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近期的经济形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美国经济在缓慢复苏中面临多重挑战
得益于奥巴马政府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的实施,美国经济自2009年第三季度结束衰退以来,已实现10个季度的连续增长。2010、2011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分别达3%和1.7%。2012年4月11曰,美联储的经济形势“褐皮书”显示,今年美国经济继续以温和的步调增长。大多数地区新车销量强劲,一季度汽车销量创下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住房市场实现些许改善,多栋住宅建筑量上升。3月份美国失业率为8.2%,比去年8月下降0.9个百分点。个人收入和消费开支环比上升,储蓄率下降。整体通胀“适度”,3月份美国CPI环比上涨0.3%,扣除能源和食品后的核心CPI环比上涨0.2%。预计2012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在2%左右。
不过,美国经济复苏似已曙光在前,但乍暖还寒,难言乐观。从中长期趋势看,美国正面临五大棘手问题:
一是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非农业部门失业率虽然有所下降,但相对数量庞大的失业群体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数据显示,2011年底美国总失业人数达1310万,失业率连续38个月保持在8%以上,这是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并且隐性失业的百分比更高,长期失业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创造就业机会的三大产业汽车、住房和华尔街仍是美国经济复苏中的软肋,吸纳就业能力不足。
二是公共债务急剧膨胀,美国从2002财年开始出现财政赤字,近几年更是连连攀升。2009财年以来,美国财政赤字连续三年创下破万亿美元的纪录,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达8.6%。2011财年美国债高达15.23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极具象征意义的转折点100%。过高的债务负担将制约经济增长。
三是房地产市场难以较快恢复。房地产业是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不但创造大量就业,也贡献巨额税收。尽管随着房价下降和房租上涨,房屋销售情况有所好转,但市场积压的止赎房屋打压了房价,也抑制了房屋建筑活动的进一步回暖。同时,由于次贷危机阴影犹存,购房者仍裹足不前。
四是收入分配不公。最近30年间,美国家庭收入虽然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调查,美国最富裕的1%人口的平均收入在30年间增长了275%,中产阶级的家庭收入同期平均增幅不到40%,而最贫穷的20%人口的收入仅增长18%。
五是医疗费用不堪重负。以医疗保险为核心的美国医疗保障制度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联邦政府的税收或税收减免,民众承担着极其有限的责任。自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医疗费用上涨问题日益凸显,2009年美国在医疗方面的支出约占GDP的17.6%,到2018年将达20.3%,该比例仅次于国防与安全支出,越来越成为美国政府的沉重负担。
美国经济通过“蝴蝶效应”影响江苏发展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其增长程度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虽然美国经济不断改善,但经济疲软还要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并冲击中国经济乃至江苏经济。
加大江苏出口需求增长的难度。美国是江苏第二大出口市场。2011年江苏对美国出口619.8亿美元,占全省出口额的19.8%。美国市场需求紧缩,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江苏出口。2007年5月开始,江苏对美出口明显放缓,单月增幅由当年初的51.9%剧降至年底的1.8%。2010年对美出口增幅虽回升至29.2%,但仍比全省出口增幅低6.6个百分点。2011年对美国出口仅增长6.3%,低于全省出口增幅9.3个百分点。对美国出口下滑,还将通过乘数效应和全球效应影响江苏投资和整体经济增长。
削弱江苏产品的出口竞争力。2007年以来,为恢复经济活力,美联储采取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到2008年12月联邦基准利率降至0——0.25%。2012年年初,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决定至少在2014年底以前,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到0.25%的超低区间。由于江苏企业在国际上很少有定价权,当美元贬值时无法通过提高出口价格实现利润,原本就微薄的利润也将随之减少。同时,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自2005年重启汇率改革后至2011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累计达31%和26%。人民币升值将推高江苏进口规模较大的铁矿石、石化原料、纺织原料等产品价格,导致外贸企业经营难度加大。
挤压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金融危机后,美国意识到不能依赖于金融创新和信贷消费拉动经济,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等政策,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智能电网等成为投资重点。江苏已确定在“十二五”期间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似的转型之路,将不可避免地在市场竞争中“短兵相接”。与拥有高技能劳动力和先进装备的美国相比,目前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中下端的江苏产业竞争力无疑处于劣势。
成为愈演愈烈贸易保护主义的受害者,美国由于经济复苏艰难,“需求内部化”的要求增强,导致其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江苏作为美国重要的进口来源地,也深受贸易保护主义之害。2011年,江苏遭遇新发起的反补贴、反倾销合并调查案10起,涉案金额16.8亿美元。2012年2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表决认定,中国输美应用级风塔对美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陸损害,此案涉及江苏企业170多家,涉案金额6400多万美元,约占全国涉案金额的一半。随着江苏产业和贸易结构升级,并且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竞争关系逐渐形成,未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将会在新的行业或产品标准、竞争规则等方面做文章,使得双边贸易摩擦加剧。
大力提高抵御外部风险能力
——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升级。为应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带来的挑战,江苏要充分发挥科教和人才优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产业升级“三大计划”,突出自主创新、突出高端引领、突出人才支撑。围绕做大做强重点发展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技术领先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提高品牌经济比重。
——通过发展实体经济夯实经济基础。国际金融危机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了镜鉴,充分表明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实体经济支撑。要发挥江苏实体经济优势,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等政策措施,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改善实体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扩大和创造市场需求。
——通过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稳定外需。把拓展国际市场作为稳定外需的首要任务,在欧美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大力开拓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以新的市场增量填补原有市场存量。积极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自主品牌商品和服务出口,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更好运用WTO规则保护,自身权益。
——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要吸取美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中产阶级收入停滞的教训,大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以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为核心,以完善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体系为重点,大力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实现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宏观经济;金融危机;发展态势;投资机会
中图分类号:F1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11-0043-03
美国作为全球最主要经济体之一,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地,其经济也是全球经济走出本轮衰退周期的关键。通过对近期经济数据和部分先行指标的比较,美国、欧元区和英国以及日本在内的主要工业国目前已处于底部。7月份起,全球制造业PMI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后首次回升到景气区间。[1]美国经济率先见底复苏,但近期内呈现出“L”型走势,主要工业国家也将在下半年走出衰退,呈现阶段性复苏。
一、美国经济衰退见底,全球经济处于周期运行底部
2009年二季度,美国经济季度环比降幅折合年率收窄至1%,居民消费、制造业、房地产市场以及金融市场同时出现企稳信号,表明美国经济衰退已经进入尾声,美国经济企稳趋势在明显增强。
(一)消费者信心和消费触底回升,但居民收入难以支撑经济快速回复
首先,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消费者信心指数由2009年7月的47.4上升至54.1。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连续5个月反弹至6月69,后因经济的不确定性导致消费者信心7月、8月连续下跌后至65.7,影响消费者信心的主要原因是高失业率和工作难找,两数据的差异显示消费者信心仍处于谨慎恢复期。 其次,虽然权重占GDP三分之二以上的个人消费呈现异常疲软,由一季度增长0.6%转为下滑1.2%,消费不振来源于居民支出的减少,二季度美国居民储蓄率为5.2%,比前一季度上升了1.2个百分点。美国6、7月份的商业销售额上升1.1%、0.1%,商业库存环比下降1.4%、1.0%,该数据显示居民消费有回暖的迹象。第三,个人收入4、5月份环比反弹0.5%、1.4%,美国6月份个人收入下滑1.3%,创下2005年1月以来最大降幅,收入下滑引人担忧:消费支出的增长可能无法强劲到能够推动美国快速走出经济衰退(见图1)。
就业市场下滑速度明显趋缓。美国2009年8月就业人口减少幅度降至2008年来最小,但失业率跳增至26年高位9.7%,这主要由于自愿失业人数的回归造成美国劳动力总量的上升以及失业人口的增加。美国就业情况一直处于不断改善进程中,剔除自愿失业人数数据,8月份失业率上升的幅度并不明显,从9.60%到9.61%,且8月份美国就业岗位下滑并不严重。可以认为美国09年底之前就业有望达到增减平衡,失业率将在2010年第一季触顶,2010年上半年将实现就业人口正增长。
(二)房地产市场触底迹象明显
2007年夏季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危机,房贷违约率大幅上升导致美国各银行出现巨大亏损,增加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压力。因此,房地产的稳定和复苏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2]
一季度房地产市场触底,二季度以后进入回升期间。2009年4月份,新屋和成屋销售环比分别上涨0.3%和2.9%,新房销售近期初步企稳。新屋开工中的重要指标3、4、5月独户房屋开工上涨1.1%、3.3%、7.5%,创2008年12月以来新高。全美20大城市平均房价下跌速度趋稳,美国全国房价指数一季度年率跌幅19.1%,二季度则缩至14.9%,且房价环比上升2.9%,为三年来首见,房价跌势不再出现直线式下滑。美国人购房能力有所提高,4月成屋签约销售指数环比增加6.7%至90.3,意味着未来数月住房销售可望继续回稳。
但是,尽管2009年初以来美国房屋销售价格、建筑开支以及房屋销售止住了去年年中开始的迅速下滑态势(单房销售价格2009年初较2006年中回落25%),但对比住房空置率和房地产库存总量,当前水平仍然是1992年以来的历史高位。近期国债利率的攀升导致按揭利率显著上扬,已从一季度不到5%快速上升至5.5%,增加了居民的购房成本。截至7月,美国消费信贷连续6个月环比下降,房贷违约率和止赎房的持续增长将于短期内继续为美国住房市场构成压力。房屋库存量与居民消费的去杠杆化以及房屋抵押贷款利率上升将形成长期合理制约房地产投资对美国经济的拉动(见图2)。
美国建筑商协会9月份住房市场销售信心指数连续三个月升至一年多来最高水平19,这是该指数今年以来第六次上升,尽管低于乐观预期和悲观预期的强弱分界线,但房地产市场正在缓慢复苏趋势明显。由于房价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大幅下滑、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处于相对低位以及美国政府对初次购房人的税收优惠政策使住房购买力指数(HAI)指数处于历史高位。总体来看,美国房地产市场稳定迹象明显。
(三)制造业调整步入尾声,工业产值仍在探底过程
从制造业整体看,在2009年一、二季度企业商品库存的大规模消减之后,经济企稳后企业再库存化将对制造业起到推动作用。从美国制造业ISM的分项数据来看,5月份新订单指数已经超过50,存货调整加速进行,除就业外的其它指数均有所上升。8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 首次回到景气区间52.9,非制造业指数攀升至48.4,创造了11个月以来新高。
2007年12月以来的18个月当中,美国工业产值连续17个月下降,下降幅度为-14.6%。5、6、7月工业产值同比跌幅超过13%,连创1946年以来最大年度跌幅,美国工业领域的产出降至1998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但受到汽车行业产值大幅攀升的推动,美国7、8月工业产值环比增长0.5%、0.8%,是该数字自2007年12月美国陷入经济衰退以来的第二次上涨,是美国经济状况好转的又一信号(见图3)。
(四)金融系统处于企稳恢复反弹阶段
危机爆发后,美国的银行因自身原因放贷能力和意愿低下,放贷意愿一直到2008年12月才达到底部。在美联储和财政部的大规模注资和资产购买计划的刺激下,金融机构信用状况得以改善,放贷意愿增强,银行压力测试稳定市场预期,投资者担忧情绪逐步消退,放贷意愿与各类贷款需求都处于底部企稳并有所恢复的阶段。随着市场信心的逐步恢复和救市举措的生效,大规模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显著降低。但需要注意的是,实际信贷增速的改变落后于放贷意愿变化,一系列经济复苏活动将被延缓。相对于放贷意愿,私人部门的信贷需求仍在萎缩,美国经济以居民消费部门为核心的“去杠杆化”长期趋势和储蓄率的持续攀升将从需求方面降低时机贷款增速,并降低经济通过再杠杆化进行恢复的能力(见图4)。[3]
(五)低利率环境还将维持,经济刺激计划不会收缩
各国政府的救市措施如美国银行业压力测试结果的公布、公私投资计划细节的披露、英国的资产保护计划、二十国集团(G20)伦敦峰会拟定的1万亿美元协同经济刺激计划 等都有助于市场信心的恢复。
流动性增加对经济恢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当前的经济稳定复苏很大程度依赖货币政策的放松,流动性的增加,目前主要经济体利率均已降至历史低点。其中,美联储对世界经济起到最重要的作用。各国央行跟随美联储降息,目前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基准利率由2008年下半年的2%、4%、0.5%、4.14%分别调低至0-0.25%、1%、0.1%和2.25%,自2008年底以来表现为全球流动性释放,有效缓解了信贷市场压力。在降息同时,各央行还采取购买资产等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手段,缓解金融体系信贷流动压力。经济复苏阶段,流动性寻找载体,在没有庞大的新兴产业可以依托的情况下,推动当前世界范围内商品价格强烈反弹,也引发世界股市流动性反弹。
二、近期国际经济面临的困难及走势预期
