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管理科学与工程分流范文

管理科学与工程分流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41: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管理科学与工程分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管理科学与工程分流

篇1

[关键词]工作流;学生事务管理;流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124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1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迅速增多,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量逐渐增加,工作难度不断增强,给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流程优化中的工作流技术,建立高效的事务管理信息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1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学生事务管理流程优化

工作流技术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工作,它是一类能够完全或部分自动执行的经营过程,它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文档、信息或任务能够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进行传递与执行。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流程优化,通常建立基于工作流技术的Petri网工作流模型,将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离校整个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以学生在校中的具体业务流程处理为主要线索,对学生工作中各阶段的事务和学生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划分与匹配,简化工作程序、优化工作过程,力求转变目前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困境,为改革做准备。

2 现有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流程存在的问题

2.1 当前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流程繁冗

通过对当前系统流程分析,发现各项学生工作基本需要经历三次流转,一般先从学校各相关部门到各院系再到学生个人逐层布置,再从学生到各院系再到学校的审批、汇总和上传,最后再从学校到各院系再到学生个人的最终确定。流程存在反复的审批、汇总和统计工作,且基本通过手工操作完成,如此繁冗多余的工作直接导致业务处理的流程变长,影响整体工作效率。

2.2 现有信息系统灵活性差、利用率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工作要求的变化,现有的信息系统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工作需要。虽然工作伴随着自动化的信息处理,但学生工作人员仍需用大量时间做繁琐、复杂的统计、汇总等重复性工作。如常规的奖助学金评定工作,学生需要在系统中提交家庭困难认证信息、奖学金申请信息等,辅导员、院系认证后,学生还需再次提交纸质申请,辅导员不但要在系统中操作一次,同样要在纸质材料中进行再次审核,这不仅没有给奖助学金评定工作带来便利,反而增加了工作程序。

2.3 现有系统缺乏服务性

现有系统的建立仅以完成本部门任务为出发点,缺乏服务性考虑。从调查中发现,目前仍有不少高校管理部门的工作改革目的仅是提高自身工作效率,而作为直接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却忽略了学生事务管理的服务性。因此流程优化工作,要有助于简化工作程序,提高服务学生办事的质量,畅通信息的纵横传递,从而规范行为,提升服务育人的意识。

2.4 学生事务管理相关部门沟通存在障碍

由于学生工作内容繁杂,事务工作涉及学校不同部门,有时一项工作需要几个部门共同完成。在当前的学生工作中,各部门仅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独立开展工作,各部门对学生信息的需求往往存在重复性,增加了工作负担。且在工作中,部门间沟通的媒介往往是电话、QQ、邮箱等工具,传输过程中容易出错,信息的传递也存在时间差与延迟,从而制约了学生事务管理的效率与服务质量。

3 工作流技术应用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流程优化的优势

3.1 工作流程规范、流程管理实现统一

工作流技术的介入,将使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工作以流程化、标准化要求被规范起来。通过设定标准,定义每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和程序,重组与优化,实现对各环节工作内容与行为的规范统一,提升管理过程运行的稳定性,也是工作流技术的最大意义所在。

3.2 流程控制力度加强、工作灵活度提高

工作流程的优化设计,是一个宏观而细致的重组过程,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人力、资金的投入成为阻碍学生工作改革的障碍。而工作流技术可通过功能分离,既独立设计管理模块,又可插入流程中形成一个整体,有着随时调用、灵活使用的优势。

3.3 服务质量提高,真正转向以学生为本

在工作流技术应用中,学生事务工作流程重组将打破以管理为出发点的职能设置,而真正转向学生事务的服务性需要,以学生在校期间所涉及的事务工作为对象开展提炼和重组。整个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重组后的工作流程必然从根本上提升服务质量。

3.4 不同部门间加强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工作流技术采用路由的形式将任务推送到要完成下一步操作的部门,从而将各个任务单元衔接起来。这种推送式的流程化工作模式实现了多个业务部门间的有效协同,删减了多余环节,优化了实际需要的程序。事实上实现了基于互联网的跨部门并联办公系统的公共协同平台的搭建,优化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

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把原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调整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新专业目录的调整旨在更好地培养资源环境开发与城乡规划与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包括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四市,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 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北部湾将会形成以南(南宁)、北(北海)、钦(钦州)、防(防城港)为中心城市的区域城市群,这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在广西 75 所高校中,本科院校只有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财经学院、桂林理工大学3所高校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仅占4%。可见,北部湾经济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不足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未来针对本专业人才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在这种形势下探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需要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

(一)北部湾经济区城乡规划管理的需要

北部湾经济区已进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乡格局正处于重大转型和调整时期,城市和乡村内部及城乡之间的诸多矛盾正成为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在城乡建设中,小城镇布局不够合理、城镇规划滞后于建设、有新屋无新村、用地失控、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突出等问题,也大大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各地、各部门缺乏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和城乡规划专业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不无关系,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改善城乡居民的生存环境,就必须实施科学的城乡规划管理。社会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方面的人才提出了市场需求,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具备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环境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城乡规划与管理、旅游景区规划、开发、策划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有较强的GIS应用能力、遥感分析能力和地图制图能力,具有一定的国土、城乡、旅游规划与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北部湾经济区各类规划和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升级的必然选择[4]。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工业布局和重点项目建设,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临海重化工业集中区将作为北部湾地区城市空间布局的重点区域,一批大型炼油、造纸、能源等重化工业项目将陆续在沿湾地区落户,在对GDP 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会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这必然需要具有系统思维、前瞻性以及全球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结合了环境科学、地理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的内容,但又主要着眼于这些学科的交叉点,综合了规划学科、环境学科的前瞻性、可操作性,地理学科的分析性、系统性,同时具备管理科学的系统性、条理性,该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在新形势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二、当前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

目前,绝大多数院校都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备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城乡规划管理与建设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各学校培养目标看,该专业学生就业去向人多定位为交通、土地、城建、规划等政府部门从事管理或规划工作;从专业去向看,主要定位在市政工程设计、城乡规划与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但事实上,土地资源管理部门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专门的人才,城市规划与建设部门有城市规划和建筑专业培养专门的人才,在交通领域更有相应的专业培养专门人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囊括了以上多个专业领域,专业定位比较模糊,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对国内部分高校的问卷调查进一步验证了这一问题的存在,问卷结果显示有14%的同学不清楚自己的专业方向,说明有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定位不清晰,学生的专业目标比较模糊。

(二)课程体系不合理

从目前国内部分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看,大部分学校本专业课程体系是由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类专业主干课程简单叠加而成,追求专业主体课程的细而全,特色不明显,交叉性课程建设、分流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机制没有形成。多数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存在趋同性和模糊性,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另外,实践课程设置也依赖原有专业条件,缺乏适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创新体系。对部分高校的抽样调查显示该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较低,大多数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很杂乱,实践性教学与实验课应该加强。

三、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一)找准专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的专业,需要不同类型院校根据自身优势,寻找与社会经济最紧密的切入点,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师资力量、学校所处区域发展的特点具体定位,在办学模式上体现特色。基于此,作为广西唯一的财经类院校,广西财经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定位更多的依托了财经类院校以经济、管理类为主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有别于区内其他高校(师范类的广西师范学院、理工类的桂林理工大学),突出管理的特点,致力于城乡规划管理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授予管理学学位(区内其他高校多授予理学)。学校进步结合师资及学科发展布局特色,将本专业发展纳入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建设任务,结合该学科下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形成了规划、施工、营销的有效协同创新。

(二)设计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明确地理科学的内容体系。这是因为该专业的根基在地理科学,它本身就是由地理科学演变而来的,只有发挥地理科学综合分析的优势,才能实现其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其次要确定经济学理论的内容体系,特别是要加强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内容体系,这是财经类院校的突出优势,也是有别于师范类及理工类院校的特色之一。通过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使得学生学会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再者,要体现管理学的内容体系,管理学是财经类院校的强项,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是体现该专业在财经类院校的突出特色,也是学生未来发挥作用的长项,要结合方法目标开设相应的管理学理论和方法课程,特别是要开设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实际管理方面的课程,强化专业的实用型原则。广西财经学院在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就开设有管理学基础课程,并吸收工程管理专业的师资,开设有项目管理学、项目策划与可行性研究等课程,以满足毕业生今后从事规划项目的实际需求。

结束语:

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发展及城镇化进程加快加剧了对城乡规划及管理人才的需求,广西区内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才培养高校较少,人才需求压力大,而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又具有其独特性。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财经类院校的特点,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提出了本专业的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了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结合北部湾实际需求,从而凸显本校办学区域特色。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中国高校之窗:http:///collegemanage/contentzhuanye26417.shtml

作者简介:

王德光,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从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广东省;高校;公共管理;大类分流培养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的指示精神,广东省高校从2013年开始推进大类分流培养模式。据统计,目前省内实行公共管理大类分流培养的高校有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四所高校,其他63所本科院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暂未实施大类分流培养模式。诚然,该培养模式有较大优越性;但是,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需要逐步理顺和解决。

一、公共管理大类分流培养模式的主要做法

广东四所高校采取了公共管理类“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在二级学院范围内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然而,它们对公共管理大类分流培养所涉及的专业、分流时点、考核方式、成班规模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却存在较大差异,体现出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

(一)大类涵盖的专业不尽相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2019年)》规定: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包括“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五个基本专业和“海关管理、交通管理、海事管理、公共关系学”四个特设专业[1],一共包含9个具体专业。四所高校都以公共管理大类进行招生,但是,大类招生涉及的专业不尽相同。中山大学包括行政管理和“政治与行政学”两个专业;华南师范大学包括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管理科学三个专业;华南农业大学包括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三个专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包括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三个专业。从大类招生专业所涉及的学科归属来看,华南农业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所涵盖的大类专业,均隶属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而中山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所涉及的大类专业,跨越了一级学科,并不完全属于公共管理大类范围。中山大学的政治与行政学专业隶属于一级学科政治学,授予法学学位;而隶属于公共管理大类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却没有纳入进来。华南师范大学的管理科学专业隶属于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可授管理学或理学学士学位,见表1。

(二)分流时点和考核方式不尽相同从分流时点来看,四所高校也不尽相同。中山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实行“1+3”模式,亦即学院在大一第二个学期完成大类分流的宣传、动员、申报、审核和公示等各个环节,学生在大二第一学期即分流到新的专业接受学习;华南师范大学实行“1.5+2.5”模式,学院在大二第一学期完成所有分流工作,学生在大二第二学期到新专业接受学习;华南农业大学实行的“2+2”模式。三种分流时点最长与最短之间相隔一年。从考核方式来看,四所高校也不尽相同。其中,华南师范大学规定:勷勤班、综合班、国学班三个班的学生可以任选专业,不受班级基础人数规模限制;对其他学生则采取“遵循志愿+前三学期全部成绩+综合得分(包括奖励得分、违纪扣分)”原则进行考核遴选分班;华南农业大学根据“遵循志愿,高考成绩(占比20%)、第一学年平均成绩(占比80%)、奖惩得分(不超过10分)”原则进行遴选考核;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则根据“遵循志愿、第一学期学分基点”进行遴选分班。

