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农村经济发展案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农机安全监理;监理作用;存在问题;农机对策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不断走向深入,农业和农村发展已进入一个面向市场、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注重效益,向生产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新时期。随着农机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各类农业机械保有量大大增加,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几率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农机事故蓄发的态势仍然没有改变,农机安全生产形式依然严峻。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农机安全监理正面临着新的形式。如何适应新形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是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农机安全监理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农机监理作为安全生产的执法机构,依照国家和地方农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对农业机械及其操作使用者进行严格、科学的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纠正违章,杜绝事故,使农机生产安全有序进行,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其次,农机监理在对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的管理中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学习培训,使机手有了一技之长,成为村里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带头人和示范者,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起到了积极作用;再次,农机监理人员与机手有良好的相处关系,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农机监理人员在机手的心目中既是执法者,又是朋友,还是农机生产的参谋,顾问,机手有了困难愿找农机监理帮助解决,从而使他们得以发展生产,加快了致富步伐;最后,农机监理在监督,管理和协调农机田间作业,运输作业,跨区作业工作中,在提高农机作业水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安全生产,协调供需,化解纠纷等方面,起到其它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农民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监理手段和监理装备落后,困扰着农机监理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装备建设是强化行政执法工作的基础,按照国家 《农机监理技术装备配备标准》 的要求,农机监理部门应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检测、事故勘察仪器以及办公自动化设备。在检测关上没有配置音像检测设备,检验人员还没有摆脱传统的靠肉眼凭经验的做法,在农机事故勘察设备上还得不到很好的完善,监理装备的不足和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和农机工作效率的提高。
2.体制不健全。农机监理是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农业机械安全的公共行政管理职能,是向农村提供农业机械公共安全服务责任的机关。按照《行政许可法》等法律的规定,农机监理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农机监理员也应是国家公务员。但目前大部分都属事业单位和事业人员。
3.农机手尽义务多,享受的权利少。各农机监理部门收费都有法律依据,并有明确的收费标准,但农机手只有缴费的义务,却没有享受到相应的权利,农机监理部门在处理监理与服务的关系问题上还未能及时跟上农机化工作的发展节拍。
4.基础薄弱。一方面,一些农机手安全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违法载人、无牌行驶、脱离年检等违法行为现象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对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生产、销售、维修、使用和报废回收的各个环节监管不到位,机具状态差,潜藏着严重的农机事故隐患。
三、抓好新形式下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对策
1.改善监理手段,加强监理装备建设。改善监理手段,加强监理装备建设是 提高农机执法服务水平,保证农机安全监 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建议加大投资,县委、县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追加 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应有计划地配备安全技术检测、农机事故勘察处理、牌证网络化管理等技术装备,改变安全检测无设备局面,逐步形成“基地健全、设施齐备、手段科学、执法规范、保障有力”的农机安全监管体系。
2.理顺机制。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建议对农机监理机构重新进行设置,将现有的农机监理机构纳入国家行政机关管理,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其收费全部上缴国库,切断自身利益与业务工作的“脐带”,确保其履行肩负的职能和职责,促进执法的公平、公正;在业务与行政管理上实行垂直领导,切实改变目前有岗无人、有人不办事的现状。
3.增强服务意识。农机监理人员必须以全心全意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为宗旨,以忠于职守、无私奉献为工作核心,以爱岗敬业、奋发有为、尽职尽责为根本要求,以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致富奔小康为工作目标。
农安镇群众村位于农安县城南5公里处,全村耕地面积493垧,总人口2740人。1997年成为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1998年被省确定为省级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群众村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敢于引导、敢于决策,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到2008年,群众村蔬菜面积发展到400垧,占总耕地面积的80%,其中胡萝卜300垧,红甜菜、白萝卜、山东大葱等面积发展到100垧,年产蔬菜3000万斤,产品销往长春、沈阳、大连、牡丹江、俄罗斯等国内外市场。
群众村在搞好种植的同时,还以本村的蔬菜资源优势,组织党员干部带头领办、创办小型加工企业9个,修建胡萝卜冬贮保鲜窖580多个,每年可增收300多万元,还可增加100名劳动力就业,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群众村还用蔬菜的副产品发展养猪、养牛、养兔、养狐狸等牧业生产,使规模饲养户达50多户。以主导产业拉动种、养、加工业一齐发展,实现社会总产值2000万元,人均收入6600元,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金融发展 协整检验
一、引言
金融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它依附于经济生存,并影响着经济的增长。首先,可以通过金融运作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其次,通过金融的基本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如通过发放贷款、贴现票据、购买有价证券等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注入。再次,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来提高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效率以节约成本。同样,经济的增长也能影响金融的发展。首先,金融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其次,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不同,从而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规模和层次。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该研究的样本区间为1990—2009年,涉及的变量和数据资料主要包括安徽省GDP、第一产业产值、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农业存款、农村储蓄存款。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知网数据库。
(二)研究方法
1. 模型选择
在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中,由于时间跨度比较长,而且考虑到时间序列的不稳定性,应用回归分析可能会产生伪回归现象,所以本文采用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分析。
2.指标设定
