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目的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安排进行调整,并进行调查研究其合理性,以便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方法选择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参加实习的2009、2010级学生共95名学生。2009级实纲按旧计划,2010级实纲按新计划。实习结束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计划实施合理性,结合毕业考核成绩分析两组差异。结果两组同学的毕业考核成绩中总成绩、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经分析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提高专业能力和实习安排合理方面,2010级的同学认为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安排更合理,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习医院总体满意度、基地设施及安全管理、管理制度、指导老师教学效果方面两个年级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的方案的实习安排较合理,新增的实习医院在管理、实习基础设施及指导老师的安排方面也基本可以满足同学们的需要,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
关键词:
中西医临床医学;实习方案;问卷调查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适应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中医学专业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一个新专业,它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长期实行的一项工作方针,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我校中西医临床专业从2007年招生,从当前实际出发,着重培养临床实用人才,面向基层培养中西医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以“中医与西医并重、能力与素质协调、人文与科学兼顾、医德与医术相长”为专业教育特色。本专业截止2014年有四届学生完成全部培养计划,第一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6.2%,从事医疗技术职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88.9%,基本完成培养目标。调查研究前四届实习生实习情况后,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实习基地少、中医专科特色实践少、学生自主选择机会少等。针对实习安排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安排进行了调整,并进行调查研究其合理性,以便不断优化实习方案,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型临床人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参加实习的2009、2010级学生共95名学生。其中2009级32名,2010级63名。两组学生年龄、性别、入学成绩及前期基础课成绩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009级实纲按旧计划,2010级实纲按新计划。
1.2研究方法对2009级的学生应用原有的实习方案,其资料作为空白对照。对2010级的学生实施新的实习方案。原方案:实习时间共52周,中医门诊6周,中西医内科病房18周;西医内科14周,外科4周,妇产科3周,儿科3周,传染科2周;选科2周(急诊科,皮肤科,影像科,心电图。)新方案:实习时间共52周,中西医综合科12周,中西结合内科8周,中西医结合妇科4周,中西医结合儿科4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4周,针灸科4周,西医内科4周,西医外科4周,传染科2周,急诊科2周,选科4周(影像科,心电图,其他)。实习结束后收集学生对实习中遇到的困难、专业轮科安排、实习基地条件等进行反馈,提出建议等。评价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实习学生参与调查。结合毕业考核成绩分析两组差异。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ANOVA分析。
2结果
2.1毕业考核成绩比较两组同学的毕业考核成绩中总成绩、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经分析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
2.2问卷调查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提高专业能力和实习安排合理方面,2010级的同学认为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安排更合理,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习医院总体满意度、基地设施及安全管理、管理制度、指导老师教学效果方面两个年级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各高校虽有开展中西医结合专业,但培养模式各有不同,加上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中医和西医是在两种异质的文化土壤和社会背景中发生发展起来的科学,属于典型的不可通约的理论框架,培养绝非简单的将知识相加。中西医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与疾病,但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很大差异[1]。因此目前在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方面强调“中西医并重,相互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中医、西医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更好地应用中西医两套知识及技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国内各高校对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培养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模式,根据各自的优势及特点有“两个基础,一个临床”模式,也有“两个基础,两个临床”模式,在实习的安排方面也各有特点,如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和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附属医院为主的优质临床教学资源已相对紧缺,因此有的院校[2]利用设计模型求解的错位生成算法,在确定附属医院对实习生的最大容纳量后用该算法制订实习轮转安排表,使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有的院校[3]根据教育部、卫生部新近下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医学院针对实习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比如医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工作中擅离职守、缺乏锻炼机会、心理问题等,积极开展对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及管理工作的改革,加强学生入科前思想教育及技能培训,优化实习轮转安排,增加了康复科、社区卫生中心、老年病科、肿瘤科等科室的轮转,并在实习期间有3~4周机动时间供学生考研复习。