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7:51: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常见传染病的诊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商品肉鸡;传染病;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215-1
1 商品肉鸡生长发育优势
商品肉鸡作为常见的食用商品能源,具有生长快速、饲养所需周期较短、饲料消费较少等一些特点,并且在饲养过程中,通过对比发现,肉鸡的肌肉生长速度远远快于其内脏的生长速度,尤其是它们的心脏和肺部的生长远慢于肌肉的生长,从商业利益角度考虑,这一优势是导致肉鸡能够成为肉类食用商品中最受饲养者欢迎的理由之一。
由于肉鸡从出壳开始一直到商品供应的周期非常短暂,从而导致作为商品上市供应的肉鸡大多肉质娇嫩,肉感,这也是商品肉鸡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正是由于肉鸡的内脏器官发展缓慢,以至于器官的功能大大降低,不能为它们生长迅速的肌肉提供足够的血液和氧气,从而导致发展并不成熟的肉鸡个体感染上许多疾病,又因为它们大多群居聚集,所以这些传染性疾病成为了商品肉鸡的天敌,并日益常见起来。
肉鸡的常见传染病大多产生在肉鸡发育生长阶段,由于体质和环境的影响,相对于其他鸡种,商品肉鸡的发病的发病率较高,并且难以从单个个体上检验出来,通常都是等到个体发病并且产生传染后才能察觉,因此,加强肉鸡的饲养管理对于诊断和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
2.1 商品肉鸡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断
现阶段,随着我国肉鸡饲养水平的提高,肉鸡饲养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只有科学地养殖才能减少肉鸡发病率,当然,科学技术的应用,为商品肉鸡一些常见传染病的诊断带来了便利,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机械化的诊断工具来确保鸡群的健康与否,还可以通过体貌、毛色等对照诊断鸡群的健康情况。科学的管理模式区别于传统饲养模式,摒弃了传统模式中混养、散养,采用了科学的管理,封闭式的饲养模式,通过人为调节温度,湿度等外界环境以及杀菌消毒等防护手段,保证了肉鸡健康的生长环境,从而将肉鸡的发病率降到最低。然而,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仍然有一些传染病防不胜防。
对于肉鸡来说,常见的传染病分为生长初期的大肠杆菌病、烟曲霉菌病;快速生长期的鸡新城疫、鸡球虫病;生长后期的禽流感以及经常性病发的大肠杆菌病。因此,熟练地掌握商品肉鸡在各个季节的发病规律是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2.2 商品肉鸡几种常见传染病的发病规律
众所周知,春季和夏季是传染病的高发期,对于肉鸡种群来说也不例外。早春时节,由于通风和保暖之间的冲突,肉鸡的鸡舍一般比较干燥。随着肉鸡的增长和排泄物的增加,在不及时通风的情况下,补充不了新鲜的空气,以致于大量的有害气体滞留于肉鸡体内,久而久之,鸡群逐渐出现了病体。
春末夏初时节,由于气温的升高,昼夜温差的加剧,导致鸡群吸收的新鲜空气不能及时替补排出的有害气体,从而使得鸡舍在自然通风状态下已经无法实现气体之间的平衡交换,因此,夏季是肉鸡的发病高峰期,这时候的商品肉鸡传染病常见的有大肠杆菌病和鸡球虫病。
由于冬季是一些病毒病菌的冬眠季,因此在这一季节,肉鸡的发病率较其他季节来说是比较低少的,但是饲养过程中,饲养人员不仅需要观察预防鸡群的健康成长,还需要保证它们拥有一个保温且通风的环境。
3 商品肉鸡几种常见传染病的治疗
虽然说鸡群传染病的及时诊断对于维护饲养人员的利益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传染病的治疗在处在鸡群发病的特殊情况下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由于肉群的庞大和集中,使得传染病在鸡群中传染速度之快,传染程度之深远远超出人类所想象。因此,正确迅速的治疗方法对于挽救已经传染的鸡群来说十分重要。当今社会,疫苗药物的研究发展,使得预防和治疗肉鸡的传染病结合为一体,对于突发传染病的鸡舍,除了隔离出那些发病的肉鸡外,还可以通过对鸡舍的消毒,用具的清洗和肉鸡的药物喂食等措施来治疗已经出现常见传染病的鸡群。
4 结语
国家卫计委颁发的《诊断标准》对历年来的34种法定传染病的诊断标准进行总结,汇编成册,在本《诊断标准》中详细说明了每种传染病的诊断原则、诊断依据、诊断标准,还对个别传染病的排除/鉴别诊断进行说明,为传染病的正确诊断提供了依据。2012年我院通过查阅病历和辅助科室传染病相关阳性检测结果的方式对2011年的上报数据进行审核,并从当年开始根据《诊断标准》对临床医师上报的传染病病例进行准确性核实,发现问题后及时与上报医师沟通,明确上报是否准确。在核实上报传染病的诊断准确性的初期我们发现在传染病的诊断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多数医务人员未能掌握传染病的诊断标准,从医师上报的《传染病报告卡》中可以发现尽管进行了培训,但效果不明显,还存在很多准确性较差的报告卡,主要体现在诊断依据不够充分或病例分类填写错误。②传染病的诊断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综合判断,但我们的医务人员在诊断过程中过于依赖辅助检查,未能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一般来说,传染病的诊断应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如临床表现不典型,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才能诊断传染病,如患者梅毒TP抗体检测阳性,但没有梅毒症状,也可能是既往感染过梅毒,需要作进一步检测来确诊。
③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对病例分类不是很重视,未严格按照《诊断标准》正确诊断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如乙肝患者在《诊断标准》中是没有临床诊断这一类别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少数医师在上报乙肝病例时填写临床诊断,此外,我院是教学医院,传染病报告卡往往由实习生填写,带教医师审核上报,医务人员审核过程中也易忽视分类情况,而病例分类的错误对数据的最后汇总、疫情的分析、防控措施的制定等都有一定的影响。④部分慢性传染病,如肺结核、乙肝、丙肝等,如医务人员未仔细询问病史,在发病日期的填写上可能会不够谨慎,而我们的医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选择填写就诊时间,人为地提高了疾病在当年的发病率,导致数据出现误差。⑤对部分慢性传染病患者因其他疾病来就诊的时候,专科医师更重视本专科的疾病,容易忽视对传染病诊断,对疑似患者未能进行病史的询问或进一步的检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诊断传染病,诊断依据不足,不诊断可能出现漏报,且违反了首诊负责制的规定。
针对以上传染病诊断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院采取以下针对性对策:首先,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具体如下:①对常见传染病诊断进行重点培训,如肺结核、乙肝、梅毒、丙肝等,要求务必掌握诊断标准,对其他传染病诊断进行一般培训,提高诊断意识。②在《诊断标准》中很多传染病诊断的诊断条件较繁杂,我院针对检查项目进行筛选,对常见的检查内容进行重点培训,对于一些应用较少的和我院尚未开展的检测项目,如乙肝诊断中的肝组织学检查、HBVDNA检查,麻疹诊断中的抗体检测等,在培训过程中只作简单说明。③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做成幻灯片对照《诊断标准》专题讲解,提高认识,改变思维。④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培训:包括新上岗人员,另外,根据病种的不同,分专科进行培训,如麻疹、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等常见于儿科,其他科室少见,应对儿科加强这类传染病诊断的培训。⑤不但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更要培训报告意识,强调传染病报告的重要性,及时正确地诊断报告患者是临床工作者无可推卸的职任。其次,充分利用HIS系统。我院自2012年7月开始实行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管理,通过HIS系统,院感科可以随时查看患者病历和辅助检查结果,对医师上报的传染病报告卡逐一进行审核,而传染病报告卡医院内HIS系统报告的实现,使院感科可以更及时地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如发现诊断依据不足的,可以及时通知上报医师完善病史或辅助检查,明确或排除诊断,进一步提高传染病报告卡报告的准确性。最后,强调制度管理。通过制度进行管理,可达到更科学、更规范、更合理的管理效果。因此,我院首先完善了传染病的报告制度和奖惩制度,在其中添加了准确诊断的内容,并通过检查考核的方式确保制度的落实,实现制度化管理。通过采取上述措施,部分传染病的报告例数有所减少,尤其是乙肝和梅毒的减少最为明显。
乙肝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病例分类的填写错误,很多患者仅仅只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没有乙肝的临床表现,也没有肝功能的损害,这类患者应诊断为病原携带者,但我们医生却错误地填写为其他类别,而院感科在收到这样的传染病报告卡后会与医师沟通,核实为病原携带者后不予上网直报,这就导致了乙肝的上报病例数明显减少;梅毒例数多是由于诊断依据不充分,由于我院输血前检查包括梅毒TP抗体检测,术前、输血前常规检查此项,由此发现很多梅毒TP抗体阳性患者,此类患者在2012年前都是当成隐性梅毒上报,但在学习《诊断标准》后,仅有这一项阳性且缺乏其他依据的患者一律不再诊断梅毒,也就不再上报。这2种传染病分别居于我院上报病种的第2位和第3位,它们上报例数的明显减少导致我院自2012年开始总的报告例数明显减少,与此同时病例报告质量却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其中院感科的监督指导起了重要作用,但还需要继续开展更细致的工作,才能进一步提高传染病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季桂安 单位:中国贵航三〇二医院
学校人群聚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青少年由于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年龄,一旦发生,极易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必须高度戒备地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为有力地保障我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发展,维护学校稳定,将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依法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形成工作常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特制订我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坚决措施,控制传染病,阻断传播途径,坚决防止疫情传播及蔓延。
