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学生智慧课堂范文

中学生智慧课堂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学生智慧课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学生智慧课堂

篇1

【关键词】中职教学;智慧课堂

自夸美钮斯17世纪创设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这种集体授课形式便成为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中职教育亦是如此。但中职教育由于其生源的特殊性,存在着课堂教学各式各样的问题。审视传统的中职课堂,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依然是其主要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失去了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智慧发展的整体关怀。教育要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从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转向培育智慧的教育。智慧课堂是开启和丰富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灵性,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想课堂。在中职教学中开展智慧课堂的生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下是在课题研究中关于智慧课堂生成的几个问题的回答: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把握

智慧课堂教学目标应以追求学生的智慧发展为指向。智慧课堂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发展的课堂,是培养知识丰富、思维敏捷、能力和个性突出的智慧学生的课堂。思维是智慧课堂的核心,没有思维就没有智慧。因此智慧课堂上所有的行为,都应该围绕着思维开展和进行。教师的提问要具有思维价值,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促发学生深度思维;学生的学习要具有思维价值,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常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真正的智慧课堂应该是争辩的课堂、疑问的课堂、探究的课堂。中等职业教育承载着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或技工的重任,因此中职课堂更应该以发展学生智慧为己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除了知识的掌握、专业技能的操作更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否被点燃,心智是否被开启,立足于学到的知识能否活学活用,掌握的技能能否不断创新,社会适应是否良好等方面的培养,而摒弃多年来乏味、陈旧、低效的传统知识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转化

1、组织教学内容。中职课堂教学内容繁杂,三年中职时光,除去半年至一年的实习,需要在两年时间内学习公修课及专业基础课30多项,且教材本身还存在着“内容滞后就业需要,理论脱离学生实际”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本就学习兴趣不高,又面对如此繁重而脱节的课程,自然是一招“以不变应万变”,课堂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课题组认为教学内容的组织可以在把握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获得:(1)筛选.首先选择权威的,内容最新的教材,其次选择教材中顺应社会就业需求,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2)补充.职业教学中知识和技术更新比较快,对于这部分的内容要经常进修培训,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查询相关材料进行课堂上的补充;(3)回归.使课堂教学场合回归于原来的知识与技能习得的情境,使学生由聆听者变为旁观者或参与者,更好的学习和体验;(4)重组.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开拓创新,重新设计和编制特定的教学内容。

2、运用教学方法。对于中职生来说,只有首先吸引注意力,才能引起对教学内容内在价值的关注。头脑风暴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表演、小组活动等方法的运用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加多媒体设备、仿真软件的使用,也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生动活泼,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有效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素养。

三、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是动态的生成,需要高水平的预设。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进程的布置,教学情境的构想反映了教师预设的智慧性。但课堂不是情景的演出场,没有固定的台词,老师也不是可以操纵人心的神灵,能够预设所有学生的反应,想象出每一种反应的应对策略。智慧型的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灵活、合理地调整教学预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时机,主动捕捉问题,以机智的行动促使预设与生成的精彩结合,在动态生成中让课堂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

四、课堂师生关系的掌控

智慧课堂是一种课堂形态,也是一种课堂理想。在智慧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群为了共同的目标、观念和信仰的人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智慧和学生智慧同构共生。教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同路人,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陪伴中,体验到的是彼此间的接纳、认同和支持。学习既是学生的一种人生体验,也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他们互依、互惠、协同合作,他们批判性地探讨各自的观点,新的阐释、新的意义层出不穷,每个成员思想的自由性得到发挥,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影响,相互竞争,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中随处可见。

五、课堂学生差异的应对

智慧课堂始终关注学生自身的生命和智慧的成长,始终以是否激发学生心智、开启学生智慧作为衡量课堂优质的重要指标。中职教学面对学生个体差异高度分化的现状,绝不能单纯的以知识量的掌握,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程度,而是要考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课题组以13级护理9班为实验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多方面进行干预,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挖掘学生潜能,从班主任到任课教师,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己任,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自我的平台。两年后利用横向比较法,发现该班成员在心理健康程度、学业成绩、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均优于同期其他班成员;利用纵向比较法,发现该班41位成员的自我认同感均明显高于干预前,41位成员有36位同学在集体荣誉之外均获得一项甚至多项个人荣誉,有效的将学生差异转化为他们自我认同的优势所在。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关于智慧课堂的再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8(4).

