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对统计学的评价,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实践性教学模式;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270-02
《医学统计学》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该课程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医学科研和实际工作中。学好《医学统计学》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解决与统计学有关问题的技能等帮助极大。但该课程中公式多、理解难,统计方法介绍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因此学生常感觉“学,而不会”。实践性教学是《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巩固理论教学知识,同时能提高统计方法应用技能的有效教学安排。因此,积极探索《医学统计学》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课题组在预防医学本科生中开展了《医学统计学》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的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实践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实践教学基本要求,统计软件(如SPSS)的操作要领,以及实践学习报告撰写要求,等给学生作简洁明了的讲授,时间为40分钟;然后,教师布置案例讨论题,案例涉及内容基本覆盖讲授理论课时的教学内容,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讨论中要求学生利用教师制作的网络课程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互联网获取优秀的《医学统计学》网络课程授课视频和课件,对课堂上讲述的内容进行再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对案例分析的理解程度,针对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薄弱环节,自主探索、寻求、交流问题的答案或解决的办法,包括利用统计软件对案例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做出推断结论。学生完成案例讨论练习后,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作点评并给出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或问题的参考答案(60~80分钟)。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3~5题统计学方法运用的案例应用分析题。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相关教学网站反复学习作业涉及的教学内容和课件,同时还可能通过微博、微信、QQ等互联网交流平台,随时随地与其他同学、老师、统计学爱好者等交流自己观点和见解,以便有效高质量地完成实践学习报告的撰写和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认知评价情况,为更好地提高《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信息。
一、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本研究于2015年以右江民族医学院2012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班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调查46人,其中男生17人,占36.96%,女生29人,占63.04%。
2.调查方法。先行访谈并参考相关文献设计调查问卷,在《卫生统计学》基础统计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学生匿名独立完成,并当场收回。调查内容主要除学生性别、年级、专业等一般情况外,主要是对《卫生统计学》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认知和评价等。
3.统计方法。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逻辑性检查、纠错和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对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认知情况。46名调查对象中,绝大多数学生对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优点是非常认可的,其中认为该教学模式学习交流的互动性和广泛性好占97.8%,其次是认为教学模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占91.3%。但认为该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认为网络教学内容良莠不齐,筛选并内化花时间占95.6%,见表1。
2.对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评价情况。46名调查对象中,认为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对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巩固统计方法理论的理解和提高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三个方面比较有帮助和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较高,分别为86.9%、82.6%和85.6%;对提高统计学课程重要性和实用性的认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统计软件的操作和运用能力四个方面比较有帮助和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也分别达76.1%、69.6%、76.1%和71.8。但认为对提高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比较有帮助和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仅为56.5%,见表2。
三、讨论
网络辅助教学借助互联网有关功能和交流平台所建设的教学、交流讨论等各种应用子系统和工具,实现对传统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多媒体讲授或加课堂讨论)和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教师指出实践要求、学生课堂完成作业或讨论、或再加撰写实践报告)等教学方法、方式和环节进行支持或辅助,其能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教学形式上的跨时空性打破了上课时间、地点的限制,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也促进了教学手段的更新,为《医学统计学》提供了多渠道、多视野、多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环境[1-3]。研究表明,网络辅助教学使教材展示丰富生动,对教学过程进行连续的跟踪与管理,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有力工具[4]。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实践教学中采取网络辅助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较高,对其优点有较好的认识,如认为该教学模式学习交流的互动性和广泛性好占97.8%;同时也能较好认识到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如认为网络教学内容良莠不齐,筛选并内化花时间占95.6%。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对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比较甚至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最高(86.9%)。这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5]。同时,也认为该模式对巩固统计方法理论的理解和提高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等方面都是比较甚至非常有帮助的。但有56.5%的学生认为该模式对提高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有帮助甚至无帮助,这可能与学生参与科研和社会实际工作较少,于是将统计学知识运用少,未能充分体会到作为一门工具的重要程度有关,也可能与教师组织教学的水平不高或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或资源质量不高有关。
四、建议和结语
大数据时代已来临,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和变革意义以及目前统计学专业教学的现状[6],医学统计学的教学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在发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优势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的优点来组织教学工作,以满足有不同需求和兴趣的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需要。但针对网络教学内容良莠不齐,筛选并内化花时间等问题,我们必须优化网络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专业学术信息新颖的高质量医学统计学知识,才能实现高质量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闻歆,单子鹏.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下“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66-69.
