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实践的知识点范文

实践的知识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41: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实践的知识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实践的知识点

篇1

关键词:教学资源;课件;素材;教学知识点;汇编语言;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3-0019-03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的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各级各类学校利用校园网站建设精品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促进了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创新思维,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从一个学科教师的角度出发,结合教学实践的体会,分析了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按知识点建设课程教学资源的思路。我们以教学资源中的素材和课件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在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中,如何划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如何组织教学信息,制作多媒体教学素材和课件,便于教师在教学中灵活组合和学生自主学习。以汇编语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为例,给出基于知识点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实践经验供探讨。

一、教学资源的涵义

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学资源是指学习的支持系统、教学材料和教学环境等能够为教和学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所有物质和信息的总称。通常教学资源主要是指课程资源、教学信息资源等,它具有内容复杂性和形式多样性等特点。它既要辅助教师的“教”,又要促进学生自主的“学”,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资源建设可以有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分四大类:题库、素材库、课件库和案例库;二是网络课程库建设;三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四是通用远程教学系统支持平台的开发。在这四个层次中,网络课程和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是重点和核心,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

二、目前课程教学资源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应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资源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有声有色,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了资源共享。就高等教育而言,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种类繁多,同一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各具特色,为广大师生课内课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进程,也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教学方法的提高。但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1.学习资源中的课件与教材绑定,不便拆分和组合

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用于教育、教学的软件。但是。我们所看到的课件都是按照特定的一本教材的章为基本单元。讲解顺序和呈现方式是相对固定的,当面对更换教材、修改教学大纲、改变教学课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师想改变讲解顺序和呈现方式等各种情况时,课件将需要做很大的增删改动,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能及时满足教学的需要。把一章的多个知识点制作成一个教学课件,在多变的教学过程中不便拆分和组合,不能适应各类教学的需求,精品课程的学习资源不能为广大教师真正共享。

2.课件形式单一,对重点和难点知识难以突破

教学资源中的素材(媒体素材)是指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可分为几大类: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课件制作中应灵活使用这些素材呈现教学内容。

在日前教学资源中。多数课件仅以文本和图形,图像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数字化、网络化,并未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教学难点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明显不能满足新技术、新环境、新的教学模式及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学资源中的课件和素材制作,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课件和素材能够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3.学习资源建设不规范,重复建设严重,造成资源浪费,使用率低

针对一门课程,我们通过网络可以搜索到各类学习资源,有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种类繁多,但是,它们各自按照各自教材的知识结构,教学资源制作标准不统一、不规范,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教学资源将难以共享,各网络教学系统之间也无法实现互操作。

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资源建设应有可扩充性并能可持续发展,为了使学习资源建设能适应这一目标的要求,大家都应采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三、基于知识点的汇编语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实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会选择各自认可的教材,会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会有各自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课时,但是,一门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是相对不变的,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构成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小主题,一个知识点是课程知识结构的最小单位,密切相关的知识点构成一个个知识单元,由各个知识单元构成一门课程的完整的知识结构。这些知识点在教学资源中如何划分、如何组织更有利于多变的教学实践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由此,我们提出按课程的知识点制作各类媒体素材和课件。一个课件或一个素材只呈现一个或多个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内容,集中表示一个独立的小主题,将紧密关联的知识点组成一个知识单元,相互关联的知识单元构成课程的知识结构,所有基于知识点的课件构成课程教学资源的课件库。这种基于知识点的课件和素材具有可灵活组合的特性,当教材变更、教学对象变化、教学课时调整时,只需按知识结构简单组合,就可适应多变的教学。本文以汇编语言课程为例进行基于知识点的教学资源建设与实践探索。

1.分析课程的知识结构,划分相对独立的知识点

我们针对“汇编语言”这门课程特点,分析课程的知识结构,把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知识点为基本单元设计和制作成教学素材和课件,素材形式分为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和动画,课件形式主要有PPT和Authorware文件。以汇编语言中寻址方式知识单元为例,其知识点划分如下表所示:

表中每一个知识点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每一个知识点内容可以用多种形式的媒体素材呈现,如一种寻址方式的格式、功能、规则用简略的文本表示,内存结构用图形表示,确定操作数地址的过程用动画演示。通过PPT和Authorware按照一定的教学策略把这些素材组合起来构成一个知识点的课件,将紧密关联的知识点组成一个知识单元。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选择相关知识点的课件灵活组合。例如,我们讲解8086/8088寻址

方式时,只需把立即寻址方式、寄存器寻址方式、直接寻址方式、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寄存器相对寻址方式、基址变址寻址方式和相对基址变址寻址方式七个知识点组合成一个知识单元讲解;在讲80386新增寻址方式时,将有关比例的三种寻址方式组合成一个知识单元讲解。

2.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应用动画形式呈现

在汇编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寻址方式是教学重点、难点,除了用文本描述它的功能、格式和规则外,用Flas描述各种寻址方式物理地址的形成过程,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效果良好。如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的动画演示如图所示。

通过动画演示,由偏移地址段地址物理地址操作数操作的过程非常直观,学生很容易理解。

3.根据教学需要,组合教学资源

这些由知识点构成的教学课件,构成一门课程教学资源的课件库,当我们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教学计划和不同的教材时,都可以按教学所需选择不同方式的课件。根据自己的教学策略,直接使用或重新组合构成满足教学活动的教学课件,通过动画演示将教学难点变得直观、简单,使学生易于理解,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课件库、素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选择不同知识点自主学习课后复习。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丰富的过程,资源形式和教学模式都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了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就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参与现代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努力尝试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教师要负责设计、制作、收集、整理教学资源的内容、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资源,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建设高效、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设委员会[S].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2000.

[3]何克抗.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2009(10):5-8.

[4]王聪,房国栋.高校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构建模式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9):47-49.

[5]周明圣,蒋平.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76-78.

[6]王亚希,周红春.高校现代化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0(6):73-75.

篇2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基础知识模块、技术支持模块和网络应用模块。基础知识模块是课程的先导模块,技术支持模块是课程的支撑模块,网络应用模块是课程的核心模块,各模块内容层层递进、相互支撑,构建“电子+商务”的课程理论体系,实现以商务知识为基础,网络技术为手段,实现电子商务运行新模式的教学目标。

1.1基础知识模块。基础知识模块是对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进行简要的概括,包括电子商务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环境、电子商务的概念和优势、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和作用等基础性理论。该模块是《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先导模块,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电子商务形成总体认识,进而为后续课程的理论教学奠定基础。

1.2技术支持模块。技术支持模块系统介绍了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技术,包括网络技术模块、网站开发建设模块、安全技术模块、网络支付技术模块和物流技术模块。网络技术模块主要介绍电子商务的运行基础,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虚拟专网技术的应用;网站开发建设模块介绍网站建设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安全技术模块主要介绍网络安全技术、加密技术、认证技术等以保证电子商务安全的需求;网络支付技术模块主要介绍各种电子支付方式、网络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物流技术模块主要介绍物流技术及其应用,以及供应链管理的相关内容。技术支持模块是《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支撑模块,因为电子商务的运作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其前提是商务的信息化,是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商务活动。

1.3网络应用模块。网络应用模块是《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核心模块。主要对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和网络营销进行介绍,包括电子交易模块和网络营销模块。电子交易模块主要对B2B、B2C和C2C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进行介绍,使学生掌握商务运作和商务管理各个阶段的各项活动,进而形成对电子商务应用的完整认识;网络营销模块主要介绍网络营销系统、网络营销常用的工具和方法、网络营销策略、网络市场调查、网络广告等知识,学生通过学习网络营销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而培养网络营销的理念,实现运用有效的网络营销手段实现营销的各项职能。

