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笔记范文

语文教学笔记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语文教学笔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语文教学笔记

篇1

一、指导学生记笔记,记中备用

1.在课本上画、批

因为小学生的笔记主要是做在课本上,而且主要是识字、理解词语,所以主要的笔记方法就是画与批。画,就是画出课文的重点字、词;批,主要是批注出字词的读音、意义,甚至作浅层的同类归纳引申,或者是反类对比理解。笔记是明示自己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为后续的复习、消化、运用做准备的,去粗取精,便于下阶段学习的有的放矢。因此,画、批应该围绕着自己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去进行。比如,三年级上册课文《“东方之珠”》,我先提示学生自己在读的时候画出生、难字词,并借助字典批注其读音和意义,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检查并补充哪些还要画、批。之后,再画出“沙滩、繁华、和煦、浅水湾、结伴……闪耀、焰火、溅落、奔流不息、无比璀璨”等词语,集中朗读,结合语境理解消化。下课后布置课外识字,适度拓展,让学生批注根据教材生字引申出的词语:深浅、浅显,洗浴、浴室,舒心、舒畅,精神、精致。

2.在笔记本上整理

练习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也是笔记内容的重要来源。我建议,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小的硬面本子,整理纠正的错题或题中的知识点。每次练习后,都给予一定的时间订正、整理。要求是,用流水号的形式,每次整理用一个流水号,并标注日期,以给复习回忆提供一定的情境依据;整理的内容再用小顺序号标注,如果后来发现某个点与前面或后面某个点相似或相关,复习时可用另外颜色的笔在序号附近批注“见前…号”“见后…号”,以强化理解;知识纠正完后,可以随意写些练习中得与失的感想,可总体的,可局部的,可一点,也可多点,以求一练至少一得。本子可以一直用到高年级,成为自己学习的轨迹,进步的见证。有爱好的学生也可以在本子里画画,或贴画,或在本子底下抄录名言与课内佳句,把笔记本做成自编的杂志,以增加复习的兴趣和情趣,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印象,便于理解记忆,反过来又能激励学生认真做笔记。

二、引导学生用笔记,用中促记

1.反复检查,督促课堂笔记

笔记做了,不能束之高阁,而要把记下的内容转移到头脑中。这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多看、多用笔记,消化笔记。我常在课前抽查笔记知识点。每节课开始,先检查昨天或近几天的笔记内容,偶尔涉及些一周前或一月前,甚至更远时间的内容。形式可以是抽查三两人,也可以是全班听写。做得好的,当场表扬;做得不好的,给予鼓励或建议,甚至课后个别谈话。如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就有了针对性,都在“点子”上了,学生的学习也就有了目标感和进取心。自然,也给学生施加了认真做笔记的外在动力。

2.猜想复习,巩固课堂笔记

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我让学生用猜想法复习,不要全部只是“看”,能猜想复述的,就应该是已经掌握的知识。这时就可以用铅笔轻轻标记,在序号上打叉。这既是为以后复习减轻任务,又是保留内容,防止时间久遗忘了而没办法复习。有时也可让学生互相交流阅读他人的笔记。这样,既能检查发现当时记笔记时产生的笔误,避免“以讹传讹”,流毒泛滥,又能增加新鲜感,彼此取长补短,激励奋进。相比看自己的笔记,看别人的笔记会有陌生感,大家都比较愿意看,而且小学生都好胜心强,同龄人间的优点容易被吸收,这就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自我否定的发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群体的激励可能比教师单个的灌输、强调更能发挥教育的作用。

3.阶段推选,表彰优秀笔记

每个月,由班干牵头,吸纳一些平时做得好的优秀笔记代表,共同对班级的笔记进行匿名评选,以打分的形式选出5-10个优秀笔记,悬挂于教室后面展览,供学生参考。然后再对10名以后的做得好的笔记,按得分高低予以通报表扬。有些整体不好,但某些方面突出的,也可以点名表扬。尽量营造一种人人认真做笔记的氛围,让个别“懒人”在集体的激励下有所改进,让学习不得法者,找到学习的榜样、学习的方法。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做笔记;高段生;间接知识

做笔记有以下几点功能:记录老师思路,用作课下复习;记录课堂重点,用作学习资料;记录不懂问题,课下答疑;记录自己的理解,转化成自我资源等。所以笔记是有个人特色的。好的笔记,他人能一目了然。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记笔记习惯,有助于日后的学习。而高段学生在此方面,有一些经验和理解,在教学指导方面比较容易进行,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记录间接知识,补充直接知识

