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高中历史的认识范文

对高中历史的认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41: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高中历史的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高中历史的认识

篇1

课程改革以育人为核心,怎样实现学科的育人目标,需要教师去源头寻找答案。这个源头就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研读中教师可以收获知识,提升智慧,发展专业素质。

一、历史教学要以史鉴今,照亮未来

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要从历史中继承经验、吸取教训,为今天和未来的发展服务,这就是我们的学科信仰――“以史鉴今,照亮未来”。历史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提升自身能力,理性地分析、判断事情,总结经验,促进自身发展。

在历史必修一中,这段历史是教学重点,在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重点学习。依据我们“以史鉴今,照亮未来”的学科信仰,我在导入环节借助了三段文字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进入历史情境。

历史的作用就是要对当前有所帮助。

――(美)爱默生

如果在考察了历史的进程以后,没有追问,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写历史,那么我的这项历史研究就是不完全的。

――《历史研究》(英)阿诺德・汤因比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苏联)列宁

选择这三段材料的目的在于突出历史的不容忘却性,强调历史学习的意义。通过这三段材料的导入,学生首先对历史形成正确的认识,为接下来学习这节课打下基调,正确对待历史。学生学会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上辩证、科学、客观地看待历史与现实,从而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

二、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正确地了解过去、正视现在、探知将来

第一,通过历史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类历史上的社会、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中汲取智慧元素。

第二,通过历史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辩证地看待历史,从历史事件中得到启示,帮助理解现实,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通过历史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关注世界,提升人生境界,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过去、面对现在,并探知将来。

三、历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个性成长

首先,学生要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形成丰厚的历史底蕴。通过自主构建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历史观,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例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时,学生先将时间脉络梳理清晰,然后根据每个时期的具体发展,将政治、经济、思想等串联起来,了解并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形成丰厚的历史底蕴。

其次,学以致用。用自己学到的历史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理性地看待问题,思考其中的辩证关系。在讲解时,对失败的原因,教师可以选取多种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失败的原因。这些材料的选取意在开阔学生视野,跳出书本去寻找更加真实的历史。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角度带来不同的结论,不同的史观形成不同的认识。

第三,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历史课程标准前言中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课程性质也指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以及课程目标要落脚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上。

四、历史教学要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高素质公民

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责任意识 培养

1、引言

高中历史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了各个方面,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关于责任意识培养的资源。所以,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让学生了解历史以及掌握历史这方面,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通过各种历史事件看到丰富的内涵,领悟到历史对现实社会的重要意义。

2、高中历史教学中关于责任意识的主要内容

历史作为一门典型的综合性学科,它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来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因而,历史教育的本身就应该是关于社会责任的教育。总的来说,责任意识的教育一般分为忧患意识、社会参与意识、自强意识以及协作意识这几个方面。

3、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责任意识的策略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责任意识

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最终所获得的学习效果。如果一个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他就会勇于面对困难,并且战胜困难,具有强烈的自信心,无比坚信自己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学习兴趣是一个学生心里甘愿去做、去完成他认为有价值或者是重要的工作,并且努力追求完美的一种内在驱动力。这种学习兴趣会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当中建立自勉、自立、自尊、自强的良好品质。因此,如果激发了学生对与学习历史的兴趣,就能够达到有效地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目的。

3.2传授历史知识,培养责任意识

3.2.1合理充分利用各种历史课程资源

当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来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例如,当讲这个部分的内容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北大校徽作引导,以此来提示学生将这个设计像想象为一张充满悲愤的脸,一张哭泣的脸,一张哀伤的脸,这样,就可以达到提醒每一个在深重的灾难中生长的中国知识分子,永远都不应该失去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3.2.2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而且,还能够加强学生关于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例如,当讲到这个部分的历史内容的时候,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国共两党在当时没有相互合作 ,那么最终中国的结局又会是什么样呢?”这一问题,能够引起学生们热烈积极的讨论。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不仅能够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以及协作意识。

3.2.3通过具体的历史情景来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

比如,当讲到这个部分的历史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及时抓住时机,让学生们分析在当时各个群体他们所处的情境,同时,要求内容要与课本内容相符合,学生可以以群众、林则徐的身份,也可以是以侵略者的身份,甚至还可以是以当时的道光皇帝的身份来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在学生充分发挥他们想象力的过程当中,他们不仅对课本的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加强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3.3开展实践活动课,培养责任意识

3.3.1开展历史专题活动

专题活动,即基于某一事件或者某一专题,开展专门的课堂讨论又或者是其他的教学形式。像这一种围绕着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主题而开展的教育活动,能起到直接、有效、灵活的作用。开展历史专题活动,不但能够加强历史知识和现实之间的联系,还能够加强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方面能够起到独到的作用,因而,在历史课堂上应该大力运用历史专题活动。

