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商业模式与管理模式范文

商业模式与管理模式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商业模式与管理模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商业模式与管理模式

篇1

关键词:商业房地产;收益率;运营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10-0149-03

商业地产的营业模式决定了商业地产要从微观上应用与零售餐饮和娱乐以及休闲健身等有别于住宅房地产的收益方式。从经营规模上也区别于普通的居民住宅、公寓和普通的写字楼。商业房地产是一个综合的房地产运作形式,要从投资和开发上区别于传统的地产开发项目。商业地产按照实际的功能可以分为商业广场、商业区、大型商铺区、综合性购物中心、休闲广场、专业步行街等多种形式。

1 商业地产的运营管理

应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房地产的租赁收益以及品质的价值,将现代房地产理念加入传统的经营项目当中。统一地将这些元素结合到一个信息平台上,不能单纯地只进行运行管理房地产项目,从而逐渐从“商业管理”发展成为“物业管理”,从而逐渐增强核心竞争统一化标准运营模式是商业地产发展的关键,在运行管理上的统一最主要的就是开发商和入驻店铺的合理合作,在同一个主体概念下进行统一步骤的经营管理工作。把传统的经营管理细分为广告宣传、市场营销和商户运营售后安保三方面管理的方式,同时促进维修好消防设备以及灯具的管理。虽然商业物业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复合商业物业,但是它的运营管理模式可以以一个店铺的模式形成统一的感觉。这些同意的精英模式包含了四个方向的内容,有统一规划、统一营销、统一售后服务管理、统一品质监管和物业服务。为以后的统一招商奠定了基础。这项工作是这个商业地产是否能成功的成为城市商业圈中心的重要执行措施。所以执行人员一定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所以,准确的商业规划是商业项目成功的运营基础。

2 商业地产运营与收益的常用模式

2.1 只售不租,出让产权

通过采取只出售而不出租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出让自身的产权,这种经营模式可以快速地收回自己的投资,很多房地产开发商都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降低了自己的置业门槛,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卖场面积难以出售的问题。很多商业地产都使用出售后租出的形式同时以高回报租金为回馈,除此之外还做出若干年之后回购的承诺,这就营造出来很多概念。房地产商以商铺潜在的升值空间吸引部分居民进行投资。产权类商业地产商铺也成为了近些年的趋势,房地产开发商也是以一个物业为整体进行整体开发的。通过对类型的商铺的科学规划和分类,这样既可以在不同的市场都取得一定的利润,又可以保障小业主的除了每年必须缴纳的店铺费用外还能每年获得一定的收益。从而为发展商和商铺店家形成长期的租赁合同。对于这种大型的商家以租赁为主要销售模式,并且得到了广大商家的认可,并且也被投资者所接受。

2.2 只租不售

而单纯地出租而不销售的好处就是房地产的产权一直在开发商手中,开发商可以将产权进行抵押贷款,待产业增值后再继续出售,这样做也会将整个地产都纳入资产运作的范围内,这样既达到了开放商对于商家的控制,也便于管理,执行自己商业地产的经营风格。

2.3 又租又售,部分租,部分卖

将销售和出租结合的形式具有非常好的收效,这种模式可以进行以租代售,还可以不租不售,将产权作为投资资本进行再开发,还可以同商家进行联营,以物业为入股股本参与整个地产的运营当中,也可以合作经营。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物业和其他工作单位成立商业经营公司,专门为经营商业物业,同时以租赁的方式从业主手中取得商业物业的使用权,同时还能获得产权的租赁收入和合伙经营搜如以及物业增值多方面的收益。目前,随着商家和房地产商的强强联合,逐渐形成了一种万达模式,这种模式也被如今万达房地产应用到了极致,并且利用商业地产的形式让沃尔玛、欧倍德等国际大企业进驻万达房地产,并且建立和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万达集团通过租金的形式获得了比较稳定的现金流,而商家则是节省了很多选址时间和降低了风险,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新店建设上的巨额资本原始

投入。

3 商业地产运作中存在的风险

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区别在于商业地产的资金周转较慢,需要整个环节都不能有差错,才能形成一个完成的商业模式,也能保证这个商业环节上的开发商、投资者、经营者、物业都能得到自己应有的利润。主要的经营环节包括了开发、销售、招商、经营和管理几个工作环节,这几个工作环节中每一个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而且在法律意义上也存在着和普通房地产的区别,同时商业地产的风险也是比普通房地产大,通常会有以下几个风险:

3.1 宏观调控的风险

因为现在如今房地产的开发非常的火热,带动了整个房价的不合理高涨,国家层面已经多次出手调控,例如上海市就已经针对这种情况进行详细的法规规范,同时要明确商场的产权以及分割转让的明细标准,并且规定商铺必须在有产权证的时候才能够开发、使用和转让。这个同志就是通过行政手段的方式对开发商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规范。

3.2 行业规划失误的风险

行业规划具体指的是对某一个地区的产业、地区以及人口等方面内容的安排或者计划,这种规划属于法律法规范畴内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如果出现宏观上的规划失误可能会造成商铺的贬值。同时,相关的企业也应该在当地开发商业地产的时候应该熟悉当地的政策法律法规,避免触犯法律或者犯方向性的错误。一项成功的商业地产开发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以来市场调查等商业活动,但是在法律的角度上来了解城市发展的政策倾向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3.3 租金价差带来的风险

开发商在卖出商铺之后,消费者和小业主们委托开发商经营该商铺,而开发商则是将整个商业地产交给大型商业地产进行统一经营,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租金,注重保障小企业主的合法利益,保障他们的收益率,对于每年产生的一些差额,要进行多退少补,不能克扣差额款。如果要回避开放时候产生的风险,就要聘请相关的法律律师,在前期规划阶段就要规避法律风险,并且按照市场的需求和规律来办事,不能脱离市场。如果只是单纯提高价格和回报率。因为商业地产有较高金额的租赁和增值税。对于普通的投资者可能不清楚,会因为合同而产生就飞需要注意在前期详细解释。这也需要开发商在进行销售的过程中做好正确的引导,同时要做到承诺的售后服务,以此提高商业信誉,维护企业品牌。

3.4 大型商铺因为投入高而产生的经营风险

如果几个大型的上家在长期的承租期间内因为自身的经营管理不善而无法继续经营而无力支付预先约定的房租,这就会导致开发商无法支付固定的收益给业主,因此开发商在进行出租的过程中不能只从租金的角度来挑选商家,而是综合性地根据商铺的行业前景、资质一级履约能力进行全方面的考量,尽量选取一些具有较强实力和较高资质的客户,以此保证其履约能力。这部分风险最主要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在招商工作上多进行综合性考量,很多开发商在进行招商的过程中知识单纯地追求入驻率,经常忽视商家整体的精神风貌和影响商业信誉和形象,也会因此造成商业布局的不合理、不科学,而且因此导致商家经营困难造成退租。这种情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延长招商时间,导致了更为严重的后果。

3.5 售后包租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通过公平的法律法规确定购房者和开放商之间的相关利益和义务。也确定购房者和租房者的利益需求。而目前存在着一部分开发商采用委托经营管理的合同方式保障投资收益,以此保证投资收益。业主除了和开发商签订购房合同之外,开发商或者提供的管理公司还要和购房者签订一份委托管理合同,开发商要特别注重委托经营的合同,因为这种委托合同将是保障未来收益的最主要的法律文书。

3.6 产权分散所带来的风险

开发商也要公平公正的分配整个商业地产的商业布局,保证在产权上不要和经营者产生纠纷和矛盾。针对这一问题开发商可以在进行分割的过程中成立业主委员会,通过业主委员会对商场未来经营管理进行总体性的规划管理,具体运作层面要确定每个利益诉求的权限,这样签合同之前确定产权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后期发生

纠纷。

3.7 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在商业物业当中单独成立的物业委员会的困难很大,而且管理内容相当冗杂,涉及了多种费用的收取管理和分摊,商业地产的管理费可能因为经营不善,而在后期增加多余的管理费,让很多消费者和开发商产生了纠纷,这是物业的管理水平问题就体现了出来。而且很多不同形态的物业也都面临着不同的收费标准和服务标准,这就增加了发生物业纠纷的概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商业地产的已经在我国开始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不仅是已经进入的房地产开发商还是新参加的开发商,都是处于探索阶段。商业地产是一个高回报和高风险的投资领域,但是从整体上来讲行业的前景十分广阔,不仅有政策上的支持,而且存在着很大的市场空间。作为商业地产开发商,要紧密地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合作,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在进行项目开发之前要做好可操作性研究和规划设计, 商业地产的经营周期很长,在进行经营的过程中要整合好各个方面的力量,同时要整合整条产业链,才能实现良好的运行,取得预期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夏联喜.商业地产新兵入门[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 武能尧.商业房地产开发运营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

篇2

[关键词]7-Eleven;商业模式;供应链管理;外包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8030

1 SEJ的商业模式

7-Eleven便利店诞生于美国得州,1974年由Ito Yokado 引入日本,并结合日本现实国情进行商业模式革新,迅速确立零售霸主地位。

商业模式是指企业组织管理企业各种资源(包括货币资本、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及创新管理模式)提供消费者无法自力的产品或服务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创造价值的系统。

SEJ在CEO Toshifumi Suzuki 的经营下,致力于发展成为顾客提供生活日常问题解决方案的便利商店连锁企业,不仅供应高质量的实体产品,同时提供人性化服务,旨在为顾客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便利。

由于日本与美国存在诸如文化、消费者心理、外部环境等商业元素的差异,SEJ结合日本国情确立了以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高效供应链管理来满足消费者需求(顾客导向)的商业模式。