[2]张少明.转识成智―――智慧课堂及其生成策略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013.

[3]张卫卫.智慧课堂及其生成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09.

篇2

1 智慧选择实验地点,点燃学生智慧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的内容。这是初中生第一次上生物实验课,实验能否顺利开展,教师能否智慧地应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实验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面对学生自己准备的实验动物――鼠妇数量不够的情况,教师可以智慧的处理:把实验地点换到教室外。

上课之前,教师需要在校内进行生态环境的考察,既要寻找鼠妇种群密度较大的场所,且该场所适合学生活动。比如操场边的花坛下,覆盖着许多落叶,用树枝轻轻翻动,就会看到大量鼠妇的身影,这里使可以作为实验的场地,用粉笔在地上写上对应的组号,让学生在指定区域内分组活动,同时也不会因为学生过于兴奋而干扰其他班级的上课。

实验结束后,几乎没有学生主动将鼠妇放生。对此要教师即时提醒,学生都会立即执行,不仅保护了实验动物,而且也将新一轮课程改革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的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在智慧选择实验地点之后,学生对于实验过程体会更加深刻,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增强了学好生物学的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点燃了学生智慧。

2 智慧探究实验材料,开发学生智慧

生物教学中,实验课难上,教师要在实验课中贯穿“探究”,更是难上加难。教师可通过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以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对经典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和提取”进行改进,改为探究性实验。学生围绕实验材料,能够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① 实验中CaCO3有什么作用?② 滤纸条为什么要剪去两角?③ 层析液为什么不能浸没滤液细线?④ 滤液细线为什么要细而直?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全班学生合理分组后,进行有效分组探究实验。在自主探究中,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最后把实验结果和结论写在学案上。对于现象不明显的结果,教师要分析原因,从而开发学生智慧。

3 智慧开发实验资源,丰富学生智慧

初中苏教版《生物学》教材中,研究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实验方法是:将新鲜的和烫过的等量同种蔬菜装入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扎紧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1 d后,让袋内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验证袋内是否产生CO2。在实际教学中,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

3.1 制作新的实验装置

如图1所示,新的实验装置主要由洗手液空瓶(或带有按压式瓶盖的空瓶)连接软管和一段玻璃管组成。洗手液空瓶要清洗干净,拧紧瓶盖,利用排水法进行气密性检测。经检测合格后,将瓶内吸管减去2~3 cm。橡胶软管的长度大约为7 m,软管的一端与洗手液瓶盖的出口连接,另一端与直角玻璃管的长管端相连。

3.2 实验改进后的优点

① 装置体积小,却能进行多次实验;② 洗手液按压式的瓶盖在拧紧后气密性好,洗手液瓶子的材质是一种较硬塑料,在挤压的时候不会出现外形的改变,加上每次按压的力度基本一样,因此可以通过控制按压的次数来实现由定性实验向定量实验的转变;③ 装置末端添加一段玻璃管与化学试剂直接接触,实验操作规范。

实验资源来源于日常生活,经过教师的智慧开发,丰富了学生智慧。

4 智慧对话实验课堂,活化学生智慧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是高一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涉及渗透作用生物学原理。如何开展探究性实验,笔者利用类比,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表1)。

探究植物细胞如何吸水、失水时,学生依照上表的类比都能作出假O。假设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成熟的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装置。通过类比,课堂中与学生智慧对话,从而活化了学生智慧。由于实验假设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因此学生的实验热情高涨,探究的兴趣浓厚。

