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考历史技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高考历史;标准化试题;解题技巧
选择题又称标准化试题,俗称客观题,因此必须强调“标准”和“客观”两个词,“客观”是做题的基础,“标准”是答题的原则。
什么叫客观题?就是不能发挥主观思想,大家做选择题的时候一定要照这题目字面所表达的信息做题,答案具有唯一性,而且全部省去了中间过程,无论什么程度的学生,只要能够做到定性读题,结合课本知识点的概念,利用选项、题目之间的暗示,就能够解答完成。选择题所占高考分数大约为310-330分,占比例42%以上,而且选择题出现在试卷前面,做不好往往影响后面发挥,所以在做题的时候以选择题为主要目标着重加强练习。
那么历史学科的客观题有哪几类?如何标准答题呢?
一、文史常识类选择题
所谓文史常识指的是在学习古代文学、历史过程中涉及到的古人称谓、职官、天干地支、科举、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风俗礼仪、音乐文娱等非常宽泛的内容。
文史常识虽然与我们学习的历史有关,但在教科书中一般没有明确表述,常常被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所忽视,考生也不太重视,因而在高考中的得分率比较低。文史常识类选择题属于中等以上难度题。但它与新课程标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相符合,对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考生应怎样应对才行呢?①平时不仅要学好课本中的重点知识,还应对教科书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知识有所了解。②平时还应读一点文史著作,对前面提到的内容争取有一个多方面的了解。③在复习备考时,引导学生多注意,增强复习备考的实效性。
二、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解析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是高考历史试题中主要的题型之一,这类题目非常符合高考中“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的考查理念。它主要是从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一部分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题目,考查学生分析、运用史料作出判断的能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选择题的难度,也大大拓展了选择题考查的深度和广度。
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认真掌握所学历史主干知识,是答好这类选择题的基础。②认真审读材料,特别要看清楚时间、人物、材料的主旨、要回答的问题等。③要全面把握资料的信息,不能随意扩大资料的内涵。④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关键信息。材料你并不一定能全面把握,有些话语可能理解得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特别是古文的材料、外国的材料。
三、数据资料型选择题解析
数据资料型选择题指的是以表格、饼状图、柱状图、坐标曲线图等形式提供的数据为题干,通过数据所反映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信息,来回答相关问题。数据资料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历史信息,并由此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应对策略:①认真审读数据表格的标题和设问的内容,明确题目要求。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因此,做题时要带着设问观察数据,增强审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②数字材料读推算:“表头”有提示,分栏说关系;除减看变化,比较揭题意。③对近似选项,也就是迷惑项,要注意认真分析其中表示程度性的词语。绝对化、过分的词语一般均是错误的。④准确用词反映态势、变化、趋势;常见的关键词有:迅速或缓慢(增加、增长、发展)、越来越快(慢)、越来越长(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小)相对稳定、占绝对优势。
四、图片资料型选择题解析
图片资料型选择题是以图片为载体命制的选择题。图片包括能够承载历史信息的历史照片、漫画、邮票、宣传画、美术作品、宣传标语、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历史地图等等。这类选择题由于内涵丰富含蓄,形象直观,对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综合判断、逻辑推理等能力有重要作用,成为近年来高考命题人非常青睐的一种题型。
应对策略:①认真审读题目所提供的图片资料,特别是要注意题干或图片中的说明性文字所包含的信息。②具体方法是:观察图像是关键。明确图像主题;观察各图联系;集中重点部位;文字上升一般。③在系统复习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从纵向上看,是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从横向上看,是历史发展阶段特征、重大历史事件间的相互影响、中外历史间的相互联系。
五、因果式选择题解析
因果型选择题是考察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选择题,此类型根据命题的结构特点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考察“结果”的,题干中的导语往往是“为此”“因此”“所以”“故”等,一种是考察“原因”的,即题干是“果”,题支是“因”。其题干中的导语一般是“因为”“其根本原因”“这主要是因为”等。
在当今的历史考试中,选择题所包含的容量大,涉及的知识点多,而且又具有机阅的客观性,所以往往成为拉开比分的重心,故有得小题得天下的说法。把握高考,当然要了解高考的命题特点和命题模式,并且要根据命题的模式和分类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技巧。
一、高考题的命题模式及特点
1.高考命题的目的是有利于高校的分层次选拔;有利于引导中学实施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命题立意应遵循政治性、科学性、公平性、原创性的原则。
2.根据命题立意所涉及的考点,在正规出版物上查找与中学教学实际相适应的材料(文字、图片、表格)。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起点高、落点低。
3.高考题情景无论怎样花哨、材料无论怎样晦涩、设问无论怎样灵活,始终有一个不变的准则就是它一定是面向高中学生的。它不是考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也不是脑筋急转弯或智力测验。一定有中学教学的依托,或紧密或松散,或直白或含蓄,或机械或灵巧。这就要求考生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来解题,不要把问题复杂化,不要自乱方寸。要学会审题,找到试题与本学科所学知识的关联和依托,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和有效信息来破题。
二、选择题的方法和技巧
(一)基本方法
1.根本原则:静心、耐心、完整、准确地读题、审题,彻底弄清题干给定的客观信息(知识点)、主观信息(立场、情感、观点、意味),尤其是材料型选择题。
2.把握该题的命题意图(它想考什么),尽可能地找到与课本基础知识和基本观念(课本和教师对该知识点的评价和认识)的依托。自我判断,不能与教材知识(史实)以及我国当前主流观点及党的方针政策相违背。(例:前,有些农民突击杀猪砍树破坏农具。)
3.对于教材依托性不明显甚至毫无依托的材料型选择题通常是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运用、历史观以及解读材料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类试题的审题要求较高,一定要理解和领会材料的主观信息(立场、情感、观点、意味),选择与题意联系最密切的一项,不能随意教条地照搬教材。
(二)解题的技巧
根据考纲所列举的考试能力,总结出对应考试技巧,并辅以近年典型高考题例,希望考生能够用心揣摩。
1.(知识迁移和运用的技巧)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 )
A.暴力革命 B.代议制民主
C.先进的生产力 D.科学社会主义
2.(认真审读选项的技巧)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序言中写道:“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这句话的意思是( )
A.所有国家都会成为工业发达国家
B.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趋势
C.西化是落后国家工业化的唯一选择
D.工业化会推动全球化的发展
3.(题干要求与选项连读的技巧)“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既无,远行买卖,用其所致珍异,孝养其父母。”《易传》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