2、课程的实践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同时还要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电子商务实际操作的能力。因此《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计算机或网络教学的直接实践,它强调的是用实践的形式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进而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感性认识接触实际问题,以知识的反复将理论教学内容转化为可以操作的活动或过程,进而形成一个“经验型、创新型”实践知识体系。本实践体系包括三个模块:基础认知性实践模块、操作技能性实践模块、应用创新性实践模块。

2.1基础认知性实践模块。基础认知性实践模块是以网络为平台,通过学生浏览并参与网上电子商务实践活动,更直观、更感性地掌握网络基本功能和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操作流程,培养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学习兴趣。网络基本功能实践包括网络商务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使用客户端软件收发电子邮件、利用FTP上传下载文件和网络论坛的管理等等。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实践主要包括电子支付、B2B贸易流程、B2C贸易流程、C2C交易流程等操作。基础认知性实践模块主要侧重于学生体验性的过程,在于通过对知识点的实践现象加以确认,达到从现象上理解知识,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和感性地认识“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2.2操作技能性实践模块。操作技能性实践模块是指在对电子商务基础知识了解后,学生通过进行实际操作技能性锻炼,进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电子商务系统中的开发工具,进而实现电子商务运作模型。具体包括:域名申请、网络广告的制作、数字证书的下载安装及使用、利用网络营销方式进行网络推广等。因此操作技能性实践模块主要侧重于学生技能培训的过程。

2.3应用创新性实践模块。应用创新性实践模块是指学生在掌握了电子商务运作模式、操作流程的基础之上,实现对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管理和推广。它不局限于现有知识,而是将相关专业知识有意识地运用于网站系统设计和现实的商务活动中,透过新事件,提出新问题,进而发现新模式。如: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规划、分析网站功能、网站后台的管理、网络营销推广等操作。

篇3

关键词:电子电工;理实一体化;中职;构建

中职电子电工专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提出并发展的。理实一体化主要是指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技术,把教学内容中的理论、实训以及实验等进行一体化的设置;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以及实验和操作等教学条件一体化的配置,技能知识以及素质等一体化的训练。这样可以形成集知识传授以及对学生能力培养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一、中职电子电工专业理实教学的现状

1.理论和实践衔接不合理

很多学生认为上理论课是真正的上课,比较严谨,而到了实验室上课,会变得活泼和自由。有时候学生会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会对实验器材或者设备感兴趣,不能认真听教师讲课。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教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握教学进度。而现实上课中,教师往往难以控制课堂,学生不能认真听课,教学效果差。另外,在电子电工教学的某一模块时,教师对于理论知识点的讲解,怎么才能让学生听懂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现在很多教师都不能对理论模块进行较好的重组和安排,教师不能以实践作为主线,理论知识讲的过于深奥,这都会降低课堂的教学效果,不能做到面面俱到。

2.理实一体化教学不能落实

现在很多电子电工的教学为了实践理实一体化教学,只是把理论知识的讲授从教室转移实验室。教师在实验室讲授理论课,然后示范实验,再由学生来模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没有把握理实一体化的真正本质,只是将理论和实验在形式上简单的结合在一起,没有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双向训练,在对学生知识、技能以及教学能力的训练上没有体现出一体化。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活跃起来,不能做到学理论和做实验结合为一体,学生的自主实习能力不能提高。

二、电子电工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1.做好理实一体化硬件设施

首先,要编写和征订一体化教学的电子电工教材。传统的教材过于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不能适应电子电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需要。新的教材要抛弃传统的专业教学方案,要能根据教学的任务和目标,根据各个知识点来进行实践任务的训练。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来解释。学校还要自己根据征订的教材来制定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来。

其次,中职学校还要进行一体化教室的建设。一体化的教室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必要硬件条件。一体化教室要包括黑板、讲台、学生课桌、实验的设备以及仪器仪表等,在电子电工一体化的教室中,教室最好布置成混合型或者前后型的。混合型主要是实验设备和课桌结合起来,这样会节省教室的空间,但是在管理时,学生在后面,教师在前面,讲课时学生的视线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教室可以布置多媒体来弥补这个缺陷。前后型的教室主要是分区布局比较明显,前面为课桌,后面为实习设备。

2.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主要是在现代教育理念之下,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将教学环节分为“导”“学”“教”“做”“评”五个教学环节。

导,教师要做好引导,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把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计成具有生活化的情境,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理论知识。例如,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安全用电,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认识到规范用电的操作。

学,中职学校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教师应该做好教案的编制,提高学生的效率。教案编写的原则为“实用”,让学生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引导学生来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验。教师要细化教学任务,让学生逐步完成。

教,教师要用精炼的语言来讲解,用熟练和规范的操作来为学生示范和指导。教师的教主要体现在示范上,要严格操作要求,做到正确和规范。在示范之前,教师要对要求细化,包括观察的重点、方法、目的,并在示范的过程中要边演示边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要注意操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做,做实验是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点。教师要指导学生来做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自主完成实验,教师在旁指导和监督,做好引导者和咨询者,并要适时回答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在电气控制路线的调试和安装中,教师要按照维修电工的工作任务,要通过读原理,列出元器件的明细表,然后把元器件装在电路板上,再进行测试和调试,最后检测学习成果。这样不断地改进和总结经验。

评,教师要做好评价和反馈,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强调对学生技能的培训。学生要做好自我评估,促进自我发展。

三、结语

通过教学实践,电子电工专业要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不断地改革来创新。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徐卫东.行动导向视野下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

术教育,2010,(29):32-33.

篇4

一、充分备课,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石

在进行备课时,主要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钻研学生,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明白学生的知识结构现状,为教学设计奠定基础。二是备考纲和教材,将相关的知识考点按照一定的知识体系构建成网络,并在课堂上不断完善政治复习的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理、归纳和概括奠定基础。三是立足基础,对考纲上的知识点进行逐一排查,对于容易出现问题的考点必须在备课时提出来,待上课时让学生加强注意,务必解决。四是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所占用的时间。

二、加强教学预设,扩大教学容量

初三的时间珍贵如金,一堂课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从政治课程来看,所考查的知识具有量大、知识点多而零散、涵盖的范围广,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多,还添加了选修内容,使初三复习的知识量大大增多。因此,在初三的政治课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增加教学知识量,拓宽复习的覆盖面,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当然,扩大教学容量一定要讲究方法,注意策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课前进行充分地预设,将所要教学的内容构建成知识网络,形成体系,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预设时必须充分地考虑,同时,增加的知识量必须是重要的考点,或是容易被遗忘的东西。只有形成知识网络体系,才能让学生形成完全正确的复习思路,才能在扩大教学容量的同时而不削减教学效果。

三、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三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学生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精神长期处于紧张高压的状态之下,极易产生疲劳之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情,使其怀着良好的心态进行初三政治学习和复习。一是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具有趣味性的内容,同时,结合时下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联系教学相关内容,这样就能有效地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其积累时事政治方面的知识内容,强化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相互联系。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政治知识、观点来分析社会问题,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政治高考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开展教学竞赛活动。在初三政治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开展一些竞赛性学习活动,使平淡的教学增添几分刺激性,如开展答题比赛,小组抢答赛等,以此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可能地激发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笔者在实践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创设教学问题,观察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没有创设情境时要高得多,在课后,很多学生都表示说喜欢轻松、愉快而又带有一定刺激和挑战性的政治课堂。

