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公共管理笔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危机 公共危机 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一、阐述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就是,因某一个事件的爆发对社会秩序形成巨大冲击,对大众正常的生活、工作、以及生命财产构成威胁,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紧急措施加以应对的危险状态。公共危机管理就是公共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危机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秩序,保障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目的是为了提高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种特殊状态和特殊形式。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
二、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
我国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早期研究主要是国际政治的方面。“非典”危机让公共危机管理收到了更多重视,陆续有学者出版有关的研究著作,这些著作将公共管理研究的领域扩展到了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服务等。一些新的研究课题、研究机构也不断涌现,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碍于研究时间,研究成果也并未涉及更深层面,这就需要与西方进行学术交流并不断培养本土人才。
三、案例分析――以临沂市治污危机为例
2015年上半年,山东开展全省环保大检查,共检查企业25551家。其中,查处违建项目和违法排污企业1430个、878家。对1299家环境违法行为立案处罚,处罚金额达6089余万元。全省环保公安联合执法645次,向公安机关移送环境污染刑事案件99起。2015年1月,新环保法正式实施,2月25日环保部公开约谈临沂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作为新环保法实施之后第一批被约谈的城市,代市长张术平表示绝不会有第二次约谈。重压之下临沂猛药治污,截至2015年7月,163家企业停产,近400家企业限期整改。2015年上半年,临沂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各项指标改善幅度均居全省前列,其中,细颗粒物(PM2.5)同比改善24.8%,列全省第一;可吸入颗粒物(PM10)同比改善11.6%,列全省第二;二氧化硫(SO2)同比改善35.4%,列全省第一;二氧化氮(NO2)同比改善16.9%,列全省第三;“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同比增加了19天,列全省第六;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了19天,列全省第一;获得省级财政发放的生态补偿资金979万元,列全省第一。面对此次临沂铁腕治污,有人给出16字评价:“空气好了,经济差了,民众点赞,企业抱怨”,这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各方利益焦灼在一起的局面。
四、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1.发展需要
十以来,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我国的发展劲头十足,目前已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但是,社会转型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加上近年来自然环境的变化、国际社会复杂的形式,各种类型的公共危机频发,已经影响到了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经济全球化、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危机已由非常态化转变为常态化,成为社会管理中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成为衡量政府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而建立一套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形成有效的政府制度安排,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2.强化政府职能
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正在进行积极地职能转变,政府在危急时刻提供关键性援助至关重要,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可以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职能作用,使得政府与社会彼此独立又相互依赖。
3.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
我国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相较于西方起步晚,研究程度薄弱,正处在吸收借鉴西方研究成果的阶段,还没有针对我国国情形成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理论,所以,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将会不断促进对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对于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学术上的意义。
五、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立的主要内容
1.制定长期反公共危机战略规划。
制定战略规划是为了有一个明确的公共危机管理目标,并确切落实有关公共危机管理部门中每个人员的责任和任务,防止各个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责任不清。而且,正确的战略可以保证组织资源和环境的良好匹配,提高可执行性。
2.因地制宜制定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机制。
健全的法律法规使政府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危机事件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有利于增强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它是政府进行管理行为的保障。因地制宜,是各地政府根据各地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来制定的既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又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法规。
3.建立科学的公共危机管理结构体系。
建立科学的危机预警监测系统;强化政府工作能力;建立应急处置机制。
1.1毕业设计的选题
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是搞好毕业设计的关键。毕业设计题目必须符合化工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专业综合训练的内容;选题要结合实际,题目应尽量从科研、社会生产实际、企事业委托设计(研究)以及社会热点问题中选出;题目要有一定数量的更新,学生必须一人一题,对于大而难的课题,可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题目必须符合毕业设计工作量的要求,题目要适当,要考虑到题目的难度、份量、综合训练等[2-4]。我们按照“提早介入、双向选择、一人一题、注重创新”的原则,在第七学期就开始了毕业设计题目的遴选工作。在第七学期,由指导教师结合科研、社会生产实际、社会热点问题等提出题目,不易直接提出题目的研究领域及方向,由教研室讨论审定;学生也可结合自己的签约单位和工作去向,自行申报题目,经指导教师认可、教研室讨论审定、批准后,作为毕业设计题目。教研室向学生公布毕业设计题目,并由指导教师将题目向学生作详细的讲解,使学生明确每个题目主要研究内容。学生根据公布的毕业设计题目进行选题,选题实行师生双向选择,确保一人一题,由教研室公布学生选题的结果。选题确定后,由指导老师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让学生提早介入、充分利用寒假的时间收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初稿,为新学期的毕业设计工作打好基础,作好准备。
1.2携问实习,提高毕业实习的效果和针对性
通过毕业实习,可以使学生巩固、验证和深化已学到的理论知识,增加对工程背景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了解某种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的全过程,正确理解和掌握工艺原理和方法,学会从生产实践中找出与设计相关的控制点及检测方法,收集生产实际下的数据,为毕业设计积累资料[1]。为了提高毕业实习的效果和针对性,我们一改过去那种先实习后设计的模式,在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过程中就注意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和图纸。在毕业设计阶段,让学生先进行资料查阅,撰写开题报告和进行工艺比选,将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收集的资料记录下来,带着问题去现场实习,提高了毕业实习的效果和针对性。为了确保毕业实习质量,我们对学生的毕业实习效果进行了严格的考核。除了每天在实习现场进行随机检查和提问的同时,我们还定期对学生进行阶段考核。考核时以实习小组为单位,逐组逐人进行。通过口头提问、检查实习日记和实习资料的收集情况等来检查和考核学生的毕业实习效果。对在检查和考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整改。实习结束后,我们要求学生认真进行总结,提交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及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和实习工段的平、立面布置图。通过随机检查和阶段考核有力地促进了同学们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保障了毕业实习效果。
1.3实行毕业设计全过程的“节点管理”,做到“段段清”
我们将化工专业毕业设计分为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开题、工艺论证与生产流程的确定、工艺计算与设备选型、绘图、非工艺部份设计说明、技术经济分析、设计说明书的撰写、毕业设计答辩和毕业设计总结及归档等十个节点,对每个节点都提出了相应的任务和要求(见表1),并指定经验丰富的教师为辅导教师,在节点工作开始前对学生进行该节点的专题讲座和辅导,并要求其他指导教师参加旁听和学习,统一思想和认识,统一做法和要求。每个节点完成后要求学生及时上交该节点的材料,供指导老师检查和验收,并做好记录,做到“段段清”。
1.4搞好开题检查、中期检查和结题检查等“三检”工作
开题检查在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后进行,一般采用开题答辩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将开题报告做成PPT进行汇报和答辩。通过开题答辩检查学生是否充分了解课题的内容和要求;学生的工作计划是否切实可行;是否具备课题所要求的客观条件,内容是否符合选题要求等。中期检查在毕业设计中间阶段进行,通过中期检查了解学生是否按工作进度规划进行,设计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如何解决的;学生在设计工作期间的表现;指导教师是否认真负责等,发现问题及时修正。结题检查在毕业设计完成后,毕业答辩前进行,通过结期检查审查学生的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是否规范、合格;检查学生是否按毕业设计任务书要求独立完成全部工作。结题检查符合要求的学生提交交稿和答辩申请,经指导老师签字同意后,方可上交设计文件,参加毕业答辩。将开题检查、中期检查和结题检查等“三检”工作的情况做好记录,并作为学生毕业设计平时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工程 造价管理 BIM
