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理教学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关键点;措施
由于地理学科不属于我国初中教学的重点学科,因此普遍不受初中生的重视。地理学科具有极强的生活实用性,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加强初中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提升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对初中地理教学十分重要。
一、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关键点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地理学科作为重要的自然学科,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授课时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地理学科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同时,生活化的教学也能够更大地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及理解程度,促进教学任务高效地完成。
2.以教师发展为基础
提高教学效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量,还能够使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在科技化程度加深的今天,不断有新的地理教学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这就要求地理学科的教师要与时俱进,提高对新型技术的掌握程度。另外,由于初中生多处于青春期阶段,在心理状态上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因此,教师要学习心理学,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方案,促进教学的正常进行。
3.以教学效果为重点
由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基本情况不同,对知识的吸收程度也具有一定差异,因此教学的最佳效果只能够在相对条件下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地理学科教师需要多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以更少的时间、物力以及人力达到教学目的,促使学生吸收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创建出高效课堂。促进能力相当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将相关知识熟练掌握,这种方式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热情,且加强学生对地理学科基本技能的掌握。
二、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措施
1.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习兴趣
传统的地理学科课堂不具备趣味性,通常十分枯燥乏味,因此,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没有积极性。若要促进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变更传统教学模式。具体的改革方法有三大点,具体如下:
(1)课堂导入。开展情景教学,创建地理认知。作为近年来大力推广的教学方式,情景教学对提升教学有效性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在进行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所具有的心理特征及生活环境,进行知识与生活的情景创建,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提高课堂实效性。
(2)课堂教学。利用科技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知识现代化,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方便学生领悟。例如,在进行季风气候的讲解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季候风的走向及形成方式用Flash的方式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上的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加强教学效果。
(3)课堂反馈。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主要的检验方式还是通过练习题来实现。教师通过讲解不同难度的习题,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同时,解决学生在课堂中所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促进知识的巩固与渗透,提升教学质量。
2.细节化教学
由于初中地理的知识范围较为宽泛,而学生的基础情况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将知识点中的关键点、难点找出,在授课过程中,以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教学活动,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时,要精细化,打好基础,进而提高难点、重点的吸收程度。
3.注重读图析图,技能化教学
地图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元素。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需要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地理数据、图表以及地理材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地图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地图思维,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以及地理规律的认知。在学生运用地理图表的过程中,不仅加强了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还加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综上所述,想要更大程度地加强初中地理教学效果,需要从多个方面改进地理教学方式,地理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方案,从而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增强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俊丽.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途径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01):137.
[2]徐云静.探讨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J].学周刊,2013,08(15):47.
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可以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入手,让同学们学习了地理知识并扩大对地理知识领域的了解。因此,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来深入开展有益的地理活动。课外活动我们还可以细化以下几个方面:(1)野外观察。除了日常课本上学习地理知识外,教师应带领学生们去野外实地观察,认识大自然的真实一面,增加对自然界的感受认识,从而培养还应到野外去实地观察,增加一些感性认识,认识自然界的真实面貌,从而培养学生们联系实际对地理知识的理解。(2)制作教学模型。教师带领学生们共同设计并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学模型,会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还会加深对地理知识空间想象能力,比如在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后,教师们可以引导同学们制作简单的地球仪。(3)进行野外观察。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外,还应到野外去实地观察,认识自然界的真实面貌并增加对地理学科的感性认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能力。(4)组织地理知识竞赛和建立课外兴趣小组等。组织知识竞赛不仅能够扩大学生们的知识视野,还有助于提高同学们对于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建立课题小组能够提高学生们对某一感兴趣课题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对于地理学科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利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就是地理,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对于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我们应该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开始分析这种现象的形成成因,最后进行验证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地理教学中,不能忽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更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例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和补救的措施,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与区时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
三、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对有关地理现象给予解释
在学习了有关知识以后,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并归纳总结原因,例如为什么全球气温逐年在升高?同学们可以回答是由于交通工具、煤、石油、工厂、天然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原因,二氧化碳的含量与日俱增,并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热量,所以大气温度逐年升高。将地理知识生活化,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如果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将地理知识生活化,就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学生不但理解容易,并且能够迅速掌握知识,使学习的记忆深刻,教学效率随之提高。
四、结论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难题 措施
自从高中地理推行新课程后,就整体而言,课堂教学方面呈现出良性发展,教师们树立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改革了教学方法,提升了教学效果。但是在地理教学中还存在很多困难,需要我们解决。
一、高中地理教学常见困难分析
(一)地理教学理念过时
对高中地理教学来说,地理教学理念过时是极具代表性的问题。由于我国应试教育模式的存在,导致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根据教学大纲实施教学,对素质教育视而不见,避而不谈,教师只注重加快地理教学的讲课进度,全方面地向学生强调考试要点,背离了地理教学的育人理念,导致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的学习均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未能真正掌握“地理技能”。地理教学中那些针对学生全面素养提升的要求被置之不理,盲目地追求地理高分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对地理知识实现活学活用,从而令地理教学丧失现实意义。
(二)教学方法过于简单
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智力发展均存在个体差异,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以及接受能力方面都有天壤之别。假如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全部学生均采取相同的教学模式,实施同一的教学目标,势必会造成学生彼此间知识差距日益扩大,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呈现失衡发展。同时还将导致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承受更大压力,这些后进生将越学越吃力,失去面对困难、挑战困难的自信心,进而慢慢丧失学习地理学科的信念和动力。