总结各院校对中西医临床专业培养的安排,大都结合培养目标以及各院校实际情况,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规范学生的实习行为,全面提高实习质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理论联系实际,获得实际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工作作风和敬业创业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习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毕业生走向社会和上岗前提高全面素质的必经阶段。在实习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解决临床问题相联系,培养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毕业后向合格医师成长奠定基础。在调查研究前两届实习生实习情况后,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第一,由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新专业,而我校是以西医教学为主的综合医学院校,因此实习基地以西医教学基地为主。前两届实习生的实习基地较局限,以目前广州医科大学三间附属三甲医院为主。第二,由于实习基地的限制,实习轮科安排以西医科室为主,中医科室轮转时间上虽然没有减少,但中医科室以门诊为主,一些如骨伤、康复、妇科、儿科的中医特色不明显。第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机会不大,大多数时间已经按规定排满,而有的学生如果对某个专科感兴趣,希望将来朝某个专科方向发展,选择在相关科室轮转的时间自主性不大。随着近几年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的不断发展,拓展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山中医院等几间以中西医并重的实习基地,结合以上实习安排中出现的不足,对实习方案进行了一些改革,突出“临床实用型”目标,从融合中西医并重理念、拓展实习基地、强化专科技能、提倡因材施教等方面优化实习方案,并推行建立实习生档案,尝试进行实习后调查追踪机制,分析实习改革结果,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提高实习生整体素质。具体措施如下:
①融合中西医并重理念:由于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师资优势特点,培养方案中按照“两个基础,两个临床”进行教学,即中医基础、中医临床、西医基础、西医临床等分别由学校附属临床学院的中医教师和西医教师进行授课,在原实习方案中的具体安排也是按照中医临床和西医临床进行轮转实习。只有在中西医结合病区实习生才可以体会到中西医融合的理念。虽然中医、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实际临床中取长补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故两套理论如何互补融合是优化实习方案的一个重点,新方案中增加了中西医结合内科、妇科、儿科的实习安排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合中西医并重的理念。
②拓展实习基地:由于我校中西医临床专业为新专业,所以前两届招生人数每届为30人,实习基地为学校附属的医院。而附属医院均为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所以学生的中医技能实习机会少,不全面。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和专业依附学科的发展,我们拓展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山中医院等几间以中西医并重的实习基地。给学生选择锻炼的机会更多,更有利于培养“实用型”综合人才。
③强化专科技能:原实习方案中除中医、西医,内、外、妇、儿外,急诊、皮肤为选科,又根据目前临床中对医师急诊技能的要求,以及部分专科如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针灸科的发展较好,市场需求大的现实,在新实习方案中增加了专科实习的时间,如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针灸科实习时间各为4周,急诊为必选科室,时间2周。这样的调整有助于增加专科技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符合实际临床需求。
④提倡因材施教:每位实习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临床技能以外,均有自身的发展需求,因此在新方案中西医综合科室、中西医内科、西医外科等科室轮转中,设定了总的时间,具体的专科轮转时间可由学生选择,如中西医结合内科总实习时间为8周,在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中西医结合呼吸科、中西医结合肾病科、中西医结合消化科和中西医结合血液科等科室中选择2个,每个科室4周。这个情况可以根据实习基地医院的实际情况,如可选择基地医院的重点专科科室,也可结合学生的实际兴趣进行选择。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也充分利用了优势资源,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学到更实用的知识,也为学生今后专业兴趣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果显示两个年级在毕业成绩上没有明显差异,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010级同学对新的实习安排、对专业能力的提高方面比较满意,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新方案的实习安排较合理,新增的实习医院在管理、实习基础设施及指导老师的安排方面也基本可以满足同学们的需要。另外,同学们也提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如在实习期间加强师生互动,增加动手能力;实习讲课增加实用性内容;实习安排上对重要科室可以适当增加实习时间等等。结合培养目标,通过与同学们以及实习基地老师的沟通,我们会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提高实习生整体素质和动手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型临床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宁,李文剐.用比较的观点看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J].北京中医,2004,23(6):365-367.
[2]郭煜,孙思文,朱晓霞.基于目标规划的临床实习轮转安排优化设计[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6):669-671.
目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存在专业思想状态不容乐观、专业意识淡薄、学习积极性不高、临床能力不强、就业情况不理想等等问题。因此,探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因素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产生专业思想问题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包括有专业的发展现状、专业教育的现状、一些人对这个学科的误解和偏见、整个国家卫生政策的限制、前辈们的就业状况等。
(一)中医西化,发展缓慢