1 我国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现状
1.1 造价管理模式 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大多缺乏系统的管理模式,缺乏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综合管理意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缺乏统一的造价目标和相互沟通协调机制,从而造成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沟通协调现象,主要原因是没有针对项目本身形成多方认同的协作平台。
1.2 造价过程数据孤立 一个项目造价过程一般分为概算编制、预算编制、结算编制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参编人员不同对项目本身阶段要求不同,形成三个阶段编制数据相对孤立,只在造价结果的比较上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而造价数据没有基于项目本身形成有效的数据关联。这样导致各个阶段的造价编制工作被动性较高,占用时间较多,重复劳动增多,导致大量人力、物力的消耗与浪费。
1.3 市场价格滞后 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确定方法多为静态、滞后的定额为依据的取定方法,其定额单价往往以定额编制期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为基础。虽然各地也定期通过一些调整系数或人工、材料、机械补差来尽量适应当前的市场价格,但由于我国目前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运用还不能及时提供造价管理人员所需的信息,这种静态、滞后的价格取定方法,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要求。
1.4 数据难以实现项目共享 工程建设项目的造价数据基础来源于项目主体,现有的造价编制参与方没有建立基于项目主体的基础数据共享体系,各自为政,造价管理工作只存在点对点的沟通协调方式,对项目理解难于形成共识。造价管理沟通协作方式亟待改变,以匹配项目越来越高的复杂度,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实现项目数据多方共享形成项目为主体的基础数据共识,打通信息沟通的通道,改变造价管理沟通协作的机制。
2 基于BIM技术的造价管理工作
基于BIM技术的造价控制是工程造价管理领域的新思维、新概念、新方法,它不仅解决现行造价管理过程概算、预算、结算相对孤立的现状,有效的规避造价体系区域化带来的工程计价经验数据积累难题,通过大量数据的存储与分析使造价管理数据化,从点式的管理向面状矩阵化转变,是造价机构业务能力长足提升的原动力。
2.1 BIM 定义及本质 BIM是英文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的缩写,常被译为“建筑信息模型”。BIM的灵魂是信息,结果是模型,重点是协作,工具是软件。
2.2 用BIM的技术看造价管理 BIM在世界上是一种比较新的系统技术和管理方法,BIM模型与各个专业软件相辅相成构成了建筑行业信息化的项目信息模型。应用层面上,通过BIM模型后台数据服务器,方便各专业软件终端数据的统一存储、检索、调用,整合了各个使用对象对模型信息的使用要求。BIM模型像一条纽带将各个专业技术整合到一起,提高了专业技术的系统性。因此,整个建筑行业从设计、造价、建造到运营维护的信息决策与集成化程度大大提高。
2.3 基于BIM的造价管理模式 虽然传统的建设领域的信息技术使造价编制人员可利用软件工具直接生成核心的分专业建筑模型基础数据,而技术、经济、管理和其他附属数据的生成以及与核心数据的整合仍然缺乏有效的工具和手段,难以最终形成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内所需要的唯一的、准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模型,不利于项目各方形成共识,也就无法改变现有的工作模式,局限了造价管理工作往系统化转变的进程。如果采用基于可视化的建筑信息模型方法,提前模拟项目的建成状态,改变了建设工程信息的创建过程,由建筑设计从传统的二维图形到三维再到四维、n维的信息模型,即由二维图纸信息转变到工程信息可视化模型的本质变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建设工程管理集成化和信息化基础。以BIM模型可视模拟化的多维项目信息模型作为各方的沟通协作基础,使造价管理工作从点式的管理向面状矩阵多元化转变,使造价管理工作在项目的各个阶段信息集成化、分析系统化。如下:
①投资阶段。BIM技术的引入改变了传统项目估算的工作模式。BIM数据模型的建立,结合可视化技术、模拟建造等BIM软件功能,为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了基础。利用BIM的模型可视化以及信息专业计算化的特点,借助以往类似项目的模型或者利用拼接拟建项目的基础模型,便可以快速形成投资项目的基本工程量信息,再结合造价指标系统,使估算指标数据化,投资决策合理化,在概念阶段快速利用可视虚拟模型完成项目投资估算的编制工作并提供有效的数据可行度。
②设计、招投标、施工阶段。通过BIM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方便了招标投标管理部门对整个招标投标过程的监管,有利于减少或者杜绝舞弊腐败现象的出现,对整个建筑行业的正规化、透明化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施工阶段,基于BIM模型编制统计工程量、进度报量、施工组织设计优化、工程变更、索赔管理、进度款结算、材料消耗预估、资金使用计划与偏差分析等方面。
③竣工阶段。竣工结算直接关系到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也关系到建设工程项目工程造价的实际结果。BIM模型的可视信息化的特点,使得各个构件不仅具有几何属性,而且还被赋予了物理属性,如空间关系、工程量数据、材料供应商信息、成本信息、材料详细说明信息以及项目时间进度信息等记录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所有信息。
3 基于BIM的造价软件整合
造价软件在整个造价管理中作用明显,它提高了造价编制工作的工作效率,也逐渐成为了造价人员之间的协作平台。随着BIM技术在建设工程中运用的不断深入,以往基于二维图纸的造价算量、计价软件已无法满足新时期造价管理的需求,需要研制新一代的造价系列软件。
算量软件可以将原有的按专业划分的土建、安装、钢筋等算量软件整合一下,基于完整BIM信息模型为基础的多专业协同算量软件,可以整合组成项目主体多专业的建模技术形成集成的建模平台,保证项目多专业的后期集成,分离各个专业的专业计算特性,通过专业计算特性集成的方式与模型平台有效整合,这样既保证了模型的完整集成又保证了计算特性的分离,使建模与计算更高效,模型显示更直观,同时也保持了与BIM模型数据之间相互关联性与统一性。
计价软件可以考虑与算量软件的协同集成。需要整合算量和计价软件,实现基于BIM编制造价的需求,不仅提高了造价编制的工作效率以及信息描述的准确性、一致性和规范性,而且为基于建筑模型的清单项目编制建立数据信息通道,使得清单与模型实现有效挂接,清单信息成为模型信息的输入,为实时查询、统计、分析提供数据信息,同时为后期造价指标数据积累和应用提供可视化的模型信息基础,使指标运用合理化,为基于BIM的投资估算、项目指标分析提供充分的后台数据支撑。
4 结语
目前我国的BIM项目运用还刚刚起步,基于BIM的造价管理运用优化及提升空间巨大。在我国由于行业规范与数据接口不同,BIM运用目前大多应用于设计层面、施工层面,要想实现基于BIM技术的造价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和系统化,符合我国建筑行业标准的应用,BIM整合软件和数据接口是不可或缺的。目前,中国BIM标准正在积极筹划中,面向BIM技术的造价管理信息化也在不断的尝试摸索,BIM时代已经到来,我们要紧随时代步伐,勇于探索,不断创新,逐步提升管理水平和行业地位,有必要着力推进BIM技术的应用,以促进我国造价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付廷兰.试析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加强工程造价管理[J].价值工程,2013(15).
关键词:接缝施工;混凝土养护;模板施工
高速公路桥梁混凝土施工工程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因此,一定要联系工程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桥梁混凝土作业的特殊性,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进而达到现今高速公路混凝土项目的整体质量标准。现今,大多数的高速公路桥梁都是大跨度桥梁,这种桥梁一定要有较强的刚度及强度,还要有很强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鉴于此,在实际作业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混凝土原材料严格要求,进而使桥梁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
1高速公路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的必要性
在高速公路桥梁项目作业开展之前,施工队伍一定要严格地审核设计图纸,在第一时间找出设计图纸中的不足与缺陷,最大限度防止产生设计变更的问题。施工队伍应该切实联系施工工艺的相关标准,根据设计图合理地安设钢筋与预埋件,特别是钢筋密集位置,妥善布置施工缝与后浇带,进而为后续的作业做好准备工作。此外,施工队伍应该落实施工工艺交底,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使所有施工人员都能够掌握施工现场的施工工艺标准与具体的作业流程,在相关技术规范的基础上进行施工,有效保障项目的整体质量与效率[1]。混凝土的组成原材料种类非常多,其中水泥是一种胶结材料,其性能与粘性是混凝土工程水平与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鉴于此,准备水泥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深入研究水泥的化学结构与作用,联系高速公路施工工艺指标与混凝土施工的特性与当地环境与项目的作业要求,严格控制的水泥采购。要想使混凝土的性能得到优化,并且有效减小水泥的用量,对混凝土强度等级进行有效调节,在拌制混凝土的过程中,就应该配套运用适当比例的掺和料,进而使混凝土内部架构得到极大的优化,进而有效避免出现混凝土被侵蚀的现象。此外,施工人员应该联系高速公路桥梁项目的特殊性,适当添加外加剂,并且有效把握好混凝土硬化与凝固所需时间。
2桥梁混凝土施工准备
施工团队应该根据项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施工工艺,运用先进且高效的施工方式,落实施工准备工作,有效强化桥梁项目的整体水平与质量。(1)技术准备,负责人要吃透桥梁结构设计图,根据不同的外形尺寸制作模板,编制施工方案,进行人员培训技术交底;(2)精确定位,桥梁结构必须精确放样,确保立置准确无误,钢筋安装也要准确;(3)原材料检验,根据进场材料提前适配好不同标号的混凝土配合比,拌制混凝土前还要对砂石料进行检验,确定其是否符合配合比的参数;(4)标准化设置拌合设施,确保混凝土经过原材料存放、拌制、运输到现场后能满足配合比规定;(5)混凝土养生,做好混凝土浇筑后养生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在混凝土强度逐步提高的过程中,要保证合适的温度环境。
3桥梁工程混凝土施工工艺
在桥梁混凝土项目实际作业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控制施工工艺,应该综合分析各方面的情况,严格控制混凝土作业流程,有效强化施工工艺的管理,降低施工风险,有效提升项目的整体质量。
3.1接缝施工
在一些构件实际作业的过程中,应该将横向缩缝设计在横向板块之间,在固定构筑物的周围,要设置胀缝。并且在邻近胀缝的设置时,应该选择假缝加传力杆型,进而使面层板的传荷性能得到强化,提升其完整性及稳定性[2]。在新旧板块连接的位置,要运用膨胀螺丝与拉杆的方式进行施工缝的预留,有效强化荷载能力。鉴于此,要想强化混凝土性能,施工团队应该落实接缝作业管理,这就为后续作业做好了准备工作
3.2施工材料组成及技术要求
