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学校智慧教育建设范文

学校智慧教育建设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学校智慧教育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学校智慧教育建设

篇1

关键词: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生成条件;课堂建设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作为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课堂教学改革能否凸显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能否彰显学生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能否突出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主动态度,关系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小学语文课堂中生成教师教学智慧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促进教师教学智慧发展的前提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推广,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平等、和谐、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教师从三尺讲台走进学生,从传道、授业、解惑的长者身份变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交给学生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协助者和促进者;智慧的教师有能力迅速解决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日本学者佐藤学指出:“学习不是授受知识技能的个人活动,而是个体参与知识技能所联结的共同体的实践,是文化共同体的开成与个体成长相辅相成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原本就是“学习共同体”,需要彼此共同承担促进双方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责任。师生关系平等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会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间、生生间的现时演练,这种演练体现出师生间交往互动、共同进步的热情与热诚。教师的教学智慧也即在这演练过程中,得以不断地展示和积淀。

    教学规律的总结积累——促进教师教学智慧发生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随机地机灵处理不可预测的突发状况和偶然事件,这种随机行为实际上就是教师展示出来的教学智慧,教师的教学智慧能化解窘镜,能解决意外难题,保证了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完成。面对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课堂中教师教学智慧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并不说明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是随机的、是没有规律可循的。相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记录且细细体会自己所遭遇过的每一次处理不可预知的教学事件的经历,日积月累,教师一定会从中有所收获的,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师平时越注意对教学规律的总结和积累,越能很好地在课堂中体现教学智慧,比如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规律、教学与发展辩正统一规律的掌握。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统一存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两者相辅相成,离开了智力因素的辅佐,非智力因素就不可能存在,而智力因素的开发,也需要非智力因素的参与。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与发展是相互促进,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同时也须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即知识与技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比如,教师预先给学生们布置作业,可以说明其很重视对学生们智力因素如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就某一论点畅所欲言,说明其有意地对学生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鼓励大家从实际出发,大胆设计,勇于创新。

    课堂情境的建构——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平台

    课堂情境是师生从事课堂教学活动时所必需的教学背景,课堂情境的建构是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环境,它可以充分表现为师生间教与学的状态、情感与情绪交流的方式,以便师生达成共识。良好融洽的课堂教学情境不仅为师生之间在知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互动活跃的课堂情境意味着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的学习氛围、融洽的合作学习方式,它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顺利进行的场所,也是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外部条件,可以有效地激励教师教学智慧的自主发展。

    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需要教师展示其教学智慧,同时,课堂教学情境的建构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

    师生共同构筑教学情境,使课堂迭起,师生彼此引领成长。比如,在讲授《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文中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真实地融入于文中情境;接着,教师根据学生们的认知情况和当时的教学状况,倡导大家进行相关的辩论,这说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到有价值的课堂信息,并加之利用,寻找新的顺应课堂教学的契机。教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构建教学情境,无疑为自身教学智慧的生成筑就了平台。教师从中体会了成就感,收获了幸福感,会激励教师更加富有热情和激情地进行后续的课堂教学活动;这充分彰显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有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懂得智慧性地教学,他们会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适宜的课堂情境中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活跃,才会灵性地进行学习;而教师也会从中收获启发和教育,其教学智慧的价值追求也自然而然地实现于课堂实践中。

    综上,充满教师教学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也就是说,智慧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重视“层次性”和“生成性”;在教学资源的遴选上,重视“针对性”和“发展性”;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注重“合作性”和“开放性”;在设计教学程序时,要尽可能地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小学语文教师重视对学生传授知识、指导认识,关注课堂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的选择,这都是教师教学智慧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彰显。

参考文献:

.isn.net/

篇2

关键词:协同创新 高职高专 多元化 教学团队

一、引言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集,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技能”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是以知识、技术增值为核心,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形式。

多元化是指任何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有所不同的人员的组合,多元化教学团队是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组织形式。是以专业、课程为基础将教学队伍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将该群体作为相对独立的团队进行建设。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就落在优秀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身上。基于“校企行会”的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的建设能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加快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二、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的成员包括高校的专家学者、本校及同类学校的教学名师及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的工程师等。该多元化教学团队承担着教学资源整合与配置、专业设置和调整专业建设与发展,课程开发于实施、教学研究与改革、科学技术研究及科技成果转化、社会培训与服务等职能。是提高高职高专教学质量,提高高职教育对技术进步的反应能力,促进校企协同创新的技术技能的积累。

1.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必然是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实践者。就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而言,普遍缺乏相应的实践工作经验,不具备专业实践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能力,不能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能很好的落实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教学改革的机制。虽然有些院校引进了一些具有企业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但存在层次低、比例少。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实践教学问题,尤其是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只有形成一个高水平的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教学团队,才能促使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实施。