一、健全领导机构,加强统一领导
1、成立常见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
组 长:孙广富
副组长:刘祥涛 王兴林 刘 莉
成 员:刘益民 郝新海 朱桂真 蒋兴超 刘云艳
陈 飞 胡三永 李 红
2、职 责:
(1)负责领导、协调、组织全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必要的预防经费和物资保障。
(2)负责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开展、检查督促、资料收集与归档等工作。
二、遵循预防为主,狠抓措施落实
1、做好常见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卫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出好宣传专刊。
(2)利用健康教育课 ,开展好以预防常见传染病为重点的健康知识教育。
2、印发《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供全校教职工传阅学习,增强教职工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3、开展“三管四灭”(管污水、管粪便、管垃圾处理、灭蝇、灭蚊、灭鼠、灭蟑螂)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环境消毒工作。
4、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发生。按照《食品卫生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食堂和小卖部管理,严格购物登记、试尝留样、餐具消毒、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制度,做好检查落实。
5、有计划地做好师生健康体检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6、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传染病人接触,生病及时就医;教育学生坚持锻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7、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做好学校周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饮食摊点的整治,消除引发学校传染病的隐患。
8、加强门卫管理,切断外来传染病源。
9、做好预防常见病的必要药品等物资储备。
三、坚持晨检制度,畅通报告渠道
1、班主任要按照要求,坚持对学生每日晨检,把预防常见传染病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对因病请假在家的学生要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病情;在校生病的学生要及时送医务室诊治,对需送县级医院进一步诊治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家长陪同前往(对暂时无法通知家长的学生由班主任陪同前往),发现传染病患者及时报告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
2、医务室要坚持对饮食从业人员每日晨检,发现传染病患者,立即停止上岗,并及时报告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
3、教职工生病被诊断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要及时主动报告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
4、医务室要坚持就诊登记制度,健全常见传染病监控信息表册,做到发现疫情能快速、准确的向学校领导组报告。
5、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报告学校领导小组。
四、应急处理预案
一旦学校发现传染性疾病后所采取的一些措施:
1、我校学生或教职工一旦出现非典、风疹、流脑、麻疹、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请假,不得带病上学、上班。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病后才能回校上课、上班;
2、学生或教职工在校内出现传染病,及时组建处理病情的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成员的统一安排下,要求传染病者立即戴防护口罩、手套,到学校隔离室休息,并由学校安全管理人员或卫生保健老师立即通知传染病医院,需转医院治疗的立即转传染病医院。学生出现传染病症状的班主任立即通知其家长,由家长陪同去医院,家长不能到校的,由班主任老师护送去医院(护送人员都要穿好防护服,戴口罩、手套)。如果是本校教职工出现传染病,也要求戴防护口罩、手套,由医生初步检查后,是传染病立即转市传染病医院并通知其家属,家属不能到校的由工会组长护送去医院(护送人员都要穿好防护服,戴口罩、手套)。
3、在校内发现传染病的学生或教职工,学校应急小组领导立即亲临现场指挥,在第一时间内利用学校隔离室进行隔离观察,并由学校安全管理人员或卫生保健老师马上打“120”电话,送定点传染病医院诊治。
4、学校对传染病病人所在班级教室或办公室及所涉及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学生、教职工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迅速切断感染源。
5、传染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禁止任何同学、同事前往探望。
6、学校师生员工中发现传染病人,立即上报。
7、如传染病烈性感染,请示镇小学中心校、县教育局和其他政府部门,决定是否实行全校停课。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迅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具体做到:①封锁疫点。立即封锁患者所在班级或所在办公室,暂停学校一切活动。停止校内人员相互往来和与外界往来,等待卫生部门和市教育局的处理意见。如校领导已隔离,由中层干部等组成临时班子,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待疫情解除后,校领导班子开始工作。 ②疫点消毒。对学校所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此项消毒可请防疫站操作,消毒结束后进行通风换气。 ③疫情调查。学校密切配合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传染病人到过的场所、接触过的人员,以及患者的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进行随访,并采取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
8、学校领导发现传染病人后,迅速向全体师生公布病情感染源及其采取的防护措施,让广大师生了解情况,安定人心,维护学校稳定,树立战胜传染病的
信念。
传染病仍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其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征,当其发生时,如未被及时确诊和得到正确有效的治疗,它所产生的后果不仅对病人本人造成伤害,有时对人群甚至对整个社会产生无法估计的损失,如贵州一名60岁外出打工农民,患腹泻返家后2天死亡,在大办丧事不久,即有十多人发生腹泻,从而引发一起霍乱暴发流行。从历史上看,霍乱已发生7次世界性的大流行,从90年代开始又有抬头,1992年并有新的生物菌型(O139霍乱弧菌)出现,同年我国新疆有5个县发生了该型霍乱暴发流行,此后迅速由沿海向内地传播,现在我国每年皆有一定数量的病例发生,且呈逐年增多之势。因此,传染病的正确诊治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 传染病误漏诊概况
统计本刊1996年1期~1999年3期所刊登的有关误漏诊和误治的文献共1 190篇,其中有关传染病(包括结核病,1996年已被列为乙类传染病)的文献138篇,占3年报道误诊病例总数的11.59%,涉及39种传染病。误诊前6位的传染病依次为结核病(66篇,占47.1%,计804例)、梅毒(9篇,占6.50%,计107例)、流行性出血热(7篇,占5.07%,计124例)、钩虫病(5篇,占3.62%,计101例)、弓形虫病(5篇,占3.62,计49例)和恙虫病(5篇,占3.62%,计32例)。新发现的传染病报告较少,如艾滋病仅有2篇3例报告,从我国1998年底公布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约30万人和发病情况看,可能其误漏诊病例要比所报道的病例为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所发表的某病误诊文献的多少,虽可反映该病的常见多发和易于误漏诊;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该病的认知程度和重视性。
2 传染病误漏诊原因分析
从138篇误漏诊文献分析结果表明,发生传染病误漏诊的原因可归纳如下。
2.1 医生对某些传染病确实不了解 随着科学的进步,新传染病不断被发现,依WHO公布的资科,仅1975~1995年20年间,新发现的传染病就有29种之多,除少数病种国内未被发现外,多数已有报道;某些原已控制的传染病如布氏杆菌病、黑热病以及伤寒又重新抬头;有的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等的疫区迅速扩大,人们的认识常落后于迅速发生的疾病谱变化而产生误诊。
2.2 传染病临床表现的变化 由于多种因素如病原的变异,早期不规则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糖皮质激素和解热镇痛药,以及同时存在的并发症和夹杂病等,均可致传染病临床表现不典型。病原体变异可分为原发性变异和抗菌药物所致的继发性变异,目前较普遍存在的L型菌变异菌株,常规培养为阴性,而不能获得病原学诊断依据。滥用激素不仅扰乱某些传染病的特殊热型,且可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而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降低后,使血清免疫诊断试验和皮肤(细胞免疫)试验较易产生假阴性结果,且增加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同时在多种药物治疗下也极易诱致的各种医源性损伤,使临床表现更复杂多样,而增加诊断的难度。
2.3 辅助检查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 常规检查对传染病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普遍应用的机检血常规遗失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如嗜酸性细胞之变化对寄生虫病和伤寒病的初步提示作用,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的有无以及白细胞的形态等,都是极有诊断参考价值的,如本期发表的数篇寄生虫病的误诊皆未及早检查血嗜酸性白细胞,其中一例肺吸虫病当活检标本内发现有嗜酸性脓肿形成时,再复检血常规,始发现嗜酸性细胞增高,经流行病学史的询问和痰浓集法检查发现肺吸虫卵而确诊。另外,还有相当的传染病其病原检查、仪器检查、免疫学检查都有较高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如本刊发表最多的结核病也存在影象学表现不典型、结核菌检查阳性率低和培养时间长等诸多问题,部分病例往往是通过活检确诊或死后尸检始得确诊。美国80年代中期报道,有20%粟粒性肺结核死后才获确诊,足见其诊断的难度之大和误诊率之高。
