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

篇1

一、教育现状:

对教师和家长作了问卷调查,为了弄清幼儿发展现状和教师、家长的认识和态度。通过我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方面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幼儿在园遵守日常生活中行为规范的规则较差,而家园发展差异更大,幼儿园遵守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水平大大高于在家庭中的发展水平。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家长对社会性教育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深入。但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追求高学历与升学,择校等,又使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发生偏差。注重知识传授,重视技能技巧的培养,过度保护,包办代替,入学准备过程中期望过高,急于将孩子从"游戏人"变为"学习人"家长在教育方法,教育认识,教育态度方面显示矛盾。教育认识与教育态度不统一,特别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上不足,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投入精力少,培养不重视,要求不严格,而且部份家长自身忽视社会规则的不良行为,大大影响了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1、多数幼儿家庭属核心家庭,给孩子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为良好性格形成和情感发展提供一定条件。但容易造成交往少,以自我为中心,谦让和协作能力差,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受到影响。家长文化程度比较高,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文化基础和文化素质影响的有利条件。三代家庭能给孩子传统的积极情感形成提供条件。但过分娇宠溺爱孩子。旧的成才观、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现代教育观念的冲突在所难免。

2、家长在工作之余,用于与孩子玩耍或教育孩子学习的比例高于家长自我学习、工作、或娱乐。说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高,重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3、多数家长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认识上,重视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忽视规则意识及遵守规则能力发展、以及任务意识及完成任务能力发展的问题。

4、家长在教育方法、教育认识、教育态度上显示矛盾。信任、民主、宽容与严厉、专制、放纵迁就交替运用,教育认识与教育态度不统一,教育方式因时、因地、因人、因情绪、因事而发生变化,负影响抵消正影响。从而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作用。

5、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因而不能了解游戏活动、操作活动、探索活动是孩子的基本活动,是学习,是生活,是工作,是社会化实践的场所,是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源泉;是发展自主性、创造性、责任感、义务感的起跑线。对知识学习要求过高过急,忽视依靠孩子通过自主的活动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获得知识和经验。从而影响教育效果,使家庭教育环境不能发挥良好作用。

6、2至6岁幼儿家长年龄在26岁至36岁之间,用在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一方面要照顾自己的子女,又要忙自己的事业。31.82%的家长还要照顾老人,精力分配不当势必影响对孩子的教育。

(二)教师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教育方法贫乏。主要原因在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教师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几年来虽然有一些转变,开始重视对孩子社会性适应的培养,但没有深刻认识到幼儿社会适应性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对幼儿终生学习的重要性,方法上流于说教,脱离幼儿生活,忽视幼儿"生活就是学习"不够重视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规则教育,不重视与家长在统一目标,统一方向,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同步教育。教育改革形势推动下,社会化大教育观逐步得到深化。教师对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意义有所明确,但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没有较好地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对家庭教育指导知识欠缺,经验少以及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中组织管理不够到位,直接影响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

二、思考及策略:

(一)、转变教师、家长教育观、儿童观,正确认识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在社会性适应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加强教师对家园同步教育实质的认识,使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及自觉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二)、探索家园同步促进幼儿规则意识执行能力的具体目标、教育途径、方法、措施。指导家长了解、掌握儿童年龄特点。重视家庭教育环境的利用;重视游戏在儿童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家长重视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别是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的发展。家园一致培养儿童遵守规则能力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引导家长调整时间、情绪、心态,育方法;育认识与教育行为。重视儿童全面发展,不片面追求认知学习。

(三)、形成情感共鸣:

1、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热爱每一位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体能和智能的幼儿,以高质量的保育教育工作和优质服务赢得家长的信赖,使家长乐意遵从和接受教师的家教指导,愿意与幼儿园协调一致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2、信任家长,注意尊重家长的教养方式。用个别交谈、个别约谈、家访等形式了解并理解家长的教养心态,教育行为,注意尊重家长的人格,以平等、友善、建议式的口吻与家长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增强之间的感情和吸引力。

4、教师、家长采用积极、友善、关爱的态度,将情感变为动力,使须强制性遵守的规则和规范内化为幼儿自主、自觉行为和终生受益的习惯。

(四)、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

1、环境创设法:为幼儿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融洽、关爱、接纳、激励的集体生活氛围和家庭生活氛围,愉悦的学习环境。同时家园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物质生活环境。

2、家园合作法: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下,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创设有利于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探索制定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目标,研究教育内容,参与班级管理。

3、运用榜样,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让幼儿理解遵守规则给自己,给他人,给家庭,给社会带来的好处,建立初步的社会角色意识。

篇2

关键词:人品塑造;早期教育;关系

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早期教育有了更多的认识,越来越意识到早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早期教育是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对于婴儿人品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早期教育对人品塑造的体现

不同的年龄阶段,早期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周岁以内的儿童以感官功能训练、动作训练、语言发声训练为主,从而与儿童互动,周岁至3岁儿童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入感知动作思维,连贯性动作与活动,语言、玩伴交往及个性形成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早期教育是对0~6岁婴幼儿及其父母、婴幼儿与父母之间开展的、有助于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

(一)活动训练

各式各样的活动,对于早期教育中的人格塑造起着关键的作用,活动能够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具体的活动训练可有游戏设施、脑力活动与劳动活动等,儿童玩耍的游戏设施可以是一些滑滑梯、跷跷板、蹦蹦床等设施,游戏与玩耍可以很大程度上释放孩子的天赋,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儿童活泼的性格,锻炼儿童的身体素质,脑力活动可以让儿童搭建积木、教儿童识字、读书等,培养儿童的智力,劳动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让儿童扫地、为花浇水、喂食小动物等,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以及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二)人际交往

让儿童多接触同龄的儿童,通过建立伙伴关系,促进儿童早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同龄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儿童形成孤僻、自卑、自傲等方面的心理,实践证明,不善于交友的儿童往往就形成了各种不健康、不利于儿童发展的心理,善于交友的儿童能够从对方身上进行一定的模仿,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进而形成优良的品格,比如谦让、礼貌、自尊、自信、乐于助人等。

二、早期教育中塑造人格的重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要求塑造完美人格,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才的培养,社会更加关注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发展的任务是使每个人能够发展自己的才能与创造的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

(二)素质教育的提倡

塑造完美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全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关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个人能力的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健康的教育,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已经逐步取代传统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下更注重对早期教育的人格培养,早期教育是最基础性的阶段,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对塑造儿童健全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早期教育塑造人格的方法

(一)爱的体现

给予儿童温暖,让儿童感受到爱意,家庭的爱与老师的爱都很重要,幼儿刚出生时,抚摸他,抱着他,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孩子通过接受第一次情感交流,慢慢地发展成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时刻对孩子进行爱的引导,传达爱意,为塑造良好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

(二)情感体现

情感是后天形成的,大人可以在孩子的面前照顾老人,关心老人等,通过一定的模仿形式激发孩子对长辈以及同龄的爱,引导孩子用行动去表现爱,培养孩子的情感,一定程度上引导孩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树立孩子的情感意识,带领孩子去感受外部世界,体验不一样的感受,增强孩子的情感认知。

(三)游戏体验

孩子在游戏中可以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增强孩子的群体意识,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为孩子提供游戏材料,让孩子自己选择玩耍的方式,让孩子在游戏中掌握主动性;让孩子进行角色扮演,履行规则义务,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扩大孩子的游戏场所,不要只局限在室内,组织孩子与其他同龄阶段的孩子一起去室外活动,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在进行游戏活动时,给孩子设立一些规则,或者由孩子自己设立规则,必须按照规则去进行游戏,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自制能力,给孩子安排一定量的竞争游戏,让孩子体会输赢的感受,并适当地教育孩子输赢不重要的理念,游戏对于塑造孩子的人格具有很大的作用。

早期教育对于培养孩子的人格起着关键的作用,也是塑造孩子人品的重要阶段,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促进孩子未来的发展,人品塑造与早期教育相互作用,密切联系。

参考文献:

[1]高敬.早期教育机构质量的重要性、内涵与评价[J].学前教育研究,2011.

[2]扶跃辉,李燕.美国“以家庭为中心”的早期教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

篇3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自控力;提高

很多年来。心理学家一直认为智商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因素,但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高智商的孩子都能达到成功的预期。而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便是自我控制能力。因为即使是最聪明的孩子,也要面对玩游戏和写作业之间的选择。自控力即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在意志行动中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的能力。只有通过实践锻炼并养成习惯,才能够真正获得自控力,让自己变得更加有力量。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诱惑和压力。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呢?[1]据笔者多年的农村中学教书经历,发现广大的农村中学生存在着意志力薄弱、行为习惯不良、学习习惯懈怠等比较显著的现象。而农村中学生的学习自控力普遍显得薄弱无力,在对待学习的问题上,常常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有时甚至就找不到学习的动力,缺乏具体的目标。自控力是一个人心理成熟度的体现,没有自控力,就没有好的习惯,没有好的习惯,就没有好的人生。[2]中学阶段是培养一个人自控力的关键时期,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来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自控力呢?

