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社区医疗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澳门政府在1984年引入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建立了公立的初级卫生保健和专科卫生保健两级网络组成的卫生系统。1985年,澳门第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筷子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1992年6月,新的澳门卫生司组织法公布,对初级卫生保健及专科卫生保健作出统一部署,这为更好地协调及管理医疗卫生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澳门初级卫生保健系统也随着政府投放的人力资源、财政资源及设施逐步完善。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澳门社区卫生服务在这个阶段的发展逐渐迈向成熟,成熟标志包括以下特点:①重点社区卫生规划的创立和完善;②双向转诊的逐步规范;③增加全科医师及相关专业人员培训;④医务人员本地化;⑤完成了各地区社区卫生协会组建,增强了各地区之间社区医疗机构的互动性;⑥中医诊疗成为社区医疗服务项目;⑦公共卫生职能从社区医疗服务中分化出来,成立独立的单位;⑧社区医疗服务获得市民的认同;⑨居民各项健康指标明显改善;⑩1999年澳门社区卫生服务被WHO(世界卫生组织)评为西太平洋区初级卫生保健的典范。
第三阶段:持续发展阶段澳门社区卫生服务随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妥善医疗、预防优先”政策得以继续发展。①建立了覆盖全澳门的15分钟区医疗服务圈,其中包括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②双向转诊及临床转诊路径确定;③全科医师受教育年限加长,全科医师队伍逐步稳固;④社区医疗机构与各级医疗机构建立了同盟关系;⑤社区医疗的服务职责从治疗疾病转向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重点在增加供给,核心要确保质量,关键靠改革创新。首先要多措并举发展健康服务业。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境外资本依法依规以多种形式投资健康服务业,加快落实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在社保定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使社会力量成为健康服务业的推动之力。其次,国家要统筹城乡、区域健康服务业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
那么,要具体地落实健康服务业发展,最终还是落地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因为社区是健康管理体系中的大领域,大市场,健康服务发展,终究还是社区医疗卫生发展。因此,要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加强医疗卫生支撑,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等养老机构的转诊与合作机制。与此同时,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经过正规培训的健康服务从业者,规范健康服务市场,提供科学服务。
那么,在国家大力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之际,成都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情况如何呢?我们走进成都市成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实地采访调查。
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保健意识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对健康的大力倡导和追求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公民健康指标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进。
成都市政府长期以来,坚持主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益性质、非营利性质,积极地免费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以成本价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及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的“六位一体”服务。
从2007年起,成都市人民政府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旨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社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这一网络的覆盖到如今已经超过了五个年头。
我们以成都市成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为例。
2012年,成华区区委、区政府确定了“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域全覆盖”的目标,目前成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正处于公益化进程的起步阶段。
成华区发展较好的青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一家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09年12月成立的青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科,在这几年的发展中,获得了丰硕的成果。青龙辖区内有昭觉寺客运站,周边邻近五块石汽车站、荷花池车站及火车北站,使该辖区流动人口非常大;且该辖区原属于城乡结合部,现大多数为搬迁户,因此居民人口文化程度与人均收入水平较成都市平均水平偏低,造成该辖区居民文化程度及职业等构成具有其特殊性。因此,该中心承担了青龙社区的高血压、糖尿病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特殊疾病门诊、全民健康体检等工作。
青龙社区服务中心为高血压患者设立快捷通道,可随时可到慢病科进行免费的血压测量及药物指导,并为患者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患者详细记录每次血压及用药物情况,并预约下次就诊时间。
与此同时,青龙社区服务中心利用全民健康免费体检的机会,大力开展高血压的筛查工作,并对已患高血压的患者进行免费的血脂、血糖、心电图的监测。
青龙社区服务中心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强了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提高了中心的声誉,既完成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又有力的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同时还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健康保健意识。
龙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成华区政府建立的一家公立医院,为市、区社保定点医疗机构。医院开设门诊急诊服务、全科医疗服务、住院医疗服务、预防接种服务、儿童保健服务、妇女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医及康复理疗服务、特殊门诊服务等服务。
