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范文

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

篇1

>> 谈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优势和劣势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势和劣势 小语种对大学生(非小语种专业)就业竞争力影响调查 小语种专业和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去向分析 外语非通用语种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及翻译能力培养研究 小语种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赣南地区药学专业学生就业趋势的分析与思考 小语种高职毕业生就业趋势 数学专业跨专业考研的优势劣势 小语种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工科专业就业工作与学生就业力的关系研究 浅谈数学专业学生在工科背景科技创新项目中的优势与劣势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实习与学生就业的综合研究 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与学生就业状况研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与劣势 非洲的优势与劣势 劣势与优势的转变 保护的优势与劣势 数学专业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研究 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面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01-20/2013-09-22

[3]吕霄霄.对江苏省外语专业小语种建设情况的调查分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4]金志茹.论区域性小语种的就业优势与前景[J].海外英语,2013(13)

作者简介:

张育萌(1993~),女,天津人,现就读于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中日高等教育比较。

篇2

    自 2003 年大学扩招后的第一批本科学生毕业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教育部在每年各类高校就业工作会议和文件中,都着重强调要高度重视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和援助工作。就高校而言,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对于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为了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现状及其成因,我们面向浙江工业大学等浙江省内 10 所高校的 1000 名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在受访的大学生中,存在就业困难的人数比例占 42. 7%。可见,就业困难群体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本文重点从就业认知和就业现状两个角度,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特征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

    就业认知包括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及所持的就业态度,还包括大学生对理想工作地和行业的选择期待。通过问卷调查,我们看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普遍持悲观态度,有 75. 8% 的就业困难学生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就业困难群体中超过五成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正常。在理想工作地的选择方面,无论是就业困难群体还是非就业困难群体,都倾向于杭州和浙江省内其他县市,这与高校生源来源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与浙江省经济活跃的态势相关。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和非就业困难群体在理想工作地的选择方面无显着差异。在行业选择方面,无论就业困难群体还是非就业困难群体,首选的三个行业方向依次是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但是,就业困难群体愿意去私营企业工作的比例仅为非就业困难群体愿意去私营企业工作比例的二分之一。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观念和基层就业心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为改善和提高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思路。

    就业现状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生在求职准备和求职实践中的实际状况,通过比较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和非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现状差异,从中可以找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实际求职过程中的优势和弱势。在职业规划目标方面,高校就业困难学生普遍表现出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仅有三成的就业困难学生表示了解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非就业困难学生中有一半以上了解,甚至非常了解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可见,对职业规划目标的了解程度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实状况,对职业规划目标的定位和了解越清晰越符合自身的状况,在求职过程中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要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不但要做到知己,还要做到知彼。即除了对自我职业目标的明确定位外,还要了解专业、职场状况,抓住有利时机为自己进入职场做好准备。在问卷调查中,将近一半的就业困难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就业困难群体中对职场了解甚至非常了解的人数比例是非就业困难群体中人数比例的二分之一。对专业了解和职场了解的欠缺,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求职空间。

    从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特征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并非单因素作用的结果,也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并长期作用的结果。我们将这诸种因素归为四类主要矛盾,以此来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原因。就业形势的开放性与就业观念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

    当前,随着经济转型的基本完成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形势整体保持开放性特征。劳动力市场上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基本保持平衡,影响人才流动的各种因素公开透明。即便如此,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自身对就业形势的盲目悲观、对就业地域的盲目热衷、对基层就业的盲目排斥,造成了就业观念的盲目封闭。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由于生理、心理、学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持过分消极态度。他们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将就业困难归因于外在就业形势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在就业市场上屡屡受挫。同时,狭隘的就业地域选择和行业选择观念,更加剧了就业困难群体的弱势地位,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优势群体越强、弱势群体越弱的“马太效应”。

    人才需求的时效性与人才供给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高等教育作为根植现实、面向未来的事业,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和未来社会的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全球经济生命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的需求成为人才流动的航标。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复杂的、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发展中某一元素的微弱变化也将有可能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急剧变迁,这就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变迁的“蝴蝶效应”。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和办学体制的相对滞后性,自然暴露出人才培养的诸多弊端。高校在专业及课程设置上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无法抓住人才需求的时效性特征,“因师资设专业”、“发展容易上马专业”等现象比比皆是。这种闭门造车的后果,直接导致了人才供给的相对滞后性,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客观因素。

    就业能力培养的弱习得性与就业能力运用的强实践性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和产业机构的升级,对实用型、服务型、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而大学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职业素质方面与就业市场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求职时普遍存在有知识、缺能力的现象,这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中尤其突出。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普遍存在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了解,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对目标职业环境不了解的“三不了解”状况。因而,在大学阶段片面关注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自我管理能力和可迁移能力的培养。相关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而学生最缺少的是责任心、敬业精神和就业能力。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实践性的就业能力,正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所最欠缺的能力,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关键因素。

    求职竞争的高风险性与就业心理的低承受性之间的矛盾。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一些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缺乏对自身情况的客观分析,而难以给自己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在求职过程中简单地以他人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由此产生了盲目攀比心理和依赖心理,造成有业不就的现象。还有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因主观上求职态度消极、求职竞争能力较弱和客观上求职时机不利等现实因素,造成求职竞争中的屡屡受挫,进而导致心理失衡和出现自卑心理。攀比心理、依赖心理、心理失衡和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求职竞争中低承受性的具体表现,显然不适应人才竞争的高风险特征,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内生因素。

    二。

    我们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特征和成因分析,初步掌握了该群体的系统结构。为了帮助和改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系统状态,挖掘该群体的就业优势,创造可能的就业机遇,克服就业弱势,规避可能的就业威胁,我们提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策略。

    尽管在就业市场上,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并不占有普遍优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但我们可以通过充分挖掘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优势,为该群体的顺利就业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从群体属性来看,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本质上仍然属于大学生群体,尽管在就业观念、就业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适应状况,但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与此同时,他们又具有相对独立的人格,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相对非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总体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

    这几个方面的优点,使得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仍然占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当前,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确立了较为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在如此良好的就业体制和就业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只要善于把握政策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文化素养等优势,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就业前景。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主要体现为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作为享有人力资本优势资源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虽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拥有学历优势和政策保护优势,但是在外界赋予的优势外衣保护之下,大学生若一味地把自己禁锢在象牙塔中,只偏重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能力的习得,只注重个性的过分张扬而忽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只注重自我感觉的过分良好而忽视社会的现实需求,便很难为自己赢得竞争优势。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大学生群体内部就业竞争力加大; 地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失衡,导致传统产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收能力明显下降。在外部竞争环境的威胁面前,大学生若不注重发挥自身的优势,将直接沦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困难一族。这说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要想在就业市场上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群体优势,敢于、勇于面对就业市场上的各种威胁。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劣势,主要表现为就业观念的封闭性、就业能力的弱实践性、就业心理的低承受性。这些劣势遇到外部环境的不理想,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陷入最不利的就业境地。对此,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尤其是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关注和帮扶工作; 另一方面需要高校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的投入力度,引导就业困难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适时调适大学生的不良就业心理。

篇3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最为关注的事件之一。近年来,随着“艺考热”的兴起,全国艺术类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多。当越来越多怀揣着“艺术梦想”的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在现实的择业环境中遭受挫折的时候,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如何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摆脱就业困境,培养其健康的就业心理非常重要,因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其专业能力、文化及道德素养等方面,同时也取决于他们的就业心理状况。本文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时所面临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优化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提出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对他们顺利就业有所帮助。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现状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它的产生、变化与发展过程因为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复杂的特点。艺术院校大学生是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具有当代大学生共同的就业心理特征,也因为其专业的特殊性及个性特点的差异在就业心理上有着与其他院校大学生不同的特点和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岗位竞争,一些艺术类大学生表现出了积极的就业心理,如:竞争意识加强、自我肯定意识浓厚。但也有部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存在许多问题,笔者以四川大学、四川音乐大学和成都理工大学920名艺术类大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认知心理问题

“大学生就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及其周围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在就业中对事物的推理、判断。”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认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认知不准确和就业信心不足,易导致自卑心理。

1.自我认知不准确

雅典德尔菲神殿,有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认识自我,对每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对求职者而已,尤为如此。大学生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有的放矢。否则,很可能会出现盲目从众的就业心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然而,目前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对自己了解不足,也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问到:“你的就业优势和劣势是什么?”75%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如果不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改变自己的缺点,努力提高自己,同时对自己的优势进行培养的话,在职场上很难扬长避短,进而合理定位。对职业没有明确的定位,使一些艺术类大学学生盲目求职,屡屡受挫。

