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的价值根基范文

劳动教育的价值根基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41: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劳动教育的价值根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劳动教育的价值根基

篇1

关键词:劳动观教育;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163-02

教育与就业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学生就业制度实现了由计划体制下“统包统配”向市场体制下“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再到今天“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步成了当前社会所关注的一个焦点。而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在解决社会就业问题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教育可以通过改变劳动观念来达到解决就业问题的目标。理论与事实都证明,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其中的劳动教育在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更是非常重要的。

一、劳动观教育的内涵

劳动观是指人们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它主要包括人们对劳动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等方面的认识以及如何对待劳动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劳动观体现着个人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端正当代大学生劳动态度,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是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

二、劳动观教育的内容

一切行为都是在观念的支配下进行的,观念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行为的结果,正确的观念是指导我们行动的依据。要使当代学生深刻领会到劳动是人的基本需求,就必须加强正确的劳动观教育,逐步教育引导其端正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克服轻视劳动和好逸恶劳的思想。与此同时,要理性平等地看待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区别,充分认识到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走向理想目标的根基和动力。还要进一步明确劳动在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的重要作用,把劳动由负担变为责任和快乐,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劳动观念、尊重热爱劳动的态度、明确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三、加强劳动观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加之高等教育普及等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就业逐渐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现实境遇中虽然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但笔者认为这些都只能作为解决问题的外部条件,而问题的症结归根结底还在于大学生自身。在以往,有关大学生就业自身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就业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但却忽视了与就业息息相关的观念教育―劳动观教育。大学生在就业过程当中出现的择业期望过高、就业条件攀比、受挫能力较差等问题,职业规划、心理调适是方法,但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才是更为根本的核心。加强劳动观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加强劳动观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促进扎实就业

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类社会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了我们今天美好灿烂的生活。社会需要进步就需要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积累,而这些财富的产生来源于劳动的创造。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这就是劳动的价值所在。同时,我们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也是通过这样的劳动表现出来的。个人对于社会的意义,就是通过劳动者这个角色反映出来的,个人的价值大小就是通过个人对于社会发展的汗水付出多少,对于人民生活幸福的贡献大小表现出来的。这是我们参与劳动的意义所在,也是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准。但是劳动创造财富的过程并非轻而易举,只有通过艰苦的劳动实践过程,我们才能领会、掌握各种生产知识,积累劳动生产经验,为不断创新劳动、改造劳动生产方式、提高生产率提供不竭的动力。认识到劳动过程的艰辛,就必须认识到吃苦耐劳精神在劳动生产过程当中的支柱作用,就需要我们自觉培养吃苦耐劳、不图名利甘于寂寞的精神。

目前,有些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当中过分重视人待遇,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还存在不断跳槽的现象。这些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择业过程中过分重视个人所得,忽视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加强劳动观教育,使他们能够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理念,明确劳动的深层社会意义所在。帮助大学生理解参与就业的本质是参与社会不同分工的劳动,而劳动的目的和价值应当在于追求更高层次上的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体现自己作为社会个体的存在价值,从而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劳动,主动就业而不消极待业。正确的劳动观念也能够指导他们在就业过程当中,注重磨炼自己的意志,多注意学习生产技能知识,少注意个人社会地位、金钱所得,多一点吃苦耐劳勤奋踏实,少一点浮躁和对物质享受的追求。

2.加强劳动观教育,培养劳动乐观精神,提高就业积极性

认为劳动是一种艰苦的活动,这是较为普遍的观念。诚然,劳动在大多数时间里是艰苦的,特别是体力劳动。劳动的艰苦实实在在地表现在诸如采矿、冶金等行业里,这一点必须承认。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脑力劳动逐渐增多,只有体力劳动是艰苦的观点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实践中越来越多地出现的“白领压力”、“假期综合症”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从事脑力劳动并不轻松。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不可能像傅立叶所希望的那样成为游戏”。然而我们不能这样单纯地理解劳动,把它单方面理解成艰苦活动的观念,不仅与劳动本身的意义不相符合,而且也导致有害的后果,厌恶劳动、鄙视体力劳动就是其中的表现之一。

一件事情总有好与不好两个方面,劳动也是如此。人们往往仅看到劳动所带来的艰辛与痛苦,却忽视了劳动可以给人带来的快乐。如果人生不以劳动为支撑,我们可以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恐慌与不安。当劳动被社会或公众所认可的时候,人们能够感受到的是劳动带来的快乐、是付出换来回报的享受。因此,我们更应当加强大学生的劳动观教育,辩证看待劳动意义。树立一种劳动乐观精神,就能提高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视劳动为痛苦,相应的情绪自然是消极的,参与劳动只能是被动的。如果大学生能够通过教育引导,认识到劳动乐趣所在,就会以乐观的精神状态,主动参与劳动,以积极的心理态度应对择业就业过程当中的各种困难,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3.加强劳动观教育,建立劳动平等观,促进基层就业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由于劳动力的绝对过剩所引起的,而是由于大学生择业预期较高、就业条件盲目攀比所导致的相对过剩,主要为自愿失业、结构性失业。在许多大学生的认识当中,劳动领域的不同分工成为了一种等级区别。有人认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有地位之分、贵贱之别。在劳动岗位的选择上,部分学生不愿参加基层工作岗位,大都喜欢条件、待遇较好的管理类岗位。在职业选择中,许多人往往基于一种身份、等级的考虑,来评价某种职业,因而给择业带来很大的障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经常为此所困扰。相当多的就业者,往往出于所谓“面子”的考虑,而拒绝接受某些职业。

在社会生活中,劳动是有分工的,而且这种分工的区别在当代有扩大的趋势。职业差别是社会分工的直接表现,也是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历史进步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体现,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有分工才有差别,有差别才有专门化,才有技能的提高,才有社会个性的基础,无差别的社会只能是死水一潭;有差别才有交换,才有社会合作。劳动的差别,不仅合乎历史的进步,而且也符合人的发展需要,因而是具有价值的。因为劳动的合理的差别,实现着人的个性,有助于自由个性的发展。加强劳动观教育,明确社会的劳动分工本质,纠正劳动差别认识,消除劳动差别观,建立劳动平等观。大力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基层岗位就业,努力在基层工作中锻炼自身,积累经验,为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加强劳动观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促进自主创业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逐渐成为社会的直接生产力,创造性劳动不仅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社会生活的改善,而且在提高人的道德素养,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才能发挥上都有重要的作用。

人的创造性活动,只有在一种情绪高涨的状态中才能实现,如果单纯视劳动为痛苦,则必定使劳动者处于一种委靡不振的精神状态,所谓创造是难以出现的。加强劳动观教育,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体会劳动所带来的愉悦感,建立平等的劳动观,培养起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这些效果还能进一步地激发人们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更能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大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创业,开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新径。

大学生的劳动观主导着他们在择业、就业过程当中处理各种问题的总体方向。只有真正明确了“什么是劳动”、“为什么要劳动”的问题,具备了正确的劳动观作为基础,他们才能够正确认识就业的需要,认识自己的劳动在于社会当中的作用,正确认识自我、把握发展定位、积极主动就业;才能更好地把握各种就业信息和机会,在竞争和挫折中不断历练、不断成熟,最终实现更好地就业,跨出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2]刘忠世,王伟然.我们应具有什么样的劳动观[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3]李小苹.当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Strengthen Labor View Education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JIA Lu-yin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China)

篇2

现在的高中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其劳动素养和品格如何,不仅关系到今后的产业、产品质地,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为此,我们应基于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出发,帮助其更快、更好地在“大众创业”中寻找到新的定位、创造出新的价值。

一、增强劳动价值认知,拓展学生的劳动认识

一直以来,由于受到工业化初期劳动价值显现为体力劳动为主体的价值创造思想的影响,我们在对劳动、劳动者的定义上存在着狭隘的劳动观,以致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定位为引导其参加如打扫卫生、家务劳动等,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就是尊重工人、农民、环卫工等体力劳动者。还有的老师把“不听话就罚你劳动”作为教育学生手段,变“劳动光荣”为“劳动改造”,使学生无视劳动创造价值,厌恶劳动、鄙视劳动。

心中有阳光,脚下才有力量。时代背景在变化,随着以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等重大变革为特征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的到来,劳动内涵在扩大,简单的体力劳动不再是劳动的主体,社会劳动形态正在从体力劳动为主转向脑力劳动为主;一般性的重复劳动为主转向创造性劳动为主,劳动价值的呈现方式在改变。我们应当引导我们的学生认识到: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不管是集体创造还是个人创造,也都应得到尊重和赞扬。特别是在提倡“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今天,劳动与劳动者的“外延”进一步延伸,劳动者的价值更体现为一种劳动精神的历久弥新,劳动创造价值也以更多不同形式影响和体现着社会的进程。新时代的劳动精神,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爱岗敬业,也需要一种敢于突破的“创业创新精神”。要让他们理解和懂得:个人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满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二、体味劳动价值创造,激发学生的劳动自觉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高中生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都具备适应一定的体力劳动、技能性劳动和认识社会的能力。所以我们对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情感培养不能只是挂在嘴上,更要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性、综合性、迁移性、量力性、时代性原则指导下把思想教育、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劳动的机会,强化学生的行为体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劳动过程,实实在在感受到劳动的滋味,在劳动和实际交流中理解劳动的内涵,促使其知、情、意、行和谐发展,并把学习劳动转化为劳动态度、劳动实践转化为劳动习惯,并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和劳动技能,以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劳动观。

大众创业是更加积极的就业,劳动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劳动教育也可以色彩斑斓。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的自我服务劳动,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也可以增强其岗位责任、岗位意识和增进家庭的团结安定,进而可以让其明白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又如,可以从学科教学中去充分利用和挖掘那些无比丰富和鲜活的素材,在教具制作、家庭照明电路安装、生活中的化学等的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让学生感受劳动乐趣的潜移默化中学习掌握现代公民的社会生存必备技能;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走进生活,在酸甜苦辣的职业体验中了解职业相关知识、从业素质、技能要求,初步学习今后的职业规划,提高对职业能力体系的基础认知,提升自我劳动素质。