(三)成班规模和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从成班规模来看,四所高校也不尽相同。其中,中山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分流培养只设定了专业基础人数下限,不设上限;华南师范大学设定专业基础人数(允许10%上浮数);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则明确设定专业基础人数,不允许上下浮动。从具体培养模式来看,四所高校也不尽相同。其中,中山大学通过大类分流落实到具体专业之后,在专业基础上再进行分方向培养。如行政管理专业在专业选修课细分为公共行政模块(模块一)、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模块(模块二)、城市与土地资源管理模块(模块三)。而其他三所高校,通过大类分流之后,实行专业培养模式。

二、公共管理大类分流培养模式的现状反思

(一)招生入口与毕业出口之间的矛盾“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在招生入口与毕业出口两个环节存在内在矛盾。虽然,公共管理大类招生在招生入口环节淡化了专业身份;但是,从毕业出口环节来看,《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学位〔2019〕20号)第十一条规定:学士学位应按学科门类或专业学位类别授予[2]。培养单位在学生的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上面仍然要注明具体专业,而不是体现一级学科和学科门类。这说明,学生以公共管理大类招进来之后,还得细分到不同专业,按专业进行培养。大类分流培养模式在招生入口环节没有将学生细化到具体专业,并不意味着录取进来的大学生不需要细分专业,只是延缓了分专业的时间和流程而已。

(二)高考志愿与分流志愿之间的矛盾“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在高考志愿与分流志愿之间也存在一定矛盾。如果按照专业招生,高分段考生只要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感兴趣的话,在招生环节就可以挑选专业,并顺利录取。但是,公共管理大类招生在入口环节体现不出具体专业,导致他们无法在录取环节实现自身志愿。一旦到了分流选专业阶段,由于各个高校分流考核遴选指标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很有可能导致高分段学生在大类分流遴选过程中无法选到自己心仪的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高分段学生的积极性。

(三)专业设置与学生志愿选择之间的矛盾“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与学生志愿之间也存在一定矛盾。在公共管理九大专业中,有些专业相对热门,而有些专业相对冷门。倘若由学生自愿选择,很有可能出现热门专业选择人数过多、冷门专业选择人数偏少甚至无人选择的现象。从实际运作情况来看,四所高校在大类分流遴选阶段都设置了专业人数下限或基础人数,以确保各个专业都有一定数量的就读学生。如果不设下限或基础人数的话,部分冷门专业很有可能面临招不到学生的尴尬局面。根据《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学位〔2019〕20号)规定:已获得学士学位授权的专业停止招生五年以上的,视为自动放弃授权,恢复招生的须按照新增本科专业重新申请学士学位授权[2]。如果专业一旦被撤销,则牵扯出师资重新配置、专业在读学生学位授予等系列问题。

(四)分流培养与教学资源之间的矛盾“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在师资配备、课程体系设置和学分制改革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矛盾。第一,在师资配置方面,由于公共管理类各个专业之间的选择人数差异较大,热门专业报考的学生较多,分流人数也居多。这意味着热门专业教师的需求数量急剧增加,导致很多其他专业的教师要转行到热门专业任教。这就打破了之前按专业所配置的师资力量结构。冷门专业师资的调整和配置将成为一个棘手问题。第二,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高校的通识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三者所需修读的学分比重过大,超过了毕业总学分的80%,专业选修课修读学分的预留空间不足20%。这严重限制了学生自由选课的权限。因而,如何开设多样化的专业选修模块和课程,尽可能契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成为摆在分流培养面前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第三,在学分制改革方面,学分制系统的主要功能局限于数字化管理层面,跨专业跨学院选修学分的模块和功能并未健全完善,这严重制约了分流培养的深入推进。

(五)分流培养与配套制度之间的矛盾“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在遴选制度、导师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方面还存在较多亟待健全完善的环节。第一,在分流遴选制度方面,如何制定一套合理科学的遴选制度,让学生能够尽可能选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这是大类分流培养的首要前提。从我省四所高校公共管理类分流遴选办法的实施效果来看,教师和学生对各自学校遴选办法存在较大争议,认为都急需健全完善。第二,在导师制度方面,班级导师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导师指导学生的内容、范围、数量和频次等要求缺乏明确界定;导师对学生在学业、科研、心理、就业等方面的指导效果不够充分,不够及时。第三,在学生管理方面,由于分流到新专业的时间是大学第3-5学期;而学生住宿是新生报到时就已经按专业安排好了。分流之后,学校原则上不会再重新调整学生宿舍,不同专业学生混居在一起,这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

三、公共管理大类分流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理顺好招生入口与分流志愿之间的张力高考志愿与分流志愿之间的矛盾,说到底,根源于招生入口与毕业出口之间的内在张力。从以下两个层面妥善处理好招生入口与分流志愿之间的内在矛盾关系,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第一,赋予高分段考生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利。倘若不按大类而是按专业招生的话,高分段高考生在招生入口环节就有机会选择到心仪专业。对高分段学生而言,大类招生模式剥夺了他们在招生入口选择专业的权利。如果高分段学生入学后重新选择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笔者建议,各个高校可以尝试设定一定比例,赋予符合比例范围内的高分段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意愿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利。第二,将高考分数纳入专业分流综合考评指标,并赋予一定权重。这既兼顾了高分段学生在招生入口环节的优势,又考虑到了学生入校后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

(二)拿捏好专业设置与学生志愿之间的分寸不论是专业停招还是专业被撤销,都将引发系列问题。从这个层面来讲,在大类分流的时候,高校要拿捏好专业设置与学生志愿偏好之间的恰当分寸。如有可能,要尽量保存原有专业,不宜轻易停招或撤销某一专业。任何专业既然存在,就有其内在合理性,不同专业,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另外,专业停招或撤销之后,原专业的任课教师就面临着转专业或转岗。他们不仅面临着承担新课的巨大压力,而且科研方向也可能需要转型。这势必对这些专任教师的成长带来较大压力。有学者指出:教师的知识背景和教学机制是学科化的。由学科变成大类对教师的教学和研究几乎不具有意义,按大类招收的学生与按学科教学的教师之间会产生对接的困难[3]。所以,在大类分流阶段对不同专业设置一定的基础人数,是很有必要的。甚至,可以允许在基础人数的范围内设置一定的上浮空间。至于基础人数基数到底设置为多少,则需要各个高校根据本校实情而定。

篇4

1、严重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经手术治愈,或房室间隔缺损分流量少,动脉导管未闭返流血量少,经二级以上医院专科检查确定无需手术者除外)、心肌病、高血压病。

2、重症支气管扩张、哮喘,恶性肿瘤、慢性肾炎、尿毒症。

3、严重的血液、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

4、重症或难治性癫痫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精神病未治愈、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和依赖。

5、慢性肝炎病人并且肝功能不正常者(肝炎病原携带者但肝功能正常者除外)。

6、结核病除下列情况外可以不予录取。

(1)原发型肺结核、浸润性肺结核已硬结稳定;结核型胸膜炎已治愈或治愈后遗有胸膜肥厚者;

(2)一切肺外结核(肾结核、骨结核、腹膜结核等)、血行性播散型肺结核治愈后一年以上未复发,经二级以上医院(或结核病防治所)专科检查无变化者;

(3)淋巴腺结核已临床治愈无症状者。

二、患有下列疾病者,学校有关专业可不予录取

1、轻度色觉异常(俗称色弱)不能录取的专业:以颜色波长作为严格技术标准的化学类、化工与制药类、药学类、生物科学类、公安技术类、地质学类各专业,医学类各专业;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动物医学、动物科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生态学、侦察学、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考古学、海洋科学、海洋技术、轮机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林产化工、农学、园艺、植物保护、茶学、林学、园林、蚕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材料化学、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各专业。

2、色觉异常Ⅱ度(俗称色盲)不能录取的专业,除同轻度色觉异常外,还包括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摄影、动画、博物馆学、应用物理学、天文学、地理科学、应用气象学、材料物理、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勘探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等专业。专科专业与以上专业相同或相近专业。

3、不能准确识别红、黄、绿、蓝、紫各种颜色中任何一种颜色的导线、按键、信号灯、几何图形者不能录取的专业;除同轻度色觉异常、色觉异常Ⅱ度两类列出专业外,还包括经济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图书档案学类各专业。不能准确在显示器上识别红、黄、绿、蓝、紫各颜色中任何一种颜色的数码、字母者不能录取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

4、裸眼视力任何一眼低于5.0者,不能录取的专业:飞行技术、航海技术、消防工程、刑事科学技术、侦察。专科专业:海洋船舶驾驶及与以上专业相同或相近专业(如民航空中交通管制)。

5、裸眼视力任何一眼低于4.8者,不能录取的专业:轮机工程、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科专业:烹饪与营养、烹饪工艺等。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不能录取的专业:学前教育、航海技术、飞行技术等。专科专业:面点工艺、西餐工艺、烹饪与营养、烹饪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等。

7、公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身体条件

男性考生身高一般不低于1.70米,体重不低于50公斤;女性考生身高一般不低于1.60米,体重不低于45公斤;身体匀称;

左右眼单眼裸视力,理科类专业应在4.9(0.8)以上,文科类专业应4.8(0.6)以上。无色盲、色弱;

两耳无重听;

无口吃;

五官端正,面部无明显特征和缺陷(如唇裂、对眼、斜眼、斜颈、各种疤麻等),嗅觉不迟钝、无鸡胸、无腋臭,无严重静脉曲张,无明显八字步、罗圈腿,无重度平跖足(平脚板),无纹身、少白头、驼背,无各种残疾,直系亲属无精神病史。

无传染病,肝功化验指标必须在正常范围内,无甲肝、乙肝、澳抗阴性。

三、患有下列疾病不宜就读的专业

1、主要脏器:肺、肝、肾、脾、胃肠等动过较大手术,功能恢复良好,或曾患有心肌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史,甲状腺机能亢进已治愈一年的,不宜就读地矿类、水利类、交通运输类、能源动力类、公安学类、体育学类、海洋科学类、大气科学类、水产类、测绘类、海洋工程类、林业工程类、武器类、森林资源类、环境科学类、环境生态类、旅游管理类、草业科学类各专业,及土木工程、消防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农学、法医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动物科学各专业。专科专业不宜就读烹饪工艺、西餐工艺、面点工艺、烹饪与营养、表演、舞蹈学、雕塑、考古学、地质学、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工业设备安装工程、铁道与桥梁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公路与桥梁工程、铁道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

2、先天性心脏病经手术治愈,或房室间隔缺损分流量少,动脉导管未闭返流血量少,经二级以上医院专科检查确定无需手术者不宜就读的专业同第三部分第一条。

3、肢体残疾(不继续恶化),不宜就读的专业同第三部分第一条。

4、屈光不正(近视眼或远视眼,下同)任何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400度的,不宜就读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核工程与核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专科专业:与以上相同或相近专业。