5 智慧探索实验评价,发展学生智慧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一般2名学生一组完成实验,但实际课堂中往往只是1名学生独立完成,另一名学生游离在课堂之外。教师也无从评价每位学生的实验过程。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智慧探索实验评价:教师不评价学生,转而由学生组内进行互评。如高中生物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在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借助于学案,在学案中创新地设计了“‘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行为检查表”(表2),学生2人一组,组内互评,屏幕上有3 min倒计时仪,进行限时实验,实验结束后,随机选择一组学生汇报介绍实验过程中如何给对方进行过程性评价。

这样的课堂教学有一些优势。如保证了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杜绝了课堂边缘人的出现,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课程理念。一人操作,一人观看评价,有利于操作学生更认真地对待每一个操作步骤,对于评价的学生来说,观摩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能汲他人之所长,避他人之所短。3 min倒计时仪的使用,能让学生既要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又要注意到时间的紧迫性,避免了学生在实验课上的盲目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全班汇报评价,对于学生也有激励作用。这样的实验评价,便能够发展学生的智慧。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师生课堂冲突 语文课堂 智慧与艺术

师生课堂冲突是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交互作用的产物,指的是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之间由不同的个人需要或价值观引起的双方在观点、行为等方面的矛盾、对立或对抗。语文课堂教学中难免发生师生冲突,教师运用智慧与艺术正确、快速、巧妙地对待和处理好师生冲突,对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语文课堂上师生交往冲突的内涵

师生冲突是师生之间由于价值观、目标、地位、资源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直接的、公开的旨在遏制对方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过程。师生冲突主要表现在课堂冲突方面,这是因为师生交往互动的时间和场所主要在课堂上。教师言语的和非言语的行为传递给不同学生不同的信息,这些行为被不同学生接受、认可,抑或排斥抵制。学生在互动中的行为反应使教师对不同学生产生不同期待,这种产生于师生之间的不同期待与师生自身条件的局限之间的矛盾不易调和。

课堂中师生冲突由于条件、情境不同而类型各异。师生课堂冲突可分为一般性冲突和对抗性冲突。一般性冲突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出现的可由教师控制的对立或对抗行为。一般冲突一般不影响课堂教学,仅是课堂中的小小插曲。一般冲突处理得当,就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群体的活力,处理不当则容易转化成对抗冲突。对抗性冲突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激烈的对抗性失控行为,它通常表现为教师和学生均以非理智的态度和行为表示对对方的敌视和对对方的攻击或诋毁。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它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图。情感要流动,就要得力于师生之间的双向理解,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饱满的激情,用自己内心流淌的情感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有了“养料”,学生内心也会生发出不可遏止的情感波澜,他们或用表情、或用动作、或用语言将此表露出来反馈给老师,多次循环,反复流动,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交往状态。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情感差异,存在着情感分歧,这种差异、分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上升为师生交往冲突。而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交往冲突则带上了语文学科的独特色彩,这种冲突是以师生间的交流为起点的。

语文课堂上,师生交往既有和谐的一面,又存在分歧、对抗和冲突。审视和探析师生交往冲突的特点及成因,对于全面揭示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及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意义。

二、语文课堂上师生交往冲突的形成原因

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交往冲突有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也会使课堂教学陷入一片混乱,甚至会引发课堂外一连串的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然而,语文课堂需要交往,有交往就会有冲突,师生交往冲突既然是语文教学的互动形式之一,它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学生的地位提高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有机会、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一旦对某个问题或者是对教师的观点产生异议,学生就会抓住机会予以澄清。如果教师不接受,学生自尊受损,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对优生和学困生使用双重标准。