就混凝土作业来说,项目整体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就是施工材料,而施工团队应该联系项目的实际条件与环境,应该严格控制施工材料的质量,并且选择最优的配合比方案。3.2.1水泥在项目设计的时候,施工材料的设计涵盖了下面几个层面:水泥选择硅酸盐水泥,而且强度等级应该控制在42.5级以上,这就能够使项目整体质量与水平得到保障。应该严格地检验水泥性能,对水泥的化学结构、物理性质等进行深入的分析,使水泥的强度与稳定性得到保障,有效提升水泥的质量与水平。在项目作业的过程中,水泥存储的时候应该按照等级、厂牌、类型、出厂时间进行。3.2.2混凝土其他组成材料在桥梁项目实际作业的时候,水泥混凝土的构成成分涵盖了原材料、掺合料与外加剂。(1)水泥运用硅酸盐水泥,有效保障水泥的高质量。(2)掺和料的构成成分有活性矿物掺合料与非活性矿物掺合料,并且应该预先借助试验设定实际的掺入量。(3)一定要控制外加剂的质量。想要提升混凝土作业的质量,施工团队就要处理好掺配试验,进而强化混凝土强度与性能。3.2.3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相关施工人员应该基于规范,运用合适的集料,并且设置最佳的混凝土集料构成比例,使项目的整体质量得到保障。在拌合物稠度测验的时候,应该有效掌控坍落度,防止出现混凝土浇灌振捣作业被影响的现象。
3.3加强对施工现场混凝土温度的控制
就混凝土温度、应力层面上而言,施工团队一定要运用切实有效的手段,有效调节温度,选择冷水降温的措施,使砰石的温度降低,进而满足项目实际所需温度,防止混凝土在凝固的时候,产生温度裂缝的问题。鉴于此,在实际作业的过程中,应该有效调节入模温度,使高速公路桥梁混凝土工程施工的水平与质量得到提升。
3.4控制好混凝土窝蜂情况
在实际作业的过程中,因为混凝土内部空间较大,这就会使混凝土表面容易产生严重的蜂窝现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项目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此外,在混凝土运用引气剂的时候,极易产生较大的气泡,又由于不当的振动,就会使混凝土内部气泡不能全部排净,使表面出现蜂窝麻面的现象。
3.5混凝土模板施工技术工艺
如今桥梁领域高速发展,混凝土模板施工方式已经非常普及。在实际作业的过程中,因为模板在安装与拆除的两个过程中具备极大的便捷性,这就能够使模板支撑的质量与水平得到极大的保障,进而有效强化其稳定性与强度;此外,施工团队应该联系工程的特殊性与当地的实际条件,运用优质的模板,进而使模板具备良好的刚度与强度,避免出现模板扭曲变形的现象,有效强化其严密性,防止出现混凝土浆流失的显现。
4混凝土养护与管理
在高速公路桥梁混凝土项目浇筑完成之后,应该根据混凝土凝固硬化的特点,定期进行混凝土的养护与修补,避免产生裂缝的现象,使项目具备较强的安全性与美观性。(1)对于暴露在空气中的桥梁混凝土,施工团队应该结合桥梁的实际形状,进行防护支架的搭设,落实养护工作。要想使混凝土项目的整体质量与水平得到保障,就应该切实联系项目状况,在混凝土散热的时候,运用喷雾防护的手段。(2)操作人员应该基于项目当地的环境与气候,使混凝土养护工作满足相关的施工标准之后,才可以将混凝土构件模板拆掉,进而使项目的整体质量与水平得到保障。(3)在实际养护工作进行的时候,应该严格调节温度,使混凝土表面温度和内部结构不会产生较大的温度差。(4)在拆模操作完毕之后,应该基于实际状况,将浮浆与砂带清理干净,有效调节混凝土凝固阶段中温度和气温之间的改变。
5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速公路桥梁混凝土项目实际作业的过程中,施工团队应该切实联系项目当地的条件,编制切实可行的作业方案,切实确定施工工艺的相关标准,落实施工工艺交底,深入研究混凝土的性能与物理特性,有效控制作业过程中的难点与重点,落实养护计划,有效提升高速公路桥梁施工项目的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施工管理;策略探究
对建筑工程施工而言,合理有效地施工管理能使项目工程简单化、规范化,能给项目带来巨大的利益。但是部分企业由于精细化、规范化方面的管理尚有欠缺,制约了整个工程施工水平的提高,增加了管理成本。
1工程施工管理的弊病
(1)施工过程管理思路粗放。在一些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有一些单位管理非常粗放,缺乏对整个工程的科学评估,施工规程不完整,执行不严。这在一些中小型工程中尤为常见,由于这些项目投入少,项目时间短等原因,施工单位为节约成本,简化操作流程,前期调研和勘察不足,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估,没有建立起规范完善的项目施工管理办法,过程管理不足,这也为施工质量埋下了安全隐患,不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节约成本,反而增加了后期维护的支出。
(2)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施工质量取决于工程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这些质量管理目标需要所有参建人员承担,任何一个质量控制点的管理缺失都将制约整个工程的质量水平,目前,很多施工单位的现场技术以及管理人员质量管理意识,宏观和微观把控能力欠缺,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多细节的工程操作没有规范严格的执行,例如钢筋混凝土的强度没有达标、混凝土的凝结速度较慢等问题。此外,在施工过程中,由于个别操作人员违规操作所引起的质量问题也时有发生,建筑材料的质量和数量的有效控制也存在不足。
(3)安全管理存在滞后。对安全方面的投资较少,一些施工单位为节约成本,削减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投入,造成设施不足或者质量不达标,人员配置短缺,另一方面,由于,工程项目涉及的环节、人员众多,人员素质也参差不起,在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存在着安全管理的若干隐患。例如,违章作业、违章指挥;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现场时没有戴安全帽,高空作业不佩戴安全绳或系挂不规范、安全网破损老化,重点区域未设立警示标识等,很多的方面都存在安全管理隐患,极易便能导致不可挽回的事故,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而在实际管理之中,往往这些细致的管理落实不到位,执行不规范,暴露出我们目前的安全管理尚不完善。
(4)现场管理落实不到位。很多施工企业不重视现场管理,在施工时,建筑材料随意存放,堆放混乱,极易导致施工现场交通不畅,额外作业,同时,一些材料的存储不当也会造成额外的浪费,甚至数目不清,导致采购不足或者额外采购,更有甚者一些材料还会以为存储环境不适合导致失效或者影响质量。还有的施工机械违规操作,保养不及时,造成机械设备损坏,又无形之中增加了维修费用,提高了工程项目的成本。
(5)成本账目管理不规范。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基础在于数据统计的规范严格,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很多采购支出和费用支出,每笔账目都需要明确,客观,真实的加以记录,在施工过程中的采购竞价及招标环节也需要充分调研,综合评价,这一系列环节都需要细节管理的完善,而在实际工程施工中,一些工程管理混乱,账目不清,导致成本核算不明确,额外支出较多,最终影响了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
2工程施工管理弊病的解决策略探究
(1)牢固树立规范施工的意识。工程不论大小,都应该严格按照规定的设计程序来进行操作,不能简化更不能省略其中的环节,在建筑工程中施工前的要认真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准备,认真审核施工图纸,全面的收集施工时所要运用的各种数据,要建立健全施工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制度及人员考核制度,加大对施工人员的激励和约束。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管理制度的严格落实和宣传工作,形成科学、规范的工程管理氛围。
(2)推进施工管理的精细化。精细化管理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管理模式,通过将整个流程细节化,规范化、数据化,优化整个系统管理效率,实现工作的高质量和准时化。具体到工程施工中,精细化管理要求管理要关注整个施工过程以及相互联系的各个环节,将精细化贯穿于整个大流程之下,无论是工程施工的工期、施工成本、施工质量还是施工的安全度,都应当按照精细化的管理思路与控制方法严格要求。精细化管理在工程施工管理中,就是要最终达到工程施工科学周密的管理,建立健全更为完备的施工建筑管理体系,保证工程的准时交付和质量达标,现场的标准化安全文明施工,进一步支持施工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实现更快更好的持续发展。
(3)加强对施工中质量的管理。质量是建筑的生命,严格的质量管理要求施工企业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意思,让质量管理贯穿于从建筑设计、物料采购、施工过程、竣工验收等环节,严格按照国家及有关部门颁布的工程质量法律法规以及工程承包合同文件进行施工作业,定期不定期的安排专人对施工过程进行质量检查。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整改,坚决杜绝以次充好,形象工程,偷工减料的现象发生。另外通过试验的方法对施工材料及半成品进行现场的试验,进而分析和判断产品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规定的要求。
(4)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管理。时间成本是施工管理中必须考虑的重要支出,工期的拖延甚至延期交付都将增加整个工程的成本支出,影响施工企业的声誉和形象。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进度管理,需要管理者科学分解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和施工环节,根据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目标,同时严格跟踪整个施工过程,定期检验与施工计划的符合情况,对不符合的环节及时作出必要调整,对相对滞后的环节落实原因分析和责任,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同时监理工程师要配合管理部门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对施工进度进行控制。
(5)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管理。现场管理既是施工企业管理优劣的展示,也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基础。在施工过程中涉及主要施工材料及机械设备。现场管理就是要优化这些施工要素的正常运行。首先,主要的施工材料需要按需按批进入货场,根据施工进度合理安排采购进场时间。其次,合理规划存放区域,根据施工材料的存放要求和其自身特点,妥善储存,对一些需要重点防护的材料需要专门划定区域,进行阻隔。第三,施工机械需要保证正常的运行状态,定期检查,规范停放,在设备运行过程中需要进行防护。第四,安排专人对材料及设施进行管理,定期巡查,定期清点。第五,对待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或不安全存放的材料立即整改,及时化解风险。从而保障建筑工程顺利施工。
(6)完善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在施工管理中,财务和成本管理是规范支出,节省开支的重要内容。在施工管理时,需要认真做好成本预算和使用计划,合理规划资金支出,做到优化施工方案,认真审查施工设计,严格成本核算和账目监管,建立健全财务核算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财务报表及核算的工作;完善过程监督和审计。定期对财务账目进行公示,及时发现财务管理纰漏,善于利用财务数据发现管理问题,进一步指导精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3结语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施工管理越来越受施工单位的重视,科学的优化和改善施工管理不仅可以有效的保证施工质量,而且可以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进度,节约施工成本。施工企业应当坚持从整个施工过程的角度,系统的改进施工管理水平,强调各个环节的综合提高,以更好的支持施工建设的顺利进行。
作者:黄祖平 单位:厦门恩哲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茜.探究建筑施工管理的创新策略[J].价值工程,2015(36):14-15.