A.人们经商意识强 B.远距离长途贩运盛行
C.珍奇珠宝是主要交换产品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知识情境结合的技巧)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
A.时期 B.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时期
综上所述,我总结出选择题应掌握的技巧与大家共勉。
(1)一般选择题:记忆清晰,当即选定;有模糊,需分析,可用逐项排除法。
(2)组合题:每组中凡有一项肯定不符的即整组排除,凡肯是有某项的一组必选。
(3)排序题:先抓头,后抓尾,逐项排除。
(4)逆向题:注意逆向思维,或把顺的选好。
(5)因果题:注意因果莫混淆。
(6)图表题:须对图中地点、时代及相关背景和表中有关时间、数字等记忆分析。
(7)文物题:注意文物名称、时代及相关背景和地点、意义,定位要准,提取相关信息。
(8)程度题:四个选项都符合,须选最优的,注意分析比较,排除,抓住关键字词。
(9)材料选择题:阅读材料,注重理解材料表达的核心意思和倾向,对古文和现代文要准确理解,注意关键字词。
【关键词】了解 掌握 效益优化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题型。此种题型旨在考查考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从未学过的历史材料中发现、汲取、整理出具有史学价值的信息,并由此形成相应的认识、评价等学科能力。它具有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等特点。许多学生在考试中无从下手失分严重。那么,怎样才能解答好这一题型呢?笔者分别从类型和解题技巧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 基本类型:
1、 按材料类别分:
(1) 文字材料型试题
它主要是从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一部分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题目,考查学生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
(2) 图片图表型材料解析题
历史图片图表型试题是以图片、图表和历史地图等作为载体而命制的一种重要题型。该类型试题具有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等特点。从命题形式来看,在高考中这类题目主要是利用图片和数据统计表两种载体进行命制。图片主要包括历史照片、漫画、邮票、宣传画、美术作品、宣传标语、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历史地图等;数据统计表计要包括表格、坐标轴图、柱状图、曲线图、圆形比例图等,它们能够反映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的数据比例统计等。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图表历史信息,挖掘图片、图表反映的历史时期(阶段)蕴涵的历史观点、历史本质及其历史结论等能力。
(3) 开放探究型材料解析题
开放探究型试题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而流行起来的一种材料型问答题,是高考逐渐加大考查力度的重要题型之一。这主要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景,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材料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让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解答相关问题,然后由学生说明该课题研究的意义,最后由学生提供研究该课题的方法等。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评判方法采用分层次、采意式。
2、 按设置的问题分:
(1) 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概括、分析、概述、指出……
(2) 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3)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4) 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导同点(或各自特点)……
(5) 简述……的启示
3、 据答案来源分
(1) 来源于材料的答案:指从指定材料中概括、归纳或摘录的答案;
(2) 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指出自课本的原话、某种观点、认识或看法等;
(3) 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多指根据相关历史知识归纳答案;
4、 据答案内容分:
(1) 限定性或半限定性答案:指来源于课本或材料中的答案。如: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和部分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2) 开放性答案:指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如:启示题和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题。
二、 解题技巧
第一种类型的材料都有其特定的解题技巧,可是不管是什么样的解题技巧,归纳起来始终不过下面这两个方面:
1、 解题过程应把握好5个环节:读、找、接、答
(1) 阅读理解材料——读
首先是确定解析对象和时空条件,一般可以根据材料的出处、按语、注释或内容确认。其次是准确识别材料中对历史的叙述、描述的和对历史的看法、评价之间的不同,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对历史的叙述、描述是表达客观历史事实本身;对历史的看法、评价是表述作者对自己的一种态度。二者在后人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2)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找
“获取有效信息”是针对材料的设问而言,考生根据问题有的放矢地认识材料。有效信息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果提供的材料和设问有关,就是有效信息;反之,就是无效信息。在试题中,材料的有效信息具有下列特点:一是对于已学知识来说,具有结构的完整性,它能纳入已学知识的网络之中,形成新情境、新构架;二是对于设问来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三是对论证核心思想来说,具有特定的实用性。有效信息埋藏在许多无效信息之中,从上述三个特点的交叉位置上就能获取,也就是说,要从可能反映历史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的角度去寻找信息。
(3) 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接:
“材料处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材料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为主,结合所学知识为辅,嫁接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嫁接主要指根据问题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相关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或者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还原或定位到课本中去。
(4) 思维转换——转:思维转换也是解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文综解题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转换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政史地不同学科之间的思维转换;二是同一学科中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在解答历史材料解题中的比较说明题时,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显得非常重要。
(5) 组织答案——答:组织答案是解题的归宿或落脚点,组织答案要做到以下的几点要求。
2、 组织答案的基本要求
(1) 答案要做到“两化”;要点化、系统化
① 要点化:文综历史非选择题高考阅卷一般都是按答案要点给分,因此,在组织答案时,首先要量分确定答案要点,文综历史科一般1个要点2—4分;其次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分辨能力。
② 系统化:组织答案时,在注意要点化的同时,还要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来考虑问题,尽量做到答案的系统化。
