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会计核算的主要手段范文

会计核算的主要手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会计核算的主要手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会计核算的主要手段

篇1

铁路企业会计核算中对财务核算主要存在凭证填制不够及时、摘要填写要简明以及会计分类不明确等方面的问题。

(一)凭证填制不够及时

会计核算中需要借助凭证来完成各项内容的填制,但是当前我国铁路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凭证填制不够及时的问题。这种问题能够直接影响铁路企业会计核算凭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摘要填写要简明

摘要的填写要简明扼要,摘要是对经济业务内容简要说明,要求文字说明要真实而准确,使人能够一目了然。但是当前很多摘要当中,没有能够准确说出经济业务的性质特征,摘要的填写较为混乱。会计核算人员所填写的凭证内容以及金额等方面存在与摘要不符的问题。

(三)会计分类不明确

会计分类的正确性能够直接影响铁路企业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分类一定要严格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结合会计核算方法的要求,对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要进行归类与整理,对应正确的会计科目,编制会计分录。但是当前很多铁路企业在会计核算的过程当中,存在会计分类不够明确、会计分类正确性较差等方面的问题。

二、如何改善铁路企业会计核算方法

铁路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的创新主要可以通过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会计核算效率;制定控制信息制度,规范会计核算流程;构建会计核算系统,加强企业风险评估等方式开展。

(一)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会计核算效率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各类先进的科技手段融入到我们生活当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众多的改变。科技时代背景下,铁路企业会计工作也应该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融入于其中,创新铁路企业会计核算的方式,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会计核算的效率。我国铁路系统的财务分析,基础数据通常来源于会计核算系统,而我国铁路系统分布于全国各个地区,会计核算如果只是“单枪匹马”的进行战斗,那么就会使会计核算活动变得更加片面,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闭塞,逐渐上报中易于产生信息丢失等问题,所以加强会计核算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铁路企业会计核算可以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优化铁路企业会计核算流程,充分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更好、更快、更为准确的财务信息交流与传递。

(二)制定控制信息制度,规范会计核算流程

我国幅员辽阔,广阔的地域环境在为我们带来无限商机的同时,也为铁路运输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铁路关系到我国运输行业的发展,肩负到提升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责任。而铁路企业会计核算又能够直接影响铁路企业的内部资金周转和运营问题,对于铁路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会计凭证填制的过程当中,需要对凭证中收款的时间、首付现金的日期等等相关数据进行认真的填写,并保证数据填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但是铁路企业财务核算中仍然存在财务填写时间不够及时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制定控制信息制度,规范会计核算流程等方式来解决。会计作为经济控制系统,要经过控制信息的真实性和规范性两道程度,以货币形式以及公认的标准来认定受托责任完成情况的经济控制。内容以真实合法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核算,进而保证会计核算流程的规范性以及会计核算数据的准确性。

(三)构建会计核算系统,加强企业风险评估

会计的核算系统主要是对会计核算中需要涉及的经济内容,进行全面、连续而系统化的分析和设计,将所有的经济活动包含于其中,实现全面化的会计核算信息管理。这种方式能够以价值指标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从而更好的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数据及信息,展现铁路企业发展中的实际情况。会计核算系统可以对经济业务的价值量进行确认、记录、计算和分析。同时还可以通过计算分析,对铁路企业未来的发展进行总体评估,预测成本目标以及利润方案,为铁路企业决策者的科学决策制定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铁路企业会计核算质量的提升,展现铁路企业会计核算的价值以及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三、结束语

篇2

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作用如此突出,许多企业纷纷加强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来讲,我国许多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问题还比较突出。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来讲,会计核算工作更加重要。国有企业在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药的作用。所以说积极加强国有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尤为重要。

一、现阶段国有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对会计核算工作认识程度不足。许多国有企业的领导将工作的重点局限于日常的业务工作,单纯的认为会计核算只是日常那个的一项管理活动,并没有将其纳入重点关注的领域,这就致使许多会计核算工作得不到重视,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没有被突出。一些会计人员对会计制度和相关规定并不熟悉,同时对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和信息也不是太了解,对会计核算自身的工作认识程度不足,导致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出现比较多的问题。

其次是会计核算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许多国有企业在实际的会计核算过程中出于自身的考虑,虚假核算的问题还是比较普遍的。会计核算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对各种日常活动进行监督从而为下一步的活动提供依据,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必须加强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但是许多国有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考虑往往采取有针对性的会计处理,致使各种会计核算工作缺乏精确性,导致会计核算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第三是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会计核算制度是进行会计核算的主要依据,如果会计核算工作没有相应的制度作为支撑,所有的规将会流于形式,就目前许多国有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建设实际来看,缺乏一套系统完善的制度。许多要么没有相应的规定,要么相应的规定散落于其它的规定之中,缺乏一个独立、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

第四是会计核算方法和手段落后。国家十分重视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相应的会计准则都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从实际来看,许多国有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手段和方式比较落后。许多企业在核算过程中依然沿袭以前的手段和方式,核算过程缺乏效率性和有效性,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对会计核算的要求。致使核算经常出现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情况。

第五是会计核算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存在问题。人员是进行会计核算的人力基础,随着现代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以及会计核算工作的复杂化,对会计核算人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对会计核算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许多会计核算人员自身的能力不足,不能胜任相应的工作。许多会计核算人员自身缺乏职业道德的约束,人为地导致一些会计核算问题的出现。

第六是会计核算不规范。不规范存在多种情形,主要的有以下内容。一是会计凭证不规范许多企业在日常的核算过程中对一些会计凭证的要求不够严格,不符合日常的规范,甚至有一些不符合相应的规定和标准。二是会计账目不清晰。会计核算过程中日常的报账工作不够及时和明确,同时在账目的做账过程中不够规范,缺乏对许多账目的明确和规范。账目混乱应有的作用就不会被突出。三是数据的不规范,许多原始数据的收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始资料的处理缺乏规范性。

第七是监督机制不完善。企业的管理活动都是有所依据的,特别是会计核算方面,许多企业都做了相应的规定,但是相应的规定必须有所监督,否则就会流于形式。但是现阶段许多会计核算工作缺乏监督制度的建设,许多规定流于形式,会计核算过程流于形式,许多规定不被遵守。而且出现问题就容易导致追究责任的时候缺乏必要的力度,责任追究机制不够健全。

二、应对的策略

首先是加强对会计核算工作的认识。国有企业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建设良好的企业氛围。特别是领导要从自身出发,同时教育全体员工的会计核算意识,将会计核算工作纳入到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上来。

其次是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杜绝弄虚作假现象的出现。针对于企业会计核算中弄虚作假的问题,首先企业要构建一个企业决策者、会计部门管理者、会计人员三方为一体的责任保障体系。在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要对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负主要的监管责任。同时,为了最大限度保证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准确性,企业决策者必须要参与到会计核算工作中去,以资金为导向做好每一项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率,为企业的可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度是企业发展建设的重要支持,是其前提和基础。因此,企业决策者要在会计核算部门内建立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要根据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同及能力不同分配相应的任务,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核算人员身上,以避免小事抢着做、大事没人做的问题发生。要在企业会计核算部门内建立一个健全的工作惩罚机制,对于在工作中表现出色的会计核算人员要给予精神及物质上的奖励,而对于工作态度及责任心较差的核算人员,要给予严厉的批评,并对其进行物质惩罚,以视警戒,从而规范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态度。

