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交流沟通机制范文

交流沟通机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交流沟通机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交流沟通机制

篇1

[关键词] 免疫组化; 质控; 病理; 医技人员; 沟通交流

[中图分类号] R446.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3-121-02

免疫组化是目前病理诊断方面广泛应用的新技术,在病理诊断鉴别肿瘤中起重要作用,也是指导临床肿瘤治疗和判断肿瘤预后的重要依据[1]。免疫组化发展较快,染色结果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以及病理诊断和病理技术二者均充满个性化,颇具经验型,难以标准化,造成目前免疫组化质量难以令人满意[2],免疫组化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引起了业内极大的关注。因此,强化病理实验室免疫组化质控成为当前病理学科发展的迫切要求[3] 。

1 质控中医技人员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1.1 对免疫组化质控的正确理解是基础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受制片因素、染色方法、染色流程、试剂质量、实验室条件等综合因素影响。同一种抗原可以在多种肿瘤或组织中表达,没有一种完全针对某一肿瘤或组织的特异性抗体,也给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正确判断带来困难和一定局限性。免疫组化结果判断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体现病理医技人员综合水平[4]。免疫组化具有非常强的技术性和实验性特性决定了要做好免疫组化确实不易。强化免疫组化质控,使免疫组化操作逐步规范化、标准化、正规化,对切实提高免疫组化染色质量,同时促进和提高病理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沟通交流是做好免疫组化质控的现实需要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免疫组化质控有一套比较先进的方法和程序,国内免疫组化质控方法正处于摸索之中,免疫组化质量尚未形成一个权威性标准。在免疫组化标准化欠缺足够重视、免疫组化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下,面对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要做好免疫组化质控工作必须依靠病理医技人员通力合作。病理医生和技术人员历来关系微妙,如果都站在各自立场上,很难客观正确解读清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现象如染色结果表达与不表达,该不该表达的真正意义和原因,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可靠性将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免疫组化室内质控和室间质控中非常需要加强彼此之间沟通交流,发挥诊断医生主导作用,改变诊断医生只关心染色结果、技术人员只管技术操作的现状[5],实事求是综合分析判断整个免疫组化制片过程、染色过程、正确评估染色结果,从而促进免疫组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免疫组化病理诊断的质量和水平,和谐病理医技人员关系。

2 做好医技人员沟通交流的关键

2.1 相互理解和尊重

一般情况下,病理医生关注的只是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对染色结果判断体现医生业务水平。技术人员是免疫组化实际操作者,理论水平不足,操作受各种技术条件因素影响较大。医技人员相互之间应该尊重,不要各自从专业技术解读染色结果,应该站在对方角度理解各自专业的能力和局限。大家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免疫组化质控,提高免疫组化质量对病理医技人员都必须有一个认识过程和经验积累过程,正确解读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也需要有一个不断认识过程,并且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一些单位开展免疫组化质控但效果不明显,很大程度上是医技人员之间的理解和尊重问题以及出现问题后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医技人员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应该是做好免疫组化质控的最关键因素,相互之间有效沟通交流是做好免疫组化的现实基础。

2.2 提高专业水平

专业水平不高,难以沟通。免疫组化发展较快,试剂种类增多、染色方法改进、操作流程更新,理论观念变化都需要病理医技人员加强学习。专业素质提高了,对染色结果原因有了客观理解和正确评估,更有利于病理医技人员做好免疫组化质控,提高免疫组化质量,认识免疫组化机制,有效发挥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和指导临床肿瘤治疗中的积极作用,共同推动免疫组化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3 医技人员有效沟通交流的方法和技巧

3.1 建立免疫组化工作单加强室内质控

免疫组化工作要标准化,需要有严格的质量控制。病理医技人员要根据自己实验室具体情况共同讨论制定免疫组化工作单内容,将制片程序[6]、试剂类型、染色方法、操作程序、适合的质控对照和实验条件细化列入室内质控免疫组化工作单,每次操作中都认真实时记录,客观反映免疫组化染色全过程,给医技人员正确判断染色结果,分析结果原因和总结经验提供客观依据和方向,为尽快找到一种较好的、标准化的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摸索出一种适合本实验室免疫组化质量控制的方法[7]打开思路。避免医技人员之间对染色结果缺乏依据猜测引发误解,营造科室宽松的学术氛围和正常和谐的专业技术反馈机制。在做好免疫组化室内质控中,摸索最佳抗体和染色流程、最佳实验室条件以及结果正确分析和问题原因查找更需要医技双方坦诚交换意见和建议。

3.2 参加全国免疫组化质控网活动搞好室间质控[8]

全国免疫组化质控网通过病理专家和试剂公司技术专家对统一分发切片的染色效果按照免疫组化质控标准测评,找出普遍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推荐最佳抗体和染色流程,为免疫组化染色规范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参加的单位都得到较大提高。争取参与其中室间质控活动,了解专家对本单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评估,分析本单位与优秀实验室的质量差异,病理医技人员可以明确知道本单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真实情况,找到准确解读染色结果的方法,在较高技术层次对比中找差距,分析原因,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好方法好经验,不断改进操作提高免疫组化质量。这些无论对诊断医生还是技术人员在免疫组化规范化学习方面都是最便捷、提高最快、效果最明显的好方法。

病理医技人员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是打开免疫组化质控的一扇窗户,效果取决于病理医技人员共同努力,效应体现在免疫组化质量上。

[参考文献]

[1] 陈磊. 分子肿瘤病理学的新进展[J]. 癌症杂志,2007,26(1):106- 112.

[2] 刘复生,刘骅,吕福东,等.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J]. 癌症进展杂志,2007,5(4):355-361.

[3] 陈杰,郑杰,霍临明. 重视免疫组织化学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2):65-66.

[4] 马大烈,白辰光. 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标记结果的观察和判断[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3,19(5):557-559.

[5] 周小鸽. 重视病理医生在免疫组织化学应用中的主导作用[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6):77-79.

[6] 梁英杰.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制片的规范和质量控制[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4,13(2):262-264.

[7] 王小亚,杨清海,黄奇平. 免疫组织化学标准化(一)[J].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8,15(1):80-81.

篇2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 问题生 沟通

1.1 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深化改革的脚步,高等教育结构的不断调整,高职院校的改革也在稳步进行中,涉及其中的学生管理工作一直以来是高职院校紧抓的重点,学生管理工作中,“问题生”的存在也是一直妨碍着高职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若高职辅导员不能与“问题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沟通,从而建立沟通交流的桥梁,则会造成“问题生”的现象更为显著,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不利于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建立、心理健康的发展、良好性格的养成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1.2 研究意义

高职辅导员通过与“问题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沟通,有利于辅导员对个别“问题生”信息的掌握和对特殊个体情况的把控,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案,针对“问题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严格把关,有利于学生调试心理平衡,维持好学生的稳定,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2.1 高职院校“问题生”的特点

(1)文化成绩差。高职院校生源多元化,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普通高中生,二是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三是3+2、2+3考试招收的中专、职中生,整体学生构成复杂、层次不齐、录取分数较低、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薄弱,“问题生”在文化基础知识水平上的问题更是突出,具体表现为上课迟到、旷课,即使到位也存在不带书、玩手机、睡觉等不良情况,成为了文化成绩差的直接原因。

(2)心理情况错综复杂。 “问题生”的心理情况较为复杂,主要表现在两个个方面:一是自我保护意识极强。“问题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极强,一切行为只为维护自身利益,具体表现为对老师、同学、室友甚至是恋爱关系中的男女朋友不信任,对一切事物存在矛盾、猜忌、怀疑的态度。二是自尊心和自卑感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关注和关心,另一方面他们又自尊心极强,对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关心采取置之不理的冷淡态度,甚至会采取言语攻击、行为攻击等反抗的行为来表现自己的自尊心。

(3)自我约束能力差。由于“问题生”个性突出,对此老师和同学都会进行经常性的正面引导,这使得他们内心深处会有改掉不良习惯,重燃学习激情,重拾生活信心的美好愿望,但大学环境开放,社会诱惑良多,金钱、网络、爱情都会对社会经验淡薄的他们产生极大的刺激,会成为他们自我约束力差的一个诱因。

(3)人际关系危机。“问题生”因为情绪、情感导致的心理障碍,交际圈单一,不会轻易结交好友,具体表现为独来独往,不参加任何的学校举办的活动和班级活动,长期以往就会存在人际关系不协调、难以与人相处的问题,但长期的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将不利于进行个人性格的发展,更有甚者会直接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3.1 辅导员与“问题生”沟通技巧

(1)平等沟通,给予更多的尊重和信任。“问题生”心理情况错综复杂,相比其他普通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更加脆弱,他们更容易对事物、人、社会产生怀疑、嫉妒、仇恨等不良情绪,更容易产生过激的行为,所以在辅导员和“问题生”的交流过程中,要适当地放下辅导员老师的身份,要放下教师的姿态以朋友的身份去和他们进行交流,要对他们的人格平等、家庭环境、成长差异、性格差异等多方面表现尊重,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和关心,才有利于打开他们的心房,建立辅导员与“问题生”沟通的桥梁。

(2)建立谈心谈话档案。“问题生”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个性使他们与其他的学生与众不同,辅导员要在掌握了“问题生”的基本情况后建立与“问题生”谈心谈话的档案,一是对“问题生”基本情况的录入,二是将以后每次的谈心谈话都要做好记录,形成档案,有利于随时跟踪他们的心理状态。

(3)用“真心”去欣赏学生。“问题生”性格复杂,时而暴躁还会对辅导员大吼大叫,更有甚者还会对辅导员进行言语、行为上的攻击,但“问题生”归根结底是“学生”,他们毫无社会经验、单纯到只会用反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如果辅导员换一个角度,真正地将他们看成自己的弟弟妹妹,用真心去交流,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将会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的闪光点。通过真心的沟通,去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发挥特长,帮助他们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重新找回他们的自信心,才会建立健全他们的良好品质。

(4)沟通注意说话艺术。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沟通的第一线,一定要注重自己的沟通技巧,才能实现与“问题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沟通。这里我借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来解释:“望”即细心观望,在交流过程中,辅导员要对学生进行神、色、形、态的细致观察,观察学生是否有面色苍白、眼神躲避、神态不安等情况,对学生目前的状态进行准确的把控。“闻”即专心“听声音”和“闻气味”,听学生声音是否有颤抖、哭腔等异常,闻学生身上是否有酒味、烟味等。“问”即耐心询问,

通过嘘寒问暖、询问近况、询问恋爱状况等,与之前了解的“问题生”的情况进行对比,看他是否有如实反映,真正了解他的烦恼、难处。“切”本指“切脉象”,这里我用来比喻在掌握“问题生”基本的情况下,进行耐心的讲解和虚心的指导,针对之前的“望闻问”来“切”,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准确的切入,对症下药。

(5)做好的倾听者。在辅导员与“问题生”的交流过程中,辅导员要注重放弃自己教育学生的“主动权”和“教育权”,用耐心去倾听学生的委屈、不甘和其他情绪,让他们在安心的环境下宣泄自己的情绪,在他们宣泄过程中,辅导员要时不时地进行积极的回应,如“我了解”“我懂”“你继续说”等积极鼓励的语句,促进沟通内容的深入开展。