11 顾客导向

新经济时代,消费需求更趋多样、复杂化。市场天平向消费者倾斜,即买方市场上消费者占据主动。日本消费者普遍对产品及服务质量反应敏感,而对价格敏感度较低。日本地狭人稠,受店铺面积限制,SEJ连锁便利超市货架数量及仓储能力有限,在预测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销售热销产品尤为必要。SEJ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全天24小时无间断为消费者提供热销产品,而不满足于传统的将货架产品“销售一空”。消费需求是SEJ所有战略选择的出发点,商业系统的构建也都围绕顾客需求开展,满足消费需求成为SEJ占据市场获得收益的源泉。

12 致力于产品开发与提供友好服务

作为便利连锁商店,SEJ不仅销售供应商生产的制成品,更注重研究消费者潜在需求,通过调研分析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其生活的各类便利产品。

与一般便利商店或大型超市不同的是,SEJ致力于为顾客提供日常生活问题解决方案,其任务不仅仅是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优质服务,而是为消费者打造更便利轻松的生活。因此,除去24小时全天候营业外,SEJ还提供“宅急送”、代收水电费、代收机票、自助取款等特色服务,将零售业务范围不断拓延。

13 高效低成本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受条件限制,SEJ货架上的商品都是经数据分析后挑选的针对目标顾客的高质量产品,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效、低成本的供应链管理。通过连锁经营形成规模优势,不断复制盈利模式,确保每家分店的盈利水平;通过创新物流模式、外包配送中心等方式确保商品质量、降低成本;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相关环节的信息共享,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顾客满意度。

2 SEJ商业模式的战略支持

21 SEJ的经营原则

SEJ坚信顾客满意是企业利润的源泉。这一原则反映在企业运营的各层次战略中。Suzuki 认为库存是零售业中最需关注的问题,成功的零售商应准确预测消费需求,降低供应链各环节成本。

为给消费者日常生活提供便利,SEJ通过IT技术预测消费需求,避免顾客流失;通过有效的项目控制和科学的供应链管理提供需求量高、周转率高的产品,并移除销售缓慢的产品,降低成本。

22 连锁经营战略

SEJ采取了成熟的连锁经营模式,形成规模优势。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完善统一,易于识别并形成顾客忠诚度;统一的物流,保障产品质量并降低物流成本;规范系统的培训,使各店铺均可保持较高水平的服务质量。

为进一步占据市场份额,SEJ在连锁选址时采取密集分布战略,利于品牌辨识度提升,同时缓解了店部分散造成的物流压力。约60%的新加盟店都是由个体商铺改造而成,SEJ与特许经营者的关系非常亲密,SEJ提供规范的管理、IT系统支持,培植加盟商忠诚度,确保盈利水平。

23 供应链管理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供应链管理,是SEJ商业模式创新成功的关键。

首先,独创组合配送体系。早在1976年SEJ便建立了流畅的物流配送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SEJ改进了组合配送系统。来自不同供应商的产品被汇集到全国223所综合配送中心,然后被分装到相应的货车上发送至各门店。

其次,信息系统的支持。1999年6月,SEJ投资五亿美元革新了其第五代全信息管理系统。系统连接了总部及各店面70000余台计算机,实现了卫星通信、独立连接;店铺信息系统使得全体员工有机会参与货物、订单管理,实现了精细化管理;与合作伙伴共享信息平台,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了供应链综合管理效率。

再次,电子商务提升服务质量。互联网时代,SEJ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拓宽服务范围,其电子商务业务主要包括金融服务、网络营销、公共社区服务、店内智能打印等。在提升服务质量,提升顾客忠诚度的同时增进顾客交流,获得信息资源,为供应链管理乃至整个商业模式的运行提供了信息支持。

最后,采取积极外包政策。SEJ的外包策略及供应链关系管理能力闻名于世。SEJ避免了盲目业务扩张,集中精力于整条供应链中自己最擅长的环节构建竞争优势,而将物流中心、全信息系统等供应链服务进行外包,降低研发管理成本,并积极维系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关系,增进彼此信任,降低交易成本。

3 SEJ商业模式评析

一方面,SEJ的连锁经营模式通过统一管理提升了管理效率;统一配送确保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物流成本。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提供高质量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建立了高度的顾客忠诚度,采取的特色服务模式也形成了区别于普通便利店的差异化优势。IT技术支持下的供应链管理高效系统,降低了运营成本,确保持续收益。

另一方面,差异化的产品及服务导致了高价格,缺乏价格竞争优势。多数连锁店由个体经营店铺改造而来,资源整合存在困难。部分店面选址偏远、管理不善导致店面倒闭。存在过度多元化问题。

4 结 论

SEJ结合日本国情,革新了零售连锁经营模式,发展至今建立起便利零售王国。高效科学的供应链管理及统一完善的连锁经营管理模式有效支撑起SEJ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使得SEJ零售业界长盛不衰、独树一帜。我国便利连锁企业应根据中国消费环境合理借鉴SEJ的商业模式,更好地服务顾客、赢得市场,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Kei Nagayama and Peter Weill7-Eleven Japan Co,Ltd: Reinventing the Retail Business Model[R].CISR WP No338 and MIT Sloan WP No4485-04

[2]于秋月浅析7-Eleven便利店的营销模式[J].商业经济,2013(4):59-61

篇3

一、企业工商管理现状

1.管理水平不足。

企业工商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以全面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为发展方向,这也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并且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能从根本上提升市场的资源占有率,但我国的很多企业在进行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做好管理工作之间的协调发展,也没有将目标客户为了主要的发展导向,因此企业工商管理还存在很多待解决的问题。企业的各个部门在沟通的过程中会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企业经营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会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协调性差,互动性不足的情况,这些问题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管理机制有着影响,并不能真正的将解决措施落到实处。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企业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会受到各方面的阻碍,想要实现企业经济化、规模化的发展,就需要全面提高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当前我国企业还存在着管理者经营理念落后的问题,这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企业员工不能明确认识到工商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所以不能了解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很难制定明确的管理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综上所述,想要全面提升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就需要转变当前的企业经营观念,完善现有的工商管理制度,做好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2.企业定位不明确。

在我国的企业类型的统计过程中,发现加工生产型的企业的数量具有一大部分,这些企业经营中的大部分企业是通过外贸订单的形式来进行加工的,想要实现生产型企业向经营型企业转变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许多生产企业对经营型企业的了解不足。加工型企业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处在产业链的底层,并且价值取向十分单一,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实现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必须要进行转型,一旦企业的自身定位一直处在同一种层次,就无法做好企业的工商管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企业的发展速度得到了显著提升,企业在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因此需要优化企业的工商管理技术水平,传统的生产型企业很容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遭到淘汰。我国的很多企业发展都是建立在现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并且企业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通过经营活动来从中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利益获取的基础上的,从而忽视了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建设重任,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生产肥料污染环境,市场活动中不遵纪守法,这些问题的出现对社会的建设发展产生了影响。

3.管理理念落后。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想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就需要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结合实际企业发展情况发现,影响到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基于此,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工商管理质量,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定时优化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工商管理技术,才能真正的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由于我国的部分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计划性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传统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这也是企业现有的工商管理水平难以满足社会整体经济发展需要的主要因素。企业为了更好地发展,制定的很多新型管理制度,这些管理制度大多数是从计划经济改革基础上形成的,这些制度并不能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下得到应用。因此,在进行管理制度的选择和应用时,通常会遇到很多问题和阻碍,这是因为企业发展缺乏基础制度保障,从而导致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企业管理始终处在一个无序的发展状态下。受到这些企业制度的影响,在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时,很容易受到冲击,长此以往很快会被社会淘汰。

4.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得出结论,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格遵守社会的发展规律,实现企业长远的发展的经营目标,这代表着企业要合理的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以实现竞争力提升的战略目标,同时能够综合性的考虑到市场发展的各种因素,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合理的管理模式。现代企业发展需要将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有机结合,只有全面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企业的销售能力会影响到企业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发展重点并不是市场开拓,在与其他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过程时,也会将自身作为衡量标准,生产型企业很多都存在着对市场经济发展形态认识不足的情况,很容易让企业逐渐丧失社会的发展节奏。

二、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及管理模式

1.提升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企业工商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参与到管理方案的制定过程中,监管整个管理工作的内容,想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为了实现这一发展目标需要企业加强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结合当前经济发展背景下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需求来进行人员更换,目的是能够让工商管理人员具备综合化的管理能力。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本质上来讲是人才间的竞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作为基础,想要保证工商管理的长足发展,就需要做好企业人员管理,坚持以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中心,做好管理人才的培训。比如:企业可定期在企业内部开设培训活动,将最新的管理理念落实到人员管理的过程中,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机会,企业的发展需要具有一个明确的人才管理理念,能够充分了解企业对岗位发展的需求,挖掘出每个员工自身应具有的管理优势。

2.完善企业组织架构。

企业在进行组织架构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企业的发展需求,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完善企业当前组织内部架构,主动承担起企业组织部各个岗位之间的职责和义务,不断地规范化当前的企业工作流程,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想要全面提高企业的工商管理效率,企业发展还需要面向所具有企业应部门,让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意识到在岗位上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制定一封家书,在进行考核制度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奖励工作,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全面提高企业部门工作的积极性。优化当前的企业晋升制度,推动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并且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目标,来制定出合理的晋升制度,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更多优秀的管理人才,充分的发挥出人才的无限价值,激发企业管理者的潜能,有效的促进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例如:当前我国产业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量正处在不断上升的状态下,尤其是中石化和中石油等企业,想要对这类企业进行工商管理模式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保证企业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尽可能的避免出现市场汽油价格涨幅的情况。需要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协调企业各部门的力量,来进行企业资源的整合发展,让企业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的发现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进行改进。同时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保证企业自身文化的发展,争取实现企业的品牌创建,让企业具有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特色,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吸引大众的目光。

