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商业模式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商业模式 价值 关键因素
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普及促使人们开始思考除了产品生产和服务能够提供商业价值之外的其他获取方式,商业模式概念也随之应运而生,并且首先受到实践界对商业模式的追捧。埃森哲(Accenture)在就“公司创造和获取价值的核心逻辑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对40家美国公司70位高管进行访谈时发现,他们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商业模式(Linder和Cantrell,2000)。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在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这促使了学术界对商业模式开始进行大量研究。正因为如此,本文围绕苹果公司的案例深入分析商业模式对于企业价值的重要性以及商业模式如何创新使企业获得价值。
一、商业模式与企业价值
(一)商业模式是什么
商业模式涵盖了企业做什么、如何做、如何实现赢利等问题,实质上是商业规律在经营活动中的应用,它包含了企业从获取资源、组织生产、营销产品、售后服务到研究开发、合作关系、客户关系、获得收入途径等几乎一切企业活动。PaulTinuners(1995)认为,商业模式可以看作是由产品流、服务流和信息流构成的一个流程系统。之后Wikipedia又提出,商业模式是企业(a business)为了创造收入(revenue)和利润(profit)的方式与方法。Mitehell和Coles(2004)两位咨询师把商业模式定义为“7W”即:一个组织在何时(when)、何地(where)、为何(why)、如何(how)和多大程度(how much)地为谁(who)提供什么样(what)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断开发新的资源以满足这些的一种组合。哈佛商学院的教学参考资料上定义商业模式是“企业赢利所需采用核心业务来进行决策与平衡”。 我国清华大学雷家X教授概括出商业模式的定义认为一个企业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在一个包含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商业流程的特定环境中将商品和服务提供给需求方,并收回投资、获取利润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所谓商业模式,它是指为了能够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当今是一个由速度和差异化决定的社会,独具特色的商业模式必将成为一个企业为了寻找生存和发展机会的最佳手段。找到并能够正确选择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商业模式必然有助于企业的成功发展。
(二)企业价值的概述
企业价值可以是一种价值理念,反映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让自身价值在市场中得到认可,从而会不断寻求价值增值的途径,并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战略目标从事各项经营活动;企业价值也可以表示为一种具体指标,如企业总资产价值、股权价值、公司价值等,用来衡量企业在某种市场状态时的价值量大小;可以表述为社会价值,来描述企业创造的社会财富、带动的就业、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等。
但就其实质来说,企业价值其实是企业的一种价值属性,它的功能是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贡献值。因此,企业价值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不同主体对企业价值的认识不同,同样研究者研究和分析企业价值站的角度不同,对其内涵的理解和衡量标准就会不一样。
二、商业模式创新在企业价值中的重要性
在谈论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这个问题上,本文将以大家熟知的苹果公司作为案例来充分的剖析这一点。2010年5月份26日,美国发生了一件大事。那一天,苹果公司以2213.6亿美元的市值,一举超越了微软公司,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科技公司。2003年初,苹果公司的市值也不过60亿美元左右。一家大公司,在短短7年之内,市值增加了近40倍,如果说这是一个企业史上的奇迹,估计没人会反对这一观点。为什么苹果公司的市值飙升?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顾苹果公司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做了什么。
在苹果公司岌岌可危,市值不到40亿美元的时候,乔布斯再次回到了他亲手创立的苹果。乔布斯回到苹果所做的首先一件事情就是重塑了苹果的设计文化,推出了iMac,让苹果电脑重新定位在“酷品牌”。但当时的资本市场并未对乔布斯的举动做出反响,iMac和以前的苹果产品一样,使用者仍局限在所谓的“非主流”。 之后,乔布斯为了进入音乐播放器市场推出了后来创造了奇迹的iPod。不过,当时的这一举动并同样没有受到资本市场的欢迎。因为它既不是最早推出数字音乐播放器的公司,同时一家名为Best Data的公司也推出了一款新的产品,产品性能优良,既可方便携带,外观上也新颖时尚,而苹果公司推出的iPod,在各方面也并无太多优势之处。一直到2003年,苹果公司的用户主要还是大部分局限在“非主流”用户。尽管大家都知道到苹果的产品性能很好,但大多数的人不愿花如此高昂的价格去购买。就在2003年,苹果推出历史上最具革命性创新的产品――iTunes,它推动了苹果市值的快速飙升。可惜的是,苹果的成功中大家都恰恰低估了它的价值。最初,iTunes只是一个用于iPod产品的音乐管理软件。而现在,它已然成为苹果终端的管理平台,无论是iPod、iPhone还是iPad,都是通过iTunes来管理的。iTunes是苹果的创新枢纽。不夸张的讲,没有iTunes的产生,就不会有之后iPhone和iPad这样创新性的产品出现。