一、提升农村中学生的家庭教育质量

目前很多农村家庭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年幼的孩子们就常常托付给年迈的老人照管。老人们囿于自己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教育管理知识,在过份溺爱孩子的同时,又总是对孩子的一言一行缺乏高度的敏感性,从而包容甚至放纵他们,满足他们的一切所需,而不会恰当的拒绝,给予正确的引导。所以,很多农村孩子比较缺乏自我管理意识,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态度:自习课大家都在认真做作业,他会旁若无人地在那边敲桌子,传作业本时将本子飞来飞去,脾气特暴躁听不得批评……

限于当下打工热潮的势不可挡,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农村孩子的父母都能陪在他们身边,在孩子们的言行举止和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给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和管理,但我们可以通过社区管委会和村委会的组织,对在家照看未成年人的老人们进行相应的培训,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贯穿案例、知识和法规制度等,让老人们能够正视孩子的优缺点,能够重视孩子的一言一行,从而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二、认识自控力的重要性

自控力强的人,才能顺利地、迅速地根据社会的规范要求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将这种正确、良好的行为坚持下去,从而获得成功;缺乏自控力则会严重打击我们的自信、自尊、自爱,影响我们的健康成长。[3]家长和老师们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历史上诸如为掩护自己身后的战友而活活被大火烧死、去喧闹的集市看书以考验自己等名人故事,或者给孩子们多看看一些名人传记,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孩子塑造孩子。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社会上的新鲜实例,比如那些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想法而违法乱纪的官员,也可以让孩子从另一个侧面了解自控力的重要性。

三、养成孩子的规则意识

古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识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规则来规范或者约束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举止,才能让我们的生活井然有序、和谐有致。老百姓还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们都要根据适时的生活情境调整我们的言行举止,才不会让自己的生活节奏受到影响。因此,不管是孩子的父母家人,还是学校里的教育管理者,加强孩子的规则意识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有了良好的规则意识,孩子就不会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有了良好的规则意识,孩子们就不会随意插队不交作业…… 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中有一句经典的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只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因此,为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自控力,就让我们的孩子做一个只服从法律和规则的自由的人。

四、客观地认识自己

一个名人说过,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一件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在家长老师的帮助下,引导他们客观地辩证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目标、自己的优点、自己的特长,无疑会促进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从而在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提高孩子们的自控力。也许是表达一个善意的动作,让孩子懂得怜悯和感恩;也许是经历一次含蓄的拒绝,让孩子懂得自己拥有的一切并不是理所当然;也许是看过一朵花的绽放,让孩子体味这个人世的美好和温暖。当然,还有那些看得见的缺点,还有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然后孩子们知道,人生在世,总要去追求去拼搏,才能让自己更受欢迎更加优秀。那么,我们的课堂之上,就会很难再看到那些妄自尊大的言行和那些繁碎的管不住自己的举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农村中学的孩子学会反省也很重要,可以试着要求他们晚上记录下自己每天学习、生活中的得失,让他们在与自己进行心理对话的同时能及时省视自己的不足,直面自己的错误,在自我反省的同时不断鞭策自己以提高自控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每一个孩子都在成长,他的自控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相信有老师、家长、孩子自身的不断努力,他们也会为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而带来的种种收获而自豪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规则意识 规则执行能力 家园合作

一、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规则?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保证社会生活、工作、行为有序规范。它是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的规定。

规则意识及规则的执行能力,对幼儿的一生具有重大的作用,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观察、模仿、评价,幼儿获得规则意识,并逐渐内化为一种个性品质,自然地以行为方式表达和表现出来。但是这一时期的幼儿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和评价能力,他们通过他人的评价与行为来理解什么时候遵守什么规则,作为幼儿教育主要场所的家庭和幼儿园,有必要对目前幼儿规则教育进行反思。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在生活中家庭成员的行为及教养态度、方式将影响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在我国,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特别近年来独生子女的普及,幼儿规则意识淡漠,自我中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在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教育态度与观念的错误与不统一,是造成幼儿规则意识混乱的实际原因。所以仅仅在幼儿园中强调规则意识是不够的、片面地,家园合作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教育现状

为了弄清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现状及教师、家长就此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我们对教师和家长作了问卷调查,通过我们的调查看出,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方面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家长对社会性教育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追求高学历与升学,择校等,又使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发生偏差。注重知识传授,重视技能技巧的培养,过度保护,包办代替,在入学准备过程中期望过高,急于将孩子从“游戏人”变为“学习人”。家长在教育方法,教育认识,教育态度方面显示矛盾。教育认识与教育态度不统一,特别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上不足,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投入精力少,培养不重视,要求不严格,而且部分家长自身忽视社会规则的不良行为,大大影响了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教师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重要性认识不足,教育方法贫乏。主要原因在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近几年来虽然有一些转变,开始重视对孩子社会性适应的培养,但没有深刻认识到幼儿社会适应性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对幼儿终生学习的重要性,在方法上流于说教,脱离幼儿生活,忽视幼儿“生活就是学习”,不够重视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规则教育,不重视与家长在统一目标,统一方向,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同步教育。

三、思考及策略

通过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应该给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给予相当的重视,不断改善和反思,家园共同合作作好幼儿早期社会性的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和教养策略。

(一)转变教师、家长教育观、儿童观,正确认识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在社会性适应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加强教师对家园同步教育实质的认识,使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及自觉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二)探索家园合力促进幼儿规则意识执行能力的具体目标、教育途径、方法、措施。指导家长了解、掌握儿童年龄特点。

(三)形成情感共鸣

1.提高保教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热爱每一位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体能和智能的幼儿,以高质量的保育教育工作和优质服务赢得家长的信赖,使家长乐意遵从和接受教师的家教指导,愿意与幼儿园协调一致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2.信任家长,注意尊重家长的教养方式。用个别交谈、家访等形式了解并理解家长的教养心态,教育行为,注意尊重家长的人格,以平等、友善、建议式的口吻与家长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增强之间的感情和吸引力。

4.教师、家长采用积极、友善、关爱的态度,将情感变为动力,使规则和规范内转化为幼儿自主、自觉行为和终生受益的习惯。

(四)坚持四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

(1)将幼儿一生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

(2)将幼儿园与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认识、统一方向,统一目标。

(3)将一日各活动各环节、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日常生活、学习、游戏、各项活动中。

(4)将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与其它社会适应性的培养作为一个整体,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着重研究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

2.主体性原则

儿童是发展的主体,家长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权力,充分调动幼儿主人翁的责任感。

3.个别针对性原则

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有的放矢,制定有层次的教育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有趣方法,使儿童乐于学习。

4.一致性原则

家长和教师的认识、方向、目标一致。家庭成员的认识、态度和方法一致。

(五)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

1.环境创设法:为幼儿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融洽、关爱、接纳、激励的集体生活氛围和家庭生活氛围,愉悦的学习环境。

2.家园合作法: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下,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创设有利于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探索制定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目标,研究教育内容,参与班级管理。

3.运用榜样,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让幼儿理解遵守规则给自己,给他人,给家庭,给社会带来的好处,建立初步的社会角色意识。

4.家园一致共同施教,在充分尊重幼儿、理解幼儿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家长制定在园、在家应遵守的生活、学习和游戏规则,并贯穿于一日生活中。

四、小结

家园合力,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贵在坚持,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幼儿才能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意识的能力,教师和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培养。一个人社会化的程度,将会制约终生成就的程度。重视早期社会性的培养,将使我们的孩子更顺利的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庆文.幼儿规则意识的引导策略.早期教育,2003,(10).

