十国集团成员国积极调整政策思路,做到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相结合,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并重,通过创新、结构性改革、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方式,为世界经济开辟新道路,拓展新边界。这种把创新置于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首要位置的观点,既是对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也是对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有助于世界经济彻底摆脱复苏乏力、增长脆弱的局面,为世界经济迎来新一轮增长和繁荣打下坚实基础。
其二,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维护经济和金融稳定,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中国倡议二十国集团成员国要结合本国实际,统筹财政、货币、结构性改革政策,努力扩大全球总需求,全面改善供给质量,为实现全球经济复苏和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一主张无疑是科学务实的,对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协调经济政策,共同应对经济和金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释放活力,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其三,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全球经济进一步开放、交流、融合。此次G20峰会把贸易和投资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提出了重振贸易和投资的重大政策构想和合作机制,首次决定启动贸易部长定期举行会议的机制,并提供了中方倡议的《二十国集团贸易投资工作组工作职责》,为二十国集团更好发挥全球经济治理作用,促进贸易投资增长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机制保障。为了实现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贸易和投资政策协调、推动服务贸易、加强贸易融资、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处理贸易和发展问题等重大贸易和投资发展目标,在中方引领下,峰会达成了《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这一纲领性文件的提出,为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四,提高全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中国提出建设创新、开放、联动、包容型世界经济,旨在倡导所有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国际关系准则,积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积极贯彻“创新、开放、联动、包容”的理念,就是要推动国际规则和治理体系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在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就是要构建系统完备、惠及所有国家的国际规则,不搞排他性、封闭性和碎片化安排,反对一家独大和赢者通吃,力求使所有国家共商规划、联动发展、共享成果;就是要规划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愿景,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提高全球治理能力和水平。
其五,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包容性发展。据统计,现在世界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7左右,超过了公认的0.6“危险线”。全球约有1/3人口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要实现世界经济复苏、释放增长活力,就必须消除贫困和饥饿,推动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中国积极倡导合作共赢国际关系新准则,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核心位置,推动国际社会合作支持非洲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呼吁各国关心不同阶层和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需要,讨论公共管理和再分配政策调整。中国的倡议反映了经济最不发达国家要求摆脱贫困和落后的强烈愿望,体现了发展中国家迫切要求实现工业化的诉求。
其六,积极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努力开拓实现世界经济复苏新途径。“一带一路”战略契合了中国、沿线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区域和全球合作的潮流,得到60多个沿线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的积极呼应和热情参与。通过“一带一路”,将沿线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开展金融、贸易、投资等各方面广泛合作,既能够促进沿线各国的发展,又增进各国间的相互联系,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强劲增长注入强大动能。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经济增长 政策调整 国际货币体系
中图分类号: F830.9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6-1770(2009)01-018-03
中国绝对不能低估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严重影响。宏观数据表明,这种影响已经比较显著。经济先行指数都在持续下降。发电量从2008年6月份的同比增长8.3%,降到10月份的负增长。与此同时,煤炭和铁矿石,曾经一度很紧张的这两项重要物资都已经堆满库存。港口吞吐量直线下降。出口订单、工业产值也在明显下降。财政收入,2008年5月还是同比增长42.6%,9月是3.1%,10月又是负增长。这些指标表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波及全球的实体经济,也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尽管如此,我个人认为,2009年中国仍然有把握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势头。当然,这个平稳增长并不意味着像2007年那样两位数的增长,这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本身不希望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也不希望如此。如果在当前世界经济金融动荡的局势之下中国能够保证8%以上的增长,那已经相当可喜,而这恰恰是中国追求的目标。
为什么中国经济在2009年仍然能够保持比较好的增长势头?理由如下。
第一,实体经济方面,特别是农业,2008年粮食又连续大丰收,而且创历史最高纪录。粮食丰收对于中国抵御世界经济衰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有利的,因为在资金比较宽松的情况下往往担心的是物价上涨。中国的物价指数中33%左右的权重是由食品粮食所组成。因此,粮食丰收为中国在采取反经济周期政策、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防止物价上涨提供了空间。
第二,尽管最近几个月来中国单月的财政收入增长直线下降,但从2008全年来说,由于上半年增长不错,因此全年可能还能保持接近20%的财政收入增长。与此同时,中国财政资金没有赤字,2007年是稍有盈余。与1998年相比,当时的财政支出规模占GDP的比例是12%左右,现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0%左右。这意味着在反经济周期背景之下,中国政府的财力是雄厚的,中国有能力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拉动经济增长。中国没有赤字,意味着如有需要,完全可以适当地通过赤字,来确保经济的增长。如果财政赤字3个点,加上配套资金,大约有3万或4万亿资金可用于内需增长。所以,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之下,中国政府和其他有关国家相比,中国的财力是雄厚的,并不像有些国家已经出现了政府财力的亏空。
第三,中国应该看到希望,因为在金融领域,仍然实行了资本项下有限的管制,资金并不能大进大出,特别在股市。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没有因为全球的金融危机而出现资金大进大出的动荡现象。这种现象在有些东欧国家和其他国家已经明显出现。中国在吸引外资中,直接融资仍然占了很大比例。与此同时,中国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是充裕的,贷存比在65%以上。现在不是担心银行的流动性不够,而是担心有些银行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过程中不敢向中小企业贷款。与此同时,在整个国内金融体系和世界相对有所隔绝、国内资金富余的背景之下,中国还有2万亿的外汇储备,这是30多年来改革开放财富的积累。
第四,近期IMF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2.2%,发达国家是零增长或者是负增长,这一切意味着,2009年全球大宗商品的物价仍然处于下行趋势,这为中国在采取力度较大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过程中,防止物价上涨,提供了相当的空间。
第五,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仍然在过程之中,中西部存在相当的差距,又存在一个13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这是西方国家非常羡慕的。对中国来说,存在着稳定的成长空间,只要中国把握好时机、充分调整好政策,就能够继续保持比较快的增长。
因此,我的结论是,只要政策调整到位、调整及时,中国经济在2009年仍然存在经济平稳增长的可能财力和需求,确保8%以上是没有问题的。当然,作为投资理财也好、作为股市上的投资者也好,应该理解这些政策效应的发挥有一个时滞,在2008年的第四季度甚至2009年的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宏观经济指标可能还不是很乐观,但是我相信,从现在开始的这些政策以及2009年初不断实施的各种政策,其效应到2009年下半年会发挥明显。也就是说,2009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各种比较好的指标现象会出现。
从长期看,不管现在遇到多少困难,我认为中国未来仍然充满着复兴的机遇。当前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而言,是机遇大于挑战。尽管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动荡对中国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从比较长的时间来看,反而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关键是看中国能不能抓住机遇。我认为存在两大历史性机遇。
第一大历史性机遇是指,中国经济开始出现了迈向成熟经济体经济结构的重要机遇。中国的经济结构很不平衡,是高储蓄,低消费。而这次全球的金融危机恰恰给中国制造了改变这种状况的历史性机遇。回顾一下从1978年底改革开放到2008年,整整三十年,当时中国没有从书本出发,没有从教条出发,中国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特征,是从实际出发,要摆脱贫穷,“逼出来”搞改革开放,逼着想各种办法,要富国强民,要致富。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两千多美元,2008年底中国已经有望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三十年积累了大量的经济实力和财富。今天,以美国金融危机为转折,中国经济的负面问题全部出来了,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模式面临严峻挑战,经济增长必然下滑。这是坏事,但又是好事,又一次“逼”着中国要采取与过去不同的发展方式,走内需的发展道路,而且这次与1998年走内需发展道路的意义又不同。第一次是逼出来要搞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这一次逼着中国要发展中国的消费市场,我相信在这样一个历史机遇面前,中国会逼出一个新的经济格局,会逼出一个和大国经济体相应的大国消费市场,会逼出一个和大国经济体逐步相近的经济结构特征。当然,这需要时间。估计2009年、2010年这两年世界经济最好的情景是在衰退中复苏,中国经济只要政策调整及时、到位,中国仍然可以保持继续相对比较高速的增长。因此,就像今天中国回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估一样。中国经济在三十年中发展最快的年头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不是脆弱了,反而是更强大了。如果中国再过五年、八年来回顾美国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我相信会说,是给了中国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逼着中国逐步走上内需为主的格局和形成大国消费市场,基本完善了民生制度框架,使得中国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经济总体实力更加强大,对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塑和世界经济稳定的意义是难以估计的。
第二大历史性机遇是指,在中国复兴的重要关键时期,世界给予了中国参与、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性机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到2009年整整六十年。在第一个三十年中,中国的金融是世界金融格局中一个几乎被人遗弃的孤儿。第二个三十年,1978年到现在,中国金融可以说是世界金融棋盘上的一只棋子,但是被动的,是在不自觉地下棋。下一个三十年中国金融怎么走,中国原来并不清楚,或者说认识是模糊的。可以说,这次以美国金融危机为转折,中国金融下一个三十年的开始正好与世界金融从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的六十年周期相重叠。这个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恰恰到现在有六十多年,国际货币体系六十年走过的矛盾和问题已充分暴露,已经让全球更多的人懂得了世界经济波动的制度根源。
刚刚结束的华盛顿世界经济首脑峰会,标志着今后的世界将开始走上重新建立和完善国际货币体系的新的历史时期。鉴于中国前三十年财富实力的积累和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地位的变化,现在的世界需要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善。中国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也必然与原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冲突和矛盾,必然会在冲突和矛盾中要求中国采取与现有世界金融秩序不完全一样的改革策略。因此,中国同样需要有完善国际货币体系的知情权和话语权。简单说,是世界需要中国参与,同样,中国也需要参与世界。这正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第二个重大历史机遇的开始。中国政治上不当头、不称霸,并不意味经济上就无所作为、鼠目寸光。抓住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历史机遇,恰恰是中国经济今后又一个三十年健康发展的需要。
当然,中国也冷静地看到,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是历史重要机遇,但目前还只是刚刚开始。冷静分析金融峰会上的各项提议,还只是改革的浅层次问题。因此,中国要做好长期的准备,我认为,我们要以中国改革的思维来思考世界改革,思考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中国30年的改革有许多经验,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渐进法,不要休克疗法,要先易后难。因此,要把改革的力度和各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接受的程度结合起来,以争取长期确保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外部环境。
而且,我认为这两大历史机遇是相辅相成的。抓住了向成熟经济体结构特征发展的历史机遇,可以增强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话语权。不失时机地抓住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历史机遇,将会大大有利于中国迈向成熟经济体结构转化,减少国际间的摩擦和阻力。
能否抓住这两个历史机遇,中国不仅要做好当前短期经济政策的功课,更需要做好长期战略的功课。要有历史的眼光,多研究这一二百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史;要有全球的眼光,因为毕竟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的位置起了很大的变化。
讲到这里给大家讲个数据,以便了解中国经济在世界的重要性。从世界经济的增长来说,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是美国2007年GDP是14万亿美元,如果增长1%(可能是实现不了的),2008年也就是1400亿美元。中国经济2007年GDP为24.9万亿人民币,如果中国经济增长9.5%,再除以汇率6.8,就是增长3500亿美元。也就是说,在当前世界经济中,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极其重要的一个发动机和引擎。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更需要有全球的眼光来研究中国的政策。在中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之下,尽快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我认为,这是在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严重影响下对中国的最大挑战。确保中国2009年经济增长8%以上的增长是严峻的挑战,但绝不是中国复兴与崛起的根本性挑战。根本性的、长期的挑战就是要用历史的眼光、全球的眼光,加快改善政府的科学决策机制。
欧债危机发生的时期,正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时期。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积极作用。2008年,由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经济,世界各经济实体遭受严重打击。几年后欧债危机爆发。当前,随着各国政府对于经济的积极干预,尤其是一系列救市政策的实施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经济发展企稳回暖,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都逐渐复苏,经济危机最为动荡和黑暗的时期已基本过去,由此进入相对平衡的欧债危机后期。但另一方面,在欧债危机后期新形势下,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或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消除,世界经济发展中仍存在着更为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国际贸易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因此,对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所呈现出的发展趋势作全面深入的分析,掌握其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新问题及新趋势,对于作为贸易大国的我国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欧债危机后期的国际贸易活动正在逐步增多。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间所进行的包括商品、服务、生产要素等在内的国际转移交换活动,包括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个部分。从本质上来讲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分工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从另一层面上深刻表明了当前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的状态。相对于国内贸易而言,国际贸易涉及各国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社会风俗、语言、海关、运输、商检、货币制度等众多因素,复杂程度较高。随着国际经济和贸易进入欧债危机后期,从整体上来看,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相较于以往不同的几个特点:
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将逐渐回暖、恢复并实现更好的发展。欧债危机之前的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被称之为历史上最严重、规模最大的经济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造成巨大的冲击,在全球需求急剧下降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在短短时间内迅速萎缩,世界货物贸易量下降,甚至于出现负增长,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1]。但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危机过后必将走出低谷,实现复苏和进一步的繁荣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不例外。2010年以来,各国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继续复苏,国际贸易尤其是世界主要贸易大国的国际贸易恢复性发展已不断出现并逐渐转好。因此,从目前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形势来看,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在实现全面恢复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得到全面快速发展,步入新一轮的增长期。
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虽然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发展面临的总体环境持续不断好转,但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经济真正复苏的道路是十分曲折的,国际市场瞬息万变,各种积极和消极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同时存在,国际市场的风险将直接传导到国内市场,国际贸易的发展将面临着比以往都更加复杂的环境。首先,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较为薄弱,复苏进程仍存在许多风险性因素,尤其是较高失业率、经济体财政赤字率、产能过剩等,都仍将大大制约着消费和投资需求,国际贸易发展缺乏根本的动力支持,动力严重不足[2]。二是,面对欧债危机的影响,不少国家和地区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更倾向于采取较为保障的贸易政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保护主义加剧,手段越趋隐蔽化、多样化和综合化,导致贸易摩擦增多,直接影响国际贸易活动的正常开展和进行,阻碍国际贸易发展。三是,当前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国际贸易领域也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和国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因此,欧债危机后期各国都将更加致力于扩大和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对于国际市场的争夺将更将激烈。另外,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强化将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主导性因素,对多边贸易体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忽视,对于国际贸易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总量的结构变化。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总量的结构变化表现在很多方面。一是,20世纪90年代来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程度不断加深,国际贸易增速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在提升自身整体贸易地位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国际贸易的活力,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从此次金融危机、欧债危机造成的影响来看,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要超过其他经济主体。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经济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仍然保持了相对稳定和较快的发展速度,为世界经济的恢复注入全新的力量支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崛起,在国际经济舞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新的变化[3]。从国际贸易总量分析来看,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将有所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将发挥更加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其次,欧债危机后期随着各国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国际服务贸易将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另外,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将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对象,比重将有所上升和提高,国际贸易结构趋向高级化。