(一)国际经济面临的困难
国际主要经济体还面临很多实际的困难, 主要表现在:终端消费乏力,主要经济体居民收入下降、失业率趋高、消费者增加储蓄以及负财富效应等因素导致消费增长乏力;工业生产后劲堪虑,全球工业生产环比连续两个月回升,但因消费、投资和外需仍然低迷最终需求是否支撑工业生产继续复苏尚待观察;金融市场稳定性较差,美国金融机构逾期贷款还在增加,小金融机构破产还会出现,商业房地产的风险初现端倪;经济主体降杠杆的问题还将持续。首先是金融机构存在较为严重的降杠杆问题,其次是居民提高储蓄率以偿还到期房贷、信用卡消费信贷等;通胀风险较大,美国货币政策可能仍会宽松,经济恢复最需要宽松货币政策支持。同时,各国当局在经济衰退压力下会维持低息的货币政策,经济恢复出现反复的危险。短期内新兴市场经济景气可能比美国好,在美国金融危机过后,流动性泛滥下资金大量进入新兴市场,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膨胀,二季度全球资本市场的上涨速度过快,既有前期超跌反弹的因素,不乏泡沫成分;中期政策风险加剧,将来美国等国家加息后致使国际资本回流,可能再次引发新兴市场资产价格和经济的大幅波动。
(二)国际经济整体态势预期
2008年末以来,全球各国政府出台各种史无前例的经济刺激政策(各国经济刺激计划高达全球GDP的2.7%)遏制了经济迅速恶化的态势,2009年上半年政策组合第一轮的正面效果已经显现,经济活动自由落体似的下滑已经停止,并逐渐趋于稳定。目前全球货币流动性异常宽松,资金价格低廉,国际资本主要流向新兴市场国家,全球金融危机最糟的时刻已过,世界经济衰退情况正在减轻,主要经济体经济数据向好意味着经济正从恶性衰退的谷底逐步企稳并有望回升。如果主要数据如PMI指数改善趋势持续,经济刺激政策继续维持甚或有所加强,2009年下半年各主要经济体渐次见底并逐渐复苏将成为主要趋势。但是经济刺激政策长期效果难以持久,几乎所有刺激措施都在重复各经济体固有的增长模式,经济真正的复苏只有在增长方式真正转型后才会到来,发达国家需要改变当前过度依赖信贷的增长模式,重新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找到经济长期增长的新引擎。
三、结语
综合分析认为,美国整体经济活动持续低迷,很多指标在负值区间显示经济仍在底部区域,但2009年二季度开始部分经济指标出现反弹,企业预期改善、居民消费与信心企稳、就业减少速度放缓、房屋供应及需求温和上升等,显示上半年美国经济已经见底,下半年将进一步趋于稳定。因此,笔者认为2009年下半年美国率先企稳复苏将是主要趋势,环比增长率呈现逐季改善,且有可能在年底出现正增长,其他主要经济体渐次见底,全球经济有可能触底后逐渐缓慢复苏。如果参照世界银行和美联储预计美国GDP增速2009年萎缩1.3-2%,考虑一季度经济增长为-5.7%、二季度经济增长为-1%,美国上半年经济增长约为-5%-3%,下半年约为1-2%,有望四季度实现正增长。但由于美国当前经济数据环比改善的积极因素主要是去库存,而非终端需求真实持续回暖,因此美国实体经济复苏将进展缓慢,中长期增长难现V型反转,“U”或“W”型为大概率事件,短期看则接近“L”型。这主要在于房地产市场仍在探底企稳过程中,居民储蓄率提高以及失业率的抬升将导致消费扩张缓慢,企业投资也增长乏力,缺少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超货币:人民币国际化
2008年9月底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通过金融间现代化交易链条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危机对全球经济基本面的影响
这次危机来势猛。传播速度快,牵涉面广。影响层次深,时间长破坏性大,为世界所罕见。它使全球大量金融机构或破产或整合。大量实体企业或破产或重组,生产销售困难,产品积压。大量工人失业下岗,各国财政税收锐减。进出口贸易额急剧下降,各行业遭受重创,复苏难度相当大。
我国的经济体系和外汇储备体制与美元币值联系密切,与美国投资和直接贸易比重较大,同他国大量贸易和投资往来用美元结算。使我国经济紧紧地绑架在美国的经济战车上。基于应对金融危机的次优选择,到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195亿美元。却持有美国债7274亿美元,加上其他共持有美证券类资产达1.205亿美元,占外汇储备2/3。危机先后使我国基金投资、银行及理财公司投资、大型实体企业并购或套保投资等直接损失达2000亿美元以上,导致几家大型企业高管更替,社会就业难度增大。
(二)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制度影响
1、直接挑战美元的世界通币地位。美国的泡沫损失和挽救危机投入的巨额资金更加剧美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趋势是长期的,鼓吹强势美元的战略挽不回它的信用。
2、直接挑战美国长期全球性扩张的“双赤字”政策,并引起国际社会不同力量对比变化。
3、将引起国际货币组织体系、金融监管制度发生革命性变革。不论是超货币还是多元化货币,将会诞生一个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秩序。
4、将对任意国际货币国的财政收支、国际收支预算,经济上“扩张与收缩、双赤字或双赢余、一赤字一盈余”模式选择与制定产生影响。
5、危机后新型经济体作为国际货币参与国,在维持本国币值稳定与坚挺上。不仅仅是与金融制度的安全与完善、外汇储备的多寡、虚拟经济的发达与否,更重要是同自身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实体规模与产出量、外汇储备中真金白银和战略物资储备量休戚相关。
二、危机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启示
(一)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技术和产业集中度得到提升,随着经济大国的“资本+制造产业”在我国转移,带动了我国贸易高速增长,也使得我国外向型经济依存度高达60%以上。对外出口直接拉动了原材料、能源、服务业上游产业的发展,但出口一定程度是依赖于低人力成本和资源的消耗来支持,且我国长期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条件低,人民币对各主要通币比价低。我国总体经济中90%以上一次性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农业生产资料都源于原生矿产资源,相当大比例源于我国。尽管外汇储备相当大,但环境与资源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许多矿山城市资源枯竭,废渣尾矿堆放成灾,自然环境恶化,农产品供给保障度大大降低。我国必须改变出口拉动型和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成以内需为主和以提升产品核心技术出口为重点相结合的模式。
(二)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机遇
危机再次暴露了国际货币体系设计上人为缺陷,也充分揭示了美国长期奉行全球性扩张政策、超前消费政策造成流动性泛滥带来的现实危害和潜在的风险。美元的信用风险使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已提上日程,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人民币国际化提上日程。当今我国的经济规模、贸易总额、外汇储备、经济发展水平在国际上已占重要地位。对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已有重要影响。而美元持续贬值对我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人民币币值总体上是稳定的,周边国家经常项目和外汇储备已使用人民币,年初我国已和多个国家进行了总额达650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议,此举一方面促进双方进出口贸易,有效防范美元汇率波动风险,另一方面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基础。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促进我国贸易、减少外汇储备风险、提升国际地位,当然也对我国的经济、货币政策带来挑战。我国应充分调查研究、推行试点,着手人民币国际化的组织、制度、渠道、结算网点建设。
1、试点和推广人民币计价的国际收支结算制度。先进行清算制度、组织机构、渠道网络建设。建立起人民币投放和回笼渠道,除通过口岸结算、货币互换外,还要通过涉外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实体企业在我国发行人民币债券等向贸易伙伴投放更多的人民币作为支付手段。加快人民银行与境外金融机构间的人民币跨境清算渠道、结算网点等的建设。
2、加大双边关系中人民币与他国货币兑换业务,既直接推动进出口贸易又避免美元汇率波动风险,还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结算业务的发展。
3、实行一定范围内国际交往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
4、健全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坚持量入为出原则不动摇。保持财政收支盈余,偶尔可赤字,但长期趋势是盈余。保持贸易的长期顺差,幅度可增减变动。但每一年度不逆差。这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基石。
5、加强对广义金融市场规范建设和监管,严控异常资本项目流动。打击恶意投机炒作和洗钱犯罪。
关键词:货币危机模型 演化路径 理论逻辑 现实困境
一、引言
2010年11月4日,美国重启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简称QE2),这引起了世界资本市场剧烈的反映。在本次金融危机还未完全过去的时期,美国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这无疑对金融危机的的发展态势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现代金融危机理论的体系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Krugman)于1979年首创的。该理论是在黄金本位制度崩溃后,随着世界各国放弃固定汇率制度而采纳浮动汇率制度的国际金融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当前货币危机理论的研究现状来看,许多西方学者都使用该模型来解释货币危机爆发的原因和机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货币危机模型按照其研究的重点不同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一是国际收支危机模型,其研究的重点在于探寻扩张性经济政策同固定汇率之间的矛盾关系,即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二是危机预期模型,其研究的重点在于强调危机的自我促进(又称为自我实现)的性质,即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三是道德风险模型,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金融资产泡沫同金融机构道德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以上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结论都明确地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急剧逆转的根本原因。国内已有的综述货币危机模型方面的文献十分丰富,但它们缺乏系统、全面地阐述每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形成的假设前提及其基本原理,在研究每一代危机的困境方面涉足更少。因此,本文试图在作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高晨伟、王选华,2010)进一步来弥补该领域的不足,全面地研究三代模型的演化路径、理论逻辑及其现实困境,以便对现代金融危机理论的基本原理进行全面把握,并为研究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提供理论帮助。
二、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理论逻辑
(一)模型的假设前提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的假定前提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政府将内部均衡视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二是外汇市场信息完全,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国内外资本可完全替代,且投资者进行理性决策;三是政府发行货币不受限制;四是外汇储备规模有限,可以持续耗尽,但购买外汇的本国货币规模不受限制,可以自由得到;五是外汇市场实行固定汇率。
(二)模型的理论体系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主要研究了外汇市场的投机攻击同国家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Krugman在1979年所构建的国际收支危机模型假设前提之一就是完全预见能力的存在(即外汇市场的信息完全),在这种假设前提下,产生国际收支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一国政府所实施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同固定汇率之间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性最终会导致理性的投机攻击产生。其理论逻辑在于:扩张性经济政策财政赤字增发货币影子汇率本币贬值。这时,公众会减持本币数量,增加对外币的持有,通过调整其资产结构来降低本币与外币未来收益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因此,在社会公众理性投机的持续攻击下,政府不断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货币,已有的外汇储备会随之而耗尽,固定汇率逐渐丧失。后来,弗拉德和加尔伯(Flood and Garber,1984)认为,由于国内的信贷过程和投机攻击随着时间的变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Krugman模型中的完全预见能力假设不成立,他们对Krugman模型进行了改进和简化,简化模型称为K-F-G模型。在K-F-G模型中,所有的经济变量都是动态变化的,且是一个具有线性结构的国际收支模型。该模型的基本结构为:Mst=Pt[a-b.Ret] (1)
(二)货币危机预期模型――金融恐慌模型 金融恐慌模型是货币危机预期模型的另一个理论模型,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戴蒙德和戴维格(Douglas. W. Diamond and Philip .H Dybvig,1983)首先提出来的银行挤兑模型,又被一些学者称为D-D模型。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银行挤兑模型的基本原理,许多学者采用保罗・克鲁格曼(1998a)对该模型的简化形式。
(1)D-D模型的假设条件。模型有四个假设条件:银行的存贷款业务遵循大数定律,存贷款业务按照一定储蓄进行;假设存在三个时期T(T=0,1,2),银行客户均在T=0时刻向银行存款,当取款发生在T=1,2时刻时,假定对应的回报分别为1+R,(1+H)2(H≥R);按照提款时期将存款者共分为两类:类型1(T=1时期提款消费)和类型2(T=2时期提款消费);银行不知道存款者的类型,只有本人知道。
(2)D-D模型的基本原理。首先,一般模型推理。假设存在一种跨3个时期的模型(T=0,1,2),在T=0时期有两类投资项目:第一类项目约定只有在第1时期获得的报酬才为1+R,第二类项目约定只有在第2时期获得的报酬才为(1+H)2,且项目回报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时期越长,回报率越高,即假定H>R。因此,如果第二类项目的报酬要想提前到第1期取得,只有以价格P来计算报酬,且P
四、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理论演进
(一)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假设条件 从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假设条件来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通过建立开放的小国经济模型来研究以劳动和资本作为投入要素的单商品生产,且国内商品对进口商品具有不完全替代性;假定收入不存在剩余,即企业将收入全部用于投资,工人将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并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研究投入―产出的基本工具;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都在开放条件下运行;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融资不存在国内障碍,被允许任意借债经营,其投资规模受最优化条件约束,即:Rtd= (1+Rft)-1,在约束条件中,Rtd、Rft、Rt分别表示国内、国外资本投资回报率和国内价格水平;假定国际市场的资金供给方对国内企业附加了约束条件,其融资规模取决于国内企业的净财富水平和融资能力。