篇5

一、培养幼儿安全意识是顺利进行各项活动的有效保障

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保教工作的重中之重,3―6岁的幼儿正是身心发育的阶段,而且这一阶段的孩子好奇心特别强,对任何事物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身体的协调性比较差,常常不能预见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如:有一天中午,孩子们吃完午餐准备睡觉,睡觉前我跟以往一样,给孩子们讲故事,孩子们都很安静地听着,突然寝室里传来一阵紧张急促的孩子哭声,一看是啊玮小朋友躺在床上哭着,我赶忙问:“出了什么事?”他说鼻子里有东西……后来经过园医的处理,把异物取出,再跟孩子一起讨论事情的严重性,通过这件事情,让幼儿懂得不带珠子、小刀等危险物品来幼儿园玩,特别是在午睡,不把玩具和物品带到床上去玩,教师和家长都要经常督促检查孩子的书包;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身边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而且这些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如:孩子在户外活动玩一些运动器材,老师怕孩子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就会一直限制孩子的一些活动,从而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然而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的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孩子主动地获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消极的保护变成积极的防护,提高安全意识让幼儿学会区分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避免伤害,顺利进行各项活动,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增强幼儿安全意识,是幼儿园实施各项活动的有效保障。

二、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提高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日常活动中,幼儿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的现象,如:上下楼梯时互相推挤,喝水时不排队,上厕所争先恐后,同伴间争抢玩具,在教室内奔跑等。存在安全隐患,因此,要把安全知识融入在一日活动中,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和方法,积极引导幼儿提高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一)通过游戏教学法,让孩子在玩中学,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规则意识的培养

安全和行为规则是相辅相成的,幼儿能够遵守规则,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安全隐患也就少了很多,针对孩子天生就喜欢玩游戏这一个特点,把一些安全知识通过游戏形式传授于孩子,孩子玩得开心,接受得也快。如:在《找家》游戏中,让孩子知道走失了怎么办?从而记住父母的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在《我一个人在家》的游戏中,让孩子知道不给陌生人开门也不跟陌生人走,一个人在家不玩危险物品,如:电、火,不爬高,更不爬到窗台上观看等。如:小班孩子刚来幼儿园,不会排队,我设计了《开火车》的游戏,跟着儿歌的节奏模仿小火车声音,一个跟着一个走,遵守交通规则,不会出现你推我挤,到处乱跑的现象,在游戏中孩子们玩得特别开心,又学会了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如:让孩子学会排队洗手,我设计了《小汽车加油》的游戏,创设了一个情境,汽车没有油了,要去加油,然后让孩子一个跟着一个模仿开车的动作,嘴里还不停发出叭叭叭汽车的声音,然后开车到洗手间去洗手,孩子们会遵守规则排好队去洗手,避免孩子争抢水龙头,而滑倒摔跤的现象,降低不安全的隐患,孩子们开心又学会了遵守规则。

(二)根据班级情况自定规则,让幼儿自觉地养成安全行为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因此,在引导幼儿提高安全意识和养成规则行为习惯的同时,教师应该更加强调发展幼儿的自主意识的重要性。

孩子的一日活动中,老师根据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大胆放手,以尊重为原则,以引导为手段,允许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和要求。特别是大班的孩子,他们的自主性很强,可以让孩子自己来制定班级规则,谁违反了,要承担一定的后果。如:我班的孩子,其中有一位特别的调皮,总是会做出一些老师意想不到的危险动作,记得有一次,孩子们要进行午睡,大家都在整理,邓晗小朋友突然爬上了窗台,跳下来,当我看到这一幕,我的心都跳到了心口上,当老师制止了这个危险动作,她又在床上玩具柜上跳来跳去,还大声地尖叫,在这一个情形下,我让所有的孩子都停下来,抓住时机,组织幼儿一起讨论这种现象:“这个时间,小朋友应该要做什么?如果不遵守,影响了整个班级的秩序,而且这样做很容易出现什么问题?”通过讨论,大家一致决定取消违约者自由活动的项目。因此,那天下午的户外活动滑滑梯,是她最喜欢玩的,但因为她犯了规,只能无奈地看着同伴们愉快的游戏。这一件事情后,她都能自觉地遵守班级制定的规则,因为规则是孩子自己制定的,所以孩子们都会自觉地遵守,班级的秩序井然有序,减少了安全隐患的现象。

(三)结合园内的安全月主题活动和图标暗示,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安全规则

《纲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活动中,老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安全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篇6

关键词:规则;中班;进餐;习惯

一、培养幼儿进餐规则意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在的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长溺爱导致许多幼儿有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饮食习惯,久而久之势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但饮食习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让幼儿有序进餐,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是很有必要的,使幼儿拥有良好的进餐规则意识有助于幼儿的成长。

1.形成一种良好的进餐规则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得以积累

受家长的溺爱限制,孩子活动的权利被剥夺了,孩子想动但不许动。成人担心孩子小不会做事,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吃,而由成人包办。于是,进餐规则意识原本在活动中得以发展的机会就没有了。

2.家长观念落后

家长只重视幼儿单纯知识智力的开发,如:买书、教幼儿拼音、汉字、数学等,不懂得去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则意识,更知道这一点对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培养幼儿进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规则是幼儿活动的保障,例如当前我们无论是幼教理论工作者,还是一线教师,都非常强调活动自主的重要性,主张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

三、教师指导幼儿提高就餐规则意识的案例分析

案例回放:

今天中餐吃鸡肉,我说:“小朋友,今天的鸡肉里面有骨头,所以在吃的时候要注意,慢慢吃,用嘴巴抿,有骨头就吐出来放在自己的桌子上,等吃完之后再将骨头拨进碗里然后倒进垃圾桶。”不一会儿,只听陆铭宇跑来说:“老师,蒋家兴要把骨头放在我的碗里。”我随着陆铭宇手指的方向看去,整张桌子都是骨头。而且几乎每张桌子都是这样,有的幼儿吃完饭之后也在努力地将桌上的骨头拨到碗里,但是桌面还是很脏……

案例分析:

中班的孩子已经能意识到哪些行为表现是不好的,哪些是好的,所以在案例中蒋家兴觉得自己将桌面弄脏了是不好的一种行为表现,不想让老师看到他的这种表现,然而他没有其他好的办法,于是就将自己桌面上的脏东西扔进了其他小朋友的碗里,如果有一定的要求规则能让幼儿主动地去实行那岂不是两全其美?

活动策略:

动手操作是形成规则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支持幼儿去探究动手操作,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的内容和有适宜结构的材料,为其动手操作活动铺路搭桥。于是,我让幼儿用废旧报纸制作成小纸篓,让孩子用自己制作的小纸篓盛放桌面垃圾。孩子们使用自己制作的纸篓盛放垃圾,当看到桌面上因为自己的“功劳”而干干净净时,他们感到非常得自豪。通过幼儿的实践探索来解决问题,多为幼儿提供动手的机会,从而形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四、教师指导幼儿提高规则意识的策略

策略一:多让幼儿体验成功

清代学者颜昊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教育家陈鹤琴也说:“小孩子喜欢奖励的,不喜欢抑阻的。愈奖励他,他愈喜欢学习,愈抑阻他,他愈不喜欢学习。”比如:教师将幼儿在排队等候、礼让、碗筷要轻拿轻放等画面拍下来作为墙面布置,能强化幼儿的良好规则意识。

策略二:家园合作,发挥家庭提高幼儿进餐规则意识的优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庭是孩子永远眷恋且不停课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老师。发挥家庭优势,培养幼儿规则意识,时间比较充裕,且亲情也可以作为保证。

1.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方面

我们首先要向家长宣传提高幼儿进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向家长介绍一些经验和方法。

2.必须及时进行家园双方反馈

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规则意识,应充分考虑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及个体水平差异,再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进餐规则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幼儿园与家庭的每个用餐环节之中。我们教师首先要明确进餐规则意识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然后再带动家长提高认识,促进幼儿进餐规则意识的形成,为使幼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未来建设的合格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三元.规则的意义与儿童规则教育新思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

[2]王晓红.规则与自主.学前教育,2005(3).