服务中心环境优美温馨,设备先进。服务中心功能分区、服务流程等均按国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要求建设。新建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个人为中心,开展基本医疗、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康复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优质卫生服务。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医疗服务模式,使居民得到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本公共卫生保健服务。
社区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日趋成熟
目前为止,真正的健康服务在我国庞大的医疗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体量和规模较小,服务群体有限。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们的社区服务中心所做的一些工作也在广义的健康管理范畴内,比如要求社区中心对区域内的慢病建立信息,以及上门做健康服务,做健康信息管理和健康教育活动等,这对人们的健康影响显而易见。
自2012年起,成华区每年投入2000万元左右,用于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目前青龙、保和、龙潭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建成开诊,已正常运转的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圣灯、万年、跳蹬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标识标牌、统一制度规范、统一信息管理、统一慢病防治模式、统一考核评估办法、统一基础设备“八统一”的标准,认真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
自2010年起,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开展全民健康体检工作。各中心深入社区开展宣传,并通过全民健康体检与建立健康档案、重点人群管理、家庭医师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建档、体检一条龙服务,有效提高了社区居民参检率和规范化建档率。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创新研究
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全面推行。2011年在建设路、双水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推行家庭医师服务模式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2012年我区在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开。各中心成立了由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公卫人员、中医人员等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为辖区居民提供连续、基础、全程的个性化医疗卫生服务。
“双向转诊”模式不断深化。全区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与省、市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上级医院定期派专家到社区坐诊及指导工作,使居民在社区就能享受到上级医院专家的服务,中心重症、难症病人通过“绿色通道”及时上转上级医院,基本形成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新模式。具有成华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模式不但得到了国务院医改办调研组的充分肯定,还在全市卫生系统内进行了经验推广。
国家重点监测疾病在成华社区服务中心中率先在全国实现了跟踪管理。例如,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纳入三级结核病防治网络,负责对辖区内结核病患者的追踪管理,社区结防医生定期对肺结核患者进行督导访视,并对涂阳病人密切接触者等重点人群进行筛查。全区结核病人追踪率100%,总体到位率97.1%。2013年,成华区成功创建四川省结核病综合防治示范区。
再如,成华区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社区艾滋病防治工作模式,将大众健康教育、高危人群干预与外展宣传、感染者及病人随访管理等工作下沉到社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组建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组,加强人员能力培训,人员培训覆盖率达100%。
1955年1月,18名医学界前辈组建了用直联诊。历经几代人的辛勤耕耘,现已成为拥有200多名医护人员的苏州地区一流乡镇医疗预防保健实体。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用直人民医院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在吕玲英院长的带领下,医院始终注入全新的管理理念,以战略眼光,主动探索医院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路径,在城市化进程中,致力于社区卫生服务和专科特色建设,更好地满足用直镇以及周边的郭巷、斜塘、娄葑、东坊等地病人的医疗保健需求。
古镇用直坐落在苏州市东郊,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镇。近年来经济建设突飞猛进,旅游业大力兴起,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壮大,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用直人民医院的医疗服务压力空前增加,但是,用直人民医院变压力为发展的动力,不断加大医技投入力度,千方百计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现在全院拥有中高级医技人才占总数的25%,床位增加到一百多张,医院占地面积超过一万多平方米,尤其在科室建设和设备完善方面,更是取得长足进步,针对当前病员的种类分布,在心血管病、肿瘤、创伤的软、硬件建设等方面更是形成了特色,在用直地区有着相当的知名度。临床科室建设重在外联上海、苏州等各大医院技术力量,为病员解决疑难杂症。
用直人民医院目前已经建立了具有现代医疗特色的四大中心:一是影像中心,在江苏省乡镇级医院中第一家拥有日立公司生产的全身高速螺旋CT,东芝800mA电视X光线机系统,美国GE3000B超,计算机摄影诊断系统(CR),德国汤姆泰克三维超声成像系统,韩国麦迪生彩色多管勒等先进医疗设备。二是肿瘤综合治疗中心,以手术+介入化疗(或放疗)+现代生物治疗为主要手段,配合静脉或腹腔化疗,中药、电化疗、光量子疗法、静脉高营养等辅助治疗,并由社会各界参建了全国乡镇第一家“生命之光”抗癌俱乐部。三是心血管病康复中心,配备食道调博、心血管功能仪、心电监护等先进设备。四是创伤治疗康复中心,不断扩大脑外、胸外、骨科、泌外等创伤手术项目,增置康复健身器材。去年还投资100多万元,又添置了血透仪,今年即将投入使用,为广大重症患者提供便捷、价廉的高新技术服务。
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先进医疗器械的作用,更加科学地、高效地为病人服务,用直人民医院每年派出员工到上海等地进修技术。针对急诊医疗需求大量增加的实际,2004年成立了急诊室,把高修养、高技术、反应快、能力强的医务人员,安排到急诊岗位。在硬件方面,增添了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洗胃机、除颤仪、心电图机等设备,开辟每天24小时救护“绿色通道”,在苏州地区镇级医院中唯一一家配备了救护车,为抢救重危病人赢得了宝贵时间。
用直人民医院还积极发展儿童门诊,开展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创建工作,受到了苏州市表彰。同时,针对患者的保健需求,大力开展中医特色治疗,为周边群众冬令进补提供治疗服务。用直人民医院还成为苏州市吴中区定点医疗单位,真正方便广大医保患者,使用直镇及其周边地区数十万群众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保障。