2.就业信心不足,易导致自卑心理

面对就业压力,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就笔者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就业前景有信心的仅占41%,大多数人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信心,觉得自己的就业前景渺茫。

就业信心不足,容易导致自卑心理。艺术专业学生因高考入学文化分数较低,在择业过程中,往往觉得自己的综合素质不能和文科、理科的学生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例如:一名音乐专业毕业生应聘某公司的员工综合素质培训员,本来这个岗位非常适合她,该女生会唱会跳,口头表达流畅,但她到求职现场后自动放弃了面试,原因竟然是“其他求职者都是名校的文科毕业生”。所以,事实上,部分优秀的艺术类大学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除了跟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有关外,自卑退缩的心理也是主要因素。

(二)情绪心理问题

1.焦虑心理

就问卷调查显示:面对就业学生觉得有压力的占到90%,而压力大多表现为焦虑紧张,统计表明:在面对就业时,学生有焦虑紧张情况的占到了77%。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能对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过度的焦虑会给人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

2.抑郁心理

“抑郁是在长期持续的精神刺激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以情绪低落、忧郁、沮丧、压抑、自责等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状态。”面对就业压力,在求职过程中,部分学生产生抑郁心理。在面对就业困难时,觉得前途渺茫、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这种心理反而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三)社会心理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就业期望心理过高。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期望是指大学生在就业、择业时对自己未来作打算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期望过高,比如:在对薪金的选择上,艺术类大学生对就业薪金的期望通常较高。就“你对求职工资待遇的要求”的调查问卷显示: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把年薪40 000视为底线。但根据对已毕业的艺术类学生薪酬调查,平均年薪在25 000元左右。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艺术院校高昂的教育投入,大学生希望毕业后能有高回报。但受整个社会用人成本大环境的影响,这种希望往往很难实现。期望过高与现实不符,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失衡。

二、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既有社会、家庭的因素,也有学生个人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近年来“艺考热”兴起,全国艺术类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减少的矛盾较为突出。以四川省为例,2006年,四川省艺考考生3.2万人,2009年58783人,2010年63751人,2011年68775人……根据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四川艺考报名“高烧不断”。在“艺考热”的利益驱动下,部分院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盲目扩张的背后是毕业生人数剧增,而就业岗位有限,增加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另外,我国就业市场存在不正之风,这些因素冲击着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使一些学生心态失衡,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

(二)家庭因素

艺术教育是一项需要高投入的教育,艺术类大学生的父母从小就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大量的财力、精力,父母对他们也自然地有着更高的期望,而这种期望转移到学生身上时,会使得部分学生在就业时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和更多的焦虑。

(三)学生自身因素

普遍而言,大学毕业生一般22岁左右,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加上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依赖性很强、对社会了解较少,就业前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在就业时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就业环节中的种种压力时,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三、解决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社会的就业机制

就业机制的完善是建立在良好的社会运行基础上的,全社会应该为毕业生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首先,用人单位应当减少各种就业歧视,尊重毕业生的人格利益和其他利益,减少性别歧视等各种就业歧视条件,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另外,各艺术类高校也应该加大改革力度,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同时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加强自身专业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应对市场挑战。

(二)重视家庭教育

就业是大学生家庭生活的大事,家长更要理解和关心孩子的就业。第一,家长要确定适当的对子女的期望值,切实估计子女的能力和素质,不对子女的就业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第二,家长应尊重子女的主观愿望,不要代替子女进行职业规划,要给子女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第三,家长要主动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就业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缓解他们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压力。

(三)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合理是其就业压力加剧的主要原因。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没有充分的认识,在择业过程中一味地追求高收入、专业对口等等,盲目攀比。还有部分学生将就业只定位在大城市、大单位,对偏远地区或是一些基层工作不屑一顾,产生了严重的偏执心理。因此,我们需要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摆正就业心态,让他们能够做出理性的待遇定位、求职地区定位和职业定位。在择业时不要仅仅考虑工作的地点、收入等,更要把职业与自身的发展相结合,考虑到能否通过这个职业发挥个人的才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2.正确认识自己,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

在面对就业时,艺术类大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自己,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才能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首先应当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自身的优势劣势、个人的工作能力有完整客观的认识,才能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从自身的情况出发,摆脱从众心理,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找到令自己满意的职业。

3.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艺术类大学生在择业求职时只有树立就业自信心,相信自己的才能,鼓起勇气去迎接挑战、参与竞争才能成功。当然,自信不是自负、自傲,自信要以良好的综合素质为基础。所以说,要真正树立自信心,就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真才实学为基础,才是真正的自信。

面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应该高度关注,毕业生自己也要进行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调整好心态,形成良好的就业状态,才能逐渐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注:此项目为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2SB134

参考文献:

[1]刘慧,狄敏.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3(9):45.

[2]曹鸣岐.论大学生焦虑情绪的调节[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79.

[3]褚惠萍.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J].当代青年研究,2006(4):66.

篇4

1SWOT理论概述

SWOT理论也就是SWOT分析法,也叫优劣势分析法,是一个企业的战略分析方法,通过这个方法可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存在什么机会,会受到什么威胁。企业使用SWOT分析法对自己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认清自身的情况,从而把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并结合公司的战略进行部署,推动企业的更好发展。SWOT分析法虽然是企业的一种分析方法,但是它在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1]。

2大学生就业环境的SWOT分析

2.1外部环境威胁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来说,他们面临的外部环境威胁主要来源于市场上激烈的竞争。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大,就业岗位不足,市场狭小的情况十分严重,难以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此外,高校在自身的专业设计上,也存在和社会脱节的情况,加上社会格局变化快速,有的专业就业局势尴尬,用人单位在可选情况较大的情况下,在进行招聘的时候会有着较多的限制条件,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难度重重。

2.2外部环境机会

大学生经历了系统化的学习,不仅在自身的专业能力上有着较强的水平,同时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中,他们也培养了较强的综合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对于不同岗位工作的适应性会有一定的基础,因此使得就业的概率大大的增加,成为了“万金油”。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他们更喜欢选择一些综合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的员工,因此大学生获得了一定的青睐和优势。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在大学生的就业上提供帮助,这些政策的出台也给学生带来了比较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机会,为他们的就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3内部优势

大学生是知识分子的主要代表,他们思维活跃,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想象力丰富,与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员比起来,他们有着相对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这在就业竞争中能凸显出优势。对于社会环境,虽然大学生缺乏经验,但是他们自身还是有着比较强的适应能力的,对于一些新鲜的事物来说,接受能力强,容易跟得上社会的发展步伐。同时,由于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大学生的思维、习惯、思想都更符合社会的需求,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也养成了一些良好的习惯、思维方式和道德品质,这些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有利的条件。

2.4内部劣势

就业的主体是高校毕业生,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意识比较淡薄,就业观念也相对落后,很多学生并没有提前做好就业的准备,而是到了毕业季才慌慌张张地择业。受到父母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就业上还是过于追求“编制”,没有能够根据时代的特点进行转变。有的大学生眼高手低,自身的就业心理素质比较差,在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不对口或者不理想的情况,他们容易出现心理上的波动和不安。此外,自我评估能力不足,对于自己的能力和优势评价不够客观,导致学生在就业上存在着影响和偏差,这样的能力不足也形成了学生在就业上的劣势。

3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情况

3.1对于就业政策不够了解,解读能力薄弱

就业政策是国家和政府推出的推动大学生就业、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益的一些惠民措施,是稳定性较强、风险性较低的重要资源。如果能够对就业政策把握到位,就可以更好地在就业中获得优势和收获。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对就业政策的把握是他们的基本职责,也是他们应该具备的能力。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了解有助于他们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对就业政策的把握会推动他们在就业中得到更好的帮助。当前,我国不少的大学生对于就业政策没有很好地重视,有的即使重视了,也因为自身缺乏良好的解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得在政策的把握上不够得当和准确,从而不利于自己就业行为的进行和就业良好成果的呈现。

3.2自我评估定位能力不足,评估结果不准确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学生如果能够对自我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那么在就业的时候就会更有针对性,成功率会更高。自我定位是需要进行自我评估的,通过自我评估可以更好地进行定位。当前,我国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对自我能力进行合理、准确地评估,对于自身的能力状况不够了解,从而出现了就业的期望值过大、本位思想严重、好高骛远的情况,没有能够很好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环境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估和定位,最终导致实际就业与自我能力上的偏差,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发展和用人单位的发展,也使得国家的教育资源和其它资源出现了浪费的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对自己进行了评估,但是评估不准的情况是常见的,其主要原因不仅在于他们对自身的了解不够清晰,同时也在于家庭对他们的一些影响。有的学生受到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较为严重,滞后的就业观念等使得他们的自我评估和自我定位不准确、不科学、不实际,从而就业成功率大大下降,就业满意度也得不到提高。

