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范文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138-02

身心健康指的是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况。就目前针对在校大学生所提到的“身心健康”教育问题,相对来说,我们更注重的是心理健康的发展情况,因为身体状况很容易从表面了解到,若发现问题,只要给予高度重视,又有发达的医疗卫生作保障,就可以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相反,心理健康则是一个长期以来难以掌握和控制的重要课题,高校加强在校大学生在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表现

1.1 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不适应

大学生从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解放出来进入大学,由于环境的改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离开长期依赖的父母和老师,不得不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氛围。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容易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甚至会出现神经衰弱症。

1.2 认知失衡,缺乏客观性和合理性

当代大学生涉世不深,生活单一,从小学到中学受到正面的鼓励和赞扬多,自视清高、有很强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但在大学这个高手如林、人才济济的新的环境中,以往的优越不复存在,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自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甚至对老师的教育和同学的帮助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1.3 不能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人际关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敏感问题,引发冲动、焦虑、急躁和不安,甚至对周围人造成攻击和伤害。

1.4 缺乏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某些大学生往往因为一些偶然因素造成他们生活和学习产生挫折,而影响了他们的心理、情绪的稳定,如家庭的变故、失恋、失去朋友、生活困难、一次补考等。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呵护下一帆风顺地跨人大学校门的,很少遇到严重的挫折,更缺乏独立承受压力和挫折的心理能力,因而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束手无策,从而造成他们焦虑、烦躁、自卑、痛苦、嫉妒、失望和逆反等不良心理。

1.5 激烈的就业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出现择业心理危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人才高消费”似乎成为今天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很多大学生怀着较高的期望值步入人才市场,结果却被用人单位的学历高平台所阻拦,只能望其项背、扫兴而归。随着毕业的临近,许多学生心理上感到恐慌,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将来能否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信心不足。

2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 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对大学生的成人、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入手,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认识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振兴,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

2.2 加强心理健康常识的普及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是全体在校大学生,它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着力帮助全体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来抓,向学生进行心理常识知识的宣传;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传授必要的心理调试技巧,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试能力;要进行挫折心理教育与挫折心理训练,提高学生抵抗挫折能力;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3 推进心理咨询和个别辅导工作

心理咨询和个别辅导是开展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之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补充,心理咨询和个别辅导的工作对象主要是那些心理有弱点和缺陷,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扰的学生,同时,也是为性格内向不愿敞开心扉而无处述说的学生提供一个倾诉、宣泄并获得指导的场所。心理咨询和个别辅导工作的实施,高校不仅要设立专门的场所和配备咨询人员,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心理与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同时,要求班主任、辅导员及全体学生工作队伍都应学习了解心理学知识,积极主动参与或配合这项工作的开展。

2.4 建立心理测评和心理问题学生预警机制

高校要坚持每年对大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了解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心理测评和心理健康档案,要建立心理问题的筛选、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要建立从学生干部、宿管员、辅导员到院(系)领导、学校有关部门、校医院对心理问题学生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篇2

【关键词】大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对象选取的是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其中,南师大选取了234名调查对象,南京工业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分别为136人和60人。总共430人中,文科类的学生占54.4%,理工科的占45.6%。其中,男生208人,女生222人。平均年龄为19.3岁,年龄最小的为17岁,最大的23岁。

二、大学生身心健康存在的问题

为了尽可能全面了解现在大学生的身心现状,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即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一)生理健康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我们从大学生身体各项指数直接考察,也从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对卫生知识的了解等方面间接考察。

1.体重偏轻。大学生的体重状况如何,按《华尔街日报》今年2月份报道,“中国是世界上肥胖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那我们大学生的肥胖率如何,我们采用的是BMI指数,也叫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指数,英文为Body Mass

Index,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在被测的430同学中,423名同学对此进行了回答。有13.9%的大学生体重过轻(BMI值在18.0以下),82.3%的大学生是正常体重(BMI值在18.0~25.0之间),还有3.5%的大学生超重(BMI值在25.0~30.0之间),还有0.2%的大学生肥胖(BMI大于30.0)。其中男女的体重存在显著性差异(sig=0.000),女生体重过轻的比例大于男生,男生体重过轻的只有3.8%,而女生达到10.2%。在超重和肥胖的行列里,男生的比例比女生大,在被调查对象中,女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是0%,男生占3.7%,这缘于女生追求以瘦为美,乐于减肥。

2.近视情况严峻。在大学校园里,可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都是戴着近视眼镜,眼镜成为大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对于大学生的视力情况,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被调查的430名学生中,有221名同学戴眼镜,所占百分比为51.4%,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情况的近视,其中轻度近视(屈光度小于300度)30.8%,中度近视(屈光度300~600度之间)为

55.7%,高度近视(屈光度在600度以上)为13.6%。综合类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男生和女生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近视情况相当严重,中度近视的比例最大,高度近视的情况也很严重。

3.作息不规律,贪睡和睡眠不足同时存在。在被测的430名大学生中,睡眠在6.5~7.5小时的占60%,有11.2%的学生睡眠为6~6.5小时,5.1%的学生睡眠不足6小时,还有17.0%的学生的睡眠时间在7.5~8小时,6.7%的学生睡眠在8小时以上。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学生的睡眠都有保证,但是有16.3%的学生睡眠不足,还有23.7%的大学生贪睡。

4.缺乏锻炼。对于一周内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这个问题,42.8%的学生是0次,41.4%的大学生参加1~2次,一周内参加3~4次的大学生占10.4%,4次以上的只5.4%。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严重缺乏体育锻炼。在对为什么不参加锻炼时,我们给出了十项选择,可以按照重要性依次选择三项,其中57%的大学生不参加锻炼是因为没有人陪自己一起锻炼,还有47.5%的大学生选择了“自己学习太忙,没有时间来锻炼”,紧随的是“不喜欢锻炼”,选择这个选项的比例占34.1%。这是主要的三个原因,还有33.5%的大学生选择了“不知道锻炼什么好”,20.1%的学生选择“没有地方锻炼”,还有14.5%的学生选择“想锻炼没人教”,还有10.6%的人选择了“其他”。

5.沉迷游戏。在问到玩游戏的情况时,66.8%的同学每天花在玩游戏的时间不足一小时,24.8%的学生表示每天会用1~2.5小时来玩游戏,还有8.4%的人表示每天玩游戏的时间大于2.5小时。其中,玩游戏的时间是男女区别明显,玩游戏的时间在一小时之内的,女生比例大于男生,而在一小时以上的,女生的比例明显少于男生,说明男生上网玩游戏的情况比女生严重。

6.青春期知识缺乏。关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一个多选题,分别有91.5%、94.8%、94.4%的学生认为艾滋病是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未采用保护措施发生性关系;还有23.2%和19.2%的学生认为是通过唾液传播和蚊虫叮咬传播的。还有部分同学认为是通过使用坐便式马桶、肢体接触和一起洗澡传播的,分别所占的比例为7%、2.8%、2.3%。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对与艾滋病传播的知识还是了解的,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类似的知识不了解,对于已经是大学生的我们,这些数据很恐怖,值得反思。关于了解性知识的途径是一个多选题,分别有68.1%、59.1%的学生是通过“书籍、上网浏览网页”和“同性同学与好朋友之间的谈话”了解的,38.5%、29.8%的学生是通过生物老师的课堂上讲解和生殖及性方面的健康讲座了解的,还有20.1%、19.6%的学生是通过广播电视节目和光碟录像了解的,只有8%的学生是通过与父母沟通获得的,还有6.6%的学生选择了其他。由此可见,我们的同学,对与性知识的了解都是“自学成才”,这也是造成了部分学生连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都不知道的结果。

(二)心理健康

1.缺乏自信。大学生缺乏自信,对自己的认可度不高,在被调查的430名大学生中,又24%的人觉得自己很笨,如果有可能希望变成另一个人;45.9%的大学生绝的自己没有长处,发现不了自己的优点;还有20.5%的大学生在老师布置任务时,还没有去做,就觉得自己胜任不了;还有45.9%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在发言时,由于紧张把自己知道的东西都忘了。以上的这些问题,都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缺乏自信。

2.缺乏社会责任感。是否有责任感也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对于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我们从以下几个问题讨论,在问到当你最后一个走出教室,有19.1%的同学表示自己不会去关灯关窗户;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举手之劳,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责任意识;当自己参与的团体比赛输掉了,自己不会感到内疚,有8.6%的大学生认为,这是符合自己的,还有31.0%的学生认为比较符合。对于成绩差的同学,21.9%的学生认为应该由老师负责辅导,与自己没有关系。从这可以看出当今的大学生,缺乏合作精神,缺乏责任感,喜欢推卸责任。