(三)教W考核评估体制不科学
就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来看,其考核评估体制极不科学,其基本评估标准定位在学生的地理考试分数,单一性的考核评估体制阻碍了教师创新教学思想的提升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师在不合时宜的考核评估体制中一味地谋求高分与成绩,导致地理教学走向守旧、僵化的死胡同。
二、解决高中地理教学常见困难的应对措施
(一)变革教学理念
对高中地理教学而言,变革教学理念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条件。变革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增强自身素养,明确地理教育的实际含义,不再一味地追求高分,不再培育分数高、技能低的学生,而是借助先进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知晓地理教学的社会作用,把地理教学知识应用至社会生活当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运用水平。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知识时,教师当借助全新的教育理念实施教学。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知晓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强化其地理学习意识,促使其自主地积极地学习地理知识,同时把学到的地理知识科学地运用到具体生活实践中去。
(二)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
为了督促学生自主积极地开展地理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教师应采取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其中最高效的方法就是分层教学。教师在教授地理知识之前,应对所有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技能情况做统筹评估,同时将其划成三个层次,之后再针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因材施教,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在教学实践中需对各个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
比方说在教授“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对高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倡导其自主学习与研究,把握并归纳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搜集课本外的知识以补充教材中所缺乏的知识。对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师当在教学前列出部分问题,之后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别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学习教材里的知识,去证明自身的想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的指引。对低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求其全面地理解与把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同时教师需认真仔细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借此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创建适宜的教学评估体制
创建合适的教学评估体制可以全面刺激教师变革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手段,以培育高素养的地理人才。创建合适的教学评估体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立足于学生成绩和分数的考核模式,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举行评估学生地理认知和地理运用技能的比赛,针对生活情景给学生出考题,使学生依照有意义的比赛,全面展示自己对地理知识的把握和运用技能,以此作为地理教学的评估标准,全面提升教师教学的主动性,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确保地理教学的品质,为社会培育更多的高素质地理人才。
三、结语
总之,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学校对学生的培育对将来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所以,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需针对具体教学情形与各层次学生的具体需求,科学地调整教学方案和制订教学计划。尽管当前高中地理的教学还有不少弊端,不过作为高中地理一线教师,我们理应重视自身的教学效果,积极进行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模式的创新,以更好地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高伟之.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4).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实施现状;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80
一、引言
教学生活化,顾名思义,就是把生活中的知识融合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了解、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地理学科的教学生活化得天独厚,使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成为可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英、日、法和我国香港地区都已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地理教学生活化改革。我国起步较晚,但国内的教师和学者也热情高涨,除了对教学生活化进行理论研究外,还进行了一些实践探讨。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现状、问题和困难,提出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和措施。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地理教学真正达到“取之生活,用之生活”。
二、地理教学生活化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走访调查及网络问卷的方式,对西安市户县20名高中地理教师和553名高中学生(高一296人,高二理科188人,高二文科49人)进行了地理教学生活化调查。由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知,70%的教师认为高中地理教学与生活联系紧密,但仅有20%非常了解“教学生活化”的概念,65%的教师只是大概了解教学生活化。在课堂教学中,55%的教师会以列举生活实例的方式导入新课。当遇上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时,90%的教师会结合生活中的案例来进行讲解。但是只有30%的教师会让学生在课后思考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地理问题。可见,大部分被调查教师在尝试开展地理教学生活化,但仍需改进。教师在实施教学生活化时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一教学设施不完善,生活化教学资源太少。二是教育评价制度的限制,三是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不足。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时,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553名学生调查问卷分析表明,有76.3%的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有一定兴趣。高一学生中有106名是为升学而学习地理,同样数目的学生表明是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学习地理。但高二文理分科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88名理科生中有120名是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学习地理知识,约占63.8%,有8.5%的学生是迫于课程安排才学地理知识;而大部分文科生学习地理知识目的都是为升学。说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显著,对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有导向作用。虽然有91.9%的学生认为地理知识对生活有很大帮助,但只有44.5%的学生是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学习地理知识的,会主动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的学生则更少,仅有9.0%。这说明学生虽然有“地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意识,但却并没有掌握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的方法,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三、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实施和改进的措施
在社会和学校方面,要进行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改变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考核标准的僵化评价方式,实施多元化指标的综合评价。在教师方面,要转变教师观念,让教师自己认识到实施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树立生活化教学的教育理念,养成收集生活化教学素材的良好习惯。开展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相关研究、主题赛课、座谈交流会等活动。在家长方面,首先端正态度,让学生树立起“学好地理”的观念,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监督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其次,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校外地理实践活动,或在外出旅游时,注意引导孩子观察一些奇特的地理现象等。
四、结语
本文通过走访调查、发放问卷等方式对目前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解,发现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实施过程中存在多方面的困难和阻碍:1. 教育评价制度的限制,导致教师放不开手脚去实施教学生活化。2. 教师缺乏相关理论知识,课堂教学能力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有所欠缺,未能很好地掌握现代教育手段。3. 学生迫于高考压力,感觉合作探究式地理教学浪费时间。4. 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活动等。这种现状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及家长三方合力才能改变,因此提出以下措施:5. 改变社会对教育评价制度以及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方式。6. 学校带领教师积极实施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7. 家长配合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Geography Education Standards Project. Geography for Life National Geography Standards 1994.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Geographic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2] Geography Education National Implementation Project. Geography for Life National Geography Standards second edition 2012.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Geographic Education
[3] DFEE&QCA, Science i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2000.
[4] 代志i.国际地理教育改革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5).
[5] 黄小黎.香港地理教育现状及特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2).