3.3就业技能不够突出,竞争力不强

就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比拼的不仅是学生自身的能力,同时还有他们的就业技巧和能力。因此,就业技能是就业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业技能是一个十分广义的概念,它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大学生的语言表达、简历制作、临场表现、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等都是它的一部分。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对新媒体和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是就业技能的一部分。当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在综合就业能力上显得较为薄弱,尤其在人际沟通方面,虽然他们在这方面凸显出和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优势,但是从整体的沟通能力角度出发,还没有达到社会的需求状态,和相近学历的人比起来,没有体现出更大的优势,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不自然或者怯场的情况,考虑问题不够周到,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同时在自身的礼仪、职业素养上也不够突出,不能使自己在就业中占据先机,获得招聘方的青睐从而赢得更好的岗位。就业技能不突出最终也会影响大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使得他们在就业中不占据优势地位。

4基于SWOT理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4.1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述

就业能力的概念最早诞生于上个世纪初的英国,它指的是“可雇佣性”,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获得并保持一份工作的能力。一般来说,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仅指的是他们完成就业的过程,更应该注重他们对这份工作的完成情况和持久拥有情况以及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履行情况。

4.2基于SWOT理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就业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在大学生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大学生活,避免虚度光阴,同时也能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地关注社会的需求,了解自己专业和理想职业的发展现状,以便于学生进行更好的调整,并为之制定可行的计划。我国的高校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上,一直都是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来进行。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可以让其尽早地为自己做规划和打算,一步一步地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资本,近年来根据创业的号召,一些高校也增设了诸如“SYB创业培训”之类的课程。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抓住服务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能力提升这两个立足点[2]。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前提,根据学生本身的特点和需求打造个性化的指导模式,帮助学生进行提升。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引导,使学生能自己更好地发展,并且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找到回归到群体的共性当中,而不是一味的个性化,导致与社会的需求相去甚远,成为一个异类,惨遭社会的淘汰。(2)加强实践基地的建立,为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各个方面来共同促进,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要勇于创新,不要一味地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磨灭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业指导课程由于内容的特点在教学方式上是更容易进行创新的,因为它是一门从理论起源但是最终需要回归到实践的一门实用性课程。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上,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就业技能大赛、职场模拟活动、求职观摩等等,将理论性的课堂搬到实践性的操作场合,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就业的每一个环节,并且从自己亲身感受的角度触发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课程的学习中有选择性地进行知识的补充和知识的建构创造。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注重加强实践基地的建立。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来说,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亲身的感受中自己体会、不断打磨,从而进行调整和提高,因此,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社会上的一些企业进行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让他们在不断地体验和锻炼中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3)改革培养方案,注意就业教育。在高校中,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每个高校都会有的,但是具体的开展效果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在于就业教育工作没有很好地融进人才的培养方案中,缺少了系统化的背景,使其得不到重视,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从而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起不到良好的作用。高校应该把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和人才培养进行结合,通过培养方案来呈现和实现,加大就业教育的比重,切实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3]。(4)提升师资力量。很多高校从事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都是辅导员,他们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能力,难以在就业指导的方式上进行更多有意义的变动,对于课程内容和指导方式的把握都比较局限。同时,受到辅导员工作现状的影响,繁琐的日常工作使得他们很难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就业指导的施教者自身的水平和整体的师资结构对于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是有较大的影响的。虽然辅导员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比较多,也接受了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从师资力量和水平上来说还是有所欠缺的。要想做好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工作,就需要对教师队伍进行改善和调整,多引进相关的专家和学者,通过开展项目性的科研工作,提高整体的师资水平。在人才引进和师资结构组成上,学校本身对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的态度也是十分重要的。很多高校对于就业工作只重视最终的就业率,因为这个和学校的招生息息相关,因此忽略了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教育过程的质量才是决定最终就业成绩的重要因素。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意识不到位,才会使得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师队伍素质上升缓慢,跟不上社会格局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要求。部分从事这方面教学的教师本身并不专业,这种状态决定了整个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达不到社会的标准,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因此,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十分重要,要从自身来提高,也要注重社会资源的良好整合,外聘一些企业的优秀人士担任校外的导师,定期做客就业指导课程,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切实性的帮助。(5)加强就业心理教育。从SWOT理论分析来看,大学生在就业方面自身的心理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有的学生因为心理素质不够强,使得自身的劣势在不断的增加[4]。近些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方面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从而出现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教育,要组建专业化的心理教育队伍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确保他们处于一个健康、积极的状态,为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心理和思想方面的有利帮助。在就业的心理教育方面,高校要注重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心理的调查和跟踪,尤其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建立追踪档案,开展干预治疗工作,避免引发严重的后果。

5结语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个人性的问题,它也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基于SWOT理论对大学生的就业环境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将有利于学生的更好成长。

作者:刘陈姣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崔海英,王淑仙,栗蕊蕊.大学生就业能力解析及就业能力提升策略——基于SWOT理论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0(2):27-31.

[2]李海兆,孙晓明,左杨,等.基于SWOT理论浅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1):31-33.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SWOT分析;志愿服务;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参加志愿者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通过体验自己学习和工作上的成功与不足,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地完善自我,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对大学生来说,志愿者实践是他们受教育、长才干的重要渠道。用人单位大多喜欢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大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自身进行客观评价,同时也对不同职业的发展前景和任职资格有一定的了解,这对将来顺利择业、成功就业十分重要。

1 基于SWOT分析法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育体系日益完善,高校毕业生也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逐渐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报告,2010—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630万,660万,680万,699万。相比较2000年的107万高校毕业生,2013年毕业生已经达到2000年的七倍左右。从数据中不难得出结论,大学毕业生不得不抛弃“天之骄子”的身份,而需要直接面对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人才竞争。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里一个意义重大的特殊群体,不仅受教育水平高,而且也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优秀人才。然而,就是这样的优秀群体,在就业方面竟然会是那么尴尬。究竟为什么大学生就业被置于如此尴尬之境地?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使用SWOT分析法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大学生群体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

1.2 大学生就业的优势(Strengths)

专业知识的大量积累是大学毕业生的最大优势,同社会上其他人员相比,大学毕业生具有本科或研究生程度的文化水平,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知识面较宽且全面,又有较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社会知识,对事物较有领悟力,有些东西一点即通,所以能得到社会的欢迎。

1.3 大学生就业的劣势

大学生在校学的知识偏重理论方面,实践能力差,动手能力不强。很多大学严进宽出,许多学生自律意识差,大学几年,只是为了得到文凭而已,自身没能力。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4 大学生就业的机

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经济复苏的浪潮下,对人才的需求定然增加。此外,现如今大学生和企业用人单位有了一定的自,市场机制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愈来愈明显,毕业生就业工作已进入规范化。

1.5 大学生的就业威胁(Threats)

就业人数陡增,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严峻的就业形势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压力加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和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此外还有研究生向下挤占大学毕业生位置。就业人口过剩出现,而就业市场容量并没有增加,使得劳动力就业市场不堪重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2 志愿者服务活动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影响

基于SWOT分析,大学生需要改进自身素质来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从而在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大学生就业所需素质可以抽象为四个方面:大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大学生心理素质;动手实践能力。这四项大学生就业素质构成了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体系,也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四项基本素质。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人生价值观的提升、心理素质的锻炼、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有深远的影响。

2.1 大学生志愿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运用的能力

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通过志愿服务这一平台,反复实践所学知识技能,熟悉业务。大学生在志愿者服务工作中发现问题,学习新技能。大学生也在志愿者服务中发现自己专业学习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优势之处加以强化。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2.2 志愿者服务有利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塑造

大学生作为志愿者队伍中最活跃、最积极、最集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群体。志愿者服务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同时也使大学生人生价值中的社会价值得到提升。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培养理想人格、塑造个体内在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宗旨和内容要求志愿者要以自愿和奉献的精神参加社会服务活动,这就决定了它是一项高尚的社会道德实践,它引导大学生摒弃金钱至上和贪图享乐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它以社会公益为基点,不计报酬,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引导大学生抵御唯利是图、等个人主义思想腐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是崇尚科学,善于思考,知识层次较高的青年群体。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人至上、享乐至上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些大学生,使他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实用化。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也摧残和侵蚀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出现了道德的滑坡,有的开始感到茫然、疑虑、紧张、压抑、空虚,从而造成信仰危机,这些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也有利于大学生塑造职业道德。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走上就业岗位前的一次“演习”,是其自觉提升个人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廉洁自律精神的平台

2.4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人们在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素质。它包括科学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生产实践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形式多样,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使大学生在艰苦锻炼中和切实实践中成才,同时大学生在志愿者活动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锻炼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和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有助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地充实、完善和提高,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一蓉.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同轨的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2 赵弘.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提升就业能力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 (1).