篇3

关键词:沟通交流;主动性;把握技巧;观察学生

沟通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人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的主要途径,通过沟通,我们能够对彼此的思想、兴趣以及爱好等进行了解。对于中职班主任来说,沟通就是工作成功的基石。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教育工作转型的新时期,对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心理交流工作进行了重新的规定和要求,以求更好地促进班主任教师工作内容的完善和达标。

一、心理沟通和交流在师生之间的重要性

沟通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没有沟通,生活就没有快乐,事业就没有成功,工作就没有乐趣。没有沟通,人与人就不会相识,就不会有理解,更不会有信任。沟通在班主任工作管理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沟通是其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的基础,没有沟通,就谈不上管理。中职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时期,因此表现出较强的逆反性,同时他们还具有闭锁性的特点,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此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班主任老师,跟学生的接触尤为密切,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交往、生活等各个方面,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有目标、有方向的引导。另外,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家庭背景以及所受的家庭教育方式都有所不同,这就对班主任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中职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的原则和技巧

1.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时要始终保持主动性,多询问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班主任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状态,

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力求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举个例子来说,在某次考试之前,发现A学生的状态不是太好,此时班主任就要单独与他进行沟通,询问状态不佳的原因,在交流过程中,获知该学生最近学习心理压力大,因此导致状态不好,怕考试成绩不好。此时班主任应当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明白此次考试只是对前一阶段学习情况的考查,目的在于明确自己以往学习中的疏漏,为以后的学习明确重点和方向,能够以轻松的状态迎接考试,并在考试中获得稳定的发挥。另外,在考试之后对成绩进行总结和分析,与成绩有大幅度变化的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让他们谈一谈失误与成功的原因,要注重多表扬、少批评,使学生能够以更加轻松的态度面对学习。另外,中职院校学生正处在各种叛逆或者青春思想萌芽的阶段,班主任对学生的情感以及人格方面的动态也要予以密切的关注。

2.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要注意交谈技巧的把握

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交谈技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交谈场合和时机

交谈的场合可以在如办公室、课堂等正式场合,也可以在课间将学生叫到办公室进行交流,也可以在操场、劳动场地等非正式场合,甚至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也可以边走便说。场合的选择主要依赖于交流内容的选择。沟通时机的把握对于沟通效率具有关键性的影响,抓住了这个正确的时机就会使沟通的效率事半功倍。

(2)交谈方式

沟通一般是两个人之间进行,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采用集体沟通,比如班委会集体和学生的沟通,或者是班主任个人与几个同学之间的沟通。举个例子来说,在某次考试结束之后,班主任组织学生开一次班会,在班会中班主任先让成绩比较稳定的B同学传授考试经验和方法,让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的C同学向同学们传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让D同学在听完之后发表自己的感想,最后班主任对班会内容进行总结,指出他们叙述中的优点和缺点。在沟通中,班主任要以微笑面对学生,用温柔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这样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体现教师的亲切、和蔼、自然和平易近人的态度,学生则会感受到教师的热情与信赖、亲切与真诚,进而彻底打开心扉,与班主任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3.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要多观察学生的状态

班主任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这不仅限于对整个班级集体动态变化的观察,更需要通过对每个学生细微表现的观察,分析其思想本质的变化和发展,真正做到见微知著。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在进行沟通和交流工作之前做好准备工作,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加以妥善处理。

教育学生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更是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然而沟通和交流在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思想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职院校班主任,能够与学生成功地进行谈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应该对中职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认真研究,掌握学生思想发展的个性,在沟通中注重技巧性,通过沟通有效地促进师生感情的靠近,同时为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三元结构;城市物流;效率;综合评价;指标

城市物流介于宏观物流和微观物流之间,属于社会物流的范畴,是一个复杂具系统,涉及城市物资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多个领域,深刻影响着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和城市正常运行。建立城市物流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评价,对于正确认识城市物流效率实际水平、优化城市物流系统、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关于城市物流效率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从研究思路及内容看基本没有脱离企业物流研究的范式,未能从物流与其他行业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关系角度进行系统研究;虽有部分学者李孟涛、史秀萍及袁亮、钱志洪提到过物流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问题,但是并未给出具体评价指标也没有系统的研究。而笔者认为既然城市物流属社会物流范畴,对其效率研究就必须基于系统整体效率考虑,将物流与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联系,任何牺牲一个产业或部分社会利益而扶持某产业快速发展的做法都是违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初衷,因此应将物流纳入到城市社会发展体系中系统研究、全面评价。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基于物流-经济-社会三元结构系统角度探讨了城市物流效率的概念、内容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架构,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一、 城市物流的概念

Taniguchietal(1999)把城市物流定义为在市场经济中,考虑城市交通环境、交通堵塞和能源消耗的同时,由私人企业来实现的使物流和运输活动总体最优的过程。Taniguchi Evan DerHeijden R.E.CM(2000)认为城市物流是通过综合考虑城市货物流通对社会、环境、经济、金融和能源等影响,使城市物流活动达到整体最优的过程。城市物流对于宏观物流的接续和延伸、微观物流的高效集散、城市规划尤其是交通建设及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学者刘南、陈远高也持相同态度。综合以上,笔者认为城市物流是为满足城市人们生活及经济活动需要而进行的城市内及城市与外界之间的物流活动,同时也是为了降低这一物流活动所带来的城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而进行的物流优化活动。现代城市物流的研究主要解决3个方面的问题,即城市物流活动方面的问题、现代城市物流运行所带来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二、 基于三元结构的城市物流效率

1. 概念及界定。传统物流效率是物流要素投入与产出之比,我们称之为一元结构的物流效率或者纯物流效率;依投入要素涵盖的范围,一元结构的物流效率评价基本上可分为单因素投入的效率评价(如衡量劳动、资本或技术投入在物流行为改善中所起作用的评估)及多因素效率评价包括所需全部劳动、物资、设备、能量与其它投入。根据徐寿波院士的大物流理论,物流活动不仅是为了人民生活,更重要的是为了发展经济,提高物流效率其深层内涵是物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二元结构的物流效率,我们称之为物流经济效率,实际上就是把物流活动(投入)和经济发展(产出)结合起来,物流效率工程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比较少的物流量取得比较多的经济效益。

现代城市物流在飞快发展的同时不仅带动或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交通堵塞、能源消耗、空气质量恶化、噪音污染、交通及其他物流事故等;如果把这些社会产出考虑在内的话,就形成了三元结构的城市物流效率,也称物流社会效率,其实质是把物流活动(投入)和社会发展(产出)相结合,目的就是为了用比较少的物流量取得比较多的社会效益。如果这个效率提高了说明城市物流、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发展更加协调,城市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2. 内容及关系。根据本研究对城市物流内涵及研究内容的界定,笔者认为城市物流效率的研究应该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城市物流相对于物流能力(资源)的效率研究、城市物流相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效率以及城市物流相对于社会发展的效率研究;其中物流能力效率是基础和根本,物流经济效率是过程和手段,物流社会效率是最终目标,三者是递进关系。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讲是基于城市物流投入最小前提下的物流产出最高,而物流产出不仅包括物流带来正面产出(物流产值和由此带动的经济增长)还应该包括负面产出如能源、交通、环保、社会安全等问题。

三、 三元结构的城市物流效率指标架构

根据以上研究,本文在考虑城市物流研究内容以及借鉴各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改进城市物流系统的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寻求城市物流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城市物流活动效率、城市物流经济效率和城市物流社会效率3个方面架构城市物流效率的评价指标,具体见图1。

其中,城市物流活动效率也称城市物流能力效率指标,主要指城市物流活动所必需的基本要素、基础设施等的运转效率,即城市物流活动在其物流能力一定前提下的物流产出效率。城市物流经济效率主要指城市物流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情况以及对城市间投资和贸易竞争的影响,即物流投入与其经济产出之比。城市物流社会效率主要指城市物流运转过程中能源消耗情况及所带来的社会产出效率,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社会安全等,即物流投入与其社会产出之比(廖伟,2008)。

四、 三元结构的城市物流效率指标选取

1. 物流活动(能力)效率指标。谭清美、王子龙认为物流能力指物流供给主体提供物流服务的能力。物流能力的度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理论上至今尚无综合反映城市物流能力的统一指标,城市是区域物流网络的结点,是区域物流的枢纽,因此可以把客货周转速度和客货流量看作衡量城市物流能力的综合指标。城市区域内,货流和客流(劳动力流)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对立统一于同一系统之中。因此,可用物流通量概念使货流量和客流量统一为一个指标,综合反映城市物流能力。在具体指标选取上,本文认为物流能力指标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物流基本要素和设施,二是物流活动的直接产出。前者主要指城市物流的基础设施、物流装备等,用运输线路、汽车、船舶、人员投入、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衡量,后者主要用客货周转量和邮电业务量进行衡量,具体指标见表1。

2. 城市物流经济效率指标。根据田源、徐寿波的观点,物流效率研究最终回归到物流与经济的关系研究,笔者也认为城市物流只有在物流活动有效运转的同时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才是真正的高效率,为此物流投入弹性系数和物流经济效果系数就成为衡量城市物流经济效率的最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物流经济效果弹性系数γ=经济增长速度α经/物流量增长速度α物,物流投入弹性系数β=1/γ,这两个系数反映了在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下,物流量增长速度即物流业的发展是超前、同步还是滞后,能否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它们从物流与经济两者增长速度之比来反映物流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具体测度时可用以下指标体系衡量,见表2。

3. 城市物流社会效率指标。Taniguchietal、史秀苹等学者的相关研究都曾指出城市物流对社会、环境、经济、金融和能源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城市物流的运转同时产生大量负面影响,其中环境污染问题最为突出,包括相当比重的排放物、水质的污染和噪音污染等。由此,城市物流效率评价必须考虑这些问题,正确有效地评估城市物流的这些影响,不但有助于优化城市交通运输路线和计划,促进智能运输系统的实施,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也有助于解决物流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交通堵塞及安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为此部分学者对此进行了跟进研究。裘炜毅在研究国外社会物流评价指标时指出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等国都将安全目标作为衡量社会物流绩效的重要指标;同时英国、美国、日本将交通拥挤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中。石树新等学者则认为除了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外,城市物流对人文景观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廖伟在构建城市物流评价指标时非常重视城市物流对环境造成的社会影响,并用物流节点有毒气体排放、货车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和货车噪音水平作为评价指标。

尽管以上学者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但都认可城市物流评价应将对居民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纳入进来。本文借鉴以上研究成果,提出城市物流社会效率指标包括能源消耗、环境保护、交通拥挤和社会安全4个方面,具体见表3所示。

其中,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可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参考指标,包括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天达标率、城市集中式饮用水达标率、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和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五、 结论

要提升城市物流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带动经济的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首先必须对城市物流效率做出科学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评价城市物流效率是提升物流发展的首要前提。

本文根据城市物流效率的界定,以可持续发展和竞争为出发点、基于物流—经济—社会环境三元结构系统、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视角构建了城市物流效率的多维评价指标;突破原有评价指标仅考虑物流要素一元结构且忽视物流负面产出的局限,无论对于城市物流效率的横向相对比较还是纵向动态评估都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然,城市物流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诸多要素,学者应根据不同城市发展战略、发展阶段、特定评价目标和具体测度方法对相关指标和权重进行调整,以期获得更为满意的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孟涛.主成分分析在城市物流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科技与管理,2007,(2):28-31.