iTunes为什么会如此重要?因为iTunes并不仅仅是大家所认为的一款软件产品,它的出现标志着苹果公司转型的开始。iTunes出现之前,苹果只生产实体产品,尽管它所生产的产品非常不错,但与其它同等品牌生产的产品比较,它的产品同样是可以被替代的。然而iTunes改变了这种状况,因为iTunes的出现,让苹果公司开始打开音乐市场,不再是仅仅依靠卖产品赚钱,同样可以依靠卖音乐来赚钱。不过3年,iPod + iTunes组合就为苹果公司带来了近100亿美元的收益。 ITunes受到了来自用户和合作伙伴等更多人的支持。因为iTunes的存在,能够让更多喜欢音乐的人去轻松找到好音质的正版音乐,从而大大增加了iPod的销售量,也让ipod与其它品牌的播放器产生了很大的不同,迅速的占领近90%的市场。iTunes同样也受到唱片公司的欢迎,Itunes的出现似给唱片公司带来了福音,来解决他们面对泛滥成灾的音乐盗版无能为力的现状。最高兴的仍属苹果公司,它不仅能够靠销售iPod赚钱,iTunes同样让它赚音乐的钱。
随后,苹果在2007年了首款iPhone智能手机,掀起了一场智能手机的变革。Iphone手机除了产品本身的设计创新外,并将iTunes+iPod组合中的技术进行了引用,在2008年推出了App Store软件,与iTunes相对接。iPhone + App Store的组合,使苹果公司占据了手机市场的主导地位。在2010年,苹果公司又一次成功了iPad产品。这款新产品所采用的操作系统与iPhone同样,看起来像是一个放大版的iPhone,应用软件方面也是沿用的iPhone + App Store的模式。尽管这款产品遭受外界的质疑,但同样得到了“苹果粉”的追捧,销量同样可观。
在说了那么多众所周知的事实之后,我们再来谈苹果在商业模式的创新。因为正是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才会有苹果脱胎换骨的变化,商业模式的创新远远超越了其在产品创新方面的意义。可见,商业模式的创新对于企业价值增值的重要性。
三、如何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
商业模式的创新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进行呢?
正如苹果公司所做的那样,第一就是知道顾客需要什么。管理大师德鲁克讲过:“企业的目的不在自身,应当存在于企业本身之外,必须存在于社会之中,这就是造就顾客。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决定企业生产什么,企业是否能够取得好的业绩。由于顾客的需求总是潜在的,企业的功能就是通过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从而激发顾客的这样潜在需求。”
关键词:农业要素集中化;规模经济;C-D生产函数
一、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农业要素集中化提出符合时代要求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业发展从此走上快车道。经过了30年的推广和实施,其弊端日益显露。因此在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扩展的新形势下,这种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我们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新的体制呼之欲出。
而其根源在于现有体制下,本来有限的农业生产要素不能很好地集中起来,发挥规模效应,不能更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潜力。
(二)农业要素集中化所带来的规模经济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目前经济学领域关于规模经济推动农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理论,一是马克思关于农业大生产、小生产问题的基本论述,即小农生产方式是落后的,归结起来,是注定要灭亡的;农业生产中的大生产优于小生产,并将排挤和取代小生产。二是西方经济学中马歇尔和保罗・A・萨缪尔森关于规模经济理论,其中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谈到“大规模生产的利益在工业上表现得最为清楚;大工厂的利益在于:专门机构的使用与改革、采购与销售、专门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划分”。并且马歇尔还论述了规模经济形成的两种途径,即依赖于个别企业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组织和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和依赖于多个企业之间因合理的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等所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把劳动力、市场、土地、技术、资本等要素的集中化,可以产生农业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通过要素集中,可以实现某一农业生产单位的“内部规模经济”和一个大规模的农业地区的“外部规模经济”。
二、C-D生产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本文将借用C-D生产函数建立计量模型,力求从客观和科学角度论证该结论,并且结合河南商丘市的农业调研数据进一步说明农业要素集中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模型建模思路及其形式
基于用定量的方法分析农业要素集中化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的可能性,通过收集的时间序列数据来,建立合适的生产函数模型,用数学公式对现实发生的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与产出量之间的技术关系进行拟合。
