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就业的方式范文

大学生就业的方式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就业的方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就业的方式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方式;就业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04-02

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就业难的问题,同时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就业对于大学毕业生成了最大的挑战。

一、驻沈高校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现状调研

为了进一步了解沈阳地区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我们深入各高校,进行了全面调研。本次调研包括沈阳地区的五所工科院校,即沈阳建筑大学、沈阳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工程学院及沈阳工业大学。根据学生入学年份按照3∶3∶2∶2的比例,每所高校发放100份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50份,在有效样本中,男、女比例分别为82.2%,17.8%。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如下方面。

1.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情况。数据表明,有不少于30%的同学认为当前最主要的是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应对社会的就业法则;有近40%的同学认为通过努力还是可以找到工作的;同时还有15%的同学对此忧心忡忡,面对就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感到前途“无亮”。对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分同学能接受现实,但也有部分同学对自主择业和如何择业存在困惑。在就业前途方面优先考虑的因素,“职位发展前景”“能否学到技能及管理经验”“假期等福利保障”占到了前三位,而“薪金”则位于最后一位。结果表明:面对就业,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心态趋于成熟、理性,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求职心态。

2.大学生对就业取向的调查。面对就业选择这一问题,有将近40%选择了考研,继续深造,提高自己,以期能得到一份好的工作;有近43%的同学选择了直接就业。在对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选择“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务员)”的同学占到28.4%;“合资或外资企业”的占19.8%;仍有12.3%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趋向不能定位。

3.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和对薪酬的期望。在就业岗位影响因素的排序问题上,有57.0%的同学把“自己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放到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位置上。而且90%以上的同学都选了此项。就业第一年的期望薪酬:选择“2000~2500元/月”的为46.8%,“2500~3000元/月”的为32.2%,“3000~4000元/月”的为17.5%,“4000元/月以上”的为3.5%。这表明,绝大多数的学生理想中的月薪在3000元左右。

4.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及就业方式(途径)的调查。统计表明,有30%的同学表示对自己的专业不甚了解;只有3%的同学选择了“非常了解”。这充分说明,在专业教育方面,我们的课堂教育有缺失的部分。在就业方式(途径)的调查中发现,选择“校园招聘会”的占38.3%。可见,“校园招聘会”成为毕业生就业最受欢迎的求职渠道,而其余几种求职方式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尤其是“网络求职”已超越其他求职方式,跃居第二位,这也反映了毕业生求职的途径开始多样化,就业渠道广泛。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分析,既有工作岗位自身特点方面的,也有客观形势的制约和学生自身就业观念方面的原因。

1.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由于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渗透到了大学生就业领域,双向选择过程中凭关系择业占了一定比例,这些现实存在的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2.学校就业指导滞后的影响。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将就业指导课程放在了大三下学期,专业课程学习结束后。此时,大部分同学已开始就业,而无法专心对待就业指导,导致对就业观念、择业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的学习,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导致大学生就业产生心理问题。

3.大学生本身的自我认知问题。本次调查中,在职业生涯规划这一问题中,30.2%的学生表示有明确规划;43.5%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职业有较模糊的规划,整天忙着各种各样的证件考试,缺乏职业的方向性;有26.3%的学生表示没有规划,不知道职业规划是什么,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态度。这表明:受从众心理影响,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缺乏理性,不能客观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专长,导致求职受挫折,就业不顺利产生的心理问题。实际上,由于诸多因素限制,一个人几乎是无法做出一个十全十美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况且,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认识、能力的提高,职业生涯规划也是需要不断调整、与时俱进的。

三、对策和建议

1.转变学生的固有就业观念,使之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充分利用寒暑假以“集中社会实践”和“分散社会实践”的形式,结合专业课程教学、“挑战杯”等科技类科技竞赛、专业调查等确立主题和实践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投身到实际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完善解决方案和技术路线。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完成学业之外的主导活动,并通过广泛、实效、有针对性的社会实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更加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2.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使之形成就业优越意识。建立健全系统的就业指导教育,使学生在入学后即能接触到就业指导教育,包括职业生涯教育指导、自主创业指导及心理健康指导等。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要求指导人员遵照职业生涯理论指导学生,了解职业特点及社会对职业的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因素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在就业过程中避免盲目性和从众性,从而缩小自身与职业之间的差距,尽快地适应职业角色要求。心理健康指导方面,学校要帮助大学生消除就业中的心理障碍,增强抗压能力,以健康的心理状态迎接挑战,参与竞争。我们必须把创业教育延伸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去,使大学生能积极地自谋职业,为自己、为社会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

3.引导学生客观审视自己,使之正确面对就业中的困难。要想正确地选择职业,就必须转变角色,调整好观念,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总之,就业观念是学生选择职业的前提,就业方式使学生选择就业的必经之路,就业方式的选择及就业观念的变化决定了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同时也反映了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必须将就业价值取向作为工作的首要切入点,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大勇.试析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求职就业[J].教育与职业,2007,(9).

[2]盛连喜.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与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7,(1).

[3]王涛.浅谈大学生就业[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8)..

[4]肖文泉.大学生就业状况及观念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8).

[5]许学海.浅谈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2).

篇2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现状

1引言

大学阶段是高职大学生处于即将结束学校学习生涯而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转折期,特别是在当前,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给社会带来愈来愈多的不稳定因素和激烈竞争,导致高职大学生就业前景不理想,未来的期望和现实出现巨大的落差,引发高职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其中高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就业压力被定义为 “个体在面临就业困难的情景时,自身的能力不足以与情景对抗而产生一系列暂时无法消除的体验:生理上表现出胸腺收缩、肾上腺扩张等反应,心理上表现出紧张、担心、忧虑、、害怕等反应”。“应对”这个词由拉扎勒斯等人最先使用,基于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理论和应激理论,引入心理压力领域,结合临床心理进行研究。因此压力应对方式可以简单概括为个体要顺应环境发展的要求及自己关情绪困扰而选用的手段。

目前国内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调查工具主要采用特质应对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陈宇红的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较少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罗锡莉编制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问卷》,发现大学生采取最多的就业压力应对方式是正面认识,最少的是发泄与回避。戴可发现在就业压力下,大学生不同的应对方式与他们人格类型有一定的关联。刘玉新等人研究结果显示,每个年级的大学生最常用的应对方式是“主动克制” 和“筹划行动”,由此得出在面临压力情境下,大部分学生群体能够在保持镇定的同时主动拟制计划,必要时在各个方面抑制自己,减少干扰,实现目标。总而言之,从大体上看,大学生的应对风格是更为成熟的。

从所查研究文献来看,国内外学者用定性、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社会支持进行了大量的考察,研究结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针对高职大学生的研究还不多。高职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也应该会随着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风格,有的积极,有的消极。因此,了解现在高职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现状,寻找到如何更有效的减轻高职生的就业压力,使得他们的应对方式更加积极有效的对策是摆在学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被试群体主要来源于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随机抽取大一至大三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80份,其中有效回收问卷456份,有效回收率95%。

2.2研究工具。“就业压力应对方式问卷”采用西南大学罗锡莉编制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问卷。该问卷由9个因素组成,共39题,9个因素分别是正面认识、自我增值、寻求帮助、收集就业信息、妥协、调节心态、寻求支持、转移注意、发泄与回避。问卷的α系数为0.88,各维度的分别系数为0.83、0.65、0.61、0.71、0.76、0.85、0.72、0.73、0.85。同时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问卷回答方式采取“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不确定”、“基本符合”、“完全符合”的五点自评式计分法,选A得1分,选B得2分,选C得3分,选D得4分,选E得5分。

本研究的统计数据是在将失效的问卷排除后,把有效的数据导入SPSS l7.0软件,对所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高职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总体概况。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高职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各维度中平均值最大的是正确认识,最小的是寻求帮助,其次是自我增值,所以说明从总体上来说,高职大学生群体在面临就业压力时,采取方式最多的是正确认识和自我增值,而寻求帮助则是最少采用的。从表中数据计算出,就业压力积极应对方式的总体平均分为15.11,就业压力消极应对方式的总体平均分为12.62,得出高职大学生群体更多的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高职大学生群体在应对就业压力困境时,主要是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其中采用最多的为正确认识、自我增值、寻求支持,而在采取消极应对方式中主要是注意转移、妥协。

3.2高职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在性别方面的差异检验

从表2数据结果可以发现就业压力应对在性别方面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压力的积极应对方面高职女生比高职男生得分更高些,显著性水平p=0.005

4讨论与建议

从分析各维度的平均值得出高职大学生群体在应对就业压力困境时,主要是采取积极应对方式,采用最多的为正确认识、自我增值、寻求支持,采取消极应对方式主要是注意转移、妥协。高职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比较良好,所以在遇到就业问题时主动寻求他人的支持是合乎情理的,在寻求他人支持的同时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有利于树立正确认识就业压力的观念,进而采取提升自我价值的手段,这是积极应对就业压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反之,高职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处于一个低支持状态,则极易变成消极应对方式。

进一步的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压力的积极应对方面高职女生比高职男生得分更高些,而在压力的消极应对方面,高职男生得分比高职女生更高些,说明高职男生比高职女生更倾向采取消极应对方式。这可能是因为男生平时注重运动,遇到就业压力多采用打篮球、踢足球等方式来缓解,这些方式均属于“注意转移”,只是暂时缓解,并不能有效解决压力问题。女生平时更注重人际情感交流,在有压力的时候更愿意和更容易找到亲人、朋友沟通与交流,使得她们更倾向采取如“寻求支持”等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而经过有效的沟通之后,对于她们的认知改变也有良好的效果,她们能够产生新的认知,进一步使得她们又采取了“正确认识”的积极应对方式。在以后的教育活动中应该有针对性进行一些主题活动。帮助高职男生多采用一些积极的应对方式,少采取一些消极的压力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李丽敏.重庆市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压力承受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2010,4.

[2]张冰.司法警校学员人格因素、主观应激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东北师范大学,2006.

[3]Canas,J.J,Quesada,J.F; Antoli,A;Fajardo,I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dynamic complex problem-solving tasks 2003 [15]Arianne D.Stevens Social Problem-Solving and Cognitive Flexibility :Relations to Social Skills and Problem Behavior of At-Risk Young Children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Clinical Psychology ,2009.

[4]谭玲玲,贺玲玲.护理工作的应对方式及人口学变量对其的影响[J].2010,(8).

[5]陈宇红.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33.

[6]罗锡莉.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问卷的编制与实测[D].重庆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

[7]戴可.大学生就业压力源及应对方式与人格类型关系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09,9:5-7.