三、关注劳动价值保护,开启学生的劳动智慧

现代社会讲究公平正义。我国经济要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常态”,抢占“中国制造”的新高度,调动各方面人才创业、创新的原动力,将中国数量上的劳动力资源有效转化为质的优势,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科研含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此,需要全社会形成尊重创造性劳动和激励创新的氛围,需要我们将珍惜劳动成果上升到尊重劳动价值的高度。

然而,放眼当下的生产与消费环境,我们可以发现他人的智力成果不断地被剽窃,各式各样的“山寨”“克隆”、抄袭屡见不鲜,一些企业、“劳动者”在利益驱动下丧失了本该有的耐心、专注和坚守,急功近利、浮躁纯粹、投机取巧,严重侵犯和伤害了创新创业者的合法权益,如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严重伤害“中国智造”之根基。所以,我们要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就务必教育学生从远离抄袭剽窃、拒绝假冒伪劣开始,培养其对工作的执著、对职业的敬畏,让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劳动价值在他们心田生根发芽,对劳动的价值追求有一个正确判断和选择,学会在脚踏实地、专注持久中珍惜劳动、欣赏劳动、尊重劳动。

总之,我国经济正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让我们在“工匠精神”价值追求引领下,带领广大的高中生心怀劳动之美,用劳动创造奇迹、创造裂变,用奉献书写青春的时代篇章。

参考文献:

篇3

综观当前的教育形势,举国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

德育已得到高度的重视,教育界高举“德育领先”旗帜;智育在传统教学中有着深厚的根基,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体育本着全民健身的宗旨,活动有声有势;劳动教育或许与生活实践比较密切,也相应受到越来载多的人的关注;然而,美育?……美育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此外,我们在谈论人文精神的时候,常常把人文精神定位在追求“真、善、美”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之最高层面上,在讨论艺术美的理论中,也常常谈到“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问题。怀特海曾经指出,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数学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真;数学理论不管离现实多远,最后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数学的善;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以及建立这些理论时人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数学的美。

而这些观点在数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吗?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此,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但是,作用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确是深感遗憾。值得高兴的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已提出了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美学方面,这种功能是鼓舞人们对数学的追求化为一种对完善的追求。基于此,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或许对中学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1.数学美的表现。

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2.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数学的激情。

(2)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

(3)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

(4)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数学美之教育途径。

在科学美层次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起着陶冶情操,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其中包括:科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探索科学规律获得的愉悦,科学思维方法的美妙等诸多方面。科学美的发掘,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进行,包括视觉上的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讶美”,证明技巧运用中的“机智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的“实用美”,撰写小论文时的感受到的“创造美”。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美的乐园,陶冶精神情操,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当作为必要的审美示范,引导学生感知,欣赏数学美。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将美知识应用于实践,审能教育才有意义,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数学美之教育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展示美,二是应用美。其具体探究途径如下:

(1)展示隐含的美

(2)挖掘数学美

(3)创造数学美

篇4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综观当前的教育形势,举国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德育已得到高度的重视,教育界高举“德育领先”旗帜;智育在传统教学中有着深厚的根基,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体育本着全民健身的宗旨,活动有声有势;劳动教育或许与生活实践比较密切,也相应受到越来载多的人的关注;然而,美育?……美育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此外,我们在谈论人文精神的时候,常常把人文精神定位在追求“真、善、美”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之最高层面上,在讨论艺术美的理论中,也常常谈到“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问题.怀特海曾经指出,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数学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真;数学理论不管离现实多远,最后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数学的善;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以及建立这些理论时人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数学的美.而这些观点在数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吗?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此,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但是,作用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确是深感遗憾.值得高兴的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已提出了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美学方面,这种功能是鼓舞人们对数学的追求化为一种对完善的追求.基于此,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或许对中学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1.数学美的表现.

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2.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数学的激情;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数学美之教育途径.

在科学美层次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起着陶冶情操,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其中包括:科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探索科学规律获得的愉悦,科学思维方法的美妙等诸多方面.科学美的发掘,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进行,包括视觉上的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讶美”,证明技巧运用中的“机智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的“实用美”,撰写小论文时的感受到的“创造美”.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美的乐园,陶冶精神情操,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5

综观当前的教育形势,举国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德育已得到高度的重视,教育界高举“德育领先”旗帜;智育在传统教学中有着深厚的根基,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体育本着全民健身的宗旨,活动有声有势;劳动教育或许与生活实践比较密切,也相应受到越来载多的人的关注;然而美育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此外,我们在谈论人文精神的时候,常常把人文精神定位在追求“真、善、美”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之最高层面上,在讨论艺术美的理论中,也常常谈到“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问题。怀特海曾经指出,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数学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真;数学理论不管离现实多远,最后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数学的善;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以及建立这些理论时人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数学的美。而这些观点在数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吗?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此,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但是,作用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确是深感遗憾。值得高兴的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已提出了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美学方面,这种功能是鼓舞人们对数学的追求化为一种对完善的追求。基于此,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或许对中学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1.数学美的表现

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2.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转贴于 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 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数学的激情。

(2) 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

(3) 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

(4) 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数学美之教育途径

篇6

一是唤醒。有人说,教育是一种唤醒,唤醒儿童心中沉睡的巨人,唤醒人的心灵,唤醒人潜在和内在的力量。如果说教育是唤醒,那么发展也是唤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一种唤醒的过程,一个激发社会大多数成员创造性力量的过程,一个释放社会大多数成员个体作用的过程,而不是被看成是一个由规划者和学者从外部解决问题的过程。”

总结勤业中学的发展,我们深感唤醒所带来的巨大力量。这种唤醒来自学校文化建设。该校由原来的九中改名为勤业中学后,把建设“勤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抓手,提倡敬业、勤业,倡导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研究、勤于创造。我还特别注意到孙国平校长来勤业中学后提出了“让勤中人仰起头走路”的办学口号。“仰起头走路”,不仅是自信的表现,而且是觉醒的表现,是向前看,是追求理想的表现。这种办学口号旨在唤醒师生的进取心,唤醒师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精神;而全校师生一旦被唤醒,就会集聚和勃发出巨大的能量。

这种唤醒还来自学校管理的改革。管理,总的来说,有两种功能:形成秩序和推进变革。勤业中学很重视后者,尤其是重视管理的引导和激励功能。从学校提出“优秀就是进步”的教育理念,从学校曾经开展两轮的责任意识大讨论,从开设德育校本课程“做人要做这样的人”,从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从建立激励性制度来看,都体现了这一管理取向,体现了学校对唤醒师生内在动力的重视。

二是探索。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勤业中学的成功,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在南京师范大学专家指导下,坚持教育科研,坚持改革探索。这种探索,抓住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核,始终把课堂改革和课程建设作为核心。这种探索是基于实践、基于发展需求的探索,他们提出“不在云端跳舞,而要贴着地面前行”,这种贴着地面前行的探索,充分反映了他们求实的作风和务实的态度。

“展评学习法”,是勤业中学通过多年学习和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样式。这种教学,力求教会学生学习,力求把“教”与“学”融为一体,真正实现“教”为“学”服务;力求转变师生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自还给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转变教学方式,切实落实新课程提倡的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展评中的“展”,其积极意义在于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运用各种手段给学生提供相互表达和分享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机会。展评的意义不仅在“展”,还在“评”。“评”是参与,是互动,是教学民主,是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提出的主动建构和社会协商性学习;“评”是思考,是思维碰撞,也是相互聆听。展评学习,力求把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效沟通起来,试图集多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为一体,充分体现现代学习理论要求,遵循学习规律。当然,这种学习和教学方式,仍然处在探索中,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但这种探索的过程和取得的初步成效是值得肯定的。

课程建设,是勤业中学的又一亮点。他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重视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形成了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相互协调,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融为一体,涵盖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生活情趣三大模块,共30多门的学校课程体系,并通过采用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等管理制度来形成课程有效运行机制,使课程真正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丰沃土壤。

说到该校的课程建设,不得不提他们一个独特的课程形态——“酬勤园”。“酬勤园”原先只是校园一块空地。这块空地既没有被废弃,也没有被雕饰成一般意义上的景点,而是被当作课程来开发。可贵的是,这种开发不是一次性的开发,而是动态的,意义不断生成的开发;不是仅仅作为劳动教育园地的开发,而是教育意义不断丰富,教育价值不断提升的开发。这种开发体现了对课程的理解,对教育的理解,也是一个极好的创意。

唤醒是动力的勃发,力量的源泉;探索是智慧的生成,能力的培育。归因勤业中学的成功因素,还有一个关键词不得不提,这就是“坚守”。

三是坚守。谈到发展,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改革和创新。诚然,发展离不开改革,离不开创新;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一个重要方面,即,发展需要坚守。

这种坚守首先表现在对教育本真的坚守。坚守教育本真,学校发展才不会迷失方向。这些年来,勤业中学面对困境,没有急功近利,没有过于关注考试和升学,而是始终坚守素质教育,坚守规范办学。从校本课程开发、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和社团活动的建设,从学校对德育和体育活动的重视,从学生参加跳绳全国性比赛拿到大奖等现象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对教育价值观的坚守。

其次,这种坚守表现在对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视。现在,许多学校热衷于打造亮点,打造特色,热衷于一举成名,可是,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忽视夯实教育发展的根基。勤业中学多年来,一直默默地建设学校发展的基础能力,尤其是教师队伍建设。从成立“职初教师专业成长行动小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行动小组”,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电子档案袋乃至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到搭建PDS教学研究平台、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无不体现学校对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视,而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学校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蓄了充足后劲。

再次,这种坚守表现在持之以恒,表现在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教育发展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改革贵在坚持,贵在“咬定青山不放松”,贵在克服浮躁心理。我们可以看出,勤业中学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急于求成,没有好大喜功,而是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理想彼岸,向成功目标靠近。

篇7

关键词: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36(2015)06-0044-04

目前,随着国外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和国内普通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来,民族院校也普遍开展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提高民族院校教育质量,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素质方面起到了良好效用。但依笔者的观察,民族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与民族院校的内在发展要求以及大学生成长成才对文化素质的内在需求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民族院校因为有普通高校的特点,又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实际情况,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时候,不能照搬照套普通高校的做法,应该探寻适合民族院校自身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路径方法,将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在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培养高素质民族人才和可靠接班人上做出新贡献。

一、民族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各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