3.3.2编演历史课本剧

在历史教材中,有特别多的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融入到课程当中,安排组织学生进行编演历史课本剧,对历史中的角色进行扮演。这样,能够使学生们在探究中感悟以及体验到社会时代变迁所带来的种种变革,从而能够达到培养学生们作为未来时代社会主人翁责任意识的目的。

3.3.3举办分组辩论会

举办分组辩论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们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能够起到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作用。例如,当讲到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的时候,对于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得与失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两个小组进行辩论,一个小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失,另一个小组则是得。通过辩论,学生不仅分析了历史问题,掌握了历史知识,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4、结语

总之,应该认识到对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大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力度,必须全面落实历史课程标准,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当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还有很多途径可以加强对学生们的责任意识的培养,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对学生们责任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乌当中学)

参考文献:

[1] 朱汉国.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J].中国科技信息,2005(4).

篇3

论文摘 要:搞好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要立足于从地方实际出发,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看到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是不断丰富的过程,而开发目的在于重视学校师生的独特性。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就是以开发学校为历史课程的编制主体,让学校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开发供学生学习或选修的高中历史课程,它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对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笔者想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从地方实际出发,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

一般讲,基本教育资源通常只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而难以反映各个学校的特殊要求和适应各地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需求的实际变化。为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学校还应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学校适用的历史校本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由学校组织的对适合当地需要的活动方案进行计划、设计、创编、实施和评价的过程,是学校师生自行建设独具特色的学校课程的自主行动。它尊重学校师生的首创精神和学校环境的独特性。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不但为学校实现自己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提供了教育资源支持,而且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历史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可以是教师个人或教师群体对历史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研发,也可以是对已有资源的选择和改造,既可以通过长期计划加以实施,也可以是对单独的具体项目的研制,其形式和内容都是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基于学校和教师自主的行动,要搞好这一开发工作,首先对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有准确的把握,并对学校的人力和物质资源以及学校的办学环境、办学历史和教育理念等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会、学生和知识三方面的历史课程资源确定开发主题。对一个学校来说,综合实践活动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最有用武之地的领域是地方和社区环境。例如,我校结合当地历史资源丰富的特点,进行历史校本开发,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成效,受到学生的欢迎。这些都可以称得上是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好的案例。因此,认真研究当地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不断地收集和积累相关的材料,并能够经常保持对问题的敏感,就有可能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可供开发的高中历史课程资源来。

转贴于

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是不断丰富的过程

我们的国家是个地域广阔的人口大国,对完全统一的国家课程,我们在使用学习时,就不得不忽略其差异性而去寻求共同性。国家课程的存在,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时候和全国集中统一的体制下是适宜的,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今天,国家课程存在的局限性就显露无遗。正是在如此大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展被提上教育改革的日程,得到大了家的认可。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是新的课程开发实践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证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包括促进变革的逻辑起点是实践者的问题而不是革新者的观念,真正持久的课程变革必须依靠实践者积极参与变革过程。

历史教师作为一个实践者,也是课程开发的核心参与者。没有历史教师的参与和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就难以取得根本性的成功。正是由于大家理论上的不断丰富和一线高中历史教师的具体实践,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且渐次推进。作为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本身,其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也变得更加完善了,更加能够取得实质性的作用。所以,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具有不同于国家本位课程开发、地方本位课程开发的独特理念,这些可以概括为获得中央、地方、学校等各个层面的支持;国家只是把课改的权利下放给学校和科任教师,而不是完全放弃这方面的权利,更不是完全断绝与学校、教师的联系。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要参与课程规划、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估;改变教师的传统角色,从原来的国家课程实施者转变为学校课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可以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开发全新的学校课程。

三、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在于重视学校师生的独特性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就在于能够不断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学校办学特色以及办学环境的独特性。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广大的历史教师不断参与课程决策,并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主导作用。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到开发学校的人文环境和当地实际的历史教育环境,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突出学校的特色、当地的特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标志着课程开发主体从上到下进行了下移,证明学校可以也应该结合当地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成为课程开发中的一员。这种形式的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在整个高中学校形成更加成熟的研究性的氛围,可以更有效地拓宽校内外交流的渠道,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结合高中历史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和育人效果。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在历史课程的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把握,实施积极的开发策略,促进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4

高效的物理课堂也绝不是只图眼前热闹的跟风之举,而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打造出高效的物理课堂,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物理教学和当前的形势,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一、我对高效课堂的理解

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高效率的课堂是指课堂效益达到了最大化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我认为高效优质的物理课堂教学至少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课堂”还给学生,变成“学堂”;(2)教师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互动者;(3)学生能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融为一体;(4)学生能真正做到行动、心动(思维在动)、神动(思想在动);(5)学生能厚积知识、破疑解难、优化方法、提高能力、高效学习;(6)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舒畅,有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7)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8)信息量、思维量、训练量适中;(9)学生实现了“三跳”,即跳出课本,不再只关注课本知识;跳出课堂,关注自然、社会、生活;跳出教师,不迷信权威、不轻信已有结论。