(二)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理论体系 Krugman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金融过度(financial excess)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诱因。Krugman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中介存在金融过度行为,这种行为导致货币危机爆发的原理在于:当国内金融机构处于封闭状态时,随着国内企业的投资需求膨胀,国内资金逐渐耗尽,而又无法从国际市场筹集资金,这时企业膨胀的投资需求不会导致实际投资过度行为发生,而只会引起国内银行利率的上升;相反,当国内金融机构处于开放状态时,它可以从国际金融市场自由获取资金支持,这时金融中介机构会摆脱道德约束,将大量资金流向证券和房地产市场,从而导致过度积累,形成金融过度和金融泡沫,恶化了国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当证券和房地产市场受到外部力量的冲击时,金融泡沫破灭,货币危机爆发。(2)“亲缘政治”加深了金融过度的程度。这种“亲缘政治”表现在政府同企业和银行之间形成的裙带关系,并为这些机构提供隐性担保,从而催化了企业和银行敢于从事道德冒险的经济活动,由此形成的不良资产就成为政府的“隐性赤字”。然而,东南亚国家潜在的隐性赤字却表现为“良好”的财政状况,最终导致货币危机到来时为力的困境。正是这种“亲缘政治”的长期存在导致了东南亚国家时刻处于危机爆发的风险之中。(3)东南亚爆发的货币危机主要在于企业的经营行为。因为企业财务状况恶化主要根源于:国内货币贬值银行利率提高企业销售收入急剧下降企业资产负债恶化企业财务状况崩溃。这时,即使想通过改善银行经营活动(比如将面临困境的银行实施重组)来扭转企业日益恶化的财务状况,这种设想是不成立的,因为即使将金融环境得到改善,那种财务状况已经急剧恶化的企业也无法得到改变。因此,企业财务状况发生恶化的主因并不在于银行经营活动的改变。(4)在小国经济模型中,共有三个均衡存在。其中中间均衡具有不确定性。这时,其他两个均衡可以不予考虑:即当 = 时的高水平均衡和低水平均衡。当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时,国内企业无法在国内筹集到资金,因为资金所有者认为企业没有得到担保,贷放资金会承受较大风险,不会向企业发放贷款。这样,国内的实际汇率面临贬值的风险,加速了企业破产的进程,从而又印证了资金所有者拒绝向企业贷款所做决定的合理性,最终形成了拒绝贷款实际汇率贬值企业破产继续拒绝贷款……的恶性循环。因此,资金所有者拒绝向企业贷款的行为具有预期自我实现的特征。(5)政府对于是否维持汇率的稳定性并没有固定的决策模式。因为在作出决策时它面临两难境地:当作出稳定汇率的决策时,另外一种导致货币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会随之出现。如当企业的财务杠杆效应十分明显,所负债的金额又较大时,如果政府继续维持汇率稳定,其维护成本较高,因为这样势必会导致企业减少生产,从而加速企业财务状况恶化,货币危机随时爆发。
五、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现实困境
(一)货币危机模型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 到目前为止,货币危机模型还属于一种不断发展的理论,同传统的经济理论相比还远未成熟。比如,第一代危机模型所推导的投机攻击时间仅仅是在严格假设和高度抽象的条件下,从理论层面来论证确定的投机攻击时间,而在现实实践中并不能准确判断投机攻击时间点的发生;第二代模型虽然将心理预期视为货币危机的变量,对现实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它所强调的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导致多重均衡的出现,各种均衡之间随着预期的变化而不断转移,这种均衡转移的过程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第三代危机模型将道德风险和亲缘政治等社会因素作为危机的控制变量,这些非经济因素对危机爆发的影响程度如何来实施计量,从目前研究的现状来看还没有涉及。
(二)危机模型的封闭性无法扩展对现实的解释 从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的理论体系来看,都是在分析个别案例的条件下形成一种只是局限于特殊现象的解释,而无法建立预测模型。因此,这种封闭的特性决定了三代模型的理论局限。对于货币危机来说,导致其爆发的诱因较多,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制度因素等等,因此,每一次货币危机爆发后都有其特殊原因,如果仅仅是从局部范围来进行原因分析,每一次货币危机爆发都会提出一种新的理论,且这种理论无法逐渐成熟,因为当下一次危机爆发后引起经济学者对原因的寻找又会掩盖前一次理论的发展。如此循环下去,最后留下的仅仅是讨论货币危机爆发的零碎的理论片段。
(三)危机模型研究方法上的“形而上学” 从三代危机模型寻找到的危机爆发原因来看,都是对危机现实表面原因的描述。当然,西方学者所描述的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公众心理预期、金融体制的脆弱等等看上去的确符合当时的危机表象。但是,他们没有进一步寻找这些原因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因为那将涉及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合理性的思考。从历次爆发的货币危机来看,其主要原因均可以归结为市场的缺陷,而市场缺陷其根源又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视角考察,货币危机是西方新自由主义失败的象征。因为新自由主义鼓吹市场的“万能性”,用“最小的政府、最大的市场”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定“良方”,想必这样的逻辑正是货币危机爆发的真正诱因。因此,三代货币危机模型在各自局限的范围解释独特的危机现象,而使用这种“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来寻找货币危机爆发的原因,最终很难建立一套能全面防范、治理和预测各种货币危机的理论体系。
六、结论
从三代货币危机理论的演化逻辑及其现实困境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虽然三代货币危机模型已经成为解释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主流理论,但它们共同面临的现实困境则充分暴露了危机模型的局限性,即无法建立统一的理论体系来对金融危机进行解释、防范、治理和预测。全球金融危机还未完全过去,如何对此次危机从理论上作出合理的解释是当前经济学者关注的热点。从当前金融危机的现象来看,政府缺乏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是导致危机爆发的主因,这是区别以前货币危机的重要特征。因此,在既有的三代货币危机理论的逻辑框架内无法对此次危机作出合理的解释。按照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危机的出现是社会制度基本矛盾的强制平衡,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其自身无法解决周期性的金融危机。因此,如果要建立一套能解释所有金融危机爆发诱因的危机理论,只有在经济理论的逻辑框架下,从分析社会制度本身出发,将决定金融危机的本质要素分离出来,通过引入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宏观管制职能来约束危机爆发的基础――自由市场盲目地、自动地调节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统一的逻辑框架下将所有的金融危机纳入解释范畴。至于如何在经济学的框架下建立统一的金融危机理论,这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吴有昌:《货币危机的三代模型》,《世界经济》2000年第3期。
[2]吴有昌:《现代货币危机理论及其启示》,《财贸经济》1999年第3期。
[3]邢毓静:《现代货币危机理论的演进及其发展趋势》,《当代财经》2001年第1期。
[4]Paul. Krugman. A Model of Balance of Payments Crises,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 1979 .
[5]Flood,Robert and Peter,Garber.Collapsing Exchange Rate Regime:Some Linear Exampl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4.
[6]Diamond, Douglas W. and Philip H. Dybvig.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
[7]Paul. Krugman, What Happen to Asian?Mimeo. Cambridge, MA,MIT,1998.
[8]Paul. Krugman,Fire-Sale FDI. Mimeo. Cambridge, MA,MIT,1998.
关键词: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转型分析
大气污染治理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优先领域,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京津冀协同治理大气污染工作初见成效
1.1 组织领导坚强有力
北京市政府设立环境保护督查处,承担对全市环境保护方面的督查任务,专项督查大气污染防治落实情况。天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150余次做出批示,着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河北省与各市签订目标责任状,进一步强化考核机制,各级都成立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1.2 区域联防联控取得积极进展
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框架下,逐步形成了跨部门、跨省区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机制。京津冀与中石油、中石化、神华集团分别签订“煤改气”保供、散煤清洁化治理协议。北京已与天津、河北廊坊和保定等城市就重污染预警会商及应急联动开展协调,在可能发生大范围空气重污染时及时通报预警信息,会商预测结果。北京APEC会议期间,京津冀启动应急预案,加强会商和信息共享,保障了“APEC”蓝。此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信息共享平台也即将上线。
1.3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不断深入
京津冀先后开展了污染源解析工作,并公布解析结果。在PM2.5来源中,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石家庄市占比前两位的分别是:机动车(31.1%)和燃煤(22.4%)、扬尘(30%)和燃煤(27%)、燃煤(28.5%)和工业生产(25.2%)。这些解析结果为精准发力、有效治污提供了科学依据。
2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形势仍较严峻
2.1 区域联控联防联测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
京津冀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有待完善,区域排放标准尚未统一,机动车环保监管协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天津自2014年7月起将二氧化硫等4种污染物排污收费平均提高9倍。如果周边区域不实行相应政策,既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又会导致一些企业继续观望,不愿加大环保投入。北京、天津已全面供应国五标准汽柴油,而河北2014年年底才开始供应国四标准车用汽油。
2.2 兼顾治污与发展有一定难度
2014年河北省化解产能过剩、治理大气污染影响全年经济增长约1.75个百分点、影响工业增速约3个百分点。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影响大气污染及其他环境治理的持续投入,巩固提高治污成果压力较大。
2.3 煤炭清洁利用政策相对滞后
当前,随着煤炭清洁技术的发展,燃煤发电可以达到甚至超过燃气发电排放标准。应根据我国“多煤、少气、贫油”的资源禀赋以及煤、气发电成本,研究制定支持清洁煤发电等煤炭清洁利用的相关政策,这也有利于缓解当前各地供气不足问题。此外,对煤变油、煤变气,鉴于全球范围内尚无成熟、完善的经验,且煤变气污水成分极其复杂,治理难度非常大,应进一步论证其可行性。
2.4 分散用煤污染日益严重
分散用煤占比偏高(约占50%),排放量大,且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其污染是集中发电的20倍,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目前各地主要做法是通过财政补贴更换先进炉具及使用洁净型煤替代,但成本高、执行难,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仅保定800万农村人口的农村炉具和型煤补贴就需要70多亿元。
3 协同推进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的建议
3.1 加强京津冀区域大气联控联防联测协同机制建设
一是联控方面,建立由环保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区域联控机制,定期会商,各地具体负责。同时,继续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促进各地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核实性”原则,认真修编应急预案,并建立完善综合大气污染决策指挥系统。二是联防方面,重视城市规划与建设,优化空间布局,适时从大气动力学、大气化学等有关气象学的角度研究风道规律,并及时运用到区域产业布局和城市建设规划之中。重点研究和解决保定等空气质量相对较差城市大气污染问题。三是联测方面,利用科技手段加强联网联控,充分发挥各地联测技术比较先进的优势,对重点区域和重点排放企业进行重点监控,任务分解要明确,责任对象要具体。此外,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
3.2 大力推广清洁煤发电和清洁煤燃烧技术
立足我国“多煤、少气、贫油”的资源禀赋以及目前燃煤发电可以达到甚至超过燃气发电排放标准的现状,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应用先进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对改造后达到燃气排放标准的燃煤机组和锅炉的煤炭消耗量给予折算核减,纳入区域减煤指标,视同完成改燃任务;对相关燃煤电厂给予上网电价支持,使京津冀大型电厂实现全面清洁排放并在供热方面全部运用清洁煤燃烧技术。
3.3 切实推进气、电代煤工程解决散煤燃烧问题
一是在加大天然气供给力度的同时,将更多的天然气、焦炉煤气用于中小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减少其直接用煤数量。二是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集中式电采暖。特别是在张北地区等清洁能源较为丰富的地方要更加重视以电代煤。一方面要加强统筹、兼顾城乡,新建与改造并举,提升清洁供暖立体化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要为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建设推广集中式电采暖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最大限度减少政府财政补贴负担的基础上保障企业合理收益,简化项目审批程序,优化项目投融资环境。
3.4 重视尾气排放污染,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交通
一是解析尾气中PM2.5组成及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二是加快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进程,尽早解决断头路问题。三是加大交通堵点治理力度,提高公共交通效能,加大城市圈地铁密度,使公共交通真正便民、快捷。四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交通工具。要从发展电动汽车是将我国建设成为汽车强国的战略高度出发,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为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创造良好环境。加快充电桩建设,推动公务用车、公共汽车、出租车、城市物流车、工具车、港口机械等的电气化、清洁化。鼓励天津等具有汽车工业基础、电池技术领先的地区,在产业布局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为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积累有益经验。五是尽快在京津冀区域率先共同开展区域机动车超标排放联合执法。
3.5 完善监管法规并提高执法能力
依照新《环境保护法》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强化环境监管和环保行政执法的精神要求,进一步加快环保队伍建设,充实各级环保队伍力量和提高执法装备水平。同时,统一规范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着装,提高环保执法的权威性和庄重性。要进一步加大对环保执法资金投入力度。
3.6 推动形成全民环保共识
一是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作用,促进形成全社会环保共识。二是切实落实新《环境保护法》有关规定,加大环保法律法规和环保知识的宣传,倡导节约、绿色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让节能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辜胜阻.城镇化与工业化高速发展条件下的大气污染治理[J].理论学刊,2014(6).