5、任何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800度的,不宜就读地矿类、水利类、土建类、动物生产类、水产类、材料类、能源动力类、化工与制药类、武器类、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植物生产类、森林资源类、环境生态类、医学类、心理学类、环境与安全类、环境科学类、电子信息科学类、材料科学类、地质学类、大气科学类及地理科学、测绘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生物工程、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各专业。专科专业:与以上相同或相近专业。

6、一眼失明另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400度的,不宜就读工学、农学、医学、法学各专业及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地质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海洋技术、生物科学、应用心理学等专业。

7、两耳听力均在3米以内,或一耳听力在5米另一耳全聋的,不宜就读法学各专业、外国语言文学各专业以及外交学、新闻学、侦察学、学前教育、音乐学、录音艺术、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各专业、医学各专业。

8、嗅觉迟钝、口吃、步态异常、驼背,面部疤痕、血管瘤、黑色素痣、白癜风的,不宜就读教育学类、公安学类各专业以及外交学法学、新闻学、音乐表演、表演各专业。

9、斜视、嗅觉迟钝、口吃不宜就读医学类专业。超级秘书网

此部分内容供考生在报考专业志愿时参考。学校不得以此为依据,拒绝录取达到相关要求的考生。

四、其他

1、未列入专业目录或经教育部批准有权自定新的学科专业,学校招生时可根据专业性质、特点,提出学习本专业对身体素质、生理条件的要求,并在招生章程中明确刊登,做好咨询解释工作。

公安类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按公政治[2000]137号文件执行。

篇5

(1)财务资源。

2013年完成企业总产值320亿元,实现利税11亿元。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指标一直在增长,上缴税费也一直在提高,甘肃建投集团对于项目的运营能力也在不断增强。集团还创新财务制度,强化了资金管理,集团成立了集团资金结算中心,将经营单位及部分重点项目资金纳入资金结算中心统一管理。尽管甘肃建投集团的财务运营现状良好、稳健,但依然有着一些隐患。首先,资产性收益占比较少,集团收入的绝大多数依靠工程收入,对工程任务量的依赖很大。其次,集团目前融资方式不多、渠道单一。而装备制造、新区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大宗材料采购平台及重大项目投资等方面需要大量资金,一旦银行紧缩,资金必将稀缺,势必对集团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第三,集团所属子公司发展不平衡,资产质量良莠不齐,有待进一步优化。

(2)物质资源。

公司施工经营丰富,整体实力雄厚,承建过多项大型、高层、复杂的国家、省重点工程和援外工程,多次获得中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最高奖项———鲁班奖。公司还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物业资产,建筑资质齐全配套。

(3)人力资源。

公司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特殊工程的技术工人。但是,公司的人力资源结构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第一,行政后勤管理人员占的比例偏大。从事经营、管理、技术等人才占的比例不高,真正工作在一线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数量不足,施工现场管理深度、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经营拓展力度和对项目施工现场的管控力度。第二,复合人才少。在人员结构上,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的比例失调,懂技术和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特别是缺乏精通资本运营的管理人才。

(4)无形资产。

2013年,公司蝉联中国企业500强,也是中国建筑业竞争力100强和中国承包商60强企业。多次荣获鲁班奖,此外,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国家级标准、省级工法等多种技术奖项。同时,公司还是一个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集团。

二、战略环境分析

虽然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宏观经济形势向好,公司处于稳步发展的宏观经济、不断加大的投资力度、日趋规范的市场秩序、本地政府的基建项目等大好的环境机遇之中,但也面临着行业竞争压力日渐增大、平均利润不断下降、转型升级的新要求等环境威胁。同时,公司还存在企业包袱重、历史遗留问题多、机制不活、经营模式单一、人员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合理、企业发展不平衡、积累单薄,发展后劲不足等劣势。经过60多年的发展积累,公司在资产规模、人才、技术、管理、品牌、市场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集团整体运行能力逐步增强,实现了由相对松散型向高度紧密型转变。特别是在集团总公司“集中管控”方针的调控下,各成员单位间的竞争日趋良性、协作逐渐有序,在技术、资质、装备等资源方面,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公司发展战略建议

综上对甘肃建投集团价值链和外部环境的分析,提出甘肃建投集团下一步发展的战略管理:既要立足建筑主业做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要向投资、运营领域拓展和延伸,走多元化经营发展之路。实施经营拓宽战略、成本效益管理战略、人才强企战略、科技兴企战略。同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甘肃建投集团战略实施的执行措施。

(一)审时度势战略新定位

由“建筑商”向“建筑商、投资商、运营商”转变。围绕这一定位,实施经营拓宽战略、成本效益管理战略、人才强企战略、品牌提升战略、科技兴企战略。

(1)建筑商。

“建筑商”这一定位是甘肃建投集团的核心定位,也是今后发展的基础定位。围绕这一定位,重组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巩固和发展建筑主业,形成了较强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经营模式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在建筑业务发展上实现“科研———设计———施工一体化”和“国内———国外一体化”。

(2)投资商。

公司需由单一的建筑经营向多元化的资产经营转变,改变过去“短期收入多、长期稳定收入少”的结构,增加集团长期稳定的资产性收益。在建筑业务上实现“投资———建设一体化”,在资产经营上实现多元化,积极实施与建筑业密切相关的多元化业务战略,发展新的支柱性产业和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逐步实现集团产业重心从低盈利区向高盈利区转移。积极推进BT、BOT、EPC等项目运作的新模式。在加强集团主业竞争力的同时,可以通过资源重组、新建、并购等形式,在主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中拓展产业链,例如,装备制造业、物业、工贸等这些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业务。

(3)运营商。

公司需由单一的实体经营向多元的实体经营与虚拟经营相结合转变,开展集团的资本运作。抢抓机遇,探索混合所有制形式,进一步发挥市场的职能。将资本运营与核心能力(主业)有机结合,重点向可直接获取较高利润的资本方向进军。

(二)深化改革管理科学化

(1)管理机制革新。

贯彻十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集团组织机构调整,集团公司向母子公司管理体制转型。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实现集团的集约化经营。完善集团总部功能,创新管理机制。强化集团总部的战略规划和控制、财务控制功能,提升集团的投融资和资本运营功能。

(2)项目管理严控。

强化项目的管控能力,对市场开发主体、项目管理主体、工程实施主体需准确定位职能、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实际、可操作性强、科学合理的“施工项目管理模式”,并将这套模式“复制”和应用到各个项目中去,最终实现施工项目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通过强化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达到项目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将成本领先战略进行到底。

(3)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

合理的调整量化的维度和指标,多方面指标量化管理人员业绩;规范人才成长考核制度,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科学配置人力资源,改变目前集团公司人才结构失衡,技术管理人员过少的现状。

(三)创新科技内力巧激活。

篇6

1、严重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经手术治愈,或房室间隔缺损分流量少,动脉导管未闭返流血量少,经二级以上医院专科检查确定无需手术者除外)、心肌病、高血压病。

2、重症支气管扩张、哮喘,恶性肿瘤、慢性肾炎、尿素症。

3、严重的血液、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

4、重症或难治性癫痫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精神病未治愈、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和依赖。

5、慢性肝炎病人并且肝功能不正常者(肝炎病原携带者但肝功能正常者除外)。

6、结核症除下列情况外可以不予录取。

(1)原发型肺结核、浸润性肺结核已硬结稳定;结核型胸膜炎已治愈后治愈者遗有胸膜肥厚者;

(2)一切肺外结核(肾结核、骨结核、腹膜结核等等)、血行性播散型肺结核治愈后一年以上未复发,经二级以上医院(或结核病防治所)专科检查无变化者;

(3)淋巴腺结核已临床治愈无症状者。

二、患有下列疾病者,学校有关专业可不予录取

1、轻度色觉异常(俗称色弱)不能录取的专业:以颜色波长作为严格技术标准的化学类、化工与制药类、药学类、生物科学类、公安技术类、地质学类各专业,医学类各专业;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动物医学、动物科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生态学、侦察学、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考古学、海洋科学、海洋技术、轮机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林产化工、农学、园艺、植物保护、茶学、林学、园林、蚕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水产养殖学、海淀渔业科学与技术、材料化学、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各专业。

2、色觉异常II度(俗称色盲)不能录取的专业,除同轻度色觉异常外,还包括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摄影、动画、博物馆学、应用物理学、天文学、地理科学、应用气象学、材料物理、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勘探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等专业。专科专业与以上专业相同或相近专业。

3、不能准确识别红、黄、绿、兰、紫各种颜色中任何一种颜色的导线、按键、信号灯、几何图形者不能录取的专业:除同轻度色觉异常、色觉异常II度两类列出专业外,还包括经济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图书档案学类各专业。不能准确在显示器上识别红、黄、绿、兰、紫各颜色中任何一种颜色的数码、字母者不能录取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

4、裸眼视力任何一眼低于5.0者,不能录取的专业:飞行技术、航海技术、消防工程、刑事科学技术、侦察。专科专业:海洋船舶驾驶及与以上专业相同或相近专业(如民航空中交通管制)。

5、裸眼视力任何一眼低于4.8者,不能录取的专业:轮机工程、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科专业:烹饪与营养、烹饪工艺等。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不能录取的专业:学前教育、航海技术、飞行技术等。专科专业:面点工艺、西餐工艺、烹饪与营养、烹饪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等。

三、患有下列疾病不宜就读的专业

1、主要脏器:肺、肝、肾、脾、胃肠等动过较大手术,功能恢复良好,或曾患有心肌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史,甲状腺机能亢进已治愈一年的,不宜就读地矿类、水利类、交通运输类、能源动力类、公安学类、体育学类、海洋科学类、大气科学类、水产类、测绘类、海洋工程类、林业工程类、武器类、森林资源类、环境科学类、环境生态类、旅游管理类、草业科学类各专业,及土木工程、消防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农学、法医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动物科学各专业。专科专业不宜就读烹饪工艺、西餐工艺、面点工艺、烹饪与营养、表演、舞蹈学、雕塑、考古学、地质学、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工业设备安装工程、铁道与桥梁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公路与桥梁工程、铁道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

2、先天性心脏病经手术治愈,或房室间隔缺损分流量少,动脉导管未闭返流血量少,经二级以上医院专科检查确定无需手术者不宜就读的专业同第三部分第一条。

3、肢体残疾(不继续恶化),不宜就读的专业同第三部分第一条。

4、屈光不正(近视眼或远视眼,下同)任何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400度的,不宜就读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核工程与核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专科专业:与以上相同或相近专业。