(2) 语言要做到“两化”,简单化、专业化
① 简单化:组织答案时,要尽量做到高度概括、语言精炼,以便于阅卷老师快速阅读定分。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因为怕遗漏要点,总是答得太多。然面,高考阅卷的速度很快,阅卷老师大多反对答得太多的做法。更何况,言多便失,答得太多会冲淡答案要点,往往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② 专业化:组织答案时,语言除了要做到简单化外,还要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语言作答。这样做可以起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作用。
(3) 书写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
① 段落化:文综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往往有几大问,因此,要求考生在组织答案时要把每一大问的答案独成一段。这样就不至于出现漏答现象,也有利于卷面保持整洁。还能方便阅卷老师对号入座,快速阅卷。
② 序号化:文综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每一问都有1—4个答案要点,所以,要求考生组织答案时把每一大问的答案要点用序号标明,以便阅卷老师迅速阅卷和判分。
1.改变限定语。
例.由下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偷梁换柱。
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意大利企业家阿格涅利提出,欧洲要想和平、强大,就必须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超越邦联阶段,建立联邦制的“欧洲合众国”。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美国历史事实是()
①邦联政治结构松散,无力平息社会动荡②联邦剥夺了各州的自,稳定了统治秩序③邦联没有统一的关税,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④联邦统一发行货币,促进了经济的有序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混淆史实。
例.《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奴隶参与了立法B.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
C.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D.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4.因果倒置。
例.《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5.逆向选择。
例.“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二、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答技巧
1.排除法。
(1)排“错”法。
例.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2)排“正”法。
例.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欧元的问世反映了欧盟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
C.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D.美元“等同黄金”标志其在金融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2.定位法。
例.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l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1.文献型 文献型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概括、(综合)分析能力等,以及对历史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材料多为对联、诗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史籍文书等。对策:考生要全面阅读史料,找准史料反映的时间、空间和人物(主体对象)三要素,然后联系教材上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回答。回答时要注意以下问题:切忌只看前两句,后面不看,以为全懂了,按习惯去做,结果文不对题;按要求回答,切忌不管几问,在第一问中把答案全写完,第二、三问便无话可说;前后答案不能相互矛盾;原则上一句话一分。
2.图画型 图画型解析题是以直观的图画代替文字描述反映历史现象,图画可以是人物、文物等。1.人物类。对策:做题时,要把题目信息、人物图片与教材知识结合起来,对一些古代人物的绘画图,还要能从其服饰、发式、容貌等进行全方位的判定。考生在做题时要注意:要注重重大问题,不要太注重细枝末节;要跟学过的知识挂钩,特别是考纲范围内的知识,不要考虑没学过的内容;要跟历史知识挂钩,不要考虑非历史知识。2.文物类。对策:历史文物是记录历史的重要载体,正确理解历史文物,寻找有效信息,建立其与题目之间的联系,是高考考查考生能力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解答此类试题,一要明确题目的设问要求;二要从设问角度出发解读图片,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尤其要注意题中标注的时间和出处;三是要结合设问要求对信息进行判断,正确解答。
3.图表型 图表型解析题的材料是以图表形式出现的,主要考查考生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数据变化的轨迹看出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看出影响数据变化的历史背景。图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曲线图表、饼状图表、二维表格表、柱状图表等。
二、材料解析题的解答
第一步,粗读材料,把握主题。
文字型材料解析题考查的是综合知识,一般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因此,把握了主题,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效解题。那么,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把握主题呢?
首先,要巧用导语。试题前的引导语,为解决具体问题提供了重要提示。
其次,要留意各个材料的排列情况以及各个设问之间的逻辑联系,判断命题人的命题意图。
第二步,仔细审题,明确要求。
一般而言,审题要明确以下五点要求:一要明确本题有几问,分别问什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最易忽视以陈述句形式呈现出来的问题,从而造成遗漏,故应引起重视;二要明确限制条件和分值,即从哪些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大概需要几个要点;三要根据提示,界定答案的来源:是依据材料,是结合所学知识,还是结合两者来回答问题;四是明确答题方式,即找到行为动词:是要求我们归纳、概括,还是评析、评述;五是宏观把握各小题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分析材料,提炼信息。
每个材料中都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准确解读这些信息是我们正确答题的关键。
我们应当怎样分析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呢?
首先,要以问题为向导,宏观把握材料主旨,以便透过现象看本质,快速建立起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此时可以借助段首句、段尾句概括全段的意思,也可以借助句号、引号等标点符号划分层次,搞清每层的意思,进行归纳概括。其次,要动手标记,用竖线将每层意思隔开,用横线、曲线、圆圈标出关键信息,以防答题时遗漏。最后,要格外留心材料出处、小括号里的注释、省略号前后的内容,它们往往提示了解题思路或相关知识点。
第四步,根据要求,组织答案。
在这个环节中要遵循两个原则、掌握三个技巧。
两大原则分别是:(1)广度第一,深度第二。
(2)先充分利用材料,再补充所学知识。
三个技巧分别是:(1)借用模板,主动构建。很多同学往往凭直觉答题,这样做容易造成思路狭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们应当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分析各类问题的不同思维模式,主动地扩大思路,努力构建完整的答案。
(2)灵活迁移,灵活解决问题。最常用的就是扩大迁移和缩小迁移。比如就可将宋应星和牛顿科技成果的特点,扩大为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的科技特点。
(3)仔细审题,宏观把握命题意图,最终确定每个问题的答题方向。
第五步,组织语言,书写答案。
在组织语言和书写答案时,要注意“四化”:要点化、序号化、术语化、条理化。
怎样才能做到上述要求呢?
