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内控及风险管理范文

内控及风险管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内控及风险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内控;策略

随着近年来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教育办学经费也随之不断增长,高校的经费来源也由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发展为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高校资金的大幅度增加使其财务管理风险也不断升高,这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提出新挑战,加强高校财辗缦展芾砑澳诳爻晌当前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财务内控的概念及作用

(一)高校财务内控的概念

财务管理指财务人员通过财务法规、财务制度、财务定额和财务计划目标等对日常财务活动进行指导、组织督促和约束,以保证实现财务目标的管理活动。

高等学校财务内控是指高校为实现财务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内部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其目标是确保高校经费的安全、完整和良好的会计信息质量。就高校内部财务管理来说,它是特殊的管理形式,以某所高校的经济活动为中心所采取的专门方法、措施、程序来进行控制与管理工作的。

提高财务管理体制的健全性和财务信息的前瞻性,增强财务风险管理的预测性及教学效率等,均是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此外,内控还应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提升高校财务管理资料的真实完整性。

(二)高校财务内控的作用

高等学校财务内部控制能有效保证高校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首先,科学的高校财务内控制度对高校财务机构各岗位人员的职责与分工做出了明确规定,也利于职能部门及管理人员进行相互监督和自查自纠。

其次,完善的高校财务内控制度是保证学校管理层和领导层的管理决策能够迅速贯彻与执行,并能针对执行情况进行控制与调整。完整的高校财务内控制度是防止贪污、挪用公款等违法犯罪行为,提高高校资产安全与完整的重要保障。

再次,高校财务内控制度对建立良好的财务工作环境和经济秩序十分有利,能够促进各职能部门之间业务活动的紧密衔接,保证任务活动的协调均衡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工作秩序,增强院校控制能力。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别

针对我国当前高校财务风险来看,可划分为财务管理风险、债务风险和投资风险三大类。

(一)高校财务管理风险主要是指由学校财务管理方面的违规、缺位和疏漏,导致高校出现例如管理失控、投资失误、挪用公款、等损失而形成的风险。高校财务作为保障高校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存在,若财务管理制度出现缺失或不到位等,就会导致高校资产核算失真与资产浪费流失等问题。

(二)债务风险是高校财务风险的组成之一,是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而影响其正常财务支出,一旦出现周转资金链断裂,就会面临较大的财务危机。高校过度贷款与背负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其运行成本也随之增高,若无法按期偿还贷款,高校的信用等级就会降低,影响其以后的筹资能力。一些高校选择降低教学科研开销经费来减少支出,这就进入了恶性循环怪圈,不仅会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还会破坏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由此可见,过度举债导致的债务风险会破坏高校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三)高校投资风险是高校的投资项目因无法实现预期收益而导致的资金浪费与流失风险,校办产业连带责任风险、盲目采购风险和其他投资风险均是高校投资风险。其形成多是由于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受托责任不明,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以及高校投资理财的非理性和盲目性等。

三、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我国一些高校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不够重视,其内部控制和程序相对不够完善,监督机制也不够健全致使管理工作中突显出各种问题,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教育经费短缺与浪费问题并存,且财务信息预测性较低

高校多存在重收入轻支出管理的问题,使得高校资金出现流失浪费,无形中大大提高了财务风险程度。高校各部门为实现提高部门经济收入目标,而积极利用校方资源来发挥产业效益,但高校本身并未收益,这就致使学校资金在无形中严重流失。高校财务管理部门的会计信息应为校方领导在进行项目决策中提供依据与参考。但就当前的高校财务工作来看,大部分高校还仅局限于会计报账、记账、核算等基本信息,而忽视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工作。

(二)投资效益观念较差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一些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受体制影响致使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在理财意识上缺乏科学性,在开拓投资市场等方面缺乏进取精神。高校的一些重大投资决策并没有科学的可行性研究,相对比较盲目,使得投资效益较低。另外,高校并未有效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对于高校的科研优势和知识资源,并未与校办企业实现有机结合,严重限制了高校自身的发展。

(三)高校财务内控制度不够完善

放眼我国高校的经济活动,已经得到了不断深入与发展,但在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中却存在各种问题,如控制内容、范围不全面,内控机制不健全,执行力度较弱等,使得一些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另外会计监督不力,会削弱校财务工作人员的执行力和自觉性,进而导致会计工作秩序混乱、财务信息失真等严重问题的发生。

