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生的心理辅导范文

小学生的心理辅导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生的心理辅导,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生的心理辅导

篇1

【关键词】活动性 参与性 开放性 体验性

班级心理辅导,是指依据心理学原理和有关教育学原理,以班级为单位,通过课程方式,面向全体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直接满足学生维护和发展自身的心理健康的需要是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为此开展班级心理辅必须结合小学生容易焦虑、烦恼,自尊心强,对抽象枯燥的说教难于接受,对脱离生活的事例不感兴趣的心理特点,从活动性、参与性、开放性、体验性四个方面着眼,创新班级心理辅导的形式,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班级心理辅导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完善的能力,提升班级心理辅导效能。

一 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活动的形式开展班级心理辅导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对枯燥的理论说教难以接受甚至产生抗拒的情绪,为了使枯燥的理论具有可接受性,班级心理辅导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来开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小调查等各种活动形式进行心理辅导,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设计要求体现目标,围绕主题展开;在活动设计中,教师要注重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自我教育的乐趣。在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过程中,讲授时间要明显比其它科目少,但是对讲授质量的要求更高:在活动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活动中要启发学生自己思考;消除过度焦虑等消极情感,培养自觉调节、控制情感的能力。如低年级的教师为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上了一节题为《管住自己》的班级心理辅导课,教师针对存在于学生中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贪吃、贪玩,明知这种行为不对,但又管不住自己)的心理问题,以活动课的形式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上,教师首先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小品表演展示明明的烦恼,由于家庭条件好,明明又贪吃,经常吃巧克力等零食,结果长得非常胖,爬楼梯都喘气,放学回家对游戏机爱不释手,玩到很晚也不睡觉,白天不愿意起床,上课经常迟到,他知道这样做不好,但又管不住自己,所以很烦恼。教师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帮小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组里同学们都纷纷想办法出主意,提出了很多提高自控能力的好方法,整个课堂都活了起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群体的作用,在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控的能力。

二 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全体参与者在心理和行为上积极改变,班级心理活动的过程中全员参与是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为了真正做到课堂活动一个也不能少,在活动设计时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同时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意进行特殊的准备,使学生在活动中人尽其才,充分体现每个人的主体地位。此外还要树立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建立良好的自我评价机制,从而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尊心。集体是大家的集体,没有全员的参与,就没有集体的完整。为了让全班同学都能体会到在集体中的不能缺少和不可替代,在班级心理辅导课上让学生用分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活动,并明确提出小组活动的要求:一是每位组员都有权利和义务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为小组讨论做贡献;二是相互的帮助;三是互相尊重,当有不同的观点时,只发表观点,而不针对个人。这样一来为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保证每一个学生在集体中得到充分的尊重、理解,没有被讽刺、讥笑、挖苦、鄙视等顾忌和可能,学生能够毫无顾忌地把自己的经验、困惑、烦恼、体验表达出来。与此同时,教师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都要注重营造愉悦、和谐的心理氛围:一方面不能忽视那些内向、腼腆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看法或在演练中扮演适当的角色;另一方面对那些特别积极表现自己的学生,不能生硬地打断他们,而应向他们讲清楚,大家共同参与的活动才是成功的活动,鼓励他们给别人提供表达的机会。教师在学生中发挥平衡、协调作用,给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同等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三 开放型的心理辅导方式让学生打开心锁,正确认识自我

班级心理辅导须让学生打开心锁,敞开心扉,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辅导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班级心理辅导课必须是开放型的,也就是在操作中,整个过程的组织形式和方式都应该是开放的,教师与学生的语言交流也必须是开放的,教师在非必须价值澄清的时候,要善于运用延时评价和模糊评价,给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机会。如教师在题为《昨天、今天、明天》的心理辅导课中,鼓励学生大胆说出以往遇到的不愉快的事情,或烦恼,找出造成这些不愉快事情的原因,并让大家帮助其想出排解烦恼的方法,在具体事例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总结昨天,把握今天,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迎接明天。

四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增强自我完善的能力

创设情境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心理需要,运用多种方法,设置与学生发展有关的有助于问题解决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激发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通过环境体验、事件经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班级心理辅导虽也属于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但十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立场,离开学生生活实际的强制灌输,是达不到目的的,要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例。从学生熟悉的人、事开始,最能激发兴趣。如一年级的教师上题为《学会交朋友》一课时,创设小红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由于态度不好,不文明、没礼貌,不会尊重他人,结果交不到朋友的情景,引导学生体验交朋友的要领,掌握交往的技巧,增强自我完善的能力。与此同时,在课程进行中,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实际体验、自己的看法。这时,辅导人员的角色更多地不是宣讲者,而是倾听者、对话者,这样班级心理辅导才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印发的教基,1999(13)

[2]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

[3]吴增强.班级心理辅导―着眼于同辈群体资源的开发,2000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印发的教基,2002(14)

篇2

〔关键词〕高中;心理辅导站;来访学生;调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5-0010-03

1999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尽快设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早在1998年,杭州市教育局就转发了杭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工作职责》和《杭州市学校心理辅导站工作条例》两个文件,明确以学校心理辅导站建设为抓手,在杭州市中小学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条例》要求中心小学以上的小学、初中、高中都必须建立心理辅导站,并对学校心理辅导站的组织机构、工作任务、工作职责等作了规定。从2000年起杭州市教育局开始对学校心理辅导站进行等级站(合格站、优秀站)评价。在这样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推进之下,2010年杭州市90%的中小学建立了心理辅导站,可以为学生提供及时方便的心理服务。为切实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精神,了解学校心理辅导站工作和接待学生的情况,我们对2008~2010年期间杭州市所有直属高中心理辅导站的来访情况进行了调查,旨在掌握目前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问题,指导学校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杭州市教育局直属高中为22所,其中普高13所,职高9所。这22所高中全部是杭州市学校心理辅导优秀站,配备了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我们事先设计好调查的表格,请心理辅导专职教师填写。除了2所职高因人员变动没有上交调查材料外,共收到13所普高、7所职高的调查数据。

在调查实施前,我们专门召开会议说明这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真实了解目前高中学生的心理动态,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不是心理辅导站的考核评估,请大家依据学校心理辅导站记录在案的学生辅导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回收调查表以后,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来访学生的身份

20所高中在2008~2010年间,共接待来访者7292人,其中13所普高接待了4283人,7所职高接待3009人。20所学校在三年里平均每校每年接待122人。按照每学期20周在校时间计算,学生每学年有40周在校时间。那么,杭州市直属高中心理辅导站每周的接待人数大约是3人。

通过查阅杭州市教育局每年招生人数的统计数据,13所普高每年招生共约8000人,7所职高约3600人。学校心理辅导站三年面对的在校学生应该有五届,那么13所普高在校学生人数约为40000人,7所职高在校学生人数约为18000人。最后统计杭州市直属高中学校心理辅导站接待来访的学生是在校学生的12.6%。其中职高学生中去学校心理辅导站的比例(16.7%)比普高学生的比例(10.7%)高。

表1 学校心理辅导站来访人数

表2 学校心理辅导站来访者身份

通过表2可以发现,在来访者中,学生占了绝大多数(90%)。职高的学生来访者比例较高,普高的来访家长明显比职高多。对来访者性别进行统计可以发现,来访者中绝大多数是女性,普高职高学生没有差异。

(二)来访者的问题

1.心理障碍患者比例

表3 来访者的精神状况

表4 患有神经症学生的具体表现

(注:表4的调查数据中有重复,比如,一个学生可以是焦虑症,同时又患有抑郁症,他的主要问题又体现为人际关系。)

从表3、表4可以看出,20所学校的来访者中患有精神病、神经症的学生一共有353人,平均每校约17人,按照五届学生计算,每校每届学生中约有3人。普高与职高的比例没有区别(我们下这个结论是有依据的,首先这些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都是专业的心理学毕业生,拥有心理学硕士或者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其次,这部分学生绝大多数正在医院精神科治疗,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在配合做一些辅助治疗工作)。

在患有神经症的学生中,抑郁症人数最多,共174人;焦虑症人数其次,170人。其中普高学生与职高学生相比,在比例上没有显著差异。

2.高中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表5 来访者的主要问题

从表5可以发现,高中来访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人际交往、不良情绪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比例超过10%的来访者问题依次是:不良情绪(26%)、学习成绩(22%)、同往(17%)、社会适应(12%)、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12%)、异往(11%)。

在这些问题中,在不良情绪这个项目上,普高学生和职高学生的比例没有太大差异。

在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同往、异往等项目上,普高的学生比例均高于职高。这说明普高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大、人际矛盾比职高学生更多。

在社会适应方面,职高学生的比例要比普高学生的高,这说明职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没有普高学生好。

三、讨论

1.在学校设立心理辅导站的必要性及其效果

调查结果表明,杭州市高中生中有12.6%的学生来到学校心理辅导站寻求心理辅导,这部分学生的来访完全是出于自愿。这一数据与我国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数据相吻合。资料显示[1,2],我国10%~30%(甚至更高比率)的中学生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杭州市早在1987年对20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大约有16.79%的学生存在各类心理卫生问题;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对全国1647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高中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17.3%[4]。这些数据都说明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又有繁重的升学压力,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在学校设立心理辅导站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是必要的,杭州市直属高中心理辅导站的工作也是得到了学生认同的。

2.心理问题检出率的性别差异

从调查结果来看,63%的来访者是女性。刘恒、张建新[2]200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男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没有太大差异,女中学生有抑郁症状的比例高于男中学生,而男中学生有精神病性问题的比例高于女中学生,在其他因子上,男女之间无显著差异。王柏根[3]等从对两届高中学生建立的心理档案资料来看,男女高中生在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些数据都说明,高中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在性别上没有太大差异,但是,从我们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到学校心理辅导室寻求心理帮助。