[关键词]公路项目;施工阶段;管理方法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12-0153-02
1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
1.1管理范围广
公路工程与其它的工程项目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公路工程是一个线状的工程,一条公路往往是由若干个标段所组成的,而各个标段一般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因此,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范围很广。而且一些公路项目是需要跨省施工的,这就给施工单位带来了难题,施工机械和施工材料的运输和转移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不利于施工单位进行施工管理。
1.2施工过程复杂多变
由于公路工程的跨度大、里程长,所以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因素来影响正常的施工。首先,不良地质的影响,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路基的土石方开挖和回填极易受到不良地质的影响,不良地质条件会降低土壤的承载力,或者是改变路基回填土的配合比;其次,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公路工程的距离较长,在施工过程中会遇到河流、湖泊和地下水,会增加路基的含水量,影响路基的压实度;最后,天气的影响。各种恶劣的天气会影响工程的正常施工,提高了公路施工的技术要求,使公路的施工质量很难得到控制。
1.3技术难度大
公路工程虽然只包含路基和路面两个组成部分,但是公路工程的施工要求较高。尤其是对路基工程的压实度、含水量等指标的控制十分的严格,一旦指标不合格需要进行整改,甚至是将铺筑好的路基进行重新开挖和回填。影响公路施工指标的因素很多,环境因素、人为因素、天气因素、地质因素都会给公路工程的施工带来影响,因此,公路工程的施工技术难度非常大,施工人员需要对现场进行合理的判断,然后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来保证公路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这就要求工程管理人员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施工经验。
2施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体制不完善
公路工程的建设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公路工程建设管理队伍所具备的专业素质很难满足建设管理工作的要求,再加上当前的公路工程管理工作任务量不断的增多,难度也有所增加,而工作报酬依旧没有得到较高的涨幅,导致管理人员工作热情不高,有的干脆直接离职或跳槽,管理人员不足给施工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2.2施工管理不到位
一是施工人员专业能力较差。施工人员是公路的建设者,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会对工程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工程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大部分的施工人员都是农民工,这些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对公路施工也是一知半解,缺乏施工的经验,施工质量无法满足技术要求;二是施工现场管理不到位。施工现场管理不仅包含了对各个工种、施工机械、施工材料的管理,还包括施工技术、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的管理,工程管理人员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才能使工程施工正常进行
3加强施工管理的措施
3.1完善施工管理体系
施工单位要建立起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公司领导要起到带头作用,加强对各项目部的管理力度,明确公司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化。对于工作松散、管理力度不足的部门和项目部要予以批评和处罚。项目经理要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加强对施工现场人员的管理,保证工程的正常施工。
3.2加强设计变更管理
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前期勘查设计的深度不足,在施工阶段就会产生设计变更,设计变更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些施工单位频繁的进行设计变更,不仅没有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还改变了设计的初衷。因此,要制定设计变更的管理制度,使设计变更工作更加的规范。
4结语
公路工程的施工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工程管理人员要依据这种特点,结合专业的施工方法来对公路工程的施工进行科学的管理。要重视施工前期的管理工作,加强施工阶段的管理力度,从而对整个施工阶段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广田.浅谈公路工程施工管理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4,(7):221+223.
[2]石芸.浅谈技术质量管理在公路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新西部(理论版),2014,(2):74+72.
一、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困境分析
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之成因,有必要从专业设置背景及专业教育存在问题入手:
(一)专业教育与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平衡
自1999年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首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全国各高校亦纷纷开设该专业。目前专业办学规模、发展速度超越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和公共事业发展速度是毕业生遭遇就业困境的根本原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受社会欢迎甚至成为“抢手货”,而在我国却“无人问津”,究其原因是西方国家的非营利组织较为完善,而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尚未充分发展。
1.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缓慢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在我国社会结构由二元格局向三元格局转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载体,起到承接原来由政府承担的具体的执行性和事务性职能的作用,而且能够为市场经济提供有效的、不可或缺的社会服务。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凭借其独特的职能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和市场失灵,并且在沟通政府与社会之间起到中介桥梁作用。[1]然而,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步伐缓慢,严重影响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就业。首先,政府角色“越位”、“错位”。政府包办了本应交给社会管理、以市场模式运作的公共事业管理,制约了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客观上造成专业人才无“用武之地”。其次,我国正处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时期,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处于机构精简阶段,甚至不少单位实行“只出不进”政策。即使有用人需求,单位也实行“凡进必考”的原则,高门槛的准入限制以及较少的需求量,使得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与人才实际需求脱节造成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再次,从我国民间组织的情况来看,由于目前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关系定位尚未明确,我国的民间组织大都官方色彩浓厚,缺乏自身应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在人员构成方面,在绝大多数自上而下的非营利组织中,基本工作人员几乎都来自政府部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政府部门的离退休人员;在相当多自下而上的非营利组织中,定员和编制极为有限,几乎没有固定的人才渠道,主要依靠志愿者开展活动。[2]上述三种情形,是阻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瓶颈。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发展迅速1999年秋季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随之,2000年,全国有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2001年招院校是132所,2002年是180所院校,2003年是220所,2004年发展到300多所院校1,[3]它们广泛分布于农林、医学、科技、师范、财经、综合等各类院校。对于这一新专业的招生,教育部原本打算由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校通过四年的专业建设,取得经验后再向全国推广,但由于各高校自主办学,特别是教育部对各省属高校难以控制,因而出现各高校争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势头,并一发不可收拾。[4]虽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在教育“产品”的“销售”问题未能妥善解决的情况下过快过多地培养专业人才,无疑造成了人才的巨大浪费。由此可见,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导致未能出现预期的、繁荣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需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供给”大批专业人才与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人才“需求”不足的现实形成矛盾,而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的过快发展则加剧了这一矛盾。
(二)专业教育就业定位模糊
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就业定位不清晰、专业特色不明显,导致人才专业显示度低、缺乏不可替代性,严重影响了专业社会认可度。在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其专业培养目标作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由于公共事业涉及领域广泛,导致许多高校专业目标不明确,对学科内涵和学科属性存在模糊认识。有些高校开设专业课程喜欢全面开花,尽可能涵盖所有专业领域课程;有些高校则比较注重专业平台课程,忽视方向性、特色课程的建设;而有些高校则反之。专业教育导向决定了人才素质的培养,前者训练出来的学生似乎什么都学,什么都懂,仿佛任何地方都能就业,所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才会被社会普遍认为是“万金油”专业,因此,在现实就业中必然时常碰壁。专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低影响了人才“供给”的质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促使大量专业人员未能实现专业初创时的预期目标,无法顺利地进入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就业。从就业市场对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的要求上看,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熟悉公共部门的组织机构和运作程序,能够对行政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普遍薄弱。
(三)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
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是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由于对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造成实践教学目标模糊不清,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和有效运作;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狭窄,主要集中在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落后,专业实验室落后,实习基地利用率不高;专业教师普遍没有参加过基层的专业实践锻炼,缺乏实践经验,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等。目前多数高校尚未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标准,且多采用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加上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严重抑制了师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为适应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需要的、由国外引入并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兴专业。尽管目前陷入了人才就业困境,但我们并不能就此否定它的价值与存在的必要性,而应以发展促进矛盾的解决。
二、解决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就业困境的路径分析
解决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就业困境,实现理论与实际需求的平衡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此外还要提升专业社会认可度以及加强实践促进就业等。
(一)推进公共管理体制改革
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来说,其良好的就业环境需要有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
1.促进公民社会成熟,推动公共事业社会化强大的公民社会是非营利组织生存的土壤。促进公民社会的成熟,实现政府、社会与市场有效的分工合作,可以为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5]因此,应当大力推动我国公共事业社会化。公共事业管理的社会化,即所谓的“社会事业社会办”,也就是打破国家包办公共事业的单一体制,鼓励多方投资、融资,推动全社会兴办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实现公共事业多元化。在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事业机构,往往倾向于建立多元化的事业投资与经营补偿制度。这不仅能够实现事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投资方式的多样化,进一步增强事业组织和公共服务组织自我补偿能力,而且有利于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进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一旦形成这样的局面,不仅能够为社会增加就业岗位,扭转专业人才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且能够让其学以致用,不断地推动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的发展。
2.预测专业人才需求,规范指导专业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属于新办专业,在当前我国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办学规模过大、发展速度过快既不利于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又可能会带来人才的浪费。为此,教育部有必要展开专业人才需求预测,进而确定专业培养规模和布点,并对现有专业布点进行调整,同时为各高校招生提供决策参考,有必要针对各高校的专业建设开展切实有效的规范与指导,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健康发展。
(二)提升专业社会认可度
选择合理的就业方向定位,坚持在“本色”的基础上突出“特色”是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认可度的关键。第一,由于公共事业管理涉及面广,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基础、师资力量、办学优势,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选择合理的专业就业方向定位。第二,加强专业相关理论研究,明确专业基本规范,围绕专业基本课程建设开展对专业平台课程的研究,在课程开设上达成共识。第三,通过多渠道、多形式优化师资队伍。为了保证专业平台课程与专业方向性课程的开设,师资队伍中既需要有具备公共管理学科背景的教师,又需要有在公共事业管理特定领域有专门研究的教师。第四,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坚持在专业“本色”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即以公共事业管理为核心,实现专业平台课程与特色方向课程的有机配置和整合。
绩效管理的动力来源不同属于不同管理系统的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资金来源各不相同,决定了两者实施绩效管理的动力来源不同。前者工作人员的薪酬由国家拨款和校内津贴两部分组成。根据有关政策规定:财政部门拨款占60%,校内拨款占40%。因此,其绩效管理的动力来自高校及其上级部门的政策推动。后者是由政府出资兴建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拨款多少主要取决于图书馆的编制,而非图书馆的业绩。级别较高、编制较多者拨款较多;反之,拨款较少。因此,政府的财政支持成为公共图书馆绩效管理的主要动力来源。
绩效管理的计划目标不同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办馆目标和任务有所不同。前者作为中高级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附属部门,其办馆目标和任务必须始终贯穿于为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服务工作中。后者是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办馆目标和办馆任务着重于公共性、群众性、普及型,最终目标和基本任务是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因此,制定绩效管理计划目标时,应根据办馆目标和任务的客观情况来制定具体的绩效目标计划。