关键词:新经济;企业;现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特别是在我们经历了几次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商业信用危机依然较为严重,企业运营风险也不断加大。企业要想在复杂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就要控制好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特别是企业现金流的管理水平。只有提高了企业资金的运转率和利用率,才能够更好的控制运营风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趋势。
一、现金流量的定义及现金管理的重要性
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在一定时期内的现金及其等价物的流入、流出总量,即按照现金收付实现制,通过投资融资活动、经营活动、非经常性活动等经济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及流入及现金总量的总称。现金流量除了包括现金,还包括银行存款及企业持有的易快速变现、流动性强的等价物。
所谓“现金为王”,特别是在金融风险不断加剧的今天,“现金至上”的理念越来越被认可和重视。企业现金管理不仅是资金管理的重点和中心,也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保障和基础。作为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货币资金,一旦出现收入最终无法表现为现金流入的情况,企业的诚信也会遭受巨大的质疑。企业通过对资产的盈利性和流动性进行权衡分析,能够正确评价企业的利润情况,根据企业的具体运营状况和阶段,合理有效的做好现金收支安排,保障资金链平衡,使利益最大化。同时,决策者根据财务的现金流量信息,能够充分的预估企业的财务可弹性、债务偿还能力、运营风险等情况,充分发挥财务控制的作用,作出重要的决策。所以说,企业必须做好现金的管理控制。只有做好现金流量的管理监控,才能够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和长远发展。
二、目前我国企业现金管理存在的问题[1]
2.1企业对现金管理控制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现金流的控制意识和管理意识还比较薄弱。企业的管理层缺乏一定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意识,其他企业采购人员、销售人员、生产人员等工作人员对现金管理基本认识不足。缺乏对财务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也就不会关注发展过程中的现金流问题,更无法通过对现金的流入、流出信息的分析,对企业的现金流及发展进行预测。
2.2市场风险预警体系和现金管理控制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因为对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企业缺乏风险意识,仅仅是靠财务人员凭经验对企业发展进行估计,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风险分析评估制度,也没有成立专门的风险预警管理部门或机构对企业进行监控管理。对于企业的现金管理,也缺乏一套管理控制体系,导致了虽然账上利润十分可观,却无可用现金,资金周转困难,阻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生产活动。或者账上利润不多,但却有充裕的现金,企业对现金的使用监控不严,阻碍了企业长远目标的实现。
2.3流动资金补偿不足,利用率有待加强
有些企业盲目投资扩张,将资金投入到收益低、回收慢、风险高的项目中去,导致企业过多的资金用于长期项目,造成了流动资金无法及时补偿,打破了企业现金运转的良性循环,加剧了财务风险。另外有些企业存款较多,造成了现金沉淀,无法合理配置,充分发挥现金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有甚者将现金存入某些金融机构,获取高息,但极容易出现存款到期无法回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另外,很多中小企业为降低成本,大批量采购原料,造成了经营性现金被大量占用,无法及时周转存货。这些都降低了现金的利用率,阻碍了公司正常运转。
三、企业进行现金管理的建议
3.1营造现金管理控制氛围,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企业上下要通过各种手段,强化财务管理意识,营造现金管理氛围。企业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现金流管理对企业发展经营的重要意义,其他工作人员也应提高基础认识,积极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现金管理控制。作为财务工作人员,要通过培训学习,更新财务管理知识,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和道德素质。一方面要通过专业的分析,进行风险预估,为企业发展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通过财务控制,保障企业现金安全,抵制并制止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
3.2建立健全企业现金管理内部控制体系[2]
3.2.1加强基础管理工作
要通过对企业现金账务及银行往来账务的管理,及时了解企业现金情况。要充分利用商业信用等形式拓宽融资渠道,同时还要了解应收账款的情况,保证没有或者是少有“坏账”,保障自由资金。要通过企业现金流量、销售情况、库存情况、应收账款情况,合理、科学的安排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率,降低使用成本,打好现金管理工作基础。
3.2.2建立健全市场风险预警体系和现金管理控制体系
要成立企业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及时有效的分析影响现金流的问题。通过专业人才组成的风险管理部门或者委员会,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财务管理过程中将面对的风险进行认真分析评估,完善企业风险预警系统,将以最小化的风险换取最大化的利益。通过在会计系统和其他内部监控报告系统中增加企业现金流等项目,强化对现金流的监控。企业财务部门要做出现金流分析报告,审计部门要强化审计职能,加强对企业现金留的监控,保障企业合法、有序的进行现金收支,保持流入流出平衡。
3.3加强编制现金预算,提高资金利用率
对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其融资渠道不多,筹集资金的能力还不高,因此更需要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做好现金预算。通过现金预算,全面掌握企业现金流入、流出情况,实现现金收支差额部分的平衡,及时补足余额。同时根据诸如获利性指标、流动性指标、弹性指标等财务分析指标分析企业现金流量,合理配置企业闲置资金,科学的规划企业采购,避免资金占用、浪费,有效的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
总之,企业要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和补足,多措并举,提高现金管理能力和财务内控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良性发展,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一、环境绩效评价
1.环境绩效
企业环境绩效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或者产生的不利影响的事件进行管理产生的效果。它体现在两个方面:
(1)财务角度
从财务角度来讲,企业环境绩效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考虑环境因素后对财务产生的影响。
(2)环境质量角度
从环境质量角度来讲,企业环境绩效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考虑环境产生的有利或不利影响后形成的环境质量绩效。
2.环境绩效评价
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是指对个人、团体或组织实现的环境目标进行评价。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是企业环境管理的核心,然而目前我国并没有一套科学、实用和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战略目标。
3.环境绩效的特点
环境绩效有三个特点,分别为:
(1)外部性。指企业的经济活动对企业外部产生的影响,包括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无形性。指企业经济活动针对企业外部和内部的环境问题作出的贡献无法用货币等计量单位进行确切计量,也无法对其产生的环境效益进行界定。
(3)长期性。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包含了环境因素的部分所产生的绩效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对企业产生影响。
4.现状
环境绩效评价受到国内外机构、学者的显著关注,国外最具代表性的是ISO14031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标准。而我国对环境绩效评价的发展相对较晚,在评价过程中大多数不分行业、不分企业,没有针对性,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是相对空白的。
二、环境绩效评价在企业的应用
1.环境绩效评价在企业中的评价方法
虽然我国针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可以根据ISO14031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评价标准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出一套适合企业的科学、合理和实用的评价方可以引入平衡积分卡,并结合企业的特点,构建一套适应企业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实现企业能够全面、系统的衡量环境绩效。
2.环境绩效评价在企业中的评价流程
根据国内外研究结论,在对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评价时,我们可以按照IS014031评价标准涉及的步骤进行评价。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指标选取阶段。在选取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时,我们需要收集企业的生产、成本核算等过程可能与环境有关的资料,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收集环境信息,并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设计出相对应的评价指标。
(2)分析阶段。在对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评价的实施阶段,我们要根据设计好的评价指标,收集企业的经营数据、环境数据以及相应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将得出的结果向企业的相关利益者报告。为了更好的向利益相关者报告分析评价的结果,企业要根据指标选取阶段确定的评价指标,结合收集到的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营数据、环境数据等相关信息,进行充分、适当的分析,得出结论。
(3)反馈、完善阶段。市场环境和生态环境具有动态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这导致了与企业相关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也相对不稳定,由此,我们在捕捉市场环境动态变化的同时,对所选取的环境绩效指标进行评价时要做到及时分析、及时反馈,并对反馈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
3.对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企业建立必要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可以通过评价结果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追求经济利益发展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环境绩效评价,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环境项目成本,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
为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环境绩效评价,有利于企业进行有效的环境支出,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合理安排环境管理人员等。建立企业科学、合理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员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将提高环境保护为己任,减少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帮助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环境效益。
(2)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环境绩效评价,可以提高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的规范性。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物等都会使环境遭受污染,为了使其得到持续有效的发展,企业应当加强对与环境有?P的会计信息的披露。对企业生产经营流程进行分析时,筛选出流程中重要的部分,并根据筛选出的重要步骤设计出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科学合理的确认出需要进行合理的会计计量的费用,避免统统将经营产生的费用支出计入到管理费用中,减少对企业的利润产生的不利影响,提高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性。
(3)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环境绩效评价,可以帮助企业进一步实现其绿色发展。
企业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贡献,也给国家带来了很多的就业机会,但我们不能忽略其带来的环境问题。当今社会,国家和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进行必要的环境绩效评价,可以帮助减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问题,有利于帮助企业进一步实现绿色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路径选择
2008年全面爆发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进入寒冬,如今它所带来的影响不但还未消除,而且正在继续深化。在这场由次级贷款引发的金融危机中,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遭遇严峻考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作为影响商业银行稳定性的一大重要因素,值得引起人们的深思。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商业银行在长期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并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同和遵循的,它包括价值观念、企业精神、思维方式、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企业形象以及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是独具金融行业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商业银行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凝聚人心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
一、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特点
(一)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普遍性
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是普遍存在的,有商业银行的地方就有企业文化,且各行分支机构必须与总行在经营理念上保持高度一致。企业文化不是商业银行中的某些人所特别享用的,而是全体员工共同拥有的。
(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多样性
企业文化的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它既有有形的部分,如企业的规章制度、独特的品牌形象等;也有无形的部分,如广为流传的企业口号、员工的言行举止等。
(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独特性
企业文化蕴涵着商业银行自身鲜明的特点,这种特点既来自于银行本身,也反映了社会、时代乃至历史的变迁。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贷等业务的特殊行业,其企业文化还具有风险文化和信用文化的特点。
(四)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传承性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在实践中慢慢积累起来的,是无法一蹴而就的,而良好的企业文化会世代相传,并在这过程中不断积累完善。
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一)强化商业银行的内部凝聚力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优劣关系银行的长远发展,涉及员工的个人利益,且存在于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培育员工的价值观念,并促使员工自觉用既定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激励全行员工拼搏进取,起到了内部向心力的作用。
(二)增强商业银行的行业竞争力
当前,金融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家银行都以争夺市场份额为竞争的主要目标。在全球金融不断革新的形势下,许多银行在常规业务以外拓展了许多延伸业务,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而面对众多银行经营业务大同小异的情况,企业文化成为了商业银行可另辟天地的重要部分,是商业银行竞争差异化的来源,是商业银行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提高商业银行的社会认同度
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已置身于一个更为活跃、更为开放的环境中,企业文化内涵能为银行创造良好的公众形象和社会声誉,也更符合人民不断增强的人本生活思维。有些商业银行成为了上市公司,其品牌知名度更会影响投资者的喜好。
三、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企业文化”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和演变,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但观察我国各主要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可以发现,企业文化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弱项。现今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体系还存在各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正确认识
我国很多商业银行的领导者尚未真正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经营与管理、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管理方面大多测重于业务的经营质量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扩展延伸,在文化建设方面虽有涉及,但多停留于表面,不易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而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上也存在误区,不少银行特别是基层银行片面地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搞一些文娱活动,做一些外在形象的包装。有些银行甚至为建设文化而建设文化,不注重经济效益,不注重经济效益与文化建设的实际联系,使文化建设失去了其根本意义。
(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缺乏高效率
我国银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多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于制度和理念,常常是提出容易、实践难,一些企业初步形成了企业文化之后,并没有随着企业经营环境和管理水平的变化,不断地总结经验,引导企业文化向前发展。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监督文化建设效率的机制,也缺乏对文化建设持之以恒的精神。
(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意
银行的企业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具体反映,也是银行自身发展的反映。社会文化、企业经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所以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也要随着社会、银行自身的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创新。但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普遍缺乏个性,很多商业银行不注重创新,使得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发展、银行自身发展严重脱节,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企业文化不仅不能推动银行的发展,甚至会阻碍银行的发展。
四、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明确制度内涵
只有正确、适宜的制度内涵才能对企业文化起导向和渗透作用,才能体现企业价值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引导员工的行为朝着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方向发展,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实力。而企业的发展壮大又能促使员工产生自豪感,并约束自己的言行,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企业形象,积极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都是在此基石上进行的。因此,赋予企业文化明确的核心与丰富的内涵,是建设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基础。商业银行必须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把握时代脉搏,突出本企业特点,把内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奠定构建优良文化氛围的基础。
例如,十多年来,民生银行的资产规模从原来的13.8亿达到现在的1万多亿;利润由原来几千万的水平到现在上百亿的税前利润;分支机构由刚开始的独门独店到现在的400多家……这一切都源自于民生人对信念的执着追求。民生银行行长洪崎曾表示:“我们的信念就是要把民生银行办成和谐、均衡、可持续发展的好银行,既要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也要建设我们的物质家园。每一个民生人都需要一个梦想。”
(二)改革成员观念
1、商业银行管理者的观念改革。商业银行的管理者是企业文化的最初创造者,他们的观念与抉择将决定企业文化建设的未来方向。管理者不能只从领导者的意愿出发,应明确银行的文化建设必须与其经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明确企业文化的实践意义是为了增强银行实力,而不是仅为了取悦员工或顾客。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又不仅仅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应学会用自身的优良品德去赢得人心,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鼓舞、引导全行成员。
2、商业银行员工的观念改革。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观念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员工对于企业缺少主人翁意识,不利于银行的生存与发展。银行管理应该是全体员工共同的责任,没有大家的关心与参与,银行的发展是不可能充满活力的。因此,管理者应该从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入手,逐步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员工的敬业奉献精神、自我发展意识和拼搏创新风格都得到长远发展,还可通过建立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员工参与管理的制度、增加管理决策的透明度等方法,来改变员工对银行陈旧的观念。只有对每位员工的成长都给予关心和重视,才能换取到员工对银行的真诚付出。这样,全行人员才能万众一心、共同抵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例如,作为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之一的高盛银行将个人对财富、声誉的贪婪与野心成功转化成了真正的团队精神。在高盛,只有“我们”,没有“我”。这种团队精神让高盛不向任何人保证将在未来数年中,给予多少薪酬,也不按交易员赚取的利润给他们提成,而是对所有管理者和员工一视同仁,而不像别的公司那样纵容个人,即便是华尔街最优秀的个人。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几乎全军覆没,而高盛银行最后却能逆势而起,与它深远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
(三)坚持人本理念
1、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在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方面具有较高素质、较强能力和较为成熟的人才,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最大的管理效率。重视人才培养,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向多元化发展;而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才能为银行的人才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人才是核心竞争能力的载体,而这也正是企业文化发展的源泉和目标。
2、留心客户的切身需求,并以此作为文化建设的中心。须知以客户为基础才是银行长久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商业银行所关注的不只是利润,还有与客户建立的长期稳定的战略关系,为其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服务。例如,我国的招商银行在致力于制度建设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了企业文化管理队伍的建设,印发了《招商银行企业文化管理师管理暂行办法》,扩大了基层员工参与招商银行企业文化工作的覆盖面。同时,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尊重和关爱客户,发现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期待与梦想。
(四)构建富含创造力的企业文化
不同的历史时期,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经营战略所包含的因素总是不同的,因而,不同时期的企业文化的目标指向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生成、扩展、进步和更迭,其核心价值观念时刻受到周围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冲击,员工的行为不断受到来自不断扩展的市场的驱策。金融危机以后,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所有金融企业,原有的价值观受到日益强烈的挑战,员工普遍的思想行为也受到反复冲击和砥砺。这就更加要求商业银行在构建企业文化时,应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融汇外国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去粗取精,使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具有现代化、丰富化、多样化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时效性,使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和员工的行为更加适应变革的环境和日新月异的国际市场。例如,成立于1812年的美国花旗银行,其企业文化的升华大至发展战略、小到服务形式都在不断进行创新。它相信,转变性与大胆性的决策是企业突破性发展的关键。这就是说,企业必须永无止境、永不间断地进行创新。花旗银行在微观方面构建金融超市,在宏观方面组建金融集团,积极参与世界金融竞争,抗衡国际金融风险,主动挑战风险,从风险中挖掘市场,盈得利润和发展空间。另外,深度创新金融科技,加大对自身的技术更新和网络建设。这些,都是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在企业文化创新方面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郭淑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文化特征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7(14).