本文主要从农村金融规模与农村金融效率的角度衡量农村金融发展状况,从而建立起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联动性关系式如下:FZ=α+γCB+δDB+ρXL+ε(1)
其中,CB为安徽省农村存款与第一产业产值比率,DB为安徽省农村贷款与第一产业产值比率,XL为农村金融效率(即村贷款与农村存款的比值),FZ为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
三、结果与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二)协整检验
四、政策建议
通过实证检验表明,当前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具体表现在农村金融规模对经济发展并没有起到推动作用,而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村经济发展则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当前的农村金融政策的重心应该从扩大农村金融市场规模向提高效率转化,构建一个高效、规模合理的农村金融市场。
本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几点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一,构造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第二,加强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在竞争基础上的合作。
第三,继续推动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在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
第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
农业经济;制约因素;优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6-0088-02
一、引言
现代经济增涨的本质是产业化,即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1]。农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推进工业化的有力支持[2]。因此要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巩固农业经济的基础性作用。
二、制约农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1.科技因素: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快慢,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科技进步和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率的高低,因为农业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可以改善生产要素之间的配合效应,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资本因素: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本因素包括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两类:现代农业要求以现代科技发展农业武装农民,大量农业科技需要农民来掌握运用,这就给农民本身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农业自身收益偏低特点,自身资本积累能力较差,决定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外界资本援助。
3.市场因素: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产品市场缺乏有效统一的组织,从而导致农业生产难以和市场进行有效地对接,导致农民自身利益受损。
4.社会保障因素:由于城乡发展差异较大,农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小,农业生产收益偏低,农民基本权益得不到根本保障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土地权益,近年来在农民土地经营权流转中频繁出现侵害农民权益的案例,严重地阻碍了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的建立。土地是农民生产资料中最重要的部分,一旦失去了土地,农民的医疗,养老,就业,基本生活等问题又应该如何得到保障是未来发展现代农业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措施和建议
1.积极促进城乡市场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首先要建立和谐统一的城乡市场,必须着眼于全国统一市场,调整农业区域不接,积极促进农业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延长农业生产链,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要不断加强农产品和劳动力市场的市场体系,市场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构建完善统一和谐的城乡市场体系。
2.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城乡市场的协调完善是一个长久而缓慢的过程,并且由于市场调节本身的局限性,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必须认识到政府调节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引导作用,纠正市场失灵现象,力求实现在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积极配合下不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制定好发展规划,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制定并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3.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关于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增长关系,很多学者都从理论或实践上给出了回答:严太华和曹小春以Pagano模型为基础,对四川1989~2008年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四川农村金融相关率、资本边际产出率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胡元聪和杨秀清指出农村金融存在较强的正外部效应[5]。因此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必要加强。
4.增大农业科技投入,鼓励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推进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发展。
要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务必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强大的农业科研队伍,创建科技创新基金,以支持农业科技基础性创新性研究,推进高科技农业的应用与产业化发展。要在继续深化农业推广体系改革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以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各种专业化组织为主的多元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5.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注重高素质人才培养。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势必会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问题。在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上,不仅要注意协调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还要注意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剩余劳动力回流,并且加强农村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增加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增加农村就业岗位,形成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双向选择的良性循环,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就业压力大和农村留守人口老龄化问题。同时还要注意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培养,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战略储备人才。
[1]权哲男.浅析延边州解决“三农”问题的现状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0(5).
[2]张红洁.衡阳市农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0(5).
[3]严太华,曹小春.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四川为例[J].经济问题,2011(1).
[4]胡元聪,杨秀清:农村金融正外部性的经济法激励―基于完善农村金融法律体系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0(10).