所以,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是朴实、简易的课堂;是做到了“放手学生认真自学;给予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相互交流;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引导解决”的课堂。高效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尝试、质疑问难、讨论合作、自我展示、问题解决、实践活动中探究学习,突出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课前备课要充分

教学有目标、有系统,内容清楚明确,这是高效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有极高的清晰度,物理课堂教学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高的收效,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课堂时间,更能使学生快速而有效地接受所学物理知识

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同时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不能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

另外,还要明确每节物理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不能面面俱到,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教师要考虑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在哪,重点在哪里?该如何突破?如何去合理地安排学生的讲与练,让更多的学生能主动走上讲台,进行学习展示,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以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

三、课堂气氛要活跃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和兴奋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我认为,这就是一节高效的物理课,是一节成功的好课。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这是最佳学习途径。

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以往那种“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要努力做好角色的转换。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中学的情景,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在课堂中以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促进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

四、激励机制要适当

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课堂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对差生的关爱。因此为增强差生的自信心我们教学是要体现分层教学,课堂上要把一些简单的问题请差生回答,让他们有一个展示的机会,并且教师要抓机会及时表扬,借此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五、教学形式要多样

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活动方法和内容应富于变化,比如:分析、合作、讨论、交流、展示、运用课件、图片、巩固练习等等。只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物理堂,才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老师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思考的情境,多留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实践的余地,多一些展示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

篇5

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这一点往往被淡化甚至忽视。这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不利于学生知识的体系化,也不利于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分析的理念。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就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用我们学到的观点去分析现实,从而正确认识和揭示事物的运动规律,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富有创造性。

教学实践证明,对事物本质思维的力度越大、越深、越精、越活,那么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得就越快。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本文试总结出几条培养学生拓展性思维的方法:

一、优化作业设计,实现真正的合作、探究式学习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必须改革以往的评价方式,要想让学生从“题海战术”中真正解放出来,就必须优化作业设计。从繁琐的书面作业中走出来,训练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同时让学生贴近社会和生活,这既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最佳方式。当然,这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教师在布置探究式题目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引导与提示,即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其中,而不是作为“领导者”照本宣科,一味给予标准答案与评价方法。给予学生一定的探究资料及书籍,鼓励他们阶段性的成就和独立性的思维,形成良性循环机制,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总体素质的提升。

二、设计并突出“形散神聚”的教学主线

岳麓版的高中历史教材采用模块式设计,各模块、专题自成体系。要提高教学效率的高效性,那就必须在教学内容设计时要对各模块、专题内容进行完整准确地把握,并且加以优化,使其主题化、结构化、层次化。

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二是以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史为主轴的模块式教材,经济规律与经济制式的确立与变化贯穿始终。这样一来,就必须在授课时,特别是每单元讲授之前对该部分的主线加以梳理。主线一:中国传统经济模式的产生与发展、变化(含第一单元、第二单元一部分);主线二: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全球化现象(第二单元大部、第五单元);主线三:东西方经济改革现象比较(第三、四两个单元)。

三条主线内部还可各自细分成若干小模块:例如主线三可分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改革、苏联经济改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等等。这样进行重新划分以后,主题更加突出,优化了教材设计,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学生对于知识网络和架构的整体概念便会更加清晰。此外,清楚的脉络整理有助于形成整体的历史观,空间时间的交错融汇,会使思考分析问题的方式更加科学和理性。

三、对比分析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事物是多方面的,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视角也应该是多方面的。教师应在学生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及时捕捉学生思想动态,因势利导、帮助他们走出误区,不依赖不盲从,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事物,否定、摒弃错误的想法和做法。

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去掉依赖性,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不要什么都“让人告诉”。鼓励学生对问题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允许有不同意见和争论,提出质疑。

四、通过分析事例,提出拓展性的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富有成效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运用教材的典型例子,拨笋式地展开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深刻思维。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古往今来,高效课堂教学一直都是教师研究的主要话题。如果课堂教学方法满足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结构紧凑严谨,就能达到保障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低下的原因

(一)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

相比数理化等科目,历史一直被教师与学生认为是“副课”,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在历史学习上一直存在“临时抱佛脚”的思想,只要历史不拖整体分数,高分就没有必要追求。正是由于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在历史课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对历史教学的种种态度导致历史教师无法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高效课堂教学更是无从谈起。

(二)教学模式过于公式化

一堂课是否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是关键。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很多历史教师都是套用以往的教学模式,毫无新意可言,很多学生都感觉历史教学除了讲述历史意义、事件,就没有其他任何作用。另外,教师的知识渊博程度同样会对高效课堂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注重课前预习,开展自学设疑