3.适应能力差。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在公共场合的适应能力,这些都体现着我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36.9%的大学生害怕到陌生的环境中去,在陌生的环境中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适应,17.0%的大学生适应不了艰苦的生活环境;只有61.6%的大学生表示对生活条件的要求不高。其中女生和男生对生活条件的要求方面存在差异(sig=0.000

4.婚恋观。现在大学对于学生的婚恋也是一个较为开放的态度,那么学生对于恋爱是什么态度呢?对于恋爱的年龄,男大学生的认为最佳恋爱年龄是21.6岁,女大学生认为最佳恋爱年龄是26.95岁,男生认为最佳结婚年龄是27.5岁,女生认为最佳结婚年龄是26.98岁。只5.3%的大学生希望在24之前结婚,大部分的大学生预期结婚年龄都集中在25-28岁之间,其中28岁所占的比例最高,占26.9%。认为最佳结婚年龄是30岁的男生有11.2%而女生只有4.6%。这个显著性差异和性别有直接关系,按照生理等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她们的最佳结婚年龄要比男生小。关于恋爱到底意味这什么,我们提供了五个选项,有424人对此进行了回答,83.3%的大学生认为恋爱就意味着情感交换,73.9%的学生认为恋爱意味着牵挂对方,其中,选择“牵挂对方”的男生占31.1%,而女生却占42.5%,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女生的情感依赖要高于男生。63.9%的学生认为恋爱意味着对对方奉献、还有32.1%的大学生认为恋爱是喜悦对方,另外还有8.7%的学生认为恋爱意味着可以发生性关系,选择此选项的男生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占7.3%,女生占1.4%,男生表现出对性更为冲动和主动。在访谈过程中对于恋爱和婚姻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调查,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婚姻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但是大学阶段的恋爱是否以结婚为目的,多数学生表示没有考虑那么多,一切要顺其自然,因为现在不确定的因素太多,现在的恋爱,多数是情感的寄托,所以大学生的恋爱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现在的恋爱对象和以后的结婚对象,没有必然联系。在和异性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能够接受异性知己最亲密的动作有哪些,我们给出了七个备选答案,被调查者可以任选三个。其中80%的同学的认为,异性知己直接仅限于握手,73.4%的学生认为可以有象征性的拥抱,还有50.7%的学生表示,他们可以接受在异性知己面前开带荤的玩笑,分别还有15.5%和14.3.%的学生能够接受异性知己同居一室和亲吻;还有12.8%的学生表示能够接受异性知己的,另外,还有4.6%的学生能够接受和异性知己直接发生性关系,其中男性(3.9%)所占比例突出。由此可知,现在的大学生性观念都比较开放,多数学生能够做到行为举止符合规范,但是有部分大学生的意识和行为过于开放,缺乏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认识不足。

三、原因分析

现阶段大学生的身心状况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些是在大学阶段造成,但更多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和初等教育阶段行程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虽然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基础教育阶段和初等教育阶段,由于升学率的影响,存在着重智育的倾向,其他方面的教育力度却不够,这就造成了许多大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造成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理念的偏差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这重要角色,现在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从孩子出生就倾注心血。在访谈的过程中,有83%的学生表示,在很小的时候就参加过父母为其准备的各种辅导补课班。从出生开始,他们就为孩子规划好了人生道路,现在的孩子白天在学校接受教育,晚上和双休父母又为他们安排了课外辅导,现在的孩子除了功课还是功课,有做不完的作业,高强度的学习,导致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现在中小学生由于缺乏运动,肥胖率和近视率都在飙升,家长最关心的永远是孩子的智育发展,完全忽视了孩子自身身心发展,最后等到孩子考上大学了,学生的身体也出现了各种毛病。所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差,是长期形成的。另外,在中国一直是一个谈性色变传统,家长对孩子的青春教育更是缺乏,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只有8%的学生表示,和父母谈论过关于青春期健康的知识,但也是点到即止,学生从父母那里了解到的青春期卫生保健知识十分有限,这也是部分大学生连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都不知道的原因。还有现在的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出现偏差,由于过份溺爱孩子,造成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缺乏社会责任感,自私自利。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遇到各种问题,甚至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造成部分大学生婚恋观的扭曲,部分高校中,出现学生被包养,做小三的现象,有些学生甚至存在着学的好不如嫁的好,或者学的好不如娶的好的思想,把婚姻做为改变自己生活的筹码。

(二)学校教育理念的偏差

从孔孟的“学而优则仕”仕途化的教育目的观,到隋唐科举制度,再到今天发展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应试教育观。在教育的过程中,基础教育阶段和初等教育阶段,学校仍然将“应试”视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其教育观念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分数”“名次”“升学”等一系列与考试相关的概念,在这种应试模式下,学生、学校、老师都成了最求升学率的工具。教育的目的规定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方向,在一切以“应试”为最终的教育目的的情况下,学生的身心健康就被忽视了,现在很多高中,完全就取消了体育和声乐等课程,即使开设这些课程,也是经常改上文化课,那就更不用说,思想道德,社会适应能力,青春期健康辅导了,所以,基础教育和初等教育的缺失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但是进入高校以后,高校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有较大的随意性,很多院系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设置课程,而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和学生的需要。导致学生在基础教育和初等教育过程中遗留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大学出现了“以就业率为导向”的教育倾向。该倾向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使大学职能与责任趋于简单化、商品化和功利化。现代大学的责任是多元的,大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更应关注人的社会生存意义。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现在大学课程中,缺乏以学生自身健康发展为主题的相关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缺乏引导,对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缺乏训练。

(三)社会因素诱导

首先,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诱导了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西方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也渗透进人们的心灵,腐蚀着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大学生陷入了适应上的困境。大学生由于受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熏陶,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都出现了扭曲,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追求物质、追求享乐,缺乏社会责任感,很多大学生把物质看的太重,17%的大学生表示受不了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在交友过程中,有部分同学的思想也不是很纯粹,甚至把物质条件摆在首位等等,这些都是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

其次,就业的压力的影响。近年来,全国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批的学生涌人大学校园,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逐年增加,但是社会岗位需求并没有同比增加,相反某些热门行业出现岗位饱和的现象,残酷的社会就业竞争,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受传统择业观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希望找到社会地位高,工资待遇丰厚,发展前景可观的工作。但现实的状况是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心理问题就随之显现出来。出现了对自我的否定,缺乏自信心。行为主义桑代克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中提到,“当人产生了某种需要的欲望时,个体原有的问题解决模式不能使自己的需要达到满足,就产生了‘阻挠’,这种阻挠可能来自于客观的环境、个人能力的欠缺或个体需要的内在矛盾,面对这种阻挠,人们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严重的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为了解决这种紧张和焦虑,大学生就必须寻找就业途径。所以大三大四的学生现在主要忙于两方面的事情,一个是忙着备考公务员,另一个就是忙于考研。在这情况下,他们又陷入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模式,为了考试完全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饮食无规律,很少做运动,很少参加社交活动等等,所以,就业压力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解决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首先,家长要具有素质教育的观念。家长的教育理念,主宰着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强调智育的同时要兼顾德育,注重孩子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中和能力的培养,把孩子从片面的追求学习成绩的枷锁中解救出来,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充分发展。其次,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把握一定的度,在具体来说需要把握的度有以下五个方面:目标上大而不急;环境上宽而不随;生活上爱而不溺;要求上严而不厉;配合上勤而不讳。孩子的教育要有一定的方法,只要方法得到,孩子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成长。最后,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家庭教育中,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全方位的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各方位的优缺点。看孩子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而不是我们一味的强加灌输。

(二)完善学校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切实的做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点:首先,加强高校健康教育专职师资力量的培养。通很过培养专业的师资力量,开设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健康鉴于,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推动健康教育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很多高校都有青少年心理课程和健康讲座,我们现在就是完善这些课程。其次,重视和加强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重视和加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与指导工作,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不断地增强和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社会环境

优化社会环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要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原理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第二就是为步入社会的青年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就业环境,环节青年人的生活压力。但是要做到这些需要政府部门的等多方面努力,在这只做简要论述。