3.来访学生咨询问题类型

调查结果显示,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包括精神病、神经症)一共有353人,占了所有来访学生的4.4%,每校平均约17人,每校每届学生中约有3人。这部分学生对学校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需要教师与医生、家庭密切配合。根据临床个案和调查统计,有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学生不到学生总数的1%[5]。但是这只是一部分愿意来寻求帮助的学生,肯定还有一些没有暴露自身问题的学生存在,这对学校教育和管理来说都是一个实际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高中来访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人际交往、不良情绪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我们的调查结果与俞国良的研究结果类似。俞国良[4]根据1996年开始的研究和有关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其比例分别为30%、20%、30%和20%左右。由此可见,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适应性问题。

4.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在寻求心理帮助上的差异

职高学生和普高学生相比,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比例明显要高。这说明职高学生面临生活学习方面的困难较多,冲突矛盾大。当然,空闲时间也比普高的学生多。

其中,普高学生由于面临高考,课业负担比较重,学习压力明显比职高学生大,因此,在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方面需要咨询的学生比例高于职高学生。可能是学业竞争性强、人际交往时间少,普高学生在人际矛盾方面求助的学生比例也高于职高学生。

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相比,社会适应性方面求助的学生比例明显要高。其实,职高的学业任务比较简单,对社会学校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对学校的认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及对生活事件的处理方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宏飞.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9-290.

[2]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90.

[3]王柏根.1727名重点高中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及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2):1441-1443.

[4]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62-65.

篇3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辅导;方法;体会

学习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个重要课题。因为儿童入小学后开始了以学习为主要活动的新生活。而幼儿园主要是以游戏为主要的活动。从而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心理问题。小学生学习如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心理辅导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小学生学习动机辅导;②小学生学习兴趣辅导;③小学生学习习惯辅导;④小学生考试心理辅导;⑤小学生学习困难辅导。

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学生的学业不良主要是因为学习心理问题引起的。下面就结合例子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学生表现】

骆某,9岁,男。二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全班倒数第一,好动,上课喜欢随意翻动同学的东西,经常与同学吵架、打架。作业从来不交。情绪好激动,听到不同意见就会产生对立情绪。对于老师的批评习以为常。

【学生问题分析】

通过一年的接触和了解,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他的表现情况:

1.与同学相处不好

他生性好动,喜欢随意翻动同学的东西,以致招惹同学的不满,也因为这样经常与同学吵架、打架。全班大部分同学都与他有过矛盾。所以,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在一起玩。同学越排挤他。他越想跟他们在一起玩。由于同学的人际交往不顺利,他的情绪得不到排泄,喜欢拿同学出气。使得他与同学们的关系非常恶劣,在校的时间里他自己的心情也是非常不好的。

2.学习成绩差

上课经常性地拿同学的文具或做一些小动作,无心听讲,注意力无法集中,作业经常不交,即使是老师留堂他也是心不在焉。所以成绩非常差,考试经常只得几分。同学们非常瞧不起他。而他自己也很自卑。但从不表现出来。

3.家长情况

他父亲待业在家,母亲在工厂打工,父母的关系并不融洽。时常为了一点小事吵架。甚至大打出手。他是在父母的吵架和打架中成长的。虽然母亲非常关心他的学习,但由于没有时间教育他,而父亲在家也不愿意管他,所以他经常与其他伙伴玩。但有时都不欢而散。每一次他父亲不是破口大骂,就是大打出手。因为他学习的原因,父母经常争吵,但每一次都没有结果。他自己对妈妈说:“我一定好好学习,你们不要打架了。”

由于以上这些,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有时情绪不稳定,精神没有寄托,他很想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同,但做出来的事只能让同学生气,让老师伤心。

通过了解和分析该学生的主要问题有:

1.不善于与他人相处,引起性格偏差。

2.由于学习没有动力、没有目标、没有兴趣,成绩差,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3.家长对他的影响很大,没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有困难。

4.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使他失去了自信,自我评价低。

【辅导做法】

通过了解,我深切地感受到,我必须行动起来,他的希望需要我们大人们来承担。现在就谈谈我的―些做法。

一、学习动机的辅导、不良情绪的排除

在他的生活中,学习对他来说只是一种苦难,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瞧不起、家长的逼迫。一切都是别人强加的,而他自己并不清楚为什么而学。曾记得他对他妈妈说过一句话:“我一定好好学习。你们不要打架了。可见他对母亲是非常爱的。抓住这一点,我对他进行了教育,首先让他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

与同学相处不好,在很大程度也影响了他的学习。对此,我首先召开了班干部会议,提倡每位班干部为他做―件好事,让他感觉到别人对他的关心。其次,我举行了―欢主题班会――“找优点”。让每位学生找一找他的优点。当学生说他是一个有礼貌、讲卫生的同学时,我看到了他脸上的笑容。通过这次活动,他的不良情绪得到了排除,学习动机也更明确了。

二、学习兴趣的辅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兴趣,学习对他来说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1.针对他上课好动的特点我在每一堂课中给他多点关注

比如在做摘苹果、过河、猜谜语等游戏时我总会鼓励他参与,不管是不是有错,我都不会加以批评,以激励的语言鼓励他。让同学们知道原来他是一位不错的同学。

2.针对他上课不听讲,我采取了谈话协议式

在谈话中我会跟他协商好,当他不认真听课时,我不点名说他,但我会提醒他。比如说:我说第一组的男生,老师就是在提醒你,你就要马上坐好认真听。这种方法可以在不伤害他自尊心的同时,提醒他认真听,当他这节课表现好时,下课后我马上加以表扬,让他知道他在进步。如他再犯,我再找他谈话,一起商议解决的方法,始终让他觉得老师在关心他。这样也增强了他自己的自信心,对学习就更有兴趣了。

三、学习习惯的辅导

他从小就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切都需从头开始。我专门为他找了―位小老师,利用早读、午读进行识字。我从图书馆借了一些他比较喜欢的图画书给他看。一开始虽说他只看图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已经不满足于看图画书。他试着看拼音来进行阅读。在布置作业时,我都会专门为他设计一份比较简单的作业给他做。这样他就不会因为不会做而不去写作业了。慢慢地,无论上课也好,做作业也好。他养成了这个习惯。就不再需要别人督促了。

四、学习考试的辅导

以前每次听到要考试,他都会提不起精神来,因为每次的考试成绩都不好。于是每次他考得不好,我都不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念分数,只是把他叫到一边,耐心地给他讲错的习题。当他考得不错时,我都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表扬。久而久之,他自己的成绩有了进步,考试时也有了自信,对考试他已经不再有焦虑了。

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他学习困难,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家庭。在家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心情不能放松,学习就会大打折扣。为了解除家庭教育给学生留下的阴影,我与家长进行了谈话。让其明白,暴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当我们面临困难时,应该多一点沟通。进一步让他清楚,家长自身的行为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除此之外,我专门准备了一本家校联系,随时随地地了解学生在家的近况。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的教育沟通。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A-0004-02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中,笔者设计了“我与网络”方面的调查,其中在“你希望老师与你怎样进行交流?为什么?”这一问题中,我班有90%的学生不希望在老师办公室或当着同学的面与老师交流,他们选择了短信、E-mail、QQ的理由是不用面对面交流,而且可以避免尴尬、害羞……鉴于此,笔者充分利用新信息技术的方式方法,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信息沟通方式,让它们成为学生和心理辅导老师之间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沟通手段。

一、短信――信息传达的绿色通道,让师生沟通零距离

我校是民办寄宿制学校,学生来自全区各地,而且大多数学生家长因为工作原因没能经常陪在孩子身边,因此,部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学校首要关注的问题。尽管学校也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室,但是很多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不愿意走进咨询室。长此以往,部分学生的各种问题无法及时得到疏解,长期累积就容易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应该多渠道地拓展心理健康辅导方式,让学生无顾忌无障碍地袒露生活或学习上的一些困惑。

笔者认为,运用短信与学生沟通的方式符合当今时代新形势。由于当今绝大多数家长都为小学生配备了手机,因此运用好手机短信这一沟通方式,将能起到与学生直接沟通的作用。手机短信方便学生及时向教师反馈学习或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而教师也可以在阅读短信之后及时地给予学生回复,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从手机短信这一特点出发,笔者对本班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学生遇到问题随时可以编发短信给老师,老师一定会给予及时的解答,而且,老师保证对于任何学生发来的短信内容都会保密,不向任何人(包括家长)泄密。有了教师的承诺,学生都非常乐于向笔者敞开心扉。如生1发来短信问:怎样可以天天都快乐?师:将每天的目标设置得低一点,自己努力一点,就能达到。一点儿一点儿的成功累积就会有很多的快乐。生2:我为什么不招人喜欢?为什么大家不跟我玩?师:多向同学伸出友谊之手,同学就会喜欢你的!生3:老师,怎么样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呢?师:十个手指有长短,金子也只有9999999%的纯度,人总会有瑕疵,但是我们可以多读书,读好书,与人为善,多向别人伸出友爱之手……你可以完善自己的人格,做个心态好、积极向上的受欢迎的学生。生4:老师,为什么我总控制不住自己?师:学会放一个提示牌在课桌上,或者写一张提示条放在笔盒中,每天读一遍,时时提醒自己:世上无难事,最怕有心人!生5:老师,为什么同学老是和我玩不来,也远离着我?师:多发掘同学的优点,多帮助同学,多做有利于班级、同学的事,多为班级着想。