[6] 田发勤.用“生活化”优化地理课堂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1(16).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情感态度 意义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1-01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爱国感情、人文地理知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使学生学好这门学科,教师必须注重从情感态度这一方面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也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它把地理教育的重心真正放在了学生的身上,体现着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题的教育理念,贯彻人本教学的新理念,将着眼点放在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情感态度上。注重理论与实践先结合,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我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很重要。
1. 对地理教学情感态度的理解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不仅包括生活的喜怒哀乐,还包括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人或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不仅指学习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科学的求实态度、豁达的人生态度等;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富有感情的去学习我国的国的地大物博、壮丽河山、历史悠久的人文知识和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感从而形成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同时态度决定一切,用“初步养成求真、科学的求实态度去学习地理。
2. 高中地理教学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上的意义
2.1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古人云:“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可为社稷之臣”。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山河大川、自然和人文环境方面的知识,也能了解中华民族存在的各种忧患和独到之处。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去了解和观察各族人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及风土人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2.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能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求真、求实的态度,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的生活经历和教材来激发对地理的的兴趣和探索性,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意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多设置一些学生亲身经历过或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学习地理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2.3有利于学生开拓眼界,增长知识面
地理学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各个方面,从地理学习中,能了解各国的基本国情,风土人情,及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对资源和环境的节约意识和保护意识,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面,还增强社了会责任感,并对以后学习地理形成良好的习惯。
3. 高中地理教学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上的措施
3.1加强理论与实践先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遇到理论需要实践来论证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演讲、辩论、等方法让学生进行讨论,如教师在教“好好爱护地球,地球只有一个”时,就可以采取演讲的方式来教学,在教“大气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时可以采取辩论的方式来授课,来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3.2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
无论是什么样的课程教学,教师都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因为不同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课程采取对应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
3.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关心时事热点
如江苏省沭阳县地面水厂监测发现,短时间、大流量的污水侵入到位于淮沭河的自来水厂取水口,城区生活供水水源遭到严重污染,水流出现明显异味。经过水质检测,取水口的水氨氮含量为每升28毫克左右,远远超出国家取水口水质标准,这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以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学生也能切身感受得到的问题,教师可以以社会实践报告的形成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收集资料,通过材料收集、整理、提出论点,并结合教材内容,综合了解环境污染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通过问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探讨发电厂的选址和处理污水的对策。从而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关注身边的环境,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学生也进行了自我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4. 总结
总而言之,地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越来越强调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地理教学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更好的实现地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戚宏杰.高中地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与
发展[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06:126-128.
[2] 张小宝.我国中学地理教学情感教育目标之变革[J].兰州教育
学院学报,2011,06:301-307.
关键词:文理分科;地理教学;教学方法
文理分科在我国已经存在了很多年,近几年有些学校更是将文理分科提前到了高一下学期,这使本来在理科班进行地理课教学的难度又加大了。分科后,学生心理发生了细微变化,教师教学目标也有了区别,再加上高考时间较紧张,理科班的学生不愿在地理科目上花较多时间。怎样更好地在理科班进行地理教学,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理科班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地理课在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发生变化
文理分科以前,所有的科目都是必学的,地位几乎处在同一水平,老师对待每一科目的态度也都不分彼此。而分科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很大转变,地理课成了理科班学生高考不考的科目,在理科班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一落千丈,逐渐被理科班学生忽视。
2.教学目标和知识内容深度发生变化
分科后,对于地理课文科生要完全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而理科班的目标则变成了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这二者相比,需要掌握知识的深度有了明显区别。在新课标中,每一个单元都几乎设有活动实践要求,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掌握某些原理和方法的使用;而理科班的学业水平测试中,这部分内容几乎被完全删除。
通过历年的学业水平测试题目发现,考题相对简单,计算题几乎很少出现,基本以常识记忆类知识为主,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日常实用性。
3.在知识理解程度方面产生差异
地理科目是文科班学生高考的必考科目,学好地理是文科生的高考目标,加上文科生喜爱记忆性的知识,这使得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喜爱记忆地理知识;理科生却对记忆性的知识并不十分喜爱,这也是一部分学生选择理科的原因。但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较强,若他们愿意投入精力的话,对一个问题的理解深度是足够的。
4.在学习的投入程度方面产生差异
地理是文科生高考必考科目,所以文科生对它学习的投入时间是相对比较多的,除了语文、数学、英语,地理算比较难的,他们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才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所以他们学习地理时是自觉、认真的。
而理科班的学生几乎是把所有时间都放在了高考必考科目上,当老师在讲授地理这些文科科目时,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反感的情绪,认为是占用了他们学习的时间;即使老师强调地理是需要学习的,他们也是非常被动和排斥的,这就导致理科生学习地理的时间明显偏少。
二、应对措施
因此, 考虑理科班的地理教学方法和策略时, 应充分考虑到客观存在的因素,化解不利因素, 使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课堂形式更具灵活性,以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1.简化目标,精简教学内容
老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在新课标和学业水平测试大纲中,遇到相同的表述时,老师应思考该怎么样把相同的表述通过自己的理解有区别地应用到文理班的课堂上来,这就要求,课标被老师钻研的同时,历年的学业水平测试题也是老师在理科班上课时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
作业应该布置得相对容易,甚至可以不布置作业。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熟记需要掌握的内容,当堂可以解决的问题当堂解决。把最基本的作业放到课堂上来,适当地把课后作业进行简化,不宜过难、过偏,也不能过多地占用学生的课后时间。
2.改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态度和看法
因为理科班和文科班已经明确了学习任务,所以理科班的学生在学习地理科目时和文科班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与文科生相比,理科生对地理明显表现出无所谓和排斥的态度。
如何在理科班上好地理课,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第一节课,任课老师应不急着讲教材内容,而是组织一次研讨会,自我介绍后让学生们进行一次辩论探讨;也可以组织一次班会,让学生们思考一些地理教学的问题。比如:这个科目高考时不考,为什么还要我们学呢?你认为不应该学,原因又是什么?地理虽然在高中属于文科专业,但在大学却被划为理科专业,这又是为什么?等等。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老师进行补充,列举一些大学中的地理专业,并介绍一下地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行业和职业。这样让学生们了解到地理并不仅仅是文科专业,同时也让很多学生发现想要在大学就读的专业竟然是和地理相关的。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指出学习地理的重要性。这样学生至少在认识层面上不会再轻视地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老师也会轻松很多。
3.教学形式和方法“因班施教”
与文科生相比,理科生心理上发生了变化。为了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任课老师的教学方法与文科班相比也要有相应的变化和调整。文科班进行教学时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而理科班更强调掌握基础性知识和趣味性知识,更注重知识的广度。
这就要求教师在给理科班授课时,需要掌握更多更广的知识,涉猎多领域知识,应将课程内容多与身边实事、新闻、政治等联系起来。现在湘教版教材中已引入了双语教学,那么老师可以在地理课上给学生教一些英语地理知识,告诉他们在以后的高考英语中很可能会用到;也可以利用这些英语知识引出一些小故事和小幽默,这样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课标内容。在理科班课堂上应更多地对学生提出表扬,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哪个方面有了进步,从而促进学生喜爱地理。
4.根据地理学科知识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地理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学科,涉及物理、化学、历史、政治、数学等,最近几年又和英语紧密联系。由于地理学科的这一特殊性,把地理课与理科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紧密结合进行有效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与文科生相比较,理科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更为活跃,那不妨利用理科生这一思维特点来组织教学,把地理课上成理科思维的地理课。对于同一内容, 提问方式应不同,提问的切入点也应有差异。