学生学习或者说教学就是一个传播间接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直接从事物身上学习,而是通过教材和老师的讲解来获得间接知识。所以其知识需要大脑的理解和记忆,很容易忘记,更需要不断地重复。在教学中,不少学生对老师刚刚讲过的问题,还是容易忘记,这是很正常的,所以才更需要做笔记。要帮助高段学生明确这一点,提高学生对笔记的认识。然后在实际的做笔记过程中,对这些间接知识能够及时记录,防止忘记。在笔记中,将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做一个联系,形成记忆环。忘记间接知识时,还能依靠直接知识来推得或者是回忆。课堂中,学生在学习间接知识时,一定会有一些直接知识的闪光点,关键是抓住这些闪光点,形成关联记忆,使得笔记更加完整,而且记忆起来也较为容易。例如,在学习《轮椅上的霍金》时,可能会联想到之前学习过的《艾滋病小斗士》《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等这几篇同样主题的文章,就可以在笔记上记录前两篇课文在写作上的一些特点,从而更加容易理解本篇文章,显得笔记比较充实。

二、课上简单记,课后要补充

课堂笔记是辅助上课和课下复习的一个工具,但不是主要的课堂任务,课堂还是需要认真听讲,理解老师所讲内容。如果一味地记笔记,就会成为“低头族”,即使记得再详细,对老师所讲内容不理解,也是毫无意义的。高段学生在学习意识和习惯上比较好,但是错误地认为笔记做得详细,说明课堂有认真听讲,其实两者并不等价。老师要指导学生课上简单记笔记,用自己熟悉的一些符号,记录老师所说的一些重点,然后趁课堂记忆还比较深刻时,对笔记进行及时的补充。这样的效果要优于课堂的完全记录,还是一遍很好的复习,有利于巩固记忆。在培养“简单记”的习惯时,老师可以给出一些提示,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创造,形成自己记笔记的风格。有一些来不及整理的内容,可以留下空格,课后自行补上。

三、整理笔记,由薄变厚再变薄

做课堂笔记不仅是为了之后的总复习,更是平时进行小结和巩固时很重要的参考资料。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加入笔记当中。因此在笔记的初期,其内容逐渐增多,其厚度逐渐变厚。关于这一点,老师可以布置笔记任务,利用课下时间,让学生整理和丰富自己的笔记,一遍不够,可以两遍、三遍。在最后的复习中,笔记内容定会有所重复,或者是一些为非重点的拓展内容,那么就可以“摘除”,笔记内容逐渐突出重点,则其厚度是逐渐变薄的。整理笔记是很重要的过程,说明笔记在发挥一遍又一遍的作用,其思维有巩固,也有创新,更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日后的学习。高段生对自己的学习已经有了基本的计划能力和评估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独立完成这项工作。而老师需要对此做好监督和指导,定期检查。

四、批改笔记,做积极的评价

笔记不仅是个人的学习工具,也是可以传阅的学习资料。而且由老师统一进行检查,能够保证学生平时记笔记的认真程度,同时老师也能发现更多做笔记比较优秀的同学,可以作为其他人的榜样。在班内传阅,还能让做笔记的学生有种自豪感,也利于激励其他学生。比如,一位学生用彩色的笔标注重点和易错点,就是一个不错的小习惯,能清楚点出课堂的重点,也使得笔记更加清晰、好看。同时,在批改学生的笔记时,要努力发现学生的一些优点,给出一些正面的评价,然后再去指出不足。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也不会“自暴自弃”。

总之,小学语文的课堂学习需要笔记的辅助,而老师在培养高段学生做笔记的习惯时,也要考虑他们自身的意愿,以积极的方式引导和鼓励,通过监督、评价、选优等方式来激励学生,同时课堂的实时指导也很重要。

参考文献:

篇3

一、以课题为突破口,推动学法教法革新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许多学校都及时找准定位,树立走,“科研兴校”之路,作为新课改的我,应该抓住机遇,以课题为突破口,努力推动学法教法革新。我更注重情境教学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精心设计情境的呈现方法,如借助语言描述、实物陈列、电教手段、多媒体技术、局域网传递等途径。当然我更多的是利用电教手段、多媒体、局域网传递这三种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创新的火花,加强学法指导,促进相互的交流与合作,真正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成为教学不断生成的平台,竭力摆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教学模式。本人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新课改精神,我的课堂教学目前主要以课件、学件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借助共创动画这一软件,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目前这两个班的学生已经能够根据自己所编的故事制作音乐动画,受到来校领导、专家的好评。