四、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高校的预算约束力来强化高校风险意识

构建刚性化的高校预算约束制度,剥离高校的政策性负担,减少高校的过度贷款压力。政府应正确定位高校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尊重办学规律,实施兼顾质量与效率的循序渐进发展战略。另外,政府应打破以往过分评估高校规模与硬件设施的狭隘局限,这样就会引导高校将办学重心放在教学质量和学术科研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对高校的办学成果等进行多方面测评,并提供高校运行的信息指标,以此来衡量高校的运营能力等。对于高校随意贷款行为以及未经科学论证就投资项目的失误决策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督促高校领导决策者树立较强的财务风险管控意识,并促使其科学合理地投资来维护高校财务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制度,规范高校经济行为

通过强化内部控制,完善高校内部财务会计控制制度来真正实现相互制约监督功能,从而提高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目前我国高校应将重点放在校内资金结算、实物资产和项目工程的内部会计控制上,结合不同的控制对象来制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并配备完善的监督制度。可选拔聘用社会上的优秀第三方机构来对高校办学效益及财务管理状况进行监督,即通过外部监督机制来强化对校方财务风险的监控,从而保证高校得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三)通过加强财务信息化管理来提高财务风险控制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成为趋势,且极大程度上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通过引导高校建立规范、高效的财务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全面实行财务工作信息化管理,来改变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机构设置和管理方式,以提高和完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同时提升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监控能力。

(四)通过完善高校内部治理来提高其财务风险管理水平

规范、严谨、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能保障高校的筹资决策、投资战略、经费的使用与分配等。鉴于我国面临财务困境的高校多缺乏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可通过政府调控来推进高校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结构,使其成为能够进行自我管理与约束的法人实体,各级责任落实到位,真实责任落实到人,这对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严格制定并加强高校内部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才能有效预防和避开各种财务风险,确保高校各项经济活动的正常、安全、科学开展。

参考文献:

[1]杨茜.完善高校内控制度 强化财务风险管理[J].知识经济,2016-02-01.

[2]刘Q.试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及其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08-15.

篇2

关键词:建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内控体系

由于近两年建筑行业招标项目不断减少,减幅曾一度增大到了30%以上。建筑企业普遍面临着工程接单难的问题,因此为了保证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目前国家积极和财政政策的基础上实现稳中求胜的发展,就要从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出发。其中,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是企业管理体系实现进步与完善的决定性因素。

一、风险管理与全面内控的管理

(一)全面内控是风险管理的基础

企业的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管理办法的土壤与基础环境。随着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管理办法在我国建筑行业企业中的推广,内部管理理论在企业中的发展成为了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体系的拓展的基础。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规范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行为,有效地对企业的各个生产和职能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从而及时、高效地找出经营和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予以妥善的处理和解决。也就是说,在内部控制体系的管理与规范下,建筑企业在应对市场和政策变化上将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与敏感性,在涉及到招投标管理、企业融资、建筑施工、大宗材料与设备购进、竣工审核与结算等多个方面,内部控制管理将成为企业风险方法的核心环节。建筑企业的内控体系的确立与完善,是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与基础。

(二)风险管理与内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风险管理概念的出现是在COSO内控框架上增加的管理概念。风险管理是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可承受的风险程度、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应对方法三个重要方面的概括。建筑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要求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指导下通过设立有效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机构,来进行集中、全面、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上,企业风险管理理念强调了董事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进而拓展了COSO关于风险要素的评估理论。目前,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导致了大部分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为了不断提高建筑企业风险管理的水平,就要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两个方面人手,综合发展,共同建设,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管理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建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目前,建筑企业面临的市场和政策性的风险不断在增大,在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等会议的内容上,建筑行业“去库存,去产能”的说法一再被提及。同时,由于财税改革上全面“营改增”谁知改革在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全面试点推行,导致了不少建筑企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企业的生存开始面临巨大的风险。