[8]刘玉新,张建卫,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篇3

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预防性理念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上面仍然处于建立和探索的阶段,与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程度相比,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性理念来指导大学生就业,才可以使高校就业指导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力度。基于此,本文就大学生预防性就业指导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表现及原因

1.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表现

(1)目前大学生普遍遭遇求职困惑

首先,不少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信心,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不接轨,对所学专业不太了解,不清楚自己的就业方向。由于缺乏必要的人生定位,普遍感觉前途比较迷茫,在就业难的当前现状中,对想谋得一份满意的工作普遍缺乏信心,甚至出现优势不明空自卑的状况。其次,很多学生自我认知较欠缺,主要表现为自卑和自负两大类。自卑型的同学往往对职场产生恐惧心理,逃避就业。而自负型的则恰恰相反,过分自信,非名企不去,非高职不入,在求职中不断地挑选工作,无形中失去一些机会。同时,很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专业进行职业定位,缺乏对职业定位的把握,毕业后不知该何去何从,容易随波逐流。

(2)就业挫折心理

随着扩招的实施,“就业难”的问题应运而生,虽然社会上许多就业岗位都增加了,但还是没有高校扩招的力度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然而这种竞争不仅仅是各大高校之间的竞争,还是学历层次和专业范畴的竞争,这就会给许多大学毕业生带来就业压力,从而使一些大学生出现就业挫折心理。

(3)就业混乱心理

一些大学生虽然毕业了,但是他们的就业心理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梳理,造成他们对自己的知识结构、素质积累、工作能力的理解还存在一片混乱情况,并且刚毕业的大学生的独立性和判断事物的能力都比较薄弱。因此,就会使他们在追求自我目标的时候极易被他人所影响,从而改变自己内心的想法。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在学校里面也开展了许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他们对就业市场还缺乏一定的了解。许多大学生都普遍存在眼光高、能力低的情况,他们对个人能力的发挥和现实利益都有较高的追求,一毕业就一心想进好单位,而当他们四处碰壁之后,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出现心理失衡的情况。这都是因为他们在就业上面缺乏理性的思考能力,总是互相攀比谁的就业单位好,谁的工资高,而没有对自己为什么进不到好单位做深入的了解,这会导致他们在就业面试时,出现瞻前顾后的情况,从而导致工作机会丧失。除此之外,对于一些独立性较差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很可能会在择业面试、口试时因心理压力过大而心情紧张,临场慌乱等心理负担过重状况。

2.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原因分析

从学生角度来看,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和就业能力,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存在不足,因此,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就业能力。一些大学生由于无法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不能毕业时就立即就业,导致他们产生一定的就业心理阴影,觉得自己无法就业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除此之外,一些用人单位设置的门槛较高,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而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一些大学生过于理想化,他们所预期的收入水平高于当前市场价值,其就业预期的非理性必然导致求职过程的难度加大,寻找与磨合过程加长,导致他们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产生就业挫折心理。

二、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多,就业市场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高校就业指导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下面就分析几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指导

一些高校虽然设立了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但他们只是在大学毕业之际给他们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没有一个系统的和正确的就业指导方向,对大学生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塑造也没有进行相应的分析,完全忽视了大学生的就业创新能力培养。一些高校在就业指导上面过分强调实用性,只要大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找到工作就可以,然而工作的好坏和工作的性质是否适合大学生他们却没有进行充分的了解。由于大学生的知识积累、个人素质、能力培养和择业观都是在毕业之前所养成的,如果高校没有对大学生进行一个科学的就业指导,那么他们很难发现自己兴趣和职业定位在哪里,就会导致他们就业困难的问题出现。

2.就业指导的功利性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较多注重知识的技术性和实用性,在就业指导上面功利性较强。一些高校在为学生做就业指导工作的时候,只是要求帮学生找到工作就可以了,对学生择业上面的方法和手段较为注重,觉得学生无论怎么样毕业之后能够找到工作就可以,其他无所谓。这就造成了大多数学生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对自己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发展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然而这种想法很大程度违背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根本目的。由此可见,指导功利性太强反而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使大学生无法体会工作的真正意义所在,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相应的困难。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据教育部的统计,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201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2011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要落实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以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各高校面临的重要发展机遇。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1.缺乏坚定和理性认识

调查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实际进行创业的不到2%。绝大多数大学生之所以未进入创业天地,主要是缺乏对创业的理性认识。有的人有畏难心理,认为创业高不可攀,因害怕失败而不敢迈出创业的第一步;有的人有无助心理,想创业但缺乏足够的创业能力,不知道如何创业;有的人盲目乐观,好像人人都适合创业和有能力创业,对创业的期望值很高;还有的人因找不到工作,才被迫选择创业,把创业当作规避就业的手段之一。

2.缺乏耐心和顽强意志

首先,当前很多大学生创业者缺乏一颗持之以恒的进取心。他们虽然聪明灵活,但依赖性强;虽然有理想抱负,但抗挫折能力不强,所以一旦在创业过程中遭遇困难和挫折,往往情绪低落,无法自拔,一蹶不振。其次,缺乏自律的坚定意志。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市场垂青遵守游戏规则的人,违规获利者也许能暂时成功,然而最后的成功应属于以德获誉、以诚取信的人,不仅是创业的成功,而且是做人的成功。

3.缺乏经验和魄力

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现实,迫使大学生在创业实践全过程中必须求新、求异。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创业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增加了创业实践活动的社会效益。但大学生们虽有创新精神但缺少经验,对行业的运作规律、要求、技术、管理都不太熟悉。大学生创业者除了开拓创新,拥有核心技术外,还必须有魄力,敢于抓住商机。有的大学生自卑胆怯、患得患失,不愿为也不敢为,缺少果断尝试的胆识,严重阻滞了创业向成功的方向发展。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1.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首先,通过校园网络、宣传栏、广播站等多种载体,宣传创业理念;邀请成功创业人士和知名企业家来校讲座,支持学生创业社团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崇尚创业氛围。

其次,开设创业必修课,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鼓励大学生敢于冒风险、敢于挑战,以创业的高要求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倡教师在课堂内外积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勇于行动的精神,并将创业教育与各专业课教学融为一体,能以同学们的创业实践作为课程的考核;营造宽容创业的氛围,提供资源,允许失败。

2.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首先,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学校对创业教育的师资进行重点选拔和专门培养,鼓励教师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从事各种形式的创业实践,培养创业素质,积累教学经验;二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等组建师资培训团队,负责创业师资的培训、业务指导、政策咨询及协调服务等相关工作;三是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办学优势,聘请既有管理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人士从事创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开展创业培训。

其次,鼓励在校学生成立创业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在校园内创业,大学生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关键在于把握和利用。一是学生成立创业协会社团,利用课余时间社团开展更多与创业有关的活动项目,组织勤工俭学、学生店铺、假期打工等,同学们参与实践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其对社会和市场的了解就会越深入。二是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摆地摊,摆摊做小生意,对学生而言,易于开展风险又小,这过程中,就能学到和顾客打交道的方法,掌握财务市场等实战知识,锻炼了能力,积累了创业经验,学校应给予学生“练摊”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如划定区域、制定政策激励等。三是学校要开展创业大赛为学生提供创业练兵机会,比赛中,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创业者的身份开展市场分析,进行创业设计,锻炼团队合作,展开竞争,无形中极大锻炼了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学校将优秀的作品公布,进行奖励宣传,更多的学生能够观摩学习,适合实施的项目,为学生提供启动资金、服务和保障。

再次,加强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高校应该加大投入,积极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创业实践的场所,提供场地、办公设施等硬件与资金、创业培训、政策法规咨询等软件上的支持,从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和良好的环境。

3.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

首先,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各专业培养计划,要求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根据各专业特点,着眼于学生思想及文化、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素养的提高,着眼于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训练,积极构建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

其次,深化校企合作。一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校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社会知名度高、企业效益好且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部分企业,与之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二是强化学生校外实习。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教学计划的安排,每年可安排学生进对口企业实习,进行项目训练、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并将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落实到生产实际当中。在实习期间,采用“轮岗训练”和“项目引导”,使学生得到实际锻炼,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大大加强。

4.构建良好的教学管理体系

很多想创业或正在创业的学生受困于学业冲突及课程考核,这要求学校要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一是在学制和学籍管理方面建立弹性学分制和灵活的管理机制,允许有能力适合创业的学生休学创业,允许延期毕业或是在修满学分后提前毕业,以便及时抓住时机进行创业,解决大学生创业与学业之间的矛盾。二是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考核方式,将创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专业课程之中,加大实习和实践等教学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以实践能力取代传统的考试,鼓励创新和激励创业。

参考文献:

[1]彭云飞,徐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认识的几个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

[2]黄志刚,张汉龙,孟鹰.大学生创业现况分析及发展对策[J].科技广场,2005,(9).

[3]陈艳,雷育胜,曹然然.大学生创业素质调查与思考[J].高教探索,2006,(4).

[4]王保义.试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焦虑;职业期望;应对方式

一、前言

就业焦虑是个体针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的不安、担忧、恐惧的心理,以及伴随着的一定的生理反应。适度的就业焦虑是必要的,可以激励大学生,使他们抓紧时间学习各种技能和知识以完善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但是过度的焦虑则会对学习、生活以及就业产生一定的不良作用。

新时期经济体制的改革和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多。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使大学生担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

纵观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就业焦虑的定义[1][2][3]、影响就业焦虑的因素、以及有效调节就业焦虑的对策探讨等方面。

影响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因素有很多,应对方式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有学者指出,大学生倾向于采用解决问题的积极的应对方式,那么他们的就业焦虑水平可能相对会较低;倾向于通过逃避的方式来处理就业压力,即消极的应对方式,那么他们的就业焦虑水平可能会相对较高。[4]

一些心理学家发现,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最先考虑的是经济收入和物质利益。[5][6][7]可以看出“经济收入”这一因素已成为大学生择业时最重要的条件。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过高,从而导致定位不准而坐失良机。[8]张思认为扩招后“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还没有形成“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大众化”就业理念,对自我期望值过高,使得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9]杨绍文认为帮助毕业生将就业期望调整到适宜程度,是高校做好就业工作,不断提高就业率的关键。[10]研究的焦点集中在降低就业期望,提高就业率。

鉴于此,本研究以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状况,职业期望在大学生应对方式和就业焦虑间的调节作用,从而揭示影响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内在机制,为有效调节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提供切实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测试对象来自山西省6所高校,共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1451份,得到有效问卷1397份,样本的有效率为87.31%。其中大一学生317人;大二学生332人;大三学生420人;大四学生328人。

(二)测量工具

1. 就业焦虑问卷:本研究采用的就业焦虑问卷是自行编制的“大学生就业焦虑调查问卷”,包括32个题项,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在就业过程中对社会背景、家庭影响、自身素质、学校环境的焦虑。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本问卷有较高的信效度,四个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148,0.5678,0.8402,0.8381,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084。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四因素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最佳,可以作为测查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工具。

2. 应对方式问卷:本研究采用解亚宁编制的“简明应对方式问卷”,包括20个条目,分为两个维度:积极主动的问题应对方式、消极回避的情绪应对方式。[11]积极应对量表的α系数为0.89;消极应对量表的α系数为0.78。全量表的α系数为0.90,本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 职业期望量表:本研究采用吴谅谅、李宝仙论文中的职业期望量表,包含地位声望、内在价值、外在价值三个维度,共21题。[12]本问卷具有很好的信效度。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焦虑的总体状况

从表1可以看到:大学生就业焦虑测查为4级评分,各维度均分及总平均分高于中等临界值2分。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二)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及分层回归结果

由表2可见,调节变量就业期望各维度与自变量应对方式和因变量就业焦虑各维度之间相关较低,适合做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从表3可以看到,在就业焦虑的三个维度,即对社会背景的焦虑、对家庭影响的焦虑、对自身素质的焦虑上,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年级学生的得分均比大四年级学生的得分高。