二、更新教育理念,奠定课改理论基础

新课改刚启动后,结合本组教研计划,我先后认真学习了语文导报上新课改专版,到图书馆借阅新课标解读,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向《语文周报》、《中学语文研究》、等报刊杂志学习,向《教育在线》等教育网站讨教,取别人的新课改理念、新课改精神为我所用,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对此我们笑称为”换脑行动。在此基础上,我还努力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技能,融入课堂,大胆整合,积极撰写经验总结、教学感悟或课例论文,或借助教育网站这个平台,建立自己的个人专题集,坚持写教育随笔。目前,网上的一个个教育随笔记下了我与新课改同成长的经历,到手的一张张论文获奖证书,引领着我一步步走进了新课改。

三、投身实践活动,构建三结合网络

我校身居陇西西北角,地处农村,远没有良好的城市科研条件,但我积极创造条件,投身新课改所倡导的综合实践活动,建立与生活实践相沟通的教育体系,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践的弊端,竭力让学生自主动手实践。努力做到四个结合:1.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2.与学校中心活动相结合,在我校开展争创”绿色校园”的活动中,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环境污染知多少”的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调查、了解环境污染情况,并上网查找环境污染的相关内容,通过活动,学生知道了身边的环境污染状况,懂得了相关的环保知识,树立了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的信心,陇西县电视台曾对我校“争当环保小卫士”的活动作过报道。3.与教学工作相结合,鼓励学生运用上网、去图书馆收集、整理相关内容,创办黑板报、手抄报及电子小报,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4.与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网络世界带给学生和教师源源不断的交互的优秀的教育资源,也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人脑本身就是一张网,是最丰富的活资源,教师自身是一种教育资源,学生自身是一种教育资源,家长同样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社会生活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我考虑学生发展的实际,开办了两期学生家长信息技术培训班,培训内容有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及共创动画软件,努力建设学习型的网络社区,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同时引导学生踏入社会,走进生活,迈进自然,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社会,了解自然,服务社会和改造自然,受到良好的活动效果。

篇4

语文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大势所趋。多媒体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精彩纷呈,能彻底打破传统语文教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枯燥局面,以其声像并茂的优势、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和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将语文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因而倍受师生欢迎。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然而,在课件制作和现实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其趣味性与知识性、实用性的紧密结合,切忌使多媒体教学流于花里胡哨的形式主义,这须做到以下几个“避免”:

一、避免因追求过多的画面刺激而导致课文内蕴挖掘不深的现象

由于多媒体能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画面形象,因而许多语文教师煞费苦心地追求图文并茂的感官冲击。栩栩如生的多彩画面,固然有利于学生对直观形象的把握,但却限制了其思维的拓展,影响了对课文内蕴的深层挖掘。语文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科,表面上的感官刺激过多,势必扼杀学生的想象力,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十分不利。

文学作品应涵盖文字、声音、图像、颜色、情节等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所以我们必须深度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课文内蕴进行深层挖掘,从而在脑海中创造出新形象。而多媒体的直观画面,容易让学生认为这就是形象的全部,作品形象就是“这一个”,从而懒得再去思考,懒得再去创造。如教《琵琶行》一文,多媒体可以借助教学录像展示“琵琶女”的娇羞形象,学生依照画面形象只认定“琵琶女”就是这个样子,而没有用自己的思维去挖掘琵琶女那才艺与气质双馨的大家风范形象。可见这是对学生想象力的无形扼杀!

语言文字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这也正是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所在,因此我们不应因多媒体的画面形象限制学生思维的再创造,否则,就是对教学规律的严重违背。

二、避免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充当播放员的现象

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常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按照电脑中已设计好的模式牵着学生鼻子走,教师在电脑前成了“播放员”。这不但造成课堂上学生的被动接受局面,而且因为图像快速切换,学生应接不暇,缺乏思考空间,更无法做笔记,“走马观花”导致学生听后就如过眼烟云,没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远不及自己读课文的收效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而抱以观看光景的思想来听课了。而教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守在电脑旁,手不离鼠标,眼不离屏幕,眼睛和肢体语言都受到限制,不能很好地和学生交流,成了十足的“播放员”,如此刻板的教学,收效可想而知!