绩效管理考核的量化指标设定不同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和服务深度的不同,决定了绩效管理考核的量化指标设定各不相同。前者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主要为传播学术信息、科技信息和知识信息提供服务,集服务与研究于一体,属于学习型和研究型图书馆,馆员的科研能力主要体现于为科研提供文献资源的能力和效益。因此,其绩效考核的量化指标设定中,应侧重于考核馆员的科研能力和服务质量。后者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主要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丰富公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其社会职责是注重为广大用户提供高效、丰富的优质服务。因此,其绩效考核的量化指标设定,应侧重于考核馆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
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与约束力不同高校图书馆受制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其绩效管理制度的目标计划、执行力度、绩效激励作用与约束大小以及绩效奖金的发放均由高校人事部门掌控,图书馆执行绩效管理的自由度较小。公共图书馆的绩效工资由政府财政拨款,政府对公共图书馆的各项方针政策以指导性为主,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绩效定位。因此,公共图书馆执行绩效管理的自由度较大,实施绩效管理制度的难度相对较小。
高校图书馆“德能勤绩”管理模式和公共图书馆“年终考核”管理模式剖析
高校图书馆“德能勤绩”的管理模式高校图书馆现行的“德能勤绩”管理模式,就是年度考核模式。这种模式在业绩方面的考核指标较少,在德、能、勤方面的考核指标较多,无评价标准,更谈不上设定评价绩效目标。打分缺少标准的量化指标,考核者缺乏评价的依据,仅仅依靠考核者对被考核者的平时印象大概给出总分。考核的结果虽然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但是不存在有效的绩效反馈和绩效激励,甚至优秀等级也是人员内部轮流充选。高校图书馆“德能勤绩”的管理模式缺乏部门考核概念,将部门负责人的考核等同于部门的考核,混淆了部门考核与部门负责人考核的明确区别。绩效管理是全面、系统的管理,即使图书馆馆长和部室主任也应在考核评估范围内[2]。但是,在中国几千年官本位思想影响下,大部分组织领导者难以从意识上接受来自下属的监督与批评,自上而下的管理是顺理成章的,自下而上的管理则无从谈起。领导犯错无人敢说,更无人敢于监督。不仅如此,绩效管理的考核内容、项目设定以及权重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随意性,缺乏相关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绩效考核指标较为模糊,大多数考核指标可以适用同一级别不同岗位,甚至适用所有岗位,忽视关键业绩考核指标,导致绩效考核难以实现绩效管理的战略目标。可见,高校图书馆“德能勤绩”的管理模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绩效管理模式。
公共图书馆“年终考核”和“评估定级”的管理模式目前,公共图书馆采用年终考核和评估定级两种考核模式。年终考核包括图书馆领导对馆员的考核和上级主管部门对图书馆领导班子的考核,与高校图书馆的年度考核相似。这种考核缺乏精确的量化指标,以个人述职、同事评议、主管领导评价为主,难以准确体现馆员的工作绩效。不仅如此,由于受传统大锅饭的影响,在考核评估时考核者和被考核者往往互相抬高不贬低,说好不说坏,大家一团和气,隐瞒事实,共同保护,达成默契,使绩效考核流于形式[3]。公共图书馆的评估定级只对图书馆进行综合评估,为图书馆设立一个评估定级的标准,并非图书馆的绩效考核体系。这种评估定级标准对公共图书馆的硬件基础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改善作用不大。与年终考核一样,它不与财政拨款数量和馆员的工资挂钩,考核结果无法充分反映公共图书馆为公众提供的文化服务质量,对图书馆和馆员难以产生激励和约束作用。因此,公共图书馆上述两种考核模式也非真正意义的绩效管理模式。
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比
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是指绩效管理中涉及的组织部门、内外环境、目标任务和各种制度、行为的总和。实行绩效管理的核心是建立切合实际、足以产生良好效果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由于不同考核者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价值观不同,形成评定的标准也不同,导致难以保证考核结果的公正公平。因此,必须分级设计绩效管理考核指标,不仅设立绩效的衡量标准和考核依据,也设立简便的绩效计算方法,使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绩效考核指标分级设计对比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办馆目标和任务不同,绩效考核指标的分级设计也有所不同。高校图书馆绩效考核指标在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工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等方面难以用定量方法加以描述,应以定性描述为主;而工作量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应采用定量指标的方法予以衡量。目前,高校图书馆绩效管理处于初始尝试阶段,其绩效考核以定性描述为主。因此,基于目标的绩效管理模式是适合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公共图书馆部室岗位职责、考勤管理等规章制度的制定较为详细,馆内考核管理办法细则的设计较为具体,因此,公共图书馆的绩效考核以定量描述为主;作为“窗口”单位,适合采用360度综合考核模式。
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绩效管理考核指标权重对比绩效管理考核的指标设计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具体工作,必须设计出每个岗位的绩效指标并作出客观评价,决不能用统一的指标评价不同的工作岗位。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指标给予相应的权重。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对不同级别不同岗位馆员的考核内容、考核周期都有不同的权重。高校图书馆的考核内容相对公共图书馆的考核内容更侧重于科研能力与科研成果,公共图书馆考核内容相对高校图书馆更侧重于工作纪律和服务环境、职业道德;高校图书馆的考核周期以学期为主,公共图书馆的考核周期比较短,以周、月、季为宜。
适合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绩效管理模式
绩效管理模式主要有360度综合考核、基于KPI的绩效考核、基于BSC的绩效考核、基于目标的绩效考核、主管述职考核、以价值流为中心的绩效考核等考核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必须首先深入了解各种绩效管理模式的优劣,再根据图书馆的客观实际慎重选择科学、合理、适合本馆需要的考核模式,必要时,可考虑组合运用多种模式延伸、变通而成的考核模式。
适合高校图书馆的绩效管理模式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图书馆岗位责任制的改革基本完成,基于绩效的薪酬制度正在试行。高校图书馆在尝试推行绩效管理时,一度陷入困境,绩效管理方案迟迟推行不下去,这种现状与高校图书馆绩效考核中存在战略目标缺失、考核指标不真实、注重近期目标而忽视远期目标等因素有关。其中更为重要的是,缺乏科学的绩效管理模式的指导和示范。目前,高校图书馆绩效管理建设尚处于绩效评价阶段,绩效考核刚开始全面推行,案例、经验、数据库等均不完善。因此,高校图书馆绩效管理应首先采用基于目标的绩效考核模式为主要框架,组合运用基于KPI的绩效考核模式,并注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对难以量化的条件采用尽可能细化、精确的定性指标进行描述。
适合公共图书馆的绩效管理模式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一样,已经实行了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正在酝酿绩效工资的发放。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的建立,为公共图书馆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施绩效管理的条件已经成熟,有些公共图书馆已率先进行大胆尝试,例如,东莞图书馆已实行了绩效管理制度并取得了阶段性实践与理论成果[7]。东莞图书馆得以成功实施绩效管理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该馆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使绩效管理的各项流程得以规范有序地正常运行。可以说,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是绩效管理成功实施的前提条件,而选择合适的绩效管理模式是图书馆成功实施绩效管理的关键。公共图书馆是国家财政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机构。作为面对公众的“窗口”单位,工作带有多“面”性和广泛性,需要根据不同的“面”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因此,公共图书馆的绩效考核模式应选用“360度综合考核”的方法。360度综合考核(360Feedback),又称多视角考核(full-circleappraisal)或多个考核者考核(multi-raterassessment),考核者可以是被考核者的上级、下属、同级和外部考核者,例如,供应商和客户等。公共图书馆360度考核包括的层面有:馆领导、部室主任、各部门、馆员、各类读者等。360度考核的优势是可以促使组织把组织成员的工作行为与组织的需求和整体战略目标结合在一起,培养组织成员形成和从事组织所期望的工作行为。
结束语
摘要:随着社会的和谐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成正比。也在发生巨大的改革,从我国现在的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着手,存在一些弊端,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且全面诠释问题的解决措施。可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现状阐述;应对措施
1 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阐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完善,我们可以发现其施工管理现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其效用的发挥。通过发现这一系列的问题分析得出以下情况:
1.1安全意识不足。
建筑施工安全是施工管理中关键的一部分,尤其是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建筑的发展现状,但是从目前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现状来看,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施工管理的安全意识不足,没有给予安全管理足够的重视,大部分施工人员对安全管理的认识不到位,在施工中没有严格遵守安全施工的要求,安全措施不到位,安全意识淡薄,对经济的重视与对安全的重视不成正比,导致施工管理存在着很大的漏洞。
1.2资料管理不到位。
作为施工管理的完整系统,工民建工程除了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施工材料,施工工艺的管理外,资料的管理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从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来看,对资料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严重影响工程施工的质量,部分企业对资料管理完全忽略,上级检查的时候临时抱佛脚,凭借记忆或者是其他的方式进行资料的补写,造成资料信息不全,信息失误现象很多,资料的管理最重要的凭证是经验与记忆,而不是科学的管理方式,造成资料管理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应有的效应。
1.3人力管理措施不到位。
建筑行业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存在着人员密集,复杂的现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为人力资源管理造成了一系列的难题,难以控制,常会出现劳动力不足或者劳动力过剩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工程施工人员违规操作的现象严重,常常造成质量不合格,工程施工状况百出。此外,在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物料的投入一般较大较多,很难实现全面控制。同时施工过程所用的砂石等材料的质量离散性较大,加之材料进入控制不严格,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纠偏的难度及损失相当大,纠偏措施的决策也较为困难。
1.4 质量检查不到位。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最后一个步骤是施工质量的检查,不合格的产品严禁投入市场,建筑工程复杂多变,涉及行业较多,涉及范围较广,程序较为复杂,要想实现全面检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实现较为困难,但是采取抽检的方法会出现检查不全面,造成隐藏的隐患,因此,相关企业必须慎重思考,选择最佳的管理措施,提高质量检查的标准,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检查,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必须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返工处理。
2 工程施工管理措施分析
2.1 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管理的核心是人员的管理,因此,加强安全管理的核心就是人员的管理,从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尤其是安全施工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安全第一,尽量实现工程施工“零事故”。在工民建施工过程中要尽量注重细节的管理,尤其是影响安全的一些细节,尤其是防火等相关问题,施工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施工管理队伍,采取专人负责,增加培训,提高管理,防患于未然。
2.2 增强对施工材料的管理制度。
建筑材料是施工管理的关键,施工材料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施工企业必须注重建筑施工材料的管理,增强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正规化。每一个建筑环节对施工材料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可以加强对每一个环节的控制,尽量使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材料与预期的材料相同,减小偏差,及时纠正。建筑工程材料的管理贯穿于整个工程管理,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可以采取职责分明的形式,可以采取责任落实到人,加强对资料的管理。
2.3 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工民建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一直都是影响施工质量管理的难点之一,建筑工程的决策人员缺乏管理知识,素质较高,但是管理层与决策层的管理人员素质则参差不齐,难以实现统一管理,针对不同岗位,必须制定一定的管理标准,提高管理的质量。总的来说,都要求参与施工活动的人群具有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控制能力、作业能力及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的能力。针对目前我国工民建工程施工人员组成现状,我们可以采取持证上岗原则。很多施工人员对实践知识掌握全面,但是理论知识严重不足,整体素质低下,无法实现从高度上把握和指导施工管理,提高施工质量。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对于工民建工程企业来说,人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所有的工程项目均是通过人将材料组织而创造的。只有拥有一支富有创造力、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才能完成一项质量优良的工程项目。因此,工民建工程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把培养人才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
2.4 采取有效措施的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对于整个工程的施工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是质量的核心,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地措施加强施工管理,通过深入开展文明标准化工地达标活动,为创优质工程提供条件和保证。从发展的形式来看,就是要加强工序质量的控制,工序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偏差和分析影响工序质量的制约因素,并消除制约因素,使工序质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每道工序的质量。工序质量控制是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点,是现场质量控制的核心内容。
除此之外,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对于整个工程质量的控制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质量控制人员进行质量的监控和检查,确保工序的施工质量符合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
最后,开展文明活动实现达标的目的,要完全执行国际的标准,为工程施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创造优质的施工条件。建筑施工企业深入开展创优达标活动,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向顾客提供满意质量的建筑产品和良好的服务。
3 结束语
公民家工程施工管理现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我们必须采取有效地措施来进行完善,改善现状,提高质量,这需要广大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需要多部门共同协作。因此,要搞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就要做好做细每一个环节,只有提高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水平,才能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提高建筑行业的施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范志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防范措施[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9).