现在中医发展不平衡,虽然全国上下出台了很多中医发展的优惠政策,但现实中,中医院依旧与综合医院的发展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基层的中医医院基本上发展缓慢,存在中医西医化的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指导中医临床。在临床方面有用西医的辨病取代中医辨病,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治疗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等严重地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和中药疗效的体现,使广大大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科学性、中医药的治病防病能力等等产生了怀疑,动摇了大家的专业思想。
(二)专业教育现状
现在的中西医临床医学院校普遍移植西医的培养体系,按照西医模式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医文化熏陶已不存在,中医教育正日益衰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自从入学就接受两套学科的学习,即要接受中医学习,又要接受西医课程,课程多,极大地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再者学生是分别接受西医和中医知识,并未直接接受融合的中西结合的临床思维,这是学习过程中造成学生思维矛盾的根本性因素。而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学习年限并没有延长,且各课程过分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往往造成学科齐全、内容繁多且重复,学生疲于应付,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潜能的发挥。另一方面专业深奥,中医、西医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医学具有明快、方便、好学的特点,而中医的特点是抽象、难学、难悟。然而,对于当今靠着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起来的高中生,要认真钻研经典、理解经典是很困难的,因而很多人倾心于学习西医。这就导致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西医知识掌握不牢靠而中医方面知识和技能却捉襟见肘。
(三)就业压力大,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表面上是一个发展前景不错的专业,但实际上与国家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不相一致,其前景不容乐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就业困难,一些中西医临床医学系的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失业。这种就业难题不仅困扰着本科专业的学生,甚至研究生乃至博士生。其原因是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教学、科研、医疗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使中西医专业队伍形成严重的不对等态势;再加上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中西医身份并没有得到一样的尊重和认可,比如有些综合医院就明确提出,不招录中西医毕业生或中西医毕业生只能到中医科工作等等;二是考研专业受到限制,很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是要想通过考研,脱胎换骨,摆脱中医身份对自己今后职业发展的困扰。但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报考研究生的受到限制,多数中西医临床医学生考取科学型的研究生。然而2011年国家规定“科学型硕士研究生不得以研究生学历去考取医师资格证,只能以本科学历考取医师资格证”。这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异于是当头棒喝。三是职业前景不好,中医发展缓慢,而且具有西化严重的问题,中医院效益不好,学中医没有出路,已经成为很多中医大学生的一个心病。再加上很多中医的执业行为会受到人为的限制,这就导致其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不容乐观。
二、巩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对策
为了解决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问题,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增强中医自身吸引力和优势
不断增强中医自身的吸引力和优势,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切实做到中西医均衡发展,给中西医平等的地位。中医药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医学科学,除要有正确的政策保障外,自身学术的繁荣和提高则更为重要。因此,每个中医工作者都应当认清形势,努力把自身队伍建设搞好,不断提高中医学术水平与临床疗效,实现中医的腾飞与超越,赢得社会支持和认可。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大师资力量
考虑到较短的培养周期和难度较大的教学任务,课程设置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则是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当强调在知识结构上的“复合”,中西医并重,重点着眼于临床技能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弄清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能够建立中、西医两套思路,以便更好地应用中西医两套知识及技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在教学安排中,让中西医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执教,突出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加强学生辨病辩证的能力和临床思维模式,积极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师。
(三)政策支持
将中西医临床医学事业在国家关系中的重要地位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中西医临床医学在全国各地得到普遍、有力贯彻,确保各地中西医都有一个均衡、稳定的发展。因此,现阶段从中央到地方都要重视中国西医临床医学。首先对中医的投入,要与社会对中医的需求和中医本身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即应用多种扶植、优惠的特殊措施、办法促进中医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中西医临床科研的资金投入,只有新兴学科中得到新探索新研究才能更有利于学科在临床中的应用。另外要取消限制中医发展的政策和局部性的制度,做到中医研究生从业的无障碍化。站在专业科学发展的角度,有关部门必须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加强调研,搞清楚大学生“改换门庭”的根本原因,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将中医研究生的平台搭建得更为牢固。
[关键词]双一流;医学;高校
1我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现状
从2004年起,江西中医药大学(原江西中医学院)就开始招收来自东南亚国家(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及非洲(赞比亚、坦桑尼亚等国)的留学生前来我院学习中西医临床医学(MBBSwithTCMasextra),实行全英文教学。截止目前,已有十五年的历史,学校累计培养了来自40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2500余名。目前,学校有在校长短期国际学生1521人,是江西省国际学生最多的高校,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名列前茅。