5、任何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800度的,不宜就读地矿类、水利类、土建类、动物生产类、水产类、材料类、能源动力类、化工与制药类、武器类、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植物生产类、森林资源类、环境生态类、医学类、心理学类、环境与安全类、环境科学类、电子信息科学类、材料科学类、地质学类、大气科学类及地理科学、测绘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生物工程、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各专业。专科专业:与以上相同或相近专业。

6、一眼失明另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400度,不宜就读工学、农学、医学、法学各专业及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地质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海洋技术、生物科学、应用心理学等专业。

7、两耳听力均在3米以内,或一耳听力在5米另一耳全聋的,不宜就读法学各专业、外国语言文学各专业以及外交学、新闻学、侦察学、学前教育、音乐学、录音艺术、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各专业、医学各专业。

8、嗅觉迟钝、口吃、步态异常、驼背,面部疤痕、血管瘤、黑色素痣、白癜风的,不宜就读教育学类、公安学类各专业以及外交学、法学、新闻学、音乐表演、表演各专业。

9、斜视、嗅觉迟钝、口吃不宜就读医学类专业。

此部分内容供考生在报考专业志愿时参考。学校不得以此为依据,拒绝录取达到相关要求的考生。

四、其他

1、未列入专业目录或经教育部批准有权自定新的学科专业,学校招生时可根据专业性质、特点,提出学习本专业对身体素质、生理条件的要求,并在招生章程中明确刊登,做好咨询解释工作。

篇7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学;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154-03

地理学经过长时间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教学课程体系早已相当成熟。随着全球性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退化问题、城市化问题等的出现,传统的地理学已不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发展。国家教育部于1999年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地理学由原来以学科分化为特征的自然地理专业和人文地理专业,调整为以学科层次为基础、学科综合为特征的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和地理信息系统三大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设置顺应了时展的要求,理论上可解决我国现阶段城乡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介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作为地理学的二级学科,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该专业设立的时间短,但开设的院校数量相当多。据统计,自从1999年设立该专业开始至2006年底,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已达125所。且开设的院校类型多样化,既有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工程类院校,也有农林类院校和建筑类院校。该专业主要是面向如何正确处理、协调资源、环境以及城乡规划三者间的关系。已有的高校多建立在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资源环境类、城市规划类、管理类等已有学科的平台上,并密切结合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科学的核心内容,涵盖知识面很广。该专业的主要应用方向有: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城市与区域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等。涉及的应用面相当广,且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包括面向管理层的应用——研究区域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等的协调发展;面向操作层的应用——工程化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城乡规划体系层次的发展需求不断深化,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性的日趋增强,资环专业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广、拓深,可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研究层面日益拓宽,具有特色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逐渐显示出其发展生命力。

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受人才市场需求的影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速度迅猛,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量在1999年仅有32所,2002年达到55所,2006年则增至125所。在该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多年的办学实践经验和日趋严峻的学生就业压力说明,资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正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尤其是逐渐增加的就业难度和近似饱和的人才需求市场对该专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该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凸显:

1.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厚基础、宽口径。开设该专业的院校类型多样,如综合性院校、理工院校、农林院校、地矿院校。学校所依托的基础平台多元化,为了体现、突出学校特色,不少高校都基于优势学科和平台开设了一些方向模块课程,致使过早地脱离了地理科学这一专业的“母体”。但受传统的、经典的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影响,多数院校在设立之初并无明显特色。

2.资环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各高校专业人才不足,师资短缺现象较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杂乱无章,专业培养方向不够明确,课程教学体系结构不尽合理,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课程体系构建较盲目和随意,大多院校基本上采用类似的专业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片面的追求专业主干课程的细而全。有些高校的特色方向与依托的平台近似,并没有形成分流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机制。实践性课程设置也大都依赖原有专业条件,缺乏实践创新体系。

3.现行课程体系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不明确,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从专业的培养目标上看,资环专业的宽口径,可使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在城市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以及相关教学研究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就业。但由于该专业与其他专业有较大的专业课程重叠,致使该专业的毕业生与城市规划等老牌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竞争力不强。虽然不少学校设置了几个特色专业方向,力图将学生送往对口的部门工作,但效果不明显,结果不尽如意,导致学生就业并没有固定的行业领域。此外,随着该专业就业对口单位对用人的学历门槛、综合素质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更使得资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加突显。

据调查,全国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多样化,去除考上研究生要继续深造的人数占较高比重外,其余的就业类型比例分布较均匀,分布在各类机关、企事业、科研设计单位、工程单位及部队等,毕业生就业方向呈现出“满天星”式的局面[3]。

三、当前地理学新技术介绍

近年来,地理学受到大量新技术的冲击,并逐渐与之相渗透、融合,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专业方向[4]。新技术主要有:①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以空间数据库为平台,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实时采集、数据更新、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及为各种与空间位置有关的实际应用提供咨询和辅助决策,是空间信息技术的主要部分。它以空间分析和地学应用模型为支撑,实现各种信息的模拟与综合分析。GIS使得地理学家更加便利的分析、挖掘已拥有的地理资源和信息,为进一步的地理研究应用提供强有力的辅助决策支持。②遥感。遥感技术是指在远距离不接触目标物体前提下,可根据接收到的物体所反射、发射的电磁波来判定、测量并分析探测目标物体的性质。从资源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到实验室分析,遥感都为地理学家提供了主要的数据信息来源。随着遥感向“三高”(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辐射分辨率)的发展,大量复杂的地理问题都可直接或者间接地借助于遥感得以解决。③测量与地图学。测量和地图学提高了地理工作者对地理数据的获取、分析和结果输出等工作的效率,并对地理空间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对数字制图的标准化、规范化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④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通过对长期积累的地理资料进行时间序列的分析,可以获得具有规律性的地理知识。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是GIS区别于其他类型系统的一个主要标志,可为地理知识的空间表达提供重要的依据。⑤计量地理学。该学科运用多种数学统计的方法,从更高层次上来分析、理解、解释地理现象,侧重于用多种经典数学模型来对地理学进行定量表达。

四、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优化

当前,关于资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优化的研究并不多。要对资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认真分析社会人才需求、客观分析专业定位,要突出专业方向,体现学科特色。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适应面广”的原则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结合现在通用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在上述地理学科新技术支撑下,采取了相关优化措施。

1.调整课程结构。开设了该专业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选修课数量偏少、范围偏窄,在教学计划中占分值比重偏小的现状。应考虑适当压缩专业必修课的比重,加强专业选修课的比重,提高选修课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经综合考虑,各类课程的学分结构可调整为:必修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占60%~65%,选修课占35%~40%。选修课在专业培养中地位十分重要。

2.基础课模块。基础层次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对专业有明了、宏观的认识。基础课程可为其他课程的开设提供铺垫,基础课程的开设对专业的建设方向意义重大。基础课主要有自然地理学、地图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球信息科学、测量学等。

3.专业必修课模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综合性很强,其主干学科为地理学、环境科学、地球信息科学。为了明确专业定位,反映学科特点,突出专业特色,专业必修课模块应包含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遥感技术与应用、地图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生态学、管理学、GPS原理与应用、计量地理学等课程。突出地理科学和生态科学及相关科学的地位,培养学生基于人地关系和区域规划视角下对资源、环境等全面观察、深刻思考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时代,更应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3S”技术,培养综合能力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4.专业选修课模块。高校可根据已有的基础条件、学生对课程的多种客观需求以及社会对毕业生不断变化的需求状况,灵活开设“课程超市”,让学生有更多的课程选择范围。课程应多样化,明确方向性和灵活性,以拓宽学生的选择空间,让学生进行“自助式”的课程消费。

5.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实践环节是专业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分散性实习、集中性实习、教学实习、野外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其中社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均在企事业和政府部门中进行。学生通过在不同阶段的实习,将城乡规划与管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各项实习环节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分析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还可以酌情对兴趣浓厚、独立能力较强的学生增设具有高难度训练和科研双重性质的第二课堂,经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全方位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增长见识,拓展视野。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专业培养、课程设置、技能培养等环节都大量的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与地图学、计量地理学等地理学新技术的支撑。以社会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按照现代社会综合素质人才质量观,以“3S”技术应用和物质层面上的城乡规划管理为重点,将多专业学科交叉渗透、互相支撑、协调发展。为了培养既拥有扎实的地理学专业思想内核,又能掌握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可以基于突出地理学科新技术,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多学科融合、分层次、多模块的教学体系,探索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工程项目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吴云清,张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立体化模式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6):73-74.

[2]邹家红,袁开国,刘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110-113.

篇8

关键词:现代自动化控制;选煤厂;选煤工业;自动控制系统;选煤设备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D948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0-015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0.077

1 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选煤工业迎来了一个创新发展建设的,主要以建设优质高效现代化的选煤厂为特点。选煤厂设计涵盖的内容庞杂、涉及专业面广,一座选煤厂新建或技改水平高低、成功与否,一方面取决于工艺设计是否先进合理,另一方面还要取决于集控自动化水平的高低和生产效率的高低。只有合理的设计思路和先进的自动化集控系统,才能获取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选煤设备选型上,设备台数逐步减少,以大型化、规模化、自动化为主,有效地减少了工程造价及降低了运行成本。高度自动化、高度集中控制、减员提效是现代化选煤厂的主要目标之一。实现了先进的PLC和远程站作为全厂的控制核心,完成全厂模拟量、数字量的检测顺序控制和回路控制,生产岗位实现无人值守已是今后发展方向。

2 沙曲选煤厂自动控制系统概述

沙曲选煤厂是一座于2015年8月改扩建投产年处理能力为800万吨大型现代化选煤厂。沙曲选煤厂自动化控制系统是引进美国Rockwell Automation(即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以下简称为罗克韦尔)生产的高端产品AB-ControlLogix系列PLC,其主控制器采用罗克韦尔最新的1756-L73控制器进行生产现场控制及数据采集。AB-ControlLogix产品系列是罗克韦尔继传统的可编程控制器PLC2、PLC5/SLC500之后推出的第三代工业控制产品,从硬件配置、数据结构、到通讯方式都有大的改善,数据和控制传送概念也有了提升。它是高度模块化结构、可灵活地进行任意组合和扩充的高性能控制平台;通过背板总线强大的网关功能完成设备层、控制层和信息层三个开放式的通讯平台之间的自由转换。控制主机通过以太网与集控室监控系统相互交换信息。在集控室内通过工业计算机完成对选煤厂生产系统的控制。其梯形图软件采用罗克韦尔公司的ControlLogix5000编程软件,功能强大,可扩展性强。监控软件平台为GE软件家族中的iFIX 5.5,iFIX是一套世界领先的实现现场数据采集,过程可视化及过程监控功能的高性能的工业自动化软件解决方案。iFIX可以帮助您精确地监控生产过程,并优化生产设备和企业资源管理。它能够对生产事件快速反应,降低设备事故发生,减少原材料消耗,提高生产率,从而加快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易于集成和扩展。由于制图工具直观简便,iFIX用户可以快速上手,可以简单快捷地创建高性能的生产过程窗口。iFIX具有灵活的系统结构及可扩展性,iFIX不但可以满足现有生产需要,还可以在随时方便地扩展系统规模。

