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金融危机的含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贝多芬们从未远去
1989年12月25日,为庆祝两德统一,柏林墙倒,由包括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巴黎管弦乐团、马林斯基剧院交响乐团在内的多支欧洲著名交响乐团组成的大型乐队,在著名的布兰登堡门前演奏起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当合唱团吟唱出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时,欧洲的文学、诗歌、音乐和建筑仿佛瞬间融为一炉,而贝多芬的音乐宛如天使一般,为欧洲大陆旷日持久的政治裂痕上洒下了灵药。
在2006年英国圣诞档电影《真爱至上》里,由休·格兰特扮演的英国首相曾经对不可一世的美国总统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们的国家虽然国土狭小,但同样是个伟大的国家,我们有莎士比亚、丘吉尔,有披头士、肖恩·康纳利、哈利·波特,还有贝克汉姆的金右脚。”格兰特的这番激励人心的台词何尝不是整个欧洲大陆的写照,仿佛任凭世间风云变幻,国际格局星移斗转,政经力量此消彼长,欧罗巴始终以灿烂的文明示人。正像米兰·昆德拉所提出的“欧洲人”观点一样,除了宗教、地缘和欧元外,是文化与艺术让欧洲实现了比政治经济结盟更有力的一体化,而可以跨过语言藩篱的欧洲音乐可谓首当其冲。
在音乐史中,古典音乐几乎成为欧洲音乐的同义词,和依靠经济发展迅速实现古典音乐快速发展的美国不同,欧洲音乐400年来血脉相传,正是在这块土地上诞生出了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的作曲家,他们生长在莱茵河、多瑙河、易北河畔,居住在阿尔卑斯山脚下,游历亚平宁半岛,发迹于西伯利亚平原,生生不息,巴赫在教堂中创作出《赋格的艺术》、维瓦尔第在田园中创作出《四季》,莫扎特、海顿、贝多芬久经不息的旷世杰作应运而生,威尔第、普契尼的歌剧不仅属于罗马和米兰,柴可夫斯基的旋律从圣彼得堡一路向西款款走来。
在21世纪刚刚过去的10余年中,世界音乐舞台轮番对一批杰出作曲家进行致敬,而他们无一例外地来自欧洲,莫扎特诞辰250周年、肖斯塔科维奇诞辰100周年(2006年),肖邦诞辰150周年(2010年),李斯特诞辰150周年,逝世100周年(2011年),德彪西诞辰150周年(2012年)。如果说被称为交响乐团帝国的美利坚是古典音乐的后起之秀的话,欧洲亘古不变的“本尊”地位却完全是由一批批伟大作曲家带来的,这一点直到今天都没有改变。
歌剧院:衡量文明的尺度
19世纪,欧洲作曲家都有一个理想的去处,那就是歌剧院。那不仅是一个可以提供荣耀地位、稳定收入的地方,同时也是实现自己艺术理想的最佳之地。曾几何时,歌剧还只是王公贵族和富商巨贾的消遣之物,然而18世纪和19世纪的两度欧洲革命让歌剧从上层社会开始流向普通大众,意大利和德国的相继统一为歌剧凝聚了丰厚的观众土壤,而两者恰恰是两个欧洲最大的歌剧国度,其根源可上溯到德国18世纪早期作曲家格鲁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曲家蒙特维尔第生活的年代。
但20世纪,歌剧院成为了西方社会文化最不可忽视的领域,法国悬疑小说家法加斯东·勒鲁(Gaston Leroux)1911年创作的小说《歌剧院》正是歌剧普罗化的反映,而这本描写巴黎歌剧院美丽名伶与幽灵的爱情故事,后来被改编成著名的音乐剧《歌剧魅影》,可谓是对歌剧艺术的一次膜拜,其风靡程度甚至让很多人将歌剧与音乐剧混淆。
在世界歌剧版图中,除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外,能够与欧洲歌剧院阵营抗衡的实在寥寥无几。不过20世纪相继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却让欧洲的歌剧艺术遭受重创,维也纳国家歌剧院(Wiener Staatsoper)、米兰斯卡拉歌剧院(Teatro alla Scala)、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Dresden Semperoper,)在轰炸后成为废墟,伦敦的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Royal Opera House,Covent Garden)也在战争期间沦为舞场。不过各国民众热情的支持和身体力行之下,这些剧院很快实现了重建,并在上世纪50年代后陆续恢复了往日的荣光。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影艺术诞生之前,歌剧一直是经济成本最高昂的艺术活动,19世纪歌剧艺术在欧洲始终是由王室资助的,但在20世纪却遭受了诸多波折。与美国完全依靠市场和商业运作的方式截然不同,欧洲大部分国家的歌剧院都采取政府资助扶持的方式投入运营,奥地利、德国是其中最显著的代表,其政府投入比例在欧洲最高,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至今几乎所有运营资金皆来自其所辖的奥地利文化部维也纳歌剧管理委员会。
而意大利和英国的歌剧院则没有这么幸运,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80年代的国内政治动荡让以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为代表的本土剧院被大幅削减了政府津贴,穷则思变,歌剧院只好效仿美国,将手伸向赞助人的腰包。而英国的情况同样艰难,每逢政党轮替,歌剧院就会面临一次新的命运裁决。上世纪90年代末,伦敦皇家歌剧院由于巨大的财政缺口一度面临解散管弦乐队的危机,但首相梅杰所领导的政府却听之任之,直到工党赢得大选,布莱尔成为新任首相后,这一危机才算化解。至今该剧院每年从政府获得2400万英镑左右的津贴,占其全部运营预算的40%。
正是在欧洲顶级歌剧院的精心运作下,歌剧这门集戏剧、文学、音乐、美术、舞蹈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在延绵400年后仍然占据显赫地位,而没有像其他博物馆艺术一般被束之高阁。虽然遭遇了当下的金融危机,但欧洲主要歌剧院大体运行良好,在刚刚过去的2010~2011演出季中,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创历史新高收获了2000万欧元的营业收入,极大地鼓舞了欧洲歌剧业的士气。
最好的乐团与最佳音乐厅
与美国平地起高楼式的发展路径不同,欧洲的交响乐团是歌剧院的衍生品。19世纪,随着柏辽兹、门德尔松、瓦格纳等一批作曲家的努力,交响乐团逐步从以往为剧院伴奏的领域中分离出来,而投入到技术更为复杂,音响效果更为丰富的交响乐演奏中。而正是在那一时期,欧洲日后所有闻名遐迩的管弦乐团相继成立,1882年的柏林爱乐乐团、1888年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以及1895年的伦敦女王大厅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的前身)。
由于和欧洲伟大作曲家的艺术创作休戚相关,同时长期与世界一流指挥家进行合作,直到今天欧洲各地的交响乐团仍然保持着最高水平的演奏。2008年英国古典音乐杂志《留声机》评选出的当今国际乐坛20支最优秀交响乐团中,欧洲乐团占据了12席,涵盖了德国、奥地利、英国、荷兰、捷克、俄罗斯、匈牙利等国,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而其中所有乐团都曾经访问过中国。
在中国量产的第一款具有纯正英伦轿车设计与技术基因的中高级轿车――荣威(Roewe)750,在这次北京车展上,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英伦血统,还了解到它出于罗孚(Rover)、高于罗孚(Rover)的种种高科技,体验到不一般的科技“含金量”。
操控:与宝马同源
一个讲究操控感觉的驾驶员,他肯定会迷上荣威(Roewe)750所具有的操控装备。它的发动机、底盘悬架、轮毂轮胎,都与同期开发的宝马新5系出自一个血脉,这得益于英国罗孚(Rover)曾与宝马亲密无间的合作,也让今天的荣威(Roewe)750在操控性上卓尔不群。
发动机--MG-ROVER POWER TRAIN 基础
这次参展的两款荣威车,其发动机是在原MG-RoverPowerTrain基础上重新进行了开发,性能参数在同级车中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两款发动机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KV6 2.5L发动机。它采用了三级可变进气管技术,使用航空级铝合金材料铸造,电子油门控制,0-100km/h加速仅需10.2s,通过西门子EMS管理系统检测,可为整备质量高达1.6吨的荣威750提供135kw的强劲动力,最高输出扭矩达240Nm,排放可达欧Ⅳ标准。
底盘--欧洲先进前沿技术
荣威(Roewe)750集合了欧洲多项先进前沿的底盘技术,让荣威(Roewe)750可轻松达到“动态稳、响应快、感觉精准”的优异性能。
荣威(Roewe)750的后悬架系统是一个双横臂的独立悬架机构,它采用了欧洲创新的“Z型纵摆臂”。后悬架通过后纵摆臂具有抗提升控制作用,减少上下不稳定的振动;而创新的Z型纵摆臂使减震效果更明显,大大增加了车辆的舒适性。
轮胎--与高级车争锋
荣威(Roewe)750 配备了17寸五辐精铸铝合金轮毂 ,速度等级达到W级 270km/h。此外,为了保证荣威(Roewe)750高速行驶的性能,著名轮胎制造商Good Year为其度身打造了一款W级215宽胎,使之轮毂轮胎配备能与Cadillac、Audi A4、BMW 530i、330i等高端车型争锋。
安全:世界一流呵护技术
传承英伦造车理念的荣威(Roewe)750,装配了TPMS智能胎压监测系统等许多豪华车才有的装备,使其在安全技术方面出类拔萃。
六位一体主动安全
荣威(Roewe)750在同级别车中率先装备了美国最先进的Slip control system--ABS+EBD+CBC+MSR+TCS+VSC六位一体主动安全系统,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安全系统。
六位系统通过控制发动机扭矩、变速器的挡位以及各个车轮的制动力,修正车辆的过度转向或不足转向,以避免汽车打滑、转向过度、转向不足和抱死,在任何路况条件下都能够保证车辆的行驶安全以及稳定灵敏驾驭。
TPMS数字胎压监控
TPMS数字式轮胎压力监视系统一般只有在豪华车中才得一见,荣威(Roewe)750率先在中高级车中进行装备,它能保证在行车状态下实时监控各轮胎的压力变化,确保车辆高速度下的安全行驶。
高强度安全车身
在车身工艺上,荣威(Roewe)750采用创新USD双面镀锌强化钢板车身,车身的40%采用高强度钢制造;焊接点更是多达5400个,比同级车多20%以上;在关键部件引入最新的激光变截面焊接技术。因此,荣威在最为苛刻的欧洲NCAP碰撞试验中综合成绩获得五星级的最高水平,在国内同级车中独占鳌头。
舒适:航空技术的运用
技术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为汽车创造了一个越来越便捷、舒适的环境。在荣威(Roewe)750身上,一些只在航空领域才用的技术得到了运用,还汇聚了大量欧洲高档轿车技术,让荣威(Roewe)750在同级车中胜出一筹。
Dual-BUS电控系统
航空电子系统是最稳定、最复杂、最先进的控制系统。荣威(Roewe)750借鉴了航空领域的控制系统,推出先进的Dual-Bus(双Bus电子集成控制体系),使汽车完成各种复杂多样的功能设置,而不发生任何错误信息。
KWP2000诊断系统
有了双BUS电控系统,荣威(Roewe)750的车载CAN KWP2000诊断系统可以实现各种独特功能。如可对全车灯泡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一旦有灯光失效,控制模块将转移能量到其他灯泡以满足安全要求;如有灯泡即将失效,将减弱此灯的供应电流,以延缓寿命,同时车内仪表上启动更换的提醒功能。
[关键词]金融结构 新金融相关比率 WFIR 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2-0101-04
经济发展与金融结构相关性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得到了相当的关注。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于1969发表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成为现代金融结构理论研究的基石。然而,在运用该理论研究金融危机形成机制的实际问题时,却发现金融相关比率(FIR)指标对一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金融结构变迁早已丧失了解释力,与人们感知到的现实情况大相径庭。因而,亟需结合实际做出新的探索。
一、新金融相关比率指标(WFIR)构建
为了解决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相关比率(FIR)指标存在的现实问题,本文重新构建了金融相关比率指标。为区别于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相关比率(FIR),本文新构建的金融相关比率指标为WFIR。WFIR共包含两个指标——WFIR1和WFIR2,以下分别从不同角度对金融结构进行分析。
1 WFIR1的构建
设金融部门利润率为pf,国民经济的经济基础中非金融部门的利润率为pn。金融部门利润率pf与国民经济中非金融部门的利润率pn的比为WFIR1,则WFIR1=pf/pn。
WFIR1指标反映金融上层机构与经济基础结构在获利能力上的变化关系,而正是该能力的变迁,决定了金融上层机构与经济基础结构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相对实力与地位的变迁。
2 WFIR2的构建
设金融部门总利润占该经济体总利润份额为ω,即ω等于金融部门总利润(FP)除以该经济体总利润(TP),即ω=FP/TP;设金融部门国内生产总值占该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份额为ψ,即ψ等于金融部门国内生产总值(FGDP)除以该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GDP),即ψ=FGDP/GDP;WFIR2指标衡量一国金融部门在整个国家经济运行中所获得的利润分配份额,与其在整个国家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比例的分配关系,即WFIR2=ω/ψ。