如:时区可以和数轴联系起来,中时区是原点,这样理科生理解起来就相当容易了;讲大气分层的时候与物理联系起来,老师可以故作不懂的样子向学生提问,电离层与其他层的不同处;而讲到农业和工业时,可以展示有代表性的图片,与地理相结合,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记忆。
总之,让学生学到知识是每个老师的终极目标,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当然,作为一个老师我们首先要有爱心,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其次,专业知识要过硬,不要让学生在专业知识上挑出老师的毛病;再次,对待学生一定要有耐心,不要因为学生对讲课内容不感兴趣而烦躁;最后,要有一颗为学生服务的心,理解他们的处境和心态,让他们在愉悦中学到知识,而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有了这些基础,再加上前文所述的方法,相信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50
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学生,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地理作为一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本文首先对目前存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希望对进一步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一定的帮助。
一、存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本人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地理教学有诸多体会。在实际教学中,本人深刻体会到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取得的进步,同时也真切的体会到,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以下剖析。
(一)对地图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地理学科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想要有效进行地理学科学习,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能够有效进行地图学习。而目前存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地图的教学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学生在思想上也对地图学习产生了懈怠心理。初中阶段是学生打好地理基础的关键时期,尤其对于地图这一学习难度较大的板块而言,如果学生不能在初中阶段打好基础,将会对学生后续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二)难以以生活中的案例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
地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与地理学科的特点结合起来,以生活中的案例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目前初中地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存在仅仅单纯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情况,而没有以生活中的案例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这一方面影响了学生更加顺利的理解知识点的含义;另一方面,教师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也导致课堂教学较为枯燥无味,影响了趣味课堂的营造。
(三)依然存在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的现象
传统教学中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往往鼓励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死记硬背,并且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新时期,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鼓励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的现象,这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地理学习的要求,不仅耗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且也使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变得十分困惑,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不仅没能使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点,而且也难以使学生有效应对考试,使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变得十分被动。
(四)对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没有引起重视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科学习方法与技巧,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对于地理这门知识点较多,存在一定学习难度的学科而言,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地理知识点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然而就目前初中地理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而言,教师虽然对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引起了重视,并且在实际的教学中也能够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言,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解决存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策略
面对目前存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对上文中提出的目前存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教师要对地图教学引起重视
针对目前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地图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对地图教学引起足够重视,并引导学生认识到进行地图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认识到地图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还要切实的将有效的地图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图的含义,并注重培养学生对地图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使自身的识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以后更加有效的进行地图学习奠定基础。
(二)以生活中的案例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点讲解
针对目前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以生活中的案例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的将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与实际生活中的案例结合起来。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就注重将知识点的讲解与实际生活中的案例结合起来。本人在备课阶段就针对要讲解的知识点,及时准备一些生活中的案例,在引导学生更好掌握理论知识点的同时,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是如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进而达到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A之上
针对目前部分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的想象,要求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学生只有理解了知识点,知识点才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同时也只有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灵活的应用知识点。
(四)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地理;教学;人类;自然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70-01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行,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摒弃传统的班级教学存在的弊端,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探讨的热点。在我国目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中,从新课程标准的制订到实验教材的编写,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目的都是为了打破传统的班级教学的垄断地位,为教学形式的改革提供一条新的途径,根据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提高地理教育教学水平,提出如下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一、树立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正确的人生观是二十一世纪各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学校教育必须培养的一种观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正是地理教学的优势。地理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懂得人类是地球环境的产物,是地球大家庭的产物,如果人类按自然的发展规律办事,自然界的一切就和人类和谐发展,自然资源也会按照人类的需求达到永续利用目的,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自然界就会用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来惩罚人类,因而在教育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介绍了许多当前人类面临着的全球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增多,臭氧层出现空洞等。在教学中应重视剖析这些案例,分析其成因、后果及解决办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就是保护人类赖以自下而上的家园——地球。
二、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地理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首先,必须运用相关的科学知识,在知识的交叉点着力。如讲环境和人类的对立统一时,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讲人口的迁移时,联系历史上的殖民活动。其次,综合学科综合能力的形成以综合思维为中心,并以思维的综合、全面、深刻、敏捷等为其特征。如修建一项水利工程可以从水文特征、地质条件、气候要素、植被土壤、环境保护、居民交通等地理角度去论证,还可以从历史条件、工程技术、时代背景、经济效益,以及对文化遗址、生态影响等角度考虑。
三、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要做到地理教材与社会热点问题有机结合,一是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能反映地理学科获得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的知识。增强地理时代气息,开拓学生的视野;有意识地把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用所学地理知识去观察和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现实中各类有关地理问题。二是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特别要引导学生对涉及环境、资源、人口、发展力的重大事件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给予足够的关注。例如讲能源时,可让学生从能源、政治、经济、人权及全球战略等方面分析美国插手中东问题的原因及实质;讲全球气候危害时,让学生分析其中原因、讨论其危害、找出具体的办法,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多媒体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可增加生动感,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在介绍我国长江中游和下游的洪水原因时,它既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又是这一节课的难点,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山长江水系图,用闪烁的方法显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即南昌以上的干支流、以及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和北面的汉江。教师容易给学生介绍清楚。如在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三股主要洪水来自同一时期、河水猛涨,就会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另外,再插入一些近年来上中游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等影视片段去启发学生,它是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强的另一个原因。多媒体的运用,使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教学艺术