[2]史云燕.微博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软件,2012,33(5):116-118.
[3]平智广,刘莉,王爱英,等.微博在卫生统计学辅助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4,31(4):729-730.
[4]袁文业,彭惠茹,张洪亮,等.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及实践效果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04):478-482.
关键词:血清学方法;包虫病;预防控制
包虫病多见于新疆、内蒙和青海等农牧区,导致棘球绦及其幼虫寄生人体的原因有农牧民习俗和等原因。随着包虫病感染病例的增多,也使得医疗机构提高了预防控制包虫病流行的力度。而影像检查技术不容易及时发现囊肿或肿块从而导致误诊,本文将探讨通过检测包虫病患者血清的免疫学方法对该病进行检测,以达到预防控制包虫病流行的效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抗原与血样 从新宰绵羊肝脏或肺脏提取棘球蚴囊液,用pH 9.6的碳酸盐稀释使其蛋白质含量达到50 μg/ml;采用预包被板和包虫病抗体检测试剂盒等。血样采自流行病学调查现场,经我B超和X线检查确诊的120例包虫病患者的血清各取5 ml,也抽取非包虫病体检者阴性血清作为参照,血清经分离后保存待用。
1.2检验方法 检测方法有:点酶联免疫吸附检验(Dot-ELIS)和微量间接血凝检验法(IHA),酶联免疫吸附检验(ELISA)和EM18免疫印渍检验(EM18-ELIB)。②Dot-ELIS检验将抗原吸附在PVC反应板表面,待充分反应后用洗涤法彻底清除游离残余。②IHA检验抗原载体经金属阳离子静电作用让蛋白质与红细胞表面结合达到致敏效果,并在微量滴定板上以1:64比例稀释再加入致敏红细胞悬液1滴,混匀1~2 h后观察红细胞凝集程度以确定阳性反应孔为滴度终点。③ELISA检验将棘球蚴囊液抗原稀释至每孔内含蛋白质10 μg/ml,其中IgG抗原酶结合物工作浓度为1:200。显色采用TMBS底物,阳性临界值以x+3s≥阴性为对照。④EM18-ELIB检验抗原采用泡型包虫原头蚴粗抗原,SDS-PAGE电泳结束后再转至NC膜制成抗原膜条,再用所制成的抗原膜条做Western Bolt检验,血清稀释比例为1:100,IgG抗原酶结合物按1:100比例稀释然后经BA底物显色反应后,若8 kDa处出现反应带可判断为阳性。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不同血清检验方法的检测结果 经B超和X线影像学检测确诊的120例包虫病患者,应用不同血清检验方法检查的结果中,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各有109例和11例,其中对泡型包虫病使用Dot-ELIS、IHA、ELISA该3种血清检验法与B超和X线影像学检测结果等同,Dot-ELIS、IHA、ELISA和EM18-ELIB这4中血清检验法也与上述检测方法所得出的结果等同,见表1。
2.2不同血清学方法对包虫病患不同位置的检测结果 肺脏包虫病患者应用囊型包虫抗原IHA检测血清阳性率低于其它部位血清阳性率,但Dot-ELISA检验和IHA检验及ELISA检验所检出的血清阳性率相近,见表2。
3讨论
包虫病容易寄生于人体组织和器官以至于临床难以依据病原学进行确诊,所以临床对于包虫病的检测通常将查体和影像学以及免疫学等检验结果做综合性判断。影像学检验虽然能够有较高检出率,但影像检查技术不容易及时发现囊肿或肿块从而导致误诊。而包虫病作为地方性疾病,由于感染病例的增多也相应提高临床对其的重视程度。
本次探讨中不同检验方法对囊型和泡型包虫病敏感程度也不尽相同,其中Dot-ELISA抗原和IHA抗原对于该两型包虫病的敏感度相似。对泡型包虫病使用Dot-ELIS、IHA、ELISA该3种血清检验法与B超和X线影像学检测结果等同,但ELISA抗原检出囊型包虫阳性率低于Dot-ELISA和IHA检验法,说明该两种囊型包虫生理和生化代谢各异。因此,需要在临床诊断中加强检测的敏感度。
泡球蚴缺乏完整角质层使得故血清中抗多含有囊型包虫病,B超和影像检验出的钙化的囊型或灶型包虫病多分布于肝、肺2脏,血清学检验方法不易检出的原因,通常为包虫囊肿生长受到抑制后出现退行性改变,减少了血清抗体滴度导致血清学方法难以发现特异性抗体[1]。此外,还需看到本次检测结果中还存在肝脏、肺脏的囊块符合影像征象,但3种血清学检查结果均不支持该结果,这也说明对包虫病的诊断需综合临床和各类检验结果做出判断。
