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范文

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

篇1

关键词:网格;资源共享;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0423-02

Based on Inter-grid Resource Sharing-based Teaching Reform―About Suzhou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Sys? tem, the Construction of Some of the Thinking CRP

ZHUANG Cheng

(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uzhou 215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Suzhou Vocational-CRP system of agricultural building and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he integra? tion and sharing of network resources, the College’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At present,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island stat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sharing a large number of conditions caused by inadequat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waste in idle state. The grid structure used by the virtual mode of teaching resources for the massive integration and unified management, the different lo? cations, equipment or terminal differentiation of interconnection, virtual network build out the perfect environment to achieve massive re? source sharing, improve efficiency in the us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This is through grid technology, including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 parts in the hospital or even in favor of business units to focus on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provide a unified interface, greatly increased the level of school-enterprise resource sharing. An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inter-grid-based resource sharing under the teaching patterns. Platform for students by sharing resources, capacity-building interaction, network environment to meet the individual needs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eractive teaching role in converting three aspects of inter-grid implemen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a number of rela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grid; resource sharing; teaching

2011年10月,苏州农职院正式启动了校园信息化管理系统CRP的研发和推广。该系统由门户及各个管理子系统构成,涵盖校园管理和教学的各方层面,具有透明、高效、自我驱动的管理特色。系统的建设将实现“现代管理”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并大大推动学校管理机制和教学手段的全面创新。这其中包含了教学信息资源的模块,该模块的建设,将能为全体师生提供一个新型的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系统互联互动,甚至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近年来伴随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院的教学网络资源也在飞速的增长,基于资源共享的目的,学院的CRP系统教学信息资源模块将构建面向服务的分层式结构和相应的寻访机制,为全院师生提供统一化透明化的网格式教学服务。

1校际网格的设计目标

学院网络资源的增长,已经逐渐形成了很多类似的“信息孤岛”。一面是师生对资源的需求,另一面是大量资源无法高效利用。校际网格就是为了化解这个矛盾。因此,校际网格的实现可以使得学院的内部资源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多方共享,并将在更大的限度内改变现有校园网的应用现状。

网格是一种将位于不同位置的、具有差异化的信息设备或终端通过各种介质实现互联,从而虚拟的构建出一种更高级别和更加完善的网络环境,借此可以实现海量资源共享的新手段。校际网格的信息和资源供体一般是各个系部,其中也包含有大量的信息群、数据库、工作站、个人电脑、存储设备、数据终端等。受体一般是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其中也包括一些通过对外接口访问学院资源的校外用户。

针对学院网络资源众多、差异性大、涵盖面广的特点,我们可以设计一种面向服务的网格式系统架构及服务访问模型。在这种 网格模型中,把网络中的海量资源处理成服务信息,并即时的转化为为虚拟服务,使得校际网格具有更加晚上的虚拟性和统一的系统接口。在这种模型内,目录服务是要实现的核心技术,它是用于把资源和服务的供体信息给终端的各个受体,供体和受体可以通过面向服务的网格式架构技术所提供的临时虚拟环境,快速而有效的建立两者之间的供求关系

该系统的建成将实现以下目标:1)制式的访问接口:校际网格将提供一个统一化的访问手段;2)高效的访问速度:利用复制在系统中生成若干个副本,以此减少数据访问时间;3)统一的资源命名:采用统一的命名规则操纵数据,构造出统一化的数据检索环境;4)较高的安全防护:利用防火墙等安全机制保障用户信息和系统数据的安全。

2资源共享型教学模式改革

1)基于校际网格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交互能力

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手段一般都侧重于书本知识的传授,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单向的讲解,尽管偶尔会有一些类似于提问、案例分析等的浅层次师生交互,但这种方法在整体上基本上淡化了对学生自学能力和交互能力的培养,由此带来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缺失。通常学生进行了相应的专业学习后,并不能实际的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应用能力。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这种自我获取后续知识和课外知识的能力越来越成为各行业的重要需求。

在校际网格的环境下,我们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途径的知识共享和获取渠道。例如在线多媒体教学可以以其特有的海量资源满足师生的需求,也可以以其特有的交互方式吸引师生的注意。校际网格平台通过整合全校甚至是同行业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搭建一个完全开放式的虚拟环境,有效的成为第一课堂之外的全天候多媒体第二课堂。一方面,对于教师的课程设计、资料查询、课后辅导等,提供了一个可以随时查阅的资源库。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课后作业和思考、课程外延知识的查询等,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交互平台。

2)校际网格的资源共享可以满足学生学习中的个性化需求

一般的课堂教学通常采用的是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各种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室上课,接受能力好的学生往往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掌握所授知识,而另一部分接受能力稍弱的学生则希望教学的进度更慢一点。这种差异性在整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对各个层次的不同学生都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特别是对于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由于受这种教学模式局限性的限制,如果在课堂之外又缺少相应的吸收和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那么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将无法进行吸收消化和巩固。不但会形成教学过程中的兴趣的丧失,也会成为整个课程和班级的教学的瓶颈。

基于校际网格的资源共享型教学模式,特别注重了教与学之间的互动。通过课堂上的个性化教学,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够通过自行的查阅巩固和延伸课内的知识,特别是在拓展阅读和理解这方面更加能够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通过校际网格提供的丰富资源来加强自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查阅一些课程之外的信息和资料,使原有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把理论融合在更多的实用性能力中去。而接受能力稍弱的学生可以通过校际网格重新查阅和理解课内知识,及时的进行消化和吸收,从另一个角度来完善自己知识的系统化和全面性。

校际网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提供了一个相对而言较完善的学习环境。目前整个教育界所推崇的教学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个性化的教学,这是一种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手段的萌芽、形成和发展为目标,并且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科学方法。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校际网格的资源在设计课程方面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校际网格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数量级的丰富学习资源。那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较高层次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也可以利用校际网格平台所提供的各种校内、校外的多媒体资源进行进一步的预习和实战训练。而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搜索适合自己的资源进行巩固性的学习,并可利用平台所提供的练习和测试系统对基本的知识进行反复的训练,帮助自己形成最基本的知识结构。而且在这个平台上,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完全自主的安排预习计划、学习过程、复习测验,只有全天候的校际网格才能完全实现这种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自由选择网上信息和资源的可能。最终可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

3)校际网格的实施可以改变师生之间的角色转变

基于校际网格的教学模式将把当前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模式提倡的是“教学中教师只是主导,学生才是主体”。而我们学院目前大部分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大部分的时候学生都处在被动接收知识的地位,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基本没有被调动起来,而且由于课时安排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各个层次之间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根本无法兼顾。这种状况不光在我们学院,在整个中国的教育界都普遍存在,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顽疾。这里面既有我国长期以来教育模式的固化,也有整个教育界对教育的认知和实施的片面性,从一个侧面也影射出了我们现行教育体制的浮躁化和片面化……

基于校际网格的资源共享型教学模式,应该是明确的表现出只有学生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所有一切的教学活动应该而且是必须是围绕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而展开,这其中教师的角色只是课程的设计者、教学的创造者、任务的实施者、结果的评估者。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教学将和网络自学方式相结合。课堂教学的前期设计可以通过校际网格的海量资源,为每一堂课的设计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和借鉴,这样可以更加好的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进行多方位引导。在这种具有海量资源的平台上,教师可以自由的设计出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在线案例分析、阶段项目式研究,甚至可以通过校际网格的对外接口直接和相应的企业和单位进行在线平台教学,类似于这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全方位教学手段,将在一定的层面上彻底改变我们原先的教学模式和定势思维。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确立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也必须要注重教师在整体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不是要抛弃原有的传统模式,而是要更加合理的继承传统模式中的优秀部分,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过程中节奏的实际掌控等,只有这样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利用我们的网络资源,以达到整体教学的最优化。因此,基于校际网格的网络化教学模式会更好地帮助我们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由注重“教”变为注重“学”,这不仅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在根本上体现出了我们国家对教育期望了很多年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3总结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在学院的教学中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本文所提出的基于校际网格的网络资源也必将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技术应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更应该最快的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高等职业教育一直以来的“理论不扎实、能力不实用”的状况,达到较快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目的。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动手能力强、企业能立即使用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级技术人才,更好地为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腾飞而服务。

参考文献:

[1]南志涛,刘先华.信息化与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学理论, 2010(11).