2. 李孟涛.辽宁省城市物流绩效评价.分析与决策,2007,(1):73-76.

3. 史秀苹,刘志英,关志民.城市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初探.冶金经济与管理,2004,(4):43-45.

4. 袁亮,钱志洪.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城市物流竞争力研究——基于江苏城市的实证.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2):142-143.

5. 龙江,朱海燕.城市物流系统规划与建设.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6. 郭荣朝.我国城市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物流技术,2003,(8):23-25.

7. 王平平,龚国华.江从发.城市物流规划方法探讨.物流技术,2003,(2):28-29.

8. 刘南,陈远高.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城市物流枢纽规划.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91-94.

9. 廖伟.城市物流服务体系评价指标及方法.现代物流,2008,(10):1-4.

10. 田源,徐寿波.基于大物流理论的物流效率评价与发展规律研究.生产力研究,2008,(6):54-56.

11. 王之泰.现代物流学.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12. 谭清美,王子龙.城市物流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研究——以江苏南京为例.工业技术经济,2004,2(1):89-91.

13. 裘炜毅.国外社会物流评价指标的比较研究.物流技术,2004,(6):59-62.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徐州市低碳城市评价及发展路径研究”(项目号:CXZZ11_0318);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的动态影响研究——以江苏省为例”(项目号:08SJD6300068);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完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环境政策研究”(项目号:10CJY028)。

篇5

一引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 年12 月底,中国网民数已突破5 亿。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群体,其在网民职业结构中占30.2%,而在校大学生是学生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网络建设的日益完善以及手机3G 网络的发展,几乎所有大学生都能随时随地接触到网络,追求生活自由和个性独立的青年学生被网络空间的自由性和超现实性所强烈吸引。网络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带来了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电子邮件、飞信、QQ、博客、微博等互联网通讯技术为辅导员管理班级、班级同学内部交流以及班级对外宣传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创新高校班级管理网络信息系统变得十分必要。

信息化建设是班级发展的趋势[1],已有学者提出了Access、ASP.NET、WMAP 等班级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方案,目的在于方便、快捷、准确地实现班级信息管理,解决班级不同层次管理者重复处理信息的问题[2-4]。张洪华指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校班级管理能有效解决传统班级管理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是对传统班级管理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它具有交互性、开放性、趣味性、能动性、技术性以及时间、空间无限制性等特点[5]。同时,董俊杰[6]、张伯阳[7]、王平安和路振芳[8]、张婷婷[9]、朱莎莎[10]等诸多学者主张通过QQ、E-mail、飞信、班级博客、班级网站等途径进行班级管理,改变信息传递交流单一化的弊端,拓展了辅导员对班级同学了解的渠道,从而创建信息时代班级管理的新模式。另有学者针对一种通讯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李沛荣[11]以QQ 群功能的应用为例,对毕业班班级辅助管理的实现进行了分析;马香莲[12]主张,学生从心理层面认识到互联网符合学生认知和情感发展的需要,能够形成更符合学生心理的教育环境。

但是,基于Access、ASP.NET、WMAP 架构为班级设计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一个班级来说成本较大,并且因为班级管理需要不同,再加上高校以学校为单位建设的电子教学、教务系统满足了辅导员管理的需要,因此它们并没有走上实际应用的道路。部分学者提出通过QQ、E-mail、飞信、班级博客、班级网站等途径进行班级管理,但大都停留在理论设想阶段,没有或很少进行实际应用。综上所述,原有的研究只是站在辅导员的角度从理论上分散地探讨了可能性,没有从班级主体———学生的角度来考虑,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通讯服务亦早已日新月异,它们已不具备实用意义。

“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各有优缺点,在使用它们来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进行合理的选择,把以上几种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取长补短,各尽其能,这样进行的综合运用将对高校班级管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提高高校班级管理的效率”[13]。因此笔者从学生成长与班级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最新网络通讯服务的利弊进行分析、取舍、分工,整合出由学生主导使用和维护的班级信息交流系统i-TAX,提高班级信息交流的“”程度,从而提高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管理班级的效率。

二i-TAX 的构建及应用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班级数量和班级学生人数逐年攀升,专职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远远低于学生人数的增长。不同于过去的二级学院,在书院制背景下,同学们不再以专业班级为单位,而是以住宿的区域班级为单位。这样就出现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隶属于同一个番号班。虽然这有利于各学科间学生的学术交流和社区文化的建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辅导员日常事务性的工作负荷过重。举例来说,以往班级同学的必修课程、专业模拟实践等安排在时间上都是一致的,同学们的课余时间也相对集中,那么召开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机会很多。然而,书院制下番号班辅导员却很难找到同学全员参与的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班级事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单一的互联网通讯技术很难满足书院制背景下班级管理工作的需求。例如,辅导员和班干部以及全部同学只要把手机或电脑连接到互联网,借助飞信软件本身的分组功能,就能免费、及时、准确的通知。不过,有时信息可能受到网络影响而发送失败,而且联通用户根本没法加入飞信好友。再者,人人网是现在大学生最常用的实名网络社交平台,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和使用率。但是,人人网的受众暂时主要是学生群体;而且没有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同学很难随时关注公共主页的动态。因此,人人网可作为其他通信手段的补充。

(一)原理

申请免费的网络通讯服务,然后按照其功能和特点进行分工,整合出一套信息交流系统,弥补单一的互联网通讯技术的不足,编写该系统的客户端程序来提供这些网络通讯服务的登录接口,从而通过这些网络通讯服务的功能系统性实现班级信息的交流。

(二)特点

1 利用免费的网络通讯服务的功能,相比单独开发专门的程序做到了零成本。

2 通过对免费的网络通讯服务功能进行整合和分工来实现整体功能,只编写一个能轻易登录网页的客户端,最大程度降低了开发技术障碍。

3 开发客户端来集成各类网络通讯服务,给登录与使用提供了方便。

4 所用的网络通讯服务都是常用的,易于接受和使用。5 对网络中的大量通讯服务取长补短,使整体达到最优功能。

(三)i-TAX 的应用———以南京审计学院润园书院108096 班为例

我们将班级信息交流系统命名为i-TAX,该系统在南京审计学院润园书院108096 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方便了班级成员的联系与交流,极大地提高了辅导员、班干部的工作效率,加强了在各项活动中对外宣传的力度。该班由24 名大三学生和24 名大四学生组成,分别为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税务和法学四个专业。

1 飞信

(1)管理员:辅导员。

(2)使用效果:班级全体成员使用手机,96%的同学使用中国移动号码申请飞信号,其他非移动用户也申请了飞信短号。这样飞信成为辅导员与班干部、班级成员交流、班干部与班级成员交流的重要纽带,主要用于及时向班级成员通知。2 腾讯QQ 群

(1)管理员:班长与团支书。

(2)使用效果:班级成员在群内在线聊天,不仅可以交流日常感情,还讨论了当天在生活与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近日,24 名大四学生临近毕业,他们在群空间经常分享各种毕业聚餐、游玩的照片,大三的同学也纷纷参与点评,既增强了班级成员间的感情,也增强了大三同学的时间紧迫感。

3 126 免费邮箱

(1)管理员: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

(2)使用效果:该邮箱以班级名义在节日里向老师发送了电子贺卡,得到了老师的积极评价。班委收集同学建议和意见以电子邮件的形式与即将离开校园的学长进行沟通,听取毕业生考研、工作、出国等方面的经验,使得大三同学未来一年的奋斗目标更加明确。

4 115 公共网盘

(1)管理员: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

(2)使用效果:公共网盘作为i-TAX 的核心发挥了重要作用,班级参加各类活动所需的活动资料均在此汇集和流通,避免了用U 盘见面传递的麻烦。班级收集电子档案和申请表格的工作也在此展开。学习委员从学校BlackBoard 网络学习平台和老师提供的公共邮箱中收集学习资料在此分享,减少了同学自己下载资源的时间。

5 人人网公共主页、新浪微博主页

(1)管理员:宣传委员。

(2)使用效果:人人网公共主页和新浪微博主页在班级参加本年度“五四评优”活动中,面向校内和校外受众宣传班级风采发挥了极大作用,提高了班级知名度。另外,大四学生无论走上工作岗位或者继续深造,他们在人人网上也会及时更新自己的动态,这对于大三学生提前了解社会、积累经验将会有很大帮助。

6 南京审计学院电子公告牌(BBS)

(1)管理者:辅导员。

(2)使用效果:虽然校园BBS 在人人网等新兴社交网站风靡的今天已经不占主导地位,但BBS 的优势依旧是班级面向校内进行正式宣传时起到一定作用。

总之,与其他班级信息管理系统不同,i-TAX 在南京审计学院润园书院走上了实践的道路,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该系统是对各类网络通信服务的整合与运用,还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和完善。今后还要致力于开发该系统的客户端,使其能够融合在学校的电子教务系统中,形成规范的程序便于推广使用,从而提高辅导员班级管理以及学生自我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丁丁.高校班级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09(06):108.

[2]唐燕云.用数据库管理软件Access 进行班级管理小议[J].科技咨询,2007(9):239.

[3]窦彦玲.基于ASP.NET 的班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4):749-751.

[4]张远平.基于WMAP 的班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2012,11(2):82-83.

[5]张洪华.浅谈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班级管理策略[J].商业文化,2011(03):204.

[6]董俊杰,仲倩.3G 信息时代的高校班级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2(04):213.

[7]张伯阳.大学生班级管理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探析[J].社科纵横,2009,24(09):158.

[8]王平安,路振芳.关于班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1(03):97.

[9]张婷婷.依托互联网平台构建班级管理新模式[J].黑河学刊,2011(06):128.

[10][13]朱莎莎.浅谈信息技术手段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20):616.