篇7

新《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丰富,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扩大和丰富幼儿的知识领域,为幼儿打开知识的大门,帮助幼儿尽早进入知识的海洋,开阔他们的视野,启迪幼儿的智慧,陶冶幼儿的情操,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

研究的目标

通过对幼儿早期阅读习惯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揭示幼儿早期阅读的特点、规律,研究、制定和实施早期阅读教育方案,促进幼儿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表达力的发展,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研究的过程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阅读环境分为两大类:一是物质环境,二是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是为孩子提供优美、宽敞、安静、有文化氛围的活动空间。在班内设置图书区,方便幼儿随意取放阅读。而精神环境主要是给幼儿提供阅读的氛围,通过各种方法,让幼儿对阅读产生一种浓厚的兴趣。

(二)制定阅读规则。如可在活动前提出欣赏、跟读、朗读的要求,阅读时让幼儿一页一页地翻阅,要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等。

(三)感知阅读活动的趣味性。在活动中,我们根据儿歌故事的内容,为幼儿提供色彩鲜艳的图片资料和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资料,让幼儿自己去倾听,去感知,去发现,去理解,去想象,促进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

(四)注重在游戏中对幼儿早期阅读习惯兴趣的培养。我们采取有趣多变的游戏方法,如看图猜字,变魔术,什么不见了,找朋友等识字游戏法。在游戏中,让幼儿将儿歌,故事的情节表演出来,让幼儿在自己的感受中去理解、想象,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阅读兴趣。

(五)正确地引导幼儿阅读。一是让幼儿了解各种图书的封面封底丰富其直接的感性经验;二是让幼儿模仿正确的看书姿势:三是引导幼儿按页码顺序看书,使他们掌握看书方法养成习惯;四是学习按从左向右,自上而下有顺序的看书方法。

(六)家园配合活动的开展。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讲座,问卷测查等方式,让家长了解早期阅读的重要性,教给家长一些指导幼儿阅读的正确方法,并与家长交流探讨,听取家长反馈意见,共同促进早期阅读实验活动的开展。

研究结论

(一)正确认识早期阅读的重要性

早期阅读有利于幼儿优良品格的养成。喜欢看书的孩子一般比较踏实、细心,勤于思考,喜欢学习,注意文字,语言文明,较少有粗暴行为。所以,科学的早期教育提倡早期阅读,对幼儿智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在实验研究后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何重要性?”方面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37%的家长认为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30%认为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有33%的家长认为不但可以扩充孩子的知识面,而且对培养幼儿良好品格的形成也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班里设置有趣的图书角,老师带领孩子阅读时,放上轻柔的音乐来衬托温馨气氛,这样使幼儿对阅读的兴趣更浓了;在幼儿看书之前,老师向幼儿设置一些有关书中的内容、情节等的问题,使幼儿带着问题去看书,满足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并将给幼儿提供的书籍分为熟悉的、不太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三种层次,以保证不同水平幼儿阅读的需要;还有安静、明亮的图书区也是孩子们喜欢去的地方。

(三)制定幼儿读书规则。由于幼儿行为的坚持性、自控性较差,制定相宜的规则是限制不良阅读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同时,这也是有效促使孩子有目的、有意识养成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确保阅读效果的重要保证。制定规则,不仅便于教师指导和管理,还能帮助幼儿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公德意识。

(四)通过游戏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在游戏中识字,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不管是传统游戏、还是创新式的游戏,都可以与识字结合起来。因此,在让幼儿手拿书本翻阅时,应从幼儿的特点出发,把过程游戏化。

篇8

[关键词]节日;大班幼儿;社会性品质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14-0048-02

[作者简介]顾丽娟(1979―),女,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如皋市如城安定幼儿园教师,幼儿园高级。

节日是人类从古至今日常生活浓缩出的精华,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利用节日开展主题活动是培养大班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快捷方式。设计大班节日主题活动的目的有以下几点:第一,促进幼儿文化发展,精挑细选节日;第二,依据节日内涵和大班幼儿园孩子成长需求,设计不同的主题活动;第三,创设丰富多彩的园所环境,感受节日文化气氛;第四,致力于潜在教育因素影响,创新活动形式。幼儿园大班开展节日主题活动,在促进大班幼儿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更能培养大班幼儿的社会性品质。

一、爱国情怀,从小培养

爱国,简单地说就是热爱祖国,有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这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应不放过任何爱国教育的契机。如在国庆节这样一个适合开展爱国教育的日子,笔者组织了这样的活动:首先,让孩子全体起立,观看准备好的天安门广场上升旗的视频,让孩子用心去感受那庄严肃穆的氛围,孩子会不知不觉地唱起国歌。升旗视频结束后,是孩子的表演节目:歌舞――《我爱北京天安门》、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武术、讲故事等,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对祖国浓浓的爱。国庆节的活动培养了孩子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使爱国思想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二、尊老敬老,从小做起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值得中国人民传承和发扬的,传承中华文明必须从孩子做起。为了培养大班幼儿关爱身边老人的美德,在重阳节到来之际,笔者设计大班节日主题活动――“九九重阳献爱心”:组织孩子去老年公寓看望老人,给老人带来自己爱吃的零食,献上大班幼儿优美的舞蹈和稚嫩的歌声,陪老人说话,给他们讲故事。活动并没有就此结束,回到学校后,笔者为幼儿讲述古今敬老的故事。“关爱老人,人人有责。”笔者鼓励孩子各自准备一件礼物送给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并给他们送上一句祝福语等,让孩子明白尊敬长辈是值得骄傲的,使尊敬家中老人的思想观念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三、关爱集体,点滴做起

人的一生都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的成长也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获得的。因此,儿童的成长所要达到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参与的程度。所以,笔者积极设计大班节日主题活动,让大班孩子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利用我国节日促进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使环境充分发挥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如妇女节时,发动大班幼儿制作手工,作为礼物送给老师和妈妈。有的幼儿用废纸叠小动物,有的用彩纸做贺卡……孩子们交流合作,其乐融融。元旦时,让所有孩子都参与教室的布置。孩子在布置环境的过程中不仅享受着节日的快乐,还感受到相互合作、互相帮助的重要。这一活动使幼儿投身于集体活动中,切身感受到互助、交流的乐趣,真正体验到只要以平等、友好为前提,就可以获得其他小朋友的接受、友善和帮助。这一活动使幼儿萌发了对同学和集体的热爱,进而培养了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四、交通意识,实践中培养

大班幼儿的教育应该让幼儿走出童话世界,走进现实生活。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笔者注重幼儿的实践教育。如在12月2日交通安全日,笔者带领大班幼儿过一次十字路口,在实际行动中体会“红灯停,绿灯行,黄灯过了等一等”的交通规则。也在和交警部门的协商下,举行“我做小小交通监督员”活动,让孩子在交通路口协同交警维持交通秩序。让孩子在切身行动中感受违反交通规则的危险性,并从中真实体会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在这次活动中,孩子勇于同违反交通规则的人和事作斗争,孩子的质问也令那些平时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大人汗颜。这一活动使孩子坚定了遵守交通规则的决心。

五、劳动意识,今日做起

当前,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四个甚至六个大人守着一个、最多两个孩子,这种现状往往导致孩子根本没有进行社会性体验的机会,继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日常生活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幼儿懒惰、不珍惜劳动成果。笔者认为,可以有效利用节日活动,向大班幼儿进行劳动意识培养的社会性教育。

如五一国际劳动节时,笔者设计了“我为社会出份力”活动:安排大班幼儿和老师共同打扫自己的园区,到马路上捡拾垃圾等。最重要的是设计了“大班幼儿到农家”活动,带领孩子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做农活,让孩子真正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真实感觉,真正感悟到盘中之餐“粒粒皆辛苦”。这次活动不但培养了孩子的劳动意识,还帮助孩子主动接受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此外,大班幼儿还体会到家人、教师以及服务者劳动的艰辛,不仅有了自觉尊重劳动者的意识,还懂得了感恩。

六、环保意识,娃娃做起

伴随着工业革命,世界工业飞速发展,人类欲望的鸿沟无法被填平,生产生活方式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自然环境问题浮出水面并越来越严峻,臭氧层被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灾难性气候屡见不鲜,严重危害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身体健康安全。环境保护势在必行,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环保应从娃娃抓起。鉴于此,笔者设计如下节日活动: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在这个节日到来之际,笔者设计“我做环保宣传员”活动,让大班幼儿走出幼儿园进行宣传。孩子们高举早已准备好的环保小旗,发放亲手制作的环保卡,高呼自己设计的环保口号,不仅吸引了市民关注,而且得到了市民的赞赏。经过这次活动,大班幼儿在教育市民的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环保意识。

在3月12日植树节,笔者组织大班幼儿进行植树活动。在活动开始前,笔者对大班幼儿开展“树木对环保的重要性”的教育,让大班幼儿懂得植树对环境的意义。大班幼儿像呵护自己心爱的玩具一样捧起小树苗,并亲手种好,而且挂上了“爱护树木,人人有责”的标语。通过这样的节日活动,大班幼儿的环保意识增强了。

参考文献:

篇9

摘 要:《纲要》中指出,我们应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德国美学家席勒也认为,审美教育能使人得到和谐和自我实现。正是认识到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在幼儿园的各科教育活动中教育者都有意识的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但是,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教育儿童是幼儿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只有两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因此,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对进行审美教育成为我们探索的目标。

 

关键词:家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挖掘家庭审美教育契机 家庭审美教育与道德品质相结合。