[2]蒋文静.构建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探索研究[J].成功(教育), 2011(10).

[3]许洋,张迪帆,杨洪敏,郑雪瑶.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提高大学新生学习策略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4).

篇2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要点速记:全民多现身。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4(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要点速记:两权一目的。

5(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要点速记: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6.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要点速记:目内方育。

 

7.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要点速记:两传选新再创造。

 

8.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要点速记: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9.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要点速记: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10.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11.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外国三方面。

 

12.简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要点速记:义务要延长,高等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13.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理论三方面。

 

14.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

要点速记: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个性多发展。

 

15.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要点速记:提速(国民素质)个性创两全。

 

1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17.简述活动课程论的观点.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 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要点速记:个人经验,打破界限。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18.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要点速记:学生、社会、学科。

 

19.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1)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0.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语言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要点速记:语(语言智力)数(逻辑—数学智力)体(身体—动觉智力)音(音乐智力)美(视觉—空间智力),一人(人际智力)两自(自知智力和自然智力)。

 

21.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要点速记:两独一发。

 

22.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要点速记:开醋(促进)放盐(研究)。

 

23.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要点速记:学习过人。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2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要点速记:方(学习方式)平(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关(课程管理制度)节(课程结构)有内(课程内容)功(课程功能)。

 

25.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 素质。

要点速记:双基 + 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要点速记:建(间接经验)立(发展能力)主(学生主体)育(思想教育)。

 

2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要点速记:一动机四知识。

28.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点速记:备上作业来辅导,学生成绩差不了。

 

29.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要点速记:三备三计划。

 

30.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要点速记:明确内容;方法合理;语言热烈;板书从容。

 

31简述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适宜,难易适中。

(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32.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和关键。

(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要点速记:主(主动性)抓(抓重点、难点、关键)情境(设置情境),培方法(培养思维方法)。

 

33.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要点速记:小联(联系实际)在乡(乡土教材)下训练运(运用知识)输技能(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

 

3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要点速记:依自身,依内容,依目标,依学生,依媒体。

 

35.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36(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37(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要点速记:大养人,教主导,学集体;限独立,少动手,难个别,缺灵活。

 

38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特性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39简述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

(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要点速记:两准一敏才持久。

 

40.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

 

41.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要点速记:引观察、勤思考、扩知识、练想象、爱幻想。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要点速记:理解(理解材料意义)目的(明确记忆目的)精加工,组块编码重方法。

 

43简述如何组织复习以防止遗忘。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来进行复习的。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要点速记:法(复习方法多样化)官(多种感官)及(及时复习)时(分配时间)返(反复阅读)回(试图回忆)三中(分散和集中)。

 

44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要点速记:环境 + 个性 + 课程。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要点速记:储数量、训方法、多练习、勤思考。

 

4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44.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5.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点速记:阶(阶段特征)个(个别差异)机(积极性)缘(原型)

 

46.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班杜拉总结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环境、个体和行为。

(2)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4)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

 

47.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要点速记:材料意义 + 新旧知识 + 心向。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8(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49(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50(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51.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要点速记:创情境、控水平、用反馈、指归因。

 

5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要点速记:马(马斯洛需要层次)里(立志教育)奥班(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委(韦纳归因)。

 

53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1)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关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

②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

③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2)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

①精选教材。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3)教授学习方法。

要点速记:有结构,有内容,有方法,促进迁移。

 

54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3)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

(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5)情绪多具有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要点速记:需要、人类、时间、特点。

 

55.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 ~ 2 岁)。

(2)前运算阶段(2 ~ 7 岁)。

(3)具体运算阶段(7 ~ 11 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 ~ 16 岁)。

要点速记:感前具形。

 

56.简述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

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内化学说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57简述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及其教育意义。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2)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58.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要点速记:万能答案因素类:遗传+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59.简述具有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人的认知特点。

(1)他们对事物的直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他们的态度与自我知觉更加容易受周围其他人,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3)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语言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4)他们的社会敏感性强,善于社交。

 

60简述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

(1)婴儿期(0 ~ 1.5 岁):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 ~ 3 岁):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

(3)学前期(3 ~ 6、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 6 ~ 12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 ~ 18 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 ~ 30 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30 ~ 60 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60 岁以后):完善感对绝望。

 

61简述强迫症的概念及其治疗方法。

(1)强迫症的概念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2)强迫症的治疗

①森田疗法:日本的森田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只会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正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

②“暴露与阻止反应”。例如,让有强迫性洗涤行为的人接触他们害怕的“脏”东西,同时坚决阻止他们想要洗涤的冲动,不允许洗涤。

 

62.简述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绪疗法。它是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困扰理性化,从而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心理辅导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法,来改变学生的非理性的信念,从而恢复和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6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64.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④学校教育。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识。

 

65.简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要点速记:服榜样、约奖励、价辨析。

 

66.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道德阶段(2 ~ 5 岁)。

(2)权威阶段(5 ~ 8 岁)。

(3)可逆性阶段(9 ~ 11 岁)。

(4)公正阶段(11 岁以后)。

 

67.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10 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10 ~ 20 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20 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要点速记:三水平、六阶段

 

68.简述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要点速记:强道德、加实践、持统一、律自己。   

 

69.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要点速记:一教(教学)、二班(班会+班主任工作)、三活(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70.简述如何运用道德修养法。

(1)在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2)在肯定学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启发、帮助学生制订自我教育计划,使学生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

(3)班主任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

 

71.简述如何运用说服教育法。

(1)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3)态度真诚、热情。

(4)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增强教育效果。

 

72.简述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点速记:生(研究学生)目标,导(领导核心)关系。

 

73.简述班集体的发展过程。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74.简述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力的领导集体。

(3)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75.简述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76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2)集体促成的纪律

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4)自我促成的纪律

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77.简述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78.简述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79.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80.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8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篇3

教师招考的一项测试准备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是否具有中小学教育要求的知识水平、职业道德素养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竞争性考试。一般来讲,湖南省的教师招考先进行笔试,包括“公共基础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局部少数市、区县不考)、“教育法规” 、“教师职业道德” 等。然后是面试,面试以采取说课、试讲等形式进行。最后是体检和政审,各项合格后,将被正式录用签订就业协议。

2. 教师招聘面试易出现的“致命错误”

一、不善于打破沉默;

二、与面试官套“近乎”;

三、缺乏主见;

四、缺少提问技巧;

五、自命不凡,目中无人;

六、见面就谈薪论价;

七、慷慨陈词,言之无物。

3.2011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试重点

1.古代教育学教育的特点

2.一堂好课的标准

3.简答教学过程的结构是什么?

4.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6.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作用

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8.制约课程因素是什么?

9.分析如何教育新型师生关系

10.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

11.现代教育学发展的趋势

12.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13.班主任如何组建和培养班集体

14.德育方法

15.德育原则

16.德育的规律特点

17.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18.列举有哪些教学方法

19.教育原则有哪些?以及贯彻这一原则的依据是什么?

20.教学过程的特点?

21.教学任务是什么

22.为什么教学是学教教育工作的主体(就是教学的意义)

23.课程实施的结构

24.教育专业素养有哪些?

25.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26.素质教育思想

27.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28.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

29.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特殊作用?