篇3

一、传统会计核算模式的不足

传统核算模式主要指的是利用手工操作完成不同账户的核算,由于本身数据加工能力有限,因此有着下面这些不足。

1.核算标准不变

(1)会计核算科目不变。利用手工核算方式,会计科目与级别不能出现改变,科目名称与科目级别都不能发生变化,如核算管理费用的二级明细科目时一般依据发生费用的地点进行,三级明细科目依据费用发生的种类进行,因此科目设置相对固定,核算指标也不会发生改变,与当前管理要求不相适应。

(2)会计报表指标不变。利用手工方法操作时,会计报表格式不能发生变化,因此核算指标也不能发生变化,这种模式与会计信息需求现状不相适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只能在会计报表后附加大量的说明文件,有数据显示,2010年会计报表的附加说明突破了200页。那么会计信息需求人员要想在这200页的信息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那么将会消耗多少时间与精力。

2.核算时间延后

(1)记账时间延后。企业没有实行信息化管理前,因为不能及时传播信息,财务部门需要在业务发生较长时间后才能看到会计原始凭证,同时也不能马上处理,还需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记账,尤其大型企业这种现状更为明显。

(2)报表编制延后。利用传统会计核算手段,只有会计期完成后才能编制会计报表,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会计报表的编制存在较长时间的延后。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当中,如果不能及时获得有效信息,那么信息极有可能迅速失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必须做到快速反应,而财务会计报表的延后性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管理的顺利进行。

3.核算深度不够

核算深度主要包括会计核算指标与详细度与关联度,其实在实际管理当中,并不要求核算过于详细与较高的关联,会计核算也需讲求成本效益,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使用人力操作,核算手段不能与现在相比,核算深度当然有所欠缺,如会计报表不同指标不能有效关联。在现金流量表直接法与现金流量表间接法中,二者的指标就不能实现关联,现间表中不存在现直表的指标,现直表中也不存在现间表的指标,二者本来应该具有一定的联系,但却自报表中不能体现,现金流量指标不达标。

4.核算指标过少

核算指标就是会计核算过程中处理过的价值量数据。利用传统核算方法只能得到价值量核算招标,但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种信息都不存在。如企业人力资源与绿色资产等,因为不具备合理的会计操作规范,导致这些价值不能体现,企业中会出现大量的隐形资产,这些隐形资产又可以表现为非货币信息。手工会计方法也会导致货币信息指标过于简单,在记账时只采用一种货币,也就是必须将非本位币转换为成本币才能记账,货币折算由此出现问题。

二、信息化创新了传统会计核算模式

1.信息化使传统核算模式得到了创新

会计核算体系实现信息化,会计核算基本原理不会发生变化,还主要以会计科目作为核算依据,通过会计账簿与会计报表获得各种信息,继续延用传统核算全部内容。在总账核算、序时核算、明细核算、会计报表等几个方面创新了传统核算方法。

自总账核算方面发现,传统核算当中只应用一种会计核算方法,不能同时应用多种会计核算手段,随着信息化手段的引入,总账核算可以同时应用六种以上会计核算手段,可以达到各个层次的要求。

自序时核算方面发现,传统核算方法通常采用三栏式日记账,而且在序时核算中只记录货币资金,引入信息化手段以后,序?r核算能够同时开展三栏式、汇总式、凭单式、联合式、多栏式日记账,登记时也不再只局限于货币资金,而且可以同时记录不同科目。自明细核算方面发现,虽然账簿没有发生较多变化,但在记账口径方面增加了很多科目。如三栏式明细账的记账口径可以同时包括某一个编码、所属编码、系列编码、前导编码、全部编码等。自会计报表方面发现,引入了灵活性较强的“三库理论”,不但可以利用此类技术编制常规会计报表,而且还可以制作一些计算表,如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职工福利费计算表、材料成本差异分配率计算表、不同材料汇总表、销售成本计算表等。通常情况下,利用信息化手段编制的表格需要的数据只需与科目编码存在关联即可,就可以得到相应数据表,全部可以应用三库理论,使用报表模块生成,上面这些核算模式利用传统手工操作是完不成的,只有引入信息化手段才能实现。

2.信息化加强了会计核算深度

核算深度主要包括会计核算指标的详细度与关联度,这一内容又与会计科目设置的详细与关联度有关。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科目设置主要包括科目编码,出现了编码就会有账目存在。科目编码能够突破四级限制,编码详细度越高,那么核算就会越加深入。传统会计报表的一维结构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当前全面引入二维结构的棋盘式报表体系,在计算机的有效应用下可以制作出各种复杂的报表,会计报表中出现的指标更加详细,包含的内容更加广泛。如棋盘式会计报表可以同时引入二种填报口径,表格结构同时应用纵向与横向,与现实中的围棋棋盘相似,因此人们习惯称之为“棋盘式表”,可以利用这种表格全面展现会计报表不同数据间的关系,是对会计报表形式的一种创新。当前关于棋盘式报表体系的研究已经收到了较好效果,今后必将得到普遍推广。

3.信息化推动了会计核算广度

核算广度指的是会计核算的范围大小,主要内容有核算尺度如何选择与指标涉及的范围大小。随着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不但可以继续应用传统价值核算尺度,而且还可以创建不同数据库来保存非货币信息,如实物量尺度、人力资源信息等多方面内容,同时对其进行核算。在一些大型公司当中,可以同时设计多种账簿,其中应用不同的本位币核算手段,有利于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与及时对外报告,使传统核算方法中指标单一的情况不再出现。指标涉及的范围方面,传统核算方法不能全面的、总体的表现会计资金流动的原因,而利用信息化手段下的“棋盘式对照表”则能够轻松实现这一目标。

4.信息化实现了会计核算活度加强

核算活度指的是会计核算中的是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主要有随机核算是否可以收到较好效果。利用手工操作只能??现实时核算,达不到随机核算的效果,不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而利用信息化会计系统,可以同时实现实时核算与随机核算二种核算手段,全部电子账簿可以依据操作者的意愿任意加工,可以为经济管理者随时提供各种信息,会计核算的灵活性大大增加。利用信息化的实时核算可以使会计及时掌握各种数据,利用信息化核算能够实现会计数据的灵活性,实现了会计数据的和谐发展。

5.信息化实现了即时会计核算

传统核算主要采用人工核算,信息化核算则主要依据计算机核算,二者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信息化传输数据主要依靠网络进行,可以有效提高会计信息产生与传输速度。利用信息化会计体系,各种信息实现了随时传输,与实际经济业务的发生同步进行,时间上不会出现延后。会计软件突破了会计分期的影响,可以随时处理数据,得到财务报表,管理层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得到最新财务数据。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建议

一、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主要内容及特点

商业银行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以吸收客户存款、发放客户贷款、办理客户结算等业务的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是基于会计基本理论,结合银行本身实际业务经营的特殊性,为达到银行经营管理需要而形成的较为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一)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主要内容

从会计核算的科目看,按其经营的业务涉及内容可分为资产、负债、损益、资产负债共同类等。资产类反映银行生息资产情况,包括对公、对私贷款、贴现、贸易融资、证券投资、存放及拆放同业等。负债类反映银行付息负债情况,包括对公、对私存款、同业存入及拆入、借入专项资金等。资产负债共同类反映银行会计特有的会计科目,包括联行往来、跨机构往来、资产互换、货币掉期等。按科目与资产负债的关系可分为表内科目和表外科目。表内科目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等,反映银行资金的实际增减变化情况。表外科目包括业务、或有资产/负债、备查登记、市场风险等,反映各项不涉及银行资金实际增减变化的重要业务事项。