陈鹤琴在《我们的主张》一文中提出:凡是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该教他。这里的教者并不仅指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包括我们每个幼儿的家庭在内,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一、家庭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语生活中,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当我们在欣赏和比较各国文艺影视作品时,我们常会发现,因为审美能力的不同而出现的差异,法国人的浪漫、美国人的热情、俄罗斯人的坚忍、日本人和韩国人的精致、德国人的优雅沉稳、,常让我们获得各种美的感受。对这些,人们常常把它归结成是因为经济的差距造成了素质的差异,但反过来想,他们的经济强势难道不是受益于良好的教育吗?很显然,这与他们从小接受的审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这些国家基本都有很好的审美教育传统,从行为、观念、精神等各方面对孩子实行美的渗透和灌输,让他们从小就懂得认知美、鉴赏美、感受美、长大后才有细腻的情感、优雅的举止、善良的心灵和对生活的热情。具有审美能力的民族,人格道德也会获得某种净化,其国家的国民的精神情趣必然高雅,公德规则意识必然完善。我们的孩子从出生后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家庭,家庭成员的审美习惯,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说,家庭中的审美教育尤为重要。

 

二、 挖掘家庭审美教育契机

那么家庭该如何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呢?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呢?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针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以及符合我们农村实际情况,与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家庭环境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人们都说,幼儿园优美的环境像美丽的童话世界,这是因为每个教育者都知道环境是幼儿生活和受教育的场所,为幼儿创设美的环境,可以对幼儿熏陶和感染,所以大家会用心去布置环境,利用环境去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审美的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其实,我们每个家庭在装修房屋时,大到房屋的装修风格,小到桌布颜色的选择,也就是自己审美能力的体现,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孩子熟悉的生活环境来进行审美教育。如在主题活动《我家和我家附近的》中,我们就生成了活动《说说自己美丽的家》,活动前我们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将自己家的环境拍成照片或拍摄成录像,然后共同来欣赏,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家美不美,美在哪里。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运用语言描述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幼儿对美的感受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然后再画画自己美丽的家,在感受美的同时又激发了他们创作美的激情。在各种节日到来之际,我们还开展各种亲子制作,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制作彩灯或手工制品,一起布置自己的家,让家庭环境更加美。

 

除了家庭环境,对于我们农村家庭来说,大自然的环境也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好地方,孩子对什么都好奇,小到一只昆虫,大到自然现象产生的奇异景象。更别说春天黄灿灿的菜花田、夏天绿油油的稻田,秋天红彤彤的果林,冬天白装素裹的村庄……从观看个别具体的自然物体开始,再扩大到观赏一定范围内的自然景物,随着孩子理解能力的提高,视野的扩大,逐步提高了孩子领略自然美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事实证明,家庭环境对孩子审美能力的提高是十分有帮助的。

 

2.穿着打扮中的审美教育

中国儒家学说有句著名的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说要天下太平首先必须从自身的修养开始,更有俗话说得好“佛靠金装,人靠衣装” ,还有人说:“衣着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我不知道这些话的含金量有多高,但是服饰对人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如今的孩子都是宝贝,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花心思为孩子买服饰打扮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在打扮之中,也蕴含着审美教育的契机。

 

幼儿故事:圆圆今天又迟到了,究其原因,是因为早晨在家里挑衣服的,这件也不行,那件也不穿,尽管天气还比较冷,非要学着妈妈一样穿裙子,让妈妈很是头疼。

其实这种情况在幼儿当中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随着信息的多元化,资讯手段的先进,使我们的孩子见识的东西多了,审美能力和自我意识都较以前的孩子更成熟。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的辨别能力还未跟得上,正确的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我们通过各种交流方式让家长从以下几点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能力:

 

(1) 利用服装的色彩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因为人的审美感官,主要是视觉,通过视觉可以看到各种色彩、各种美的事物。幼儿期的儿童好奇心强,喜欢鲜艳、艳丽的色彩,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欣赏水平,引起幼儿愉快的体验,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审美素质。既然孩子喜欢挑衣服,我们不妨就来玩一玩挑衣服的游戏,因为孩子看什么美不美,主要看她有没有兴趣,我们可以将孩子的衣服都放在床上,一起来欣赏欣赏自己的衣服,感受色彩的魅力,哪件衣服和哪条裤子配在一起颜色比较好看。换过来配配看又是什么效果呢?哪套衣服什么天气穿比较适宜?在游戏中孩子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游戏最后选一套第二天穿的衣服放在床头,因为是自己挑选的衣服,所以孩子第二天醒来一定是非常愉快地穿上准备好的衣服,愉悦的心情从早晨就开始了……从家长的反馈中,我们发现这样既培养了孩子良好的习惯,又提高了孩子鉴赏美的审美能力。

(2)家长发挥榜样作用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十分强的,不管好的坏的,孩子的眼睛是最天真无邪的,她看着好看、好玩的都要模仿,特别是低年龄段的孩子,还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关注孩子的细微变化,以身作则。

 

有一个家长,生孩子之前的穿着打扮都是走在时代的前沿,生下女儿后,为了不伤害孩子幼嫩的皮肤,和孩子亲近玩耍时总是换上棉质的汗衫,结果在一次谈话中,发现女儿认为妈妈最漂亮的衣服不是那些套装,不是五颜六色的裙子,而是普通的棉汗衫。因为只有妈妈穿上棉汗衫的时候才是和孩子亲近的时候。因为女儿

的话,这位妈妈在以后的生活中也悄悄改变了自己的服饰,总是穿着孩子喜欢的,可以和孩子亲近的服饰,让孩子感觉她既是妈妈,也是孩子的玩伴,永远陪她一起玩,一起快乐,一起成长。这位妈妈的做法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因为穿着打扮能体现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家长在穿戴上的态度对孩子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培养孩子正确审美的角度讲,家长穿着适宜、打扮得体,经常以整洁、大方、美观的服饰出现在孩子面前,那孩子也会受到形象、具体同时又是美的影响与教育。

 

(3)利用服饰提高幼儿独立的审美意识

许多家长发现带孩子买衣服时,大人选的孩子并一定喜欢,这就说明了他们有了独立的审美意识,但是毕竟他们年龄小,所以在挑选服装的时候会出现片面性。比如他选的衣服,喜欢的原因只是上面有喜欢的图案,有的可能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装饰……他仅仅是从一个片面来喜欢这件衣服,而家长选择一件衣服就会从全面去考虑了。所以我们在尊重孩子独立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去提高。当孩子选择的衣服并不适合孩子穿着的时候,家长可以询问他喜欢的原因,先给予肯定,然后再诱导孩子去发现衣服的不足,并将他的兴趣引申到另外一件衣服上去,让孩子对另外的衣服产生兴趣,孩子的心情是愉快地,肯定会很乐意接受大人的建议,长此以往,孩子对服装的审美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全面完整,从而获得更完美更丰富的审美感受。

 

三、 审美教育与道德品质相结合

幼儿故事:小林的妈妈从国外寄来一条裙子,小丫头穿在身上就像个小公主,大家都说真美,可是小林第二天还要穿,怎么也不肯换下来清洗……首先我们应肯定她对美得追求,但是从这件事我们同样又可以看出孩子对美的感受还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人的时候,不要忽视,人的所有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共源。所以我们与家长在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同时应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也可以通俗的说要让美和真,和善相结合。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孩子将来成为真善美相互统一的人,因为美它能引善,美它能启真。而在这其中,习惯养成教育和家长的配合更是不可分割,就像专家关鸿羽说过,养成教育虽然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

 

家长经常反映孩子在幼儿园和家里就像两个人,在幼儿园十分听话,到家就变得任性,追其原由,只是因为在幼儿园有各种规则,洗手有洗手的规则,游戏有游戏的规则,做每件事情都是有章可循,而到了家庭,孩子无法可依,就自然会任性,甚至霸道等,所以我们与家长共同商定,将幼儿园里的规则也运用到家庭中,比如吃饭、睡觉、讲究卫生等等都必须遵守规则,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开始有的孩子不习惯,但是几次尝试后,孩子就不觉得有什么不同了,因为这些规则都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就像《纲要》中提到的:家园配合,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 孩子有了良好的习惯后,他们的审美能力自然就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我们坚信:德育的本质追求是超越,在超越的过程中将得到提升。而这个提升的过程也同样体现在孩子对审美的提升过程中。

 

互动合作是瑞吉欧教育取向的一个重要理念。瑞吉欧教育主张: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实践证明,“家长是最好的老师”,争取和善用家长资源,才可能带给儿童最好的审美经验。

 

主要参考资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篇10

摘 要: 家庭规则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重大的影响,由于家长的被动地位与专业知识的缺乏,家规教育中出现了随意性与不稳定性,论文对家庭规则教育中的初中生生理、心理、规则本身以及家长自身四个方面探求误区产生的原因,对家长在实施家庭规则教育时给出相应的建议与指导。