5、 教师招聘考试考点攻略

1、教育理论中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考试,主要偏重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通过80%的地区得到验证),因为这些知识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联系最紧密。

2、教育理论考试偏重测试考生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也就是说教育学、心理学中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知识点是教师招聘考试的常考点。比如: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班主任、班级日常管理、新课程教育理念等都是考试的重点。

篇4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41

一、素质教育观念简述

当前,在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上,普偏采用较为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教师负责讲课、学生负责听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这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激发,更是很难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掌握及合理运用。目前,国家对于基础教育推出实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新课标的实行则是对“素质教育”的推进。依据教育学家的长期研究和总结,将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定义为:教师和学生在地位上应处于平等关系,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有足够的沟通和交流,并且通过双方的协同作用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因此,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素质教育而言,英语教师和学生应处于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地位,学生应充当英语课程主动求知者,而教师则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引导和帮助,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二、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主动求知意识

受长期的、固定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对于知识的获取只依赖于教师的安排,教师教什么内容,学生就接受什么内容,而没有任何的疑问性和选择性。在学习方法上,也是普偏采取机械性的记忆方式,对所学知识仅限于“记住了”,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更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而这种学习方式的后果则是记住的东西在一段时间之后很容易被忘却。

2、英语基础薄弱

许多学生在曾经的英语学习中,由于错误的认识,认为在中国学习英语并无多大用处,对于英语学习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这种从一开始就对英语的学习未下足功夫的做法,导致了英语学习的基础没打好、没打牢。英语基础的薄弱,使得许多学生在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想要好好学习英语的时候,不知道要从哪做起。尽管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词语用法,但是在阅读英文文章时,却是多半不懂;对于将词汇连成句子讲行表达时,更是开不了口,表述不清。

3、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将教学的大部分重点都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对英语知识的具体运用,错失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导致学生在英语实践运用中存在明显不足。

三、新时期素质教育形势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策略

通讨对高中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掌握了当前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总结出当前高中英语教学的问题后,应注重对问题的具体解决,只有真正通讨问题找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才是研究的真正目的和真正价值所在。现提出对高中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如下:

1、加大教学设施投入力度

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作为一项重点基础工作,应当投入人力和财力建设语音实验室、培训师资。改变原有以学习英语知识为目的的传授式教学模式,代之以听说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新英语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增加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机会,使学生从“不敢开口”到“敢于开口和想要开口”说英语。在考试方式上采用“笔试+口试+平时训练”的复合计分方法,探索英语课程的考试方法改革。

2、建立健全素质教育的考核机制

在对高中英语教学实行素质教育的改革过程中,无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重要资源,因此,为了确保高中英语教学素质教育改革措施的切实落实,确保投入的相关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可以建立一套素质教育的考核机制,为素质教育的改革提供一定的保障。如在高中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考核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考核高中英语教师,对其在素质教育改革措施方面的具体应用情况,学生对其教育方式的满意度等,将考核结果与其工资发放关联。对于考核结果优良的教师予以合理的奖励,而对于考核结果欠佳的教师则要给予相应的处罚,从而促进教师对素质教育改革措施的实施。另一方面,对学生在素质化教育过程中的学习状况,学习效果等进行考核,同时将考核结果与其期末成绩、评优等活动进行关联,从而促讲学生在素质化教育方面的学习。

3、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当前社会对人才实践能力有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所以必须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际应用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4、改进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机制和教学评价机制

要想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标准首先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反馈、导向、教育以及激励的职能。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价值观的培养。同时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切实做到让学生的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另外,针对高考的考题设计形式进行改革,使考试不仅可以考核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可以做到综合的、全面地掌握英语这门学科。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新时期素质教育形势下,高中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必须要认清当前的教育要求,找准教育目标定位,结合实际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不足,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改进,有效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与落实,并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淼.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S2:345.

篇5

关键词:高中教育;生物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52-01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以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为切入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其最大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如何把宏观的素质教育思想转化为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用“探本溯源”法,培养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重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其中有不少经典实例,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不妨用精练的语言、简明的图表及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简述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如在学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人类进化发展内容时,可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资料、参观动植物园,了解自然界生物间的有趣联系,之后简要介绍达尔文的环球旅行及其通过旅途的所见所闻产生生物进化思想的过程。这样通过“活动―体验―评价”的教学模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

二、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生物实验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课,尽量多开实验课或演示实验。在实验课中,除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外,尽量减少束缚性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作出推测和解释。我们以“新陈代谢与酶”这一节课中的演示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为例,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上讲台与教师一起做实验,当发现老师请了一男一女两位同学,学生的注意力就会立刻集中到讲台上来,然后教师再请两位同学各取一支试管,分别按照教师的讲解操作,同时,请下面的学生密切注意两位同学的操作是否有误,如发现有误,教师就可以根据此时现成的例子加以纠正,并趁机教学生如何正确操作,以及本实验应该注意些什么,必要时,教师应亲自操作演示,这样一节课下来,效果往往比单纯的教师演示教授要好。

三、用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因为考试是衡量和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科学调整命题方式和考试形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切不可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厌学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对许多知识只知其皮毛,而其中包含的“道”和“理”却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习题和试题入手,大胆改革题型,并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以扩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等内容时,都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生活(子女与父母的长像、性格的异同)、对自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的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求得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四、优化目标,打好生物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篇6

关键词:教育观念;教学氛围;语文素质;探究学习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办教育的永恒主题。而在我县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学质量却相对落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也不能满足人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回顾自己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工作,使我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的奥妙,吸引着我去探索和发现。现在我对如何如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转变陈旧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素质

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张扬个性?。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语文素质

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四、巧营氛围,激发创新。

古诗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著名教育家托兰斯也曾指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自由而安全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思想处于积极活跃状态,使其创造力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那么如何来营造良好的“人和”氛围呢?首先,老师在教学中应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同时,老师也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友爱、互助的氛围。其次,老师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端限制,使学生有自由表现的机会。如,我在《狐狸和乌鸦》一课中,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故事,既锻炼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并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学生兴趣很浓,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其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今后的语文教学道路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将是探索素质教育之路的永久性课题,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发现,才会有所创造。

五、引导学生探究学习,锻炼主动参与语文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发现别人,互相学习。一次做完课堂练习,我有意识地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我让同学们下位子互相参观试卷,然后写出你认为练习做得最好的同学的名字。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又如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其实我们应重视动员学生之间作业批改,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的翅膀,可以不受限制,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地思想,从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杨士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04).

篇7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4―0054―01

高中语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更关系着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素质教育下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开放型教学在高中阅读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本文主要对开放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进行探讨。

一、开放型阅读教学简述

开放型阅读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了阅读教学的理念、目标、模式、评价等各个方面,其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既继承中国传统阅读教学的精华,又汲取改革开放以来阅读教学研究的先进成果,加上学校自身的阅读改革实践,自成体系,使语文教师阅读教学和学生阅读学习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有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开放型阅读教学,更能够发掘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要求下,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开放型阅读教学要注意的几点要求

1. 注重情感熏陶。在开放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是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要选择思想积极向上的爱国故事、民族英雄故事进行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提高其民族情感,净化其心灵,升华其道德情操。学生在阅读中,能够积极体会英雄的民族情感,从而激发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心理的形成。

2. 注重文学鉴赏。在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筛选阅读作品及阅读材料,不仅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多种题材、多种文学形式的接触,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能拓宽知识面,提升文学素养。文学鉴赏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但阅读并不完全等同于鉴赏。文学鉴赏更注重感受和理解,是情感与认识的统一,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受到艺术感染,体会其中思想,形成完整的思维和逻辑判断,通过对作品形象、内涵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从而得到精神境界的升华。因此,要在阅读中注重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3. 注重语言表达技巧。开放型高中语文阅读,就是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学实践中,在阅读的同时要注意培B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学会怎样运用语言,更好地进行交流与沟通。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顺利与人沟通,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更能够提升其写作水平。

三、开放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途径

1. 摆脱传统,不断创新。传统的阅读教学受到考试内容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只选择与考试相关的阅读篇目,并且规定一定的阅读时间和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没有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进行选择,学生的阅读热情不高,阅读效果不明显。因此,在开放型阅读教学中,除了教学大纲要求的阅读内容,要创新阅读模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阅读,教师适当指导,保证阅读内容的健康、向上。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书、报纸、杂志、书籍各种阅读渠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8

关键词:中学生素质发展;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审美创造;劳动技能;身心健康

我国著名教育家说:“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从目前学校教育来说,素质教育是大家公认的良好的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一提法非常及时,各个教育部门积极响应,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同。

一、关于素质教育

什么是素质教育?综合来说,它就是教育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并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

从素质教育的目的来说。是为了促进人协调全面发展。稳定持续发展,主动终身发展。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答记者问时,明确阐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内涵的三个方面: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二、现实对素质教育的呼吁