四、实施分层教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个体之间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作为初三政治教师,应该立足课堂,充分利用这种差异性开展分层教学,使各个水平层次受到针对性更强的学习指导,使其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有效地提高。一是根据学生政治学习成绩的好坏,将学生分层三个等级,即: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二是根据三个不同的层次,对每个层次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安排相应的教学任务,分层布置作业。对于学困生,一般只要求其完成基本任务即可,对于中等生则应完成稍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而对于优秀生而言,应安排一些拓展性的学习任务。三是对各个层次学生进行动态化管理,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激励学生不断向高的层次发展。同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一般不宜将学生所在的层次公布出来。笔者通过几年的分层教学实践发现,这样做得结果是能够明显地提升整个班级的整体成绩,能够有效地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五、采用多种措施,构建高效课堂

第一,加强对教材的处理,进行再加工和整合。要提高政治课堂复习效率,就必须处理好宏观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理论原理和实际案例的关系。复习时要对重点知识强化记忆,启发运用,让学生建立政治主体知识的脉络,建立学科知识框架。这样,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缓解学生的记忆压力,提高复习效率。

第二,注重与实践相联系,增强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加强训练。如果仅仅依靠死记硬背,是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的。因此,在进行高三政治学科复习时,必须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把握模块、单元、章节的重点知识,并以之为拓展点,通过专项训练,如:通过对简析题、综合探究题等主观性试题的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答题技巧。

篇5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中职机电教学;教学意境;运用实践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培养大规模技能型人才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机电专业是中职机电教学中的主要专业,因此,机电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中职学生机电技能的掌握程度,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替代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优点更多,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在整合课堂教学资源和提高机电教学质量方面更具优势。

1创设教学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其能够同时具备文本、图像、视频、动画和音频等传播媒体。并且近年来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影视娱乐和商业广告等领域中。多媒体教学所具备的优势众多,其中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其能够有效创设出教学情境,这有助于减轻教师教学难度,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受到多数教师的认可。同时,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帮助。机电专业相对于其它专业来说专业性质更强,知识更加枯燥乏味,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多以板书和口述的形式进行授课,这种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提不起兴趣,无法集中注意力,这对教师来讲是很难攻克的困难。例如,在讲授机械构造时,教师无法准确画出其中的构件,并且运动过程也无法准确表述出来,但是多媒体技术教学就能很好的将其表现出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降低机电教学难度。又如,在教授《液压传动系统》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放映液压传动系统的整个组成原件和工作原理,还能够向学生演示其基本回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和学习到课程的知识点,并且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使学生对机电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产生全面的感官刺激,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机电教学的教学效率。

2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中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以致用的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目的是让学生们能够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机电教学中,多数课程内容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注重课堂中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实践方面的培养,这将影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时会有部分教师采取增加实践课程的方式来增加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但是这种方式会耽误过多的时间并且在资金扶持方面需求量较大。面对这种情况,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最好的选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将机电专业技术的实践材料都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能够根据多媒体的放映真切的感受到机电理论知识如何运用到实际中,同时也能够在学生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时及时返回到理论知识界面,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此外,多媒体技术教学还为学校节省一大部分成本,避免了许多隐性弊端,这种教学模式是除了真是动手时间之外最为有效的模拟实践方式,是其它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3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乏味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难以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教师对于这种局面,往往疲于应付,学生也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严重影响教学效率。针对这种情况,如果能够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将能够调转此局面,形成“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的良好局面。在机电实践教学中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例如,在电路课程教学中,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绘制电路图的操作步骤,这样能够使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学生也能根据课件中的操作步骤在课堂上对电路图的绘制过程进行描述。这时,如果学生描述正确,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鼓励的音频。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积极性,还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从而提高机电教学效率。

4拓展时空范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机电教学在众多专业中属于内容较广泛、时空广、难度大的一门专业,因此,如果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金将机电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是当前机电教学所面临的难点问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机电教学提供很多便利条件,其能够将相同形式的教学材料移至课堂的特定时空内,将历史空间内的长度缩短,减少实际教学中所需要的空间,同时将要教授的内容以微观、抽象、远程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给予学生最鲜活生动的情境。在减少教学实践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制作方面较为简练,相对于制作板书更易于操作,从而节约大量的时间,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为学生解答难题,这种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授机械构造这一节内容时,如果单单是对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板书会让学生感觉单调,失去学习兴趣,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而带领学生去工厂进行实地参观又费时费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将大型机械构造以照片的形式输入到多媒体软件中,然后利用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出来,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熟悉理论知识,缩短了拓展机电课堂教学的时空范围,同时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5结语

根据全文可以总结出,多媒体教学模式已经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在教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可。多媒体技术为中职机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便利,多媒体技术的加入对整合课堂资源、节约教学成本和调动教学活力起到很大的帮助,这对于机电中职教学效率来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多媒体技术还能够改善中职教育机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推动了中职机电教学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巍.辅助引导,牵情激趣———对中职机电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6(31):179.

[2]林广棣.中职机械模具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整合实践[J].俪人:教师,2015(10):111.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电工电子学

高等教育本科教学体系是由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这三大部分组成的。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以基础课程的理论为基础,在服务于专业课程需求的同时,也面向本专业的实际应用。因此教育界将专业基础课程称为各专业知识结构中的“腰部”。因此,学生在专业基础方面所具备的素质对其后续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素质教育”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非常重视的问题。

专业基础课程的典型的特点是:既有系统、完整的一套理论体系,又有丰富、多向的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完全按照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那就会使课程内容基本浮于理论面上,成为理论课程的教学,没有体现其实践性;但如果过多地讲授实际应用的内容,又容易使课程理论基础薄弱,偏离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

如何紧密结合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是我们近两年来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的主要目标。下面将我们在“电工电子学”课程中的教学改革实践的经验体会介绍如下:

一、构建符合现代工程师培养要求的具有“素质教育观”的课程教学结构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已经深入了人们生活及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对现代工程师必备的素质也有了新的要求,即:除了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外,还要具备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院校教学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为此,我们对“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教学结构进行了新的规划,新增了“计算机仿真设计”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实验教学环节一道形成了相互联系并各有培养目标的有机整体。该课程教学结构设计分工如下图所示。

该课程教学结构由三部分组成:理论教学、EDA教学、实验教学。从整体结构上可以看出:所要达到的培养教育目的符合现代工程师必备的三项素质的需求。由于课程设置是按照“电工电子学”和“电工实验”这两门课程分别实施的,因此就把EDA教学分别融合在上述两门课程中,但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中的EDA教学内容不尽相同,理论课程侧重于利用EDA手段形象地分析理论问题,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实验课程则侧重于利用EDA手段进行电路系统设计,加上实际动手的实验便形成了“电工实验”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

二、构建“面向工程化”的体现“素质教育”特点的教学主线

“电工电子学”课程在内容包括电路分析基础理论、磁路与电机学、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诸多环节,基本涵盖了电学和磁学的绝大多数内容;教学实施环节上,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教学实施方法上,分为课堂讲授、实物动手实验和EDA分析设计。这些都反映了该课程体系内容多、环节多、方法多的特点。但这一些特点的负面影响是容易给学生造成杂乱繁多、遇到问题不知如何下手的感觉。而当今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教育理念就是强化学生知识结构的整体感、系统感和框架感,因为这三个方面对学生的思维意识影响很大。

为了使“电工电子学”这门电类专业基础主课的教学具有整体感、系统感和框架感,使课程教学面向工程化,使课程体系的内容贯穿着一个清晰的思路、围绕着一个明确的中心问题,我们采用了“以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典型模型的技术需求作为课程教学主线”的教学改革思路。

之所以以“技术需求”作为教学主线,就是使各个教学主题和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具有实际工程针对性;之所以选择“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是因为该系统具有综合性,这样做就将整门课程的内容整合在一个系统之下,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又各有功用的整体。站在系统的高度老师可以对教学内容旁征博引,学生可以对整门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站在技术环节的角度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精雕细凿、举一反三,学生可以对有关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仔细推敲。