2.4 基本功不扎实和专业知识欠缺 如病史采集不详细,遗漏传染病诊断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流行病学史,体检不全面遗漏阳性体征,对病后的用药等治疗情况未进行细致的了解,以及对所收集的资料未进行认真的综合分析等。如本刊4篇恙虫病误诊的报道皆忽视了野外作业史的询问,而体检又不全面,未及时发现恙虫病的特异性皮疹。还有不少例子,如明明病人已有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但在体检时,即看不到已存在的多个唾液腺的肿大压痛,也看不到腮腺导管口的红肿。
2.5 诊断思维不正确 诊断过程是十分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有时虽已收集到详细、全面的资料,但还是发生了误诊和误治,这与医生的诊断思维和心理状态不无关系。
3 减少或避免传染病误诊的措施
传染病特别是那些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对人类危害大的传染病的误漏诊所产生的后果往往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传染病的误漏诊。
3.1 推行传染病的再教育制度 几乎95%的传染病人首诊于综合医院的普通内科,加之老传染病临床表现的变异和数十种新传染病的发现。因此, 对所有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的继续教育,提高全体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警惕性和诊治水平,是防止传染病误漏诊的关键。本刊初步统计(因部分稿件不能区分所在单位的性质),传染病误诊病例的90%是来自综合性医院。
3.2 拓宽传染病专科医生的知识面 诸多的传染病涉及整个大内科的知识范畴,只有在坚实的内科基础上才能发展专业,一般认为专业训练不少于3年,才具有一定的避免误漏诊的能力。
一、传染病概述
(一)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1. 传染病:传染病是由某种特殊的生物病原体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等不同途径侵入人体后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由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构成的。传染病如不及时预防和治疗。就能迅速传播,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2. 传染病发生有三个因素:病原体、环境和人体。即必须有生物性病原体,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和相继使一群人发生相同的病。
(二)传染病种类
种类很多,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三)传染病报告方式
学校时有散发传染病发生,报告程序是:散发病例通知到医院就医 。确诊是传染病隔离治疗进行环境消毒保护周围易感人群加强晨、午检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动态无新发病例而隔离期满愈后持医院证明返校如有新病例做到隔离消毒同时向疾控中心报告。
二、学校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1)学校传染病极易发生 (2)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3)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4)学校传染病的季节性变化 (5)学校传染病的年龄特点。
三、学校传染病的管理
(一)经常性的预防和流行时的措施
做好学生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工作,增强对传染病的免疫力。防止“病从口入”,教室加强通风换气。打扫卫生以湿性扫除,防止呼吸道传染病。
(二)加强疫情报告、疫点的消毒
1. 加强疫情报告,控制传染病的蔓延执行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
2. 疫点的消毒
学校发现传染病人后,除及时将病人隔离治疗外,还应及时地对病人居住的宿舍和学习活动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处理,消毒持续时间应以一周左右,没有发现新病人为标准。
四、怎样预防传染病
下面以水痘为例,谈谈我校在预防水痘方面的做法。水痘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患者以集体儿童为易感人群,幼儿园、小学等容易发生局部流行。
关键词:传染病;预警机制;实践
传染病是一种病原(主要为各种微生物)感染而引起的广泛的在人类和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类型,其传播包含携带源、传播途径及易感群体等三个关键环节,及时切断其中的一个环节即能避免其大规模流行爆发,这对于传染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综合医院在其已有的预警、分诊及防控体制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原有的体系、优化原有流程、改善报告机制、坚强防控力度,能够提升医护人员对于传染病的预警能力、控制能力和应对能力,从而提高防控意识及工作效率,在早期实行隔离措施,避免传染病的扩大化传播[1,2]。
1预警机制
1.1发热症状的预警、分诊及应对
1.1.1症状标准医院应公开告知发热症状(其体表温度≥37.5℃)的患者应在入院时首先于发热门诊进行分诊,医护人员应积极主动予以引导,按照下面的流程进行诊治。
1.1.2流程 ①发热患者经检查后由经验丰富的接诊医师作出初步判断,确定该发热患者是否为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②若检查结果揭示患有或疑似患有传染病,则立即对该患者进行专室隔离并接受治疗和监控;③填写报告文件,及时上报至医院管理人员,同时进一步检查和监控患者状况,并将传染病进行分类,在确认无误后将信息上传至疾控中心等待指示。
1.1.3应对措施发热为呼吸道病的一般症状,而该类传染病伴有呼吸困难、剧烈咳嗽、哮喘等相关表现。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以飞沫传染为主,因此及时将传染源及疑似传染源加以隔离为有效的应对手段,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控作用。
1.2腹泻患者的分诊、应对
1.2.1一般症状就诊者的腹泻症状规定为排泄次数>3次/d,且其排泄物多为水样便、稀便、血便或黏便,同样医院应公开规定有类似症状的就诊者首先到肠道门诊行预检,并按照以下流程操作。
1.2.2分诊流程①通过详细检查确定腹泻患者否为消化道传染病者;②若检查结果表明其为消化道传染病者或疑似患者,则立即对该患者进行专室隔离、治疗和监控;③填写报告,将信息上传至疾控中心。
1.2.3疾病防控消化道传染病一般包括霍乱、痢疾等,粪便、水源、病原接触为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对患者进行隔离,同时对病例地区进行水质的病原学检测。
1.3流感的诊断及监控
1.3.1症状发热门诊的流感样患者的腋下测温高于或等于38℃,且伴有喉部疼痛、咳嗽等表现。
1.3.2分诊与发热患者的诊断类似,主要仍是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行专室隔离诊治策略,作好记录,避免交叉污染,并及时上报。
1.3.3防控此类传染病较为常见,应详细记录各年龄段患者的数量并加以统计,掌握其流行病学特征,并根据患者的年龄以儿科、内科、急诊科及发热门诊作为重点的防控科室,积极隔离和治疗患者,防止其流行传播。
2实践内容
我院实践及完善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职责、优化结构、规范流程、举办例会和加强培训等方面,具体介绍如下。
2.1建立体系和明确指责 实践的首要任务为建立其合理有效的管理体系,并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我院采用三级管理模式,分别为总体级、预警级、防控级别,总体级负责监督管理并评估全院的疾病防控实践活动,由院长担任;预警级则负责疾病防控预案和相应管理制度的制定、预警制度的建立、相关制度培训、人员体系搭建以及模拟演练的实施,由疾控中心专家担任,提出宝贵意见;防控级则负责具体的防控工作及应对策略的实施,由感染管理科室人员、专家组、应急组和信息科人员组成,感染管理科室负责管理就诊者的分诊、隔离及治疗工作;而专家组负责分析检查结果、提供权威建议,并负责重症患者的筛查和救治工作;应急组则负责按照管理科指示进行接诊、隔离等防控应对工作;信息科则负责填写报告、备案及病例上报工作。
2.2优化流程 公告规定有发热、腹泻及流感症状的患者首先于相关科室就诊,并由应急组工作人员加以引导。优先接诊重症、急症患者,并行隔离治疗,以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分诊流程。
2.3定期开展例会 规定每月至少举办1次例会,在会上通过回顾、探讨、分析、反馈,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对实例进行回顾,探讨处理对策;记录会议要点,实时检验实践效果。三级管理人员均应参加,由院长召开。
2.4加强培训 制定了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和制度后,应对全院人员实施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分类、传染病防控要素、隔离措施、应对策略等专业知识及相关规定,以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及管理者的应对能力。
2.5实践效果
3效果总结
实践结果发现,各类传染疾病的上报数、数据完整性、问题发现数目均有所增加,而漏报、误报数明显减少,并补报了相关传染病病例。整个实践过程中,我院的工作效率得以提升、医护人员疾病防控的意识得到增强、隔离和应对措施得当、上报及时、记录完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呼吸道传染病如肺结核、消化道传染病如霍乱以及禽流感疾病的传播,效果令人满意。而同时,传染病的防控对于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作用也提示我们实践具有长期性、持续性、计划性、时效性等特点,必须不断完善预警机制、不断调整应对措施、不断加强管理力度、不断提升医疗水平,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疾病,从而保障公共卫生和健康安全[3]。
综上,针对较为常见的传染病类型(例如呼吸道传染疾病、流行性感冒以及消化道传染疾病等)进行仔细分析,对急诊患者临床表现出的腹泻症状、流感样症状以及发热症状进行认真观察,创建具体的预检标准以及分诊标准。我院采取明确职责、建立体系、优化流程、举办例会和加强培训等措施,建立了高效的预警机制,使医护人员的应对传染病的能力、防控意识及工作效率大为提升,从而更加有效地做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安凤梅,姚峥.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控预警机制建立与实践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22):1757-1759.