从会计核算记账方法看,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记账的方法包括复式记账法和单式记账法。对于表内科目,一般采用借贷记账法,即单式记账法,对于表外科目,则通常使用复式记账法。

(二)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特点

从企业经营的目的性质看,商业银行虽然与一般企业一样,也是以盈利为目的,但在具体会计核算中,仍具有与一般企业不同的特点。

一是会计核算的内容不同。一般企业主要将企业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作为核算对象,以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创造的产品价值的变动情况为内容,用货币形式表现并进行核算。商业银行主要以商业银行这个载体,核算内容主要是金融活动产生的价值。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是整个社会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资金运动,比一般企业会计核算更具社会性和广泛。

二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不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活动载体,将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服务手续费纳入银行会计核算方法,使两者的关系更加紧密,在核算过程中也具有同步性,而一般企业会计核算与各项业务处理之间是相互分离的。

三是会计核算作用不同。一般企业会计核算仅反映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损益情况,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内容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因此其作用不仅仅限于商业银行内部,其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宏观决策的作用更为显著。

二、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内部外经济环境。许多商业银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竞争力,更好适应发展需要,结合最新核算理念,加强自身会计核算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

一是会计核算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基本取代原有人工核算、人工操作流程,为银行经营决策提供全面、详细的数据支持,也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质效。

二是完善了会计核算制度的建设。从组织架构、岗位职责、核算流程等方面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内容,明确核算要求,规范核算操作。

三是建立内控监督机制,建立内控风险防范机制,完善相关系统,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体系,发挥非现场监控作用,加强对会计核算全流程、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并落实激励约束措施,加大问责查处力度,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工作。

(二)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存在问题

从目前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现实情况看,其核算机制已日趋完善和成熟,但在取得业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的限制,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

1.传统的会计理论未能适应新常态金融会计核算要求。目前银行一些会计人员在日常会计业务操作过程中,仍会受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面对银行业务的多元化,面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传统的会计理论已无法适应其业务发展的要求。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会计核算的电子化已成为一大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银行会计核算工作已经由传统的手工操作演变为电子系统自动核算,核算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而传统会计原则理论已无法适应新的核算要求。

2.会计电算化相关制度不够完善。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银行会计核算工作已基本实现系统自动化处理,这对银行提高对外服务水平、服务效率,提高会计核算质效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银行实际经营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会计电算化相关制度相对落后,未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如计算机用户处理会计业务所依据的法律、制度太过陈旧,未能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二是缺乏培训机制,员工信息技术能力有待提高。金融会计电算化是银行业务和信息科技技术的结合,随着商业银行电子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要求银行员工不仅要熟悉银行会计业务处理,还要熟练掌握信息科技技术,将会计业务处理原理融入计算机处理系统。但在实际业务操作中,银行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由于种种原因,计算机处理水平一般,银行又缺乏针对性培训机制,导致会计核算对账的及时性、准确性不高,起不到及r监督的作用。

3.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尚不规范、不健全。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指依据国家相关法律、制定的规定,结合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业务管理的特点及要求,制定并规范商业银行内部会计管理活动的制度、措施、方法等。近年来,商业银行虽然在加强会计核算制度建设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制度管理不够规范、健全的问题。一是制度缺乏相对的独立性。目前银行内部的会计内部控制活动仍然是分散在经营管理其他活动中,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如会计内部控制规定了岗位不相兼容的要求,但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业务事前、事中、事后风险防控体系,独立性不足,造成相关制度未能真正发挥风险管控的作用。二是制度更新缺乏及时性。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往往忽视对会计核算制度的更新完善,通常在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后就一直沿用,没有根据业务发展、经营管理的需要及时调整、完善,也缺乏对新技术、新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内部控制措施显得过于陈旧,无法及时、有效发现新型问题。从另一方面看,也反映出银行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重视程度不足。三是制度监督手段单一。目前,会计核算内部控制一般分为事前审批、事中监控,事后监督三个阶段,主要采取的手段包括非现场检查、现场检查、指导、通报等,这些手段都侧重于事后监督,且受检查人员业务水平、时间等约束,往往缺乏及时性、有效性,事前、事中相关制度的作用往往没有发挥出来。

4.会计核算操作程序不够规范,问责机制不够完善。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对会计核算操作程序进行相应的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程序规定欠缺合理性、有效性,在核算过程中,缺乏有效保障。二是程序规定相关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未被严格遵守,缺乏相应的互相牵制、互相监督流程,导致规定流于形式。三是相关问责机制不够完善,没有配套相应的监督机制,用以防止不守规定的情况发生,问责机制未能有效做到责任追究,导致规定不能发挥作用。

三、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完善建议

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对银行的经营管理非常重要,会计核算的风险防范能力也是银行抵御经营风险不可或缺的一道有力屏障。因此,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体系已成为银行经营业务健康、良好发展的关键。

(一)完善会计核算体系,明确相关工作要求

一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设。会计基础工作是各项业务健康、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健全的内控管理机制,清晰的工作职责要求是保障商业银行会计工作健康、有序、稳定开展的重要措施,也是进一步加强会计基础核算工作的重要举措。通过有效的管理制度,控制手段,可进一步规范银行会计核算工作的相关程序和行为,并能有效地规范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开展相关工作的经营行为,进一步提高银行经营管理精细化、专业化水平。

二是强化会计制度管理。会计核算是银行三铁政策的重要体现,会计部门是银行的“账薄中心”。银行经营的业务,包括存贷款业务、手续费业务、投资理财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等都会引起银行资金的变动,各项业务收入、相关费用支出和固定资产管理等都要通过会计核算才能实现。因此,通过强化会计制度管理,明确职责分工及相关业务操作流程,规范监督业务开展运作情况,是银行业务健康发展、安全运营的有效保障,也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重要保证。

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会计达标、会计竞赛等活动,提高业务人员会计合规意识。随着会计核算电算化越来越普遍,会计人员对于业务处理已不需要经过手工出账,业务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但会计人员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也慢慢被弱化,τ谛乱滴瘛⑿挛侍獾幕峒拼理原理了解不充分,有可能引发重大会计差错。因此,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会计基础相关教育活动,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会计核算的认知水平和敏感度,也有利于完善整体会计核算体系,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及时性。

(二)规范、完善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制度

明确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按照谨慎性、合理性、真实性、严谨性原则,以业务风险控制为重点,建立覆盖会计业务操作全流程的规章制度,明确事前、事中、事后管控职责,使内部控制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加强建设会计核算控制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其重要地位,同时实现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与实际业务开展的相关性、实用性。丰富完善会计核算全流程管控的方式,不断适应银行新的业务发展需要,动态完善相关会计核算制度,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三)建立、完善会计核算程序及相关问责机制

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对银行经营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银行应建立、完善会计核算程序,严格按照金融企业相关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规定进行业务处理。在制定具体业务的会计操作流程时,应重点关注业务可能存在风险点,通过建立相互审批、相关监控节点,完善操作程序,最大限度发挥程序监控管理作用。同时,在程序中明确每个节点相关操作职责,建立问责机制,保障程序规定有效执行,督促会计人员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真正发挥程序制度的有效性。

(四)更新观念,加大培训力度

商业银行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应与时俱进,更新观念,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管控手段,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改变传统观念。一是加大会计人员培训力度,针对专门从事会计核算业务的员工,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结合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拓宽员工知识面,提高专业水平,定期组织思想教育活动,从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两方面加强培训教育,全面提高专业人才素养。二是设置专业门槛,加强考核。由于会计核算的专业性、特殊性,对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新形势下,对会计人员不仅有专业的要求,还有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因此应对会计岗位设定一定的门槛,加强对新员工的考核,符合相应条件才能上岗。

参考文献:

[1]张金敏.新形势下再观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核算[J].现代商业,2010(20).