民族院校存在着个别领导、部门和教师对文化素质教育认识错位的现象。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而这些个别领导、部门、老师把文化素质教育看成一种工作形式,存在着措施不力的现象。此外,民族院校因历史原因,大多基础比较薄,部分民族院校因经费问题,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投入不够,致使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只能简单化甚至形式化,各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

(二)重特色建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不够理想

民族院校普遍重特色建设,民族理论、民族艺术、少数民族文化等学科课程得到非常重视,但文史哲等基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相对就投入不足,对大学文化精神方面研究也不够,学校文化建设较差,层次不高,客观上弱化了文化素质教育。

(三)重专业教育,轻视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在民族院校的开展,使各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实际工作中,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在民族院校没有得到同样的重视,部分民族院校误把文化素质教育当作了专业教育之外补充教育的东西,在这种观念引导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被放在了一个次要甚至不太重要的位置上,两者没有得到同样重视,造成两者在事实上无关联甚至撕裂的局面。

(四)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得到很好融合

由于多年课堂教学养成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习惯只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不能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很多教学采用的仍是以前的教学老路,专业课传授的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传授的是文化知识。在这样的局面下,很难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很难让其均衡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如何合理地搭配并能渗透是民族院校要解决的问题。

(五)重人文知识传授而忽略人文精神提升

很多民族院校错误地把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开设人文课程、举办人文讲座、阅读人文书籍,传授文化知识上面,这背离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完满人格。文化素质教育若不把归结点放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提升上,就会使文化素质教育成为民族高等教育的点缀。

(六)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备

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形成,但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不够,随意性较大。二是课程质量不够高,有的公共课没有教材,有的课程老师备课不到位。三是有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比较陈旧,内容前沿性不够,不能反映世界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最新成就。

(七)实践上急于求成而缺少统筹考虑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实践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当前一些个别民族高院校突然增设了过多的文化素质必修课、选修课,并大面积增设了社团文化组织,让老师学生苦不堪言,其后果令人堪忧。

二、民族院校要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一)要提高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

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的涵义,杨叔子、胡显章、李曼丽、王义遒、金顶兵等人进行了探索研究,从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界说或限定,它们的观点既有相通之处,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我个人认为教育部给定的定义最为合理。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文化素质教育下的定义:“文化素质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进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2:。它包括了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等四个方面,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必须从这个定义出发,去设计方案,并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民族院校民族学生较多,由于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教育欠发达影响,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所接受人文和科学教育普遍不足,所以民族院校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必须包括人文教育和科学精神培养两方面内容,对各族各学科学生对等进行两方面的教育,把各族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很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全面发展的、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要提高对开展文化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1.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3:。当前,科学教育得到全世界全社会的空前青睐与重视,而人文教育受到普遍冷落,从国内外的有关报道和研究结果来看,给世界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各个国家开始重视人文教育,开始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同步发展。在这种时代下,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素质教育。

2.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客观要求2:。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科技发展呈现知识高密集和综合化的趋势,人们的知识结构处于大调整综合阶段,我们只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才能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要求,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学素质、人文素质。

3.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2:。通过学习文化知识,参加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感召下,大学生的人格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人生境界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有利于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有利于他们成为“四有”人才,有利于他们成为我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文化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内涵丰富,范围广泛,准确理解和把握其主要内容,对民族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文化素质教育应包括人文科学教育、自然科学教育、审美教育、国防教育、身心教育和劳动教育等内容。人文科学教育应重点放在语文根基、民族语言、史地知识、美学基础、哲学素养等方面,通过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自己、他人以及环境的关系,增强人文关怀的意识与能力,理解人生的目的与意义,从而树立起高尚的理想情操,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自然科学教育应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和自然科学方法的训练,通过自然科学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一定能力。审美教育即美育,借助判断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国防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军事理论教育、军事技能教育、日常生活作风教育等内容,通过国防教育,要使学生具有捍卫国家、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和世界和平的意志与能力。身心教育应包括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两方面内容,使学生掌握身心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劳动教育包括劳动观念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劳动习惯教育、社会公益劳动教育、自我服务劳动教育等内容,使学生形成劳动光荣思想,通过劳动自食其力和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

四、民族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方法

(一)建立有利于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

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关键在领导和制度。各民族院校要成立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组织机构,专门从事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和组织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担任负责人,要有固定办公室,固定工作人员,专项文化素质教育经费。要制定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方案,形成科学完善的文化素质教育规章制度。要根据民族院校实际情况和生源组成情况,对不同学科专业,分别提出要求,分步实施,分类指导。要统筹不同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真抓实干,深入推动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是推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与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头脑中只能有了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具备了一定高度的素质,才能按照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确定教学目的,才能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到每一门课程中去,贯穿到每一节课堂中去。民族院校要加强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文化素质教育内容。

(三)建立科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在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建立文化环境就离不开课程教育,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安排。从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与根本出发,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培养目标应体现: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情怀,坚定走社会主义的信念;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传统和制度,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培养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与施展才华的能力;帮助学生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拓宽眼界,形成良好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加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民族观、审美观教育,不断加强学生对上述“六观”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四)要克服对民族特色以外课程不够重视的问题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一名大学生应该达到的理想境界。过去,在民族院校课程设置中,很重视民族特色课程,其它人文课程相对重视不够。人文学科所占比例较小,在文科学生中自然科学课程则可能没有。今后,要特别注意,要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考虑到学业时限、专业实际、各族学生的差异,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整个民族院校课程体系中要体现出基础性、综合性、层次性3:的特点,分层次,有步骤,循序展开。

(五)通过一、二课堂科学实施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第一课堂,文化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第二课堂。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分为知识性课程和体验性课程。第一课堂体现的是知识性课程,学校要将经过全方面考虑,将予设置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安排在第一课堂传授,例如内蒙古民族大学安排了20多门文化素质教育课在第一课堂讲授,深受学生欢迎。第二课堂要体现体验性课程。文化素质的本质是将精神气质和人格品质内化于人的心灵。那么怎样内化呢?就是要通过教育、培养、熏陶,通过学生的体验、感悟、升华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和品格,这就要安排体验性课程。第一要举办系列文化素质教育讲座。通过举办适合学生特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学生实际的讲座,吸引学生来参加,吸收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感,受到教育。当前,内蒙古民族大学在校园中坚持开展讲座活动,讲座内容既有人文知识又有自然科学的基础方法问题;既有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又有世界形势和文化发展热点;既有主讲人的精彩讲授,又有听众的提问,还有相互的讨论,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第二要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开设这方面课程的目的是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化知识,促进文化知识向素质的转化。每年举办的课程主要有校园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公寓文化节、体育节、少数民族文化节、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民族团结教育月,另外设有文学社、诗社、书法社、摄影社、无线电社、天文社、国防社等百余学生社团,这些社团在学校的指导下,开展讲座、讨论、阅读、辩论、研究等文化素质活动。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内蒙古民族大学这些年就开展了上述文化素质体验课程,通过上述课程,各族学生不但增长了文化知识,而且边参加边体验感悟升华,将知识逐步转化为了自己的精神和素质。

(六)利用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民族院校除民族特色外,还和普通高校一样具有传播科学和文化的功能,校园应该充满深厚的文化气息和科学氛围,这样才有利于推动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民族院校要加强建设高品位高格调的人文景观,主要包括:道路、广场、楼堂、亭阁、画廊的命名;建造有文化或科学精神意义的牌匾、楹联、雕塑、塑像、奇石;在教学楼、图书馆、阅览室、会堂悬挂科学家和文化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生平介绍等;在校园道路、广场、花园周围设立精美的警示牌、文明寄语、文化鉴言等4:,充分发挥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刘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2: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D:.教高司1998:2号.

3:谭秀森,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160.

篇8

关键词 家庭教育 中国 美国 差异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家庭社会的纽带,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即长辈对晚辈“上施下效”的垂直式教育,社会教育也是以家庭教育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从目前看这种“上施下效”的教育已不适合我国发展的需要。

1 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家庭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孩子养尊处优、劳动意识淡薄

劳动教育即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也可以说是对孩子意志的磨练教育。近年来,人们的收入大幅度增加,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这为儿童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家长对教育子女也有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由于物质条件的改善,也给教育子女带来了负面影响。很多孩子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劳动习惯和劳动意识,当然有些家长也忽略了对孩子劳动方面的教育。经常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能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还能增强动手能力,对成长十分有益。

1.2 家庭结构简单化,致使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日渐突出

中国过去的家庭一般是成员较多、结构复杂。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家庭的成员结构日益简单化,由父母和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小家庭居多。虽然这样的家庭结构使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易受外界的干扰,但这也给孩子的教育带来许多新的问题。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溺爱孩子、过度保护、重智轻德,这不利于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

1.3 家庭稳定程度降低,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现代社会由于受许多因素的干扰,家庭关系开始松动,家庭稳定程度大大降低。据社会学学者调查显示,离婚夫妇“婚姻年龄”一般是在婚后六年左右,而大多数夫妇离异是在婚后六年到十六年间。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父母的依赖性还很大。由于父母的不和,孩子缺少关爱,没有安全感。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变得自卑、孤僻、压抑、冷漠、易怒,甚至有的孩子产生了心理疾病,极个别的孩子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1.4 社会信息化的涌现,冲击了传统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一种较为封闭的社会组织形式,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对封闭的家庭产生了冲击。而青少年知识和社会阅历有限,对信息的分辨筛选和取舍能力较差,难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和腐蚀。

2 中美家庭教育之差异

2.1 教育目的的不同

中国家庭的教育目的倾向于家庭本位。中国社会的根基在家庭,家国同构是中国社会的典型特征。在中国传统的以“家”为本位的文化中,个人利益是与家庭家族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的。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强调对长者的尊崇与服从,家长习惯于把自己的思想与意志强加给孩子。这种“家长制”导致孩子依赖性强,失去了自主性和能动性。在确定家庭教育目标时,家长也较少考虑孩子的意愿,一般是家长在综合考虑了孩子的升学、就业以及将来的成就能否“光耀门第”之后,做出最终的决定。

美国的家庭教育目的倾向于个人本位。家长尊重、鼓励儿童“自我选择、自主负责”,在设定家庭教育的目标时,家长会尊重孩子的意愿,其着眼点在于培养具有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家长在重视孩子的学习和智力开发的同时,更加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2.2 教育内容的不同