篇6

【关键词】企业 银行 经济发展

一、政府、银行、企业沟通交流机制的性质

是指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之间通过建立有组织、多形式、制度化的合作,实现货币政策传导的有形化和具体化,有效解决政府、银行、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密切相互关系,推进政银企互动,促进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联动,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政、银、企“多赢”的目的。

二、政府、银行、企业沟通交流机制的主要内容

第一,建立政府、银行、企业沟通交流的组织体系,成立政政府、银行、企业沟通交流机制工作结构。

第二,建立日常联系机制。机制成员单位建立日常联系机制,畅通联络渠道,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议题包括行业主管部门通报政府阶段性工作重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重大产业项目情况等;经济主管部门向银行机构介绍首都企业融资需求及面临的困难;银行机构对政府工作的需求和建议,推介创新产品和服务,金融市场信息等;企业融资需求信息,提出融资的具体要求,帮助银行及时掌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帮助企业及时了解金融产品和服务情况,促进银行业与实体产业协同发展。不定期联席会议根据成员单位需求分专题随时召开。

第三,建立协调联动机制。(1)加强政府部门与人民银行、银监局等相关金融管理部门的沟通与联系,支持金融管理部门加强行业管理,听取金融管理部门对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发展的建议。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分析区域金融业发展情况,研究重点问题,制订工作方案并联合推动实施。帮助银行与金融管理部门协调解决应由北京市解决的重大问题。(2)加强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听取银行发展的需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协调落实相关政策,逐步完善市与区(县)一条龙、一体化、一站式立体金融服务体系。(3)加强与银行业协会的定期联系,借助行业协会的平台和窗口,为银行提供信息、培训等服务。(4)加强银行和企业的沟通交流,为银企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四,建立信息共享机制。(1)建立政银企信息交流和融资对接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政银企信息共享。(2)不断丰富和完善平台服务功能,及时交流银行的创新产品、业务发展动态、政策信息、行业动态及企业诉求等。(3)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及手段,逐步构建成员单位专用网络信息链接平台,方便成员单位及时交流信息。

第五,建立奖励创新和风险共担机。探索建立银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奖励机制和政银企风险共担与补偿机制,鼓励银行创新产品和服务。

第六,建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评价机制。会同人民银行、银监局定期编制金融发展报告,综合分析银行业的经营发展情况等,并研究提出政策建议。探索建立银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定性分析,评价银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鼓励银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建立政府、银行、企业沟通交流机制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信息沟通交流

进一步强化政府对银行和企业的服务,搭建政银企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促进银行服务与企业需求的高效对接,搭建银行业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快速通道。

(二)有利于引导银行业为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引导和鼓励银行信贷资金服务本市重大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行业发展,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和促进银行业为首都文化创意、节能减排、新能源、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等重点行业和领域以及中小企业、“三农”及社会民生等领域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

(三)有利于鼓励和支持银行根据客户需求开发金融产品,稳步推进金融创新

积极创造条件,支持银行根据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并在京先行先试。加强研究,探索政府资金使用新模式和规避金融风险新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和杠杆效应,积极探索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深度和有效结合的方式,激发银行服务企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银行同业合作,不断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联合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监局、市金融局和北京银行业协会等机构超前谋划北京市金融产业发展战略问题、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指导,研究解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组织在京银行开展业务交流,分享先进服务和管理经验,提升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营造良好的金融氛围,促进首都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有利于引导银行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进一步促进银行与北京市各类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创造性地开展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活动,深化银行业对北京实体经济的认识,促进金融与北京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鼓励和引导银行关注首都经济、社会和民生,强化责任意识,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四、政府、银行、企业沟通交流机制的运行

成立政银企沟通交流工作小组办公室,负责机制的日常工作,按季度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不定期依小组成员需要组织召开联席会议,整理并印发会议纪要;负责小组各成员间信息的收集和;负责网络信息交流平台的开发、运行与维护更新;负责与小组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系、协调工作。

各工作小组成员定期向工作小组办公室提供相关信息和材料,研讨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提议召开不定期联席会议等。

五、目前政府、银行、企业沟通交流机制的状况

篇7

李旭先生认为:提升企业内部沟通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积极聆听

聆听没有成本,也无需付出代价,聆听也是最精明的投资,一个善于聆听者,会得到宝贵的智力财富。

聆听员工不同意见和建议,会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聆听与市场一线接触人的看法,会更加贴近市场状况,认真去聆听,就有可能找到失败的原因和症结,可能豁然开朗,会发现以前一直深藏的问题盲点。

管理者的积极聆听也会让员工感觉到自己受到尊重和得到认可,使沟通更加平等,会增强员工的主人公精神。

非正式沟通更轻松

正式与非正式沟通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而非正式沟通则增加有效沟通的开放性。

非正式沟通会少了很多约束和压力,人们在交流信息时更容易畅所欲言和相互激发,从而大大提高活跃的沟通氛围,让员工的积极性也得以提高。

让沟通深入而平等

优秀的企业不仅沟通频率较高,而且沟通深入,彻底,不流于形式。

管理者和员工沟通时给予员工平等的地位,让其感觉到自己得到了重视,这样才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排除地位差异,个人偏见和经验主义,例如,向下沟通比较容易,向上沟通比较有障碍,做为上级应该要知道这一点并进行克服,避免自恃经验丰富,居高临下和别人进行沟通,这会使沟通效果适得其反。

优化内部组织机构

机构越复杂,沟通越困难,信息传达越容易扭曲,变形和失真,致使效率降低,因此,如果组织机构臃肿或设置不合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多头领导,人浮于事,就会严重影响内部沟通。

一:组织架构设置应以实现企业目标为原则

二:各分支机构要讲求协调性

三:要对组织机构进行“体检”

根据实际运营后的绩效表现和运营效率来判断评估其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性。

健全沟通渠道,完善沟通制度

沟通渠道可以分级,分层次,部门内完善定期交流制度,增加交流频率,给予充分的自主权进行非定期会议和讨论,提高员工主观能动性。

部门之间制定定期和非定期的沟通计划,就特定的项目和内容进行目的性讨论沟通,还可以通过建立信箱,短信平台,员工论坛,服务网络等新的沟通渠道,结合传统的面谈,电话,信件等,使员工能够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最佳的沟通,从而提高沟通效果。

要重视员工的参与性,密切结合员工自身综合条件,抓好员工心理,结合员工培训等工作,充分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预期。

改善沟通环境,注重信息化建设

开诚布公,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才能做到思想和感情上的真正沟通,才能接收到全面可靠的情报,以便做出明智的判断与决策。

如果管理者真正要和员工建立亲密关系并使他们热诚工作,那他们就应该从办公室中走出来,抱着真诚的愿望和他们相互交流,并且要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

信息化建设能强化企业内部沟通与交流,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营造富于活力的企业文化。网络办公,能加强企业内部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管理者与基层员工之间的沟通渠道,节约办公成本,使企业内部整体运营效率提高。

这种虚拟性沟通平台的延伸,使互联网时代的组织文化更具备了真实性和有效性,更体现了企业文化的时代价值。

建立沟通反馈机制

完整的沟通必须具备完善的反馈机制,注意观察有效沟通后的反应和行动,并收集可用的反馈信息,为有效沟通做出评判和改进方法。

信息反馈畅通使自上而下的沟通和自下而上的沟通达到平衡,能实现双向交流机制,真正实现沟通的有效性。

篇8

引言

管理沟通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一个企业内部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并达成企业共同目标有着战略性意义。只有沟通好了,才能做好管理,才能意见统一、思想统一,才能上下齐心,共同努力。这些道理虽然人人都懂,但实践情况却难以令人满意。本文将指出个人发现的我国企业管理沟通上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国企业管理沟通存在的问题分析

总体来说,我国企业的管理沟通状况普遍不容乐观。而问题不仅在于个人,还在于企业机制。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沟通双方是思想问题。首先,各层管理者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人物,如果自身存在管理沟通的思想问题,那么整个企业的管理工作便难以顺利实现。迄今为止,仍有一些中高层或管理层领导没有从根本上重视管理中的沟通,没有肯定沟通对管理的强大影响力。其次,员工的思想问题。沟通作为促进管理、促进合作的必要途径,在领导主动沟通的过程中,应该敢于表达,敢于指出,而不是附和领导,讨领导欢心。正是因为双方都有思想问题,才常常出现领导有领导架子,员工有员工样子。也就是等级观念,导致沟通氛围严肃。上级对下级进行发号施令式或考验式沟通,导致单向性沟通。而下级出于对上级的畏惧心理,不敢与上级进行交流,或是出于个人私利,沟通交流时难以谈及内心真正的想法。这样的上下级沟通局限于形式主义和个人主义,对促进企业的管理毫无作用。

2.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笔者认为,只要是能促成企业内部沟通的方式都是有效的,无论正式与否,传统与否,直接与否。但在很多企业,对沟通方式进行了限制。比如,企业内部各部门平常不交流沟通,到正式集体会议才提出,这就是典型的“横向合作难”。再比如,一些企业内部的交流沟通以小道消息、甚至失真消息为主,这样的沟通也称为间接沟通,它的效力远低于直接沟通,还容易导致凝聚力差,团队破裂。此外,还有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造成员工满意度低下、离职倾向严重等等。在中国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在这些不足上表现明显。最后,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沟通方式有待改革创新。

3.缺乏管理沟通的技巧。优秀的沟通技巧可以使双方更有效、更轻松地进行交流,当说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听者则更容易听懂,接受观点,再进行好的指导或是反驳。但在企业的管理沟通中,常常是其中一方的沟通技巧出现问题甚至双方都存在问题。首先,管理者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点:缺乏有效的倾听技巧,缺乏口头及书面形式的沟通技巧等等。其次,企业员工的问题,主要是缺乏合理有效的表达技巧、舒适而有力的言辞技巧等等。但笔者认为,管理沟通的关键还是在于管理者,因为管理者作为主体,只有当管理者制造出轻松平等的氛围,以技巧性沟通带动员工们的沟通积极性时,才能实现最真实、最有效的沟通。

4.缺乏管理沟通的机制。任何行为都需要相应的机制加以约束,才能在各个场合、时间都发挥它的作用。管理沟通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行为,更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如果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没有建立明确的沟通机制,而具有随意性、个人主义,将出现沟通混乱、沟通不及时、沟通有效性降低等问题。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在三点:(1)没有明确的沟通目标,即沟通随意性,涉及范围大。(2)没有固定的沟通频率,容易出现有问题不能上报或者晚报,即沟通不及时且频率不高。(3)没有及时的反馈机制,导致沟通的有效性降低。因为沟通作为双向过程,不仅要求传递到位,还需要及时有效的反馈,才能促成双方达成共识,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

5.缺乏沟通的组织机构。个人认为,管理沟通的组织机构是达成有效沟通的最大保障。它的存在能让企业内部沟通和企业之间的沟通高效有序地进行,保障沟通的频率、质量,从而促进企?I的管理工作,促进形成高效率的企业团队。以学校为例子,现在大多数有条件的学校都有专业的心理咨询部门或者心理咨询教师。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及身体健康,所以需要配备相应的心理教师,在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沟通和疏导。当然,学校及社会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重视这方面问题,是社会教训和实践让他们渐渐明白沟通的重要性。反观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未设立相关的组织机构,甚至都没有设置专人专项负责企业的管理沟通工作。这无疑导致沟通频率和质量都得不到保证,即使进行了管理沟通,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二、解决中国企业管理沟通存在问题的对策

对于以上几个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来解决,主要有以下几点:

1.正确认知管理沟通。正确认知管理沟通,即管理沟通是为了促进企业的管理,提高团队效率。首先,企业的上级和下级都应当重视管理沟通,肯定其影响力。其次,在沟通过程中,上级始终处于高位,应当努力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而不局限于形式。最后,在沟通过程中,上级与下级是平等关系,不是上级对下级的发号施令的单向式交流,不是对下级的考验,也不是下级说好听话的场合。而是领导没有领导架子,虚心听取下级的意见和建议,好的便接收采纳,不好的便进行指导。员工也不拘泥于下级身份,积极与上级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指出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2.整合有效的沟通方式。对于多种多样的沟通方式,应当进行调整组合,最终形成一个系统。在保留原有的有效的沟通渠道后,还应当删除其余的效率低下或是没有实际效果的沟通渠道,然后再进行吸收并实践新型的而人们又乐于参与的渠道。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不仅信息多样化,沟通交流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人们不应局限于传统,拘泥于形式,而要进行吸收和创新。如果在别的企业管理沟通中,匿名型问卷调查法、意见箱、邮件型沟通等等效果佳,那么企业应当结合自身情况,对于好的方法就应该在企业内部试行或普及。当然,能直接交流时选择直接为上。但只要是真实有效的,就都是好方法。而企业管理者应当整合这些方法并形成系统,供员工选择和实施,同时严格要求企业内部的消息传播风气,不得以权虚化或选择性传递信息,不得传播还未确认的信息,不得以讹传讹,传播小道消息。