(1)充分利用材料,但不宜过多抄袭原句,可以摘录材料中的某些短句、词语。
(2)每个要点只答一遍(同类项合并,不重复表达)。
(3)每句话只表述一层意思(不表达多重意思)。
(4)联系、利用课本中的经典结论或观点。
(5)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材料进行归纳、提炼,尽量使用专业术语、习惯用语。
一、遵循解答历史材料题的四步骤:审题、读题,链接题,答题。
1 审题
审题就是审读设问,明确问题要求是做好材料解析题的前提,审读设问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等等。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的解答材料试题。材料解析题一般有四种问法。一是“根据(或结合)材料回答”。这是最常见的提问方式,这种问法的答案一般可有材料直接或间接得出。二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提问方式,这类问题的答案不能全从材料中得出,部分答案必须要结合所学相关知识来回答。三是“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回答”。这是近年来文综考试以来的新问法,是将材料中所涉及的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来处理,即提供了题目的思考方向,又设置了新情景,能力要求更高,理解和把我好材料是答题的关键。四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种提问方式是近年来文综考试中比较常见的提问形式。由于文综要考查政,史,地三科的知识,因而可能会出现材料内容与题目要求不是直接相关的信息,而只是提供了答题的大致方向或范围,即使如此,也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从所学知识出发去探询问题的答案。
2 读题
读题就是读懂材料,带着所读问题去阅读相应材料和问题,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一般情况下读材料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出材料的重点地方甚至画出关键的词句,以便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第三遍重点读,即结合前后设问有重点的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时除了正文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
3 链接
链接就是建立材料与教材及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是解答材料题的关键,首先将材料所反应的内容与教材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判断出材料所反应的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该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论述的,据此确立答题的大方向,其次将材料与热点问题联系,寻找热点问题和教材的关联点从而将教材内容与热点结合起来。
4 答题
答题就是组织问题的答案,这是解答材料题的落脚点,一般来说搭题的方法有三点一是直接引用材料中的某些词句来回答,这是指材料的语句本身较为明确的反映了材料内容,又符合设问要求,二是根据材料反应的中心问题直接从材料中寻找答案,找到材料与教材的关联点后,可根据设问联系教材的相关结论'并以此为切入点组织答案;三是根据材料概括提炼,列出答案,既不用教材内容直接作答,也不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表达准确、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书写工整。
一、高考英语听力题型及其特点
1.题型
高考英语听力测试采用客观性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从所提供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第一节共有5段简短对话,每段对话设一个问题,读一遍。第二节共4段对话和一段独白,每段对话和独白设2―4个小题,读两遍。
2.特点
听力测试内容广泛,涉及说话人的年龄、姓名、职业、爱好、特征,以及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建议、请求、事情发生的地点、方向、时间等,并涉及各种数据间的计算与转换。所问问题一般都以特殊疑问句的形式出现,如由when,what,which,who,whose,how,why等疑问词引导。
二、加强对学生听力技能的训练
1.学习地道的语音、语调,打好语音基础。
高考英语听力测试的录音都是由母语为英语的人士录制的,他们在说话时经常使用的连续、失去爆破、辅音连缀和非重读弱化技巧是考生感到最困难的。如:last year,would you可分别连读成[′l唬stjI?藜]和[wudju:]。因此,平时训练听力时,要多让学生听英美人的发音,学习地道的语音语调。现行英语新教材都配有由英美人士朗读的、语音语调都比较地道的录音磁带。每次上新课前,先让学生听录音若干遍,做到地道的语音先入为主;下课前放听录音,做到课后余音在耳;上课当中,放听录音,不断加强对地道语音的训练。教材中每单元配套的听力练习均由英美人所录制,一定要认真做好这些练习,刚开始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一定要坚持下去。
2.扩大词汇量,精通掌握各种习型和口语交际项目。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学生的词汇量、掌握的程度及一词多义和同音异义等,都直接影响考生的听力理解。因此,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应重视词汇的积累。同时,应熟悉听力材料中常问的问题,如:
(1)说话的地点:Where do they talk?
Where does this conversation take place?
(2)说话双方的身份: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
Who is the speaker talking to?
Who are the two speakers?
(3)说话的主题: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talking about?
What is the topic of the conversation?
(4)说话时的天气、时间等:What’s the weather like?
What time is it?
3.了解、熟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背景知识和信息缺乏,对学生听力理解会构成障碍。因此,学生学习英语的同时应学习一些英美历史、地理概貌、气候特征和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且了解和熟悉英美人的生活习惯和方式、风土人情、、文化背景、教育等。如英国人见面时常把天气作为寒暄的话题。
4.积极营造语言环境,课内课外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学生语言学习的主要语言环境,教师应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用英语进行各种教学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场景的对话,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熟悉日常生活交际用语,在实践应用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提高听的能力。
仅凭课内教学进行听力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充分利用课外大量的时间,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努力营造说英语、用英语的语言学习氛围,如:开设英语角、英语讲座、英语报告会、举办英语演讲比赛、收听英语广播、收看英语录像和英语电视节目等。
三、加强对学生听力测试应试技巧指导
1.有充分的自信和平和的心态。
听力能力由听觉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及反应能力组成,无论哪种能力发挥欠佳,都会影响听力成绩。听力理解的过程其实是较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就要求考生在考场上沉着冷静、平心静气地收听、思考并做出正确的选择,要克服畏惧、紧张、恐惧的心理,否则本来可以听懂的内容也会模糊不清。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精神状态,才能保证考试的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
2.抢时间阅读题干和选题,预测文章内容和试题答案。
题干和选项跟录音材料的内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迅速浏览试卷上的文字信息,可以捕捉重点线索,推断出要听的对话或独白涉及的话题、语境时间、场合等相关内容,在听音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如看到以下题目:
1.What does the woman think of the film?
A.She didn’t enjoy it.
B.She thought highly of it.
C.She thought little of it.