3.企业发展战略管理。

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做好企业的战略管理,这是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主要内容之一,首先需要明确战略管理主要指的是企业结合自身发展情况而制定的发展目标,属于企业长期发展的计划形式,能够充分认识到企业的具体化发展方向,实现不同类型资源之间的优化整合和合理配置,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助力。同时想要做好企业的战略管理,需要从宏观的角度来规划企业管理目标,目的是能够实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财力、物力最优化,以此来为企业获取更多经济效益,企业的战略管理,需要面对不同类型的风险,只有做好企业风险把控,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战略,才能够更好地规避企业控制风险。企业的发展和建设会受到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影响,造成企业发展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出现,让企业很容易受到外部市场发展环境变化的影响,阻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企业在进行未来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明确市场战略目标,充分了解企业的内外部的发展环境,结合国家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和规定,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方案,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具有可行性。因此,在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中,需要明确战略管理的主要方向,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4.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企业经营过程中,需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这时企业经济的重要部门,也是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依据,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决定了企业在进行财务工作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制定明确的财务管理方案,开展战略性的财务管理,因为管理所涉及到的企业经营发展内容比较多,所以,需要做好财务信息系统的构建,能够自动化的进行成本、预算管理。企业工作人员需要做到对企业资产和财务风险的控制管理,设计全方位的管理系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战略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需要抓住市场发展带来的机遇,全面提升企业投资的合理性,最大化的获取企业利润,同时在进行企业经济效益评估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依据就是企业的现有经营利润,争取用最少的资金投入来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这也是进行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景,会影响到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需要保证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工商管理模式符合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情况,需要创新企业的工商管理形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此作为主要发展方向,才能实现企业经营规范化发展,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长足发展。因此,在进行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和管理模式的研究过程中,需要全面提升工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完善当前的企业组织内在结构,通过新型管理模式的运用来实现管理技术的提升,同时能够通过企业经营战略的完善,更好地进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全面提高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麻新.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索[J].时代金融,2018(06):143+147.

[2]李馨兰.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09):44-45.

[3]王咏梅.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及管理模式探索研究探讨[J].经贸实践,2018(03):219.

[4]严婉瑜.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及管理模式探索研究分析[J].金融经济,2018(06):176-178.

[5]张剑峰.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索[J].电大理工,2017(01):62-63.

篇4

    1 商业企业进行物流管理模式选择的必要性

    1.1 我国商业企业物流管理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商业企业一般商品物流成本占商品总成本55%以上,尤其是季节性较强的水果、食品等商品的流通费用占据产品总成本的60%左右,玻璃、陶瓷等易损性产品的运输破损率高达20%。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仅占GDP的10%左右,而我国的物流成本则在20%~25%左右。从时间消耗看,发达国家的产品的物流环节占据整个生产-销售流程时间的30%左右,而我国产品的物流环节则占据整个生产-销售流程时间的85%以上。例如:从目前超市销售的蔬菜来看,基于蔬菜生产的区域性、分散性、季节性与市场需求的平衡性、常年性、多样性等矛盾,决定了蔬菜的物流环节呈现出分散-集中-分散的特点。本文对福州市和重庆市多家超市的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成本进行了考察。第一步,在蔬菜由地头到一级批发商的阶段的流通过程中,蔬菜会有3%~5%不等的损耗。包装好的蔬菜进入装车阶段,车辆通常由一级批发市场的批发商提供,在蔬菜的采购环节,发生了费用中包装材料与人工费用比重较高,约占全部费和的49.1%。第二步,由农村运往重庆盘溪蔬菜批发市场的过程中,运输中发生了各项费用,如:路桥费、燃油费、车辆费等。到达重庆盘溪蔬菜批发市场后,要向工人支付工资的费用,蔬菜进入批发市场后,批发商要雇佣工人进行整理、分拣、加工、卸货。由于大多蔬菜都怕损失水分,因此在运输过程中,平均每吨蔬菜的正常水份蒸发量约为0.3%,加上包装不合理,运输、储存等因素造成蔬菜腐烂、变形的物流损失约为5%左右。第三步,重庆盘溪蔬菜批发市场的蔬菜经过批量销售进入超市后,蔬菜的超市价格是地头价格的6倍。重庆市农民、零售商、批发商的利润关系为“批发商>零售商>农民”,在蔬菜市场存在着“两头哭,中间笑”的现象,而流通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间商的最终利润。

    1.2 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是商业企业对物流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商业企业受传统“重商流、轻物流”经营理念的影响,不能接受现代物流的管理理念,没有专项资金进行物流市场的开拓,缺乏产品“供应链”理论,商业企业与上级批发商缺乏相互协调机制,没有建立起取长补短的长效物流管理链条,企业间对于物流成本,出于自身考虑相互推托,都试图把物流成本转嫁给对方,没有形成合作机制。由于流通不畅增加物流成本。二是不能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理的物流模式,许多商业企业仍然采取自营的物流方式,且品的供应链繁琐,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情况依然存在。一些商业企业从产品的生产、仓储、到配送运输,全部由企业自已承担,这种自营物流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企业,一些商业企业由于模式的选择不当,明显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自营物流成为了额外负担,削弱了核心竞争力。三是物流人才稀缺。在目前商业企业的物流人才中,专业的物流规划、管理、研究人员,尤其是掌握产品供应链优化、整合等物流先进理论的管理经营型人才、物流宏观管理人才非常紧缺。

    2 商业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探索

    我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指出“:我国企业将进一步推广现代物流管理,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技术和方法,实施采购、生产、销售和物品回收物流的一体化运作。鼓励生产企业改造物流流程,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降低库存,加速周转。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机结合。”在未来的发展中,SCM(自营物流)、TPL(第三方物流)、FPL(第四方物流)、5PL(第五方物流),将是商业企业主要面临的几种发展模式。

    一是SCM自营物流模式。传统的自营物流模式,其目标仅为降低物流成本,实现物流利润的最大化。而现代SCM自营物流模式,则以产品供应链为标尺来衡量企业的物流管理效果。企业通过设置专业的物流部门,购买先进的物流设备,自行招聘、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人才,对供应商、销售商的物流过程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供应链的最优化设计,最大限度拓展企业的物流资源。二是TPL第三方物流模式。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给出的第三方物流定义—— 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第三方物流又被称为“合同物流”“、外包物流”等。商业企业基于自身物流基础条件考虑,将物流管理全权委托给其他外部的物流企业。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物流活动的运作等都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物流企业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整合物流资源,将具有相同运送时间、地点要求的运输需求的货物搭配在一起,实现供应链的最优化,达到规模经济效应。例如:我国上海的华联超市利用自身运力资源优势,成立了“第三方物流公司”,为其他超市提供物流服务,已初具规模。三是FPL第四方物流模式。相对于“第三方物流”的资源整合、供就链优化方面的局限性,第四方物流从宏观的角度在第三方物流模式的基础上随之产生。商业企业可以通过第四方物流对自己的物流系统进行更加全面的宏观规划,弥补不同物流企业间的缺陷,实现物流资源、能力与技术的互补,推动产品供应链的集成化,为企业提供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的供应链组合方案。第四方物流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更发展起来的,依赖于强大的信息沟通机制,能够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资源共享的平台,实现有别于传统第三方外包物流的运营模式,全面提高商业企业的竞争力。例如:目前我国的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连锁超市,电子商务领域的B2B、B2C(京东商城)、C2C(如:淘宝网)大多在使用自营与FPL相结合的物流模式,用来最优化自己的供应链系统。四是5PL第五方物流模式。目前第五方物流模式业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概念较为模糊,还属于探索阶段,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一般指基于7P(人员、有形展示、过程、产品、价格、渠道、沟通策略)基础上的,集物流与市场营销为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5PL其基本功能在于为企业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3 商业企业选择物流管理模式的对策

篇5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商业模式;机制设计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3-0051-03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能源消耗大,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呈现双高态势。从行业层面看,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要低于国际先进水平10%以上;从单位产品能耗看,钢铁、水泥和冶金等高能耗行业的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这既是粗放式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也是“转方式、调结构”,发展节能产业的战略机会。根据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2008~2010),2008年我国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增长417.3亿元,2009年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增加到588亿元,同比增幅40.9%。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额从2008年的117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95亿元,同比增长67%。2009年合同能源管理(EPC)项目形成年节能能力1757.9万吨标准煤(2008年节能能力为569.27万吨标准煤),年减排1133.85万吨二氧化碳(2008年减排二氧化碳367.18万吨)。2009年,全国节能服务公司约502家,共实施节能项目4000多个,总投资280亿元,节能服务产业从业人员由2008年底的6.5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11.3万人,增幅达74%。2010年节能服务产业产值预计达800亿,增速有望保持30%~40%。目前,节能服务业的发展目前主要集中在工业和建筑两大能源消耗产业,EMCA协会估计节能服务产业规模潜力约有4000亿元,摩根士丹利的估计预测比较乐观,认为中国潜在的节能市场规模可达到8000亿元。

一、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中期,“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简称EPC;亦被称之为Energy Manage,ment Contract,简称EMC)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逐步培育和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是指专业节能服务公司(Energy Ser-vice Company,简称ESCO)与具有节能意愿的客户签订服务合同,向客户提供节能改造方案设计、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施工、培训、运行维护、节能量监测和能源效率审计等综合服务,而且专业节能公司常常垫付服务所需资金,并通过合同约定在未来一定时间段,从能源费用的节约中逐渐收回投资并获得一定利润。传统节能投资方式下,节能项目的所有风险和所有盈利都由节能投资的实施企业来承担;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下,允许用户使用未来的节能收益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一般不要求企业自身对节能项目进行大笔投资。

1998年我国政府引入国际上先进及成熟的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新机制,同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共同实施“世行一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在北京、辽宁和山东三省市成立3个示范性能源管理公司,利用世行贷款探索合同能源管理的商业运作。当然,仅靠三家示范公司,仅靠世行的贷款是远不能满足节能市场发展的需要。2003年国家发改委与世界银行启动二期合作。节能市场的发展需要企业拥有自有资金,还需要获得银行贷款的支持,但是刚成立的节能服务公司一般贷款担保能力比较差,项目二期设计了专项贷款担保资金模式。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设立世行项目部为中小企业解决贷款担保的难题,并专门成立了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世行提供2200万美元作为担保资金帮助合适的企业获取银行贷款发展节能市场。2009年我国政府与世行启动了中国节能融资项目的三期合作,该项目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这三家转贷银行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向国内重点用能工业领域大中型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提供贷款,解决大中型耗能企业节能改造资金短缺的问题。