2、陈华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周杰.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3).
4、王玉珍.应对金融危机践行社会责任[J].中国金融电脑,2009(1).
5、马蔚华.文化之旅: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理论与招商银行实践[M].华夏出版社,2007.
(一)菲律宾――过于集中、布局不合理、金融创新不足及担保体系不完善等四大因素导致金融改革后金融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收效甚微。
菲律宾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金融改革后,金融机构的业务功能得以拓展且更规范,但专业化程度降低,支持实体经济收效甚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银行过于集中,阻碍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金融自由化改革后,菲律宾银行集中和垄断日益增强,后果之一就是促进了垄断价格的实行,致使银企集团所有者获得了高额垄断利润。虽然菲律宾政府在717号法和6977号法中要求所有金融机构把25%的增量贷款发放给农业部门(也可购买政府债券来代替)和把10%的贷款发放给小企业。但由于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高交易成本,加之从贷款中获得的收益低于垄断利润,因此宁愿购买合适的政府债券来满足这些法律要求,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发放贷款。二是银行布局不合理,致使小规模实体经济只能依赖非正规金融。金融自由化改革后,菲律宾中小金融机构数目不断增加,但银行密度分布不均,首都马尼拉与欠发达地区两极分化(马尼拉是中部吕宋岛的40多倍,是阿马拉地区的300倍),小规模实体经济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根据Lamberte(1990)的研究发现54%的小企业靠自己的积蓄创办新企业,62%的靠内源融资扩大业务规模。农村信贷政策委员会(ACPC)对1996-2002年农户和渔民的调查,农户和渔民从正规金融借款的份额虽略有上升,但非正规金融仍是主融资渠道,约占60%。三是金融创新不足,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及农业等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1999年菲律宾农业信贷政策委员会召开系列专题研讨会得出结论:尽管进行了金融自由化改革,银行仍旧不愿发放农渔业贷款。四是担保体系不完善,难以保证中小企业和农户等实体经济的融资需要。1986年阿基诺政府先后取消42个农业贷款补贴项目,把剩余的农业补贴项目整合成综合性农业贷款基金(CALF),为农户和小企业在向私有银行和政府专业银行融资时提供担保,同时成立信贷担保基金会,鼓励银行向没有合格抵押品的小额借款者发放贷款。然而由于政府担保机构准备金不足,难以补偿不良贷款给银行造成巨额损失,银行继续要求客户提供诸如房地产之类的抵押品,信贷担保计划收效甚微。
(二)台湾――以独具特色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为核心,规范化的民间金融为补充,有效缓解了中小型实体经济融资难。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促进台湾经济的发展,经过30多年的调整与改革,台湾基本形成了一个与中小企业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包括中小企业银行与基层金融机构两部分。1976年7月台湾中小企业银行正式成立,其服务对象集中于那些具有发展潜力,但缺乏资金难以从一般商业银行取得信贷的中小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向中小企业提供专项低息贷款,规定对大型企业的授信不得超过其融资总额的5%。1987-1989年,台湾中小企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比例在70%以上,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主渠道。中小企业银行在发展与完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大大促进了中小企业的迅速成长。中小企业金融体系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中小企业专业银行,专门办理中小企业资本支出贷款与中小企业周转金贷款转融资;二是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对具有发展潜力但担保品不足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三是省属行库中小企业联合辅导中心,对选择策略性及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予以综合辅导并协助其融资。这对缓和中小企业遭受经济衰退冲击,提供稳定的融资环境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另外针对民间融资活跃,且其融资对象大多为中小型实体经济,在1999年4月,台湾由“立法院”通过了“民法债编”,首次以法律形式对民间合会的定义、契约条款、竞标程序、会首会员责任义务等作出了详尽规范,从而将民间金融法典化,使得民间金融活动成为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有益补充。
(三)韩国――采用“专业化银行+政府窗口指导+信用担保基金”的金融支持模式,最大程度保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
韩国目前服务于中小企业、地方经济和农村经济的中小金融机构有地方银行、中小企业银行等。朝鲜战争后,韩国政府一直将重点放在经济发展上。60年代初商工部设立中小企业课和建立中小企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70年代出口替代战略实施后,中小企业银行支持出口加工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但随后韩国政府更加重视大企业在商品出口中的份额和重化工业优先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从事内销产品生产的中小企业)面临的环境比较被动。80年代中期后,韩国注重社会均衡发展,中小企业地位得到了确认,政府通过窗口指导和建立了相应的信用担保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如韩国银行要求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80%、本国商业银行的45%、外资银行的25%投向中小企业。1987年,根据《新技术企业金融支持法》,韩国技术信用保证基金专门支持高科技特别是初创业阶段的中小企业。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在韩国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众多基金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同时,1976年依据《信用担保基金法》成立韩国信用担保基金,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宗旨,目的是为有发展前途、缺乏有形抵押品的工商企业提供负债担保。信用担保基金以中小企业为重点,资金来源:一是历年政府财政预算拨款,二是各金融机构每年按企业贷款平均余额的0.2%缴纳的信用保证基金附加费,三是累积结转余额。到2004年末,韩国信用保证金资本额为3.203万亿韩元,在中小企业信贷体系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担保余额平均占到贷款余额的20%以上。
(四)印度――依据自身国情,量身定制“小工业开发银行”,并建立专门的法律法规与信用担保基金,为金融支持小型实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印度金融体系较为复杂,为中小企业、农户及贫困人群融资的中小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邦一级的开发银行40多家、地区农村银行、遍布全国的合作银行以及一些准金融机构。印度小工业由数量众多的小企业组成,是非常有活力的产业,在印度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帮助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印度政府颁布了《印度小工业开发银行法》,于1990年4月设立了印度小工业开发银行。该法令规定其作用主要是“促进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核心金融机构,并协调相关机构的职能,更好地为小企业服务”。该银行在运营中比较关注增强对小规模产业的金融支持,支持的业务范围是小规模产业,也包括微型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人。通过一系列支持模式扶持小规模产业,满足开展新项目、升级技术、扩张规模、多元化经营、提高质量、环境管理、现代化、开拓市场等要求;还帮助经营不善的小规模产业进行改良和恢复。近十年中,实行了26个新的资金支持计划,共有5种资金支持方式:一是直接金融支持,即对小企业进行直接的资金支持;二是票据信贷支持,即对小企业提供中短期的资金贴现支持;三是间接融资支持,即支持主要信贷机构向小企业提高贷款;四是国际融资支持,即确保小企业能以优惠的汇率换取外币,满足出口合同的要求;五是小额贷款支持,即建立由贷款金融机构组成的强大、持续而又可行的全国性网络,向贫困群体尤其是女性提供个人贷款。同时,为确保农村地区的信贷投放,印度储备银行确定了“优先发展行业贷款”制度,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将全部贷款的40%投向包括农业、中小企业、出口等国家优先发展行业,其中贷款的18%必须投向农业及相关产业。如达不到规定比例,差额部分的资金以低于市场利率的价格存放到国家农业农村发展银行,由国家农业农村发展银行对地区农村银行和邦农村合作银行进行再融资,也可购买印度农业农村发展银行的债券。2007年7月为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结束多年来由于缺乏第三方担保体系而引起的关于银行对小规模工业放款积极性不高的争论,切实提高商业金融机构对小规模工业的放款能力,印度小规模工业和乡村工业部正式建立了小规模工业信用担保基金,共投入了12.5亿卢比的启动基金。该基金规定,从2000年7月1日起,任何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对小规模工业提供的设备贷款和运转资金贷款,只要其贷款规模最高不超过250万卢比,则该基金提供担保比例不高于75%的信用担保,最长担保期限为5年。
二、各国(地区)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经验
(一)专业化的金融机构是基础
从各国(地区)的经验可以看出,金融机构专业化的程度直接关系到金融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效果。菲律宾在实行金融改革后,银行趋于集中与垄断,专业化程度降低,金融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效果反而下降。台湾、韩国以及印度等国家(地区)的金融体系各有不同,但均有一个共同点,即专门成立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金融机构。台湾与韩国专门成立中小企业银行,专注于支持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印度政府专门成立小工业开发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尚不多见。印度这一符合自身国情的尝试对各国政府的政策探索具有借鉴意义。特别是银行本身可以发行资本收益债券和吸收固定存款,在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上更为直接和有效。
(二)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是保证
信用担保体系是中小型实体经济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重要保证。韩国、印度的经验表明信用担保基金在推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信用担保基金能用少量资金撬动10倍的银行信贷资金,更重要的是信用担保基金同时推动了中小企业整体信用的发展,逐步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中小企业信用监督交易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中小企业信用记录,极大地解决了商业银行贷款交易中的信息不透明问题,也不断完善了信用担保体系,实现了企业与银行的“双赢”。
(三)合法化的民间金融为补充
台湾地区经验表明合法化的民间金融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益补充。民间金融一方面能以较高利息动员大量闲置资金,缓解中小型实体经济资金供求关系的紧张局面,从而在整体上提供资金使用效率,成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能在整个经济增长时期将大量资金注入民营中小型实体经济,通过利息返还的形式使普通家庭能够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提高,有助于经济在快速增长后仍能保持较高的收入分配公平程度,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四)健全的法律法规做保障
各国经验表明只有在相应的法律法规调节下,金融才能更好的为实体经济服务。为此许多国家将金融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的职责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1975年7月,台湾修正公布的专业银行条款,增列了中小企业银行一条,确立中小企业专业银行在银行体系中的地位。韩国制定了《新技术企业金融支持法》、《信用担保基金法》等法律为金融支持中小型实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印度制定了《印度小工业开发银行法》、《地区金融公司法》、《地区农村银行法案》等相关法律制度,目标是为金融印度中小型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各国(地区)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启示
(一)重视金融机构专业化的建设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虽不断发展壮大,但还没有一家真正专门为中小型实体经济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而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傍大款”现象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根本好转,中小型实体经济依旧面临着融资难的困境。各国通过建设专门为中小型实体经济的金融机构来缓解融资难的经验,无疑给我们指明了一条破解中小型实体经济融资难的渠道,建议政府在这一方面可以进行有益的尝试。
(二)重视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
信用担保体系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型实体经济融资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虽然成立了许多信用担保公司,但组织形式分散,资本金不足,难以满足众多中小型实体经济融资的需求。因此,在没有全国统一的信用保证机构情况下,有必要建立一家独立运作、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全国性、非赢利性的中小企业贷款信用保证基金,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三)重视民间金融“阳光大道”的建设
从“蒜你狠”、“姜你军”导致大蒜、生姜价格暴涨波及到鄂尔多斯、温州等地发生的民间借贷案,可以说都是民间资本“惹的祸”。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民间资本正在四处流窜,进行“以钱生钱”游戏,不仅没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反而对实体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尽快出台法律措施,加快民间金融“阳光大道”的建设,如果民间资金能顺利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可通过有组织的渠道,获得长期而稳定的回报,这既解决了民间资金投资出路问题,也为当前中小型实体提供了急需的源头活水,增强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
关键词:移动机器人;人工势场;路径规划;罚函数;函数优化
中图分类号:TP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1-2708-03
Research of Path Planning for Mobile Robot Based on Evolutionary Artificial Potential Field
ZHU Jun1, WANG Yu-jun1, CHANG Guang-hua2, XU Fang1
(1.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2.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10010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 an improved method for local extremum problems exist in path planning of mobile robot used traditional APF model.The method uses penalty function model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ocal constraints.Firstly,converting potential field models into optimization problems of the solution space. Secondly,adding penalty factor to establish a mathematical model.The new model can effectively makes the robot to escape local maximum point. At last, using MATLAB tool to simulate this method.The final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is effective.