WFIR2指标,反映金融上层机构与经济基础结构在获利能力上变化关系的同时,更为准确地衡量了金融上层机构与经济基础结构在获利规模上的变化关系。获利能力与获利规模的变迁,准确反映出金融上层机构与经济基础结构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相对实力与地位的变迁,体现了金融结构变迁的基本特点。
二、实证分析与比较
本文选取了WFIR1、WFIR2、FIR与g四项指标进行对比与分析,该四项指标及其变化的具体含义如下:
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相关比率(FIR)指标采用美国广义货币余额(M2)与GDP之比,体现美国经济社会中金融总量与国民收入的比例关系,其变化反映美国金融上层机构与经济基础结构在规模上的变化关系。FIR指标值的上升,表示表示该国金融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实力与地位加强,以及由此带来的金融总量占国民收入比例的增长;反之,则表示其实力与地位的减弱,和占国民收入比例的降低。
WFIR1指标及其变化的含义,是金融上层机构与经济基础结构在获利能力上的变化关系,在本处指美国金融部门获利能力与实体经济获利能力的强弱对比。如WFIR1指标的值为2,表明该年度美国金融部门获利能力是实体经济部门的2倍。该指标值的上升,表示该国金融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实力与地位加强,并由此带来利润率的上升;反之,则表示其实力与地位的减弱,和利润率的降低。
WFIR2指标及其变化的含义,是金融上层机构与经济基础结构在获利规模上的变化关系,在本处如WFIR2指标值为1.5,表明该年度美国金融部门在整个国家经济运行中所获得的利润分配份额,是其在整个国家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的1.5倍,其本质反映的是美国金融上层机构与经济基础结构在其国民经济中的相对实力与地位。WFIR2指标值的上升,表示该国金融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实力与地位加强,以及由此带来的在国民财富分配中所获得分配份额的增加;反之,则表示其实力与地位的减弱,和所获得分配份额的降低。
g为美国GDP增长率,用以作为衡量经济发展与金融危机的参数。当g大于1.5%时,表示国民经济处于增长阶段;而当其小于1.5%,甚至出现0或负值时,表示处于经济衰退、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阶段。
本研究选取了美国1963~2010年48年间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区间,一方面是由于此区间是美国经济与金融部门快速发展阶段,另一方面也是金融危机高发阶段,同时数据时效性强、覆盖率好,使得该区间的分析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说服力。以上述数据为基础,分别计算出WFIR1、WFIR2、FIR与g在各年度的实际数值,各指标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通过基于本文构建的金融相关比率指标WFIR与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相关比率指标FIR,在衡量美国金融结构的变迁中进行对比和综合评价,本文对美国近50年金融结构变迁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概括而言,可以得出三个主要结论:
第一,从1963年到2010年近50年间,美国的WFIR1指标从1.09上升到了2.36,2002年达到了3.57的峰值;WFIR2指标从1.09上升到了1.71,2002年达到了2.10的峰值。据此可以得出结论,美国近50年的金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金融业已经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正是此变化成为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而同期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相关比率(FIR)指标从0.64变动到了0.61,基本保持稳定,已经不能衡量出美国金融结构的变迁,无法通过它对美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更不用说对金融危机的研究了。这与人们对美国金融结构已产生较大变迁、美国金融业的过度发展成为制约美国经济发展主要因素等重大问题的共识背道而驰。
第二,本文构建的金融相关比率指标WFIR准确地衡量了美国金融结构的变迁,并可以对美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出较好的解释。通过金融相关比率WFIR指标的发展趋势线来看,虽然中间有过几次较大幅度的波动,但从长期来看,无论是WFIR1指标还是WFIR2指标都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这反映出美国金融结构仍在不断地发展与变迁,且与实体经济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背离趋势。同时,近十几年来,WFIR1指标的平均值一直维持在1.5,WFIR2指标的平均值一直维持在1.3之上,且两个指标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表明从美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看,其金融发展是过度的,金融结构的变迁对经济增长总的作用是抑制的。这一点,可以通过美国GDP增长率g的不断下滑趋势得到证明,美国过度的金融发展显著地抑制了其经济增长,并成为其金融危机形成的源泉。
第三,本文构建的金融相关比率指标WFIR较为准确地对美国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进行了预测。通过观察美国近年的WFIR1指标和WFIR2指标,发现当WFIR1指标大于2.5和WFIR2指标大于1.6时,后面都会紧紧跟随着金融危机,美国过度的金融发展越来越成为引发其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WFIR1指标和WFIR2指标暂时回落到较低的区间,但该趋势并没有方向性的改变,只是短时间缓和了美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矛盾。由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活动的日益加强,为了应对危机而不断出台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又使得主导美国经济的金融部门成为最早和最大的受益者。由图1可见,WFIR1指标和WFIR2指标短暂下落后,在美国政府的干预下,迅速回升到危机前水平,金融部门的利润率与利润规模占比又迅速大幅领先于实体经济。因此,由本文分析可见,美国的金融危机并没有真正过去,只是得到了暂时的缓解,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有新的金融危机爆发。
三、WFIR在金融危机预警中的应用
通过WFIR指标,可将不同经济体的金融结构区分成四种类型,以此建立方便准确的金融危机预警机制。
1 当WFIR1
2 当1.5>WFIR1≥1、1.3>WFIR2≥1时,该类型金融结构的特点是:金融部门的获利能力与获利规模稍强于非金融部门。考虑到一国金融部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相对垄断的地位与较高的进入门槛,在此情况下该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能得到较为有效地发挥,金融部门与非金融部门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3 当2.5>WFIR1≥1.5、1.6>WFIR2≥1.3时,该类型金融结构的特点是:金融部门的获利能力与获利规模明显强于非金融部门。如果长期存在,则该经济体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开始显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金融部门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在整个国民经济利润分配中所获得的份额过高,使得非金融部门的利润受到较大程度的侵占,导致在科技创新上投入不足,从而影响其未来的发展乃至生存;第二,在利润的驱动下,非金融部门的资本与人才会流向金融部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了其带来的促进作用,使得经济发展停滞或进入衰退;第三,产生马太效应,在没有政策干预的情况下,必将向下一个阶段过渡,最终引发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
4 当WFIR1≥2.5、WFIR2≥1.6时,该类型金融结构的特点是:金融部门的获利能力与获利规模大大强于非金融部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巨大,主要表现在: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非金融部门的资源尽可能流向金融部门;经济发展陷入停滞与衰退;金融发展失去了其最重要的经济基础,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开始出现;WFIR1与WFIR2的值越高,危机到来的时间越快,程度越严重。
金融经济与数字经济,同是与符号打交道,具有虚拟化特征,但在与真实世界的关系上,方向却相反:前者关系日益迂回,日益疏离;后者关系日益直接,日益趋近。站在数字经济立场反思这场金融危机,也许会得出这样一个不同于传统立场的独特判断:信息市场将成为金融市场的有力竞争者,数字经济将成为金融经济的有力竞争者。
货币是假的,信息是真的
如果高度概括眼前这场金融危机的本质,可以说:货币是假的,信息是真的。或者说,货币是多的,信息是少的。
货币是假的,第一层含义是指,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货币市场(含金融市场)没有真实反映实体市场,没有优化配置实体资源,背离了真实世界。第二层含义是,货币市场占用的交易费用,相对于它节省的交易费用,多到不合理的程度。
如果把实体市场视为委托人,货币市场视为人,这次金融危机的实质,是人背离委托人,手段背离目的,自我膨胀,发生异化。这是典型的工业病,是传统工业化局限的大暴露。
按照正常情况,实体市场“委托”货币市场,通过货币形式,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应该是:市场所耗费的交易费用,不应超过委托市场自己配置资源时所耗费的交易费用,也就是说,有金融市场,应该比没有金融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消耗的交易费用少。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货币市场,在帮助实体市场配置资源时,发展出越来越复杂的手段(如衍生金融工具),这些手段开始父生子,子生孙,无限繁衍,到后来背离了目标的初衷,最后“忘记”了自身作为工具的身份,把手段的利益当作了目的的利益,实体市场这个委托人,反而成了华尔街发财致富的手段。不是华尔街为真实世界服务,而成了真实世界为华尔街服务。华尔街的钱,本质上是一种交易费用,当这种交易费用远远超过华尔街提供的服务所给真实世界节省的交易费用时,危机爆发了。
所谓的假,就是指异化。就是对于目的来说,手段变假了,变得不真实了,也就是说,不再以真实符合目的作为手段的本份了。
信息是真的,第一层含义是指,从两房贷款开始,来自真实世界的供求信息一直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衍生工具的复杂化为转移。第二层含义是指这种真实世界的信息,又是不透明的,因此真实的信息又是少的。
真实信息少,只是现象。本质是没有形成真实信息的产业化,特别是没有形成信息配置资源的统一市场。信息被掌握在了少数利益集团手中。真实信息一旦产业化,将对利益集团不利。格林斯潘相信金融利益集团会以市场自发调节达到均衡为行为目标,但实际是华尔街只不过是一个利益集团。
货币市场的竞争者正在出现
中间人无限膨胀,是王业社会不可克眼的局限。仅在中间人内部调控,不能解决中间人体制自身造成的问题。如果考虑到中间人已形成利益集团,要维护既得利益,情况就更是如此。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反映了工业化不能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资源配置的要求。以华尔街金融利益集团和美国国家利益集团为代表的中间人势力恶性膨胀,代表了全球性的工业病。
根本性的问题是货币市场本身存在合理性受到了挑战。当前,出现了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也就是用信息直接配置资源的方式,与货币配置资源的方式相竞争。
电子商务交易市场,正在发展成为独立于货币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的信息市场。在电子商务形成的信息市场中,人们通过信息交换,匹配供求,撮合交易,实现了不通过一般等价物的、直接基于使用价值和具体价值的全球资源优化配置。
我们在实践中观察到,许多全球化公司和跨国公司配置资源的时候,首先依靠的,不是上市公司在股市上获得的经常是扭曲过时的价格信号,而是直接利用供应链和社会网络,进行复杂系统条件下一对一的实蓟跷锖头务的信息匹配。只有需要进行宏观判断和长期判断时,才会优先考虑货币市场的信号。一个集团企业的老板,如果在下午3点前,就可以把公司当天所有的资源变化情况、市场变化情况搞清楚,他为什么还要绕弯到华尔街去求证该怎么进行响应市场的决策呢?