本次探讨可见囊型和泡型该2型包虫病的致病性及诊疗方法各异,也导致了临床需审慎做出判断。在钙化的灶型或囊型中若EM18-ELIB检查为阳性则可考虑为泡型包虫病,而单发单囊包虫患者血清呈阳性则说明囊型包虫也会分泌出EM18抗原,同时也说明种棘球绦虫的生理生化代谢因种类不同其差异也不尽相同[2]。据卢爱桃,郭卫东,宋壮志,等报道[3],目前通过将泡型包虫的原头节进行分离发现其具有EM2、EM2a和EM18特异性抗原,也说明泡型包虫有特异性较强,与本文所探讨的结果具有一致性。
综上,通过采用不同血清学对包虫病进行检测,并对比各种检查方法的检测结果的敏感度和准确率,便于临床分析各种检测方法的效用,有助于临床对包虫病作出准确的诊疗判断,进而可以起到积极预防控制包虫病的流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侯岩岩,赵江山.新疆6~12岁学生包虫病血清学调查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4,29(6):4-5.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PTEN;DNA甲基化;血管平滑肌细胞;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VSMCs)的活化、增殖等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形成的中心环节。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AS的独立危险因子[1],可以促进VSMCs的增殖[2]。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缺失性基因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 PTEN) 在细胞的生长、存活、迁移、分化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Hcy是否通过影响PTEN DNA甲基化影响其在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达目前未见报道。本研究用Hcy干预VSMCs,检测PTEN mRNA、蛋白表达其启动子区 DNA甲基化水平,为今后研究Hcy导致AS的发生发展机制打下基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原代人脐静脉平滑肌细胞由本实验室培养;DMEM培养基、胎牛血清、胰酶购自Hyclone公司;逆转录试剂盒及荧光定量PCR试剂盒购自Fermentas公司;TRIzol试剂购自Invitrogen公司;DNA抽提试剂盒购自北京百泰克;DNA甲基化修饰试剂盒购自美国ZYMO RESEARCH;兔抗人PTEN抗体、兔抗β-actin、辣根酶标记羊抗兔IgG 购自北京博奥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方法
1.2.1原代细胞人脐静脉平滑肌细胞培养与鉴定 采用于海娇[2]等方法培养及鉴定原代培养的人脐静脉平滑肌细胞。
1.2.2荧光定量PCR检测PTEN mRNA的表达 将上述转染pEGFP-PTEN的细胞用TRIzol法提取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行荧光定量PCR检测PTEN mRNA的表达。以GAPDH为内参照,根据PCR仪自动生成的Ct值,根据公式计算目的基因的相对量:相对表达量=2-Ct。
1.2.3 western blot检测PTEN 蛋白的表达 按照全蛋白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提取总蛋白进行SDS-PAGE 电泳,转膜,5%脱脂奶粉室温封闭2 h,TBST 洗膜;1:500 稀释的抗PTEN 蛋白抗体,1:1000 稀释的抗β-actin抗体 4℃孵育过夜,TBST洗膜;辣根过氧化物酶(1:3000)室温标记1 h,TBST洗膜;凝胶成像系统分析,以β-actin 蛋白为内参,用PTEN与β-actin条带像素灰度的比值表示PTEN 蛋白的相对表达量。
1.2.4巢式降落式甲基化特异性 PCR(nMS- PCR)检测PTEN启动子区 DNA 甲基化程度 根据DNA 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提取基因组 DNA,用亚硫酸盐修饰法对 DNA 进行修饰,设计外引物及甲基化引物(M)及非甲基化引物(U),PTEN外 引 物 上 游:5'-TTGGAAAGTTTTTT AATTAGGGATA-3', 下游:5'- TTTCAAAAACCCAAA AAACAC-3',产物长度为445bp;M上游:5'-GTGATTTTT TTCGGAAAGTAGTTTC-3',下游:5'-TAAAAACC CGACAAA ATAAATCG-3';U上游:5'-ATTTTT TTTGGAAAGTA GTTTTGA-3',下 游:5'-AAAACCCA ACAAAATAAATCACC-3'。甲基化产物为211bp,非甲基化产物为207 bp,反应后取终产物在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光密度,按如下公式进行结果的计算:甲基化(%)=OD甲基化/OD甲基化+OD非甲基化]。