(一)建筑企业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构成

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要从企业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入手,在企业中设立拥有独立管理权限的风险管理部门及业务管理单位。其中,建筑企业的董事、高管、各级业务部门在风险的识别和管理中均有其各自的作用和职责。建筑企业在设立风险管理部门的时候,要能够保证原来各部门在实施风险监控及管理时的相互合作,共同推进企业风险管理进程,从而发挥各方的重要作用。随着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不断深化,企业的风险管理组织和部门需要起到为管理提供相应的风险控制决策信息,从传统的规避风险带来的损失发展到企业风险控制将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并将企业的风险信息进行汇总与汇报,及时同各部门做好沟通,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二)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构建

在企I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上,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系统是建筑企业在建筑施工等项目建设中起到风险预测、监测、预警能力的根本保证。现代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和通讯技术之上的风险信息收集渠道,并通过专业风险关系信息系统对所收集到的风险信息进行过滤、整理、整合、分类和管理,才合算风险管理的投入与效率,并结合建筑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阶段,同企业的管理与财务信息系统相结合,为企业的风险控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决策。风险信息管理系统虽然在大部分建筑企业管理中还处于开发和实验的阶段,但是要想实现风险的有效管理,借助现代科技成果成为了重要的手段之一。

(三)风险管理控制活动

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风险控制管理办法得以实施的保障。建筑企业可以通过各项风险控制活动,诸如招投标资金核准、企业经营授权、现金流的验证与调节、项目工程业务的绩效审核等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并对其中风险因素采取必要的控制。建筑企业的风险控制活动需要贯穿于整个建设项目的组织和运作过程之中,针对企业当前项目的风险关键控制点所在的业务流程,对建筑企业当前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活动进行划分与确定,保证风险控制活动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整体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三、建筑企业全面内控体系构建

(一)确立企业内控原则

根据建筑企业工程建设项目的周期长、资金多、规模大的特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在建设中需要秉持全程性、整体性和独立性的原则。建筑企业的项目工程建设从招投标开始前的项目策划。到施工建设的项目管理再到竣工后的资金结算,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出了问题都会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可扭转的严重后果。企业的内部控制环节要保障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得到控制,就要遵守上述三个原则,才能保障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牢不可破,防止一旦建筑企业的经营出现巨额的资金亏损导致企业的生存受到威胁。

(二)发展企业文化环境

企业的文化环境影响到企业整体的形象和凝聚力。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一般周期长、工作量大、劳动条件艰苦。因此,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生存的土壤。企业内控体系的建设要结合企业的整体文化环境,从企业的风土人情、市场观念、发展历史出发,结合企业精神,与企业的物质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办法统一融合起来。在这个基础上,企业才是真正实现对于经营环节和全体员工的内部控制,让内控理念变成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

(三)完善企业组织结构

内控制度的建设要从完善企业组织结构出发,首先要做的是明确各个管理层和各环节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对于建筑企业来讲内部控制体系的组织结构基础需要有企业董事会、监理会和内控管理部门组成。内控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企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与手段的实施:企业的董事会掌握着企业的决策和审计权利,是内部控制度实行的保障:企业的监理会负责对内控制度执行状况进行监督。这三个部门独立于彼此执行各部门的职责,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关系。从而为建筑企业内控的有效运行奠定了基础。

篇3

一、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其经营目标的实现,对资产的完整性、数据的真实性等进行控制、评价、监督的一系列方法、措施的总称。它的基本目标是纠正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错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加强电信企业的内部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为: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需求。近些年电信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在不断发生变革,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的经营规模、组织构架和管理层次都在相应发生变化,然而管理工作很多没有同步发展起来,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风险指数。电信运营商对于内部控制建设关乎企业的正常运营。是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的要求,是提高竞争力的要求,是适应市场竞争,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

二、电信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国内的几大电信企业在《萨班斯法案》颁布实施后,均对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对企业的经营效率的提高有了很大的帮助。但是,这并不代表电信企业不再存在问题,其中内部控制机制仍缺乏进一步的完善和健全。就目前而言,电信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内控观念有误区。大多电信企业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都认为是被动的,没有看到有效的内部控制给企业带来的实际经营效率。许多企业的会计部门就可以单独负责内部控制的管理工作,往往忽略了内部控制是需要各个部门共同配合才能完成的。这都缘于企业管理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够,没有形成完善的内控观念,从而导致对企业的管理往往局限在成本效益上,内部控制观念相较于国外落后,影响了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第二,内控设计与实际执行存在偏差。内控实施人员不是固定部门固定人员,负责人的流动性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严格按照电信企业的内控手册、实施细则执行,失去了内控设计本身的完善性和详尽性,设计预期与实际执行结果形成了较大的偏差。

