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薪酬绩效管理工作内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创新理念;企业绩效管理;薪酬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竞争逐渐激烈,同时由于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劳动不可预测、薪酬工具多元化发展以及企业内外资源的竞争性,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树立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强化企业绩效管理以及薪酬管理工作。基于此,在创新理念下加强对企业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企业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概述
1.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工作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忽视,是保证企业任务与目标实现的基础,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前提。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绩效管理没有发挥作用,简单地采用绩效考核替代管理工作。实际上,绩效考核工作仅仅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部分。除了绩效考核外,企业绩效管理工作还需要将员工的日常工作以及企业的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
2.薪酬管理
企业薪酬管理就是在企业发展规划背景下,对企业内外发展环境、影响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根据自身的薪酬水平、结构以及形式等,对企业的薪酬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通过有效的薪酬管理,能够提升员工工作的热情,挖掘员工的潜能,是实现企业发展经营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现阶段企业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企业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与企业长远的经营目标存在矛盾,不能有效结合起来,导致企业绩效管理的作用无法体现。一些企业实施绩效考核目的性不强,仅仅是为了考核而考核,绩效考核工作无法发挥应有的效果。同时,绩效考核指标不够明确,不能够实现量化,使实际的绩效管理过程中,由于不能够实行定量分析,导致很多工作岗位的工作脱离了岗位要求,与企业预想的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另一方面,经验依赖现象严重。很多企业绩效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往往依赖习惯性的思维以及经验,导致绩效考核工作与实际问题脱节。同时绩效考核的结果不能有效进行反馈,导致绩效考核工作流于形式,也让很多企业员工对绩效考核失去信心,甚至产生了抵触的情绪。
2.企业薪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薪酬管理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薪酬制度的设计方面。第一,企业制定的薪酬制度缺少激励性以及公平性,或者是在两者之间无法找到平衡点,容易出现极端化的现象;第二,一些企业在制定企业薪酬制度中,完美结合了企业的绩效管理,但是在具体的执行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导致制度无法落到实处;第三,由于缺少必要的企业宣传与教育,导致一些员工对企业的薪酬制度产生抵触情绪,影响薪酬制度在企业中的开展。
三、加强企业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的有效措施
1.加强企业绩效管理的有效措施
第一,必须保证企业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在实施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只有保证绩效评价的准确性,才能为企业人力资源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同时才能发挥激励员工、鼓舞士气的作用;如果绩效评价不够准确,不仅会导致企业人事管理决策的失误,同时也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甚至会导致企业人员流失,给企业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第二,保证绩效考评的公平公正性。如果在企业绩效考评过程中,不能保证公平与公正,长期以往,员工就会对企业的考评产生看法,也会滋生出一系列不良的情绪。不仅对实施企业绩效管理的干部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损害企业的生产效益。第三,保证企业绩效考评结果能够及时的反馈。及时的反馈,能够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也能够帮助改进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以及行为方式。通过面谈等方式,及时了解员工内心的真实需求,了解企业在绩效管理工作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不足,以便于及时进行改进。第四,企业采用的考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选择.各种方法各具特色。不同的考评方法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企业不可能在一次考核中使用所有的方法。在考评的过程中,企业也会遇到很多在设计上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如果考评方法成本低.而适用性和实用性很差,这种方法就不宜再使用.需要总结经验教训,考虑设计新的工具和方法,以保证绩效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的原则与要求
企业薪酬管理关系重大,必须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第一,坚持公平性的原则。在确定企业整体薪酬水平、职位薪酬以及工种薪酬过程中,必须参考市场劳动力需求,保证薪酬待遇的公平性;同时,在制定企业内部薪酬等级中,也必须保证公平。第二,坚持接受性原则。只有被广大员工接受的薪酬制度才是最佳的制度,如果企业的薪酬制度得不到大多数员工的认可,就无法发挥薪酬制度的激励作用。第三,多元化的原则。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薪酬管理工作也应该加强创新,应该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员工的真实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激励方式,制定多元化的薪酬管理办法,也可以采用弹性薪酬管理,满足广大员工的需求,实现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激励,保证薪酬管理作用的发挥。
四、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企业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内容,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针对现阶段我国企业绩效与薪酬管理中存在的些许问题,必须加强创新、深化改革,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坚持公平公正、多元化的原则,保证企业绩效管理以及薪酬管理作用的发挥,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孙俪.创新理念下的企业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0(8):125-126.
[2]王淑清.浅论企业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J].考试周刊,2015,20(2):155-156.
[3]盛李.初探创新理念下的企业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J].管理观察,2014,10(2):74-75.