首先,现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在社会当中的分布不均匀,人们所获得的信息也有差异,信息的差异性使得人们对于信息需求不一样,导致公共管理出现目标的异化其次,在公共管理当中由于人们的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不一致,人们的社会使命出现严重的差异,责任履行者缺乏,公共管理者将责任推卸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对于责任的追究难度非常有难度,在生产业当中,人员分工和职能面临巨大挑战,这使得社会杂乱无章,导致公共管理出现目标异化。
2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的表现分析
2.1公共管理目标被改变
公共管理目标体制能够领导社会人员履行自己的责任,规范市场,维持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的稳步前进,对于社会公共管理的目标来说是实践的理论性基础但是,由于公共管理当中某些制度比较僵化,公共管理对于不良行为处置的方式比较单一,有关社会公共管理体制没有被合理运用,久而久之,公共管理目标就被简单化要求过高,单单注重形式而不注重质量的体制反而会与公共管理目标相违背,在对社会公共场所进行管理时,忽视了公共管理目标的本质要求比如在管理市场经营活动时,由于商家没有对垃圾进行及时处理,市场管理人员除了让经营商罚款外,还取缔了他在该处进行商品贸易的权力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管理人员没有认清公共管理的目标性,反而将公共管理的目标性异化了,他认为罚款是解决这件事的主要方法,殊不知在这件事中,公共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市场经营人员的环保意识,仅靠惩罚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对市场的营业活动以及经营商家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所以需要灵活运用公共管理体制,促进公共管理目标完善化。
2.2公共管理目标出现偏差
公共管理目标出现偏差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公共成员行为的偏差、计划执行时的偏差、经营活动的偏移由于社会成员思想上的偏差,会逐渐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他们是公共管理当中的主要参与者,所以他们的行为会对公共管理造成影响,思想以及行为上的差距会对他们的职业道德、社会观念、社会道德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公共管理的目标计划是公共事业行使的战略性目标由于计划来源的不同,执行者的不同以及标准的不同,这些都会对公共管理目标产生深远的影响社会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事务就是对经营活动进行管理,所以企业的行为也会反作用于社会,目前由于企业在节制用水,环保等事务上没有处理好,企业的目标又和公共管理的目标具有一定的联系性,所以也会使公共管理的目标异化。
3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的规避
3.1增强公共管理当中的监管力度,有效避免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现象
政府一定要采取多元化的监控手段,对公共管理当中违背目标的行为进行严格管制,必要时可以采取处罚措施还要扩大监控的渠道,尤其要扩大信息传播的途径,对公共管理当中的绩效需要进行有效的考核,对于监管当中突出性的问题进行及时反映,解决还要强化公共管理当中的激励约束机制.让社会人员承担一定的责任.为公共管理目标而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这不仅能够加大使命感,还可以增加人们对于社会的归属感,只有团结,才能制胜。
3.2提升公共管理中目标的相容性,避免目标异化现象的出现
让每一个社会的参与者都成为社会的决策者,将自己的爱好以及目标和公共管理的目标对应起来,将社会的目标当成是自己的目标,有效融入社会公共管理的事业当中对于自己的责任以及义务要合理刘待,不可以推卸社会责任,因为公共管理目标的实现主体是社会人员,所以需要扩大沟通以及信息化的途径,为了公共管理的目标而奋斗。
3.3提升社会人员对于理论化的理解程度
公共管理者背负着社会的责任,所以对于执行者来说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他们对于公共管理目标理论具有一定的了解,还要求具有一定的职业价值观,社会公德意识以及公正意识当自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违背时,要注意顾全大局,可以主动地为了公共社会管理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利益的相同性能够降低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的程度。
3斗公共管理目标制定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公共管理目标异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目标体制制定不完善造成的,所以应该要在符合公共社会对目标进行有效制定不能太简单,也不能过高,同时还要注意目标是不是和市场以及企业违背,如果是,就要做出调整。
4规避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的意义
公共管理的目标是社会发展的最终走向,是社会全体成员的理想,只有将目标异化进行规避,才能快速发展社会,赶超其他国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我国企业、市场以及金融性产业,因为这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的目标在大致上是一样的,所以规避目标异化也是带动我国经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工程管理;毕业设计;问题;对策
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创造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内容贯穿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包括能够从事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工作,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一般土木工程设计、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指挥、决策等方面的管理能力,要求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1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及关键问题分析
1.1选题单一,内容重复,与实际工程结合不紧密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课题主要是由相应的指导教师选定,很多情况下是模拟工程生产实践的课题,有时会出现不符合工程复杂实际情况的问题,学生的工作态度,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再有教师的设计课题多年不变,多个同学做相似课题,造成抄袭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状况也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岗位。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对毕业设计也有一定影响,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而学校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增长速度则落后,尤其是图书资源的更新速度与数量明显落后,造成学生人均教学资源占用率不足,从而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1.2学生精力投入不足,知识储备不够
毕业设计的质量与学生具体工作密切相关,部分学生精力投入不足或知识储备不够造成毕业设计成果不理想,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毕业设计的时间与学生找工作时间重合,也和考研复试面试有一定的交叉;(2)就业压力使得一些学生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寻找工作,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同学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而落实了单位的同学又觉得毕业设计题目和自己的工作联系不紧密,从而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还有些同学在毕业设计期间参加公务员考试、参加资格证考试、驾照考试等;(3)对参考资料的应用能力较弱,开题报告工作不到位,所应用的一些文献与毕业设计的内容没有太大的联系;(4)有些同学平时就不努力,知识储备不足,对毕业设计无从下手,跟不上进度,干脆放弃,等待抄袭,只要及格就行了。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3教师指导不力,工程实践经验不足
目前毕业设计指导一般采用的是一名教师指导多名学生的方式,而教师大多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一名教师指导多名学生,致使教师精力分散,指导过程不能尽责,缺少过程管理,导致指导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也容易导致抄袭现象产生。另外,部分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导致指导工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总之,由于一名教师知识的不全面性,使学生得不到全方位、及时的指导,因而所完成的毕业设计往往缺乏较高的现实价值。
1.4过程管理缺乏实效
(1)论文选题盲目,只是为了应付学校所布置的任务,并没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论文选题的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只是简单的在知网、万方上找寻一些相关的题目进行拼凑,并没有真正实现对大学阶段所学工程管理知识的有效整合。(2)开题报告粗糙,文献阅读不够,对设计主题、内容、现状了解不深,在出现问题时直接略过或是在搜索引擎上进行简单搜索,并没有有效利用校内以及网络平台资源。(3)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缺乏,交流不畅通,学生不主动地向指导老师寻求帮助,而指导教师也没有对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有效跟踪。每周虽然有2次答疑,但部分学生走过场,报个到,不能按计划完成任务,到最后急于求成,抄袭现象也时有发生。
2工程管理毕业设计改革策略
2.1重构毕业设计前期工作
(1)实行导师制。在进入大三学习后,先由指导教师给学生2~3个方向的选题,然后学生再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论题,同时指导教师要求学生重视与毕业设计有重要关联的专业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这些课程考核成绩要达到良好以上成绩,这样提前做好知识储备,有利于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在毕业设计前期,导师可向学生提供毕业设计的一些参考思路,促进学生思维广度的提升,打破他们固有思维的束缚。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选题进行严格监督,确保学生能够拟定好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题目,并且督促学生完成对工程管理专业相关资料的查询。(2)动员会。提前介入毕业设计时间,在专业课开始前,系部要组织召开专业课介绍和毕业设计动员第一次会议,重点介绍专业课与毕业设计之间的关系,动员学生从现在开始就要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加强对与毕业设计相关知识的储备。另外,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初,还应该进行一次动员会,让学生进一步对毕业设计的重要作用加以了解,让他们明白毕业设计是对其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整合,能够进一步加强他们对工程管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要特别强调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关系,要求学生重视实习工作,教师和学生要多沟通,扎实实习,在实习中明确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收集相关资料,增强对工程的实践认识。(3)以学生为中心的选题模式。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一个良好的、实用性强的课题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对学生的选题过程加以指导的时候,必须要通过与学生的及时交流来了解每一个学生,并针对学生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与个性特长等为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给予指导,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4)开题报告会。撰写开题报告是学生对自己所做毕业设计工作的全面了解的重要环节。要重视学生的开题报告工作,对学生完成的质量要加强检查,增加开题报告会,虽然工作量较大,但有一个好的开端是予至关重要的。可借助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团队的指导完成毕业设计开题,分组组织开题报告会,让学生更全面地对毕业设计的任务、内容及手段进行了解,重视文献查阅工作情况的检查,对开题报告完成不好的不得开题。
2.2落实对学生专业实习的管理与监督
(1)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大多集中在工程投标文件编制、工程施工组织与造价确定、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程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等方面,因而关键是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使学生在项目管理某一阶段的实际工作方面得到应有的锻炼;(2)课题来源可以是实习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真题真做,切实为实习单位提供服务;(3)为学生落实好实习单位,通过实习调研为毕业设计做好前期准备,在收集资料、资料查询等环节得到必要的训练,可根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初选毕业设计题目。
2.3采用群体式过程指导模式
群体式过程指导模式其实质为在对工程管理学生毕业设计进行指导的阶段中,对不同类型的毕业设计开题必须要借助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育者进行分时期的群体性指导。采用多个相关专业内容相互交织、融合以及学校教学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学生能够基本具备对工程进行高效管理的潜力与能力。在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时,应当从选题、指导、答辩、评价等多个环节进行系统管理,同时,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作为就业保障,必须加强毕业设计与实践的联系,充分落实学生对实习过程的总结任务,并且由专业指导人员对学生在实习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出,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为其工程管理毕业设计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4搭建校内、外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平台
校内成立毕业设计专门机构,负责项目基地建设,收集联系各老师提供的横向在建或已建实际工程,定期轮流到实际工程上锻炼,收集资料,回来后归档整理成资料库,也可由学生自己在实习单位收集资料,由系里负责整理成题库,可以改善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和落实学生实习问题。以本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为例,由于本专业侧重公路、桥梁工程的管理,因此可通过建设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平台提高教育者的实践教学能力,让学生以实践的方式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进而使得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系统相对应。可选择一个真实的工程项目,围绕其各个阶段,设置与其对应的一体化毕业设计题目,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研究能力。这样保证了毕业设计题目具有真实性,内容也更具严谨性,其设计的内容即为其所在岗位所要承担的工作。以此将毕业设计内容转换成岗位工作。另外,还可以使学生到实际项目单位实习,接受相应岗位工程人员更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增强了毕业设计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同学们毕业设计工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由于各阶段工作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实际的检验性,使得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会注重进度、保证工作质量。
3结语
总之,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甚至影响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工程管理专业发展。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国内各大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必须充分结合现实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完善毕业设计工作。加强毕业设计前期工作,加强过程指导实效,同时增加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动能,让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实现自身所学知识的系统化,进而让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市场中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同时推动我国工程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民.工管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的管理实践与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1):68-68.