在每一堂历史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都应该要求学生进行自学,或者是“请”学生帮忙收集教学材料。在预习环节,教师还可以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尝试着找出答案,如果无法找出答案的,可以找同学讨论、可以查阅资料、也可以做上记号,等到课堂上大家一起解决。开展课前预习主要是为了整理与加工以往的知识储备,并且在教学的自学过程中获取新的信息资源,或者在归纳整理所搜集的资料时,能够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知识储备。并且,通课前预习,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总结能力的提高。

(二)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激发是关键

作为一种带有强烈的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从心底产生一种强烈的知识渴望,会主动地探索兴趣的奥秘所在,最终达到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因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分析如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1.激发兴趣——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于历史学科本身具有的独特性,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对历史学习是否存在兴趣就非常关键。在教学环节,教师合理地利用电脑、幻灯、电影等多媒体,让学生感悟历史、走进历史,才能刺激学生感官,震撼学生思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形成高效课堂的一大法宝。

2.激发兴趣——积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存在。

例如,在教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时,很多学生对于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讲述的主要意思无法正确地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个教学活动: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用火来燃烧生活中一部分垃圾。当然,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演示,如果点燃垃圾的一个角,很快就会将整个垃圾堆都烧着。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示一下,尝试着去“点燃”垃圾的一角,让学生去感受一下“星星之火”的威力。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让学生精神为之一振,也能让学生初步掌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含义,再将学生引入到课堂中,无疑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激发兴趣——利用电影讲述故事。故事的合理运用,也能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课堂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当人类还是野人的时候》,我们正好可以利用2013年新出的《疯狂原始人》这一部动画电影,通过电影的方式来讲述原始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本身,这部动画片就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配合着讲述一些原始人的生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吸收知识,然后再引出课文的主体内容,无疑会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地投身到探索历史的学习中去。

4.激发兴趣——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历史具有强烈的时空穿梭性,根据教学的实际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组织学生收看《百家讲坛》来丰富历史知识;参观历史博物馆和名胜古迹;开展历史辩论会,比如秦始皇的对与错;创办历史乐园专栏等。但是,我们要注意,各个活动都需要有相应的教材内容融于其中,将知识转化成一种能力来培养,这样才能够让历史课有声有色,真正达到高效历史教学的目的。

(三)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扩展教学知识面

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历史教师还应当不断地追求能力目标,努力提升自我修养。初中历史教师,精通专业知识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对于社会学、文学等方面都应有所涉猎。这种博览群书的方式,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也能够提高个人的人格魅力,在获取学生的尊重,让学生青睐教师的人格品质之后,才能让学生爱上历史课。

总之,高效的历史教学,应当贯穿整个历史课堂,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要懂得落实到学生认识历史的各个层面。历史教师应当精心策划每一个环节。这需要教师高度的责任心和强大的意志力,同时,还需要拥有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够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只要懂得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能以聪明智慧、满腔热情来开展历史教学,探索适合高效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就能够达到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梁永恩,《历史教学的方法初探》[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0.02

2.刘丰宪,《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优化初中历史教学》[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9

篇7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目前,我校非常重视研究性学习,要求是每个班级的每位成员都要参加。目前我们的研究性学习还是处于探索阶段,通过这两年的探索,初步认定研究模式基本模式为:在课堂中提出疑问、主动探讨,主动学习、课外研究,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总结三个方面。

首先,要在课堂中提出疑问,主动探讨。在上课过程中,按照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讲解,如果学生提出疑问,觉得有必要去探讨,再经老师同学讨论,由师生共同来完成。在落实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师生都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材的知识细节,可以是整章整节的宏观框架,还可以是单元或阶段特征,旨在培养学生驾驭教材、分析教材、梳理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老师从中选出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重点课题或问题,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课外研究。在确定研究课题后,学生即可开始自主性学习,由于高中学生的学历、阅历的限制,最好是分小组进行活动,同时,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如文字、图表、音像等,还应帮助学生制定包括研究范围、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人员分工等内容的研究方案。研究更多地应在课外进行,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观察思考、资料查阅、影像观看、咨询调查等方式获得相应的研究信息,最后集中处理,得出结论。 在这个阶段,教师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可包办代替,应该扮演参与者、调控者、指导者的角色,学生之间也应该相互帮助,充分发挥团队的协作精神。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要研究过程中做好督促和检查,真正的起到指导老师的作用。

再次,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总结。围绕提出的问题或课题,通过同学们自主地研究与学习,把所得出的结论,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展示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推动研究性学习的经常性开展,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可以通过调查报告、多媒体展示、报告会、辩论会、演讲赛、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展示和交流。最后教师还要及时、认真地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以励再战。

篇8

【关键词】教学情境课堂教学兴趣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通过理论学习和高中地理教学创新探索,我认为教师是实践新课程的执行者和创造者,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创新。新课改以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困惑,面对困难和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造性地实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同时新课程要求教会学生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地理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是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