[关键词]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6.38.028
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新医改也不断深入开展,在当前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绩效管理要得到更好发展,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模式创新已经成为一项必要内容,同时也是一种重要手段,对医院稳定良好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当前大形势下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探索,通过有效措施及相关策略真正实现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模式创新,促进医院进一步发展。
1 在公立医院内绩效管理有效实施原则分析
1.1 绩效管理制度的建立
绩效管理在管理学中属于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其所注重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即绩效与管理。就管理过程而言,绩效管理要真正实现相对而言比较困难,这主要是由于对于不同人而言,其发展目标以及人生理想均存在一定差异。在当前公立医院绩效管理中,相关管理人员应当使员工意愿及医院实际发展情况之间实现有效结合,将优质、科学且合理绩效管理制度制定出来,从而使不同层次医护人员需求均能够得到满足,从而创造有利条件使医院内员工能够实现自我,从而激励员工能够更好进行工作。
1.2 提升员工积极性
对于绩效管理而言,其属于社会组织目标及员工个人目标之间相互结合而得到的一种管理模式。在近几年新医改过程中,公立医院改革属于一项重要内容,相关机构及单位应当对公立医院进行积极的鼓励使其不断进行探索,实行义务人员不纳入编制管理方式,在用人方面建立可上可下、可进可出机制。所以,在当前新医改过程中,公立医院应当尽可能多地出台相关措施,使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并且使医护人员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有效保证,使医务人员劳动获得感及职业尊严均得到有效提升。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当将合理绩效计划制订出来,使员工工作积极性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使医院员工对医院发展目标能够准确理解,并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积极地发挥自身作用。
1.3 合理绩效激励程度
为能够实现绩效目标员工而努力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医院认同医院发展目标,可使自身发展目标有效结合医院发展目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将医院发展目标作为终生事业,这一点在绩效工作开展过程中属于员工积极工作内在因素;其二,员工可得到一定绩效激励,对于这种绩效激励而言,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表现为金钱,也可表现为表彰以及提升职位等,然而这些形式之间也有共同点存在,即均为外在内容,因此这些均属于员工能够积极进行工作的外在因素[1]。
2 新医改背景下当前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 绩效管理缺乏较稳定系统
在医院绩效管理方面,若能够具有完善系统则在理论以及技术两个方面均能够给予医院较大支持,并且能够为医院绩效管理提供加强支持。但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很多公立医院在绩效管理方面其系统稳定性相对而言比较差,并且现代化绩效管理技术相对而言比较缺乏,其所导致结果就是在绩效管理系统中未能够得到全面准确的相关数据以及信息,从而无法有效应对后续绩效管理方案以及规划,绩效管理也就无法得到较理想效果。
2.2 管理人员对绩效管理缺乏正确认识
对于公立医院绩效管理而言,相关管理人员还未能够充分认识,其理解程度比较低,未能够清楚分析管理及考核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往往混淆两者概念,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有误区出现,侧重于绩效考核,但对绩效管理往往忽略,认为通过绩效考核才能够加强绩效管理,然而就本质而言,两者之间并非为等同关系,其存在一定差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若单纯认为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则将会很容易忽略绩效管理,无法充分正确认识绩效管理,也就会对绩效管理整体性产生影响,其管理水平比较低,将会导致医院改革方面运行出现恶性循环。
2.3 绩效管理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从当前实际情况而言,很多医院在绩效管理方面均缺乏有效激励机制,虽然制定相关绩效管理制度以及系统,然而未详细规划绩效管理机制,因此有些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工作缺乏一定规范性,并且缺乏科学管理理论进行引导,导致资源出现过剩及过度消耗情况,未能够从根本上落实绩效分配及绩效激励等具体相关工作,这样不但对医院绩效管理整体效率产生影响,并且导致医院工作人员积极性整体降低,对医院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2.4 绩效管理与公立医院性质存在矛盾
对于绩效管理模式而言,其以经营目标的实现为根本前提,通过合理组织医院员工,使其正常进行相关工作活动,并且制定相关绩效目标。然而当前新医改规定,在当前公立医院实际发展过程中,应当对良好社会效益更加重视,而为能够使较好社会效益得以实现,则在医院经营过程中必须要将一些经济效益放弃,所以,在当前公立医院绩效管理过程中,绩效管理目标和新医改要求之间存在矛盾情况[2][3]。
3 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模式创新策略分析
3.1 积极增强绩效管理系统稳定性