读完试题后,我们可将听的重点放在说话者对“电影的评价”上,而不是“何时去看电影”或“什么地方”、“和什么人一起”看电影等。
3.注意整听,确保听音和思维同步。
不管是对话还是独白,我们一定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整体内容的把握上,力求抓住对话和独白的概貌。遇到个别词、句未听清楚时,切不可将思维停留在这些词、句上,以免造成听音和思维不同步,从而影响对整体的理解。要知道,从整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测出局部,而从局部无法推测整体。因此,在做听力考试时,适时地“放弃”是明智之举,听不清的应马上放过,否则将造成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被动局面。
4.速记关键、重要信息。
1选择题技巧
对于选择题由易到难,没有思路的题目尽快跳过,以保证做题的速度。其次,注意题目中的关键字和条件,准确快速判断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最后,灵活应用选择题解答的几种技巧。
1.1直接判断法:通过观察,直接利用题目所给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和规律得出正确结果。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属于基础题。
1.2逐步淘汰法:经过分析和计算,将不符合题干的选项逐一排除,最终留下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1.3特值代入法:将某些物理量取特殊值,通过简单的分析、计算后进行判断。它仅适用于将特殊值代入个选项后能将错误选项均派出的选择题,即单一选择题。
1.4极限分析法:将某些物理量推向极端,并根据一些显而易见的结果或熟悉的物理现象进行计算(如摩擦系数取零或无穷大、电源内阻取零或无穷大等),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5图像分析法:中学物理常用的“图”有示意图、过程图、函数图、矢量图、电路图、光路图等。若题干和选项中已给出函数图,需从图像纵、横坐标的物理意义和图中“点”、“线”、“斜率”、“截距”、“面积”等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用图像乏解题不单快速、准确,而且还可以避免繁杂的中间运算过程,甚至可以解决用计算分析法无法解决的问题。
1.6整体分析法:当题干所涉及的问题有多个时,把多个物体所构成的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一种常规的解题思路,特别是当题干所要分析和要求的物理量不涉及系统内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
1.7转换思维法:有些问题用常规思维方法求解很繁琐,而且易入困境。如果大家能灵活的转换研究对象,或者利用逆向思维,或者采用等效变换等思维方法,则往往可以“绝处逢生”。⑧模型思维法:物理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形态,是物理知识的一种直观表现。模型思维法是利用抽象化、理想化、简化、类比等手段,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把研究对象的物理本质抽象出来,从而研究、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
2填空题答题技巧
填空题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直接记忆型填空(概念、规律、常数、单位等),靠记忆快速准确应答。第二种,分析型填空(根据实验现象、数据的分析、物理规律的分析、物理图形函数图象的分析等),分析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尤其注意图像题。第三种,计算型填空(实际是计算题,需要通过计算求出答案),注意答案要按题目要求填写:对概念性的问题回答用词要简练、到位,要用科学、规范的物理术语表述;对计算性的回答要准确,包括数字的位数、单位、正负号等。
3实验题答题技巧
设计实验的方法:由物理量的定义式出发设计实验方案,用比例阀、替代法、比较法、积累法测微小量等。做实验题时,要沉着冷静,有课本中熟悉的实验进行类比;遇到难题或复杂的题,仔细读题审题,抓住关键条件,层层剖析,做出解答。
4计算题答题技巧
一、预测技巧
预测技巧在听力试题中运用得当,可大大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一般可用于以下情形中: 1.明确身份 一般来说,高考听力的对话部分都是由一男一女朗读,谈话双方的声音特点明显不同,身份明确,所以,对于身份确定题而言,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基本可以听出是上下级关系,同事(同学/朋友)关系,长辈与晚辈关系等)对话预测在听取对话。2.语篇预测 在Part B,Longer Conversation的听力过程中,考生按下列问题展开预测。3.依靠开篇句预测 英语听力的第一句话通常会透露整篇的主题,所以考生要善于抓住听力材料的首句信息。 4.根据打印在试卷上的听力试题内容预测。
二、识别关键词的技巧
1.透露说话人身份的关键词 如果考生可以通过关键词很快判断对话者的关系和身份,将有助于考生有目的地集中注意力,并在脑海中搜索相关背景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听力材料的理解。
2.透露地点、场合的关键词 考生如果善于捕捉听力材料中的关于地点或场合(即语言环境)的关键词,也有助于他们判断听力材料的主题、说话人之间关系等等。
3.捕捉数字许多听力材料中涉及数字,例如年代、日期、价格、数量等等,并且会以基数词、序数词、分数、小数、百分比等形式出现,这就要求考生辨别各种形式的数字,还要熟悉数字之间的关系。
三、时间运用技巧
1.充分利用试卷刚发下来,听力还未播放的宝贵时间,阅读听力试题,尽可能提前获得一些有助的信息,并用铅笔在听力试题上画出重点(听力的试题部分考生可以在上面涂写,但是答卷部分禁止)。此刻考生可以运用预测技巧,对听力内容进行有的放矢的预测。
2.建议考生在听力播放过程中在试题卷上答题,而不是直接写在电脑答卷上,以节约时间。
3.对于没有听清的试题(尤其是PartA――short conversation)一点要采取及时放弃的原则,即随便选择一个选项,把注意力集中到下一题,一定要抢在下一题播放之前,看完下一题的全部4个选项,千万不可纠缠于已播放好的前一题。
如果说在复习中,上面两种方法哪一种更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考试的分数呢?对于前者,是需要我们在整个高中乃至以前的学习积累下来的综合能力,这个能力的提高需要时间和积累,在短期内的提高是有限的;对于后者,能力的了解和掌握对短期内迅速提高考试成绩的成效是很明显的。而且,在一般的学校教育中,往往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我们用以下几个等式可以很好地说明上述两者的关系和作用。
一流的物理能力+一流的考试方法和技巧=顶尖的成绩