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方式进一步转变。欧债危机后期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应用范围极度扩张,电子商务迅速普及,网络贸易方式所具有优势,如降低交易成本、高效、不受时间、空间、自然条件等的限制和影响、互动性强等,使得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其应用和推广掀起了国际贸易领域内的革命,不仅影响到国际贸易方式的转变,更影响到贸易实质内容及发展观念的变化等。尤其是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爆发后,网络国际贸易在国际贸易缩减的情况下呈逆势上扬的发展态势。不难看出,在传统贸易方式受到挑战的后金融危机时代,能否在新兴的电子商务领域分得一杯羹和扩大市场份额,成为各主要贸易国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网络贸易方式将继续保持强势的发展势头,在国际贸易中日益凸显其优越性。
欧债危机后期跨国企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将进一步加深。欧债危机后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最具影响力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不断上升。危机过后,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动,各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决策行为的变化所形成的资本流动将直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贸易结构等,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
二.欧债危机后期发展我国国际贸易的政策建议
我国作为危机后首先复苏的经济体,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过程中凸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国内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但另一方面同,作为主要贸易大国,面临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所呈现的发展新趋势,我国国际贸易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形势分析来看,未来国际贸易将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辩证地看待我国目前面临着的国际贸易环境的前提下,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应抓住机遇,树立全球化战略竞争意识,未雨绸缪,积极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准备工作,深入推进和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推动我国国际贸易进一步和全面,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环境[4]。
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的质量和水平的道路并不平坦。但无论如何,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了的,只有积极地去适应新形势下对各国经济运行提出的新要求,才有可能在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要在继续坚持的基础上,深刻把握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基本格局,准备定位,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和程度,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和合作。其中,为更好地参与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内的竞争,要进一步推进外贸体制的改革,将WTO基本原则、规则等给予积极贯彻与落实,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和氛围。二是,准确把握和处理好各大国之间的经济与贸易关系,尤其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多边经贸合作实现经贸关系往更深层次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坚决反对和积极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中国作为世界主要贸易大国,深受贸易保护主义之害,尤其是一些别有目的的国家利用贸易保护政策对我国经济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针对欧债危机后期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和越演越烈的趋势,我国政府要郑重申明我国的立场,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打击贸易保护主义,建立健全反贸易保护的多方协调机制,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工作水平。尤其是要全面深入分析国际经济运行准则和WTO组织规则,依法利用各种贸易救济措施,最大程度地化解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进一步优化国际贸易结构和提高质量。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在给我国带来巨大损失的同时,也给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欧债危机后期我国要把握契机,调整和优化国家经济产业结构,为优化我国进出口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快外贸增长方式,提高优势产品的出口质量。具体来讲,通过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对我国服务贸易进行引导,加大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力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扩大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等[5]。同时,在走出去的同时,引进来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模式等,实现引进、消化、吸引和创新的有机协调和结合,不断地增强并最终形成我国独特的优势。
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促进网络国际贸易的发展。从国际贸易发展趋势来看,在国际贸易中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已经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因此,欧债危机后期要转变观念,提升对于国际网络贸易重要性的认识,多管其下,通过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的积极推动,为我国国际贸易网络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完善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的规范化运作。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法律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对外贸易有了巨大的变化,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外贸易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绿色壁垒是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需要我们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解决,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安全、持续的发展下去。在当今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作为国际经济一体化主要推动力之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国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愈加频繁、关系愈加密切。同时,各国间的贸易竞争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一、国际贸易保护解读
当前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密切,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经济利益,采取了各种方式的贸易保护,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绿色壁垒,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国外商品进行的准入限制。它属于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已经逐步成为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世界新的贸易中心,很多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对我国贸易采取了一系列的绿色贸易壁垒,这些贸易保护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影响了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绿色贸易壁垒影响了我国产品出口的市场范围,我国目前的主要出口方向仍然是日本、美国、东南亚、欧盟、韩国等国家,而这些国家(或地区)多数是环保主义倡导者和拥护者,也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发源地。我国出口的很多商品很容易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影响产品的出口,由于我国出口市场相对比较单一,很容易受到影响,在发达国家针对我国商品设置绿色贸易保护的情况下,如果我国不采取对策,就会影响到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新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我国商品拓展国际市场,削弱了传统商品的竞争优势。我国传统商品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受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等因素的限制,商品的科技含量、质量较低并且难以迅速使之得到提高。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出于保护本国经济及生产者的利益等目的考虑,往往制定较高的质量标准以技术性标准限制我国“价廉”商品的进入,这对我国的商品出口制造了极大的障碍。
三、我国面对贸易保护主义采取贸易法律保护措施
1.借助WTO争端解决机制
由于中国是WTO的成员,因此可以积极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和诉讼程序解决贸易纠纷,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可以根据WTO的贸易原则对不合理的贸易争端进行申诉,可以在一种公平的条件下进行谈判,通过和平、理性的方法来解决贸易中的问题,以保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确保发展中国家应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中国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原则,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目前WTO并不要求其成员国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不要求成员国取消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而是要求成员国依照各自国内的商品竞争力和发展状况,采取适合本国国情的、合理的保护措施。WTO第18条规定,发展中国家为了建立、发展新的工业或为了保护刚刚建立、尚不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即幼稚产业可实行进口限制。因此,我国应积极利用此类规则,完善我国的反倾销、反补贴及相关保障制度以保护相关产业,使其获得宝贵的发展时间,从而在国际竞争力上具有比较优势。
2.加强政府的指导功能
我国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引导,支持鼓励国内大中小企业起出国门发展对外贸易,在我国企业受到贸易壁垒的时候,我国政府应该给予帮助,力争保护我国企业的利益,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鼓励涉案企业积极应诉、挽回市场,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加强国内企业的合作,成立产品联合会,以行业协会代表全行业进行反倾销应诉,商务部专门代表国家,帮助企业与外国政府谈判。政府及时国际贸易的条例,将世界贸易壁垒的变化通知国内企业,为我国企业发展对外贸易提供支持。
3.完善现有的经济政策法规
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的环保政策法规,再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各种保护环境的政策法规,推行各种国际上通用的环保制度,并保证其与国际上的环保法规相衔接。另外,我国尤其要强化政府的环境管理职能,对从事贸易活动中的违反环境法规的行为予以严惩,不仅要利用绿色贸易壁垒来保护自己,还要打击发达国家故意制造各种事端的行为,以减轻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负面影响。
四、小结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我国只有适应这个发展方向,不断发展对外贸易,才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方面,只有采取有效的法律保护措施,合理运用国际法规,才能保护我国对外贸易的合法权益,争取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刘赫,裘奇龙,朱亮.构建国际绿色贸易制度的探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02).
[2]李爱华,尚建珊.绿色包装法律制度亟需建立和完善[J].环境经济,2010(Z1).
一、当前我国金融改革的新形势
(一)改革背景。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经济的世界,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我国当前面临的发展形势十分严峻,需要我国认清当前经济发展态势,做好经济改革工作,将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作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促进经济不断发展,人均收入不断增长,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将促进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当前世界市场一体化正在建成,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会产生影响,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时每个国家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来缓解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影响,使其遭受最小的经济损失,这时我们国家也需要对金融进行改革,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二)改革新形势。我们国家的金融制度的改革,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并且可以促进全球经济之间的关联,加速彼此之间的融合关系,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使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改革在进行的同时,给企业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影响和变化。一是金融市场上的变化越来越显著,每时每刻金融市场都会有不小的波动情况发生,同时变化的幅度也愈来愈大,这给企业的长足发展带来了许多的不利影响。二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市场的一体化,我们国家的企业面临这些问题的同时,也需要应对国外企业发展的竞争压力,这就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障碍,将阻碍企业发展。三是缴纳税款的问题,企业都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的税款,税款的不同就需要每个企业有不同的收入水平,这就容易导致企业发展的不平衡。
二、中国金融改革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一)金融改革的重要作用。中国在金融改革方面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战略部署,金融改革是重要的环节,需要从整体上把握金融改革的大体趋势,既要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也需要从发展的客观需求出发,分析自身问题,从根源入手,同时需要根据金融改革背景与经济发展的形势作出判断,不仅从金融领域改革入手,也需要从其他领域入手,将改革深入到实处。金融改革是一个影响最深的改革方面,金融能够从我国各个领域入手,从而进行突破,解决问题。例如使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措施,将利率的波动与市场相联系,使利率与企业的发展状况相适应,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压力,也可以增加国家税收。同时金融改革对于我国的经济形态的转型也有着重要意义,促进经济向全球化转型,使我国经济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金融改革也对下一次全面的总体的经济改革有促进作用。(二)金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当前经济体制之下,存在许多经济领域没有获得充足的金融服务。我国当前的经济体系是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类型,相应的就是对重工业服务方面的投资成本加重,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之下,这时其他领域的资金,技术投入就会相对应减少,资源的减少,就会使其他领域里对金融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在需求难以满足的情况之下,企业就会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导致企业难以进行优化升级,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最终落后于时展。一方面现在的金融体系状况难以推动下一轮的经济体系改革向前推进,同时重资产行业也难以向轻资产行业转变。当今世界是一个以技术为主导的多极化世界,一个国家若长期以重工业为主导,忽视轻工业、科学技术的力量,那么这个国家终将难以维持自身的发展,这时我国的金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促进科技资源和新技术的创新,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金融难以长足发展引发的双轨制在某种程度上会引起金融体系功能的紊乱和潜在金融体系之下的风险问题,利率和汇率的正常运行有利于引导金融资源的配置更加趋向合理化,使市场在一个稳定,良好的环境之下运转。在当前金融体系下,管制的利率体系与市场化的金融市场并存,在岸的人民币市场受到较多管制与离岸市场上自由的市场定价并存。(三)金融改革给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有数据统计,在2012年我国五百强的企业之中,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仅仅占总比例的6%左右,利润居然高达35%,但是五百强企业中有两百六十家制造业企业的收入占比是41%,但是利润只有20%多,这一现象就表明我国实体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还十分悬殊,企业的利润大多数被商业银行所吸纳,自身利益难以增长,商业银行的高利息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企业难以融资,资金有限,这就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不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这时的金融改革就可以给企业带来发展的机会,例如利率的市场化,企业融资渠道在不断拓宽,企业融资金额也愈来愈大,这些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给市场上的中小企业也带来了不小的机会,中小企业也可以融入国际市场,寻找更多适合自己发展需求的机会,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转型发展。另外,金融改革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改革是在鼓励企业更多投入到市场竞争中,加快市场竞争体制机制的健全和完善,这将更加有利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壮大,尤其是小微型企业的发展,使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更加拓宽,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当然,金融改革也给企业带来了许多挑战,我们国家的企业面临这些问题的同时,也需要应对国外企业发展的竞争压力,这就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障碍,将阻碍企业发展,国外企业竞争之下势必对我国企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造成企业的发展环境难以维持企业的发展成长。例如,造成我国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抢占市场资源。同时金融改革背景之下,政府融资平台也在不断增加,如果依靠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方式拉动经济增长的话,就会导致大量结构性矛盾的增长,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难以化解,最终导致通货膨胀等方面的压力,更加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到来,导致我国经济泡沫化发展。
三、企业财务创新的措施
(一)重新建立起一个财务管理的机制。想要在金融改革之中革新企业的财务管理,就要把财务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中心,这时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去认识财务管理在市场运行中的规律,形成一个利益与风险统一的信息理财观念,使用筹集资金,投资,分配资金运行的财务管理的机制,更加全面并且高效地使用财务的运算,同时将资金的管理工作与成本管理相结合,将它们作为工作改革的重点内容,将企业利益最大化作为改革的主要任务,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和过程之中,强化财务的核算职能,并且需要将财务管理职能发挥到最大程度,同时需要提高领导部门的决策领导能力,作出正确的并且符合时代和市场发展的重要决策。同时发挥会计审计部门的监管职责,使其能够保证资产的价值增长。建立起资金的补偿积累体制,同样需要严格管理好资金的后续工作,财务部门对企业的资金进行一个统一管理与利用,严格控制资金的流动,防止资金过度流入到员工工资、福利投入之中,以及和企业经营发展无关的事情当中,尽可能将资金投入到利益创造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税后分配利润计划,把税后利益投入到企业扩大生产中去,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二)加强资金的管理力度,更大程度的创造经济效应。一是要建立资金的投入使用机制,确保资金的正常使用,把握好资金源头这一重要环节。企业管理部门需要从各个资金渠道出发,利用各个信息的渠道和途径,部门做好主动研究市场的工作,同时自觉地参与到市场投资的预测中,对市场变化多多关注其中的变化。二是要考虑好货币在每一个时间段的价值和其中存在的风险,还需要比较一下项目的投资中对企业的收益情况和筹集资本时的成本投入,将财政预算控制在最低的情况之下,将项目资金融入到考虑范围,同时需要优化企业资金占用的结构,在企业的项目运算之前,需要先对财务进行一个严密的运算预测,从而确定最佳的购存点方案,并且需要与企业客户之间签订一些风险协议,这时不仅是给客户自身一个保障,同时也有利于将企业自身的损失降到最低,并且对企业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警惕,采取正确而又有效果的方式解决问题。三是需要建立健全企业的资金结算中心,牢牢抓住企业资金结算的各个流程和环节,将企业的资金运行形式逐步完善健全,同时企业可以模拟银行的结算方法,开拓资金成本的结算内容。企业自身也需要有一个健康的筹资结构,接受负债经营,但需要掌握好其中的度,权衡好两者之间的合理关系。(三)完善财政事务管理的方法和途径。面对金融改革的压力,企业要想获得更加广阔的融资渠道,促进自身的发展,就需要充分利用国家金融改革这一巨大背景,利用好国家的政策支持,抓住适当的发展机会和时机,积极将融资渠道进行拓宽,从而不断增加自身实力。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大创新的元素,不断培养更多有创造力的人才,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机器,积极开发新产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工作。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将每个部门人员都控制在管理之下,加大监管力度,尤其是加大企业财务管理的监管力度。企业的每一次投资都需要担负巨大的风险,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就需要有对风险的判断能力以及如何将风险降到最低的能力,这样才是一个成功的企业,这时,就需要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互相合作,将企业资金分散的做法,就可以将企业风险分散,从而使风险降到最低。
四、结语
当今世界正在快速发展,每个国家都希望在世界拥有一席之地,经济的发展,其中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金融业的发展,一个国家的经济需要有企业构成,这个时候要想发展,就需要处理好金融与企业财政管理之间的关系,在每一次金融改革的运行之下,只有财政管理符合时展需求的企业才能长久在市场中发展,所以这时企业的财政管理就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苏武俊.加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设想[J].教育财会研究,2007,2:13~15
[2]李宝荣.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6:120~121