在就业过程中对自身素质的焦虑程度上,积极应对与内在价值存在显著的正向交互效应(B= 0.077,p

在就业过程中对学校环境的焦虑程度上,积极应对与外在价值存在显著的负交互效应(B=0.049,p

四、讨论

(一)大学生就业焦虑总体状况及年级变量对就业焦虑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到,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总体程度偏高。从表3中可以看到,在对社会背景、对家庭影响、对自身素质的焦虑上,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年级学生的得分均比大四年级学生的得分高。结合这一调查结果,我们还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式访谈。结果发现,对于一年级大学生,他们进入大学后,开始专业学习,但大一往往主要开设基础课,很多学生看不到专业和就业的关系;大二、大三的学生还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开始理解专业与应用、专业与就业间的关系。另外,非毕业班学生虽未直接面临就业,但是来自周围非正式渠道的就业信息的传播,特别是一些大四年级同学求职过程中阶段性的心态起伏,会增加他们的紧张、焦虑,让他们处于一种迷茫,不知所措的状态。总之,大一学生多因缺乏学习动力而迷失方向,他们尚处于一片懵懂之中;大二、大三学生往往因“专业还是就业”而矛盾,精神处于一种浮躁状态;大四学生虽然切实感受就业压力,但相比之下问题情境比较明确,他们经历的更多是一种状态性的焦虑。

(二)应对方式对就业焦虑的影响——就业期望的调节作用

从表3、图1、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应对方式与就业期望各维度的交互效应中,应对方式与地位声望不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内在价值、外在价值与应对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这说明地位声望作为一种长远的追求,一种结果,更多是大家努力的目标,而内、外在价值作为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引导力量,直接起调控作用。内在价值主要指期望中的工作能发挥自己才能、交通便利、信息流通、自主性大不受约束等;外在价值主要指期望中的工作收入高、福利好、晋升机会多等。从图1、2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学生表现出低积极应对行为时,内、外在价值对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不明显;当学生表现出高积极应对行为时,内、外价值对学生的就业焦虑影响显著。综合上述分析,在影响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因素中,应对方式对就业期望有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更多来自于积极的应对方式与内、外在价值的影响。积极应对的大学生,如果看重将来就业中的内在价值,他们更容易体验到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和焦虑;如果看重将来就业中的外在价值,他们更容易从外在环境中找原因,他们更看重学校的声望、地位,希望得到学校方面的支持、引导。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前者属于内归因一类,后者属于外归因。

五、调整学生就业焦虑的教育策略

(一)学校的教育引导

第一,全方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在高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全面渗透就业指导、职业指导的理念和内容,全面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这样可以大大唤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其更好地树立积极的职业意识,把握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这里不是唯就业率至上,而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

第二,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设内容不同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指导等课程,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我评价、职业定位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大学生能自觉地将学习生活与未来的就业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增强就业竞争力,即在学生入学之初开始抓,分阶段、分重点、分类分层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指导服务。学校通过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让低年级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认真对待当前的就业趋势,做到“不浮躁、不盲目、学专业、做准备”。对于大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应仅仅限于开设就业方面的课程,而应该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举办人才招聘会,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服务等。

第三,运用共青团、学生社团的力量,提升同伴群体的社会支持作用。大学生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外界环境,特别是同龄群体的影响。运用共青团、学生社团的力量,吸引大学生实地或通过网络参加活动,利用网络论坛、专题辩论、专家或企业经理人讲座等方式,获取信息,交流经验,拓展社会视野,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有效规划自己的发展生涯,形成合理的就业期望,厘清专业、就业乃至职业的关系,为自身发展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第一,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正如美国职业问题专家帕森斯认为,清楚地了解自己是影响明智地选择职业的主要因素。学生都是抱着美好的理想和愿望走进大学校门,他们追求美好的未来是可以理解的。大学生需要适应中学升学为主的学业学习到大学专业学习的转变和大学专业学习向未来就业的转换。但现实中大多数学生存在着“升学无意识、就业无意识、发展无意识、生涯无规划、学习无动力”的现象。学生应借助于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学校的职业辅导客观地分析自我,调整自己的职业抱负,力求其与自身素质相吻合。在此基础上分析自身的能力和期望职业的匹配程度,从而避免学习与就业过程中的盲目与冲动,减少就业挫折与失败,做好储备,达到顺利就业。

第二,进行正确而合理的归因。从调查中我们看到,当学生表现出高积极应对行为时,内、外价值对学生的就业焦虑影响显著。积极应对的大学生,如果看重将来就业中的内在价值,他们更容易体验到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和焦虑;如果看重将来就业中的外在价值,他们更容易从外在环境中找原因,他们更看重学校的声望和地位。归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海德认为,如果把行为原因归为外部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如果把行为原因归为个人因素,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大学生的学习、求职纯属自我责任,理应主动承担责任。这一过程中,应善于协调自己的能力、需求、环境的关系,理性分析,对其进行正确而合理的归因。倾向于内归因的大学生全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应善于利用环境提供的支持;外归因的大学生应客观地分析外界条件,以积极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来面对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晓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预测因素分析[D].江苏大学,2005.

[2] 蔡水清,李根平.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及其心理指导[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7-8):61-62.

[3]张辉.大学生择业焦虑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4] 李琦,潘芳,江虹,刘强,龚明亮,李海.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中影响其应对方式的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2):217-218.

[5] 于海波,张进辅.从职业价值观中分析当代大学生需要的特点[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9(2):68-71.

[6] 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1(3):342-347.

[7] 丁雪红.大学生职业动机特点的调查研究[J].宿州师专学报,1999(3):14-17.

[8] 王晓红.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4):185-186.

[9] 张思.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问题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科版),2004,21(3):114-118.

[10] 杨绍文,郑杰.关于降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3:51-53.

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 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244-0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做好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做好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独立学院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理性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有效地控制人才在市场上无序性的流动状况,使社会更加稳定和有序。其次,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已成为评价独立学院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实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有助于独立学院树立自己的品牌,提高自身竞争力。第三,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独立学院大学生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独立学院大学生要立足于整个人生来思考、安排自己在校学习和生活,把自己的人生发展能力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有发展能力的人才。

二、独立学院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

目前,我国大多数独立学院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足或存在偏差,导致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形式相对单一,教育时间严重不足,教育对象不能覆盖全体学生,实施程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匮乏

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内容具有随意性、教学形式单一,未能形成全程化教育,职业生涯辅导仅仅局限于毕业生的求职指导、了解就业政策、准备就业材料、提高择业技巧等方面,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贯穿整个大学生涯教授具有实质意义的心理辅导、职业定位咨询、社会适应性训练等内容,且基本上采用的都是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做法,教学形式不能满足学生实际需要。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机构有待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目前,我国大多数独立学院还没有专门设置独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单位,许多独立学院只是把它挂靠在就业指导中心或就业指导办公室,还有的独立学院校将其挂靠在教务处。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中心主要负责组织毕业生招聘会、毕业生派遣、毕业生档案的管理、就业政策的宣传、毕业手续的办理等工作,而不具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咨询的职能,组织机构缺失或职能不清,也就不能有效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方式设想

(一)建立专业的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

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是独立学院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力量的中心枢纽。首先,建立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要合理设置组织机构和职能。结合各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充实目前各独立学院设立的就业指导部门的职能。第二,建立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要有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独立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不仅要有进行日常管理和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的老师,更重要的是要有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学生提供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辅导和咨询。

(二)系统设置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职业生涯系列课程

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处理好学生不同学习阶段与职业规划整体的关系,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的关系,既要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出众,又要关注到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鼓励学生把握社会新机遇,突破创新,实现课程体系的合理有效。课程内容的开发方面,学校还可以考虑与社会上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商业机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形式方面,要改变过去灌输式方法,突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性特征,重在提升学生分析自我、规划未来、改造自我的能力。

篇7

【关键词】 地方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发展。在新时期下,构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构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体系,针对其在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改进与调整,使其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就业创业的服务质量,来为高校大学生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争取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发展,一方面是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技能,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创业人才。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理念主要定义为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创业能力、主动发展的精神,当前的高校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更是岗位的开创者。[1]我国的就业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在地方高校才刚刚开始推行。就业创业作为高校新的发展理念,需要高校改革教育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就业难的形式下,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价值,成为了高校教育服务体系需要思考的问题。[2]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下,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专业课程内容与人才的需求相违背。而高校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观上没有树立正确的意识,导致就业创业的工作难度加大,相关的调查显示,新增就业岗位不稳定、就业结构矛盾突出,都是当今大学生就业的阻碍。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自身的职业认知能力较弱,许多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与行业发展需求不符,而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指导与服务体系的构建也不完善,所以,急需要加强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其能够有效的实施,为高校大学生服务。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发展现状

1、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

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地方的高校为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为大学生的就业发展提供了平台,但在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定的挑战。[3]现如今的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就业的道路上缺乏正确的指导,而在创业的道路上又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使得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在走出校门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也有不少的大学生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最后还是被社会所淘汰。由此可见,地方高校建立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必要性。但这一高校的新兴项目在实践过程中并不是那么顺利,许多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观点不正确,地方高校教育服务体系也没有形成规范化发展,不仅教育模式落后,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课程教学也缺乏系统化的指导,在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上缺少管理,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体系。[4]因此,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构建不合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不理想。

2、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构建出现的问题

(1)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模式选择问题。虽然地方高校已经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理念,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地方高校的教育目标不一致,就业创业的资源受到限制,所以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实践当中。[5]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模式分为职业教育、本科教育或者是本科以上的教育,@是地方高校的教育模式分类。但很多地方高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在教育服务体系的模式上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在教育服务体系的模式选择上没有根据高校自身的教育层次、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的自身发展需求来进行设定,许多的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模式选择上多数是依据国外的高校或者是国内一些重点高校的创业体系的构建模式。在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的教育模式上多数是采用课堂教育的方式,又或者是由教师讲授一些创业的理论知识,学生很难有真正的实践机会,也就难以形成高效的创业技能。

(2)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目标确立问题。我国地方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教育服务理念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发展理念,没有树立教育服务体系的目标,教育理念的落后更是制约了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发展。[6]在传统就业观的理论指导下,多数学生受应试教育观的影响,认为大学生的创业是就业无法实现下的选择。多数地方的高校没有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也不重视,许多高校即使开设了创业教育课堂也只是流于形式,当(做)作普通的选修课看待。地方高校没有正确树立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目标,只是认为创业教育就是传授大学生创业的理论方法,而忽视了真正的创业教育发展目标是培养新时代的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3)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管理问题。目前的地方高校有许多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建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不仅来帮助大学生选择良好的就业道路,也有助于大学生开辟创业的发展道路。[7]地方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体系,在服务体系的管理上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虽然地方政府在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上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一些银行、税务等部门也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出了许多优惠待遇,而地方高校在管理上却难以和政府等部门形成统一的发展模式。[8]许多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在管理上没有一个组织监管部门,只是由教育部门单方面开展,而且地方高校的教育服务体系的管理较为混乱,没有相关的专业教师,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生的就业创业教材较为枯燥,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缺乏长效机制,使得地方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上遇到了不小的阻碍,难以发挥高校在教育服务体系方面的作用。

三、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建构

1、理论体系的建构

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主要是指就业创业的指导意义。在该体系下,就业创业的工作目标是以人为本、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技能、促进大学生的就业,而在该体系下的就业创业工作理念是专业化、信息化、个性化,主要的就业创业工作原则是不让大学生失去就业创业的机会,该体系下的就业创业工作内容是开展就业指导、创业教育、指导职业规划、举办校园招聘等,并通过校企合作、创业设计活动等形式,为大学生开辟就业创业的工作途径。在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上,要树立明确的服务机制,根据大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力等状况,确立就业创业观念的引导机制,在就业创业指导上要形成课堂教育与课外相结合的指导模式,高校在就业创业的服务体系理论的构建中,也有要教育服务质量的保障体系,该体系主要是保障就业创业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监督,另外,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也要有相应的机构设置、人员培训、评价机制、调控机制等作为就业创业教育服务的保障。