[2]王燕,唐文彬.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1(30):233-234.
随着项目法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民营企业和私人投资项目的大量增加,建设单位对工程投资效益愈加重视,业主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虽然目前已有部分监理企业承担了一些工程项目管理业务,但无法满足业主的需求。大多数监理企业仍和工程项目管理相距很远,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
1.1 监理制度建立的初衷和现实情况间的差距
因我国在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时过分强调监理的作用,造成我国工程监理企业业务职能过于单一的局面,其大部分工作范围仅限于施工质量管理,对项目决策策划、设计阶段、投资控制、合同管理、工期控制、项目运营涉及很少,没有进入推行之初要求的全过程、全方位控制工作。这无疑限制了监理企业向项目管理企业发展的进程。
1.2 资质限定难以全面涉足真正的项目管理
政府管理部门存在职能交叉,致使工程项目管理分割成块。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从事工程建设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一定资质的企业只能从事与其资质相对应的工程建设。与工程建设直接相关的资质主要包括:监理资质、施工图审查资质、造价咨询资质、招标资质,每一资质又进行分类和分级。 此外,还必须得到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从业认可。资质管理规定使监理企业无所适从,几年时间内也未必能获得所有相应的资质认证,所以很难全面涉足真正的项目管理。
1.3 工程监理企业自身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建筑业发展尚不规范,工程监理行业中存在竞相压价等恶性竞争行为。同时,监理企业良莠不齐、形式各异,有挂靠的、也有出租资质的,导致诚信基础的缺乏使相当一部分业主对监理承担全过程管理不放心。由此,监理单位虽然承担了在建项目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合同管理、组织协调等服务活动,但业主很难放弃对项目施工队伍的选择、物资采购、进度款的拨付、工期进度的要求等一系列管理权限,使得高智能人才进监理公司无法发挥作用。监理企业结构不合理、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培训费用少、人员调动困难,这些都令监理公司很难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管理企业。
2 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的接轨
面对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国内的监理企业应在国内市场尚未完全放开的3~5年内向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方向发展,与国际接轨[2~7].
2.1 加快投资体制的转变
伴随着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向国际接轨,我国工程监理从无到有,并从工程监理向项目管理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投资体制也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不仅项目筹资由政府拨款改为“拨改贷”再改为多元化融资,而且投资管理体制也由政府部门成立的项目指挥部形式转变为项目法人责任制。因此,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建立投资责任激励约束机制,真正使项目业主对资金的使用效果、投资风险重视起来是推动工程监理向项目管理接轨的首要因素。
2.2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和行业规范建设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仍不完善,项目管理尚不完全规范。为此,必须贯彻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建立和健全各类建筑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进一步加速清理和废除与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不适应的法律、法规,做到门类齐全、互相配套,避免交叉重叠、遗漏空缺和互相抵触。
2.3 培育市场需求和外部环境
市场需求是监理发展的根本,因此,对项目管理服务和健康发展的持续需求是监理公司向项目管理公司过渡的关键。应当尽快转变和完善政府职能,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加大项目管理的宣传力度并加强对项目管理行业的扶植力度,以便培育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接轨的外部环境。监理行业应当发挥其在市场培育方面的力度,如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创优质服务实绩等以激发业主的服务需求意愿。
2.4 接轨转型形式
监理公司向项目管理公司的转化方式,可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
较大规模的监理企业:由于企业本身具备相当的资质和人力、物力、财力条件,可通过收购其他小型企业,吸纳其他相关人才如建筑师、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招标专业人员以及法律人才等,在保留原公司的基础上成立新的项目管理公司,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和资质范围,使得监理企业有实力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全方位工作。
中等规模的监理企业:可以考虑与设计咨询企业、造价咨询企业、招标企业等工程咨询中介机构合并,通过资金参股、控股等方式,建立股份制的工程项目管理公司,使合并的各企业成为紧密的利益结合体,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综合咨询水平和管理能力,将业务拓展到项目全过程的工程监理咨询市场,提高企业的规模实力。
较小规模的监理企业:由于企业的竞争力较弱,可通过与其它企业合并或融入到其它企业的方式来维持自身的生存。或者朝专业性监理企业发展,就项目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为业主提供非常专业的项目管理服务。
3 结语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它对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提高投资效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加快建设项目管理的改革步伐,使其不断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加快监理公司与工程项目管理公司的接轨,以便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有实力去抗衡国外的工程咨询公司,保证我国建筑行业在入世后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秋玲。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经济论坛[J].湖北社会科学,2004,(6):89.
[2] 谢坚勋,叶勇,欧阳光辉。浅谈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接轨[J].建设监理,2004,22(2):22-24.
[3] 张静,肖茜。中国工程监理与国际化接轨探讨[J].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2004,21(2):68-71.
[4] 单建华。监理公司如何向项目管理公司过渡[J].福建建筑,2005,4(89):197-198.
[5] 李建峰,曾永祥,王秀红。对我国工程监理业改革与发展的探讨[J].基建优化,2004,25(4):8-10.
[6] 黄智勇。试议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4,15(1):82-84.