2.1 沙曲选煤厂自动控制网络结构

控制系统采用分布式控制系统,由控制主站、I/O现场分站、操作台、上位监控机组成。上位机和主站之间通过TCP/IP通讯的方式连接,其控制主站设在集控室设备间内,各车间配电室设有I/O分站,整个系统通过光纤环网相连,形成分布式控制系统。

2.2 沙曲选煤厂集控系统的工艺流程及监控部分

集控系统监控软件选用美国GE公司的工控软件IFIX5.5,采用层次化、模块化结构,组态方便直观。通过集控系统完成全厂工艺设备的监控,实时显示所采集的工艺过程参数(如贮存仓的料位和主要液位、入选原煤的密度、煤量、流量等)以及工艺设备的工作状态。通过监控到的以上数据信息,指导系统设备的开停并及时调整生产工艺流程;在集控室设3台监控计算机,监控计算机将分系统完成对全厂集控设备的启、停、报警,全厂煤位、水位、皮带运量、流量、密度、压力的监视和控制。

2.2.1 图形显示功能。图形显示功能是一个实时工艺流程实物动画实时监控功能。通过观察显示器画面上系统对设备状态的描述来监视生产过程的运行状况;设备的各种运行状态采用设备图标的不同颜色来表示。红色表示设备处于带电状态;白色表示设备处于集控停止状态;绿色表示设备处于集控运行状态;黑、黄色或者红色交替闪烁表示设备处于报警状态;系统可集中既可以显示全厂工艺流程系统图,也可以分系统显示各独立的工艺流程。

不论在任何显示方式下,一旦设备发生故障,计算机以声光报警方式自动调出故障设备发生故障的类型、时间及设备编号等。

2.2.2 数据显示功能。数据显示功能主要是采集设备各种运行参数以各种方式显示数据:如电机电流、水位、煤量、流量、密度等。

水位――以实物图样式动态显示精煤桶、中矸桶、合格介质桶等液位的连续变化,以水池(桶)的固有容积自动换算出水池储水量。

煤量显示――按工艺流程显示原煤煤量、精煤煤量和其他产品煤的煤量,以实时数据方式显示瞬时值及累加值。

流量显示――以在线数据实时显示清水耗量。

全厂设备以三种方式运行:单机就地控制、单机集中控制及顺序控制。当设备需要检修时,可转为单机就地控制方式;当使用单机集中控制方式时,设备由操作员在计算机上进行手动单机启停;当采用顺序控制方式时,所有设备由计算机监控系统统一安排,按照设备的工艺流程顺序启车或停车及联锁逻辑进行自动控制。整个系统提供设备的联锁保护,也可随时解锁。

2.2.3 自动控制系统结构组成。整个集中控制采集了大量的开关量与模拟量,自动控制整个洗煤系统的动态稳定运行,并有完善的报警系统,完善的检测系统及控制单元,具体如下:

第一,开关量信号:包括所有设备的运行信号、带电信号、就地启车急停信号、阀门的开关到位信号、皮带的跑偏拉绳信号、溜槽堵煤信号等。

第二,模拟量信号:包括桶位信号、阀门的开度信号、流量信号、管路的压力信号、皮带的速度信号等。大量采用了进口的变频器、自动阀及压力变送器,用于连续测量桶内及旋流器入口的压力并将实时数据传送到计算机监控系统用于显示及参与PID调节,输出信号到变频器或自动阀门,通过变频器,控制泵的速度,以保证管道压力的稳定。或者通过控制阀门的开度,以保证桶位的稳定。

第三,在线测灰仪:采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研制的ZZ-89系列在线测灰仪,输入PLC4~20mA信号,瞬时测量煤流的灰分值,并将信号送至上位机实时动态显示精煤的瞬时灰分来指导生产。

第四,煤仓料位计:选用德国VEGA系列雷达式料位计,用于连续测量仓内的料位并将实时数据传送到计算机监控系统用于显示及参与控制。

第五,核密度计:采用北京华科公司的HC-1000型核密度计,其输出4~20mA信号,输入PLC进行数据处理,动态实时显示主、再洗介质密度。根据密度大小,通过PLC软件的PID调节,控制补水与分流。以保证其密度的稳定。

第六,工业电视系统:在全厂范围内的所有关键岗位,共布置有118个高清动态彩色摄像头,部分摄像头具有转动和调焦功能,在集中控制室内集中监控,并由40块55英寸LED液晶超窄边屏切换显示,且具有图像存储功能,用于监控全厂的生产和安全。

第七,瓦斯监控系统:面对我厂严峻的高瓦斯形势,我厂采用了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KJ95N瓦斯监控系统。在原煤车间、主洗车间和精煤车间,布置有多个瓦斯检测探头,实时的采集瓦斯浓度,达到瓦斯治理的完全自动化及高效可靠性。

第八,设备运行电流监控:集中控制上位机能够实时采集带综合保护器设备的运行电流,实时监控各设备的运行情况,遇到异常情况,及时报警,及时检修,保证设备的完好性,保证设备高效运行。

第九,照明系统:全厂照明根据地理位置共分成5片,通过PLC系统,由上位机终端进行集中控制,当集中控制有故障时,可达到就地位置,就地控制。

我们沙曲选煤厂目前是全国选煤行业自动化程度最高、设备最先进的现代化选煤厂之一,在2004年我厂已跨入全国选煤行业50强,随着扩建工程竣工投产,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现代化的工艺流程,我厂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管理创新为根本,跻身全国十佳选煤厂行列,达到世界选煤行业一流企业水平。

3 经济效益

第一,改造前的跳汰选煤,回收率平均为61%。改造后的重介选煤,回收率平均为73%,可创利800万吨×(73%-61%)×600元/吨=5.76亿元。总投资7.3亿元,正常两年内可回收所有成本。

第二,大大提高全厂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和可靠性,使系统的集中控制、监测及信息化管理,更加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劳动力。

第三,加大了对设备完好性的自动监测,使设备完好率在98%以上。

第四,主要创新点:(1)引进美国罗克韦尔生产的高端产品AB-ControlLogix系列PLC,其主控制器采用罗克韦尔公司最新的1756-L73控制器,进行生产现场控制及数据采集。采用罗克韦尔的ControlLogix5000梯形图编程软件及GE软件家族中的iFIX 5.5监控平台软件;(2)选用高质量的进口检测元件,如液位传感器等;(3)选用先进高效的单机自动化设备。

沙曲选煤厂改扩建项目设计要着眼于高起点、高标准、投资省、见效快的基础上,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把选煤厂建成工艺完善合理设备先进可靠、管理科学简便、运营成本低、自动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高产、高效选煤厂,力求达到国内一流、世界先进。

篇9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途径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环节,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对于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提高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不仅总体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企业管理也比较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也被陆续引入,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落后的局面有了较大改观,涌现了一大批管理水平较高、技术研发能力较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企业。但也应看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企业尤其是从事竞争性产品生产和加工的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市场拓展上,相对疏于内部管理,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新形势下,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高度重视管理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只有让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调发展,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企业管理创新要点

1.企业管理创新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作为生产力核心内容的科学技术,其创新和发展必然要求作为生产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管理为自己提供最有效的发展形式。无论培养选拔科技人才、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加强科研设施建设,还是培育企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都要通过管理观念的创新、管理方法的探索、管理制度的完善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由于管理科学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我们在进行企业管理创新时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但国外企业管理理论中的制度前提和人性假设与我国的国情、社情不相符合,如果完全照抄照搬,必然导致“水土不服”。同时,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并没有提供相对落后国家如何有效推进技术创新、快速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路径。这就决定了我国企业必须立足自身实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创新之路。

2.企业管理创新重视战略管理。战略谋划是企业的灵魂,战略管理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兴起所带来的外部环境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所面对的世界“超级队”——跨国公司的挑战,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战略创新方面下功夫。企业战略创新首先是指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着眼于全球竞争。今后企业的竞争态势将是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因此,任何企业的战略都必须放眼全球;另一方面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在捕捉外部环境机遇的基础上更多地立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核心竞争力也叫核心专长,就是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资源。今后企业的竞争主要是围绕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来展开。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适应企业外部的环境因素,如顾客价值,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变化。顾客价值是指产品或服务提供的效用多少。面对变化了的顾客价值,应采取的措施是重新选择与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经营环境和业务领域,避开变化了的过客价值;不断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预测、跟踪并满足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面对经济全球化、贸易壁垒减少带来的企业竞争对手数量增加与规模扩大,企业必须及早确立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以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面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到替代品的威胁,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竞争方式和运作方式,在形成核心竞争力方而有突破性。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一般认为企业管理创新就是指对企业生产要素和管理职能在质与量上实现新的变化或新的组合,以提高管理整体效能和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管理创新很明显是对企业生存环境发生新变化的反应。

1.思维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企业管理思维模式的创新就是企业为了取得整体优化效益,打破陈规陋习,克服旧有思想束缚,树立全新的管理思路。思维创新直接地表现为一种创新性思维活动,企业价值观念和企业经营的创新,它深刻地影响企业的行为和效益,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思维创新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模式,即浓重的小生产意识、经营理念上的“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在组织管理上的“等”、“靠”、“要”,意识、管理决策上的“一言堂”、“家长制”作用。其次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要求,建构全新的思维观念,即着眼世界振兴民族经济的使命感和机遇感、培育和维护企业形象的CIS意识、严格成本观念和全面质量管理观念、确立名牌战略意识、强化危机管理观念、竞争意识;树立以人为本、“顾客即上帝”的现代文明经商观念等等。

2.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就是为了求得利润最大化,企业进行技术研制与开发,合理实施技术改造,发挥技术优势的创新活动。在信息时代,企业之间的分工将主要取决于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而非资金优势和资源优势。技术开发引导着市场需求,技术变迁决定着企业产供销流程体系和企业产业的发展方向,技术创新成为企业赢得市场份额的根本途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制高点。因此,现代企业技术创新要形成行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在外部环境方面,国家应该对技术开发研究给予经费投入,对高技术企业给予适当优惠政策,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建立稳定的政策支撑系统。就企业本身来说,必须有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可产业化的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技术项目;同时有对引进高技术产业项目创新能力。

3.组织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现代企业组织创新就是为了实现管理目的,将企业资源进行重组与重置,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新的组织结构和比例关系,使企业发挥更大效益的创新活动。企业组织创新是通过调整优化管理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的配置结构,提高现有管理要素的效能来实现的。作为企业的组织创新,可以有新的产权制、新的用工制、新的管理机制,公司兼并和战略重组,对公司重要人员实行聘任制和选举制,企业人员的调整与分流等等。组织创新的方向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公开、管理科学”。企业的组织创新,要考虑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要对未来的经营方向、经营目标、经营活动进行系统筹划;要建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信息、宏观调整信号及时作出反应的反馈应变系统;要不断优化各项生产要素组合,开发人力资源;在注重实物管理的同时,应加强价值形态管理,注重资产经营、资本金的积累等等。