在公立医院绩效管理过程中,应当对其管理系统加强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应当保证与其他领域内全部主体目标相同。在当前公立医院发展过程中,为能够推动各个方面活动能够得以顺利开展,有效提升医院知名度,并且使医院整体效益能够得以有效提升,应当对绩效管理系统进一步进行优化,从而使管理工作效率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另外,对于涉及绩效管理相关因素,医院均应当进行有效整合,将统一集中绩效管理系统建立起来,利用管理链条使全部绩效环节能够实现有效整合,使其形成一体,从而在医院绩效管理过程中能够有效控制项目质量、时间以及相关范围。
3.2 加强对医院绩效管理工作认识
在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工作过程中,绩效管理工作人员属于主体,在管理内部属于带头人员,在管理工作实行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挥其模范作用以及引导作用。在绩效管理工作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对有关知识率先进行学习,然后将相关管理知识在医院每个员工中传输渗透,从而帮助员工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疑惑有效解决,将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问题有效解决,消除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加强对绩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并且应当对在绩效管理工作中自身应当履行职责进行充分的考虑,认清自身所处位置。另外,在对绩效管理知识进行学习过程中,应当将正确管理理念建立起来,积极提高员工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使医院内部各项工作均能够得到良好稳定的运行。
3.3 建立并健全绩效激励机制
在医院绩效管理过程中,为能够取得更好效果,必须要建立合理绩效激励机制,并且应当进一步健全。在建立并健全绩效激励机制方面,应当注意将更多人文关怀融入其中,从而激发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够更加具有动力。在对医院内部相关工作人员实施绩效管理以及绩效激励过程中,在任用工作人员时应当做到不拘一格,同时应当选择适当时间对相关工作人员在专业技能方面进行测试以及评估。另外,在建立及健全激励机制方面,应当将医护人员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对于每个个体主体地位均应当加强重视,使利益和绩效指标两者之间实现联系,这种绩效考核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使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3.4 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对于公立医院而言,其日常工作所涉及范围比较大,在正常运行过程中,每个部门均应当密切进行配合,将自身工作过程中应当完成的任务积极实现,从而使医院整体工作质量均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应当将绩效计划、绩效考评以及绩效反馈三个方面作为入手点,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将严密计划流程制订出来,要求医务人员必须要将计划工作目标完成,并且应当从工作质量、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方法等有关方面作为入手点,对工作人员实施绩效考评,并且使考评结果联系实际薪酬,从而使员工积极性能够得以有效提高,在绩效反馈方面,应当对员工对于绩效管理模式反应加强重视,实现双向沟通,对员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地的困难进行了解,并且适当进行调整,应当对员工进行积极的鼓励,从而使绩效管理效率能够得到不断提高。
3.5 构建科学合理薪酬体系
为能够使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有效性得到提升,应当建立合理薪酬体系,从而使员工工作积极性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并且能够正确认识有效绩效。新医改规定,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应当进一步突出员工有效薪酬等级,对薪酬绩效管理应当更加重视,因此,薪酬管理方面,应当在公正、平等基础上积极构建合理薪酬体系,从而使员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均能够保证积极梯度,比如,有关专业医务人员通过不断学习以及创新,进一步提升医院整体专业水平,对于这一方面可设制技能工资,另外,医务人员优秀工作方法以及治疗方案均可纳入整体薪酬体系内,将其作为独立的一个环节,从而将人性化、全方位薪酬管理体系制定出来,进而更好地进行绩效管理[3][4]。
4 结 论
在当前新医改背景下,医院绩效管理已经成为公立医院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及手段,对医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能够使医院绩效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积极对医院绩效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在掌握绩效管理原则基础上,积极分析当前绩效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通过有效策略积极创新绩效管理模式,使医院绩效管理能够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婷婷.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模式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5).
[2]李丽琼.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模式的研究[J].新经济,2016(15).