2.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在改革中取得突破,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校企行会”协同创新,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尤其专业实践技能课程。以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模块,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这些任务的完成,必须依靠教师,因此,加强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建设,增强多元化教学团队与企业合作,才能更好地推动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才能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推动教学流程改革。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推动教学方法改革,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建设是实行开放式教学的需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自我发展,个性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必须实行开放式教学,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和资源。开放式教学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特点,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MOOC、微课、精品课程资源平台进行网上在线学习等。实施这样的教学改革.需要建设高职院校自己的网络教学资源库,需要将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和企业的新工艺、新方法融入教学资源库,需要由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多元化教学团队的合作来完成。

4.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建设是提升高职高专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

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能够紧跟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所以,依靠多元化教学团队的智力和技术支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广泛开展职业技能技术培训、技术咨询、职业技能鉴定、科技推广和产业开发等社会服务,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措施

1.加强“校企行会”协同创新。加强多元化教学团队专业技术技能的积累

高职院校必须和地方企业密切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机制。 校企联合共建实训培训中心,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等真正做到了校企实质性合作。多元化教学团队利用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开发适合专业特点的教学资源库,以真实的生产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在教学和科研中为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所以,“校企行会”协同创新首先要搞好技术协同创新,促进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行业、企业需要拥有掌握新技术新技能的人才来应对产业升级和竞争的压力。二是搞好服务协同创新,行业专家、企业和学校的技术人员可以相互到对方的工作岗位上兼职,取长补短,使校企双方能在竞争中保持活力。三是搞好发展协同创新,面对共同的机遇和挑战,协同发展将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校企行会”在技术、服务、发展协同创新的基础上,以多元化的教学团队为基础,建立“名师工作室”、设立研究所、研发中心,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业提供人才、科技服务。

2.注重培养和选拔团队带头人,加强教学团队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建设

专业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领军人物,一个团队必须有一个高水平的团队带头人。才能够有效地推动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建设。因此,要加大团队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力度,注意引进优秀人才,造就一批站在专业前沿,掌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领军人物。

通过内培外引措施加强教学团队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建设,一是选拔专业理论扎实、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教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以丰富他们的企业实践经验,掌握企业技术最新动态.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企业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兼职教学,对引进的人才要进行教育教学方面培训,使他们既能站在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前沿,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三是学校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中只有增强团队意识,提升团队能力,才能够提高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创新管理体系,加强教学团队内部管理,构建合理的运行、评价机制

教学团队内部管理与运行考核机制是教学团队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通过建立教学团队为主体的研究所、技术研发中心等教研、科研实体,给予一定的自。同时,教学团队建设还应坚持开放、动态发展的理念,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趋势.不断吸收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根据产业技术进步进行课程改革,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为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从而创造社会效益。在教学团队内部,制订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智慧和创造力,建立良好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另外,教学团队建设要同学生评教和企业反馈相联系,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效果的优劣,学生和企业最有发言权,通过学生评教和企业反馈发现的问题有利于团队工作的改进,推动团队持续健康发展。再者,要坚持对教学团队进行绩效考核,采取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方式,将团队成员岗位绩效与津贴挂钩。加强对教学团队的管理和激励,促进教学团队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转,从而让每个团队成员发挥智慧和潜能。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打造多元化教学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校企行会”协同创新的高职高专多元化教学团队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生力军,有助于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联动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平台的搭建,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和创新,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加快先进技术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参考文献

[1]钟耀黎,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2

[2]罗志,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形成机制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71.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159-02

《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这一教学的总目标。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的现状。

一、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

由于农村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大多是以教师的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了《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把《品德与社会》课把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也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 凡此种种,教学偏于一隅,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农村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许多适用于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还有不少农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评价不科学,应试教育氛围浓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很少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也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测评,既没有教学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的考察,也不管学生在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更没注意在一堂课中学生转变了哪些态度,养成了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体验了哪些情感,获得了哪些知识,锻炼了哪些能力……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一张期末统测试卷,并同教师经济利益挂钩。这些现象导致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常常被占用,三至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上出现死记硬背现象,应试教育氛围浓。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应对现状的基本策略。

1、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提高认识,就要求学校管理部门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安排专门的教师从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同时更要求任课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让《品德与社会》课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篇4