【关键词】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感染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学校是一个特殊场所,就餐、就寝人员集中,容易造成传染病的传播、蔓延和暴发流行。因此,做好学校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工作,2006年4月6日卫生部同教育部制定了《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1],现就如何开展高等院校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报告如下。
1 学校传染病的预防
1.1 认真做好学生入校、职工就业前体检及定期体检,建立、健全健康档案对每一名入学的学生,新就业的教职工都要进行严格的体检,按照《学校卫生管理条例》和学生常见病防治要求执行,并且做好以后的定期体检工作。高等院校应当有校医务室,专人负责学生、老师的健康档案。入学、就业前体检及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传染源,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避免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1.2 搞好学校食堂、寝室、教室卫生学校食堂就餐人数多,人员集中,容易发生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流行。为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学校食堂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有关规定。确保饮用水、食品原料、食品加工和贮藏符合要求,同时做好餐具、炊具消毒工作,认真执行食品的加工流程和有关食品留样规定并做好登记。教室、寝室是学生们集中学习、休息的场所。人均教室、寝室空间应达到相应的标准;采取湿式打扫卫生方式,保持教室、寝室的整洁卫生;要做到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如传统的醋熏方法、漂白粉澄清液喷雾消毒法等。
1.3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改善营养,锻炼身体,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可提高身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预防季节性疾病。冬春季节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水痘、风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等,还有最近几年发现的SARS、人禽流感等,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咳嗽、呼吸困难、全身乏力、皮疹等。人群对多数呼吸道传染病普遍易感,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接种相应的疫苗。但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有利于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如多开窗换气,多喝开水,多吃含有维生素B、C的食物,劳逸结合,保持体力和充足的睡眠,及时增减衣服做好自身保暖,不随地吐痰,不吸烟等。夏季重点预防肠道传染病,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甲肝、细菌性食物中毒等,肠道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经口进入人体消化道后,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系列人体病变的传染病,预防肠道传染病,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随便在外面的零售摊点就餐,饭前便后要洗手。 1.4 社会上有传染病流行时,学校做好相应的学生的预防工作校医应经常向防疫部门了解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在传染病流行高峰时期,组织抵抗力低下的学生应急性预防接种、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在流感流行期间,组织接种流感疫苗、告诫学生避免参加大型的聚会活动,少到超市、影院等公共场所,做好教室、寝室的空气消毒、分服预防的中药等。
2 学校传染病的控制
2.1 健全学校传染病报告机制校医负责传染病的报告管理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源携带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学校最好建立晨检及缺课报告登记制度,以便及时发现疫情。班主任或辅导员、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学生进行观察询问,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及时报校医。校医接到以上报告后,进一步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及时报告给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传染病的控制工作。
2.2 启动应急预案,做好传染病的控制工作随着传染病传播因素的复杂化,单纯依靠卫生部门已很难确保其控制效果,须各级政府、各部门协同努力,共同参与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学校也应制订切实可行的传染病防制预案。一旦校内传染病发生时,启动应急预案,及时上报疫情,并配合疾病控制部门做好疫情的控制工作,通知学生采取防制措施,减少聚会,对发病学生做好隔离治疗。学校及时发放学校、学生、家长三位一体防控资料,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蔓延。
(珲春市英安镇三道岭卫生院,吉林 珲春 133301)
【摘 要】儿童传染病的预防与治疗一直是我国儿童身心发育关注的重点。目前在医学上对儿童传染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儿童传染病仍严重危害着儿童的健康。了解儿童传染病的现状及发病规律可以有效的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对儿童传染病的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了解常见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特征,并提出了一些防治儿童传染病的对策。
关键词 儿童传染病;现状;防治对策
0 前言
儿童的身心发育是我国关注的重点之一,然而,由于儿童的自身免疫力较弱,在儿童中发生的传染病较为流行,这对儿童自身及家人产生较大影响。其中在中小学校为儿童传染病的高发地带。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如天花、百日咳、脊髓灰质炎等一些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已经渐渐消灭,但是传染病的种类以及儿童的发病率仍然较多[1]。因此,当今医学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防治方式来减少儿童传染病的发生。
1 儿童传染病的种类
1.1 结核病
我国是高发结核病的国家,据统计儿童感染结核的概率高于9.6%[2]。儿童结核病诊断较难,并且受重视程度不高,儿童结核病特点为感染率高、治愈率低、死亡率较高、农村患儿高于城市。儿童结核病一般为初次结核感染,前期基本没有症状,原发性PTB随着时间的进展,症状逐渐显现,儿童年龄越小症状越明显[3]。呼吸道是主要的儿童结核病的传播途径,健康的儿童吸进有菌的尘埃后会产生原发病灶。通过消化道、皮肤也同样会传播结核病。儿童营养不良、年龄偏小、卡介苗未注射都会增加感染的几率[4]。
1.2 腮腺炎
包括流行腮腺炎、复发腮腺炎和假性腮腺炎几类[5]。腮腺炎病毒属于副黏液病毒的单股RNA病毒,一种急性得的呼吸道疾病,腮腺炎的突出特征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腮腺炎一般有半月左右的潜伏期,多发于冬春季节,常在小学,幼儿园引起流行爆发[6]。患病期间要注意护理,防治并发症的产生。化脓性腮腺炎一般是一侧,红肿伴有疼痛。此时患儿会哭闹、烦躁,护理人员一定要细心照料,切勿急躁,患儿生病期间可以用仙人掌捣碎敷面,以达到消肿止疼的作用。
1.3 手足口病
该传染病是法定丙类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的有CoxA16和EV71病毒。5岁以下发病率居高,症状表现为手足口处有溃疡、头痛、低热等。一般会在一周内康复。但是有些患儿年龄小,或就诊不及时有可能产生并发症,一般表现在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三方面。患病初期需与咽颊炎、风疹等区别。对患儿应注意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不要抓破皮疹,可在疱疹破时涂0.5%碘伏。在发病24-48小时使用抗病毒药最佳。
1.4 猩红热
该传染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冬季为猩红热高发季节,男性患儿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患病整体呈下降趋势,猩红热患者中儿童占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发热、草莓舌、鲜红皮疹等。在2005年后发病率有上升趋势[7-8]。猩红热对青霉素、红霉素敏感,发病期服用抗生素药物可有效治疗。
2 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2.1 切断传染源
预防小孩传染病的关键有时常注意儿童的生活状况,观察儿童的精神是不正常,对病情要早发现,早治疗。平时要注意儿童的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防止蚊虫对疾病的传播,避免在人杂的地方玩耍,可以戴口罩以防止呼吸道传染病的感染[9]。若在公共场所有患病儿童,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并对于患儿接触者进行医学排查,避免传染的扩散。尤其是在小学,托幼机构等场所,老师要时常关注孩子的精神面貌,如若发现不正常现象要及时采取措施,并且老师要与孩子家长保持联系。发现患儿要尽早隔离,避免传染的扩散,也有利于患儿的及时治疗。