3.提高管理沟通的技巧。同样,沟通是双方互相传递信息,所以双方都应该有足够的沟通方面的技巧。首先,管理者应当提高自身的倾听技能,足以让员工知道领导在认真听,并中肯地在思考,比如一个细微的点头示意、肯定的眼神、嘴角上扬等等。其次,管理者也应当提高自身的表达技巧,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形式。此外,对于下级说的有道理的,应当给予适当的表扬与鼓励;而对于有差池的想法,给予相应的令人信服的指导。最后,员工应当提高自身沟通技巧,高效率而又谦虚礼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不会使领导抓不到重点而失去耐心,还能有力地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

4.建立管理沟通的机制。以机制对管理沟通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才能避免行为的随意性,才能保证质量。建立管理沟通的机制,才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稳定性。主要需要做到以下三点:(1)明确确切的沟通目标。以确切的目标才能缩小沟通内容范围,提高沟通效率,并及时解决问题。(2)确定固定的沟通频率。固定的频率,同样能够减少或避免沟通行为的随意性,更有效地解决每个阶段的企业内部问题,促进企业的团队合作。(3)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反馈机制的建立才能使沟通成为真正的双向过程,使建议的提出者知晓建议的可行与否,领导决策的实施与否。这样不仅能提高员工沟通的积极性,还能促进企业进步。

5.建立沟通的组织机构。所谓“组织机构”,大到部门,小到专人。但无论大小,企业尤其是我国大型企业内部必须有这样的一个组织机构,才能使管理沟通高效有序地进行。此外,组织机构也是管理沟通机制的实施者和保障者,监督并保障沟通机制的实施。所以,我国企业应当积极投身到建立负责管理沟通的组织机构的工作中去,才能给予管理沟通最大的保障。以有组织、高效率的管理沟通实现企业管理,使企业上下齐心协力,从而达到企业共同目标。

篇9

充分认识中外企业文化融合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2016年8月,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切实推进民心相通,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文明交流互鉴,重视人文合作。”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要按照的要求,坚持文化先行,树立文化引领经济的高度自觉,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渠道,也是世界文明日益多元、相互包容的时代标志。文化传承与创新已经成为各国经济贸易合作的“软”支撑。我国企业积极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各个通道的建设,是建设“一带一路”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体制、法律制度、开放程度等方面各有差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不同的价值判断、市场规则、行为方式、生活习俗,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合作的深广维度、进程时序和企业的营商环境、经营管理的正常运行。文化环境对企业运行来说,其影响力是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的。“走出去”的企业在国际化经营发展的同时,与所在国合作中的多元文化差异、冲突问题也日益凸显。深入进行中外企业文化比较研究,推动中外企业文化融合,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跨文化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搞好“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国企业先进文化建设,将会大大提高“一带一路”战略的安全系数,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撑。

理性识别文化差异

达成彼此文化尊重

推进中外企业文化融合

文化差异包括宗教的差异、历史的差异、价值观的差异、习俗的差异、习惯的差异,还包括语言、思维方式、工作理念、管理风格等差异,涉及伦理、信仰、法律、国际公约以及通行规则等方方面面。文化差异是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条件,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发展。企业要加强文化差异的识别,理性地面对文化差异,消除文化摩擦。以开放包容的文化理念兼容并蓄不同国家、地区文化的精华,滋养自身的企业文化生命,使之焕发旺盛的活力和强健的市场适应力,促进企业双边和多边的合作氛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建设,必然会受到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不同民族的文化都经历了各自独特的历史形成过程,因而呈现出具有本国特色、形态各异的文化特征。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要保持谦虚心态,尊重外方文化,注意人格平等。要尊重对方的政治立场和道路选择,不强求不干涉,平等自主、和平共处,为合作创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学习、尊重各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外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内容。

充分进行文化沟通

达成彼此文化理解

推进中外企业文化融合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宗教不同,只有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让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这些年来,我国与沿线沿途国家的文化交流形式越来越新、内容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这就为我们走出去的企业开展文化交流创造了和谐的氛围。企业要充分利用政府主导或引导举办的各种文化交流平台,加强与其他各国企业的文化交流,相互借鉴吸收,着眼大局,着眼于未来和长远利益,将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统一起来,在文化交流中让企业特有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沟通方式与世界接轨,共同创造新的管理文化。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60多个,人口40多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在,繁多,人与人之间由于利益不同、观念不同、信仰不同,难免会发生冲突和矛盾。中国企业要努力了解和掌握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外名胜古迹、哲学宗教、音乐绘画、社交礼仪等,这样才能成为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学习先进文化的先行者和推介中国文化的志愿者。我们要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国情和投资机会,研究各国的传统和企业文化,研究与不同国家企业不同的合作方式。

企业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力军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走出去”的企业不仅代表着企业自身,也代表着整个国家。美国企业,尊重个人价值,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提倡竞争精神、务实精神,鼓励创新、利益共享。德国企业,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重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德国制造做工严谨,这使得他们在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占有特殊的市场份额。这些国家的企业走出去,毫无疑问也将国家的软实力散播到了世界各个角落。因此,中国企业,尤其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提升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助力添彩。良好、充分的文化沟通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化解文化冲突。通过沟通,要让世界认识中国和中国企业,读懂中国和中国企业,知道中国企业的理念和规则。同时,要深入了解所在国的文化和企业文化,熟知外国企业的理念和规则,知道国际通用的规则。要努力了解东道国的语言与非语言沟通的差异,并建立起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有形或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的组织与渠道,针对既存的文化差异和文化障碍,建立起良好的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协调机制、沟通机制和交流平台,以便及时有效地化解文化障碍。企业之间的合作,关键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要注重与相关合作企业核心人物的交流和沟通。为提高文化沟通效果,可建立技术交流、学习机制,以技术交流、学习为载体推动文化沟通;建立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拓展文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各种活动机制,多层面促进文化沟通。

找到最大“公约数”

达成彼此文化共识

篇10

关键词:企业 网络时代 员工管理 管理机制 网络管理

时下,QQ、MSN、微薄、百度、淘宝等网络工具,已深入人们日常生活之中,人们通过这些网络工具交流沟通着,表达着自身的喜怒哀乐,网络的力量已蔚然兴起,不容忽视。

一、建立企业员工网络管理机制的背景和意义

自从20世纪末互联网兴起之后,一场波及全球的互联网革命随之发生,互联网迅速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如微软的崛起、淘宝的壮大、互联网社区的发展等等,网络经济、网络文化已成为当今社会举足轻重的虚拟力量。同时,人类社会网络的宏观发展大势在微观方面也得到充分的反映,以企业为例,企业网站、企业OA办公系统、企业论坛等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越来越多的行业单位“涂抹”上了网络元素,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成为各路网络达人,如各企业员工自发组织的企业内部员工QQ群、圈子等。从管理学角度来看,企业探索建立企业员工网络管理机制,可以适应人类社会网络化所给企业内外带来的种种影响,对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管理水平很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有力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应对网络化对企业内外部带来的市场竞争挑战、员工管理挑战、网络文化挑战等等,创新企业管理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可以探索出新型的网络化员工管理机制,可以顺应广大员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沟通的需求和欲望,与时俱进地进行员工管理,凝聚人心,调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效率水平。

二、建立企业员工网络管理机制的研究和探讨

企业员工网络管理机制的建立,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程,需要企业领导者从网络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从员工最为喜欢熟悉的网络交流沟通方式工具着眼,从领导小组、员工微博群、员工QQ群、企业员工吧、企业员工网络管理制度等的建立入手,搭建管理机制。

(一)成立企业员工网络管理领导小组

企业管理层,要结合自身管理机构情况,成立企业员工网络管理机制建设和领导小组。选取一名主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领导负责,并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企业下属各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负责企业员工网络管理机制的策划、建设、管理和推广等,为企业员工网络管理提供组织、资金、人力、物力保障和支持。

(二)搭建企业员工网络沟通平台渠道

1.建设企业网络论坛社区

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相应地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网站,作为企业在网络社会中的窗口平台。但是,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是,许多企业虽有网站,仅仅限于企业宣传介绍等方面,相当于企业在网络中的“宣传版”,几乎95%的企业没有在网站中建设供企业员工学习交流的论坛社区,知名的企业论坛交流平台更是无踪可寻。因此,建议企业充分挖掘企业现有网站平台,搭建建设企业网络论坛或者社区,为企业实施员工网络管理提供支撑,为内部干部员工交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2.组建企业员工交流网络渠道

一是组建新浪微博群和QQ群。从网络沟通交流工具来看,新浪微薄和QQ已成为网络生活中的重要交流沟通工具,不少员工,尤其是80后、90后的员工对这些工具的使用十分热衷和喜爱。企业在建设企业员工交流网络社区的同时,要鼓励员工申请相应的微博和QQ号,并通过微博群和QQ群的方式将企业员工的微博和QQ统一组织起来,形成企业名副其实的网络“组织”。二是创建企业员工百度吧。从人气度来讲,随着百度成为国内搜索引擎的龙头老大,百度贴吧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青睐。企业可以通过在百度创建员工贴吧的方式,引导员工加入本企业的百度吧,将企业员工聚拢在一起,进行交流沟通。当然,企业也可以结合自身企业实际,打造其他的员工网络渠道。

(三)制定企业员工网络管理制度办法

企业员工网络管理机制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将员工聚拢联系起来,对于这些网络平台渠道等的建立,企业要通过制定制度的方式,导之以法,使之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辅助系统。其一,要安排各部门的负责人和企业中的活跃分子成为网络管理体系中的管理员或召集人,负责对网络管理系统的管理。其二,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工作期间和空闲时间的员工网络行为进行规范。其三,要定期通过网络开展各类网络沙龙,选取例如“如何为企业做贡献”、“大家怎么看企业发展”等为主题的网络研讨活动,调动员工参与企业发展建设的积极性。其四,对网络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员工,企业要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表彰员工的表现,定期评选企业“网络达人”、“网络之星”。其五,要逐步探索将企业现实管理中的组织架构与网络组织管理一体化的问题,最终形成现实管理和虚拟管理的有机统一,整合企业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晓涛,石金涛,郑兴山.织好员工社会关系网――谈员工的社会网络管理[J].企业管理,2006年8期