二、合同能源管理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概念最早出现在信息管理领域。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兴起以后,商业模式成为企业界的时髦术语,并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其内涵也扩大到企业管理领域的广阔空间。合同能源管理也存在着商业模式问题,主要有如下四种方式。

(一)节能量保证型

节能服务公司在节能服务合同中承诺最低节能指标(如节能量、节能率),合同期内一般由客户归还节能改造所需的贷款。如果合同期内节能收益没有达到承诺的最低指标,节能服务公司需要补差给客户;如果节能效果达到承诺最低指标,节能服务公司可以获得合同规定的服务费用;如果节能收益超出合同规定,双方可按合同事先商定的比例分享受超额收益。

(二)节能效益分享型

节能工程的改造投资可由节能服务公司单独承担,也可以根据合同约定与客户共同分担,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按比例分享节能项目运行后的收益。一般来说,节能服务公司前几年的分成比例会比较高,以使其能尽快回收投资,获得合理利润。

(三)节能费用托管型

客户委托节能公司进行节能改造和运行管理,并按照合同约定支付托管费用。节能服务公司通过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费用,并在合同期内根据约定拥有全部或者部分节省的能源费用。

(四)设备融资租赁型

节能服务公司为用户购置和安装节能设备,在设备租赁期内用户向节能服务公司分期支付租赁费用后,期满后设备归用户所有。

目前,节能效益分享型项目主要在建筑领域,节能量保证型项目与节能设备融资租赁型项目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能源费用托管型项目主要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医院、宾馆、饭店和商场等商业领域。笔者运用JamesRichardson(2005)的框架分析合同能源管理的商业模式(见表-1)。目前,节能服务产业需要结合具体需求企业所在产业的特性和企业特质设计具有复合型商业模式,比如节能效益分享型与节能量保证型相结合,节能效益分享型与能源费用托管型相结合,租赁业务与合同能源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商业模式。

三、合同能源管理的运作机制

(一)节能服务企业融资能力与节能前期投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合同能源管理一般需要节能服务公司先期提供启动资金、设备和安装调试以及维修保养等一揽子服务,后期逐渐回收收益。合同能源管理的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本、银行商业贷款、政府贴息的节能专项贷款、设备供应商允许的分期支付、电力公司的能源需求方管理(DSM)基金、专业债券和国际资本融资等。美国的节能服务公司主要是靠政府基金,而韩国是由政府委托商业银行进行贷款,日本则主要采用通过大财团加上市融资

的模式。国内EMC的资金渠道相对匮乏,大部分企业都依赖银行贷款。但是,节能服务企业注册资本少、资质低,能效工程又常常是非资产性投资,节能设备的抵押价值不高,无形资产(如专利技术)质押贷款申请程序和监管复杂,合同能源管理业务回报率也存在延迟性和不确定性,这些因素都使节能服务企业很难通过银行的贷款审查,获得贷款支持难度很大。

(二)节能服务公司自身实力与政府补贴要求之间存在差距

2010年6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关于印发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中央财政决定2010年安排20亿元,用于支持节能服务公司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在工业、建筑和交通等领域以及公共机构实行节能改造。年节能量在500吨标准煤以上(含)、1万吨标准煤以下的工业节能改造项目给予奖励,其他节能改造项目的节能量下限放宽到100吨标准煤以上(含)。奖励资金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共同负担。中央财政奖励标准为240元/吨标准煤,省级财政奖励标准不低于60元/吨标准煤。此次补贴具有力度大、范围广等特点,补贴力度粗略的计算相当于标准煤煤价(960元)的30%,补贴范围也非常广。但是,申请奖励的前提是节能服务公司必须具有500万以上的注册资本,节能服务公司投资70%以上,并在合同中约定节能效益分享方式。目前,多数节能服务公司自身实力不足,80%的节能服务公司注册资本不超过500万,多数企业还不具备先期投入70%的实力。

(三)合同能源管理的投资回报与合同双方之间履约信用之间存在缺陷

国外的能源合同管理期限一般都是10-15年,合同双方会在法律的框架下以及诸多能源政策、税收政策和环保政策规定下规范运作。由于能耗单位经营状况存在不确定,合同双方亦存在是否违约的博弈,节能服务公司面临节能整改费用可能难以回收的风险。合同履约风险的存在,使得合同能源管理的合同管理期限呈现短期化的趋势。虽然世行项目中试点的3家节能服务公司的投资回报率可以处于30%左右的水平,但是国内合同能源管理的投资回报率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以建筑行业的节能空调制造企业的10年期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为例,设备利润所占比重为30%,财政补贴所占比重为20%。不计入设备后期的调试管理费和维修保养费,设备投入的利润率约为5%。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还要对空调系统各部分运行能耗指标进行精确计量,需要增加控制系统和计费系统,约增加设备投入成本20%~30%。空调设备制造商在权衡成本收益之后,会发现合同能源管理的商业模式“投人大、回报低”,不如直接销售设备产品收益高。

(四)客户单位的管理体制与节能收益的分配机制之间存在错位

不少能耗单位在节能理念方面仍然存在认识误区,一些大型能源类垄断企业,尽管节能潜力很大,但是对能源费用支出表现为“无所谓、不差钱”的态度,而且不愿意与能源服务企业分享节省下来的水电费用。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能耗企业在比较“合同能源管理”与“技术改造”的方案之后,常常更愿意企业自己实际操作技术改造的投入,独自享受节能的全部收益。国有企业的任期制和预算管理制度都可能会影响合同能源管理的推进。在国有大型企业中,节能改造的初期投资大,成本回收时间较长,具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性质,有些企业负责人不愿意在有限任期内在节能改造方面进行投入。

再比如,美国联邦政府是全美最大的能源用户,联邦政府机构约占能源服务产业收入的22%,但合同能源管理对于中国政府的具体机构来说还存在节能收益的分配问题。现有体制下,政府采购合同能源管理的服务后,节能收益都归国库所有,这是制约政府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一大因素。河北省已经开始了有益的探索,该省规定凡是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进行节能的,节约资金的10%可以用作行政经费。

四、合同能源管理亟需基于价值网络的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的创新除了价值链的分工以外,还包括重组价值链和构造独特的价值活动体系的内容。构造独特价值活动体系的目的是使得合作联盟寻找到竞争优势,获得持续的价值。

(一)客户真正获得节能价值是合同能源管理商业模式设计的关键

客户是否有节能的需求和动力是合同能源管理的关键。一家单位如果实行电费总额固定,节约的电费归自己支配的制度,这样的企业就有积极性参与到合同能源管理之中;如果一个单位采用电费实报实销,而投资节能改造则需要审批的制度,电费的节约和浪费与单位自身没有利益关系,而设备投资反而需要层层审批,这样的单位从事节能工作的积极性就会打折扣。

再比如,电梯节能改造技术已经日臻完善,对电梯加装能量回馈装置可以达到节能40%的效果。电梯都有下降的势能,尤其是从高层向低层的运行过程中需要靠刹车来消除势能,但是刹车会浪费势能,而能量回馈技术可以让势能变成电能,实现并网节能。居民小区内的电梯节能改造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但目前面临现实的成本收益的分配问题。电梯作为公共电力设施,属于设备运行费,电梯电费是从物业管理费中扣除。对于物业公司而言,节能电梯属于改造项目而不是维修项目,无法使用房屋维修基金来进行节能改造。此外,安装节能设备受益者是小区物业公司。而购买节能设备的投资人却常常是社区业主,业主很难有积极性对电梯进行节能改造。如果物业公司直接投资改造节能电梯,一次性投资比较大,投资回收期和受益期比较长,物业公司本身的合同期也常常只有两年,物业公司会面临节能改造成功刚开始回收投资,物业管理合同就到期的问题,这会影响物业公司进行节能投资的积极性。

(二)从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设计商业模式是破解难题的可选思路

篇6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1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概念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是学校与企业通过深度合作,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的模式。为培养更能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工商企业管理专门人才,借鉴了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双重资源,真正培养既有较高专业素养,又有较强实践管理技能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

2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2.1学生职业选择标准过高,与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脱节

通过对2015级和2016级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跟踪调查发现,学生的岗位工作要求与企业的岗位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认为自己是“管理型人才”,不屑做诸如酒店客房接待、顾客接待等工作,而企业则要求学生必须从这些基层的工作做起。

2.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足,急需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目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约500人,现有的实训设施设备无法满足学生技能训练需要,急需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2.3所学与所用存在差距,就业学生岗位适应慢

通过重庆财经职业学院2015级、2016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满意度的调查统计,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在校学习的知识与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差距,希望在专业教学中加大岗位技能训练的力度[1]。

3校企协同育人,共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1“学校+企业”双元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围绕“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主题,邀请了包括北京交换空间永川分公司、重庆智汇人才开发有限公司在内的10余家企业的管理者代表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最终形成了以质量管理内审员和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为培养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2]。2)校企双方共同建设课程资源。为了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标准,使课程内容更贴近企业实际,邀请了多家企业的管理人员参与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和在线课程建设,丰富了教学资源[3]。3)校企双方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在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实行“双导师”制,即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学校专业老师和企业老师共同指导,理论学习任务由学院老师负责,岗位实践任务由企业兼职教师负责。“双导师”制度的推行,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岗位实践能力两方面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3.2校企协同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

1)专任教师完成理论课程的教学。结合各专任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特长,《管理学原理》《员工关系管理》等理论课程的教学大部分由学院的专任教师来完成。2)学院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对《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现代企业管理实务》等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任务,由具有三年以上企业管理经验的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3)企业兼职教师完成实践课程的教学。为了有效缩短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岗位的距离,构建了一条“企业认知实习—校内实训—企业实践调研—多岗位实践—专业岗位实践—顶岗实训”的实践贯通途径。①专业认知实习:第一学期的学习中,安排学生到重庆智汇人才市场、北京交换空间永川分公司等企业的行政及人事岗位进行为期2天的参观学习,让学生对专业岗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②认真做好校内实训工作:第二学期的学习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综合实训室及“HR”实训软件,完成“员工招聘与培训”的校内模拟实训任务。③企业实践调研:第三学期的学习中,对难度较大的《绩效与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实行了“企业调研”的实践教学方式。④多岗位综合实训:第四学期的学习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岗位实操能力,安排学生到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智汇人才开发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的行政、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岗位进行多岗位多角色实训,进而锻炼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⑤专业岗位实践及顶岗实习:第五学期的10周以后及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者到校园专场招聘会的部分单位进行专业岗位实践及顶岗实习,让学生真正融入企业的岗位实践工作,实现所学与所用的有效对接[4]。

4结束语

校企协同育人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时代所需,只有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不断完善校内外实训条件,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零距离接触企业实践工作岗位,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李东升.构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平台的几点考虑[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8.