关键词: 规则教育;初中生;误区;建议

规则对于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来说是一项基本要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对于教会孩子遵守规则,健康成长都是十分重要的。规则,《辞海》中的解释为“制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和章程”。大多数学者认为家规教育是指在家庭中主要有父母实施的对孩子学习规则的教育[1]。家规教育在我国自古就有,封建社会中皇族以及士大夫都有家规教育的记载,有名的有颜氏家训,以及家书等,而在平常百姓家里虽然没有太多的此类记载,但也有一些故事流传下来,如“曾子杀彘”。家规教育大多以家训,书信等成文的形式以及口头规矩、训诫等不成文的方式进行着。“玉不琢不成器”“棍棒出孝子”是我国古代典型的家教方式,当今社会的大多数父母对此进行身体力行的同时发现,祖先传下的家规教育方式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大多数孩子出现了在外一套在家里又一套的面目,特别是在孩子上了初中以后,很多家长都感觉和孩子越隔越远,亲密关系有时候还不如孩子的普通朋友。固执、敏感、反叛是家长教育中最头疼的问题。而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呢?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家规教育怎样顺利的进行下去?此类问题就成为长期困扰家长的难题。

一、家长进行家规教育误区的表现

(一)专业知识缺乏,家规教育出现随意性及不稳定性

现阶段的中学生的家长大多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由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原因,他们之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很多家长在进行家规教育中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这种专业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等专业的学科知识。多数家长进行规制教育的方式仍然遵循传统的“大家长式”, 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出现了随意性及不稳定性。

(二)家长处于被动位置,解决问题时丧失了教育的主动权

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许多家长无法正确判断自己处于初中的孩子的心理状态,从心理上无法适应孩子成长的转变,往往以老眼光来看待孩子出现的新问题,在面对新问题时又不知道该怎样正确的去处理,采取棍棒,打压的结果往往使孩子与家长的关系越来越远,以致可能会走向敌对。比如,在学校合作中,家长长期的角色就是聆听老师教诲的被动局面,大多数的家长在家长会上都会被老师通知学生的劣迹,要求严格管教,而家长在学校里受了老师的“教训”后回家往往拿着孩子出气,而对于事情的原因以及学生的心理活动,许多家长要么不听,要么是无法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

二、影响家规教育的因素分析

(一) 初中生生理因素的影响

在我国,初中生一般是指处于十一岁到十六岁之间在学校接受初中教育的学生,此年龄阶段的学生典型特征是处于青春期,青春期的生理特征表现明显,身高,体重等外形开始变化,心脏,肺,大脑等内部机能也迅速的发展,第二性征开始迅速发育,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外貌的变化引起自身心理的变化,初中生在这一阶段往往会更关注与自己的外貌,更注重别人对自己外貌的尊重与评价。对于家长来说,要认真对待孩子的这种身体变化,并尊重孩子的这种变化,并对于自己的家教方式要注意作必要的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而不要有任何不恰当的方式[2]。比如,对于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子来说,由于外形的变化会带来许多相应的行为的发生,开始爱照镜子,喜欢欣赏自己的体型等,A女士突然发现最近自己上初二的儿子常常会长久的照镜子,并且对于自己脸上起的痘痘特别着急,在说了几次没有效果之后,A女士便说:别臭美了,再照也不会消失的。什么时候见你对学习这么上心啊。过了一段时间后,A女士逐渐发现儿子对自己充满了敌意,经常顶嘴,难以管教。

(二) 初中生心理因素的影响

对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不仅要面对生理的发展带来的影响,还有心理发展带来的更大的影响。由于正处于青春期,初中生的个性意识高涨,反抗意识较强,情绪表现出现了狂躁于细腻,可变与固执并存,并且开始构造一个独特的自我[3]。比起小学生来说,与社会的接触有较大的拓展,逻辑思维以及批判思维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于问题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看法,但是很多时候表现出片面以及不成熟的特点。在这一时期初中生做事容易偏激固执,爱出风头以期待引人注意,以及喜欢对规则进行挑战。而在很多家庭中家长并没有很好的从小学家长到初中家长角色的转变,在进行规则教育时往往还是按照以往的站在对立的角度进行管教,这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反抗意识,激化了矛盾,最后事情大多在暴力中结束,但是在心理上却是两败俱伤。B女士抱怨道,我不知道上辈子欠了我儿子什么了,一天到晚跟个仇人似的,不停地跟我顶嘴,气得我一天不打他他就无法无天了。

(三) 规则本身的影响

规则可以分为不变的规则、适应性规则以及可变的规则三类:不变的规则指的是制定出来必须长期遵守的,不可改变的;适应性的规则是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情况制定的规则;可变的规则是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调整的规则。在家庭教育中不变的规则指一些社会规范的培养。适应性规则更关注与孩子的成长变化,有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变化作逐渐的调整。

(四) 家长本身的因素

家规教育中家长的因素是主要的因素,家庭规则教育的成功实施不仅要求家长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也要求家长以身作则。现有的家规教育中首先是家长对于家规教育的没有重视,没有规则教育的主动、长远的意识;其次家长对于家规教育中规则的内容不懂,没有很好的明确规则的内容是什么,哪些是重要的,哪些不重要;第三,家长进行家规教育的方式不多,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第四,家规教育中没有意识到家长也要遵循家庭规则,更多的要起到示范作用。

三、家规教育中给家长的建议

(一) 家长应该认识到初中生成长的变化,不仅包括生理,还包括心理方面的,要尊重这一事实,并必要时加以引导,但是对于因专业知识缺乏而感觉不知如何解决的问题,应咨询有经验的老师或者专家指导,而不应该自己采取粗暴手段解决此类问题。A女士应该告诉孩子,处于青春期时候脸上长痘痘是正常现象,这表示你已经开始长成男子汉了,不用过分的担心,过了这一时期自然会消失的,对于要经历的正常的阶段,如果因此耽误了学习就得不偿失了。如果孩子的痘痘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正常心态了,就应该积极的看医生已解决这一问题。

(二) 对于家庭规则的制定方面,家长应该分清哪些是不变的规则,哪些是适应性规则,哪些是可变的规则,对于不可变的规则最好制定成书面的制度张贴上,对于适应性以及可变的规则,注意的是平时的生活中的坚持,以及对中学生的合理解释。处于初中阶段的孩子来说,由于自身的成长,对父母往往由小学期间的仰慕转为怀疑阶段,关系也从以来变得逐渐的要求独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指的是孩子大多以自己的父母为模仿对象,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所以,在家规教育中,父母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好孩子的榜样,没有比言传身教更好的教导方式了。H先生很苦恼的说,自己为孩子能付出的都付出了,但是孩子一点都不让人省心,成绩不好不说,在家里根本没有规矩,作业从来不按时完成,制定的学习计划也经常一拖再拖,甚至家里来了客人一点基本的礼貌都没有,顶嘴吵架更是家常便饭。后来老师了解了发现,H家原来是麻友的固定地点,经常打到半夜,为此孩子也像父母反映过,但是没效果,结果孩子就逐渐出现了这种情况。此种教育岂能教育的好。

(三) 大多数父母由于没有受过专业的知识教育,在家规教育中往往是问题繁多,但是又不知从何做起,但是又不知何处求助,笔者在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1.要利用好家校合作,主动的联系老师,寻求专业的帮助。

现有的家校合作包括家长会,家长信函,打电话以及家访的形式进行,在这种模式中家长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而这些家校合作的内容往往只局限于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去,而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牵涉到规则方面的教育更少[4]。老师由于教的学生比较多而不能每一个学生都照顾的到,所以,对于家长来说,更应该主动的与老师联系,充分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并且积极反映在家的情况,听听有经验老师的解决方法,并且还应充分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以更好的进行家规教育。坚决杜绝孩子在校在家两个人的情况。C先生发现上初中的儿子对于自己制定起床计划总是不好好执行,自己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就去咨询老师,结果了解到学校对于上课迟到的学生会有较为严厉的处罚,所以C先生回家就告诉儿子已经上初中了,以后自己掌握时间,自己不再叫他起床,结果儿子第二天迟到,被老师罚了后回来自己对C先生说,以后请他多定几个闹钟,并监督自己按时起床,从此后,C先生在也没有叫过儿子起床,而儿子一次也不再迟到了。