关键词:企业;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 A
一、专业管理的的目标描述
1.专业管理的理念和策略
绩效管理是个系统工程。绩效管理是企业战略、资源、业务和行动有机结合的完整体系。延安局在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绩效管理体系工作中,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坚持系统管理和过程管理,遵循“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反馈控制”原则,建立统一规范、上下衔接、左右协同、全方位覆盖的绩效管理工作机制,完善配套保障支撑体系,强化目标管理,突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注重文化氛围营造,有效提升企业整体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2.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在构建和实践绩效管理体系的过程中,S公司切实按照公司集约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坚持“总体设计、强化责任、明晰考核、突出应用”的总体原则,有序开展绩效管理各项工作。
一是在绩效诊断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确立了绩效管理的原则,即理念与导向的统一、绩效框架的统一、绩效流程的统一和绩效责任的统一。
二是进一步明确标准化理念,积极推进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广泛动员各层级员工积极参与,有力地保证了绩效管理工作的可控、在控和能控。
三是积极探索长效机制建设,将绩效考评的结果应用到奖金分配、工资调整、评优评先、岗位晋升等方面,并在员工成长方面积极应用,并形成长效分析改进机制,对各项绩效管理的制度标准、结果应用等方面进行完善,寻求突破,真正建立起绩效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S公司结合《全员绩效管理实施细则》,修订完善《全员绩效管理办法》,建立明确了绩效管理组织体系和职责,明确了绩效管理相关部门职责;建立绩效经理人制度,明确了不同层级员工的绩效考核方法,强化目标落实和考核管理,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实用的全过程绩效管理体系。
1.专业管理工作的流程图
2.主要流程说明
2.1积极实践探索,明确工作思路
一是确立了“以人为本、和谐共赢”的绩效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强调人在企业中的突出地位,弘扬现代企业的价值观,注重企业的全过程管理;“和谐共赢”强调自我和谐、人际和谐和人企和谐,实现职工更优秀、企业更卓越。
二是建立了以组织绩效、员工绩效为核心的绩效管理制度。以部门(单位)业绩考核为主线,强化全员绩效考核建设,全面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三是明确了“双赢、双效、双激励”的绩效管理目标。“双赢”,即实现企业发展和职工素质提高双赢;“双效”,即通过绩效管理提高工作效能和效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双激励”,即把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有效结合。
2.2以目标管理为基础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根据公司业绩考核和企业负责人考核的关键业绩指标,结合S公司总体的工作目标要求,按照流程清晰、责任明确、突出核心的思路,全面梳理组织层面、部门层面、岗位层面的绩效指标,修订完善《S公司部门(单位)年度业绩考核办法》,根据各部门、单位的经营范围和业务重点,明确各部门、公司的年度业绩考核指标及考核指标目标值,重点加强对关键业绩指标和重点工作任务指标的考核,明确考核分值,明确考核结果的应用方向和应用力度,不断加强部门业绩考核,提升部门总体执行能力。
建立了完整统一的绩效指标库。明晰绩效指标分解流程,确保指标分解工作的层层落实。以年度绩效指标为例,主要设置了生产经营和管理类指标、安全生产管理指标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指标,年度业绩考核分为年度关键业绩考核、日常考评、公司领导班子综合评价和“四好”班子评价四个部分。年度关键业绩考核占40%、日常考评占40%、公司领导班子综合评价占10%。“四好”班子评价占10%。如:年度关键业绩考核指标以各部门(公司)年度业绩考核责任书确定的指标内容为准;日常考评指标包括以下15项量化指标:部门(单位)年度目标任务(包含综合计划、同业对标等指标)、月度重点工作及任务、安全管理、党风廉政及反腐败工作、重点工作督办及内部管理、财务及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及文明建设、维护稳定及舆情监控、物资集约化管理、行风及优质服务、信息化管理、职工培训、新闻宣传、后勤管理。最终建立公司级指标85项,部门级指标约450项,班组级指标约320项,班组级指标约2900项,共计约3670项,绩效指标覆盖全公司主业各部门、班组、岗位。
2.3以强化责任落实为核心的绩效管理责任体系
长期以来,电力行业专业化管理色彩比较浓厚,企业化管理色彩相对不足。与之相对应,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各级人员重视“管事”,忽视“管人”,轻视“绩效”。而根据现代绩效管理体系要求,各层级人员在担任业务负责人的同时,要对职工的绩效状况进行反馈,而且要关注职工的培养与发展,对职工的能力提升进行指导。S公司通过制度办法建立和固化了各层级的绩效考核制度,细化落实了责任体系,并以此作为贯穿整个绩效管理制度的主线,将绩效责任作为绩效管理责任链条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形成主管领导对主要领导负责、中层干部对主管领导负责、员工对中层干部负责、主要领导对员工负责的全过程管控体系,既保证了绩效责任和压力的层层传递,也体现了对员工的人文关怀。
2.4以闭环管理为导向的绩效管理流程体系
从组织和个人、年度和月度、目标设定和结果考核等三个维度,明晰绩效管理流程,即组织年、月度绩效目标设定和结果评定,个人年度绩效目标设定和结果评定,个人月度绩效结果评定。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主管领导、职能部门、基层单位之间多维互动的绩效考核体系,就绩效考评的结果进行沟通或面谈,共同制定绩效提升计划,从而实现了绩效的闭环管理。
2.5以深化激励为目标的绩效配套保障体系
全面梳理了岗位说明书,进一步明晰了岗位职责,避免了绩效责任的重叠和真空。初步建立不同岗位状态下的薪酬分配模式,形成与员工发展相适应的岗位成长机制,加大薪酬向一线、重要岗位倾斜力度,进一步理顺了收入分配关系。同时,将导师带徒、技术比武、竞赛调考、科技进步纳入薪酬激励,进一步提升薪酬激励作用。