三、避免多媒体教学中以视代听、以视代读的错误现象

多媒体能集声音、图象、文字于一体,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其学习兴趣,语文教学尤其如此。所以许多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大量使用声音图像信息,从而剥夺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使“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变成了一个观景观光的课堂。还以《琵琶行》为例,有一位教师在讲公开课时,首先将琵琶女的形象制成一连串的画面,长时间播放,时间达七分钟之久,又让学生看后谈感受三分钟,然后才接触课文,接着又展示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几幅自制画面,仅这两个内容就花了10多分钟,结果一节课学生就读了一次课文,还是默读的,在学生根本不能对课文有任何感悟的情况下,教师硬是根据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强拖着学生分析完了全文,这期间,还不断地用投影代替板书,使投影内容“花红柳绿”,飞来飘去,整节课花里胡哨,学生却云里雾里,被动而茫然。新课标明确规定,中学课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读是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最基本的环节,学生读不好作品,分析课文根本就是走形式。难怪有人感叹“如今的语文课怎么不像语文课了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四、避免用投影代替板书的错误现象

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一些老师整节课都不往黑板上写一个字,还振振有词地说:“板书内容都在屏幕上,哪用得着黑板呀!”听了真是让人瞠目结舌。殊不知,板书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配合口授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板书提纲挈领,突出重点,剖析难点,不但浓缩了一节课的精华,更可贵的是能带动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阅读、分析、概括的一体化表达,也更能展示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有利于学生感受老师的书写风采,激发强烈的书写欲望,从而提高书写水平。而用多媒体代替板书一闪而过,甚至将内容字体设计得“花红柳绿”,飞来飘去,这固然新鲜可爱,但却肤浅无比,教师那强有力的示范作用荡然无存!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投影代替板书实在是一种错误做法,十分要不得!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信息技术,利与弊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多媒体技术融入了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技术,而这些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创造出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清晰直观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带来了优美的视听享受和新鲜感。

1.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室教学,有利于根据课文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画设计,音像剪辑,粘贴组合,呈现鲜活的图画、动画,文采飞扬的文字、情意隽永的音乐,以文字、图像、动画、视频作用于视觉,以旁白解说、示范朗读、背景音乐等作用于听觉,就能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活课堂,增强了课堂趣味性、感染力。例如在教柳永的《望海潮》时,多媒体可再现杭州的优美景色,让学生欣赏到十里荷塘和三秋桂子,还可以播放配有画面的名家朗读或歌曲。让学生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学生走进作品开拓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1.2 扩大信息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虽然具有授课的灵活性,但因为黑板版面的限制,所容纳的信息是有限的,而且老师板书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对于一些课型来说教学效率是很低的。假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增强课堂密度,扩大信息容量,提高学习效率,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高三古诗词复习课上,因为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对古诗鉴赏的方法较熟悉,甚至笔记本上也记了一些相关的知识,这时候就可以利用PPT来展示归好类别的几种古诗词题材和艺术手法,然后马上展示相关古诗题目让学生鉴赏答题,争取让学生对古诗词的考点有个整体的了解,并趁热打铁,将刚复习的知识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经常需要拓展延伸,这时多媒体和网络就发挥了它们的优势,老师可以根据授课的需要马上搜索需要的文章或资料,使学生在有限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让他们更接近生活,更直观地引发他们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培养爱思考的习惯。

1.3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现在很多学校都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这个时候,我们语文老师就不再是一个只知道教授干巴巴文字的角色,而是成为了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者和辅导者。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教室进一步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可以通过上校园局域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自控学习,自己调整学习方法,相互讨论、合作学习,相互解答,使整堂课层层推进。在网络教室中,学生还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关注社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自主探索,从多方面获得自己所需信息,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满足的缺憾。这种课堂形式一改以往传统课堂的单纯被动接受,使学生由“被动型”学习变为“主动型”学习,从面向结果向面向过程转变,最终情趣交融,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1.4 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对每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往往倾注了多名教师的心血。在完成课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不断的交流和探讨,通过大量的信息筛选工作,制作出如投影片、录像、动画等形式的课件,这个过程使得每位教师会有更多、更高层次的收获。