地理新课程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等。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从教学创新做起,争做创新科研型教师。教学创新源于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进行创新,探讨教学的得失成败,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后记等,回顾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寻求最佳方案,积累教学经验。新课程实验初期,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产生了种种困惑。比如,以前的地理教材结构清晰,知识丰富,重点突出,教师只要按照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照本宣科地讲清知识点,就能完成教学任务,考出好成绩。而现在的教材变了,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学生活动,这些活动怎么处理?讲吧,不符合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活动,老师又不放心,怕学生乱了,掌握不了知识点,影响教学成绩。这就要求我们要围绕这些困惑,积极进行实验,从教学的创新设计、教学创新活动的组织和调控到教学效果的检验,让自己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老师在教学中探索、反思和再创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同时坚持撰写教学后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价,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改变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了由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创新转变。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模式应是淡化教学形式,注重实效

教学方法创新应注意创设课堂情境。地理是一门与社会现象紧密联系的学科,如讲《大气环境保护》中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与保护、酸雨危害及其防治时,可分别出示一幅漫画,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让其自己总结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再根据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措施。学生在生动的漫画中,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从而掌握了知识。

教学方法创新应该注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的发展。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看法,即使一些问题尚未接触,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新的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乱的猜测,而是他们从经验背景出发的合理推导。所以,在地理教学创新过程中,应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知识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教师应在整个过程中激发和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探知,去获取更大的收益。如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将学生分组,围绕一个或一系列学习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我发现学生为了能使自己的见解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认同,就力求切合题意,并有所创新,就要从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思考,这就促进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提高了他们的分析、归纳和综合思维能力。教学方法创新必须妙用“启发式”教学法。如在学完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后,我常用下列问题启发学生:①假如地球只有自转而没有公转,一年会有四季变化吗?为什么?②假设地球公转时,地轴不是保持指向北极星方向不变,而是也转了360°,那么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对四季的形成的产生什么影响?二是从回答问题的“卡壳处”挖掘启发点。如在讲“大陆漂移学说”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冰天雪地、不毛之地的南极大陆为何有煤的存在?”学生一时很难想到南极大陆会漂移这个关键点上。于是我提出了下列小问题:①煤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②有森林的地方肯定不会在冰天雪地的高纬度地区,那么应在什么纬度区?③南极大陆在高纬度地区,肯定没有森林,而现在有煤说明它在地质史上曾有森林,那么它曾在什么纬度?通过逆向反推、层层点拨、启发引导,最终得出了南极大陆漂移的结论。这种启发,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

三、多渠道获取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教师应设法教学生学会质疑与解疑,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施展才智并形成独立的个性。让学生在了解知识的过程中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经验,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如在讲授新知识时,我常常这样设计,在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自己“过桥”,促使学生发现以前未曾认知的知识概念间的类似性、差异性和各种关系法则的正确性,从而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四、课堂教学要民主、开放

篇9

一、承上启下

承上启下是指承接旧知识并引起学习新知识兴趣的方法,即“温故而知新”。历史课本章节的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先后相承的。在备课时,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一目了然;反复推敲旧知识,找到新旧知识联系点,精心设计问题,巧妙、简练地导入新课,这样新知识学习的重点、难点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在讲《秦朝的统治》时,首先要求学生回顾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进行变法,主要内容有:①建立县制,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②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③统一度量衡制,统一赋税制度,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变法后,秦国逐步强盛起来,为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设问:你们知道秦朝统一全国的原因除了商鞅变法的影响外,还有哪些原因?秦朝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为什么秦朝存在的时间会这么短?大家想知道秦朝的兴衰历史,这节课我就给同学们讲一讲《秦朝的统治》。

二、直观图像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注意力,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我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在幻灯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图,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又投影西汉的疆域,请学生两相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本课的讲述,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对联文化

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对于它,学生知道不多,但都很想了解。教师如抓住学生的这一求知欲,进行适当的引导,便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学习《》一节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副对联:“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学生读着对联,兴趣倍增。然后提问:“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副对联出自何处?”再次激起同学们的好奇心,这时我才解释:“这副对联是林则徐从小用来时常鞭策自己的座右铭。”由此,不但顺利引

导到的学习中,而且还使学生体会到伟人的少年壮志。

四、设疑提问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使学生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设疑导思,激发学生求知欲,乘机板书课题,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教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摆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疑中思,“山重水复疑无路”,思而明,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在讲《》时,设问:英国发动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是否如愿以偿地在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呢?为什么他们的廉价商品没有打开中国的市场呢?这场战争又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内容。

五、积极启发

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 人文地理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15

地理属于高中文科专业,在高考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是从历年的高考成绩来看,地理平均得分是最低的,有很多文科生,都是被数学和地理拉低了分数,所以提高数学和地理成绩对于高考考生来说十分重要。在这里我们来讲讲如何提高地理成绩,高中地理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很多人认为自然地理是难点,的确在学习上自然地理是难点,但是在考试中人文地理反而是最大的失分点,那么提高人文地理的得分有利于整个地理成绩的提高。那么人文地理在学习和考试中存在哪些问题呢?