2.要充分利用孩子的朋友圈子,利用朋友的影响来进行规则教育。

初中生由于思维以及人际交往的变化,这时候的朋友往往从以前的单纯玩伴变成倾向于互相可以交流互相可以帮助的朋友,而这种朋友对初中生的影响也逐渐的增加,与朋友的关系也会逐渐的密切起来,他会更注重与朋友的关系以及注重朋友对自己的评价[5]。而对于家规教育中对于孩子屡次犯错的事情家长可以有选择的利用孩子的朋友来进行规则教育会有很好的效果。I女士的儿子初中二年级了还是很不注重整理自己的房间,说了多少遍都没有效果。刚好马上儿子就要过生日了,I女士就让儿子请了一些朋友到自己家里聚会,结束时就请朋友到儿子房间去玩,结果看到桌子上凳子上到处都扔着一些臭袜子,有两个女生当场叫了起来,看着儿子脸红的表情,I女士说;“打扫卫生不仅是讲究卫生,还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不仅自己干净了,还能让其他人看到你的品德,以后记得定时打扫,不要再拖了。”结果儿子房间里再没见过臭袜子了,屋子变得干净多了。

3.要注重社会的教育功能

在家庭规则教育中注重引入社会中鲜活的事例来进行规则教育,对于社会上很多由于触犯规则而造成的后果,家长要以事实为引导,积极引导孩子对规则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明白规则的重要性,体会到不管是在社会还是家里,我们都有我们必须要做的事[6]。只是此类教育要把握好时机,还要注意教育的方式以及家长对于事实的解释程度。这些都是能否成功的影响因素。 (作者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科研处)

参考文献

[1] 李国强.家庭社会资本.家校合作的重要影响因素[J]中国教育学刊,2009.4.66

[2] 吴 波,方晓义.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特点[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22

[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134

[4] 刘绍高.教育论坛.[J]谈谈中学生的规则教育,2009.8.40

篇11

如今,幼儿教育对孩子后期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幼儿教育也相应地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良好的幼儿教育可以开发孩子的大脑,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为今后的学科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现阶段,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即让幼儿进行区域活动,那么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就是幼儿教师要面对的共同问题。本文主要谈及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在区域活动中的培养策略,旨在为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为幼儿教育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

幼儿规则意识 区域活动 培养策略

幼儿教育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教育有着显著的差别,主要是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其难以形成高度的注意力,且活泼好动,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有限。因此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即为区域活动,但是幼儿阶段又是一个能够被高度开发、有着极强培养效用的阶段,幼儿教师可以在这一阶段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大脑,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这对于幼儿后期的身心发展有着巨大的、积极的影响。因此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便成为了众多幼儿教师共同面对的问题,事实上,“区域活动具有自选性、自主性,能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是幼儿较喜欢的游戏活动。”[1]只要幼儿教师能够在游戏活动中适当地明确规则,就能够保证活动的价值功用。

区域活动指的是让幼儿在规定区域内自主活动的形式,是符合幼儿个体成长发展需要的,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教育手段,组织幼儿自主选择、合作、学习和游戏的一种方式。作为幼儿日常的教育形式之一,区域活动可以有效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学习空间,并提供一种交流情境,让幼儿能够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通过区域活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可以有以下三种策略:

1.用图示明确规则

幼儿因为年龄有限、能力有限,对语言描述的理解能力不强,如果幼儿教师将区域活动的各种规则一一讲解给幼儿听,无疑是徒费力气,但是,幼儿对于色彩艳丽的图片有着极强的敏感性,甚至看过一次就能记住,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尽量减少用繁琐复杂的语言描述规则,而将规则用图示的方式展示给幼儿,并进行简单的讲解,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在活动区域中贴上不同的图画标识,让幼儿学会区分不同区域的功用,并带其一同进行观察、使用,久而久之,幼儿便能够逐渐意识到在不同的区域应该做相对应的事情,比如手工区的材料不能随意拿动,应该在使用后及时放回手工篮内;垃圾区不能游戏玩耍,要将不用的垃圾准确投放到垃圾桶中。

2.用角色加强责任

幼儿与生俱来就有着极强的模仿能力,并且热衷于对别人进行语言、行为上的仿效,对此问题,幼儿教师应该有着高度的重视,并且懂得让幼儿通过模仿他人来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正确的规则意识。幼儿教师可以在活动区域中进行游戏时为幼儿们分配角色,或者让幼儿自行选择想要扮演的角色,这些角色包括“警察”“医生”“老师”等日常能够见到且具有鲜明特点的职业,幼儿在扮演这些角色时穿戴形象生动的衣饰并拿上道具,可以令他们能够快速进入角色,让其行为与角色尽可能地吻合,幼儿通过模仿这些角色,可以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知晓应该遵守的规则。

3.用奖励深化意识

幼儿缺少自控能力,对于教师的要求与规定往往没有办法牢记在心,也难以遵守,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成长特点,用反复强化的手段,使幼儿能够将规则深植于心。“要使规则意识真正植根于幼儿内心,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必须及时进行科学评价,不断强化幼儿正确的行为。”[2]而幼儿对于指责、批评往往有着很强的恐惧意识,这不利于幼儿的成长发育,幼儿教师要用积极正面的评价方式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不能采用殴打、责骂的手段。对于幼儿来说,奖励是最佳的帮助他们认识到行为规范性的评价方式。幼儿教师可以准备丰富的小奖品来奖励规范意识强、行为标准高的孩子,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动机,并充分认识到这些规则的重要性,继而将自身行为持续下去。而这种奖励的评价方式也可以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效仿榜样,促使幼儿对自身的行为有一种纠正意识。

【结 语】

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在得到了多方重视后,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幼儿教师在对待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这个问题时,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置之不理。“如果教师充分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并且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让幼儿深切知道规则对于活动的重要意义,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3]幼儿的成长发育需要得到良好的培养,需要对规则有一定的认识,幼儿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区域活动提供给幼儿的交流、合作机会,丰富手段与方法,增强责任与能力,改善制度与观念,为幼儿创设合理的成长环境,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参考文献】

【1】洪雅.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J】.科研,2015(26)

篇12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班级管理;策略

大班的孩子的身体状况与3―4岁的孩子相比有了明显不同,精力旺盛,爆发力强,对体育活动充满兴趣;他们喜爱游戏,游戏活动的水平更高了;学习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初步形成个性并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感悟到,要使幼儿园大班班级管理卓有成效,必须要制订一定的有效方法。

一、营造家庭式氛围

宽松、愉悦、温馨的家庭式氛围的创设,对班级孩子的常规形成十分重要。

我每天主动热情地接待孩子,和孩子拉近距离,亲切呼唤孩子的小名,和孩子交朋友,以自己的童心去跟孩子沟通与交流,注重孩子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如:在环境的创设方面,教室的玩具如何摆放、教室墙面如何布置、都充分尊重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就是班级大家庭中的一员,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共同商量、共同动手创设。这样更能提高孩子的兴趣和创造性,使孩子有改变环境的成功感和责任感,也有助于对孩子进行爱惜劳动成果和爱护环境的教育。

二、加强常规训练

大班幼儿在幼儿园学习了三年,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但在自我控制力方面还表现得不够理想。在开学时,总有一小部分小男孩喜欢在班内奔跑打闹,一不小心就有人来告状,说:“某某小朋友打人了。”为了消除这一现象,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首先,让孩子知道幼儿园的学习常规,让他们懂得学习中、生活中应该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懂得常规的重要性。通过组织孩子讨论;如果没有常规限制会怎样?让孩子在自己的自由发言中发现常规的重要性。其次,在班内评选习惯好的孩子,每周一次上“明星榜”表扬,让孩子觉得自觉遵守幼儿园的常规是件很光荣的事情。最后,每天对班内的一些优良表现及时表扬,鼓励孩子自觉形成自律。以一种积极的向上的精神,互相努力,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地就养成了一系列的好习惯。

孩子们的一些常规教育更是不可忽视,平日里教会孩子们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孩子们日后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看书写字的时候保持安静,保持正确的坐姿;和同伴一起玩玩具的时候,不争抢,懂得合作与分享;组织活动课的时候,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懂得和同伴讨论的重要性。如果平日里我们将幼儿的常规工作做好,对于我们以后工作的开展是很有帮助的。

三、在爱心中赏识孩子

想让孩子们成长为有爱心的人,教师首先要富有爱心。教师的爱是对孩子心灵之窗的呵护。“六一”儿童节到了,我会给孩子们送去一份小小的礼物表示祝贺;“亲子乐”活动中我班大放光彩,我会把孩子高高举起大声欢呼;平日里活泼可爱的孩子变得郁郁寡欢,我会关切地问:“宝贝,你有什么心事,和老师说说好吗?”女孩子的辫子散开了,她会主动跑来找我:“老师,把我的头发扎起来。”孩子们每天被爱包围着,生活能不快乐吗?