从此,短信成为了笔者与学生之间沟通的连心桥,学生可以毫无顾虑地向教师敞开心扉,而教师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短信,笔者给学生的每一个提示或信息反馈,都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与真诚。手机短信,为笔者和学生搭建了一个沟通平台,使师生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和方便。

二、E-mail――真情互动的沟通桥梁

虽然大多数的家长都给孩子配备了手机,但是,总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没有配备手机。虽然有时候全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公开、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可是,依据心理咨询保密性原则,对于部分需要特殊关照的孩子,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特殊的关爱。在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中,笔者在了解全部学生的情况后,明确了没有配备手机的学生范围,并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部分孩子作为关注对象,选择时机与他们沟通,让他们接受笔者的倡议,在生活或学习上有烦恼和问题时第一时间通过“真情E-mail”告诉老师。这样就为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感发泄的出口,让他们可以不受约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由于E-mail具有私密性,利用E-mail可以及时给有“问题苗头”的学生一个提示或信号,让学生知道有人关心、关注他,使问题能在萌芽状态得到解决;利用E-mail在不同的时间采取不同的语言方式表达不同的态度,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对症下药。通过E-mail,笔者走进了学生的生活,而且有一些学生和笔者已成为知心朋友。在这份信任下,学生愿意向笔者敞开心扉,倾诉心曲。这也使笔者对信任有了新的认识: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纽带。例如,前不久,笔者收到了学生瑶瑶发来的一封邮件,她在邮件中说道:“老师,我的好朋友君君这个学期学习退步了,她背地里经常哭。我问过她,她不肯说。我想帮她,可是没有办法,您能帮帮她吗?”从邮件的一字一句中,笔者感受到了瑶瑶对朋友的关爱和真挚之情,同时眼前浮现了君君的身影,这是一个文雅、开朗、麻利的大队干,是什么事情让她发生了情绪变化呢?为了让瑶瑶放心,笔者先给她回复了邮件:“瑶瑶,别着急,朋友不想说,说明她有难处,你约她来我这儿,我试试。”可是,后来笔者发现与君君的当面沟通效果并不好,于是就向瑶瑶要了君君的QQ邮箱。

后来,在与君君的邮件交流中笔者了解到,君君已经有一个上初三的哥哥,可开学不久妈妈又生了一个弟弟。以前爸爸、妈妈轮班每隔一天晚自习后都接她回家,现在改为一周接一次,而且周五还来得很晚。君君认为有了哥哥,爸爸妈妈还要一个弟弟,说明父母重男轻女,因此她心里特别委屈,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导致学习成绩也下降了。根据这样的情况,我在发给君君的E-mail中写道:女孩也很了不起!你看:有李清照――最有才华的女人,有玛格丽特・撒切尔――英国首相,有赖斯――美国第一位黑人女国务卿,有张茵――吃苦耐劳的中国女首富,有可可・香奈儿――缔造了二十世纪独特时尚王国,有奥普拉・温弗瑞――美国人的心灵女王,有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波兰女科学家,还有美国现任国务卿希拉里,巴西总统迪尔玛・罗塞夫……,爸爸、妈妈有个弟弟,是因为你和哥哥都长大了,求学在外不在他们身边,他们觉得太孤独了……君君看了我的邮件以后心情开朗了许多。

可见,E-mail的隐蔽性、私密性让一部分孩子有了倾诉的地方,这一特殊渠道能及时有效地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师生之间密切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了心理辅导教育的感染、渗透效果。

三、QQ群――让正能量与师生一路同行

教育部制定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2002〕14号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心理辅导原则的第一条就是“教育性原则”,它是指心理辅导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要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播撒快乐,让正能量与师生一路同行也是心理辅导教师工作的出发点。

篇5

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及环境三个要素组成的复杂体系,是实施教学的主渠道。但是在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占主流的课堂问题行为是:随便和周围同学讲话,故意打断老师的讲话,写其他学科作业,看课外书,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传纸条,递东西,害怕老师提问,尤其注意力不集中所占比例达到30%。这些行为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学习,使学习成绩不断下降,而且还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致使他们的注意力随时被打断,并阻碍老师的教学,打断正常的教学秩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将存在这类行为问题的学生,称之为特殊生。由于小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发展不成熟,使他们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注意力不集中则将导致后续一系列课堂行为问题的产生,因此解决小学生注意力的问题成为重中之重。

学生的健全发展是学校教育的宗旨,而这些问题的出现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但要保证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外部行为的改变,更要深入学生内部心理活动过程,关注学生的认知、意识等隐性的心理过程,通过学生内部心理结构,逐步改善学生的行为特点,提高其认知水平,矫正不良行为。鉴于此,笔者首次尝试利用团体动力学,通过团体互动的模式让每个成员不断地接触团体中注意力有所改善的其他人,彼此进行有力的真实流,从而提高个体的注意力水平,提升自我价值感。

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实施

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所选取的成员是经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抽取出来的具有典型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现象,且行为问题突出的16名四年级学生,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了辅导方案。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二、团体心理辅导结果分析与经验总结

1.结果分析

(1)团体成员注意力的显著变化。在注意力测验中85%的成员居于高分段,即他们能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和高效的注意力。如:做试卷时,你会经常漏掉题目吗?全体成员都选择“不会”。在访谈中,成员意识到自身的进步,善于接纳并倾听组员的建议。比如,成员CYF在第一次的团体辅导中完全静不下心来倾听领导者讲游戏规则和团体契约,更无法专注于成员在活动中的表现,在团辅室里玩闹,极大地影响了其他成员。但是在后面的活动中却能快速站好队,认真听游戏规则,并将心理能量集中于当前的活动,不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也乐于关注其他成员,并与其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2)成员心理品质的良性发展。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每个团体成员多次重复适应不良的交流,让他们拥有机会不断进行反思与理解。在成员与成员、成员与领导者持续不断的相互影响中,他们认识到每个成员此时此地的感受都与其他成员有关,同样的,他在团体中整体感受的品质也被其他人所影响。在团体辅导后发现,成员不但专注力提升,而且变得更加的勇敢、自信、具有抗挫能力。比如:在平常的课堂上,这些学生经常会无视课堂纪律,随意插嘴、讲话,甚至于离开座位,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后,发现成员更有礼貌了,会主动打招呼,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做小动作的次数也明显减少。

(3)成员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在班级里由于人数众多,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关注面受限,易使一部分同学游离于课堂外。而在团体活动中,每个成员均参与到活动中,领导者对于成员的反应能及时做出恰当的反馈,加上其他成员的关注,致使每位成员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水平逐渐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也逐步增强。

2.经验总结

(1)注意对成员活动的及时反馈。比如:对活动规则的讲解,要及时询问成员:“对规则有不清楚的,请举手。”同时澄清活动目标并对规则强化。在活动过程中要关注成员的行为和情感反应,发现有成员在游戏中没能顺利完成或是遇到困难,应及时做出反应,可以上前轻拍其肩膀表示支持,或是对其点头、微笑表示鼓励。发现成员情绪低落时,应及时给与疏导,调整好状态,更好地投入到活动中。及时反馈可以有效提高成员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的观察,进行适当的自我调整,最终得以自我成长。

(2)重视活动后的分享。团体心理辅导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活动后的分享,通过成员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团体内分享,可以让其他成员得到启发,彼此达到心灵的交流,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在传话游戏中,要求成员小组内分享,倾听成员在活动中的感受,以及获胜的方法。此后,全体成员围圈而坐,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通过分享,成员之间能够敞开心扉,认同彼此的感受,认识到同样的活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收获,从而提高对自身的认知。

(3)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在团体辅导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每个成员的心理动态和情绪体验,及时疏导并辅以个别咨询,有助于让成员更快地调整心态,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由于成员选取的特殊性,需要领导者在活动中付出更多的努力,关注每个成员的心理动态和情绪反应,如:与其他成员的意见相佐,发生争执或是受到排挤时等,应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而不是单纯地给予惩罚或漠视,可进行个别辅导。在活动中若发现成员的情感卷入程度很深r,领导者应在当天的团体结束后,对该成员进行个别梳理,让其走出团体活动过程中带来的负性情绪。

篇6

关键词:小升初;表现;心理适应

在教育教学战线的长期工作中,我发现不少初中学生焦虑、苦闷,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不好,尤其是刚上初一的大部分学生都有这种现象。其实这些状态是对中学生活的不适应造成的。可见初中与小学衔接的适应性问题很重要。

一、小升初适应性问题的主要表现

1.校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适应。一个新的校园,新的环境对每个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刚开始都是陌生的、好奇的,又是新鲜的。面对新校园,学生心里都会有点忐忑。

2.对中学老师不同教学风格的适应。小六学生经过几年的学校生活,已经熟悉了小学老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并和老师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刚步入中学后,面对陌生的老师,他们的内心是既紧张又兴奋,老师的教学方法、管理方法的变化很大。如果不能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势必会导致心理上难以承受;知识上难以掌握;生活上难以适应的“三难”局面。

3.与新同学之间关系的适应。学生大多数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见得最多的就是周围的同学。因此如何与同学相处,怎样选择新朋友,怎样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这是进入中学必须面对的,是中学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这些都需要同学之间慢慢地了解和沟通,需要一个从相识到相知,重新建构深厚情感的过程。

4.对班级地位改变的适应。根据多年的初中教学经验,很多学生在小学时是优秀生、三好学生、班干部,是班级的尖子,老师的宠儿,心理上有较强的优越感。步入中学,这些学生往往一时不能适应中学生活的快节奏,又发现自己班里来自四面八方的很多学生都很优秀,于是找不到自己的新位置,往往很容易产生较强烈的心理失落感,这种心理也有待调整。