参 考 文 献

[1]周金浪.教育学[M].上海出版社,2006:65~72

[2]张青兰,王欣.湖北省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1):64~66

[3]戚兴宇.对大学教育“以就业率为导向”的冷思考——论科学发展观下的大学职能与责任[J].现代教育管理.2010(2):19~21

[4]代荣荣.浅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10(5):117

[5]赵晟.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262

[6]樊富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320~321

[7]曹红战.试析我国当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6):6~9

[8]弓松涛.对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思考[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07:43~44

[9]曹士云.大学生身心健康需求与高校健康教育的发展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14~116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式;心理剧;大学生

我国高校专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工作较少,常常在实际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或者简单的将心理健康问题等同于思想政治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效果不佳。“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概念就是将这个环境专业学生所熟知的“分子自发运动”的特性引申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指的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学生创造大环境,促使心理健康理念和知识逐渐向学生中扩散,引导学生自发、主动地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赋予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创新教育机制。

一、研究方法

将刚踏入大学的新生分组,每个小组自导自演一出情景心理剧。在每个小组中,学生分工合作,如编写剧本、导演、表演等,让每位同学都投身到心理剧的准备中。经过指导教师的审核、修改,最终举行汇报交流演出。本研究,通过让大学生自己寻找关于心理健康的素材,了解如今大学生关注的心理问题焦点;通过学生在心理剧中的扮演、导演等,潜移默化的使学生明白如何应对或者避免心理剧中的情景。

二、研究结果

1.大学新生关注的心理问题。在此次研究中,通过每个小组剧本的选择和改编,间接了解到新生关注的焦点。(1)学能“致用”?———对学习目标迷茫,沉迷网络。关键词:迷茫、网络。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常常带着对未知大学生活的幻想,将大学生活理想化。对大学新的学习方式、生活模式乃至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都显得无所适从。“大学怎么可能会累?到了大学,终于不用再像高中那么苦了。”“我一退出游戏,就觉得巨大的空虚感向我袭来,我不知道该干什么。”上述所引用的均是学生自己改编的剧本,其中也有部分学生的亲身体会。在大学,学生们要面对形形的同学,克服地域差异,更要适应大学自主选课参与的开放模式。这会使新生失去归属感,从而变得迷茫。另一方面,曾经以“我要考上某大学”为目标的一大批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瞬间失去了自己的目标。在这两方面的因素影响下,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虚拟的网络世界作为他们逃避现实的“避风港”。

(2)重“色”轻“友”———有了爱情,忽略了友情。关键词:甜蜜、疏远。新生入学后与室友、同学建立了友情之后,试图向更广的人际圈扩展,而此时,恋爱也可能悄然而至。当一些新生拥有了他们的爱情,尤其是对于那些经历初恋的懵懂少年,他们会不自觉的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爱情,而忽略朋友。因此如何平衡好爱情和友情的权重,就成为人际交往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自从小A和小B谈了恋爱,再也没有和我们一起出去玩过了。”“到了期末考试,小A开始担心,想修复过去的友谊,来得到学习上的帮助。”从上述的节选来看,“被爱情一时冲昏头脑,全心全意投入其中,而忽略了过去支持他们的朋友”成了大部分人的写照。同时,他们也忽略了学习等方面,当需要帮助时,他们又第一时间想起了被他们“抛弃”的朋友,也体现出他们内心的矛盾。(3)顾“此”失“彼”———投身学习工作,忽略情感生活。关键词:冷落、争执。充满新鲜感和上进心的新生在进入大学后,向往着能在社团、团学联、学生会等占得一席之地,当进入感兴趣的组织全身心投入时,这些工作占用了他们大部分的课余时间,直接减少了与朋友和同学交流的机会。这种现象对于刚刚建立友谊的新生来说,影响很大。“今天很忙,还有好多事等着我去做,你自己去吧。”“你也去找点事情做啊,别整天想着玩啊。”上述均源自一名学生的亲身经历。事实上,这种现象导致最后不欢而散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缺乏足够的换位思考。工作繁忙的同学如果考虑到朋友的每次盛情邀请都是为了维系、夯实他们之间的友谊,虽然不一定要接受,至少不会埋怨朋友无所事事;相对应的,较为清闲的同学如果考虑到朋友工作压力大,情绪不稳定,应该会理解朋友的疏忽。只有相互换位,站在对方的立场理解对方,才能更好地维持珍贵的友谊。

2.“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通过对参与心理剧的同学对此次活动的感想调查,我们整理出如下结果。(1)结识新的朋友,培养团队精神:“同学们都十分团结,让我很感动,气氛十分欢乐,让我更好地认识了同级的同学。”“心理剧的活动为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心理剧让所有人发挥了自己的长处,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协作精神。”(2)反射自身,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通过表演心理剧的方式,让我们对同龄人之间存在的心理困扰有了更深的了。”“心理剧的演出让我们大一新生认真考虑大学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告诉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心理剧的表演给了我们一次提前体会大学生活的机会,也让我们对于大学生活中会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心理准备。”从学生们的感想可以看出,此次借助心理剧的形式进行的“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了预期目的,使得学生们通过参与心理剧的编排演出,认清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收获了自我成长。

三、结论

1.足够的自我警觉性。从大学新生的剧本选择和改编可以看出其对于如今大学生主流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有所意识的。这种意识可以传递,虽然不同的学生带有不同的意识范围,但是通过合作沟通,将每个人自己的范围叠加扩大,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意识范围。

2.正确的引导性。在剧本的编写和导演过程中,如何编写或者修改剧本的决定权在学生自己身上,对于剧本,指导教师通过预审的过程,严格控制把关,经过多次修改后,保证剧本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合理地处理解决和规避他们所选择的心理问题题材。通过汇演,相互交流,全方面地引导学生。

3.主观能动性的效果。比起传统的说教式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破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由外而内的将需要教授的内容通过诱导的方式相互反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挖掘,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心理健康教育在过去不被重视,使得不少人存在多多少少的心理健康问题。虽然对生活社交影响不大,但却潜移默化地在家庭中一辈一辈的被“富集”。如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一般采取由上而下的“灌输式”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一种较为基础、普遍的方式。但是由于是单向的教育,授课教师得不到反馈,不知道教育成效如何。而相应的,每个学生在收听讲座时,并不与他人交流沟通,面对教师的介绍,有些负面地自我投射一些心理问题在自己身上,使得自己越发孤僻,有些则是过于乐观,忽略了应有的警觉性。可以看出,传统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其局限性,很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而“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灌输,由外而内的将需要教授的内容通过诱导的方式,相互反馈,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挖掘,并且挖深,从而彻底、有效的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闫春平.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8).

[2]王文鹏,李艳文.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10).

篇4

关键词:音乐教育 大学生 身心健康

据说曾有一个爱尔兰士兵带着风笛疲惫地在山路上走,刚停下来打算吃点面包,突然面前出现了数只饥饿的狼,凶恶至极。无奈他只得把手里的面包全扔给了它们,但狼并不满足,一步步向他靠近。由于手里没有什么自卫的武器,惊慌的他只有吹起了随身携带的风笛,奇迹出现了,狼一听便嗥叫起来,很快就夹着尾巴四处逃散。这奇妙的音乐居然救了他的命。植物学家研究,如果适时给花草树木悦耳的音乐背景,其生长态势与没有音乐不一样,甘肃省一位农民在温室大棚中装置了一套音响设备,每天定时播放音乐,得到了很好的收益,0.8亩温室的瓜菜收入达2万多元,比不放音乐的种植户多收入3000多元。据德、意等国家调查,经常听音乐的人比不听音乐的人寿命通常要长5至10年。在医学上,音乐还可以治病,如治疗神经衰弱、胃溃疡、抑郁症、唤醒植物人、治疗痴呆和体弱人群等。关于音乐的神奇作用有时真的让人不可思议,传说秦始皇的女儿华阳公主因自马背跌落而残疾,多方医治也没有效果。后著名琴师高渐离的美妙“筑”声深深吸引了她,她居然不治痊愈。这其中有爱情的力量,但音乐也功不可没。

音乐没有国界,是人类共同的精神食粮。音乐有如空气,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音乐的相关产业应运而生,如音乐教育、音乐俱乐部、音乐诊疗室、音乐疗法等。现在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发展得较有规模,在其它国家也正在兴起和发展的音乐疗法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音乐疗法起源很偶然。二战时,美国在菲律宾的一所野战医院里到处躺着伤兵。当时的医疗和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伤兵情绪都很糟糕,每天叫骂不止。他们手术后的感染率很高,死亡率也很高。这时一个医生想了个主意――用留声机播放士兵们熟悉的家乡歌曲。很快,伤兵的情绪稳定下来了。可喜的是,手术后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都大大下降,术后的愈合期也明显缩短。这一发现使美国国防部大为振奋,立刻在各个野战医院推广此办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战后,美国的医生认真研究音乐对人的健康所起的作用,于是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诞生了。