1.1师资队伍缺乏国际化理念
我校属于地方性院校,专业教师与国际大学交流活动较少,所开展的国际联合研究项目也不多,这使得专业教师的国际化意识与视野比较局限。与医学课程相关的专业教师对我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特别是建设高水平、有特色世界中医药名校的关键性认识不到位,对师资力量国际化与“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多数专业教师缺乏与“双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的国际化的教育教学观念,不能从全球化角度来寻求有效资源推进教育教学及明确自身目标追求,较多地关注自己的教学,而忽略了对世界学术前沿信息的探索,同时近90%左右的教师认为大学并没有明确地要求教师具备国际化的知识以及国际化的教学能力。专业教师还由于家庭、待遇以及制度支持等方面的原因,在出国访学或国际学术交流方面的意识还不是很强,每年只有10位左右教师申请出国访学或参加学术交流,约占全体教师的1%。
1.2师资力量不强。
学校全英文课程及师资建设与学校国际教育发展的要求还有明显差距。来华医学留学生本科教育涉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大类课程,目前承担全英文教学的教师总量不足,能完全承担留学生课程只有基础医学院一位教师能完全承担的《解剖学》。而附属医院具有英语教学能力的教师,因临床工作繁忙,不愿也不肯承担留学生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剧了师资的不足。大部分课程只能采取聘请国外专业外教为主、国内教师为辅授课的方式。中医类专业课程全英文授课队伍人数偏少,且集中在针灸课程上,中医基础和临床课程的专业教师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学校国际学生的生源结构、专业结构以及培养层次仍然不够优化。我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师队伍的全英文授课水平还不高,这是除了教育部承认45所医学高校之外,承办来华留学医学本生教育(MBBS)高校和附属医院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究其原因一是多数教师无海外留学经历,或缺乏国外培训经历,从外校引进的博士绝大多数医学博士英语水平不高;二是医学英文专业词汇成了全英文授课教师的拦路虎。医学英文专业词汇一般都比较生僻,而且很长,记忆拼读非常困难。即使有兴趣来从事英语授课的教师也被医学英语单词所吓得退避三舍,避而远之。
1.3授课教学模式不科学
目前我校在全英教学中仍以书本、幻灯片、课堂教学、黑板授课等传统模式教学。国外专业外教多来自印度和巴基基坦等国,学生对这些外教除了语言熟悉外,还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即使是有些外教教学水平低一点,学生也能忍受。同时印度和巴基基坦这些国家教育教学水平与我国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教师们单一地传授理论教学,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没有考虑留学生的接受能力。加之留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态度不够端正,所以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
2教学型国际化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
普林斯顿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其成功的秘诀就是非常注重核心竞争力的打造[1]。教学型国际化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就是指那些最重要、最关键、最本质的能使整个教师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竞争力。个人认为有三个方面,一是国际语言运用能力,也就是英语的运用能力,它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应该包括三个要素,即对外交流、语言表达和专业英语教学能力。对外交流就是熟练、自信地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语言表达要求具备英语思维,选用准确的词汇和语句来准确表达,专业英语教学能力是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扩充专业词汇和术语,并应用于英语授课,提高语音语调的正确性,确保英语教学过程专业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二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它包括两个要素,其一是国际礼仪,熟悉并遵守国际礼仪,在合法范围内尊重留学生所在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差异。二是文化潜移默化,坚持文化自信,民族化与国际化并重,在传授医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传播文化,用优秀的中国文化获得留学生认同和赞扬,用文化去感染对方、感染世界;三是综合素质,其包括两个要素,其一是文体素质,医学知识传授,除了专业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加强与留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传播中国文化,树立学校国际形象,这需要教学型教师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其二是个人素养,具备掌握自身学科领域和专业内的国际前沿动态及发展趋势,拥有在全世界范畴内挖掘人才资源及合理配置人才的认知及能力,在教学经验上,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
3提升教学型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3.1增强国际化意识,国际化管理
学校应转变理念,主动抓住“双一流”战略给高校带来的机遇,主动将教育国际化纳入到学校的战略层面。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国际名校接轨,树立国际化的管理理念、推动学校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课程管理等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整体国际办学的机制,使国际化办学不仅体现在理念上,更落实到行动中。加快教学型师资队伍国际化培养是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2]应在制定科学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改革措施,努力提高教学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国际化水平[3]。第一,采取各种经济激励措施支持教师出国、出境。学校应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的各类资助项目,如留学生基金委留学项目、地方合作项目等有计划地选派优秀师资赴国外、境外学习教学方法及提高英语水平;建立学术休假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专业教师,利用双一流资金给予一定数额经费资助其赴国外、境外访学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发挥学校政策导向性作用,激励教学型教师出国、出境留学。学校可在教师岗位聘任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对教师在国际化方面提出要求;在制定工作任务时,要求教师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论文内容围绕现代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知识架构等方面,促使教师关注教育国际学术前沿,加强教师与国际高校之间学术交流以及教育合作。