5.中学课程增多,难度加深,时间紧张,学生需要摸索并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方法。

6.与父母关系的适应。学生升入中学,也即进入了青春期,青春期处于生长的急风暴雨期,心理、生理的变化很大,行为、习惯、性格、兴趣、爱好逐渐形成。他们的情感情绪易激动暴躁并向两极波动,爱凭感情行事;自尊心、自信心、争强好胜心急剧增强;具有独立意向和成人感,自主、自立意识急剧增强;认识能力显著落后于独立意向和行动能力、相互爱慕心理增强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落后。他们常常表现为风风火火,安全意识淡漠,容易冲动而做出一些让父母头疼的事来。此时与父母关系的处理尤为重要。父母的角色逐渐要从包办者转向指导者。

二、解决措施

适应问题解决不好,很多学生会出现成绩下滑现象。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无法挖掘自己的潜能,因而失意、苦闷、消沉,甚至会出现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对此,我个人提出几点措施:

1.以教师为关注点

(1)加强初中学校教师与外校小学六年级(下面简称小六)老师间的学科交流,教师之间交流教法、学法以及知识。注重学科教学的衔接,比如,英语学科在小学不被重视,到中学却成了一门重要学科,大部分学生适应不了。英语老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①词汇引入策略――多利用形象生动的声音图像资料,避免文字的单调枯燥。②词汇的机械操练策略――多采用形式多变、节奏紧凑、活动面广的活动形式,避免简单的师生问答。③词汇的有意义操练策略――多采用任务明确、激励性强的活动形式,避免形式化的课堂活动。④词汇在情景中的应用策略――多进行联系生活实际的情景活动,避免纯假设的非真实交际活动。

(2)作为一线教师又是班主任,可利用有限的班会课,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生活。如,我在每年初一班会课上都会设计如《小学生、中学生》《让你了解我》等主题班会,通过比较小学和初中课程的变化,每天上课节数的变化,学习方法和作业量的不同,让学生了解:从小学到中学,存在着方方面面的过渡。过渡顺利,大家的学习就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大步前进,反之,则会成绩下降。通过大家对自己的特长、爱好的介绍,增进了新同学之间的了解,也让学生明白:进入初中后,产生压力,纯属正常的心理反应,关键是尽快适应新环境。

2.以学生为关注点

虽然目前一些中学也邀请小六学生参加初中活动或初三学生参加高中的活动,但一些活动往往流于表面形式。所以中学学校可建立一个中小学生交流的平台,固定日期由教师带领小六学生体验中学学习环境,也可安排小六学生进入中学课堂,分配到各个班级,由中学大哥哥大姐姐们辅导他们制订计划,还可以采取让小六学生参加中学的大型活动,如学科周、朗读比赛、演讲比赛以及元旦联欢等,由学哥学姐们带领他们参加并照顾他们。

这样让小六学生亲身体验未来所处的学习环境,形成心理准备与期待,等到他们真正进入新环境时,他们就不会感到孤单。

小升初适应性措施的衔接甚至初升高的衔接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很关键,衔接得好会缩短初高中起始年级新生的不适应期,帮助他们尽快转变角色,同时也可以发挥学哥学姐们的作用,建立互助合作小组,帮助小六学生以及初三学生顺利度过不适应期,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使他们更加快乐地成长。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应该引起教师的关注,我相信只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孩子们的成长就会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心理辅导;探讨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136-02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迅猛发展,高职生队伍日益壮大,高职生也越来越受用人单位欢迎,但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和高职教育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不相对应。与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自信心明显不足。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城,本世纪初,作为一种新思潮的积极心理学已逐渐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并开始运用于对学生进行的学习心理辅导之中。

一、对高职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的意义

1.有利于转变传统学习心理辅导的价值取向

学习心理辅导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克服学生学习心理问题,而且在于要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理。积极心理学认为,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一个健康、幸福的人。同样,消除学生学习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也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自然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理或行为模式。因此,学习心理辅导要改变以往偏向问题的消极的价值取向,用全新的视角和辨证的思维方法,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开发学生固有的积极向上的心理潜能上来,用爱心挖掘并彰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而帮助其克服自身的缺点和弱点,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2.有利于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积极心理学强调,不仅要帮助处于逆境条件下的人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提高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质量。这也正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在学习心理辅导过程中,探索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上进,释放自己的学习潜能,从而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幸福健康、全面发展而又富有个性的人。

3.有利于开辟学习心理辅导的新天地

纵观目前高职学习心理辅导的实际现状,效果还不尽如人意,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习心理辅导仅仅停留在补救性的对少数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解决上。因此,努力开辟高职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实践的新天地,变补救性学习辅导为发展性学习辅导,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问题,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信乐观精神、耐挫折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减少他们的心理创伤,有利于他们健康愉快地成长。

二、对高职进行学习心理辅导的内容

1.培养高职学生的学习幸福感

学习是幸福的,成长是快乐的。教育的宗旨应该是让每个学生快乐地学习、幸福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学习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幸福的最大化。因此,我们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培养高职学生的学习幸福感,引导学生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使学生具有快乐的学习生活情趣和自信乐观等积极的情怀。在面对种种学习压力时,能够做到不自卑、不退缩,使学习生活更加富有意义,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以下几点幸福感。

(1)学生从“好学”、“乐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幸福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力求引导学生将学习引向“好之”、“乐之”的境界,尽可能创造条件减轻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师要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多给学生宣泄心中困惑的时间和空间,营造宽松的心理教育氛围,让学生解除心中的学习烦恼,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观幸福感。

(2)正确看待社会就业竞争,使每一个普通学生都拥有幸福感

我国社会就业竞争激烈,学业成绩是家庭、学校及社会关注的焦点,学生也必然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自己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志,将自己的学习成绩与他人做比较。这样,常常有不少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学习幸福感较低。为此,我们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就业竞争,同时,积极探索学生有效学习、快乐学习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不要以偏概全,多看自己成功的一面,不把缺憾的一面放大,让自己尽量多地获得学习幸福感。

2.培养高职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的心理品质指一个人所具有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它表现在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心态等诸方面,如学生的自信心、自制力、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诚实、乐观、责任感等。

(1)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自信心

高职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自信心大都不足。教师要对学生持一种积极的态度,通过适当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发展自己的长处,去弥补自己的短处,让学生坚信 “我能行”。另外,通过开展“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自我激励,自我完善”、“自信心训练”等一系列活动,在学生充分肯定自己的优点、展现自我风采的同时,加倍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锻炼自己的能力,告别自卑,找回学习自信。

(2)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一些高职学生的学习意志薄弱,耐挫力差。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让学生懂得,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每位学生都是第一。假如总是期望自己是最好的,就会经常遭受打击,产生挫折感。这部分学生有缺点,也有优点。只要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努力加以克服和提高,并且明确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知道自己所拥有的能力与潜力所在,把它放在最有价值的地方发展。这样,就能保持永远的自信,从而激发潜能,健康发展。

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 顶牛 形成因素预防心理辅导

由于中职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中职学生自身的原因,在日常教学中,难免遇上个别学生与教师“顶牛”的情况。如个别学生上课玩手机游戏,趴在课桌上睡觉,做小动作,教师批评他,他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与教师“顶牛”起来。这种现象在《学校心理学》上将它称为“行为问题”或“问题行为”,也是青少年常有的“逆反心理”的一种表现。它是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探索中职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现象的缘由,防止学生“顶牛”的产生和发展,并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本文拟对“顶牛”的形成因素预防及心理辅导作初步的探讨。

一、“顶牛”的形成因素

心理学认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天生的遗传因素,即生物因素;一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也就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一个学生的过错是社会因素和教育不良影响,通过学生内部的心理活动积累而出现的。“逆反心理”的形成是复杂的,它来源于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

(一)家庭因素影响

1.家庭父母娇宠溺爱或父母离异少管教,造成学生任性、霸道、蛮横、自私等不良习惯的养成。

2.家长言行的不良影响,形成父行子效。

3.家庭教育不当,粗暴野蛮简单的教育方法。

(二)社会因素影响

学生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及网络信息传媒的作用,外来意识形态中许多不良因素的传播,无不侵蚀和影响学生,造成他们刁野的不良行为。

(三)学校因素的影响

1.教师教育不当,简单行事。

2.学校各种规章制度落实不严,不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3.学生固有的素质,年纪小、经历短、经验不足,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4.自尊心和好胜心强。

由于上述种种因素的影响,当教育者与被教育的愿望或社会现实发生矛盾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由于“逆反心理”的日积月累,最终导致“顶牛”行为的形成。

二、“顶牛”的预防

古人言:“先其未然谓之防”,意即在学生没有产生行为之前应加以防患。要做好防患工作必须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一)解决教育者对“顶牛”的态度。

热爱学生和信任学生是防止“顶牛”的前提。热爱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优点、成绩、特长要充分肯定。对于他们偶然的过错要充分理解和疏导教育。这样,师生关系就会融洽,就能“亲其师信其道”。实践证明属“顶牛”型的学生平时好动,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轻视;在家庭里,受到父母的斥骂,有时被粗暴的挨打,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学生心理逐渐形成逆反心理,与周围的人疏远,性格变得冷漠、怪癖。在上课时,当他受到教师的批评时,由此产生”逆反心理“,导致”顶牛“行为。

(二)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思想预测。

思想预测是防止逆反行为的关键。学生思想状况是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的过程。一个学生顶牛行为形成之前,总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显露出来。因此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及时发现苗头,尽可能地把不正确的思想消除在萌芽中。此外,教师要深入学生家庭、社会调查,它是学生思想预测的重要途径。通过各种信息途径了解学生的爱好、个性、兴趣、特长,实事求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耐心、细致地谈心,最终攻得学生“顶牛”行为自觉纠正。