[2]林贤增.浅谈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有关问题[J].南方金融.1997(2).

[3]李凤鸣.财务内部控制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高校会计 核算风险 防范控制

经济是国家发展之基础,也是高校繁荣之根本,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高校不仅要加强育人的理念,而且也要注重防范高校会计核算风险,配备专业的会计人才,将会计核算风险降到最低。会计核算不仅是财务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同时也掌握着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应采取积极措施防范此事。

一、会计核算的主要风险

(一)外部因素造成的风险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骗子的手段越来越高科技,他们可以采用涂改支票、汇票的方法来蒙骗学校财务人员,或者是一些非法公司伪造发票进行售卖,如果一些学校的财务人员知识有限,专业能力不强,缺乏相应的防范诈骗知识技能,一些银行也有可能不积极对账,更让这些犯罪分子有机可乘,让学校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学校会计核算风险又上升了一个级别。有时候一些经办人员可能道德素养不高,法律制度观念不强,缺乏相应的会计职业教育,也有可能利用工作之便,盗用工作图章,盗取学校现金,给学校造成严重的资产流失。

(二)内部因素造成的风险

有些学校的内部财务管理部门可能会因为缺乏人手,不能建立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导致一些财务活动、一些业务处理采取“一手清”,更让这些犯罪分子有机可乘。一些学校的财务部门不能正确遵守他们的职业道德规范,只听取领导,随意性很大,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一些会计信息也无从查证。总而言之,会计人员的基本素养是造成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主要因素,一些会计人员没有耐心,或者对自身业务不熟悉,或者本身思想道德就有缺陷,导致他们在工作时往往会遇到很多事情,往往因为一些沟通上的矛盾与一些人发生分歧。

二、高校会计核算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高等院校教育经费来源日益多元化,会计核算难度增大

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高校的各方面支出也日益多元化,与此同时,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也逐渐增加,但是这也使会计信息的审核增加了难度,各个高校的会计核算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二)相对落后的会计运作手段

目前,高校发展迅速,财务内容也日益多元化,财务项目也逐渐增加,但是会计运作流程却依然是采取以前的运作手段,人工劳动量大,会计电算化程度低。所以,在我国相对落后的会计运作手段下,我国高校会计运作风险相对较高。虽然国内一些高校的会计电算化已经普遍存在,但是也因为缺乏一些相应的管理人员,或者一些会计工作人员的计算机知识较为缺乏,导致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也无法很快发展起来,所以,要降低学校的会计核算风险,还是要减少人为干预,扩大电算化的使用范围。

(三)会计人员有章不循,违规操作

高校财务内部缺乏相应的制度管理,再加上一些会计人员的道德法律意识不高,遇到一些紧急问题时也不能灵活解决,缺乏相关经验,也有可能因为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走上犯罪的道路,给会计核算带来较高的风险。

三、高校会计核算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一)培养专业人才,合理开设岗位

学校想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基本素养是根本保证。所以,对于一些会计核算岗位,还是要配备一些经过训练的高素质会计核算人员,高素质包括有耐心、信心、恒心以及责任心的工作人员,尤其是要注意配备一些高素质的会计核算人员。

(二)加大执法力度,降低财务风险

基本的法律法规是降低财务风险的保证,因此要降低财务风险,保证财物安全,就要加大学校的执法力度,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制定相应岗位的法律法规,督促会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杜绝高校财务内部出现财务舞弊现象。并且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要注意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杜绝出现收到假造汇票现象,一旦发现,必须严惩,同时,还要注意做好信息的备份工作,防止因信息丢失而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高校内部也应该加大规章制度的宣传,让这些法律制度深入人心,并确保工作人员把这些法律规范贯彻到日常生活与工作中。

(三)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高校财务内部的会计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他不仅需要会计人员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求会计人员要有优良的道德品质,所以,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势在必行,学校对此也应该加大管理力度。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是一些难以处理的突发状况,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上岗之前必须做好相关培训,让会计人员提前做好准备,这也是提高会计人员工作效率的一大手段。只有提高其核算能力,学校的会计核算风险才能降到最低。

(四)以人为本,强化会计职业教育

会计核算人员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者,提高核算人员的工作能力,会计核算风险将会大大降低。所以,在会计职业教育中,要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把会计核算风险这件事情当作他们本身的事情,同时,各高校也应该积极为会计工作人员提供一个相对缓和的工作氛围,让他们体会到工作的舒适。在对会计工作人员强化会计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加强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严重避免会计工作人员由于思想偏差而出现偷款漏款现象。

四、结束语

虽然各个高校的会计核算风险都相对较高,但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提高控制会计核算风险的必要性,只有在经济上的状况稳定了,各所高校才能稳定繁荣地发展。防范、减少会计核算风险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在防范过程中,要注意各方面相互配合,保证各高校把核算风险降到最低,保证高校信息真实性。

参考文献:

[1]许志刚.高校会计核算风险及其防范控制[J].商业会计,2014,(18):117-118

篇6

论文关键词:私营企业,会计核算流程优化

 

通常我们所说的会计核算,是固定通过某一形式来实现的,这种形式被称为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会计核算流程。一般说来会计核算流程是指会计凭证的整理、填制、账簿的登记到编制会计报表的步骤和程序。随着技术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必须持续地提高自身的灵活性以应对这一趋势。于是引起了管理模式的变革。那么会计业务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优化组合,其中会计核算流程重组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环节。

一、传统企业会计核算流程优化具备的重大意义

(一)传统企业会计核算基本流程存在的问题

顺序化的业务流程是传统会计业务流程建立在劳动分工理论下的基础流程,会计人员使用会计科目和复式记账法这两个强大的会计工具把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财务度量结果分类汇总,使用标准格式和项目摘要内容就是会计凭证,即当一项经营活动发生时,会计人员根据业务单据编制记账凭证,然后进行账簿登记和报表编制。

在一般的情况下,顺序化的业务流程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提高了企业的效率。然而,在日益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中,传统核算流程日益显得迟钝、僵化。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了更具灵活性的流程管理模式。在流程管理模式下,企业可以根据最新的内外部信息建立最合适的流程,从而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提供顾客最满意的产品或服务。

(二)传统企业会计核算流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是单位的负责人主观意识不够强会计核算流程优化,对会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其真实性有些漠视。各单位之间的也缺乏沟通,加之会计体制复杂多样,在互不沟通的情况下很容易固步自封,难以前进论文格式范文。然后是会计管理环节的弱化以及缺乏指导,加上会计队伍缺乏主人翁意识,大部分私营企业的会计为打工人员,缺乏归宿感,其职业道德和开拓的精神的淡化了。最后是我国总体上还缺乏合格的从业人员,虽然每年获得会计从业资格的总人数不少,但是能真正担当某一职务,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缺很少,加之,我国每年的新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依然是当前人才数量无法满足的。

(三)优化企业会计核算流程的必要性

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前提背景下,传统的企业会计核算流程已经显露出了迟钝、僵化的问题。目前国际上认为会计核算流程优化的核心内容是打破企业按职能分工的管理模式,代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来安排工作,从以职能为中心向以业务为重点转变,从人为分工向业务需求转变,依此来大幅度提高企业绩效和服务质量【2】。随着会计核算流程优化问题在我国会计行业中的逐渐突显,我国学者也对会计业务流程作了一定的研究。