1.人文地理知识学习容易,活学活用难。人文地理知识都是一些易懂的知识点,在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都能听懂,但是在考试中会给出一个全新的地方或事物让同学们去用人文地理知识作答,很多同学都难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人文地理知识点,所以往往在考试时,人文地理都会失掉很多分数。

2.人文地理知识点繁多,难以准确记忆。人文地理是地理中最需要记忆的地方,一个小的人文知识点往往就有许多记忆的地方,所有的人文地理知识相加起来就是特别多的知识点,导致同学们在记忆时,很难将知识点记忆完整,这样在考试时就只有一个印象,很难将知识点答全,导致考试失分。

3.人文地理中有重叠部分,同学难以理解。在不同的知识点里却有相重叠的部分,同学们就会感到很疑惑完全不同的知识点却有知识点重叠,这让许多同学难以理解,从而导致知识点的掌握不到位。

4.选择题中,迷惑选项难以排除。在高考地理中有12道选择题,其中人文地理选择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导致很多同学都无法选出正确选项。迷惑选项和正确选项非常相近,一不小心就会选到错误答案,选择题失分会对总体成绩造成巨大的影响。

5.在综合题中,同学们普遍得分都很低。综合题是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结合,多数是简答题,同学们在做综合题时无法正确地去分析题目,在回答时经常答一些无用之话,很难准确精炼的作答。

那么我们具体应该如何解决上面的问题,从而提高地理成绩呢?

1.多做练习,将知识点在不同的题里运用,锻炼学生能对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同学们才会在遇到新问题时,将所学知识运用正确。当然老师在选题时应该注意所选题目的代表性,没有必要去练一些没有用的题,既浪费时间,又没有练习作用。

2.形成知识网络,与现实相结合,攻克知识点繁多的难题。由于知识点繁多,学生难以准确记忆,这就要求学生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来帮助记忆,同时将知识点与现实相结合,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当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后,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而且能够将知识点记忆牢固。

3.对于知识重叠,学生们应该将有重叠的知识点整理在一起,学习其相同和有区别的地方,用对比方法进行记忆。当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有意将知识点有重叠的地方提出来进行对比教学,解决同学们的疑惑。

4.选择题得分方法。首先学生应该熟练掌握相关知识,这样在进行判断时才能有正确的知识依据。其次,学生在作答时应该对题目和选项进行仔细分析,不能粗心大意,因为题目和选项中有很多的迷惑,一不小心就会选到错误的答案。最后,老师应给学生做一些典型选择题并进行分析讲解,把题目中容易出现的陷阱都进行讲解。学生在做选择题的时候可以将题目中的关键词划出来,对题目中的“绝对”、“错误”、“部分”等关键词进行分析,不能被这些迷惑词所迷惑,这样才能将地理成绩提高。

5.综合题得分低,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那么如何能解决这一问题是地理成绩是否优秀的关键之一。综合题同样要求学生对地理知识有熟练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作答时,使用正确的知识点。综合题对题目的分析要求十分严格,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审题时要十分认真仔细,抓住的题目的关键词,细心推敲,思考应该运用哪一部分的知识点来作答。其实综合题作答有一定的答题模版,学生应该背熟答题模版,同时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各种综合题的练习,直到学生能正确运用答题模版到对应的题目。学生在答题综合题时,应该认真分析该题目属于哪种综合体模板,从而选对模板进行作答。

在高中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的学习中,同学和老师应该不断合作,老师在讲解时应该抓住重点,把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整合,使繁多的知识点更有条理。老师在对人文地理讲解时尽量与实际相结合,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时可以自己建立知识结构,背熟知识点。在综合题答题模板运用时,切记不可乱用,一定要用到与之相对应的题目上去。老师让学生练题时尽量找一些典型题,并进行讲解,学生在练题和老师讲解时不断反思总结,争取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准确地运用到考试中。

学生在考试中一定要认真仔细审题,在做题中注意不要受干扰项干扰,使本应该做对的题目失分。总而言之,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式,用最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学生在学习时应认真学习知识点,对老师所讲的知识及时复习,如果有不懂的地方马上去问老师,不要让自己有疑问;练题时认真对待,做错的题目在老师讲解时认真听讲,不断反思自己;在考试时仔细分析题目,选择题谨防迷惑选项,做综合题时不要答废话要用准确的知识去作答。

篇11

我校于2005年9月开始在高中一年级开设新课标下的物理课。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参与物理课教学的老师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大家普遍感触良多,老师们亲身体验到课堂教学氛围的变化,感受到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学生热情的高涨,同时,来自生物、化学等教研组的老师们在物理课备课与教学过程中也进行了指导和帮助,而且随着教材内容的深入,老师们的困惑越发强烈。下面,我就物理课教师目前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一、物理教师当前的困惑