[2]单作民.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变革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篇7

关键词:供应商;关系管理; 选择评价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A

1公司供应商关系管理工作的现状

随着公司物资集约化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与供应商有关的各类问题急剧增加,亟需对公司现有的供应商选择和评价管理工作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梳理,进一步健全机制,理顺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供应商的全面、高效管理。目前公司物资多采用公开集中规模招标采购方式,对供应商的评价主要在评标选择过程中由网省公司根据已采购履约合同的产品质量、交付及时性等要素进行评价,且供应商评价分值占评标总分的比例较低;在评标过程中,价格分占评价分的权重过大,无法反映优秀供应商与一般供应商、优质优价的区别;对于新进入的供应商无法验证其履约能力,亦无法防范履约风险;设备全寿命管理理念在供应商评价时未得到体现。

2电网企业供应商关系管理模式的研究

供应商关系管理(Suppli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简称SRM)是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立在对企业的供应商以及相关信息完整有效的管理与运用的基础上,致力于与供应商建立和维系合作伙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和系统工程。

为加强供应商关系管理,针对电网企业供应商关系管理的特点,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供应商关系管理模型。该模型包括了供应商资质评价体系、供应商绩效评估体系和供应商分类体系的三层结构。三层结构中,供应商资质评价体系通过定期收集供应商资质信息,建立供应商资质信息库,进而对供应商资质信息进行评价。供应商绩效评估体系针对已经发生过交易的供应商,对其交易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得出供应商绩效评估结果。供应商分类体系采用了供应商绩效评估结果,结合公司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采用决策树的方式将供应商分为战略供应商、优选供应商、一般供应商和预控供应商,针对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制定相应的供应商关系管理策略,实现供应商关系差异化管理。

三大体系构成供应商关系管理模型,结合企业商务智能平台固化在信息系统之中,实现辅助采购决策及供应商关系管理,从而在确保设备及电网安全的前提下,为物资采购工作提供动态、科学的决策依据,为优胜劣汰的供应商动态管理机制提供了有效支撑平台。

2.1层次分析法构建供应商资质评价

供应商资质评价是受到条件限制的,特别是对潜在供应商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与具体采购要求密切相关。按照采购评价的基本准则,从基本情况、财务状况、技术水平情况、质量管理能力、服务能力5个方面形成供应商资质基本信息库。针对这5方面,结合最佳实践得出关键性指标(如下图所示),设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和权重,在系统中固化,实现供应商资质的自动评价、综合信息查询和供应商的辅助筛选,以及对资质不合格供应商的自动预警。供应商资质评价体系为后续供应商绩效评估提供数据基础。

图2 供应商资质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Tn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T.L.Saaty于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实践证明,AHP是一种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能够统一处理决策中的定性和定量因素,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系统性、简捷性和实用性等优点。在供应商资质评价体系中,通过引入层次分析法来构建判断矩阵,进而确定各层次、因素之间的权重,具体的步骤如下:

⑴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将供应商资质评价作为层次模型的目标层;将供应商基本情况、财务状况、技术水平情况、质量管理能力、服务能力以及所属它们的指标,自上而下的分解成2个层次,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

⑵ 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在层次结构中,对从属于上一层的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进行两两比较,比较其对于准则的重要程度,并按事前规定的标度定量化,构成矩阵形式,即判断矩阵。判断矩阵中各元素的数值采用1-9位标度法确定,通过专家评估数据得出。

⑶ 求解最大特征向量和权重向量。在层次分析法中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需要很高的精度,结合业务要求,采用方根法近似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可满足实际需要。

通过如上步骤,最终得到评价分类层及指标层各决策方案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实现将定性的权重定量化管理。

2.2 QCDDM加权量化分析模型构建供应商绩效评估体系

通过建立QCDDM加权量化分析模型,从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产品开发、管理与系统(简称QCDDM)5个角度,对供应商资质、采购、监产监造、合同履约、安装调试、运维6个环节的供应商绩效表现进行评估,形成供应商绩效评估体系。供应商绩效评估针对已合作过的供应商,采集客观的业务数据,实现系统自动评分,并对绩效结果进行分析,以辅助物资采购过程中的供应商优选。

供应商绩效评估体系的QCDDM加权量化分析模型,是基于丰田公司精益管理模式,从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产品开发、管理与系统(简称QCDDM)5个角度,对供应商绩效表现进行评估的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创建了适合企业现状的供应商绩效评估标准,将5个评价角度融合进6个供应商供货环节,并通过设定评估细项、建立基准线、供应商绩效打分、加权平均汇总的方式将供应商的绩效量化。根据物资供应的具体情况,将物资分为一次设备、二次及辅助设备和装置性材料三类,制定三种不同的评估标准,具体地确定6个环节下不同的评估细项、基准线及加权平均汇总规则。经过了评估细项的确定、细项得分基准线的确定、评估细项和6个环节权重的确定,最终汇总得到了供应商的绩效得分,完成QCDDM加权量化分析。

2.3关联分析模型构建供应商分类体系

供应商分类管理体系是建立物料矩阵-供应商分类决策树关联分析模型,先以物料矩阵(Material Matrix,简称MM)从物资重要程度及供应市场复杂度两个维度确定物资分类,物资分类包括核心物资、瓶颈物资、重要物资和常规物资;然后以物资分类结果为基础,运用供应商分类决策树(Supplier Category Decision Tree,简称SCDT),综合考虑供应商的绩效表现和依存关系,最终将供应商分为战略、优选、一般、预控供应商,并据此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物料矩阵是借鉴了波士顿咨询集团法(BC Approach)(又称波士顿矩阵、四象限分析法、产品系列结构管理法等),该方法是由美国大型商业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首创的一种两维度、四象限分类评估法。通过物料矩阵,将企业所有物料类别从重要程度(内部因素)和供应市场复杂度(外部因素)两个角度进行再组合。在座标图上,以纵轴表示供应市场复杂度,横轴表示物料类别重要程度,各以50%作为区分高、低的中点,将座标图划分为四个象限,依次为“核心物资”、“重要物资”、“瓶颈物资”、“常规物资”。物料矩阵对于企业物料类别所处的四个象限具有相应的采购对策。

供应商分类利用了决策树(Decision Tree)工具,用二叉树形图来表示处理逻辑,直观、清晰地表达事务处理的逻辑要求。供应商分类决策树决定供应商分类的基本步骤是:先判定供应商的绩效表现情况,判定供应商与企业的依存关系,决定该供应商所处的分类,综合考虑供应商的绩效表现和依存关系,最终将供应商分为战略、优选、一般、预控四类供应商。

经过供应商分类决策树判定出相应的供应商类别后,针对不同的类别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加强电网企业供应商关系管理的收益

在建立指标体系后,公司应将其纳入合格供应商准入管理过程中,对已有的供应商群体进行评价,利用评价分值结果反向分类确定供应商等级(例如战略供应商、优秀供应商、良好供应商、一般供应商、不合格供应商),对不同级别供应商的年度授予合同总金额进行限制。在评标过程中亦可逐步加大供应商评价分值在评标总分中的比例,降低价格分在评标总分中的比例,以此方式减小低价劣质供应商中标的风险。通过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管理,对供应商的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可以引导供应商自觉自愿地成为企业的战略或优秀供应商合作伙伴,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实现双赢。

结语

电网企业供应商关系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本文通过对供应商关系管理模式的研究,阐述了供应商资质评价体系、供应商绩效评估体系及供应商分类体系的构建方法。运用该管理模型来评估供应商,加强供应商关系的管理,克服了传统供应商关系管理中数据简单、信息不全、定性指标难以量化的缺点或局限,为电网企业供应商关系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面临着市场化、国际化的挑战,迫切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然而,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创新、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落后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何创新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并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工商管理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还不太科学,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错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缺乏对企业家精神的培养

 

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它涵盖了企业家才能,同时又有着更多的内涵,如冒险精神、效率精神、诚信精神、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等,这些都是企业家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有调查显示:在美国,每16个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欧洲,每2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日本,每3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而在我们中国,每200人中还找不到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这个调查结果为我们的工商管理教育敲响了警钟。当前毕业生就业都倾向于到现有的大公司去任职,而不愿到小企业去工作,更不知道自己如何兴办企业。这与他们在校期间学校没有为他们作好充分准备不无关系。

 

(二)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缺乏实用性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我国工商管理的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管理专业教学却明显落后,除课程设置外,教材和教学内容问题相当突出,虽然现在大多采用的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优秀教材和国家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但多数是繁杂系统的理论知识,缺乏重点,对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内容又不够深入,实践性较差。

 