我们采选的是关于生产函数模型中的多要素C-D模型(生产函数的概念首先由美国数学家Charles Cobb和经济学家Paul Dauglass于1928年提出),模型假设劳动Lab,资本K,技术A,土地L,则产出Y与以上的各类要素的组合关系可以用如下形式的模型描述:Y=ALabLKKLT,根据要素的产出弹性的定义,可以推出E■=■・■=Al Lab■K■L■■=l,E■=■・■=k,E■=■・■=t,即参数l,k,t分别是劳动,资本,土地的产出弹性,那么有产出弹性的经济含义,应该有0≤l≤1,0≤k≤1,0≤t≤1,在其中如果l+k+t显著接近1,即参数满足近似一阶齐次性,也就是认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呈现规模报酬不变的状态,因为A(λK)K(λLab)L(λL)T=Aλl+k+tLabLKKLT=λALabLKKLT即当资本,劳动,土地的数量同时增加λ倍,产出量也增加λ倍;同理如果l+k+t显著小于1,认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呈现规模报酬递减的状态;反之,则可以认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状态。
(二)C-D生产函数模型应用于商丘市农业要素集中化的实证检验
1、检验对象。商丘市是国家著名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被国务院定为“全国农村流通体制改革试验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并成为河南省三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因此笔者选择商丘市作为此次实证检验的对象。
2、检验步骤。由于原始数据比较冗杂,本文将采用统一单位、等权加权的方法,即对于同一类型的不同单位的数据,统一换算。如这次对农业资本的加总过程中,我们通过查询国家的相关规定,将农村用电量(0.6元/每千瓦时),机电灌溉面积(国家规定农业机电灌溉投入为2元/亩)等原始数据经过处理后换算成具体金额,而农业机械等数据则是在咨询商丘市农业局相关人员的前提下,耕作机械按5000元/台,每台扣除700元的国家财政补贴,收割机械则按15000元/台记入资产总额中,最后关于资产投入总额的计算则采用农机,农业基础设施,政府农业投资3部分等权加权的方法计算出农业资产总额。加工后的可用于下一步模型分析的数据如表1所示:
根据C-D生产函数模型:
Y=A0eλtKαLβLabμ
其中Y表示农业生产总值(亿元),A0表示2002年科学技术水平,λ表示科技进步速度,K表示农业投入资本总额(亿元),Lab表示劳动力(万人),L表示农业耕作面积(万亩),对模型先进性对数化,Log(Y)=Log(A0)+λt+αLog(K)+βLog(L)+μLog(Lab)
由对数化后的模型可以看出,A0表示2002年科学技术水平,λ表示科技进步速度,A0为一常数,而λ同样可以通过2002年到2007年期间的农业科技贡献率求出商丘市农业科技进步的速率,因而二者在模型中都为常数,在运用Eviews进行回归分析时,用常数C来代表A0与λ,但这并不意味着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不具有推动作用,由后面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常数项C(即原模型中的A0的对数值)的T值与P值都很显著,并且求得的常数系数很大,在将其放入原模型中,我们可以发现,同样的资本,土地,劳动的投入经过科学技术这个乘数效应,其对农业总产值的增加的推动作用都得到显著提升,这也表明科学技术对其他要素具有极强的辐射作用,即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体现在对其他生产要素的强化。
运用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输出结果如表2所示。
由输出结果可以看到,拟合结果的R-squared=0.998961,Adjusted R-squared=0.997403,表明商丘市农业总产值的数值的99.74%的变化可以由农业投入资产合计的对数与劳动力的对数值的变换来解释,同时F-statistic也很大,表明模型总体上拟合的不错。同时我们也可以观察到模型中LOG(L)前面的系数小于0,这显然不符合经济含义,但是结合商丘市的实际状况来看,由于搜集的是商丘市的总体数据,而土地的规模集中经营只存在部分的试点单位,因此总体上并不存在土地的规模经营,拟合效果也就不理想。对此笔者考虑把模型中的土地变量L去掉后再进行回归分析。
把模型中的土地变量剔除后再次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输出结果如表3所示:
回归分析结果的R-squared,Adjusted R-squared,F-statistic均很大,并且变量前的相关系数都为正数,这符合实际经济含义,即商丘市的农业产值随着劳动力和总资本的投入的增加而增加。
此外,从回归结果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变量前的系数α+μ≈1.018>1,即资产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大于1,表明商丘市2002-2007年农业生产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状态,也间接证实商丘市近年来在农业生产要素集中化趋势带动下逐步形成规模效益。
总之,商丘市在已有的土地经营模式下加大对劳动力、资金、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中要素的集中度,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约10%的投入增长带来了农业产值15%的增长,农业要素集中化所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在商丘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也证明了商丘市探索适度规模经营的正确性。
三、结束语