[2]吴序祥.利用网络管理人力资源 [J].长三角,2009年6期

篇11

    谈到报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之前的研究者往往更多是聚焦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个具体模块,而忽略了企业的沟通机制,尤其是内部沟通机制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对报业内部沟通机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及内部沟通机制的提升对策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企业内部沟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是一门沟通的艺术,从一定意义上讲,沟通就是管理的本质。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企业的沟通分为外部沟通和内部沟通。内部沟通是企业提高效率和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要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以强有力的企业内部沟通网络及时、准确、精要地将企业的目标及由此产生的具体措施与员工分享,以获得他们的理解、认可与支持。而作为企业管理核心之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更是直接以一刻也离不开沟通的人为管理对象,可以说沟通尤其是企业内部沟通状况,直接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败,也对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否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沟通的功能从管理的角度看主要有交流、协调、激励、控制等作用,主要表现在:

    1.交流功能

    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将能有效地整合情感要素,充分尊重员工的感情需求,使员工能够达成精神层面的充分交流,以调整好自己的位置、行为的位置和心态的位置,从而在员工内心深处激发起对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创造一种良好、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从而推动企业文化的形成。而这也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2.协调功能

    良好的内部沟通有助于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从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首先,通过有效的沟通,人力资源参与组织战略的形成。其次,有效沟通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再次良好沟通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

    3.激励功能

    沟通激励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非薪酬激励。良好的内部沟通,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有着较高的员工参与度,有利于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满意度,减少人才流失。此外沟通还是绩效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管理工具,它贯穿于整个绩效管理的四个环节——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结果的运用。可以说绩效管理就是上下级间就绩效目标的设定及实现而进行的持续不断双向沟通的一个过程。

    4.控制功能

    内部沟通是组织内部各层级之间信息流通的重要手段。通过申诉、举报等方式,企业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形成一种无形的机制,对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实现内部控制功能。员工有了发表自己意见的正式途径,也有利于员工的心理健康。

    二、企业内部沟通的种类和形式

    企业内部沟通根据传播的方向可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行沟通;根据传播媒介可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从沟通的有效性上分,沟通可以分为有效沟通和无效沟通;从管理角度分,沟通可分为战略型沟通和战术型沟通;从沟通的广泛性上分,沟通可以分为个人沟通和群体沟通等。

    目前企业内部沟通常见的形式有:

    1.面对面交流 。面对面交流是最常见的沟通交流方式,上下级之间布置、报告工作,同事之间沟通协调问题,经常都采用这种方式。

    2.电话。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借助电话这一传播工具进行的有声交流方式

    3.会议。定期不定期的举行会议是内部沟通的重要方式。

    4.文件。公司下发有关文件是典型的下行沟通。对于与员工利益密切相关的或者需要员工共同遵守的文件,必须与员工进行彻底沟通,确保执行到位。

    5.业务报告。报告无论是口头上的还是书面上形成文字的,都属上行沟通,一般需要批复或口头上给予反馈,从而形成上下信息交流上的互动。

    6.内部报刊。很多企业都通过办内部报刊来增进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

    7.举办各种活动。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各种劳动竞赛、讲座、专题培训等,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与员工及同事之间的沟通。

    8.内部办公系统、电子论坛、即时通讯系统。这些电子交流平台在方便办公的同时,也使内部沟通和员工交流更加便捷和顺畅,节约了沟通成本。

    除了上述形式的沟通之外,对于非语言沟通也应引起我们重视,比如面对面交流时的双方的穿着、举止及其相关礼仪也非常重要,会直接影响企业管理过程的效果。此外,员工对办公环境、工作气氛的感受,其实也是一种沟通。

    三、报业内部沟通机制提升的对策及思路

    我国报业作为一门行业和产业,具有其特殊性。它脱胎于事业单位体制,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内部经营体制的改革,如自办发行、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等。1996年1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挂牌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家报业集团,标志着中国报业进入集团化经营时代。随着报业集团化经营的发展,通过自主发展和兼并重组等方式,报业集团的规模越来越大,内设机构和下属单位增多,容易造成内部条块分割严重,内部沟通不畅,交易成本上升。为有效提升内部沟通,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沟通标准

    任何的沟通只有在有了标准的情况下才有意义,而衡量任何沟通活动的意义,都会最终追溯到企业的战略和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媒介形态的不断出现和发展,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发展迅猛,传统报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很多单位薪酬待遇相对下降,导致员工的士气受到打击,容易产生一些消极和低落情绪,优秀人才流失现象加剧。在此情况下,通过令员工聚焦于集团的目标,集团可以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起以目标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从这个方面来说,企业必须首先要构建好自身的业绩管理体系,通过设置明确、科学的业绩目标,用以指导企业行为,包括沟通行为。

    2.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

    如果组织机构过于庞大,中间层次太多,那么,信息从最高决策传递到下属单位不仅容易产生信息的失真,而且还会浪费大量时间,影响信息的及时性和沟通效率。有的学者统计,如果一个信息在高层管理者那里的正确性是100%,到了信息的接受者手里可能只剩下20%的正确性。为此需要加大力度,对报业内部行政、采编及经营单位的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力度,尽可能减少管理层级,实现扁平化管理,从而提高运行效率,降低沟通成本,减少沟通壁垒和障碍。

    3.强化内部培训

    强化培训是为了在企业的内部构建一种统一的沟通风格和行为模式,减少因沟通形式不一而造成的摩擦。通过培训可以将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固定下来,形成大家一说出口就能被理解的企业话语。参照GE等跨国企业的做法,目前国内的华为、腾讯等公司,都组建了企业大学或学院,负责对员工进行各种培训。通过这些培训,一方面让企业管理人员学习必要的管理技能、业务技能、沟通技能等;另一方面也统一了大家的意识和管理理念,为企业内部的有效沟通与执行奠定良好基础。

    4.健全内部沟通渠道,完善反馈机制

    尤其要重视网络等新的传播手段和沟通渠道的作用。此外一些以前不受重视的非正式沟通,如今发挥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比如现在所流行的柔性沟通是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个人和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沟通活动,更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企业发展的需要。 此外,企业还应注重沟通反馈机制的建立,使自上而下的沟通和自下而上的沟通达到平衡。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从新员工进入公司到被任用、从员工成长到期间的异动、乃至离职,沟通可以随着员工的系列变迁过程细分为“入职前沟通、岗前培训沟通、试用期间沟通、转正沟通、调岗沟通、定期考核沟通、离职面谈、离职后沟通管理”等八个方面,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员工成长沟通管理体系,以改善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公司领导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5.积极应对员工队伍多元化带来的影响

    在报业转型过程中,人才的需求结构与原有业务格局和人才结构反差较大,原本不受重视的经营管理、技术开发、财务管理、审计、法律等人才需求空前旺盛,但这些人才恰恰是集团短缺的人才。为了在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多元化的员工队伍所产生的能量,包括年龄、性格、国籍、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员工队伍的非同质性程序越来越高,需求也更加多元化。而人力资源管理者应更加注重培养与这些多元化背景的员工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多元化员工队伍的能量,进而提升集团在外部的形象和声誉,在留住人才的同时,也吸引外部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会计控制会计信息质量企业管理

引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对企业发展来讲非常重要,同时企业的会计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又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认识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以及重要性并落实各条保证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对企业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以及问题

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有以下几点:第一点,会计信息质量决定内部会计控制的质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依赖于较高的会计信息质量,如果会计信息的质量过低,则会造成内部会计控制失真,达不到企业的要求。第二点,优化企业内控体系。一方面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能够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有效监督,另一方面会计信息质量又能够充分的检验内部会计控制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从而促使企业从管理层面不断优化自身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有以下四点:(1)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机制不完善。(2)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目前企业还有一部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满足不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这就给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带来了不利影响。(3)企业会计信息沟通体系不完善,,由于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的企业都缺乏信息沟通体系。(4)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大部分的企业对待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有意忽视的态度,这就造成了监督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二、保证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措施

(一)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机制

完善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机制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点,企业加强对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视。企业的重视不足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的原因之一,提高企业管理层的重视程度有利于管理机制的完善,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第二点,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建立不同的会计控制管理机制。由于每一家企业都有着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特点,所以针对这些不同点就要对管理机制进行不同的改动,这样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二)加强监督管理

加强监督管理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点,制定监督管理制度。第二点,使企业的监督管理制度有效落实。为了维护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保证股份公司财产不受损害,促进和加强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防止和减少错误和舞弊给公司带来的损失和浪费,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会计信息准确及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了公司的监督管理制度。

(三)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点,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促使其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第二点,引进专业人才。专业人才的引进能够带动企业会计人员的技能学习,通过互相交流提升企业会计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为了贯彻落实财政改革要求,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财务中心在北京举办两期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来自中央党校及知名院校教授、软件公司及银行人员分别就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政府会计准则及制度、总局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务操作及银行相关业务进行了培训。总局直属事业单位及各改革试点项目协会的会计人员共270人参加了本次培训。通过这次培训和会计人员的认真学习,会计工作人员学以致用,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认真落实财政改革的各项要求,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质。

(四)建立完备的信息沟通体系

建立完备的信息沟通体系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信息沟通。第二点,确保所沟通的信息准确有效。宁波专员办为加强财政预算监管,贯彻事前、事中监督理念并体现监督与服务并重,通过搭建沟通桥梁、建立宣传交流平台,多维度构建交流沟通平台体系,实现属地中央基层预算单位监督日常化,取得良好效果。从2012年开始创立《综合财政监管工作通讯》,开设了“监管动态”“典型案例”、“法规介绍”和“政策答疑”等栏目。它既是专员办开展监管和服务的媒介,也是专员办与中央基层预算单位之间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刊物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出版,同时结合重大政策刊发特辑。,开展座谈会,座谈会通常以分片的形式展开,一般每年一次,时间相对固定。如金融类预算单位一行三局的年度座谈会,集警示、培训、交流、规范于一体。主要内容包括监管情况的通报、对共性问题的规范要求、对预算单位近期政策制度的解读和答疑、听取监管对象对我办监督的意见建议。通过座谈会的形式将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明确,并给各单位整改提高的机会,也受到了各单位的好评。在采用传统方式的同时,借助科技信息化的手段,建立即时交流的渠道。建立QQ群的目的是促進监管关系双方以及监管对象之间的交流、即时传递监管信息、回复咨询和开展讨论。通过以上方式的综合运用,宁波专员办与中央基层预算单位之间的交流沟通体系初步形成,是事前事中监管模式的有益探索。一方面通过不定时的政策制度、监管信息、违规案例警示的推送,保持了持续高压的政策宣传态势,使得各预算单位始终感受监管力所在,增强了预算执行的规范性;另一方面,预算单位也养成了日常工作有报告、重大事项有请示的习惯,使得以前需要现场调查、审核、核查才能关注或发现的问题,提前到事前的交流沟通中加以解决,提高了监管效率。同时,将交流平台也是服务平台,通过及时宣传解读政策法规、帮助解答疑问等,规范预算单位的财务行为,提高其预算管理水平。