为了避免“顶牛”行为的产生,必须消除“逆反心理”。可以做好如下工作:肯定他有胆量,好胜的表现,相信他能把许多事情做好;相信他能知错改错。

三、“顶牛”的心理辅导

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从外部的、被动的未被意识的情绪表现逐步转化为内部的、主动的自觉意识的道德体验,促使这一转化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充分运用《学校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从而转变其“问题行为”。发现学生“顶牛”,该如何心理辅导和教育转化,我认为应该做到:

(一)避免正面交锋,杜绝剧烈冲击。

有的教师发现学生在课堂里随意说话、嘻笑、或者做小动作,干扰课堂上课时,不是采取训斥、威胁,就是赶出教室体罚学生,甚至有的教师动起粗来。这样,轻者虽然一时被镇住,但心理都十分不满,重者难免发生正面冲突。遇到类似与教师对抗的不合作行为,教师不能急躁,应镇静自若,待找到根源,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避免冲突。

(二)诱发感情共鸣,促进思想转化。

良好的情境对培养和强化学生情感起着重要作用。一般表现为“顶牛”的学生常被教师批评,同学冷落、排斥,家庭父母的责备,使他们产生自悲、孤独感。因此,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要组织他们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体现自强、自信的尊严,让他们有一股自强不息、精神振奋的良好情绪,还可以通过典型的生活实例,让他们分清是非,激发他们的情感,促进思想转化。

(三)运用强化手段,控制定向行为。

运用强化手段,通过纪律的约束,可以对人的行为定向控制和改造,最后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在运用强化手段时,目标要明确,要有针对性,且要有一定的时间,做到循序渐进。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讲究教育方法。学生“顶牛”行为有了改变,应及时加以鼓励,引导他们的行为按照正确的轨道运行。

篇9

一、朋辈心理辅导现状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受过半专业训练并受督导的学生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互动交流,对需要帮助的同辈提供倾诉、支持或咨询的服务。与专业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尽管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但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实现“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1]。

随着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不断丰富与完善,我国许多高校都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出朋辈心理辅导的不同形式与路径:一是通过校园广播、校园刊物、校园网络以及微博、微信、QQ群等渠道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朋辈辅导的意义所在,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的效果;二是组织朋辈心理咨询小组,开通朋辈热线,实施轮流值班制度,实现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网络聊天等多种形式沟通交流方式,定时,定人,定点,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心理咨询方式[2];三是通过举办朋辈心理讲座、心理情景剧、朋辈心理社团、心理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心理调适的技能。

实践表明,朋辈心理辅导员能最直接地体验和了解咨询者的心理感受与心理问题,能比较及时地了解他遇到的实际学习与生活问题,并帮助他解决。并且,朋辈心理辅导员解决同学们较为简单的问题而减轻咨询老师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力量不足的问题。但现阶段的朋辈心理辅导同时存在着一些问题,重要体现在:首先,欠专业:朋辈心理辅导员缺乏系统专业的辅导培训,尽管在各个辅导员开展工作之前有过短期的学习,但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许多专业性方面的不足逐渐就会暴露出来。同时,辅导员们都由学生兼任,为保证自身学习时间的完整和充分,只能尽量在课余抽出时间来做相关的工作,因此时间的限制也是朋辈工作正常开展的阻碍之一。其次,缺少相应的规章制度: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从开展时间来看仍然是比较新的一项工作,而且最初由学生自发组织开始,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朋辈辅导的效果得不到保障。再次,没有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考核:朋辈心理辅导员没有考核来进行约束和考评,就没有精益求精的动力,可能会降低辅导效果。因此,为了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技能,从而提高辅导的效果,就需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绩效管理。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绩效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管理的含义

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沟通过程,是指为了实现目标,通过开展持续不断的沟通,完成根据组织目标而所制定的所预期的效益和产出,并促进团体和个人做出有助于达成目标的行为[3]。

朋辈心理辅导的绩效管理的主体是心理咨询师和管理者,对象时朋辈心理辅导员。决定绩效考核是否有价值或价值有多大的是朋辈心理辅导员,决定是否接纳绩效考核信息的也是朋辈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为朋辈心理辅导员提供帮助与支持,通过专业化培训,协助和配合管理者做好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工作;学工处老师作为管理层的一部分负责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分配、考核和奖惩等具体事务,具体实施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政策、程序与规则,是决定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水平高低的关键;管理层的另一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他们主要负责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政策、程序与规则的统一制定,在学工处老师和心理咨询师之间,就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进行组织、指挥与协调,并为各级管理者提供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管理方面的辅导、帮助与培训。管理者和心理咨询师一起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有效的管理,不断沟通并进行考核,使朋辈心理辅导员在沟通中发现自身在辅导过程中的优缺点,根据目标,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来提高朋辈辅导员个人的辅导效果,从来推动整个朋辈心理辅导效果的提升。

(二)对朋辈心理辅导实行绩效管理的效用

1.有利于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专业技能与角色认同

对朋辈心理辅导现加之以绩效管理为朋辈心理辅导提供了一个规章制度,通过这个规章制度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提高他们的角色认同感和责任感。如果在培训时遇到问题,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自己解决他人的心理问题,同时,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培训技能,能够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广大同学提供咨询服务。

2.有利于加强朋辈辅导的规范性与系统性

通过朋辈心理辅导的绩效管理,根据规章制度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行为进行约束,规范他们的言行,从而提高辅导效果。学校制定规章下达到各个院系,院系用规章制度严格要求每一位朋辈心理辅导员,同时院系将内部辅导信息反馈至学校,完成一个系统性的循环。

3.有利于降低高校心理危机管理成本

首先,朋辈心理辅导能够及时发现同学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危机管理的效率,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心理危机的管理成本。其次,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通过内部交流解决心理问题,可以减轻校内心理咨询机构的压力。再次,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管理,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自觉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降低了培训成本和日常管理成本。

三、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的管理机制

(一)设定计划

朋辈心理辅导在开展部门的组织战略时,务必将组织战略细化成具体的有效任务计划,并保证每个辅导员在工作的开展上具体落实。例如将学生的学习问题、个人的情感问题,以及学生对毕业后就业的疑问划分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工作中,并在工作中进行解决。管理者和朋辈心理辅导员定期根据工作的具体情况展开讨论与工作创新,并将发现的问题及不足及时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落实到之后的工作开展中。

(二)双向沟通

前期确定好良好的绩效计划后,管理者需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工作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为确保朋辈心理辅导员有效地开展辅导工作,管理者要对其进行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专业指导与培训,以便于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之后的辅导工作中更好地解决问题。在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监督及指导工作中,管理者及辅导员双方的沟通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在沟通过程中,对辅导员工作中的积极变现给予其一定的肯定及奖励,这个称之为“正面沟通”。正面沟通有利于辅导员在之后的工作开展中能保持高度的热情。而在辅导员在朋辈心理辅导时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及问题时,也应及时与之沟通,如果之后还出现相应的问题,管理者应对其给予建议及指导,帮助其及时做出完善。

(三)信息收集

为了使绩效管理变得更加自然和谐,有必要认真做好信息收集,记录下朋辈心理辅导员绩效表现的细节,形成绩效管理文档,以作为考核的依据,确保绩效考核有理有据。

1.信息收集与分析的目的

在事实的基础上,完成一份完整的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工作情况的绩效记录,将绩效评估和有关决策为基础,可以最快地发现问题,以便找到解决方案。通过收集朋辈心理辅导员行为、态度的信息,可以及时发现长短处,为有针对性的提供培训打下基础。

2.收集信息的内容

并不需要收集和分析所有的数据,也不是收集的信息越多越好。因为收集和分析信息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因此,在收集信息过程中要考虑目的,只收集与绩效有关的信息,包括目标和标准达到或未达到的情况、朋辈心理辅导员因辅导工作受到表扬和批评的情况、对问题有帮助的其他数据、就绩效问题的谈论记录等。

3.收集信息的渠道和方法

收集信息的渠道可以是所有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包括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的汇报和总结、其他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观察、管理者的检查和记录,以及被辅导者的反映和评价。

信息收集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工作记录法、他人反馈法。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多种方法综合使用,方法使用的正确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到信息的质量,最终影响朋辈心理辅导绩效管理的有效性。

(四)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朋辈心理辅导绩效考核是一段时间(通常是半年或一年)绩效管理的一个总结,对绩效管理中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表现进行总结[4]。绩效管理的成功关键在于绩效考核的正确实行,并且注意考核结果的正确运用,如此才能强化朋辈心理辅导员对绩效管理的认同感,才能鼓励先进和鞭策后进,达到提升朋辈心理辅导管理水平的目的[5]。

1.目标考核法

目标考核法是一种基于朋辈心理辅导员完成辅导目标的程度而进行考核的绩效考核方式。在考核开始之前,管理者告知朋辈心理辅导员需要完成的辅导要求、辅导的效果、时间期限以及其他的考核的标准,朋辈心理辅导员要将这些标准作为这一周期辅导的目标,可用自己的能力并参考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辅导技能,尽全力去达成目标。在时间期限结束时,管理者对照原先制定的考核标准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完成的辅导情况做出具体的考核评估[6]。朋辈心理辅导员通过考核评价,找出自己实际辅导的情况与预定的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差距的原因,通过调整自己的辅导方式来缩小差距。