中国的家庭教育总体上遵循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原则。受我国教育现状的影响,当孩子入学以后,培养孩子的智育会上升到首位,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的倾向。家长为了孩子能进入一所名牌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不惜重金给孩子买习题、报辅导班,然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仅仅能应试,和实际能力并无太大关系。相比之下,美国的家庭教育内容显得更丰富、轻松,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家长以赋予孩子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从孩子幼儿时期就注重加强孩子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着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扩大文化视野。

2.3 教育方式的不同

在中国,家长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父母起主导地位,忽视孩子的独立意识。而在美国,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相对民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民主和开放型为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美国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多于保护,他们会鼓励孩子勇敢地去尝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民主、宽松的家庭教育给美国孩子提供了表达想法以及决定事情的机会。

2.4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形成的原因

2.4.1 历史文化背景

美国是一个历史较短的移民国家,深受文艺复兴的影响。民主、自由理念渗透于各个角落。因此,在美国家庭,他们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给予孩子充分的独立空间。中国的传统思想影响着大多数的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文化价值观上多是比较保守的,缺少冒险精神和创造性的思维。

2.4.2 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

众所周知,美国经济发达、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在美国父母看来,无论岗位的高低,只要子女能立足于社会,他们就很满足了。美国的家庭教育很注重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培养。相比之下,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并存在一些陈旧的观念。中国家长认为子女的教育是与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的。

3 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由于两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和美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庭教育。我们应该尊重彼此的文化特点,并借鉴美国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价值和合理的成分来丰富我国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对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对比分析,对我国家庭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3.1 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

家长在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的基础上也要认识到以往家庭教育的不足,改变家庭教育方式,使孩子努力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劳动。在此基础上我们应从以下几点来尝试改革:

3.1.1 更新评价子女的标准

科学合理的评价具有很强的引导性,能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家长不要再一味地要求子女“听话”、“顺从”了,而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子女的创新意识,支持他们有自己的见解。

3.1.2 建立新型的父母子女关系

家长应放下自己权威型的角色定位,和子女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子女应当接受父母的教育,而不是父母任意支配的附属品。父母有教育子女的权利,同时这也是父母的义务,绝不是特权。父母应当转变观念,尊重子女的人格和自利。只有这样,家庭教育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培养出来的子女才能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才会有所作为。

3.1.3 建立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

由封闭型的家庭教育向开放型家庭教育转变。要把家庭教育搞活,使家庭教育保持内外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家长要充分利用社会生活教育子女,让子女在实践中主动接受教育。家长要学会打开家门,放手让子女接触社会生活,鼓励子女支配自己的言行,在实践中经受锻炼,主动接受教育。

3.2 社会和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有效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首先,各级政府和妇联组织要重视家庭教育,强调家庭教育必须以德为先、以德为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到家庭教育。其次,办好家长学校,发挥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开展教育。再次,普及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家长的素质和教育能力,使家长、学校和社会紧密协作,帮助孩子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3 加强对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的引导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在我国当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总体来说,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通过对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引导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3.3.1 改变观念,摆正家长与独生子女的关系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爱而不宠、养而不骄。爱子女不应仅停留在生活上,更应体现在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上,对孩子要严格管教、精心培养,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健康成长。

3.3.2 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我们可以抓住孩子们喜欢表扬和亲近这一特点,用表扬和奖励及时肯定孩子的良好个性品质使之得到正面的强化,并及时地用批评和处罚否定孩子的不良个性,这样不仅可以抓住教育时机,对孩子进行及时教育,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有了一个好的引导。

3.3.3 加强建立规范的幼儿行为规章制度

强化训练幼儿的个性品行;统一各方面的教育要求,即统一学校的教育要求,也要统一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要求,使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受到良好的个性品质的规范性教育和训练。

参考文献

[1] 黄磊.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中华文化论坛,2008(8).

[2] 郑维佳.由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看中西文化差异[J].安顺学院学报,2009(5).

[3] 赵忠心.探索改革家庭教育的新途径[J].班主任,2010(12).

篇9

一、"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儿童失去快乐的根源

让儿童感到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使其能够,这不是我们教育的本意,但近十年来的小学教育却给儿童留下了这种感受。

2000年我刚到学校就任教英语科,发现孩子们学习都有一种共识就是太累太苦,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中国新华网做过一个调查显示小学生书包重10斤压弯学生腰。小梁是市区某小学六年级学生,今年12岁的他已经近视250度。每天放学后迎来的不是休息和玩耍的快乐时光,而是作业和课外补习。放学后回到家中先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接着便做爸爸布置的测试卷。做一份试卷要用40分钟左右,通常要做2、3份测试卷。做完后还要听1小时的英语才睡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就是狭隘的人才观念的束缚,许多人认识只有升入大学才能成才,导致他们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的唯一标准。于是,"片面最求升学率"首先危机高中教育,随后染及初中、小学。学校忽视与升学无关学科的教育教学及课外活动,使得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单调乏味;教学方法呆板,扼杀了儿童的好奇心;抹杀了儿童乐于思考的天性,把知识孤零零地"塞"进儿童的大脑,使儿童知其然,不知其所然;作业成堆,使儿童无暇寻找快乐;考试频繁,使儿童在精神上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长期体力消耗和精神压抑使得尚未成熟的儿童难以承受,有的逃学,有的弃学。对此,[2]有识之士无不发出内心的呐喊:减轻学生负担,把欢乐还给儿童!

二、愉快教育:一种给儿童以欢乐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形式。

针对儿童发自内心的渴望和社会的强烈要求,我们确立了一种给儿童以欢乐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形式――乐学教育。先从学科教学改革入手,开展了减轻学生负担;变"苦学"为"乐学"的实验。它将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将改变学生的精神风貌"乐学教育"从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和未来人才发展的需要出发,把社会对教育应有的统一规范要求有机地寓于个性化教育之中,努力提高儿童身心发展的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充分发展。

发挥学校教育诸要素的整体育人功能,必须使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有机地寓于个性化教育之中,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在管理过程和活动过程等方面为受教育者提供全面性的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素质健康、充分、和谐的发展,产生相应的整体教育效应。

我校旨在实施乐学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整体育人功能,探索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及个性充分、健康、和谐的发展的途径、方法和规律,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实施乐学教育,使学生在接受小学五年义务教育后,达到以下目标,即具有优良的品行、创造的才能、健康的体魄、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健康的个性。通过实施乐学教育,努力造就一支思想觉悟高、教学业务精的科研型教师队伍,为实施乐学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提供师资保证。

三、满足自我构建与自我表现的需要:愉快教育的根基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这是快乐成长所追求的目标,而促使个体健康成长则是它牢固的基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表示,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如果以明天的幸福为诱饵,来剥夺孩子今天的快乐,这不是自欺的行为就是无知的行为。现在的"傻孩子""笨家长""苦老师" 越来越多,似乎谁也不快乐。按照教育的规律,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培养,首先是成长教育,培养心智健全、身体健康的合格公民,然后才是成才教育。倘若从小强加给孩子过重的竞争压力,最终,我们培养出的孩子可能会成为物质上的富翁,精神上的贫民,幸福指数上的乞丐,价值观上的糊涂虫。

令人高兴的是,一些开明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他们给孩子更多自由的空间,不强迫孩子做分数的奴隶。但是,与成千上万中小学生相比,这样的家长毕竟是少数。

要帮助孩子找回快乐,要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要做学习型家长,重修父母这门课,重读孩子这本书;同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合理设置对孩子的期望值。

四、全方位构建:愉快教育模式的特点

我校与其他学校的实验表明,要想使愉快教育这一教育系统有效运行,首先必须尊重儿童的自我构建和自我表现的主动性,给儿童提供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机会,包括:让儿童参与课堂教学,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尊重儿童的兴趣;在班级或学校管理中,给儿童一定的权力。在一定范围内让儿童自我管理;在校园或教室建设上,征求儿童意见,让儿童亲自去做,并向儿童提供完全自主的活动天地,如:我们开展体育与艺术"2+1"活动、少先大队部组织、兴趣队活动小组、办墙报、开设"谈天说地"课等。这样就将使儿童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而非外力所迫。

其次,要尊重儿童自我构建的需要。好奇是个体自我构建的开始,环境刺激富有变化性是保持和强化儿童好奇心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做到校园布置层次化,教室布置特殊化。环境刺激与儿童经验之间的相似性是自我构建的前提。我们必须像音乐、美术等科目开展愉快教育那样,对那些与儿童已有经验有一定距离的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也要通过愉快教学在二者之间搭建桥梁。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活儿童的已有知识经验,不要把知识孤零零地教给儿童,在教学手段上多采用直观教具,等等。

参考文献

篇10

由此,随县“乡村教育”成了热词,在各种网络上都在传递着随县这次盛会的感受、感动和精彩讲述,如《随县新教育实验的独特价值》《炎帝故里 寻根教育》;《新教育是啥样,我想去看看》《随县教育这么牛,你晓得么》等网络语也被用到对随县教育的赞誉和评价中。还有朱永新教授、卢志文理事长、许新海院长、李镇西副院长等的微博、微信都是满满的感动、满满的点赞。有位局长这样写道:到很多实验区观摩过,感受最多的是羡慕(条件好、师资强、工资高),来随县观摩,收获最多的是感动(乡村学校、条件一般、教师学生阳光)。

朱永新教授要我们为乡村教育的美好探路,努力做全国乡村教育的典范!在三中,朱永新教授欣然为随县学校题词“坚持才有奇迹!”这和朱老师在随县教育局编纂的《守望乡村新教育》这本书的序言中所写“随县的今天,已经在追随新教育的行动中取得了佳绩。我相信,在这样的坚守与成长中,随县会随着新教育的脚步前行,随县的明天,随县的新教育,也会创造新的奇迹”这句话遥相呼应。这些高屋建瓴的评价,为随县教育今后的发展勾勒了更清晰的愿景。朱永新教授一连发了四篇微博来高度赞扬随县新教育,是对随县践行新教育的充分肯定,我们倍受鼓舞!