3于晃,朱相远.青年志愿者与大学生就业[J].北京观察,2009 (3).

4卓汉容,谭建光.中国社会志愿服务转型的探讨[J].江海学刊,2001 (3).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就业难救济途径

当前,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难,尽管这只是众多社会问题的微小组成部分,但由于农村学生占了全国大学生的15%~17%,且他们属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这一问题广受社会关注。

一、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例如大学生村官制度、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以此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难以根本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现行的户籍制度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是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从户籍制度来讲,由于户口的限制,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城市就业受到限制较多。当前,国家在努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但是相当部分的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编制考试,都对非本地生源学生进行了限制。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来看,由于这个制度的存在,城乡之间的教育投入差距巨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薄弱,导致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基础没打好潜力就有限,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地位。

作为人才培养的实施机构,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存在批量培养的弊端,即不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都按照统一的培养目标进行培养与教育,导致农村学生不能将自己的就业目标与城市学生合理区分。由于农村学生就业资源的缺乏,在求职竞争中又无法与城市学生抗衡,从而处于竞争劣势。从高校的就业指导来看,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但是,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针对农村特点开展的工作还不多,这也导致了他们回农村就业的意识不强,从而影响就业。

不可否认,有相当多的农村大学生素质非常突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骨干人员有相当部分是农村出身。但从整体而言,由于先天基础与后天学习环境不良,农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确实有弱化现象,不论是基础知识还是工作技能,与城市学生相比确实出现一定差距。从择业观来看,农村大学生相对来讲比较落后、陈旧。他们认为自己好不容易走出农门,即使不当国家干部,也要成为坐办公室的白领,普遍偏向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想留在城市发展而不愿意回到熟悉的农村。城市大学生的择业观相对比较新,对自身的分析比较透彻,职业目标比较明晰,因此就业前景也较好。择业观的差别,成为农村大学生失业或就业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救济途径

国家与社会的救济。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个社会问题,在支付高额教育投入之后不能顺利实现就业,已经在农村地区造成不良影响,导致农村大学生比例日趋降低。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国家有义务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统筹解决物质资源、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不仅应该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就业环境,而且应该针对其弱势地位给予适当照顾,引导他们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促进顺利就业。从社会层面而言,新闻媒体要从舆论上营造对农村大学生有利的环境,加强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同时,对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进行舆论引导,使农村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难有更清晰的认识,逐渐增强宽容度,为农村大学生就业提供轻松的舆论氛围。社会公众也应该转变对农村大学生的看法,关心农村大学生的就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与就业机会。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农村大学生,因为他们身上有很多优点是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所迫切需要的。

高校与家庭的救济。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与高校扩招有一定联系,饱受争议的高校扩招应当适可而止,将工作重点从量的扩大转到质的提升方面来。对于农村大学生,高校应当从各个方面给予特殊帮助。例如为他们提供各种勤工助学活动,培养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和各种比赛,培养特长爱好,锻炼社交能力;改进对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引导他们确定适当的就业目标,克服就业心理障碍;加强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就业竞争力等等。相当部分农村大学生在城市里生活得并不容易,但仍然愿意在城市里待着,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家庭。家庭的宽容是最大的救济,在子女选报专业时,家长应该将目光转向农村,选择适合在农村发展的专业。

当前,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工作,农村也迫切需要各种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农村的就业市场非常大。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预计将达到60%,城市的容量是有限的,与其在城市挣扎不如在农村驰骋。在子女毕业就业时,家长应合理降低对子女的要求,改变功利、短视的思想行为。应形成新的观念,即高等教育对子女综合素质提高起重要作用,即使毕业后回乡创业,也会有更多的发展潜力,会带来更大的更长期的回报。农村大学生的自我救济。就业问题从宏观上来讲是社会问题,但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学生个人。无论是政府、社会的救济还是高校、家庭的支持,其影响毕竟是缓慢的、有限的,只有个人的自我救济才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救济之路。针对就业难,农村大学生应当加强自我反省,及时调适自己。

一是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同时,注重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争取在大学期间培养一项文体技能,缩小与城市学生的差距。

二是主动锻炼吃苦耐劳品质。农村大学生的吃苦精神好、抗挫折能力较强等特征,是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优势所在,一些用人单位也欣赏农村大学生踏实认真的精神,愿意优先聘用农村毕业生。因此,要充分发挥这个优势,赢得用人单位青睐。

篇7

态势分析法(也称道斯矩阵),是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是竞争情报分析常用的方法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企业要发展并战胜竞争对手,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企业自身的条件,即优势因素和劣势因素,以及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即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其目的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外部因素,通过调查罗列出来,并依照一定的次序按矩阵形式排列起来,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如对策等)。运用这个方法,有利于人们对组织所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制定发展战略和计划,以及与之相应的发展对策。制定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劣势因素,利用有利因素,化解不利因素;考虑过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各种问题的态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实现了从“统包统配”到“自主择业”的重大变革。本世纪初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和机制,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模式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但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体制性和非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面对严重的金融危机形势,大学生就业面临空前的压力,不仅增强了大学生就业的紧迫感,而且引发了比以往更多的心理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这就要求各高校切实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按照态势分析法,当前大学生就业从内部体制机制看,既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优势因素,也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劣势因素;从当前金融危机所导致的经济发展困难局面看,既有许多有利于克服就业困难的有利条件,也有一些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不利因素。

1、优势因素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与全社会的岗位数量和结构、就业市场发育程度、社会保障体系等就业环境密切相关,又与教育系统内部的人才培养数量、结构、质量紧密相连。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创新体制机制。经过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两次重大变革,政府、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就业服务、就业机制日趋成熟。可以说,无论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相对于美国等国家的政策法规,中国各级政府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并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各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按照“三贴近”的原则,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载体。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提高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此外,各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人员,“动员千军万马,走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用尽千方百计”,抓学生就业工作,并进一步认识到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的重要性。

2、劣势因素

随着高校扩招,近年来毕业生数量连年走高。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512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m2009年有近611万大学生毕业,比2008年多毕业52万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加之中、高、低端劳动力相互挤压,社会总体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作为高端人力资源的大学生,他们面临的突出问题仍然是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前者主要是由就业信息不充分、传播不顺畅等原因造成,后者主要源于求职者技能与空缺的职位不匹配。当然,也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有关。在传统文化和思维定式影响下,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主流意识仍是去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大的科研院所,许多学生追求的目标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差距。而我们对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特别是揭示和发现金融危机环境下,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思想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尚有不小差距。如果择业中的思想症结找不准或不解决,以人为本就难以落到实处,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就难以结合起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有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

3、有利因素

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我国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措施,通过了到2010年底投入总额超过四万亿元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刺激方案。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100万人的就业。连同其他配套措施,这些刺激经济的政策将从根本上为就业需求的扩大提供保障。2009年伊始,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当前,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时刻,越来越多的高校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着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业形势越严峻,越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也是学校提升就业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契机。

篇8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610万新高,预计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继续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2010年大学生就业面临挑战。在严峻的现实条件下,是否具备就业能力,成为大学毕业生能否就业的关键。

就业能力需求水平因学历、岗位不同而存在差异

从用人单位的需求出发,大学生就业能力包含知识要素、技能要素和态度要素。具体而言,知识要素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技能要素包括科学思维技能、自我控制技能、管理技能、理解交流技能和操作技能等;态度要素包括个人特征、意志品质和职业素养。在就业能力所包含的各方面中,企业对研究生的能力需求水平除个别项外,均高于本科生。这说明企业认为研究生比本科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各方面更有竞争优势,因此对高学历人才有着更高的期望,对其能力水平也有更高的要求。

企业普遍认为实际操作能力是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必须扎实掌握的,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优秀的意志品质是完成工作的先决条件,不因学历不同而有差别。企业对管理类与研发技术类专业的毕业生的能力需求有所差异,这说明不同专业背景或不同工作性质的岗位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上也不同。