4.制度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的保证。现代企业制度创新是为了实现管理目的,将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经营观念等规范化设计与安排的创新活动。制度创新是把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又具有引导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功效。它是管理创新的最高层次,是管理创新实现的根本保证。企业制度创新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更优的制度安排,调整企业中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使企业具有更高的活动效率。

5.市场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企业要想成功,必须要靠市场创新。(1)产品策略。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一定要树立产品的整体概念。要设计开发并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要并提供恰当服务的适当产品,要遵循产品技术创新的原则去开发与设计产品,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构想一代”。同时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任何单位生存发展的需要。管理能出效益,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管理显得更加重要,但现今企业管理人员素质、能力参差不齐,许多不懂管理力一面的知识。(2)价格策略。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大中型定价的策略中,艺术的成分较科学的成分比重大些。单纯靠降价做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其实,我国企业在定价时完全可以采用多种定价策略,只是在选择定价策略时要遵循企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要参照市场上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的心理价值来综合定价。(3)渠道策略。在分销渠道的选择上,我国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存在着以传统的营销渠道为主,分销渠道众多,渠道相对较长且信息反馈较慢,造成费用较高,服务跟不上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战略、实力来选择渠道策略。要重视运用促销理念来开发管理市场。要做好经销商选择、经销商市场运作管理、经销商贷款管理等工作。企业尽可能选择、配送和连锁经营的销售力一式。这里很重要的点是,要促进制向规范化发展,要逐步向佣金制过渡。同时,也要采用协销的力一式,加强与零售商及客户的紧密联系。(4)促销策略。在促销策略的选择上,重点是切记不要迷信广告。我国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想通过广告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但其广告的定位却存在着只注重扩大知名度,而不能有效地提高消费者的偏爱度并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缺陷。

企业管理创新应是一项包括管理思维变革、管理行为改造和管理效果追求三大内容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管理思维变革是前提,管理行为改造是主体,管理效果追求是标志。这三项内容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紧密联系,形成有机体系共同作用于整个管理创新过程。管理创新的灵魂是管理思维的变革,只有不断地创造和拥有新思想、新概念,企业管理才能常变常新,创造辉煌。因为管理行为是管理者履行管理职能、从事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所以,管理行为的改造是管理创新的主体。企业管理行为的改造应着眼于组织行为的改造、经营行为的改造、财务行为的改造、管理方法的改造。管理是人类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管理效果是管理创新的标志。管理创新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过程,最终的落脚点都要放在这一点上。

参考文献:

1.黄人杰.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与方法.现代管理科学,2007,(1):79-81.

篇10

【关键字】 九寨沟 旅游高峰期 时空分流导航优化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旅游休闲意识越来越浓,风景名胜区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旅游目的地。著名的九寨沟景区近年来游客的变化过程很好地印证了中国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景区接待的游客量近十年呈高速增长趋势,从1997年的18.3万增加到2007年的252万,增长近14倍。景区门票收入从1997年的1453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4.54亿元,增长了约31倍(包含门票调价因素)。从中可以看出九寨沟景区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将推动游客数量倍增。在现行管理条件下,九寨沟景区高峰期景点游客过于集中的情况会继续恶化,景点环境保护压力会继续加大,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两者间的平衡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景区游客分布现状

通过对九寨沟景区的游客容量和高峰期景区游客分布现状分析,发现高峰期景区内各个景点的游客分布严重失衡,景点负荷不均衡,主要体现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两方面。在旅游高峰期,一方面,同一景点,尤其是热门景点,多数游客集中在某几个时间段内,短时间内对景点形成很大压力和冲击,即游客时间分布不均衡。另一方面,同一时间段内,一些景点游客过度集中,呈现超载状态,另一些景点低负荷运转,呈弱载状态,即游客空间分布不均衡。

游客的分布不均会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景区的游客日接待量,而且景点的游客规模超过景点的容量极限时,会对景点的生态、设施等造成严重破坏,降低游客的满意度。因此如何在可预测的游客规模下,通过合理的时空分流预案和实时调度减少高峰期游客对景区造成的压力和破坏是景区急需解决的问题。

景区旅游高峰期游客管理问题是全国景区普遍的问题,包括环境破坏压力增大、游客旅游质量下降、游客限量要求强烈等。九寨沟作为以水为核心观赏价值的景区,集中体现了上述问题的存在,解决该问题的诉求更为强烈。

三、时空分流导航优化系统设计

针对九寨沟景区高峰期游客分布不均的状况,本文提出了高峰期景区游客时空分流导航优化的理念和设计思想,为该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在目前九寨沟交通条件和管理制度下,九寨沟景区的游客分流和车辆调度是密不可分的,车辆调度是实现游客分流的手段。因此将游客的分流和车辆的调度结合起来考虑和规划。

景区游客时空分流导航优化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收集与储存景区数据信息

(1)建立和完善景区监测系统,对景区资源保护、环境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监测和统计,建立景区基础数据库,为确定景区的综合承载能力提供分析依据。

(2)记录景区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游客规模、旅游类型以及各个景点的游客分布情况等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并将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合。

(二)掌握景区游客行迹规律

(1)根据监测系统记录的游客行为,统计分析游客行为规律,并建立游客行为的预测模型。

(2)在游客行为预测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仿真等技术手段,建立景区游客行为仿真平台,根据设计的分流和调度方案,验证分流效果。

(3)对仿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和解决,并逐步形成固定的、执行性强的调度和分流方案。

(三)开发智能调度系统

(1)对景区运用网格化技术手段进行划分,将收集的景区基础信息和游客行为规律数字化,并进行选择和规范,建立标准化的景区时空分流导航数据库。

(2)根据建立的景区时空分流导航优化模型和算法开发景区智能调度系统,实现游客分流和车辆调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3)建立景区调度观测室,实时监测景区内游客分布状况,对景区游客进行主动分流和应急调度。

四、时空分流导航优化系统的评价

将时空分流导航优化系统应用到景区后,要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其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价。对时空分流导航优化的评价,既要评价方案对于实现游客分流和景区负荷均衡的直接效果,也要考虑该方案对九寨沟景区这一复杂系统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影响。

在时空分流导航系统直接效果评价方面,主要考虑游客满意度和景区的负荷均衡。游客的满意度涉及的评价因素包括游客对景色的满意度、对景区管理和基础设施的满意度、对景区交通调度的满意度、对自身舒适度的满意度等方面。景区的负荷均衡通过计算各个景点的利用率的平均值和方差来评价。在系统综合评价方面,要将景区的环境、经济、文化等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时空分流导航系统对景区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管理模式、文化宣传和当地居民就业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对系统的长期发展提供建议和引导。

五、结语

本文以九寨沟景区为实例,对景区高峰期游客分流的背景、必要性及意义进行了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利用时空分流导航优化系统来实现游客分流和车辆调度的思路,从而实现景区负荷均衡和提高游客满意度的目标,对于景区旅游高峰期的游客管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文中提出了时空分流导航优化系统总体思路,对于系统设计各个阶段中具体的模型、算法和实现方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凌云.旅游景区景点管理.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2] 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经典案例.北京:旅游教育出版 社,2003.

[3] 章小平等.九寨沟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旅游学刊,2007, 22(9).

[4] 颜磊.遗产景区旅游市场时空格局研究――以四川九寨沟 为例.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1.

作者简介:

篇11

东华大学地处上海,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华东纺织工学院,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从1999年开始,东华大学顺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本科生的招生数量不断扩大,目前每年达到3700名左右,其中管理学院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就达到每年600名,差不多占了全校的六分之一。如此多的学生在入学后给学校的培养任务带来了许多挑战,在全校各级领导的妥善指导下,培养过程一直平稳有序,培养质量方面始终常抓不懈。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就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不可控的因素在不断增加。因此全校各级部门审时度势,不断寻找应对之策。

2006年3月6日,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明确提出上海要大力推进“四个中心”的建设。“四个中心”分别是是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2006年3月31日《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公布,上海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为亚太研发中心之一。

根据这样的形势,对照东华大学目前拥有的十一个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我们发现这些专业都是不可或缺的热门专业。东华大学经济管理类本科生从2004年开始实行大类培养,入学后的第二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实行了这一制度后,有些专业的学生人数起伏不定,就业情况也千差万别。

如何应对这些情况是摆在各级领导面前的棘手问题。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东华大学没有简单实行关停专业或者视而不见,而是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一方面高举内涵建设大旗,在教学质量、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校风学风、校园文化等软环境建设上多下功夫,同时在办学过程中采取了动态调整的方法,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东华大学于2009年4月出台了“东华大学关于进一步优化本科专业设置的意见”的“东华教〔2009〕8号”文件,对本科专业设置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东华大学管理学院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的动态调整措施,切实加强专业建设,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这些措施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 调整办学资格

东华大学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分为三个大类,分别是管理科学类、工商管理类、经济学类。在实行了大类培养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决定权,无形中对各个专业的教师带来了压力,也促使教师更多地关心自己专业的生存情况。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约60%的学生有自己的主见,选择专业时一般依据专业实力和就业前景来作出判断,另外大约40%的学生并没有自己的主见,而是根据关系密切的同学或同寝室同学的选择来做决定。对于专业实力情况和就业前景,大多数同学或多或少有些了解,但一般不全面,因此教师宣传也非常重要,如果宣传比较精彩和到位,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会计学专业,由于教师在历年的宣传中做了很好的准备,尽管该专业的就业情况并不是所有专业中最好的,但总是能在工商大类中吸引最多的学生。

从2009年起,管理学院做出了所选人数少于20人的专业将暂停并进行整改的决定。在同年2008级学生的专业分流中,由于电子商务和工商管理两个专业的人数少于20人,管理学院组织教师和辅导员对有关学生做好思想工作,把选择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妥善地安排到其他专业。与此同时,有少数学生对这种做法也表示不理解,学院有关领导也多次进行思想沟通,并承诺如果确实对暂停专业的某些课程感兴趣,学院也可以在其选择其他专业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个别辅导和强化学习,逐步化解了该项工作中各种大小矛盾。

调整专业办学资格是一项容易引发学生和教师抵触情绪的事情,必须事先进行详细介绍、事后进行耐心安抚。同时,作为领导也必须站稳自己的立场,不能在遇到阻力时就退缩不前,否则改革就容易搁浅。

在随后的2009级分流中,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数回升到20人以上,工商管理的人数仍然低于20人,我们就激活了电子商务专业,而工商管理专业继续处于暂停状态。

在单个年级暂停后,与该专业有关的教师并没有完全一放了之,而是全面考查不足之处,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例如从课堂教学、实习安排、实验建设等方面认真整改。

3 调整大类归属

个别专业在办学过程中由于定位模糊,在原属大类中难以为继,例如物流管理专业,从2004年开始第一届招生,文理兼收,将其划归工商管理大类,与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四个专业一起进行大类培养。