教师即要有理论家的分析、综合、雄辩之才,又要有艺术家的想象、概括、表现之才;即要有科学家的观察、实验、推理之才,又要有语言学家凝练、形象、表达之才。目前,正是我们大练基本功,充实自身业务能力的大好时机,这需要事业上的奉献精神,工作上的吃苦精神,在地理教学中,丰富优美的语言,简洁工整的板书,形神兼备的图表,都需要我们勤练内功,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水平,才能达到优化地理教学的目的。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和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高素质人才越来越被需要。传统教育只注重教学结果,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创新思维和地理技能。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适应不了高速发展的社会,因为传统教育下的人才拥有丰富的知识,但是对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缺少自己的认识和体会,这就让他们在社会中感到格格不入,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所以,社会在不断变化,我们的教育也要进行相应的变化,现在的社会要求的是高素质人才,这和我们进行的素质教育教学不谋而合。通过新型的教育方式,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各项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更好,更快地适应。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我们要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也要适应新型的教学模式,不断研究探索,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下面谈谈我对如何发展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要转变教学理念
为了对当今新课程改革所提出来的要求进行充分落实,要求教师必须要将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充分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之中,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设计的思路方面,要求教师必须要将过去传统的学生听、教师讲这一种教育教学模式改变,能够运用一种启发式的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方式,贯彻当前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以求能够达到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这二者有机和科学结合,在最大限度上对高中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发挥。在高中地理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要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充分发挥,要鼓励高中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多尝试、多探索、多看以及多听,将培养高中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能力作为主要目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师要对高中学生叙述进行专心的倾听,对高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进行接纳,和高中学生一起讨论,实施共同的评价。
二、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高中地理对于文科生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地理偏向理科,对于文科生而言,难免会有挑战。因此,教师需要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的知识点巧妙转变为易理解的知识,让学生容易掌握。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这就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听,学生很难参与教学,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所以,教师只是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无法进行自我思考,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当存在问题时,多数学生不愿意向教师请教。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很少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没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课堂气氛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教学成果收效甚微。
三、高中地理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下的的发展
(一)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往我们的地理课堂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很少有自己表现的机会,而且一般教师也不允许学生去表现,就是让学生认真的听课。久而久之,学生慢慢的就失去了主动性,丧失了学习兴趣。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堂,最终都是教师要将知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最终能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具备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为此,高中地理新课改提出:“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为此,教师需要大力转变教学方法,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师生角色转换学习、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通过合理的分组、安排合作学习任务,有意识的指导,最终形成结论,有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点评,评选出优秀小组。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逐渐形成自主查阅文献、研究资料、分析数据的能力。
(二)尊重学生客观实际,差异化引导学生学习发展
由于生活背景、个人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差异,导致学生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而且无法回避的。但是,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本着有教无类的思想,认为只要方法得当,一定能让学生取得一样的进步,达到一样的学习效果。结果,往往盲目膜拜“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最终是适得其反。为此,高中地理新课改也提出:“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习探索扑克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所以说,在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学需要建立弹性的教学体系,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听什么,不听什么。教师也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差异化、层次化的教学体系。最终让学生能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取得属于自己的进步,并逐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这样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
(三)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一节课程的成功或失败主要取决于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师讲授一些难点知识或者枯燥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将那些并不容易被理解的知识转变成为学生生活过程中鲜明的例子。高中地理教材上面的知识往往都是具有很强理论性和专业性的知识,想要让高中学生很好的理解这些内容,是十分困难的。但是,如果高中教师能够将这些地理知识成功转变为高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例子,再对其加以讲解,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中地理教师为学生讲授一些具有很强对比性,而且十分容易进行混淆的知识时,要求地理教师采用一种表格对比的方式来进行比较,因为高中地理课本太多知识都是采用文字的方式来进行表述和表达,而那些十分容易混淆的内容就十分不容易被学生掌握,如果地理教师能够采用表格的方式来将这些知识进行归类,进而实施一种深入的区别以及比较,就能够加深高中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高中地理教师讲授重点章节以及重点内容的时候,高中地理教师能够将这些知识放在题目里面实施一定的讲解,如果教师仅仅进行知识的讲解,进而让学生去背知识和记知识,那么,学生并不会真正感受到这些知识所具有的重要性,更不会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的来源和原理,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将这些知识放在题目里面,鼓励学生去实践,进而再为学生进行讲解。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应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的经验和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运用能力。教师在进行知识讲授时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融入到地理课堂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再是一个记忆的阶段,而是通过对知识消化吸收后形成自己的一个地理知识体系,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从这个地理知识体系中快速准确地调出有用的信息。在地理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进行强化,让他们能具备地理思维的敏感性,能从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的影子,能用地理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在学习三圈环流这一课时,教师先是提出巧妙的问题让学生关注地球上的热力环流状况,接着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在自主探索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对副热带高压带及副极低压带的形成存在一定的疑惑,此时,教师要找准时机解释这个问题,使学生能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关键词:教育质量 高中地理 问题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36
1 引言
高中地理课堂改革的理念与实施策略都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促使地理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改进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2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不强,教学理念不正确
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影响,一些地理教师仍把教学的任务限制在地理知识的传授上,反而认为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他们的教学任务。其地理教学观还停留在“考试万能”的基础上,只关心考纲考什么,学生考试分数如何。在课堂上教师也是在一味单向地灌输,不仅磨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严重阻碍了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
2.2 学生对高中地理学习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地理内容的机会很少,所以兴趣大多在高中才能真正得以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地理课很枯燥,而且高中的地理知识点多,很多地理现象难以理解,也会使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减弱。一般的高中高一下学期就开始文理分科,理科生由于高考不考地理,便放弃了学习,文科生上地理课只关注必考的知识点,想通过多做题拿高分,因此,很少学生能够培养出浓厚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2.3 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够合理
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大多数教师仍然只是依赖大纲和教材。其实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广泛丰富,包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网络资源,而且教学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适当的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课外实践都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2.4 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学校资金的有限、教学时间有限、教材中设计的实验有限,很多学校没有配备地理实验室,有实验室的学校有些实验仪器也大多数缺失,很多时候也不对学生开放,从而限制了实验课的开展。同时,教师也不很重视地理实验课,导致学生的课内动手能力比较差。另外,大多数学校也不重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了解很少,课外地理实践能力弱。