2.2 预防接种
儿童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中之重,疫苗接种后可以使儿童对该传染病产生抗体,降低患病的概率。小儿计划免疫是我国在医疗事业的重要措施,可以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降低患病风险[10]。目前我国在疫苗接种工作上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据统计调查显示多数人并不知道办理接种证后接种疫苗,接种工作的告知义务比较缺陷[11]。这样则增加的儿童的患病风险,对儿童及家庭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要完善接种疫苗工作,该方法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便捷的方式,要尽可能做到对每一个儿童都进行接种。在接种过程中要采用全程护理干预的方法进行效果观察,实验证明该方法能有效的减少儿童的不良反应,并且可以提升家长对接种服务的认可程度[12]。
2.3 循证护理概念
如今,循证护理在我国护理领域得到有效推广,在儿童传染病预检过程采用循证护理可以使病情结构化、固定化。能准确有效的对儿童传染病确诊,避免与一般性疾病混淆,把握救治时机。循证护理可以利用网络、数据库等资源检索各种护理措施和相应的技术支持,并进行实用的,科学的评价。传统的预检是有经验的护士进行分诊,这受护士主观因素影响,而循证护理可以强化分诊流程,提供有效数据,根据患儿及家长的需求制定方案。从观察、用药、康复、心理进行全方位护理[13]。
3 小结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而且由于人们的物质水平和对饮食卫生的提高,儿童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由原来的肠道传染病为主变为以呼吸道为主的传染病[7]。一些新兴的传染病更要引起卫生部门的重视。
人们要加强对传染病的认识,了解一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要从根源上避免传播的扩散。同时要对小学,幼儿园进行密切关注,定期对儿童进行身体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以降低儿童患病的概率。计划免疫工作应不断完善,该方法是消除传染病,降低发病率最有效的措施,要将计划免疫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儿童身上,这样才能给儿童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保护儿童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勇,刘作义.儿童传染病的现状与未来[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22):1697-1699.
[2]王宇明,顾长海.感染病学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2,422-464.
[3]田建岭,吴喜荣,申阿东.儿童结核病现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3,20(6):458-462.
[4]黄平,刘作义.儿童结核病的概况与对策[J].儿科药学杂志,2013,19(2):52-56.
[5]马立虎.儿童腮腺炎的高频彩色血流声像图特征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5,13(2):118-119.
[6]段芳胡.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体会[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2):246.
[7]李伦,闵京梅.新世纪儿童传染病流行特征变迁[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1,17(3):209-211.
[8]王慧雯,张震,初艳慧,等.北京市西城区1993~2007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J].首都公共卫生,2008,2(4):30-32.
[9]章俊霞.儿童传染病的预防[J].临床合理用药,2014,7(5):142-143.
[10]聂小华.浅谈小儿计划免疫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4):250-251.
[11]朱洪霞. 0~7岁儿童预防接种现状及对策探讨[J].蛇志,2010,22(4):384-385.
[12]李燕荷,张丽君.全程护理干预在小儿预防接种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护理,2015,7(1):34-36.
为了有力地保护全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发展,维护学校稳定,将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依法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形成工作常规,根据省、市、县有关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学校传染病防治措施及应急预案.
一、防治措施
1、建立健全报告制度
传染病在本地发生、传播后,各点值班教师每日八点前向医务室通报宿舍人数及健康状况.
2、确保饮食饮水安全,做好消毒保洁工作.
学生宿舍进行全面大扫除、及消毒工作,不留死角.宿舍做到每日清扫,办公室、寝室定期进行消毒.
3、利用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传染病防治及健康教育的宣传.
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宣讲对“传染病的防治方法,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4、做好对住校生的健康监护工作,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学生或管理教师在家中出现风疹、流脑、麻疹、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请假,不得带病上学、上班.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病后才能回校上课、上班.
6、学生或管理老师在宿舍内出现传染病,要求其立即戴防护口罩、手套,到学校隔离室休息,请医务人员作初步检查,需转医院治疗的立即转传染病医院.学生出现传染病症状的,班主任要立即通知其家长,由家长陪同去医院,家长不能到校的,由班主任教师护送去医院(护送人员都要穿好防护服,戴口罩、手套).如果是本校教职工出现传染病,也要求戴防护口罩、手套,初步检查是传染病的立即转送定点医院并通知其家属,家属不能到校的由校领导及工作人员护送去医院(护送人员都要穿好防护服,戴口罩、手套).
7、学校对传染病人所在寝室及所涉及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学生、管理老师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迅速切断传染源.
8、传染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禁止任何同学、同事前往探望.
9、发现传染病人后,应迅速向全体师生公布病情感染源及其采取的防护措施,让广大师生了解情况,安定人心,维护学校稳定,树立战胜传染病的信念.
二、具体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1、甲肝的防治
(1)、通过健康教育课,增强学生健康意识,使学生了解甲肝的传播途径,各种临床症状,预防措施等.从而能切断甲肝的传播途径.从根本上预防甲肝型肝炎的传播.
(2)、加强宿舍的卫生检查,尤其是对厕所等易造成甲肝传播的途径进行定期检查,厕所里保证水龙头有水供应.
2、风疹的防治
(1)通过健康教育课,增强学生健康意识,使学生了解风疹的传播途径,各种临床症状,预防措施等.从而能切断风疹的传播途径.一旦发现风疹坚决予以隔离治疗.
(2)加强宿舍卫生的管理,保持寝室通风透气,寝室清洁.
3、沙眼的防治
(1)、通过健康教育及讲座等,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平时注意用眼卫生.
(2)、如发现沙眼患者,应及时指导.
4、腮腺炎的防治
(1)、通过健康教育课,增强学生健康意识,使学生了解腮腺炎的传播途径,各种临床症状,预防措施等.从而能切断腮腺炎的传播途径.
(2)一旦发现腮腺炎患者,应予以隔离治疗.
5、水痘的防治
(1)、通过健康教育及讲座等,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2)、如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指导用药.
三、应急预案
1、加强宣传教育
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对肺结核、沙眼、风疹、麻疹等传染病的防控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科普宣传材料,板报等宣传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使全体师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正确认识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预防各类传染病的传播.既高度重视,又不能盲目恐慌,一定树立必胜信心.
宿舍要经常保持通风换气,干净卫生.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病的关键,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
2、制定、落实防治措施
(1)、学生或管理教师在宿舍内出现传染病,要求其立即戴防护口罩、气垫手套,到学校隔离室休息,请医务人员作初步检查,需转医院治疗的立即转传染病医院.
(2)、在宿舍内发现有传染病的学生或教职工,应在第一时间内送学校医务室进行隔离观察,并马上打“120”电话,送定点医院诊治.
(3)、学生或管理老师在家中出现传染性疾病,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请假,不得带病上学、上班.经医院诊断确认康复后才能回校上课、上班.