Key words: mobile robot; artificial potential field; path planning; penalty function; function optimize
路径规划问题是移动机器人研究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一直以来很多的学者将这个问题视为移动机器人研究的热门。路径规划可以分为两个大类:第一是全局路径规划,就是环境信息已知,其中环境中障碍物几何形状,以及分布坐标均已知,第二是局部路径规划,这是建立在环境信心未知或者部分未知,移动机器人需要通过传感器实时的感知外界环境并通过自身的控制策略在线规划移动路径。全局规划方法包括环境建模和路径搜索两个子问题,是一种事前规划一般情况下要先对环境信息进行建模,然后采用某种搜索方法搜索最优路径[1] 。局部路径规划是要求移动机器人具备对环境的建模和搜索同时进行的能力,这就需要移动机器人的核心处理运算能力较强,并且还要具备设备噪声处理算法。局部规划由于缺少环境的信息,以及移动机器人传感设备工作范围有限,可能规划的路径不是全局最优路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移动机器人不能规划完整的路径,陷入某些局部“死”点。路径规划作为移动机器人的重要技术之一,对于移动机器人有着重要的意义,机器人如果要成功的完成任务,必须完成路径规划。
1 人工势场模型
人工势场法是一种传统的路径规划方法,该方法最先由Khatib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作为工业机械手臂的路径规划研究方法,取得很好的成果,多年以来人工势场得到广大学者的大量研究,并对其做了很多的改进,形成了目前人工势场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第一种是选择更好的势场函数,使得势场中出现极小值的概率减小;另一种是将人工势场法和别的方法融合来克服人工势场的缺点[2] 。
人工势场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机器人视为在环境空间中的受到一种虚拟的力场的运动,该力场主要由目标物对机器人的引力和障碍物对机器人的斥力构成,这两个力的合力就是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方向,我们把移动机器人简化成二维空间中的一质点,它的运动空间是二维的它在运动空间中任意位置X(X=[x y]T)的移动方向由障碍物的斥力场和目标物的引力场总场强的方向指定[1] 。
引力势场函数可以定义为:
(1)
该式中,X与Xg代表机器人和目标物在二维运动空间中的坐标位置,ρ(X,Xg)=||Xg-X||代表机器人与目标物之间的距离,k为正比例位置增益系数,则引力Fattr是势场函数的负梯度[1] :
(2)
斥力势场函数:
(3)
该式中,η为正比例位置增益系数,ρ(X,X0)为机器人在空间中的位置与障碍物之间的最短距离,ρ0为障碍物的影响距离,在该距离范围内,机器人才会受到斥力的影响,该值一般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选择的参考标准是障碍物之间距离的一半以及障碍物到目标物之间的最小的距离[1] 。
机器人没到到达目标处,受到的斥力可以用下式定义:
(4)
则机器人受到的合力为:
F=Fattr+Frep(5)
该力决定了机器人的运动方向,如图1所示。
2 改进人工势场的方法设计
由于传统人工势场模型进行路径规划的时候,当环境模型为图2所示时,机器人将出现在局部点死机,不能继续规划路径,处理该局部约束的情况,可以借鉴优化方法跳出局部约束采纳的惩罚函数的办法,对传统的人工势场模型加入惩罚因子,使其跳出局部死机点。
罚函数法主要有简单罚函数法,内点罚函数法和乘子法。罚函数的主要思想是构造适当的罚函数,将约束优化问题转化成一系列的无约束优化问题。对函数在不可行的点即外点处进行惩罚,让函数跳出约束限制。
其中f(x),gi(x),i=1,…,m,hj(x),j=1,…,p是连续函数。
记:
(6)
(7)
则(CNP1)的可行域S={x∈Rn|c(x)=0}。
引入罚函数可以定义为:
F(x)=f(x)+H(x) (8)
其中f(x)为优化的目标函数,H(x)为罚因子,可以定义为[3] :
(9)
式中φi(x)max{0,gi(x)} ,gi(x)为约束函数,而h(•), μ(•), δ(•)依赖具体的问题而定[3] 。本文的约束条件为机器人能够顺利通过局部极小值点。
因此首先应将人工势场进行路径规划的问题转化为优化求解问题,机器人路径规划其实就是寻找环境中某点处的势场下降最快的方向。而机器人处于环境中某一点的势场跟它与障碍物的距离和目标物的距离相关。
移动机器人可以用传感设备,如全景视觉探知周围的环境信息,并且判断距离,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求出该点的势场。
为了转化路径求解问题成函数优化问题,在这个时候可以采用候选解的方案[4]。即机器人在某一时刻的可能运动方向作为它的一个候选解,所有的运动方向可以组成解空间θ=(θ1,θ2,…,θN) [4] 。这样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问题就可以转化成了解空间内的寻优求解过程。
在移动机器人的运动空间中,有各种未知边界障碍物等等环境因素,因此上述的优化求解的过程是有约束限制的,该约束求解的方程如下[4-5] :
(10)
该式中, Pi(xi,yi)为机器人第i步的坐标,向量CM_D=[cos(θT),sin(θT)]为梯度方向θT的向量表示,向量CMi=[cos(θi),sin(θi)]为候选解的向量表示,OB=[ob1,…,obn]障碍物集合表示, Goal=[xg,yg]为目标的坐标,XLeft,XRight,Yleft,YRight为环境的上下边界[2] 。
由于机器人陷入局部极小值点,将会在该点附近震荡,来回徘徊,这种情况可以用下式表达:
(11)
该式中,ξ为无穷小量,该式表达了机器人在第n步和第n+m-1步上的m个位置来回振荡,无法继续前进搜索目标[6] 。此时为了跳出局部极小值,应当选择丢弃掉目标物的引力,让机器人只收到障碍物的斥力影响,执行调转车向策略,这样罚函数法中的罚因子可以定义为:
(12)
如果||Δpi+1-Δpi||
式中λi为罚常数取值-1,m1,m2为设定的局部极值的判断阈值常数,m为经过Pi点后行走的步数。该方法的可行性是建立在势场连续性的基础上的,机器运动过程中,通过三个坐标点的位置来判断机器人的路径,这三点为机器人的当前所处的位置Pi,下一步要到达的位置Pi+1,以及之前上一步所处的位置Pi-1。
3 算法实现步骤
1)首先要初始化环境参数,确定环境的起点坐标,目标点坐标,以及障碍物的坐标,建立起势场模型。
2)为了降低复杂性,提高实时性,势场解空间的选取由粗到精的策略,先在机器人全景视觉中选取周围8个45度等分圆的方向进行判断。计算出这8个方向上的位置的势场值,并比较大小,选择最小值为移动机器人的下一运动点,并且将改点保存为路径点数组中,其中步距以全景视觉的测量范围为准。
4)机器人执行对比判断该点是不是机器人的目标点,如果是目标点,则规划结束。
5)如果经过判断后,该点不是目标坐标,机器人再判断,运动过程中的步数有没有超过规定步数,如果超过,则机器人认为路径规划结束,目标为无法到达的点,这时机器人需重新设计路径规划策略。
6)机器人计算此步移动的步距与上次移动的步距进行对比,如果小于设定的极小值阈值m1即若||Δpi+1-Δpi||
4 仿真实验
本文使用MATLAB工具进行仿真实验,路径规划结果图见图3所示:
(a) (b) (c)
图3实验结果图
图(a)是用改进后的模型进行路径规划的结果图,从图可以看出该改进后的模型可以从起始点规划一条完整的到达目的的路径。图(b)中显示的使用传统模型进行路径规划时在环境中遇见局部极值的情形,移动机器人受到的引力与斥力为0进入局部极小值处,陷入困境,不能继续规划路径。图3(c)显示的使用改进后的模型进行规划能够顺利的逃逸局部极值点。成功到达目的地,完成路径规划。
通过实验分析得出改进后的模型能够有效的避免传统人工势场模型的局部极值缺陷。但是该模型仍然有不足的地方,就是当移动机器人进入局部极值处,采用新模型的逃逸策略,导致机器人大角度转向,规划出的路径抖动较为严重,不够圆滑。这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5 结论
罚函数法在解决优化函数模型的局部约束问题有很好的效果,本文针对传统人工势场模型应用在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中的局部极值情形,采用罚函数法要将传统人工势场转换成优化函数模型。当机器人陷入局部极值点的时,选用惩罚因子,让机器人只受障碍物斥力影响,调转车向逃逸局部极值点。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该方法。对实验结果分析得知,该方法一定的实用性,对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方法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方法也有不足之处,采用罚因子使得机器人转向角度过大,路径不够圆滑,且路径出现抖动现象,因此后续的研究中要解决如何消除路径的抖动问题,使得规划的路径尽量圆滑。
参考文献:
[1] 王丽.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方法研究[D].西安: 西北工业大学,2007.
[2] 肖本贤.逃逸人工势场法局部极小值策略的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7,19(19):4495-4498.
[3] 雷开友.粒子群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4] Khatib O. Real time obstacle avoidance for manipulators and mobile robots[J].Int.JRobotics,1986,5(1):90-98.
摘 要: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已经过去,世界迎来后金融危机时代。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我国经济形势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我国企业仍受到不小的影响,如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获得发展成为了各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改革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时代 企业经济管理 创新
1、前言
企业经济管理包括很多种方面,比如企业生产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考核评价机制管理等。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经济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想要做到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自身的建设从而提升竞争力,那么创新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优化管理结构就成了企业为发展所要走的第一步。
2、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必然性
在后金融危险时代的大背景下,是否创新改革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成了企业是否能够在优胜略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首先从我国不断转变的经济体制来看,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带来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若想保持自身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跟随市场的脚步及时创新和改革;其次从经济增长的角度上看,经济增长的方式由粗放型逐渐转变为集约型,这就意味着必须创新企业管理方式,降低成本,增加活力;而现代网络经济模式的到来则要求企业加快创新改革的进程,只有不断对企业管理进行调整,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才能跟得上经济的发展,而不会被淘汰[1]。
3、后金融危机时代中的企业经济管理特征
3.1综合性的企业经济管理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企业想要盈利就必须控制成本,因此就必须对企业经济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就是说要对企业进行财务、经营、人力等各方面的全方位管理,才能达到控制成本,提升效益的目的。
3.2企业经济管理的广泛性
综合性的企业经济管理涉及到企业的资源分配问题,使得企业经济管理部门与其他管理部门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这几乎囊括了所有管理人员与员工,毕竟企业经营成绩的好坏与员工收益是成正比关系的,所以营造一个健康的经济管理氛围也会促使企业其它方面的管理顺利进行。
3.3通过财务报表来反应经营情况
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对企业的经营情况的一个直观上的反应。这就包括了企业全年上、季度上和月份上的财务指标,所以企业决策高层通常是根据财务报表的反应情况来调整企业的工作重心,一方面促使企业达到生产指标,另一方面也有效的节省人力物力,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4、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机遇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市场环境也随之有了回暖的倾向,近年来我国总外贸出口额相比金融危机时有了明显的上升趋势,这就意味着经济贸易即将复苏,市场经济将迎来第二个春天,这就是我国企业发展的机遇,而且金融危机下许多企业遭遇了重大损失,这时如果能采取海外并购的方式就能很好的优化产业结构,淘汰一些不适合经济发展的老旧型产业,为市场环境注入活力。
5、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改革创新
5.1更新管理理念
为创新改革企业经济管理,就必须更新企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企业必须从高到低的进行新型经济管理理念的培训,使管理人员以及员工都要认识到更新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形成敢于创新的动力,才能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气氛。再适时引进战略意识以及危机管理等新观念,指引企业高层制定年度生产目标时能够从大局方面出发,科学先进的制定出一个战略目标[2]。
5.2控制财务支出
控制财务支出的目的是节约成本。即对油费报销、公关接待、电话费、办公费等一系列成本的控制,做到不铺张浪费,合理有效的投入资金,使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发挥作用。为了做到这点就必须重视财务支出的约束制度和预算制度,成立财务约束制度能有效的节约成本、填堵漏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而成立科学的预算制度则是为了提高企业的预算和计划能力。每一个企业都应该结合自身财务实际情况来执行约束制度和预算制度,避免出现对必要管理经费投入不够的情况出现。后金融危机时代中,企业应该将财务预算管理当做财务管理的核心,控制协调企业资金的投入,这样不但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也能够更深入的控制企业,实现对企业全方位的管理。
5.3创新经营方式
企业经营方式的好坏决定了企业盈利的多少,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企业若想得到发展,就必须形成新的经济管理制度,更新以前的经营结构,有弹性的创新经营方式,提高企业收益,为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而努力[3]。供应链方面应当扩展自己的业务,不仅只担当采购、生产、验货等方面的职责,应该转变思想,积极寻求合作、整合市场、提供信息和服务,综合性提升竞争力,而销售链方面则应该开拓市场,积极寻找新的买家,提升品牌效益或者结成经营联盟来巩固自己的市场。
5.4强化内部监管,提升资源掌控力度
加强内部监管,提升资源掌控力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第一,要提高企业对预算管理的重视。只有给予了足够多的重视才能更好的建立和完善财务预算机制,有效的控制成本,规避风险;第二,实现财务的信息化管理,计算机技术代表的是高效率、低成本的先进技术,企业若想实现以财务预算为核心的新型财务制度就必须将财务管理信息化,一方面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减少财政漏洞,另一方面也能为决策层提供一个直观及时的决策平台;第三,注重企业内外部的合作关系,企业外部合作关系指的是与有业务关系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内部合作关系指的是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更好的应对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实现企业健康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姗.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优化刍议[J].中国商贸.2012(03):3-37.