3.2创新教学型师资队伍的考核
目前世界范围内有3大学科排名的主流机构。THE自2010年以后没有单独设置“师资队伍”评价指标,只是在“国际化”指标中设立了“国际教师数/国内教师数”等二级指标对“师资队伍”进行评价。QS没有在“国际化”指标中对师资队伍进行评价,只是从同行声誉和学术两个方面对师资队伍进行考察。U.S.News除了考察教师队伍的同行声誉和学术外,还关注教师的国际合作。因此,教学型师资考核标准要注重考核评价指标的特色化、科学化和多样化[4]。考核过程中应注入“国际化”评价元素,可以采集教学型教师的海外经历、学科方向、学术成就、学术头衔、学术兼职、国际影响力等信息,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应考察是否与国际前沿知识接轨,是否包含本学科中国际最新热点问题、外国本研究区域的内容或本学科国际比较教育等;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考核应考察教师是否较好地利用或引用了本课程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是否制作了较高水平的网络课件、慕课及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或借鉴了在留学生教育中国际通行的案例式、研讨式、互动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对国际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应对其外语水平以及国际交流经历、经验和教学水平的考察[2],然后将这些信息数据提供给同行专家甚至海外专家进行主观评来发展潜力等。这种考核既参考了“国际身份”,同时注重“国际头衔”“国际资源”的产出效应,考核重点转变为人才的实际水平、学术产出和本学科国际影响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型师资队伍发展环境[5]。
3.3教师使命-自我提升与时代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为了顺应社会开放和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培育出一大拨拥有国际化理念、熟悉国际规则,并能适大拨拥有国际化理念、熟悉国际规则,并能适应国际竞争,介入国际事务的人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被《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确定为主要的五项建设任务之一。方案要求高校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世界优秀人才。师资队伍多样化及国际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1]。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是世界一流学科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世界一流大学均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多样化和国际化。地方院校教师要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积极转变工作思路,从片面接受转向主动作为,更新工作新观念,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事业中来,发挥其改造自身的主动性[4],探索工作新方法,多方面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提升自己对国际语言即英语的运用能力,教师应该参加雅思、托福、或者PEST-5培训,全面提升提高教师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更容易了解并吸收他国的文化,培养具有在全球范围寻找教育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实践证明“请进来”“走出去”是地方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型师资队伍培训提升的一个重要形式,更是培养具有国际思维、国际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教师的有效途径。有潜质的具有英语基础的教学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及资源积极赴国外进修、访问、讲学,这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和接触最新本学科学术动态和本课程教学理念,开阔国际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将国外先进的研究视角与方法、教学理念等引入日常教育教学中,提高国际化教学和研究能力[5]。其次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多元文化,掌握医学专业领域的国际现状和趋势。教学型教师应该积极参加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讲座或课程,增强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意识,提高教师跨文化教学的水平,也可与校内外教多沟通、多交流,如条件允许,教师应该到英国美国加拿大等英语国家大学进修、访学,使其融入异域文化,切身进行体验实践,从而完善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除此之外,教学型教学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多阅读一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及经典的英语文学名著的相关书籍等,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修养;教学型教师还应该积极参加一些关于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努力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效实施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掌握专业课程教学的量与度,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3.4借鉴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7]
在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方面,大多数高校只重视一流人才的引进,片面认为世界一流人才大大提升整个学校在本地区甚至在国内大学的排名,出现各高校抢人才大潮[7]。忽视了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再培训再提升,导致校内师资质量得不到整体提升[4]。医师规范化培训始于19世纪末在德国医学界,其目的是着重提高医师实践能力,随着制度变迁、经验积累以及不断创新,医师规范化培训取得了较大成功,被各国医学界广泛认可[8],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是指医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在各科室进行临床实践,通过小讲课、教学查房等形式锻炼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巩固理论知识,使医学生迅速掌握疾病的诊疗技术和建立起科学的临床思维[9],它是一个集临床各科轮转、学习、培养、提高、服务和实践的复杂过程。个人觉得可以借鉴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思维和做法,采取三级师资培训+模块培训法提升教师全英文授课水平。初级筑基,由国际教育学院牵头集体培训和各二级学院负单独培训相结合;中级提升参加临床带教或参加更高级的全英语教学技能培训或由教育部主办的来华留学英语师资培训班(医学),提升专业英语教学能力;高级境外培训,选拔参加境外名校访学提升英语授课能力及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3.4.1初级筑基