1.3统计学分析 结果以x±s表示,应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两样本间比较,以P
2结果
2.1原代人脐静脉平滑肌细胞培养与鉴定 细胞培养第8d时,相差显微镜下可看到长梭形细胞从组织块边缘萌出,此后细胞沿贴块周围放射状生长;培养12d左右,细胞成束平行排列,高低起伏,呈现平滑肌细胞特征性的"峰"、"谷"状生长。经α-ac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后98%的细胞呈阳性,即胞浆呈细颗粒状棕黄色沉淀,细胞核为淡蓝色。
2.2 Hcy对PTEN mRNA及蛋白水平的影响 Hcy干预VSMCs后,分别检测PTE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cy干预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降低(P
2.3生物信息学分析PTEN启动子区CpG岛 选取PTEN基因上游2200bp作为研究对象, 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发现PTEN启动子区含有5个CpG岛,提示PTEN基因很可能受到甲基化的调控。
2.4 Hcy对PTEN甲基化程度变化的影响 用Hcy 干预的VSMCs,利用ntMS-PCR法检测PTEN甲基化程度变化,如图2所示,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比,Hcy干预组PTEN甲基化程度明显升高(P
3讨论
PTEN作为一种多功能的调节因子,近年来在AS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PTEN 基因可以通过作用于上游的重要增殖信号转导通路而抑制VSMC 增殖和迁移,且增加诱导其凋亡[3]。而本研究发现Hcy能够下调PTEN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提示Hcy通过调节PTEN的表达参与了VSMCs的增殖。
DNA甲基化是表遗传范畴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来说,基因启动子区的DNA高甲基化意味着基因的沉默,而低甲基化表示基因的激活。DNA甲基化一般发生在CpG聚集的地方,特别是在CpG 岛上。在AS形成中,国内外先后报道了LDL受体等[4]的DNA甲基化改变。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在人脐静脉细胞培养的过程中加入临床相关浓度的Hcy培养,观察到全基因组、ApoE等基因低甲基化现象。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发现PTEN启动子区存在5个CpG岛,提示PTEN基因很可能受到甲基化的调控。而用Hcy 干预VSMCs后发现PTEN启动子区发生高甲基化变化。以上结果提示Hcy影响了PTEN启动子区甲基化程度变化,使其高甲基化,从而导致了其低表达,参与了VSMCs的增殖过程。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Hcy可以使 VSMCs中PTEN的表达下调,而PTEN DNA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关键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1]Cacciapuoti F.Hyper-homocysteinemia:a novel risk factor or a powerful marke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Pathogenetic and therapeutical uncertainties [J].J Thromb Thrombolysis, 2011, 32(1):82-88.
[2]于海娇,马琳娜,徐支芳,等.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周期及P27和CyclinA表达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36): 4487-4492.