(三)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足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输出机构,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地调整培养计划,使人才培养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时展的需要,工商管理教学更应如此。然而,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并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评定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差,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二、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涵义

 

针对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各高校纷纷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通常包括以下内容:①创新意识培养,是指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②创新思维培养,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方式方法,用来处理某种事情或事物的思维过程。③创新技能培养,是指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结合专业特点,我们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应突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激发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培养主体意识

 

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与主体意识。自由包含了思想自由、个性发展的自由和生命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自由。自由探索的热情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提升其竞争意识、团队协作能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竞争能激活人的活力,是开拓创新的动力。竞争离不开协作。现代工业与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 “学科交叉、知识融通、技术集成”,这种特征告诉人们,发展需要超越个人知识的局限性。团队合作已经成为竞争取胜的必要手段。所以,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竞争意识、协作能力已迫在眉捷。

 

三、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加强对教学实践性环节方面的建设

 

有关院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约有17%的大学生毕业后即可独立工作,83%的毕业生要经过二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锻炼才能上岗。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工商管理教育必须改进教育模式,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在实际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的适应能力。

 

(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我们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并被主动掌握,这就是新型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要求,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投入身心、情感、理智去亲身经历,从中形成认知和领悟,并成为具有团队协作、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相比,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将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融合与统一,从而形成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综合创新。

 

(三)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使学生长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弱于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出现极强的求同现象。要想打破这种“趋同现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篇9

摘 要 客户经理是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支行的客户开发,市场开发,产品营销,客户维护等工作的骨干。本文从分析县域支行客户经理的管理现状入手,提出了县域支行客户经理管理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 客户经理 管理模式

客户经理管理体系是国有商业银行县支行对优质客户的竞争,销售高品质的产品,提高客户经理的管理水平和质量,切实提高利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也是银行市场化和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国有银行客户经理的工作内容

国有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基本职能是创造商机,对银行和客户负责,加强银企之间的联系,保持良好的关系,与客户共同发展,并不断寻找优质的客户资源,管理客户,把所有的信息传输给客户,建立客户档案,给银行提出相应的对策。

客户服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控制风险。银行客户经理是银行和客户沟通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实施客户经理制度是深化我国的银行业发展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改变管理理念,探索与国际市场的结合,开发新的业务领域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应对国内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挑战,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手段。

二、国有银行客户经理管理现状

1.机制不活影响客户经理制度实施

客户经理制,要求商业银行应建立一个新的制度,这就是就业的灵活有效和合理的利润分配管理系统。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权力过分集中,商业银行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论资排辈,收入分配的平均主义现象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适应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要求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尚未真正建立。

2.考核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目前一些银行尚缺乏一套科学的考核机制。客户经理营销指标不能体现客户经理个人能力,考核数据来源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尚未建立动态的指标评价体系。客户经理的指标体系,没有考虑基于不同企业的差距和开发新客户的困难程度,无法调动客户经理的积极性和潜力。

3. 业务培训和等级晋升机制不完善

对客户经理的培训缺乏针对性,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客户经理的业绩、能力、素质相结合的晋升机制还很不完善,客户经理的晋升程序还不规范。

三、县域支行客户经理管理模式

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支行的所有业务活动,无论是传统业务和新业务,都需要直接向客户,向市场拓展,客户经理联系客户市场,在一定意义上是第一责任人,他们的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国有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因此,尽快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客户经理管理模式,对县域业务有效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1.设置合理的客户经理运行框架

⑴抓住维护和发展与客户关系的核心。牢牢把握核心开发和维护与客户的关系,在现有的资本资源的基础上,用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做手段,发现,挖潜,巩固,培育高品质和优良的客户,把对客户的服务从情感服务方面,转到功能服务方面来,不断满足客户的各种金融服务的需求,为客户提供网络服务,金融服务,产品组合的“全过程”,“终身”服务,不断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⑵培育客户,为银行发展积蓄后劲。据客户经理专业知识和社会关系,对客户经理管理的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在当前保持优质客户的同时,必须要有战略眼光,注意一些有良好的增长潜力,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潜力,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大客户,进行早期干预,并提供银行服务,为银行业务发展注入潜力。

⑶在客户经理的数量和素质上下工夫。在客户经理的数量和质量上下功夫。把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高的人员,充实到客户经理队伍里。可以把客户经理分助理,初级,中级,高级,特级,资深六级,不同层次之间可以上可以下。

2.建立合理有效的客户经理激励机制

⑴客户经理行为利润化。是用利润考核为主线,把客户经理行为利润化,建立客户经理收入,成本,利润三个会计模型,对客户经理日常业务进行分类和分析,收入和成本每个单独统计,客户经理建立一套会计利润表。客户经理的虚拟业务利润=收入 - 成本-贷款损失。营业收入为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保险,代收付的收入)以及国际结算业务收入和存款收入;资本成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筹的资金成本,客户经理组织的资金按存款旬余额乘以存款利率,当客户经理的自身组织存款不足时,缺乏部分按借贷资金利率计算资金成本;贷款损失核算实际是把不良贷款核算和利润链接。根据坏账准备的会计准则,抵减客户经理的业务收入。

当客户经理盘活、降低贷款风险时,增加客户经理业务收入。把客户经理降低贷款风险行为纳入利润核算。

⑵改“单层蛋糕切分法”为“多层蛋糕切分法”的奖金分配办法。即在年初制订的综合考核办法中,先确定客户经理与其他人员的奖金总额的比例,将客户经理的奖金总额与其它岗位员工区分开来,然后各岗位员工在属自己的那一层“蛋糕”份额中分配自己应得奖金,客户经理与自己营销的业绩挂钩分配。

⑶对客户经理存款业务指标考核采用“削峰法”区别考核。即将部分超大型存款户的存款余额剔除,不计入经办客户经理的年度业务考核指标。这使得所有的客户经理基本上可以与同类竞争者处于同一起跑线,而大额存款账户业务的稳定性和成长,转为支行行长的主要责任。

为了避免客户经理对超大型存款户的余额不与其业绩考核直接挂钩,可能会影响这部分客户经理对超大型存款户的维护服务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发生,可在奖金总额中核定一定金额作为固定的绩效奖单独考核这部分客户经理。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市场经济;高校;体育商业化;经营管理模式

高校体育的商业化发展途径应立足学校,向其周边发展。开展具有高校特色的体育活动十分重要。根据现代化的运营管理理念,对高校体育工作进行指导,实现其产业化,提高高校体育的附加作用。

一、高校体育商业化经营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首先,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决定了全民体育具有必然性。这使得高校的体育教学任务发生变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发展。商业化经营能够促进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商业比赛等方式为体育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商业化体育模式事实上在我国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使我国由体育不发达逐渐发展为体育强国。但高校体育产业化和商业化运营始终受到限制,这与多种因素有关。但近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商业化经营的必然性。其次,商业化的模式满足现代体育教师团队的需求,使高校体育改革进程加快。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思想首先应进行更新,注重效益的获得。对高校体育工作重新布置,对体育发展中的商业因素进行提取。现代教师的先进理念为体育商业化提供了基础。不可否认,这种创新存在一定的困难,包括如何提高教师团队的商业化能力,如何正确设置商业化时代体育教学项目和教学方法,如何将高校体育推向课外等。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面临新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商业化的作用在于与经济大方向发展保持了一致。

二、高校体育商业化管理作用

(一)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

实践已经证明了体育产业形成的必然性。体育产业的形成是其商业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商业化的管理促进了我国体育的产业化,这是体育商业化管理最主要的作用。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正确进入市场的全过程。目前,我国处于世界经济浪潮中,如何实现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将减少体育发展的投入,并使其具有实用性。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终身培养的特点使得其与经济背景发展之间相吻合,这也是商业化体育管理的作用之所在。

(二)解决了学校的办学资金问题

体育在商业化的发展过程为其赢得了大量的资金,这有助于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高校体育商业化模式符合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使体育的附加功能得以实现。而体育经费的这种补偿机制对于体育事业的形成和发展来说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当然,体育商业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得到高校的关注。正确选择商业化的途径,从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高校的发展基础出发,以免出现相反的作用。

(三)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全球经济时代是目前经济的主要特点,体育的发展因此而获得更广阔的空间。体育项目众多,高校在自主经营过程中需要获得大量的资金,单纯依靠国家扶持容易造成资金缺乏,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而商业化的发展模式依靠体育自身所获得的既得利益来促进体育的发展,实现了资金来源的丰富,也提高了我国体育的世界影响力,因此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体育商业化过程中,应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素。

三、高校体育商业化经营管理的模式探讨

(一)挖掘资源,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

终身体育观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目的,在这一教育目的的推动下,人们不仅关注体育项目和体育比赛,更愿意加入体育锻炼的队伍,体育市场需求增加。因此,对于高校体育商业化过程来说,应抓住机会,充分挖掘能够被全民接受的资源,从而使其创造出经济价值,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体育教师在商业化的实现中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技术培训、比赛组织等可以实现高效的体育市场化建立,为其商业化的实现打好基础。

(二)开发“体育俱乐部制”模式

对于有条件的高校来说,应建立体育俱乐部,以符合现今体育市场的规律。高校体育俱乐部具有自发特征,其娱乐性和竞技性容易被更多的人认可,因此是持续体育活动组织的重要形式。高校体育要实现商业化发展,并维持这种发展的可持续性。根据这一需求,高校应对自身体育发展实施改革,将原本的无偿服务根据服务水平改为有偿服务,并注重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实现其商业化评价,以确保这一模式的形成。

高校体育工作能够促进体育文化价值导向功能的实现。商业化是近年来提出的发展策略,事实证明,这一策略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具有积极作用,并且对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全民体育观念的形成都具有直接影响。为确保体育商业化的实现,首先问题是树立正确的观念。我国体育工作经历了传统的教学时期,因此短期内实现其商业化并不现实,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加大,加之学校的努力,这一模式具有可能性,同时也具有必然性。