利用系统模型构建课程教学主线,使本课程教学的目的跳出了“专业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打基础”的传统认识,而是本着提高能力素质实施了“面向工程化”的系统教学,其课程自身就形成了从理论到实际的完整结构。

三、实施体现“面向工程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着“科学上的合理性”,课堂教学过程我们按照如下思路进行了实践:

“问题提出”: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是从“系统模型”中的某个技术需求中展开的,使整堂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具实际性和针对性。

“理论探讨”:相关章节内容及知识点的规范的理论描述、严谨的公式推导、纯理论的例题演算,充分体现出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性。不可因“面向工程化”而忽视理论知识,要打牢扎实的理论基础。

“实际应用”:结合本堂课提出的“系统模型”的技术需求,以例题的形式或专题讨论的形式将理论内容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

“归入系统”:把“实际应用”环节中得出的结果放入“系统模型”中探讨其适用性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具体问题。

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性地融入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容易遇到的相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一些实际工作经验,可强化学生的“工程化”意识。

本着“艺术上的完美性”,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了“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活跃了课堂气氛,启发了学生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学热情。

四、继续发挥传统教学手段在“素质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工作中确实发挥了其形象、直观、生动、信息量大的特点。但是实践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传统的教学手段仍然能够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不可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先进性而违背了高等教育的教育宗旨。

传统教学手段的突出特点是:充分融合了教师的思想、思路和思维方式,是将教师的素质以最为“可亲”“可近”和最为“人性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方法。特别是在“教书育人”方面,传统教学手段,很容易使教师“由感而发”地引出教书育人的话题和内容。这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参考文献:

[1]秦曾煌主编.电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篇7

关键词: 职业高中 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之前,有人对传统教育做过这样的生动描述:教室里一行一行课桌整齐排列着,一个讲台,一个老师,一支粉笔,墙壁上可能挂上几幅画。这样的教育场所,是有利于“静听”的,它标志着学生们对教师的依赖性。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教育改革风起云涌,只“静听”是不符合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新观念的。因而我们必须改革教育方面一切落后的方法和内容,改革不适合提高学习能力和教育水平的传统体制,使教育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职高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新形势要求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新的教育观念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时至今日,有些教师还只把学生当做学习的工具,把教育过程看成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注重处理以认知为核心的认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习惯于沿袭过去的一套做法,对新的思想和观念缺乏足够的敏感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教师应该是改革教育现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实践者,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形成现代的教育理念。

二、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现状着眼,对教材选编、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有效设计。

(一)职业高中主要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语文课作为“基础”、“载体”,与专业课密不可分,应体现出为专业服务的功能。我校在课程改革中,从提高学生的能力综合性和能力实用性的语文教学目的着手,在各种各样的版本中对教材进行了精选,我们所用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职教中心编写的,这套教材体现出“侧重读写,兼顾听说,能力为本,训练为主”的编写意图,具有时代精神和职教特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编写体系体现出一定的弹性和可选择性,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更便于教师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走进语文领域。

有了切合实际的教材还要面对现实。职业学校学生入学成绩普遍较差,这对于重视基础的语文教学而言,影响很大。我们从近3年新生入学考试情况分析中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根本达不到初中语文合格的水平。那么如何让语文学科更好地为专业服务,让学生掌握其应该掌握的知识呢?职业高中的学生对自己所选读的专业很重视,也很有兴趣,因此在让学生学好选编教材外,应该依据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学校无论是选编语文课程还是自编校本,都应该以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为目标,教师深入研究教材,从实际出发,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重新组织,以取得实效。

(二)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职业学校招生的对象是学习的弱势群体,语文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样一个语文学习的弱势群体,如果只是一味地采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去教授他们,不但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反而会使他们对语文学习本来就厌恶的情绪不断加深,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局面。由此可见,职校语文教师要结合专业,进行实践性教学。这样才可能真正创设出自主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参与的主体,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加深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如果把语文知识通过实践的形式来学习,那么,学生经历了语文知识的实践过程,就能很好地掌握各个知识点。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语文能力培养的实践。如果是电脑专业的学生,教师可将学生个体的自主性与集体的整合性结合起来。把语文教学中的说、写能力与所学的专业结合起来,这种“专业化”的教学方法,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又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强化技能训练。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学方法“专业化”要遵循它的原则,那就是“最佳组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起作用的是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选择“专业化”教学方法时应顾及具体教学目标的规定。对教学方法的优选和组合应注意它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实践性和迁移性。

基础略好的班学习重点宜放在“读写并举”上,可以把教材中有特色的篇目进行精读,采用自学指导法、比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基础差的学生不仅语文底子薄,而且普遍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需“以教带学”。

总之,无论使用哪种具体教法,都应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并向专业化过渡。这就看教师的“导”的本领了。我们期盼的教法效果是“教是为了不教”,即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学生才会有驾驭知识的能力,有发展智力的基础。

综上所述,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建立新的教育理念,在亲身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发现、不断创新,“教会学生学习”,不负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篇8

一、强化学生培养自身实践能力的意识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即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可是在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们已经习惯了每天拿着书本进教室,下课了认真完成书面作业,依然追求的是较高的学习成绩,而对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欲望并不是很强烈,特别是大一的新生。因此必须从入学就要强化他们注重培养自己实践能力的意识!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重视和配合实践教学。因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纯粹的理论教学会让学生逐渐厌烦,产生厌学心理。缺少动手能力,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捡了西瓜丢芝麻,学一点忘一点。即使学生记住,那也只是纸上谈兵,缺少动手缺少激情,缺少岗位知识等。学生如果能够在实践中去真正的操作完成,才能发现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去解决问题,这样避免了在真正工作岗位上出现问题,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损失,真正达到在学校“学”的目标,才能成为真正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相互促进

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知识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在学生进行实践之前,教师要把实践过程中涉及到的重要的知识点等理论知识教给学生,必要时让学生先记住整个实践的流程,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探索的精神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在实践中深化升华理论知识,让学生不只是简单的知道理论,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有理论的运用,在运用中找到规律,在摸索中寻找技巧,这一切都是用理论来指导完成,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比如笔者承担的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如果单纯讲授理论知识的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掌握得也不好,如果把学生今后工作岗位中所用到的理论知识简单讲述清楚后再配以实训项目,并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反而更愿意学习。这样学生在亲自动手完成了一个实训项目后,他真正得到了锻炼,具备了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也能获得一种成就感,进而更愿意投入学习,然后逐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实践能力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培养学生综合技能

校外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关键场所,是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接触社会生产实践的窗口。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是做好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校外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中应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满足学生生产和见习的作用,即提高学生的实际生产工作技能和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二是学生顶岗实习和实现就业的作用,即学生实际参加社会生产活动,根据实习基地的实际需要实现就业,使实践教学和就业相统一。目前是两者的脱节。一种现象是只注重其提高学生的实际生产工作能力和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实际参加社会生产活动,实现就业的作用。另一种情况是片面强调顶岗和就业,而忽视了提高学生的实际生产工作技能和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作用。只有克服这两种错误倾向,才能真正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四、强化校企合作,为学生的实践和就业提供平台

篇9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社会对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精通商务管理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甚至出现人才缺口。许多高职院校秉承学以致用的办学宗旨对电子商务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但是仍然存在毕业生技能与企业要求不符的情况,反映出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缺乏全面、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影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电子商务;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建议

电子商务主要是指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远程通信技术的优势来实现商品买卖过程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是经济学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运用。电子商务作为近几年新兴的商务运作方式在我国发展迅速,规模日趋扩大。随着电子商务业务的蓬勃发展,企业对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的缺口有扩大的趋势。仅未来五年就有100多万的人才缺口。然而,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却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平均就业率,较低的就业率和较高的人才需求率表明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因此,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电子商务专业定位不清