现实是“素质教育喊得凶,应试教育抓得严”。真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可谓是千头万绪。会引起惊涛骇浪,但这不能阻止时代对此提出的要求,虽说提出素质教育已经20多年。但成效甚微。“钱学森之问”带给我们的思考太多了,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今日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下胜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因此,许多仁人志士呼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这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事。笔者认为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协调媒体等社会部门优化育人环境。

2. 成立专门研究、实施、督促、评价考核的机构。

3. 依学校情况,各学段提出具体要求并给予具体的指导。

4. 落实德育与教学渗透的具体内容。

5. 编写实用的有针对性的教材。

6.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奖励力度,从根本上落实教师的待遇问题,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7. 从学校到班级都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方法。

8. 创造素质教育条件,完善设施设备,提供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等场所。

9. 注重形成素质教育的特色和品牌。

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策略

学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笔者在基础教育工作近20年,提供以下策略仅供参考:

1. 课程施行。课程体系要灵活多样地开发和全面施行,特别是思想、心理、身体等方面的素质教材严重缺乏。

2. 环境改善。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尽量去创设社会支持、家长配合、学生接受、老师乐教的条件和氛围。

3. 观念转变。素质教育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着眼于民族发展,着眼于国家强盛。争取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培育出民族林立的英才栋梁,为国家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第二,还要有全面兼顾的理念。不怠慢任何―个学生,任何―个年级,除了注重“两头”的起始年级,中间有“动荡性”的年级应更加关注。

4. 考试改革。这项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敢不敢、愿不愿、能不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问题。考试远比其他方式公正,也能有效遏制腐败等不良作风,但考试不等于应试。目前,考试依然是有效检测素质教育成效的必要手段。这就给考试内容、形式等提出极大的挑战。考试内容要深化、细化、全面化,考试形式应灵活多样,能达到高效检测学生素质发展情况。操作性强。可以在各省成立考核小组,全省流动监考,学校也可以成立自测小组。

考试形式根据考试内容来确立。1.按德、智、体、美、劳分板块,设置电脑题库,这样可以随机选题进行测试。也可把相关内容纳入中考、高考范畴。例如,广东省中考就要考体育,分值占50分或60分,这一改革得到了家长、学校的广泛支持。2.操作、运用型内容,宜现场操作进行。例如,深圳中考就有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3.实物制作类,也应在限定时间内现场完成。4.口头表达类,现场录音后,多人一起打分,此类主观性强的内容,尽量做到公正,减少误差。5.评价多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以素质教育的成效为主。而不是以升学率为主。对学生的评价也应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主要评价内容。6.招生自主多样。义务教育严格按照区域划片招生,均衡教育环境、师资力量,最好能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实施素质考核和专业考核来录用人才。7.德育与教学渗透。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其中,德育为首。只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8.跟踪关注发展。主动跟踪毕业后典型的学生,关注其素质发展情况,以他们作为参照物,随时调整在校时的素质教育情况。

四、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策略

虽然素质教育要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其实施内容和步骤要有针对性,宜简化不宜繁杂,宜操作不宜空谈,宜灵活不宜僵化,宜自主不宜逼迫,宜落实不宜作秀,宜严格不宜含糊,宜开放不宜保守,宜合作不宜独干,宜平等不宜压制,宜个性不宜片面,宜尊重不宜放任。

林崇德教授说:“社会越发展,越需要适应于多变环境的多元素质的人才。”而人的素质有先天和后天之分,是经过教育、训练、熏陶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品质。因此,一所学校要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应该提升教育实施者――教师的整体素质,这是直接影响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好下面七点:(1)注重学习理论,敢于探究实践,及

时反思总结,要在专业上不断成长。(2)教师角色向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服务型转换,成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参与者。(3)善于运用多种载体,巧借身边的有力资源,开发学生潜能。(4)多增长才艺,与学生一起成长。(5)在这个功利、浮躁的社会环境下能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楷模作用,把总书记的话“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6)充分把握学生年龄特征,在教育教学上做到因材施教。(7)上好一些特色课,如劳动课、艺术鉴赏课、制作创作课、专题研究课。

其次,理念上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中国的学生与发达国家的学生比较,最大的差异就在于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依据素质教育的内涵,我们要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审美创造、劳动技能、身心健康五个方面采取具体的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五、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发展的策略

《荀子・强国篇》中提出,国威之一就是道德之威。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至关重要的。品德教育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品德教育主要从两方面来抓:

(1)树立学生道德信念

道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树立做―个有理想、有修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的意识。继承传统的美德。如:儒家的君子人格、刚健有为、追求群体和谐;道家的人格独立;墨家的节俭、人格平等;法家的遵法守纪、公平竞争等。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座谈、讲座、团队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明确是非。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有了自我的道德意识,才有可能进行自我教育。

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方面,学校教育应以社会性的内容为主。如:利用国旗下讲话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带学生下乡去参加生产劳动或进工厂打短工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举行文体比赛活动来促进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在思想政治课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义务感、正义感、责任感等。

(2)培养道德习惯,即养成教育

道德意志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主要靠养成教育。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标、任务,以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活动,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品德上的表现。如果一个人具备了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就能保证人有毅力地做到言行一致。

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实践和训练是养成教育的主要手段。从笔者多年的教育经验来说,军事训练对规范学生行为、严明学生纪律、练就学生钢铁意志等方面效果比较理想。诸如其他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形式,依据不同的主题组织这些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好的效果。

专家研究表明,一种习惯的形成需要重复20次以上,这说明反复训练对行为规范执行的效果有及时的强化和巩固作用。有一位博士提出,巩固学生好的习惯用加法,修正学生坏的习惯用减法。实践表明,这方法很有效果,笔者在2006年专门上了一堂“好习惯终生受用”的主题班会课,要求学生一个月增加一种好习惯,减掉一种坏习惯。一个月后,采取观察、调查、小组评议等反馈手段考核学生的习惯。达到预期效果的学生有80%以上。

我校实施的学生素质教育“八个一”制度,即:一身正气,一颗爱心,一份各科优良的成绩单,一副强健的体魄,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口流利的英语,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一项文体科技或劳动特长。在品德方面的素质具体落实于两点“一身正气,一颗爱心”,-多年实践表明,“八个一”考核全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初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是动荡的、易变的、不成熟的。具体表现为:道德动机逐渐理想化、信念化,但又有敏感性、易变性;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点具体经验的特点;道德情感丰富、强烈,但易冲动;道德意志虽形成,但很脆弱:道德行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但愿望与,行动总有一些距离。因此,在这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让他们作出正确的抉择。

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可见,促进学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是慢的艺术,不能一蹴而成,不能急功近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少年的自制力还很薄弱,易动摇,老师的提醒、督促、鼓励显得非常重要。组织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集体讨论,相互进行监督。也能起到促进部分学生品德形成的作用。所以,思想道德方面的素质发展要从日常行为抓起,以活动的形式来呈现,让其渗透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之,正确认识品德形成过程的特点,正确把握学生年龄特征,是深入学生心理、作用于学生意识的基础,在品德教育方面起关键作用,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上面具体谈了思想道德方面素质实施的内容与策略,其他四方面略作阐述,在此就不赘述。

六、科学文化、审美创造、劳动技能、身心健康四个方面的策略和措施

1. 科学文化方面

英国达尔文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者结论。”

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律或者结论,还要注意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让学生拥有理想的知识结构,必须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素养,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学会自学,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在思维训练方面注意思维的概括性、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深刻性。应试教育往往扼杀学生的想象,泯灭他们的灵性。我们要反思,要赶快纠正,真正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在思维的创造性方面,应成为我国教师研究的重点课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在《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们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选自《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357页)这话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我们的角色要注意转换,理念要更新,这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起着决定作用。

有这样一个故事:吕洞宾给人金子。可是人家不要,却要他的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可见培养学生智能。关键是要让他们掌握“点金术”。有时也可借用榜样的力量,如校友的学习习惯、方法及成就等来触动学生。或

借助同学的“点金术”。

有效的教学法千千万,但要着眼现实,心中永远要有学生,正如赞科夫语:“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2. 审美创造方面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可见,培养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因此,许多学校纷纷成立兴趣小组,分类分层推进审美教育。我校还以文化节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创作,感受各种艺术氛围。如:服装设计、水果拼盘、小制作、班级合唱、歌手、演讲、书法等比赛活动。