一、从思想上重视本课程的重要性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从思想上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真正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走进学生的心里,与他们进行交流,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有的学生总是喜欢吃零嘴,这无疑要乱花钱,针对这些,我走进学生和他谈心,积极引导他身上尽量少带零花钱;买储钱罐将节省的钱买学习用品或捐给贫困失学的儿童。我还让学生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说:“我让别人监督我,再吃就挨打。”也有的说:“我偷偷地做,让他们瞧不见我。”还有的说:“当我嘴馋的时候,要时刻告诫自己,父母挣钱不容易,我们要节约每一分钱。”……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做,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沟通课本内外,学开放型的教学内容。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法在变,教学内容岂能不变?因此,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就应该特别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其实课本只是一个蓝本,特别是品德与社会课,三分得于课内,七分得于课外。我们的课堂应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因此,应让学生走向社会,体验生活,因为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的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想法,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的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开放性的——让学生真正以生活为基础,面向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强调学习活动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体现学习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开放性,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本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使德育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必须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特色。

首先,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村孩子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环境保护是个永恒的主题,对农村孩子渗透环保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农村环境脏、乱、差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经对人们正常生活构成了威胁。儿童是社会的一员,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引导孩子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保护生存的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保护美好家园的希望所在。我教《家乡的水》一课时,先出示课件(城市绿化喷灌照片、小型水电站、群鹅戏水图等)让学学生说感受,认识水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的水的样子(小清河的水质、水中生物、污染等),从热爱、向往到触目惊心,谈自己的所想,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组研究、讨论;最后引导孩子树立环保意识,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他们从小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环境的重要性。再次,《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要导之以行。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注、帮助社会中的残疾人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残疾人一般难以成为他们主动认识和关注的对象,甚至有时还会成为歧视的对象。因此,我才去换位体验活动让学生去了解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困难,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促使他们产生同情之感。如我在教学《走近残疾人》一课时,结合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关心与帮助残疾是一种社会公德,人人有责”。课堂设计模拟体验活动,让学生参与表演,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感受到残疾人生活中的不便,进一步了解他们对帮助的渴求;激发学生对残疾人的爱心,并把帮助残疾人的行为落到实处。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得到了教育,进而引导他们自觉关注和帮助残疾人。

三、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篇5

关健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精彩呈现

新课标品德与社会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刚开始在使用以图为主的新教材的过程中,我总感觉新教材好看不好教,不知道从何入手,不知道从何教起。开始把品德课上成了看图说话课,后来校领导为我创造了多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去年,我又参加了国培计划,获得了与专家、同行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结合本校课改要求,我以“六步教学法”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以丰富儿童生活经验和增强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在实践中构建基石,在反思中领悟真谛,在坚持中收获超越,在务实中品尝硕果,不断摸索走出一条自己的教学之路。

一、研读教材,关注学生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教材只是给执教者提供了教学的话题和素材,其中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要因地、因时、因儿童不同而不同。因此,我不仅研读了大纲,而且细心研究了教材,首先仔细阅读单元目标和单元设想,了解单元教学目标;再通过单元的每一课,知道各课之间的联系;接着再细品全文,抓住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还根据实际情况突破重难点,使教学有实效。

品德与社会课程能提高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对学生的收集能力和展示能力进行引导,及时给予评价,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整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同是为学生营造了更多的合作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每堂课上都有收获和成功的喜悦。

品德与社会课程也是德育的一部分,体现了无痕教育的特点。其也是一门容易出彩的学科,学生随时会给教师和同学瞬间的惊喜,产生长久的积极影响。

二、精心设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提高了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也让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发展。每一课我都用两课时授完。第一课是预习课,引领学生仔细阅读全文,根据每一板块的内容,我要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问题要突破重难点,并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从中感悟其内涵。第二课是展示课,首先在小组内交流并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压缩,然后与大家分享成果,最后谈一节课的收获。总之,让学生动起来,有所选择,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才能使学生获得内心认可的道德知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品德与社会课堂要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情操

品德与社会也是一门突出“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的课程。为了让学生得到体验,进入情景教学,可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其中体验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操。如:执教“家人的爱”一课时,这课以“爱”为主线,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家人对孩子的成长所付出的辛苦及其蕴含着深深的爱。现今的独生子女大多数是在家人的宠爱下生活和成长起来的,也因此导致一些孩子道德情感麻木与欠缺,身在爱的海洋里却感受不到。所以,我设计了“护鸡蛋”活动,让学生体验爸爸妈妈精心照顾他们的不容易。接着,我又设计了“扶孩子走路”的活动,让孩子拎两个最大的、最重的书包当成“孩子”弯着腰“扶孩子”走50步中途不准停,学生走了一半就叫累了。于是我说:“你们知道吗?你们学走路的时候家人就是这样每天扶着你走路的。”经过体验,学生感受到了父母为他们的成长付出的辛苦。这两个环节是典型的活动教学,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纷纷表示要回报家人付出的爱。

四、操作实践,情感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