1.直接感受到的是知识结构的变化

参加过新教材实验的老师们普遍反映,物理课是最难教的课,有人甚至将物理课能否推行下去看作是影响课改进程的重要因素。

物理课程的最大特点是综合,因此,在知识结构上与原来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的学科体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而物理课对各分科知识的整合也不是简单的分科综合,而是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的认识自然,从基本物理观念上理解物理内容”(《物理课程标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开放的知识结构,而且有助于其学习能力的发展,但是,把相关学科的“部分”内容重组于“整体”的学习主题之中,物理课本身就构建了超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这就给原本分科授课的老师们提出了全新的教学任务,也对他们的教学观念带来极了大冲击。老师们不知道这门综合性的物理课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储备才够用,因为很多知识和技能都需要不断扩展和提高,老师们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新的物理课程。此外,老师们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自学、自练相对陌生的学科知识内容,并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可还是觉得知识不够用。

2.教学思维方式变化带来不适应

原先的物理主要研究的是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涉及到的基本上是因果关系,思维方式主要是逻辑思维,学生学习的基本理论通常是公认的定律或定论,实验方式也基本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物理课里,展现给学生的多是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一个个千变万化的自然图像,有着许多不确定性的问题。在学习的方式上更强调对自然社会的观察,对物理过程的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践。因此,要求教师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更注重指导学生物理思考与猜想,敢于怀疑,主动观察与动手实践,等等。例如,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试验方案―收集证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评价交流”的学习方法。

目前绝大部分高中物理课教师在自己的学习生涯中没有这样的学习体验,不容易认识到课程思维方式的这种改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感到种种的不适应,难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例如:教师在实验教学和探究教学前,经常会把学生在实验或者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向学生交代清楚,而恰恰是这样“面面俱到”的教学行为扼杀了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教师自身必须学会由过去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步过渡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上来。

我们在与兄弟学校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学校还是以讲练为主。就是课堂上主要由老师讲授知识的重点、难点,课堂上再进行一定量的训练,课后还是让学生进行做题训练。在我们几个学校进行联考时,这种做法还真的能考出不错的成绩。但是大家心里明白,对学生长期有效的教学还是应该在新课程的理论下进行为好。这样就很明显地带来了教学和考试的矛盾。

3.最大的困难是教学资源的缺乏

物理课的教材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仓促而成的教材错漏难免。这直接影响了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与落实。目前的物理老学资源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软件上,无论是图书资源(包括配套练习),还是多媒体资源,都有待一线实验教师自己去开发。物理课教师的教学负担普遍过重,教材涉及到的各个学科的活动,也需要准备大量的实验材料,其备课量已经超过了语文、英语、数学这些传统的“核心课程”,不少教师已感到力不从心。老师们都在尽力去挖掘各种各样的资源,但是还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生、家长对此也颇有微词,如果不尽早解决这个问题,将会影响教改教学的质量,教师改革的积极性也会因此受挫。

4.课时分配不足的尴尬

对新课程中许多探究性的内容,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讨论、研究、动手去发现可能的现象,从而总结出应有的理论。在这种要求的指导下,教师就必须让学生自主地进行,那就得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我校在课时分配上,每周三课时显然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让老师们感到力不从心。

二、对现行物理教学改革的看法

1.学校尽量能自己开设物理实践活动

纵观物理课的探索与实践,我认为,要使学生在物理课中有更多的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体验的机会,高中学校在开设物理课的同时,应研究开发 “物理实践活动课”。

首先,设置专门的“物理活动实践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能通过实践活动充分体现物理精神,经历物理研究过程,对学生进行物理素质教育,其中包括物理的精神、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与体验。

其次,开设“物理活动实践课”,更好地发展培养学生个性,弥补理论必修课程的不足。在物理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多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激发学生对科技发展的关注和兴趣,并对那些有科技兴趣和特长的学生进行思维、技能训练,让他们自由选择所爱好的领域去学习、探究,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并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2.想方设法进一步完善子培训机制

物理课教学目前处于改革实验阶段,改革要顺利推进,师资队伍的保障是关键。现在绝大部分学校的物理教师资源都比较紧缺,教学内容涉及面相当广,而目前我校对物理教师的培训时间太少且培训时间和方式单一,很难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学校在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多增加一些接触高科技的机会,让他们在进行课程教学时,能更清晰地告诉学生科技领域里的知识,而不是纯粹的从课本得来的知识。

总之,要想顺利地推进这门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我们不能仅仅把学习自然物理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作为培养学生物理素质的唯一内涵,更重要的是全面地把物理课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探究自然的活动,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物理素养的过程。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尝试、去体验,让物理课堂成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大舞台。

参考文献:

