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课题研究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课题研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医学影像技术课题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学影像技术课题研究

篇1

关键词:图像处理;一体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91.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8-0000-02

1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问题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是迫在眉睫的问题。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中逐渐采用了项目驱动下的探索式学习模式,提出“图像处理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的课程教学改革。

2 图像处理课程分析

《图像处理》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由于数码相机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网站以及广告业的蓬勃发展,更使该课程充满生机。从开设图像处理课程以来,软件从最低版本到现在的PS5,更新换代快,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坚持使用较稳定较新的软件进行教学,同时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创意设计能力,锻炼学生动手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院最初该课程没有独立,Photoshop知识依附于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知识点为主,随着岗位分工的细化和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专业的图像处理人员,于是开设了图像处理相关课程并得到迅速发展。制定了教学大纲,规范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实践操作。从2009年底开始研究项目化课程改革,重构课程教学体系,以突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图像处理课程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1:1的形式,即先在教室上两节课,进行理论和操作知识的讲解,以后再在机房进行实操训练,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间断,使得学生跟不上或者忘记原先所讲授的知识,更不能突出“以能力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一体化教学改革。我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跟教学改革的步伐,积极探索与实践计算机图像处理一体化教学的模式研究,实现“教、学、做、评”一体,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

因为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需要,相继开展了两次面向社会和企业的岗位需求调研,采用企业走访、问卷调查、毕业生访谈、电话访谈、座谈会、网络资料收集与分析等手段,结果显示,网页设计与开发以及多媒体技术方面的需求占总人才需求岗位的30%,而网页美工又占了网页设计与开发的需求量的34%。

3 图像处理一体化教学的解析与实施

在教学中我们把整个图像处理课程分为三个大部分来演练,分别为数码照片处理、平面广告制作和网页图形图像处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更有效的促进一体化教学。

3.1 课程总体设计思路

《图像处理》课程的开发思路,首先根据人才市场、多媒体企业、行业所需的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定课程指向的职业岗位为:数码照片处理、广告图像处理和网页图像处理等,根据职业岗位对态度、技能、知识的需求,选取教学内容,从职业岗位中选择真实项目作为教学载体,重构教学内容,然后对课程进行系统化的总体设计,包括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技能训练、考核评价和教学资源,然后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的组织实施,通过督导组、学生、同行评议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根据反馈信息进行教学总结与改进,推进课程的改革发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培养图形图像处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构建了“模块式技能训练——项目演练”的实践课程结构,前大半学期以知识模块的形式进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练习,在后半个学期以综合项目训练的形式让学生得到整体的提高,帮助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其次实施“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建在实训室,把理论课堂与实践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针对性强,通过精选案例,把知识点融入到案例的学习过程中,做到“知识案例一体化”,采用任务分解法使困难的问题简单化,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现“教、学、做、评”一体,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3.2 教学内容的整合

课程内容分为三大项目,12个具体的知识模块。形成与“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同时丰富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的竞争力,尽可能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制定了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整体设计、单元设计、PPT课件以及教案,实验实训内容以及实例素材等。

课程主要以了解和掌握Photoshop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同时引入大量实例、企业案例和一些项目的形式进行讲练结合、任务驱动式的教学,使学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之时又能提高图形图像处理和创意设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紧密围绕工学结合,模块技能化的教学形式进行多元化发展,并签订了阿拉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杭州春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杭州易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作为专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3.3 教学改革

通过斟酌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1)教学方法改革:由原先讲授知识内容的教学形式转换为启发式和案例式的互动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插入大量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将知识由难化简,同时采用课堂互动的方式,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考核方面采用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成绩组成,更好的反应了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表现。

(2)教学模式改革:在工学结合背景下课程初步展开了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对课程内容进行知识模块整合,确定大量教学案例,将知识点以模块案例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实践,在学期最后按照企业岗位的项目要求进行项目化训练。如图1所示,采用模块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自编了一套实验文档,包括基本任务+扩展任务+课外任务三部分。

图1 一体化教学模式

(3)教学手段改革: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包括板书、PPT课件,教案,整体设计,单元设计,课程视频演示,统一控制操作演示等。应用这些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反映良好。

(4)以赛促学,以考促学:在职业技能考证方面,引进ADOBE产品认证证书,通过率95%,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条件。再通过各级别的竞赛促进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学以致用,牢固掌握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平面设计和处理能力。多名学生获得了各项大赛的奖励。

4 结束语

基于任务驱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由传统的“主角”转变为“配角”,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任务,而是根据实际任务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因此我们会发现这种方法很适合于整体教学。

从学生就业方面来看,经过多年的教学后,大量毕业生都在从事图像处理、美工和网页设计等工作,并从毕业生的反馈情况看,很多毕业生成为企业的骨干设计人员和制作人员,这也真正体现了该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彤彤.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施[J].职业.2011(11):177.