电子商务专业范围广,方向和定位不是很明晰,涉及的边缘学科也很多,从而导致电子商务在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传统成熟的专业,如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生对于成熟专业的知识构架和就业去向都有着非常明确的概念和理解,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把就业的难易程度作为选择专业的核心考量指标。而电子商务却有所不同,无论从理论探究角度还是从实践操作视角来讲,都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很多学生对于学习专业的目的和专业课程设置的认识非常模糊。

2 高职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不仅体现在综合性强,需要综合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很高的应用操作能力。为了达到同时提高学生知识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双重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理论施教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设置有效的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电子商务刚刚兴起的时候,从事电子商务人员很少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经验集于一身,从而难以企业对于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我国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从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入手尝试着进行改革,如大量增加实训课程所占比重等新举措,使得教学效果有所改善,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专业教师占比较低,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在高校担任电子商务教学的教师非本专业毕业,从而导致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侧重教材知识点,缺乏对知识体系、前沿技术的探索研究,无法做到新知识新技术的及时传授。很多非专业教师对电子商务操作流程不熟练或者理解不深刻,很难从实践角度给学生讲授实际操作经验,同时缺乏也具有双证型的“双师型”教师和骨干教师。

2.2 理论脱离实际,缺少实践教学环节

电子商务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要求极高,尤其是涉及到例如企业间电子商务合作模式、网络客服流程、网上购物流程更是需要大量进行实践才能理解其中要义,而这些恰恰是没有进行实训演练的,这是因为很多实践环节都要求学生必须开通网银才能支付,因此教师通常用自己的银行卡做演示或者仅仅展示些文字和图片,从而导致学生对于部分实践环节只有感官上的认识,而没有亲自操作的经验,难以留下深刻印象,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2.3 实训软件过于简单、脱离实际

现在各高职院校中广泛使用的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大多过于简单,学生只要按照操作手册,按顺序完成既定操作即可,不需要进行过多思考。这种操作方式缺乏灵活多变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 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建议

通过上述原因的分析中可以得到,想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且必要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达到学生到就业岗位后能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的目的,职业学院不仅要关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更要清楚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兼顾二者需求的情况下对电子商务的课程设置进行合理、科学、系统、规范的安排,将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合理安排模块实训和结合实训的比重分配,纵向的校内实训与横向的校外实训对比开展,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甚至是自主创业,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增强学习兴趣和培养动手能力非常有好处,同时也对提升电子商务学生就业质量和数量,开拓新的电子商务教学思路和方向有所裨益。

3.1 参加技能竞赛,培养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技能竞赛部分,参与竞赛的学生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综合素质,还可以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榜样,培养学生在树立自信品质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还可以突出自己的优势,为以后的就业环节加分。

3.2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素质

高职院校应该及早培养学生积极面对自主创业的态度,例如利用学校的广播、学报等资源对电子商务进行积极宣传,努力营造出积极的学习和实践的氛围,从心理层面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自主创业,从操作与技术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同时还要适时增强必要的管理经验、市场运作策划能力的培养。在创业过程中,培养学生冷静的头脑,扎实的技能。成熟的思想加上必要的素质和技能,才是学生融入社会的基础条件。

3.3 形成以“运动起跑线”为代表的学生创业网店群

实战型模块教学法的实施,使得学生对每一个模块的内容掌握得很扎实,实战能力也有所提高,这些都为我校学生的网上创业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目前已形成了以“运动起跑线”为代表的学生创业网店群。

21世纪是信息充分融合的时代,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黄金时期,企业对于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会持续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对于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大于供给会成为一种常态。因此,如何找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佳模式,如何更好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过度与衔接,仍然需要在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与改革。

【参考文献】

[1]邵兵家. 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10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电气安装的施工方法与技术是利用当前社会技术手段进行综合性分析和施工的过程,提高电气技术人员专业施工技术是当前电气施工的主要质量保证。

一、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原则

(一)质量第一

工程质量是建筑产品使用价值的集中体现,用户最关心的就是工程质量的优劣,或者说用户的最大利益在于工程质量,电气工程质量涉及到业主的安全使用功能的需要,所以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思想。

(二)质量标准

电气工程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规范。

(三)以人为控制核心

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质量控制的动力,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观念。

(四)预防为主

预防为主的思想,是指事先分析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找出主导因素,采取措施加以重点控制,使质量问题消灭在发生之前或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从对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向对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

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一)制定严格的技术管理制度

首先,针对电气工程的具体情况,对施工中的各项技术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对施工程序进行严格的规定,对不按照标准进行施工的人员进行相应惩罚,对施工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促使施工人员不断提高对施工质量的重视程度,从而不断提高电气施工质量。其次,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力度,严格执行日检、周检制度,坚持每月进行一次质量通报。不定期对工程的预埋线管、线材、开关、插座、灯具安装情况等工序进行拉网式检查,发现预埋和穿线工序脱节、楼板剔槽不规范、开关插座安装不到位置等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质量通报,限期整改;严格执行电气工程竣工验收规范,完善竣工验收的程序和项目,将电线连接及电线端子连接、接地线连接、避雷网埋设、引下线的连接、导线的绝缘等项目作为重要验收项目,严格执行《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中所规定质量等级标准。最后,严格执行奖惩规定。对工程质量不合格者,责令返工并视情节处罚;对于工程质量优良者,按规定给予奖励、表彰。

(二)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

电气施工技术人员是电气安装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他们业务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到电气安装的质量,必需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首先,施工人员要掌握先进的施工技术,企业在任用过程中要对他们的技术水平有严格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要不断培养他们的质量意识,更新他们的技术知识,从而保证建筑电气施工的质量。其次,加强电气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施工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在每个工程安装过程中必须配备足够的电气安装专业技术人员,以指导安装施工人员的作业活动,同时有针对性地解决安装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最后,各个电气安装人员需要进行定期经验交流,提高基本的理论知识。建立交流合作小组,各个小组之间,小组内部进行工作经验的交流,以传授成功经验,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各种安装的工作实践需要进行及时的记录,方便其他工作人员参考借鉴,同时也为电气故障的处理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三)严格控制电气施工图纸的变更

在电气施工中严格控制工程变更不仅能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而且对以后的工程结算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建筑工程电气施工中由于施工图纸存在问题或者是施工中各种现场环境的影响,导致在施工中对施工图纸进行相应修改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对工程施工图纸的修改不能随意进行,施工人员在电气施工的过程中发现有问题的地方应该及时上报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对相关部分进行审核,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工程变更,获得审批之后才能对工程图纸进行修改,由设计单位确认后出具设计变更文件。

(四)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电气工程施工的隐蔽性强,管、线、盒等暗设在结构主体内,出现质量问题不易察觉,返工难度大。工序较多,周期较长。大体包括:接地-埋管-穿线-配电箱(柜)安装-照明器具安装-设备安装-避雷网(针)安装-通电试验-设备调试等。整个施工过程等于或超过主体施工过程。电气工程子系统较多。包括照明系统、动力系统、消防系统、安防监控系统、通信系统、电视接收系统、宽带网络系统等,各个子系统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需要从整体上对电气工程的质量进行控制。加强对施工作业过程的质量控制,明确质量控制的重点,可把施工作业过程质量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重点以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为主。

1、事前质量控制

在正式施工前进行的质量控制,其控制重点是做好施工准备工作,且施工准备工作要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中。施工准备的内容包括:技术准备,积极组织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做好图纸会审工作,认真审查施工组织设计等;物质准备,准备好检测工具、仪器、仪表等;组织准备,包括:建立项目组织机构,监督检查机构,对施工单位进行现场检查指导等。以上的质量控制工作要有电气监理工程师的参与, 作为建设单位电气工程的质量控制是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监督检查.