我们说,货币是假的,信息是真的。如果信息是假的怎么办?可以援引第一条,“信息是真的”来解决。这是什么意思呢?在用信息配置资源时,任何一条具体的信息,都有可能是假的。但信息市场作为一个整体,与货币市场相比,谁更加真实――更符合真实世界――呢?
当我们说信息是真的时,意思并不是指每一条信息必定是真实的,而是指信息市场作为一个整体,比货币市场更加接近真实世界;是指信息的机制。这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信息市场比货币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更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货币市场要经过一般等价物的迂回,不仅流通速度慢,而且会造成系统性的信号失真;而信息市场在互联网和数字化条件下,可以进行高速复杂的信息匹配。另一方面是说,信息市场比货币市场配置资源的成本更低。因此信息市场在总体上来说,可以比货币市场更有效地配置实体资源。
货币市场与信息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实质区别在于,前者是一般等价的迂回调节,后者是个性化的直接调节,这也反映了两种虚拟经济的本质不同。
两化融合下虚拟经济的新选择
【关键词】《资本论》 危机理论 金融危机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发展,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都致力于拓宽自己的金融市场。金融危机一旦爆发,其带来的巨大损失将蔓延至全世界。同时,金融危机也会由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部门蔓延,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全球性的经济衰退。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中,阐明了虚拟资本的理论,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经济的演进历程进行了动态性的分析,对信用做出了双重性评价。同时介绍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全过程,并且对危机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剖析。
二、《资本论》中对金融危机的阐释
《资本论》将经济周期划分为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和萧条以及复苏四个阶段。马克思指出,金融危机大多是经济危机的征兆,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自身的内在矛盾――“乍看起来好像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而且事实上问题只是在于汇票能否兑换为货币。但这种汇票多数是代表现实买卖的, 而这种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这一事实归根到底是整个危机的基础。”
同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版中总结出――“本文所谈的货币危机是任何普遍的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的一个特殊阶段,应同那种也称为货币危机的特种危机区分开来。后者可以单独产生,只是对工业和商业发生反作用。”这段话中的“特种危机”,就是独立的金融危机,来自于金融系统自身内部的紊乱。
综上,《资本论》中将金融危机分为两类,一是作为经济危机的征兆发生的金融危机,另一类则是独立产生的发生于银行、交易所的金融危机。
三、《资本论》中对金融危机原因的分析
(一)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资本论》中,马克思将经济危机的产生解读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不可克服性。“一切真正危机的最根本原因,而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因此,任何条件下发生的经济危机其本质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二)马克思的金融信用危机理论
由《资本论》第三卷“信用制度的另一方面与货币经营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而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货币经营业的发展又依然会和商品经营业的发展齐头并进。”于是信用制度引发了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使再生产过程不断被拉紧从而达到极端,加速了生产过剩的内在矛盾借由危机的形式爆发。作为资本积累和集中的有力推动,信用使得股份公司和银行把分散资金集中起来,扩大了生产,但也不可避免地使单纯性投机出现。这样,生产脱离市场而迅速扩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再生产的过程。“信用制度加速各种生产力的物质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加速了危机”;“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会有效,金融危机就会爆发。”
(三)《资本论》中的虚拟资本理论与金融危机
所谓虚拟资本,是本来并不存在,而是根据一定收入虚构出来的资本。“当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货币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生息资本就出现了。”生息资本的出现表明:每一个确定的货币收入都将表现为一个不一定是由这个资本本身产生的资本的利息。收入的资本化过程解释了虚拟资本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价格与价值发生了分离,作为生产之外出现了虚拟市场――资本市场就出现了。虚拟资本的价值运动独立于现实资本,其价值并不随着现实资本价值的变动而变动。
从虚拟资本理论中可以得出,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商品或虚拟资本货币之间的矛盾造成的,这种矛盾对立的严峻程度很容易超过一般商品与货币的对立矛盾。由此可见,“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和银行信贷的过度增长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基础。”
四、启示与政策建议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独立发生的货币金融危机,也会反作用于实体经济,从而对一个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产生恶劣影响。我国的金融体系正处于初级阶段,一个平稳有序的市场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基于《资本论》中有关金融危机理论的分析,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对金融行业的市场监管
由马克思对于信用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分析,信用危机的存在,是金融市场的一个巨大的隐患。因此,加强对金融行业的市场监管势在必行。加强金融监管,就要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制,制定科学与有效的经济政策。
监管措施方面,应当注重监管手段的科学合理,监管方法的多元化。金融监管并非管制,对于金融的过度束缚无疑将会阻碍一国的经济发展。金融监管不仅要科学、合理,还要适度。
(二)加强对虚拟资本的管理
虚拟资本在金融危机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虚拟资本的双重作用,在推进和支持虚拟资本的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虚拟资本的管理,从而更好地利用虚拟资本,创造更大的收益。
具体来讲,首先应当规范股票、期货等的市场交易秩序,以保证金融交易的有序进行。第二,有关部门应该严格把关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的金融工具及金融衍生品,科学预测其发展前景,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社会的巨大损失。
参考文献
[1]高新宇.《<资本论>中金融危机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2]汤延刚.《理论视角下的美国金融危机问题研究》[M].2010.