作者:田顺风 单位:新余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篇11

“渐进式”双语教学存在于“双语教学”的基础之上。“双语教学”指为促进学生两种语言技能的发展而设计的教育课程。很多时候也指在学生受教育生涯的某一阶段使用两种(或者更多)教学媒体语。需要明确的是,“双语教学”中的“双语”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它们只是教学的媒介而并非学习的目标。对于我国高校而言,“双语教学”即指在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国外原版教材(通常是英文教材),而在授课时则采用两种语言即汉语和英语交叉进行,作业、实验以及考试均采用外文(主要是英语)的一种教学方法。渐进式双语教学体系是建立在沉浸型双语教学以及保持型双语教学基础上的一种教学体系。沉浸型双语教学指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保持型双语教学指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只是在部分学科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的教学。建立于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上过渡型双语教学即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先是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以后逐步转变为全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模式,结合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通过“渗透、整合、思维”三个步骤,先为学生提供接触英语的机会,逐步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表达中文内容,最后再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思考并解答问题。这个渐进式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形成英语思维,并能够在英语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双语教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采用双语教学整体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在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一)双语教学出现目标偏离

英语只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媒介,在工商管理专业采取双语教学,本应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目标,而锻炼运用专业英语进行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能作为第二目标。然而现实却是在应用双语教学过程中,部分师生过于关注专业英语的词汇、句型和句法,导致表面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其实质却成为了“专业英语”的教学。把英语理解和运用作为学习的目的无疑是喧宾夺主,偏离了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学习的目标。

(二)双语教学缺乏应用性

应用双语教学开展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本为了应用,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企业在生存和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而实际情况却是,因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课程总是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教材中国际上的先进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这对于学生来说,内容不免单调。加之英语原版教材是按照国外高校课程体系进行编排的,一般篇幅较大,而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目前的学时安排常常无法完全讲完教材的全部内容,这使得双语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被大大削弱了。

(三)双语教学的形式表现单一

双语教学本来具有双重目标,为了帮助学生积累运用专业知识,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必须采用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形式,以帮助学生积累用英语解决商业经营以及管理问题的经验。然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却仍以讲授为主,即便是有一些实践活动,则也是一些单纯以提升学生英语能力为目的的,诸如英语角、英语演讲、编写英语剧等。或者开展一些商业案例分析活动等这类单纯以提升管理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活动。

三、渐进式双语教学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篇12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流程

一、电子商务企业财务管理的概述

继承互联网技术的虚拟性,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不间断和不受地域限制网络交易表现出的开放性;交易产品具有有形或无形的属性;互联网本身作为成本低效率高传播快的媒介带给双方的便捷;交易安全性不高威胁着企业的信息安全等特点构成了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电子商务活动的全部属性。

电子商务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的各环节实现信息化,通过“电子商务化”对资源进行高效配置、对财务管理流程进行信息再造、进而更新组织信息;电子商务企业不仅利用电子商务手段拓宽经营方式,且主要经营业务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具有“电子商务性”。

1.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弊端

传统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受限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授权、制约与岗位分离原则逐渐透露出财务活动与企业业务部门衔接不到位,难以保证信息时效性;会计分录不及时,造成内控机制缺乏依据无法及时反映企业运营现状;各部门之间功能不关联、信息不共享形成信息孤岛,影响管理科学决策削弱财务内控效果。

电子商务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更加关注流程和作业,贯穿于网络活动过程使其职能逐渐以业务流程为导向。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时间、空间和效率方面使财务管理走向网络化,时间的前向延伸和部门的横向扩展使其范围有效延伸、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控制能力;利用电子商务的属性突破财务管理的空间局限更便捷、高效远程化控制;提供了协同财务业务条件以丰富协同化管控,实现全方位财务管理一体化。

2.电子商务环境的影响

由人、财、物的竞争转向信息竞争,企业竞争开始兼顾国内、国外两端,企业竞争由规模竞争转为速度至上所体现的财物外部环境变化和企业筹资渠道趋于多元、财务管理内容不断延伸等凸显的财务内部环境变化均说明了对企业财务运行环境的改变。企业财务目标亦转变为实现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财务管理趋于协调好各方利益。财务管理的内容也伴随无形资产在筹资管理、投资管理与企业利润分配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风险管理的新模式出现出现变化。除此之外财务管理组织结构的改革和管理流程简化变革都体现着互联网技术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二、电子商务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模式

1.网络财务模式

应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串联企业各个层面与环节形成以财务部门为核心的信息链实现管理各环节与财务管理的信息整合的模式称为网络财务模式;简化了公司与各分支机构财务信息流动的环节,便捷了企业财务远程操作,有助于清除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死角提升资金利用率。网络财务管理具有实现信息共享,转变动态核算,无纸化业务处理,有效化控制成本,合理控制财务运营风险和科学提供决策信息的特点。

2.财务再生模式

仿照企业管理过程中抛弃现有结构模式从根本上重新设计活动流程的“企业再生”理念,实现颠覆性改变;企业在财务管理环节重新检查修正自我定位,从组织策略、岗位设置方面转变工作流程提升管理效率;“财务再生”摆脱现行运行模式从零构建,细致分析全流程、筛选管理中基本主要环节生成新的财务系统。这套策略构建包含对组织管理和结构的再生以保证其时效性,体现将财务部门运行流程优化、创新组织结构并灵活运行机制的财务组织再生;包含了对现阶段企业掌握的财务资源在整体结构和规模上进行调整和再生,促使资源与环境匹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财务资源再生;包含了主要变现在强调财务柔、凸显财务决策功能、强化企业财务造血功能等方面,倾向形成的多元化、综合性的财务功能再生;以及以企业筹融资活动、财务分配活动和对外投资活动为主体的财务活动再生。

3.财务工程模式

作为与管理工程学科的交叉领域,财务工程模式构建的宏观系统其内部全部财务管理事项和处理环节均运用工程管理方法进行控制和反映;该模式具有以价值资源优化配置为目的,以价值工程为核心和以管理工程为指导的特点。财务工程模式涵盖在企业筹资环节中面对企业内外部利用金融工程方法与技术支柱进行筹资的资金筹资工程;围绕价值工程技术与方法,实施成本管理工程并对企业财务资源进行科学分配加以控制的资金运用工程;以及由确定系统控制目标、构建调控组织系统和建立信息传递与反馈机制构成的财务控制工程。

三、电子商务企业财务管理的流程

1.特性

传统企业财务管理流程包含经济业务发生、业务人员记录,提交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传送财务报表,公司审计清查,汇总编制总体财务报表如上步骤。可以发现具有结构过于冗杂,过程过于繁琐;片中资金流,不能有效反应物流和信息流;重复加工数据,拖累财务管理效率,难以反映真实业务状况等缺陷。电子商务企业的财务管理流程应具备实现财务和业务统一,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三者的统一,实现时间和空间的统一等特征。

2.流程设计

电子商务企业财务管理流程设计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遵守财务会计法律法规和维护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外部因素和企业所处生命周期、企业规模、公司管理结构和电子商务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所组成的内部因素;流程设计过程中亦需要遵循适应企业特性、支持企业战略目标、功能管理原则和突出绩效因素等基本原则;流程设计路径需要经过明确设计目标、面向对象分析、重塑财务观念、业务流程再造和财务组织更新这几个步骤;最后根据上述电子商务企业财务管理流程特性、设计原则和路径,财务管理流程如下图。

四、传统企业的应对策略

结合上文的分析和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可以发现电子商务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引导传统企业在管理理念、流程以及内容等方面必须作出相应的应对;虽然企业在财务管理实践上不断创新,但伴随新的财务管理模式涌现,给传统企业在未来财务发展趋势中仍带来面临着的巨大的挑战。电子商务企业在财务管理模式上的选择需要在财务模式构建难度、基于模式成熟程度、机遇企业需求角度等方面进行取舍,强调利用网络渠道拓宽筹资渠道;网络财务模式的构建还需要重点关注企业构建网络财务模式的整体架构、网络财务硬件设备的搭建、网络财务运营模式软件的选择,注重数据库的开发和网络财务信息的共享,逐步建立完善在线处理机制;在网络财务管理模式下不断整合与云计算和ERP软件等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从树立“零运营成本”理念、强化财务风险管理、转变工作方式和突破时空界限等维度重新审视构建电子商务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

五、结论和展望

新时代环境下电子商务企业的财务管理转变从环境研究角度主要体现在企业从各自为战逐渐转向形成供应链集群与企业联盟模式;从模式变革角度体现在财务目标更多考虑利益相关方并伴随注重统一社会与企业价值,管理内容倾向财务分析而非数据处理、同时关注无形资产管理,财务管理流程逐步简化的主旋律;从未来模式创新研究角度认为ERP、云计算等工具的出现提供了绝佳的机遇不断创新趋于精准化与便捷化。全文在当下讨论电子商务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与流程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电子商务企业较之于传统企业的变革与创新,以期引导企业摸清未来发展脉搏,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以适应时展。

参考文献:

[1],程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14,9:1-1.

[2]吴清烈.电子商务:理念、误区与未来[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5-63.

[3]王晓娟.财政管理信息一体化建设研究--以杭州市下城区为例[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0.

[4]陈勇军.加快我国航空工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5]余婕.企业财务再生管理的构成框架探析[J].会计之友,2013,2:33-35.

[6]范长缨,喻O.统合管理探微--兼论财务工程的概念架构[J].财会月刊(理论版),2005,9:48-49.

[7]孙旭阳.谈财务管理如何适应电子商务的要求[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4:290-290.