[关键词]区域经济;政府合作;合作体制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6-0105-02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政府合作发展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区域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合作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拓展,合作的规模不断增大,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重要的经济区域。与此同时,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行政区经济”以及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地方保护主义,则严重地阻碍了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增加了地方之间贸易的交易成本,损害了经济增长。
建国初期,中国以“”的方式将社会全部的可投资资源集中在国家手中,由国家统一支配,采取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30年间得以不断强化。1978年,“中国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为37.2%,在国民总储蓄中,政府和国有企业占94.4%,居民仅占5.6%,并且,居民这点储蓄也完全是非资本性的”。①在垄断资源配置的基础上,政府逐步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全面垄断,建立起了一个“全能型政府”。严格地说,改革开放前,我国不存在按商品经济运行规律而进行的区域经济合作,那么地方政府间合作只限于行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经济运行体制及调控手段、资源配置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转变,同时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因改革而被调动起来。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区域经济合作给各方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区域经济合作全部铺开。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也初步迈入规范化阶段。特别是2003年中央提出“统筹区域发展”以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保护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文件,如2001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2004年国务院有关部委联合了《关于清理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规定的通知》,这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合作规范化与消除地区冲突有了基本的规范体制依据。在此过程中,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地方政府行政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因此,如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构筑区域经济的总体优势,建立合理、高效的地方政府合作机制,是当前我国政府和学界应关注的焦点。
现有的文献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其观点是寄希望于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以市场的力量冲破行政区划的边界,从而促进经济的合理分工与协作,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旦企业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角,国家便步入了兴旺发达的康庄大道。二是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从管理学的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适度的原则出发,考察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对一些热点问题如“撤县改市”、“市领导县体制”等,提出了一些改革性对策和建议。我们必须看到上述两种思路都存在问题。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依靠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应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佳思路,但要建立在有效行政干预型的协调模式之上。而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改革思路,即重新调整行政区划,在实践的角度上就更难实行。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需依靠地方政府间的积极合作,构建一个强有力的地方政府合作机制。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构建思路
基于共同发展的基础,地方政府机制的构建思路归为以下几点:首先,区域政府合作必须构建一个有序的市场竞争规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是市场竞争规则的有序化。经济区的各政府应实行统一的非歧视性原则、市场准入原则、透明度原则、公平贸易原则,清理各类法规文件,逐步取消一切妨碍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制度与政策规定,取消一切妨碍商品、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壁垒和歧视性规定,促进市场的发育与完善。
其次,区域间地方政府合作必须要有跨行政区的制度性的组织协调机构。由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在跨行政区基础之上,为了消除局部利益对区域共同利益的侵蚀,必须在分立的行政区基础上形成共同的内在机制,并在保证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共同政策和制度规范,实现组织体系内的超行政区的协调与管理。最后,区域间地方政府合作必须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基本架构,也是区域整体规划的核心。没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不仅使现有的资源与设施空置与浪费,而且也极大地影响地区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了区域内的交易成本。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构建
(一)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
按戴维斯和诺斯的理解,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②而中央政府作为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总代表,支配着各种政治资源,是维系政治系统稳定的主要力量,承担着提供宪法秩序、基本法律和主流意识形态等制度安排的主要职责。因此,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建立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
1.积极推进法治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基于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离不开法律制度的规制。在西方发达国家,法律对于反垄断、促进自由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③因此,对于中央政府来说,首先,必须提高宪法权威,强化宪法在统一国内市场中的作用。在宪法中明确禁止地方政府分割市场的行为;明确、细化违宪审查程序,切实建立违宪审查制度,以宪法诉讼、行政诉讼等方式防范、惩戒分割统一市场的行为,尤其是抽象行政行为。其次,完善相应法规来阻止地方保护主义的行为。
2.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分税制
财税体制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核心问题,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权直接关系到全国统一市场秩序的形成。因此,鉴于长期以来中央与地方之间“治乱循环”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必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分税制。我国应通过“费改税”,扩大现有税种、税基或设置新税种等办法加以规范,并建立国家预算,建立以税收为主、收费收入为辅、税费并存的财政收入运行机制,同时也为地方政府建立稳定的税基。④
3.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评价体系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往往直接决定了该地方政府官员的政治、经济收益。所以在这样的绩效评价体系的指引下,地方政府官员往往会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全局利益,以至于地方政府行为呈现出异化特征,从而导致地方政府间利益关系的不协调,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市场分割盛行。因此,必须建立起科学的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评价体系,设计一套科学、规范、可量化的干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其中不仅要有经济数量、增长速度指标,更要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和环保指标,关注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方面的表现,对直接干预市场运转或企业活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和经济责任,从而达到协调和改善政府间利益关系的目的。
4.重建地方政府竞争秩序,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我国20世纪80年代推行分权改革以来,地方政府间围绕着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的竞争,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为了实现本地区的高速增长和充分就业,地方政府往往不顾资源整体配置的效率,热衷于推行地方保护主义的政策措施,致使诸侯经济泛起、地方主义泛滥。因此,重建地方政府竞争秩序,必须从以地方保护主义为策略的封闭式竞争转向开放式的制度创新为基础的制度竞争,通过制度创新来吸引资源、创新技术、促进增长,而不是通过地方保护主义来维持增长。
(二)区域政府合作中必须发展多层次组织机构
区域合作是通过区域合作组织进行的,区域合作组织本身的出现是制度安排创新的产物。从我国实际情况和西方国家区域合作的时间来看,区域政府合作机制要得以真正建立,必须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市场中介组织三个层面上形成制度性的组织机构,实行多层面的协调互动。
1.中央政府应建立区域协调管理委员会
在我国,中央政府尚未建立起专门性的区域协调机构,这完全有悖于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因此,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应该建立区域协调管理委员会,并使之制度化、法律化。
2.地方政府间应建立跨行政区的协调管理机构
地方政府是区域合作的主要参与者,要建立一个反映各地方政府意愿、能获得区域各政府普遍认同的、具有民主治理结构的跨行政区的协调管理机构,是区域政府合作机制能够真正建立的关键。
3.鼓励建立各类半官方及民间的跨地区民间组织
政府应积极推进体制改革,打破阻碍民间组织发展的制定障碍,为民间组织发扎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组建跨地区的民间组织,以民间的力量自上而下地推动区域政府合作,进而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注释]
①胡家勇:《一只灵巧的手:论政府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0页。
②戴维斯、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关键词:跨国公司;经济增长;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1.0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1-11-03
当前世界经济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其数量、规模、经济实力、科技研发能力都达到空前的水平,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支柱力量,成为当代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核心组织者。
跨国公司集中的、大规模的进入,给北京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投资,跨国公司给北京带来大量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了积极的全球竞争。与此同时,跨国公司也给当地企业带来极大的冲击。在过去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下,市场出让份额与换回的关键技术的数量级不相称。市场份额的过快丧失把很多处于竞争性行业内的企业逼入减产、停产和破产境地。然而外商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对国家整体技术进步的贡献十分有限。因此,深入分析跨国公司在北京的投资状况对北京市如何更好的利用外资、提高引资质量、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如何与外国公司既合作又竞争,寻求共同发展,是摆在北京以及全中国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跨国公司在北京投资的结构与特点
(一)投资倾向于第三产业
北京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与中国总体引资的特点完全不同,全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制造业占了70%以上的份额,而北京的服务业引资量占北京引资总量的60%以上。北京吸引外资的最主要领域是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吸引外资发展迅速,特别是社会服务业和房地产所吸收的外资。截止到2007年上半年,北京市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2.5%、32.7%和64.8%,变化为 2007年上半年的 0.9%、26.6%和72.5%。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北京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如今,北京又加大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以鼓励外资向该产业进军[1]。
(二)研发机构不断增加
北京由于聚集了大量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实力雄厚,因而吸引了跨国公司在软件、电子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研发投资,从总数比例上可以看出北京的研发力量已经受到跨国公司的认可。截至2008年底,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的研发中心293个,占全国的24%[2]。
由此可见,北京的R&D机构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使北京的研发能力居全国首位。信息行业的技术更新之快是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研发中心设在北京可以更快捷地获得各种科技资源。
(三)总部特征明显
除了科技资源外,北京的独特区位优势,使北京的总部经济特征明显。不少跨国公司把地区总部与担负地区总部职能的投资性公司设立在北京。对于世界知名跨国公司而言,由于其投资规模大、项目多、范围广,因此,对于如何有效地和当地政府沟通与联络尤为关心。在北京设立地区总部或投资性公司,可以近距离的接触中国的最高政府部门,便于与政府高层沟通,快捷地获得政经信息。截至2013年1月8日,北京市共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27家,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84家,占在京投资世界500强企业的30.2%;已认定的总部企业中,投资性公司103家,占总数的81%,管理性公司24家,占19%。这些为数不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创造了占用资源少、经济贡献大的新型经济形态。目前在丰台区正计划建立的总部基地落成之后,将进一步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安家北京,促进总部经济迅速发展[3]。
二、跨国公司投资与北京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与北京的开放性政策相吻合的是FDI的大规模流入,同时伴随FDI而来的还有技术、管理等国外先进理念。FDI促进了北京的经济发展,但归根结底,产业结构才是一个城市经济素质的根本体现。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外贸竞争力的大小以及市民所得的多少等都根源于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北京产业结构发生阶段性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外资流入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外资的注入促进了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条件是技术改造和机制转换,推动其演进的直接动力是投资。与外资流入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北京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变。
但是,外商直接投资与北京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外商直接投资虽然具有不同类型,但其目的都是获取最大的企业利润。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外商直接投资对北京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不尽一致,有时甚至是相反的。外商投资过分集中的现象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造成了产业布局的失衡。尽管2005年北京在引资过程中投入到第一产业的外商投资数额开始上升,但仍然仅为1.1620亿美元,占全年FDI的1.7%。北京的农业问题同样不可小视,北京周围郊区仍有大量农用耕地,农村人口超过500万,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据统计,虽然北京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8620元/年增长到2012年的16476元/年,但仍远低于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期自19978元/年增至36469元/年,超过16000元的涨幅,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收入差距正在继续扩大[4]。不仅对第一产业投资很少,关键技术封锁、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节奏不均匀等都是当前外资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主要矛盾。另外,外商直接投资对民族经济发展同样具有消极作用,外商投资企业往往利用其竞争优势对某些行业形成垄断,进而对该行业中的民族产业进行控制和排挤,最终获得垄断利润并损害当地利益。
直接投资激励政策的产业目标不只是有意识地引导国际直接投资流向北京优先发展的产业,更重要的是引入将对北京的技术及产业升级具有扩散效应的国际直接投资。在进一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能否发挥其对北京产业结构调控的积极作用,引进外资的规模和数量固然是一个重要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按照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部署和要求,对外商直接投资进行有选择的引进,而非来者不拒,同时加强对引进外资企业的后续管理,规范他们的投资、市场行为,使之纳入为北京的产业结构调整服务的轨道。
三、进一步利用外资与发展北京经济的措施及建议
(一)弥补第一产业外商投资不足
就外商投资农业而言,北京市也有着自己特有的条件。首先,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北京对农产品有着庞大、多层次、多种类的需求,市场规模大,范围广。其次,北京地区农业及相关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和科技人员多,研发能力强。京郊农民的知识素质相对较高,水利、电力、交通等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高,农业经济运行的阻力比较小。与此同时,北京也存在着不利于吸引外资投向第一产业的各类问题。比如北京地区普通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于周边地区。另外在引导外商投资与农业方面仍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应根据外商投资特点发展具有特色的农业,如有机农业或农产品加工行业。重点鼓励兴办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相关产业的科技研究项目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项目等,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科技,提高农业利用外资的科技含量。今后要扩大外商投资于农业的比重,一方面需要真正把农业作为一个产业来对待,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产业的特性来规范、鼓励和引导投资行为,尽量创造条件促进农业项目一系列的建设,引进好的优良品种和新的种植经营管理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根据农业产业链条各个环节的不同特点和发展状况,把优惠力度加大。在具体措施上,一是要政府应对农业给与足够的重视,选择适合的优秀项目大力扶持;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好的项目加大优惠政策适当降低土地使用费标准;三是优先保证外商投资农业项目的配套资金及其它配套服务;此外还应努力培养一批农业领域的现代化大中型企业,以吸引外商投资。农业项目回收期长,因此更需要长期稳定的优惠政策的支持。
(二)完善市场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需要资金投入最多的领域。这类产业投资金额大、期限长、见效慢,极需大量的资金投入加以发展。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形成了大量的垄断行业,大大提高了社会成本,对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形成制约,不利于激发市场的活力和开展公平竞争。随着加入 WTO 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垄断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将成为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应当逐步减少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吸引外商投资促进垄断行业的改革和升级。允许外商投资于金融、保险、证券、旅游、能源生产与供应、交通设施建设、环保等领域。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发展基础产业和社会基础设施,提高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配套和服务能力。在提高社会基础设施供给能力的同时,确保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取得最大均衡[5]。
(三)充分利用优势发展总部经济
北京劳动力成本高,生活环境好,能够吸引国内外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发展总部经济具有优势。总部基地以发展办公、科研、商贸等传统服务业为基础,并融合金融保险、文化会展、休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业态,并与中关村高科技园区、中央商务区、金融街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共同支撑起首都总部经济的发展。
中央商务区作为跨国公司和外埠大企业集团的总部集聚的最重要的载体,集中了包括上述企业的营销中心、研发中心、投资中心、战略发展控制中心等重要部门,成为北京市总部经济最明显代表。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是IT产业发展的标志和象征,是计算机、信息工程、软件、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总部的集聚地。金融街作为国内外金融企业总部的汇聚地,一方面吸引了大量的跨国金融机构将总部设在此地,一方面可以为北京市的总部集群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总部经济的发展理念将会为首都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总部扎堆在北京会给北京税收、消费、就业等等带来多方面好处。北京发展总部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应该利用好自身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使总部经济成为北京吸引外资的新方向[6-8]。
四、总结
北京多年来引进外商投资的成效表现在几个方面:弥补了企业资金来源的不足,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际竞争力有明显增强,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等。这些仅仅是引进外商投资的直接效果,从更加长远的观点来看,外商投资的进入大大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从而带动了产业结构升级,改变了市场的产品结构,并使人们的生活福利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外商投资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有效发挥得力于政府正确的政策选择和恰当的管理。
因此,在下一阶段应继续提供具体的产业政策和相关的各种辅政策。首先为促使北京经济合理发展方面,要通过优化产业分布结构,平衡京郊农村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第一产业的投资。其次,进一步完善北京市投资环境。最后,不断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大力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总部经济。
参考文献:
[1] 东方财富网.