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目标明确规定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个性的核心发展,培养合作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大学校园开展音乐教育有积极意义,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很大作用。首先,它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气质修养,音乐是诗化的灵动的语言,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与穿透力。音乐是一种流动的景观,悦耳的乐音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节奏与旋律的交替组合中音乐便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美妙的音乐旋律、扣动心弦的歌词会使人在获得精神享受的同时心灵也会发生嬗变。久而久之,他们的举手投足,仪表仪态也会逐步与高雅的音乐趋于一致,气质和修养也会逐步提升,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便如音乐一样具备美态。通过不同的音乐作品,他们的品味得以提升,审美能力得以提高。健康向上的音乐催人奋进,它能深刻作用于人的意识,净化他们的心灵,在好音乐的熏陶下他们会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价值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国家授予他杰出贡献奖的大会上特别提到他爱人蒋英(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教授):“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音乐艺术,它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提高了我对世界的认识,正是音乐的熏陶,所以才避免了死心眼,思路更开阔,考虑问题更灵活,想问题更宽一些、活一些……”我们还可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采用音乐这种愉悦式教育方式教授文化往往会事半功倍。音乐只有好坏之分,没有国界之分。学校在开展音乐教育时,可选的音乐素材很多,国外、国内,流行、经典,民歌、古典等,不同的素材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文化知识,学生在动听的音乐环境中不知不觉便学到了许多相关的文化知识。如教授民歌时,老师可向学生介绍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服饰特征、居住条件、、民族文化等。各种乐器的美妙音质也会让学生陶醉其中,激发他们了解、学习演奏乐器的热情,让他们有更多的技艺。音乐还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通过音乐教育,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反应力、与人交往能力都会提升。音乐的作用是巨大的,加之青年学生大都喜爱音乐,所以高校开展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个智举。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的巨大力量会改造人。经常与健康的音乐为伴,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高校开展音乐教育的方式很多。常见的有:音乐讲座、音乐会、各院系独具特色的音乐欣赏课。学校可定期或不定期地请音乐教师、知名音乐人开展音乐讲座,介绍不同的音乐,如古典的、流行的,让学生受到不同音乐的熏陶,感受音乐的魅力。还可定期举办独具特色的音乐会:如请知名音乐人或知名乐队开展音乐会,学校各院系各班级也可定期举行师生乐器弹奏大赛,歌唱比赛等,也可开设音乐鉴赏课、吉它兴趣班、民歌阵线联盟、民族乐器俱乐部等,多角度多方面开展音乐教育,通过音乐这种轻松的教育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吴竞.如何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多种素质的提高[J].甘肃教育,2005年第4期.

[2]崔丽雅.音乐的磨力[J].东方艺术“随笔杂谈”.

篇5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主题套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317

教育部特别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我院是财经类特色学院,文科生为主,大一新生全覆盖,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课程设置为十六周,一共三十二个课时。从2007年9月至今八年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创新,在探索中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的差异点: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期待能主动思考,参与课程知识体系建设建构的过程。而对于心理学理论探讨方面缺乏积极性、深度和专注度。一方面他们渴望通过课程中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交流,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获得认可、肯定和欣赏,建立自信。而且他们从前几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高到现在重视程度逐年提高。基于以上原因,作为一名心理专业教师如何以更广的视角、更接纳的观点,关注于学生所思所想进行深入调研,综合考量是八年来我思考和研究的方向。

一、充分结合和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意愿,精心设计模块化教学主题套餐

从2007至今,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课程体系建设中不断摸索,根据教学原则把心理学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每年深化学习体会教学大纲,精心组织教学,从而总结发现采用以学生需求为主体的精心设计的模块化教学主题套餐,聚焦教学主题套餐的体验式教学活动和方法的设计,可以让学生适时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一项工作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在进行整个教学设计以前及同时,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课前通过和各系部辅导员、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委员等进行沟通,同时利用每年新生访谈的机会等,时时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存在哪些困惑,哪些方面困惑较多,哪些方面困惑指数较高等以及对于课程有什么期待建议等等。充分听取学生对于课程建设的部分和整体的意见和建议,教研室全体教师充分研讨,最后有针对性地确定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主题进行排序,即包括心理健康和大学生活、自我、人格、爱情、人际交往、情绪、压力、挫折和生命模块的内容,每个模块再细化成不同组分的套餐。例如:在“情绪管理”教学主题套餐包括认识情绪、情绪的功效和情绪的处理。在“爱情”教学主题套餐包括恋爱三步法(过去、现在、未来)、依恋、恋爱中的成长和恋爱故事。鉴于当今社会信息多元,变化莫测,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模块化制成套餐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模块切割,简洁明快,效率提高。

二、聚焦于模块化教学主题套餐,设计和筛选相对应的体验式教学活动和方法,围绕深化教学主题服务

(一)采用校园心理剧中的角色扮演的方法,课堂体验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倍增

例如,讲述“沟通与人际交往”主题中设计了几个角色扮演的环节,可设计一名女生和另一名同学矛盾冲突的现场,找五位学生扮演角色上台现场沟通解决问题,探讨解决方法,引发深入思考,哪些是有效的沟通,哪些是无效的。

又如,第一次见面如何介绍自己,找几位男女学生上台现场角色扮演,没有上台的学生也发表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讨解决方案。从而让学生自己能从中发现和学习一些新的方法和体验,如何把学到的这些方法和体验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学习当中。教学设计的这些环节,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回应和反响热烈,对于教学主题的实践和深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效果。

(二)积极心理学应用在课堂教学,结合冥想和音乐放松训练,现场体验

在讲述“情绪管理与减压”的章节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课堂,比如现场教授学生减压和能量扫描体操,实施演练,让学生聚焦自己的身体,体会当下身体放松的真实感受。同时觉察自己的身体直觉,有无疼痛、麻木等感觉,对全身身体能量状态进行扫描。有的时候结合现场给予冥想训练也是通过人的右脑结合腹式呼吸训练聚焦在当下的意念,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体验。如冥想――爱的宣言(学生版),让学生先体会学习如何关注当下的呼吸,放松身体,之后在身体中营造出积极情绪环境,接纳此时此刻的身体感受,最后不断觉察自己的不完美,保持学习和开放的心态,让一切改变成为可能。让学生们牢记这一点:我们只有和我们的身体连接时,真我才能被发现。在几年的课堂实践中,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进入放松和体验的状态,少数同学即使进入不了,选择安静就座,课下如有需要选择单独辅导。

(三)在很多种教学物品的选择中不断尝试,根据不同的教学物品引发学生自我认识的效果,确定最佳选择

在讲述“大学生认识自我”的环节中,以前的教学物品用过核桃、瓜子和黑豆,最后选定“葡萄干”,之后设计“挑葡萄干”的体验活动,准备一袋葡萄干,首先每一组同学中的每个人分别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葡萄干,之后想象这粒葡萄干代表了自己,为什么选择它,自己和它有哪些相似之处?接着认真观察自己的葡萄干,利用一切感觉通道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先用眼睛观察,然后闭着眼睛感受它的一切特征,最后将全班学生的葡萄干混合并增加干扰项,然后每位学生找一找,能否找到自己的那一颗?引发学生们思考分享:“你能否找到你的葡萄干,你有哪些独特之处?”