企业、教师、学生对就业能力认知存在差异

在大学生就业能力认知上,企业和高校均认为“责任感”是最重要的要素,学生则认为最重要的是“自信心”。企业、高校和学生在最重要的就业能力要素上看法基本一致,只是次序略有不同。研究发现,实习经历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认知产生影响,进而就会影响到企业和学生对就业能力重要性看法的差异大小。分析表明,学生在企业实习时间越长,越容易了解企业更为看重哪些个人素质。

此外,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大小也会影响学生和企业间的就业能力认知差异。这就要求高校在日常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多设置与实际专业能力提升相结合的课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建立规范的实习制度,推动学生参加企业实习,增加对企业岗位的能力需求的了解;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及时了解企业信息,明确能力提升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重视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对就业能力进行科学评价

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日益突出,学生就业状况的好坏已经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学校或专业的办学质量和培养效果。虽然毕业生就业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是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要问题。因此,在评判高校办学质量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考察其毕业生就业能力状况。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我就业,而且可以带动他人就业,是创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高校毕业生创业除了应考察是否拥有商业机会和资源优势外,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拥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优秀团队,大学生本身的人力资源素质将是创业成功的核心要素。因此,高等教育应当更加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特别是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就业意识等方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时,需要综合研究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满足就业时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调研设计出既符合专业发展规律又满足市场需要的各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按照通用能力、专业能力的分类体系将培养目标转化为能力标准,培养效果也应以能力标准的达成作为衡量标志。

高校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学生就业能力测量指标体系,通过应用性工具的开发,一方面帮助高校评价和跟踪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不断调整教学方向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分析自身优劣势,帮助学生和用人单位实现双向匹配。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信息采集和工作

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人才服务机构应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收集有效岗位需求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科学的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定期向大学生人才市场。明确的市场需求信号不仅能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而且将有效引导教育部门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教育部门应根据大学生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专业设置,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高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设计时要有市场需求导向,而目前很大的问题是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没有清晰的表达,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缺乏有力的人才规划和信息,没有明确的市场信号就很难指导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

以培养就业和创业能力为目标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我就业,而且可以带动他人就业,是创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高校毕业生创业除了应考察自己是否拥有商业机会和资源优势以外,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拥有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优秀团队,大学生本身的人力资源素质将是创业成功的核心要素。因此,高等教育应当更加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特别是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就业意识等方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篇9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巧实力 培养途径

[作者简介]欧成学(1968- ),男,四川仁寿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四川 德阳 6180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094-0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但大学生就业难是相对的。常见的求职现象是,学历、专业和毕业院校相同的大学生,有的凭借过人之处让用人单位“一见钟情”,而有的却因素质平平而求职无门,究其原因,正是大学生在就业巧实力方面存在差距。就业巧实力是大学生在职场竞争中具有优势,提高求职成功率的重要法宝。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就业巧实力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决定性因素。培养大学生就业巧实力已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是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和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巧实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巧实力是指除学历层次、毕业院校、专业因素之外,大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相对优势或相对独特的素质并在职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吸引力和影响力。就业巧实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结果,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学生就业巧实力决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影响就业质量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巧实力表现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创新精神、团队精神、职业道德、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就业观、特长、礼仪、求职技巧等诸多方面,它包括智力因素,但更多地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如果大学生综合素质高,优势或特长突出,就业巧实力就强,就能在职场竞争中轻松胜出;反之,如果大学生综合素质平平,而且还有素质“短板”,就谈不上就业巧实力,在职场竞争中自然处于劣势。

二、培养大学生就业巧实力的必要性

1.大学生就业巧实力存在的不足。总体情况而言,大学生专业理论较强,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但是,在职场竞争中,部分大学生就业巧实力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大学生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大学生在实训、定岗实习方面,普遍存在重视不够,资金、设施、师资、管理和考核方面都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创造才能的培养。更有甚者,一些大学生主动学习不够,上进心不足,沉溺游戏,荒废了学业,理论基础不扎实,实践技能差,既缺乏就业巧实力,又影响职业发展后劲。

第二,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大学生自我定位过高,好高骛远,总想一步到位,片面追求机关事业单位、大企业、大城市,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就业中有等、靠、要思想,缺乏创业精神;随意悔约,在求职简历中弄虚作假,缺乏诚信意识;频繁跳槽,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和对职业的忠诚度;不注重职场礼仪和言谈举止,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因就业技巧的缺乏使自己输在“临门一脚”。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使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失去了目标方向,结果可想而知。

第三,技能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技能结构单一,对相近专业技能了解掌握不足。技能单一,直接影响转行、转岗,企业往往更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人文素质欠缺,综合素质不高。与专业工作相关的职业道德、管理、法律、礼仪、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和素养明显不足。

2.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往往工作和生活环境相对艰苦,工作强度较大,对大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大学生能吃苦耐劳;二是要求大学生素质全面,喜欢复合型人才;三是要求大学生实践能力强,有实践经验;四是希望大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概括起来,就是要求大学生上手块、干得好、留得住、后劲足,这些新的要求与大学生实际素质还存在差距。

3.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第一,国家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初见成效,已经波及相关产业,全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市场对大学生需求成下降趋势已成定局。第二,高校的扩招,使高校培养规模越来越大,培养质量却有所下降。第三,全球经济低迷,部分地区局势动荡,中国对外贸易、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受到影响。这些因素势必造成大学生供给相对过剩,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三、培养大学生就业巧实力的途径

篇10

【关键词】就业困难;就业指导;社会需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招生与就业命运相连这对双生儿已被提上从国家政府到平民百姓的日常话题。尤其是近三年,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随之在高校中出现了这样一群人――“就业困难群体”。这个群体的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而缺乏就业竞争力,无法获得合适的就业机会。这部分大学生成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类型与成因

(一)大学生自身素质影响就业能力

1.家庭经济困难影响就业能力

我校为农科院校,大部分学生来自本省垦区、外省较为偏远的农村或城市里低收入家庭,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导致他们平时承受的经济压力要比一般的同学大,在个人素质上具有质朴的品质但在为人处事上较为木讷。在竞聘面试中,自我表达与可展示才艺的部分能力较低。同时,毕业在即,花费在求职应聘方面的费用大大增加,面试着装、简历打印、奔赴各个人力资源和高校参加招聘会的路费及住宿费等等。

2.学习成绩差影响就业能力

这部分大学生因为补考、重修科目较多,不能按时毕业、不能获得学位或勉强毕业获得学历学位,但学习成绩不好,专业素质较差,在面对专业技术质量检测、生物化验等方面工作上只能对单位望而却步。

3.心理发展不成熟影响就业能力

(1)自卑心理

家庭经济困难因素在影响就业群体发展上起到了两个极端的分化,一个是自卑心理的产生:对自身就业条件评价过低,择业信心不足,面对好的企业不知从何开始推销自己,展示自己,常常“望招聘而兴叹,望人资而却步”。

(2)自负心理

家庭经济困难因素在影响就业群体发展上另一个极端的影响就是自负心理的产生: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有的地方很有可能是在几年或者十几年才能走出一位大学生,家里人和村里人的殷切期望和口口相传的优秀评价也使有些学生产生自负心理,这样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自身就业的条件评价过高,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3)盲从心理

一部分大学生既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又缺乏对自我的认识,不能客观地分析社会的需要,因而在就业时产生随波逐流的盲从心理。他们在求职时,瞻前顾后,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并没有根据自身去就业,最终导致错过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4.形象因素、性别因素影响就业能力

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比较看重外表形象,把部分可以胜任工作却因为形象不佳的学生拒之门外。尤其是销售岗位对形象的要求稍高一些,形象不佳的学生在招聘会上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还有的用人单位对女生的需求大大少于男生。

(二)高等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轨引起的就业困难

1、高等教育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轨

目前高等教育普遍追求专业全面,但是在课程设置上内容单一,专业设置雷同严重,缺乏特色性,课程内容重复,又解读不深,且与社会需求实际脱轨。导致学生在缺乏应有的专业竞争力。

2、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专业对接不完善

(1)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执行效果有待提升

以我校某学院为例,在2013年9月曾对292名10级本科生的就业能力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中显示,64%的人表示对职业能力要求了解的程度很少或不了解,23%的人表示没有明确制定自己的职业(学业)规划目标并按照目标要求努力奋斗,只有10%的表示有一点明确,表示很明确的仅占3%。

(2)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专业对接不完善

首先,就业指导教师所教授的就业指导课缺乏专业特征。针对的方面是职业规划、简历制作、面试礼仪、就业政策讲解等。每个学院的学生所接受的就业指导教育都是综合性全面适用的教育。但各个专业的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不同。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就业优势与劣势,在指导课中不能较好的引导其扬长避短