篇13

1.出现理财资产池模式的原因

①低迷的债券市场。在阶段性低迷出现在债券市场当中的时候,银行的债券型理财产品就出现了不断下降的吸引力,利用组合化的方式在信托贷款、票据以及债券等资产当中进行投资,能够使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空间得到有效提升。

②金融脱媒化。现在我国的金融市场建设开始变得越来越健全,再加上受到金融全球化的有效推动,使得我国金融脱媒变得越来越快。在金融市场当中,优质客户开始不断的增加自己的直接投融资行为,并且减少了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需求。

③利率市场化。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条件,资产池类理财产品不仅能够将存款利率管制上限突破,同时还能够将贷款利率管制下限突破,并且能够对商业银行存款市场份额进行有效的巩固,将优质客户的客观需要培养起来,这种情况不仅是储户存款的投资化,同时也是银行资产的证券化[1]。

2.理财资产池模式的主要优势

①分离定价:各款理财产品尽管是发售于同一资产池内,但是其是以预期的到期收益率实施分离定价的,这就是所谓的分离定价,这种模式将以前的理财产品以资金运用实际收益为根据,从而将资金来源决定为产品价格的思路摆脱了,其可以将银行的资产摆布能力有效的发挥出来,并且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以有效提升。

②期限错配:相对于资金运用方的期限而言,理财产品资金来源方的期限不完全一样。资金来源方期限或长或短,这就是所谓的期限错配。这样较大的规模优势就可以因此而形成,同时还可以针对沉淀比例较大的资金进行非常灵活的流动性管理,从而实施期限错配,可以通过向上的利益率曲线,保证投资者收益的有效提升。可以利用对较短期限的理财产品的滚动发行实现对资金的筹集,在较长期限的资产当中进行投资,就可以获得期限利差。

③集合运作:集中管理发售于同一资产池内的各种产品的资金,并且针对其进行统一运用,然后将其运作收益作为产品的收益。

④滚动发售:针对理财产品进行连续发售或者针对理财产品进行到期续发,从而使理财产品的稳定性和连贯性得到充分的保障[2]。

3.理财资产池模式发展中出现的弊端

尽管资产池理财产品在提升理财产品收益、创新银行理财产品以及丰富银行理财产品等方面具备着较大的优势,然而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3.1缺乏定价依据

单一资金与单一资产组合相对应在资产池理财产品中无法实现,而且无法有效的测算单笔投资的收益。在确定资产池理财产品收益的时候,需要对资产池投资资产进行评估,然后计算资金成本,而投资收益就是最终得出的两者之间的差值,最后在信托费用、销售费用、托管费、银行管理费以及客户收益等方面针对投资收益进行分配。通常以很多种因素为根据确定不同期限的产品收益,因此完全定量在这种定价方式当中无法实现,而且某一理财资金的投资收益也不能确定下来。

3.2成为高息揽储工具

现在对预期收益进行公布然后销售成为了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销售模式,银行在资产池模式下具备一定的空间对特定时段理财产品收益率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在存款紧张的局面下可以将收益水平调高然后对存款进行吸纳,在对收益缺口进行弥补的时候采用的是其他时段的投资收益。在这种模式下,可以采用不出表的方式通过对保本型理财产品的运用,商业银行就能够将成本提高对存款进行吸纳,最终导致理财资产池模式成为了商业银行的高息揽储工具[3]。

3.3较高的期限错配风险

期限错配方式是资产池理财的运作模式的主要模式,商业银行利用对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在长期资产当中投资从而从中获利。一旦信贷类资产过多的配置在资产池中,就容易产生较差的流动性,而且很难到期兑付短期理财产品,这样流动性风险就很容易产生。一些商业银行在缓解兑付的时候利用自营周转金或者新发理财来进行,这种行为就与自营和理财的防火墙制度相违背,商业银行自身也往往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

3.4变成变相放贷工具

现在一些商业银行的资产池理财模式由于没有真正将代客理财的观念树立起来,已经变成变相的放贷工具。因为银监会在之前并没有将关于理财业务的管理条例出台出来,因此很多商业银行积极开展与第三方渠道进行合作,对大部分的理财资产进行了分流,用于放贷领域当中,使资产池理财模式成为了变相放贷工具。

4.对理财资产池模式的未来发展的预测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在一定的程度上接近现阶段资产池管理方式,而落后的会计核算系统以及IT系统则是其来源,其无法保证单一资金与单一资产组合相对应的实现,同时风险可算以及成本可控等在单个的理财产品当中也无法实现,而且不能够对投资收益进行测算并且进行估值。银行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对独立核算的理财系统进行开发,逐渐转型为投资组合模式,这样才可以将现有的问题解决,而且每个产品都能够单独核算,并且对资产进行单独配置,实现控制风险以及测算成本的目的。可以参照基金的管理方式对理财产品进行管理,这样就能够实现信息的充分披露,保证定价的公平性,使客户的利益得到最大的保证,并且能够有效的对银行自身的风险进行控制。

为了对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进行进一步的规范,银监会也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的监管。银监会通过明确要求了银行的风险防备以及理财资金的投向,银监会要求银行做真实的理财产品,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针对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保护进行了安排。虽然银监会的主要目的是对风险进行控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降温。

面对这种形式,商业银行还要将内部理财产品风险评级指标建立起来,将理财产品风险评级确定下来,在对市场收益率曲线进行调整的时候可以将理财产品的风险评级作为根据,最后将相应期限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确定下来,并且与客户风险评级相结合实施理财产品的销售。

除此之外,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充分性也是理财产品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发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不仅要将理财产品的基本信息披露出来,同时还要将拟投资标的的基本情况充分的披露出来。从一开始成立理财产品到产品到期的这段时期当中,需要对产品的收益情况与资产配置情况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披露,并且需要及时的说明投资策略的变更情况,争取客户的同意[4]。

现在伴随着不断发展的金融脱媒化以及利率市场化,银行业应该对自身对利差的过度依赖进行及时的转变,并且将资本节约型的增长模式开辟出来,其中非常关键的中间业务来源就是各大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的资产管理业务。所以必须要针对理财产品的管理进行有效规范,使理财产品利益分配的公允性得到保证,积极的转型为资产管理产品,推动投资组合运作的实现。

篇14

一、国有商业银行会计管理模式发展现状

(一)“扁平化”。商业银行会计“扁平化”管理就是通过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撤销原来机构设置上的多重行政级别,减少管理环节,实现管理行与营业网点间一对多的点对点管理,通过精简网点、精简管理人员,设立运行中心、金库中心、督导中心,实现集中核算、集中监督、集中管理,通过集中管理人员和整合业务系统,实现会计管理的独立性和广泛性,减少协调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从而建立全新的会计管理框架,逐步朝“扁平化”方向发展。

(二)集中化。一方面是网点业务集中处理。目前,商业银行业务操作基本实现了前后台分离,即前台数据录入,实时传递到后台运行中心进行账务处理,跨网点、跨行统一由运行中心进行清算。通过数据集中处理,提高账务的实时性,实现跨网点的通存通兑、业务查询,同时,清算资金统一进出,减少了风险源。另一方面是不同业务的数据集中。以前银行各类业务系统以业务种类为中心,分部门开发实施,标准不统一,自成体系,相互独立,数据的交换显得繁琐和低效,如对公、储蓄、信贷、资金、清算、国际业务等系统相互不联接,业务数据分散存放,不利于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决策。新型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系统对原来的会计核算系统、储蓄业务系统、出纳业务系统、支付清算系统、信贷业务系统等进行了集成、整合,通过模块化管理,使其涵盖内容更广、更全面、更系统,进一步实现了系统数据的共享,便于业务统计和数据分析。另外,临柜业务也从原来的条块分割,发展成为综合化,并实行单人临柜,从而提高了管理效能。

(三)信息化。银行业务信息化包括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的运用。银行业一直站在信息技术的前沿,始终与信息技术亲密接触,目前基本实现了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管理、账务、清算、结算等方面的信息化过程,数据的实时传递、实时账务处理、综合数据的查询和跨行资金清算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银行会计“扁平化”管理的基础,信息技术水平决定了银行的服务水平,决定了银行会计管理的效率,也决定了银行的竞争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依赖性强,系统维护难度增加。当前的管理模式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基础上,管理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务系统和网络的稳定性。但目前系统与网络也都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可测因素,因此技术故障较多,有时会导致错账,甚至导致业务暂停。由于网点自身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只能依靠市分行技术部门,有的甚至要省分行才能解决,特别是遇到网络故障还可能要依赖电信等服务商的服务质量,因此系统维护效率不高,影响了基层网点的服务质量。同时,计算机联网运行使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作案成为可能,增加了网络风险。

(二)业务复杂,有关人员素质不适应需求。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采取全功能综合业务系统,且软件升级换代快,业务项目多,分工细,操作规程复杂,业务人员很难系统地掌握,造成业务生疏,容易出差错。另外,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做到业务全面、精通,并要善于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为创新金融产品,提高服务水平提供决策依据,但由于管理人员既不从事柜台操作,也与市场营销严重脱节,思想意识和业务素质都不能完全符合有效管理的需求,仅仅起着监督辅导的作用,会计管理的职能未充分发挥,银行无法对客户情况加以全面了解,无法设计面向客户的新业务,无法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准,无法加强对客户的风险控制,白白浪费了信息资源。

(三)制度建设滞后,管理上存在一定的漏洞。银行临柜业务综合化以后,临柜业务风险增加,如现金支付业务,以前要经过记账、复核及出纳三个环节,现在临柜人员一人就能完成,同时银行因配备摄像监控设施以及相应的系统授权控制等制度,对可能发生的人为风险估计不足,对操作人员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不够,同时,相关性的制度建设未及时跟上。有的银行因对账制度不完善,内部授权制度未落实,发生了临柜人员作案现象。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系统控制,防范技术风险。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加了银行内部控制的潜在风险。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系统控制。一是提高系统稳定性。程序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系统稳定性,不能急于求成,运行前要进行充分测试,并经权威机构的认证,尽可能减少系统故障,而且要建立与运行维护、数据处理过程、硬件设备等相关的可靠性控制制度,建立应急预案。二是增强系统实时监控功能,控制操作权限,对营业网点的异常操作作出预警,及时发现违规行为或业务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