通过此活动大多数学生会以积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增加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由于每位学生成长的经历和环境不同,从原生家庭中学习到的一些模式也有所不同,其中有一些模式在早期的时候是为了自我保护,随着自我的成长,一些模式也成为阻碍自我成长的羁绊,引发一些心理冲突,通过这些教学物品的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觉察,一方面增加他们的安全和信任感,通过非语言形式的呈现。一方面更加丰富地呈现了内心世界的动力和资源,同时也提供正向积极的能量的转化。

(四)把典型案例编入教学主题套餐,以事喻理,引发思考

根据近几年的实际访谈和咨询工作情况,把学生访谈中的人际交往、亲密关系、家庭冲突等真实案例进行整合和改编,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寻求更多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讲“爱情”的主题内容中,媛媛是个漂亮、聪明的大一女生,在班上是班长,各方面都很自信,经过近半年在众多追求者中选定一位男生做男朋友,这个男生父母都是老板,媛媛和男友关系越来越近,并在一次亲密关系中放弃了少女身份。就在媛媛满怀希望恋爱的时候,却得知男友的父母根本不同意自己儿子和媛媛交往,并为儿子物色了另一女孩,媛媛的男友一方面慑于母亲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被那位女孩吸引,终于放弃了媛媛,结束了这场持续半年的恋爱。媛媛发现自己的爱情竟然是这样的结果,于是痛苦不已,但她又不愿意在他人面前表现出来,尤其是不能在以前的追求者面前表现出痛苦和失败。她再也无心学习,也没有了参加活动的兴趣,生活状态的低落更加剧了她失败的感觉,她的自信开始丧失,聪明与才思枯竭。引发学生思考:“你觉得媛媛的故事对于你来说有什么感想?你觉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何赢得真正的爱情?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面对爱情中的得失?”让学生自己表达真实想法,同时使用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些技术进行聚焦、汇总,深入挖掘,多角度、多视角看待这些问题,好坏利弊得失都是相对的,主要核心在于学生的爱情观是什么,学生是否具备爱的能力,爱情的得失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使学生在爱情方面有一些领悟和成长。

三、小组学习为主,结合分数考评,提升团体合作能力和学习效果

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第一次课根据规则划分小组,每个小组大概8-10人,大家协商取一特色名字,以后每次心理课上课由组长负责各小组课堂组织。每个组根据本学期心理课教学主题内容做八分钟心理情景剧,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各小组抽签表演,要求每个组员都参加,表演完毕给每个组员打分,并计入期末总评成绩。几年的小组情景剧的实践,学生兴致很高,踊跃参加,为小组争光的集体合作精神大大增强,同时教学目标也在互动中很好地得到夯实,很多学生表示通过此环节自己变得更加主动、热情、自信、而这正是大学生心理课的教学目标,学以致用,教学相长,同时教师也在这些环节中获得教学经验、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跟学生一同成长。

四、我院开设几门心理选修课作为教学延伸和第二课堂的补充,学生积极参与,反馈热烈

近几年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主题套餐之外又开设几门心理选修课,包括《大学生心理辅导能力训练》《自信心训练》《女大学生心理卫生保健》《亲密关系的心理分析》等,心理选修课的教师有几位也是心理必修课的教师,学生比较熟悉,同时感觉必修课课时有限,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跟教师进一步深入交流和学习,所以积极选修,而教师也会借此机会把一些必修课的教学主题更加深入仔细地讲解,并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延伸学习,满足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要求,带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校的学习氛围,一举多得。

五、几点思考关于今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深化研究

八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建设和深化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在不断尝试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的同时,更加关注总结我们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总结,摸索尝试,取得了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如何将以学生需求为主体的精心设计的模块化教学主题套餐利用新媒体技术,让学生可以网上自行选择学习?如何创造更适合的教学环境,让聚焦教学主题套餐的体验式教学活动和方法的设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借助教研室教师团队和队伍建设,能够不断总结越来越多的教学经验,找更多有效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为提升高职大学生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贡献我们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李丽华,王小平.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健康学杂志,2007(1):71-72.

[2] 杨瑞平.互动教学法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1):35-37.

篇6

关键词:身心健康 教育与管理 意义和内容

1、大学生开展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的意义

1.1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是保证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前提条件

大学生要顺利完成大学教育,并成为能够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必备条件。另外,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也是发掘大学生潜能的前提条件。身心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大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1.2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大学生身心素质包括个人的身体状态、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要以身心素质为中介,创新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身心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拥有健康的身体条件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1.3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是驱使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身心健康教育程度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他们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大学生以在身心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的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4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是维护校园安定和谐氛围的需求

通过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有利于同学、朋友、室友之间在身心健康方面的互助,既可对已有不健康身心的危害起到干预或减缓作用,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环境,促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平和的性格特征,这对于安定和谐校园氛围的维护至关重要。

2、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的内容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的内容要根据大学生所处的年级和大学生的现行身心健康状态来制定,大体包括以下方面:

2.1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与管理

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与管理是开展大学生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学生工作者容易忽视的内容。大多数大学生已经具备自理能力,但他们身处异乡,容易忽视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监视和改善,因此,学生工作者有责任帮助学生开展身体健康教育和管理。

2.1.1 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因为有规律的生活能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交替进行,天长日久,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动力定型,这对促进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利的。进入大学后不少学校对学生的作息时间要求不明确、不严格;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压力,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失去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形成了不良的作息习惯。因此,学生工作者要通过制度约束或班级管理等途径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增强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2.1.2 认真做好大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大学校园办学规模大,学生人数多,再加上有些学校卫生保健措施不健全或不落实,卫生保健教育工作不及时和缺乏针对性,对一些常见病和传染病预防措施差,学生缺乏卫生保健及防病常识,在校园集体生活中不注意公共卫生及个人卫生等,以致使流感、乙肝、肺结核等传染病发病率上升,严重地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因此,认真做好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是保证校园和谐稳定,学生正常上课的基础。学生工作者要在平时的健康教育中,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加强对学生饮食卫生教育,营造干净舒适的宿舍环境。当发现学生中有传染病源时,要及时做好应对策略,阻断传染渠道,避免传染病的大范围爆发。

2.1.3 促进大学生自觉开展体育锻炼

向学生宣传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供身体锻炼方案,可通过体育教学专题讲座、电视电影、广播等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利用班级和各级学生组织的监督,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利用余暇时间开展各种文娱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文体活动。

2.1.4 帮助大学生了解急救知识并学会自我保护

要在日常教育中,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应对急症和各种意外事故的方法,要通过学校医院和其他渠道对大学生开展急救知识教育,并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他们的防范意识。对大学生进行青春期性知识教育,避免发生不正当,预防爱滋病、性病及意外怀孕对身体的危害。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

2.2.1 对大学新生开展适应能力的心理咨询

大学新生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在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中,要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容易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焦虑、恐惧、抑郁等交织复杂心境。学生工作者要及时掌握新生的心理变化,通过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的方式对新生进行适应能力的教育,帮助学生调整自我,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快速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因此,对新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

篇7

论文摘要:为了探析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与身心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心理量表测评、体质测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与健康知识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其身心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健康知识结构愈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健康自我评价愈高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害同学事件…一件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关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E身心健康水平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和凿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为此,一些高校为增进、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展了相应的教学与教研活动。目前,高校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径对大学,fi的身心健康进行分块教育],没有注重发挥各种形式和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综合作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也多采取个别心理咨询的方法j。所以,现行的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没有形成合力,教育效果不尽人意。有鉴于此,本文从调查和测试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质和健康知识结构人手,深入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深化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办法,选取湖北经济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T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宜昌三峡学院等5所高校的5O个体育教学班级,共1842人作为心理问卷调查和体质测试对象,其中有效回答fl,理问卷并参加伞部体质指标测试的学#为1715人,其中男生792人,女生923人。

1.2研究方法

1.2.1心理量表测评法

选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I一90),测定大学牛的心理健康水平。据问卷统计结果,将调查对象区分为正常绀、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近年来,SCI90最表在内心理卫生问题调查以及临床诊断中应用十分广泛,具有较好的信度和较高的效度。

1.2.2体质测试法

基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内容,测试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试验、立定跳远和握力等6项数据,并通过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中的在线体质测试与评估指导导航栏对测试的原始数据进行在线评分,据此将测试对象划分为体质优秀组、良好组、及格组和不及格组。

1.2.3身体自尊量表

《大学牛身体自尊量表》(PSPP),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用来测量个体对自我身体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程度的标准化工具。基于本研究的目的,笔者利用本量表的调查结果来分析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对其体质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4数理统计法

将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得分和体质测试评分的数据录入计算机,运用Excel和SPSS11.0软件对2项评分进行描述统计和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总体情况分析