要以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孩子。哲人曾经说过,“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只有欣赏、激励才能开发人的潜能。作为―名教师,如能时时以饱满的精神、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话语对待孩子,必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树立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还要看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要欣赏孩子的小小发现、小小进步,要努力让每个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让每个孩子在欣赏的眼光下快乐成长。

四、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

开好每一次家长会,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讲解孩子在每个年龄段的身体和心理特征,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我还会告诉家长们需要配合我做哪些事情,让家长知道教育孩子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情,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幼儿园工作的展开,需要我们和家长一起携手努力,让孩子幸福、快乐、健康地成长!

我们班有几个孩子,他们在幼儿园能主动帮助老师做事,每天争当“小助手”,爱劳动有礼貌,可在家里总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己能做的事一样也不肯动手。针对这一特殊情况,我们做了个别教育计划,与家长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和对策。我还通过办“家长乐园”专栏、“家园联系桥”的形式向家长宣传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提高家长的育儿技巧。

五、做好幼教小教衔接工作

为了让孩子产生上小学的浓厚兴趣,我带领孩子参观周边的小学。在参观时,他们表现出对小学的向往激情,产生了做小学生的美好愿望。另外,在本学年的学习时间安排上,我们也适当的延长孩子教学活动的时间,使孩子渐渐地适应起小学的生活作息制度,帮助孩子建立入学必要的时间观念、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有助于帮助他们顺利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同时,我们在家长工作中也恳请家长为孩子的入学作好准备工作,帮他们购买学习用品,通过谈话了解上学学习知识的重要性等;通过开展幼儿毕业典礼活动,让孩子感到自己已从幼儿园光荣毕业,马上要成为一名小学生。这些活动的开展,给孩子心理上作了充分的入学准备,效果较好。

总之,幼儿园大班班级管理是一件既辛苦又充满乐趣的工作,教师蹲下来,和孩子们平等的交流时,你会发现,幸福就在相互的尊重和信任中,要做到这一点,又是多么的简单,多么的容易啊。只要我们做教育的有心人,温暖了别人,也就是温暖了自己!

【参考文献】

篇13

一、小学素质教育中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体育课程能促进小学生身体素质培养。

小学阶段的孩子身体正处于一个生长力极其旺盛的阶段,在这一时期,良好的外界刺激对孩子的身体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提倡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孩子健康身体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体育教学,让孩子承受比较良好的外界刺激,在外界的刺激因素下对学生体内的生长因子加以刺激,从而促进孩子的身体快速成长。另一方面,孩子们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还能够让身体变得更加的强壮,能够抵御来自各方面疾病的侵袭,为孩子的身体形成一个良好的防护伞。

2、体育课程能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

体育是一项用作用其广泛的活动,在孩子阶段对其进行体育教学,除了能够让学生拥有强壮而健康的身体之外,另一方面,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体育教师的合理教导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从而培养孩子的良好心理素质。例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长跑让孩子们在其中能够适应自己的感觉,教导他们坚持就是胜利,从而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育学生们共同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孩子之间的纯洁情感。

3.体育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多种体育活动中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并通过体育活动中的竞技来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落寞,通过增强他们在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自然地让学生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培养豁达开朗的性格,从而培养孩子们的独立、创造和自信心及拼搏的精神,为未来的生活培养良好的情感意识。

二、 将体育课融入小学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体育教学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为全面培养小学生的素质,提升孩子在未来生活中的竞争力,下面就将体育教学具体应用于小学的素质教学做以下几点建议。

1.合理安排体育课程内容。

小学素质教育十分重要,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相关的教学人员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特点,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孩子素质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安排学生进行适度距离的长跑,既不会让孩子承受不住,又让孩子在长跑的过程中体会到体育课程的乐趣。另外,小学生的身体还处于生长时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超强度的训练,避免身体受到伤害,使孩子对体育课程失去兴趣。

2.针对学生性格进行分层次教学。

小学生虽然还处在一个心智发展的阶段,但是他们却具有不同的性格,他们在体育课堂中将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除了将教学内容的合理性考虑在内外,还要将学生的个性特征考虑在其中,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孩子们在体育教学中的兴趣。通过对孩子们在某一项体育运动的的具体表现进行排行,筛选在体育活动中表现较强烈和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分层,让不同的学生均能够在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中发挥作用,全面培养素质。

篇14

关键词:幼儿园;一日活动;意义;问题

幼儿园是幼儿发展的一个重要场所,而幼儿园一日活动教育就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常规安排,本文针τ锥园一日活动教育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旨在对幼儿教育有所助益。

一、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意义

1.培养集体意识

当代的幼儿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成员给予的爱都集中到了一个孩子身上,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表现出一些独生子女的性格缺陷和发展缺陷,比如,相对的自私以及不会分享,这些都是当代幼儿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特质。因此,当代的幼儿园教育针对这个问题有特别的关注和有意识地进行改变,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包括学习、区域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完成都是以集体进行的。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地弥补当代幼儿独生子女成长中的孤独感以及自我为中心的认知,因此,集体意识的培养对于他们的成长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2.规范行为习惯

幼儿的行为习惯常常受到外界影响,并且往往影响深远而持久,正如一句话所说:“三岁定八十。”虽然这句话的正确性有待商榷,但却指出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也许有人会问,幼儿老师就一定教得好吗?这个问题,很显然,没有哪位幼儿教师可以保证回答这个问题。由此,在此要说明的是,幼儿园一日活动教育可以规范行为习惯,与其说是老师的功劳,倒不如说是他们自己的功劳。因为同龄伙伴的影响常常比家长和老师还要大,他们会产生一种趋从心理,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榜样”效应,只要老师传达一种正确的指导,有一个孩子达到要求,那么一个影响一个就可以形成一种共识。就比如说,饭前要洗手这个小习惯,一旦一个孩子自觉地去做,那么他周围的孩子也会慢慢跟他一样自觉地洗手,而并不只是在学校如此。

3.发掘兴趣特长

幼儿处在一个想象力极其丰富的阶段,虽然天马行空,但却是他们身上珍贵的品质。幼儿阶段的孩子会最多地展现一些他们最初的兴趣和特长,很多孩子的兴趣被忽视或者被埋没,有的时候因为错过了这一阶段的发掘。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教育包括各个方面,幼儿一日活动是为幼儿的全方面发展进行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幼儿的某些兴趣就会被放大出来,老师也就比较容易开发和引导。比如说,一节简单的手工课,老师常常就会发现一些孩子不喜欢手工课,就算带着他们做简单的手工,他们也常常不专心,但有的孩子却很意外地享受手工课,喜欢折纸,喜欢颜料染色等等。

二、现阶段幼儿园一日活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规则和秩序出现滥用

前面说到,幼儿园的教育意义之一就是规范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小到饭前便后洗手,大到文明礼仪的教导,幼儿园本来就是为了这些基础教育而开设的,幼儿园的老师秉持爱护孩子、教导孩子的目标而进行日常工作。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面对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都觉得很可爱,但幼儿园老师要面对的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群孩子,一群孩子同时吵闹的时候有几个大人能够把控场面?其次,幼儿园一日活动内容很丰富,包括了各个方面,尤其还有室外活动,常常需要老师做的就是维持整个幼儿班的秩序。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很难顾全到方方面面,这种时候老师常常会做的就是用规则来说问题,但规则超出使用的时候就变成了一种惩罚,对孩子而言,这是一种变相的伤害。

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一次区域活动,老师带着孩子们在玩接力游戏,但有一个孩子不听话,心不在焉。这个时候有的老师就会以扰乱秩序或者不想参与的说法惩罚这个孩子站在一旁。这样看似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老师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你不专心,你就是在扰乱秩序,说明你不想参与,那么你就要远离这个集体。也许对于老师来说,这是在规范孩子的行为,但老师整体的意思在孩子眼中就是一个惩罚,这就是一种规则的滥用。

2.家长和老师交流不足

幼儿园教学就是为了辅助家长教育而存在的,任何阶段的教育都离不开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幼儿阶段的教育。但是,当代大多数年轻的父母都忙于工作,而没有太多时间关注孩子的学校生活,而幼儿园老师也因为每天繁忙的工作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和每一位家长进行交流。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个体,都有其不一样的特性和表现,老师不可能把握孩子在幼儿园以后的情况。因此,家长应该加强和老师的交流,让老师更加了解孩子在幼儿园之外的情况,这样有益于老师在幼儿园活动中更好地进行对幼儿的引导和帮助。

综上,幼儿园一日活动教学对幼儿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但面对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也要正视,采取合适的办法改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