摘 要 目的:对呼吸道传染病特点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结核病患者79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疾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对疾病的病种、临床感染类型、流行病学特征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等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探讨其预防措施。结果:792例肺结核患者中,工人和农民645例(81.44%),学生和儿童105例(13.26%);男65.15%,女34.85%;18~48岁是肺结核疾病的发病集中年龄;肺结核发病分布在全年。结论: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具有性别、年龄和季节分布的特点,在结核病的预防中我们应根据其发病规律开展健康教育和预防控制措施。
关键词 呼吸道传染病 特点 预防 措施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
Huang Junbo
The respiratory physicians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 in Jinsha County,Guizhou Province,551800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Methods: 79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 were admitted from March 2011 to March 2013.Investigate and research the occurrence of disease,analyze and summarize entity,clinical infection type,epidemiologic feature of disease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patients,and explore the preventive measures.Results:In the 79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workers and peasants were 645 cases(81.44%),and students and children were 105 cases(13.26%).Male were 65.15%,and female were 34.85%.18~48 years old was pulmonary tuberculosis disease concentrated age.Pulmonary tuberculosis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year.Conclusion:The epidemiologic feature of tuberculosis has the gender and age distribution and season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so we should be according to its occurrence regularity to carry out health education and prevent control measures in the tuberculosis prevention.
Key words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Characteristic;Prevent;Measure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尤其是结核病的蔓延引起了人们的重点关注。为了对呼吸道传染病特点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主要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到预防疾病控制中心进行检查确诊的792例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疾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对疾病的病种、临床感染类型、流行病学特征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等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探讨其预防措施,以期为结核病的预防提供参考和依据,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结核病患者792例,作为研究对象。
方法:对检查人员中结核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对疾病的病种、临床感染类型、流行病学特征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等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探讨其预防措施。
诊断标准:疾病的诊断依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的《传染性肺结核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2008年版《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中关于肺结核病诊断标准的规定。确诊病例:包括涂阳肺结核、仅培阳肺结核和肺部病变标本病理学诊断为结核病变者3类。①初诊肺结核患者直接痰涂片镜检2次痰菌为阳性;②1次痰涂片阳性加1次培养阳性;③虽1次涂片阳性,但经病案讨论会或主管专业医师确认,X线胸片显示有活动性肺结核病变阴影。满足上述条件之一的即为涂阳肺结核患者。临床诊断病例:2次痰涂片阴性,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与活动性肺结核相符的病变,并且,①有咳嗽、咳痰、咯血等肺结核可疑症状;②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③抗结核抗体检查阳性;④肺外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结核病变者。满足上述条件之一的即为涂阴肺结核患者。符合临床诊断病例的标准,但确因无痰而未做痰菌检查的未痰检肺结核按涂阴肺结核的治疗管理方式采取治疗和管理。
结 果
病例诊断结果:792例患者经实验室检查并结合病因以及临床表现均被确诊为肺结核。
疾病的人群分布:792例肺结核患者中,工人和农民645例(81.44%),学生和儿童105例(13.26%)。
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表现在性别、年龄和季节分布上。从性别来说,本组792例肺结核传染病患者中,男516例(65.15%),女276例(34.85%);从年龄来说,年龄1~92岁,其中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8~48岁的患者587例(74.12%);从季节来说,肺结核疾病在全年均有分布,但冬春季节发病较多。
讨 论
我国是个结核病大国,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而预防结核病的关键和首要任务在于抓好宣传教育、普及防治知识。由于结核病在历史上给人们带来太多的苦难,加上世俗的偏见、知识的匮乏以及对结核病认识的偏差,人们对结核病大多还是谈之色变,遇到结核患者多还是唯恐避之不及。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也开始呈上升趋势,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结核性传染病[1]。本次研究的792例肺结核患者中,工人和农民645例(81.44%),学生和儿童105例(13.26%)。这主要是因为结核病主要发生于人体抵抗力较弱的人群中,工人和农民由于其生活水平较低,生活质量也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他们的免疫水平和屏障能力比较差,尤其是那些少数民族或者偏远农村的人群,他们的免疫水平和屏障能力更差;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免疫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容易受到传染病的侵袭;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经常聚集在学校进行生活和学习,接触了大量的人,是传染病的高危人群。
通过对肺结核传染病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要做好肺结核传染病的预防应从儿童和工人、农民做起,一方面我们应减少易感人群的累及,对幼儿园以及小学的疾病预防接种制度进行了解,对其接种情况进行排查,加强对各级学校新入学学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愈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切断传播途径,从根本上消除肺结核传染病的传染源;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加强对本县内工人和农民的管理,应通过宣传单或者组织活动、下发通知等方式对重点单位和重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其自身的预防意识和预防行为,并且还要加强对重点人群(尤其是接触粉尘的厂矿职工和学校学生及教职工)肺结核筛查,一旦发现有疾病暴发地区,应立即采取积极的措施对疫情进行控制,从而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彻底消灭肺结核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2,3]。
总的来说,肺结核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具有性别、年龄和季节分布的特点,在肺结核传染病的预防中我们应根据其发病规律开展健康教育和预防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 时照华,苏虹,秦凤云,等.ARIMA模型在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疫情预测中的应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7):1259-1260.
关键词:基层社区;传染病控制
1加强社区宣传教育仍是急性传染病控制有效的首选措施
目前大部分新发传染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疫苗,预防显得尤为重要。疫情从来没有固定模式,开展健康教育是实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普适性措施,是对人群应急控制策略上的主要手段。教育要包括医务人员和普通民众两个层次。对医务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新发传染病的认识以及处理新发传染病的能力,并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个人防护意识。对普通民众进行宣传教育,目的是提高其文明素养和健康素养,是让其了解急性传染病的形势,提高“预防为主”的健康意识,掌握自我保健、预防疾病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增强面对各种突发疫情的心理承受能力。对高危人群进行特定目标健康教育,也是控制和预防新发传染病的重要武器。
从实践层面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宣传是基层百姓防病知识可信可及的首要来源。针对民众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如广播、宜传栏、咨询台、宜传画等,是喜闻乐见的。通过文字、图片、语言等方式将传染病防控信息传递给广大居民,使之掌握相关的知识,形成科学的防范观,有助于其自觉行动并配合卫生机构搞好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通过社区提高民众对新发传染病的认识,奠定疾病预防社会基础。
2及时控制传染源是社区传染性疾病控制的关键性措施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健康保护的前哨站,它应当承担起在第一时间发现传染病人、管理传染源、报告疫情、开展健康教育的职责。针对传染病的流行,最紧要地是掌握第一手准确及时的资料,及时发现一切可疑的传染源。对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只有做到“五早”才能控制传染源,防止疾病在人群中传播蔓延。疑似病例必须在指定场所隔离观察、治疗,尽早作出诊断。对确诊患者,需要进行隔离治疗,如有必要,可以采取强制隔离措施。当前社区仍需硬件投入,也需加强软件管理,建立上传下达、通畅无阻的专用信息系统,将保证第一线的传染病信息在第一时间得到传递。及时发现、控制和转移传染源是社区控制传染性疾病和减少二代病例的关键性措施,这种能力有待加强。社区全科医师为传染病早期诊断和控制的最佳执行者,当前要格外重视其配备和培训,使之人能留,心能安,业能专。
3加强信息共享与风险沟通是实现区域疫情控制前提条件
促进急性传染病信息的共享,包括疫情暴况、病原体检测方法、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等多方面内容,为的是提高区域内传染病防控主体的主动控制能力。有准备之仗好打,无准备之仗必然是效率低下,顾此失彼。2003年国内“非典”的实际控制过程及成功经验表明,有效的风险沟通可以增进公众信任,让利益相关者自觉参与到疫情控制中来,利于减轻心理恐慌,降低暴发疫情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社区内外加强信息共享与风险沟通是实现区域疫情控制的前提条件。
4改善环境卫生控制传播媒介是社区机构发挥领导力的具体领域
导致急性传染病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常是环境改变,因此环境治理不仅有助于控制已有疾病,还可以减少新的疾病发生。环境治理包括环境改造、环境处理和改变人的卫生习惯以及改善居住条件,如整顿环境,清理卫生死角,及时清除生活和建筑垃圾,铲除杂草、不乱堆杂物等。清理杂物垃圾、保持环境卫生、减少积水死水、消灭老鼠和蚊虫栖息场所,是针对目标疾病常见的卫生措施。经验表明,辖区环境的保持和改造是控制肠道和虫媒传染病的有效措施,其具体内容随新发传染性疾病的出现而变化,针对区域特点应保证主辅分明、重点突出。改善环境卫生控制传播媒介,在辖区疾病控制工作中社区机构可发挥出最大领导作用。
5把握流动人口因素成为完善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当务之急
自市场经济改革以来,人口流动日益呈现全国性、大范围多数量现象随着区域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将涌现更多的流动人口,其管理对传染病防控尤显重要。
流行期对人群进行鉴别分类,据有关法律、法规实施不同的管理,是社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常态。流动人口住址频变,是常规卫生管理难行的主要因素,但管理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目前,多数流动人口未被纳入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建立社区基础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时,需要及时、准确了解辖区人口状况,定期收集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在大的疫情到来之际,及时将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进行有效的动员、分配、调整,保证社区公共卫生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流动人口信息作为传染病防治的基础,如果掌握不完整,则会导致管理上的“断链”。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运用计算机网络,实行数字化、电子化管理,建立以公安为核心的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逐渐把对常驻的流动人口户籍管理纳入到居住地日常户籍管理中,实行流出地与流入地的协同管理。系统掌握流动人口的真实数据,实现各部门流动人口信息共享,需要改革现行的《暂住证》管理制度,使《暂住证》成为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一个身份证明,保证社区疾病控制能涵盖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所有服务和管理对象。这样的疾病监测信息登记管理体系是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徐建国.新发传染病的现状与对策〔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5): 340-341.