SCL一90总分是9O个单项分相加之和,说明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SCI一90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高]。参照李虹报道中的类似标准规定:SCL一90总分兰18O为心理障碍,其中18OSCL一90总分<225为轻度心理障碍,225耋SCL-90总分<27o为中度心理障碍,SCI一90总分耋270为重度心理障碍。9个因子中任一项三3分为心理卫生问题的阳性检出。对SCL一90问卷的初步统计结果表明:有226人存在轻度心理障碍,占调查总人数的13.2;具有中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15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7;具有重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3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3;有173名大学生至少在一项因子上得分茎3分;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O.1。以上的初步统计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为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心理问卷中的9项因子进行了分项统计,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症状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其次为抑郁、焦虑和敌对。这些症状可引起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自在、自卑、交际范围狭窄、与大多数同学合不来、对同学的优点嫉妒等现象,从而致使其心境处于忧郁、苦闷的情感之中,并导致他(她)们在体育教学中不愿参加集体性和竞争性活动项目,对游戏性活动项目缺少兴趣,反应迟钝。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在大学生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2大学生体质状况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依据大学生体质测试的等级标准,将体质总体评价、肺活量体重指数分数、握力体重指数分数、台阶试验分数和立定跳远成绩划分为4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将身高体重等级划分为体重正常、较低体重、肥胖和营养不良4个级别;为便于比较,本研究将体重正常者归为优秀组,将较低体重者归为良好组,将肥胖和营养不良者归为不及格组。将所测得的6项原始成绩经过在线评分后,得到6项指标的评分和等级,按体质等级统计得到如表4的结果。从体质总体评价等级来看,96.97%的大学生体质等级达到及格及以上水平,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体质状况整体较好;然而,从另外5项指标的具体分布情况来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有些指标整体偏低,如立定跳远和肺活昔体重指数不及格的比例分别高达44.O2%和24.9O%。由此说明,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已势在必行。

大学生体质健康总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身高标准体晕、台阶试验、肺活量体重指数、立定跳远、握力体重指数在总评分巾所占的权分别为0.15、0.20、0.15、0.30和0.20。为检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的6项体质指标间是否存在差异件,现分别以各项体质指标得分和心理健康水平为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同时对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的各项体质指标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经整理得到如表2所示的结果。由表2可知,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除在身高标准体重指标上没有差异外(Sig~0.05),其余5项体质指标的得分均存在差异性(Sig<o.05)。如把重度组与正常组相比较,则6项体质指标问均存在显著差异性;中度组与正常组相比,除了在身高标准体重和台阶试验两项指标上没有差异性外,其余4项指标之问均存在差异性;轻度组与正常组相比较,除了在肺活量体重指数、定跳远和身高标准体重分数上存在着差异性外,其它3项指标之问的差异性不明显。由此说明,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大学生的体质旱逐渐下降的趋势。

2.3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2.3.1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健康知识结构是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活动和健康自我监控的心理基础,有关资料把青少年的健康知识结构分为3个方面:1)本体性知识,即青少年对整个健康学的理解与掌握;2)条件性知识,即青少年所具有的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知识;3)实践性知识,指青少年在健康促进的实践情景时所具有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为考察青少年的健康知识水平与其健康评价的关系,杨剑博士运用访谈法和健康知识评价法,对青少年的3方面的知识水平进行了5级评定,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与健康评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从相关系数高低排序看,本体性知识与健康关系密切程度较高,其次为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都达到显著性水平。笔者在与调查对象的访谈中也发现,对健康自我评价较高的大学生掌握的健康知识比较全面,而那些对健康知识知之甚少的大学生则对自己的健康评价不高,由此说明: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健康自我评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即健康知识结构越高,健康自我评价就越高。因此,今后有必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

2.3.2大学生身体认知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大学生对自我身体的认知是基于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之的。为分析身体认知结构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情况,笔者利用PSPP中的调查数据,从大学生对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等5个方面的认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据该量表的评分规定,除运动能力分量表的评分是越低表示对自我运动能力认知越高外,其余4个分量表则是评分越高,表示认知水平越高。由表4、5可知,随着体质状况或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除在运动能力认知方面的评分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外,其余4个方面的评分则逐渐下降。另外,体质不及格组在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中的标准差和其它3个方面的有显著性差异;心理重度障碍组要5方面评分中的标准差与其它各组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由此说明,大学生对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健康自我评价愈高。有学者研究发现,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健康的良好感觉紧密相连,且健康主观感受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其身心实际健康状况的感觉;所以,在今后的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有必要增强健康知识传授力度,改善大学生的自我身体认知结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在调查和测试的对象中,有24.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O.1,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体质之间有同向变化的趋势,即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大学生的体质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3)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其身心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健康知识结构愈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3.2建议

1)建立和谐的健康知识教育系统,全方位地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首先,把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做好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统筹规划工作;其次,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的相对学科优势,有重点地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再次,通过专题报告、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校园网及校刊等多条途径,宣传普及身心健康知识。

篇8

一、问题与现状

当前,全国大学生体质不断下降,健康状况不佳。我国大学生体质综合调查的结果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我国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并不良好。胸廓小,心肺功能差,视力不良十分严重。近期对我院500名男女大学生形态、功能、健康素质与运动素质跟踪观察的结果与全国大学生相比较还有一定差距。我院男女学生除身高较高外,体重、胸围、肺活量均低于全国大学生指标,说明我院男女学生体质差、呼吸机能不良。我院女生除800米略优外,立定跳远居同一水平,其他两项指标和男生四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大学生素质指标。目前,大学生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与现代社会要求差距大。

二、影响学生健康状况不良的原因与分析

影响学生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生物致病的因素也有心理致病的因素;有个体因素的影响,也有学校、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影响。而影响学生身心健康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分率,忽视了全面发展。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从学校走向学校,在获得文化知识与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很大,传统的思想教育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基本上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分率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度过的。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升学,学校的一切活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升学这一中心。进入大学后,伴随知识的更新与竞争,追求学位与出国的思潮覆盖;很多学校挤掉了体育锻炼活动。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文体活动减少,导致体质下降。目前,部分学校学生受社会“主观为自我,客观为他人”思潮的影响,在思想上产生严重偏差。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分率的结果是过多地侵占了学生休息与活动时间,违背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规律,导致学生体质下降。

2.学校管理制度不合理使学生健康受到了影响。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手段,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服从于教学,服务于教学。从课程设置、学校管理、作息制度等,都应考虑到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增强体质的需要。如每天坚持一小时体质锻炼制度;有计划地进行卫生健康教育等,如不重视,就会影响学生的体质发育和身心健康。

3.学生个体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学生步入大学后,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法、思维形式的改变及同学关系的重新组合等,各方面在心理上承受的压力要比中学学习阶段大得多,思维与情绪往往波动较大。在大学这个特定的环境里,既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条件,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有不利因素,如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发生了挫折;学习与生活上的不适应;恋爱中出现了问题,等等,不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导致心理疾病。加上大学生缺乏卫生保健知识与自我保健能力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抽烟、酗酒、暴饮暴食、挑食、偏食等不良卫生习惯,都会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体质下降。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卫生,预防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发生,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与心理效能。

三、加强学生健康教育的措施

1.设立健康教育课程。

健康教育不仅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质增强,而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当代大学生全面地进行卫生健康教育、树立健康观,有重要意义。

对于一个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评价范围,除了形态、机能和素质外,还应考虑到心理因素、精神状态,它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状况,这是评价大学生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2.学会用脑卫生,改进学习方法。

高等院校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贪多求全,门类太多;教材内容多而不精;教师不讲究教学方法;致使学生学习负担重,造成大脑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大学生要学会用脑卫生,改进学习方法,戒除死记硬背,抓住授课中心,达到全面理解,科学支配学习时间,劳逸结合,以便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

3.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

把教育卫生工作纳入高等学校教育的教学日程严格执行。经常进行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

4.开展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是提高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

“健脑必强身”是经验的总结。身体强壮了,大脑的发育也就良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耐受力增强了,对疾病的抵抗力、环境的适应力提高了,能够加强身体各组织的新陈代谢改善和增进血液循环,从而逐渐消除脑力和视力疲劳,恢复人体生理机能和视觉机能的正常功能,使身体得到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有助于完成学习任务。

篇9

摘 要 高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化的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重视,减轻甚至消除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危险因素,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质量,为健康成才奠定良好基础。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忽视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本文选取湖南省为例进行研究,先分析湖南省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然后研究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最后提出可行对策。

关键词 健康教育 行为习惯 生活习惯 对策

目前,湖南省拥有普通高校106所,每年的大学生毕业生数量高达32万,由此可见,在我国湖南省属于教育大省,对培养国家后备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大学生不仅仅表现为优异的成绩,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同等重要。但是,目前湖南部分高校仍然重视对专业课的培养,而有利于改善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课程却有所缺失,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创新和完善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势在必行。