该层次培训通过学科交叉融合,由英语口语水平良好、英语综合素质高的高级职称专业教师、专业外教、英语高级教师以及语言外教组成导师组,培训内容包括基础英语和医学英语教育,目的是要教师学会如何在全英语教学中用英语进行有实际意义的交流。培训可由国际教育学院牵头,二级学院挑选英语水平较好的专业教师,组织集体培训与二级学院单独培训相结合。集体培训内容包括英语基础等,单独培训内容包括专业英语词汇等。
3.4.2中级提升
主要由国际教育学院负责培训,在校内举办“医师规范培训式”全英语教学技能提升培训项目;内容可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科目教学培训,由国际教育学院组织临床各科室、基础医学各学科组、英语教学专家、专业外教以及英语口语水平良好、英语综合素质高的高级职称专业教师组成专家组。让已具备一定全英语授课能力的专业教师给外国留学生进行授课,专家组点评并提出整改意见,旨在提高其在英语语境下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基本功及多种教学方法组合实施及教学方法创新,提升其专业英语教学能力。
3.4.3高级境外培训
选拔参加境外名校访学提升英语授课能力及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近三年获得“最受欢迎全英教师”荣誉称号的优秀专业教师,由国际教育学院组织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香港的高校参与短期全英语授课技能培训及观摩全英语讲授医学各科课程。
关键词 中西医临床 本科生 伤寒论教学 背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0.044
Improve Chinese-Western Integrated Clinical Medicine Undergraduate's Treatises on Cold Diseases Teaching Quality
GONG Xuan
(Medical School,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4023)
Abstract From Chinese-Western integrated clinical medicine teacher-student's disadvantages in "Treatises on Cold Diseases", primary level's clinical defects and unreasonable diploma structure,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practice and ordinary educational science theory, this article proposed how to improve the Chinese-Western integrated clinical medicine "Treatises on Cold Diseases" teaching quality and evaluation, which would be of significance to improve"Treatises on Cold Diseases"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Chinese-Western Integrated Clinical Medicine; undergraduates; Treatises on Cold Diseases teaching; Recite
1 问题的提出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虽然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实践已经延续了将近100年,但在我们的院校教育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果从医生身上找原因,对中医经典尤其是“伤寒论”的掌握程度不够。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为什么要提出这一问题。
1.1 “夹生饭”
“夹生饭”指没熟透的饭。比喻一开始没有做好就再难以做好的事。用“夹生饭”来形容我们目前的“伤寒论”教学质量,恐怕是再合适不过了。
在目前高校教育唯科研、唯论文的评价机制中,教学作为一种公家田,已经很难吸引生活负担较重的教师们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课堂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伤寒论”的课堂,也不能免于这种潮流的冲击。在大多数的中医院校,会背“伤寒论”条文、会用经方看病的老师,远不如发了几篇SCI论文、搞了几个基金的老师过得滋润。那些能够留校任教或者能凭自己所学,在下一级别高校觅得一份教职的博士毕业生们,已经慑于外文文章、科研课题的,乖乖地缴械,改换门庭,不再用心地看用古文撰写的“伤寒论”,更不必说将“伤寒论”用于临床实践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合格的“伤寒论”教师已然难觅。这便造成了师资上的“夹生饭”。
由于“伤寒论”不在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范围内,很多学校已经把“伤寒论”改为了选修课。即便是作为必修课,在大部分中医院校,对学生的条文背诵要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更不用说各个班还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混学分的学生。条文基本功没有打牢,再加上不一定有稳定、确有中医特色的临床带教平台,对于经方的使用与疗效,没有最直观的认识。最终,有的毕业生尽管能背得一些条文,但用不好或常用错经方,对“伤寒论”失去信心,对中医失去信心。这便造成了培养对象上的“夹生饭”。
“伤寒论”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是中医临床的根基。一个才能配不上其所担负责任的人,会对其所从事的事业带来毁灭性打击。毋庸置疑,教不好、用不好“伤寒论”,会断送“伤寒论”在学院内的传承,断送中医临床的疗效,最终断送整个中医事业的未来。
1.2 临床一线需求
在我们绝大多数的中医院,大多数的中医大夫,已经习惯了西医打头阵,中医做陪衬。写病历做辨证分析或开具处方时,住院医师甚至是某些中、高级职称的中医师,几乎都是拿着教材誊抄,毫无独立辨治疾病的能力与动力。他们为什么抄?不过是为了上级规定的中医院的中医药使用率达到90%或60%的硬指标。若你只用中医看病,将会被视为异类,尤其当你说自己还是经方派时。
这说明在一线的临床中,至少存在以下4个问题:(1)中医院的中医师绝大部分已经不会运用中医进行诊疗;(2)“伤寒论”的法宝――经方,早已成为庸医眼中的虎狼之剂;(3)临床一线,绝非适合中医成长的好土壤;(4)我们现在的中医水平,实在是忽悠患者,愧对祖宗!这样的情况,已经极端危险了。
有人说,学了“伤寒论”,你不一定能成名医;不学“伤寒论”,你一定成不了名医!要扭转一线临床中,中医药实际运用上的颓势,必须落实“伤寒论”的传承。在师承模式很难实行的今天,现有的中医院校教育,便成了我们得以重振“伤寒论”传承与运用的一线生机。改变临床一线中医师水平的现状,只有从它目前的源头――学校抓起了。
1.3 学历结构不合理
博士进省部级、省会三甲医院,硕士进地市级三甲与某些优质县级医院,本科生进县医院与某些优质中心卫生院,专科进偏远的县医院或一般的乡镇卫生院,中专进村卫生室或中心卫生室。这是目前中医类毕业生进入医疗系统的大致行情。
这一看似较自然的行情,却因为本科生大多不愿意往县级及其以下医院,搞得高不成、低不就。人往高处走,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县级以下基层缺人,就应该多培养一些大专生、中专生,改造一批乡村医生。让这些人把中医经典读熟,让他们学会使用“伤寒论”和经方。有人说,目前中国的中医教育水平,是半个中专生的水平。20多年过去,丧失了中医经典教育的院校教育,怕是连半个中专生水平也达不到了。现在有几个博士生会号脉?连“脉而知之谓之巧”都达不到!现在有几个本科生能背方歌?这个是以前学徒入门前就应背得滚瓜烂熟的!