第三,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与内控管理体系矛盾重重。电信企业以管理部门进行职能分工,业务的流程则是按生产和管理程序进行设计,业务管理与部门人事管理出现交叉,容易产生矛盾,在内控的执行和评估时相互推诿。

三、加强内控建设

第一,加强内控意识。电信企业应对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新的认识,走出旧观念误区,树立新型内控管理理念。学习发达国家经验,将其内控体制执行的手段和技术结合国内企业情况应用于国内的企业。企业各级管理层要依法、诚信,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在管理工作中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对员工进行定期内控培训,提高员工对内控的认识,强化员工观念,彻底了解内控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改变以往被动接受,使之积极主动执行、贯彻落实内控理念。

第二,完善内控结构。按照“萨班斯法案”报告的内容,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措施时,一般包括一下内容:

建立内控岗位授权制度。对内控所涉及的各岗位明确规定授权的对象、条件、范围和额度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超越授权做出风险性决定;

建立内控报告制度。明确规定报告人与接受报告人,报告的时间、内容、频率、传递路线、负责处理报告的部门和人员等;

建立内控批准制度。对内控所涉及的重要事项,明确规定批准的程序、条件、范围和额度、必备文件以及有权批准的部门和人员及其相应责任;

建立内控责任制度。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明确规定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岗位、人员应付的责任和奖惩制度;

建立内控审计检查制度。结合内控的有关要求、方法、标准与流程,明确规定审计检查的对象、内容、方式和负责审计检查的部门等;

建立重大风险预警制度。对重大风险进行持续不断的监测,及时预警信息,制定应急预案,并根据情况变化调整控制措施;

建立重要岗位权力制衡制度,明确规定不相容职责的分离。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和稽核检查等职责, “三重一大” 事件的集体审批和联签制度。对内控所涉及的重要岗位可设置一岗双人、双职、双责,相互制约,明确该岗位的上级部门或人员对其应采取的监督措施和应付的监督责任将该岗位作为内部审计的重点等。

第三,加强内控过程管理。企业内控不足往往是由于企业只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管理,电信企业生产过程就是销售过程,如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发生错误,直接影响企业效益。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与内控建设有效结合进行管理和监督,提高各种风险发生的警惕性,从市场营销前端到收入报告的生成确认,从各项业务流程的规范发哦系统的支撑与管控等环节都要保证内控的有效性,才能保障整个流程的顺利推进。

加强电信企业风险意识

企业的管理工作往往较为薄弱,与企业内部的结构改革不相适应,因此企业的各类风险相应而生或加大,电信企业必须要进一步健全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电信企业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内部控制也已发展到风险管理及全面风险管理的阶段。企业的风险管理和经营管理、战略管理一样,已经发展成为企业管理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管理领域。企业风险管理分为两个部分: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和项目风险管理体系。电信企业则侧重重大项目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则对前者起到保障作用。电信项目风险主要包含了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建设与运营风险、财务风险、政策与法律风险等几方面的因素。着诸多因素都影响着企业的良好运营,要保障企业能够平稳发展,风险管理工作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要尽量避免或者把风险最大化降低。

电信企业应设立专职部门进行风险管理工作,部门人员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报告;

二、研究提出跨职能部门的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

三、研究提出跨职能部门的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报告;

四、研究提出风险管理策略和跨职能部门的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并负责该方案的组织实施和对该风险的日常监控;

五、负责对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性评估,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的改进方案;

六、负责组织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七、负责指导、监督有关职能部门、各业务单位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企业其它职能部门及各业务单位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应接受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全面落实风险管理工作。

篇4

摘要:无论是出于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或者企业自己本身的发展壮大,提高企业自身的风险防范及其应对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管理的重心之一。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既不能将两者完全隔离开来,也不能简单的将它们等同起来。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企业内部管理经验简要论述了基层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 :基层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关系探讨

一、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具体含义

1.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含义

企业内部控制主要实行人为企业内部董事会以及相关的企业内部高层管理人员,其主要控制目标为增强企业自身整体的运营效果,提供出一种较为可靠的企业内部财务报告,同时这个过程必须在相关的法律框架内部进行。由此可见,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主要由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具体实施的,其根本性目的是保证企业相关经营活动的效率,财务报表准确性等相关活动而具体设计的过程。