[2]张夕.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2012(06):2-16.
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是指为实现一定的环境保护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环境经济制度、环境经济的运行机制以及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总称,三者是建立与完善环境经济体制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环境保护制度制约着环境保护的运行机制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同时环境保护的运行机制及经济政策又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1.1环境经济制度
环境经济制度是约束环境与经济活动各主体行为的各种规则,是建立和改进环境经济体制的重要依据。环境经济制度主要由环境管理制度、环境资源产权制度、环境资源再生产制度以及环境经济法律制度等构成。
1.1.1环境管理制度
环境管理制度是各级环境主管机构采用的对各种经济行为进行有利的约束与规范的管理手段,对资源使用、环境影响、生态变化的决策直接进行干预。环境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否决定了环境资源能否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经济各领域实现有效配置。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环境目标责任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限期治理制度和污染集中控制制度等。
1.1.2环境资源产权制度
环境资源产权制度对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起决定性作用。完备的资源环境产权制度主要包括资源环境产权界定制度、资源环境产权交易制度、资源环境产权保护制度等三个方面的制度。
1.1.3环境资源再生产制度
环境资源再生产是指社会生存和发展赖以持续的自然环境条件的再生产。环境资源的再生产制度主要包括环境资源再生产的组织制度、总量控制制度、监督制度、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通过上述制度协同作用,使各地区能够根据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安排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主动采取各种环境资源再生产的措施。
1.1.4环境经济法律制度
建立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是环境保护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重要保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领域的与环境和资源保护有关的立法;二是环境经济执法,包括建立健全环境经济法律的实施体系和保障机制;三是环境经济有关法律实施执行的监督机制。
1.2环境经济运行机制
环境保护运行机制就是环境经济活动中的各主体(政府、市场、公众)和客体(生态系统、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健全的环境经济运行机制有助于环境经济体制的运行与实现。环境经济运行机制主要包括:
1.2.1环境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调节机制
按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以及经济运行规律,理顺环境经济活动中政府、市场与公众的关系及地位,建立起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公众参与机制,以充分发挥各主体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2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把环境保护前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阶段,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结合起来,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统筹规划,合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合理配置资源,推动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应和环境效益。
1.2.3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是根据价值规律,同时在各类经济政策中融入保护未来长期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或环境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来指导、引导、激励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主要包括:环境财政政策、环境税收政策、环境金融政策等。各项环境经济政策是环境保护运行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
2新时期进行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1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经济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环境形势
党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年来,作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事业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以发展理念的深化、决策部署的调整为标志,每一次思想突破、每一个体制机制的创新,都给环境保护事业带来了大发展[3]。
但也必须意识到,目前全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我国仍将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环境问题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污染源表现为点源与面源复合,污染类型表现为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并存,生态恶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严重影响了人类的正常健康的生活,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些压力与挑战,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经济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的需要,具体表现在:环境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宏观协调功能较弱,与综合决策部门协调能力不足,环保部门对于跨部门、跨地区、跨流域的重大环境政策和环境问题屡调不协、屡解不决,统一监管难以实施;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仍不成熟,环保利用外资效率有待提高,完善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尚未形成;环境科技体制仍显僵化、环境监督机制仍不健全等。
2.2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是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題的必然要求
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还在于通过制度创新破除体制障碍,进行全面、深刻的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中国30年来环保领域的改革实践也证明,通过不断深入改革,完成对旧体制的突破和新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才是中国的环保事业不断推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和谐的巨大动力。国外的实践历程也表明,加快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建立和实施一套全方位、多领域的宏观环境经济政策,能以较低的成本达到有效控制污染的目的。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发达国家就积极应用环境经济政策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均衡发展,在以后的30多年中,西方发达国家对市场机制、财税政策以及相关配套政策进行了基于环境考虑的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成功,实现了很好的环境效益,而我国的此项工作才刚刚起步。因此,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是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
2.3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是积极推进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是探索环保新道路的重要内容
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调整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的重要手段。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已逐渐从“环境保护制约经济的增长”向“环保优化经济增长”转变,因此逐渐改变“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制约经济发展”的观念,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以及“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而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制度也滞后于“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需要,迫切需要对现有的环境保护经济体制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也是探索建设环保新道路的一个重要的内容。2009年7月,周生贤部长在环境保护部党组扩大会议上作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努力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的重要讲话,他强调,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注重制度建设,构建高效的体制机制,是加强环境保护的一条鲜活经验。
2.4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也是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之下。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不是孤立的问题,不仅与本国经济、政治、法治、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与本国整体的经济体制改革密不可分。正确把握一国经济体制的历史沿革和改革趋势,对于清晰地认识现行环境保护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找准未来的改革趋势和发展方向非常重要。
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也是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已融入到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中。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党和国家把环境保护摆在了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环境经济体制的改革问题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位置将越来越重要。2009年5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理顺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推进价格改革,完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机制。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和多元化节能环保投入机制。”
2.5中国环境问題的复杂性决定了进行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是环境保护部门参与经济综合决策的重要途径,环境问题不仅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环境问题具有浓厚的科技背景、高度的决策风险,同时又涉及广泛的利益冲突,因此,环境保护又不同于其他的经济活动,环境保护经济体制相对于整个经济体制,自会”,强制性地加大流域中下游生态受益地区政府对三江源区政府和个人的财政转移支付。
3.3.3三江源区生态外溢效应的量化
生态效益作为公共产品在目前的量化技术上存在巨大困难,三江源区恶劣的自然环境更为补偿标准和强度的确定增加了难度和变数,这也是三江源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没有真正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需要开展资源环境实物量统计以及资源耗减、环境损失估价方法等课题的研究攻关,加快建立可以定量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评价体系,为三江源生态补偿提供实际可操作的价值估算依据,确保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3.4建立三江流域区际民主协商机制
我国流域生态环境管理属于自上而下的纵向垂直管理模式,横向间的协商和管理明显不足,跨流域的环境管理体制非常滞后,流域性机构作为水利部的派出机构,其法律地位和职能不明确,难以成为流域区际生态补偿的主导者。建立健全三江源区与三江流域中下游间的区际生态补偿机制,应当以三江流域为基础,以生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一体化管理为目标,由中央政府牵头,成立由流域地方政府组成的流域开发管理委员会和流域管理机构,采取俱乐部机制,实行“一省(市)一票、多数决定”的投票原则,定期举行会议,就流域生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生态成本和收益的承担与分享等事宜进行磋商和谈判,在民主然也有其独特的要求:第一,环境问题是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的;第二,环境问题涉及广泛的利益冲突,所以环境主管机关必须具有独立性,独立于政治和行政的不当干预,独立于企业,从而保证监管的客观和公正;第三,由于环境问题具有浓厚的科技背景和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环境监管必须借助市场激励的方法,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其他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因此,针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这种特殊性,进行中国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十分必要。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超主权货币:人民币国际化
2008年9月底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通过金融间现代化交易链条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危机对全球经济基本面的影响
这次危机来势猛。传播速度快,牵涉面广。影响层次深,时间长破坏性大,为世界所罕见。它使全球大量金融机构或破产或整合。大量实体企业或破产或重组,生产销售困难,产品积压。大量工人失业下岗,各国财政税收锐减。进出口贸易额急剧下降,各行业遭受重创,复苏难度相当大。
我国的经济体系和外汇储备体制与美元币值联系密切,与美国投资和直接贸易比重较大,同他国大量贸易和投资往来用美元结算。使我国经济紧紧地绑架在美国的经济战车上。基于应对金融危机的次优选择,到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195亿美元。却持有美国债7274亿美元,加上其他共持有美证券类资产达1.205亿美元,占外汇储备2/3。危机先后使我国主权基金投资、银行及理财公司投资、大型实体企业并购或套保投资等直接损失达2000亿美元以上,导致几家大型企业高管更替,社会就业难度增大。
(二)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制度影响
1、直接挑战美元的世界通币地位。美国的泡沫损失和挽救危机投入的巨额资金更加剧美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趋势是长期的,鼓吹强势美元的战略挽不回它的信用。
2、直接挑战美国长期全球性扩张的“双赤字”政策,并引起国际社会不同力量对比变化。
3、将引起国际货币组织体系、金融监管制度发生革命性变革。不论是超主权货币还是多元化货币,将会诞生一个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秩序。
4、将对任意国际货币主权国的财政收支、国际收支预算,经济上“扩张与收缩、双赤字或双赢余、一赤字一盈余”模式选择与制定产生影响。
5、危机后新型经济体作为国际货币参与国,在维持本国币值稳定与坚挺上。不仅仅是与金融制度的安全与完善、外汇储备的多寡、虚拟经济的发达与否,更重要是同自身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实体规模与产出量、外汇储备中真金白银和战略物资储备量休戚相关。
二、危机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启示