2.6以突出应用为重点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一是修订完善《S公司中层干部考核管理办法》,明确中层干部考核的重点,以强化工作执行、提升工作效率为核心,全面加强对中层管理人员的“德、能、勤、绩、廉”等全方位的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和方法,明确中层干部考核结果的应用方向和应用力度,将中层干部下一年度薪酬水平和年度兑现奖与中层干部考核结果进行有效挂钩,不断激励中层干部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执行力。如:年度考核结果得分排名为前10名(含第10名)的,下一年度内执行岗位所在归级区间薪酬待遇上限;年度考核考核结果得分排名为11-30(含第30名)名的,下一年度内岗位工资维持原待遇不变,奖金系数执行所在岗位归级区间上限;年度考核结果得分排名为中间名次的,下一年度内岗位工资、奖金系数维持原待遇不变;年度考核结果得分排名为后10名的,下一年度内执行岗位所在归级区间薪酬待遇下限;年度考核结果得分排名为后3名的,下一年度内执行岗位工资所在归级区间下限,奖金系数按照所在归级区间下限的基础上下浮0.1执行;年度考核结果得分前10名的中层干部中选拔推荐3名作为公司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
二是修订完善《S公司员工考核办法》,明确员工考核主要以工作业绩考核、工作能力考核和工作态度考核为主,实行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日常考核以月度绩效考核为主,主要考核员工的业绩和劳动纪律,年度考核以横向互评、纵向考评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加大考核结果的应用,明确考核结果的应用方向和应用力度,将员工下一年度岗级薪酬水平与员工年度考核结果进行有效挂钩。员工年度最终考核结果,按年度最终考核得分划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员工年度考核结果将作为岗位变动、薪酬分配、教育培训、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优秀”在下一年度内,执行所在职级薪酬待遇上限;“良好”在下一年度内,岗位工资不变,奖金系数执行所在职级上限;“合格”在下一年度内,岗位工资和奖金系数不变,下一年度评先选优和后备干部推荐原则上不予以考虑;“不合格”在下一年度岗位工资和奖金系数执行所在职级下限,下一年度的进修、评先选优和后备干部推荐原则上不予以考虑;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的员工,在下一年度内,岗位薪酬待遇可上浮一档(管理岗位最高不超过8级管理岗、技能岗位最高不超过1级技能岗);连续两年被评为“不合格”的员工,岗位工资和奖金系数均下浮一个职级,按照新职级的下限岗位工资和奖金系数执行;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员工优先享受参加教育培训、进修、评优评先和后备干部推荐的待遇。不断激励员工改进工作方法,提升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
3.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保证体系
3.1建章立制,强化组织与制度保障
要持续有效开展绩效管理,理念输导与机制保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S公司从强化组织保障入手,成立了各层级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加强对绩效管理工作的领导。强化对绩效管理工作的管控和指导,制定S公司《部门(单位)业绩考核办法》、《中层干部考核办法》、《员工考核办法》和《全员绩效管理办法》等制度,修订完善员工岗位说明书,出台配套实施的相关细则。通过以制度的形式明确绩效管理组织与管理机构,实现了组织与制度保障的有机融合,保证了绩效管理工作的常态化和有效性。
3.2文化引领,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职工是绩效管理的主人。要想使绩效管理工作真正落地,必须发挥好“参与管理”的作用,切实让广大职工参与绩效管理建设应用的全过程。为此,S公司采用专题会议、知识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网络信息、热线电话答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绩效管理的理念、方法和系统操作培训。为绩效管理工作的高效推进和扎实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评估与改进
1.专业管理的成效
通过实践,S公司绩效管理的制度日臻完善,并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有了初步成效:
一是在管理理念上,已经初步实现“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S公司以绩效标准化为载体,以深化结果应用为基础,全员绩效管理的理念得到了落实,人力资源部门的行政事务性职能逐渐淡化,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和职能也得以重新定位和释放。
二是在管理重点上,逐步由“绩效考核”向“绩效管理”转变。以前,各部门、单位绩效考核的职能普遍分散,各种考核办法自成体系,考核指标粗细不均,考核的内容与全局目标的关联不够紧密,考核的资源也得不到有效利用。而通过建立统一的绩效管理体系,安全生产、党风廉政、生产经营和管理、经济责任制等各项考核办法整合在了一起,并形成了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
三是在管理模式上,逐步由“重视管事、忽视管人”向“管人管事相结合”转变。通过明确各层级员工绩效责任,各级管理者的角色和职责有了重新定位,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加关注员工的绩效提升与能力发展。
四是在管理效力上,逐步由“均等文化”向“高绩效文化”转变。以前,各部门、公司对于员工相对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办法,企业安全生产、电网建设等业绩的压力往往停留在单位领导、职能部门层面,没有真正分解和传递到广大员工身上,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现象比较普遍。通过建立现代绩效管理体系,将组织绩效与员工绩效紧密结合,真正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形成追求高绩效的企业文化。
通过开展全员绩效管理工作的实践,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优秀的绩效文化,是顺利开展绩效管理的前提。只有强化执行,努力探索,逐步建立起具有生命力的绩效文化、构建注重实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全员绩效管理工作才能全方位顺利开展。
(二)坚强的组织领导,是深层推进绩效管理的关键。绩效管理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仅靠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可能把工作做好,需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部门、员工共同参与和协调推进。
(三)实用的管理制度,是实施绩效管理的长效保障。管理的变革常常伴随着制度的创新。全员绩效管理要实现长效运行,必须要有好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保驾护航。只有将管理的责任、流程和结果应用等内容以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确,全员绩效管理工作才能实现常态运行和长效应用。