第一届分流时,学生多达78人,但随后的三届学生分流时,学生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是39人、27人、21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2006年时物流管理在社会上属于热门的新名词,但对于具体要学习哪些课程,许多学生并不了解。物流管理是实务操作较强的专业,许多在高中阶段选读文科的学生在学习物流管理的课程时遇到很大的学习障碍,这一信息立即传染到低年级的学生,导致选择该专业的学生不断下降,也极大地影响了该专业的教师们的积极性。

面对这样的情况,管理学院果断地从2008级开始将物流管理专业调整到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只招收理科生,将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调整,与电子商务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一起进行大类培养。动员教师深入企业和行业组织进行调研,建设了一批以物流实务为主的课程。情况立即得到扭转,2008级分流时物流管理的学生人数回升到78人,2009级分流时达到84人。

实践证明,将个别原先大类划分有偏差的专业调整到其他大类,及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不失为明智之举。

4 调整课程设置

2008级学生分流时,选择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数少于20人,我们决定暂停该专业的办学,将选择了该专业的学生引导到其他专业上去。

事后该专业的教师进行了反思,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培养目标不清晰,是重 “电子” 还是重 “商务” 争论之声始终未停,这样的争论导致后续培养过程中许多关键性的重要措施无法落实。二是课程设置广而不精,电子商务所包含的知识面如此之广, 课程大纲在设置的时候变成了眉毛胡子一把抓,使学生在学习重点的把握上无所适从。三是课程设置受制于教材,电子商务的专业知识更新非常之快,要选择高质量的教材非常困难。例如网络营销课程,教材内容偏旧,而且理论也偏重于传统的营销。

经过反思,采取了一些举措。一是抛开电子与商务之争, 把着眼点放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把这个目标与全国及上海的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充分结合,凸现了地区性就业的特色。二是课程设置上突出核心课程的基础性,广泛开设专业选修课,使学生在学习了这些课程以后能够在电子商务大行业、 大环境下找到不同的岗位。三是组织资源结合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进行了教材开发,凸现出电子商务专业的特色。四是充分利用与课程结合的竞赛培养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竞赛可以成为专业课程学习的动力,近三年组织学生参加上海市及全国性“三创杯”电子商务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竞赛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看到优秀的作品,可以带来积极的鼓励作用, 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推动了后一个阶段的学习。

5 调整实验内容

相对于理、工、农、医等专业,经管类实验教学一般比较滞后,普遍存在过于依附理论教学、教学方法单一、运行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东华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不断调整实验内容,在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套成功经验。

从2005年开始中心加快步伐进行建设。以专业流程实验室的模式进行运行。让学生在熟悉自己专业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实验教学过程学习,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各种实验内容和验证实验结果。截止2007年,建成了专业实验模拟仿真流程实验区,其中包含十个专业实验流程实验室。因建设成绩显著,获得了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称号。

2010年5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强调,应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同时要求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及时将实验教学内容与创业教育融合。在现有实验课程中融入创业教育的元素,将创业知识嵌入到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提高综合性、设计研究性实验项目的比重。在《ERP沙盘模拟》、《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综合模拟》、《人力资源模拟》、《证券模拟投资》等实验课程中,更多地介绍如何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投资理财等相关知识,强化了学生创业的基本技能。广泛采用角色模拟、案例分析、问题决策、研讨式教学、博弈对抗、项目驱动、游戏竞赛等多种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调整实验考核方式,改变那种“按部就班”撰写实验报告的方法,采用撰写分析报告、PPT汇报、小组答辩、按团队计分等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

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建设和调整,东华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不再是人才培养的辅助平台,而是和院系一样发挥着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作用。

6 调整基层组织

随着高等学校的使命大大扩展,学校的职能从教学发展到科研,从科研发展到服务,这一切需要教学基层组织既能处理好教学、科研和服务之间的关系,又能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要求。随着东华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基层教学组织松散、教学资源分散、教学科研不协调等现象,原先以专业为中心、单纯从事课程教学的教研室组织越来越不适应改革的要求。东华大学及时察觉到了对教学基础组织进行改革的必要性,积极探索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本科教学与其他层次教学相结合的组织模式,寻求基层教学组织体制上的突破。

篇12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是使企业按市场法则运行,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进而使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的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施工项目管理创造市场条件,施工项目是产品,也是商品。施工项目管理要以市场为“舞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搞活企业,规范企业行为,使企业按市场法则进行,让市场在企业资源配置上起基础作用。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使产权主体多元化、社会化,使资产的所有者和资产经营者分离,经营管理层和作业层分离。企业可以按项目的特点建立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可以按合同要求独立地实现各项目标。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用以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动态组合的项目管理机制,从而极大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最优地实现生产为标准的要求。

二、选择称职的项目经理

项目经理是施工项目的管理中心,是对施工项目管理全面负责的,要把施工人员的安全放在第一位的管理者,确立项目经理的地位是搞好施工项目管理的关键。

1、项目经理应具有良好政治、领导、知识素质,实践经验和身体素质。项目经理的选择可以通过竞争招聘、经理委任、内部协调、基层推荐等方式选定。

2、项目经理一经任命产生后,项目经理与企业法人代表之间的关系是委托与被委托,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直接对企业经理负责,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是工程承包中利益平等的经济合同关系。项目经理必须按企业法定代表人授权时间、权限和范围对项目进行具体的组织实施工作,不能越权。

3、“安全文化”是项目经理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是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理想人格、道德品质、业务技能及情趣爱好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它是影响甚至决定项目经理的形象、工作效率、公众信任的内在根源。它对提高项目经理的整体素质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只有保障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才能保障整个项目目标的顺利完工。

4、全面推进和强化项目经理责任制。通过强化建立项目经理全面组织生产诸要素优化配置的责任、权力、利益和风险机制,以利于对工程项目工期、质量、成本、安全以及各项目标实施全过程强有力的管理。项目经理责任制是施工企业两条承包主线的内部结合点,它具有对象终一性、内容全面性、主体直接性和责任风险性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指标突出、责任明确、利益直接、考核严格”的基本要求。

三、加强制度化建设

1、搞好企业内部改革完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经理在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授权范围内指挥本工程项目的生产经营活动,调配井管理进入工程项目的人力、资金、物资等生产要素,有权决定项目内部具体的分配方案和分配形式;设备购置。主要材料采购、资金回收与使用等权力应集中于企业。

2、建立和完善项目成本核算制度,推行项目管理要坚持“企业是利润中。乙,项目是成本中心”的原则,正确处理企业与项目的经济利益关系,企业应坚持每个项目单独核算,落实责任会计,加强成本管理。企业以项目成本作为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制的重要考核依据,项目完工后,应通过审计确认项目经济责任目标情况,认真落实奖罚。

3、按照优化和动态的原则组建项目管理班子。项目管理班子人员。配备应本着“精干高效,结构合理”的原则。项目班子成员在接受项目经理领导的同时还应接受企业职能部门的指导、检查、监督和考核。

4、推进企业的管理层和作业层分离。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生产要素配置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五大市场”,即:劳务人才市场、材料供应市场、机构设备租赁市场、资金使用管理市场一结算中心以及技术市场等内部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企业资源的有序流动和优化组合。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推进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篇13

一、水管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50多年来,我国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形成了数千亿元的水利固定资产,初步建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工程体系,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日趋突出,主要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以下简称水管单位)机制不活,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不足,供水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国有水利经营性资产管理运营体制不完善等。这些问题不仅导致大量水利工程得不到正常的维修养护,效益严重衰减,而且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如不尽快从根本上解决,国家近年来相继投入巨资新建的大量水利设施也将老化失修、积病成险。因此,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二、水管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一)水管体制改革的目标。通过深化改革,力争在3到5年内,初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建立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

——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有效的水费计收方式;

——建立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

——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

(二)水管体制改革的原则。

1正确处理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既要确保水利工程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又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降低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2正确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关系。既要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又要重视水利工程管理,在加大工程建设投资的同时加大工程管理的投入,从根本上解决“重建轻管”问题。

3正确处理责、权、利的关系。既要明确政府各有关部门和水管单位的权利和责任,又要在水管单位内部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管理责任、工作效绩和职工的切身利益紧密挂钩。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既要从水利行业的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要积极稳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把握好改革的时机与步骤,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5正确处理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既要努力实现水管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又要确保新的管理体制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水管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一)明确权责,规范管理。

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各类水利工程负有行业管理责任,负责监督检查水利工程的管理养护和安全运行,对其直接管理的水利工程负有监督资金使用和资产管理责任。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水资源综合利用及跨流域(指全国七大流域)引水等水利工程,原则上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一个流域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骨干水利工程原则上由流域机构负责管理;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跨行政区划的水利工程原则上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同一行政区划内的水利工程,由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转变职能,改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水管单位具体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护,保证工程安全和发挥效益。

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水利工程出现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水行政主管部门、水管单位和当地政府负责人的责任;其他单位管理的水利工程出现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业主责任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责任。

(二)划分水管单位类别和性质,严格定编定岗。

1划分水管单位类别和性质。根据水管单位承担的任务和收益状况,将现有水管单位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指承担防洪、排涝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称为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定性为事业单位。

第二类是指承担既有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又有供水、水力发电等经营性功

能的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称为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依其经营收益情况确定性质,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定性为事业单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定性为企业。目前已转制为企业的,维持企业性质不变。

第三类是指承担城市供水、水力发电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称为经营性水管单位,定性为企业。水管单位的具体性质由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同级财政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确定。

2严格定编定岗。事业性质的水管单位,其编制由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实行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分离(以下简称管养分离)后的维修养护人员、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中从事经营性资产运营和其它经营活动的人员,不再核定编制。各水管单位要根据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制定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在批准的编制总额内合理定岗。

(三)全面推进水管单位改革,严格资产管理

1根据水管单位的性质和特点,分类推进人事、劳动、工资等内部制度改革。事业性质的水管单位,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撤并不合理的管理机构,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全面实行聘用制,按岗聘人,职工竞争上岗,并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度;水管单位负责人由主管部门通过竞争方式选任,定期考评,实行优胜劣汰。事业性质的水管单位仍执行国家统一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同时鼓励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灵活多样的分配机制,把职工收入与工作责任和绩效紧密结合起来。

企业性质的水管单位,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做到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水管单位负责人由企业董事会或上级机构依照相关规定聘任,其它职工由水管单位择优聘用,并依法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要积极推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明确职责,以岗定薪,合理拉开各类人员收入差距。

要努力探索多样化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逐步实行社会化和市场化。对于新建工程,应积极探索通过市场方式,委托符合条件的单位管理水利工程。