吴旺盛认为会计核算流程是为实现会计目标服务的,其与会计所依赖的技术手段一起成为实现会计目标的途径,他强调的“为实现会计目标服务”与国外研究的主张是一致的。

袁树民认为会计业务流程就是会计信息处理流程,现代会计应该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在新时期,优化会计核算流程,以实现科学合理的核算流程。数据信息不经过任何中间层的加工处理,确保核算数据真实、准确,基础会计核算数据向会计核算系统中央处理服务器直接汇总,实现对企业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同时通过核算流程再造,动态会计平台通过向中央服务器传送原始数据,自动生成会计凭证,减少了人工干预,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了成本的真实性。还有优化核算流程,建立完善的数据级别的内控制度,会计信息数据动态、实时记录、汇总、查询会计核算流程优化,取消内部往来的单据传递和重复核算、对账等工作,减少了重复劳动和人员占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袁树民依然强调了“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为导向”,主张以技术手段来达到优化会计核算流程的目的。

二、基于信息化的会计核算流程设计

随着科技手段在各行业的渗透,会计核算也引进了传统会计核算无法比拟的技术手段。就信息化会计的核算流程来说,它与软件开发过程中形成的账务处理数据流程图十分相似。实际上无论是市场提供的商品化软件,还是企业自己组织开发的软件,各种会计核算软件的数据流程在细节上都差不多。

流程中,消除了原始系统中的账簿等数据重复存储的部分,使得数据更加单一,直接明了;实现了会计数据采集输入的自动化,尤其自制凭证部分的数据来源,大大降低了会计核算的时间成本;自制转账凭证直接记账,不再审核,遵从“上游审核过的数据没必要在下游进行二次审核”的设计原则,简化的审核程序,数据的真实可靠行更强;增加了预测未来、辅助决策部分,提高了预期值;实现了数据资源共享;各部分之间的数据传递、调用尽量实现自动控制而非人工控制,增加了共享交流的机会【3】。同时上述各个部分之间存在极其紧密的联系,不仅存在数据传递关系,而且存在系统间的控制关系,包括调用控制、时序控制等。信息化手段的引入,使得会计核算流程更加便捷、迅速,数据更加真实可靠。

三、优化会计核算流程的实施办法

(一)首先要确认核算流程重组的内容和目标整个核算流程的重新组合,需要先行制定计划,明确重组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努力使改革方向明确、任务具体、目标和策略具有可行性。要结合当前具备的资料条件,评估优化的等级以及在原有基础上优化的程度。而且,这个任务目标是基于原有基础上的改革,流程重组更多的是属于服务理念的更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速度、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的追求。因此,它不是对传统流程的全盘否定【4】。会计核算流程重组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利用更加先进的干预手段使得在原有流程有所突破,屏弃传统核算流程中滞后的因素。

(二)转变会计人员陈旧观念

以往的私营企业会计人员往往缺乏主人翁意识,对会计核算缺乏积极探索的愿望,在会计业务流程重组过程中重点在于要解决好企业员工尤其是会计人员的思想障碍会计核算流程优化,打破陈旧观念,促使他们认识到实行会计业务流程重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鼓励会计人员积极的参与、制定和实施整个业务处理规则,实现从核算向管理与控制的转变,从而将信息技术、会计方法与管理融合。企业方面要也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培训,促成会计人员拥有强烈的开拓进取意识。在会计核算流程重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于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为目标,使会计人员树立全新的会计观念,其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具备积极的风险观念。应该建立全新的风险观念,对于存在风险要改变过去的消极态势,要具备通过积极的行动去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最终通过技术手段有效地预测和控制风险。

网络系统观念论文格式范文。在网络系统环境下重新审视和认识会计,建立网络系统会计观,并研究在此观念下会计的特征及理论框架。转变以前会计人员各自为战的局限状态,以网络为桥梁重新认识会计核算,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会计人员思想中构建新的核算理念【5】。

(三)会计部门组织结构的重组

会计核算流程的转变也必然带来部门组织的变化,由于上述的会计核算流程已经不再对诸如工资、固定资产、成本等项目进行分开核算,所以也不再需要按此划分专门的岗位,并且由于原始数据的录入工作前移到业务部门进行,会计人员不会再被困于繁重的数据录入工作中,所以会计业务流程重组后,会计部门需相应地设置系统部门和财务小组等职位,部分职能部分的工作重心也要转移。各职位的主要工作如下:

系统部门主要负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定期维护;财务小组的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从会计实务工作转向管理会计的深入应用,由前线工作转为后台管理。会计人员大部分工作都由原来的数据整理、收集、操作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监督与分析,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分析。

(四)注重会计系统流程监控

根据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参照COSO模型和信息及相关技术控制目标框架对我国企业进行整改,必然要对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加以梳理和重构。同时,萨班斯法案重要的要素之一即是对工作流建立严密的审批程序的控制,将原有的以工作内容为中心的工作流程转变为规范一致的管理流程,这正是我们创建严密的会计系统流程监控体系的有力依据。在SAP新版本的设计中,已经融入萨班斯法案404条款的基本要求。这无疑为我国建立标准流程提供了设计依据。总之,基于信息化的会计核算流程实现了协同和无缝连接,使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变成现实,使供应链上的信息需求者及时准确地获得所需信息成为可能。同时为适应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管理要求会计核算流程优化,财务人员必须了解这些核算流程,以更好地参与管理决策,实现会计价值最大化。

综上所述,对传统会计流程的优化工作是时代的需求,也是会计核算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个优化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手段的创新,还要注重会计人员的观念更新,职能更新,只有会计核算流程中参与的各要素都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才能保证会计核算流程优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让会计核算优化深入人心。对于会计核算流程的优化,不能停留在表面和当前,还必须有一个长期、深入的跟近过程,后期的监控和评估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科学地实施会计流程优化,有助于我国会计核算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企业人员更好地认识核算流程,最终实现会计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谭劲松,丘步晖,林静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0(6):14-2O.

[2]彭桂山,周莉,邱轶安.会计信息化向知识管理方向发展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5(19):69-71.

[3]蒋尧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其在网络环境下的实现〔J〕.当代财经,2001(9):56-61.

[4]陈良华.供应链管理的演进与研究框架的解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59.

[5]陈虎.基于网络的会计核算系统设计与实现技术〔J〕.中国科技信息,2005(10):88-90.

篇7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1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出现了新的内容,对于会计核算的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企业会计工作的核心和重点,会计核算对于企业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新时期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引起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重视。

一、企业会计核算概述

企业会计核算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预算执行活动进行记录和核算,定期编制相应的会计报表,从而得出相应的指标和数据,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信息的一种会计管理工作,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现代化的会计核算不仅仅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事后反映,更是包括了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企业会计核算可以对企业的管理方面进行查漏补缺,及时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进行解决,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强化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引起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视。

二、企业会计核算管理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企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由于发展过快,目前许多企业在会计核算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

1.会计人员素质偏低。根据相应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大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存在素质偏低的现象,拥有高级职称和大专以上会计学历的人员极少,且大都集中在大型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缺乏相应的会计核算管理知识,使得会计核算管理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2.人员设置不合理。许多企业在会计人员的设置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我国市场经济中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和大型私有企业而言,资金不足,管理水平较低,为了最大限度地精简人员,节约成本,往往都没有设置专门的会计机构,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多是一些兼职人员,缺乏专业的能力;其二,部分企业虽然设置了会计机构,但是没有聘请专业的会计人员,一般都是任用管理人员的亲属作为出纳,外聘会计进行会计核算共组。一方面忽略了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严重影响了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外聘会计往往身兼数个单位的会计工作,使得会计核算的及时性难以保证。