基于上述对商丘市的实证模型分析,结合当代中国国情,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农业集中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本质,形成市场化的价值取向;同时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经营及产业集聚效应,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土地资源规模效应的发挥,也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加快城镇化进程;其产加销一体化的组织结构,既能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的更大增值,又能有效聚集农业资源,有利于促进农业资金、技术、管理的集约,并且其推进过程中可以培育大批农村生产、经营、管理人才,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经营技能和整体素质。归根到底,农业集中化经营能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载体,应作为中国农业转型阶段的重要战略措施加以实施。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华夏出版社,2005.
2、(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Microeconomics[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产业链;合作共赢;制度;契约;价格
中图分类号:F062.9;F426
一、引言
美国移动广告服务商Mobclix的数据显示,截止至2010年10月18日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中应用程序数量已超过30万,该数字包括所有可以提供下载的20.7万个收费应用和9.4万个免费应用软件。Asymco研究机构预测,到2011年6月,苹果App Store应用程序商店预计将达到140亿次下载数量(平均单次价格为0.29美元)。苹果与其SP三七分成,其SP将获得近30亿美元的分成。该案例是移动互联时代合作共赢的典范。“2010移动互联网国际研讨会”上,中国移动前董事长王建宙明确表示,对于中国移动来说,开放与合作是其经营发展的经验。只有开放才能出现尽可能多的创新应用。终端、操作系统以及规范等方面都应朝着开放的路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更需要加强开放与合作,坚持合作共赢。
二、研究综述
在研究综述中,主要就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视角三个方面对相关理论进行了详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理论框架-案例分析-修补理论框架-结论的研究方法与解决移动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四个方面问题。
(一)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研究
Afuah和Tucci(2000),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实质是企业的一种“运作秩序”和“方法”。企业可以依据这种秩序和方法有效利用上下游企业资源,实现价值增值。Voelpel等(2004)指出,商业模式是在了解顾客需求及其变化的基础上,以产品(服务)为载体,配置企业价值创造和传递网络,提高运作效率,放大顾客价值的同时,确保利益相关者受益。
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认识起源于19世纪末,洛克菲勒(Rockefeller)在对交易成本的认识上发现了商业模式创新的秘密,把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公司内以降低交易成本。Amit和Zott(2001)认为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创新的重要土壤,也是价值创造的关键,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主导战略重新定位的驱动力。Magretta(2002)指出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对任何一个成功的组织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Rothman(2001)的研究从侧面支撑了Magretta的观点,他发现,商业模式创新是改变世界的公司经营成果的关键所在。在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方面,欧阳峰和赵红丹(2010)指出,国内外对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主要遵循以下五条路径:探索商业模式创新的秘密、探讨商业模式创新的思路、注重商业模式创新的方法研究、转向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性研究和聚焦于同商业模式评估的结合。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