[2]文华,权正良.对我国当前社会因素与传染病防制对策的再认识〔J〕.疾病控制杂志, 2007,11(6): 574-578
[3]李星明,黄建始.我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9, 30(4): 309-412
[4]曾光.中国公共卫生与健康新思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255
[5]宋蒙胜,杨振海,杨智国.社区全科医师与疾病早期诊断〔J〕.中国医药卫生杂志, 2004, 1(3): 26-27
采取各种有效干预措施应对急性传染病,实际上就是对传染病自然流行过程的阻断(图1)。
对急性传染病病例的早期发现和隔离治疗,可使疫情控制在较小范围,更有利于各项控制措施的落实,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控制急性传染病的传播与扩散。
从部分地区发生并阻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麻疹、甲型H1N1流感等急性传染病流行事件中,表明早期发现病例、及时准确的疫情报告和迅速采取隔离措施,是控制急性传染病传播关键所在;在传染病流行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和疾控专业机构建立疾病监测网络,实现早期控制急性传染病的重要目标,实施传染病早期症状监测、预警和医学控制。
在急性传染病流行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被动或主动的疾病监测方式发现病例时,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发现病例、早期诊断、快速报告、隔离治疗、搜索新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应急接种疫苗、易感人群的健康教育等,所有这些防控措施都须根据传染病流行特征和当地具体情况(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医疗卫生设施和条件等)来确定。
如发现急性传染病有潜在暴发,立即报告和利用现有资源采取应急防控措施是至关重要的,而不是等待上级机构派员支援才开始行动,以免延
防控技术措施
应对急性传染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防控目标和技术措施如下。
主动监测与发现病例建立对目标传染病监测门诊,如针对肠道传染病的“腹泻门诊”、甲型H1N1流感的“发热门诊”;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早期搜索和发现病例,只有及时发现病例,依据目标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指导采取相应控制措施,才能有效阻断传染病的传播扩散,避免对社会人群造成更大危害。
对于已知或未知的某种急性传染病来说,患者早期就诊往往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始,但首发病例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及时发现的,这是因为一些传染病在感染早期临床症状十分相似,并没有明显的特异性,如甲型H1N1流感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等,临床上疑似病例的鉴别诊断需要结合相应传染病流行特点、暴露史和实验室检测才能最后确诊。
病例的临床评估与诊断 为了正确发现病例,基层医护人员不仅需要具有高度责任感和职业敏感性,还需要掌握相关病例标准定义,获得实验室支持与证实。从患者就诊早期症状出现、发现至病例确诊常经历一个反复医学观察和认识过程(图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生如能发现并及时报告疑似病例为起点,经医学观察或转诊上级专业医疗防控机构最后确诊,这对以后采取的相应控制策略和措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病例的医学隔离或转诊 当发现病人出现某种传染病临床指征或初步诊断为疑似病例,应尽快采取适当的隔离预防措施,将病人收入预设的隔离病房进行观察治疗,必要时对与病人密切接触者逐一登记;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隔离条件不具备或需要转诊上级医院确诊,应确定医疗专车运送病人到指定医院:如果病人早期出现症状并不符合入院标准,可嘱其采取适当的家庭隔离措施和随访。
医疗环境控制与预防感染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依据自身医疗设施和条件,针对不同传染病的传播因素制定医疗环境控制与预防感染措施。如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可为出现呼吸系统症状的病人设定候诊区、就诊室和治疗室,与没有呼吸系统症状的病人分隔开来:为出现呼吸系统症状的病人提供口罩,并指导病人保持手部卫生,污染物放入指定污物桶;在病人就诊和住院期间,按医学规范要求做好院内门诊、病房、环境以及污染物品的消毒;与病人密切接触的医护人员,按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对一线医护人员应采用针对性疫苗接种来免疫预防等。
病例报告与信息传递 依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监测的目标传染病共37种,按甲、乙、丙三类传染病监测与管理要求,对于规定的甲类传染病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肺炭疽以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一经发现报告时限为城市6小时、农村12小时内;乙类传染病报告时限城市12小时、农村24小时内。常规病例报告应包括一定时段内(如周、月、年)每种疾病的病例总数。在某种传染病流行期间,在区域内无病例报告时标明零,称为“零病例”报告,在疾病监测中与病例报告同等重要。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准备工作
各级政府应承担的责任与政策支持:各级政府需依据本区域实际,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控设施和条件。
传染病防控专(兼)职人员准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保传染病防控专(兼)职人员的稳定性。
传染病防控应急措施预案:依据本区域实际情况和医疗卫生条件制定传染病防控应急措施预案;依据痰情真实情况评估严重程度和人群影响,做出相应的快速反应(即分级疫情处置)。
信息交流传递准备: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工具、计算机网络平台,建立基层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网络系统,保持电信畅通,快速完成包括疫情信息直报、分析与评价。
技术装备的准备:更新传染病诊断和防护相关技术装备,保持技术装备的有效,选用一批常见传染病快速检验检测技术。
个人防护准备:个人防护技术装备达到规定要求并处于完好有效状态,进入传染病流行区或高发季节,医护人员在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应严格按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操作。
[关键词] 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1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c)-120-02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感染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的流行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1]。学校是一个特殊场所,就餐、就寝人员集中,容易造成传染病的传播、蔓延和暴发流行。因此,做好学校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工作,2006年4月6日卫生部同教育部制定了《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2],现就如何开展大、中专院校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 学校传染病的预防
1.1 认真做好学生入校、职工就业前体检及定期体检,建立、健全健康档案
对每一名入学的学生,新就业的教职工都要进行严格的体检,按照《学校卫生管理条例》和学生常见病防治要求执行,并且做好以后的定期体检工作。大、中专院校应当有校医务室,专人负责学生、老师的健康档案。入学、就业前体检及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传染源,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避免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1.2 搞好学校食堂、寝室、教室卫生
学校食堂就餐人数多,人员集中,容易发生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流行。为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学校食堂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有关规定。食堂作业处内部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同时注重对食堂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食堂从业人员要定期体检、持证上岗,对有从业禁忌证的要及时调离工作岗位。确保饮用水、食品原料、食品加工和贮藏符合要求,同时做好餐具、炊具消毒工作,认真执行食品的加工流程和有关食品留样规定并做好登记。认真落实“三管一灭”(管水、管饮食、管粪便、灭苍蝇),防止病从口入。食堂销售使用刷卡机或一次性纸票,不得使用现金或可回收的塑料票,避免传染病通过现金、饭票传播。学校领导、后勤科、医务室和学生代表组成监督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对食堂的饮用水、食品原料、卫生设施、环境卫生、食品加工和储藏进行检查、监督,确保做好食堂的卫生工作。
教室、寝室是学生们集中学习、休息的场所。人均教室、寝室空间应达到相应的标准;采取湿式打扫卫生方式,保持教室、寝室的整洁卫生;要做到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如传统的醋熏方法、漂白粉澄清液喷雾消毒法等。蚊蝇繁殖季节采取灭蚊、灭蝇措施,积极开展除“四害”(鼠、蚊、蝇、蟑螂)活动。
1.3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