关键词:金融危机;FDI;挑战;机遇;对策
一、金融危机下的外国直接投资情况
(一)FDI的含义和本质
1.FDI的含义
FDI即外商直接投资,对于资本流出国来说,指该资本流出国的投资者把资本用于别国的生产或经营,且掌握一定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对于资本流入国来说,FDI指基本流入国的居民在本国范围内接受另一国企业投资,其投资的企业接受投资者的控制。
2.FDI的本质
有的学者强调“经营资源”,特别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例如,日本学者原正行认为,FDI是企业的特殊经营资源在企业内部的一种国际转移,另一位日本学者小岛清则认为,FDI是以经营管理上的技术性专门知识作为核心。还有的学者强调“控制权”,如A.G肯伍德和A.L洛赫德则认为,FDI是指一国的某公司在另一国设立其分支机构,或获得另一国某企业的控制权。
(二)金融危机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FDI整体规模缩水,回流趋势明显。2007年以前,全球FDI存量规模持续扩大势态,并且其增长速度逐步加快,并且在2007年达到其历史最大规模,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各个经济区的FDI规模不增反减,全世界FDI的总量整体下降。2007年全球的FDI存量为1.799万亿美元,2008年下降至1.549万亿美元,比上年减少了16%;2009年发达经济体的FDI存量由2007年的1.28万亿美元下降至2008年的1.085万亿美元,其减少幅度为18%;发展中经济体则下降为0.421万亿美元,比上年减少了5.67%。由此可看出,发达经济体的FDI存量减少幅度明显大于发展中经济体,这其中北美地区FDI存量受到非常严重影响,下降幅度高达37%。在发展中经济体中,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影响较小,亚洲所受冲击较大,下降幅度为13%。
二、 金融危机对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作为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的重要战略地,中国市场有着其较为独特的一面。一方面,日益开放的我国渐渐融入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形势息息相关,金融危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多地影响到我国外资流入进而影响到国内经济。另一方面,中国改革是渐进性的,渐进性开放使得我国金融业受危机影响是有限的,中国强大的内需市场保证了经济的相对稳定,这些都让跨国公司保持对我国的吸引力。正是这种两面性的存在,在金融危机下,我国既面临挑战也有机遇。
(一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面临的挑战
1.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有所减少
2009年1月到8月,实际吸引外商直接投资558.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7.5%。1-7月份实际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较上年同期下降20.3%。8月份我国实际吸引外商直接投资7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7%,8月份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主要是因为制造业投资较上年同期增加11.7%,达到43亿美元。自2008年10月份以来在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连续9个月下降过程中,其中2009年7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59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5.71%,其下降幅度是最大的一个月。
2.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减少
我国受金融危机消费减少、融资困难等影响,2008年1月至8月,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8797家,同比下降24.35%。仅8月当月,新批准成立外商投资企业仅1906家,同比下降39.49%。其中美国对我国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就同比下降29.95%。2009年1月至7月,据统计我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总数达12264家,同比下降27.39%。仅7月当月,我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845家,同比下降21.39%。
3.外商撤资现象普遍
由于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低迷和恐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外资渐渐流出我国。据相关数据统计,从全球来看,就有707.19亿美元的外资撤出。其中,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在2008年1-11月有4652家减资,这十个月中有4564家企业终止营业。从行业方面讲,制造业减资和撤资较为严重,分别占减资和撤资总额的70.4%和60.3%。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面临的机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指出:这次金融危机在给我们带来挑战的时候,也带给我们难得的历史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并不是脆弱了,而是变得更加强大了。同样,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在给我们国家利用FDI带来了挑战,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场危机也带给了我们在运用FDI上的机遇。
1.有利于吸引FDI
根据商务部外资相关负责人分析,由于我国对资本市场没有完全开放使得在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冲击不是很大,这种安全屏障下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仍然较高。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FDI投资总量将面临减少,随着我国加入WTO与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不置可否我国吸收FDI的绝对量也会大幅降低。但跨国公司在向全球公司投资过程中,会考虑到政治、经济、稳定等因素,因而会更加看好中国,这样我国吸收FDI的相对量会因外资的看好和我国经济的增长而增加。
2.发达国家FDI的变化有利于我国产业升级
一方面,2008年发达国家外资流入量大幅度缩减,这些在发达国家减少的投资必然要寻找其他的投资途径以增加其价值,而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这次金融危机当中受到的冲击相对来说比较小,这就必然使得跨国公司在投资安排上会更加重视发展中国家,大量资金可能会流入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与我国的产业发展具有互补的性质,故发达国家减少的FDI转而投向我国,有利于我国产业升级。
3.有利于提高我国利用FDI的质量
我国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主要是技术创新,需要外商带来一些引领性的产业。考虑到这个我国在引进外资过程中,引进资金的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要注重质量。金融危机下,一些加工生产等劳动密集型领域中的中小型外资企业受到重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更让其雪上加霜,面临亏损或破产,只能撤离。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的适当撤离高端制造业的承接为我国经济结构顺利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4.有利于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
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低迷,消费剧减,使得失业人数不断增加。根据美国劳工部2008年12月19日的报告:自2007年12月出现经济衰退至2008年11月期间,美国已发生20712起裁员事件,受到波及员工达210万人,几乎所有经济部门的就业岗位都有所减少。对我国来说,美国华尔街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很大的,裁员也不可避免,在美国华尔街的华人会考虑转职到普通商业银行或回国发展。金融危机给我国引进各种管理人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三、金融危机对FDI影响下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为适应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保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我国应该采取积极措施。
1.制造良好的外资投资环境
外商投资要考察一国的投资环境,包括政治、经济、市场、资源等,要选择最有利的投资环境。对我国来说我过引进外资可有效解决我国资金不足、结构转型等问题。特别是金融危机下,外资更加注重长期的政策稳定(政策稳定包括不因短期外资撤离就加大行政干预等)与公开有效的法律制度。我国应通过坚持改革开放、维持政策稳定、持续的经济发展和一定的优惠措施来吸引外资。
2.增强FDI对我国市场环境的信心
市场环境包括市场需求、原料及销售。我国因其廉价的劳动力和投资相关的优惠政策受到外资的追捧。但是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优势被削弱,加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和政策上同样具有我国的优势,出现了我国吸收FDI的减弱。因此,我国应该针对市场环境制定一些有效措施。
3.优化外资布局
积极引导FDI在我国的投资行为,改善区域、产业发展失衡的局面,促进我国经济长期有效增长,实现双方共赢。我们应看到建设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设施、教育环境、购物环境等都需要大量资金,将外国直接投资的资本引导到我国需要资金的农村市场,这也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持续下去的良好环境。
4.有选择的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增加对外开放的力度,有利于FDI的吸收,也是21世纪提升中国引资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同时要注意吸收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FDI,并且加强对我国吸收FDI的评估机制,这有利于我国企业及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伟,汪时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利用FDI的影响[J].中国国情国力,2010(2):-9.
[2] 喻平,黄晗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间资本异常流动研究[J].国际金融,2011(8):-35.
[3] 孙建成,李冰.金融危机对全球FDI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研究[J].对策研究,2009(19):-117.
关键词:金融危机 影响 政策建议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金融业迅速得到发展,它在经济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然而,伴随着金融业高速发展而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也引起人们日益密切的关注。
1 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es)最简单的定义是指突发的、覆盖几乎全部金融领域的金融状况恶化。金融危机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具有三层含义: ①金融危机是金融状况的恶化;②这种恶化涵盖了全部或大部分金融领域;③这种恶化具有突发性质,是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总结起来,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主要有以下影响:
1.1 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 我国的对外贸易最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已经出现衰退,中国的出口商品竞争力较大幅度地减弱,对外经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导致我国外贸出口衰退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颇为雷同,出口市场结构也非常相似,竞争性大于互补性。产品种类均主要是电子、化纤、服装、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性产品,市场也均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因此,东南亚金融危机将削弱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1.2 影响我国企业引进外资 此次金融危机对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和企业投资产生了普遍影响。部分投资者缺乏投资信心,致使引进资金、技术等借助外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和影响,招商引资难度加大,项目引进势头减弱。出于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担忧,部分生产企业对国际经济走势难以预料把握,多数企业处于观望状态,经济增长放缓及企业投资削减会逐渐凸显,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未来工业引进外资增资扩能。
2 金融危机带来机遇与希望。
国外很多媒体在提到中国时,都用“rising China”(崛起中的中国)来形容,可见在危机中的中国,聚集了全世界的眼球,也凝聚了全世界的希望。
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1 有助于中国争夺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 金融风暴爆发后,从实体经济来看,我国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太大的影响,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将较快地提升。从战略角度考虑,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只有通过非军事的经济手段才能取得与其实力相适应的国际地位,这次金融风暴或许是调整国际秩序的序幕之一。因此,我国应该利用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机会,加快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重新塑造布雷顿森林体系,并在改革过程中,增大中国的发言权。中国应该积极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张,拿出自己关于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设计范式,特别是在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份额和投票权的议题上,中国应该整合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力争体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及相应的话语权。而中国在锻造金融竞争力,强化金融体系的稳健过程中,应该建立多元化的外汇储备体系,积极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积极进行人民币的国际结算业务和人民币的国际债券业务。最终形成美元、欧元、人民币为基轴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相互制衡的全球金融稳定三极。只有建立了稳定的汇率,把握了金融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才不会控在投机资金手中。
2.2 有利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 在劳动力成本增大、原材料价格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等系列现实压力下,再加上受金融危机的打击,中小企业来自欧美订单的大幅减少,这让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中小企业面临更严峻的威胁。在目前的危机下,中小企业必须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升级技术、改善设计和提高品牌知名度,开拓新兴市场、启动国内销售;但我国出口企业很少具备这些实力,且增加这些方面的实力需要很长时间,金融危机为这个战略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就是从国外购买技术和品牌,欧洲、日本和北美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具备这样的品质,而且现在非常便宜。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以促进产业调整,甚至可以将外汇借给出口企业,让他们去买国外优质的品牌、技术甚至并购。
2.3 有利于我国扩大内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32.4%,达51321.78亿元,2008年前三季同比增长25.8%,达48946.86亿元,我国完全有财力通过收入的二次分配,从财政收入中调出部份资金注入住房平准基金及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基金,以稳定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信心。政府要通过改革金融证券管理体系、财政预算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及健全工业产业投资指引,以扩大内需,同时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通过提升资产附加值来刺激经济。刺激经济的关键是激活内需,而激活内需的前提,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收入分配的改革,这样,人们才敢将储蓄从银行里调出来,大胆地消费,形成增长的良好循环。