在和学生口头言语的互动过程中,“对于学业成功者,教师倾向于采取民主的、肯定的、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言语表达,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要求高,在言语互动进程中表现出极大的耐性。对于学业失败者,教师倾向于专制的、否定的和控制的言语表达,在言语互动的进程中,教师较少给学生思考与充分表达的机会”。[2]如果教师对那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给予肯定的评价,而对那些学习成绩不出众,但其他方面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给予负面评价;对自己喜欢的学生就特殊照顾,对不喜欢的学生就置之不理,这样当有些学生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通过各种行为达到心理平衡,在课堂上扮鬼脸、发怪声、骚扰同学等,导致课堂纪律涣散。这些学生会因为这些行为“引人注目”或“逗人一笑”而获得一种在学习中得不到的情绪体验。

(二)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价值取向多元化。

语文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因此,学生的独立人格、价值取向、创造性受到极大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由消极被动转向积极主动的态势逐步显现出来。学生是一群正在成长过程中的文化群体,再加上时代的变迁、教育模式的转型,使学生的个性更加突出,他们在选择、吸收各种文化时,不愿简单地趋同于传统文化,在行为方式、语言等方面追求突出个性,对传统文化持有不同程度的批判态度,在价值态度方面也有求新求异的趋向。这样,师生之间价值观的差异,形成一道无形的交往障碍。而教师一旦从学生身上发现了与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不符的观念、情绪和行为时,就往往运用权威加以同化和规范,简单地指责他们,这样,师生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交往冲突。

(三)教师自身能力欠缺,过分强调教师权威。

教师能力包括智能和非智能因素两方面,前者如知识系统、教学能力、组织能力等,后者如监控能力、应激能力、情感交流能力等。教师智能因素的欠缺会引起学生对其价值功能的质疑和挑衅,教师知识权威的威慑力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和组织能力的凌乱同样会引起学生的怀疑和排斥;教师对班级问题的监控不力或手足无措使部分学生更加肆无忌惮地捣乱,引起课堂的混乱,引发师生冲突。有些教师师道尊严的观念较重,过分地强调教师权威,上课内容枯燥无味,教学方法呆板,学生稍有不从,便认为和自己过不去,导致师生冲突。虽然教师权威是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但它不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压制和控制之上,而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尊重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学生的自愿服从的基础之上。

(四)语文课程的开放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堂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不仅没有局限于教室,而且不局限于教材。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课本,开展综合性学习,充分利用多种语文课程资源,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面对生活,如此开放,社会上的各种信息冲击着语文课堂,冲击着青少年一代。他们稚嫩单纯的内心世界相应趋向复杂,心中的矛盾和困惑增多,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教师让学生避开冲击,达到教学目标,将直接影响到师生之间的交往,师生交往冲突的产生也无疑多了诱发因素。

三、解决语文课堂上师生交往冲突的对策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和教育过程中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作为这三个源泉的高级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智能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威信和教学质量。发挥好教师的教育机智,运用一定的策略,就能较好地应对这些课堂交往冲突。

(一)尊重学生,强化师生对话教学。

教师要尊重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建议。对话的顺利进行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对话双方是平等的;对话是谦恭的、负责任的;对话要信任对方;对话中需要双方的合作;对话需要有批判意识。很多时候学生的课堂过错行为是由于其年龄和生理方面的客观因素所导致的,因此教师要宽容学生的失败和偶尔的过错行为。

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或暗示,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困惑,进入“愤”、“悱”状态,或者学生提出问题,引出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鼓励多维思考或尝试多种操作方法,出现师生冲突,及时采取措施,力求达成共识,获得情感满足,保留继续探讨和交往的兴趣。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莫怀戚的《散步》时就遇到了这样的“思维冲突”,他先出示了问题“我看到了一个?摇?摇 ?摇?摇的家庭,因为?摇?摇 ?摇?摇”,同学们阅读后根据对文章的理解纷纷填上“幸福”、“天伦之乐”、“和谐”等词语。很显然,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这个家庭中浓浓的爱意。在一一表示赞许之后,一位同学突然抛出一个与他们相违背的观点:“我倒觉得‘和谐’中也有‘不和谐’,因为文中有个词语分明很刺眼――分歧。”学生们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分歧”上来,什么分歧?为什么会有分歧?分歧是怎样解决的?课堂就随着这些问题渐渐走向深入,最后“不和谐中的和谐”“分歧中的爱”这些认识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个思维上的冲突也就成了教学契机。