一、湖南省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

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包括日常劳动休息或者消遣,还包括饮食起居、穿着服饰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利于自身的调解,有利于扩大自身对外交往,培养更高的理想追求。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现如今湖南省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令人堪忧,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作息时间没有规律、日常饮食没有规律、缺乏体育锻炼、沉溺于网络不可自拔、抽烟喝酒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

二、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健康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能够处于完全的安逸状态,不是没有疾病就代表着健康,身体不适、衰弱,精神紧张、忧虑等等也是不健康的表现。所以说,健康不只是单纯地涉及到大学生的身体方面,还涉及到心理、社会道德等其他方面各种各样的问题。概括说,健康是由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的。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此时大学生的思想也不断地趋于成熟,但是现阶段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和改变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健康教育就是指高校通过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课堂教育以及课外实践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减轻甚至消除不利于自身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的产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优化学习、生活状态。大学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的核心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能够树立健康意识,激励大学生尽快的远离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养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是对健康有不利影响的,并能主动地趋利避害,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

三、健康教育视域下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对策研究

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这是由于健康教育本身的特征决定的,因此,健康教育整体系统的建立应当从自身特征出发。高校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文化层次最高的群体,高校最为社会培养全面健康人才的摇篮,在高校中开设系统的健康教育课程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两极化和多元化,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如何开展好大学生的健康教育课程,对于改善当下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健康水平,减少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的产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规范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对健康教育内涵的正确理解

在现代社会,健康教育已从单纯的生理指标提升为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统一的概念。早在1990年,联合国世界卫组织(WHO)就已明确的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和生殖健康五方面都具备,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大多数的大学生只知道健康对自身的重要性,但不能真正理解健康教育的内涵,盲目的认为只要身体好、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了,对真正健康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要切实转变大学生对健康的正确理解,这就需要高校更加正确的规范自身的健康教育课程,在高校中开设有目的性强、有计划、有组织的健康教育教学课程,不仅仅是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课时顺序的安排,还包括规定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心理健康知识、技能以及个性的阶段性要求。对于努力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必须规范高校健康教育课程。

(二)高校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展培养健康行为的教育

开设大学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内容应灵活多样,高校教师应注重对健康教育课程的创新,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学生自觉地认识到充足睡眠对自身胜利功能的帮助,努力让大学生认识到充足而且良好的睡眠可以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大脑细胞的能量和功能才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和储备,才能更好的运行,同时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升身体素质。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行为,使之更加爱护自己的身体,加强自身修养,还可以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以及对周边环境的适应能力,养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亚健康状态,保证将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更多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三)开设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合理安排高校大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

在对大学生课余生活时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没有对自己的课余生活以及活动进行合理规划,这样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生活规律,想玩就玩,想学就学的现象比较突出,更有甚者把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玩上,课余学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课外活动时间都没有合理的安排。因此,高校应注重对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引导,高校通过组织更多的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壮大学校社团的发展,这样可以让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之外可以更多的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文体活动,既可以在紧张的学习当中缓解自身压力,也可以利用一些文体活动增加生活乐趣、陶冶情操,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四)引导大学生放开心中顾虑,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例如:家庭情况、就业情况、婚姻情况等一系列问题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在高校中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或在辅导员中设立心理咨询就非常有必要。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减轻自身带来的矛盾和压力,开发大学生身心潜能,更能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更快的适应社会大环境。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课程或知识讲座,可以使学生放松自我,在遇到心理压力或挫折的时候,能通过活动调解法、激励调解法等一系列专业方法来调节自身压力,疏导不良情绪。同时要求辅导员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尽可能的早发现大学生心理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尽早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并正确的对待、疏导。

四、结语

通过以上介绍,健康教育对纠正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不仅有益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对社会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要正视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正确地面对现阶段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有的放矢地开展有组织、系统化、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湖南省2014年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 段鑫星,王静.网络德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1(05).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039-02

前言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当前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大学生身心都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心理方面,若是不能得到良好的指导,将会对其思想观念、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对此,学校还应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以这一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手段,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积极心理品质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其心理素质进行积极引导,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课程。这一课程通常包括心理健康概论、情绪调控、就业心理等方面内容,当前在我国各层级学校基本上都有开设。而积极心理品质,则是在20世纪末才出现的一门新学科,主要是指个体在各个方面的认知、情感上所展现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

积极心理品质,能够为大学生日后成长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手段。而积极心理品质,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价值取向[1]。对此,学校还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注重,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的优化,使其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上,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

1.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认知观念。据相关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认为,通过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的学习,逐渐对自己及他人产生了新的认识,能够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便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认知层次,在其积极认知观念的形成上,有巨大的帮助。

认知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感受外界事物的过程,包括思维、感觉、知觉等[2]。人们通过认知获取相应的信息,大脑再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人们便能够针对信息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形成一定的行为活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生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情感需求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动态的心理认知体验,从而使学生接受一定的心理知识,使其成为自身心理品质结构的一部分,并以此对自身思想行为进行影响,由此实现积极认知观念的形成。

2.促使大学生形成积极行为习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一般的理论教学,还包含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心理影片观影会”、“手语歌教学”等。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更真切的获得心理体验,产生愉悦感的同时,主动思考、领悟一些人生道理,实现自身心灵情感的进一步升华。从而,使其在活又校通过正确行为的不断训练,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主动在生活中采取积极的行为,产生自我意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充分内化。

3.增强大学生积极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并更容易理解身边人的行为和心理,从而对自身行为、情绪等进行良好调动,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正确的行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学会体谅他人、尊重他人,更好的与身边的人相处,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例如某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调查数据中显示,在题目“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后,我更加尊重别人,并能够与身边的人更好的相处”中,共有94%的学生选择了“符合”和“非常符合”两个选项。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逐渐改善自身人际交往行为,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更好的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获得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对策

1.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纳入教学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通过相应的心理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予以运用,获得心理素质及各项能力的有效提升,从而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也应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基于知识、技能、认知三方面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核心,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开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的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同时,这一内容在教学目标中的纳入,也能够使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运用积极心理学,注重全体学生的培养和个体潜能的开发,以探索的目光看待学生成长。从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从预防心理问题,向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转变[3]。

2.深入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应能够了解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我,并具备良好的情绪、心态调节能力。而现阶段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这一要求并未得到充分的满足,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缺乏丰富的内容,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需求难以匹配。因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还应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开发,不断引入、充实、丰富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在课程中融入美术欣赏内容,使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愉悦感,产生追求美的欲望,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品质。在课程中融入心理剧表演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所安排的心理情景和角色扮演,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从而深入理解人的内心,在团队协作过程中,获得自身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提升。或是在课程中融入影视欣赏内容,请学生观看心理教育影片,通过影片中的故事内容,联想到自身的实际生活,从而获得一定的人生感悟,在不断反思中规范自身思想和行为,实现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3.采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据相关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中,都存在学习兴趣较低的情况。一些学生仅仅是因为学校要求和学分积累而参与课程,甚至部分学生存在迟到、早退、逃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作用。对此,教师还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基于大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主动接受教育培养。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大学生较为喜欢的游戏方式。请学生分为三组,其中一组学生按照身高顺序,面对面站成两排,每名学生与对面的学生组成一组,共同将一根粗木棒抬到约膝盖位置,形成由木棒组成的“木桥”,并请第二组同学依次从木棒组成的“桥”上走过,第三组学生则负责保护第二组学生。一组学生走完后,下一组学生替换,直到三组学生全部完成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增强对同学的信任,产生团队的归属感,从而主动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另外,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心理测评等手段,也能够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事半功倍。

结论

大学生的健康状态,不仅仅是指身体上,同时也是指其心理方面。在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多发的情况下,学校也应积极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发挥其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从而真正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嘉超,李焕玲,邓雪梅,程丽红,刘武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探析[J].亚太教育,2015,4(4).

[2]凡欣.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实验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16).

[3]栾海清.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1(1).

[4]刘衍玲,潘彦谷,唐凌.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3).

[5]姚美雄.《大W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30).