2.目前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2.1 教育手段先进,教育思想落伍。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应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一些教师只是借助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却仍然墨守着传统教育的陈规,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只不过是将“人灌”变成了“机灌”,换汤不换药。

2.2 灵活的教学过程变成固定的机械程式。

多媒体课件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板书、问题及其答案都都是课前已经设计好了,课堂上很难修改。课件设计的系统性、程序性,势必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于是教师和学生都被教学课件牵着鼻子走,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电脑艺术的演示厅,活跃的师生情感交流变成了呆板、枯躁的“人机对话”。有时一节课学生就看教师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忙着操作键盘和鼠标,既不深入讲解,也没有重难点的板书,从而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情况。而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这就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烦琐的单调。

(1)教学按部就班,学生思维受限。

由于每个课件的程序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就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随机性很大,师生们在分析、探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课堂上得出的结论,有时不能和课件设计的结论完全吻合,甚至会有全新的见解。可是,有的教师为了把讨论引导到自己设计的答案上来,往往会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维。答案的单一性使原本丰富活泼的课堂变得简单划一,这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教师教学行为是重要的隐性课堂教学内容,学生从教师的形体语言中,包括板书、目光交流、教学仪态等,学习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做人的风格和做学问的钻研精神,从而受到思想情感、人格和治学风格的影响。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由于教师教学行为明显减少,没有情感的大屏幕成为教学的主角,自然地减少了教师言传身教的教学效果,师生之间缺少情感交流,不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熏陶。

(2)每当上公开课必用多媒体,华而不实。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明显优点,因此“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普遍存在,这也无可非议,但是有的课件只是“绣花枕头稻草芯”,多媒体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得不到体现,有的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然而很多人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

这种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为“以课件+教师为中心”的呆板,缺乏必要灵活性的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埋没一些有创意的见解,长此以往甚至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同时学生的接受能力反应能力毕竟有限,过多的资料使他们目不暇接,有时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过幕,一些重要的内容学生往往还未抄下来就一闪而过,不少多媒体课堂常出现学生的笔记不完整的情况,这就影响了教学效果。

2.3 以视听代替想象、朗读,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变成单一的图画。

高中语文教学,重点在于语言的感悟和思想启迪的训练,并注重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文学欣赏的过程又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精妙之处是机器难以完成的。如果老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插入不必要的声音、图片,把课件版面制作的五颜六色、色彩斑斓,过多追求课件的“外在美”,就会把生动的艺术形象化成简单的图画、照片,使欣赏者一目了然。这种忽视课件的“内在美”,以视听代替想象、朗读的行为,将使美好的艺术形象变得索然无味,犹如一杯白开水。这种以过多的、不必要的色彩或声音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的华而不实的多媒体课堂,是违背心理学、教育学等教学规律的,将使学生思维和情感得不到深层次的开发。

多媒体课件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兴趣,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运用多媒体的语文课上,很难或者很少再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了。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况且有的文章是非读不能明其真谛的,只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才更容易使学生感受文学形象,揣摩作品语言,领悟作品的艺术价值。语言的朦胧、模糊美如果用具体、生动的画面去代替,会破坏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妙意境。

2.4 将导致学生在网络教室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语文这一学科有它的特殊性,它的选材广泛,天文地理、历史风情、社会热点问题等都会涉及。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或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探究能力,教师势必要学生利用网络教室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自主阅读与探究。这时如果没有把握好尺度,正确处理好边缘知识和语文知识的关系,语文学科知识将会弱化,其他学科知识将喧宾夺主。例如,有老师教授课文《神奇的极光》,让学生在网络教室搜索“极光”图片,探究“极光”形成的原因,其本意是想让学生对极光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却忽略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筛选信息,极光图片并无助于学生筛选“什么是极光”、“极光是怎样形成的”等课文信息,欣赏大量的极光图片会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把学习任务的重点转移,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还有在网络教室上阅读拓展课时个别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会偷偷看电影或聊QQ。以上这两种现象在语文网络课堂中最为常见,语文教师要注意避免走入“边缘”误区,要起到课堂的引导作用。

2.5 多媒体技术使用不当,课件设计质量不高。

有些问题不是多媒体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使用不当的问题。如将讲稿变成电子教案,课堂教学照着电子教案念;直接利用引进课件,不加选择、改造,与自己课堂设计不符或是相去甚远;过分依赖多媒体,精力集中于鼠标操作,忽视屏幕投影效果与学生反应等等。