[2] 中国经济网. .
[3] 新华网.
[4] 北京统计信息网
[3] 李秀华.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区位选择[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5] 周国霞.外商直接投资与广东省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
[6] 高菠阳.从新《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看总部基地发展[J].总部经济周刊,2006,(11).
关键词: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与旅游市场趋势;国外旅馆经营策略;中国经济与旅游市场趋势;中国饭店经营策略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在以2008年9月15日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为标志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是:(1)世界经济的增长率急剧下降;(2)作为先进经济体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较严重的衰退,据国际货币经济组织的预测,衰退的持续时间在未来8个月到3年之间。据世界银行的预测,世界经济将到2010年复苏。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9年1月28日最新的统计和预测分析,世界及先进经济体和地区的实际GDP年增长率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发现,世界经济的增长率将由2007年的5.2%,下降到2008年的3.4%,再下降到2009年的0.5%。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国际旅游者主要客源国的先进国家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由2007年的2.7%,下降到2008年的1.0%,再下降到2009年的-2.0%;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与最主要客源国的美国经济的增长率由2007年的2.0%,下降到2008年的1.1%,将再下降到2009年的-1.6%,作为世界经济重要驱动力和客源产生地的欧元区的增长率由2007年的2.6%,下降到2008年的1.0%,将再下降到2009年的-2.0%。
作为先进经济体的发达国家的发展方式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主要存在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透支消费。如据前香港总督、现任英国牛津大学校长彭定康的分析,美国家庭平均拥有30张信用卡,美国居民已经透支消费30万亿美元,美国政府已经透支支出10万亿美元。第二个问题是美国政府没有对这类导致严重消费透支的所谓“金融创新”的泡沫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大规模出现。第三个问题是上述经济现象通过下列传导机制影响了世界经济:
(1)通过金融衍生产品进行传导。美国房地美和房利美机构的债务是5万亿美元,其中2万亿美元卖给外国机构,3万亿美元卖给美国本国居民。这样,卖给外国机构的2万亿美元的坏账就影响了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
(2)通过投资输出和回流量的变化进行传导。例如,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美林公司破产的后果之一是使美国机构的对外风险投资资金减少,导致中国酒店的融资机会减少。当美国企业和金融机构从国外将投资资金撤回本国时,产生抛售外国货币行为,又使美元升值。
(3)美国投资银行破产产生信用恐慌,导致信贷紧缺,企业失业率上升,由此也导致美国居民消费能力减少,美国商品进口减少。
(4)2008年美国道琼斯股票价格指数下跌了40%,这使得许多美国居民的财产收入减少,消费支出也相应减少。
(5)上述因素,再加上美国企业和居民预期2009年美国经济继续处于衰退之中,因此,美国企业和居民的消费行为改变了。美国企业的商务活动、会议活动、展览活动、奖励旅游活动减少了,美国居民外出旅游度假活动也减少了。
(6)上述因素也必将导致到远距离的中国和欧洲的美国商务游客与观光度假游客数量减少,每一次旅游的消费金额也减少。
二、世界旅游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
依据世界旅游组织2009年1月的最新预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如表2所示。
依据表1和表2的统计与预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判断:(1)与2007年的6.9%相比,世界国际旅游人次的增长率在2008年与2009年出现了急剧的下跌,分别为1.8%和在-2%与0%之间;(2)在2008年与2009年,作为先进经济体的发达国家的旅游市场已经出现了衰退。显然,这会影响以这些国家为客源地的经济体的国际旅游业的发展;(3)中国所在的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旅游人次的增长率,从2007年的10.5%下降到2008年的1.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8%,2009年增长率为0%到3%之间。
按照世界旅游组织总结的以GDP表示的经济增长率与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的下列关系:如果经济增长率低于2%,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将低于经济增长率,我们可以判断,由于作为先进经济体的发达国家明年的经济增长率预期为-2%,因此,他们的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还会更低。例如,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9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为-2%,世界旅游组织预计2009年欧洲的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为-3%。
对上述现象的一种解释是:一个地区(洲)的国际旅游者主要来源于该地区(洲)。据世界旅游组织在《世界旅游业2020年展望》报告中分析:在1995年到2020年期间,跨洲的长距离的国际旅游人次的年均增长率是5.4%,而地区(洲)内的国际旅游人次的年均增长率是3.8%。结果,会使跨洲的长距离旅游的国际旅游人次与在洲内旅游的国际旅游人次的比例,从1995年的82:18,发展到2020年的76:24。但值得注意的是:洲内的国际旅游者仍然占国际旅游者总人次的绝大部分。
三、国外旅馆的经营策略
国外旅馆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基本表现是:旅馆订房需求量下降,导致旅馆出租率下降,在客房普遍过剩情况下,旅馆为了增加客房销售量以减少损失,被迫下降旅馆的平均房价,结果导致每间客房的每间天收益(RevPar)下降,导致旅馆的利润下降,最后导致上市旅馆集团的股票价格下降。
图l是国际著名的旅馆集团――万豪国际集团的股票价格变动趋势图。2007年名列美国《财富》杂志500强第197强的万豪国际集团,股票价格从2007年11月的每股36美元下跌到2008年11月21日东部时间下午4点15分的12.92美元,在上述期间股票价格下跌了64.1%。
基于上述情况,国外旅馆与旅馆集团的基本经营策略是:(1)暂缓大规模的旅馆扩张项目,如万豪国际集团暂停夏威夷10多亿美元的度假旅馆项目。(2)寻找在国内特别是国外的增长潜力点,如美国旅馆集团在中欧与中东进行投资。(3)实施合理的成本节约计划,包括在旅馆集团内部发展共享性的职能部门的服务,如万豪国际集团发展共享性的采 购部门、财务部门、工程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另外,不少旅馆从原来同时开几家餐厅改为现在仅开一家餐厅,以减少员工,或者让员工分享工作。(4)发展简约型的豪华旅馆、精品酒店,如洲际旅馆集团在上海推出了其首家精品酒店――Indigo上海外滩酒店,将成为首家选址黄浦江畔、并能饱览上海众多著名地标和历史建筑的酒店,这一品牌的酒店规模小,还采用对已有建筑改造的方式建造,因此可以建设节约成本。(5)发展管理合同项目与特许经营项目,运用知识品牌资本与管理不善的实体资本结合,例如,据洲际旅馆集团预测,全球管理合同市场需求会上升。(6)进行旅馆交易:出售、收购、兼并与重组旅馆等。(7)租赁经营旅馆。(8)增加营销人员与营销措施,例如,洲际旅馆集团计划将它的营销人员增加30%,加大营销力度,这样做也符合旅馆属于市场指向性企业的经营特点。
四、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经济增长率下跌。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1月28日的预测:2009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为3.3%,发展中的亚洲的经济增长率为5.5%,中国为6.7%。依据世界银行预测,2009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为4.5%。依据中国社科院《经济蓝皮书》的预测:2009年我国的GDP增长率为9%,通货膨胀率在5%以下。依据2008年12月8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制定的2009年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我国经济增长率为8%左右,物价调控目标高于2007年的3%,但低于2008年的4.8%。依据上述预测数据,再考虑到世界经济增长率与我国经济增长率正在加速下滑的情况――虽然我国2008年全年的经济增长率为9%,但2008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仅为6.8%,作者认为:2009年我国经济能保持6%左右的增长率,可以参阅表3的相关数据。
(2)受出口带动影响大的企业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将受到较大影响。其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加工订单减少量较大。在我国,这类企业和地区的范围有多大呢?2007年我国出口额要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6.05%。由此推测,这类企业和地区要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左右。据报道,在深圳的60%的香港投资企业已经破产,这必然会影响深圳的经济发展,从而影响对深圳旅游饭店的有效需求。又如,2008年10月在广州市举行的秋交会,第一天到会的外国参展商数量比2007年同期减少50%,成交金额是2007年同期的三分之一,并且没有增加一个新的客户。显然,广州市在秋交会期间的旅游饭店客房出租率与房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再如,目前,浙江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的国外订单份数减少,每份订单的金额也在减小,这也必将导致义务旅游饭店市场需求下降。
(3)为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生产与服务的企业和地区受到经济下降的影响较小。2007年我国国内消费要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6.17%。由此可以推测,这36.17%的消费不会受到很大影响。
(4)投资额下降大的地方的经济将受到较大的影响。2007年我国投资额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5.65%。其中,实际使用外资的投资额为748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1%。目前,我国政府又计划从目前到2010年期间,增加政府投资4万亿元。因此,需要通过观察当地国内外投资增减情况来判断投资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情况。
(5)从产业链的关联影响观察,房地产、汽车工业需求下降,带动上游企业水泥、钢铁、家用电器需求下降,这会影响相关地区的旅游饭店的需求。
(6)需要关注政府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据世界银行预测,2009年我国GDP增长的一半将由政府的支出带动。我国政府计划从目前到2010年期间,增加政府投资4万亿元。因此,政府的支出领域与项目,对旅游饭店市场需求有较大的影响。
政府刺激国内需求的支出主要集中在下列十大行业,因此,需要关注这十大行业及对所在地区旅游店业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一是廉价房投资项目;二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三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显然这将对饭店的客源与投资布局产生重要影响;四是健康与教育投资项目;五是环境保护投资项目;六是企业创新和重组投资项目;七是地震后的恢复重建项目;八是家庭收入提高项目;九是2009年的增值税改革项目;十是增加银行贷款的项目。
五、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
由于受到雪灾、汶川大地震、以及奥运会安全措施等非常规因素的影响,2008年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存在不正常现象。另外,到目前为止也缺乏全年的完整数据。因此,我们以2007年中国旅游市场的发展情况为基础,考虑2008年与2009年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中国旅游市场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我们分别来考察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与出境旅游市场的基本状况。
(1)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基本状况。2007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为5471.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6%。在入境过夜旅游者中,外国人2139.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2%,占入境过夜旅游者总数的39.10%;港澳同胞2929.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8%,占入境过夜旅游者总数的53.54%;台湾同胞402.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7%,占入境过夜旅游者总数的7.35%;港澳台同胞入境过夜旅游者占过夜旅游者总数的60.89%。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419.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
2008年,我国国内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需求特别是入境旅游需求进一步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上海和北京2008年11月的旅游星级饭店经营情况反映了上述问题,参阅表4和表5。
表4和表5的数据表明: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数量较多的四星级与五星级旅游饭店的客房出租率下跌的幅度要比主要接待国内游客的三星级及以下旅游饭店客房出租率下跌的幅度大,这说明入境过夜旅游者的数量下降较多。
在2009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对2008年我国入境旅游的预计是:入境旅游人数1.30亿人次,下降约2%;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300万人次,下降约3%;旅游外汇收入400亿美元,下降约5%。
预测2009年中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市场会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特别是受美国、欧元区、日本、韩国、英国、加拿大等客源国出境旅游客源数量减少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会像欧洲和美洲那么大。国家旅游局对2009年我国入境旅游的预期目标是:实现入境旅游人数1.32亿人次,同比增长1.5%;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400万人次,同比增长2%;旅 游外汇收入415亿美元,同比增长1%,可参阅表2。原因在于:中国主要的入境过夜游游者来源于其周边的亚洲地区,参阅表6和表7。由于亚洲的经济增长率特别是其中的新兴经济体的增长率将保持在5.5%以上,可参阅表7。
就我国某个地区旅游饭店业受影响大小而言,要视以下两方面的具体情况而定:其一是,该地区的旅游饭店的客源结构。如客源主要来源于出口加工企业的东莞、深圳,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客源主要来源于国内休闲度假旅游者的杭州、郑州、丽江受影响较小。其二是,该地区旅游饭店的供给量增加情况,如果供给量增加过多,也会受到影响.如目前京沪饭店供给量增加过多就会受到较大影响。
(2)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基本状况。2007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6.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6.12亿人次,占38%,农村居民9.98亿人次,占61.99%。全国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为5550.39亿元,占71.43%,农村居民旅游消费为2220.23亿元,占28.57%。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为482.65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为906.93亿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为222.47元,城镇居民人均花费额是农村居民人均花费额的4.076倍。在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4.17亿人次,占全年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次的25.9%,实现旅游收入1816亿元,占全国国内旅游总收入的23.37%。
国家旅游局对2008年国内旅游预计是:全国国内旅游人数可达17亿人次,增长约6%,国内旅游收入可达8700亿元,增长约12%。国家旅游局对2009年我国国内旅游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国内旅游人数18.5亿人次,同比增长9%,国内旅游收入9500亿元,同比增长9%。
按照世界旅游组织总结的经济增长率与旅游人次增长率的关系:如果经济增长率超过3.5%,旅游人次增长率将超过经济增长率的1.3倍。由于中国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预期将超过6%,因此,中国国内游客人次还会有较大的增长率。这样,国内旅游市场就需要我国旅游饭店去深度开发。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07年我国旅游总收入为10957亿元,全国国内旅游收入为7770.62亿元人民币,占我国旅游总收入的70.91%,入境旅游收入占我国旅游总收入的29.09%。由此可以看到,国内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饭店业的主要市场,而且是持续增长的市场。
上述判断也被2008年1月到11月浙江省旅游饭店的经营情况所证明。由于浙江省的旅游业主要以国内旅游者为主,所以旅游饭店客房出租率与房价同上海相比,下降的幅度不大,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参阅表8。
(3)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基本状况。2007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4095.4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因公出境603.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3%,占出境总数的14.72%。因私出境3492.4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3%,占出境总数的85.28%。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07年我国居民出国旅游消费总额为298亿美元。
国家旅游局对2008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预计是:4600万人次,增长约12%。国家旅游局对2009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预期是:5000万人次,同比增长9%。我国出境旅游人数不断上升的数据说明:我国居民的旅游消费能力是较强的,如果我国各地旅游业包括饭店业能提供有吸引力的产品,至少可以将部分出境旅游需求转化为国内旅游需求。
六、中国旅游饭店的经营策略
基于上述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与旅游市场趋势的分析,参照国外旅馆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我国旅游饭店应对金融危机可以选择采取以下经营策略。
(1)针对入境过夜旅游者,重点开发周边的亚洲市场,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市场,新兴经济体市场,包括印度市场、俄罗斯市场、巴西市场。虽然2009年日本与韩国市场将出现负增长状况,但是,这些市场规模大、离我国距离近,另外,这些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也很高,出境旅游支出总额高,维持出境旅游消费生活习惯的惯性力量也较大(参阅表9)。
(2)针对国内过夜旅游者,重点是融合开发“观光游览、度假与休闲、会议、奖励旅游、例行大会、展览、婚礼和各种主题策划活动”市场,参阅表10。主题策划活动市场中包括医疗保健市场,如减肥或瘦身市场等。同时,深度开发退休的老年旅游者市场,他们要占2007年我国16.1亿出游人次的23.5%,参阅表11。另外,他们的退休收入也比较稳定,并且一年四季都拥有充裕的旅游时间。
(3)出现经济衰退或严重供过于求地区的旅游饭店,饭店投资项目要延期开业,也可以出租或转让给其他合适的企业继续经营。