篇13

国内外关于思政教育的情理互动机制引起了相当的重视。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实际应用机制。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新一代的学生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社会,沟通与交流的方式也有着根本性的改变。作为个人主体越来越强调个体个性的突出与发展,一般的说教与灌输的思政教育方式难有实效。情理互动机制所强调的正是深入学生生活,主张以学生为主体,依靠主体调动自身的价值观和认知,充分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情理互动机制扮演的往往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通过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设置情景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政教育的目标很广泛,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建立、世界观构建、人际关系处理、理想目标培养、情怀素养的引导等都在其范畴之内。教育的内化效应是情理互动机制的立足点,国外在实际的互动机制应用上有着很好的实效。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在机制建设与探索上都更为成熟。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提供了一个信息环境。对于教育体系而言,学校不再是知识信息的唯一的、主要的来源。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网络环境之下,学生交流沟通的方式都习惯以互联网媒介为基础,以至于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都与互联网相契合。但是对于正在成长阶段的学生,各种观念、价值取向等都没有稳定成型,容易受到影响与引导。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虽然能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信息资源但同时也容易对学生形成不完全正确的诱导。这对于思政教育就有着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都习惯于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与感情交流,这正好成为思政教育工作的突破口与着力点。情理互动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网络互动开展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这种机制的实现必然符合学生的情感。当下,QQ、人人网、校园BBS、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等,都成为学生交流的主要阵地。多元的交流平台与交流环境,既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手段,也充分实现了个体自主价值实现。基于互联网建立情理互动机制,可以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主动与被动的转换,增强教育效果。受教育者在思想、思维、行为方式、道德、审美、意志等方面都能在这类的机制下得到深刻的引导与转变。

二、互联网环境对思政教育互动机制探索的积极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对以往的思政互动机制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无论是从教育资源的掌握,还是从学生适应的有效互动机制角度来看,都对思政教育的改变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首先,互联网环境为互动机制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互联网因其新奇的形式与丰富的资源而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网络媒介的形式也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形式,声音、文字、图片、视频等,QQ、BBS、人人、微博等平台都是学生活跃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课堂以及学校的教育形式中,这些平台都能够被思政教育充分利用成为主要的思政教育阵地。思政教育融入互联网业必须改头换面,一改严肃认真的说教形象,形式不一而足,但是要符合互联网特征。可以采用当下互联网上流行的图片、视频、焦点人物与事件。内容丰富多样、形式活泼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取得认同,教育才能直达学生心底。其次,互联网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除了学生对互联网有浓厚的兴趣外,互联网的虚拟特性为教育者与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可互换的、民主的交流平台。当前,众多高校、中小学都在网络上开设有专门的校园论坛、留言板等,学生可以在上面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以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都大有裨益。通过网络沟通更容易使学生接受,沟通交流的效果当然更加有效。

三、互联网环境下情理互动具体机制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定的社会群体用一些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影响力,使其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都符合该群体的行为规范、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提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并且能够在自身客观世界得到改造的同时,也改造好主观世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者将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给学生,进而对他们产生影响,从而提高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过程。

(一)整合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建立思政教育机制各阶段的教育单位手中都拥有者丰富的教育资源,这其中就包括互联网信息设备。可以说,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已经具备基础设施条件。不同教育阶段的学校拥有的网络规模与平台可能数量与质量有所不同,但是这不影响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针对性地利用资源优势建立互动平台与互动机制。当前,绝大部分学校都拥有自己的网站,其中包含各类BBS、论坛、留言板以及各个下级单位的网站、群、论坛等,这些都是学生较为集中活跃的平台。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思政工作是容易实现的。在新媒体出现之前,思政工作队伍当然已经有了相当的工作经验累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首要要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环境是一个外部条件,对于任何系统来说都是这样,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也不例外,这种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既是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也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可以说创造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思政互动机制的工作思路、工作条件、流程以及措施和教育环境都有相对成熟的认识以后,就可以知道,思政工作在互联网中的开展只是在形式上的创新,工作目的与工作思路仍然是没有改变。那么如何整合网络资源为思政工作所用、如何提高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如何在网络的基础上创建契合学生心理的互动机制就是思政工作人员要重点考虑的。

(二)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情理互动网络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原有的QQ、MSN、飞信、人人网等等都成为主流的学生交流平台与交流手段,而近来微信、米聊、微视频等又成为学生的网络新宠。思政教育要搭上网络平台的快车,不断与时俱进。具体的网络互动机制的开展需要依赖这些平台与手段展开。当代各年龄阶段的学生更习惯于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观点。这种论坛与热点事件帖子都逐渐走入学生的视野成为学生吸纳观点态度、表达自我的一种形式与手段。基于此,思政教育的互动机制开展大有可为。思政教育也可以开设论坛、建立讨论群、设置留言板等形式开展与学生的情理互动。通过这些形式,发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思想政治讨论,充分表达自身的观点与想法,在讨论与互动中实现对学生的观点与态度的影响。再加以适当的引导与干预,达到正确影响学生的目的。当然,这一机制的实现并非简单的一成不变的,对于形式的创新与平台的跟进是十分重要的。思政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微电影、视频剪辑、视频配音等形式。平台的跟进要紧跟时代,网络新产品的推出应十分迅速,选取学生最为喜爱的、学生较为集中的平台作为思政教育开展的阵地。

(三)结合网络热点话题作为素材,开展情理互动思政教育选取的题材并不一定要拘泥于党国大计这些过于宏观的事情。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热点集中的、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事物都可以成为思政教育的题材。学生身边有好的坏的事情都可以选取到网络上,发动学生进行讨论,当然题材的选取与加工要通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审核,叙述的方式与角度要利于学生教育。对于网络上较为热点的话题与人物,通过论坛帖子、BBS等都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通过讨论,一方面可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可以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判断。通过这种模式与机制的多次实施,形成相对固定的讨论机制。思政教育工作人员要主体定调与营造氛围,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网络讨论自由,把握住大致的讨论方向。同时结合个别学生针对性地指正与交流,力求达到全面而深刻的教育效果。

(四)全面创新思政教育情理互动机制载体传统思政教育方法如同确定了初始条件就可以按公理一步步地推理和预测出来的“拉普拉斯妖”一般,容易脱离实践生活而自我封闭。在互联网时代,因为多元化思想的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都已经认识到思政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或训练,也不是数学公式,而其实更加类似于一种生成和发展,所以以对不可逆性的全面认识为前提,正视曾被视为“噪声”的不确定性,采用开放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实效和活力。除了上述的MSN、email等交流讨论形式,学校网站、校园BBS、各级QQ群等都应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一方面,在现有的网络平台上积极创新交流模式与交流平台。部分学校已经实现了诸多网络栏目的创办,成为思政教育的主要形式。“校长信箱”“回音壁”等网络栏目都已经取得不俗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原有平台之外,开创一系列的栏目与平台,诸如网络时政事件收集,系列网络评选活动、校园网络文化节等都可以在这些载体中,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潜移默化地完成思政教育。

(五)提升学生网络素养,提高学生互动参与的积极性思政教育最为根本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自身的价值观体系。所谓网络素养就是使学生具有独立甄别网络信息,判断信息价值,规范网络行为的个人能力与修养。思政教育的情理互动机制的主体是学生,同时学生也是参与主体,互动机制实现的基础。互动机制的实际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参与积极性。从这个角度来讲,创新互动形式、选取互动题材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从情理出发,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否在互联网背景下,紧密贴合网络,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成为能否激发兴趣从而接受思政教育的关键。

篇14

关键词:核心企业主导 技术创新联盟 稳定性控制模型 稳定性控制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021-03

一、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技术产品的研制逐渐表现为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对技术、人才及组织形式等各方面的要求逐渐提高,技术的突破与创新越来越依靠学科间和产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作为一种新型的联盟模式,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未得到迅速的发展,联盟未达到预期目标而解体的比率高达30%~50%,我国联盟的失败率还处于较高的水平。因此,研究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控制问题,对该联盟今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目前,许多学者对技术创新联盟的稳定性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关于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研究文献尚不多见。Hennart率先应用交易成本理论对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内生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技术创新联盟与直接投资或并购相比更有可能失利,投入的资产会对联盟稳定性产生极大的影响作用。Inkpen对技术资源的投入和共享与联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在竞合之间做出选择对于联盟稳定性的有重要作用。Das和Teng提出合作与竞争、长期定位与短期定位、刚性与灵活性三组重要的对抗力量彼此互相作用,将会对联盟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陈菲琼、范良聪从合作与竞争的视角分析战略联盟稳定性。蒋樟生、胡珑瑛研究了不确定条件下知识获取能力对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影响。邢乐斌、王旭等研究了基于资源投入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问题。

二、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控制内涵

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要求联盟成员之间能够实现技术上的互用和互换,在此基础上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合作。因此,可以将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看作是一种知识产权契约型的联盟。对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的稳定性进行控制主要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与非正式、内部与外部制度安排来协调联盟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该联盟决策的科学性,从而维护每个联盟成员的利益,进而使该联盟得以稳健运行。

(一)重视盟员之间的交流协商

对于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这种契约型的网络组织而言,在联盟稳定性的控制中,一方面,虽然联盟成员之间有着合约关系,但同时也有市场因素的介入或者其他社会关系的潜入,所以,联盟成员之间的技术研发活动除了要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盟员彼此之间也要在联盟治理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和适应,以保证联盟动态的稳定;另一方面,由于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缺乏一个正式组织的权威结构,因此,无法对盟员参与者的权、责、利发挥作用,这就需要盟员在合作与依赖中协调盟员参与者的权、责、利关系,在冲突或矛盾中维护盟员的利益以及该联盟的整体功效,进而保证联盟的稳定性,使盟员在联盟稳健发展的同时分享合作所带来的收益。

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的成员关系是建立在有意识的协调努力基础之上的,需要盟员之间进行努力的协调,若没有这种努力,该联盟将不稳定甚至会发生解体的现象。同时,在该联盟中的资源配置、利益分配都需要盟员之间进行交流协商来解决。所以说,该联盟稳定性的控制重在盟员之间的交流协商,而不是互相之间的权利制衡。

(二)重视该联盟稳定性的控制机制

从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的情况来看,要保证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得以稳定、有效的运行,必须要有稳定性的控制机制来加以保障。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能否得以稳定运行,关键在于其稳定性的控制机制能否保证联盟各个成员在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契约的条件下产生机会主义行为,能否保证联盟各个成员之间能够持续保持同步互动且稳健有效的合作。联盟稳定性的控制机制可以有效地阻止盟员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而缺乏有效的联盟稳定性控制机制则易导致盟员之间发生利益冲突,破坏联盟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破坏联盟的稳定性。因而,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控制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是保持联盟稳定运行的核心。

三、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控制模型

(一)控制的主体

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的控制主体不能仅仅局限于核心企业,它应该包括政府、核心技术的所有者及联盟的利益相关者。许多技术项目的实施都离不开国家政府政策的支持,当然也离不开政府等部门的资金支持,所以我们说政府也成为了控制该联盟的主体,代表着社会公众的利益。为了避免出现核心技术这种专用性资产被套牢等机会主义行为,政府可以授权于核心技术所有者部分控制权以维持该联盟的稳定。

总之,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的控制主体主要还是那些对联盟进行了专用性资产投资的利益相关者,即包括其他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在内的非核盟员。

(二)控制的客体

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的控制客体指的是该联盟控制的对象以及范围,也就是控制主体作用的对象,严格来说是联盟内部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只有对各种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面控制,才能保证联盟正常、稳定的运行,解决在联盟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保证其稳定性。