2、实践体系的建构

在加强了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理论建构上,还要注意其实践体系的建设。高校可以通过就业创业报告会、就业创业的政策研讨会等形式,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的思想进行理论指导,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开设平台。[14]地方高校应加强大学生专业的实习基地、创业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教育的实践岗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教育服务工作。学校在就业创业工作会议上研讨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相关的专业教师要积极参与就业创业的工作建设,加强就业创业的制度建设,打造高校就业创业在机构建设、人员培养、资金经费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学校还应建设就业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开设就业创业咨询室,安排具有实战经验的就业创业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也要关注高校殊群体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设计正确的职业规划。另外,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也应成立相应的教研室,地方高校根据本学校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课程编写,如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等,使大学生在就业创业的实践道路上有理论依据。而且高校在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发展道路上要为大学生拓展一定的工作渠道,比如说举办校园招聘会、企业的专场招聘会等,不仅使大学生掌握专业的就业技能和创业才能,也能真正的运用到岗位当中去,通过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建构与实践,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也完善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使其更好的为大学生服务。

四、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构建实践

1、提高就业创业指导的服务水平

(1)将网络技术应用到就业创业工作当中。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走入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人数越来越多。[9]将网络技术融入到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当中,将更有利的促进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在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就业信息的上等更加方便快捷,大学生也更加接受这种方式。而随着网络招聘的新兴,网上求职、网上投递简历,也成为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途径。

(2)开发就业创业服务的客户端。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途径不仅要依托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还要通过手机微信等客户端来实现。[10]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手机逐渐在大学生中普及,高校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与多方合作,开发大学生的就业创业APP客户端,通过有效的信息数据,向高校的大W生输送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创业培训指导等,使学生通过手机就能了解最新的就业动态形式,提高了高校就业创业的教育服务体系的服务质量。

2、改革就业创业教育的指导方式

(1)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创业观。高校在实行就业创业指导时,应首先注重的是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改革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在选择工作上总是先考虑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因素,很少考虑到如何在工作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应改掉以往大学生对工作挑三拣四的毛病,多鼓励大学生投入到基层中去,在工作实践中应多注重的是在工作中锻炼自我,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高校应在这方面多对学生进行引导。[11]

(2)加强就业创业的实践教学。在以往的教学上,教师多采用理论授课的方式,而就业创业指导课上多数是传递给学生理论知识,学生没有掌握相应的实战技能。在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上,应结合本地区的发展状况,开展就业创业教育。[12]课程内容应该涉及到职业规划教育、政策教育、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传授等,还要发展就业创业的实践教育,在校内举办创业设计比赛、组建大学生创业会等,增加校园的就业创业氛围,也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的发展渠道。另外,也可以开发学生的专业实习基地,利用地方的创业园来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实践的基地。

3、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管理

在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管理当中,首先要注重的是要加大该服务体系的投入力度,地方高校要有相应的资金支持,设立专门的项目经费,来用于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开展活动、实施项目等方面。[13]还要加强该体系的师资队伍建设,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的教师要有专业的素质,自身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具有相应的创业技能等,高校在纳入这些就业创业指导教师时,应进行全面的选拔和专门的培训,邀请相关的创业成功人士进行指导,争取组建高校高水平的教育服务体系队伍。

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不仅与高校的教育服务有关,还应结合当下的就业市场,关注就业政策,面向市场进行就业指导,还应与政府等相关部门合作,形成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一体化结构,通过各部门的有效合作与管理,形成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的新格局。

五、结论

现如今,社会的就业需求与高校的专业课程不符,从而使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十分艰难。在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工作当中,应引领当今的大学生创新就业发展理念,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而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也应在新时期下,进行不断的改革,整合自身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使其构建更适合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发展,为大学生开拓更广泛的就业渠道,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 彭仲生,罗筑华,王艳萍,李超,唐秋红.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建构与实践[J].中国就业,2015.07(09)20-21.

[2] 郭丽.地方高校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高教探索,2015.08(08)41-44.

[3] 邱有华.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5.Z1(11)120-124.

[4] 郑琳川.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5.11(13)84-85.

[5] 文丰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5(14)12-14.

[6] 陈学军,彭江兵.论“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建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24(10)34-38.

[7] 申天恩,张宏,孙晓峰,刘富江.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理念创新与介入视角探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03(17)47-50.

[8] 万荣根,曲小远.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5(01)79-83.

[9] 林瑞青.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若干问题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07(02)4-6.

[10] 谷家川,赵来,孙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及措施――以滁州学院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05(05)57-61.

[11] 商云龙,王芳,王陶冶.大学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07)152-155.

[12] ⒒超.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22(14)41-46.

[13] 林宁.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现实考量与理性选择[J].继续教育研究,2016.12(16)20-22.

[14] 闫海波.新时期高校创业教育的新途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0(20)23-26.

篇8

摘要:受全球金融危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的逐渐强化等影响,再加上近几年来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精英教育开始大众化,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峻。特别是来自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与知名高校的毕业生相比具有不可忽视的品牌劣势。本文从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应采取的措施谈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字: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难;方法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表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属未实现就业的,将达700万人,如此庞大的求职大军,使当前中国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更加严竣的挑战。就目前国内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方面的,如政府政策的、社会就业环境的、教育体制问题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等等,也有大学生个人主观原因的。属于社会、政府的问题及教育体制的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也是大学生无法左右的。但影响大学生就业难主观方面的原因则可以通过学校的有效指导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而能有所改变。作为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应当从提高对毕业生就业指导能力与促使毕业生自身做好就业准备两方面出发,解决新形势下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一、创新就业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主体,应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服务,拓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最大可能边界,与学生共同努力在挑战中找到机遇。具体改革创新措施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创新就业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培养模式创新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对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合理搭配与组合,并通过柔性教学机制加以实现。一是课程教学方面,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二是推广学分制,允许学生跨系或转系学习,允许中途就业或者暂缓就业、继续学习或接受培训;三是专业课教师和工厂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对接,把关键的专业课次搬到企业现场教学,还可以把企业规范、职业道德纳入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四是举办求职技巧培训以及普通话、物流师、汽车修理工等技能培训,为就业做充分的准备。

同时,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降低就业压力。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机构,增强服务意识,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还需建立专业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努力做到专业化、专家化和科学化,以及采取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式,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分层教育,指导学生认清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及职业价值观。

(二)加强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能提高大学生展现自身才华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开发形式。要根据就业环境的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主动、灵活、多样的就业观,拓宽职业选择的范围。要提供职业心理特征测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准职业定位。学校应尽早开设就业指导课,从新生入校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教育。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明确今后职业方向,初步定位、合理规划,形成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念,又避免学习和就业的盲目性。

另外学院应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主动创新精神,提高毕业生的自我创造就业机会能力。

二、转变学生就业思想,提升就业能力

高校、政府和企业的努力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的外在条件,大学生自身的状况是提升就业率内在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注重培养自身就业能力,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了解人才市场规律,把握和利用一切提升就业能力的机会,不断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

(一)转变就业思想。

大学生就业市场常呈现供需失衡的奇怪现象,一方面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人才“少”,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大学生就业问题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除高等教育本身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较大偏差和因扩招带来的供需矛盾加大的客观原因外,大学生自身所存在阻碍其顺利就业的主观因素也不能忽视,主要表现在:

是盲目择业。在择业时对自己未来的岗位没有明确的定位和意向,更不了解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所在,缺乏主见,盲目从众。二是高期望就业。不少大学生希望毕业首次就业就能够获得好职位和高薪,总是希望留在生活条件较为优越,文化生活比较丰富,生活质量较高的大城市、大单位。一旦现有的职位无法满足要求则消极对待工作或频繁更换岗位。三是消极就业。面对求职过程中出现的挫折和困难情境,极易陷入诸如焦虑、迷茫和抑郁等心理状态。有的心理素质不高的,一旦受到打击就逃避现实,等待观望。

针对上述问题,普通高校就业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与择业观。一是加强对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了远大的理想,就会在择业时把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把为人民服务与个人奋斗更好地结合起来。二是要把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询相结合,与就业指导相结合,与解决学生思想实际问题相结合,对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积极因素加以热情鼓励,对消极的思想积极加以引导和转化。三是加强择业观教育,教育学生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面对现实,实现多元化就业。教育学生积极、主动寻求就业,“推销”自己,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积极主动地培养择业意识,客观、理性、地选择适当的就业岗位。

(二)提升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表现为获得工作岗位的可能性,或者说是求职大学生对于个满意度较高、又充满竞争性的工作岗位的接近程度。接近程度越高,获得岗位的可能性越大,就业能力也就越强。高校就业工作者应使学生明白,在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中,多人竞争个岗位是司空见惯的,在这种竞争中,能不能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取决于毕业生对这个岗位的接近程度。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增加对一个满意度较高的工作岗位的接近程度乃至获得这个岗位,就需要大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涯中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发明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要不断提醒在校大学生尽早关注就业信息,尽早做好职业规划:积极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积极参加实习活动,提前扮演就业角色。让他们努力培养能力、磨炼意志、积累经验,以便毕业后能顺利进入社会与职场,找到一份满意且稳定的工作。

三、结束语

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是社会的新形势,但大学毕业后立刻找工作并不一定是个明智的选择,如果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毕业生可以选择考研或是自主创业等,这样即可以降低就业压力,又可提高自身能力。通过考研,学生可以进入更好的学校进行深造,对所学专业知识就会有更深的研究,对自己在未来找份好工作增加许多筹码,从更高的起点去寻找机遇,那么成功的概率就会大些。自主创业也是一个很好的出路,学生在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及了解市场的形势,通过自己的拼搏,闯下一番事业,成功的事例很多很多。考研、创业两个出路都很艰辛,许多大学生都遇难而退,这就需要社会、学校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参考文献:

[1]曾晓东,大学生就业问题解读,中国成人教育,2009(19)

[2]干旭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及对策初探,府新论,2005(4)

篇9

    关键词:地方院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创新创业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对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较为复杂,从客观方面看,有经济结构矛盾、地域发展差异、劳动力市场分割、供需结构失衡、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错位等;从主观方面看,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人生价值观、就业观、就业期望值、择业心理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如果不首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思想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难以得到根本解决的。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从大学生的内在素质入手,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内在思想道德品质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科学的就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理想,提高就业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率和整体就业质量的提高[1]。

    一、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思想问题表现(一)就业依赖心理强地方院校学生主要来自于当地农村,受到生活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父母和老师往往只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教育评价的唯一标准,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不善于主动沟通。由于地方院校正处于建设发展中,校园文化氛围有待提高,学生社团活动单一,主动性和创新性不强,大多数同学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在毕业求职时,突出表现为:缺乏求职技巧,求职方式不够有效;缺乏就业相关知识和经验、就业政策了解甚少、环境适应能力差;不能主动搜集招聘信息,一味依赖学校,依赖老师,依赖家长;在招聘市场上,主动和用人单位沟通、表现自己的能力有限。

    (二)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的盲目性地方院校较之老牌本科院校,其管理干部与师资队伍方面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在对地方院校毕业生抽样调查中,我们发现80%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不少学生试图通过参加各种培训来提高自己的实力,为了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纷纷加入各种考证过级的热潮中。培训考证范围从外语、计算机扩展至物流、导游、文秘、汽驾等方向。这种做法毋庸置疑,但是相当多的大学生在选择培训科目时盲目跟风,既浪费金钱又不能学以致用。在毕业时,既没有专业优势,又没有一技之长。所以,大学生应当在基本确定从业方向后,再有目的地去“充电”。