3.存在违规行为。相对而言,会计核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而部分企业为了加快核算速度,往往无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核算流程进行简化,使得会计账目出现混乱的情况。同时,也有部分企业为了达到逃税的目的,利用违法违规手段,对会计资料进行篡改,伪造虚假信息,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的稳定。

4.缺乏完善的内部监督。企业的内部监督是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障,包括财务清查制度、稽核制度、定额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但是,就目前而言,许多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监督,相关职能存在严重的缺失,导致企业的会计人员容易受到管理者的影响,使得会计核算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会计职能错位,会计工作的监督职能无法充分发挥。

三、实现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实现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管理,提升会计管理水平,就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深化认识。企业管理人员要深化对于会计核算工作的认识,认识到会计工作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关系着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生死存亡,认识到会计核算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更好开展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切实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2.建设高素质的会计队伍。首先,要设立相应的会计机构,并配置足够的会计人员;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强对于会计人员的重视,确保会计人员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然后,要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确保会计人员对于新的会计和税收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要结合当前会计电算化的趋势,培养会计人员对于电算化软件的应用和处理;最后,要加强对于会计人员的考核,实施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从而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3.强化企业外部监管。强化外部监管是减少违规现象的有效措施,因为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实现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管理,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借助外部监督的力量,对企业的会计核算管理工作进行监管,减少和消除违规行为,确保会计核算管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4.建设完善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结合企业的实际,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制度,是贯彻执行会计法规,保证企业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有: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财务处理程序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完善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可以从制度方面保证会计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总之,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强化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管理的水平,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对于企业而言,要深化对于会计核算的认识,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规划,切实保证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文华.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1(8):158.

[2]明文婷.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探究[J].商情,2013(28):18.

篇8

关键词:会计核算;传统模式;弊端;新核算模式;构建

会计信息化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会计信息系统置于社会信息化和企业资源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对传统会计核算模式进行重构与集成,从而建立会计与社会、与技术、与管理等高度融合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技术发展的过程。使核算效率得到提高。要构建起高效的崭新模式,就必须对传统的核算模式进行反思,从而促进在新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少走弯路。

一、要深刻反思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的缺陷

传统核算模式是指按手工会计下各级账户组织的核算。会计核算就是按照固定的账户体系进行的,它是在会计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称之为传统核算模式。在会计软件出现以前,一直是会计核算的唯一模式,但具有下列缺陷:

1、核算口径固化

核算口径是指核算时所遵循的核算标准,主要体现在科目设置方面。这是因为会计核算是在设置的账户中进行的,而账户又是按会计科目开设的,因而科目设置口径自然也就决定了会计核算口径。传统核算模式的核算口径固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核算科目固化。手工方法下,传统核算模式的所有会计科目和级别都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改变科目名称和打乱科目级别。科目固化必然导致提供的核算指标固化,不能满足管理的需求;二是会计报表指标固化。手工方法下,传统核算模式的会计报表格式是固定的,所能提供的核算指标也是固化的,无法满足不同类型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2、核算时效滞后

一是记账日期滞后。在企业未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条件下,由于传播途径不畅,会计原始凭证只能在业务发生很长时间后传递到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接收以后也需等待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集中记账。这种问题在大型的、结构复杂的企业更为严重。二是报表编制滞后。在传统核算模式下,会计报表的编制必须在每个会计期结束后进行,在实务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会计报表编报大大晚于会计期期末。在环境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任何与未来相关的信息,若获取不及时,也会变成无用的信息。

3、核算深度肤浅

核算深度是指会计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和关联程度。当然,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关联度越高越好,会计核算也有一个成本效益原则问题。由于人力操作是传统核算模式的主要特色,核算手段十分落后,使其核算深度较为肤浅,主要表现在会计报表各项指标之间关联度低,核算粗糙。

4、核算指标单一

核算指标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过加工整理的价值量数据。根据货币计量假设,传统核算模式只能提供价值量核算指标,而对企业经营管理极为重要的的其他信息都被过滤掉了。如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绿色资产等,由于缺乏合适的会计规范,使得这些价值无法确认,致使企业堆积大量隐形资产,而这些隐形资产,完全可以用非货币信息来计量。

二、构建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的主要优势

会计信息化的目的是建立会计与社会、会计与技术、会计与管理等高度融合、实时、互动和共享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使会计工作从思想观念到核算方式、核算手段都将有重大变化,标志着一个全新会计核算时代的来临。促进会计核算模式的深度、广度和活度,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时效。

1、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核算模式

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核算系统,一方面仍然遵循会计核算基本原理,以会计科目为核算依据,用会计账簿及会计报表作为提供信息的方式,保留了传统核算模式的全部内容;另一方面,在总账核算、序时核算、明细核算和会计报表方面大大深化了传统核算模式。从总账核算看,传统核算模式只能采用一种会计核算形式,不可能同时采用多种会计核算形式。而在信息化条件下,总账核算可全面实现6种会计核算形式并存,从而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2、信息化促进了会计核算深度

核算深度是指会计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和关联程度,而这又取决于会计科目设置的详细和关联程度。在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科目设置表现为科目编码,有编码就有账。一方面科目编码至少可以达到四级,编码越详细,核算越深入;另一方面,可以打破传统会计报表的一维结构,采用二维结构的棋盘式报表体系,利用计算机高速完成各种复杂报表的填制,使会计报表反映的指标更全面,披露更深刻。

3、信息化促进了会计核算广度

核算广度是指纳入会计核算的范围,主要表现为核算尺度的选择和指标的覆盖范围。在信息化条件下,除了传统的价值核算尺度之外,还可以设置其他数据库、表来存储非货币信息,如实物量尺度、人力资源信息等,并进行相应核算。在大型跨国公司,可设置多套账簿,分别采用不同的记账本位币核算,以满足经营管理及对外报告的需要,从面解决了传统核算模式下指标单一的缺陷。从指标的覆盖范围看,传统核算模式没有一个表能全面、总括反映会计主体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而信息化的“棋盘式对照表”却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4、信息化促进了会计核算活度

篇9

一、税收会计核算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 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篇10

一、税收会计核算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四)在核算手段上,要逐步确立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开发全国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

一是以规范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注意防止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与软硬件建设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确立会计核算主体单位的基础上整合核算流程,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税收会计核算业务和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软件的设计开发必须不断适应税收会计发展的需要。二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会计科目设置、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实现与综合征管系统(CTAIS)的连接,按照平台统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会计核算软件平台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的标准化。

四、税收会计核算亟待改革的问题--税收成本效益问题

(一)确立有别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从核算内容上看,税收资金在性质上也有别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脱胎于企业生产资金,是企业生产资金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增值的部分,税收资金又终止于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同时,在税收资金的征收、入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又是财政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核算内容决定了税收会计必须实行有别于现行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形式,建立独立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考虑税收成本收益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因此.要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税收成本预算制度、考核制度与监管机制

要把税收征收成本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树立成本观念,注重成本核算,讲求效率。只有考核税收成本,强化税收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四)对实行成本核算、降低税收成本的正确认识

篇11

一、税收会计核算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

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四)在核算手段上,要逐步确立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开发全国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

一是以规范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注意防止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与软硬件建设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确立会计核算主体单位的基础上整合核算流程,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税收会计核算业务和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软件的设计开发必须不断适应税收会计发展的需要。二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会计科目设置、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实现与综合征管系统(CTAIS)的连接,按照平台统

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会计核算软件平台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的标准化。