在2006年8月8日的第二届品牌中国高峰论坛上,我曾今提出来我们的任务是“塑造品牌中国新形象,重构品牌世界新格局”,现在看来,这个机会来了。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何茂春近日表示:“融入全球化,赶上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只有利没有弊……中国因此获得了外部的资源,失去了旧体制、旧资产。与闭关锁国相比,中国获得的是世界。”没错,金融危机将是中国品牌复兴、成为世界品牌强国和中国复兴、成为世界强国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金融危机让主流市场了解和接受中国品牌
“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是低端、低档的,在繁荣时期,中国的品牌很难有机会被世界主流市场接受,少数的几个品牌“联想”、“海尔”、“TCL”在国外的处境也非常艰难。其实,中国商品的质优价廉是全世界低端消费者公认的,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不能得到主流消费者的公认,因为繁荣时期他们根本不会去购买中国品牌。
金融危机来临之后,有钱人也会调低自己的消费层级,原本打算购买法国、日本、德国品牌的就有可能转而购买中国品牌。这时候如果我们能放弃一味的代工贴牌,并且抓住机遇,推出我们自己的品牌,就会比较容易的获得他们的认可和接受。
事实上,中国品牌并不缺少竞争力,但缺少被正确、公平地认识和对待,就像一个水平较高的运动员,由于没有和高手同台竞技的机会,所以他的能力很难有展示的机会。而金融危机恰恰给了一个主流市场了解和接受中国品牌的机会。
品牌企业逆市上扬,品牌成应对危机利器
此次危机直接导致了欧美市场的萧条和消费能力的下降,创造了“中国制造”神话的沿海制造工厂成为最大的牺牲品,并直接导致失业人口的急剧增加、商业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区域经济的严重倒退,东莞、苏州、威海等以外向加工型为主的城市受到的影响尤为突出。
然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很多品牌企业表现了较强的抗跌性,很多企业甚至逆市上扬。在出口企业中,很多“代工”的“中国制造”纷纷倒闭,拥有自有品牌和自主创新的企业却傲立潮头,品牌成为企业应对危机的独门利器。
这场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一次洗牌的过程,很多缺乏竞争力和品牌的小企业肯定会在这轮风暴中被无情地淘汰,剩下的将是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优质企业,这也将有助于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市场上的话语权属于品牌,而不属于制造
恒源祥集团董事长刘瑞旗认为,“中国制造”仅仅是中国经济在21世纪参与全球分工的基础,在未来的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纯制造业环节的边际利润会变得越来越薄,它不能支撑中国成为经济强国。“中国制造”是中国踏上经济强国的必经之路,它可以为我们引进外资、引入先进技术,解决中国暂时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制造不可能制造出强大的中国。
中国经济总量很大,但品牌缺失,中国经济大而不强。在国际市场上,制造从来就没有话语权。就是在国内,中国品牌的主导权也在丧失,国外资本和品牌已经控制和垄断了中国经济的诸多领域。日、德、美品牌占领和控制中国汽车72%的市场;在碳酸饮料市场,可口可乐、雪碧、醒目、芬达四大品牌,占据了我国碳酸饮料市场60%以上的份额;玉兰油、夏士莲、法国CD、绿丹兰、雅芳等国外品牌更是让中国化妆品全军覆没。
现在,我们可以利用金融危机,用资本抄底收购一些处于谷底的国际品牌,以入股或控股的方式夺回中国品牌自己的话语权,定价权。政府也应对企业大力发展中国品牌给予相关的政策扶持。也许二十年后,因这次经济危机的机遇,中国将给世界一个伟大的惊奇。
越是危机的时候越是需要加大品牌的投入
据调查,奥运结束以后,我国企业投入品牌的费用大幅削减。大家认为,奥运结束以后可以歇一歇了,打造品牌可以缓一缓了。企业家们普遍认为在金融危机来临之际,首先可以削减的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品牌推广预算,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
看看优秀的品牌如何做?青岛啤酒的金志国董事长明确表示,2009年青啤的市场推广费用不能省,品牌宣传费用不能省;淘宝网也高调宣布,2009年将投入10个亿打造品牌;恒源祥集团董事长刘瑞旗也表示,作为以品牌经营为核心能力的企业,恒源祥也将一如继往地增加品牌的投入。
面对危机,我们通常有两种选择,要么勇敢地改变自己,要么无奈地被别人改变。“闹中取静,静中取闹”是发展中企业不变的营销法则。对于很多中小企业,如果你的实力有限,那么在奥运会期间,你必须放弃凑热闹的想法。相反在大家都安静的时候,你更应该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推广自己的品牌,这时候的代价可能非常小,效果却非常好。
所以,越是危机的时候,企业越是需要加大对品牌的投入,这种投入将成为你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巨大的国内市场将为中国品牌提供广阔舞台
国家现在提出要拉动内需,这就给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已有多年经验,一大批企业在为别人代工中积累了经验和实力,随着需求下降、成本提升以及竞争加剧,贴牌代工企业打造自主品牌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我们拥有世界第一的电话拥有量;汽油、油消费量全球第二;胶卷使用量居世界第二;中国每年的煤炭消费占全球一半左右;中国年产60亿双鞋;春节短信100亿条;手机每年以6000万部速度疯狂增长;网民数每年狂增2000多万;饮料行业规模达2000亿,仍以24%递增……中国地级城市有325个,县城有2500多个,未来20年中,中国4亿农民向城市大转移,这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最伟大的市场。
需求决定一切,没有需求,一切品牌都等于零。中国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巨大国内市场和持续不断的需求,这将为中国品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国家应将培育品牌作为拉动内需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 次贷危机 名词 翻译
一、引言
自2007年延续至今的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波及欧洲各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并且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连带效应,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也不能幸免。中国随着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依存度不断加深,因此,这次受到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的各种报刊杂志、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金融危机的爆发、蔓延等发展阶段以及危机的背景、原因、影响等都做了大量及时、全面的报道。同时,众多学者专家也对金融危机的相关专题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出版了大量论文和专著。这无疑是一个将相对专业的金融知识普及化、大众化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此次金融危机涉及的重要机构、概念、产品等名词的英译汉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创新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界的一个显著特点,相应的新名词也大量涌现。而要翻译这些新词、新术语,也要有创新精神。下面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创新在金融危机新名词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创新的过程中,还有个的现象。有些名词开始有不同的翻译法,经过运用过程中的优胜劣汰而达成了共识,其中简便易懂、雅俗共赏的译法被广泛接受,固定下来。还有一些名词则仍未完成这一过程,至今仍存在不同的译法,究竟哪种译法更佳,仍在探讨中。这一现象恰恰证明了专用名词的翻译并非易事,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二、译法已经统一的重要名词
1.次贷危机:陌生到熟悉的核心概念
在演变成一次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全面金融危机之前,这次危机被叫做次贷危机。而次贷正是这次危机的一个关键词,它从一个让人感到生疏的概念变成了一个常用词,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改进和简化翻译的过程。
次贷的英语概念是subprime mortgage loan。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之对应的自然是prime mortgage,称为优质贷款,优质贷款的对象是收入稳定,负债合理,信用等级高的优质客户。相对于prime mortgage而言,subprime mortgage的客户则是收入不稳定、负债较重、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实际上,subprime一词本身就是一个新词,几乎无法在任何现有的词典查到,这一概念是美国与房地产有关的金融市场创新的产物,prime一词的词义之一是最好的,而sub这一前缀的意思是次级的,因此subprime mortgage loan可以翻译成次级抵押贷款或次级按揭贷款。subprime mortgage crisis就翻译成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而为了简便,就简化成次贷危机。
2.房利美和房地美:音译与意译的完美结合
房利美和房地美是两家受到美国政府支持的房屋抵押贷款非银行金融服务机构。其中,房利美成立于1938年,房地美成立于1970年,这两家拥有数十年历史和特殊地位的公司,在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也非常引人注目。因此,它们的大名频频出现在关注金融危机的人们视野当中,它们的名称由来和汉语译名耐人寻味。
房利美的全称是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翻译成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地美的全称是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翻译成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房利美的英语全名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以首字母缩写为FNMA,如果将4个字母逐一念出仍然繁琐拗口,因此,倾向简化语言的美国人在辅音字母中加了原音,就把这一首字母缩写简化名异化成Fannie Mae。同理,房地美的全称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也简化成Freddie Mac。
按照标准的意译方法,Fannie Mae应该翻译成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按照音译的方法,可以翻译成范尼梅公司,这两种译法都有其缺陷,前者过于冗长,后者反映不出公司的特点,而房利美这一译法则结合了音译与意译的优点,房利美的中文发音与Fannie Mae的英语发音非常契合,同时,“房”字反映了该公司的业务范围与房地产有关,同时,“利”字的字义有“利于”一义,也符合该公司促进房地产发展的作用这一隐含意义,而“美”字赋予该名称以美好的联想,符合取名的原则。同样,Freddie Mac也曾先后被译成弗雷德马克、弗雷迪马克公司等,与房地美一名相去甚远。曾经也有人将Freddie Mac译成房迪美,显然,房地美更接近该公司的本质,因此,房地美这一译法被固定下来,得到普遍的采用。房利美和房地美是音译与意译结合的完美典范,也是译者创新性的一个极佳见证。
同时,因为两家公司的性质和业务范围等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以说是两家姊妹公司,经常被同时提及,都翻译成以“房”字开头的名称,方便了后来“两房”一词的产生。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和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演化成了“两房”,这充分说明了语言的创造性。
3.止赎权:简化到极致
Foreclosure是应用于房地产金融领域的一个法律名词,Merriam 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给的解释是:a legal proceeding that bars or extinguishes a mortgagor’s right of redeeming a mortgaged estate.这个解释比较专业,不易理解。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给的解释比较浅显易懂,是对动词foreclose的解释:if a bank forecloses, it takes away someone's property because they have failed to pay back the money that they borrowed from the bank to buy it.用通俗的话解释一下,如果购房者向银行借款购房,并将所购住房抵押给银行,一旦购房者没有按照约定还贷,达到了合同中规定的期限和金额,银行将成为该住房的所有人,而原购房者则无权赎回房屋的所有权。这一概念还是比较复杂的,因此也给翻译提出了一个难题。《新英汉词典》给出的翻译是丧失赎取权。其他出现过的译法还有:丧失抵押品赎回权、取消赎回权、丧失住房抵押赎回权、了结抵押(抵押权人按规定拍卖抵押物以受偿)。这些译法都比较准确地表达了原来英语概念的内涵,但是如果一个概念经常被提及,成为一个常用概念,则以简略为佳,上述译法中要数“丧失住房抵押赎回权”最能准确全面表达愿意,但是它却有九个字之多,放在一个句子当中,就比较拗口拖沓。例如,A wave of foreclosures is damping consumer spending.如果翻译成“丧失住房抵押赎回权激增正在遏制消费者的支出”就有些头重脚轻。因此,应该将这一概念简化,其中“赎”字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赎取还是赎回,这是一个关键字,那么是“失赎权”还是“停赎权”,最后换了一个字,“止赎权”一词逐渐被广为接受,得到普遍采用。这一用法基本已经简化到极致,一共3字,如果要找到两个字的译法,就省略掉“权”字,简化成“止赎”,但是,有些场合也不宜简化,还是要用“止赎权”一词。
三、译法尚待统一的重要名词
1.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引人注目的房利美和房地美是不同于普通金融公司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特殊性在于它们有联邦政府做坚强后盾,用专用表达法就是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简称GSE)。而正是这一概念中的sponsor一词给翻译带来了困惑。Sponsor做动词用有多个意思,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给出的解释中主要有两条接近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中的意思,一是“to give money to a sports event, theatre, institution etc, especially in exchange for the right to advertise”;二是“ to agree to help someone or be responsible for what they do”。那么,政府究竟可以给“两房”什么样的支持呢?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所谓的government sponsor就是一种“implicit guarantee”,也就是一种隐性的担保,投资人认为,这两家公司有联邦政府作为担保人,担保偿还其债务。虽然房利美最初是由美国联邦政府于1938年创立,但是后来在1968年改制成私有公司。房地美于1970年由联邦政府批准成立,1989年成为与房利美非常类似的私有公司。目前,房利美和房地美都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两家公司并非国有企业,政府在一般情况下不干预其经营,只有在两家公司出现经营困难时,政府才会出手相救。从这一意义出发,GSE翻译成政府担保企业比较合适,但这一译法并不多见(雷曜,2008:10),其他的译法有政府赞助企业,政府资助企业,政府支持企业,或政府扶持企业,政府发起企业等。所以,GSE的译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以达到统一。本文作者根据以上分析主张采用“政府担保企业”这一译法。
2.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也是本次危机中经常被提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目前出现的译法有按揭支持证券,抵押支持证券,以按揭贷款做抵押的证券,房屋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等。为什么有如此多的译法呢?它的实质是什么呢?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是asset backed securities的一种。Asset backed securities可以翻译成资产抵押证券,是指发行人以特定的资产组合为抵押发行的债务证券(常巍,薛誉华,2009:17)。这种特定的资产通常是规模小、流动性弱的资产组合或称资产池。维基百科对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给出的定义是an or debt obligation that represents a claim on the cash flows from mortgage loans, most commonly on residential property.通过这两个概念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就是一种以房屋贷款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抵押和收益来源的证券。那么,为什么英语中同一个概念会有数个译法呢?首先,mortgage一词的译法就没有定论。目前,常见的译法有抵押、抵押权、受押人对抵押品的权利、按揭、按揭贷款。它的意义就是借款人将对特定资产的所有权抵押给放贷人以获得资金的一种方式。它最普遍的应用是在房地产领域,而在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一词中,mortgage通常指的是住房。因此,可以将mortgage译成住房贷款,简称房贷。而另一个关键词“back”也比较棘手,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准确表达其含义,作为动词其主要意思之一是给与资金的支持,如The scheme has been backed by several major companies in the region.在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一词中,它的意义应该是以房贷作为收益来源和抵押。据此笔者认为,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比较准确的译法应该是房贷抵押证券。