2.今后的改进方向
绩效管理工作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系统工程。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强化工作执行,实践机制创新,以落实公司战略为核心,在提管理、保质量、强基础等方面抓落实,将高效工作与绩效指标相结合,工作提升与创新实践相结合,转变观念与绩效文化相结合,不断完善绩效管理制度保障体系,强化绩效考核落实,不断提高绩效管理的管控力、执行力和创新力,为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本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玺.最新企业薪酬体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
[2]黄毅.K公司薪酬体系设计与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安鸿章.岗位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
[4][美]迈克尔・阿姆斯特朗等著.员工薪酬管理与实践手册[M].李剑锋等译.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体系;绩效管理;应用策略
高校档案管理一直以来都是高校管理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校档案管理体系存在一些不足和弊端,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应用汇总绩效管理理论,有利于构建更加合理的档案管理体系,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促进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汇总绩效管理理论
汇总绩效管理即PerformanceManagement(PM),是一种以提升个人及团队组织的管理绩效为根本目的,实现组织单位的管理战略及目标的实用性极强的科学管理模式。这是以提升单位组织成员的工作效率及相关业绩为直接管理目标,以此开发个人和单位组织的工作潜能。实质上汇总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管理流程,其具备极强的逻辑性和目标控制性等特点。汇总绩效管理理论应用的实践过程包括多方面内容,首先是绩效管理计划的和管理目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确定绩效汇总管理的具体实施步骤和详实过程,在相关绩效考核信息已集中汇总之后,进入科学化标准评估阶段,同时在绩效评估结果完成之后进行有效的反馈,将绩效评估结果应用至单位组织的团队建设之中,以此总结工作实效方面的弊端和不足,为组织经营目标的优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在整个汇总绩效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绩效管理考核之前要明确考核的意义,针对考核指标、考核要素以及评分标准等关键点进行科学设置,保障绩效管理的科学合理性和客观公正性。这样才能真正保证绩效汇总考核的实效价值,同时也能提高系统单位的运行效率。
二、当前高校档案管理体系的建设现状
针对高校系统的综合管理能力评估方面,高校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评估部分。高校档案是指高校系统在教学科学、运行管理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具备一定凭证参考价值的文字、图表、实物以及影像等多类型历史信息记录,能真实反映高校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总结,记录了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信息,为高校未来的教学工作和管理运行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能促进高校整体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经历了几十年以来的漫长发展历程,我国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进展,规范管理档案的相关基本机制已经建立,针对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都已相应的改善和发展,但就当前高校档案管理体系的建设现状而言,还是存在一定不足,同时也具备很大的优化空间。
(一)高校档案管理专业意识不强
高校档案管理往往集中于科研成果信息资料的收集部分,对于高校系统的档案管理范围和管理工作意义缺乏全面的认识。传统档案管理观念单纯集中于针对纸质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分类的简单功能,因此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力物力支持相对比较匮乏。同时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重保管轻使用,偏重于档案的保密性管理,缺乏现代化的服务理念,这从长远来说不利于档案工作科学系统的发展。
(二)高校档案工作绩效管理缺乏科学性
当前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绩效管理主要注重绩效评估职能,其评估标准遵从于上级部门所涉及的相应考核表,一般情况下是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入手,根据打分情况区分优秀、合格和不合格等方面,将评估结果汇总至人事部门。这样单纯注重绩效评估的绩效管理模式往往会流于表面,忽视了绩效管理工作的多方面系统层次内容。高校系统中绩效管理应包括三个层次:高校层面绩效管理目标、档案管理部门绩效目标、档案管理人员绩效目标。绩效管理的目标计划设置应遵循自上而下的原则,结合工作实际,以发挥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自主能动性为主要目标,提高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三)高校档案管理方式缺乏创新
当前高校档案管理过程中,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意义的认识不够清晰,认为档案管理工作仅仅是针对纸质资料的收集、装订和整理保存,忽视了高校档案对于高校本身运行管理、教学改革、科研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对于高校档案工作的投入支持较少。高校档案管理方式依旧停留于传统管理模式上。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档案信息化管理进程的发展也是必然趋势。在当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相应的数字化目录检索系统已得到初步建立,但当前高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应用程度并不高。