2.企业风险管理的具体含义

企业风险管理就是企业内部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当中实现对于企业潜在风险的分析,并制定出相关规避风险的策略,同时根据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做好企业偏好风险管理工作,全面保证企业运行的稳定性。

二、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

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既有着不同点又有相同点,现详述如下:

1.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的不同点

首先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工作和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具体外延和相关的内涵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别。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按照其主要工作的方面可以分为五大部分,分别为:内部环境控制、企业内部相关活动的控制、企业整体具有的风险评估、企业内部的相关监控以及企业信息沟通与交流。而企业内部的具体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之上增加了风险事件识别、目标设定以及设定针对性的风险对策等三个因素。由此可知,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整体层面相对于内部控制工作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将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提升到了一定的战略层面上,也就为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既包含了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目标又增加了一定的战略意义目标。

其次,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主要负责企业相关事情发展中及发展后的相关控制工作,其主要包括对于企业相关信息的监督交流、企业相关报告的评估以及对于相关错误的纠正等工作。而企业风险管理工作除了实施上述工作之外,还包含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及风险管理战略的设定,同时企业风险管理工作还包括选择出适合企业发展的风险评估方式及实现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聘用等。由上述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涉及到企业发展的相关目标,而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目标制定有着一定的关系。

最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与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具体的相关侧重点有一定的差别,例如: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主要倾向于企业风险的预警、风险的偏好以及制定相关的企业风险规避策略等,这些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不能够达到的。

2.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与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之间的相同点

首先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工作与内部控制工作有着一定的工作作用和较为相近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主要就为降低企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同时,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与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最为根本的目标就是保护企业投资与资产,全面的实现在相关不利的情况下使企业能够更好的实现既定的相关目标。此外,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工作与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在具体的企业运行过程中都能够得到全面的体现。

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与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实施的主体均为企业内部的董事会及必要的企业管理人员,在进行具体的工作过程当中均比较重视全天的参与性,并且能够实现企业内部各个单位和部分应该承担的责任和相关义务,此外,两者在进行实际管理过程当中存在一定的管理重叠,有着一些共同的地方。

三、企业在具体实施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过程当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1. 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与内部控制工作并非相互独立的两项工作

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人员一定要认识到风险管理工作与内部控制工作其根本上属于同一个系统,并非完全独立的。这就要求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当中应从企业自身综合素质、科学技术条件及自身发展程度出发,合理的选择企业发展的重点所在。如果企业内部在进行实际经营的过程中其具有的相关风险比较大,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具体的实际的工作中,应保证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主导整个企业内部的相关控制工作,而对于一些企业经营风险较少的单位,可以将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并做到一定程度上兼顾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使两者做到相辅相成,共同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2.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与内部控制工作并非一成不变的在相关的调查中发现,部分企业内部对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与内部控制工作有一定的错误认识,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较为固定不变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变化,企业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市场也在不断的变化,这就导致企业发展的风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这就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与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因此在企业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应当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企业实际运行的风险,不断调整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工作。

3.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机构

要想全面的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相关措施的有效实施,必须首先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监督机构,并且根据企业实际运行的情况,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的监督管理制度。例如,增强企业内部的监督与审计工作,全面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公平性与客观性。此外,应将整个企业审计工作的重点逐步实现与财务审计转向到全面设计管理工作上来,同时应当加强企业最终审计环节的监督,全面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各个环节的有效实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再次发展,各个企业面对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其整体潜在的风险将会更大,因此,企业内控工作和风险管理的相关人员一定要全面的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全面的把握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与风险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不断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继中,李爱花.企业内控:借鉴、探索与推进———深圳市会计学会“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学术沙龙”综述[J].会计研究,2011,02:94-95.