博士不能太滥,否则质量不高,不值钱。本科不能太多,否则就业困难就都想考研,往三甲跑,水分也大。我们最需要的是大量的大、中专中医药类学生。这样的学历结构,才符合目前中国实际,至少维持30年。在这样的学历结构下,再来抓中医经典教育,让大、中专生们学了“伤寒论”就能到基层用,让本科生们确实是因为对中医感兴趣才来读,为了搞中医学术而考研,让博士生们名副其实、学富五车、独当一面。
2 分析问题
2.1 记忆力高峰
目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年龄从18岁到23岁不等,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这个时期背诵一些经典,要比毕业后牢得多,而且条件也要优越得多。如果任由如此宝贵的青春浪费,而不去记忆一些堪称干货的经典,对于中医药从业者来说,是很可惜的事情。只有记得牢,运用的时候才会思如泉涌。在这个阶段,发挥记忆力的优势,便能打好基本功。
2.2 群体特点,依从性高
青年大学生群体,尤其是90后,生活在社会、经济相对富足的环境下。只要这个规则在事先解释得透彻、具体,在执行的过程中,一般不会有太大的抵触心理。如果把背诵经典的重要性及其考核规则事先说明,在落实的时候,只要教师能够实事求是地安排好教学、考核流程,落实起来一般不会有太大阻力。三年来,笔者对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课程,均采用类似的办法进行背诵或默写测验,实施过程都很顺利。
2.3 反复强化的教育学原理
通过文化传承,来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是教育的三大目的之一。对经典的传承,是对中医药传承的理论核心。在传承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就是强化。这是一个熟能生巧、熟能生慧的过程。一个对经典烂熟于心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今后的临证过程中,疗效无疑会更加有保证。这种保证,得益于反复强化。
2.4 领悟能力不如记忆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科生大多涉世未深,除非亲身经历,对医疗事实的把握不一定做到很准确。这种不准确,会导致学生在对某些临床细节的理解上出现错误判断。指望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来把中西医临床过程中的所有重要知识细节掌握,是不太现实的,不太深刻的。这些重要细节的掌握,只有依靠记忆、背诵。“伤寒论”的经典条文,“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对临证要点的把握,精当之至。正如张仲景自己所说,“若能寻余所集,则思过半矣”。
2.5 课时的限制
六十年来,“伤寒论”在授课学时上,从接近200学时,到现在的不到60学时,有的院校甚至将内经、伤寒、金匮、温病4门课合为一门课,总学时却不足80学时。现在PBL、MOOCs等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出现,想在有限的课堂学时内,将语言古朴、文义深奥的“伤寒论”条文讲透,几乎没有可能。而学生的背诵,是不受课时限制的。对条文的默写检查,每周花10分钟左右也是可以完成的。这样,课时不足的缺憾便可得到些许弥补。
3 解决方法与实践
3.1 实事求是,理论传承重于盲目创新
从以前师带徒的经验,以及众多老中医的成才之路来看,背诵是学习中医药各个行当最基础的环节。背得了,才有可能会运用,有可能会实践。目前中医药事业的整体形势是:传承不够,创新偏向。脱离了中医理论的指导,中医药的各项事业必将消亡!不好意思地说,就连普通老百姓,都对目前的中医不太信任了。尤其是那些老年人,他们很多是见识过高水平老中医的。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真的要重新拾起经典,我们的中医理论才能得以很好的传承。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只有把背诵时间交给学生,把课堂交给临床,把老师定位成引导者和检验者,才能又快、又牢固地完成如此艰巨、重要的任务。
3.2 考试改革,如何把握平时评价与总评
笔者经过3年的“伤寒论”教学试验发现,就算你不要求学生背,一些有心的学生也会自己背,而那些不想背的学生始终不愿意背。只有周期性地检查、督促,才能让学生们坚持下来。平时考查的是背诵的情况,学生背下来之后,通过临床带教、医案分析等环节,引导学生依据“伤寒论”来辨证处方,这门课程的目的就达到了。总评时,平衡好基础背诵与运用的比例,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就会有一个合理的判定。尽量让那些背诵基础好、知识运用灵活又具有悟性的学生能得高分。
4 检验的标准及思考
摘要: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中医学课程,旨在使西医专门人才了解中医学科的基本思想,熟悉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方法,为实现中西医结合奠定基础。对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旨在为中医学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以便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 中医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中医学是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以其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在世界医学界中显示其神奇的魅力。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的发展和规模出现明显的滞后和萎缩。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和疾病谱的变迁,中医辨证论治的模式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如在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康复理疗、养生等方面独具优势,中西医结合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在西医院校,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中西医又属于两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学周期短,加上中医理论本来就抽象深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思考和探讨。
1.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安排少的矛盾
西医院校开设的《中医学》课程大体相当于中医药院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各科和针灸等多门课程的合编或精简,几乎囊括了中医学领域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部内容,成了中医学专业各科教材的缩写版,这些内容在中医院校大约要花4年时间,上课时数不少于600学时;而大多西医院校缩减到48-74学时,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尤显突出;教学中许多内容只能点到为止,大多数学生对中医理论感觉接受与理解困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由于课时安排少,通常理论讲完后,留给临床教学的时间就很少了,这样就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学生也会产生反正学了也看不了病的思想,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2 学习兴趣浓厚与精力投入少的矛盾