2.小组评价法

小组评价法是指由两名及以上熟悉朋辈心理辅导员辅导工作的管理者,组成评价小组对各位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辅导情况进行评价考核的方法。由于该方法操作简单,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被考核的辅导员的考核评价均由管理者的评价小组的主观评价形成,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性。为了提高小组评价成效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应该让朋辈心理辅导员在进行小组评价之前熟悉了解考核的内容、依据和标准,在评价结束之后,要向朋辈心理辅导员公布评价结果,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指导。在使用小组评价法时,为了避免受评价小组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应该和朋辈心理辅导员个人评价相结合,当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结果差距较大时,评价小组成员必须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具体工作表现和辅导效果进行再次考察和评估,再结合个人评价,然后再做出决定,最后还应对比前后工作成效,对误差进行分析,从而归纳总结[7]。

3.360度绩效考核法

360度绩效考核法是由与朋辈心理辅导员有密切关系的人,包括管理者、其他朋辈心理辅导员、被其辅导者等组成,他们分别对被考核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匿名考核,根据考核时的态度、方式方法、效果等表述自己对其的肯定或者否定,被考核者自己也要对自己绩效考核,针对自己心理辅导的表现进行评价;然后,由管理者组成的绩效考核小组根据有关人员对被考核者的评价,对比被考核者的自我考核向被考核者提供反馈,让被考核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更加全面时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更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存在的差距。

(五)绩效反馈

绩效反馈是绩效管理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管理者通过沟通交流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反馈给被考核的朋辈心理辅导员。管理者在肯定辅导效果的同时,要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分析产生这样的绩效的原因,双方共同探讨,制定改进计划,共同努力制定下一个绩效管理周期的绩效目标和改进点,从而提高绩效,提高朋辈心理辅导效果。

篇10

【关键词】 后进生 心理辅导 数学观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原本存在的不少后进生转化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过去所谓后进生辅导效果甚微,特别是到了毕业阶段,教师忙于培尖,对他们任其自然,后进生们往往会“破罐子破摔”,任凭你老师和领导磨破嘴皮也无济于事。

原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曾多次强调:“学校要十分重视对差生的转化工作。转化一个差生和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光荣、有价值。”他同时还指出:“转化差生比培养几个优秀生难度更大,对教师的思想觉悟、品德、能力都要有更高的要求。而差生的教育有利于基础教育搞好,对基础教育的成败举足轻重。”由此可见,教育转化后进生是何等的重要。

如何才能较好地转化后进生呢?笔者认为从学生实际出发,剖析他们的心理,教师在充分认识学生心理的基础上,绕过他们心理的“暗礁”,树立“数学观”应对策略,并妥善施行,从而切实有效地转化后进生。

1 “高原”心理——树立一个“≠”

不可否认,后进生特殊的“地位”致使他们常常遭到同学、老师、父母的冷眼甚至训斥,于是长期的“另眼相待”促使他们形成了“不管我做得怎样错,老师、父母教育的怎样对,只要是吹胡子瞪眼的,肯定不成!”的心理,这种心理暂且称为“高原”心理。后进生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谁要想强行“登陆”这块“高原”,必将有“高原现象”的回击。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古训对于受挫的后进生来说并不有效。他们需要的良药不应是“苦口”,而应是“顺耳”。克服后进生“高原”心理的良策,首先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一个不等式,即: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我们教育者只有在思想上牢牢栓住这根准绳,并且抓好转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才能使我们的“良策”真正“顺耳”。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缺乏“忠言”、“良策”,但为什么到后来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了呢?盘点原因,我想不外乎我们教育者在倾注“爱”的同时忽略了“润物细无声”。当发现后进生犯错误时,我们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帮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纠正错误,于是良药一方方地“出”,忠言一串串地“输”。结果当然只能是“弄巧成拙”。因此,我们在转化后进生时,除牢固树立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的同时,还必须懂得“润物细无声”的道理,在给予后进生关爱的同时多一份耐心、细心。

2 “极端”心理——用心去算“+”

有的后进生对自己的前途悲观、丧气,而对学习好的学生既羡慕又妒忌。上课他们故意捣乱课堂秩序,下课围着好的学生“转”,捉弄他们,私下还说:“我不成,你们也甭想”的“极端”心理。后进生这种极端心理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自身缺乏信心所致。我们必须深信:自信的心理能使人不断进步,以至创造奇迹;自卑的心理则使人步步后退,以至不可救药。

如何化悲观为自信,化“极端”为“祥和”呢?应对策略:用心去算“加法”。决不吝啬一句鼓励、表扬的话,甚至一个词。这里所谓的用心去算“加法”,就是如同用加法竖式计算逐一累积信心,直至最后的“进位”,“成千盈百”。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点燃后进生自信的火花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在一个宽广的时空范围内,使这一火花不仅不熄灭,而且越燃越旺。这就需要我们精心呵护每一次点燃,并且创造更多的“火花”,最终使“星星之火”燎原。

教育改革后进生时应该多表扬鼓励,把“只要你努力,老师相信你能行!”、“有进步”、“加油啊”……常挂在嘴边,落在纸上,不断积累后进生的自信心,相信妒忌、捣乱、捉弄等不良“极端”心理都会不攻自破,那些不良行为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3 “反复”心理——学会做“-”

由于后进生的道德观念还不成熟,道德行为的稳定性也往往受到不利因素的干扰和冲击,缺乏自控能力和免疫力,因而他们在转化过程中常常出现“反复”。有时,他们表现不错,受到了老师、父母的表扬,但一转眼又会干一些不光彩的事。

此时,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面对后进生的“反复”,切记定个“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之罪。俗语说的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屡犯错误的后进生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烙下的“病根”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既然如此,我们又岂可奢望一两次的成功教育就能彻底根除他们的劣习呢?

魏书生先生说得好:“淘气的学生在几年的淘气史中,会有过上百次的自食其言,会有过上百次拒绝良言相劝,会有过上百次逃避父母,会有过上百次敷衍老师,对我们某一次成功的教育来说,只要不是第一百零一次拒绝、敷衍,只要有了一步朝前的跨越,就很不容易了。”只要我们能以这种心态去宽待后进生每一次“反复”,相信两者都会受益非浅。

4 “帮派”心理——不断运用“?褷住”

由于后进生往往是“众矢之的”,别人看不起他们,不愿和他们来往,于是他们相互结伙,自己尊重自己,他们在一起方有共同语言。上学、放学、玩耍都在一起,有时与同学吵架,也总能看到他们相互“团结”的那股劲儿。

这一“帮派”心理,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重视。长此以往,后进生是否真会“误入歧途”?这种担忧我想并不多余。当然,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也决不能不分清红皂白就来个“快刀斩乱麻”。

应对策略:不断运用“乘法”,以“乘法”不断累增的关爱去温暖后进生。

关爱后进生,我们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弃恶扬善绝不仅仅是教师的事,而应是师生共同的事。教师不是板着面孔站在学生面前的上级领导,而是“站”在学生脑子里辅助上进因素战胜消极因素的助手。既然后进生有尊重自我和寻求共同语言的心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成为他们“帮派”中的一员呢?面对后进生我们应多一些欢笑和热情,与他们打成一片,以乘法成倍的关爱去温暖他们破碎低落的心。

我们绝不能奢望荒凉的心田上撒几粒种子,滴几滴汗水,就能收获丰硕果实。

5 “捆绑”心理——勤用“?褷鳌”

当我们在转化过程中经常不停地“唠叨”时,很容易使后进生“麻痹”,最后导致他们嬉皮笑脸无所谓,论起“堆”来混日子,把我们所有的“苦口婆心”“捆绑”起来,扔到一边,成了“耳边风”。

篇11

一、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极不稳定

特别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这是众所周知,因为小学生心理在小学生阶段是最极不稳定。所以在行为上和心理上表现出易犯错,他们嘴上说知道这是不好的行为,但在行动上却重复了。往往教师很容易片面地认为是学生行为养成不好,或是屡教不改,而对其中部分的学生产生别样看法,严重影响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教学教育工作者能掌握小学生的成长心理发展规律,对这样的学生培养和学生的能健康成长。如某些上课总爱讲和课堂无关的话的同学,惹到同学们在课堂上常常情不自禁地笑出来。用眼神提示他,他马上就明白自己做错了,但认真听课的时间没多久,他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节课都会有三四次。每次暗示可以起作用,指出他一次,但不久又照犯。这是我们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如我班有个小鸿的同学就是喜欢在课堂上表现自己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重视,有次在课堂上对其的表现我就我就故意继续讲课,小鸿这时想这回不上当,他另想别的来故意引起老师的注意,这时我就因势利导让他说出在课堂上你学到什么内容、掌握什么知识的规律。小鸿这时就回答不出了,我微笑着让他坐下来。课后我问:小鸿你对我讲课觉得如何?能否讲下你的心理话。通过了解我才知道小鸿对老师上课是接受认为,但小鸿老是想同学和老师对他不重视,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引起别人重视。我经过思考后帮助小鸿分析,要想别人重视自己,自己先要从各方面做得更好。无论纪律还是学习成绩更要有带头作用,这样别人就会对你重视和尊重。经过反复教育及教师的耐心细致的引导,小鸿真的转变了,并成为同学重视和尊重的学生。

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把问题与现象简单的归因为学生“不认真”,经常批评和训诉,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是很不利的。认识了学生自控能力差,心理极不稳定这种心理特征后,我们就要用耐心去引导和教育学生,体现师生和谐的教育理念。

二、对事物的认识深度缺乏深刻

一般来说,小学生由于年龄还小,因此,心理学上对事物缺乏深度认识,也就不能从意义上去理解事物内涵,所以造成自己行为不规。遇到这样的学生,我们要更加冷静、耐心地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问题症结,然后去做疏导教育工作。