2、事中质量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的策略是,全面控制电气工程的施工过程,重点控制工序质量。此项工作要求电气监理工程师做好现场的检查,监理工作。杜绝施工单位擅自变更设计图纸、擅自代换或使用不合格材料、无证上岗或未经资质审查的操作人。对于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作为建设单位的电气工程师首先要求施工单位对内外业进行自检自查,保证施工作业过程合格,并要求监理单位做好旁站,巡视等监理工作。在电气工程质量监控中,确定配电装置、电力电缆、配电箱三个重点设备交接协调环节,明确关系,制定措施,根据规范进行超前监控,达到对工程质量的预控。必须在监控好重点环节的基础上以点带面,促动整个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电气工程要与土建工程紧密配合,根据土建浇注混凝土的进度要求及流水作业的顺序,逐层逐段的做好电管铺设工作,这是整个电气安装工程的关键工作,做的不好不仅影响土建施工进度与质量,而且也影响整个电气安装工程后续工序的质量与进度。

3、安装调试阶段的质量控制

此阶段可以视为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一部分,也是检查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要求监理单位现场监督,施工单位加大人力、物力,设备供应商提供技术支持。确保电气工程的各个子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

三、 结束语

总之,当前,电气安装工程已成为高级民用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份。在施工过程中,有少数承包单位只图工程进度不顾工程质量,特别是重建筑,轻安装的现象尤为突出。要健全强有力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使承包电气工程质量粗糙低劣的情况得到根本的解决,彻底消除工程质量通病和工程质量事故,关键还在于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和施工现场技术及质量管理水平。只有质量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密切配合,才能保证和提高电气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华,浅谈建筑电气安装施工技术[J].现代物业,2011

篇11

关键词:中职教学;应用电子技术;创新策略

为了能够向社会输送全能型的创新人才,需要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能够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联系,通过不断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形成重要的多元化自主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将实践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相联系,让学生在找到自身职业发展方向的同时,也能够体现出自身的专业价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重要的学习自信心,逐渐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

1.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

电子技术专业是为信息技术产业提供更多顶尖人才的重要专业,中职业院校能够从教学现状出发,逐渐能够找到适合学生实践教学策略,运用重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突出学生的专业优势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1.1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中职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发展应当以实际应用为重要的途径,逐渐在应用电子技术领域取得一定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创新发展。教师在电子技术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树立以生为本的重要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将各知识点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实践运用中更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也能够让学生进行电子技术专业知识结构的整体构建,在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2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职电子技术专业在应用的过程中是学生思维空间不断拓展的过程,重视学生的课堂体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学习兴趣,在自主学习空间内,也能够根据自身的优势进行实际训练。教师将课堂理论进行多样化展开的同时,逐渐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在理论中结合实践,让学生树立重要的实践应用意识,并能够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积极合作,不断交流,从而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实践成长中形成重要的学习目标[2]。

2.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策略

中职电子技术专业在不断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应当能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逐渐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优化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并能够结合相关企业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好的理解岗位职责以及职业优势,从而能够在实践中补充理论知识,将知识的各部分关键点进行有效的连接。中职院校在为学生提供职业环境发展条件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不断的参与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2.1教师武装自己,创建实践教学环境

教师作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的重要引导者和实践者,需要能够掌握一定的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能力水平,在不断突出专业优势的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构建电子技术专业知识体系。教师在课堂中能够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合理的教学方法,逐渐引用实际教学案例,让学生在激发学习主动性的同时,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通过教学案例的不断引用,为学生创建知识理论的重要实践教学环境。例如教师能够将典型的电子技术专业应用实践案例,进行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构建,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拓展思维空间的同时,增强实践探索能力。

2.2加强课内课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的实践教学可以与教材相结合,也可以从实践理论中进行实践活动的构建,从而能够有效利用课内和课外的教学资源,构建实践教学环境。教师与学生互动讨论合作,形成了重要的实践教学创新理念,让学生对电子技术专业知识进行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例如教师在课内可以构建多功能实验室,让学生在参与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操作的同时,也能够更好的进行实际训练。课外探索中教师应当能够找到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践基地,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实践教学空间。

2.3推动校企联合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教师提高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水平,需要教师在推动校企联合发展的同时,逐渐能够让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实习,深化教育目标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企业生产以及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企业实践教学环境中逐渐能够让学生体验岗位实际工作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构建电子技术专业实践项目,对与企业进行实践结合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

篇12

【关键词】电子工艺;课程建设;职业岗位;项目化;工学结合

当前,随着国家骨干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和评估工作的开展,中国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新的突破性发展正逐步落实到每所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中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成为内涵建设的关键问题。从微观层面看,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所以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和成功实践无疑成为这轮高职教育改革的基本核心点。

一、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目标的定位

“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专科层次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学生,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实用性、创新性、发展性。

1.课程目标的定位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以工作实践为中心组织课程是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最为有效的模式。高职工学结合课程目标绝不仅是提升技能,而是培养面向岗位的综合职业素养。这包括专业能力(职业特定能力与行业通用能力)与核心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还应有科学态度(对于周围事物的探究倾向、社会调查、观察的正确性、批判性)、工作责任感等。

2.课程内容的定位

有科研成果显示,人的职业能力有70%是在工作岗位上形成的。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内容应打破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任务所需要的内容体系。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应致力于围绕岗位任务,在对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开发更具实践价值的工作知识。课程内容更多的是取决于实际生产、服务与管理的需要,大多数岗位对其工作内容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

3.课程结构的定位

高职工学结合课程依次从岗位、任务和项目三个层次进行构建,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结构。首先,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标准,设置情境,选择相应的“载体”(如:任务、项目、案例等),确定每个“情境”中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为每个“情境”的实施选定教学方法。

4.课程质量的定位

高质量的教育不仅表现在对学生显性能力培养方面,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内在素质的养成和潜能的开发方面,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必须创新评价方法,注重社会评价、过程评价、自我评价。对教师而言,主要的变化就是要把课程与教学同评定整合起来,贯彻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去。称为“嵌入”课程评价,意即用当前的课程活动达到对成绩进行评估的目的。

二、高职《电子工艺》课程发展现状中存在的不足

对于工业企业及其产品来说,工艺工作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生产优良产品以及增加利润。它建立在对于时间、速度、能源、方法、程序、生产手段、工作环境、组织机构、劳动管理、质量控制等诸多因素的科学研究之上。电子整机(包括配件)产品的制造工艺主要涉及到的是这类产品设计、试验、装配、焊接、调整、检验、包装等的工艺过程。就电子整机产品的生产过程而言,主要涉及制造的技术手段和操作技能,以及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工艺管理。

1.认识狭隘、不受重视

在很多普通人甚至电子专业人士眼里,电子工艺就是电子元器件检测、焊接、维修的代名词,认为高职学生无论顶岗实习还是就业,就只能是在产线上机械地插件、焊接,好点的不过就是调试、维修。普遍认为电子工艺与电子设计比起来过于低级。所以无论是各种电子技能竞赛,还是各种电子实习实训,无不围绕着电子线路设计和软件编程开展。其实,这里面存在着几个认识上的盲点或误区。第一,电子设计的结果容易判断,最直接的就是程序“跑起来”、产品“动起来”,而对工艺的判断需要很多的前提条件,例如:设备、人员、成本,甚至使用区域,所以很难有确定唯一的判断标准,这就使得相关的竞赛难以进行。第二,很多教师没有生产现场经验,直接认为工业批量生产就是把实验室开发流水线化,即一台变很多台,一人变很多人完成。而事实上,从实验室开发成功到量产成功需要很长一个过程,也即是原理性设计≠产品设计,合格样品≠合格产品,试制成功≠批量生产成功。正是这些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对《电子工艺》课程建设的投入不足,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出现偏差,对学生产生误导。