众多学者探讨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并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动力是企业选择商业模式创新时机和途径的前提。Timmers(1998)、Amit和Zott(2001)等早期研究者认为,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Willemstein等(2007)的研究也证实了企业内部技术的提升是推动生物制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之一。市场竞争与经营危机是迫使企业寻求创新机会的一个重要原动力,也是使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Venkatraman和Henderson(2008)深入研究了压力促进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方式,发现技术和经营方式的变化会给企业带来压力,当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或达到临界点)时,企业就会产生商业模式创新的需求。Linder和Cantrell(2000)的研究表明企业高管的创新精神是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也有一些学者试图系统地解释不同创新动力的作用方式。例如,Mahadevan(2004)从价值创造的角度考察了不同因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从系统视角说明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三)商业模式创新的视角
关键词 商业模式演变 路径依赖
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有相同的能力来利用价值创造中的不同资源,在位企业和后发企业在此方面更有着显著的不同,[1]这与公司在认知上被路径依赖行为限制的范围相关。[2]路径依赖行为意指过去事件的想法指导未来行为和历史性事件,随着时间的过去也意指着持续不变的决策方式。[3]通过对历史背景、天赋资源、偶发性事件和自我加强机制的结合,公司趋向全神贯注于特有路径。[3,4]笔者认为,在商业模式演变的过程中路径依赖会有相当大的影响,但是在位企业和后发企业所展现的结果是不同的。
路径依赖行为将引导在位企业将新技术融入现有的商业模式中,因为这些企业更趋向于安于现状。[2,5]在位企业的意义建构任务将被它现存商业模式中的主导逻辑所约束,因而一个成功建立公司的过滤过程就像排除和公司现有商业模式有本质不同的模式识别过程。相应的,笔者希望在位企业致力于效率、价值创造的主要资源并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演变商业模式从而使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且,在位企业将更有兴趣创造内部互补、在现存产品和服务中导入新技术并在已有合作伙伴的支持下为现有顾客提供服务。[6]因此,在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目标将是促使现有的互补性资产来创造经济效益和增强他们的竞争能力。[7]几种自我增强机制的结合即遵守已经建立的决策规则、使用内部互补性资产、满足现有顾客的期望将驱使在位企业不过于偏离现有的商业模式。植入公司调整过的系统将进一步加强在位商业模式,尤其是在历史上已经看到由于经济重要性和健康及安全考虑政府大规模参与的工业中。
路径依赖不仅限制在位企业,而且随着时间的过去可以使新的商业模式演变。大型公司拥有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宽广多种出发点的巨大资源,并可以让多种商业模式进行实验,同时包含新商业模式的交叉补贴。[5]这可以提高适应最终成为标杆商业模式的机会。[8]因此,如果没有需要立即做明确的选择,商业模式演变需要更长的时间,导致商业模式经过持续很久的周期从而有更丰富的多样性。最终,笔者认为在位者对偶发性事件会相对不受影响,不仅主导思维的认知限制抵抗商业模式的适应过程,而且交叉补贴也会创造财政缓冲来抵御颠覆性事件。
后发企业被路径依赖阻碍的程度更小,因为他们并不面临将新科技融入现有商业模式的认知限制,也因而可以发展全新的商业模式。后发企业在二选一的商业模式下更小程度的受限制,在追求激进商业模式中也可以更灵活。因此,笔者期望这些公司强调创新作为价值创造的主要资源并与一个产业中已经建立的商业模式做根本的分离,基于通过独特方式捆绑新产品和服务吸引非传统伙伴和瞄准新用户。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目标将是利用新合作伙伴的互补性资产来创造独一无二的价值主张,但是商业模式的新奇方面在其自身起着主导逻辑的作用。当后发企业预先进入的经验创造促使相邻产业有关知识的转变机遇的时候,它几乎将成为依赖价值创造新资源的需求,以此来从在位者拉走客户并挑战他们的主导市场地位。[9,10]自我加强机制是那些顾客期望后发企业遵守以创新为基础的商业模式从而相比在位者脱颖而出,对于创新的依赖也暗示后发企业在对他们的商业模式创造合理和让顾客接受时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尤其有限的资源是限制后发企业的主要原因,[11]因而这些企业可以在某一个时间点只追求单一的商业模式而不能在一个较长周期内维持实验。当他们不能选择商业模式的时候这种模式最终将成为标准,他们可能最终不会生存下来。相比之下,在位者一旦了解仍然有转换标准的选择,[8]或者当他们的政治重要性足够大的时候,即使他们的商业模式失败政府也会给予支持。此外,后发企业在寻找切实可行商业模式中更易受到偶发性事件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有益也可以有害。在好的一方面,后发企业可以更容易利用偶发性事件,如危机事件或规则变化,因为他们可以在变化的背景下更灵活的调整他们的商业模式;[12]在坏的一方面,小企业缺乏对付对他们最初商业模式具有颠覆性影响偶发性事件的缓冲带。因此,当后发企业的商业模式可以使用创新作为价值创造的主要资源,这些企业的探索过程也会受到限制,因为他们只可以开发一个商业模式并且更容易受到偶发性事件的影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路径依赖对在位企业和后发企业的商业模式有着各不相同的影响,这起源于主导逻辑的认知约束、互补性资产的角色和偶发性事件的出现这几种因素复杂的相互作用,并且都与企业的路径依赖行为有关。表1概括了笔者深入调查的主要结论。
(作者单位为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王昊(1987―),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Chesbrough,H.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J]. 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354-363.