    (三)就业期望值高

来自当地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渴望摆脱农村,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之中,对个人职业的发展抱有相当高的期望。相对于老牌本科院校的学生,地方院校的大学生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对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的期望值也一般不高,但是对获得较高的薪金待遇特别看重,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大学生,他们渴望快速致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社会很难达到他们的期望值。这种过分强调追求较高的待遇而忽视自身条件、个人专长发挥的思想,往往会导致大学生不能脚踏实地,好高骛远,从而错失良机,影响了自己对就业岗位的选择,处于两难境地。

    (四)就业诚信和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对市场经济本质的认识偏差,部分大学生在求职的时候容易产生投机心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信用危机。应聘材料不实事求是,弄虚作假,虚填学习成绩,伪造荣誉证书,任意填写干部履历,诚信意识淡薄。一些毕业生在签约过程中不严肃,随意毁约,不履行合同,缺乏应有的诚信品质和法律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市场混乱,使学校声誉受损,甚至影响到其他同学就业。

    (五)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脆弱。

    由于择业理想与社会现实相脱节,自我能力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以及社会大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观念等的影响,导致一部分毕业生产生心理障碍,如紧张、焦虑、自卑、怯懦、自负、依赖、攀比、急功近利、虚荣、冷漠、失落等等,心理承受能力和对困难挫折的耐受力降低。还有个别毕业生甚至通过酗酒、通宵达旦地上网、打牌、寻衅滋事、破坏公共财物等方式发泄心中的郁闷与不满,表现出脆弱的自我控制能力,对自身的择业和就业以及学校整个就业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二、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思想问题主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有关,表现在:(一)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被异化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应贯穿在从儿童到成人教育的全过程中。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地区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升学率,“德智体美”被逐渐异化为“智德体美”甚至“智体美德”。单一的智力追求是导致大学生奉献意识、责任意识、集体观念淡化[2]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错误的取向在就业思想中的直接反映,就是面对“社会需要我去哪里”、“我需要去社会哪里”两个问题时的价值选择。地方院校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一方面看到家乡的落后及各项事业亟待他们开展和改善,在理想、信念的驱使下会投身其中,提升个人的社会价值。但另一方面,部分贫困大学生因为求学而导致家庭债台高筑,他们急于寻找一份安定且薪酬不错的岗位来缓解家庭的经济困境,在实际选择职业时,“薪酬和待遇”则明显优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现象表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上的认识是清楚的,但认知和行为相悖、人生观和价值观偏差,最终在现实冲突中放弃了理想而使自己的选择趋于功利化。

    (二)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脱节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地方院校为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加大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力度。但从总体来看,地方院校由于基础薄弱,在就业指导方面的经费投入、设备投入和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就业指导队伍相对落后,缺乏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缺乏专业学习和专业培训,就业指导的内容仅停留在收集、就业信息的层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多方面力量综合教育的结果,仅依靠理论课教师、辅导员远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思想,从地方院校的实际来看,理论课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辅导员注重学生日常生活繁杂事情的管理,就业指导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两张皮”的脱节状态。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紧密结合才有利于促进毕业生更好地就业。但是,人为地将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开来,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偏向于政策的宣传,信息的服务与媒介功能及就业技巧的培训,认为这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

    至于就业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政治素质则可虚化,淡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又偏重理论学习,没有与学生最关心的就业实际联系起来,其结果必然是近年来在毕业大学生中存在的道德缺失,诚信意识弱化,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择业时拈轻怕重,排斥西部边远地区的工作等现象都充分暴露了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弊端。

    (三)人文素质教育被边缘化

人文素质是指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是融进了自己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精神情感的定位和提升[3]。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的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较好的人文素质的人会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境界和专业素养。

    尽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得到了高校和社会的普遍认可,但相对于科学教育的投入和效果,无论重点院校还是地方院校,人文素质的教育都被相对边缘化。目前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物质化、功利化、诚信缺失等现象,与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

    (四)就业压力与心理素质的失衡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是事业成功的内在保障。心理素质对人的思想素质、智力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基础性因素。地方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但对于大学生作为一般的人在学习、交往、恋爱、择业、经受挫折等日常生活中所具备的心理素质未予以应有的关注和培养。长期以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内容“灌输”,忽视个体思想差异,再加上“象牙塔”模式的封闭式培养,使得大学生完全没有适应未来社会的必要心理准备。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下,大学生就业择业中挫败感在所难免。但很多毕业生对即将面临的竞争与压力认识不足,并且大多数毕业生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较低,就业期望值又过高,当现实与理想相背离时,则会心理失衡产生心理误区,各种心理问题也就随之暴露出来,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大学生就业。

    三、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纯地帮助大学生顺利找到一份工作,更是立足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将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就业思想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在教学方法上,除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外,更要实施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视像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以系统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转变,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变理论“灌输式”教学为灵活的启发式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引导大学生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就业观,学会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上,要强化世情、国情、社情和就业形势的认知和教育,帮助学生校准就业定位,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

    (二)在职业生涯辅导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就业工作导向职业生涯辅导是要帮助大学生准确认识自己,把握大学期间的成长轨迹,帮助大学生筹划自己未来的发展。地方院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中,一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祖国民族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二要加强诚信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意识。三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公平竞争等意识,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四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情绪调节与情感培育、自我认知与挫折教育、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学会自我调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五是要整合新生入学教育体系,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大学生成才目标的确立、成才发展道路的选择等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尽快形成职业发展规划的意识,接受教育和引导。

    (三)在专业课中渗透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职业理想要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地方院校要加强师德建设,倡导教师自觉地将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的第一课堂,在润物细无声中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明确学生的职业理想。要注重培养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意识,倡导教师自觉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专业教学、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的各个环节中,积极介绍本行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大力宣传行业人才成长成才业绩,激发大学生热爱所学专业,以先进人物为榜样,树立长远职业理想,增强大学生投身本专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四)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大学生扎根基层的信心和决心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培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环节。地方院校要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搭建课内外实践的平台,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教学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知识、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要积极鼓励和倡导大学生在基层锻炼,在服务社会中增长才干,提升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在实践教育中,要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推动学生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为将来选择基层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将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人文精神培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的三大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育人”是高校的首要功能,塑造“知、情、意、行”统一的完整的人,是大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同指向[4]。作为大学文化建设核心内容的大学人文精神,是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与精神力量。发挥大学人文精神的导向、激励、凝聚、引领作用,通过理性的、高尚的、创新的大学文化精神引导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实现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自觉的人文精神是民族灵魂的守护神。将大学文化精神中的社会责任与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人文精神引领,以价值取向示范,从“文化到心理”的潜在影响与渗透过程,有助于淡化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过度政治化”。

    (六)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升大学生自主就业能力创新素质正日益成为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和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主体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及未来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品质等的素质教育[5]。创业教育,不仅是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愿望,磨练大学生的创业意志,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催生大学生的创业成功,也是全面培养学生思想素质和帮助他们提高面对社会生活各种严峻挑战的综合能力的一个有效切入点,更可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针对大

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缺乏联系等问题,将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要求,也是高校德育与时俱进的一项重要选择。地方院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并且要设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同时要加强创新创业队伍建设,配备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并非基本思想政治教育构成元素的简单加减,而是包括教育者、教育载体、受教育者等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综合作用的过程,这就使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地方院校各个学科、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具有育人职责,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活动和教师工作的主要价值取向[3]。

    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地方院校要切实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探索和建立就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生就业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就业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付嫦娥.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09(8):82-84.

[2]张志华,赵波.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12).

[3]逄锦聚,李毅.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3):57-62.

[4]乔祖琴,赵允玉.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探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105-108.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业;融资方式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在逐年增加,自2009年毕业生人数突破600万以来,每年仍在增加,据统计去年已达670万,而2012年估计接近700万。试想中国超过700万人口的城市也是屈指可数,但是中国一年的毕业生却有700万,再加上近三年尚未就业的历届毕业生,累计未就业的大学生又何止1000万!自08年以来的债务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作为世界经济体系中重要一员的中国也难逃厄运,许多企业运营受到严重影响。据统计,2009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仅有68%,就业现状相当严峻。面对这一情况,许多大学生转变了就业的传统观念,作出了一个新的选择——自主创业。

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国家已经为大学生自主创业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并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来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另外,全国各大高校也在积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社会各界包括商业企业等也在竭尽所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但是,一些政策在实行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阻力。例如,虽然政策规定大学生创业可向银行申请小额贷款,但创业的大学生缺乏财产抵押担保,融资困难,所以银行大多不愿意贷款给这些规模小、风险大、还贷能力弱的群体,一套程序下来之后很可能不了了之。

图1-1

本项目组通过对镇江市各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者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问,发现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创业融资问题。资金作为公司的血脉支撑着创业的整个过程,创业资金的有无和多少、创业融资渠道的畅通与否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创企业的成败,因此融资对新创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实际创业过程中,真正贷到款的大学生却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只能从现有人际关系圈中进行融资,但人脉资金的支持往往难以为继。鉴于以上种种情况,本次研究着力于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探索大学生创业融资难的深层原因,通过比较不同融资途径的运作模式及其利弊,从中找出一套有助于大学生创业融资的切实方案,并结合大学生创业特点就如何推动大学生创业并获得融资提出进一步完善现有政策的建议。

二、我国大学生创业融资现状分析

虽然政府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但由于大学生自身没有一定的资金积累,并且缺少创业经验,因此大学生创业的实际成功率很低,而据我们所了解到的资料数据显示创业启动资金的匮乏是制约新创企业生存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不少大

学生创业是自己拿着项目找民营企业老板来投资,但其成功率却并不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高。对此,有风险投资机构表示,大学生创业激情并不缺乏,但他们的创业计划还不是很成熟,所以风险投资资金愿意投到大学生创业项目中的很少。根据我们此次调研了解到,大学生在创业起步阶段面临的资金问题主要有三大块,即公司注册资本、办公场地租金、人力资源及办公成本。这类资金问题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们创业面临的首要压力。据调查统计结果,大学生创业资金主要来自于个人储蓄、银行贷款、政府资金支持、风险投资等(图2-1 )。

图2-1

家庭借款是大学生创业首选的、最基本的融资方式,适用于家庭物质条件优越、社会背景较好的大学生。其次,是通过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获得一定数目的贷款。目前,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浦发银行、交通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都已推出个人创业贷款业务。一般来说,从银行贷款获得的融资成本要比从风险投资或其它服务机构获得的融资成本低。再次,是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风险投资者一般不参加被投资公司的日常业务经营,并且当资本增值后就会退出,并且其投资收益要通过被投资公司上市或股权转让来实现的。

当大学生创业缺乏资金支持时就需要融资,但由于没有经验,已不具备强大的金融知识储备,大学生融资通常会走一些弯路或进入误区。大部分热衷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基本上还处于非理性阶段,据我们此次调研了解到大学生融资主要有以下特点:(1)融资渠道过分单一;(2)强调资金和社会关系而忽视自身素质和能力培养。

三、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选择

资金不足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瓶颈,具体体现在融资渠道的单一和不畅通。通过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融资渠道的调查,发现政府提供的创业资金难以在短时间内满足大学生创业的需要;其次是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社会各界人士机构对创业的认识不同;第三是创业的大学生缺乏财产抵押担保,所以很难获得银行贷款;第四是筹资者的观念比较狭窄,绝大多数人依旧停留在亲情借款银行贷款。据此次针对大学生创业融资方式的调研结果显示:

(一)亲情贷款是首选

众多大学生坦言,在目前的融资条件下,家庭条件较为宽裕才能经得起创业的折腾,不然还是安安稳稳找个工作比较现实。创业不是仅凭热情就能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想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虽然国家有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并提供小额贷款扶持,但与大学生们心目中需要的创业所需资金数额相比还是有些差距,许多大学生就是因为缺乏资金而停止了创业的脚步。

(二)融资渠道单一落后

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遇到一系列难题,因为执行政策单位大多还不具备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实际经验。比如:什么样的项目可以发放贷款,已经应该发放多少贷款等等。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却被国外机构占据半壁江山,可见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并不成熟,这也将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制约我国建设创新型社会的目标,同时影响大学生的创业融资。

(三)观念仍然保守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融资渠道被不断的拓宽如今已衍生出大量新兴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工具不仅加快了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同时也为大学生创业融资带来了新的希望。有少部分大学生融资渠道已开始有传统的私人信用转向银行、商业信用等新兴金融工具。但由于高校的教育注重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而社会实践应用能力涉及较少,所以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创业融资渠道仍然停留在原有的观念中。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并没有与时俱进,依然局限于亲情贷款和银行贷款,几乎没有涉足过其他新兴融资渠道。

(四)创业政策宣传有待加强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若干关于大学生创业融资的政策,但是只有很少大学生关注、了解、认同相关政策。其中(图3-1),34.4%同学对政策能否起到作用表示现在无法判断,2.5%同学甚至认为无关紧要,这个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社会和学校对创业融资的宣传力度不够。但是换句话说,作为想创业的大学生其自身也应该多关注相关创业融资政策。仅仅15.3%的同学支持政府的政策,认同该政策能够落实到实处。与此同时,高达47.1%被调查同学认为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难以落实到实处,可见当前的政策并未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图3-1

(五)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

大学生自身能力是制约大学生获得创业资金的重大障碍。近年来,我国高校进行跨越式发展,招生规模一再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年年增加,伴随着的是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越来越差。在强调团队合作以及实践能力的今天,“眼高手低、孤军奋战”几乎成了大学生的代名词,创业者想靠单枪匹马获得成功的几率大幅降低。缺乏经验也是大学生创业问题中关键的因素之一,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创业者还没有具备对市场事先调查的习惯,相反自以为是的进行投资。这种缺乏实际经验支撑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大学生失败的关键。一系列综合素质的缺陷,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大学生获得资金的可能性。

四、大学生自主创业融资方式对策及建议

新创企业在创业初期的融资方式在当今社会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创业者最主要、最流行的融资方式是通过银行贷款,主要有抵押贷款、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等。银行贷款一般显得比较单一,并且程序繁琐、要经过多级部门的审批,因此一般申请周期特别长。很多创业者都不能及时地从银行得到贷款,不能及时补给创业资金的缺口。除了银行贷款,大学生也应该充分利用政策,争取获得政策性贷款,因为政策性贷款一般是政府贴息的,贷款成本很低。第二种比较热门的获取资金的方式是亲情借款。这种融资方式包含着情感因素,所以可以在无信用记录而又无需抵押的情况下获得借款,而且获得所需资金快速简单,但是由于亲情或友情因素存在,或多或少会对创业者产生一定干扰。第三种融资方式是争取获得风险投资。为了获得更高的潜在利润,风险投资者愿意承担高风险,并以参股的形式进入企业,但其一般青睐高科技、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大学生只有作出充分的准备,制作出完善可行并且具有诱惑力的商业计划书,才可能获得风险投资。另外还有许多其他融资方式也在随时准备着为大学生创业出力,比如操作简单、融资速度快、门槛低得民间资本;充分利用创业者资金并能省下大部分银行信用额度的融资租赁等。大学生在创业初始阶段应该好好分析自身的实际状况,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慎重考虑,最后选出符合自己的融资方式。

大学生创业不是个体意义上的创业,同时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群策群力,为大学生创业融资乃至整个创业过程提供帮助,从而从跟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推动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基于对大学生创业融资现状的调查和访谈,我们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为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大学生创业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但是由于目前大学生自身对社会的认识不到位,缺乏社会经验,对创业的了解还只限于第三方描述。走出大学校门后,大学生自身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没有完全具备一个成功创业应该具备的条件。另外,部分大学生在学习生涯中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信誉度,没有真才实学,仅凭满腔抱负、一时冲动,这样只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大学生应该提早确立自己的创业目标,并脚踏实地的朝目标奋斗,抓紧时间储备足够的知识、能力和人脉,有针对性的学习相关创业知识,有目的地锻炼自己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加深对创业融资方式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以便为日后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各大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融资意识

高校应当把大学生创业纳入教学范围,尤其是创业融资方式的教育,让学生对创业资金的取得、保管、开支、获利拥有清晰的认识。同时结合相关部门政策为大学生创业融资的来源和获得方式提供理论指导。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平台,及引入风投等方式调动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三)银行——完善大学生创业贷款制度

大学生由于信用额度不高,加之银行贷款手续相当繁琐,需要很多机构开证明,无形中加大了大学生资金申请的难度,而且银行的贷款数难以满足创业启动资金的需求。因此,认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当积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并简化审批程序。同时,完善创业贷款制度,树立标准,为大学生提供便利。

(四)媒体——积极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

媒体的舆论导向会直接影响社会公众的看法,当前存在一些媒体对大学生创业并没有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使得社会上一些企业,风险投资公司对大学生不信任,不敢把资金投入大学生创业中。为此,媒体应该完善创业舆论的宣传体制,使其发挥对大学生正确创业观的引导;积极配合国家相关政策出台,加强创业舆论宣传,从而推动创业政策的落实。同时也可以帮助创业融资者开拓视野,并把他们关注的重点引到新兴融资领域里。

(五)政府出台对大学生真正有用的创业融资政策并提供完善的创业服务

现阶段,创业融资主要来源于财政专项资金、小额担保贷款相关配套的融资政策也在逐步建立健全。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组织适当扩大贷款规模;从事当地政府规定的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但是根据的调查发现,目前政府出台的相关创业融资政策并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创业要求。财政专项资金规模太小,用于支持大学生创业群体申请的太少,只有一些发达的沿海城市才有,而且局限性很大;另外税收优惠政策优惠范围太小,而且优惠力度也太小。为此,认为政府应该推行积极地财政政策,拓展融资方式,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筹建创业园区。相关部门可以适当延长毕业生纳税的宽限期,以便最大限度的发挥税收对大学生创业的鼓励作用。建议借鉴私人投资的方式和方法,不仅为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还需要进一步就资金的应用和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控和管理。让私人投资的方式和方法应用在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的创建理念中。

大学生创业者只有解决好融资问题,才能将自己的技术和创意转化为赢利的工具。新创企业能否经受住最初的考验,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对于融资的依赖程度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周莹.浅析我国大学生创业融资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1(5).

[2]李华晶,张锐,康克,陈陈.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融资渠道与对策研究——基于北京市海淀区部分高校的调查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2).

篇11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情商教育;可行性举措

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率偏低是长期存在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离不开当今大学生整体就业能力不足的大背景。国内学者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探讨时,大多认为其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培养所获取的核心素质群,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而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核心素质群代表的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其重要特征是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它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培养形成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素质群。[1]21世纪是个人才竞争的时代,竞争不仅仅表现在智商方面,更重要的是情商的竞争。情商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非智力因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学术界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主要探讨方向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①“情商”的内涵。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把情商概括为五个方面的能力,认识自身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和人际关系的管理。国内有些学者把动机、兴趣、意志等因素考虑进来,,对情商理论进行了完善。②情商在就业中的作用。具体细化为在择业、从业和适业三个阶段,通过对雇主及大学生双方面的调查,发现情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就业的成败。③大学生情商的培养途径。学校是学生情商培养的主要责任人,这是学术界已经达成的共识,以往的研究主要从就业指导、日常管理、社会实践等方面对学校培养大学生情商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地方高校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其就业能力的不足问题尤其突出,但是关于地方高等教育与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地方高校如何全面有效培养学生情商进而提高其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些问题在以往都还未见充分的论述。本文拟首先从情商对人生成功的影响、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国地方高校及其学生的特点等方面,阐述情商教育是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点。再从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情商教育的角度入手,结合地方高校及其学生的特点,提出一些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可行性举措。

一、情商教育――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点

1.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情感智商》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指出:预测一个人的未来成就,智商至多只能解释其成功因素的20%,其余的80%都要归因于其他因素。其中,关键就是“情商”,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它反映出一个人的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认知他人以及人际交往能力。[2]一个情商高的人常常能清醒地了解自己并把握自己的情感,能敏锐地感受他人的情绪并有效地反馈他人情绪,能在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层面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等方方面面的优势。这些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常常更有效率,更容易得到心理满足,也更能运用自己的智慧来获取丰硕的成果。

2.情商是当今时代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重要要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开放、充满竞争社会。所谓“开放”,就是沟通、交流。要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生活,未来的社会成员就必须具备人际交往能力。所谓“竞争”,就是相互争胜。竞争中有胜利者也有失败者,而要取得竞争的胜利,除了需要增强个人的竞争实力以外,善于与人合作将是至关重要的。未来的社会成员就必须具备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和能够经受挫折、失败的心理品质。[3]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情商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现在大学生就业应聘程序一般是:首先,用人单位给出基本条件要求(如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基本成绩、岗位资格证书等等)和通过笔试进行初选;其次,用人单位对入围者进行面试,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即时提问等,从细节上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主要考察的是情商素质,这一步基本上决定了学生的就业能否成功;再次,用人单位对录用者进行试用,试用期间,用人单位考察的不仅是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更多的是考察其工作主动性、工作责任心、人际交往和协作能力。由此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在选人时除了看一些学历、成绩等“智商”因素外,还要看学生的性格特点、情感品质等“情商”因素,甚至更加看重学生的“情商”,更加看重学生做人的能力。

3.地方高校及其学生的特点。地方高校是由地方政府主管的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各类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地方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重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与全国性知名大学相比,地方高校有很多劣势,比如知名度较低,在社会认可中没有 “名牌效应”,获得的办学资源相对不足,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师资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缺乏大师级的教师,录取新生的最低分数控制线较低,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水平相对不高等。由于以上劣势,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与“知名大学”毕业生相比,他们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系统性不强,专业能力不到位,因此,大部分毕业生在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性工作岗位上尚不具有竞争力。

可以说,限于地方高校的办学特点,地方高校毕业生的“硬件”素质是具有先天“不足”的。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学生群体的“软件”素质怎么样?我们对某地方高校120名大学生的自信心、沟通能力等情商主要因素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自信心强的占13.5%,有一定自信心的占53.7%,缺乏自信心的占25.8%,自信心很差的占4.0%;沟通能力较强的占3.0%,略高于平均水平,有些地方需要提高的占23.3%,需要严格训练的占73.2%。值得注意的还有另外一个现象,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发现地方高校学生在择业时,多数人往往倾向于回到自己的家乡,利用其父辈的社会关系来寻求就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的情商指数偏低。如,缺乏必要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

在当今时代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背景下,我们会发现,其实情商这类“软件”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而这种“软件”素质恰恰是地方高校把握机会、创造条件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关键所在。“先天不足”限于地方高校的性质和功能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善,生源专业素质的偏低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与综合性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比,地方高校更多承担了有针对性培养能够快速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才的任务。因此,针对实际需求,培养用人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才是地方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上,在这方面,地方高校是具有自己的一些优势的,比如专业设置与市场适应性较强,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能得到地方政府创造就业岗位的支持;地方高校是在地方办校,为地方输送人才,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更便于建立教学实习基地等。