有的课件设计缺乏科学性与艺术性,如字体过小、数量过多、色彩花哨、屏幕背景颜色与文字颜色、图形颜色不协调,人为地导致屏幕的可读性降低;课件内容重点、难点不突出,缺乏条理性,华而不实;一味追求动画及声音效果等等。

这些都会淡化上课的内容,造成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探索之路是漫长而艰辛的,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我们只有尽量扬长避短,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3.反思:多媒体应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

这些不好的现象其实就是对信息技术的滥用,不论是否需要,不论是否有益,都用。甚至认为用就比不用好,用得多比用得少好。在课程改革的大前提下,如何克服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应用中的不良做法,使之真正帮助我们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要避免以上的问题,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必须注意:

3.1 必须提高教师驾驭多媒体教学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课件,没有课件,再好的硬件也只是花瓶。多媒体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借助于教学媒体向学生传播教学内容的过程,它对教学过程的优化,起着重要作用。学科教师应亲自制作和自己学科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以解决多媒体课件的缺乏问题,如果亲自制作多媒体课件,不但能体现软件操作水平,同时也能体现教学水平。另外亲自制作多媒体课件本身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实践过程和创新过程,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素质,使之更能面对未来的挑战。

学科教师在某门课程教学中,都有明确地教学目标,在目标导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师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而且对学生特征、学习能力、教学形式等各种因素都有所掌握。这样教师在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会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把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部分或传统教学不易讲清的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这样由学科教师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充分反映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针对性强,目标明确,这些包含教学思想和教学素材的小型课件,教师在课堂教学使用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理解,进行选择和组合。这与其说是课件还不如说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教学资源库,也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备课系统。这样的教学资源比起单纯的一个课件来,更实用、更具生命力。

3.2 找准多媒体运用的时机。

第一,它的使用必须是恰当的。必须是在某一方面对学生确实有所帮助的。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信息手段的使用应当是在必需使用的前提下才使用,它不应当是可有可无的。

第二,它的使用必须是出于为学生考虑的,必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它不应该是教师想用就用,或者是为了某种检查、某种规定而使用的。信息技术是好东西,但它不是万能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语文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心,是语文教学的根。不论用什么方式和手段来进行语文教学都不能离开对文字本身的解读和品味。没有了这个根,语文教学将不复存在。要把握住这个“根”,必须紧扣三个前提:

(1)就语文学习来说,信息技术并非必需。

只要传统的纸、笔、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依然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仅仅依靠一张纸,一支笔,一本书获得高强的语文能力;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出高水平的学生。信息技术不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条件,同样也不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必要条件。这正是语文学习的特点,是语文教学的特点,也是语文教学区别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认识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有了这个认识前提,我们才可能少走弯路,才有可能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信息技术的滥用现象。

(2)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来说就是一个辅助工具,其意义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之于教学的意义没有本质的不同。

现在很有一些人不喜欢计算机辅助教学这种提法,他们喜欢用“整合”“优化”之类的新名词来表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和意义。这些说法貌似深刻,其实不然。任何工具对于人在其原初的意义上都是“帮助”,帮助人实现某种目的。我们必须明白,信息技术的本质就是工具,只是给我们“整合”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条件,去进行“整合”的是人,而不是技术。我们可以主张,或者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但这绝不等于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的作用是“整合”或者“优化”。

(3)信息技术不能取代学生对文字本身的阅读和感悟。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图像、视频和音频永远不能取代文字的功能和作用。那种试图通过图解的方式来降低文字的阅读难度的做法和想法是不正确的。

例如,为了加深对《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认识,用图解的方式展示大观园的平面图或其他有关图像、视频等材料是合适的;为了加深对作品及作者背景的认识,例如汪曾琪的《胡同文化》展示一些介绍老北京的相关图像,比如老胡同的分布图等等材料是合适的;在讲解科技类文章时,对某些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自然现象,例如《神奇的极光》,用图像或者视频材料是合适的;但是,用图像的,或者视频的材料代替文本去诠释《黛玉葬花》恐怕就未必合适;用图像的或者视频材料代替文本去诠释《荷塘月色》恐怕就未必合适。

总之,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中重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传统教学的即时性与动态性巧妙结合,将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适时地用,适当地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辅代主,代替文本阅读,代替教师讲解,代替课堂交流,代替学生讨论,让多媒体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入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