第二,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助工作现实困难艰巨。以我校为例,每年都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开设就业能力训练营、简历制作营、创业能力训练营、公文写作能力培训等内容的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此种分类指导仍为大班上课,缺乏针对性的教学;班内人员的选拔多数以自愿报名择优选拔为原则,对于一些内向消极不主动寻求帮助的就业困难同学不能深入挖掘。

二、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因素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放缓,部分行业接近饱和,在这样社会环境下,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以几何倍的数量增加,应届毕业生群体与往届毕业生、与应届研究生毕业生、与外来务工人员群体的竞争压力都在分食着“工作岗位”这个越来越小的蛋糕。

(一)招聘会参会企业数量逐年递减

对比2013年的校园招聘会与2014年相比,来校召开校园招聘会的企业数量和招聘岗位数量均减少近1/3,企业质量也有所降低。以我校为例,作为农科院校,省垦区单位来校招聘也在企业数量上有所递减。

(二)用人单位招聘要求连年提高

除了性别、相貌等因素外,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能力等因素要求飞速提升。要求学生在专业技能强、外语好的前提下,还要具有优秀的学生干部经历,周到的为人处事能力和社会经历等。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与成因分析是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证,而在此基础上同样更需要个人、家庭、高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培养和大学生就业的全面落实,贡献一份应尽之力。

参考文献:

[1]许爱华,张月铭.大学生就业困难成因探析及就业指导对策――以南京部分高校未就业学生为例[J].出国与就业,2010,(7):16-17

[2]刘晶,张素芬,李婵.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2):47-50

[3]孙世平,孙鑫,李华.大学生就业困难帮扶体系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0,(1):58-60

篇11

关键词:社会工作;大学生;就业辅导

一般来说,当社会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而这个数值上升到15%—50%时,社会就处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而有统计数据表明,在2004年时,我国大学的毛入学率就已经超过了15%,也就是说现阶段我国正处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当然,高等教育大众化就意味着社会中有更多的人员可以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这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来说,是一个实质性的进步.但是,近年来媒体频频曝出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且随着每年毕业生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挑动人们敏感神经的社会问题.深究这个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教育与社会实际的脱节问题,也有大学生的本身能力问题,更与近几年低迷的国际经济现状有关.然而,无论是哪方面的原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始终还是要解决.于是许多大学开始在学校中就对学生们进行就业辅导工作,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社会工作介入,那么这种方法是否有效呢?

1社会工作在大学生就业辅导中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的就业辅导,其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能够以更好的姿态进入社会,不会毕业就失业,因此社会工作对大学生就业辅导有重要意义.

1.1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

根据权威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有699万高校应届毕业生,而到了2014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达到了727万,因此,2014年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在浩大的求职大军中,除了这新增的七百多万的高校毕业生,还包括了七百多万中专、职业高中、职业技校以及初中、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因此可以估算每年需要就业的学生超过了千万.并且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因素,就业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所以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校有必要导入社会工作,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辅导.

1.2社会的用人需要

在了解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原因时,有人做过这样一份调查报告,该报告写道: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缺乏“社会经验”是自己难就业的主要因素,有三成的学生认为是个人能力的欠缺造成自己难以找到工作,另外还有两成的学生认为是求职技巧的欠缺是最让他们头痛的问题.当然,这些都是学生自己的想法.同样有一份报告作了详细调查,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能力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然后还有自我表达能力和专业、外语能力.在这些能力的要求上,用人单位表示,大学生求职者最欠缺的就是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另外,也有用人单位表示,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缺乏工作经验是他们最大的劣势.同样,也有观点认为是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制约了大学生的实际就业.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求职群体所表现出的能力素质并不是很满意,不论是缺乏工作经验还是欠缺各种适应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都被用人单位视为大学生的最大短板.因此,将社会工作导入大学生的就业辅导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这一劣势.

1.3纠正大学生不合理的求职心理

在很长一段时期,大学生都被看作是“天之骄子”,找工作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大学生们“物以稀为贵”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于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些大学生不能够以积极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这一事实,出现了一系列不合理的求职心理,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负攀高.有些学生不能够正确的评估自己的实力,在不了解就业形势的情况下,盲目自信,认为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然而往往事与愿违,这种好高骛远的思想,往往使求职者失去理性的判断思维,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况.并且,这一类学生因为自尊心较强,如果不能找到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工作,就会出现情绪波动问题.第二,盲目从众.与自负攀高的学生相比,这一部分人也是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实力,只不过他们是不够自信.他们认为就业形势严峻,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就是不错的事情,甚至有时故意放低姿态,去应聘一份在常人眼中远远不需要太高能力的工作.这一部分学生除了自信心不够之外,还有就是盲目从众,不能正确的估量自己的能力和就业形势,导致出现大材小用的情况,造成人才浪费.第三,依赖心理.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拥有家庭优势,能够凭借一些“关系”找到一份工作,对于自身的实力和就业形势不了解,完全依赖家庭.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关,有些家庭的独生子女缺乏自我独立能力,在就业竞争中缺乏敢于拼搏的精神,因此毕业之后,这一部分学生大多选择依赖外力.

2社会工作在大学生就业辅导中的应用

2.1社会工作对学生个体帮助

社会工作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领域,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社会上的老弱贫者,预防一些由于经济困难引起的社会问题等,主要作用是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将社会工作导入大学生就业辅导中,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的主要应用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正如前文所说,大学生就业群体在就业中都有一些不合理的心理认知,而社会工作能够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根据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对自身缺乏足够的认识是这些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而错误的自我认识正是由于缺少专业的指导方法,因此社会工作可以通过三条途径来加强学生对自身的正确认识,首先是自己对自我能力的了解和肯定,既不盲目自信,也不要妄自菲薄.这样,学生才能对自身实力有一个起码的了解,这样在求职过程中,才能做到理性行动;其次是让他人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求职就是一场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见面会,因此如何让别人了解并认可自己,也是学生们应该掌握的一项求职技巧;最后,对自己进行综合评价,做到实事求是,并且有针对性的扬长避短.因此,社会工作能够通过大量的辅导工作,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自我剖析,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这样才能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工作奋斗目标;第二,为学生制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古人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但是在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大多数都有“临渴掘井”之感,也就是在进行求职之前,对自己没有一个合理的职业规划,只是在毕业之后,盲目从众或者依赖外力.因此,如何制定一份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就业中不可缺少的一张人生蓝图.职业规划又称作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测定和分析,根据自己的优势、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综合安排,并结合时代特点确定自己最佳的奋斗目标.因此,针对大学生就业中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问题,社会工作的及时介入能够在就业辅导中,帮助学生弥补这重要的一环,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奋斗目标.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意识的按照职业规划上的步骤进行努力,这会使他们的目标变得非常明确,这对于学生们的未来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一项工作.第三,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法律援助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对于众多的就业信息不能够进行正确筛选,因为自我准备不足和缺乏求职经验,大多数关注的就业信息都比较单一,而且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也是比较狭窄.因此,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的就业辅导工作中以后改变学生们传统的就业理念,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爱好进行职业信息的选择,因此社会工作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能够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工作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法律知识讲解,增加学生的维权意识.因为,大多数学生涉世未深,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因此在求职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一些利益上的损害.所以,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和维权意识.

2.2社会工作可以协调各方社会资源

社会工作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在上文中提到的社会工作对学生的个体帮助,就包含了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而社区工作相较于前两种形式,调动的社会资源会更多.因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产生原因,除了学生自身之外,还包括了许多社会因素,比如经济环境、用人单位的限制还有学校的专业设置等,因此,社会工作的社区工作形式就能够有效的联系这些利益方,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帮助学生缓解就业难问题.比如用人单位的限制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用人单位依旧还存在性别歧视问题,所以在这一方面,社区工作就能够发挥作用.宣传就业政策,转变用人单位的错误观念,为女性求职者争取公平待遇.又比如,学校的专业设置问题,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表示,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对于这一块不能充耳不闻,而是应该积极的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3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大众化的教育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依然庞大,就业困难的情况依然存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之外,还要进行多方的合作与努力.而社会工作介入能够很好地解决一些大学生的就业辅导问题,因此可以在高校中逐步实施并推广,这对于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和提升就业素质有着积极作用.

作者:刘杰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1):72-76.

〔2〕刘梦.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1(06):149.

〔3〕赵东彧.社会工作在大学生就业辅导中的应用[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09):57-59.