一、随县学校朴素幸福的样态璨然绽放

本次实验区工作会展示的随县厉山镇第三初级中学、尚市镇第二初级中学、尚市镇小学、尚市镇净明小学这四所学校,自身定位明确,发展方向明晰,行动路径具体,办学特色鲜明、课程展示丰富,呈现出了新教育实践的方向性、多样性和体验性,也体现着乡村新教育朴素幸福的样态,成为了随县乡村新教育的典型代表。

一是文化彰显。厉山三中追求“宁静致远、厚德载物”的“和”文化,以立体合作理想课堂为核心,坚持让每个孩子成功,让每个教师发展;尚市二中倡导“阳光文化”,构筑阳光课堂,实施阳光教育;尚市镇小秉承“德艺双馨,知行合一”的理念,实现“本真”教育;净明小学坚持“明智崇德,乐学创新”的思想,践行“和雅”教育。四所学校的主题文化在此次观摩中得到彰显。

二是特色鲜明。厉山三中设置“新教育陈列室”,将学校新教育实验的历程轨迹、行动路径等以照片的形式进行了展示和呈现,起到了很好的榜样引领作用。建造“炎帝苑”文化长廊,潜移默化地实现炎帝文化的传承和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构筑以新教育实验理想课堂为框架的立体合作课堂,举行“101读书会”等,形成了学校发展的特色。尚市二中结合乡村的农耕文化,设置 “农耕博物馆”,研发农耕体验课程。尚市镇小设置“走廊阅读吧”“茶歇阅读室”,让学校充满浓郁的书香气息。学校的紫藤长廊,成为孩子们的阅读乐园,研发乡村少儿传统游戏课程,实现游戏的教育功能。净明小学虽属村小,却拥有追寻艺术的优秀师资力量和丰厚的艺术教育底蕴,研发了丰富的体育艺术课程,组织各种富有乡村特色的社团活动。其中,“种子”课程最富特色,学校编撰了校本教材《神奇的种子》,建立“种子馆”,让孩子们认识种子、种植种子,体验生命破土而出的惊喜,种子课程和生命成长嫁接,以此来实现生命教育。

三是样态幸福。乡村教育的朴素幸福在富有乡土味的课程里,也在教育生活的体验里。如滚铁环、跳皮筋、抽陀螺、丢沙包等少儿传统游戏成为孩子们最开心的活动课程。这样的活动课程感染了卢志文理事长,他饶有兴趣地上前抽起了陀螺。留守儿童“家常菜厨艺”展,成为学校让留守儿童学会自立、自强的重要教育途径,与会领导、专家都欣然品尝孩子们做菜肴。创意的“可乐塑料瓶”花,长在墙壁上,废旧轮胎构造的唯美花圃,成为学校汇聚美好事物、擦亮每个日子的幸福样态。陈列的一件件古老的农具和生活用品,如纺车、碾子、水车、煤油灯等,让学生围绕“农耕文化”进行搜罗、整理、归类,以标本的形式呈现,在此基础上研发农耕体验课程,让孩子们体验农耕的滋味,品尝劳动的幸福,使之成为孩子们记录农耕活动、守望生命成长的园地。太极拳、抖空竹、花样跳绳、武术操等在校园蓬勃开展,构成师生幸福完整教育生活朴素而充满生机的状态。

宜昌市第十九中学校长刘洪玉说:“为期半天的实地考察让人震惊,尚市镇净明小学和厉山镇三中的校本课程开发做得扎实、接地气,随县的竹竿舞、腰鼓队、抖空竹、种子馆、千人太极拳、花样跳绳、石头贴画、树叶画等等,真是让人大饱眼福、赞不绝口。”

朱永新教授这样评价净明小学:“这是一所农村的小学,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没想到,孩子们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他们研发了种子课程,学校里建设了‘种子馆’,每个孩子都精心记录自己种植的种子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全程。孩子们正在跳竹竿舞,校长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二、随县师生快乐成长的故事感人至深

为了更好地彰显榜样的力量,

将他们感人肺腑的新教育故事展示出来,实现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引领,我们经过多次研讨、协作区试讲、演示,最终将教师生命叙事创造性地分为个体叙事和群体叙事,群体叙事以叙事诗的形式呈现,更大范围地展现了随县教师的幸福状态。新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东强说,你们展示的13位新教育榜样教师,这是一种言说榜样的创新。以王从伦、支咏梅、王■、谭芳、王春英、刘金超、王银会、蒋继平等为代表的新教育榜样教师进行教师个体生命叙事与教师群体生命叙事,充分展现了随县新教育实验教师的思想、行动与幸福教育生活,其言说感人至深,赢得与会领导、专家的热烈掌声。

随县环潭■水小学的王从伦老师今年57岁。5年前,已到知天命的年纪的王老师,内心的教育热情一度消磨殆尽,准备得过且过捱到退休。2011年,他遭遇了新教育,内心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从此,王老师开始根据新教育实验关于缔造完美教室的理论,缔造了“阳光班”,将自己和孩子们的生命叙事写成《心履历程》;利用河边滩头的石头,研发富有乡村特质的“石头拼画”课程;建立班级家长委员会,实现家校合作共建;打造书香班级,孩子们的阅读量每年高达600万字。王老师要做孩子们一生的贵人,给孩子们一片生命的牧场,陪伴生命成长。随县均川中心学校的支咏梅老师,怀揣新教育梦想,带着孩子们一起缔造了“四叶草班”,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写作、画“纸盘画”,传递“阳光善举”,孩子生日时,她会亲手送上自己的老母亲为孩子们煮的鸡蛋。随县尚市镇中心小学的王■校长,很有梦想!她引领全校的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建设书香校园,

研发乡村少儿传统游戏课程、构筑以生命本真为核心的“理想课堂”……她说,在行动中享受着新教育实验的别样幸福,是多么荣幸的事情!

新教育实验是以教师专业成长为起点的,在这个起点上,站着一群群随县新教育实验的榜样教师和种子教师。有幸福守望乡村四十一年的马定文老师,有被留守孩子亲切称作“妈妈老师”的温子和老师,有花开支教路、认了一群儿女的杨琴老师,有教育生涯和新教育生活等长的新机制教师周锦洁老师,还有用书法来诠释新教育理念的陆仕元老师,朱永新教授说陆老师对新教育的理解让人感动……还有如饥似渴阅读的霍莉莉同学,在火车上也不放下心爱书籍的周纯伊同学,她们双双跻身全国35强;以及受读写绘滋养,获青少年书画赛特等奖的李小玲等等,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感人至深,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幸福守望和在路上的梦想,随县乡村教育才璨然绽放!

三、随县课程丰富多彩的展示深受赞誉

全县的课程展示在厉山三中的运动场举行,设置了十八个展区,展出各乡镇最富特色的课程,进一步促进各校对课程的理解,激发研发卓越课程的愿望。全县共提炼了120门课程,展出近20门课程,各乡镇中心学校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些课程接地气、操作性强、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具有美育、德育、体育、智育的教育功能,彰显了随县卓越课程的地域味、乡土味、艺术味。

地域味:“炎帝文化”课程、“编钟文化”课程进校园,以此建设地域文化基地学校;研发义阳大鼓、板凳龙、花鼓戏等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课程,实现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还有建立在随县民俗之上的成长仪式课程等,都使我县的卓越课程带有鲜明的地域味。这将促使我们研究、化用各乡镇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使之成为教育资源,并落实到校级、班级课程的研发上,以此为着力点,探索课程研发的新路径。

乡土味:乡村教育应该体现出乡土的气息和韵味,这样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失了根基。以课程为载体,实现教育与乡土的链接,是新教育提倡的“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我们在展区展出的石头拼画课程、树叶配诗拼画课程、泥塑课程、楹联课程、春种课程、走近昆虫课程等都是利用河边滩头的石头、村头巷口的树叶、田间地头的泥土、昆虫作为课程研发的素材,这些乡村元素带有天然的乡土气息,显得清新而自然,更接乡村教育的地气。《中国教师报》还特别报道了吴山的竹竿舞课程和草店的树叶配诗拼画课程。

艺术味:所有课程都或多或少地带着艺术的韵味,儿童创意画课程、青花瓷纸盘画课程等带着美术的元素,展出的太极拳、花样绳操、抖空竹等动态的体艺课程带着舞蹈的元素,都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反映了随县师生研发卓越课程的能力和素养,受到领导、专家的高度赞誉。

土门初中校长卢方虎写到:“随县之行,让我醒悟:原来教育不难,我们小时候玩的丢沙包、滚铁环、缠陀螺……就是体艺素材,炒菜、洗衣、种花草……就是劳动教育素材,把教育目标落实到学生喜欢的一些游戏、活动中去,开发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师生都快乐、都成长,就会慢慢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四、随县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示范引领

把新教育实验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整合,与“三驾马车”深度融合,是随县践行新教育实验的重要路径。

把学校建成“学生享受快乐的理想乐园”

随县教育结合本身实际,致力于建设校园文化,推行课程改革,创新学校德育,这是随县教育驱动的“三驾马车”,把学校建成“学生享受快乐的理想乐园”是随县教育的愿景。这本身就与新教育的行动有很高的契合度,使之融合,就会更自然、更顺畅、更高效,更能发挥出随县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也就具有更切实的意义和价值。杨光明局长在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新教育实验融合的路径探索,朱永新教授在讲话中对此给予了高度肯定。

把“三驾马车”与新教育实验深度融合

这是我们深入推进新教育实验的重要路径。以校园文化建设融合“营造书香校园”“缔造完美教室”,为师生的精神成长输入养料;以课程改革融合 “构筑理想课堂”“研发卓越课程”,为师生的教育行为注入活力;以学校德育项目融合“推行每月一事”“家校合作共建”,为师生的生活幸福植入根基。孩子在“知行合一”中内化行为习惯,健康、和谐发展,为其成为具有“完整”意义的“人”奠基。同时,结合家庭教育、联合社会力量,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实现教育功能的放大与递增,以校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媒体以专业的视角呈现新教育的随县实践

2015年《中国教师报》以《108所农村学校的“新生态”》为题进行了报道,2016年《湖北教育》在“本刊视点”中详细解读了乡村教育发展的“随县实践”,《教育名家》在2015年第10期以“纪实”的方式再现了我县区域整体深入推进新教育实验的情况。这是新闻媒体以专业的视角对随县乡村教育进行的提炼和总结,也是随县对教育发展路径探索的见证。

朱永新教授在讲话中说:“随县新教育人结合乡村实际,把随县教育与新教育深度融合,是践行随县新教育发展的一条至为重要的路径。”这一路径将对更多的乡村教育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随县教育将为实现乡村教育的更美好探路,努力成为乡村教育的典范!”