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转变,地方高校特殊的社会任务、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以及地方高校特点和大学生情商素质的现状,我们认为,情商教育才是地方高校提高其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如果说地方高校的办学条件差,办学层次低等劣势是先天的,那么学生的情商能力不是与生俱来,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训练得到提高的。加强情商培养是地方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之举,也是正视现实明确办学目标的明智之举。

二、地方高校加强情商教育宜采取的可行性举措

1.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重智商教育,更重情商教育。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项建议,但对于高等教育系统自身而言,转变学校的教育理念才是首要的任务。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学校管理和发展学校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地方高校一定要清醒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认识到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总体地位,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要把教育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为中心,转到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能力因素,并促使他们相互协调发展;二是要把教育教学以传授知识和训练学生的做事能力为中心,转到在传授知识和训练学生的做事能力的同时,注重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使他们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提高。

2.以创新教学模式为重点,重知识传授,更重实践训练。“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相应的策略。地方高校要按照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创新教学模式为重点,将情商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重知识传授,更重实践训练。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情商的培养和训练,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项目教学法、小组学习法等),激活课堂,激活学生,使学生的情商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得到训练,以达到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语言表达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意识等情商系数的目的。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与当地企事业单位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建立好教学实习基地,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好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如教学实习、暑期社会实践、参观学习、毕业实习等)有更多的机会深入社会,体验各种各样的职业环境,全面、客观的认知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知己所缺,知己所需,使大学生的情商系数得到进一步的全面提升。

3.以丰富校园文化为平台,重教师功能,更重自我教育。地方高校毕竟不是高中校园,应该在做好教学管理的同时,积极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更宽广的平台。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风貌和文化气氛。校园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和辐射的功能。地方高校要以丰富校园文化为平台,既要重视教师在情商教育中的功能,更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学校要努力营造具有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一种健康的环境中自然地感染和熏陶,达成一致的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使自身的人文素质得以提高;要为学生社团的创建创造必要条件,发挥学生社团这一按照兴趣、爱好、特长或专业等组成的由许多学生参与的功能团体的作用,支持和引导他们开展诸如才艺展示、演讲比赛、辩论赛、创业设计大赛、文体活动等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充分的自我教育的机会,使其情商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赵颂平,赵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4(21):65-66.

[2]丹尼尔・戈尔曼.情商智商[M].耿文秀,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2.

[3]赵忠心.21世纪人们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素质[DB/OL]. 省略/teach_web/readingroom/05.htm /2009-11-25.

篇12

【关键词】  大学生管理;因材管理;自我管理

  1  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

    1.1  供需差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

    1.2  选材刁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1.3  专业同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尤其是医学专业类的毕业生抱着不愿找非专业对口工作的心理,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1.4  薪酬低

    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1.5  缺经验

    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

    1.6  怕吃苦

    许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

    1.7  频跳槽

    大学生就业后稳定性差,是造成企业不愿意接收大学生的另一重要原因。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这样同时也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2  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象牙塔”式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2.2  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比如医学专业,你是想从事实验科研还是临床工作,是选外科还是内科。这些都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仔细选择,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因此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2.3正确对待挫折的能力不强

    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容易丧失自信心,缺乏开拓新生活的勇气,往往易产生“怀才不遇”的失落感,很少从主观上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

    3  严峻形势下大学生管理的新思路

    3.1  实施分层次的管理模式,做到“因材管理”

    大学生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大学过程。贯穿着不同层次的教育管理内容,一方面从大学过程的每个学年来看,其不同年级均有着不同的侧重和要求,另一方面,人的特长、兴趣、爱好不一样。发展方向也不一样,在管理中应注意个体的差异,因人而异,使学生的个性和专长得到充分发展,潜力得到充分发掘,应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防止“一刀切”。如对一年级的新生,一入学,辅导员就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常规管理,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上,强化校纪校规的教育管理,让学生知道大学阶段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良好的品质。鼓励学生适应环境的同时多参加课外活动,锻炼自己,培养自己的能力。对大三、四年级学生,由于他们各方面以比较成熟,则应以导代管.尽量给他们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年级辅导员以指导为主,学生以自主管理为主.指导学生分层次的管理模式能真正使我们的管理工作做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

    3.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们要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品格,诸如外在于人的道德教育、心理辅导之类也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因此可以结合诸如学生的专业特色,现实问题或国内外重大事件等,举办就业知识等专题讲座、辩论会、征文、座谈会、读书活动、演讲比赛、文艺表演比赛、技能大赛、创业设计等校园文化活动,这不仅对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有益,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对提高学生文化修养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学生通过参加这些内容涵盖了诸如礼、乐、射、御、书、数等诸方面的活动可以达到塑造学生的健全品格,可以让学生返回人性本始之善,振奋正气。

    3.3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坚持用学生管理学生。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杰出代表是沟通师与生、教与学的纽带,是学生管理的中坚力量。大部分学生要靠他们去带动和影响。以学生管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理的能力。每周一晚的学生干部例会,要坚持不懈。除了总结、布置工作外,要求干部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自觉增强六种意识,即学习的意识、劳动的意识、规范的意识、竞争的意识、安全的意识、创新的意识。做到六个模范,即学习的模范、劳动的模范、团结的模范、纪律的模范、管理的模范、各项活动的模范。并且引导他们怎样发现问题、检查问题和解决问题。此外,在这些活动中,还要要求学生党员、干部带头,带头亲自实干,带头发挥他们的表率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培养一支具有又快又好的执行工作的能力,工作有新思路、新方法,工作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同学威信高的干部队伍。

    3.4必须加强环境建设,坚持用环境影响学生

    环境影响每一个人,营造良好的环境是相当有必要的,对于大学生而言,大部分业余时间是在寝室度过。因此我们以寝室为单位,制定严格的《寝室环境建设条例》,实行操行分评比制度,对地面、床面、门面、窗面、桌面、墙面等6个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总的目标是整洁规范,空气一新。对寝室的文化建设,向学生提出了高层次、高品味、高创意的总要求,有效促进了寝室的文化环境建设。使寝室与寝室之间的文化建设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竞争,学生寝室经过全面整治,文明寝室很快增多,受到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3.5  实行“师生面对面”多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以情感人、以心换心,在情感交融中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高校的管理工作者,不仅是学生成长的教导员,人生路上的引航员,更应该是学生的服务员和贴心人。只有以真挚的情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服务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赤子之心,师生才能心心相印、情感相通,从心底里理解老师的教诲和管理,使管理工作在情感交融中顺利开展,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就是“以情育人、情中有理”。高校的管理工作者,不要在意识上太看重自己的领导地位,在学生面前总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给人一副望而生畏的面孔。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做到平等待人,在平等的位置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永远和学生站在一起。人是感情的动物,有了平等才能产生信任,相互信任才能产生感情,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感情,学生才会尊敬你、信服你,才能使我们的理得以贯彻执行。

    3.6  建立网络人才库,加强与外界人才交流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应该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推销学生自己,信息网络技术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现代化管理手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的优越性和重要性。因此每个专业,每个部门应该建立自己的网页,分设“人才库”,把优秀学生的具体表现及获奖情况详细列于其中,通过互联网的形势向用人单位展示学生,实现与用人单位的人才交流。

    4  结语

    综上所述,当今大学生就业严峻,这个形势我们一时无法改变,作为辅导员,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把管理工作做好,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管理活动的主体,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社会阅历、经济条件、文化修养等情况,把有关制度、管理理念和思想内化为个人内心,真正做到把教育管理和大学生的幸福、自由、尊严、价值目标联系在一起,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现自我管理。要求管理者认真把握学生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运用正确的方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瑞年,靖新宇.对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7 (12):41-42.

2 殷相国.对大学生管理教育的几点认识[j].绥化学院学报,2007, 27(6): 144-145.

3 杨云霞,周黎明.在医学生中进行感冒药物的社会调查[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7,29(2):92-93.

篇13

[关键词]就业形势;途径;充分就业

1引言

地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巨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由于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新形势下地方大学生的充分就业问题未能得到解决。本文通过分析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为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提供一些帮助。

2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巨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0年高校毕业生有630万人,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毕业生,2010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有700多万人,而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比2010年还超过30万人,达到660万人。由此可见,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由于传统的就业观念,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2010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大多数半年前处于失业状态的毕业生还在继续求职,8个本科专业及7个高职专业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本科大学毕业生失业率最多的是法学、英语、会计学、电子信息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相关专业,而高职毕业生失业率最多的是商务英语、计算机应用、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因此,地方大学生的充分就业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3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分析

目前,地方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主要表现为重城市、轻农村,重就业、轻创业;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严重等方面。

3.1重城市、轻农村,重就业、轻创业

许多高校毕业生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在择业时重城市、轻农村,重就业、轻创业。偏远落后的西部山区、经济不发达地区以及其他落后地区人才缺乏,是大学生不愿工作的地方。但是由于激烈的竞争压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2010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强调直辖市、副省级城市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之地,1.2%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自主创业。本科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大多数是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其他专业进行自主创业的人少之又少。

3.2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

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过高,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显著。很多地方大学生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在择业时过于强调经济价值,而忽视了自身竞争力的提高。工资待遇低下,文化水平不高,地域偏僻的地方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域的发展。

首先,地方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重影响了其就业率。2006年的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过高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专业对口的要求、对行业的要求等(费小平)。《2010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指出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及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普遍都下降,其销售及营销等核心知识急需改善,动画等本科专业及临床医学等高职专业都被列入2010年中国大学生“红牌”专业。

3.3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严重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严重。许多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过差,不能适合企业的需求。在择业时过于追求经济价值,而忽视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地方大学生不仅缺乏实践经验,而且其综合能力、自身素质及知识水平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从而影响了其应聘的成功率。大学生往往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而缺乏实践经验,不能满足工作单位的要求。其次,地方大学生往往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就业的稳定性较差,从而降低了工作单位对大学生的信任程度。

4新形势下地方大学生充分就业的策略

为保证地方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社会竞争力,提高其就业率。学生本身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4.1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传统的就业观念重城市、轻农村,重就业、轻创业,严重影响了地方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因此,大学生应该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调整其心态。在初次就业时,大学生应该调整好心态,不能期望太高(费小平)。

地方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能仅仅偏爱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待遇好的地方,而歧视西部地区等偏远落后的地方。只要能充分发挥自我价值、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作就应该予以考虑。大学生应该明白只要能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任何工作岗位都应该被平等对待,不能持歧视的态度对待任何工作、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

4.2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以保证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学校应该注重调整学生的心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社会竞争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及就业单位的资料等。此外,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应该注重就业指导的连贯性及时效性(张瑜)。

社会应建立地方大学生的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管理及监督,加强其就业的指导力度及效度,以保证其充分就业。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学生自身的观念问题、社会原因及学校对培养目标的宣传教育引导不无关系(刘艳梅)。

4.3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其社会竞争力

当前,大学生应该增强其综合能力,包括生存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社会竞争力。学校应加强对地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型人才。

除书本知识要牢固掌握之外,地方大学生应注重自己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工作经验的积累。学生本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及社会竞争力。学校要创造更多的实践活动及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习活动,引导学生发展社会关系,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培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增强其就业的竞争力。

5结论

就业是一种积极的社会保障形式,充分的就业能够保障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为维护社会的和谐,保证地方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当前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其综合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在择业时重城市、轻农村,重就业、轻创业,导致了大学生不能充分就业。

为保证地方大学生的充分就业,社会应该注重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其社会竞争力及综合能力等。

参考文献:

[1]费小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与分析[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4):53-55.