一流的物理能力+二流的考试方法和技巧=二流的成绩
二流的物理能力+一流的考试方法和技巧>二流的成绩
其实对于考试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熟悉考试题型,合理安排做题时间
其实,不仅仅是物理考试,在参加任何一门考试之前,你都要弄清楚或明确几个问题:考试一共有多长时间,总分多少,选择、填空和其他主观题各占多少分。这样,你才能够在考试中合理分配考试时间,一定要避免在不值得的地方浪费大量的时间,影响了其他题的解答。例如湖南省的物理高考题,满分为110分,其中选择题是8道,每题6分,共48分;实验填空题2道,共18-20分,解答题一共约34分。所以在了解这些内容后,你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解题时间。大多省高考理化生合卷,考试时间3小时,合理的分配时间是大多数学生难以逾越的问题。一般来说,可以按分数粗略分配时间,一分钟做2分的题,但选择题要小于这个分配方案,解答题要大于这个方案。因为大题意味着你不仅要想,还要写。再就是应该把理综当成一科处理,不要先做生物,再做化学,然后做物理,这样肯定拿不到高分。
二、确保正确率,学会取舍,敢于放弃
考试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取舍,像通过大量计算或大量文字说明只是1.2分的题可以在第一遍过程大胆舍去。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会做的题目一定能够拿分,部分会做或不太会做的题目尽量多拿分,一定不可能做出的题目,尽量少投入时间甚至压根就不去想。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如果感觉前面的选择填空题做得很顺利,时间很充裕,在前面几道大题稳步完成的情况下,可以冲击下最后的压轴题,向高分冲击。对于程度一般的学生,首先要保证的是前面的填空选择题大部分分值一定能够稳拿,甚至是拿满。对于大题的前几题,也尽量多花点时间,一定不要在会做的题目上无谓失分,对于大题的后两题,能做几问就做几问,即使后面的几问不去做,也一定要保证前面的分数,因为最后两题题目的性价比远远不如前面的题目实惠。
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首先,填空选择会做的就一定要做对,对于大题,能写几问就写几问,而最后两道压轴题如果读完之后觉得过难的话,我建议大胆放弃,不要觉得心疼,因为你即使花了很长时间去做去想也不见得能多拿几分,如果把这些时间用在选择填空题中,可能会收益更大。
这个方面,大家也不必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还是那句话,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斟酌。
许多没有考试技巧的学生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所有的题目都想做,但所有的题目都完成得匆匆忙忙、漏洞百出,本来会做的题由于匆忙或掉以轻心而失分,而后面的一些大题即使在卷子上写了很“多”,却发现只能得到1分2分。这样的同学就是在考试的方法上很失败,我们应该吸取这样的教训。
三、快速准确,“不择手段”
考试中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其中选择填空题跟解答题的本质区别是它们是不需要写出解答步骤的,其实命题人已经暗示了我们,选择填空题只要你把答案做出来,无论你用什么方法都是允许的。许多不会考试的人常犯的错误和大忌,就是把每一道题都当做解答题按部就班地去解答,这样,即使你能把题目做对,但是浪费了大量不必要的时间。其实,许多选择填空题仔细观察题目中的数字和选项,就可以排除一些选项,完全可以降低难度甚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许多填空题往往有许多灵活的技巧,但由于这些技巧在解答题当中往往不适宜写在卷面中,所以经常被我们所忽视掉了。比如,做选择填空题常用的巧妙方法有:估算、套单位、排除法、数形结合、画图观察、代入验证等等方法。这些技巧和方法也是我们在平常的题目讲解中要为学生灌输和渗透的内容,我们在教学中也会逐步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选择填空题大家一定要重视,不仅仅是因为分值,还因为它会直接影响考生考试的心情,往往会成为一场考试成败的关键。物理大题即使不能全部完成,但是必须把能拿的分拿到,因为高考阅卷是按步骤给分的,一个公式就有2-3分,同学们可以把该题牵涉的基本知识、基本公式部分列出,完全可以拿到部分分数。
关键词:高中数学 应试心理 应试技巧
数学考试是高考中三科基础考试之一,要想在高考数学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熟练的解题技能,同时也要在临场考试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这样,我们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和水平,考出理想成绩。本文就高考数学中的应试心理和应试技巧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以期给同学们在考试时作为借鉴。
一、高考数学应试心理分析
1.身体状态调整。首先,放松心态。如果高考前心理过分紧张,常使考生烦躁不安、紧张焦虑,从而影响考试状态,所以,我们一定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高考。其次,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临近高考,也要坚持体育锻炼和午休来确保充足的睡眠,这是保证考前身体和精力都达到最佳状态的有效方法。考前的饮食应坚持均衡原则,以清淡饮食为主,多吃些蔬菜、水果,适当补充蛋白质。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考前发生发烧、腹泻等症状。
2.做好考前复习。首先,把高中三年数学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做一番整理和归纳,从头到尾复习一遍;其次,将近年来高考数学试题中的六大题型做一做,达到“以不变应万变”;最后,查一下在历次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和遗漏的知识点,从而起到避免犯类似错误、稳定心态的作用。
3.考试过程中的心理调适。首先,提前进入考场。高考前需提前半小时到达考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有时间调整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也留有时间提前进入“角色”。同学可以用这段时间把一些基础公式、重要定理或考试中的典型题型“过过电影”,不仅能够舒缓考前的紧张和恐惧心理,而且有利于以最佳状态进行考试。第二,控制情绪,自我暗示。进入考场后至答卷前的这个阶段,是最易导致心理紧张、焦虑和恐惧的时候。此时,要尽可能保持心态平衡,做深呼吸,并进行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情绪。第三,充分利用考前5分钟。考生见卷后至开考铃声响起的这5分钟是很重要的,要充分利用考前5分钟的时间作以下工作:正确填写姓名、考号等信息;通览全卷,检查有无漏印或丢页情况;浏览全卷,摸透“题情”。刚发试卷,不忙急于解答,可先从头到尾地浏览试卷,尽量从卷面上获取直观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浏览试卷也可避免“前面难题做不出,后面易题没时间做”的事情的发生,尽可能地提高考试成绩。