3. 劳动技能方面

“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迫使它燃成大火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高尔基的话,生动阐述了劳动技能在人激发智慧中的重要作用。

我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很丰富,如“下乡进厂”社会实践活动,让城里的孩子从事生产劳动,让乡下的孩子进工厂工作,学生受益匪浅;“小铁人”自行车中国行,不但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特别有效地锤炼了学生的意志,而且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4. 身心健康方面

台湾高震说:“学生的生,有三层含义,一是学习生活的知识,二是学习生存的技能,三是学习生命的意义。”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心理素质决定着各种素质发展的质量水平,甚至决定着学生最终能否成才。实施素质教育时,必然突出心理素质教育。以便把素质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当今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我们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任重道远的。第一要义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生命的意义,这样他们才能热爱自己的生命及他人的生命。才能热爱生活。

健康心理的培养宜多渠道多方式地进行。如推行导师制,成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网站互动。专题演讲,开展主题班会等。我校对“问题学生”“潜能学生”较有针对性地推行导师制,由学生选择自己的导师,定期进行活动,有时也会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安排。

身体素质方面,广东的改革步伐比较大。体育纳入中考,可以说是一大进步。现在城市里的孩子,活动范围小。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少,呆在家里的时间多,泡在网上的时间长,体育锻炼显得尤其重要。让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值得全社会关注。当然,除了上好体育课,大多数学校特别重视体育竞技比赛,如能以班级总分来评比,学生锻炼面更大更广。我校结合运动会还搞一些趣味体育活动,特别受学生青睐。我校教师起模范带头作用,经常跳健美操、打太极拳、打球等,让校园充满活力,营造了良好的锻炼氛围。

七、关于素质教育考核的形式

1. 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展示学生素质,以比赛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素质发展情况,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活动是载体、平台,并不等同于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离不开活动的开展,如科技文化艺术节、社会综合实践、冬令营夏令营、社团活动等。

2. 健全考核制度。

(1)定期考核。如,我校学生素质考核制度“八个一”:一身正气,一颗爱心,一份各科优良成绩单,一副强健的体魄,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口流利的英语,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一项文体科技或劳动特长。“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口流利的英语”,“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在期中、期末各考一次,以等级形式评定。(2)场景考核。一位特级教师提出的“十学会”: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如“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的考核宜于创设一定情境来观察判断。(3)评比法。(4)实地考察。

3. 值日监督制。班级值周、老师值日、学生干部值日等形式,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我校的住宿生管理就是采取德育量化评分的形式进行的。

4. 集体评议制。学生分小组相互评议本组成员的素质发展情况,并做好记录,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追求进步。

篇9

关键词:初中 生物 学生 素质 能力 全面发展 教学 策略 经验

一、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

都说“态度决定高度”,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对于他们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意义,良好的学习态度能够督促学生自身对于学习的重视,提升学习的效率,而不良的学习态度则会阻碍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就需要教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使他们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进而提升学习的效率。特别是在生物学习中,由于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知识容量相对较大,这就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重视科目的学习,才能够实现学习的有效进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较大,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也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趣味横生的课堂上进行知识的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趣味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要善于运用课外知识的延伸与补充,丰富课堂的知识结构,给学生展示一个多姿多彩的生物科目,美化生物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提升他们对于生物知识学习的兴趣。

二、其次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思想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再多的知识也不如教给他们一些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在当前阶段,学生作为课堂的学习主体,其自身的学习方法与思想方法对于他们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意义,所以就更加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思想方法,以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提升学习的效率。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众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其中有不少经典实例,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不妨用精练的语言、简明的图表及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简述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根据课本知识,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体会进行思考,提升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综合认知。例如在教学《动物与仿生》知识的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仿生学不仅仅需要生物学知识,还需要生理学、神经学、神经病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流行病学、电子学、物理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化学、医学、数学、空气动力学、计算技术、通讯、自动学、控制论、航空和航海工程等领域的工作者进行合作,从另外的角度讲,仿生学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上述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联系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

三、再次要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

生物是一项理科科目,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学习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也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生物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理论知识积累与实践能力提升的综合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把握好每个契机,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认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实验项目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课,尽量多开实验课或演示实验。在实验课中,除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外,尽量减少束缚性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作出推测和解释。比如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学生就发现了之前生活中不注意的一些细节内容,比如有的同学就发现当蚯蚓的前端往前伸时,嘴里伸出了舌,吸附在纸上,然后后端向前端靠拢。另外,还有一组的同学这样描述,蚯蚓的前端往前伸时,嘴里伸出了一个吸盘,牢牢地吸附在纸上,然后后端向前段靠拢,蚯蚓就向前运动了,这也是蚯蚓运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途径。最后学生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观察发现,当蚯蚓运动时,先是后端刚毛固定,环肌收缩,身体变细,纵肌舒张,身体变长,前端往前伸,然后口前叶由于体腔液的压力增大而饱胀伸出,吸附在纸上,同时前端刚毛固定,后端刚毛抬起,环肌舒张,身体变细,纵肌收缩,身体变短,后端向前端靠拢,这样蚯蚓就向前运动了。

篇10

关键词:情感教学;情感测评;职业教育

高职教育教学是一个复合性的教学活动。情感作为教学的直接目标及促进学生知识获得的重要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在现实教学中,老师及学校普遍存在较为明显的知识与技能导向的教学思想,对于教学中的情感教学部分重视不够。近年来,随着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全面开花,情感教学引起了学校与老师们的重视,开始渗透到教学的日常活动中。如何测评教学活动中的情感目标达成情况,如何帮助教师及时、有效评估学生的情感状态,调整教学活动,促进教学任务达成,已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本文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及学生特点,简述如何把现有情感评估理论应用于高职教育情感教学评测目标的制定上;把现有评测技术优化地应用于高职教学的课堂与课程评估中;以及把远程网络教学中情感教学评测研究新进展应用于高职的远程教学中的一些思路,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实现情感教学测评的目标。

一、情感目标分类理论与高职情感教学评测的目标制定

回顾现有情感教学评测理论模型,主要有三种:布卢姆情感分类目标理论,卢家楣的情感目标分类理论以及朱小蔓的情感目标分类理论。当高职教师在进行情感教学评测目标制定时,这些模型对评估目标的总体框架设定、评估目标的条目设定及评估的询问方式设定具有指导性。第一个模型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1966)提出。他根据情感内化程度的不同将情感领域的目标由低到高、态度从轻微持有到高度测评且稳定,划分五个等级[1]。接受阶段是初级等级,是指学生愿意接受,能有目的地接受所要注意的事物。反应是第二个等级,指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并作出反应,表现出某种兴趣爱好及反应后的满足。价值倾向是第三级,指学生能将价值准则与自己的行为或与某种现象、事物、对象相联系,表现出一定的态度倾向性,具有稳定性和清晰性,通常还会表现出热情和愉悦。第四个等级是价值体系化,指学生能将各种价值标准加以分析比较和系统化,建立起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并对之进行判断,开始形成人生观,从而达到较高水平的价值内化。最高等级是性格化,指学生通过长期的情感内化,不断有目的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价值标准成为自己性格的重要且稳定的组成部分,进而确定人生观和世界观,是最高水平的价值内化。此理论提出的“递进式情感教学目标达成”模式的思想,不管是在情感教学评测实践还是情感教学评测的理论探索中都发挥了基石作用。在高职教学中,知识常是以一种感性的方式呈现,而非高度抽象的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与高职学生的认知模式和需求相对应:高职学生常需循序渐进地固化知识。所以,在制定高职情感教学评测目标时,教师应遵循布卢姆情感分类理论中有关“递进式情感教学目标达成”的核心思想,总体目标设定应有阶段性框架,不同的教学时段,制定适宜目标。比如,教师在预设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程度(情感教学)的教学目标时,在初始阶段,可以询问学生对课程的接受程度,在最后,询问学生对其的热爱程度。第二个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框架由我国学者卢家楣提出。他基于教学心理学基本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及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三维度四层次的情感目标分类。这三个维度产生于教学活动中情感因素的三大情感源点(教材、教师、学生)和三大情感信息回路所确立的三条情感教学原则:乐情原则、冶情原则和融情原则。同时,为了更好地反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情感发展的过程,他在上述三个维度上分别划分出反映不同内化程度的层次,并用相应的术语加以标定。在乐情度上,逐步内化的四个层次为接受、反应、兴趣、热爱;在冶情度上,逐步内化的四个层次为感受、感动、感悟、感化;在融情度上,四个层次为互动、互悦、互纳、互爱[2]。这个理论精准地提示出情感教学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关系,而这些要素对情感教学评测至关重要。值得注意的是,高职教学知识的传授常是以观摩学习的方式进行,更依赖于师、生、教具的互动。所以,由探索教学要素互动性中的情感因素而提出的乐情原则、冶情原则和融情原则,非常适用于高职教学情感教学评价目标的设定。高职教师在设定目标时,目标内容应包含以上三大原则的题目。以高职机械操作课为例,题目应包括学生对课程本身的喜欢与探索程度(乐情度);学生对设备仪器的操作知识重要性及价值性的认识(冶情度);学生是否在课堂上乐于与老师进行教学活动(融情度)等条目。第三个框架由朱小蔓提出,她以关系构件的方法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的理论框架。这些关系主要指个人在世界中的基本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操作对象、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这五个不同的方面[3]。这一理论的提出,揭示了情感教学以人为本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在高职教学中,学生实践体验性教学活动常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形式。所以,在高职情感教学的评价目标的制定中,应使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估询问方式。比如,在机械操作课程中,询问“你在操作这一仪器时,感觉到哪些乐趣”等问题。理解了这些理论对高职情感教学目标制定的作用后,高职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所教课程内容需求,设定出一个以学生感受性为评价主体,包括与乐情、冶情和融情原则有关条目的阶段性情感目标。