四、税收会计核算亟待改革的问题--税收成本效益问题

(一)确立有别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从核算内容上看,税收资金在性质上也有别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脱胎于企业生产资金,是企业生产资金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增值的部分,税收资金又终止于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同时,在税收资金的征收、入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又是财政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核算内容决定了税收会计必须实行有别于现行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形式,建立独立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考虑税收成本收益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因此.要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税收成本预算制度、考核制度与监管机制

要把税收征收成本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树立成本观念,注重成本核算,讲求效率。只有考核税收成本,强化税收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四)对实行成本核算、降低税收成本的正确认识

篇12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四)在核算手段上,要逐步确立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开发全国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

一是以规范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注意防止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与软硬件建设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确立会计核算主体单位的基础上整合核算流程,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税收会计核算业务和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软件的设计开发必须不断适应税收会计发展的需要。二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会计科目设置、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实现与综合征管系统(CTAIS)的连接,按照平台统

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会计核算软件平台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的标准化。

四、税收会计核算亟待改革的问题--税收成本效益问题

(一)确立有别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从核算内容上看,税收资金在性质上也有别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脱胎于企业生产资金,是企业生产资金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增值的部分,税收资金又终止于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同时,在税收资金的征收、入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又是财政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核算内容决定了税收会计必须实行有别于现行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形式,建立独立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考虑税收成本收益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因此.要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税收成本预算制度、考核制度与监管机制

要把税收征收成本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树立成本观念,注重成本核算,讲求效率。只有考核税收成本,强化税收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四)对实行成本核算、降低税收成本的正确认识

篇13

论文摘要:会计核算模式是会计模式的要素之一。在新时期下,研究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不仅深化了会计模式研究,还结合现代化的核算手段,进而对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会计 核算 模式

在手工会计核算时代,由于技术手段落后,一般只能采用一种核算模式,即传统的总分类、明细分类核算模式,而绝不可能同时采用其他几种模式,因而核算模式并未引起重视,它还不是人们的一个研究领域。会计信息化标志着核算手段的现代化,它完全可以同时采用多种核算模式,因此核算模式也就成为信息化会计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一、信息化会计的模式

会计信息化的目的是建立会计与社会、会计与技术、会计与管理等高度融合、实时、互动和共享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工作从思想观念到核算方式、核算手段都将有重大变化,代表了21世纪会计发展的方向,标志着一个全新会计核算时代的来临。在信息化会计核算系统中,各级账户一经设定,其级别就相对稳定,以此来保留传统核算模式。同时,允许在现有科目的基础上,扩充了多种会计核算模式,提供新的更为综合、动态与灵活性的核算指标,以满足现代管理的随机性需求,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具体来讲,信息化促进会计核算模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深化传统核算模式,促进会计核算的深度和广度。

1、是传统模式的发展

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核算系统,一方面仍然遵循会计核算基本原理,以会计科目为核算依据,用会计账薄及会计报表作为提供信息的方式,保留了传统核算模式的全部内容。另一方面在总账核算、序时核算、明细核算和会计报表方面大大深化了传统核算模式。一般而言,信息化能编制任何表格所需的数据,只要与科目编码有关,相应数据表能提供,都可以在三库理论的指导下,利用报表模块完成。

2、提高了会计核算深度

核算深度是指会计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和关联程度,而这又取决于会计科目设置的详细和关联程度。在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科目设置表现为科目编码,有编码就有账。一方面科目编码至少可以达到四级,编码越详细,核算越深入。另一方面可以打破传统会计报表的一维结构,运用二维结构的棋盘式报表体系,利用计算机高速完成各种复杂报表的填制,使会计报表反映的指标更全面披露更深刻,从而大大提升会计报表的核算深度。

3、会计核算的范围更广

核算广度是指纳入会计核算的范围,主要表现为核算尺度的选择和指标的覆盖范围。在信息化条件下,除了传统的价值核算尺度之外,还可以设置其它数据库、表来存储非货币信息,如实物量尺度、人力资源信息等,并进行相应核算。在大型跨国公司,可设置多套账薄,分别采用不同的记账本位币核算,以满足经营管理及对外报告的需要,从面解决了传统核算模式下指标单一的缺陷。

二、信息化会计发展方向

1、实时核算模式

实时核算是指在会计核算期内及时响应或必须进行的核算,实质是生产自动控制、导弹制导等物理过程的实时操作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应用。实时核算将产生核心的中央数据,它是控制随机核算数据准确性的唯一标准。实时核算模式主要有五个核算特点:一是采用实时核算制,可实时提供合乎会计核算原理要求的最新会计信息;二是严格按照现有科目编码和核算单位组织核算,这些编码存储在信息化的编码年表中;三是属于编码内的核算,是各种核算单位和现有各级编码的核算;四是采用汇总核算方法,不采用逐笔序时的核算方法,这一点与传统的原理核算有很大的区别;五是核算时要受复式记账、会计恒等、平行登记和账账相符等会计核算原理所制约,带有明显的原理性核算特征。

2、零级核算模式

在传统核算模式中,一级科目是总账科目,级别最高,没有比一级更高的会计科目,按一级科目组织的会计核算负责提供总括的核算指标。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的经济业务不断产生,企业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表现在会计核算上就是使用的总账科目越来越多。零级核算模式主要有五个核算特点:一是采用随机核算制,可随机性进行各种零级核算;是在现有一级科目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分类,形成新的、概括性的零级科目,并据此进行零级核算,这些零级科目在信息化的常规编码表中找不到,是现场指定的;三是既采用汇总的核算方法,又采用逐笔序时的核算方法;四是属于编码内一级科目往上的综合核算,可提供新的、更概括性的核算指标;五是核算时要受复式记账和会计恒等所制约,带有基本的原理性核算特征。

3、分组核算模式

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对现有各级明细科目进行随机分组和概括,从而形成若干会计科目,可将其称为分组科目,根据分组科目组织的会计核算就是分组核算模式。分组核算模式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可打破原有明细科目的级别,重新进行组合,从而提供新的明细分类核算指标。分组核算模式主要有五个核算特点:一是采用随机核算制,随时准备提供新的明细核算指标;二是在现有明细科目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分组,形成新的明细分组科目,并据此进行分组核算,这些分组科目在信息化的编码年表中找不到,是现场指定的;三是只采用逐笔序时的核算方法,不采用汇总的核算方法;四是属于编码内明细科目的重新组合核算,可按需提供明细核算指标;五是核算时要受账账相符所制约,带有某些原理性核算特征。

4、辅助核算模式

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对现有底层明细科目进行延伸,即进行编码外的更详细的分类,从而形成若干会计科目,可称其为辅助科目,根据辅助科目组织的会计核算就是辅助核算模式。在会计信息化中,科目编码很重要,有编码就有账,所有会计数据将按编码归集和加工。但是当编码无能为力时,可借助于往下延伸的辅助核算模式进行处理。因而辅助核算模式是一种编码外的核算,是编码内核算的必要补充,以便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辅助核算模式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采用随机核算制,可提供更为细致的核算指标;二是在现有某些底层明细编码的基础上往下延伸,形成新的辅助科目,并据此进行辅助核算,这些辅助科目在信息化的编码年表中找不到,是现场指定的;三是既采用逐笔序时的核算方法,又采用汇总的核算方法;四是属于底层编码核算的细化延伸,可提供新的、更详细的明细核算指标,以便对编码内的底层核算进行必要补充;五是核算时要受底层明细编码所制约。

5、混合核算模式

混合核算模式是指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对所有科目进行重组,包含一级和各级明细科目,进而形成若干新的混合科目,并据此进行会计核算。如果将零级核算与分组核算相结合,贯通一级科目与明细科目,按重新组合的混合科目进行核算,这就形成了混合核算模式,其意义就在于可打破科目的任何级别进行组合,从而提供新的混合核算指标。混合核算模式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采用随机核算制,可提供新的混合核算指标;二是不分编码级别,在现有科目编码的基础上进行重组,形成新的混合科目,并据此进行混合核算,这些混合科目在信息化的编码年表中找不到,是现场指定的;三是只采用逐笔序时的核算方法,不采用汇总的核算方法;四是属于科目编码的重新混合核算,可提供新的混合核算指标;五是核算时要受账账相符所制约,带有某些原理性核算特征。

三、小结

总之,信息化会计核算模式大大扩展了传统会计核算的功能,借助可视化编程工具和数据库技术,可以很方便地在会计软件中全面实现多种会计核算模式,从而使其数据加工能力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得会计核算更加灵活和多样。

参考文献

1、肖英姿.会计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事业财会,2005,(4):5-7.