>> 建立以医院为核心的多层次化养老社区,发展医疗经济 商业养老保险事业发展与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立 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医疗险的改革与发展 发展补充医疗保险,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 如何建立和完善多层次企业补充医疗体系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经济结构的调整 防范医疗纠纷为医院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应建立多层次养老制度 多层次、柔性化、开放化的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讨 专访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建立多层次多元化金融体系 多层次区域发展视角下城市群一体化的思考 多层次资本市场和汇率市场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发展 浅谈医疗设备管理如何为医院战略性经济发展服务 商业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协调发展,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农村经济体制变革中的农村医疗事业发展研究 浅谈医疗卫生事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县域经济发展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影响 构建医疗保障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治理机制 建立多层次养老体系,破解养老新难题 河北高等职业教育多层次化发展动因及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刘旦中国养老社区开发和运营模式研究,经济论坛 2015(7):79-84.
[4]张卫国 美国养老社区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2(5):136-149.
[5]李沛霖.美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广东经济,2008(6)50.
一、加快发展教育事业,让广大群众公平享受教育权利
教育被公认的新的三座大山之一,教育好坏严重影响群众的幸福感。理清教育发展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创新思路,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增强全民办学意识,努力为西安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后备人才,提高合谐教育层次。
一要加大投入,改善教学条件。采取政府投入一点,学校自筹一点,上级争取一点的政策,致力于办好每一所学校,不断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和优质资源的整合力度。争取资金,全区推广远程义务教育,加大中小学危房改造。
二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办学,积极吸收民间资金举办各类学校,实现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强教师队伍改革,提倡师德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教师资源,促进全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要切实要解决困难学生入学,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对教育的“减负”和“帮困”政策,在全区各学校全面推行“一费制”,实行收费公示和“收支两条线”,坚决制止乱收费行为,降低学生的教育成本。推进公办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效地缓解了学校后勤设施的供需矛盾,为学校提供另一资金来源。同时大力推进对农村中小学的扶持工作,做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两免一补”工作,落实扶贫帮困政策,解决特困生上学难问题,体现政府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关爱。
二、加快发展卫生事业,让广大群众享受基本健康保障
卫生事业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份和保障系统,肩负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卫生事业的发展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指标。
一要加快卫生基础建设,改善装备水平。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执法,努力提高全区人民的健康保障水平。通过医院自筹和争取上级资金,全面完成区内医院的房屋设备改造和建设任务。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医疗仪器设备的投入改造力度,改善全区医疗条件,提高全区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处理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增强。给病人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
二要深化卫生体制改革,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卫生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要树立“大卫生”的观念,根据西安区的实际情况,解决卫生事业建设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行业监管,抑制医药费攀升,促进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市民群众提供安全的、有效的、可及的、公平的医疗卫生和健康保健服务,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三、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主流心态。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创新,繁荣艺术创作,提高文化艺术产品质量,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建立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和谐西安进程。
一是夯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繁荣文学艺术、民间艺术,创造更多符合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优秀文化作品。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加强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社区、企业、校园和乡村文化建设,活跃基层文化生活,开拓文化西安精神。
二是提升西安企业文化,完善西安校园文化,打造西安社会文化,营造文化西安。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号召全区企业建设企业文化,提供企业发展一面引领性旗帜。全区推广“德育为首”,通过严抓校容校风建设,积极的政策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开展创平安校园活动、读书、蓝球、广播操、长跑等实践活动,完善西安校园文化,实现“快乐教育”。社区是一个地域最小的组织,打造西安社区文化,深入群众,为群众解决升学、就业、劳动保障等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