改善营养,锻炼身体,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可提高身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目前许多大、中专学生沉溺于上网,作息时间不定,甚至通宵达旦地熬夜,极易造成身体抵抗力下降而感染上某些传染病。因此学校应多利用广播、校报、黑板报、班会、讲座等各种形式宣传健康知识,普及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预防季节性疾病。
冬春季节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水痘、风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等,还有最近几年发现的SARS、人禽流感等,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咳嗽、呼吸困难、全身乏力、皮疹等。人群对多数呼吸道传染病普遍易感,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接种相应的疫苗。但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有利于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如多开窗换气,多喝开水,多吃含有维生素B、C的食物,劳逸结合,保持体力和充足的睡眠,及时增减衣服做好自身保暖,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按规定程序洗手,不随地吐痰,不吸烟等。
夏季重点预防肠道传染病,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甲肝、细菌性食物中毒等,肠道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经口进入人体消化道后,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系列人体病变的传染病,预防肠道传染病,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随便在外面的零售摊点、饭店就餐,饭前便后要洗手。
1.4 社会上有传染病流行时,学校做好相应的学生的预防工作
校医应经常向防疫部门了解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在传染病流行高峰时期,组织抵抗力低下的学生应急性预防接种、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在流感流行期间,组织接种流感疫苗、告诫学生避免参加大型的聚会活动,少到超市、影院等公共场所,做好教室、寝室的空气消毒、分服预防的中药等。
2 学校传染病的控制
2.1 健全学校传染病报告机制
校医或兼职卫生教师负责传染病的报告管理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源携带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学校最好建立晨检及缺课报告登记制度,以便及时发现疫情。班主任或辅导员、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学生进行观察询问,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及时报校医。同时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出现较多学生同时缺课时应及时报校医。校医接到以上报告后,进一步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及时报告给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传染病的控制工作。
2.2 启动应急预案,做好传染病的控制工作
随着传染病传播因素的复杂化,单纯依靠卫生部门已很难确保其控制效果,须各级政府、各部门协同努力,共同参与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学校也应制订切实可行的传染病防制预案。一旦校内传染病发生时,启动应急预案,及时上报疫情,并配合疾病控制部门做好疫情的控制工作,通知学生采取防制措施,减少聚会,对发病学生做好隔离治疗。学校及时发放学校、学生、家长三位一体防控资料,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蔓延。做好解释和心理安慰工作,避免因传染病的发生而导致学生、家长的恐慌心理。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关键词】:养殖业 ; 细菌传染病 ; 防治工作; 食品安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禽流感、猪流感等细菌传染病的大规模侵袭,人们对细菌传染病的防治意识也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几年牧区牛羊常见细菌传染病的流行,再度引起了社会的恐慌,不仅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的威胁到了人们的人身安全。
1、牧区牛羊常见细菌传染病防治现状
我国牧区牛羊常见细菌传染病十分普遍,尤其是近年来由于防治措施不当,使得很多养殖户的经济损失惨重,并一度引起社会中关于食品安全的风波。目前,牧区牛羊常见的细菌传染病主要有布病、炭疽、结核、羊快疫、牛巴氏杆菌病、坏死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巴氏杆菌病等。这些传染病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通常在短时间内使得大量的牛羊出现病状,严重的会大批死亡。目前,我国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在细菌传染病防治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针对各种细菌传染病有了专门的疫苗,在降低细菌传染病的发生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不能否认,防疫过程中依然存在疫苗注射密度不科学、食品安检不过关等问题,严重的影响了牧区牛羊传染病防疫体系的完善。
2、牧区牛羊常见的细菌传染病
2.1布病
布病,全称布鲁菌病,是布鲁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羊感染后,以母牛(羊)发生流产和公牛(羊)发生炎为特征。目前,本病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只有加强预防检疫。比如,定期检疫,成羊两年检疫一次,羔羊每年断乳后进行一次检疫;免疫接种,新生羔羊通过检疫呈阴性的,用“猪2号弱毒活菌苗”饮服或注射。
2.2炭疽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热性、急性、败血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绵羊最易感染。炭疽病症状表现为突然倒地,全身抽搐、颤抖,磨牙,呼吸困难。炭疽杆菌对青霉素、土霉素及氯霉素敏感,尤其是青霉素效果最为显著。常见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预防接种,对经常发生的威胁的牲畜进行预防接种。
2.3结核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肺脏,牛群易感染。牛氏杆菌病症状是急性败血型、浮肿型、肺炎型。牛群患结核时可选用敏感抗生素,比如氧氟沙星。常见的预防是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各种应激,增强抵抗力,定期接种疫苗。
3、细菌传染病防治的具体措施
3.1建立健全预防机制
我国应该建立健全牧区牛羊常见细菌传染病防治体系,加强兽医院站对该地牲畜细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首先,应该加强牧区牛羊养殖户的防疫意识,使其自觉进行动物防疫,结合当地牧区牛羊生长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程序。其次,加强对疫苗的生产监管力度,并完善疫苗的运输、保管体系,确保疫苗质量安全。在注射疫苗前必须检查其是否合格,杜绝使用过期、不合格的产品。此外,提高生物药品的效价,国家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动物防疫站的硬件设施。比如,加强对畜牧兽医队伍的培训力度,并定期进行考核,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科研能力。
3.2提高牧民综合素质
我国应该提升广大牧民的饲养管理能力,比如疫情防护、疫苗注射等等。首选,对广大牧民进行养殖常识的普及,比如保证牛圈、羊圈的清洁、对畜具定期消毒、保持通风等等。其次,对疫苗的使用要得当,有针对性的选用疫苗,按剂按量。再者,加强牧民对各种细菌传染病症状的识别能力,比如布病、炭疽、Y核、羊快疫等疾病,有利于防微杜渐,及时进行预防工作,减少细菌传染病带来的经济损失。此外,杜绝养殖户为了经济利益,将患病的牛羊通过不正当渠道投放到市场,影响食品安全、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与此同时,积极指导牧民科学合理的使用疫苗,按剂按量,充分发挥生物药效。
3.3完善食品安检环节
兽医院站食品安监部门是保证市场流通牛羊肉质量的关键,因此应该加大监管力度。首先,提高养殖户与安检人员的法律道德意识,尤其是安检人员,强化肉食品卫生意识,为确保肉类的安全尽职尽责。其次,强化食品安检人员的专业技能,并定期进行严格的培训与考察,保证食品安全部门的工作质量。最后,积极引进先进的安检设备,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安检质量。
4、总结
综上所述,近年来牧区牛羊常见细菌传染并给社会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严重的威胁到了人们的人身安全。因此,进一步加强地区预防接种工作、做好牧区牛羊的预防措施则显得更为重要。炭疽和结核一经发现就必须屠宰消毁,是不允许治疗的。人结核其实就是牛型结核,
这几样传染病实验室一诊断确定,就应马上消毁,消毒。与此同时加强对疫苗研究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我国的防疫体系,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思.牛羊猪犬种布鲁氏菌多重PCR方法的建立及试剂盒研制军事医学科学院[J].2014
[2]梁宏平.牛羊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的有效防治方式刍议[J].《农家致富顾问》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