篇5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于企业而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风险控制则是内部控制的实质。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多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实际上并没有重视风险管理,没有构建起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导致其在开展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

(一)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烈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双重竞争压力,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风险管理工作变得尤其重要。但是很多企业缺乏强烈的风险管理意识,在开展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一味关注财务方面的问题,对于风险管理不够重视,管理人员没有能够真正认识到内控风险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更加没有意识到内控风险管理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内控环境,很容易忽视风险因素,对于风险的抵御能力严重不足[1]。

(二)风险治理结构不完善

完善的风险治理结构同样是企业开展内控风险管理的关键,但是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能够形成完善的风险治理结构,管理层依然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权力体系受损,内控制度的落实也变得困难重重。依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于上市公司,需要设置完善的权力机构,如董事会、股东大会等,但是缺乏完善的法人结构,导致企业在设置权利结构的过程中,出现了机构职能重叠的情况。公司董事会对于企业经营发展目标的制定需要负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无论是董事会成员还是企业财务,都不能绕过董事会独立签订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就会对企业内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三)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

在国内很多企业,都没有能够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这也是风险管理工作无法得到顺利实施的主要影响因素。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很容易诱发相应的风险和隐患,因此,需要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做好企业风险的识别、评估、预测和应对,保障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而实际上,很多企业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意识,并没有能够形成健全的风险控制体系,影响了内控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

(四)内部监管机制不合理

对于企业而言,完善的内部控制需要包含更多的规章制度,实现对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约束,以此来保证内部控制的效果,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在制定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要求企业领导和监管部门将监督管理的作用切实发挥出来,这样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和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受不合理的内部监管机制的影响,监督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联系,本身的监督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加上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在工作中存在非常严重的形式化问题,很容易给企业带来内部控制风险[2]。

二、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及完善策略

(一)树立内控风险管理意识

市场经济环境下,风险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会对企业的经营风格产生直接影响,更关系着企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能够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价值观念充分体现出来。基于此,企业管理层应该树立起相应的内控风险管理意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应对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面临的各种风险。风险管理观念和意识是企业对于风险的认知与态度,要求企业全体员工的广泛认可,才能切实实现对风险的评估和应对。在开展内控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做好宣传工作,构建起相应的内控风险管理环境,确保所有员工都可以形成对于各类风险的清醒认识,自觉提升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使得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和上报风险,为风险的管理和防控奠定良好基础。

(二)完善内控风险治理结构

企业在开展内控风险治理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在董事会、经理层和股东大会之间形成相应的权力制约体系,确保其能够实现相互制衡,协调运转。完善的内控企业治理体系应该包括业务执行系统、民主管理系统和内部监督系统等,需要将董事会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对其监督核心地位进行肯定。同时,应该强化独立董事对于企业的监管力度,将其薪资待遇与企业风险挂钩,从法律层面明确独立董事的责任,提升其专业素养,构建起完善的人才库,确保企业能够依照自身的实际需求进行人才挑选。另外,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对于一些特殊事项,可以成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挑选专业人才来对相关问题进行处理。例如,企业可以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帮助企业开展风险识别和风险防范工作,于其职责范围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完成风险传递工作,做好金融工作风险的评估,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健全内控风险应对体系

在针对企业风险事项进行识别的过程中,企业应该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做好风险的识别预警,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构建起健全的内控风险应对体系,以此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落实。同时,管理层需要对企业风险进行细化,将其分为业务层面风险和公司层面风险,从企业风险的诱发因素着眼,将风险分为内部因素诱发的战略风险、组织风险财务风险,以及外部因素诱发的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等。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做好风险分析及识别,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潜在的风险隐患进行识别判断,以此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四)注重内控风险监督管理

无论是内部控制制度还是风险管理机制,想要在企业中得到有效落实,就必须将监督部门的作用切实发挥出来,制定出完善的内部审查制度,充分保证监管部门工作的独立性,在获取企业领导支持的同时,也应该对可能存在的管理不到位或者职权滥用问题进行防范,配合有效的监督管理,保证良好的工作效率。从监督部门的角度,应该立足企业发展情况,制定出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开展有效的风险评估,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提供法律指导,以此来保证内控风险管理的合法性。同时,企业应该建立起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为风险识别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确保任何一个项目都能够经过相应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这样能够帮助企业认清自身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机遇和风险,提升管理决策制定的合理性和针对性,以此来实现风险的有效规避,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3]。

三、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以及更加严峻的挑战,想要实现自身的稳定健康发展,应该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强化对于各类风险的防范和应对,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以及造成的影响。越发巨大的竞争压力,要求企业要加快财务风险管理体制的建设和执行,在确保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引导员工树立起相应的风险意识,以此来营造出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强化员工对于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确保企业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璟威.企业内部控制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02):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