(二)调适自我心态,珍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行为。

教师在言语讲授时还应当善于“自我控制”,抑制言语的冲动,化解来自内外的心理干扰,调节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例如:教学《孔乙己一课》,在理解《孔乙己》结尾中的“大约”、“的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时,引发了师生认知冲突。我问学生这两个词语矛盾不矛盾?说说你的理由。并说说你对孔乙己死的理解。多数学生认为不矛盾:“大约”表示“推测”,因为“我”没有亲见,“的确”说明必死无疑。对于孔乙己的死:有的说孔乙己是饿死的,他不会劳作,又被打断了腿,没有人照顾,缺吃少穿,一定是饿死的;有的说是被冻死的,他最后一次来酒店已是深秋,不久就入冬,可他只穿了件破夹袄,加上吃不饱,身受重伤,最后只能被冻死;还有的说是笑死的,在黄粱美梦的虚幻情境中大笑跌倒而死。我对同学们的回答及时进行了肯定和表扬,就在我准备进入下一教学环节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学生举手说:“我觉得是矛盾的。”这让我和其他同学感到惊讶。我及时调整了情绪,笑着说:你还有不同的看法,说来给大家听听。他显得有些激动地说:“‘大约’表示猜测,‘的确’表示肯定、确定,用在一起就是自相矛盾,您以前给我们讲病句的时候不是说过吗?只不过是鲁迅写的,我们说不矛盾,实际上就是病句。”我们一时怔住了。稍停片刻,我首先对该同学的不同见解、勇气表示了肯定,然后问其他同学能否再作解释,结果这时教室出奇地安静。此时我调整了思路:“我这么认为,你注意体会一下,‘大约’是猜测的意思,因为没有人确切知道孔乙己的下落,对他的死只是一种猜测,更何况也无人去关心他的死;但是孔乙己迂腐懒惰,孤苦无依,遭打致残,更何况身处那样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社会,实在是必死无疑,所以用‘的确’。这两个词语是从不同角度来说的,既突出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更加强了作品对社会的批判性。类似用语像鲁迅杂文名篇《为了忘却的记念》,这题目看似矛盾,但根据作品实际确实‘大有深意’。你看我现在这样解释你能接受吗?”该同学笑着看着我,点了点头。通过这件事,我觉得只要学生能将课文内容和自己原有的知识积累结合起来,表达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就应该得到尊重,加以肯定。

试想,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丝毫不尊重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行为,则一场师生交往冲突恐怕又要上演。

(三)做好应变的多种准备,妥善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从根本上说,课堂教学中的“预约精彩”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修养、教学经验和实践智慧,课堂上的每一个非预测事件的出现,都在实实在在地考验教师的应变能力和教育智慧。因此,教师能否“预约精彩”的问题,就变成了教师能否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研究与探索丰富自身的素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问题。

马卡连柯说过: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不能成为好教师。如果一遇到突发事件就“怒气冲天”,大发雷霆,失去理智,就不可能思考和选择最佳的方法处理问题,而且会使全班学生的思想、注意力集中到这个事件上,容易激发师生之间的矛盾,有损教师的形象。通过委婉曲折的方式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能避开冲突的锋芒,比较容易为另一方所接受,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气氛,缓解紧张情绪。有时气氛严肃,此时教师若能冷静下来,运用智慧,临场应变,“怒发冲冠”即刻可变为“烟消云散”,化干戈为玉帛。有一位30多岁的女教师,平时工作也算认真负责。一次上课,她在黑板上板书时,突然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一个纸团,正好击中了她的头部。这种情况不管是谁,可能都会非常生气,但她却采用一种幽默、机智的处理方法,说一句“送礼物,应该面送否则不好面谢”,让学生看不见老师被激怒的场面,使学生的违规行为得不到强化。在冲突缓和以后,教师再了解情况。