2.5 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不合理
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教师和学生都看重考试分数,以分数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都没有作为考核要点,错误地导向学生以分数为主,从而也降低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其它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
3 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改进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课堂氛围
素质教育倡导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接收,更是师生心灵交往的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主体,要淡化自己高高在上的教师观念,以学生为本,多多尊重和理解学生,教师不仅要关系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且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且加以引导和帮助。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更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如此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3.2 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适当地为学生安排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课堂知识向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方向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行动,分析解决学习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让同学多做提前预习,不懂之处多翻阅工具书及资料,学会在网上查找资料,让学生掌握更多书本之外的知识,且能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展开一些合作学习活动、分组讨论学习,或者一些野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之间能够充分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也能更好提升教学质量。总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的合作能力。
3.3 有效开展实验教学
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和发现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进行直观教学,提供感性认识的一种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条捷径。高中地理的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的设计应从地理教学出发,使用标准的器材或材料做准备,难度不宜过大,针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选择那些通过地理实验能够更直观、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内容进行实验。实验还应具有典型性,要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实验的设计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并是学生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产生深刻的印象,尽量防止由于实验的不典型性导致增加学生的知识负担。
3.4 高中地理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素质
新课程改革对现在高中地理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新课改下的教师应具备如下素质:首先,教师要完善自己的专业素质,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其次,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理解尊重并帮助学生;最后,教师要有提高教学效率,合理使用教学资源及管控教学的能力,并能够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
综上所述,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教师要起好倡导作用,精于研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反思,纠正教学中的不足,更好地展开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2003,(9).
[关键词] 高中地理;设问教学;有效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62-1
一、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相关概念的设疑
一般地理教学中的相关的概念都是牵涉到一些基础的知识内容,难度系数不是很大,但有的还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一般都是通过抽象逻辑的加工,用语言将其规律性的东西表达出来。对于概念,一般比较枯燥死板,学生学习兴趣较淡,所以教师必须选择一定的设问形式和设问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刚刚学习新课时,教师可以试问学生对地理课相关常识的了解情况,如什么经纬度?什么事气温、气候、气象?什么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什么是比例尺?刚开始由于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学生也很难回答,老师就必须给你针对性的直观性的解释。对概念的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得死板枯燥的知识变得具有灵活性,可以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
二、地理教学内容中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设疑
经过初中三年地理知识的学习,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地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了,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一定要结合学情,知己知彼,并结合教材进行讲授新课。针对一些基本的简单的技术技能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有效的设问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常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老师直接告知答案,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所以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十分薄弱,要想改善目前的教学状况,老师必须从新定位学生的地位,对于一些基本的问题可以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思考,这样就会加深他们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人类的地域联系》,谈到交通方式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依据所接触的社会现实和所学的历史知识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就极易开动脑际去思考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了。
三、利用多媒体图片,进行设问和讲解
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和地理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被引进教学中来,它以自身的优势大大超越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更直观和生动的把知识呈献给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自身具备的优势,很方便的把问题呈献给学生,及时发问,并且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课堂教学,调控课堂过程,把问题的结论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及时理解自身学习的情况,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要想有效的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图面,开展问题设问就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开展活动,有效设问
地理教育针对的是普通中学生,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激发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联想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课教学中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初步形成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并逐步形成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在选择教材或编写教材时,应考虑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结合学生现有的地理知识基础,选择具有一定理实践作用的地理理论,同时还要立足本学生实际,创新地理教学方式与方法,创作校本课程,以此为立足点,扩大学生知识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五、把握层次,难易适中
在高中地理的课堂设疑中,一般都是为了回顾旧知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导入新课,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新知识,让学生身临其境,加大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的知识总结,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学生参与其中,为此,任何问题的设置都要能吸引到学生,都能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学情,有效的考虑到问题设疑的层次性和难易程度。课堂问题的设疑,要多元化、多样性,考虑到所有的学生,也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体现层次性提问和教学。在难易程度上,要做到难易适中,切记出现过于简单、过于偏执和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这都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鉴于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问题设疑的难度和密度。
参考文献:
[1]李楠.试论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3,(09).
[2]马广钦.地理课堂开展有效教学的对策分析[J].小作家选刊,2012,(13).
[3]陈梓铭.浅析高中地理课堂开展设问教学的对策[J].大观周刊,2012,(18).
[4]李凯楠.浅谈新形势下高中地理课堂开展问题模式教学的一些对策[J].中学教育教学研究,2011,(10).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育; 防灾减灾 ;意识;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新华网北京7月8日电(记者崔静)民政部、国家减灾办8日的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5247.4万人次受灾,782人死亡,67人失踪,245.1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直接经济损失1730.2亿元。此外,上半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17.7万间房屋倒塌,330.6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4199.7千公顷,其中绝收871千公顷。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呢?必须以预防为主。我们又该如何预防自然灾害呢?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环。而地理是以研究"人地关系"为核心,呈现地球各圈层的相关原理、灾害的基础知识、发生机制、危害等内容,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地理学科必须承担起防灾减灾教育的神圣使命。为此,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自然灾害与防治》一书,供中学地理教育教学使用。然而,我国中学地理在防灾减灾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一、防灾减灾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问题一: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能力素质的提高。近年来,部分省区高考中涉及《自然灾害与防治》的考题相对较少,而且过于简单,导致很多学校对该部分知识技能传授不够重视,仅仅停留在勾画重点,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的层次上。
问题二:以课堂教学为主,忽略第二课堂。现阶段的高中学习呈现出这一特点,学习时间很紧,但内容很多。因此,大家把时间抓得紧,就连周末和晚自习都在传道授业解惑,那肯消耗宝贵的时间去开展第二课堂,做"无用功"呢?