五、随县艺术教育成果展演朴素精彩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许新海说,随县的乡村新教育给了我们很大的震撼和更多的收获。与会代表用“朴实、真实、厚实”来评价。各种高度赞誉不胜枚举,还有现场自发的热烈掌声,都是在表达成果展演的朴素中绽放的精彩的肯定,这是对随县师生自编自创的艺术成果展演最高的精神奖赏!

一是成果展演的篇章构建,突显了随县新教育的底色

我们把成果展演分成“钟鸣悠扬、生命绽放、明亮那方”三个篇章。“钟鸣悠扬”契合地域文化情景舞剧《炎帝颂》和编钟乐舞《宴飨盛乐》;“生命绽放”概括师生生命成长的状态,由《一生守望》《书香少年》《快乐童年》组成,这三个节目从乡村教育的幸福守望、留守儿童浸润着书香健康成长、以及乡村少儿在校园里快乐得像花儿般绽放等层面展示随县新教育实验的幸福模样;“明亮那方”表达随县新教育的幸福追寻和朝向,由义阳大鼓《在路上》、合唱《嘀哩嘀哩》《朝向明亮那方》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义阳大鼓”的传承、乡村教育的味道、地域文化的气息、幸福快乐的模样等元素都在我们的成果展演中得到丰富多彩的呈现。

二是成果展演的师生编创,体现了新艺术教育的素养

以随县地域文化炎帝功绩、编钟古乐为元素,安居三小的师生们创编了《炎帝颂》,恢宏的乐音、壮阔的背景、粗犷的舞蹈给人一种艺术的震撼与冲击;均川二小的《宴飨盛乐》,乐音古典、背景唯美、编钟恢弘,婀娜的舞姿给人一场艺术的盛宴与享受。这是随县新教育实验对地域文化的“选编”,是让炎帝文化和编钟文化进校园,建设相关基地学校的舞台的表达。唐县镇小的情景诗《一生守望》更是传达了守望乡村三十多年的黄远高校长“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和执著的理想情怀,成为随县幸福守望乡村新教育的代表。新街中心学校的情景剧《书香少年》,以留守儿童霍莉莉在书香中成长的故事,来呈现随县“营造书香校园”的建设举措,折射出随县浓郁的书香底色,表现了阅读在弥补人空缺的情感、滋养人崇高的精神、促进生命成长方面的巨大作用。厉山镇小的合唱《嘀哩嘀哩》《向着明亮那方》寄托着追

寻春天的向往,传达出随县乡村新教育的幸福朝向。

三是成果展演的校园体艺,呈现幸福教育的样态

由王岗小学、天河口中学、殷店西坡中学、唐县镇小新星幼儿园、安居三小等编创的《快乐童年》更是把校园少儿游戏跳皮筋、花样绳操、民间游艺抖空竹、传统文化武术、足球等融为一体,以舞台艺术来呈现校园生活的幸福样态,博得领导、专家的阵阵掌声。

高新区实验小学校长张忠章说:“看到了现实版乡村新教育,特别为学生丰富多彩社团建设而喝彩,为教师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欣慰。舞台大餐余音绕梁,回味无穷……整个活动完美圆满。”

篇11

关键词:教育;目的;现代化

无论是欧洲还是美洲,在经济大潮冲击下,教育目的已不再单纯是人类社会经验,文明的传递,也不再仅仅是以传承人类文明为前提的帮助学生挖掘、发挥自己内在潜力的过程。当今西方和其它许多国家,教育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狭隘地应用在训练学生的专门技能、技术和技艺等方面,以达到求职的目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训练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工具,而不再主要是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力,抚育学生成长的工具。

同样地,受经济浪潮冲击下的亚洲,有些国家有也同某些西方国家一样的狭隘地理解了教育的目的。日本风行文凭热,便是这样片面理解教育目的的反应。中国目前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体系也严重地阻碍了教育的发展,由于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常与高分制相结合,因而也不适合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求职”人才。人们常说的“高分低能”,虽不完全符合事实,但也反映了一定的现实状况。另外,没有希望升学的人便对学习心灰意冷,甚至弃学,停学,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民整体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那么,目前中国新型社会条件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这已是刻不容缓,影响重大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教育目的已不能适应时展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实际上主要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在其后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被称为“先师”。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从政”是孔子教育的主要目的,既“学而优则仕”,因此在孔子教育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均以培养安邦治国之人材为目的。用现代术语来说,专业是一致的,因此,就不存在专业对口的问题。

由于孔子认为“政者,正也”。提倡的是以“仁政”,故把“仁政”看作是从政的最高准则。因此孔子的“优”实际上是“仁”的高低之分。孔子在《论语》一书中,论“仁”的次数最多,孔子对仁的看法意义广泛,复杂,但究其根本是爱人,即从爱人思想出发,谦虚谨慎,勤勤恳恳地为他人服务,这就是仁人所具有的品德。按照孔子的标准“为仁”就是“为人”的思想,仁是人生的最高理想。按照孔子的观点,教育首先就是解决受教育者“做人”的问题,孔子十分强调“做人”即做“仁人”。把仁看作是从政的最高准则,牵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治国的政治大事,把仁的范围推到更广阔的地步。孔子把仁和政治结合起来谈,说出了“己欲立而立从,己欲达而达人”这样的一句名言,为后世儒家所广泛传述。“克己复礼为仁”便是孔子对如何才能达到“仁人”水准最有名的答复。“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事事都合乎行为规范,便是其具体要求。

孔子的“仁”不只是“仁爱”。孔子曰:“仁者必有勇”,“仁者必有智”。治国之人,要学劳心之事,治人之事,食于人之事,学大人之事,在孔子教育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所培养出来的“优”者,大多是通晓治国安邦之技能者,即所谓“智者”。延续一千三百五十年的科举制度便是测量这种“智”的具体手段。孔子本人便是智慧和知识的结晶,其三千弟子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颇受业者”则更多。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以“仁”教为目的,“智”育为辅助的思想。

春秋时期,孔子与其门弟子特别宣传循礼,有其时代需要,是时代处在礼崩乐坏时的社会需要。仁是思想上安定人心,礼则是从人的行为为实践上安定人心,仁和礼的政治目的是一致,仁和礼是相辅相成的,对教育来说,仁是德育的灵魂,礼是德育的肉体。没有灵魂,肉体就是死尸,而没有内体,灵魂就无所依托。中国传统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以培养“仕”为目的,以“仁教”、“智”教为手段,以实际“克已复礼”,国泰民安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教育目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以从政为目的教育已经严重限制了教育范畴。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实际上是教人从政的思想,孔子有弟子名樊迟,曾以问及孔子学稼,学为圃之事,被孔子骂为小人。小人是孔子轻视的人,是劳动者。孔子轻视对弟子的劳动教育,只重视培养为政者。这与目前的经济社会是极不相容的。实际上,在当前新型社会思想下,从政只不过是一种职业而已,虽然这种职业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中国传统几千年的“学而优则仕”在当前社会中,只是教育目的的一个极小侧面,取而代之的却是需要各种专门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而这种专门人才更多地与现实职业相关。因此,我们说孔子教育目的思想在目前中国形势下虽有借鉴之处,,但已经不适应了。实际上,残酷无情的社会现实已经更多的掘弃了这种传统的教育目的思想。

二、西方教育目的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虽然我们以培养“仕”为目的的传统教育已不再适应中国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西方那种纯粹培养专门技能为目的的教育体制也存在着许多弊病。在那种教育体制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工作的机器,学生们根本谈不上“理想”,“仁爱”的境界。只是在职业化系统中再职业化,其结果是人已不再成其为完整的人,而成为职业的奴隶。教育是文化赖以整理,保存,传递与传播的工具或手段。因此,教育过程即是阐释文化的过程,在阐释的过程中,引导受教育者从内容到价值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需要联系起来,加以理解与运用,从而使人类文化科学进入受教育者的心里,成为他们的主观精神和智慧。西方以求职为目的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育实际上也是文化的事业。是哺育人的事业,从而也影响了教育的全面发展。其结果是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的 人只不过是职业的奴隶。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狭隘地运用来作为培训学生寻找工作的工具。这种教育体制禁锢人的思想,抹杀人的个性,诋毁人的理想,实际上也是在扼杀人类的文化。这是西方教育目的的弊病。

三、现代教育目的是通过“人教”、“职教”,“个性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是以促进人类文明,文化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教育应当是人类社会经验传递的途径。它既包括我们的道路永恒,人类理想,文化,文明的传递。同时也包括人类科技,文化,文明的传递。作为文化能动有效传递过程的教育,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培养一定文化需要的人是教育的特性。文化制约教育的发生,但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教育在继承前人文化,科技的同时,也具有超越前人,创新科技和文化的重任。

要达到教育目的,就必须借鉴西方”职业教育”与综合”孔子教育”为手段。深厚的文化根基是教育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综合发展之路。就必须保持我们自己的文化,吸取西方文化的长处,这是关系到经济,社会是否能稳定发展的大事。要达到教育的的目的,还必须看到教育的主体,是谁去促进人类文化,科技发展,毫无疑问,它将是学生自己。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只有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挖掘自身的潜力,才能完成教育的全部目的。

目前西方社会风行的衡量社会文明进会进步的标准便是社会走向更平等。更自由,更明主的方向,中国已在实质上超过许多西方国家向真正适合我们国情的这一目标迈进,这一发展趋势的标准实质上便是“个性认同”。年轻的一代已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求,他们以寻求“自我”而成长在现代文化,文明中。中国几千年都注重伦理,强调社会,集体本位。但我们的传统中那种单一的文化导向及其单一的文化价值选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赖以生存的土壤依然存在,占据我国当前文化重要地位的仍有传统文化。但这一传统文化已不再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在未来必定被要求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新文化即多元文化所取代。这一文化的变动,将引起教育的广泛波动。目前中国的教育已与这种文化发展趋势严重脱节,可以说已不再适应。面临着各种复杂的甚至矛盾的,各种积极的消极的文化影响,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进行理性思考。从这种观点出发,我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注重个性化的发展。也即向“个性化教育”方向发展。