(四)做和谐、有追求、充满智慧的教师。

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语文教育工作的实质是交往互动,避免不了冲突和矛盾。“静坐常思自己过”、“宁静以致远”,既是一种生活态度,又是一种工作态度。“和谐”教师还要在公正中平衡自我心理,弘扬对话精神。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观念、教育设计及教育方式无一例外都成了不和谐的所在之处。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有梦想,有追求,学会不断怀疑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进行重新思考,不断推出适应学生的、有选择余地的新计划、新内容、新方法和新的评价方式,成为充满智慧的教师。

总之,语文课堂上师生交往冲突有着学科的独特性,它的存在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只要教师能沉着冷静应对,运用一些教育智慧与艺术处理,本着为学生着想的理念,就能达到理想的出人意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春苗,刘祖平.关于师生关系对中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1998.

篇4

一、预设“意外”问题创设情境,点燃教学智慧的生成

好的教学情境一般是由问题催生的。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讲,问题可以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从而能够刺激学生的求知天性,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来审视,我们也可以寻找到类似的答案,譬如被称为新课程理论支柱之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认为,学习有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学习情境,因为“学习是学习在情境当中的自主建构活动”,认为学习情境应当是因学生的实际情况变化而呈现出动态特征的。因此,教师的教学智慧不仅体现在对教学的预设上,还体现在对教学中的生成处理上。

二、紧扣教学目标创设情境,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

从初中生物教学的实践视角来看,笔者以为我们生物教师的教学智慧还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上。有经验且经常反思自己教学的同行们都知道,不注重教学目标的老师在上课常常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目标实现与否也不太受到关注,甚至存在“货郎挑糖担——走到哪响到哪”的现象。而重视教学目标是否有效实现的老师则非常注重课堂节奏的把握,这种把握正是教学智慧的一种体现,教学智慧会以缄默知识的形式指挥老师在课堂上实施恰当的教学行为。

例如,在前年的一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上课内容为“听觉的形成”,在听课的过程当中,笔者记录了这一教学内容的两个教学现场,至今想来犹有意味。

教学现场一:师播放当时某流行歌曲的一段,学生非常感兴趣。然后笔者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位歌手演唱的吗?”学生非常兴奋地喊出该歌星的名字,然后笔者继续问:“同学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呢?”很多同学带有稍许不屑地口气回答道:“听出来的呗。”还有学生在下面嘀咕:“怎么问这么幼稚的问题?”

笔者课后在揣摩教师的教学意图与学生的反应时,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想通过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来引入课题,但却忽视了这种简单的刺激往往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导向非生物教学需要的方向,而这正是因为教学智慧的缺失导致的预设失当的现象。

教学现场二:教师分三个批次视、听一段视频。第一次,全体学生闭上眼睛只听声音;第二次将视频静音只看画面;第三次既看画面也听声音。然后让学生交流不同情形下的感觉。在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当人通过视觉和听觉同时接受信息时,会更为完整,更为准确。

人们常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有了前一个教学设计之后再看这个教学设计,笔者深感第二个老师设计得巧妙。他巧妙地对变量进行控制,以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觉,在对感觉不同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得出人们要想获得准确的信息离不开听觉的参与,进而将课堂引向听觉的形成。笔者以为,这种将学生的主观体验引入课堂的策略选择,正是教学智慧的充分体现。