学习兴趣浓厚但精力投入较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中医是有兴趣的,认为学习中医是必要的,下课休息时间,经常有学生咨询中医理论及治疗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中医学抽象难懂,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去学习。很多学生希望通过一学期的中医学习就能熟练运用中医诊治疾病,并普遍对中医学教学效果期望值过高。这种不切实际的目标容易使学生遭到挫折,进而灰心丧气,出现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甚至缺课。
1.3 教学方法滞后影响教学效果
目前,大部分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遵循“灌注式”教学模式。缺乏课堂的活跃性,缺乏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是一种被动接受知识过程,缺乏学生的积极性。而中医学是从实践中来,以中国古代哲学为理论基础,并认为天人相应。同时在讲授中医学之前,学生头脑中已深深印上了西医理论基础的烙印。所以,不能再以“灌注式”讲授中医学,这样学生理解不了中医理论,就会产生逆反、拒绝心理,甚则认为中医学是伪科学。
1.4 校园内营造的传统文化氛围薄弱
中医学属于生命医学范畴,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以天地人、文史哲、儒道佛、政经社等形成了一个带有明显的人文内容、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医学理论与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体系。故有“医道同源、医儒同源”之说、“济民之术”之称,学好中医,也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广泛内涵的隐性课程,是一种教育的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感性认知,发挥着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磨练意志等多种功能。然而,西医院校中的中医文化氛围薄弱,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人文教育显得更加苍白无力,提高学生医德修养,增强医患沟通能力是当前医学教学的重大课题[1]。
2.教学改革探讨
2.1 优化课程知识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比较系统地获得中医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中医学观点,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中医问题的能力和兴趣。应针对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注重中医诊丙思路的讲解,侧重于讲解四诊技能和辨证处方规律,让学生理解从中医学角度改如何去诊断和用药,提高学生辨证论治的本领[2]。应加强中医思维能力的培训,以辨证论治为主线,理法方药一条龙,使其成为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课程综合的轴心,以较好地反映中医学的学术特色,体现临床思维,展示临床过程。应加强案例教学,以常见病症的临床思维与临床问题的解决为中心,反映中西医理论及技能的综合,以便在工作中做到中西医互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领会教材精髓,并进行严格细致的剖析,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课时、临床教学特点,选编、重组、加工知识结构与教学内容,用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传授最简单经济、最实用有效的知识;我校中医教研室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对《中医学》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时数。将经络与针灸学合为一章讲授,仅安排2个学时的理论课和4个学时的见习课;将中药和方剂两章化整为零,分为2部分讲授。将中药的基本理论和方剂的基础知识合为一章讲授,时间为2学时;同时将中药、方剂各论的内容融入治法中讲授,安排2个学时;将四诊和辨证合为一章讲授,其中四诊讲授理论课2学时,主要讲授四诊的主要内容望舌和切脉的主要方法和注意事项。辨证主要讲授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各占理论课2学时;再安排2次见习课共4学时。
2.2改进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中医学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彻底改变以往满堂灌式课堂教学模式,将讲授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接触到大量的临床资料和信息,了解医学动态[3]。
病案分析法:就是将临床典型的病例展示在学生面前,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的教学方法。利用病案分析法进行中医学的教学,较大幅度提高了中医学临床教学效果,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医理论知识系统的回顾,以及中医临床的深入了解。
直观教学法:可采取病例讨论分析,录像教学,专题讨论,综述报告,多媒体教学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
形象思维法:即建立在宏观自然观察、表象观察的基础上,并以哲学为核心,注重整体联系和感悟、推理、推测自然,高度概括、高度抽象;中医学独特的司外揣内、取类比象等认知方法属于形象思维,在教学中,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用表象和形象化的语言解释枯燥的名词术语。
双向交流课堂教学法:即倡导学生自主、交叉、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独立地探究问题所在;交叉性学习是综合多门学科,把知识交叉融合在一起;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共同参与对问题的共同探讨,研究发现采用双向交流课堂教学法能显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总之,在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教授学生在中医学学习方面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掌握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技能,改善远期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习其他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注重专业知识更新和加强教学修养,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出适合医学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牛彩琴,刘浩,张团笑.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现状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8):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