(4)有资金或品牌管理实力的饭店公司可以低价收购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饭店。同时,开展委托管理、租赁经营和特许经营活动。因为,在客源增长量减少的情况下,优秀的著名连锁饭店品牌对争夺现存的客源市场具有较大的优势。
(5)利用经济衰退、土地价格与建设费用下降的机会,在有潜力的地方投资饭店,因为可以降低投资成本。同时,当饭店建成开业时经济可能已经复苏。另外,对饭店投资的类型与档次要进行创新选择,例如,可以开发更加简洁型的经济型酒店,开发更加简约型的高级和豪华酒店,前者如锦江之星旅馆公司推出的100元的百时酒店,后者如如家酒店连锁集团新开业的颐和酒店,也可以开发更加简约型的精品酒店与度假会议酒店。
(6)饭店要充分利用出租率不高的时段进行人员培训与品牌支持系统的建设,包括启动饭店的更新改造项目。
(7)当地政府要对饭店投资用地进行管理,防止饭店供给增长量过多。同时,要加强旅游目的地营销工作。例如,香港旅游发展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专门设立了会议、展览、奖励旅游推广中心。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要求,政府旅游管理机构要将2%的预算用于旅游目的地营销工作,因为“大河有水小河满”,另外,要鼓励饭店进行品牌建设。
(8)由于国内外股票市场低迷,股票价格急剧下跌,因此,目前饭店不宜于上市融资。例如,如家股票价格已经由2006年10月纳斯达克上市时的每股开盘价22美元――高出发行价59.4%,下跌到2008年11月11日的每股价格7.96美元,比发行价格13.80美元还减少了5.84美元。据《解放日报》报道: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A股市场一路单边下跌。沪综指从5000多点一路下跌至1800多点,年跌幅超过65%,单边下跌幅度之快、幅度之大均为历史罕见。2008年10月28日,沪综指跌到1664点,与2007年10月股指最高点6124点相比,指数跌幅更是高达72.8%。一年间,上海股票市场与深圳股票市场两市的总市值整体缩水高达22万亿元。
(9)政府要降低饭店业的经营管理成本,如让饭店的水费、电费享受其他企业的同等待遇。为饭店的人力资源培训提供资助经费。同时积极引导国民旅游消费,如推出国民休闲旅游计划。
(10)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包括建立跨行政区的周边旅游线路的合作推广联盟――长三角推广联盟;相关行业的合作推广联盟――航空公司、酒店业、旅行社业、景区点的推广联盟;相关饭店的合作联盟――饭店的采购联盟、培训联盟、推广联盟等,充分利用合作联盟所产生的协同效应。
一、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它对世界各国都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必然影响着国际工程承包,因此,了解和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状况及表现特征,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动向和特点,选择正确的战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济全球化主要特征为:
1.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增大
跨国公司被认为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又为跨国公司开创着更大的发展空间。据联合国《1997年投资报告》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44000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28万个子公司及附属企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他们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70%的直接对外投资,2/3的世界贸易,70%以上的专利技术和其他技术转让。10月3日贸易会议发表的《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则表明,1999年共有63000家跨国公司(下属公司近70万家)借助于外国直接投资、跨国收购和参股大幅度提高了其销售额,达到近134000亿美元,而在1998年跨国公司的销售总额才24000亿美元。这些跨国公司通过实行“全球战略”,将设计和销售活动放在市场中心区,研究与开发放在智力密集区,生产则放在劳动力密集区,彼此间通过信息网络密切联系,从而能对各地市场进行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并获取了最大利益,实现快速发展。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一些大跨国公司的年销额可以与大部分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相比似。
2.对外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日显重要
经济全球化致力于贸易、金融、投资自由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更加容易,呈加速趋势。《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1999年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已由1998年的6600亿美元增至8650亿美元,而由于企业跨国并购活动持续增长,今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规模可超过1万亿美元。在全球化下,海外投资的发展速度和重要性已超过了国际贸易。从发展速度上看,从1985年到1995年,国际直接投资年平均增长17.2%,大约是国际贸易年平均增长率的一倍。从美国来看,1994年美国出口只有2350亿美元,而其海外投资的总销售额却超过1万亿美元。可见,美国一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国际经济合作领域而不是传统的国际贸易领域。与此相呼应,近年来各国和国际组织在制定经济法规、规则方面,主要议题已从传统的国际贸易转到国际经济合作领域,如与贸易有关的投资规则,知识产权保护等。据统计,1998年有60个国家对145项涉及外国直接投资的法规进行了修改,其中94%的修改是为了创造一个对外国直接投资更为有利和宽松的环境。
3.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国际贸易、国际投资都离不开金融部门的支持和参与。近年来,以国际外汇交易、证券、股权与借贷为基础的国际金融市场交易发展迅速。以外汇市场为例,1973年每天的交易额仅为150亿美元,1983年达到600亿美元,1992年迅速发展到9000亿美元,1997年平均达到14000亿美元。外汇交易额与世界贸易额之比,1997年是9:1.1983年为12:1,1992年90:1,而1997年为100:1,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在全球化,表现为官方性国际机构增多,如7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77国集团等的影响和协调作用不断扩大;国际金融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等的地位进一步加强,跨国银行的力量也日益增强,出现了一批银行业巨头。
二、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出现新动向
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受世界经济的兴衰和重大政治、经济、军事事件的影响十分明显,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近几年,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好,承包工程市场也在不断扩大。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统计,1999年全球建设投资规模在1998年的3.24万亿美元的基础上增长了11.8%,达到3.6万亿美元;并预测今后4年将保持5.1%的年平均增长率,2003年将达到4.1万亿美元的规模与此同时,国际承包工程市场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动向。
1.承包工程领域扩大。
国际工程承包已突破了原来单一的工程施工和管理,延伸到投资规则、项目设计、国际咨询、国际融资、采购、技术贸易、劳务合作、项目运营、人员培训、指导使用、后期维修等涉及项目全过程、全方位服务的诸多领域,成为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综合载体,而且从纯建筑领域扩展到工业领域,矿山、水坝、电力、石化、冶金、交通、通讯等行业大项目明显增多。国际承包工程从主要为劳动密集型的基础设施逐步转向技术密集型的成套工程和劳动密集型的基础设施并举。据2000年8月14日出版的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杂志统计,1999年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在普通房地产市场的营业额为305亿美元,占总额的29.1%;工业市场营业额为423.1亿美元,占35.7%,其中制造业营业额26.9亿美元,加工工业117.2亿美元,石油化工业279亿美元;交通运输业市场营业额209亿美元,占总额的17.6%;电力市场营业额为71.9亿美元,占6.1%;供排水、污水处理及危险废弃物处理等环保产业61.7亿美元,占5.2%.
2.对承包商要求更高
(1)承包方式多样性、灵活性增加。当今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对单一
工程施工的要求趋于减少,客户更多要求承包商提供工程项目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承包方式呈现多样性。如EPC(设计——采购——建设)、BOT(建设——运营——转让)、DDB(开发——设计——建设)、DBFM(设计——建设——设施经营)、PDBFM(融资——采购——设计——建设——设施经营)等方式出现,从而对承包商的规模、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融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国际上的大项目更是倾向于共同开发,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美国最大的工程承包公司贝克特尔50%的工程都属于这种情况。从我们接触的几个项目信息来看,他们都是开发商做好了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和设计方案,然后要求我方承包公司开出银行保函,他们再拿我方保函去当地银行贷款,才能启动该项目。
(2)对技术创新要求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反映国际
工程市场:
一是,高附加值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如石化、冶金、电力、通信及环保等项目不断增多;
二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层出不穷,使传统的建筑项目的科技含量迅速增加,从而要求承包商在科技开发、专业技术、新技术应用方面且有更多的创新能力。可以说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国际承包商的竞争能力。如名列全球最大的225家承包公司前列的ABB路玛斯公司等之所以能称雄世界承包工程市场,主要是由于他们时刻瞄准技术含量高的工程项目,不断加强新技术的开发与投资,在许多行业拥有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日本清水公司则提出了“技术的清水”这一口号,就是力图在技术领域保持优势。
(3)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激烈
近年来,尽管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不断扩大,但买方市场的格局并没有改变,相反由于新的承包公司不断加入,从而使该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此外,不少国家采取的较为严格的控制外籍劳务的进入规定外国公司必须委托本国公司,外国公司必须雇佣一定比例的本国工人,外国公司只能与当地公司联合投标等措施,具有浓厚的保护主义色彩,也进一步加剧了竞争。为了提高竞争能力,一些国际承包商也根据自身的业务发展需要进行并购或联合,如美国著名的URS公司通过兼并D&M公司成为一家资产为20亿美元的超级工程设计公司;法国韦温迪公司以66亿美元兼并美国菲尔特公司,从而组建全球最大的水处理公司,这笔交易使韦温迪公司水处理业务收入成倍增长,达到120亿美元。总部设在巴黎的维西(VINCI)集团和GTM集团并购价达180亿美元,创该领域并购之最。
三、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公司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快速发展。至1999年底。累计对外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近75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40亿美元,已进入国际承包10强行列。业务遍及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400多家企业享有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经营权,对外承揽的工程项目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1999年,我国的对外承包公司更是表现不俗,在美国《工程新闻记录》评选的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中我国有33家公司入选,其中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位列第20名。但客观地分析形势,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迫切需要根据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出现的新特点,实施新的经营战略。
1.联合战略
从总体而言,我国对外承包公司普遍规模小,实力还比较弱,融资渠道不畅,竞争力有待提高。集中表现为业绩与国际大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位居225强第一位的美国贝克特尔集团1999年国外营业额74.42亿美元,总营业额112.40亿美元,新签合同额222.30亿美元,而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相应业绩为15.45亿美元、48.79亿美元、60.07亿美元。至于其他公司,则差距更大,因此,积极推动联合,构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大集团企业势在必行。
一是,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资与合作,借助他们的资金和人才优势,建立跨国企业,进入更多国家的承包市场;
二是,国内企业之间的联合,既可以是同行业联合,壮大规模,增强实力;也可跨行业联合,优势互补,扩大承包领域。如建筑企业与工业企业联合,建筑企业承担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企业提供成套技术设备;
三是,与金融机构联合,提高融资能力。联合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兼并、收购或控股,也可以通过政府无偿划拨进行企业重构;还可以以市场为纽带,形成“虚拟公司”。
2.“三外”结合战略
我国的对外承包公司熟悉项目所在国的法律、法规、风土人情,又具有一批懂外语、善经营的人才,这是其最大的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如何将这种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适应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特点,我们认为各企业应走“三外”结合之路,即将对外承包工程,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多角化经营。既可分散风险,又可获得综合效益。比如一些大型的建筑工程,往往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既要消耗大量的建筑材料,也要许多生活资料。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建筑材料若从国内带出运费较大,在当地采购又往往价格很高,这时可以通过效益成本测算在当地投资设厂,就地生产,比如生产砖、水泥等,以供项目使用;可以在当地设立销售商店,从国内出口生活用品以供人员之需,并对外销售。等项目完工后,这些投资的企业既可转让,也可继续自已经营,岂不是“三全齐美”。当然,实现“三外”结合,还需要国家能进一步放宽外经企业的对外贸易经营范围,并简化审批手续,提供优质服务。
3.科技战略
“科技兴贸”是我国外经贸的基本战略之一。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为了应对科技革命的挑战,适应国际承包市场的新特点,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振兴承包事业,才能不断提高竞争能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科技战略,领导是关键,人才是支柱,投入是保证。作为承包公司的领导,应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真正把科学技术当作第一生产力,从企业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为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是,要加强科研工作,创立自己的知识产权,形成科技优势;
论文摘 要:在中国的企业中,私营或中小企业的数量已达到了50%以上,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支主力军。本文从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入手,全面分析了大连市中小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发展可能存在或遇到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以期对大连市中小企业创建发展保障体系有所帮助。
从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来看,中小企业的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辽宁省中小企业占辽宁企业总数的99%以上,大连作为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中心,中小企业更是占了很大比重。中国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沿海的企业是中国对外出口的关键点。因此,着力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创建中小企业保障体系是当前应当研究的课题。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特点及大连市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使全球陷入了金融危机,世界的实体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抑制了各国经济的增长,金融市场动荡,资产价格缩水,失业率上升,蔓延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对中国中小企业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8年经济整体亏损22%左右,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于内陆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南部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于北部沿海地区受到的影响。2010年全球经济缓慢恢复,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后金融危机时代具有两个主要的特色,第一个最重要的特色是全球的经济虽然有所好转,但尚未完全恢复,当全球的经济终于从濒临的死亡危机中走出来时,还没有出现完全复苏的迹象,尤其在实体经济方面;后金融危机时代第二个特色是全球的股市和楼市都出现逐渐上涨,全球的资产市场显现了发展生机,股市前景较前阶段乐观。
2010年,各国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全球经济开始稳步回升。在中央启动了内需抵补外需不足的模式后,我国国内经济率先走出低谷,国民经济出现了稳步增长的势头。在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辽宁省遭受的损失相对较小,大连作为辽宁省的经济中心,也没有明显地遭受金融危机的打击,但大连市的中小企业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进入“后危机时代”,大连市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调整所有制结构,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经济发展取得了显着成绩。尤其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大连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机遇。但一直以来,辽宁省的中小企业发展相对落后于南方的一些企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相对落后,思维模式固化,品牌意识淡薄,产业能力弱等,加之中小企业本身发展环境比较脆弱,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小企业发展可能存在或遇到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好转,我国的中小企业也逐渐摆脱亏损的困境,有了很好的发展态势。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在良好的发展态势之下,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后,会出现某些制约我国中小企业的因素。