The Effec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on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AI Lu

篇11

关键词:体育健康;心理健康;几点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272—01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当今我们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心理障碍、体质下降、近视和肥胖增多、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等。因此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我们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与行为习惯和经常、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是预防疾病、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纪健康教育的主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现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

2、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而造成人际障碍。

3、未来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

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三、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健康的心灵。

2、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促使身心和谐发展。

3、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四、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12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加速发展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使得他们在学习生活、就业和适应社会等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同时,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身心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塑性,亟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团组织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的重要职责,作为一个领导青年、服务青年的组织,共青团工作在大学生心理成长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亟需解决的现实课题,已日益引起高等学校的普遍关注。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共青团工作的关系

高校共青团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首先,共青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在目的和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共青团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第二,共青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共青团工作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性和政治性是毫无疑问的;而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首先是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恰恰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核心的本质和内涵。第三,共青团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起着导向和保证的作用。共青团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导向。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活动中,共青团组织和学生在思想上最贴近、感情上最相亲,可以说是学生的知心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二、共青团工作在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一)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大学生心理问题往往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思想教育的方式是多样的,可采用专题报告、主题团日活动、典型事例宣传等。通过多方面的教育,加强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意志力、调控力、以及自信心等,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赢得未来,不仅要做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做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走向成熟,参与社会竞争。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高校构建校园文化备受青睐、卓有成效、最有活力的载体。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学校、家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决定了校园文化活动对其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可以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其次,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是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愿望、价值观而走到一起的,他们跨越了院系、专业、年级以及性别的界限,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平台。最后,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课堂的延续,是课余生活的有机补充,使学生感到大学生活是充实而有意义的,进而推动身心健康发展。

(三)以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为载体,开拓视野,认知自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主动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调整自己的态度、行为,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把社会实践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大学生为了更好地磨练自己,更快地提高自己,可以积极组织、参加一些对杜会有意义、能提高心理素质和人格修养的活动。比如,通过参加“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等,培养关心国家前途、为社会作贡献、为人民谋利益的精神。

共青团工作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综合考虑,需要全校各部门的配合协作,才能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要将心理学知识融会到团的工作当中,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工作更加务实,更有活力,以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EB/OL].海大青年,共青团海南大学委员会网.http:///stm/tuanwei/2005520/11764.shtml,20050520.

[2]许贺,李洪.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工作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1(3):45-46.

[3]朱旗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J]经济师,2005(9):111-112.

篇1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应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提高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体育修心养性的特殊作用并加以拓展,协助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渗透以智力健康、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心理适应为主的教育,指导帮助大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克服心理障碍。

一、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教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方法手段都不能代替的,体育活动是保持或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利用这一特点,把旧观念中体育只作为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一种手段,扩展认识到体育对人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并把它作为改善心理环境、增强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的特异性,通过各种方式的心理教育,帮助、指导其克服与消除种种弱点,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促使其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体育教育教学中

心理健康教育应向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向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各科教育活动相结合。高校的日常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应该有一部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基本途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各种教学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所以,体育教师要努力地挖掘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尽可能地消除各种不利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行为渗透到每天的具体教育教学中,力争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国家教委1989年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0.23%的人有不同的心理障碍;1997年湖南某大学采用SCL-90量表,对职教学院431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其中19.26%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据《2003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调查及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研究报告》显示,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占16.5%;南京4所高校1万名大学生的精神状况显示11.7%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疾病。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要采用多种途径和多样化的方法,在各种技术技能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可以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心理调节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惑。可以组织心理健康体育教育活动,如组织比赛、社会实践等,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可以利用班级或团队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大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和教育干预,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咨询,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形成三者结合的教育网络,减少大学生内心的矛盾性,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只有使其认识到健康体育生活方式对促进自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才能使其自觉地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的、科学有效的体育健身手段和方法,才能使其按个人意志坚持不懈地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

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状态和信心

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学习成绩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动作的好坏、学习成绩的优劣无不展现在师生面前,因此,学生比较容易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凡是伴随着使人满意、愉快的情感体验,其活动常常受到强化;而不满意的情感体验则使活动受到抑制。基于此,体育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排除其不良的情绪干扰。当学生某个动作失败时,教师应给以鼓励并正确地分析和耐心地帮助,以增强其继续练习的信心和勇气。体育比赛有胜利者必然也有失败者,教师要抓住“失败”这一契机,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成功的机会。对那些技术动作复杂、一时难以掌握的学习内容,教师应采取分层次教学和降低练习难度要求等方法,让那些能力有限、素质较弱的学生也能完成动作,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习的成功往往是兴趣的催化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满足,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实践性、竞争性、公开性、协同性决定了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明察秋毫,审时度势,利用教学艺术,因人因才施教,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在促进提高他们运动能力的同时,调节他们的情绪和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完善他们的个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教师责任感

篇14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但由于高职院校组建相对较晚,在办学条件、生源素质、社会形象、大学生的发展设计等诸多方面与普通高校有相当差距,并对高职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立足高职院校之际,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构建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就显得日益重要。本文根据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针对高职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提出构建“以高职生主动自助为主体,全员参与、全程受训、全方位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文简称“一自三全”模式)。

一、“一自三全”模式的内涵“模式”

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施加积极影响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以什么模式来开展呢?我们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当遵循人本主义思想,全过程、全方位地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相信学生,大力提倡学生自助,给学生潜能的发挥创造条件。依靠咨询员、辅导员和科任教师三支队伍,构建以高职生主动自助为主体,教育者全员参与、大学生全程受训、教育因素全方位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突出高职生主体地位,倡导大学生主动自助。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教育对象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其中,并力求实现自身素质优化的基础上,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大学生自我教育主体地位的落实。教育者应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不断提高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能力,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2.强化全员育人观念,确保教育者全员参与。被教育者的成才依赖于教育者集体的共同作用,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而言,离不开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同样,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单单是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任务,也不仅仅是心理咨询人员和辅导员的应尽职责。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需要在大教育观的指导下,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行政管理以及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突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全体教育人员共同参与,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氛围,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3.从入学到毕业,做到大学生全程受训。提倡高职生自助,并非对其放手不管。在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注重教育的系统性、阶段性、连续性。一方面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阶段性。对大学新生要进行以侧重新生活适应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训练,大二的学生应侧重人际交往、自我设计、恋爱与婚姻心理的训练,大三学生要侧重就业、择业心理的训练。另一方面,对高职生进行的生活适应、人际交往、自我设计、恋爱与婚姻心理、就业择业心理的训练要贯穿于高职生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相互之间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4.树立大教育观,实现教育因素全方位渗透。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从全局出发,加大工作机制建设和软硬件投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方位系统推进。一是建立家校互动机制,通过辅导员与家长的定期联系,发挥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因素,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二是既注重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载体的教育功能,将心理保健意识渗透其中;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心理健康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既要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还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渗透性。

二、“一自三全”模式的基础条件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一自三全”模式的实施,需要具备如下基础条件:一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担任组长。下设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辅导室等相应机构;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人员队伍。选派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教师从事心理咨询与教育工作,并通过参加培训、学术交流和研讨会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三是保证必要的经费投091周刊入。要根据有关文件精神,依据学生人数、专业、年级、性别构成比例、工作开展情况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经费;四是保证固定、够用、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办公场地,并配备电脑、打印机、电话等必要办公设备,购置相应的测试软件。

三、“一自三全”模式的实施

1.端正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心理素质属于核心素质,是否达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但在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中,人们往往过于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一定程度上忽视或忽略了心理素质的优化培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先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心理健康、有道德的人,要将心理素质与道德素质的培养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同时,加强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增强学生自信,在将来能够以健康的心态参与职业竞争。2.确保高职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正面教育,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立足大学生的身心实际,具有针对性,突出大学生的参与性。如拓展训练、心理运动会、心理剧展演等心理类社团活动;二是组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助与互助小组,挑选热情开朗、具有助人意识的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培训,担任小组组长。定期组织小组同学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活动,并及时关注问题学生的情绪动向,如心理委员选聘与培训等;三是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针对经济贫困、学业困难、择业受挫等特殊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自信、自强、自立。3.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基础作用。一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到有针对性的动态监控;二是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保健意识;三是适时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和报告,立足学生心理实际,帮助其解疑释惑;四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做到校园环境优美、教风学风优良,对大学生心理实现潜移默化的保健作用;五是通过建立心理卫生三级保健网,形成由“心理委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医疗机构”组成的心理危机监测、评估、预防和快速反应制度和运行机制。4.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员的主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决定了他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一是在关注对象群体方面,要不断优化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员心理素质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做好学校教职员工群体的心理保健工作;二是在关注的方法内容方面,要做到善于观察,精于沟通,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有关学生思想与心理状态的信息;三是在家校合作方面,应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为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共同关心学生的心理保健。

作者:苏坦 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陶爱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