二、高考数学应试技巧分析
1.总体应试策略。答题时先易后难、从容答题。先把常规题拿住分,当你抓住一大半分时,你内心会有一种成就感,心理塌实了,剩下的不常见题目我不会做,别人也不见得会,我如果沉住气,换个角度,一定能做出来,我就比别人多拿了一题的分,距离成功就更进了一步。
2.做到“三先三后”,“一快一慢”。在答题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先易后难原则。就是先做简单题,再做综合题。第二,先熟后生原则。通览全卷,在对全卷整体把握之后,就可实施先熟后生的策略,即先做那些内容掌握比较到家、题型结构比较熟悉、解题思路比较清晰的题目。这样,在拿下熟题的同时,可以使思维流畅,超常发挥,达到拿下中高档题目的目的。第三,先高(分)后低(分)原则。这里主要是指在考试的后半段时要特别注重时间效益,如两道题都会做,先做高分题,后做低分题;到了最后十分钟,也应对那些拿不下来的题目就高分题“分段得分”,以增加在时间不足前提下的得分。此外,还有一慢一快原则,即审题要慢,作题要快。审题一定要逐字逐句看清楚,力求从语法结构、逻辑关系、数学含义等各方面真正看清题意。这一步不要怕慢,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找到解题方法后,书写要简明扼要。高考允许合理省略非关键步骤。为了提高书写效率,应尽量使用数学语言、符号,这比文字叙述要节省而严谨。
3.分解难题,分段解答。对于绝大多数考生说来,当遇到难度比较大的试题,没有把握做出或者只知道其中的前几个解答步骤,不能完整解答整道试题时,必须要掌握分段解答策略,这样才能从拿不下来的题目中分段得点分。第一,缺步解答。将试题分解为一系列的步骤,或者一个个的问题,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就解决到什么程度,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特别是那些解题层次明显的题目,那些已经程序化的方法,每进行一步得分点的演算都可以得到这一步的满分,最后结论虽然没有看出来,但分数却已过半,所以说“大题拿小分”是个好主意。第二,跳步解答。由于高考时间的限制,“中途点”的攻克来不及了,那么可以把前面的写下来,再写上“证实某步之后,继而有……”一直到底,这就是跳步解答。也许,后来中间步骤又想出来,这时不要乱七八糟地插上去,可补在后面,写“事实上,某步可证明如下……”。第三,退步解答。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你可以从一般退到特殊,从抽象退到具体,从复杂退到简单,从整体退到部分,从较强的结论退到较弱的结论。比如,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做不了,可先做正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为了不产生“以偏概全”的误解,应开门见山写上“本题分三种情况讨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这样,在概念上、逻辑上是清楚的。第四,倒步解答。“正难则反”是重要的解题策略。顺向推,有困难时就逆推;直接证,有困难时就间接证。如果从已知条件实在无法下手,前段分就怎么也拿不着了,那可转而拿后段分。第五,辅助解答。一道题目的完整解答既有主要的实质性步骤,也有次要的辅步骤。实质性的步骤未找到之前,找辅的步骤也是明智的。有些选择题,“大胆猜测”也是一种辅助解答。此外,书写也是辅助解答,书写工整会在阅卷老师的心理上产生光环效应。
关键词:高职 财会专业基础理论 考试 技巧
浙江省普通高职财会类招生考试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逐步得到完善。专业基础理论考试从高校自主命题到全省统一命题,从两门课到三门课,考试体系的规范化、考试内容的具体化及认知能力要求的明确化程度都有所提升。虽然教师和学生在备考中有章可循,但要在两个半小时内完成三门专业的综合考试,学生还是会出现各种问题。在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在财会高职专业基础理论考试中如何掌握答题技巧,使更多的考生在财会考试中获得好成绩。
一、熟悉考纲,吃透教材;夯实基础,灵活运用
考纲是命题的依据,它规定了考什么、怎么考,只有熟悉了考纲,复习才具有针对性。财会高职专业基础理论考试提出了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认知能力要求,强调对会计基本原理的理解与运用,强调运用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原理和模型、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单是死记硬背而不掌握有关知识原理和规律,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很难。
准备高职专业基础理论考试,关键是要掌握好各项基础知识。打好基础就是要吃透教材,对指定教材所涉及的各项基本原理能够扎实掌握、灵活运用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难做到的。有的学生不愿意看书,对基本理论一知半解,对此,老师可以在复习过程中给出一些基础问题,让学生对照教材内容寻找答案,以促进学生熟悉考纲要求掌握的知识。
从历年高职考试的要求看,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及运用能力,假如学生只是死记硬背而不懂得灵活运用,那么考试中就很容易失分。《企业财务会计》第一章总论所述的会计基础理论,每一个学生都能背出来,但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却不理想。例如,企业有一项专利权原值为12000元,法律有效期10年,将其出租10个月,共取得租金5000元(营业税率5%)。要求:编制专利权出租、本月摊销成本的分录。
解答这个题目,必须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要求,对于取得租金5000元要分摊在10个月内;二是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的配比要求,所取得每月租金收入500元(即5000元/10个月),计入“其他业务收入”,对应的支出营业税25元(500×5%)和摊销成本100元(即12000元/(10×12)),均计入“其他业务成本”。但是很多学生在处理本业务时往往将所有租金收入全部计入第一个月,摊销的成本计入“管理费用”,这就是对会计原理死记硬背、一知半解,不能灵活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会计基本原理的灌输上,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练习,熟悉规律;归纳总结,掌握技巧