二、情感教学测评方法框架与高职情感教学评测的实现

基于不同教学阶段所产生的不同类别的情感教学测评,常需选择最优化的评测形式。在诊断性阶段,常用开放式问卷进行评估,问题常是通用性问题。高职教师可以直接参阅其他中高等教育教学中的相关问卷,询问如学生对课程是否有兴趣、觉得课程是否重要等。在形成性阶段,以形成性测评问卷及行为观测法为主。形成性问卷有两大核心特点,一是问卷一般是准则参照测验,而不是常模参照测验;二是其测量的目标是一个按等级层次排列的连续体,即存在渐进的等级模式。在高职教学实践中,教师需根据已确认的情感目标,编写出相应的题项,进而制作出课堂等级评估问卷。行为观测法主要是指通过学生即时的表现,推测他们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教学现实达成情况。这一方法的量化主要通过学生行为事件的标准量化而实现。比如,在高职教学的实践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非特意流落出对目的、抱负、态度、兴趣、情感与信念的表述内容与倾向来判断课堂情感教学的即时效果。在终极测评阶段常用方法有考试法、作品法等。考试法是指通过考试的形式利用有关考察情感目标的题目测量学生们是否真正体验和内化了相关的情感内容。比如,在高职思想政治类考试中要求学生对课文文本中的段落进行主观上的情感描述。通过这些描述(定性的)来评估学生是否真正实现了相关情感目标的内化与性格化。作品法是指让学生结合本人在某一阶段学习的内容进行相关的作品创造。比如,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了视频媒体制作后,要求学生制作一段视频并对其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可从作品和对应的评价内容上,了解学生所具有的情绪感受和内在情感,从而评估教学中情感教学目标的终极性达成情况。总之,在情感教学评测达成中,高职教师应在不同阶段,选择以上所述的最优化手段,考察在符合相关理论要求及自身教学内容的情感教学目标。

三、远程网络高职教学中的情感目标评测达成新手段

近年来,网络远程教学已成一个重要的、新兴的教学活动情境。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网络远程教学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因为,师生的交流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不能达成面对面交流所拥有的即时互动性。所以,如何实现网络学习情景下的情感教学目标达成,成为一个需克服的教学技术难点。如何实现网络课程的情感目标测评,已成为当下情感教学目标评测研究的新热点。近期,西方学者通过对理论的探究及实践的摸索提出了两大方案。一个是通过建立一种在线同步课堂讨论模式,让老师时刻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的进展情况和实践情感体验。主要是通过教师主观评价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了课程以及学生对于学习内容自发的情感是怎样的[4]。这一方法基本能达成教师对教学中的情感目标达成进行测评的要求。另一个方法是通过网络摄像头,时时捕捉学生面孔,然后电脑通过自动分析学生面孔所展现的表情是否与预期教学情感目标相一致,从而比较直接得提供给教师有关情感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反馈[5]。相对于前者,这一方法具有更高的时效性。在高职教学中,教师也应充分应用电气化教学资源,在得到学校相关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建立有效的情感教学评估系统,如视频观测系统及网络在线互动系统。

四、结语

篇11

关键词:PHP程序设计技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0-0211-03

作者简介:黄治坤(1981-),男,硕士,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职业技术教育。

0引言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同时世界权威网站排名Alexa的调查报告中显示,中文网站500强当中,采用PHP技术的占到394家。

为了更好地适应相关企业的发展以及拓宽学生就业层面,很多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PHP程序设计技术》这门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是为了让学生有一定的PHP项目开发实战经验,以及学生能够很快地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和满足相应岗位的职业要求,但是传统的考试形式重理论、偏识记、轻实践、淡应用,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要求,那么该课程的考核必须在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以及考试形式上要更加确切地贴近企业实际项目的要求、部署与实施。本文以《PHP程序设计技术》课程为例,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考试进行探讨与改革。

1课程设计

1.1课程介绍

PHP是HypertextPreprocessor(超文本预处理器)的缩写,它是一种开源、跨平台、嵌入式的服务器端执行的动态网页开发语言。《PHP程序设计技术》课程采用的是基于工作过程、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多媒体教室、实验室为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软硬件保障,并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更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

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目标是培养与锻炼学生搭建PHP开发环境、PHP程序设计能力、使用与管理MySQL数据库的能力以及掌握动态网站项目的设计流程、编程技术与实际项目开发能力。课程具体目标见图1所示。

1.2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指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任务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如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

按照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来实现学习的课程设计原则,该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设计了3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依照循序渐进、能力逐层递进的关系进行设计。第一个学习情境是以教师主讲为主,重点介绍基础语法;第二个学习情境以教师协助串讲为辅,以调动学生的自学与动手能力为主;第三个学习情境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自由发挥。

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习情境,见表1所示。

表2以一个学习情境为例,对教学组织与实施进行解析。

学生在每一个学习情境任务中,通过自主学习,及参加讨论、决策、行动的整个工作过程,来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和新经验,同时提高解决问题和交流协作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再学习的能力。

2课程考试改革

社会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教育,而教育更离不开考试,考试俨然已经成为实施教育的一种手段。传统的考试形式发展至今,已经存在以下弊端:①传统的考试形式重理论、偏识记、轻实践、淡应用,是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直接原因;②传统的应试考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③传统的考试形式过于单一化,无法全面检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教学目标。

那么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下,必须更新考试观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以及职业发展为新的切入点,建立新型的考试形式。

2.1考试原则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结合上述说明及《PHP程序设计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建立本课程的考试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以职业活动为考核素材。

2.2考试方法

从知识和实践两个层面入手,改革课程考试与成绩评价体系,重在职业能力(包括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的考核。课程期末综合成绩由理论、实践、综合答辩3个方面组成。

(1)方案一:学生在每个学习情境结束时,都会完成相应的PHP项目开发,并提交学习报告、分析报告以及最终的项目文档。

按照学习情境1:权值30%;情境2:权值30%;情境3:权值40%,每个学习情境按照工作学习过程50%、交流展示25%、工作小结25%进行综合成绩评定,具体见表3所示。

(2)方案二:在学期末,给出5~6个实际的企业项目案例,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讨、共同学习,最终完成各自项目的开发,并形成工作文档。最后让小组成员进行项目演示与讲解,具体内容包括项目的构思、设计的思路、采用的技术、创新等。综合成绩评定按照表4给定。

3结语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综合素质与社会能力的综合考核。

新型的课程考试方案杜绝了期末考试以一张试卷决

定学生学习成绩的现象,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创造性;对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两个环节中的经验和问题也起到了很好的总结作用;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3个方面,都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考试形式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吴倩倩.《PHP网站开发》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J].软件导刊,2010(1).