篇12

[关键词]本科毕业生;高职毕业生;SWOT分析;就业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1-0015-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与日俱增,就业问题日益凸显。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首次将本科和高职高专分两个版本公布了近两年来就业路较低的高校红、黄、绿牌专业,有关大学生就业率的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家庭、学生等各方面密切关注。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建设中急需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如何帮助高校毕业生最大程度的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及顺利的适应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全国各地在经济飞速发展中都会遇到的矛盾。因此,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改善当前毕业生就业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大学生就业现状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2014年,全国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50万增至727万,十年间几乎翻了3倍。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49万人,又创历史最高。其中,专科毕业生的增幅最大,一些地方的高职毕业生甚至已经超过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人数,而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持续发展同样取决于高职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显示,2014届大学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较前两年相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择升学的比例提高,另一方面在政府提出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鼓舞下,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比例持续也在增加。有关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从上届的10.8%上升到了11.7%,高职高专读本的比例由上届的3.8%上升到了4.2%;自主创业毕业生的比例由2013届的2.3%上升到了2014届的2.9%,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3%,高于本科生1.2%。

国务院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到基层就业,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作为刚踏入就业市场的新生力量,大学生的创业以及就业能力面临着诸多挑战,针对如何帮助高职毕业生以及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创业狂流中客观的定位,以及把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引起社会各界专家人士的广泛热议。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从当前高等教育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人手,从客观到主观,宏观到微观多方面展开讨论,分析当前毕业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存在的机遇及挑战,探究相应的发展方向。

二、创业、就业能力SWOT分析对比

SWOT(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或优劣势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由哈佛商学院K・J安德鲁斯提出的一种分析战略,是决策者根据被研究对象自身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来确定自身发展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行趋利避害的评价,从而选择最佳处理方略。将该思想运用于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能更好的帮助其在求职、创业过程中对自身素质有正确的认识,清楚自己在所从事行业中的优势和劣势,做到运筹帷幄。

(一)本科毕业生就业、创业SWOT分析

1.Strengths――优势

本科毕业生受益于高等教育的高素质培养,以及高校对就业创业教育课堂的改革,大多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在就业市场能较好的满足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学历和英语、计算机水平等方面的要求,在实际的创业活动中,他们有着较强的领悟能力和反应能力以及迅速学习的爆发力。

2.Weakness――劣势

从主观层面来讲,当前大学生大多为90后,单纯的校园成长环境和养尊处优的家庭环境呵护,导致其心智尚不十分健全,对就业市场的竞争性缺乏明确的认识,即使可能在大学期间有过一些就业实习,也距离真正的创业、就业经历相差甚远。

3.Opportunity――机会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大学生教育目标为教育导向开展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培养了学生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与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再加上国家近期出台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免费风险评估、免费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以及部分税费减免等四项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诸多有利的机会。

4.Threats――威胁

不可否认,在国家创业扶持的诱因以及当前就业的压力的双重影响下,不少大学生加入创业大潮的想法带有盲目性,这势必会造成他们应对竞争压力和坚持的信念不足,一旦遇到挫折,极易产生消极挫败的想法。同时大学生对于就业、创业的竞争性以及应对经验都不成熟,更没有对业务和客户开发的全面认知,也会给大学生创业的信心和兴趣带来威胁。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SWOT分析

Srengths――优势

首先,高职院校的教学秉承实用性和服务性宗旨,专业设置更加贴近实际需要;其次,

在专业技能方面,高职毕业生比本科生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具有相当强大的优势;再者,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期望值不高,他们在选择工作岗位时会从实际出发,建立“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观,就业观趋于现实合理性。

2.Weakness――劣势

从主观层面来讲,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习惯、自我控制能力较本科院校学生会差一些,在校期间学习压力较小,自我约束力很难形成必然影响学生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的掌握;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基础文化课水平要求较低,理论知识不足成为就业短板,其中代表工具学科的英语和计算机等级水平往往成为用人单位考察求职者能力的重要条件。

从客观层面来讲,用人单位盲目的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使得高职毕业生一定程度上缺失公平的就业环境,再加上高职毕业生自我感觉不如本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与用人单位接洽是表现不尽如人意,这在求职过程中是非常不利的。

3.Opponunity――机会

首先,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其次,政府大力倡导发展地方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私企及第三产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了大量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再者,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措施,以及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开展大量的就业指导工作(如,深入企业对企业用工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建立企业档案,加强校企合作,邀请知名企业走进校园开展毕业生供需招聘会)以及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使学生的就业机会大大提高。

4.Threats――威胁

就外部环境来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威胁来自两方面:第一,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人数猛增,本科毕业生很大程度上挤占了高职毕业生的岗位;第二,企业改制、兼并、重组过程中,大量富余职工需要重新上岗再就业,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也加剧了城镇的就业压力。

三、毕业生创业、就业能力提升对策建议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将人才培养目标简单划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认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就是就业、考研、出国;高职院校则大多把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高等教育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站,毕业生们所面对的压力和挑战不言而喻,其中,就业能力的养成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更是学生们在跨出校门前应该必修的一门功课。

(一)本科生创业、就业能力培养建议

结合SWOT分析,本科院校在就业、创业能力方面要培养出综合素质强,心理素质过硬,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择业观和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需要作以下几方面努力:

1.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注重发展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专业能力发展为本位,提高其综合职业素养。

2.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实现学校教学与用人单位岗位间的零距离对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3.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形成职业规划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给予自身准确定位,为即将步入社会建立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心理应对能力。

(二)本科生创业、就业能力培养建议

结合SWOT分析,高职院校在就业、创业能力方面要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具有团队意识、环境应变能力强、个性鲜明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作以下几方面努力:

1.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夯实专业基础,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用良好的职业修养弥补文化素质的不足。

篇1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理论;7O分析;SWOT分析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大学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就业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统招统分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机制。这样更加促进了就业市场的流动性和竞争性。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在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699万,就业竞争越演越烈。那么,在如此严峻的竞争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如何脱颖而出,如何把握就业机会,成为了多数毕业生关注的热点。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如何把自己这款商品“销售”给企业的一个过程。那么,我们就从几个市场营销学理论中,去分析所对应的方法。

从传统营销哲学与现代营销哲学比较中研究就业“哲学”的转变

在市场营销中,传统营销哲学与现代营销哲学对比情况如下表: 基本特征 营销的基础 重点 方向

传统营销哲学 以产定销,

以产促销 产品供不应求 生产领域 从厂商到顾客

现代营销哲学 以需定销,

以销定产 产品供过于求,

全面的买方市场 消费领域与

流通领域 从顾客到厂商

从这个对比表中发现,社会营销理念不断的发生变化,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在就业情况的不断发展中,竞争,也成为了主流。我们同样通过一张对比表,来看一下就业“哲学”的变化。 基本特征 就业基础 重点 方向

传统就业观念 统招统分 人才供应不足 生产领域 从高校到企业

现代就业观念 竞争上岗 人才供应过剩 社会各领域 从高校到企业

从中国市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参与社会的建设,诞生了“统招统分”、“包分配”就业不愁的现象。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大学生就业体质的改革,知识分子在某些领域(或地域)出现了供过于求。那么,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必然出现择优录取的现象。如此形成了就业竞争愈演愈烈的现象。

在越来越恶劣的就业竞争形式下,高校毕业生应如何把握住就业机会呢?

一、从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模式中的7O分校框架的角度来分析

在市场营销学中,7O分析框架,既简单又实用,非常受营销人员的欢迎。它包括以下七个因素:Occupants(who) 购买者 谁是你得目标顾客与他们的特征?

Objects(What) 购买对象 目标顾客购买的是什么(具体因素)?

Objectives(Why) 购买目的 目标顾客为什么购买?

Organizations(Whom) 购买组织 谁参与了目标顾客的购买活动?

Operations(How) 购买方式 如何购买的以及购买数量?

Occasions(When) 购买时间 什么时候购买欲购买频度?