2规范水管单位的经营活动,严格资产管理。由财政全额拨款的纯公益性水管单位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要在科学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资产的基础上,对内部承担防洪、排涝等公益职能部门和承担供水、发电及多种经营职能部门进行严格划分,将经营部门转制为水管单位下属企业,做到事企分开、财务独立核算。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在核定的财政资金到位情况下,不得兴办与水利工程无关的多种经营项目,已经兴办的要限期脱钩。企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和经营性水管单位的投资经营活动,原则上应围绕与水利工程相关的项目进行,并保证水利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的足额到位。

加强国有水利资产管理,明确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积极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企业集团,负责水利经营性项目的投资和运营,承担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

(四)积极推行管养分离。

积极推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精简管理机构,提高养护水平,降低运行成本。在对水管单位科学定岗和核定管理人员编制基础上,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业务和养护人员从水管单位剥离出来,独立或联合组建专业化的养护企业,以后逐步通过招标方式择优确定维修养护企业。

为确保水利工程管养分离的顺利实施,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经核定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足额到位;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企业的资质标准;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努力创造条件,培育维修养护市场主体,规范维修养护市场环境。

(五)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强化计收管理。

1逐步理顺水价。水利工程供水水费为经营性收费,供水价格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核定,对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要区别对待,分类定价。

农业用水水价按补偿供水成本的原则核定,不计利润;非农业用水(不含水力发电用水)价格在补偿供水成本、费用、计提合理利润的基础上确定。水价要根据水资源状况、供水成本及市场供求变化适时调整,分步到位。

除中央直属及跨省级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管理外,地方水价制定和调整工作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直接负责,或由市县价格主管部门提出调整方案报省级价格主管部门批准。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要尽快出台《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

2强化计收管理。要改进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和方法,逐步推广按立方米计量。积极培育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改进收费办法,减少收费环节,提高缴费率。严格禁止乡村两级在代收水费中任意加码和截留。

供水经营者与用水户要通过签订供水合同,规范双方的责任和权利。要充分发挥用水户的监督作用,促进供水经营者降低供水成本。

(六)规范财政支付范围和方式,严格资金管理。

1根据水管单位的类别和性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财政支付政策。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其编制内在职人员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由同级财政负担。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在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中列支。工程更新改造费用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由计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

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其编制内承担公益性任务的在职人员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以及公益性部分的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等项支出,由同级财政负担,更新改造费用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由计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经营性部分的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由企业负担,更新改造费用在折旧资金中列支,不足部分由计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的经营性资产收益和其它投资收益要纳入单位的经费预算。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向同级财政部门报告该类水管单位各种收益的变化情况,以便财政部门实行动态核算,并适时调整财政补贴额度。

企业性质的水管单位,其所管理的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和日常维修养护资金由水管单位自行筹集,财政不予补贴。企业性质的水管单位要加强资金积累,提高抗风险能力,确保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的足额到位,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

水利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数额,由财政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确定。《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共同制定。

2积极筹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为保障水管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各级政府要合理调整水利支出结构,积极筹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中央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来源为中央水利建设基金的30%(调整后的中央水利建设基金使用结构为:55%用于水利工程建设,30%用于水利工程维护,15%用于应急度汛),不足部分由中央财政给予安排。地方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来源为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和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给予安排。

中央维修养护岁修资金用于中央所属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省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主要用于省属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以及对贫困地区、县所属的非经营性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经费的补贴。

3严格资金管理。所有水利行政事业性收费均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经营性水管单位和准公益性水管单位所属企业必须按规定提取工程折旧。工程折旧资金、维修养护经费、更新改造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水管单位各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和监督。

(七)妥善安置分流人员,落实社会保障政策。

1妥善安置分流人员。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管单位要在定编定岗的基础上,广开渠道,妥善安置分流人员。支持和鼓励分流人员大力开展多种经营,特别是旅游、水产养殖、农林畜产和建筑施工等具有行业和自身优势的项目。利用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护区域内的水土资源进行生产或经营的企业,要优先安排水管单位分流人员。在清理水管单位现有经营性项目的基础上,要把部分经营性项目的剥离与分流人员的安置结合起来。剥离水管单位兴办的社会职能机构,水管单位所属的学校、医院原则上移交当地政府管理,人员成建制划转。在分流人员的安置过程中,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做好统筹安排和协调工作。

2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各类水管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参加所在地的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在全国统一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出台前,保留事业性质的水管单位仍维持现行养老制度。

转制为中央企业的水管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可参照国家对转制科研机构、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的有关政策规定执行。各地应做好转制前后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的衔接工作。

(八)税收扶持政策。

在实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为安置水管单位分流人员而兴办的多种经营企业,符合国家有关税法规定的,经税务部门核准,执行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九)完善新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进一步完善新建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体制。全面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确保工程质量。

要实现新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制定建设方案的同时制定管理方案,核算管理成本,明确工程的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和运行管理经费来源,对没有管理方案的工程不予立项。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将管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管理设施不健全的工程不予验收。

(十)改革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要明晰所有权,探索建立以各种形式农村用水合作组织为主的管理体制,因地制宜,采用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十一)加强水利工程的环境与安全管理

1加强环境保护。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要遵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符合环保要求,着眼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水管单位要做好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防护林(草)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下游生态用水需要。水管单位开展多种经营活动应当避免污染水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环保部门要组织开展有关环境监测工作,加强对水利工程及周边区域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

2强化安全管理。水管单位要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对水利工程的安全保卫工作。利用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护区域内的水土资源开展的旅游等经营项目,要在确保水利工程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原则上不得将水利工程作为主要交通通道;大坝坝顶、河道堤顶或戗台确需兼作公路的,需经科学论证和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相应的安全维护措施;未经批准,已作为主要交通通道的,对大坝要限期实行坝路分离,对堤防要限制交通流量。

地方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持水管单位尽快完成水利工程的确权划界工作,明确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护范围。

(十二)加快法制建设,严格依法行政。要尽快修订《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完善水利工程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加快制定相关的地方法规和实施细则。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管理权限严格依法行政,加大水行政执法的力度。

四、加强组织领导

水管体制改革的有关工作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密切配合。要加强对各地改革工作的指导,选择典型进行跟踪调研。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提出解决措施。

篇14

关键词:泵站;管理;科学;安全

中图分类号:TV6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1-0136-01

1 概 述

几十年来,国家投入巨资沿各大流域及其它主要河流、湖泊,修建了堤防、涵闸和泵站;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兴建水库,拦洪、发电和灌溉工程;在无自流条件的易涝和干旱地区,兴建泵站除涝抗旱。随着机电灌排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大型泵站的建设,在太湖、洞庭湖、东北平原、江汉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形成了大面积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农业生产基地,多数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在西北等干旱缺水地区还建成了一批高扬程提灌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荒滩旱塬地区的干旱、低产、贫困面貌,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我国大型泵站比较集中的省份,已初步形成了以大型泵站为骨干,重点中型泵站为主体,小型泵站为补充的灌溉、排涝工程体系,国家对水利工作的重视,大多数泵站都已进行了更新改造,基本实现泵站自动化发展要求,而目前我国大部分泵站管理人员学历较低,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亟待提高,现代化管理技术人才缺乏面临着新老技术青黄不接。

2 泵站管理

泵站管理主要包括:供排水运行管理、工程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四个方面。它是综合运用水工、水力机械、电气和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的新兴学科。

3 泵站管理的任务

泵站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搞好泵站工程及机电设备、供排水运行等方面的管理,用来提高科学管理和经济管理的水平和工程的经济效益,以确保工程的安全质量,充分的发挥出泵站的工程效益。

泵站工程管理单位是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程制度,科学设岗定责定员,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来完成上述基本任务的。

4 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是指管理制度科学化、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和管理机构精干化。

管理制度科学化是以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为管理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以理性分析为基础,确定办事方法,规范工作程序的各种章程、条例、守则、规程、标准、办法等的总称。

管理手段现代化是大范围运用信息化和现代化等管理手段,建立科学管理系统,以信息化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

管理机构精干化是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合理分流人员,实行管养分离,科学确定机构编制,科学设岗定员,竞争上岗,优化结构。

5 科学管理措施

5.1 工程设施现代化

加大投入对泵站工程实施更新改造,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新材料、新产品,提高泵站工程设施及机电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包括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监控技术及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应用等。

5.2 管理手段信息化

适应时展,把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运用到工程管理当中。建立泵站资料信息库,完善防汛报汛系统,开通建设管理系统,建立计算机远程监控系统。

5.3 人员结构合理化

根据泵站机组类型、结构、运行时间、工作特点(灌、排)、自动化程度和管理人员水平、层次等综合因素,按“因事设岗,按工作量定员”的原则设岗定员,并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职责及任职条件,通过竞争上岗,使人员结构级配趋向合理。充分调度生产人员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创造性。

5.4 工程环境园林化

结合泵站工程更新改造,充分利用泵站工程自身所具有的水源、水域、地缘等优势,抓好工程环境建设,推动泵站环境向园林化发展。

6 安全管理

6.1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和安全生产责任制

泵站管理单位在各层组织建立安全管理网络,将安全管理落实到每个部门、班组和各个生产环节,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包括:运行值班制度;巡回检查制度;安全防火制度;设备与工程维护管理制度;泵站建筑物观测制度;安全保卫制度;事故应急处理制度;事故调查与处理制度等。

6.2 操作票制度

泵站主要设备的操作、现场检修、安装和试验应严格执行操作票制度,操作人员必须严格安装操作票上规定的操作内容和顺序进行操作。

6.3 工作票制度

泵站工作人员进入现场检修、安装和试验应执行工作票制度。对于进行设备和线路检修,需停电并有可靠安全措施者,应填写第一种工作票,对于带电工作者应填写第二种工作票。

6.4 事故处理

泵站事故的处理原则:①首先进行自救,工区值班人员接到电话后,立即通知应急救援小组成员及应急人员到场参加事故抢修,同时同现场保持通讯联络,随时掌握事故抢救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方案。②如发现现场情况恶化,本预案不能满足现场有效救灾时,应急小组应启动上一级应急救援预案。③现场人员一旦发现液压设备出现故障,应立即通知泵工停止设备运转,并汇报现场管理人员和工区值班领导,严禁单人处理应急隐患。

7 结 语

水是农业的命脉,合理利用好水关乎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泵站作为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排涝、灌溉、调水等等方面。为此运用科学的手段进行管理保证泵站安全可靠运行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占生,马华明.泵站运行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5).

[2] 黄志刚.水利工程中泵站建设的施工管理初探[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 调,2014,(4).

[3] 吕莉,李国朵.水利工程泵站建设中施工管理措施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4,(7).

[4] 刘晓双.水利工程中泵站建设的施工管理初探[J].民营科技,2015,(6).

[5] 陆洋.现代化管理在泵站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5,(26).

[6] 艾克飞.加压泵站运行的科学化管理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33).

[7] 赵斌,李立兴.泵站运行调度及科学化管理分析[J].四川水泥,2015,(8).

[8] 赵宇.泵站运行调度与科学化管理探讨[J].山西水利,2014,(3).

[9] 陈爱武,马华明.探讨泵站运行的科学化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