有一天下午放学,我看见我班上有几个学生在操场上打乒乓球活动,于是叫他们离开校园回家,今天学校召开教师会议,篮球队及乒乓球队的训练暂停。刚好碰巧学校从这个星期开始,要求学生放学后及时离开校园回家。他们是很不情愿地走开了。学校教师开完会,我还发现他们竟然还在操场上打乒乓球。我告诉他们,校园操场上没有老师在,学校的篮球队、乒乓球也暂停训练。学校也有新规定要求同学们在无老师在场学生是不能留在校园活动,你们几个还留在学校玩,这是有违校规的。学生们当中大部分同学都低头认错了,可是其中小郭这个学生,他不仅没认错,还说老师不讲道理,这么早放学,也不让学生在操场玩,是你们老师能早点回家,你们太自私了。我听了没发火,却冷静下心,耐心地解释为什么学校近来会做这样的决定。因为近来校园安全事件影响太大,为孩子们的安全,只能是让你们放学后早回家。学生们理解了,也就暂时接受了他们不喜欢的“校规”。

第二天小郭同学跑到办公室来找我,向我主动承认了昨天下午的表现是错误,小郭同学讲学校能结合当时的社会上校园安全情况作出这些规定是为了我们学生的安全着想,是正确的有必要。

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小学生对事物有了深层理解后,就能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更强化的约束效果。遇有问题,要耐心、热情地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才会达到教育目的的。

三、中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增强

篇12

【关键词】中职新生;环境适应;团队策略;辅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B844.2

每年的九月开学,当大批新生涌入新学府,兴奋的表情,热烈的讨论展现出他们对未来学习生涯的美好憧憬。但是当新鲜感逐渐退去,随之而来的新环境适应问题却渐渐暴露出来。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心理教师,笔者接待了很多入学后环境适应不良的学生。如果不能帮助这部分学生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那么他们面临地往往是退学回家或是人际交往退缩等严重后果。所以对于中职学校新生的环境适应辅导,是我在每个新学年都要面对的重要工作。

一、 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所谓的环境适应不良,是指当个体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个体的心理、行为特征无法适应,出现的异常情况。笔者认为,环境发生的变化,其实只是一个诱因,而真正造成学生与新环境格格不入的,在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性格因素

性格开朗、外向的学生能迅速在新环境中寻找到自己的朋友圈,也能较快适应环境。而性格沉静、内敛的学生在与人交往时顾虑较多,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过程缓慢时间长。从而导致了当一个宿舍、或是一个班级中的大多数人已经互相熟识,而内向性格的同学还没有被大家所接纳。

(二)缺乏独立生活经验

有不少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以前一直在父母身边生活,没有住校经验,没有脱离过父母的照顾。当首次来到离家较远的地方,开始自己照料自己的住校生活时,问题频频出现。例如在宿舍中需要与同学共享团队生活,应对磕磕碰碰的小摩擦,还要跟上快节奏的作息时间,很多来寻求心理辅导的同学,都是过不了这关。

(三)缺乏人际交往技巧

人与人打交道,无论是想法的表达与沟通、还是对他人要求的拒绝或接纳,都是有一定的方式方法的。很多不能迅速融入环境的学生,都需要在人际交往方面进行指导。让性格强硬的学生学会为他人思考,让性格懦弱的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主张,这也是笔者在心辅工作中要注重的内容。

除以上所述,每个具体的问题还存在具体的原因,诸如有的学生存在体貌缺陷内心自卑;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等。那么面对成因复杂的新生环境适应不良,笔者通过心理课堂的团体辅导还有课余的个别心理咨询,真诚接纳学生、细致分析问题、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努力做到在心辅工作中帮助学生度过难关、重拾校园生活的美好。

二、 具体应对策略

(一) 布置团队任务、营造互助氛围

如何帮助环境适应不良的学生,消除与周围同学的陌生、隔阂呢?笔者经过探索发现,制造同学间团队协作的机会,通过共同的努力完成一项任务,往往是一个不错的人际互动契机。于是我在心理辅导课堂上,以班级座位或是以寝室安排划分小组,分配给每个小组一项任务――排练一个五分的心理剧。

心理剧的排演说难也不难,过程充满乐趣,适合中职学校的学生们展现自我魅力;但是说简单也不简单,需要编写剧情、分配角色、进行排练。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再内向的学生都有了与周围人交流、互动的机会,陌生感距离感消除了,一个心理剧排演下来,团队的意识在每个成员心里悄悄萌芽。和谐、互助的氛围里学生们互相接纳彼此。

(二) 完善辅导机制、及时排忧解难

性格内向、敏感的学生,也有着与人交流的意愿,但是他们的自我防御机制也是很强的,稍微受到挫折便把自己重重保护起来。要帮助他突破自我防御、自我封闭的心理桎梏,完善中职学校的心理辅导机制必定是重中之重。除了在课堂上对新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以及每天进行的个体心理咨询以外,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

(三) 获得成功体验、塑造自信人生

因为这些学生在寝室或班级中落单了,退缩了,所以他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点自卑心理在作祟。但是越是畏缩不前,就越是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接纳。所以,笔者在心理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们参与校内丰富多彩的各式校园活动。本人所在的中职学校,十分重视积极校园文化的建设,每学期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体活动――例如技能节比武、校园歌手大赛、校园心理剧比赛、元旦文艺演出等等,让学生们展示自我能力、勇于挑战自我的过程,是一个不错的心灵成长的契机。

成功的体验,是克服自卑心理的最好的良药。学校为学生营造多样化的展示自我的舞台,是积极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中职学校,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展示与比拼,他们以自己的专业能力为自信的资本,是心理健康与学业能力的双赢。

三、 反思与改进

(一) 增强学生自主,减少依赖

对环境适应不良的新生,往往依赖性是很高的,而自主能力较弱。在家中依靠父母的照顾,离家到新环境,能力和情感上对他人有很强的依赖。作为心理辅导教师,对他们的扶持与帮助容易成为他们依赖的下一个对象。

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与应对事件方法的改进,才是他们真正可以依靠的。否则一旦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他们该如何面对比校园更复杂的环境呢?所以在心理辅导工作中,笔者也十分注重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心理技能以后,我相信他们会慢慢具备这种能力。

(二)有足够的耐心,应对工作的长期开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在中职学校的招生区域很广,学生间存在地域差异、生长文化差异等很多不同点。外地来的新居民子女,会不敢说乡音浓重的普通话;备受呵护的独生子女,会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新生的环境适应不良在新时代背景下,也是一个涉及面广、成分复杂的难题。它所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校园问题,更是很多社会问题的缩影,例如贫富分化、外来歧视等等。这需要教师在心育中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学生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错误理念。

四、 小结

新生的环境适应不良问题,于细微处见深义。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心理教师,笔者坚持“以心育人”的心理工作理念,辅导每一名来访学生。当学生适应新环境之时,也是他们认可了老师与同学,产生浓浓的同窗情、师生情之时。在校园这方净土上,我将认真履行一名心理老师的职责,培养中职学生们以积极的心态踏上社会。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心理辅导 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11-02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生命过程中重要的转型期,全新的学习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及对未来的迷惘无疑会使转型期的大学生产生许多心理困惑。当学习、生活、情感交际等方面的困惑不能得到及时的化解时,就容易日积月累形成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大学生人生路上的指明灯。在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适时地给予他们适当的心理辅导,排解他们内心的种种疑惑,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一)高校心理辅导中心的各方面条件不健全。虽然国家教育部门要求每所高校都要设置有心理辅导中心,并且配备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仍有不少高校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有的高校虽然已经设有心理辅导中心,但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而是由一些任课教师充当心理辅导老师。这些老师除了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外,平日工作繁忙,无法在心理咨询室坐班。即使对于一些配备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的高校,由于大学里学生人数众多,具有各种心理困扰而需要咨询辅导的学生也很多,想得到一个咨询的机会往往要提前预约并等待较长的时间,导致许多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错过了最佳的心理辅导时间。因此,大学生心理疏导的许多工作落到高校辅导员的身上。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及隐晦性。大学生虽然生活在大学校园里,可他们与外界的有各种各样的接触,随着对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认识的增加及深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常常会让他们苦恼,加上在学校里学习的压力、交际中的种种问题及情感上的一些纠葛、就业的压力等,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此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呈现出隐晦性的特点,有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涉及一些个人的隐私,比如失恋、家庭贫困、自身身体的一些疾病等,具有这些心理问题的学生一般不太愿意让外人知道细节。目前,高校有限的心理辅导教师难以详尽地去了解每一位前来咨询的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更做不到事后的跟踪,这无疑也会影响到心理咨询的效果。而高校的辅导员每个人管理200名左右的学生,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是可以做到详细了解的,因为辅导员对学生的情况本来就比较熟悉,而且与学生的亲密接触方便辅导员跟踪了解心理有问题学生的最新情况,并适时地进行后续的辅导,这无疑会大大增强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三)辅导员工作的职责。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尽管这一规定中并没有明确提出高校辅导员有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工作职责,可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如果没有心灵的沟通,如果不了解大学生内心在想什么,有什么心理困惑,并想办法为他们排解困惑,是难以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的。因此,为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是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的一部分,也是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指引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

二、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辅导的优势

(一)辅导员工作的亲和性。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他们的工作特点决定他们必须要每天都生活在大学生当中,与学生亲密接触,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辅导员工作的亲和性为他们参与学生的心理辅导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他们熟悉学生的情况,有助于他们及时发现学生当中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到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