关键词:BIM技术;水利工程;运维管理;应用分析
1BIM概述
1.1BIM简介
信息建筑模型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uildingInformationModel)是以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即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BIM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以信息为突破口,对其物理和功能属性进行数字化表达,打破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各个阶段之间的屏障,使设计、施工、运维中各种过程和结果信息始终整合于一个三维模型数据库中[1],帮助实现建筑信息的集成,减少各种项目问题,避免无端浪费及争议,实现工程建筑信息透明化和准确性,实现实时共享,便于各环节、各参与方之间信息地传递,并且不断在更新、丰富和充实。
1.2BIM的发展历程
1975年,乔治亚理工大学教授、“BIM之父”ChuckEastman提出未来可以对建筑体以计算机系统仿真,并命名为“BuildingDescriptionSystem”系统,BIM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2]。20世纪80年代后,芬兰学者提出“ProductInformationModel”系统,1986年,美国学者RobertAish提出“BuildingModeling”。2002年由Autodesk公司提出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这是对建筑设计的创新,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新的重大突破,但尚停留在学术研究领域,缺乏实践案例,无法得到广泛的应用。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水平的高速发展,采用64位引擎GPU的专业绘图芯片同多核处理器协同作用,可执行类并行计算机运算,BIM研究和应用得到突破性进展,全球三大建筑软件开发商,都推出了自己的BIM软件,BIM逐渐成为产业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生产力工具。2004年正式进入中国。此后很长时间内,BIM经历一个很缓慢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大型项目的增多、国内外合作更加密切,近十年迎来了我国BIM技术的较快发展,业内对BIM的认可度逐步提高,应用范围日渐扩展,同时也面临着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
1.3BIM的技术特点
BIM技术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基本特点[3]。(1)可视化:“所见即所得”,建筑物得到更加直观的清晰表现,构件之间形成互动性和反馈性,呈现效果图,便于在项目设计、建造、运营过程中进行沟通、讨论、决策。(2)协调性:在项目施工前期,综合各个专业的设计图纸自动检查,进行碰撞检测,系统识别出存在的问题,对各专业的碰撞问题进行协调[4],并生成报告,将问题解决在设计阶段,避免在施工阶段发生冲突,协同施工进度计划、便于物业化管理。(3)模拟性:在方案和施工阶段可以进行各种模拟,除了三维模型外,还包括4D模拟(3D+发展时间)、5D模拟(4D+造价),如模拟组织施工,节能模拟、进度模拟、造价模拟、紧急疏散模拟、消防人员疏散模拟、地震逃生模拟等[5]。(4)优化性:工程项目的复杂程度较高时,现代建筑物的复杂性大多超过了参与人员本身的能力极限,参与人员的能力无法掌握所有的信息[6],必须借助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设备的帮助,BIM技术即具备这样的优势。(5)可出图性:可快速需要的各种生成平、立、剖图纸,生成明细表,及体积、面积等数据,并且“一处更改,处处更新”,避免传统2D绘图由于疏忽带来的遗漏,造成实施中不必要的损失。
2我国水利工程运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传统管理手段存在局限性
我国中小型水利工程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多集中在较为偏僻的地区,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目前水利工程管理仍以传统的纸质资料和CAD图形作为信息载体,对工程资料进行保存、归档、调用,来保存信息进行设备管理,这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六七十年代所建的众多闸涵,很多是纸质手绘图纸,并且由于年代久、易丢失、材质脆、难储存、字迹辨识困难,其中很多工程只能找到部分图纸,这些资料很难完整表达工程的具体情况。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一些中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也在逐步完善电子图表影像资料和推进数字档案工作,可是水利工程的管理模式还是以相对静态的、独立的传统粗犷形手段为主,信息独立,难以关联、整合,很难将工程管理工作系统化、动态化,影响了工程工程运行管理和维养作业的效率及质量,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存在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2.2运维过程中存在技术障碍
一般水利工程建筑生命周期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可能只需要0.5~3年时间,但交付使用后,运行、维护、改善和更新的时间将长达20~100年。工程的维护运营阶段占有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绝大部分,工程运维涉及工程管理方、水利勘察设计院、工程施工建设单位等多个专业或团队,多方之间很难对工程做到及时有效地协同管理,工作内容烦琐、效率较差,如在传统的物业管理中采用指派联络员填写表格、参照工程现场照片示意、情况说明等自成体系的独立管理模式,信息相对孤立,各个专业之间沟通不顺畅,信息流动性差,存在一定的技术对接障碍。
3BIM技术在运维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遥感技术等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行、维养更加智慧、高效。随着BIM应用的越来越多,水利工程的运维管理也在逐渐遇到机遇和挑战,工程运维管理与工程的设计、施工一脉相承,将BIM模式嵌套入工程运维管理之中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提高水利工程运维管理效率,在现行的物业化的维养方式的基础上,将BIM模型与之相结合,对于在设计、施工阶段已装配了BIM系统的水利工程,可以实现BIM技术地直接对接管理,而对于大多数中小型水利工程,可以尝试将BIM模式地工作思维渗透到其运维管理工作之中,根据具体条件,分阶段推进BIM化管理。
3.1在工程项目维修养护施工前
在工程项目维修养护施工前,利用BIM良好的可视化和协调性特点,能够更形象、准确、全面、快速地掌握和传递工程运维管理信息。现行的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模式,在每年维修养护项目开始前,根据工程情况上报维修养护方案,审批后进行公开招标、签订合同、施工单位组织施工、竣工验收。在整个过程中,针对工程情况,管理单位需要与设计院和施工方进行多次接洽,而BIM技术具有“所见即所得”得可视化效果,将岁修养护需求、方案等通过参数化赋予在三维模型的族构建中,工程得到更加直观的清晰表现,形成互动性和反馈性,呈现效果图,利于相关方面进行有效沟通。在维修养护施工前,通过4D模型(三维模拟叠加项目的发展时间)和5D模型(4D模型叠加造价)模拟组织施工,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工序安排来指导施工。这样将技术设施、工艺做法、用料、工程量、资金预算等问题信息打包集成,便于管理方同设计院、施工方等各方精准、高有效对接,利于工程后期管控。
3.2在工程项目维修养护施工过程中
在工程项目维修养护施工过程中,统筹调度工程的进度、成本、质量与安全管理。在进度管理方面,通过不同颜色来细分标注施工状态,将计划施工进度与实际进度进行对比,生成时间轴,及时调整施工进度并形成记录,提高速度的总体控制。利用BIM技术形成成本控制,通过添加施工日志、工程量月表、项目清单、明细表等信息,实现成本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施工人员、实施时间、新增或更换的配件信息等及时上传到BIM中,形成质量和安全工作的动态记录,提高质量与安全管理时效性、可溯性。基于BIM技术建立的协同工作的平台,有利于各方面人员或团队可协同合作,例如在出现现场变更问题时,一方在授权内做出的变更可同步到其他参与方,具有“一处更改,处处更新”特性,协同施工进度计划,BIM技术模型能够打破CAD时代各专业独自作业、工作流线交错复杂、设计难以更改的壁垒,有效避免了传统2D绘图由于疏忽带来的遗漏,造成实施中不必要的损失,便于物业管理,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
3.3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完成交付使用后,会有很多的文档资料以及数据信息,采用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需要占用了大量的资源与时间对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并且可有效保存的时间也比较短,,还不方便及时调取使用。建立BIM模型,可以将复杂烦琐的图纸、影像资料、坐标参数等数据信息进行整合统一,全面掌控工程各个数据信息之间的相连关系,提升了文档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保存时间和调用价值。由于BIM技术模型包含了水利工程的各种构件的规格大小、安装时间与顺序以及出厂信息、启闭机以及水利工程建筑物等多方面的信息,在工程交付使用后能够有利于后期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最大限度地降低因故障造成的损失。通过导入水文信息、远程监控、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模型等技术手段,综合利用整合平台,进一步强化水利工程运维管理。另外,有防洪防汛、输水、引水功能的水利工程,还可通过BIM技术进行对闸门开度、流量、洪水过程等任务模拟,以及与安全生产管理相关的消防疏散模拟、地震逃生模拟等,作为紧急预案的模拟演练。
手机信号屏蔽器又称手机信号阻断器、手机信号干扰器、会议保密器等,其工作原理是对手机通信赖以生存的无线网络实施同频电磁干扰,使网络无法正常通信,从而达到干扰目的。手机屏蔽器的滥用造成公众通信干扰投诉增加,社会反响强烈,正常的通信秩序受到极大影响。为了加强屏蔽器使用管理,我们对其工作原理和管理办法进行了探究。
2、 手机屏蔽器工作原理
手机屏蔽器一般由电源、电子扫描控制单元、分段射频模块单元、放大器单元、发射天线单元等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一般由锯齿波信号发生器产生扫描信号经过倒相器倒相后,进入压控振荡器调制在移动通信工作频段上,再经过功率放大器放大和稳压管控制功率,放大后的扫频信号以无线电波的形式向空中发射。
移动通信的工作原理是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手机和基站通过无线电波联系,以一定的波特率和调制方式完成数据和声音的传输。手机进行通信时是通过上行频率与基站联系,然后将信号转到MSC移动业务交换中心实现通话。在待机状态下,手机通过BCH广播控制信道与基站联系,一旦有通话需求,首先通过BCH向MSC请示,MSC根据小区内信道的状况分配给手机业务信道,从而使手机从BCH上跳转到业务信道上实现通话。手机信号屏蔽器则根据上述原理在工作过程中以一定的速度从前向信道的低端频率向高端扫描。该扫描速度可以在手机接收报文信号中形成乱码干扰,手机不能检测出从基站发出的正常数据,使手机不能与基站建立联接。
3、手机屏蔽器使用现状和干扰分析
目前市场上可见的屏蔽器种类繁多,发射功率、干扰频段、覆盖范围各有不同,尤其一些“三无”产品做工粗糙,发射指标差,射频单元没有分段控制,上下行频率一并干扰。经过对各类手机屏蔽器技术指标实际测试和了解,屏蔽器根据技术指标区分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小功率单信道屏蔽器,发射功率约为1瓦,干扰范围几米至几十米;另一类是小功率多信道手机屏蔽器,单机发射功率5-10瓦,每信道发射功率1-5瓦,屏蔽范围几米至几十米;第三类为大功率或超大功率屏蔽器,一般为特殊行业专用,譬如公安、司法专用屏蔽器,功率从几十瓦到一百几十瓦不等,既有单信道也有多信道。
要实现手机信号干扰器对移动网络实施干扰,必须确保干扰器发出的信号场强远大于实施干扰区域移动信号BCH的场强,干扰地点离基站越近,BCH场强也越强,有效干扰区域也越小,反之,干扰地点离基站越远,BCH场强也越弱,有效干扰区域也越大。由此可见,在一定发射功率内,干扰范围取决于干扰区域内的BCH场强,无论是多大功率的屏蔽器,只要发射功率是定值,随着距离增加,干扰信号强度会逐步衰减,从而丧失干扰能力,也就是说干扰器总有一个有效干扰范围。但在近几年处理的屏蔽器干扰案例中,往往是一使用屏蔽器就会造成大面积干扰,原因何在?
说干扰器总有一个有效干扰范围,是针对只干扰移动通信下行频段的屏蔽器而言,而对上、下行频段均干扰的屏蔽器并不适用。上行信号的干扰直接造成移动基站系统信噪比恶化,通信质量下降。也就是说,上行干扰器影响所干扰区域周边多少个基站的工作指标,就造成这些基站所覆盖的多大区域干扰,从而形成大面积干扰。下面对其原因以GSM系统进行简要分析:(略去)
在接续、切换、通话过程中,系统分别通过SD、FACCH、SACCH信令来建立并保持话音信道的通畅。如果干扰过大、误码率过高,影响信令消息的判决,系统无法正常解析信令,就会将错误信令丢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掉话。所以在用户起呼阶段,干扰过大,就会导致无法接通,影响无线接通率指标;在用户通话过程中,干扰过大,就会导致掉话,影响系统切换成功率和掉话率指标。同时在通话过程中,干扰影响到话音信道,误码率提高,会导致话音质量差,出现杂音、断断续续、单通等现象,统计指标表现为训练比特误码率高,MOS值降低。
4、手机屏蔽器干扰实例
20__年01月15日、16日国家研究生考试期间,唐山市各考场均开启了上行干扰器。 经统计,覆盖考点的基站小区共计XX个,存在强上行干扰的基站小区共计XX个,这些小区均存在严重的5级上行质差,导致这些小区的KPI数据明显恶化。
综上说明,上行干扰器对覆盖考点的多数基站小区网络KPI指标产生不利影响,造成了大面积干扰。
5、 管理办法
20XX年国家保密局、原信息产业部联合发文对干扰器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及测试方法、安装使用进行明确规范,但有些部门为了本部门的利益仍然随意私购、私装,干扰器干扰正常移动通信的现象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