通讯作者:吴江
【摘要】 目的 观察丹参酮IIA磺酸钠对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血脂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54例,给予丹参酮IIA磺酸钠及常规基础治疗,疗程4周;对照组54例,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变、血脂、纤维蛋白原指标变化。疗效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标准进行量化评定。结果 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液指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改善,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 早期使用丹参酮IIA磺酸钠能有效调节脑梗死患者血液黏度、降低血脂水平及纤维蛋白原浓度,改善微循环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关键词】 丹参酮II-A磺酸钠; 脑梗死; 血液流变学指标; 血脂; 纤维蛋白原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是指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的脑血管疾病,在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约占75%,病死率平均10%~15 %,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本文通过观察本院住院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应用丹参酮II-A磺酸钠治疗前后血液指标的变化,探讨脑梗死发病机制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8例病例(男58例、女50例)均来自陇南市人民医院2008年10月~2011年3月住院患者,经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排除标准:脑出血、消化道溃疡及血液系统疾病者;严重心脏病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严重糖尿病者;精神病史或严重精神症状者;严重失语者;重度痴呆,不能配合检查者;对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过敏者。将10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各54例。两组平均年龄、性别、神经系统缺损积分、梗死体积、既往史与并发症评分、发病至首次抽血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同时给予丹参酮IIA磺酸钠60 m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均1次/d,连用4周。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甘露醇脱水等。
1.3 观察指标 于初次用药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血液指标检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脂、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对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
1.4 疗效判定 以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要点为标准。(1)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2)显著进步:功能缺损积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3)进步:功能缺损积分减少18%~45%;(4)无变化:功能缺损积分减少不足18%;(5)恶化:功能缺损积分增加18%以上。显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
1.5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sup】2【/sup】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见表1。脑梗死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值、全血低切黏度值、血浆黏度值、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等各项指标在治疗后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
2.2 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 见表2。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血脂各指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C、HDL-C及Fi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
表1 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变化(x±s)
注:与治疗前比较,【sup】*【/sup】P<0.05;与对照组比较,【sup】【/sup】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纤维蛋白原比较(x±s)
注:与治疗前比较,【sup】*【/sup】P<0.05;与对照组比较,【sup】【/sup】P<0.05
2.3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 见表3。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NDS评分均明显下降,经配对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N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4。治疗组显效48例,占88.89%;对照组显效38例,占70.3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x±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sup】*【/sup】P<0.05;与对照组比较,【sup】【/sup】P<0.05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sup】*【/sup】P<0.05
3 讨论
脑梗死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其原因可能与脑栓塞、脑水肿、糖尿病、高血压、发热和感染有关,但其主要原因应为脑动脉的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如因血液的流动性和黏滞性发生异常,使血流缓慢、停滞或阻断,导致心脑血管缺血、缺氧而发生脑梗死。同时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血浆胆固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sup】[1]【/sup】。近年研究发现脑梗死与TC、TG、LDL-C等相关,提示TC、TG、和LDL-C增高是脑梗死发病的病理基础【sup】[2]【/sup】。这提示在防治脑梗死的过程中应注重调节血脂。纤维蛋白原(Fib)又称凝血因子I,其水平增高可导致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引起血液黏滞度增高,从而使血液中有形成分增加,血小板的黏附性及聚集性增强,导致脑动脉硬化、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栓形成。由于纤维蛋白原本身就是凝血因子,参与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当脑梗死发生后,局部血流中断,血液黏度增加,与纤维蛋白原共同作用更易导致血栓蔓延,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因此,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增多不仅导致脑梗死的发生,而且与脑梗死的进展关系密切。可以作为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其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具有抗炎、抗自由基、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已广泛地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丹参酮ⅡA是丹参中含量较高的活性成分,其经磺化处理而成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最大程度增强药物的水溶性,保证获得最高疗效。研究发现,其药理作用具有抗凝、抑制血栓形成,促进组织修复,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保护红细胞膜的功能【sup】[3]【/sup】。临床试验证明,它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作用,并在建立更加有效的侧支循环方面有较好的疗效【sup】[4]【/sup】。
本文通过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经过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后,全血高切、低切黏度值及血浆黏度值,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均不同程度下降,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较治疗前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这与相关文献报道是相符的【sup】[5~7]【/sup】。本实验结果表明,丹参酮IIA磺酸钠对脑梗死的作用表现在:(1)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避免“盗血”现象;(2)改善细胞营养和能量代谢,提高抗缺血缺氧能力,保护细胞功能;(3)能阻抗红细胞之间、红细胞与血管壁之间的黏附,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凝集,并能有效降低TC、TG、LDL-C,升高HDL-C;(4)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有很好的疗效,治疗组显效48例,占88.89%;对照组显效38例,占70.3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也未发现对血压、脉搏、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时间有不良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乃至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人们的饮食习惯的改变,生活环境的恶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笔者建议55岁以上,有发生缺血性脑病可能的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早预防、早治疗,以提高人们的生存、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
[2] 王向军,张强.辛伐他汀对腔隙性梗死患者脂代谢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1):28.
[3] 陈新谦.新编药物学.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53.
[4] 袁飞宇,曾俊锋,饶淑萍,等.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江西中医药,2007,38(3):46.