四、结语
金融英语原本就具有专业术语多而专的特点,而因为此次金融危机是在金融行业迅速创新和扩张的背景下产生的,相应的新词大量涌现,有些则成为金融危机相关报道的常用词和关键词。如何将这些金融危机相关的英语新词、新术语翻译成对应的中文术语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对此探讨也远未结束,笔者挑选了几个重要名词,讨论了其已经被接受的译法以及一些仍需探讨的译法,希望与本次金融危机相关的重要名词术语有比较恰当和统一的译法。
参考文献:
[1]常巍,薛誉华.金融危机再思考.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次贷危机研究课题组.次贷危机正在改变世界.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广天响石.直击华尔街风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4]雷曜.次贷危机(修订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论文摘要】法律制度是金融稳定的基础设施,也是金融危机防范的制度化保障,在防范金融危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分析比较英、美、韩等国家以及巴塞尔协议中的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可以看出.我国目前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金融法律制度框架虽已初步建立,但有关法律规定还过于原则、零散,尚不够完善。我国应建立健全以《金融稳定法》为龙头,涵盖金融监管法律制度、金融危机救助和处置法律制度以及金融生态法律制度的法律体系,为金融危机防范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问题的提出:法律制度在防范金融危机中的地位
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有经济体制、政治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但是从近些年来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和地区来看,法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是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制度经济学证明,完善有效的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在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业天生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金融风险可以说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常态①金融法律制度的主旨并不是要消灭所有的金融风险.而是要将金融风险控制在金融监督管理者可容忍的范围和金融机构可承受的区间内HI。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是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必由之路。一法律是市场主体资格健全和行为规范化的保障健全的金融市场必须有合格的市场主体。而合格的市场主体本身又包含了主体资格健全和行为规范化两层含义。一方面,法律明文规定金融市场主体的准入条件和标准,从而杜绝不健全主体及非法进入者对市场秩序的冲击,避免金融风险的制造者。另一方面,法律的规制、引导、教育等作用可以有效克服主体行为的自发盲目性,成为自觉遵守市场“游戏规则”的理性“经济人”.依法规避金融风险
(二)法律是金融交易信用的保护器
金融主体间的交易,普遍以契约交易方式完成。契约自身的平等、诚信、等价有偿等特点可以担当维护交易安全、分担交易风险的重担。而作为法律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契约制度,不仅能使合格交易得到确认,而且还能以法律强制力切实保障契约的履行.有效避免信用危机形成和诱发金融危机。
(三)法律是金融稳定的基础设施和金融危机防范的制度化保障
按照世界银行(2001)的界定,法律制度是“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金融运行质量和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法律制度的完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稳定发展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层面。金融业的运行与发展都是在该基础层面上的技术性活动。法律制度基础越牢固、完善,建筑在此层面上的金融活动就越稳定.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小,即使发生危机.法律制度也能够有效地把损害降到最低②。由此可见,健全的法律制度是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必要的有效手段
二、他山之石:国际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的分析
(一)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
1.美国。经历1929-1933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为有效地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建立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1)建立健全有关金融法律体系,完善金融危机预防法律制度.维护银行业的适度竞争。防范金融风险的积累和金融危机的爆发。(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恢复存款人市场信心,保障存款人利益,有效。控制了金融危机的爆发。(3)建立合理的伞型监管体制和金融稳定分工协调机制,在促进自由竞争、防范金融危机方面成效明显。(4)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实现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竞争,加强金融服务业的竞争,提高其效率和抵御风险能力。
2.英国。(1)立法建立良好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在维护金融稳定、处理有问题金融机构、预防金融危机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2ooo年颁布《英国金融服务法》成立金融服务局(FSA),创新金融监管模式,以跨行业单一监管取代分业多元监管,确保金融业具有竞争力,确保信息公开,在防范金融危机方面效果显著。
3.其他欧洲国家的做法。1987年底巴塞尔协议公布后,法国制定新的监管条例,通过立法手段促使银行,尤其是国营银行提高资本充足比率.通过充实资本来预防银行支付危机的发生。意大利则效仿法国,采取了一系列增加国营银行资本力量的法律措施。欧洲各国通过鼓励提高资本充足率.为银行稳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一切都有助于银行风险的进一步降低,加强了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在危机预防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4.日本。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加强了金融危机防范的法律制度:修改《日本银行法》,提高El本银行的独立性。(2)设立金融监督厅,使政策制订和执行分离,强化维护金融安全的监督体系。(3)取消分业经营制度,但同时保持着强有力的金融监管。(41完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透明度。(5)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设立专门的不良债权回收机构.化解金融危机。(6)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对维护公众信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以韩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防范的法律制度
韩国接受1997年金融危机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金融稳定,防止危机重现。(1)在加强韩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同时.先后成立了金融监督委员会(FSC)和金融监督院(FSS),实施集中统一监管体制。(2)修改《韩国银行法》、《存款人保险法》等法律制度,实行金融结构调整。(3)充分发挥韩国资产管理公司fKAMCO)重要功能.提供金融机构重组所需资金支持。(4)建立良好的会计制度,完善了信息披露制度、信用评估体系以及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体系,为韩国金融危机防范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墨西哥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在国内融资方面。拉美一些国家不断完善和补充有关直接融资、债券和股票市场方面的法律制度,其目的是运用法律手段为本国经济的增长提供稳定和可靠的发展基金,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外资,特别是短期资本支撑经济的局面。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发生过金融危机的马来西亚、泰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在预防金融危机方面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加强了对金融危机法律防范制度的建设。
(三)新巴塞尔协议中防范金融危机的有关规定
新的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内容一是更新了最低资本要求,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纳人了风险资产的计算范畴.从而更能反映银行资产所面临的真实风险状况。二是从外部监管的角度督促银行保持资本充足性要求和完善内控机制,防止将来可能产生的危机因素。三是引入市场约束规则,建立银行强制披露信息制度,迫使银行有效配置资金,保持金融体系的安全性与稳健性。四是强调对银行业进行全方位的风险监控,将建立银行业监管的有效系统作为实现有效监管的重要前提,并注重建立银行自身的风险防范约束机制。
(四)各国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以及巴塞尔协议有关规定的启示
1.运用法律手段防范金融风险.建立金融稳定法律体系,用立法推动金融改革。各国金融实践证明:没有法律规范,不依法进行强有力的金融监管.就不会有良好的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 2.建立金融危机防范和协调法律机制,制定中央银行与其他监管部门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整合监管力量.合力应对金融危机。
3.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阻断金融风险的传播。
4.实行功能监管,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改革完善银行、证券、保险业等金融监管法律制度,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
5.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市场纪律的约束.要求金融机构披露真实可靠的信息。预防金融危机发生。
6.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三、风险与挑战:我国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以《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为核心的金融稳定法律制度已初步建立.防范金融危机的立法建设不断加强。但是,现行法律关于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的规定过于原则、零散,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防范化解金融危机的法律体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问题:
1.缺乏统一完整的金融稳定法律体系。《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法》、《保险法》关于防范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的规定比较笼统.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操作规范亟待完善和细化。主要法律规定的缺失,导致金融危机的防范缺乏完善的制度性安排。
2.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缺位和错位。一是从机构监管到功能监管的转变不充分,制度尚需完善,既存在监管职能重叠、过度监管、阻碍金融创新的问题,也存在监管不足,形成真空,造成放任金融风险的可能。二是跨市场跨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缺失,一些潜在风险缺乏有效控制。三是现行监管法律制度过于强调监管机关法定权威的运用.疏忽了银行内部控制和同业自律机制的兼用,无法有效发挥其引导风险内控制度的功能。
3.金融危机应急与救助法律制度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最后贷款人制度存在拯救标准不明确、救助工具单一、缺乏清晰配套措施等缺陷。二是对危机银行接管与并购制度很不完善,使银行接管、并购缺乏法律规制。三是没有形成国际金融风险防范的法律机制,不能适应金融服务市场国际化和金融业竞争加剧的需要,无法抵御跨国传导的金融危机。四是缺乏存款保险制度,易引起公众恐慌,出现存款挤兑。
4.征信管理法律制度缺失。在我国,信用风险仍然是金融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目前我国征信管理法律欠缺,对信用风险缺乏法律约束,另外,对金融诈骗和违反金融管理秩序犯罪惩罚的法律制度也存在缺陷,使金融诈骗行为的违法成本过低,导致风险最终转嫁给金融机构。
5.金融机构和企业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一方面,企业破产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难以充分维护金融机构债权人合法权益,一定程度上致使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大量滋生和积累,无法满足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需求。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严重缺失,不利于化解金融风险。目前,我国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缺乏统一完整的法律规定,一些有问题金融机构无法按照市场原则实现稳定退出,进行及早处置,使风险控制缺乏法律框架下的约束,容易导致金融风险积聚,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四、未来展望:对我国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的建议
完善金融危机防范的制度建设,重点要加强金融立法工作,建立健全各项法度。我国应建立以《金融稳定法》为龙头,以金融监管法律制度、金融生态环境法律制度、金融危机救助和处置法律制度等为辅助的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体系。
(一)健全完善法律体系,为金融危机防范提供良好法治环境尽快制定《金融稳定法》,作为维护金融稳定、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母法。借鉴其他国家良好的立法例,提高立法技术,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金融基本法。既要鼓励金融创新.又要加强对金融危机的防控。对现行金融危机防范法律进行修改、清理和整合,使之与WTO协议和附件等国际惯例接轨,防范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入侵。
(二)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依法规制行政权力一是实现机构监管向功能性监管的转变.通过立法减少公权力对金融市场的违法和不当干预:二是建立完善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协调合作机制;三是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金融危机;四是完善行业协会立法,发挥自律监管作用;五是建立跨国性金融危机的“防火墙”制度。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
一、问题的提出:法律制度在防范金融危机中的地位
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有经济体制、政治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但是从近些年来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和地区来看,法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是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制度经济学证明,完善有效的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在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业天生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金融风险可以说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常态①金融法律制度的主旨并不是要消灭所有的金融风险.而是要将金融风险控制在金融监督管理者可容忍的范围和金融机构可承受的区间内HI。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是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必由之路。一法律是市场主体资格健全和行为规范化的保障健全的金融市场必须有合格的市场主体。而合格的市场主体本身又包含了主体资格健全和行为规范化两层含义。一方面,法律明文规定金融市场主体的准入条件和标准,从而杜绝不健全主体及非法进入者对市场秩序的冲击,避免金融风险的制造者。另一方面,法律的规制、引导、教育等作用可以有效克服主体行为的自发盲目性,成为自觉遵守市场“游戏规则”的理性“经济人”.依法规避金融风险