1、各国经济复苏程度影响对中国产品的接纳度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持续已有两年,目前世界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从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发达国家经济整体显现缓慢复苏的迹象。美国第三季度GDP环比增长率转正,德国和法国于二季度实现正增长,日本也连续2个季度出现了正增长,主要国家的PMI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反弹,预示着发达国家经济的缓慢复苏。从目前情况来看,一方面,世界经济发展相对平稳,有些国家已经实现了经济的正增长;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仍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全球经济格局中存在的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导致经济复苏将面临一系列的难题,这也导致了我国出口贸易虽然呈现了稳定复苏的态势,但尚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许多国家为了应对危机,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减少外部冲击,重新采用贸易保护政策,贸易保护主义正在不断蔓延。从未来趋势看,由于美欧发达国家抑制过度消费,全球存在较大的消费缺口,而且全球经济并没有完全复苏,贸易保护主义必将会不断蔓延,这将会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产生冲击,尤其是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产业,这些中小企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而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型企业少,这些企业没有品牌意识,生产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必然会受到限制。欧美国家的经济状况会影响民众的消费能力,而中国产品的市场拓展,长期以来一直面临一个重要的障碍是产品安全和产品质量形象,在这种状况之下,中国出口的增长就会难上加难,中小企业的发展也会面临挑战。
2、资金紧张,企业运转出现困难
我国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常常只重视销售业绩和企业利润的增长,而对于营运资金的使用效率、营运资金的安全性等问题考虑较少,资金周转速度慢,各方面成本压力加大,从而导致企业的利润减少。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为了节约采购成本或为了保证生产经营的连续性,常常在原料采购环节中一次性采购材料数量过大,占用了企业的营运资金。除此之外,由于之前金融危机的打击,很多企业经济运转困难,导致销售款项难以回笼,增加了企业应收账款的周转周期,还使企业营运资金的循环速度放慢。尤其是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用工数量增加,劳动力成本增加,再加上国内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致使企业的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资金运转更加困难。
3、融资困难
融资难是长期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老问题,而银行借款又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所以金融业的支持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利润下降,使其内部融资能力变弱、财务压力增大,再加之中小企业本身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企业内部资金紧张企业运转出现困难。而从国家政策来看,限制对中小企业开放融资渠道,各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中央明确提出了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后, 各商业银行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对信贷更加谨慎,进一步加大了贷款的审核力度,对陷入资金短缺的企业的贷款提出了更高的担保条件,导致这些企业得不到所需资金,使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进一步恶化。
4、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相对落后
虽然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自身管理体制仍相对落后,导致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如产品质量、品牌意识、信息闭塞以及诚信问题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偏好于质量好、品牌信誉好的产品。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规模限制、没有品牌意识以及技术水平低下,而且不追求技术创新,不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生产的产品质量差,售后没有保障,导致消费者对中小企业的产品不放心,引发了中小企业的诚信问题,而诚信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这种状况下,中小企业产品市场将面临重大挑战。
三、大连市中小企业的保障体系建设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竞争的不断深化,自主创新在科技发展和国家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愈显重要,在我国,中小企业正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落后必将被淘汰,所以中小企业想要进一步发展,就应有长远的目光,关注在本行业中产品的发展方向,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发挥中小企业的“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的优势抵御来自产业中各种竞争类型的压力。大连作为知识经济全球转移的首选地,更要加强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大连市的软件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今软件业的发展成就得益于不断地进行自主创新,软件业务领域发展呈现多元化和高端化趋势———由初级软件开发和业务流程处理,向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业务扩展已形成了较好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2、强化对中小企业国家政策扶持
为了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09 年9 月19 日,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大对中小企业财税扶持力度等8个方面29条具体意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要坚持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与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相结合,坚持改善外部环境与企业自身加强管理相结合,努力改进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素质。扶持政策的重点要完善政策法律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在财政和信贷资金支持、就业创业政策扶持、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国际国内市场开拓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也要给予一定的扶持和鼓励,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社会负担。
3、促进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 加强企业间科技创新的战略联合
许多成功企业运用信息化建设, 树立了自己独有的竞争优势,在各自行业中独树一帜。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的工作运转效率。良好的信息系统,可以使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的运营状况,更加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同时社会的变化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与生存,因此企业要及时感知社会的变化。企业信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企业要运用高科技手段保证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准确性,要明确规定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为企业发展所用,全面进行信息的收集,确保沟通渠道畅通,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近年来,大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两化融合"战略,积极推进电子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工作中的应用,使全市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快速的发展阶段。
4、强化对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扶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涌入竞争市场,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内部控制问题对其发展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处理是否妥当,决定了企业整体的运行效率以及能否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对该问题的研究,对企业的发展有十分珍贵的价值。
一、内部控制概述以及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1.内部控制相关概念概述
内部控制即企业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为了使企业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并且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企业所能获得的资源,达成企业制定的经济管理目标,而在企业内部实施的一系列调整、制约、计划、控制和评价的方法。通过企业进行合理的内部控制手段,有助于企业完成自身所规定的经营目标,保障企业的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可以顺利进行,确保企业能够按照既定的决策以及发展方针切实执行。
2.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首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一个普遍的??题便是企业内部针对内部控制没有建立健全的体系制度。我国各个企业普遍存在企业同级部门间的沟通及交流不足的现象,各部门之间不进行充分的业务上的相互沟通,相关的企业内部信息只在部门上下级之间进行传递与沟通,使得企业内部横向部门之间严重缺乏监督与管制。企业在这些方面缺乏健全完善的制度进行硬性的规定,无法有效约束某些管理者或员工对公司的利益进行损害。可能会有企业相关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或对企业利益心怀不轨进而做出破坏企业正常发展的事情。企业的相关制度不完善,究其根本是由于企业对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没有抱有足够的重视,这就直接导致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无法正常进行,财会部门的工作分配混乱,使得工作效率低下,也不符合法律所规定的企业应有的部门制度,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会出现错误信息,对企业的发展没有任何有利的作用。企业制度的不健全,很可能使企业出现严重的财务漏洞以及大量虚假的信息。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从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不予以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建立正规的相关部门,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愈加严重,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
其次,企业的风险评估体系不够完善也是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各企业都在不断壮大自身的经营力量,导致经济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市场具有极度不稳定性,随之导致的便是各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经营风险,使得企业随时面临着经济利益受到损害的风险。企业为了保证自身在经济波动中不受到过大的影响,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最大程度地避免企业经济损失。企业的内部控制便包括了企业的风险评估,并且是内部控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措施的作用,企业要建立完整的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全面的预估,并针对不同的可能性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做好万全的准备,真正发挥风险评估的作用。中小企业对于风险的应对能力不管从综合实力还是预防能力上都还较弱,无法对风险进行及时全面的预估,对风险预估的重要性意识也较为匮乏,导致中小企业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风险时,无法做出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最终导致了企业的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失,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除上述之外,中小企业存在的内部控制上的问题还有最基本的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全面,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直接导致了内部控制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大多数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不具有科学全面的理解,只片面地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企业对于内部运行流程的监督,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只停留在书面的制度要求与控制上,认为内部控制尚不属于中小型企业需要考虑的范围内,只有在企业达到了一定规模后,在企业的业务流量到了较大的程度后才需要启动内部控制模式。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错误的理解,直接导致了企业最基本制度的健全没有得到保障,使企业无法顺利地发展壮大。企业除了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之外,部分企业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也没有充分地认识到,会计及审计相关部门没有认真地建立起来,使得企业的相关业务不能规范地进行,企业的经济便无法正常地发展下去。
二、中小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措施
1.改善企业的管理思想,加强重视程度
我国中小企业要想改善内部控制上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转变原本的较为传统落后的管理观念,真正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中小企业在进行管理时,由于没有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与技术的指导,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无法得到准确的评价。中小企业正处于企业初步开始发展急需稳定的阶段,需要企业尽快制造相当的收益以维持企业正常的经营,企业更多关注的是企业相关经营活动所需的成本以及所能带来的收益,对于企业发展极为重要的内部控制常常忽略或者没有关注到企业真正的内部管理上,只将内部控制注重在成本及经历控制上,久而久之,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企业的管理者没有再顺应企业的发展状况制定新的发展规划,管理思想相对于发展现状变得落后。因此要改变管理者以往的管理理念,使内部控制能够符合企业现状并且顺利进行。
2.加强中小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发展标识,是企业精神凝固的象征,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激励企业员工,使其全心全意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工作。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也少不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因为要使企业内部控制能够顺利进行,不仅需要从根本上对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更需要为员工的精神提供有力的支持,为员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才能从根本上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得到有效的开展。
建设企业文化可以从多个方面分别入手。首先建立企业特有的企业价值观,适时组织企业内部的文化培训,让企业员工切实将企业的价值观渗透到自己的思想中,为了企业的发展献出属于自己最大的能力,将企业价值观作为自己日常工作的思想动力。其次规范企业的各项制度,用明确的规定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让企业的发展稳定地持续下去。企业还需要将创新思想输入到企业全体员工的思维中,鼓励全员进行各方面的创新,从本质上贯彻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
3.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日益趋向信息化,中小企业要想快速适应当前主流发展趋势并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在技术上完善自身水平,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企业管理者要端正对于信息化管理的态度,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适当程度的信息化管理,对于信息化管理成果也要理智对待并及时改进不足之处。企业需要有效利用企业的发展资金,有效地进行信息化人才培养,科学地建设信息化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注意以高效实用为原则,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培养出企业所切实需要的信息化人才。
作者认为,各国经济、货币领域合作是解决当今世界经济失衡的无奈选择,中国应做好以下七件事情:
进一步加快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继续减轻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进一步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管理;
坚持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加大“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要确立放慢海外上市节奏,积极发展本土资本市场的战略安排;
进一步运用好货币对冲操作手段;
增加双边贸易协定,提高亚洲区内货币的结算功能;
更重要的是应该积极落实并长期坚持内需主导战略。
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是2005年全球经济最激动人心的事件之一。但严格说,汇率改革并不是从7月21日才开始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近两年特别是2005年,相比改革开放27年中的任何时期,是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市场化措施出台最密集、进程最快的两年,是中国汇率制度有规划、有部署改革的两年。
人民币汇率水平的走势分析
市场升值预期信号在减弱
人民币汇率改革措施出台后,一方面尽管海外各种媒体评论众多,有的认为改革并不彻底,但毕竟是朝着浮动迈出了关键的、可喜的一步,因此客观上相对稳定了市场的预期。另一方面,美国近期警惕通胀所采取的措施如利率上涨,使中美利差扩大,美元短期内将较为坚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从市场的短期分析看,海外近期人民币NDF(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走势已下降,银行远期净售汇敞口出现扩大趋势,表明投机压力的热钱逐渐减少,人民币大幅升值预期趋于平稳。另外,从FDI等长期资本流入因素看,2002年以来虽然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绝对额有所上升,但占GDP的比重却一直在下降。2005年1~10月份,实际利用外资增幅明显下降,4月、5月、6月、7月、8月、10月这六个月甚至出现负增长。根据IMF预测,未来国际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的速度将趋慢。2004年高达2320亿美元,2005年将骤降到1330亿美元,2006年可能是540亿美元。其中对亚洲各国,2004年为1330亿美元,2005年约800亿美元,2006年更少,净流入为340亿美元。这也是考虑人民币汇率变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总之,从市场数据分析,不论是海外投资者,还是国内的企业,尤其是国内的外资企业,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在下降。有升值预期,但幅度并不大。