三、应用汇总绩效管理理论的建设目标
我国高校档案管理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因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很难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发展,因此应用科学的汇总绩效管理理论,有利于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提升,更好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职能同时,确保档案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绩效管理理论作为学科管理模式,应用至档案管理体系中,其建设目标为改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绩表现,优化开发工作人员与单位组织的双向潜能,从而实现高校组织的管理战略目标。应用汇总绩效管理理论,构建科学化的档案管理体系,需要注重档案工作的系统性,同时还需要坚持公正客观的管理原则,选择量化的统一绩效管理指标,定量与定性原则有效结合,让高校档案为高校运行管理和科研创新进行服务的同时,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也能成为高校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汇总绩效管理理论在高校档案管理体系中的应用策略
(一)高校档案绩效管理目标的科学化设置
就高校档案管理体系构建而言,应用汇总绩效管理理论需要从管理目标的科学化设置角度出发,根据高校层面的绩效管理整体目标,档案管理部门的管理目标和档案工作人员的绩效目标等不同层面,自上而下进行相应设置。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绩效管理目标应包括管理体制建设目标、基础业务建设目标、档案管理人才建设目标、档案服务利用效率建设目标等。在这些基础绩效目标设置基础之上,还要考虑高校档案管理职能的深层次拓展目标,只有应用汇总绩效管理理论,对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科学化的目标设置,才能明确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为管理模式的建设指明相应指导性方向。
(二)高校档案绩效管理指标的明确制定
如果说高校档案绩效管理目标是宏观调控范畴,高校档案绩效管理指标则是更为详实的考核标准构建。绩效指标的制定要考虑管理工作的层级性,首先是一级绩效管理指标的制定,这包括组织管理、档案保管、基础业务建设、档案开发利用这四个层面的指标设置。在此基础上是二级绩效管理指标的制定,这包括更加具体的管理机制、人才建设、档案管理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构建、档案开发和利用相关制度的完善等多方面内容。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构建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完善硬件设施,同时优化软件条件的储备。
(三)高校档案绩效管理的激励目标设置应用
汇总绩效管理理论至高校档案管理体系之中,可极大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职能。这同样需要设置科学化的激励目标。例如在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进行有效结合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设置相应的激励空间,给予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相应的自主能动发挥空间。当前我国档案管理人员的薪酬组成体系中,基本薪酬采用全国统一标准,但绩效部分的薪酬管理体系则可以根据绩效评估结果来进行相应的激励和奖惩,这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晋升和降级直接相关,坚持优劳优酬的绩效管理原则。这样的应用策略不仅能够激发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促进其工作的效率提升,还有利于整体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科学建设。
(四)应用汇总绩效管理促进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档案利用的信息化进程也亟待得到相应的重视。我国当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信息化应用程度并不完善,主要应用于信息化检索等方面,在档案开发和利用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开发程度并不高。在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不再是传统的注重保管及收藏职能,档案管理将更加注重开发和服务功能。这就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的档案利用信息平台,应用现代化管理理念,提高档案检索、档案利用以及档案开发的效率,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更好地进行查档工作,增强档案绩效管理的功能发挥,以能更加满足广大师生的档案利用需求,实现推送式档案服务的创新职能。
五、结束语
高校档案管理是高校事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实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高校档案管理的水平对高校管理起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应用汇总绩效管理理论有利于提升高校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促进档案工作向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应用绩效汇总理论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管理目标及相应指标的科学设置,同时有效地将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进行科学结合,为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相应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另外还能促进档案信息化进程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雅新.绩效管理理论在高校档案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应用研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2):191-192.
[2]张晓娴.试论绩效考核体系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以昆明医科大学为例[J].山西档案,2014,(05):94-96.