Outlets(Where) 购买地点 在什么地方购买与消费或使用

那么如果将7O分析框架用在就业分析中,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先定义一下,在就业过程中,高校毕业生即为商品,用人单位为客户。然后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那么跟市场营销学中7O分析框架中各因素对应的情况:

1、购买者:即为用人单位 每个高校毕业生的购买者可能存在不同的情况,可能你得专业背景,影响你的购买者群体或者范围;亦可能你的社会经历影响你得购买者群体。

2、购买对象:就是用人单位考核的主要因素,即为今后工作过程中必须基本的能力或者知识基础。

3、购买目的:从笔者的角度来说,更加趋近于职位,每个职位都对应的其工作内容,用人单位在够用一个职位的目的,必然是为了完成某一项工作。

4、购买组织: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来说,是谁参与了目标顾客的购买活动。从就业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理解成,用人单位中的哪些角色参与了对你的招聘考核过程,影响着你应聘的结果。

5、购买方式:即雇佣方式。雇佣合同,分为多种:劳务合同、劳动合同、兼职合同、项目聘用(项目结束即结束双方合作关系)。同时,需考虑,在你应聘的岗位,企业准备招聘多少人。

6、购买时间:即上班时间。部分企业要求在校应届毕业生未拿到毕业证,提前参加企业工作;部分企业要求拿到毕业证之后参加工作;也有企业推迟工作时间。

7、购买地点:即工作地点,同时需考虑是否出差,出差频次等。

如此得出就业的7O分析框架Occupants(who) 购买者 企业

Objects(What) 购买对象 工作胜任力

Objectives(Why) 购买目的 职位

Organizations(Whom) 购买组织 人力资源部门、企业内用人部门级相关领导

Operations(How) 购买方式 该职位雇佣性质及招聘人数

Occasions(When) 购买时间 雇佣时间

Outlets(Where) 购买地点 工作地点

通过此7O分析框架,能帮助高校毕业生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及目标,为求职奠定基础。同时减少就业后因各人喜好兴趣、工作胜任等原因引起的频繁流动而造成的职业生涯贬值的情况。

二、通过SWOT分析方式明确求职者自身的优劣势

在市场营销学中,SWOT分析法主要分析企业本身、直接的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以及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其实质是让企业做到知己知彼,一分为二地对待自己与环境。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须分清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各项优劣,潜在机会与威胁。同理,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也要仔细想清楚自己的各项优劣。

简单举一个例子,通常一个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情况:没有工作经历,没有广泛的人脉资源,社会交际技巧缺乏等不足的地方;但是有非常强的学习欲望,非常优秀的学习能力,对于企业来说,可塑性非常强等特点。那么,该怎么去做这个SWOT分析表呢?

求职SWOT分析表

优势 劣势 环境中的机会 环境中的威胁

自身 实习经历;外语能力;学生活动经历;沟通能力等 没有实习经历;外语水平;沟通交际能力不足等

竞争

对手 实习经历;外语能力;学生活动经历;沟通能力等 没有实习经历;外语水平;沟通交际能力不足等

篇14

关键词:SWOT分析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完成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毕业生人数的迅速攀升,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以及2008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种种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如何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无疑是促进和优化就业的有效途径。而SWOT分析法对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一种进行战略选择的有效工具。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这种方法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一、利用SWOT方法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优势与劣势分析(SW)

1.专业优势。科班出身的大学生一般都具有专业优势。他们虽然不一定是业内专家,但由于受过专门的文化知识教育,又经过长期的专业熏陶,因此完全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比其他没有专业背景的人更易成为本专业的内行,这就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技能优势。而且当代大学生往往在毕业前就为将来的就业做好了准备,取得了相关的资格证书,从而获得更多的优势。

2.可塑性强。当代大学生思维普遍活跃,受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相对较少,对新鲜事物比较容易接受和适应,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因此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普遍较强。另外,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他们运用IT技术的能力强,能够在互联网络上搜寻到更多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3.自我认知程度较低。当今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自我了解程度严重偏低的现象,这与他们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密切相关。由于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于在家长和老师的呵护下成长,独立性普遍较差。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自我成长的途径。

4.职业心态不够成熟。科学的职业选择应该是有效地将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即根据自己的技能、兴趣和偏好等与外在的各类机会相匹配而作出的。有调查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的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大三的学生表现得尤为显著,因为这个时候正处在选择就业或者考研的转折点上,学生开始关注就业和考研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他们对于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和择业方向略有所知,但是又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和判断。比如法律类专业的学生认为他们对应的职业群就是律师或者公检法部门,英语专业的学生认为翻译和当英语老师是他们的适合岗位。一旦在这些岗位的申请过程中受到挫折,那么,这必然会导致茫然和困惑,在求职过程中就会盲目悲观,心态不够成熟。

(二)机会与威胁分析(OT)

1.就业渠道增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扩大,特别是要把上海建成国际一流的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这一目标的提出,使得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随之增加,这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就业的契机。同时,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各类职业资讯能够迅速地出来,这给求职者提供了更多的职业机会,保证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能够各得其所。

2.国家相关保障就业政策的出台。各级政府及下属职能部门纷纷下发文件,出台系列举措,力促大学生顺利、充分就业,其中包括扩大内需拉动就业、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政策扶持鼓励创业、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等。例如,湖南省教育厅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毕业生就业市场,并想办法扩大和增设毕业生在基层就业的省级项目;省财政厅通过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引导和吸纳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省人事厅开展就业见习和就业援助,在现有9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基础上,向省、市两级拓展,进一步扩大就业见习规模;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提供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等等。

3.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2007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而在全球经济危机的重压下,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这势必会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据国内知名招聘平台“老麦在线”的数据显示,到2009年6月毕业季开始的时候,全国超过500万的大学生陷入找工作难的状态,大量的本专科学生涌入就业市场。而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企业发展速度显著变缓,甚至出现了规模收缩的情况,其提供的岗位明显不足,这就造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4.用人单位误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会存在以下误区:其一,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单位招聘时并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人片面追求学历,这势必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其二,存在性别歧视。由于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用人单位因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状况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各方面要素,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招聘男生。其三,生源地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因此选用人才时往往优先考虑本地人才。其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用人单位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可塑性,没有意识到大学生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就可以胜任工作岗位。

二、认清形势,做好职业规划的建议

(一)明确自己的优劣势,扬长避短

1.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大学生通过对自己4年大学生活的总结和分析,可以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优势。比如,在自己的专业中学到了什么?在过去的学习经历中收获或提高了哪些方面的知识或能力?目前已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潜力是什么?在大学生涯中,参加过哪些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对自己全面的评估,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2.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由于当今大学生可塑性较高,同时在学校参加各类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多,那么,可以借此充分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例如,决策能力、交际能力、系统思考能力、处理信息能力、聆听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执行能力等等。通过对自己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为将来走上社会做好铺垫。

3.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对自己的兴趣、能力和需求进行深入地了解和分析,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构建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提高独立性。在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的同时,善于利用这种知识来计划和引导自己的人生规划。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局限于大学生活的最后阶段,比如,在最后一年才开始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和讲座、组织现场招聘会以及提供个别辅导、个别咨询的个性化服务等等,这样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和发展。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必须由事后向全过程指导转变,要把就业观念贯彻到大学生活的始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分阶段、有侧重的教育,全面实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

4.调整就业心态。凡事要想获得成功,心态非常重要,求职就业也不例外。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谈到培养青年就业能力时,以方程式比喻:就业力=(知识+技能)×态度。当代大学生在求职时要根据形势分析和自我定位,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有效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误区。在应聘时要乐观自信,勇于迎接挑战,敢于面对失败,同时,要相信一次失败并不能说明自己不行。另外,择业时要更多地考虑长远的发展,不能拘泥于眼前的利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理念也必须转变和更新,要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实现从向社会索要岗位到向社会提供岗位的转变。

(二)认清外部形势,积极应对

1.充分收集分析就业资讯。就业信息越广泛,择业的视野也就会越宽阔;就业信息的质量越高,择业的把握也就会越大。但是就业信息具有较强的易逝性,一旦缺乏时效性,也就丧失了它的实用性,因此,我们要对信息进行不断地更新,尽量获取最新的资讯。

2.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扶持政策。自从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推出了多项扶持大学生就业,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时,可以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通过对国家及地方就业指导部门、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及其信息资料中心的咨询,及时收集相关信息。

3.利用经济危机这个发展契机。全球在经历了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之后,面临着一个崭新的发展良机,这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同样是一个大好的机会。如何利用好这个契机是当代大学生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经历了如此的经济危机之后,哪些行业面临更大的发展,哪些行业会被逐步淘汰;哪些方面的人才是目前急需的,哪些方面是过剩的……要把这些问题带进自己的职业规划当中。

4.积极提高自身素质。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造成了大学生在就业时遇到了一些阻碍。那么,如何才能转变用人单位的错误观念呢?很显然当代大学生积极提高自身的素质是当务之急。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虽具有了相当的知识积累,却并不等于有了较强的实践能力。大学期间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但同时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平.基于SWOT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就业[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2] 孟慧.职业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10.

[3] 虞静.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R].江苏省南通市,2009.

[4] 约翰・米多顿.陈东君(译).职业规划[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62.

[5] 赵娜,李晓波,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9,(9):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