实际大幅升值的压力不大
(1)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在不断释放人民币升值压力。2005年7月21日改革后,大量改革措施的效应尚未完全发挥,而且还存在进一步改革的空间,因此完全有可能进一步释放各种长期被压抑的用汇需求,以减轻升值压力。
(2)中美利差在一个时期内仍可保持一定的差距。中国目前对银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外汇政策的“胶着”,使货币市场利率一直走低,目前处于历史的最低位。另一方面,随着近三年来实体经济的高速增长,部分行业产能供给过剩压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问题,企业利润增长幅度减弱,物价上升速度减缓,出现了对整体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担心。因此走低的市场利率趋势难以急速改变。而美国为了吸引海外资本回流,防止通胀,弥补巨额赤字,又羞羞答答地重复使用历史上曾使用的“强势美元”政策,连续提高利率。近期第12次加息丝毫不意味着加息连续性动作的结束,或者说已放松对通胀的担忧。因此中美利差趋势仍有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的中央银行可基于中国、美国经济运行周期的特点,巧妙运用好自己的货币政策。
(3)中美物价水平在不断接近。虽然中国的名义工资、消费价格相对于美国,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但中国名义工资的增长率已持续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1994~2003年,美国制造业货币工资年均增长3.03%,中国年均增长率高达13.04%,远远高于美国。此外,两国的价格水平也在不断接近。虽然美国的批发价格年均增长率略高于中国,但在消费价格上,中国的年均增长率却高于美国。因此从实际有效汇率来看,存在自然调节因素。加上中国目前对电价、油价及其他一些公用事业、资源价格的进一步改革,又会发挥物价对汇率升值压力的缓解作用。
(4)市场机制的进一步深度改革,不排除中长期存在贬值可能性。从中长期看,中国劳动生产率持续高于美国,人民币仍有升值的潜力,但同样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处于转轨中,2万多亿元的社保资金缺口,1万多亿元的银行不良资产,加上一些地方政府难以测算的巨额债务,对一个迫于各方压力而经验不足的开放经济体制而言,对这些历史痼疾的择机解决和进一步主动调整内需主导战略,并不意味着劳动生产率一定程度的提高肯定会使人民币升值。换句话说,也许存在阶段性贬值的可能性。可能能否变为现实,主要取决于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和对赤字财政政策的态度。起码从目前看,运用一定的外汇储备,适时推出相关的改革措施,包括消化巨额不良资产、解决社会保障体系的欠账、建设各种战略储备和重大设施,都可以主动成为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有力措施。
(5)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的渐进性。能否顶住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国际压力,从国际经验看,在人民币资本项下未完全开放限度内,监管资本跨境流动尚有相当的空间和较为成熟的政策经验。鉴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和中国经济发展中问题的复杂性,相信中国政府对于人民币项下完全可兑换的进程,将会有一个非常谨慎、渐进的态度,这一进程绝不可能像市场预期的那么快,更不可能按照国际游资预测的或鼓噪的轨迹走。中国仍会采取严格的资本流入管制,并视发展状况出台新的政策,尤其是对短期流动性资本的管制。加上此期间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经验的逐步积累,必然会加大投资者的投机成本,增加国际游资对人民币直接冲击的难度。
归纳说,在中国的改革、发展和适度的资本管制过程中,只要政策运用适当,仍然有余地消化国际游资对人民币币值的冲击压力。
判断性结论
(1)人民币汇率会在双向波动、小幅升值过程中继续保持相对的稳定。2005年7月21日外汇制度的改革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开始。但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毕竟存在一个“管理的目标”。在目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压力明显大于实体经济内在升值需求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中国金融改革进入关键时期,经济、金融变数较多,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对浮动汇率尚需有个适应过程,而且在汇率调整对改善国际经济不平衡影响有限的情况下,大幅度轻率调整人民币汇率,风险过大,既不利于中国国内经济、金融的稳定,也不利于世界经济与美国经济的稳定。因此,在人民币汇率调整方面,“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基本原则不会变,也不应变。我们认为,这两年,汇率政策的调整,更多地体现在“观察、适应”的方针上,期间,中央银行有能力将人民币汇率保持在即使有微弱升值、但仍是小幅双向波动中的相对稳定。
(2)选择适宜时机适当扩大汇率浮动区间。从更长时间看,市场供求力量决定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影响将越来越重要。至于选择什么时机适当扩大汇率浮动区间,我们认为,只有在进一步推进金融体系改革和外汇市场改革的基础上,在基本吸纳和消化已经采取和准备采取的一系列市场化改革因素后,当产生新的市场供求因素的刺激与推动,才会出现适当的时机。但是推出的仍是遵循“有管理”目标的“适度的”浮动区间。此期间应该不排除在个别时段人民币升值幅度由市场力量所决定,超过0.3%;不排除在汇率改革措施因各方面原因仍不能释放和消化市场等因素带来的升值压力时,提前适度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
升值预期过高的基本原因:货币因素大于实体因素
一方面,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势必出现人民币升值的可能。1995~2003年间,中国制造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与美国、OECD国家相比,累计增长了1.2~1.5倍。另一方面,90年代后国际政治社会中“冷战”的结束,国际资本的流动冲破了长期以来意识形态的障碍,给正在打开国门,进入资源全球化配置的中国,创造了极大的机遇,加上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使中国出现了从1990~2004年15年间有12年的双顺差现象也势必驱使人民币币值趋于上升。但是人民币币值是否如海外有关机构和人员评论的,被低估了25%?40%?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基本的原因导致人民币遭遇如此大的升值压力?我们的基本结论是:升值固然有实体经济因素,但更多的压力体现在货币性因素上。
作为世界第一大国和拥有国际储备货币发行权的美国货币政策,前几年仅仅从考虑解决国内经济矛盾的需求出发,一直保持低利率政策,发行了过多的美元。同时,各国中央银行特别是亚洲的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市场的干预,持续不断的支持美国的巨额“双赤字”,导致世界货币基础增长迅猛。从1997年以来,全球货币基础(全球流动性)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全球的生产增长速度。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资本流动的增长速度已远远超过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20世纪80年代初的国际短期资本为3万亿美元,到1997年底增加到了7.2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当前仅对冲基金就有8000多只,约有1万亿美元资产。巨额的货币资金必然要在全世界各个角落猎取利润对象。从已经破灭的美国新经济泡沫、网络泡沫、股市泡沫,到目前风险极大的美国房地产泡沫,从投机世界石油到目前投机世界黄金、贵金属甚至于森林资源,全球过剩资金一刻不停地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导致各个被投机的商品出现了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价格走势怪现象。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间过剩资本的流动,不间断地带来一些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不稳定。目前,尽管中美贸易差额问题如美联储格林斯潘所说,解决差额问题仍不足以解决美国的经济问题,但多年的双顺差及高额的外汇储备,按美国强权主义解决美国历次经济问题的惯用思维,自然仍被授人以口实,被国际游资利益集团所大造舆论,造成人民币极大的升值压力。
此外,国内经济实体恐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海内外强大舆论压力,加快资产调整,又循环加大了升值压力。前些年外流的海外资金回流,国内贸易企业通过贸易信贷(提前收款、推迟付款、信用证等贸易项下融资)的货币资产调整,个人的美元、人民币间资产转换,最终必然是成倍放大实体经济面反映的人民币升值要求。
重要的是长期分析:中国汇率的国际环境
即使中国政府目前的决策丝毫无误,也并不能完全理想解决当今全球经济、贸易的失衡问题。全球经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的失衡,是美国多年经济政策的结果。由此评价美联储格林斯潘18年的政策和遗产,对世界而言,是福还是祸?需进一步认真研究。因为要解决目前世界经济失衡带来的全球汇率波动,首先需要美国以大国负责的姿态来对待全球经济失衡,主动对多年积累的已扭曲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同时,鉴于美国经济“硬着陆”会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巨大风险,最后无奈的选择,只能是各国加强合作,分别调整自身的经济结构,才能逐步改善国际货币体系。
当前世界贸易格局是近15年国际政治、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
理论上,贸易格局的变化与汇率的变动密不可分。但全球15年来贸易格局变化如果不是汇率因素起决定作用,又是什么力量在暗暗地发生作用?
从9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再也不局限于发达国家之间,而是加速面向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便宜的发展中国家,并以资本输出带动制造业生产能力输出。1991~1997年,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只有8.8%,而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却增长了32.3%,发展中国家在吸收国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也从1990年16.5%上升到1997年40%。
与世界资本输出结构及输出目的的变化相对应,世界贸易结构显现出三大特点。
一是跨国资本流动直接带动了东亚各国包括中国的国际贸易。当前的国际分工体系,不再局限于差异性产品,而是生产链条在全球的重新配置与延伸。跨国资本流动不再以当地市场与自然资源为主要目的,而是以资源、风险的全球配置为主要目的。中国及东亚的情况表明,直接投资与贸易顺差之间的相关性明显增强。尤其在中国,1997年以后利用外资和贸易顺差的走势基本一致。
二是当前世界的资本流动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进行,跨国公司引导了国际贸易的流向,决定了世界贸易的基本格局。目前全球生产的1/3,国际商品贸易的1/2以上,国际技术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的3/4以及外国直接投资的90%都是由跨国公司进行的。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提高,导致国际贸易竞争正从过去以企业间的比较优势为主,转变为以在国际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竞争为主,国际贸易格局由原先的产业间贸易为主,转向产业内贸易和跨国公司内贸易为主。
三是世界三大区域的贸易差额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对其他两个区域的贸易从“一顺一逆”(对欧盟顺差,对东亚逆差)变成“双逆差”;欧盟从“双向逆差”变成“一顺一逆”(对美国顺差,对东亚逆差);东亚“双顺差”情况没变,但对欧美的顺差规模从1000多亿美元增长到4000多亿美元。
汇率对世界贸易基本格局的影响在逐步弱化
传统经济学认为汇率能自发调节贸易差额。但由于世界贸易基本格局的变化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目前汇率对世界贸易基本格局的影响已弱化。
(1)汇率波动基本已由金融易主导。全球跨国货币交易量已远远超过全球贸易量,跨境外汇全年仅日均交易量已达世界全年贸易额的10%左右。由于全球资产泡沫此起彼伏,金融易的流向、目标物经常脱离实体经济。汇率波动信息中存在噪音,不仅不能自发调节贸易差额,有时甚至背道而驰。即使汇率波动的方向与幅度较恰当,其效应的显现往往还需相当时间。因此,平衡贸易差额已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汇率的市场化调节。从现实看,1995年以来,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持续扩大,但美元实际有效汇率在1995~2002年间走强,2002年后却出现疲软;日元1985年广场协议后大幅升值与波动,但日本贸易一直顺差。
(2)部分汇率风险已被跨国公司内部化。当跨国公司成为国际贸易主体后,汇率成了跨国公司内部核算价格,主要调节内部的利益分配,对整体利益影响力有限。中美贸易中尤其是中国对美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美资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从1992年到2005年,中国实际有效汇率发生较大波动,但据美国商务部报告,1992~2004年的关联贸易占美自华进口比重却从10.5%一路上升到27.1%,占美对华出口比重从4.9%上升到14.2%。
(3)汇率波动基本不影响产品最终售价。一方面,产品最终售价中服务等非贸易部分占比不断提高,对汇率的敏感性下降。据美国经济学家估计,中美贸易的价值链基本上由美国企业控制。美国自中国进口价值1美元的商品在美的零售价约4美元,3美元被美国的品牌拥有者和流通领域赚走。中国仅得1美元,其中有20美分相当于利润和折旧,往往被出口企业所有人――台湾或香港厂商获取,还有30美分用于购买进口原料,中国投入了大量劳动力和基础建设,仅得50美分。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以消费品为主,且美国掌控价值链的绝大部分,因此人民币小幅升值并不会改变其零售价格。
另一方面,汇率大幅高频波动,使国际贸易承受不必要的汇率风险。为保持市场份额等目的,出口厂商更倾向于自我消化汇率风险,而不是用再定价方式转嫁,汇率波动对需求的影响弱化。
从1985~1987年间美日的经验看,进口价格与汇率波动、出口价格与生产成本的相关性相当弱。美国1985年汇率贬值后半年,真实进口价格仍低于其最初水平,一年后真实进口价格的上涨幅度,比起美元的贬值幅度仍微不足道。日本的单位劳动成本与制造品的出口价格变化比例也极其不相称,日本制造商试图稳住出口价格,而不是使价格与成本同比例变化。
(4)贸易不平衡格局具有自身长期的内在稳定性。不仅汇率对贸易、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力在下降,而且经济周期对贸易差额的影响力也出现下降,全球贸易基本格局具有一定的内在稳定性。从实际情况看,1996~2004年,不但世界各国的汇率发生了较大波动,各国经济也发生了较大的调整,但从国际经常项目基本格局看,并未发生显著变化。美国在将近1/4个世纪的时间内一直陷入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的局面,且逆差的绝对额不断扩大;欧元区除个别年份(如2000年)出现逆差外,均为顺差;日本一直保持顺差;亚洲国家(日本除外)的顺差则在不断扩大。总之,可以说除非汇率发生长期、大幅波动,汇率波动很容易被经济结构的调整所吸收。
进一步分析,贸易差额呈现明显的逆周期特点。1984~198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高达13%以上,顺差急剧下降,从1983年的0.3%下降到1985年的-5%左右;1989~199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只有4%,但贸易顺差大幅增加,从1988年的-1.9%上升到1990年的2.2%;1993年前后经济增长率高峰时期超过14%,贸易顺差却从1991年的2%下降到1993年的-2%水平。其他时期也大体类似。
日本从1955年以来经济增长大致分三个阶段,一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的高速增长阶段,大约在10%左右,除个别年份出现少量贸易盈余外,均为贸易赤字;二是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后期,经济实际增长率在4%左右,贸易差额波动较大,既有大额贸易盈余,也有大额贸易赤字;三是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以来,实际经济增长率在1%左右,甚至出现负增长,一直有大额贸易盈余。
可见,汇率对贸易差额的影响不能说已完全没有,但相对以前任何阶段,影响力大为降低。汇率波动不会轻易影响单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但仍应考虑。第一,存在多个相类似竞争优势的国家,汇率的长期大幅波动,仍会导致跨国公司重新配置资源,从而影响其贸易差额。第二,汇率的波动往往导致某个国家部分原有优势的丧失,需要重新寻找、建立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这个过程仍然充满风险。但从国际经验看,在应对汇率波动方面,除个别国家出现失败外,在不发生金融危机的条件下,大部分国家仍能有较强的调整能力。第三,汇率波动对国内不同企业的影响不同。跨国企业、大企业有能力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配置生产链,因此能有效抵御,甚至利用汇率波动。但出口导向的内资中小企业,尤其在外汇市场发育不完全的环境下,汇率波动对其危害较大,较直接,不能忽略。
汇率的背后:世界货币体系失衡的再次显现
(1)美元本位货币体系的脆弱性:“特里芬难题”与汇率风险。一方面,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美元的本位货币地位遭到削弱,但当前美元仍占各国外汇储备的60%以上,国际外汇交易的40%、国际贸易结算的50%以上。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仍面临着“特里芬难题”,即作为国际货币要求的货币坚挺与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要求的国际收支逆差之间的矛盾。
另一方面,世界上美、欧以外的非储备货币国家,尤其是资本项下不可自由兑换的国家,经常项下差额产生的资金余缺,其汇率风险是无法消除的,在贸易不平衡格局长期化的环境下,这种风险不断累积。从官方持有的非本币资产,尤其是美元资产看,到2004年,东亚13国的外汇储备为23093亿美元,占世界各国官方总储备的比例已经达到61.4%。从包括官方与私人的外币净资产头寸看,这种不平衡在不断加剧。拉丁美洲国家的外币净负债不断增加,从1994年的436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1824亿美元,增长了4倍多。而亚洲大经济体的外币净资产则从1994年的1390亿美元,一路上升直到2002年的6717亿美元,增长了5倍多。中欧国家的外币净资产增长得更快,从1994年的7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394亿美元,增长了56倍多。
(2)美元发行不受约束,导致世界资产泡沫与金融危机不断。更重要的是,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除延续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在的“特里芬难题”外,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不再有黄金约束,世界货币的发行往往服务于一国国内的经济需求。从1998年以来,美国M2的增长速度连续六年高于GDP现价的增长速度,存在美元的超额供给,引起了美国及世界此起彼伏的以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暴涨为特征的信用泡沫。从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美国经常账户累积了3万亿美元的赤字。当这3万亿美元的货币进入拥有对美国贸易顺差国家的银行系统,遇上某些国家政策稍有不慎,就开始了一个创造泡沫的过程。银行开始疯狂扩大信贷,引起了经济空前的繁荣,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急剧上涨。由于几乎每个产业都容易获得低息贷款,提供了过多的生产能力。当投资和经济增长异乎寻常地加速时,资产价格的泡沫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正是这样一个过程,推动了前面提到的从美国的股市泡沫、新经济泡沫、房地产泡沫,到目前全球的石油价格、黄金价格、一些贵金属价格、森林资源的不正常走势。而且可以大胆预计,这个过程远没有结束。
关键词生物柴油;优点;制备;发展现状;措施;油葵;能源植物
AbstractThe merit of biodiesel,the preparation method,as well a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atus at home and abrod were introduced. Then the advantage of oil sunflower as biodiesel energy meterial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measures in developing oil sunflower biodiesel industry were propos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biodiesel.