篇12

[关键词]高等院校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策略

[作者简介]郭书利(1964- ),男,辽宁沈阳人,呼伦贝尔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055-03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我国向来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要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有大量优秀人才作支撑,这就需要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和时代飞速变化、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高等院校既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地方,也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我国的高等教育历来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环节,面对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战略的加剧,面对人们,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思想素质的许多深层次问题,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建设、捍卫和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目前高等院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工作,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高等院校的重点工作,是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还是适应新的社会历史条件的要求。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院校工作的重点

众所周知,高等院校教职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都已经定型,对各种思想观念的判别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等一般比较强。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他们的思想正处在发展的特殊阶段:一方面,他们对各种思想观念的分析判别还缺乏经验,但接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能动性却非常活跃;另一方面,他们还未形成完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他们周围的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想却纷至沓来。这一特殊的发展阶段,既有利于塑造青年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是青年大学生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影响、形成不良思想习气和意识的危险时期。这一发展阶段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等院校工作的重点,切实加强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茁壮成长,以更好的姿态走上社会。因此,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工作的重点。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发展时期,高等院校作为我国不可或缺的高等教育机构,要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抓住机遇,把自身做大、做强,就必须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育人水平。相应地,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系统地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与特点,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并以此为基础,科学地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实际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高等院校的声誉,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因此,高等院校努力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必备条件。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教育领域将学生的基本素质划分为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是从静态角度出发的。在学生素质的结构体系中,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比起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更为重要,可以说在素质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同志明确指出:“要谈论素质的话,最重要的莫过于思想政治素质,没有坚定的思想立场,何来人生?所以说,不断增强群众和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归宿。”之所以如此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主要就是因为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鲜明的价值性,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体发展的方向,影响到他们提升整体素质的动力以及发挥科学文化素质的功效。正是因为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在素质体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高校院校要将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重中之重,将思想工作列入学校长远发展战略之中,如此一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成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适应新的社会条件的要求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由于单纯宣传科学技术的普及,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弊端,比如只重技术不重人文。教育领域只有不断弘扬人文精神,将之与科学精神有机结合,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久之计。为此,高等院校必须注重培养兼具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这是新的社会历史条件所要求的。近些年来,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普遍关注德育,这是很好的现象。总之,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这是社会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呼声。

二、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众所周知,我国社会正经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的历史过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时展的变化从各方面由浅入深地强烈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震撼着人们长期构筑成的精神世界。广大青年大学生也正经历着心理状态、价值理想和思想观念的改变过程。具体而言,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对的新形势主要由以下三点:

(一)社会失范加剧

我国在时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范状态主要表现为权威失范、角色失范和社会主导价值观混乱等方面,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生存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缺乏安全感。特别是对涉世不深、适应能力不强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更可能会以退却、逃避和冷漠等方式扭曲地表现出来,摈弃理性而跟着感觉走,“干什么都没意思,都无所谓”、及时行乐。大学生出现的这些思想说明他们内心没有信仰,没有有力的向导指引着他们的发展。所以高等院校要运用有力核心――党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发展。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观,树立正确的规范意识,成为一名道德高尚的社会公民。

(二)社会压力普遍增大

随着竞争机制被引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日益激烈的竞争在给人们以机会充分展示自己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容易遇到更多的挫折。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化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余地,选择越多,自我矛盾和冲突越多。由于社会流动的增加、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使得一部分人在心理上、行为上不适应。越来越多的不适应堆积在一起,变成了越来越多的压力。竞争的压力和挫折令青年大学生感觉很焦虑。这些情况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小的难度。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大学生自身倍感压力,由于刚迈入青年初期,对于压力的应对能力还尚且不足,这就需要高效积极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缓解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压力。

(三)社会支持减弱

随着亲子两代日益加深的代沟使得亲子日渐疏离,青年大学生失去了从父母那里得到思想和行为的参照,加剧了特定年龄阶段所固有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再加上同学间由于人际交往方式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差异,时有发生的同学间人际关系的紧张也削弱了大学生来自同学的社会支持。这也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一个人若没有社会支持的力量,很容易在面对困难与逆境时,偏离自身的道德规范,做出一些有违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相反的,若一个人有着良好的社会支持力量,就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一些挑战,自觉遵守更多社会约束。这点对于大学生尤其重要,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道德观稳定的重要时期,如果能够拥有积极的社会支持,那么将会大大巩固大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与稳定。

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时代变革的策略

(一)坚持党对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我党在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原则和方法都有比较系统的科学总结和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也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规范,这对我们认识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譬如,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之间等,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必然的联系,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沿着科学化的道路前进。事实证明,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认识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并按照这一客观规律坚定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即使在某一段时间有些失误,遇到风浪,走一点弯路,也能依靠马列主义的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及时检查、总结,由党来拨正航向,继续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向互动型转变

当前经济全球化势不可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念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以开放的战略眼光,把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放在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下,树立与时代主题同目标、与国家和社会同发展的观念。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本,将灌输式教学变为互动式教学,并深入学生群体进行调查,选择学生普遍关注的,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讲,针对问题讨论。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也要紧密结合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总结和归纳,以此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单位时间的效果。

(三)加强管理,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高等院校要加强管理,严格治教,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柔性的,同时又是刚性的。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还要用刚性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和规范行为。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体现为管理制度建设中的刚柔相济,引导思想与规范行为相结合,能更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高等院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加强各种制度的建设,建立系统、规范、科学的规章制度、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制度保障。高等院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管理、考核评估、质量监督等内容,将校(院)、系(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教育工作的目标管理中,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性和计划性;要把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用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大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要通过学校的各种制度的建设,约束学生应该在什么时间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给予相应的惩罚和制裁,对好的思想行为给予表扬,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作用。

(四)塑造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高素质的辅导员即指具有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革命化的辅导员队伍。学生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根本和基石,也是学生工作的核心与灵魂。辅导员队伍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学生工作的发展与质量,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他们的教育模式影响着学生的前途和未来;他们的价值观影响着学生的判断与抉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要促使学校获得可持续发展,高等院校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仅要抓好教师的学历、职称,还要紧抓他们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建设,尤其是在新形势背景下,如果不使教师得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高等院校师德将呈滑坡态势。为此,高等院校师德建设应从多方面着手,转变观念、制订计划、建立规范,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营造建设优良师德的浓郁氛围,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与此同时,还要大力推进辅导员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要做到“精选、重用、厚待”,建立多层次的培训提高机制与科学的考核、评估制度,改进辅导员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让他们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令他们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

四、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社会转型的加速、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以及民族复兴步伐的加快等。这些变化已经给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高等院校必须认清时展的形势,对当今社会发展有个正确的定位,对症下药,采取有力措施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的“含金量”,使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而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经济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12).

[2]周胜斌,孔毅.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浅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0).

[3]杨芷英.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教学与研究,2002(3).

篇13

来到XX市XX小学,零距离学习、感悟专家校长和基地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在XX小学虽仅短短二十多天,但我通过“听、看、问、议、思”等多种方法的学习,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吸取了经验,享受到一次彻底“洗脑”的感觉,对学校教育、管理有了新的认识,更明朗了自己和本学校工作的不足,对今后的工作激发了一些灵感。

XX小学的主要办学经验

一、XX小学基本情况

XX省XX市XX小学创立于1906年。一百年的磨砺与发展,这所学校已成为江苏省基础教育的窗口学校。

学校现有50个教学班,在校3000名学生,拥有万余平方米的教学楼、第二课堂活动室及各类辅助用房。近年来,在素

质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学校确立了“法规治校、科研兴校、素质立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立足学科、活动、环境三大

课程改革,制定了“学校规范有特色、教师达标有特艺、学生合格有特长”的学校工作“三特”总目标,办学成果显

著。学校先后被XX省教育厅命名为“XX省百年名校”、“XX省文明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学校”,被省

科协命名为“XX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被省体委命名为“XX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被中科院心理研究

所确定为“现代小学数学教育实验基地”,被中国少年科学院确定为“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被中央教科所确

定为“小学生个性化作文研究基地”,被团中央命名为“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全国首批科普创新示范学校”。

学校先后获得“XX省巾帼示范岗”、“XX省推进校务公开先进集体”、“XX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XX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2014年学校被命名为“XX省陶行知实验学校”。

二、XX小学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支撑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打造一流的名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根基和保证。精心打造一批技艺精湛、师德高尚、具有创新意识的名师,这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一大亮点。城北小学改革评价体系,推行教师专业发展“导师制”,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城北小学赵光礼校长就是XX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

城北小学通过坚持以下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年级组教研活动。每个年级组每周坚持集体备课活动一次,组内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研修课。

2、 “一人一课”活动。学校每星期都开展“一人一课”活动,使每位科任老师都能得到展示机会,从中不断提升自己。

3、研究课。学校坚持每周一节以上的研究课。

4、选派参加上级各种培训。

5、课题研究促发展。引导教师由经验型向专家型、学者型转变。

三、XX小学务真求实的工作作风

1、领导的务实。

团结协作,各显特色。城北小学设有校级领导三人,中层领导9人。领导班子细化分工,班子成员做到既分工又合作,确保学校每项工作正常开展。科学的管理模式,造就好效果。XX小学的班子队伍团结成熟,在管理中形成了校长出点子,副职出方案,具体各部门执行的模式。一个方案的出台,经历行政搭骨架,教师讨论出建议—行政决策等几个环节,使方案的出台变得更周到、完美。

2、教师的务实。

XX小学的教师个人业务能力超强,我想这与他们那种长期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工作态度是分不开的。一名优秀教师的知识系统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这样才可以通过和学生广泛的交流互相促进,共同生成新知识,实现教学相长。我想正因为城北小学的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务实上进,他们才具备了超强的个人业务能力。他们对学生的知识缺陷了如指掌,对知识点的理解、讲解的深度和广度、对难点的切入和突破往往能真正做到深入浅出,能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困难问题,在看似传统的知识讲授过程中其实非常注重兴趣的激发、方法的渗透和能力的培养。