篇14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概念界定

要想明确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式,必然需要先搞清大学生自主创业概念。对“创业”的定义有很多,譬如,百度百科“创业”词条指出,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运营、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根据杰夫里•提蒙斯(JeffryA.Timmons)所著的创业教育领域的经典教科书《创业创造》(NewVentureCreation)的定义: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的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创业作为一个商业领域,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新产品,新市场,新生产过程或原材料,组织现有技术的新方法)的机会如何出现并被特定个体发现或创造,这些人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和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结果。创业是一个人发现了一个商机并加以实际行动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形态,获得利益,实现价值。我们赞成“创业”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即狭义的创业是专指创业者为了获取利润,独立自主或结伴从事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主要是开办企业、开创个体和家庭经营实体。广义的创业是指创业者的各项创业实践活动,其功能指向国家、集体和群体的大业。包括人们创造事业、创造基业、创办企业、创造新的模式、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方式等。前者是基于商业领域,后者是基于所有的工作领域。因此,大学生自主创业概念的界定应该是前者。创业教育对象包括前者与后者。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式研究综述

什么是方式?方式指言行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只有长期、多人使用,我们才称其为方式。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方式体现了人类的朴素的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譬如电子方式、网络方式、数字方式等。目前对创业方式的研究很少,因为它好像很简单,没必要给予过多的关注。大致上有以下方面的研究:

(一)按照创业动机

1.生存型创业。生存型创业是指创业的动机是因生活所迫,主要为解决就业问题,而从事的个体创业活动。所以又称为就业型创业。其特点是,创业项目简单实用,能够迅速获得回报。一般多为服务型项目,如小餐饮、小商品出租以及家政服务等。

2.机会型创业。机会型是指创业的动机并不是为了解决生活或工作问题,而是为了抓住、利用市场的机遇获取利益的创业行为。“它是以市场机会为目标,能创造出新的需要,或满足潜在的需求。因而会带动新的产业发展,而不是加剧市场竞争。”

(二)按照创业资源1.小微型创业。顾名思义小微型创业指微小的、没有多少资源,依靠代售或服务的创业活动。譬如在校园里这类创业主要形式是,饮品代售、电子产品代售、IT卡代售、手工品销售、小盆景销售、旧图书销售、文化衫定制、自行车出租、打字复印等。这类创业成果的要素主要是依靠地理位置和赚取微薄的差价,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要还是一种尝试性的创业,一种“练手”。其特点是成本低、技术含量低、资源利用率低、对创业者的能力水平要求低,在不同层次的大学里都有这类创业形式。

2.复制型创业。复制型创业是指主要依靠自己的资源或从母体独立出来的创业活动。其最大特点是通过复制,异地生成新公司。直接掌控资源或间接利用原母体资源,包括管理资源、人才资源、渠道资源或客户资源。这种方式经常大量的发生在商贸、教育、服务等类型企业中。譬如,先前可能只是培训公司的一位合伙人、教学管理者或教学老师,在熟悉了业务流程和市场情况后,异地创办同样性质的公司。有的直接成立全资子公司。浙江早期乡镇企业基本上是用这种方式发展起来的。

3.发展型创业。发展型创业又称资源型创业。是指那些明知创业初期要亏本,但认定计划亏损时间后会有较大回报的创业行为。发展型创业一般都有较强的实力,较多的创业资源,如资金资源、关系资源,不计较一时一事的短期利益,而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的创业活动。如大型网络平台建设,网站建设等。由于学校免费提供场地和一定的创业资金扶持,近几年,发展型创业在学校中越来越多,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网站和网络平台。有的网络平台建设、网站开发得到了风险投资商的青睐,获得了天使基金等风投的支持。

(三)按照创业形式

1.网络型创业。顾名思义,网络创业是指创业者在互联网环境中,利用各种资源,寻求机会,努力创新,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者是真正将网络作为一项事业,想要在上面获取客观的收益。如开办网店。通过网上店铺销售各种产品或提供各类服务。一般网络创业是先有了网站运营,网店经营之后才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创业形式。网络创业方式,是高校大学生的主要创业方式之一。哪里有高校,哪里就有网络方式的创业。这是因为大学生熟悉互联网,不需要实体店,足不出户就能进行管理。所以网络创业是一种具有勃勃生机的创业方式。

2.加盟型创业。加盟是指以自己的条件,按照对方的要求合作经营的一种创业方式。是一种经济而简便的经商之道,经由一种商品或服务以及行销方法,以最小的风险和最大的机会获得成功。加盟就是该企业组织,或者说加盟连锁总公司与加盟店二者之间的持续契约的关系。根据契约,必须提供一项独特的商业特权,并加上人员培训、组织结构、经营管理、商品供销等方面的无条件协助。加盟特许经营的经营形式种类有很多,依出资比例与经营方式大概可以分为自愿加盟、委托加盟与特许加盟。

3.概念型创业。概念创业也称创意创业。概念创业是指凭借创意、点子、想法创业。概念创业具有点石成金的神奇作用,特别是本身没有很多资源,但具有聪明才智的大学生创业者,可通过独特的创意来获得各种资源。概念创业在高层次学校比较普遍,因为专利发明比较多,但失败率较高。因为创业需要创意,但创意不等同于创业。学校里往往是一个同学想出了一个好点子,或者有一项获奖的小发明,于是几个同学一合计,找学校申请一个地方,一笔资金就干起来了。接下来可能就发现设计研发、市场推广、经费筹集等等问题都来了,一个环节不到位,创业就要重新开始。不管怎么说,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建设与发展,概念创业有了无限发展的空间。

(四)按照创业特征

1.技术型创业。技术型创业是指利用自己掌握或合伙人掌握的一门技术为核心点所展开的创业活动。这项技术往往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具有比较优势。创业者一般是以自己掌握的技术为基础来创立企业。譬如学化学专业的大学生,掌握了一项化学方面的新技术;学医学的掌握了一项医学方面的新技术;学材料科学的掌握了一项新型建筑材料生产技术;他们就可以以此为资本开创企业。有的只以技术入股,有的引进新技术创业都属于技术型创业。这种创业方式主要出现在高层次学校中。

2.管理型创业。管理型创业是指管理咨询方式的创业。也就是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开设的管理咨询类公司。譬如教育咨询公司、留学服务咨询公司、旅游服务咨询公司、水产品养殖咨询公司、宠物健康顾问公司等等。初创阶段,大学生还不具备条件,创立诸如会计管理咨询、审计管理咨询、建筑管理咨询等有国标要求的管理型公司。但毋庸置疑,随着劳动分工越来越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咨询服务将成为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好方式。

3.项目型创业。项目型创业是指以项目为核心开展的创业活动,而不是以企业经营方式的一种创业活动。项目创业的特点是,依靠项目盈利,多为短期行为,项目工作人员结构相对稳定,但劳动关系简单。在高校中一般艺术类大学生喜欢采取这样的方式。譬如,承包一个庆典的宣传品设计、背景墙制作、人体雕塑等等。另外,项目创业也多是创立公司的早期阶段形式,即还不具备条件设立实体公司或创业者不愿意现在就设立公司,而是以项目创业方式来进一步了解市场反映,进一步收集市场信息,进一步挑选团队成员等等。其它还有团队创业、兼职创业、大赛创业等等。这里有的是创业模式,有的是创业类型,有的是自己定义的创业方式。

三、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式研究方法

怎样才能明确大学生创业方式,我们的研究方法是,第一步收集、调查在校大学生创业项目。从中提出创业类别;第二步研究确定大学生创业方式的原则,界定创业方式;第三步分别对12位就业中心负责人、创业教学老师、创业俱乐部辅导员进行了访谈,深入了解大学生创业方式表现情况,同时征求对我们界定的在校大学生创业方式的意见;第四步在2014届毕业生就业统计中进行实际运用;第五步反馈修正。调查获得大学生创业项目859个,调查项目覆盖大学生所有层次(见图1:项目层次分布图)。我们从经营场所、经营行为、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四个方面对创业项目进行分类(见图2:项目结构示意图)分析。

(一)从经营场所来看项目可以分为有固定经营场所和不确定的经营场所。譬如,一般注册公司的创业都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有现实场所和虚拟的经营场所。譬如,网店可以是虚拟的经营场所。

(二)从经营行为来看项目可以分为自有自营和倒买倒卖。譬如,艺术学院学生自制的艺术品租地方销售就属于自有自营;通过门面或网络手段低价进货(如保暖内衣)高价卖出,属于倒买倒卖。

(三)从经营产品来看项目可以分为创意类产品(如发明专利、软件设计等)和实物类产品(如各类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电子产品等)。

(四)从经营模式来看项目可以分为实体注册、连锁加盟、特许经营。或者也可以分为成本领先模式、差别化模式、目标集聚模式。

(五)从营销模式来看有百度营销、口碑互动营销、博客营销、论坛营销、信息平台营销、B2B电商平台营销、O2O营销、邮件营销、QQ群营销、微博营销和微信营销等模式。我们确定的调查分类原则是:第一、项目选择要覆盖校园大学生创业不同类型的项目;第二、项目选择要覆盖大学生所有层次;第三、确定的创业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第四、确定的创业方式具有群体性;第五、确定的创业方式具有持续性;第六、确定的创业方式可衡量统计。依据这些原则和调查情况来确定大学生创业方式。

四、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式界定

经过上述研究,通过反复筛选,我们界定了在校大学生创业五种方式:

(一)实体创业方式是指通过注册公司,开展主营业务,并有固定经营场所的创业活动(包括加盟、连锁或特许经营店。加盟、连锁或特许经营是经营模式而非创业方式)。

(二)网络创业方式是指建设网络平台,获得使用过程中的利润或通过网上开店,经营业务的创业活动。(只是利用网络形式销售产品,进行产品或服务项目宣传不列入网络创业方式,因为这只是把网络形式作为一种经营渠道和手段使用)。

(三)项目创业方式是指有业务(企事业单位大型文艺、体育、庆祝、展销活动策划组织、产品销售或技术服务),有团队,不注册或还没有注册,有临时经营场所的创业活动(如正在孵化的创业项目、项目工作室等)。

(四)创意创业方式是指出售自己的发明专利、软件开发产品(如各种APP应用软件开发)、文艺创作产品(如雕塑、剧本、绘画、书法等)、各类设计作品(如商品包装设计、会展背景设计等)或有创意的点子获得报酬的创业活动。

(五)个体创业方式是指出售自己的技能与服务,由个人完成全部工作并获得全部利润的创业活动(不是被他人雇佣)。如:网站开发、电脑维护、电器修理、考生培训、文体教练、餐饮快递、商品出租、商品零售、财务管理、家政管理、经纪人、自由撰稿人、家庭护理等。

五、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式研究的应用价值

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式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确立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式有助于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目前,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多,但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扶持政策凤毛麟角。为什么对在校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少?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要搞清楚在校大学生有哪些创业行为和做法,如何给予扶持,给予什么程度的扶持。有的是要给予资金扶持,有的是要给予场地支持,有的是要给予具体指导。所以将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各类行为以创业方式进行归类,有助于有针对性的给予扶持。

(二)确立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式有助于大学生选择创业方式第一,由于想要创业的同学所学专业不同,拥有的资源不同,需要选择有利于适合自己情况的创业方式,以平衡既要完成学业,又要保持创业的投入,尤其是时间投入。譬如,是开实体店还是网店。第二,由于创业活动对于创业者个人素质的要求不同,为了避免盲目投入,想要创业的同学深入了解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式,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是很有必要的。譬如,是进行软件开发还是网站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