[3]叶楠.绩效管理理论在高校档案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应用[J].山西档案,2014,(03):80-82.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员工为企业投入了青春和精力,薪酬作为企业为员工的劳动支付的报酬,其是员工价值的重要体现。总的来说,在现代企业的报酬概念中,其报酬主要分为经济类报酬与非经济类报酬两种。经济类报酬主要是指其中具有经济性的内容部分,包括了基本工资、绩效、补贴、保险、福利、带薪假期以及股权等。非经济类报酬主要指一些非物质类的学习培训机会、工作环境、职业发展机会等。绩效管理是现代企业的新的管理概念和体系,是对于员工日常工作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定的行为。绩效考核结果受到员工自身水平、环境以及激励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需要采取科学的评判方法,对于员工在岗位上的工作成效与行为进行评价。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绩效考核工作开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也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沟通的重要方法之一。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可以更好地提高企业的整体员工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且为员工的晋升、降职、聘用等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提高企业的整体人才队伍水平。薪酬管理工作与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以公平为基本原则,保持透明性与民主性,最大限度地降低主观因素的影响。
2 当前企业薪酬与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考核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考核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考核结果会受到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影响。考核的过程中,一些被考核者会受到外在因素和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与干扰,这会对绩效管理工作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考核的相关依据不科学,并且客观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如果相关绩效考核的标准不够合理与清晰,就会让被考核者难以判断自身工作是否达标。
第二,考核方式不合理。现阶段一部分企业其考核方式设置不合理,并且考核周期设定不科学。这种考核方式上的不合理,会严重增加组织者的工作压力,并且降低考核质量和考核效果。一部分企业单位的考核工作开展中,日常不重视考核工作,大多都等到年底再进行统一的考核。这种不合理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周期的设定,难以对员工日常工作情况和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考核过程会受到更多的主观因素的影响。由于一部分企业管理者自身考核意识、经验和专业能力方面的不足,也造成了考核评价工作开展不理想等相关问题,进而影响了整个薪酬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第三,沟通反馈不及时。薪酬管理工作与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都是以提高员工劳动积极性为基本目的。一部分企业对于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考核过程浮于形式,缺乏行之有效的信息反馈与沟通。这种反馈与沟通上的缺失,会导致考核工作开展过于形式化,难以对员工产生有效的激励和奖惩,不利于企业的长效发展。与此同时,被考核员工由于缺乏沟通,导致了其对自身存在的不足认识不到位,难以给与员工自我改进与补充身边的机会。这种问题的出现,也会造成员工对考核工作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与相关工作的目标背道而驰。
3 企业的薪酬如何与绩效管理有效挂钩
3.1 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 科学的考核标准,是提高绩效管理工作成果,完善薪酬管理体系的关键。企业的相关绩效考核人员,要对于企业的实际特点和业务类型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制定量化的考核指标,提高考核指标的客观性与简洁性。科学地制定考核目标,可以更好地提高考核操作的效率和效果,并且对于管理者的工作压力进行最大限度的降低。相关考核内容的制定上,也要围绕企业实际工作的需求来考虑。在考核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将素质考核与业绩考核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且做好区分与界定,保证考核工作开展的全面性。
3.2 完善考核申诉制度 对于考核工作中存在的失误,要给与充分的申诉机会和妥善的处理,提高考核工作落实效果。考核人员要以严肃的态度来面对考核工作,并且对于考核结果进行有效的复查。在出现员工辞退时,要对于相关考核材料进行重新整理,通过出具正式的书面材料来对于辞退行为进行合理的证明,并且做好相关的处理操作。绩效考核工作难以保证完美无缺,但是其开展过程中要对于相关考核的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充分的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和问题,进而更好地提高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科学性,让员工在企业中发挥自身最大潜力,并且获得其应有的薪酬待遇。
3.3 面谈办法的应用 绩效考核的目的是实现提升与改进,薪酬管理工作的开展是更好地留住人才,并且实现自身的发展,其两者从长远意义上来说具有相同的发展方向。在进行相关考核工作中,可以通过采取面谈的方式,让企业的员工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并且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积极,进而达到改善员工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的目的。面谈办法的应用,是提高考核沟通反馈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上下级之间进行合理的沟通,可以更好地拉近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距离,让上级直接了解下级的工作状态和具体需求,从而更好地提高日常管理水平和开展相关工作。
3.4 加强考核人员的培训 考核人员自身素质水平和职业道德决定了考核工作的开展效果,在对考核人员筛选和培养的过程中,要重视考核能力与思想意识的同步培养。对于一些具有重要考核权利与责任的人员,要提高其考核过程中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并且针对实际考核内容进行相关的专项培训。在对考核人员的培训过程中,要提高其对企业薪酬管理情况的认识,并且提高对绩效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知,肯定考核工作的积极作用。在培训过程中,要对于相关的考核内容、标准与流程进行科学的梳理,提高考核者对考核工作的掌握能力。另外,在培训中也要对于相关考核指标的具体含义进行细致的讲解,并且结合有效地训练手段,提高考核者的判断能力与观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