(二)法律是金融交易信用的保护器
金融主体间的交易,普遍以契约交易方式完成。契约自身的平等、诚信、等价有偿等特点可以担当维护交易安全、分担交易风险的重担。而作为法律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契约制度,不仅能使合格交易得到确认,而且还能以法律强制力切实保障契约的履行.有效避免信用危机形成和诱发金融危机。
(三)法律是金融稳定的基础设施和金融危机防范的制度化保障
按照世界银行(2001)的界定,法律制度是“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金融运行质量和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法律制度的完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稳定发展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层面。金融业的运行与发展都是在该基础层面上的技术性活动。法律制度基础越牢固、完善,建筑在此层面上的金融活动就越稳定.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小,即使发生危机.法律制度也能够有效地把损害降到最低②。由此可见,健全的法律制度是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必要的有效手段
二、他山之石:国际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的分析
(一)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
1.美国。经历1929-1933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为有效地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建立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1)建立健全有关金融法律体系,完善金融危机预防法律制度.维护银行业的适度竞争。防范金融风险的积累和金融危机的爆发。(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恢复存款人市场信心,保障存款人利益,有效。控制了金融危机的爆发。(3)建立合理的伞型监管体制和金融稳定分工协调机制,在促进自由竞争、防范金融危机方面成效明显。(4)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实现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竞争,加强金融服务业的竞争,提高其效率和抵御风险能力。
2.英国。(1)立法建立良好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在维护金融稳定、处理有问题金融机构、预防金融危机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2ooo年颁布《英国金融服务法》成立金融服务局(FSA),创新金融监管模式,以跨行业单一监管取代分业多元监管,确保金融业具有竞争力,确保信息公开,在防范金融危机方面效果显著。
3.其他欧洲国家的做法。1987年底巴塞尔协议公布后,法国制定新的监管条例,通过立法手段促使银行,尤其是国营银行提高资本充足比率.通过充实资本来预防银行支付危机的发生。意大利则效仿法国,采取了一系列增加国营银行资本力量的法律措施。欧洲各国通过鼓励提高资本充足率.为银行稳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一切都有助于银行风险的进一步降低,加强了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在危机预防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4.日本。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加强了金融危机防范的法律制度:修改《日本银行法》,提高El本银行的独立性。(2)设立金融监督厅,使政策制订和执行分离,强化维护金融安全的监督体系。(3)取消分业经营制度,但同时保持着强有力的金融监管。(41完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透明度。(5)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设立专门的不良债权回收机构.化解金融危机。(6)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对维护公众信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以韩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防范的法律制度
韩国接受1997年金融危机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金融稳定,防止危机重现。(1)在加强韩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同时.先后成立了金融监督委员会(FSC)和金融监督院(FSS),实施集中统一监管体制。(2)修改《韩国银行法》、《存款人保险法》等法律制度,实行金融结构调整。(3)充分发挥韩国资产管理公司fKAMCO)重要功能.提供金融机构重组所需资金支持。(4)建立良好的会计制度,完善了信息披露制度、信用评估体系以及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体系,为韩国金融危机防范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墨西哥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在国内融资方面。拉美一些国家不断完善和补充有关直接融资、债券和股票市场方面的法律制度,其目的是运用法律手段为本国经济的增长提供稳定和可靠的发展基金,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外资,特别是短期资本支撑经济的局面。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发生过金融危机的马来西亚、泰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在预防金融危机方面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加强了对金融危机法律防范制度的建设。
(三)新巴塞尔协议中防范金融危机的有关规定
新的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内容一是更新了最低资本要求,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纳人了风险资产的计算范畴.从而更能反映银行资产所面临的真实风险状况。二是从外部监管的角度督促银行保持资本充足性要求和完善内控机制,防止将来可能产生的危机因素。三是引入市场约束规则,建立银行强制披露信息制度,迫使银行有效配置资金,保持金融体系的安全性与稳健性。四是强调对银行业进行全方位的风险监控,将建立银行业监管的有效系统作为实现有效监管的重要前提,并注重建立银行自身的风险防范约束机制。
(四)各国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以及巴塞尔协议有关规定的启示
1.运用法律手段防范金融风险.建立金融稳定法律体系,用立法推动金融改革。各国金融实践证明:没有法律规范,不依法进行强有力的金融监管.就不会有良好的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
2.建立金融危机防范和协调法律机制,制定中央银行与其他监管部门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整合监管力量.合力应对金融危机。
3.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阻断金融风险的传播。
4.实行功能监管,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改革完善银行、证券、保险业等金融监管法律制度,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
5.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市场纪律的约束.要求金融机构披露真实可靠的信息。预防金融危机发生。
6.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三、风险与挑战:我国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以《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为核心的金融稳定法律制度已初步建立.防范金融危机的立法建设不断加强。但是,现行法律关于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的规定过于原则、零散,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防范化解金融危机的法律体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问题:
1.缺乏统一完整的金融稳定法律体系。《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法》、《保险法》关于防范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的规定比较笼统.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操作规范亟待完善和细化。主要法律规定的缺失,导致金融危机的防范缺乏完善的制度性安排。
2.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缺位和错位。一是从机构监管到功能监管的转变不充分,制度尚需完善,既存在监管职能重叠、过度监管、阻碍金融创新的问题,也存在监管不足,形成真空,造成放任金融风险的可能。二是跨市场跨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缺失,一些潜在风险缺乏有效控制。三是现行监管法律制度过于强调监管机关法定权威的运用.疏忽了银行内部控制和同业自律机制的兼用,无法有效发挥其引导风险内控制度的功能。
3.金融危机应急与救助法律制度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最后贷款人制度存在拯救标准不明确、救助工具单一、缺乏清晰配套措施等缺陷。二是对危机银行接管与并购制度很不完善,使银行接管、并购缺乏法律规制。三是没有形成国际金融风险防范的法律机制,不能适应金融服务市场国际化和金融业竞争加剧的需要,无法抵御跨国传导的金融危机。四是缺乏存款保险制度,易引起公众恐慌,出现存款挤兑。
4.征信管理法律制度缺失。在我国,信用风险仍然是金融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目前我国征信管理法律欠缺,对信用风险缺乏法律约束,另外,对金融诈骗和违反金融管理秩序犯罪惩罚的法律制度也存在缺陷,使金融诈骗行为的违法成本过低,导致风险最终转嫁给金融机构。
5.金融机构和企业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一方面,企业破产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难以充分维护金融机构债权人合法权益,一定程度上致使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大量滋生和积累,无法满足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需求。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严重缺失,不利于化解金融风险。目前,我国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缺乏统一完整的法律规定,一些有问题金融机构无法按照市场原则实现稳定退出,进行及早处置,使风险控制缺乏法律框架下的约束,容易导致金融风险积聚,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四、未来展望:对我国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的建议
完善金融危机防范的制度建设,重点要加强金融立法工作,建立健全各项法度。我国应建立以《金融稳定法》为龙头,以金融监管法律制度、金融生态环境法律制度、金融危机救助和处置法律制度等为辅助的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体系。
(一)健全完善法律体系,为金融危机防范提供良好法治环境尽快制定《金融稳定法》,作为维护金融稳定、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母法。借鉴其他国家良好的立法例,提高立法技术,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金融基本法。既要鼓励金融创新.又要加强对金融危机的防控。对现行金融危机防范法律进行修改、清理和整合,使之与WTO协议和附件等国际惯例接轨,防范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入侵。
(二)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依法规制行政权力一是实现机构监管向功能性监管的转变.通过立法减少公权力对金融市场的违法和不当干预:二是建立完善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协调合作机制;三是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金融危机;四是完善行业协会立法,发挥自律监管作用;五是建立跨国性金融危机的“防火墙”制度。
关键词:金融危机 我国经济 措施
金融危机各国经济都开始一蹶不振,如何让中国的经济减少下滑,逆流而上是政府和国家的重中之重。
一、金融危机
关于金融危机的含义,简单的概述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的现象,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候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二、在金融危机下我国所做出的应对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我国政府已经启动了刺激内需的政策,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增加新的投资。各地的政府也相应的进行了投资的计划。如今的外需一度的萎靡,消费紧张的情况下,大量的投资金额将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但是如此庞大的投资计划的效果如何,能否起到对方抓药的目的,对于启动中国内需市场,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会不会像上个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的主导救市思想,在未能达到之时,陷入了流动性的陷阱当中,这是个不得不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在金融危机中对经济运行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对于投资引致的经济增长风险,专家认为,虽然投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抑制经济增长的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的波动性会越来越好,也不会说明经济下滑的风险会逐渐的变好,而相反的是经济的风险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反而危害了经济的健康且可持续的稳定发展。并且,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我国应当对经济下滑的态势做出相应的投资计划,扩大经济的投资进而扩大内需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平稳的增长无疑是最好的措施。对于消费所引起的经济增长的风险,一般认为首先要对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消费信贷市场的完善。其次是要适当的增加一些工薪的收入,对薪水的分配作进一步的完善。再者就是注重对农村市场的发展,不断的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此外应寻找新的消费点以刺激消费市场。最后就是要做好货币与财政政策在消费市场中的调控。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政府部门应当起到引导的作用,充分做到非正规就业,中小型企业及民营企业对就业压力起到很大的缓解作用。加强调整企业的结构,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在我国日益严重的就业风险面前,政府当局的重点任务就是针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的增长同就业并重。开展实施积极就业的政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步伐。加强经济增长下的就业,极大做好对外贸易,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要对政府的职能进行转换,建立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城镇的发展速度,完善城镇的就业环境,以此减缓就业的压力。
在针对我国未来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风险,我国政府当局一直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实际影响做着关注与评估。在此基础上,能够控制银行信贷的投放速度以及财政供应增长的快慢,积极引导投资方的投资方向,使得避免在经济危机中我国经济下滑的颓势。
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内与外平衡才能缓解国际上的收支风险。要正确的处理好投资与消费同内需与外需的关联,积极配合好国家内需的扩大,经济结构的调控,以及转变贸易方式的总体部署,以此来实现经济的内外平衡来缓解国际的收支状况。不光如此,还需要我国通过加强投资风险的管理以维护我国经济金融的安全性。此外,还应加强同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局势。