(二)学生对辅导员的信赖可增强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不是一两天之内形成的,而是日积月累后才形成并表现出来,因此要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需要多次的沟通,甚至还要跟踪学生的情绪变化,从而不断改变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方法。心理辅导既是一种心灵的救助,也是心灵深层次的沟通,只有双方建立了对彼此的信任,才能使沟通更有效。高校辅导员从学生入学第一天起便生活在学生当中,他们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信任将有助于增加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的有效性。

(三)辅导员的工作有利于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与跟踪。辅导员从学入学时起便负责管理学生入学前的学籍档案并建立大学生新的档案,学生档案里既有学生详细的家庭住址,也有学生家长的联系电话,还有学生上学之前的学生成绩、操行等方面的记录。这些档案既方便辅导员了解每一学生的成长历程,又方便辅导员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辅导员可根据学生的档案并结合家长或学生高中时代的班主任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情况,从而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对于已经接受了心理辅导的学生,辅导员也应多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及时跟踪了解学生最新的心理动态,并随时争取适当的方法来帮助解决,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可以为学生的心理辅导提供持续性的服务,更好地达到心理疏导的目标。

三、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探讨

(一)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心理辅导相关知识的学习。高校辅导员大多数都不是心理学专业的,因此他们往往会缺乏心理学的知识及心理辅导的技巧与方法。新上岗的辅导员由于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不长,遇到的问题少,经验不足,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高校辅导员除应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之外,还应在业余时间自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及心理辅导的一些基本技巧和方法,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参加心理咨询师的考试,考取心理咨询师证,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形成一套实用有效的学生心理辅导的技巧及方法。

(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大学新生入学时起,辅导员除要帮助学生建立学籍档案之外,还应同时建立一份方便辅导员工作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中,辅导员应随时记录下所管理学生在校期间所表现出的一些心理异常情况,同时还应记录每次心理异常产生的根源及辅导员心理辅导的措施及内容,辅导员手中有了这样的一份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一目了然,并且可以对学生曾经的心理异常及所采取的措施进行随时查询,有助于辅导员对有心理异常学生的心理跟踪辅导及教育,并灵活地采取措施进行随时的帮助。此外,当有学生去校一级的心理辅导中心求助时,辅导员也可以向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提供求助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以便于更有针对性地对求助学生提供心理疏导。

(三)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有心理障碍学生的问题根源。心理是一个人最为隐秘的空间,所以许多学生不仅不愿意向别人透露自己的心理问题,更加不愿向人讲述自己过去的一些不愉快的经历,这就使心理辅导工作做起来有较大的难度。辅导员要想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要想办法了解问题的根源,对于愿意主动与辅导员谈心的学生,问题相对容易解决,对于那些极力想隐藏自己的心事的学生,辅导员则应想办法通过多种渠道去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通常辅导员可以查看学生中学时代的档案,看看是否有相关记录,也可以通过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方式来获取相关信息,对于一些家长不太了解的学生在学校里的情况,比如交友、恋爱方面的情况,辅导员可以通过向该同学的同班同学、同宿舍同学或与之关系较为密切的同学侧面打听,总之,只有获得了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真正的根源之后,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最佳的效果。

(四)通过关注和关爱,加上适当的心理辅导,缓解学生的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虽然多种多样,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与他们的年龄及身份相适应,他们的心理问题多集中于学习压力、情感困惑、经济压力及就业压力等方面,这些问题的产生多数与他们的心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全面,受挫能力较差、容易对一些事情产生偏激的想法和看法有关。呈现出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大多数可以通过辅导员悉心的教育及心理辅导而得到缓解甚至消除心理障碍,对于这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辅导员可以在各种场合有意识地多关注与关爱这些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爱的温暖;此外,辅导员也应在平日里多鼓励这些同学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分散这部分学生注意力,充实他们的生活,这样也可以帮助缓解甚至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除了关注与关爱,辅导员还应在时机合适的时候找学生谈心,进行心理辅导,认真倾听学生的诉说。

篇14

关键词:辅导员; 学生工作; 核心; 服务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261-01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来袭,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以及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视野、交际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也正面临着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需求,注重服务的主动性。服务要涵盖从学生入学到就业全过程、涉及学校各个部门的强化服务。要“善待学生”,培养学生自立诚信、敢于担当、勇于超越的思想品格。要为学生办实事、解决难事,突出“服务意识”。学生工作中服务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服务经济时代,那我们如何服务学生?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做好服务?这就涉及到服务力:即高校辅导员为学生提供服务的意愿逻辑和能力。服务力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我们如何提高学生工作的服务力呢?

一、 转变观念力与加强学习力

观念力 :一个观念的改变,它可以改变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一个企业的命运。同样,一个人改变了自己的观念,他就可以改变自己命运。高校辅导员如何让学生对我们有信任感,如何让学生成为我们永久的忠诚者,只有服务才能永久的锁定并优化我们高校学生工作的场域。我们要树立如下服务观念:人人都是学生服务员;环环都是学生服务链,个个都是服务形象, 处处都是服务窗口, 时时都是服务演出,事事都是服务体现。

学习力: 所有能力的获得必须靠学习来实现,学历不代表实力,学习能力才是我们真正的实力,辅导员要在快速发展的、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成长,要去适应高校学生工作环境的变化,就要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力。这是一个学习力竞争的时代,要学得比竞争对手更快,并且更快地满足现实需求,在学生工作中,就是要有更快满足学生潜在或显现需求的能力。学习力是我们学生工作持久的竞争力,也是是我们学生工作创新力的来源。所有的创新都来源于我们对大学生传递的需求、判断提升出来的结果。很多时候来源于我们向师生学习的结果,学习力更是我们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尺度。所有服务能力说到底都是来源于学习力,因为我们要提升我们的服务能力,就要从学习力的打造开始。对学习力的定义,有人说它就是工作者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它来源于我们的愿意学习的动力。我们辅导员的学习力呈现出来就是学生服务力,如果我们重视学习,就能提高我们的服务能力,就能提高我们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把握趋势力与提高执行力

趋势力: 高校辅导员工作未来的服务能力也是把握趋势的一种能力,人们对服务的需求正在增加,服务已经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事实上服务力就是竞争力。随着社会经济和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今学生工作呈现了多趋势的转变:例如,第一 从“知识型”向“学习型”转变。第二 从“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第三 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大学生不仅应具备较扎实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而且要厚基础,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较全面的人文素质及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具备扩展知识领域的创新能力,要成为能适应社会人才市场多变性的复合型人才。

执行力 :在辅导员工作中,执行力通常是指我们辅导员贯彻学校工作任务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执行力是辅导员三种能力的体现:对学生工作的理解力;对学生工作执行的意愿;对学生工作执行的技能。执行力核心的因素是辅导员的情绪,辅导员工作情绪的好坏决定执行力的好坏。服务经济时代到来,高校大学生是学校主体,要创造满意的学生,必先创造快乐的员工。管理的起点,就是对象的情感和情绪,当你关心爱护学生,学生自然会努力为自己负责,所以制造快乐的工作情绪,才能创造满意的学生对象,满意的学生才会忠诚的参与学校的发展,才会带来学校持久的教育资源价值。其实学生工作服务力它就是一种学生工作执行力的表现,而这种执行力来源于学生工作者心情的愉快程度,而情绪的愉快程度来自于管理层内部服务观念、服务体验,部门与部门之间都是服务关系,员工对员工之间都是服务关系,上属以下属之间都是服务关系。在高校,我们辅导员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服务体验,这是一个体验服务经济的时代,学生的满意度往往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而来自他们的体验感觉。要把一个学校的辅导员队伍打造成为高执行力的队伍,就必导入服务的观念,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服务员,辅导员在工作的时候心情愉快,就提升了学生工作的执行力,执行力提升之后,他就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培养,去教育、去服务更多满意的学生,这些满意的学生就会带来学校真正教育价值的收益体验,这就是服务力就是执行力。

三、沟通力与认知力

沟通力: 沟通是解决所有所有问题唯一途径和方法,沟通力就是在最短时间内,双方传递信息、传递思想、传递情感交流、达成共识、获得双赢的过程。在辅导员工作中,聆听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被重视的感觉,聆听可以创造让学生惊喜满意的服务。辅导员工作中,有效沟通的原则:尊重学生、积极聆听、有效互动等。

认知力:在服务经济到来时代,如何正确的认知服务,将决定我们用什么态度去做学生工作服务,也就决定了我们服务的水平和结果,决定了学校持续发展及口碑好坏,所以认知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服务能力。高校学生是我们学校的生命所在,是我们创造教育财富的源泉,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我们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应该注意角色互动。学生是参与服务的生产者;是享受服务的消费者;是选择服务的决策者;是检验服务的评判者;是监督服务的督察者;是宣传服务的传播者。从学校的角度,学生服务是未来学校的生长点,是树立学校品牌的捷径,是学校诚信的表现,是服务经济时代竞争优势的体现。

四、结语

辅导员工作一定要以学生为本、真心诚意地为学生服务。把服务力作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核心驱动,强调的是辅导员的思想认识、工作法度、精神状态、工作主线、核心和灵魂。在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浓重的今天,高校要真正成为教育服务机构,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努力为学生做好服务的过程就是我们提高工作能力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提升服务力的过程,提升了服务力,我们才能更好的做好学生服务。所以在辅导员工作服务:我们要对学生热情、尊重,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然后迅速的反馈学生的需求,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持续地提供优质的服务,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体验,要善用学校及我们身边拥有的资源,去塑造超越学生期望的体验,努力提高服务力,创造更高的教育价值。

おげ慰嘉南祝

[1]邓艳葵.思想政治教育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中国青年报, 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