[2]李玉振,陈鑫.PHP技术在网站建设中的应用[J].硅谷,2009(15).

篇12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改革;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100-01

高中政治教学改革过程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首先,教师的引导作用难以体现。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教师一直处于课堂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实施教学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重心发生了极大地转变,侧重于对学生的自主性的考核,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且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从而使得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无法准确把握政治思想、政治理论,偏离了正常的学习轨道;其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十分单一。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尽管高中政治教师都在积极推动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将考试分数主要的考核方法,从而在无形中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最后,学生实践运用能力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对实践过程的指导,仍旧单纯的进行理论教学,造成课堂与生活的严重脱节。同时,学生主要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违背了时展要求。就些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需要加以解决,才能切实提升高中政治教学的效果。

一、合理引Ы萄Ч程,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

高中政治教材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不能采用灌溉式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完全脱离教学课堂,应该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一方面,教师必须要合理引导教学过程,坚持主导地位不放松,有意识带领学生突破重难点,强化思想认识。在对考题进行设计时,应该紧紧围绕教学任务,突出重难点,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展开自主探究活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放任学生的课堂行为,应该及时抛出自学线索,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及时的点拨,合理掌握整个教学节奏,有意识的渗透教学任务和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合理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政治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能以积极主动地姿态投入到学习中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过程中,政治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从生活实际入手,积极引入时政新闻、历史典范,将学生带入到既定的教学情境中来,采用启发式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教师也应该有意识的构建一个清晰明确的教学框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对主观和客观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时,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简述对这些观点的理解。在举例说明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进入到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激感上的共鸣。教师通过对这些生活感悟的总结,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能够在和谐良好的氛围中,掌握课本内容。

三、丰富教学评改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阶段,教师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传统的考试方式已经脱离了新课标的要求,在实际教学过中,必须要丰富教学评改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试分数只是一个考核的方面,并不代表学生的全部能力。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角度,从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扬长避短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增强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手段,打破考试的束缚作用。比如通过调查实践报告、实践论文等方式,从多种维度来考核学生,注重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四、强化教师的技能训练,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践行者,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重要使命,其教学能力直接关系着最终的教学效率。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更是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一方面,教育部门必须要重视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考核,根据其对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程度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价,及时淘汰不合格的教师;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应该积极加强与同伴之间的沟通交流,充分利用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研讨活动平台,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扬长避短,积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同时,及时把握教学新形式,以新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教学活动。

五、重视知识的归纳整理,建立系统性的学习体系

高中政治课本中,涉及到的知识内容是比较繁琐的,所以教师必须要注重对这些内容的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性的学习框架。可以从课本中结构和形式相近的知识点入手,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使得学生及时疏通存在的问题,触类旁通,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建立符合自身学习特点的政治知识体系,提升知识整体把握能力。此外,文科的综合考试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占据重要的比例,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是十分严格的。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突破政治学科的束缚,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 慧;;浅谈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能力的培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6期

篇13

当今世界是个人才竞争的世界,;

摘要:针对一些高职院校忽视公共基础课的情况,指出要顺利地完成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简述了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状况,分析了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合格的高职生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教学中如何改革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同时与张新德老师就高职数学教育价值的某些观点进行了探讨,认为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的重视要适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作用;改革;重视:适度

笔者拜读了刊登于《职教论坛》(2005年12月号下)张新德老师的《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及数学价值的思考》一文,有所感触。笔者均为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对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公共基础课的作用及教学改革也有一些体会,也想就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谈点认识,同时与张新德老师就高职数学教育的某些观点进行商榷。

一、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状况简述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教育部这一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培养目标。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但由于起步较晚和定位不准确,目前在诸如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教材的内容上有的采用的是本科压缩饼干型,有的是借用普通专科型,有的是本科、专科、中专的拼凑、剪贴型。它们共同缺陷之一是不能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要求来选用适当教材。同时,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实践性教学。

但这在另一方面又出现忽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问题,尤其是存在着专业课、实践教学课挤占公共基础课,学生不重视公共基础课的现象。并且受社会传统思想影响,专业设置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还有人认为只要专业过硬,公共基础课学不学都无所谓。其结果是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单薄、人文素养缺乏,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面对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出现的这一问题,许多企业都感到困惑:高职院校好像是在为我们培养一个个“机器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也曾指出,“现在,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成熟,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时候,已经有意识地以就业为导向。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在大部分院校中却‘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一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片面理解,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过窄、文化底蕴薄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因此,肩负教育职能的高职院校有责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而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职公共基础课的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是个人才竞争的世界,人才的竞争不仅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这些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科学家爱因斯坦尖锐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也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可见,只有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充分重视公共基础课、人文课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由哲学、法律、语文、外语、体育、数学和计算机等课程组成。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所体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共基础课作为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公共基础课是学习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是现代社会中学习和掌握其它学科知识的必备文化。高职教育虽然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学生要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或服务技术,就必须在已有高中阶段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基础知识。况且,我国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综合素质相对薄弱,更需加强公共基础课的学习。

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安排是为了满足高职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张新德老师在文章中谈到“数学是培养人的科学思维能力的一种最好的训练。”并例举出四川大学曹广福的话:“一个大学生未来成就如何,关键要看他的数学修养达到何种程度。”笔者认为此观点片面,且有王婆卖瓜之嫌。数学尽管在培养人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严密的推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哲学的抽象思维、法律的逻辑思维难道不也是科学思维吗?学习这些课程不也是“最好的训练”吗?中国历史上一些大有成就者数学修养就不高,例如。在高职中,数学训练重要,但也只是思维训练的一个方面。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迅速,职业和岗位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一个人终生只从事一项工作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个人无法预知自己将来从事何种工作,如果只掌握一门相对固定岗位的专业技能,必然会使专业过窄,职业知识和能力受限,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因此学好基础课,是将来转岗、创业立业的前提条件。高职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只能作为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所以教学必须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次,高职教育除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外,还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是指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的个体能力,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种孤立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职业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而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要精选必需的社会知识、心理学知识,把人文社会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

最后,加强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还是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写的报告中提出的未来教育发展的“四大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2005年11月国务院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我国现阶段,大学生个人主义倾向严重,诚信缺乏,协作精神差,国家和集体观念淡漠,……但同时他们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尤其是人文课,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具有民族观念、大局意识等政治思想素质;诚信、敬业、团队、勤奋等职业道德。

三、浅议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改革

在短短的二三年高职教育时间内.既要完成一定量的公共基础课、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又要完成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任务十分艰巨。要顺利达到高职教育目标,就必须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而高职公共基础课由于涉及面广.学时多(一般占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又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培养和今后工作的基本能力,它的改革就显得重要又困难。那么,公共基础课教学应如何改革呢?

第一,教学内容定位要科学。传统的高职课程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确定课程内容、组织课程体系。打开高职教材,似乎遍布“知识点”,从抽象的概念到严密的理论体系,但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知识,使学生觉得进了大学就要进行深奥的理论研究。而这些枯燥的理论在教学中,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上课没兴趣,只是考前死记硬背,教学效果较差。

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校不可能也无法给予学生所有基础性的知识,那么,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应科学定位。首先就必须大胆地对课本内容进行删减整合。目前的公共基础课教材.内容大都是本科教材的翻版,注重理论的体系.同时内容庞杂。这就需要我们明确高职的基础理论不要求学生掌握严谨的学科理论,完整的学科体系,而是掌握的理论知识线条要粗,所以在教学中要大胆删去“偏、难、杂”的理论知识,保留必需的基础知识,但知识面应当宽泛一些。其次要注意把握“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共基础课.它的主要功能不是单纯为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服务,所以对学生需掌握的理论知识.要按照“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来选定。对公共基础课理论的“必需和够用”的原则如果把握不准,在实际教学中要么偏难,要么偏易,会造成学生难以适应。笔者认为,“必需”,是指知识的讲授和学习能够满足专业和职业能力的需要,而不是像本科教育那样,立足打好深厚基础;“够用”,是不再追求学科体系逻辑严密性,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再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既注重知识的获得又兼顾学生素质的培养。例如语文课.要在增强学生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做人”道理。在众多优秀作品中,选择既有艺术性又最能呼唤良知、给人以生命启迪的作品。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除了使学生了解文学知识,感受人事景物形象外,更要让学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张新德老师在文章中谈到,高职院校“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忘记了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想给学生‘有用’的东西,把数学知识的体系搞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似是而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根本得不到严格的训练。”高职院校中三年制的高等数学课时一般在180至220学时,约占总课时的6%左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学好完整的数学知识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如果哲学课、语文课、英语课等都提出如此要求,高职院校又如何培养出具有高等技术应用性的专门人才呢?笔者认为,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并要求再增加课时,对高职的任何一门公共基础课来说,都是不现实的。加强高职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可能更应重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因材施教。例如方法上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办兴趣班等),一般培养与特殊培养相结合。