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优化农村经济资源分配、经济结构优化具有引导作用,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研究农业政策下农村经济发展,详细分析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影响机理及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1 农业政策分类及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机理
1.1 农业政策分类
农业政策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主要的政策类型有组织政策、财政政策、农业产品流通政策、农业科技政策等。组织政策体现在两个方面,政府依据农业形式所采取的针对性政策,依据农业生产过程进行调整、控制的政策;财政政策是为实现农业目标调整农业财政收支规模与平衡的指导原则,细分有税收政策、财政拨款、农业投资政策等;农产品流通政策主要是指调节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农产品市场价格等的政策,有利于维护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可细分为农产品价格政策、农产品结构政策;农业科技政策,该政策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三农,促进农业发展,鼓励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政策,可以细分为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产品技术推广政策。
1.2 农业政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机理分析
农业政策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三个方面。
农业政策决定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向,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区进行规划、政策制定等引导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体现在引导资金的流向,通过资金拨款、兴建水利设施、新产品培育等在引导农业种植的同时吸引社会资金,如东北地区盛产玉米、大豆等,吸引该类制品企业到该地区投资建厂,节约原材料成本;引导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如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前农业种植主要变现为单一种植,改革后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专业化、商品化的发展,部分地区形成农业种植规模性,形成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动,各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使得农民获得较高的农业收益,农业的规模种植与生产同时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机会成本,农业生产积极性增强,农村劳动力由城市向农村回流现象明显,如近几年的民工荒等能够部分说明农村劳动力回流的现象。
农业政策有利于完善市场结构,实现供需平衡,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农业政策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确立农民在土地使用中的主体地位,对土地可以转包、转让、调换、出租,长期不变的经营区保证了农民种植的独立地位,以此实现农业种植效益最大化目标,增加要素投入、改进种植品种等成为农民自发行为;激励作用还体现在需求激励方面,农业政策的制定有利于解决农产品供给不足现象,实现粮食安全,如粮食购销政策,在某个环境下通过合理的运用价格保护,当农产品剩余条件下通过粮食收购保护,切实保护了农民利益及种植积极性。激励了农业经营上的创新,实现了产学研用协调发展,以农产品需求为导向,农产品流通为主线,规模生产、农产品深加工模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还起到很好的调控作用:实现了农产品的供需调节,促进了农业市场的供需平衡。实现了对农产品价格上的调整,对农产品价格形成了保护,如通过增加库存稳定了农产品价格,提高了农业种植积极性。实现了农业收入的调节,各种政策补贴的出台提高了农民收入,如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粮补贴、最低价收购政策等。
2 农业政策下农村经济发展对策
2.1 形成农业规模生产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待提高,由于农民自身对土地种植拥有很高的自由,户与户、村与村种植内容不一,农业种植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不利于农产品销售,规模效应较低。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对不同区域种植进行规划,具体方式为:鼓励农村形成合作社,鼓励个人大面积承包土地来建立大面积农场,对参与规模种植区域给予财政或物质上的支持等,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规模化生产。
2.2 鼓励农产品深加工或者农超对接
鼓励农产品深加工或者农超对接,提高农民收入,依据地区特色,政府应制定相关措施,如农产品深加工财政补助、深加工产品销路解决、鼓励大学生深入农村、鼓励农民进行管理上继续学习等。鼓励城市超市深入农村,同时实现城市食品无公害引入与农民增收,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农民融资,如农村物流金融等。通过鼓励农产品深加工或者农超对接进一步挖掘农产品价值和解决农产品销路,进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务农积极性。
2.3 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重要趋势,生态农业是指通过现代管理手段结合科技成果,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鼓励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连接,坚持农业与环境、健康等可持续发展,依托多种途径实现农民增收。生态农业具体做法如下: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如稻田养鱼、作物兼种等,发展农村旅游观光,鼓励农村结合自身地理特色,实现旅游业与农业的协同发展,通过发展农家乐、农村文化旅游等实现农民增收;发展绿色农业,提高产品价值,如采用有机肥,生产绿色产品,保持土地肥沃,提高绿色食品生产力。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形成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对接,实现农业经济、生态保护、社会稳定的统一。政府部门应通过建立生态农业基地形式,作为示范点,鼓励其他单位效仿、学习。
2.4 继续推广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初具规模,成功案例很多,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健全的法律保障,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会面临农民财产权益保障等诸多问题;缺乏规范化的专业操作,运营过程规范性还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缺乏健全的信息沟通系统、内部制度仍不健全、规模太小等;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整体素质落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制约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部分组织成立比较随意,对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认识不够全面,缺乏资金的保障,融资渠道狭窄。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应坚持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促进发展形势的多样性,依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如规模大小、农产品种类等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依据市场规律办事,严禁盲目进行;向专业化组织模式发展,同时要面向市场,就近组合;强化政府部门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增强财政支持力度,如在税收、信贷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带来市场机会的同时解决资金约束问题,用技术或管理等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行关于农业的产学研用对接工作,鼓励有管理能力的毕业生向农村发展;完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强化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联系,实现信息共享,扩大经营范围,实现为农民服务到自我服务观念上的转变。
3 结论
本文分析了农业政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等作用,提出了农业政策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如形成农业规模生产、鼓励农产品深加工或者农超对接、发展生态农业、继续推广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等,这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