(一)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技术和产业集中度得到提升,随着经济大国的“资本+制造产业”在我国转移,带动了我国贸易高速增长,也使得我国外向型经济依存度高达60%以上。对外出口直接拉动了原材料、能源、服务业上游产业的发展,但出口一定程度是依赖于低人力成本和资源的消耗来支持,且我国长期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条件低,人民币对各主要通币比价低。我国总体经济中90%以上一次性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农业生产资料都源于原生矿产资源,相当大比例源于我国。尽管外汇储备相当大,但环境与资源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许多矿山城市资源枯竭,废渣尾矿堆放成灾,自然环境恶化,农产品供给保障度大大降低。我国必须改变出口拉动型和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成以内需为主和以提升产品核心技术出口为重点相结合的模式。
(二)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机遇
危机再次暴露了国际货币体系设计上人为缺陷,也充分揭示了美国长期奉行全球性扩张政策、超前消费政策造成流动性泛滥带来的现实危害和潜在的风险。美元的信用风险使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已提上日程,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人民币国际化提上日程。当今我国的经济规模、贸易总额、外汇储备、经济发展水平在国际上已占重要地位。对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已有重要影响。而美元持续贬值对我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人民币币值总体上是稳定的,周边国家经常项目和外汇储备已使用人民币,年初我国已和多个国家进行了总额达650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议,此举一方面促进双方进出口贸易,有效防范美元汇率波动风险,另一方面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基础。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促进我国贸易、减少外汇储备风险、提升国际地位,当然也对我国的经济、货币政策带来挑战。我国应充分调查研究、推行试点,着手人民币国际化的组织、制度、渠道、结算网点建设。
1、试点和推广人民币计价的国际收支结算制度。先进行清算制度、组织机构、渠道网络建设。建立起人民币投放和回笼渠道,除通过口岸结算、货币互换外,还要通过涉外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实体企业在我国发行人民币债券等向贸易伙伴投放更多的人民币作为支付手段。加快人民银行与境外金融机构间的人民币跨境清算渠道、结算网点等的建设。
2、加大双边关系中人民币与他国货币兑换业务,既直接推动进出口贸易又避免美元汇率波动风险,还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结算业务的发展。
3、实行一定范围内国际交往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
4、健全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坚持量入为出原则不动摇。保持财政收支盈余,偶尔可赤字,但长期趋势是盈余。保持贸易的长期顺差,幅度可增减变动。但每一年度不逆差。这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基石。
5、加强对广义金融市场规范建设和监管,严控异常资本项目流动。打击恶意投机炒作和洗钱犯罪。
在市场前景广阔、法规政策引导、相关机构齐备的新形势下,我国年金基金的投资成为一个非常现实和迫切需要理论前瞻指导的问题,需要进行重点研究。本文的目的是总结西方年金基金投资的理论以及实践经验,为我国企业年金的投资实践提供借鉴。
一、西方企业年金投资的理论及经验研究
年金基金管理中,首先需要确定基金的资产组合,西方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有两个理论模型。一个是税收套利(tax arbitrage)模型,由Black 和Tepper分别提出,他们认为养老基金应全部投资于公司债券[1]。理由是公司债券是所有金融工具中税负最重的,必须提供足够的收益,才能吸引纳税投资者的投资,而免税投资者持有公司债券相当于获得了“经济租金”。比如一种债券提供10%的收益率,才能吸引一个30%边际税率的纳税投资者,纳税投资者获得了7%的税后投资回报,而免税投资者则可以多获得3%的收入。税收套利模型认为养老基金法人作为免税投资者,应充分利用免税优势,获得最大利益。这一理论模型仅仅从税收角度考虑问题,在实践中很少有养老基金完全采用这一理论。Bodie等人对美国539个企业的养老基金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到10%的基金是100%的固定收入证券组合[2]。
另一个理论模型可以称为“对养老金收益担保公司的看跌期权模型”(the Put to PBGC)。由Sharpe, Treynor和Harrison等提出,他们认为养老基金资产组合应该全部投资于股票和其他高风险的资产[3]。原因在于美国政府的养老金收益担保公司(pension benefit guaranty corporation, PBGC)保证了参保企业养老基金的最终责任,在公司无法支付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时,由PBGC接管养老基金的全部资产并加上发起公司净资产市场价值的30%。这等于是公司养老计划和PBGC签订了一个看跌期权合约(put option),当养老计划资不抵债时,公司就将养老计划出售给PBGC。在此条件下,企业年金基金就有道德风险,将基金投资到风险最高的股权证券中,以最大化期权价值,因为假使投资失败造成养老计划损失,亏损也由PBGC承担。而投资成功,则收益全归养老计划所有。这种模型的逻辑推理是强有力的,但实践中很少有企业采用。Bodie等人的研究显示,539个企业年金计划中不足0.5%完全投资于股票,基金资产中股票比例超过75%的不足5%。
上述两种模型无论是从税收还是从政府成立的养老金收益担保公司出发,都是以政府政策的安排为推理起点,得出了逻辑上合理的、但却是极端单一的投资组合。这种理论模型和实践是不相符合的,现实中大部分年金计划都是采取混合资产构造组合。
在对现实中年金组合构成的真实数据进行分析后(如经济合作组织OECD建立了世界主要国家的企业年金统计数据库),西方学术界主要有这样一些结论:(1)不同国家企业年金组合的不同主要是由于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不同,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的企业年金较多投资于股票等权益类工具,反之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不发达,企业年金主要投资于存款与国债。(2)无论资本市场成熟程度如何,政府债券一直是各国养老金重要的投资工具。(3)各国对企业年金投资的监管可以区分为“谨慎人原则”(prudent person rule)与“严格比例限制原则”(quantitative asset restrictions)的两大范畴,谨慎人原则下的监管不做任何投资品种、比例的规定,而严格比例限制原则下的监管对基金的可投资品种、投资比例进行严格限制。因此不同的养老金资产组合是和两种不同的监管原则紧密联系的。从投资的实际效果看,实施谨慎人原则监管的养老基金投资收益比限制投资比例监管的养老基金更具优势。
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上进行的经验性实证研究,西方学者也取得了一些成果。Ambachtsheer等人考察了养老基金和发起公司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基金的资产组合和发起公司的财务状况有密切联系。结论如下:(1)收入流波动越大的企业,其养老基金持有债券越多,股票越少,这样可以抵冲日常商业经营的风险。(2)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杠杆率(包括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越高的企业,企业养老基金持有债券越多,股票越少,也是为了冲抵经营风险。(3)企业有很高的收入回报率,则采取相反策略,养老基金持有的股票较多,债券较少[4]。
除了基金的静态资产组合的研究之外,对于基金的动态资产组合调整即资产配置策略问题,西方也有不少研究文献。主流的文献认为,对于养老基金来说,进行主动管理、有目的的经常调整资产组合配置结构或者对变化的市场不作反应,都会导致基金投资业绩下降。他们主张养老基金应进行真正的被动管理,即采取恒定比例不变(constant mix)策略。在实践中,可以利用养老计划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带来的资产配置机会,及时进行组合的再平衡(rebalancing),使资产组合维持初始结构。
在回顾了西方研究文献之后,本文从微观层面上提出一种新的企业年金投资组合理论模型,这也是受Ambachtsheer等人研究成果的启发。
二、基于发起企业经营业绩基础上的年金投资组合模型
年金计划是由发起公司设立的,基金的投资组合必须考虑发起企业的经营业绩。首先,基金的投资回报率与年金计划融资能力有密切关系,而融资能力取决于公司的经营业绩。其次,对于确定受益型(DB型)的养老计划,该计划对发起公司的资产和现金流有求偿权利,这一权利和公司人工成本的求偿顺序相同,而排在其他债务之前。即如果公司当期的现金收入不能满足养老计划的负债资金支出需求,公司就将被迫向外借款、发行股票或者放弃赢利的投资机会,以首先满足养老计划的资金需求。而对于确定缴款型(DC型)的养老计划,既定的缴费支出是排在税收之前的,也要从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中支付我国企业年金缴费可以在公司所得税前支付企业工资总额的4%或其他比例,这一规定目前仅在东北三省、安徽等部分省份执行,是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规定,本文截稿时尚没有全国统一的企业年金税收政策。。所以,无论DB型或DC型,年金基金的资产组合必须考虑发起公司的现金流情况。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下面看两个假设的情况,这里是以DB型年金计划为例,但不影响本文的结论。
表1企业年金基金回报率与发起公司经营现金流回报率正相关
表2企业年金基金回报率与发起公司经营现金流回报率负相关
在表1中年金基金回报率与公司的现金流回报率完全正相关,结果在公司效益下降时期,公司的现金需求大增,向外融资,不仅要为年金计划供款,还有投资项目在开工。而表2中年金基金回报率与发起公司现金流回报率负相关,这样就可以在公司现金流收入充足的时候满足年金计划供款需求,而在公司负现金流收入时,年金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却很高,使年金计划无需供款。这样,公司的对外融资需求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熨平”,节省了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
2Var(Rm)=0,式中w为企业年金资产(假设为a)与公司总资产(假设为b)及年金资产之和的比例,即w=aa+b,此式表示在考虑年金基金的投资组合时,把发起公司的经营现金流回报率(CFR)和年金基金的资产回报率(Rp)放在一起考虑,年金计划作为发起公司的一个附属,而不是作为一个单独实体来决定其投资组合。
那么进一步来看如何构造年金的资产组合。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理论,不同股票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不同之处仅在于β系数不同。只要β系数相同,股票彼此是可以替代的。因此,一种最简单的股票选择方法,首先就是把与年金计划发起公司同行业中的其他公司股票排除出去(比如马钢公司的年金计划就不可以投资宝钢股票),因为这些公司的股票收益率是密切相关的,股票β系数是相同的或相似的。不过现实中,在构造股票组合时,不能仅仅考虑β系数这一个因素。比如Ross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和多因素模型,以后Chen、Roll和Ross进一步建立了四个经济要素的模型,四个经济要素是:长短期利率差、期望的通胀率与实际通胀率之差、工业总产值、高低等级债券的利率差。Berkowitz等人提出还可以再加上实际汇率波动因素,这样构造一个五因素的分析模型:Rjt=a0j+a1jf1t+a2jf2t+a3jf3t+a4jf4t+a5jf5t+ε,式中Rj表示股票j的收益率,f1―f5表示5个经济因素的数值,a1―a5表示各个经济因素的影响系数,t表示时间[5]。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上述五因素模型来建立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组合。方法是,首先用一组自变量fi的数值来对发起公司的现金流收益率(CFR)进行回归,得出ai的数值。假设公司现金流回报率对长短期利率差因素f1是负相关的,即a1<0,此时暂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在确定年金基金组合中的股票时,就应该选择对f1因素正相关的股票,比如j股票,其收益率为Rj,对f1因素正相关,即a1>0。这样,当长短期利差上升时,企业现金流收益率下降,而年金基金中j种股票的收益率上升,可以起到对冲作用。按照上述逻辑思路,建立企业年金基金的股票组合,用运筹学语言描述,即:
在此线性规划模型中,w定义如前,w??0表示年金基金必须存在,1-w??0表示企业不会出售公司资产以满足年金计划(即公司没有破产),Xj表示基金资产组合中投资在j种股票上的比例,0.05?牛?j??0,表示在年金基金组合中股票的数目最少为20种(根据组合投资理论,可以基本消除非系统风险),并且没有卖空股票。∑Xj?a1j?f1?痞?1表示对风险因素f1的风险控制。其他的风险因素约束条件意义相同。
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对基金的股票投资进行了严格比例限制,投资于权益类品种(股票、股票基金和投资连接保险产品等)不高于基金资产净值的30%,其中股票不高于20%。因此,在此规定限制下,对约束条件略作修正如下:∑Xj<0.2,0.01?牛?j??0。
对于该模型的现实应用性,本文说明如下:目前我国《企业年金试行办法》规定,年金计划采取确定缴款制(DC型),但如本文所述,即使DC型计划也需要考虑发起企业的经营现金流情况。比如2005年11月与中国工商银行签订全国第一家企业年金基金托管协议、2006年5月和南方基金管理公司签订了年金基金投资合同的马鞍山钢铁公司的年金计划,实际上是一个DB和DC的混合计划。马钢年金计划的基金资产达1.8亿元,6.7万在职职工每人每月平均获补贴118元,3.1万退休职工每人每月平均获补贴80元,直至终老。对于退休职工来说,这显然是一个DB型计划,对于在职职工来说,则是一个DC型计划,所以马钢的计划是一个混合了DB和DC型的年金计划。在转型期内我国企业建立的年金计划,绝大部分必然选择此种混合型计划原因在于企业工作多年的老职工和已经退休的职工,由于没有前期工作的缴费积累,DC型计划对于他们是不公平的,DB型计划才符合这部分职工的利益。因此在我国企业建立年金计划初期阶段,必然是DB和DC的混合型计划。。另外,保险公司为企业提供的年金计划即团体养老金计划则全部属于DB型。所以本文提出的这样一个投资组合理论模型,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我国企业年金投资的现实
目前现实中,我国企业年金的管理主要分为三种情况,即年金分别由企业或行业的年金理事会、地方或工会的社会保险机构、以及保险公司等三方在经办,三种方式下的年金参保人数和基金资产的比例分别占40%、30%、30%[6]。对三种方式下的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组合,具体阐述如下:
对于行业或大型企业的年金来说,截至2005年底前基金主要集中在行业体系内部运转,主要投资本行业内的盈利项目或本行业的企业债券,比如2003年8月成立的全国第一家行业试点年金、也是我国目前资产规模最大的行业年金――电力企业年金,在2004年中期时,归集到电力企业年金管理中心本部进行集中投资运营的近14亿元资金中,9.8亿元购买了电力企业债券,3亿元委托电力行业内的财务公司理财,1亿元购买了2004年的7年期国债。这样的企业年金资产组合,风险必然主要集中在本行业内部。
对于地方社会保险机构经办的企业年金,以上海市企业年金发展中心规模最大,也最具有代表性。目前其管理的资金量大约在80多亿元人民币由于地方企业年金的规模数据和资产组合为非公开资料,笔者此处引用有关新闻记者的采访调研资料,此处数据及情况出自参考文献[7]。,资产配置主要分两级:一级资产配置是将全部受托管理资金按比例投资于银行协议存款、委托机构理财、国债等不同领域;二级资产配置是指各委托理财机构(主要是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按照双方的协议,再将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7]。从2003年底至今,我国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一直出现过上海市企业年金发展中心。以下是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反映的企业年金投资情况。
表3我国企业年金成为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的投资情况
由表3可以看出,上海地方企业年金在股票市场的投资规模并不大,占基金资产比例为10%以内,很明显的两个变化趋势是,第一,在重仓持股家数和持股数量上有集中趋势,进入前十大流通股的持股家数一直在减少,而对重仓股的持股排名逐渐提升,持股最多的三只股票在2004年至2005年底一直没有改变。直到2006年,长期持有的火箭股份和太极集团才被卖出,东风汽车也被逐步减仓,这些情况说明,地方企业年金可能是采取了集中投资并长期持有的策略,但不能排除是由于委托理财中为受托券商高位接盘而被迫套牢,这体现了地方年金投资中的道德风险2006年秋上海市爆发社保基金案,涉案的32亿元人民币违规挪用中,绝大部分为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即企业年金),由此反映地方企业年金投资运作中存在道德风险甚至违法犯罪行为。这也反映,企业年金按照新体制进行规范运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第二,年金基金在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规模在下降,特别是2006年以来在股票市场大幅上升的情况下,基金的持股市值在迅速下降,一种可能是基金在主动减仓,但联系到我国企业年金管理体制的改变,可知这是地方年金基金在回收投资,将按照劳动保障部规定的新运作体制规范运营。总体上说,地方企业年金进入股票市场的比例不大,决定上海地方企业年金收益率的主要因素还是国债收益率。表4是10年来上海地方企业年金的收益率表。
表4上海市企业年金发展中心的十年投资回报率
对于保险公司的团体养老金保险来说,是纳入到保险公司资产中进行统一运作的。我国保险公司直到2005年才允许直接投资股票市场,在保险公司资产组合中,银行存款一直占40%-50%,国债占20%-30%,证券投资基金占不到10%。从2001年到2004年期间,保险资金年投资收益率分别为4.3%、3.14%、2.68%和2.4%可参见中国保监会网站的保险公司资产统计数据。,保险投资收益率近年来一直呈逐年下降趋势。
四、主要研究结论
第一,在年金基金的投资组合上,笔者提出了结合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收益的股票投资组合模型,这是一个风险收益规划模型。该模型说明,企业年金在选择股票投资对象时,被投资对象的风险特征(表现为β系数及多因素模型中的风险系数)应该和年金发起企业的风险特征负相关。这样,在企业经营活动随商业周期发生波动时,年金基金的投资收益可以起到对冲风险的作用,降低企业的现金需求。目前我国行业年金的投资对象恰恰主要是本行业内的项目或本行业的企业债券等,年金基金的风险集中于行业内,这和本文的建议相悖。笔者认为,应该改变这种局面,按照本文的投资组合模型思路,建立风险对冲型的投资组合,才能有利于企业年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