Key wordsbiodiesel;merit;preparation;development status;measures;oil sunflower;energy plant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支柱,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也飞速增加。据BP公司的预测,按照目前的开采量计算,全世界石油储量只能开采40年,天然气为65年,煤炭为165年[1]。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寻求可再生能源倍受世界各国关注。生物质能源作为可再生能源,是目前世界能源消耗总量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生物质能源最重要的可再生液体燃料之一,生物柴油具有能量密度高、性能好、储运安全、抗爆性好、燃烧充分等优良使用性能,还具有可再生性、环境友好性及良好的替代性等优点,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大宗生物基液体燃料[2],合理开发利用生物柴油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都将产生深远意义。
1生物柴油的特性
生物柴油是植物油、动物脂肪以及食用废弃油等油脂物经过酯基转移作用得到的脂肪酸酯类物质,包括脂肪酸甲酯和脂肪酸乙酯[3-5],具有石化柴油所不可比拟的优点。
(1)良好的燃烧性能。生物柴油燃烧指标十六烷值高,大于49(石化柴油为45),含氧量高,有利于压燃机的正常燃烧,在燃烧过程中所需的氧气量也较石化柴油少,燃烧、点火性能优于石化柴油。
(2)优良的环保性能和再生性能。生物柴油环保性能主要表现在:含硫量低,使二氧化硫和硫化物的排放低,可减少酸雨的发生[6];因其含氧量高,使其燃烧时一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基本不含芳香族烃类成分,产生的废气对人体损害低于柴油。生物柴油是以动植物的生物质为原料,因而又具有良好的可再生性能。
(3)较好的低温发动机启动性能和性能。与石化柴油相比,生物柴油无添加剂时冷凝点达-20 ℃,具有较好的发动机低温启动性能;具有较高的运动粘度,在不影响燃油雾化的情况下,生物柴油更容易在汽缸内壁形成一层油膜,从而提高运动机件的性能,降低喷油泵、发动机缸和连杆的磨损率,延长其使用寿命。
(4)较高的安全性能。生物柴油闪点高,不属于危险品,有利于安全运输、储存。
(5)原料易得。生物柴油的原料是植物油脂、动物油脂、植物油精练后的下脚料、酸化油、潲水油或各种油炸食品后的废弃油。其中植物类主要包括油菜、油用向日葵、大豆、棉花、芝麻、花生、蓖麻、亚麻、文冠果、乌桕树、棕榈树、椰子树、油桐树、野苏树、桉树、油茶、麻疯树、光皮树等含油质植物所榨取的油料。
总之,生物柴油作为一种可再生液体燃料,具有安全、环保、可再生等优点,发展生物柴油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举措。
2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
生物柴油的生产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物理法与化学法。物理法包括直接混合法与微乳液法;化学法包括裂解法、酯交换法。物理法操作简单;但产品的物理性能(如粘度)和燃烧性能都不能满足柴油的燃料标准。化学法中的裂解法能使产品粘度降低3倍,但仍不能符合要求。酯交换法是利用低碳醇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植物油或动物油中的脂肪酸甘油酯进行反应的一种适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的方法[7]。酯交换法的催化剂包括酸碱催化、酶催化、超临界催化和超临界介质中的酶催化等[8]。超临界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方法。由于能很好地解决反应产物与催化剂难分离问题,因此超临界酯交换法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9]。它的最大特点是不用催化剂,在较短的反应时间内取得较高的反应转化率,极大地简化了产物分离精制过程。超临界的甲醇溶解性相当高,油脂与甲醇能很好地互溶。超临界甲醇法中,超临界甲醇既是反应介质又是反应物,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采用超临界甲醇法,酸和水的存在对最终转化率没有影响[10]。与现行化学法相比,在反应速度、对原料的要求和产物的回收方面都有优越性,因而日益受到人们重视[11]。生物酶法合成生物柴油具有条件温和、不需要昂贵设备、醇用量少、产品易于收集、无污染物排放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生物柴油合成方法,但也存在酶成本高、产物难分离、副产物抑制作用等问题。
3生物柴油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3.1国外生物柴油发展现状
生物柴油的研究最早始于1970年[12],近15年内发展较快。尽管其发展的历史不是很长,但是由于其良好的性能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大约有28个国家致力于生物柴油的研究和生产[13]。为大力推进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欧美国家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财政补贴、优惠税收等政策支持,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等国已建立了数家生物柴油生产厂并开始大规模利用生物柴油[14-15]。在生物柴油原料上,欧盟国家以油菜籽为主要原料,美国、巴西以大豆为主要原料,东南亚国家则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种植油棕以获取油脂资源。据2009—2012年中国生物柴油产业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09年世界生物柴油年产量已达到1 590万t。其中,以法国和德国为主的欧盟国家生物柴油产量约为870万t,美国生物柴油的产量约为150万t,巴西120万t,阿根廷110万t。预计2010年世界生物柴油产量可达1 900万t以上。
3.2国内生物柴油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柴油的研究与开发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部分科研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内容涉及到油脂植物的分布、选择、培育、遗传改良及其加工工艺和设备。20世纪80年代,由上海内燃机研究所和贵州山地农机所联合承担课题,对生物柴油的研发做了大量基础性的试验探索[16]。许多科研院所和高校在植物油理化特性、酯化工艺、柴油添加剂和柴油机燃烧性能等方面开展了试验研究,同时中国林业科学院根据天然油脂化学结构的特点,研究了生物柴油和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综合制备技术,使生物柴油的加工利用不仅技术可行,而且经济上可以实现产业化[17]。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在发展生物柴油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产业化规模还较小[6]。虽然我国生物柴油的发展仅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我国政府对发展石油替代燃料非常重视,制定了多项促进其大力发展的政策,“十五”规划纲要将发展生物液体燃料确定为国家产业发展的方向。2004年,科技部启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生物燃料油技术开发”项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也明确将“工业规模生物柴油生产及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列入“节约和替代石油关键技术”中。“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也将生物柴油等生物质能源的研发列在首位[18]。目前我国生物柴油的研究开发也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海南正和、四川古杉和福建卓越等公司都已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相继建成了规模超过万吨的生产厂,特别是四川古杉以植物油下脚料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产品的使用性能与0号柴油相当,燃烧后废物排放指标达到德国DIN5 1606标准[19]。这标志着生物柴油这一高新技术产业已在中国大地诞生。生物酶法制取生物柴油也取得了很大进步,2007年河北秦皇岛领先科技投资建设国内首家年产10万t生物酶法合成生物柴油产业,该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总体来看,我国生物柴油的发展状况良好,生物柴油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4油葵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优点
生物柴油的原料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区域可行性、原料价格和燃油价格等。选择油葵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是由于油葵具有如下一些特殊的性能。
(1)油葵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不占用优质土地资源。首先,油葵对气候温度要求不高,世界各地区的各类土壤或各种地貌均可种植[20]。其次,油葵抗逆性强:抗旱、抗病、耐盐碱,作业简单,生育期短。再者,与一般作物相比,种植杂交油葵省工、省肥、省水、省农药,易管理、成本低、效益好。在无霜期较短地区可以生产1季,在无霜期较长地区还可以栽培2季,这样便提高了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第四,杂交油葵是盐碱地先锋作物[21],对盐碱地具有很好的改良效果。在全盐量0.77%的土壤条件下(属重度盐渍化),杂交油葵产量高达4 395 kg/hm2。有鉴于此,可在我国沿海盐碱地、内蒙古、新疆等地区大规模发展能源油葵产业。
(2)油葵的丰产性和高含油率是农牧民增收的物质基础。油葵皮薄饱满出仁率高,一般出仁率达到75%,而且籽实含油量高,一般达到45%~50%。因此,种植杂交油葵可以较大幅度的增加农牧民的经济收入,特别是在我国较贫困的西部地区,广大农牧民经济条件的改善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油葵综合利用潜力大,可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油葵的花、花盘、茎杆、皮壳的综合利用价值也很高。葵花是很好的蜜源,可以发展养蜂业。花盘是畜牧业的精饲料,最适合饲喂猪、鸡,可以做青贮饲养牛羊。花盘含粗蛋白7%~9%,含粗脂肪6.5%~10.5%,几乎与大麦、燕麦相当;无氮浸出物(主要是淀粉)48.9%,高于苜蓿,与燕麦接近;果胶2.4%~3.0%,可以增加饲料的适口性;其灰分含量比大麦、燕麦多2倍。榨油后的饼粕可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一部分高质量的饲料来源。秸秆还可作染料和造纸的原料等。
(4)利用向日葵生产柴油,可以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机会。据预测,2020年全球可再生生物柴油年需求量,将从当前的1 000万t大幅增加至3 500万t。这为向日葵制造生物柴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利用向日葵生产生物柴油,可以走出一条农业产品向工业品转化的富农强农之路,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如果在我国西部地区大力发展生物柴油产业,必然会给地方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
5我国发展油葵生物柴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虽然我国发展油葵生物柴油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理论依据,油葵种植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油葵生物柴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仍需解决好以下一些问题。
(1)提高油葵抗逆性。油葵用作能源植物种植,必须坚持不与粮争地。应种植在较为干旱、贫瘠、盐碱的土地上,因此虽然现有的油葵具有抗旱、抗盐等优良特性,但仍需要提高其抗逆性,以便扩大油葵的种植面积,稳定原料供应。
(2)培育能源油葵新品种。从品种角度分析,油葵含油率和脂肪酸结构成为影响生物柴油转化的关键因素,因此,培育生物柴油的专用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3)重视油葵生物柴油产业链的综合加工利用。生物柴油不是油葵生物柴油产业链的唯一产品,它还有秸秆、油饼、甘油及VE 等不同生产阶段的副产品,这些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对于提高向日葵生物柴油产业链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6参考文献
[1] 刘飞翔,刘伟平.基于能源安全与环境思考的生物质能产业发展[J].科技与产业,2009,9(10):26-28,68.
[2] 赵宗保,华艳艳,刘波.中国如何突破生物柴油产业的原料瓶颈.中国生物工程杂志[J].2005,25(11):1-6.
[3] ONAY O,GAINES A F,KOCKAR M O,et al.Comparison of the genera-tion of oil by the extraction and the hydropyrolysis of biomass[J].Fuel,2006,85(3):382-392.
[4] CETINKAYA M,ULUSOY Y,TEKIN Y,et al. Engine and winter road test performances of used cooking oil originated biodiesel[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05,46(7-8): 1279-1291.
[5] GERPEN J V. Biodiesel processing and production[J].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5,86(10):1097-1107.
[6] 朱建良,张冠杰.国内外生物柴油研究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化工时刊,2004,1(18):23-27.
[7] 王月霞.从植物油中生产清洁柴油[J].天然气与石油,2005,23(3):33-36.
[8] 张呈平,杨建明,吕剑.生物柴油的合成和使用研究进展[J].工业催化,2005,13(5):9-13.
[9] 鞠庆华,曾昌凤,郭卫军,等.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4,23(10):1053-1057.
[10] MA F,CLEMENTS L D,HANNA M A. The effects of catalyst,free fatt acids,and water on tranesterication of beef tallow[J].Trans ASAE,1998,41(5):1261-1264.
[11] 孙世尧,贺华阳,王连鸳,等.超临界甲醇中制备生物柴油[J].精细化工,2005,22(12):916-919.
[12] KARAOSMANOGLU F,AKDAG A,CIGIZOGLU K B. Biodiesel from rapeseed oil of Turkish as an alternative fuels[J].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1996,61(3):251-265.
[13] FREDERIC S,ELISABETH V.Vegetable oil methy l ester as a diesel substitute[J].Chem Ind,1994(7):863-865.
[14] BOOCOCK D G B,KONAR S K,MAO V,et al. Fast Formation of High-purity Methy l Easters form Vegetable Oils[J].American Oil Chemists’Soliety,1998,75(9):1167-1172.
[15] 王茂丽,周德翼,韩媛.世界生物柴油的发展现状及对中国油料市场的影响[J].生态经济,2009(4):55-57.
[16] 于凤文,计建炳.生物柴油的现状和发展方向[J].能源环境保护,2003,17(6):16-17,21.
[17] 蒋剑春,应浩.中国林业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产业化趋势[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5,25(B10):5-9.
[18] 金青哲,刘元法,岳琨.生物柴油发展现状和趋势[J].粮油加工,2006(1):57-60.
[19] 王永红,刘泉山.国内外生物柴油的研究应用进展[J].油与燃料,2003(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