篇14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完善企业成本效益与核算,更好地发挥会计核算的经济管理职能更加重要,在此背景下产生了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的一体化。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并分析这两种核算一体化的必要性,然后详细介绍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的作用,分析实行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的有效措施,最后进行全文总结分析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会计核算 成本核算 一体化 有效措施

前言:会计核算也称会计反映,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的反映,主要是指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事后核算,以货币为主要量度。针对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连续地、系统地记录。成本核算主要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它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成本核算过程,也是为更好地实施成本管理进行成本信息反馈的过程。成本核算是指企业对其在采购消耗的物质资料价值和必要劳动价值的核算,不管是劳务费或者原材料费,还是工作中的工资或者业务费,都是企业成本的主要内容,此外还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以及管理费等内容,会计核算与成本算的一体化,是适应社会对企业成本核算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的必要性

会计核算要素包含着收入、支出、费用、成本,体现一个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计算一个单位经营成果及其盈亏情况。在实际工作中,财务虚报和乱挤乱摊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的一体化能够有效地制止和纠正这种现象的继续发生。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一体化的实现,是建立在网络信息化的基础之上的,通过一体化核算能真正分析建设过程中各项目施工的成本状况,为调整资源配置结构提供依据,实现了对施工材料支出的动态管理,有利于建立完善相关的情况通报和经济考核制度,并通过改进管理手段来降低成本。总之,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一体化是顺应时展的需求,可以不断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进而加强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赢得先机。

二、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了企业的自身发展

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首先可以促进企业的自身发展,这是与该体制将二者有效结合在一起,并通过相互的信息交流,让企业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密切相关的。成本核算是一种代表资源的合理配置的管理方法,对资源的利用、效益、成本指标进行综合合理评价。我国企业应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增收节支,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这符合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营目标,即生存、发展、获利。如果不能以最低的成本提高优质的服务,企业就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萎缩,谈不上技术提高和规模发展,无法保证为社会提供服务。

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的一体化,还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众所周知,成本核算不是简单的会计核算的升级,实施促使核算单位在管理上实现质的飞跃。成本核算是对企业流程进行合理的组合,不但有利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更有利于用户降低购买费用。因此,成本核算尽管在增收节支方面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就不能很好地用于指导施工建设的管理。在建设工程的财务管理中也缺乏微观数据,所以实现会计与成本一体化核算是解决财务问题的有效方法。

3.有利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将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进行一体化,可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而达到提高企业综合效益的目标。目前会计核算方法由于会计主体的不明确性以及会计期间假设的不持续,财务部门的提供的数据倍受数据使用部门的置疑,财务机构在被动工作的状态下将逐渐失去管理的权威性。成本核算与会计一体化后,就能将财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企业的各个会计主体,成本核算将给管理层提供足够丰富的数据资料,包括单项的部门费用信息、综合性的项目费用信息等等,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三、实行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的措施

1.将成本核算与会计目标管理结合起来

为了有效地实现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的一体化,首先要将成本核算与会计目标管理结合在一起考虑,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根据会计目标管理的要求,实行目标成本会计。要求健全各种消耗定额,编制费用预算和各种服务项目的目标成本,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费用时,实行成本预防性管理。在这种成本会计制度下,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实现企业核算一体化。成本核算与会计目标管理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这种一体化的进程,并不断地实现一体化带来的积极效果。传统的核算方法是将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独立起来的,这种核算方法具有各自分工任务明确、一目了然的特点,但是不能够有效达成信息共享并实现造价控制,所以有必要将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统一起来。

2.建立以人为本的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机制

如果要实现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的一体化,必须建立一种介于这种良性目标下的机制,而任何制度还都应该建立的以人为本的原则之上,因而建立以人为本的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构建计核算与成本核算机制被企业所接受,成为控制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有效的关键因素。重视业务技能的培训,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养和反腐倡廉的教育。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一体化把会计核算人员提升到了会计管理的位置上来,将成本核算与会计目标管理结合起来,促进增收节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任何一项管理制度或者政策,以人为本都是要放在第一位的,不管一个机制先期效果多明显,如果在实现过程中不能有效地为广大人类服务,都是无法长久存在的,因而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机制。

3.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

为了实现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的一体化,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同时还应该建立相关的法规,以便实现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加强实现效率。加强财务信息质量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可靠,不能让财务在计算并公开后引发疑惑,因为一旦核算后再去调查疑问处往往会更加耗时耗力,事倍功半而导致不必要的资源和时间浪费。加强企业总会计师制度的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和财务人员的思想与业务素质,是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的根本保证。企业管理人员把财务工作从财务核算提升到财务管理,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为了有效地实现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的一体化,离不开有效严格的监督体系和法律法规,这是为了加强监督管理和提高监督效率,也是为了有效应对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建立企业内部的网络化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网络的发展,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的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信息共享和信息传递都比传统的核算方式更加方便。按照直接收入、间接计入的原则计入各部门,不能把所有的收入归到一起,容易造成核算引起的成本混乱,而是应该将成本核算与会计目标管理结合起来。根据会计目标管理的要求,根据这些数据来确定各项目的目标成本。在建筑企业经营过程中,实现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是一种制度实施前的有效尝试,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成本的新型的会计制度。随着网络化的普及,建立企业内部的网络平台是实行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一体化的重要手段,网络化的核算可以将会计账务工作与成本计算进行快速地比对。企业网络化平台是建立在信息化技术的前提下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化平台也是可行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一体化成为核算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有效促进合理利用资源,达到降低成本消耗,促进增收节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企业管理人员应当重视、了解和探索企业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优化核算管理体系。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商业银行自身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也是适应统一管理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各企业单位实行的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的效果,可以明确地体现出这种一体化核算带来的积极效果,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也总结了有效实现这种核算一体化模式的主要措施,在未来的发展中一体化核算将带来更加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阎利.如何做到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合二为一”.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02):164.

[2]杜梅.论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的一体化.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07):114.

[3]华欣锋.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的一体化的探讨.财经界(学术版).2010(05):166.

[4]楼裕胜,吕宏程.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一体化.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12):52-53.

[5]邵建利,刘仲英.中国企业核算一体化的系统整合研究.会计研究.2005(03):42-46,93-94.

[6]会计核算一体化改革的实践与会计管理模式的探析.甘肃金融.2004(06):42-45.

[7]张晓彬. 如何施行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J]. 科技致富向导,2011,(11):50.

[8]牛红丽.成本核算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神州.2012(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