2.脱离现场、片面繁荣

日本丰田汽车的创始人丰田喜—郎:“技术人员不了解现场,产品制造就无从谈起。”对于电子技术应用类的人员来说,不了解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的每个细节,不理解生产工人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就很难设计出具有生产可行性的产品。由于《电子工艺》课程的实践性极强,所以技能训练必不可少。但是无论是早期的按图装接电子套件训练,还是现在增加了PCB制版、SMT表贴、电子EDA等模块的综合训练,有很多学校仍存在对学生能力培养表现出操作技能是强项,现场组织技能是短板的现象。这些学生或许有优异的焊接、检修、设备操作编程能力,但是不会指导和组织工人生产、不会解决突发状况,没有在电路设计时就考虑生产效率和成本的意识,不会做岗位操作说明书,不会设计生产报表,更谈不上工艺改进、工艺标准化等工作。而后者正是高职学生未来工作岗位所面临的具体工作。这些与现场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如果要留到就业后在实践中边工作边学习,无疑会延缓他们职业成长的速度,同时对学校教育质量扣分。究其原因,还是课程内容没有真正根据高职学生就业岗位职业能力需要进行筛选和编排设计。

三、面向职业岗位的高职《电子工艺》工学结合课程建设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多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电子信息类学生毕业后从事最多的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就是电子产品工艺和生产管理,具体岗位包括从物料员、工艺员升迁到工艺工程师、从生产助理升迁到生产主管或工业工程师等。岗位技能要求包括:(1)在开发阶段:设计方案(安全性、可行性、劳动量、材料定额、加工精度、工装夹具…)讨论,产品初样工艺分析鉴定、试制;根据产品设计文件要求编制生产工艺流程和工位作业指导书等。(2)在生产阶段:对新产品的试制、试生产的准备和协调;完善全套工艺文件编制、工艺质量评审、指导批量生产现场组织,提出改进意见;实施生产现场工艺规范和工艺纪律管理,培训和指导工人的生产操作,解决生产现场出现的技术问题;控制和改进生产过程的工作质量,协同研发、检验、采购等相关部门进行生产过程质量分析,改进并提高产品质量。(3)在发展阶段:研讨、分析和引进新工艺、新设备,参与重大工艺问题和质量问题的处理提高企业的工艺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一)重塑课程结构和内容

1.构建电子工艺系统化教学体系

电子工艺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门课或一个实习就能达到目标的,必须构建一个持续有效的教学系统。电子工艺系统化教学应更深层次注重电子工艺实习的先进性、工程性、应用性,着眼于从整体上有计划的将电子工艺的工程训练有机的、分层次的与阶段性理论授课、综合实训、专项实习和毕业设计相结合,营造工学互补环境,提高学生工作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一般是在第三学期开设理实一体化课程《电子制造工艺与管理》,同时开设的平行课还有《电子测量与检验》、《电子EDA》,在第四学期开设《电子维修》、PCB设计与制作实训、电子产品开发实训,在第五学期开设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同时在一、二年级的暑假和三年级的顶岗实习中,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门的SMT操作训练和参与企业生产。课程内训练项目和实习实训项目选取基本来自实际工程项目或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

2.《电子工艺制造与管理》项目化教学改革

课程的任务是操作现代电子产品工艺设备,完成产品从原材料检测—原材料预处理—印刷电路板装配—焊接—总装—调试—检验—维修,直到最后包装的全部生产工序,最终能安排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编制工艺文件和组织生产,并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初级的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所以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安排教学任务时,先逐个训练单项技能(也即是各项技术手段和操作技能),再训练综合能力(包括各项技能的熟练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生产过程的组织、质量控制和工艺管理)。在技能训练中逐步培养CDIO工程素养、管理素养。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项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展开,强调知识的产业需求和标准,并不断根植、巩固,且持续改进。项目安排见表1。

课程内容增加现场管理部分,与职业岗位要求吻合;同时引入IPC标准,作为学生自我评价、团队评价操作质量的基本依据。对于SMT技术在课内仍以手工操作、半自动操作为主,辅以仿真软件操作,真正的自动化流水线操作放入专项实习或校外顶岗实习中。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

1.采用CDIO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化教学,基于工业现场、实际工程项目任务驱动,强调工程意识、持续改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采用CDIO教学模式。上课流程为:明确任务-知识链接-演示-实操-辅导-检查点评-整理现场-考核。

强化实际操作,理论讲解和学生操作应根据实际情况交叉进行,发现问题应集中显示及时讲解,以保证学生实践操作的效果。教师应在学生操作时,巡回指导,个别问题个别解决,普遍问题集中解决。

(1)资讯:视频或图片介绍、教师引入任务。

(2)决策:学生对任务分析讨论,教师点评引导。

(3)计划:分析讨论、教师示范、多媒体教学、小组分工。

(4)实施:学生实操、完成产品或文件,教师辅导巡视。

(5)检查:学生成果汇报、质量总结、自我评价和团队评价。

(6)评价:教师评价操作,学生结果处理,经验推广、教训避免。

2.采用档案袋评定方式

成绩评定采用全过程的全面考核,以能力考核为主,兼顾知识考核。学生成绩评定分三部分:平时成绩(作业、纪律等)、实践成绩(团结协作精神、产品或文件制作质量、创新点、课内发言)、开卷或闭卷考试成绩。总成绩=平时成绩+课内项目实践成绩+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成绩评价表见表2。这样的评定方法避免了很多片面性,既重视了书本知识的掌握,又强调了实践运用能力和素质、品德等方面的培养。

学生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要上交学习记录,即课程引导文。学生不仅依据课程引导文明确本次课的任务、目标,并且可以随时记录操作结果、数据和自我评价、改进措施。每位同学的课程引导文和完成的作品(包括各种文件报告、焊接的PCB板、维修小电路、制作的电子产品等)放入各自的档案袋,作为老师对学生实践成绩评定的依据。

(三)打造教学环境和师资

1.教学环境

在校内建设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电子工程训练中心,其中配了一个生产性实训室,接近一般小企业水平的实践车间,建成了两条普通生产线,基本能进行除全自动SMT以外的产品加工生产,可以承接产品代加工或引厂入校。在校外,学校签约6个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在校学生有充分的条件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满足产学结合的需求。实习期间企业工程师亲自给学生上课讲解关键知识点和生产工艺注意事项,为学生答疑,给学生引导,让学生直接参与现代电子生产企业的生产、管理,亲身体验职场环境和工作氛围,学习企业的规章制度,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为将来就业及择业及安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师资队伍

目前已建成一支校内“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基本上都有企业工作或挂职锻炼的经历,甚至少数教师本身就是企业的兼职工程师,长期参与企业产品设计、工艺改造等,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另外,正在逐渐建立一支与教师队伍相匹配的校外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参与学生的理论授课、实践指导,进一步拉近与学生工程实践的距离,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四)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

教材选用王卫平等老师主编的《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第2版)》和项目化校本讲义。陈老师的教材包括配套的教学影碟,是一本凝聚了无数心血和电子工艺专家工程实践经验的优质教材。在校本讲义里根据本课程实际项目补充了课程引导文、授课讲义和关于现场管理的部分内容,例如:5S管理、质量工具与分析、标准工时核定、各类岗位操作说明书等。