第二.把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公共基础课要体现“基本素质和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构建上,依据的不是学科理论知识体系,而是高职生应具备的能力体系。对于公共基础课,理论知识应通俗、浅显,减少理论的推导方面的内容,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即结合实际应用多,突出知识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注重提高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利用数学知识逻辑性强、推理严谨、定量精确等特点,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基础能力(如观察想象能力、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等)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第三,改革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传统的“灌输式”、“讲稿+粉笔十黑板”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以教师为主体,把学生当“容器”,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成了抽象的、晦涩的说教,加上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现大部分学生对公共基础课厌学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进行改革。

首先,要调整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要在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探讨,以造就具有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其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和综合,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和思路。

再次,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使用,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

最后,要改革考试方式方法。传统的考试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对教学效果的多层面的评价,因此考核的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改革后的考试方法应坚持开卷、闭卷相结合,口试、笔试相结合,还可以有答辩等多种形式;考试题以分析应用型为主,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哲学、法律课程的考试中,考试内容、方式就要能反映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体现出高职的特色。

总之,我们认为,对高职的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但又不可强调过头,要适度,课程的设置,调整,改革要受高职培养目标制约,为高职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智.以人为本,探索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研究,2005,(5).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3]王浪,凌-Z-.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3J12).

[4]谢苗枫.高职,如何才能“高质”[N],南方日报,2003-11-21.

[5]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N],潇湘晨报,2005-12-12,http//www.xxcb.com.cn.

[6]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N],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10页,

篇14

众所周知,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训练则是培养自学能力“授人于渔”的重要环节。

化学阅读和文学阅读有基本相似的方面,但也有其领域特点,化学阅读是一种从辨认文字、化学用语和仪器装置等图表中,进行思考了解其中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心智技能,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全过程的初级阶段。因此,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不仅是提高获取信息的“量”的手段,更是提高“质”的重要途径。如果能成功地培养学生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中学化学的教学则可大大地优化减少了。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对于阅读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贯穿应用,从以下五个方面略作浅谈。

1、针对性的课前自读

新授课课前自读是学生的自学阶段,就是学生的课前预习,学生往往缺乏自学的自觉性、主动性,读书的方法掌握甚少,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不能认为既然是自读,便放任自流,而要注重指导自学方法,促成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教师的预习指导要精心设计预习提纲,在预习提纲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比如《离子反应》一节预习时提出:a、同浓度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导电能力为什么比醋酸溶液和氨水的强?b、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c、通常哪些类的物质属于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d、从微观的角度认识Na2C03溶液中含有哪些微粒?e、Na2C03溶液与CaClz溶液的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和什么的反应?f、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有哪些?哪些物质的化学式拆成离子的形式,哪些物质应该保留化学式?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在预习提纲中还备有一些与本课知识点密切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解答,然后及时收集学生预习情况的信息反馈,摸清学生哪些地方存在薄弱环节,有什么疑难问题需要解决,以便教师课堂讲解时有的放矢,集中力量去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解释疑点,弥补漏点。例如《离子反应》中,学生在物质化学式的拆留方面不够清楚,含原子团的物质的化学式拆成离子的方法不清晰,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就通过多举例子和练习让学生领悟到注意事项和易错点和书写技巧,课堂测试效果很好。

2、理解性的课堂导读

课堂导读是学生通过课前自读,了解知识需要的基础上,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阅读、研讨深思,进而领悟重要知识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所授内容多是自学不能理解或者需要重锤击打的知识,所以教师的指导作用优为重要,但不能理解为教师一味地讲,而应该像“向导”一样,引导学生选择捷径走向“目标”,例如《离子反应》教学中,教材【信息提示】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2:把溶于水且完全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的形式,我和学生一起读过后就引领学生明确溶于水且完全电离的物质就是指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由于受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会出现思路“阻塞”的情况,这时候,教师要及时点拨正确引导,使他们茅塞顿开,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导读时,要注意处理好“导”与“读”的关系,教师引导思考的同时,要注意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反复咏读,让他们在读中求思,思中求悟,这一过程应该是教师“引”学生“走”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有方,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化合价》一节中,在导读第一节引入化合价的定义时,我就放置了以下问题:a、为什么氯化氢、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中反应物的原子个数比值都是1:1b、什么决定了原子相化合形成化合物时必须有怎样的关系?c、化合价这种性质由原子的什么来决定?d、化合价的定义中的注意要点有哪些?学生通过阅读再进行研究讨论,然后我再就回答问题中的不当之处、关键之处加以指明。这样化合价概念就初步的解决了。教师的“导”多采用精心设疑,适时点透,启发教学的方式进行。此种教学活动能够把教师――书本――学生三方面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教学效果收益较好,而课堂气氛又活跃,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分析性的习题精读

对于考查学生知识巩固和能力的习题,只有通过阅读,正确理解了题意,才能成功地进行解答。习题是根据化学原理,对实验、化工生产等实际问题进行抽象概括而编制的。习题都要说清要求干什么事以及干这些事所需要的条件,甚至还说明一些毫无关系的条件。这样,你应必须具备选择有用条件的能力。拿到一道题能不能读“懂”,就显得特别重要。这里所说的懂不是一般层次以上的懂,除了能找到关键字、词、句以及能对一道题划分出层次,理顺关系外,还必须联想、迁移相应的知识以及应用每个条件的先后顺序,并且还要掌握各个条件之间的交汇点。这就是能力层次上的阅读,在训练时,强调学生遇到题不要急于动手,应先有目的地阅读,阅读方法是:弄清有几个条件,并联想相应的概念、原理、画出思路图,使理解思路条理清晰,有的同学解题速度慢,准确性差,其原因是除了运算能力不到位外,更主要的是审题时走神,别人读一遍就懂了,而自己需要读好几遍,训练时可采用复述题意及题设条件,简述有关的知识,简述思路等,多次练习,即可得到相应的提高。例如2011年江苏化学高考试题的第16题16.(12分)以硫铁矿(主要成分为FeS2)为原料制备氯化铁晶体(FeCl3・6H20)的工艺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定条件下,SO2转化为SO3的反应为2SO2(g)+O2(g)2SO3(g),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过量的与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酸溶及后续过程中均需保持盐酸过量,其目的是、 。

(3)通氯气氧化后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该过程产生的尾气可用碱溶液吸收,为其中污染空气的气体为(写化学)。该题第(1)问中过量的与溶液反应,“过量”应重读,而且引导学生思考向溶液反应中缓缓通入气体直至过量先后发生了什么反应,最终产物是什么?第(2)问中“酸溶”过程溶了什么,生成了什么微粒,该微粒有什么性质与盐酸有关?第(3)问中通氯气氧化Fe2+时氯气的量有什么要求,为什么?第(2)问中所提到的过量的盐酸最后去了哪儿?通过我这样的分析性的导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明晰了问题的解决要点和方法了,并且在紧接着以同类的练习让学生细细体会和领悟读题的着力点和思维的发散方法,学生的分析联想能力,综合学习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4、系统性的复习通读

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的遗忘率最高的时间是在初步掌握知识后的那一段时间。因此,学完一章后应指导学生将所学内容读一遍,在阅读中理顺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网链,化繁为简,化厚为薄,并以条目、表格、图示等形式将单元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搞清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即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又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牢固记忆,防止知识的负迁移。

5、重点性考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