突出集体备课的实效。

开展集体备课就要抓出成效,这是城北小学教师的共识。各年级的备课组长在开展活动之前,都会精心安排,如对每一章都安排一个“主备教师”,要把本章的知识点和重难点向其它教师做一个全面介绍,通过串接知识、理清脉络、概括要点,使备课更有针对性。连练习的每一道题,主备课教师都要注意到。另外,“主备教师”还要针对本章的核心知识命一份练习题。学练结合落到了实处。其他老师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惜时如金,忘我工作。

XX小学的教师太忙了,上午7∶20到校,11∶20放学,下午1∶10到校,4∶50放学。周一例会业务学习要在5∶40以后才能离校(当地当时5∶15天全黑)。早上7∶30早读课,每班都有两个以上的老师在教室里工作,下午1∶20是学校附加的写字课,语文老师早早就在班里辅导学生写字。其他老师都在办公室认认真真备课、批改作业,北小老师们的惜时如金、忘我工作的精神,着实让人感动。

四、素质立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XX小学是江苏省基础教育窗口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学校。学校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打造学生合格有特长,坚持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班级活动及创建活动。

1、创建“入心德育”工作。

①环境育人。XX小学以挖掘靖江文化服务教育为思想源泉,打造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实现开放式的校园环境,从走廊、各种场馆、功能室的开放,领导、教师办公场所透明化,乃至门窗、门把手的设计都无不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诠释了师生平等的地位关系,真正是一所“没有观念围墙、没有心灵围墙、没有精神围墙”的现代化、国际化学校。在“追逐梦想,从心绽放”的办学理念引领下,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形成了开放、探究、均衡、和谐的校园,从环境的开放实现教育的开放,人的解放,解放每一个孩子,追逐美好的梦想。使学校成为每一个孩子追梦圆梦的天堂,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了成长的幸福。城北小学整个校园营造着浓浓的育人环境,校园每个角落都呈现校园文化,真正使得让校园每面墙壁都会“说话”。

②活动育人。每个班级每月都开展“星级”评比活动,凡是评上“星级”的学生,便在教室门口的予以张榜。学校结合“争创‘四好’少年活动”,每周都开展“一队一展”活动,每年评选出最佳中队。

③学校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和在国旗下的讲话活动。升旗仪式全校师生必须参加,升旗由7个身穿绿色军装的少先队员负责完成,升国旗时,由音乐老师指挥、全体师生高唱国歌。国旗下讲话由校级领导对学生进行爱国等思想教育。

④金话筒播音校园广播。由少先队负责的金话筒校园广播每天坚持在课间活动和课外活动期间,广泛宣传校园好人好事、小记者新闻、先进人物、成功经验等等。通过各种活动,不断营造育人氛围,使学生健康成长。

2、创建科技活动。XX小学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中,坚持两手抓,在1999年就制订了《XX小学创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专项规划》,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科技书籍、听校外科普辅导员讲课、校外工厂参观等吸取科技知识。学校每年组织开展艺术节,每两年开展一次科技节,学校每年都组织选拔学生参加市省级科技大赛。

3、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①语文科创建有“美文阅读”、“七彩艺术”。

②数学科开展 “智慧数学”活动。该活动以相声、说唱、小品等文艺比赛形式展示数学学习成果。

③英语科开展有“魅力英语”活动。

④体育科开展有“大众体育”活动。

五、硕果累累。

城北小学先后被江苏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百年名校”、“江苏省文明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学校”,被省科协命名为“XX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被省体委命名为“XX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确定为“现代小学数学教育实验基地”,被中国少年科学院确定为“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被中央教科所确定为“小学生个性化作文研究基地”,被团中央命名为“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全国首批科普创新示范学校”。学校先后获得“XX省巾帼示范岗”、“XX省推进校务公开先进集体”、“XX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XX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2014年学校被命名为“XX省陶行知实验学校”。

通过二十多天的短暂学习,虽不能使我脱胎换骨,但却受益良多,首先让我深深体会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如赵光礼校长所说:“孩子是天使,学校就应该是天堂!”这不正是发自内心的对孩子们的深深的爱吗?也因为有了对孩子的爱,才使得XX小学的每一项设计都是站在孩子们的立场,完全消除他们成长的心灵障碍;也因为有了对孩子的爱,老师们才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才会喜爱这个职业,才使每一位老师的每一堂课都充满感情,享受工作。二是学校文化建设要有内涵,但要善于切合本身实际充分挖掘特有资源,打造出自己的特色,既不能办庸碌的教育,也不能一味追求名校效应,否则将虚有其表。三是学校发展管理重在机制,一个完善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才可以将学校运行引入良性循环的轨道。XX小学的教师专业发展“导师制”是很好的范例。

改进学校管理

一、目前我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一所中心小学,下辖有7所村完小,承担的是农村小学阶段义务教育,存在着生源少而分散,且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几乎为零,而且受不良习惯影响较严重、学校经费极为紧张、教学设施设备极为落后、教师严重老年化,且师资水平较差等客观原因,使学校教育受到很大限制。多年来,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低下,列入全县末位。

在跟班挂职学习过程中通过比对,使我认识到自己所任职学校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学校设施设备本就严重不足,而仅有的一点设施设备都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教育教学手段基本停留在极为落后的时代,作为学校管理者,从思想意识上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二是领导班子素质偏低,没有创新意识;团队精神欠佳,没有协作精神,甚至存在勾心斗角的现象,缺乏凝聚力。

三是学校师德师风亟待加强,多数教师人心涣散,不求上进,心中无爱,把工作当任务,只教书不育人。

四是学校领导、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不够健全,落实不到位,干部、教师队伍群体素质不高,个体参差不齐。

二、学校管理改进行动

(一)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

1、总体目标

①以架构现代学校管理机制为抓手——形成和谐、科学、精细、高效的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益,确保教学质量提升到柳城县中等或中上水平。

②调整学校领导班长成员,构建高素质凝聚力较强的学校领导队伍。采取中层领导竞聘上岗制定,把工作热情高、工作踏实、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应用到管理岗位上来。

③开展“校际联盟、教师联动”教研网络建设,加强与基地学校及学员学校的沟通联系,结成姊妹学校,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④加快中心校窗口示范建设步伐,有效带动辖区村完小教育发展。

⑤加快中心校现代信息化建设,逐步实行学校信息化管理。

⑥建立安全工作长效机制,开展安全教育进村完小活动,杜绝较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⑦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建立校园改造长效机制,打造宜教宜居育人环境。

⑧推行校园广播、经典古诗比赛、趣味数学竞赛、班级校级每月之星评比活动、流动红旗争创活动等等,活跃校园文化氛围。

2、实施策略

①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的发展。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办学的理想和信念,是学校办学的灵魂和指针,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先进的办学理念可以外塑形象,内聚人心,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放眼古今中外,所有成功的学校,无不确立了独特的蕴含人文精神和思辩特色的办学理念,以及为实现办学理念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和措施。当前我们的办学理念定位为“以人为本、科研为先、优化管理、和谐发展”,我们要以这条主线引领学校的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②努力创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学校。学校的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规定》42条的要求,规范我校的办学行为,力争在管理上得到提升,从管理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③不断更新学校的办学目标和教师工作目标,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感。当前教师对职业的压倦感非常强烈,因为教师激励机制几乎没有,教师评价体系很不健全,社会环境并不太好,每天都面对着重复枯燥泛味的工作,没有新鲜感和动力,所以对工作的厌倦是很正常的。如何才能消除教师职业的倦怠感呢?首先要改革学校评价体系,让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也成为评价教师工作之一,把平时的活动、比赛纳入教师评价标准,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另外要不断更新学校的办学目标和教师工作目标,让老师看到学校发展的希望和大家的共同愿景,给予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并让他们能体现到成功的喜悦。

④提倡快乐教学,快乐学习。有些人认为教育是一种枯燥的、泛味的工作,其实教育的本质应该说快乐的,只是我们还没有体验到教育的喜悦。我们提倡教师快乐教学,因为只有教师快乐了,学生才能快乐。

⑤加强教师培训,建设专业型教师队伍。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要具有两种风范。一是文者风范,二是学者风范。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文人,没有文化就不能做老师,我们的老师都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准的人,相信做一名小学教师是卓卓有余的,但科学技术是日新月异的,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就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而当前我们教师对学习的欲望并不高,并且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呢,因为我们的竞争环境太差,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所以大家都没有压力和动力去学习。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我们将把教师培训和学习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教研、培训和论文写作有机结合,全面提升教师整体水平。

⑥以教研促教师队伍成长。我们以科研为先导,在全学区开展“先学后教,当堂测试”课堂教学模式研讨活动,每年举行一次“十节好课”评比活动,分各校初赛,学区复赛两阶段进行,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其中,让每一位参与的教师都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收获。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

⑦深入开展学校管理向班级管理转化的课题研究。针对当前学校管理存在领导管理与班级管理不协调的问题,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推给领导,班科任老师只管教学,而领导在对学生的纪律管理和思想教育方面又很难做到细处,根据一些名校的做法,好的学校都着重抓好班级管理,把工作放到一线,淡化领导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把领导工作侧重放到教学上来,这样领导和老师都是教育和教学的主体,工作不再推诿。

⑧结合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逐步完成教师绩效管理方案。我们制订了《XX镇XX小学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和《XX镇XX小学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方案》,进一步规范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职责要求,将学校日常管理、教师常规管理和学生日常管理细化到每一个人身上,激励了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位教师都参与学校的管理,做学校的主人。

⑨充分把握县教育布局调整,集中办学的机遇,科学、合理的使用好资金和配置的设施设备,力争尽可能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研究寄宿制学生教育管理策略,争取在新建寄宿制项目完成后,科学合理的收缩村小校点,尽可能集中使用仅有的教育资源,让所有孩子都享受到相对优质的教育。

⑩改革考核评价机制,促进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为学校提供强力的人力资源保障。首先要进一步切实完善领导干部和教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领导干部能者上庸者下要实施到位,教师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不仅与评优选模和晋职晋级挂钩,而且量化纳入绩效考核。其次,“逼”、“导”结合,建立教师学习制度,以制度规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制定考核措施,严格纳入考核;同时,尽可能挤压资金,创造条件将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派出去学习充电,然后以点带面,培训带动教师,提高教师团队素质。

初显成效

他乡之石,可以攻玉!第二阶段学习结束,我回到学校后,立即按培训班的要求,进入第三阶段在岗研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