[1]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篇12

关键词:高中物理 新课改 认识

通过课改培训,我认识到,现代教学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需求,使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创新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此次课程改革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二、转变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新的教育形势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它要求教师要根据教育事业的需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角色,总结教学经验,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只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三、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它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四、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并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篇13

关键词 新课程科学素养教学模式

面向21世纪,中学物理教育要走向素质教育,这已经成为物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作为物理教师,应当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教学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尽管已经有了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但教科书可能单向传递信息,不具有交互性,无法根据学生的现场的反应组织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式。另外,教科书是根据广泛的、统一的读者对象编写的,不可能对城乡差别、地域差别、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别和情感态度的差别等某一个方面做具体的关照。然而,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却是具体的、有特点的,因此教师只有把《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和要求,把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和所体现的教学方法,转化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设计,才能有效地达到新的课程目标。下面仅结合教学实践谈自己对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导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物理新课程标准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探究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内容上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以考试的结果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把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探究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不以书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倡导客观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事实,不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教师要转变在学生学习评价中的裁判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习评价的指导者,学习潜能的开发者。提倡评价的多主体。学生要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评。新课程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

二、新课标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发生根本转变

1.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从根本上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出题,学生做;教师阅卷,学生改错”的状况,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正常发挥。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

赖于教师的讲授,在这种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而学生的主动探究是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的,因为物理情景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物理学习、具体问题和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内部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因而,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进行探究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篇14

关键词:实验现状;对比分析;认知发展;创造力

回顾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实验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物理规律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而人们提出的理论是否正确,也需要通过实验来检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更是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实验教学,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和开发学生创造能力,在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更加重要。

为了真实反映高中物理实验的现状,探究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对学生认知发展的影响,上个学期我们定期走访了我市的几所生源相仿的高中,定期调查并记录他们的实验状况,发现其教学理念、实验设备、实验次数、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差异较大。

一、高中物理实验现状的对比分析

1.有的学校师生缺乏对实验重要性的认识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对实验教学理解的偏差与局限,普遍存在着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的现象:只做高考要求的实验,其他实验,包括演示实验能省就省,学生的动手实验时间少,用脑思考的时间少,变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人,实验在教学中的应有作用难以充分体现。

但有的学校则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做到了尽量进实验室做实验,能分组的就不只演示,教材中出现的实验都尽量指导学生做,甚至包括一些教材中没有的原创实验,把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最大化。

2.实验器材不足

这是很多中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或资金不足,造成对实验设施及实验器材投入不足,导致实验设备的老化和缺乏,严重影响了高中物理实验活动。但是有的学校则积极向上一级教育部门申请实验资金,购置新的实验器材,包括一些先进的数字实验仪器,甚至师生一起动手制作实验仪器,使高中物理实验活动得到保证。

二、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在A校我们有幸参与了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课题为: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单纯从公式和内容来看,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因果性等性质是抽象而枯燥的,传统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很沉闷,课堂效果大打折扣。但有一位老师却利用数字试验设备――传感器设计了一个实验:利用力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得出了力和加速度的瞬时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并由图像引发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氛围很活跃,学生参与度很高,理解也更加深刻,其课堂达标训练的完成质量相对其他班级也更高。因此,对一节课来说,有无实验,教学效果的差别是比较大的。

对于实验题这部分,我们做了多次班级对照,如“探究影响加速度的因素”这个实验,A班只是课堂讲解练习,B班则讲解后进行了分组实验。课后分别测试了两套练习题。第一套为非开放性的基本考点,第二套为开放性的实验题(设计类似装置测桌面的摩擦因数)。结果显示,对于非开放性题目,两班差异不大;而对于开放性较强的题目,B班则完成质量较高。这说明动手实验对学生思维的拓展是有促进作用的,而高考中的实验往往是开放性比较强的。

仅仅是一节课,有无实验,教学差异尚且如此,那么累积到一个学期会如何呢?从学校这个层面,我们调取了全市期中、期末统一考试成绩,就其中两所学校进行了对比分析:A校一直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其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包括原创实验都做得非常充分,其及格率、优秀率相对高出许多,如下表所示。

市直单科试卷分数段统计表(物理)

除成绩以外,学生思维的开拓性、创造性也有差异。A校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社团活动,学生都积极参与。有的学生还参加了一些不同级别的科技发明比赛,并获得了一定的奖项,这里就不做一一展示了。

由此可见,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也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其实在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大纲中已明确指出:“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必要基础。通过观察和自身动手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着其特殊的教学功能:

(1)实验可以使物理规律与生活实际联系更紧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分组探究实验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发掘问题,激发其求知欲望,最终通过自身的探索和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规律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过程,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导出规律,掌握理论。

(3)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探索创新能力。

(4)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而学会物理研究中的基本方法。

鉴于上述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实验在教学实践中的良好效果,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实验,在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为目的,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