问题三:以教师教授为主,忽略预防演练。预防演练无论是准备工作,还是演习过程都较为复杂,尤其是要实现高度逼真的模拟演练,收到良好的演习效果,难度就更加巨大。
因此,如下统计结果就不足为其了,2005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天津、山东、福建、河南、吉林、陕西、甘肃、四川等8省市进行的安全教育管理调查,共发放问卷16640份,访谈1176人。38.1%的教师报告,学校从未开展过灾害预防演习活动;55.6%的中小学生从未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灾害预防演习。
二、提高防灾减灾教育的有效措施
1、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让防灾减灾知识落到实处
在应试教育的今天,仍有很多老师照本宣科,仅停留在对知识的识记识记,解题答题的能力训练上,没有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知识和技能。
针对这一点,和大家分享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台风"韦帕"来了,上海市里紧急通知中小学放假一天。当学生们听到这个消息时,他们完全沉浸在不上课的快乐中,丝毫没有感觉到"韦帕"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时,某地理老师感觉到一个绝好的自然灾害教育机会。于是他匆忙把作业布置下去。①.你知道什么是台风吗?②.台风来临前,人们做了哪些准备?③.台风来临时,你感受到了它的威力了吗?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将你看见的或听见的事例写下来。④.台风走后,人们又做了些什么?⑤.你认为台风有没有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好的影响呢?带着问题,孩子们在亲身体验和老师的指导中全面认识了台风这种在自己生活的城市频发的自然灾害。这样的亲身教育必将让孩子们终生难忘。
2、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在班上,可以组织开展自然灾害的主题班会;可以发动学生办相关的黑板报、手抄报;还可以开展专题讨论等等。例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特大海啸,大地震及海啸已确认造成8277人死亡,12722人失踪。针对这两组数据,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专题讨论--为什么汶川地震比日本地震造成的伤亡更严重?通过讨论,孩子们深刻地认识到了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也掌握了更多的防灾减灾知识。
在校内,利用国旗下讲话、大型展板、邀请专家讲学等等形式,深化防灾减灾意识。
例如:每年5?12,我校国旗下讲话的主题都会围绕"汶川地震"展开;每年国际减灾日,我校每个班级都会制作一张以"防灾减灾"为主题的大展板,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学校还定期征集"防灾减灾"小论文,发表于校刊之上。
在校外,可以开展实地教学。例如:每年我校利用小长假开展体验教学,带领孩子们参观汶川地震遗址,舟曲滑坡、泥石流遗址,在结合实地情况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教会学生逃生、自救、互救等相关知识。
3、加强预防演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技能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仅靠平时我们所学的书本知识去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灾害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行高度仿真的预防演练。例如:我校的火灾逃生演练,第一遍,在没有任何准备工作的情况下,全程监控了孩子们的逃生过程,对照视频由班主任组织讨论每一位学生的经验和不足;第二遍,请当地消防官兵和师生共同模拟演习,同样全程监控后再结合视频总结教育。
在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不断加重的今天,我国中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依然相当薄弱,防灾减灾技能依然欠缺。因此,在中学地理教育中不仅要向学生介绍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灾害意识,最重要的还要教会学生防灾减灾的技能。在自然灾害面前,谁具备了防灾减灾意识,谁掌握了防灾减灾技能,谁就能在抵御灾害的过程中沉着冷静地处置、机智灵活地应对、及时正确地自救,让生命多一份安全系数。
参考文献
[1]于秀丽;中学地理教学中防灾减灾教育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陈季;张英;中学地理与灾害教育浅议[J];地理教育;2008年02期
在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所属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和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导性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分为技术类、专业类、实习类和综合类四个环节,期中实习类环节可循序渐进地以认知实习、施工生产实习再到毕业实习的层次进行。其中,认识实习一般为期2周左右,是在专业基础课完成之后进行的基础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大致了解建筑项目全过程的各个阶段,为以后的施工生产实习奠定基础。施工生产实习一般为期4周左右,是在学生学习过部分专业课之后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可通过施工生产实习掌握一些基础的专业技能。毕业实习则是学生在毕业之前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由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时间一般不少于4周。
二、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实习基地的重要意义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复合型专业,专业的实践能力是考察专业人才素质的重要方面。根据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实习教学是专业教学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其设置的合理性和教学内容的实效性直接反应了专业建设的水平。而实习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载体,其对于专业建设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直接影响实习的质量,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建设发展、对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广义上,实习基地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了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的质量。要使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不断地向前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在现有的实习项目的基础上,加强对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让专业学生有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进度。其次,在狭义上,要保证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实习任务,就要保证实习场所有一定的规模并相对稳定,并在实习的过程中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只有发展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才不会使专业学生技术能力的基本训练过多的受外界条件影响。在专业教学中的实习环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理论教学所无法取代的。而教学实习基地则是实习环节的落实场地,教学实习基地的完善程度将直接影响实习的效果,间接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备条件之一,必须保证并加强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
三、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实习基地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程管理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面临着许多有待去克服的问题,四年制的教学计划使得学生的实习时间并不充裕,不能及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而对现有的实习基地进行考量,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的现状基本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实践需求,使大部分学生缺乏工程实践操作的经历和最基本的动手能力,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校内实习基地大多是由学校现有的实验室构成的,其设备更新的频率无法保证,大多只能完成专业实验中最基础部分的实践教学,无法展现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其次,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需要依靠建筑施工项目,而建筑项目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实习基地无法保持稳定的状态,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实习,必须克服工程项目迁移的困难。第三,建筑项目也具有建设周期长的特点,而教学实习的时间只有2-4周左右,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对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的技能学习,完成对建筑项目的各个阶段详细的了解也是建设教学实践基地所要克服的困难。第四,获取建设项目信息渠道单一,实习经费不足,无法满足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需要。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导致学校的资金预算和设施不能及时补给,而去实习的项目也无法融入大量的学生同时对他们进行学习和教导,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时时阻碍着教学实习基地的发展,使教学实习,尤其是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成为工程管理专业想要持续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所要克服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建设稳定的、高质量的教学实习基地,是我们探索和研究的目标。