[2] Chesbrough,H.,Rosenbloom,R.S.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2(11):529-555.
[3] Sydow,J.,Schrey?gg,G.,anizational path dependence:opening the black box[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9(34):689-709.
[4] Garud,R.,Kumaraswamy,A.,Karn?e,P.Path dependence or pathCre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0(47):760-774.
[5] Sosna,M.,Trevinyo-Rodríguez,R.N.,Velamuri,S.R.Businessmodel innovation through trial-and-error learning:the naturhousecase[J]. 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383-407.
[6] Amit,R.,Zott,C.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 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2001(22):493-520.
[7] Teece,D.J.Profiting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mplicationsfor integration,collaboration,licensing and public policy[J]. Research Policy,1986(15) :285-305.
[8] Bayus,B.L.,Agarwal,R.The role of pre-entry experience,entrytiming,and product technology strategies in explaining firm survival[J]. Management Science,2007(53):1887-1902.
[9] Ansari,S.,Krop,P.Incumbent performance in the face of a radicalinnovation:towards a framework for incumbent challenger dynamics[J]. Research Policy,2012(41):1357-1374.
[10] Hockerts,K.,Wüstenhagen,R.Greening Goliaths versus emergingDavids―theorizing about the role of incumbents and new entrantsin sustainable entrepreneurship[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0(25):481-492.
模仿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几乎一切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是在不断模仿基础上创新的。
当年的一个叫Myrice的网站抄袭了网易的商业模式,用个人主页空间来吸引当时的不到600万上网用户。后来因为Myrice看不到商业前景,卖给了Lycos,相反,网易则因为坚信商业模式可以不断完善,可以不断模仿别人的成功经验,可以将别人的模式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独特商业模式,而造就了一个中国首富。
腾讯成功,同样模仿了无数的商业模式,腾讯作为中国今天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同样是在对其他商业模式不断模仿和嫁接中成熟,成长,至今都没有为产业提供原创性的创新产品。几乎都是作为追随者,模仿别人的产品,超越原创者,甚至灭掉原创者。甚至,腾讯公司的标志性符号,那只企鹅的标识,就是完全模仿Linux,几乎可以逼真。
也许有人会觉得模仿别人的商业模式是很丢人的事情,但实际上世界上没有百分百模仿成功的案例,几乎所有成功的模仿都是与其他的商业模式和资源嫁接在一起,都被赋予了全新的形式或内容。
即使是同样的商业模式,也不一定都会取得成功,找到了好的商业模式,不仅仍然需要不断创新,同时还要坚持对其商业价值的执着追求。腾讯坚持模仿新的商业模式为我所用,并将众多商业模式融合为独特的腾讯模式,使腾讯的商业模式不断完善。
据说,有一个人作icq工具比腾讯早了一年,因为没有看到即时通讯商业模式的前景,没有看到即时通讯与其他商业模式嫁接会产生的乘数效应,当时只想在行业内推广,一开始就想收费,不到一年,就彻底退出了这方面的竞争。而腾讯用免费,用商业模式的不断模仿和嫁接,最终获得了成功。
当年王志东时代的新浪也作了一个新浪即时通讯工具“新浪寻呼”,据说当时腾讯由于资金紧张,很想把QQ卖给新浪,但新浪并不认同QQ有多大价值,也因为当时的新浪并没意识到即时通讯工具在互联网中的重要性,没有看上腾讯,自己开发了一个“新浪寻呼”。因为使用和推广的不利,更是因为没有坚信即时通讯的商业价值,新浪寻呼悄无声息,而腾讯的QQ名满天下。这种商业模式的模仿,失败之处,就在于没能坚持,也没有把即时通讯与门户网站的价值加以有效嫁接,没有产生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