(三)控制模式

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作为一种网络组织之间的一种合作形式,它包括合作研发、技术学习以及技术交易等多种形式。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的一项新技术、新产品的合作研发可能要持续数年,其强度较强一些,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垂直联结的模式,在上下游的关键技术方面进行协作。

垂直联结对联盟成员之间的技术要求比较高,而且每个盟员所掌握的技术是该项技术创新、研发链条上的不同环节的关键,那么在这个链条上,联盟控制模式的关键便要取决于核心企业的实力,特别是核心企业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实力,核心企业通常都会以自身的技术能力、技术基础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力对其他非核盟员进行内部化。而进行水平联结的盟员之间的联系更多的体现在成本分担,风险共享上。此时,联盟的控制模式是一种市场交易,尽管联盟成员的技术实力有强弱之分,核心企业掌握该项技术开发链条上的关键、核心技术,但是盟员之间更多的是进行利益的均分,共同控制联盟的运作。

(四)控制模型

基于上述对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控制的理论分析,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模型。

四、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控制机制

(一)基于联盟稳定性的正式控制机制

1.利益分配机制。在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中,体现了核心企业的核心地位,核心企业掌握着核心技术,具有一定的资源与信息的优势,其他成员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而参盟,归根结底还是想学企业所掌握的核心技术,也因此,对于利益分配方面,其他联盟成员相对于核心企业来说处于的是一个弱势地位。而已有的研究多数都在假设联盟中的各个盟员都处于平等地位的基础上进行建模研究的。但由于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的特殊性,在联盟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容易出现强权管理或权利控制的现象。这样一来,在强权管理的机制下容易导致联盟利益分配不均,进而影响了盟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引发冲突和矛盾。所以,为了保持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能够稳定的运作,一般来讲容易出现以下两种情形:一是导致联盟某成员所得的额外收益源自于联盟另外某成员的额外支出;二是联盟某一成员总是提供无偿服务,进行积极配合,却没有收到相应的收益。

以上的分析中告知我们,要想解决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收益分配公平性的问题,关键在于该联盟中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必须要清醒地意识到这个联盟是由各个盟员组成的一个利益共同体,它的建立是为了赢得基于分配公平的利益,因此,联盟成员之间需要建立某种机制来进行协调,以谋求更多的收益。组成该联盟的成员之间是彼此依赖、彼此扶持的关系,因此,单个盟员的利益最优化是不能够代表联盟中每个盟员的利益最大化,若联盟的整体未能达到利益最优化,那么单个盟员的利益最大化也是难以实现的。为了保证联盟整体利益的最优化,联盟的各个成员特别是强势的成员都必须要有局部利益服从总体整体利益这种观念。

2.技术交互机制。构建该联盟的技术交互机制能够使盟员之间能够进行技术的传播、交流和学习,以促进联盟内盟员之间的技术信息的流通性,增强技术的获取性,从而增强盟员对该联盟的信任感,对联盟的稳固具有一定的作用。

在联盟中,盟员之间的技术交互是一个能够让知识获取得以进行的渠道。一方面,核心企业与非核盟员之间进行的是一种特殊资源的交易过程,核心企业具有的核心技术能力具有异质性,而非核盟员所拥有的技术对于新技术的研发提供配套服务。盟员之间为了共同的目的进行技术资源的交换,实现有效的吸收并掌握对方技术知识。当知识发生转移时,就为盟员获取知识提供了一个技术知识传播、交流、学习的平台。

技术知识交互机制对联盟的稳定性乃至成功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于该联盟中技术转移的研究关注点在于技术知识传播方与技术知识接收方的特点。核心企业所掌握的核心技术是内嵌,所以需要非核盟员在技术知识接收之后进行有效的实践,这样才可能在此基础上理解核心技术。

3.组织学习机制。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的组织安排是两种趋势聚合的结果:第一是盟员开始意识到技术的创新对盟员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影响;第二是盟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有了新的革新,开始交流知识较为丰富、质量较高的内容。技术创新的速度十分快速的,因此,盟员所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越来越大,直接影响了联盟的稳定程度。为了确保该联盟的稳定性,我们需要在联盟中设立学习机制,通过彼此之间的学习,进一步产生联盟成员之间组织学习的协调性。

组织学习是对全体盟员、全体部门的要求,并不是针对某些人或者某些部门。知识只有掌握在更多人的手中,才能使其效用最大化。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知识在联盟中的流通,对所学知识进行评判、选择和重构,使联盟内的成员能够在知识共享的同时对知识加以有效的使用。一方面,每个联盟成员都要对自身内部的知识进行整合,在未来与他人合作时具备知识溢出的能力;另一方面,联盟内部各个成员应互相配合,协同努力,将自身的知识与他人的知识融会贯通,增强联盟整体的知识储存量,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

4.管理发展机制。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的管理发展机制,指的是在该联盟这个组织中其管理具有的结构性、系统性及其运行的机理。该联盟的管理发展机制本质上是其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运行及发展的原理,是决定该联盟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任何组织的内部结构、功能都是既定的,必然要产生与之相应的管理机制,联盟也不例外。该联盟的管理机制一旦形成,就会按照一定的秩序能动的、自发的诱导和决定该联盟的今后行为。联盟成员本着研发出新产品、新技术的目的,同时要增加各个盟员高层管理者之间的沟通频率,鼓励盟员进行协商以解决影响联盟稳定性的问题。

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的管理发展机制是由该联盟的结构决定的,联盟在发展过程中改变了其基本构成方式或结构,就会相应改变管理发展机制的作用效果,应当建立关于该联盟的管理和发展的合作部门,改变以往的体制,本着的原则,采取创新形式的组织机构进行较为弹性化的管理,联盟所隐藏的不确定性要求强化联盟管理发展机制的建立,以此加强盟员之间的沟通合作,同时也要增加各个盟员高层管理者之间的沟通频率,鼓励盟员进行协商以解决影响联盟稳定性的问题,使联盟在运行中尽量降低风险,确保该联盟的稳定,所以我们必须要强化联盟在管理发展中的机制。

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虽然强调的是进行技术上的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但是联盟观也强调联盟成员以及各个盟员高层管理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要注重联盟全方位的关系调整与和谐,要提倡联盟的稳定性,对联盟稳定性的控制也要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调控。

(二)基于联盟稳定性的非正式控制机制

1.文化协同机制。文化协同机制是必须要在建立在该联盟的文化体系之中的,以便更好的维系联盟成员之间的互动以及合作关系,进而在更深层次上推动联盟的稳健发展。联盟稳定性的实现必然会伴随着文化的协同。文化协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相互之间的作用和结合。在此过程中,盟员具有共同遵循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的协同也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由于盟员彼此之间的文化具有差异性,因此,联盟需要构建文化协同机制整合联盟成员的文化,进行跨组织边界交流,进而保证联盟的稳定性。

文化有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和技术规范这三个范畴。正式规范通常指的是联盟伙伴的价值观以及判断是非的标准,其引起的差异性较为顽固,需要形成新型的价值观来慢慢克服。非正式规范是联盟伙伴的风俗习惯等,这可以通过盟员之间较长时间的沟通交流加以克服。技术规范则可以用组织技术知识学习、培训手段来改变。无论哪种范畴的文化,每个联盟成员都需要在保留自身文化特点的基础上,把自身文化和联盟伙伴的文化相互理解、相互适应、相互沟通和相互渗透,做到取长补短,文化优势互补,形成一种成功的、优秀的新型联盟文化,提高各个联盟伙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实现文化的协同,可以使联盟的稳健发展有其独特性的文化底蕴支撑,便于联盟的进行管理,进而在联盟管理过程中减少文化差异风险的出现,稳定联盟的运行。

核心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资源优势,更容易使其他盟员放弃自己的文化体系,自动成为核心企业的有机组成一部分。但是,核心企业要尊重其他盟员自身的文化,要保持沟通合作,不能强硬地让其他盟员融入自己的文化。若盟员之间产生分歧,应尝试从对方的观点切入进行分析,而不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人,需要做到,以免影响成员之间关系的稳定性,进而对联盟的稳定性产生不利的影响。

联盟中存在不同的文化,会对盟员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利于盟员之间建立的良好伙伴关系。为了使各个盟员的文化协调统一发展,建立文化协同机制是必要的,当然,文化的协同也是培育稳定的盟员关系的最好途径。首先,文化的协同可以降低盟员互相之间的摩擦和不必要的误解,这样才可能建立稳定的互信关系。其次,文化协同可以通过培训来实现,以增强盟员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使每种文化在该联盟互相渗透、互相影响,通过彼此之间的学习,确保联盟文化的认可性。所以,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的文化协同机制应在充分认识联盟内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各个联盟伙伴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了解和适应,进而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新型的联盟文化,那么这种新型文化就是联盟稳定性管理的重要基础。

2.交流机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清楚地表明:有效的交流机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群体的内聚力。应用到联盟中来,我们可以说盟员之间有效的交流可以凝聚该联盟的内聚力,进而稳定该联盟,使联盟稳健地向前发展。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组织与组织之间,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交流,这样在熟知对方的情况同时也能让对方对自己的情况产生了解。对于交流机制,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展开来进行描述。第一是关于技术方面的交流。核心企业虽然掌握着核心技术,但是它也需要其他非核盟员技术的援助,而非核盟员加入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是为了获取对方的核心技术,进而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力。因此,双方在进行技术方面的交流时,对自身已有技术保护的同时也要使对方产生信任感,从而使自己的技术流向对方,这样一来,我们可以说对于技术上的交流是通畅的。第二是关于盟员关系方面的交流。盟员之间的关系需要核心企业这个纽带进行连接,联盟成员在交流的过程中,应向盟员伙伴充分展示自己诚信、友善,不发生机会主义的行为,这样的交流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进而对联盟的稳定产生有利的影响。一旦联盟成员在交流、沟通方面产生问题,那么对该联盟的稳定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防范这种情况的发生,在该联盟中,从上到下,应该建立起一种交流机制,这种交流机制要注重该盟员个体之间、盟员高层领导之间、个体与领导之间的和谐发展。

[项目支持: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编号:WJQ2011012;辽宁省社科基金课题,项目编号L08BJL010]

参考文献:

[1] Kale P.Learning and Protection of Proprietary Assets in Strategic Alliances:Building Relational Capital.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

[2] Hennart,J F.The transaction costs theory of joint ventures:an empirical study of Japanese subsidiaries in the UnitedStates.Management Science,1991(4)

[3] Hennart,J F.The transaction costs theory of joint ventures:an empirical study of Japanese subsidia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Management Science,1991(4)

[4] Inkpen,A C.Learning and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rough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s,1998(12)

[5] Das,T K,Instability ability of Strategic Alliance:An Internal Tensions anization Science,2000(9)

[6] 陈菲琼,范良聪.基于合作与竞争的战略联盟稳定性分析.管理世界,2007(7)

[7] 蒋樟生,胡珑瑛.不确定条件下知识获取能力对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影响.管理工程学报,2010(4)

[8] 邢乐斌,王旭,代应,陈嘉佳.基于资源投入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