我国正在以现有的高资源的消耗,高污染的排放以及低经效益的旧有模式向着能源消耗小,环境污染轻,经济效益高地新型模式上迈进。从以前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追求经济上的效益向着环境保护同经济协同发展的方向上转变。我国正在建立大规模的生态实验园,修复已经污染的生态环境,让濒临崩溃的环境起死回生起来。于此同时通过对资源的过低消耗的理念,适度的消费生活体系,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经济体系以保证社会效益。
在全球经济危机下,各国的央行一度处于降息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如果各国没有好的办法,或已经实施的措施对金融的救援与财政刺激计划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话,不光是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就连中等国家都会陷入资金的风险当中。一旦经济陷入金融风险当中就会呈现几点表现:一是经济进入了寒冬期,供应需求严重的不足,人民的投资与消费大为的减少,就业问题严重化。二是利率呈现出最低的水平,货币政策的下调已不能对经济的复苏起到任何的作用。只有通过财政上的政策来摆脱萧条的经济。三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已经膨胀到无限大。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不会满足需求。
四、结束语
相信中国经济在政府强大支出的刺激之下一定能够实现预期的效果,不会像上个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的主导救市思想,在未能达到之时,陷入了流动性的陷阱当中。金融危机只是暂时的,只要经过政府正确的方针,经过各国共同的努力,会度过难关的。
参考文献:
[1]楼国强.竞争何时能有效约束政府[J].经济研究, 2010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1.财务管理的概述
1.1财务管理的含义
财务管理,是指利用价值形式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在企业中,存在着两种基本活动,即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生产经营活动从物质形态上看,表现为商品物资的生产和交换过程;从价值形态上看,则表现为价值的形成和实现过程,也就是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它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与运用、收回与分配等方面的活动,这些活动即称之为财务活动。
1.2财务管理的作用
财务管理能客观、准确和及时地反映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作为企业的核心功能部分,必须对企业所发生的经营活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进行监督与控制,以实现企业的目标。企业从组建到开展各种商务活动,与所有者、经营者、供应商、员工、国家职能部门建立起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各种关系,并且通过财务数据分析帮助企业在降低资本成本和降低风险之间做出合理的选择,有利于企业制定发展目标,因此财务管理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2.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企业融资困难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速度不断加快,许多企业都融入到了国际经济中,在企业的经营行为与国际关系越来越密切的同时,我国企业的融资行为更是受到了全球经济的影响。金融危机是世界性的危机,银行业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许多银行都采取了惜贷的行为。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一些正准备改造技术、升级产业的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融资困难。
2.2投资风险加大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世界各国纷纷倒闭的企业数不胜数,金融行业越发不景气,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现金流压力,因此,投资风险不断加大。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众多外向型企业的订单不断减少,企业受到了重大的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企业有订单不敢接,还有的及时接了订单也不敢履行,他们担心一点订单履行,如果对方企业倒闭,将无法收回贷款。因此,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企业的投资风险大大增加。
2.3企业现金流量风险加大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企业面临的现金流量风险越来越大。首先,一些主要从事出口业务的企业,由于订单的大量违约,使得企业的亏损不断加大;一些企业虽然履行了订单,但是由于企业的倒闭,贷款难以收回。其次,许多银行为了自保,采取了惜贷政策,企业融资的难度加剧;有的企业依赖民间融资,但是由于受舆论等因素的影响,也变得不可靠。因此,金融危机导致的企业现金流量风险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经营困难。
2.4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观念淡薄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显得越发重要,决定了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生存与灭亡。所谓财务战略具体指企业根据自身的所处的环境特单,企业对风险的偏好等进行企业融资、投资的科学规划。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往往不能够理智地看待危机的存在,不能够科学地分析自身所处环境发生的变化,更不能够对企业的财务战略进行研究,使得财务战略的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这样浅薄的财务战略管理理念势必会造成企业非常差的适应力,最终导致企业的市场预见力降低,财务管理严重滞后,影响企业的发展。
3.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财务管理解决对策
3.1增强企业融资能力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发展,就必须要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许多企业都在努力维持经营状况,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企业要认真分析研究自身的发展特点,要将企业的资金投入放在回收期短的项目上,杜绝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风险系数大的项目上。与此同时,企业好药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资金的控制,在金融危机加剧的关键时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企业要不断优化资本结构,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3.2降低企业投资风险
在金融危机这个特殊的时期,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投资的风险评估,只有确定能够将投资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才能进行实施投资行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要合理利用每一分资金,加大资金管理的力度。首先,企业要时刻关注金融形势,认真研究汇率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政策,防范财务风险。其次,企业要将账款的管理工作细化,科学判断金融市场的情况,严格管理企业的对外资金,一旦发生投资危险,企业要立刻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财务的风险。
3.3降低企业现金流量的风险
在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中,企业必须要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优化企业财务结构,及时回收资金,因此保证企业现金流量的丰沛。与正常的金融环境相比较,企业财务结构优化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财务管理对其的要求更加迫切,尤其是负债比例,一定要严格调整优化。负债过少,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负债过多,会给企业带来资金周转风险。对于企业财务结构的优化,一定要从企业的收益着手,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优化企业负债比例,保证企业的财务安全。
3.4加强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
加强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首先要根据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状况和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合理的财务战略管理定位分析,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顺应市场的变化;其次要在各种财务战略中选择一套符合企业财务管理状况的决策。不论是紧缩型、发展型、还是稳定型的财务战略,都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长期发展;第三,企业要财务战略转化为财务管理行为,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战略是企业发展的前提,而真正的战略执行才是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才能保证企业在金融危机中不被淘汰,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5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普及,财务的信息化管理成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实质就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财务管理过程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实行财务的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而且能够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进而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创新。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仅涉及到企业核心的财务信息,而且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着企业财务控制工作的效果。因此,在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同时,企业最好还要建立健全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增加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监督、和备份,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安全和系统的正常运行。
4.总结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的企业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的同时,也在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机遇。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财务管理越发显得重要。要想使企业顺利地应对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的考验下发展壮大,企业就必须要采取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与实践,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季秀杰.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困境及创新策略[J].绿色财会,2011,(09).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含义及其计量标准
(一)公允价值产生的背景
八十年代初期,美国因信贷问题而爆发金融危机,当时人们认为,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的方法并不能够为人们产生实际价值。因此,利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计算备受人们非议。为此,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方法被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所取代,它利用其自身的相关性,来为人们的当前资产进行有效的评估,并可有效防止资产被不可预计的风险所打击,从而遭受损失。
(二)公允价值的含义
国际标准将公允价值定义为:指在公民公平交易的前提下,各方自愿进行财产和资产的交换活动。另一方面,美国将公允价值计量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进行有效交易时,一方资产出售,则可获得另一方的财产支付行为。第三,我国将公允价值计量定义为:指在双方公平交易的基础上,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偿还活动。虽然在各种环境下,公允价值得定义略有不同,但在实质含义上,我国的定义标准与国际定义标准基本一致。
(三)公允价值的计量准则
关于金融产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存在于市场交易平台的金融产品,公允价值则表现在市场的活跃程度方面。第二,存在于不活跃市场的产品,公允价值表现在同类产品在相对活跃的市场中的价值模型来计算。第三,几乎没有交易市场的金融性产品,其公允价值表现在市场管理者的主观判断和对市场估量模型来决定。此外,还要对公允价值进行优先级判断,从而使人们更好的把握市场规律。
二、公允价值计算的优势和劣势以及相关建议
(一)公允价值计算的优势
第一,公允价值计算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从其背景上来看,公允价值计量比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更具优越性。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方法只能够反映出某一企业在购入资产时的价值情况,而不能估量出市场波动变化对购入资产的影响,更不能够及时的为企业预测风险,从而可能会对其造成不可估计的投资风险。公允价值计算可以为企业减少投资风险,并对其相关资产进行评估,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已达到公允的效果。由此可见,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有效的为各个投资者规避风险,从而提高实际经营企业的营业额。
第二,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财务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在财务计算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财务计算有所帮助。财务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及时性和前瞻性等几方面,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有效地反映出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公允价值,从而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目前为止,还没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可以比公允价值计量分析更具可靠性和及时性。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劣势
第一,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易被企业所操控。根据相关准则可以看出,很多资产都应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进行计算。然而,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法律还不够完善,从而导致企业的自主权利较大,在主观上企业会为了谋求利益进行干扰计算。如果企业为谋求利益而干扰公允价值计量,则会降低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使其不能够公平的做出计量,从而迷惑投资者,增加企业利润。
第二,公允价值在不活跃市场操作中的缺陷。在美国,金融产品被分为三种,其中没有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需要管理者进行主观判断和根据模型的方法进行计量,这同时也是最大的缺陷。在这样的金融市场当中,很多的金融产品会受到扭曲,并在价格上充分的表现出来。例如:在银行方面,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使其在经济层面上减记价值,从而使得股东的权益逐渐减少。但为了维持原有的资金平衡,银行往往在被迫的条件下去募集新资本。银行利用这种方法会对整个经济体制造成恶劣的影响,甚至起到抑制的作用,从而阻碍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
(三)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来有效防治企业虚增利润。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规避不正当的金融产品泛滥及其带来的潜在风险,对我国资产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规范要求,完善法律法规,在根本上杜绝财务信息的纰漏,从而为我国金融资产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