四、教学实习基地的改善措施
由于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存在着实践技术、动手能力略有不足的实习缺口以及现有教学实习基地存在的种种不适合的现象。要改变这些情况,应对专业中的课程进行合理的调整,加强实践性教学的管理和实践性教学的力度,提升教学实习基地的水平,保证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基本适应社会就业的需求。
(一)校企联合,加强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
结合建筑项目的建设特点,工程管理专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应该和建设单位寻求联合,以施工项目为主体进行校外实习。校企联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校和施工建设单位之间的联系并与建筑施工单位之间互惠互利。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提升操作能力的实践平台,又为企业提供了高新技术的接触平台,学校也可以在校企联合的过程中,第一时间了解施工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导向,及时对本专业学生的教学重点做出调整和改善。稳定的校企联合教学使学生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场所,提升实践能力,建设单位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优秀资源,学校也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是提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加强实习基地的师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对专业学生进行实习教导的老师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关键,大部分的专业老师主要从事理论教学工作,对实际的工程接触较少,对施工现场不够熟悉,所以,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该加强专业老师的实践能力,丰富专业教师们的实践经验,以提高教学实习的质量。其次是可以聘请施工单位的负责人、项目经理或者每个实习基地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利用他们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深入施工现场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关于实习项目的教学,如现场测量、施工技术和工艺、施工安全和施工验收等实习项目的教学过程和评价过程。在校企联合教学和加强实习基地师资建设的基础上,学校还应该根据教学实习基地的发展加强实习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满足教学实习基地的设施建设和后期维护,保证教学实习基地的正常运行和实践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结束语
传统的地理纠错教学中教师虽然也常常会通过作业、考试等形式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然后对这些错误做“大众化”的分析,分析的方式和过程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形式单一,其结果会出现一种怪现象:教师讲过几遍的知识、题目,部分学生照错不误,而教师更多地采用反复训练的法宝,而其实际的教学效果达不到最佳状态。单元地理纠错教学法就是在单元知识结构学习过程中,把学生一次次地出错的原因、类型等信息加以收集归类、分析整理,重新组织教学,变教师的“单向信息传递”为师生“双向信息互动”,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进而掌握所学的内容并有所创新。
一、地理单元纠错教学法的结构效能
1.地理单元纠错教学法的教学结构,构建了师生间全方位开放式的地理教学信息传递系统
教学过程实际是信息传递转换过程。教师与学生们以怎样的信息传递方式相联系,取决于教学的根本目的,规定着教学结构。
传统地理纠错教学法虽然也是第二次组织教学,但由于传递的信息通常以“单向信息传递”为主,加上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往往不能与教师完整的知识系统和思维方式相提并论,导致学生单方面“接受”的地理知识偏离了科学的理解和想法,进而依然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建构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不是简单地“输入、储存”课本和教师提供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将原有经验和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选择和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其基本方式是同化和顺应。可见,错误的清除,正确观念的建立是学习者的个人行为,教师只能启发,却无法包办,所以,只有当学生自己真正意识到白己的错误之处时,才会产生清除错误的动机和兴趣,才会刨根问底。比如:地理教学中时区的计算是个难点,学生经常出错,把这些错误收集起来,呈现给学生看,通过讨论,学生能发现其中一种错误是计算过程的失误,究其失误的原因,可以分析到是时区图运用的不足。这时,配以相关的各类题目,能使学生学会画图解题的能力。这样就避免了地理教师单方面输出信息,而学生接收信息面窄、有效值小的高耗低效的状况。
2.地理单元纠错教学法的教学结构,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单元纠错教学法的教学结构为四步六题式(“四步”即收集错误、认识错误、纠正错误、防范错误;“六题”即复习题、迁移题、讨论题、巩固题、综合题、思考题),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是以解答习题的方式出现的,这种教学系统恰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因为地理学科就是通过对地理知识的了解,进一步解决人地关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这些地理题目的材料通常源于生活,解题的过程其实也是解决生活中某一现象的过程。随着对这些层层深入习题的讨论研究、分析解决,学生从地理的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从错误认识到正确理解,从零散单个的认识上升到构建地理知识网络系统,不断提高认识层次;通过亲自动脑、动口、动手,把这些知识不断转化为地理的应用能力,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的根本目的。
教育心理实验标明,在所有的学习方式中,以当堂知道答案对错并能及时校正的这种学习方式,效果最好。地理单元纠错教学法的教学结构就具备这种最佳效能。
二、地理单元纠错教学法的矛盾转化效能
教学结构制约着教学动力。而教学动力主要依存于教学整体及教学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是受教学本身调节和制约的。传统地理纠错教学结构中,由于只有教师对负反馈信息的处理机制,未有学生们的思想和思考,往往导致所有的教学矛盾(教材与教师、教材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都依赖教师内在矛盾转化机制进行转化,而未有学生们内在矛盾转化机制发挥作用。这是造成教学低效能的根本原因。单元地理纠错教学法的教学结构以全方位开放式的信息传递方式,使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整个教学群体都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和状态;加上“四步六题”的教学结构,构成了递进式训练系列以及讨论研究的教学方式,把教师与教材、教学目标与学生现状、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等各种教学矛盾,具体、充分、系统地揭示出来,这样就构成了教学过程运动和发展的动力。比如: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理解和计算,课本上内容不多,然而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大困惑,经常出错。当教师分析时,他们都听得懂,然而接手题目又无从下手。这时,教师第一步就是要把这些内容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让学生在感性加深理解,并配以题目加以复习和迁移,当学生依然有错时,教师就展现第二步,就要调控内容,配以地图,从地图着手,出现讨论题,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拓宽,其间要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调整信息输出的层次、坡度;当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后,就出现第三步,从综合题和思考题着手,运用地图教学法,对知识进行加深理解和巩固。这样,层层深入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接受知识。
单元地理纠错教学法的教学结构,不仅恰当有效地发挥了教师主导的作用,更充分有效地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