[5] 李朝武,涂明义,聂海岭,等.克林澳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4,18(2):851.
[6] 张华,黄永锋,杨涛.奥扎格雷钠和疏血通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陕西医学杂志,2004,33:(345):80.
【关键词】 利培酮; 精神分裂症; 血脂; 甲状腺激素
doi:10.14033/ki.cfmr.2017.9.00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9-0011-02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Risperidone on blood lipid and thyroid hormone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Method:78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4 to March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Risperidone was used for treatment.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blood lipids and thyroid hormone levels were compared.Result: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the level of TG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the levels of T3,FT3 and FT4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Risperidone; Schizophrenia; Blood lipid; Thyroid hormone
First-author’s address:Lincang City Psychiatric Hospital,Lincang 677000,China
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的精神系统疾病,发病率较高,且经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功能,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均带来沉重的负担[1-2]。临床上采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方法来治疗精神分裂症,利培酮是常用的药物,可以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安全性也较高[3]。但研究表明,利培酮可以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和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异常[4-5]。本研究探讨了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及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9月-2016年3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女37例,年龄26~67岁,平均(42.8±11.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有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在进行本研究前1个月均未服用过任何抗精神病药物;PANSS总分>60分。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利培酮(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042)进行治疗,起始剂量为1 mg/d,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每隔1~3 d将剂量增加1~2 mg/d,最高不超过4~6 mg/d,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分离血清后送检,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主要包括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检测患者血脂代谢水平,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的TG水平明显提高,T3、FT3及FT4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精神病之一,常见于青壮年,患病率约为1%[4]。患者主要表现为知觉、思维、情绪及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精神活动不协调,一般意识清楚,智力基本正常,但是,部分患者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临床主要包括单纯性、青春型、紧张型及偏执型等4个类型[5]。目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措施是长期应用药物治疗,然而,由于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导致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使得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差,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由于其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从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线药物[6]。
利培酮是临床上常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之一,治疗精神分裂症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临床疗效。利培酮是一种中枢多巴胺和5-HT2受体拮抗平衡剂,可以有效阻断多巴胺受体,通过对中枢系统5-HT及多巴胺拮抗的平衡作用,有效减少锥体外系副作用的发生,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和情感症状[7]。另外,利培酮还是D2受体拮抗剂,可以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研究表明,利培酮可能抑制甲状腺轴,继发于中枢神经递质代谢紊乱,导致患者机体T3、T4水平的降低[8]。另外,由于甲状腺激素对血脂的调控机制非常复杂,利培酮影响了甲状腺轴,也导致了患者出现血脂代谢的异常,具体的作用机制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目前利培酮引起血脂升高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于患者自身存在高血压、原发性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疾病,@些疾病可以是肥胖的潜在危险因素[9]。另外有研究还发现,抗精神病药物可以作用于下丘脑调节中枢,导致机体食欲明显的增加,再加上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后活动量明显减少,导致能量过剩、脂肪储存增加,最终使得患者血脂水平升高[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的TG水平明显提高,T3、FT3及FT4水平明显降低(P
综上所述,采用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导致患者血脂代谢异常,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因此,临床上在应用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过程中,要加强血脂和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监测,以免出现严重的异常情况。
参考文献
[1]潘勇,王皖生,支瑞瑞,等.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1,9(5):724-725.
[2]赵明坤,万爱华,周雪丽,等.利培酮和奥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甲状腺素和血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海峡药学,2014,26(12):125-126.
[3]宋梓祥,涂德华,潘佳,等.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0,43(7):24-26.
[4]郑玉英,崔爱军,石永存.齐拉西酮与利培酮对分裂症患者体质量及糖脂代谢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0):1449-1450.
[5]曲春晖,孙平,孙忠国.利培酮口服液与奥氮平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2016,9(8A):13-15.
[6]赵明坤,刘叶红,张平,等.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和甲状腺激素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5):342-344.
[7]崔开艳,刘兰芬,杨丽敏,等.齐拉西酮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泌乳素及体质血糖、血脂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2010,23(1):7-9.
[8]程进博,笈彤宇,王岩,等.利培酮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裂症残留型症状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5,36(5):782-784.
[9]李宝琴,秦青,王立芹,等.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α、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研究[J].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3,19(3):2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