三、选择合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利于教学智慧的生成

在现代课堂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带来了教学手段的不断变化,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在追求课堂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看到课堂上大量教学手段的使用,尤其是在我们的生物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用多媒体解析教学过程的现象。对于这一事实,如果从教学智慧的角度审视,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有时甚至是质的不同。例如,对于生物教学中需要展示一段较长时间内的生物变化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甚至用动画来模拟,这种设计我们认为是教学智慧的表现之一。

四、巧用生物学史创设情境,催生教学智慧的生成

不能不提的,我们的生物教学智慧常常可以来源于生物学的发展史——哲学家培根说的“读史可以明智”大抵就有这样的意思。例如,对于细菌的教学,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细菌的探究史:摘要向学生介绍当时科学家对细菌的认识——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食物中的细菌是自然形成的;向学生介绍一个理论被大多数人认同时,要想挑战这个结论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与艰辛;再向学生介绍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实验——置于鹅颈瓶中的食物能很长时间内不变质,因为其没有受到细菌的感染。从而得出肉汤中细菌是由细菌产生的结论;最后向学生介绍“巴氏消毒法”,赞扬其贡献。

篇5

1 巧用错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克服困难和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我们教师,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可以利用生成的错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求正方形的面积时,设置了这样一题:“广场中间的正方形花坛的周长是20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我出示时,故意漏抄了“正方形”三个字,结果,学生做时,一个个抓耳挠腮,小声嘀咕着:“老师,这道题不能做,缺少条件,没说什么形状呀?”我顺势利导,问:“怎么会不好做呢?缺少什么条件呀?”于是学生讨论得出缺少了图形的形状,这时我便故作认真的说:“是老师太粗心,漏掉了‘正方形’三字,还好,几位细心的同学及时发现并提了出来。谢谢!现在,老师加上‘正方形’,你能解决这道题目了吗?”通过故设“差错”不仅让学生对求图形面积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而且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善用错误点燃深度思考的激情

面对课堂上的错误,除了有一颗平常心,还要有处理错误的教学智慧和教学功底,将错误巧妙利用,深刻剖析,常常可以点燃深度思考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我上过这样一节数学课,我给出了一组图形,让同学们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再动手操作将图形对折的基础上,学生进行了汇报,其中关于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学生的看法不一样,出现了以下有趣的场面。

生1:原来我认为平形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可是把它对折后,我才发现它不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师:看来,仅靠观察得出的结论有时并不准确,还需要动手实验进行验证。生2:老师,我不同意。我也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折,我认为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生1:我反对。虽然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都一样,但是并没有完全重合。你看,这边多出了一

些,而那边又少了一些,不符合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上。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师:能抓住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进行分析,好!生2:我反对,虽然对折后没有完全重合,但是只要沿着折痕剪开,换一个方向两边就完全重合了,所以我坚持认为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生1:可是黑板上写得清楚,只有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才算是轴对称图形。剪开后两边重合是不算的。生3:不然的话,黑板上应该写成“对剪后两边完全重合”了。(大家都笑了。)生4:如果剪开的话,原来图形的特点已经被破坏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这个平行四边形。(大家鼓掌。)师:在这么多事实面前,你们还有什么想法吗?生2:现在,我也同意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了。这时,他的同桌又把手高高举起。生5:我还有一个补充。如果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长度一样,变成一个菱形的话,那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了。听课老师报以热烈的掌声,老师也很意外。师:你的想法真的很特别,说实话,老师也没想到。这样吧,老师临时为你剪一个菱形,现在你给大家说明一下为什么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生5:(边说边折):把它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所以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师:你的发言不但让我们知道了菱形是轴对称图形,而且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也许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却是,比如?生1:菱形。生2:长方形、正方形也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师:感谢刚才那位同学,他让我们的思考从一般的平行四边形走向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确,这样考虑问题,要比原来完整和准确得多了。

这节课我就抓住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及时展开一场辩论,展开思维的交锋,就是在思维的左右摇摆中,在唇枪舌剑的辩论中,学生澄清了原有的错误认识,对平行四边形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轴对称图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