在强调基础的同时,考生也需要接受一些技巧训练。考卷命题人为了增加难度,会故意运用一些技巧,从心理和技术上设置陷阱,将部分基础不牢或对考试规律不熟悉的考生绕进去。对此,教师可结合考纲出一些专题训练,从知识点的独立运用到综合运用,从分章节训练到整体重组,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增强学生对出题规律的认识,提高解题能力。如《企业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中的固定资产折旧计算,命题人不动声色地给出固定资产交付使用日期,如某年的1月10日。在解题时要对固定资产折旧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牢记交付使用当月不计折旧、次月开始计提折旧的原则,1月10日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当年计提折旧按11个月而不是12个月,否则就会出错。
技巧分为记忆技巧与应试技巧。记忆技巧是用来帮助考生将复杂、难懂或不好记忆的知识准确、牢固、灵活地掌握。可以通过知识的类比、归纳,将知识进行串讲。如会计要素中的收入概念,学生都能背诵,但在考试中却经常出错,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广义收入与狭义收入不能正确予以区别所致。其实,会计要素中所说的是狭义上的收入,是在日常的商业活动中形成的,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捐赠所得、政府补助、罚款收入等营业外收入属于直接计入利润的利得,属于利润要素。此时可以将广义收入进行归纳,并与狭义收入进行对比,给学生更明确的信息以帮助他们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应试技巧的核心是如何排除干扰、快速求解,在考场上做到镇定自如,以不变应万变。如资产负债表的填表要求通常是根据总账或明细账余额计算相关数据;财务管理中现金流量的计算要用净利加折旧找切入点。
三、计划时间,看清要求;仔细分析,理清步骤
1.计划答题时间,保持稳定的答题速度
在两个半小时内完成三门专业课的考试,如果没有合理安排时间,很容易顾此失彼,使擅长的问题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试开始时,可以通过试题的分值对每道题应占用的时间迅速做出估计。一般先通读并回答熟悉的问题,跳过没有把握作答的题目。然后重新计算答题时间,看看余下的每道题要花多少时间。在一道没有把握的题上花过多的时间是不值的,有时即使得到一些分数,也可能由于耗用过多的时间而影响到其他题目的解答。
2.看清题目要求,防止因审题不清解答错误
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为了赶速度,不少考生连题目的要求都没看就直接答题。比如,有些单选题有多个满足条件的答案,这就要求选择一个最佳答案。而有些考生,一看选项,就被一个“好的”或“有吸引力的”备选答案吸引住了,对其余的答案连看都不看,这样就中了命题者的圈套,失去了许多得分机会。比如基础会计单选题: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填制无误,登账时将金额850元记成580元,采用什么方法更正?A.撕毁重填,B.划线更正法,C.红字更正法,D.补充登记法。本题C和D选项都对,但最佳答案是D。如果审题不完整,看到前面的答案就落笔,尽管节省了答题时间却得不到该得的分数。
3.仔细分析试题,理清解题步骤
计算与分析题主要是测试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企业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部分计算与分析题占了该部分分值的大半,如果本类题得分不多,要想考试获得高分就很困难。为此,在考试中建议对于计算与分析题的题目阅读两遍,既能准确理解题意,排除陷阱,不至于忙中出错,又可以从试题中获取解题信息。
例如,某公司准备购买一台新设备,购买价为30000元,一次性付款,可使用4年,预计报废时有残值2000元。该设备投入使用后,公司每年可新增利润3000元。假设公司要求的最低投资报酬率为12%。求净现值,判别该方案是否可行。
解题过程:首先通读一遍试题,得知本题是求净现值。在大脑中搜索净现值的计算公式:
净现值就是未来现金净流入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现为现在的价值。
净现金流入量=未来现金流入量 - 未来现金流出量
根据公式首先可以确定本题折现率为最低投资报酬率12%,未来现金流出量为第一年初的购买价30000元。未来现金流入量是本题解答的难点,学生在审题中经常会忽略折旧因素,而计算现金流量的关键点就在净利加折旧。由此,可以确定每年末有现金流入量利润3000+折旧(30000-2000)/4=10000元,第4年末还有残值2000元的现金流入量。
到此,还需要结合货币时间价值理清三个关键因素的关系,即本金、利率、时间(也就是期数),明确是复利还是年金问题。分析每年相等的流入10000元属于年金,第4年末的残值2000元为复利,期数均为4年。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
每年现金净流量=3000+(30000-2000)÷4=10000元
该项目净现值=10000×(P/A,12%,4)+2000×(P/S,12%,4)-30000
=10000×3.0373+2000×0.6355-30000=1644元
至此,问题基本解决。计算结果表明,该项目净现值为正数,说明方案自身报酬率大于12%,所以该方案可行。
另外,计算与分析题通常每题所占的分数比重较多,判卷时,多数按步骤给分。为此注意解题步骤,尽量写出计算公式,问什么答什么,避免做题中“画蛇添足”或因答题不全而被扣分。
例如,某企业有一厂房,原值为500000元,预计可使用20年,该厂房报废时净残值率为5%。要求:(1)用平均年限法计算月折旧率和月折旧额;(2)用年数总和法计算第8年和第13年的折旧率和折旧额。
分析题目可以看出,计算月折旧率和月折旧额时,按照要求(1)得出在计算年的基础上除以12得到月结果;(2)只要求计算第8年和第13年的,不需要从第一年开始逐年计算,多做不仅浪费时间也可能因为运算错误导致失分。另外,在解答过程中尽量写出计算公式,防止代入的有关数字有误而导致结果不对,被判定全部错误失去可得的步骤分。
总之,如果能明确高职考试的命题规律,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就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实际水平,取得相对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玉森,陈伟清.基础会计(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葛家澍,耿金岭.企业财务会计(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张海林.财务管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