另外,提供给学生的教学资源还包括主讲教师在企业收集的各种实际操作、工艺设备、工艺文件照片和视频。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SMT制造教学系统进行仿真操作,可以利用实训室的校园网链接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国家资源库,随时查阅资料、在线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授课,运用动态的文字、图像展示元器件、电路图,使用视频软件观看产品制作调试的过程和方法,这些生动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印象,节省了授课时间,提高了实习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四、课程改革的成效和创新

1.改革的成效

笔者所进行的《电子工艺制造与管理》项目化课程实施,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对学生的培养除了个人操作技能外,重在培养职业的规范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学生普遍能结合个人兴趣和特点思考未来的职业定位,认识到工艺与设计密不可分。在本课程学习完成后,学生进行后续的课程和实习实训时,会自觉运用工艺知识。例如在进行电子产品设计时会自觉想到元器件的实际封装,进行实际测绘,而不是一味从库里调用,焊盘的大小也会依据标准设计,会自觉计算材料成本;在进行专业实习时,能在老师的指导和审核下自己设计生产工艺流程、安排岗位人员、编写岗位操作说明书和各类报表、组织生产、5S整理,学生不再只把自己看作工人,而是设计者、管理者,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意识得到很好的锻炼。

2.改革的经验和创新

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值得一提的经验有:教师的工程经验准备是成功的保证,课外兴趣小组的骨干培养是成功的推手,学生的提前企业锻炼是成功的催化剂。另外,档案袋评定非常具有实际价值。具体说来就是将学生的活动结果装入个人档案,能够提供他们有关学习的情况,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所取得的成就,学生成为档案袋内容的一个主要决策者,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的机会。因为对学习者来说,自我反思、自我选择比标准化更重要。这关系着学生一生的职业成长,体现出教育的隐性质量。

本次课程改革突出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将流水线生产纳入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实际操演一次未来生产工艺与现场管理的职业岗位角色。这样做是为了帮助学生摈弃实验室操作等同于现场生产的固有思维,理解设计和实施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自己亲身感受现场与想象的不同,亲身体会对于现场的把控远比对自我的控制要难得多,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成本控制、质量控制的习惯。

五、总结

电子工艺学是一门在电子产品设计和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而过去又不受重视的学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没有先进的电子工艺技能就制造不出高水平、高性能的电子产品。高职教育应该将单项的技能培养转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有一技之长的同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电子工艺课程改革建设势在必行。

当下,我们应该毫不迟疑地坚持在培养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理念的指引下,采用基于职业活动的项目化课堂教学方式,实现“扎实基础、熟练技能、开拓视野”的基本教学目标,通过工程实践逐步地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大农.高职课程改革基本观念问题的理论探讨[J].职教论坛,2010(33):8-12.

[2]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21-28.

[3]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关键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09(6):130-132.

[4]孙建京,方建军.应用型大学工科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5]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李晨晖,徐有明,杨端.对电子工艺教学的思考[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383-384.

篇13

师德师风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沙井中学 章卫红· 

七月的深圳,骄阳似火,师德师风教育周在特区的红土地上如火如荼,对于从事教育工作十五年的一个普通教师来说,心潮久久不能平静,思绪又仿佛回到了十五年前,一个初出学堂的青年学子,面对着一大帮家境贫寒而又渴望知识的农村孩子,那时的我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将平凡的一生奉献给神圣的教育事业早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一个年青教师的心灵,从此以后,“为人师表”四个大字都在时刻提醒我作为一个教师的尊严,它成了我生活和工作的指路明灯。我无法忘记初为人师时,因为是带的高中毕业班,责任非常的重大,而农村学校的条件又是那么的有限,有时甚至停电停水,晚上不得不在昏暗的蜡烛下备课只到深夜二、三点钟……我也无法忘记在那些伸手不见五指的乡村之夜,学生和家长光着脚丫,手里打着电筒,小心翼翼地护送着做家访的教师直到校门口,才依依不舍地离去……十五年的风风雨雨带给我的虽然只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经历,但“为人师表”可以说是我十五年以来人生经历当中最大的收获了,通过这次师德师风教育周的学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师德师风建设不光是要应用到课堂里和校园内,校园外、放学后,师德师风建设同样的重要,笔者前几天发生的一次小小的交通意外让我在从事了十五年的教学生涯之后,重新认识到师德师风的重要性。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当时和电教中心的同事叶学红老师,骑着摩托车赶去电脑城,由于时间临近下班,车速很快,紧跟着前方一台西耶那的小车,事情发生得很突然,突然得让人来不及思考就发生了,二个小孩在路边追逐玩耍,西耶那一个紧急刹车,车身一摆,紧急之中我没刹住,撞在了西耶那的尾部防护杠上,我们都停了下来,车主很年轻,看上去从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下车后有点不知所措,说了一句“你不要走啊”,人又回到车上去打电话了,我们只好待在那里苦苦地等待,在长达十几分钟的等待过程中,围观的路人很多也许是出于同情,出许是出于好意,都在劝我们,大意是开小车的都是有钱人,你们摩托又没有什么大的损坏,不如开车跑吧,车主损失也不大,不会那么麻烦去追究你的……当时也没时间去多想,我只想到我是一个教师,怎么能做那么不负责任的事呢?我谢绝了他们的一番好意,结果是我赔了几百元给车主,但当事情过去之后,车主和围观的群众知道我是一名教师之后,令我非常开心的是他们说的一句话:“难怪你能这么诚实,原来是当老师的!”,我认为这句话的价值远远地超出了几百块钱的范围,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我想说的是不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也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放学后,做一个教师就要做出教师的典范,要时刻记住“为人师表”,在社会上树立起师德师风的良好口碑,让师德师风的旗帜永远飘扬在神州大地上、代代相传。

篇14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探究教学;实效性;建议

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并获取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实现发展性学习。在高效课堂建设的背景下。积极开展探究性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重要途径,意义明显。然而,探究教学的实施效果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没有领悟到探究教学的实质,盲目机械地照搬探究程序,导致探究教学流于形式;有的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生差异,使探究教学缺乏针对性;还有的教师在探究的过程中只重知识目标,忽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维目标难以兼顾等等,严重影响了探究教学的实施效果。因此,针对当前高效课堂建设下思想政治课探究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尊重学生个性。增强探究教学的针对性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呼唤教学要针对每个学生各个方面存在的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探究教学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参与探究过程,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获得探究的情感体验。所以,提高探究教学的效率还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首先,每个学生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等各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该全面关注每一个层次的学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探究要求。其次,由于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较强,每个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程度会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会有部分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打消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活跃课堂气氛。让他们从讨论中获取新的兴趣和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深挖教学资源,拓展探究教学空间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要恰当地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各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的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思想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要实现知识的记忆,而且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学会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所以,在探究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把课程资源挖掘的空间由本课延伸至整个现实社会,寻找教材知识点与社会热点的结合点为探究点。增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广度,模拟生活情境、创设生活背景,充分利用生活实践来促进学生达到知识与能力的自觉构建。鼓励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对于有争议的现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

三、改进探究活动的方式,提高探究实践性和开放性

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思想政治课探究活动的方式,根据具体情况加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力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开放性,也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还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深入社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思想政治课由“文本课程”向“体验课程”的转变;不仅单单使用一种方式进行探究,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例如情境探究、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等等,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探究方式,让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

四、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探究教学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当前探究教学理论研究的学科化不足,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探究教学的宏观实质,同时结合新课程改革后高中思想政治课特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实施教学,这样才能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效实施探究教学。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需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多媒体为课堂教学服务,同时具备把现实与课堂内容相联系并加以思考分析的能力。这些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完善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各方面的素质,这不仅需要学校给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也需要教师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以此来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曹芸.论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的转变[J].新课程研究,2010.

[2]季晓华,李高明.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适应性问题的思考[N].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