篇2

一、课题研究价值

《毕业生就业机制以及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影响的案例研究》主要探究职业学校学生的“出口”途径、策略和变革,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等深层内涵的反思、改革和创新。本课题以毕业生(技术工人)为研究对象,透视他们的生命历程,探究他们的发展规律,以帮助他们实现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和有机过渡。

就本课题而言,它深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的发展理念,重点解读学生的就业问题,积极探索符合职教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机制和策略,并以此为突破口,反思职校的内涵建设,加强专业设置的市场论证,侧重研究专业设置与就业机制之间的协调关系。本课题研究以我校的江苏省示范专业和南通市课程改革专业实验点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通过案例实证研究的方法和途径,重点探究就业机制、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之间的有机联系,借以解决对职校而言至关重要的学生“出口”问题和专业建设问题,探索职教的内涵发展之路,推进职业学校的深层次改革和可持续发展。在本课题研究中案例研究是主要方法,就业机制及其影响是主要内容,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则是深层次的内涵。这一问题的成功解决,将对整个职业教育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国民素质、就业市场也将有重大现实意义。因为就业乃民生之本,它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就业也是职校之魂,它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瓶颈”;就业更是社会之门,它是社会稳定繁荣、和谐进步的首要因素。这既是本课题提出的社会背景,也是它的价值、意义之所在。

二、课题研究目的

(一)通过本课题研究,积极探索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机制,了解其就业的途径、方式和策略,优化就业模式,提高就业质量,增加就业渠道,最大可能地解决就业难题,消除职业教育发展最大、最关键的“出口瓶颈”,促进毕业生能就业、就好业。

(二)在了解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基础上,研讨其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等内涵建设有哪些影响,以及是如何影响的。进而加强对职业教育人才市场的调研和就业市场开发,开展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科学论证,推动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努力建设一套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理论实践一体化、订单培养项目化、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试点专业校本课程。

(三)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技能培训、课题研究、业务进修、实践锻炼、教学比武、教研活动等形式和途径,着力打造“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工学结合工程”“专业现代化建设工程”。不仅要建设几个设施先进、装备齐全、质效显著的省市级示范专业或实训基地,使硬件条件能够充分保障学生技能训练和教师教育教学的需求,而且更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技术精湛、作风顽强、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名)师队伍,使核心软件因素充分满足教学需求。如此软硬兼施,比翼双飞,才能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确立学校应有的地位和特色。

(四)探索职校学生的就业机制,以及由此引发的内涵建设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订单式培养、委托培养、联合办学、工学结合、创业教育、对口单招、成人高考等就业形式和途径的探索、总结和反思,谋划构建对职业教育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包括“培”“考”“招”“荐”“择”“创”等形式的就业机制的完整体系。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研究,大胆构建就业市场开发机制、专业设置论证机制和专业课程改革机制,实现三者有机协调与和谐统一。

三、课题研究准备

(一)专家引领,科学导航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离不开专家引领。为了帮助广大教师树立先进理念,形成一定的课题研究能力,学校先后邀请多名专家开展讲座和指导活动。

(二)培训学习,打造科研骨干队伍

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部负责人是本课题研究的主力,学校十分重视他们的培训学习。2008年至2011年暑假,学校利用如皋市公修课培训之机,对课题组成员开展了培训学习活动,除邀请江苏省教科院、南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江苏理工学院专家、领导做专题报告外,还举办了一些研究沙龙活动。学校还选派课题主持人缪世春校长、课题组核心成员、我校教导处朱仁华主任、实训处邹志勇主任、冯志刚校长赴德国、加拿大进行职业教育考察、交流;选派课题组成员何建平、朱灿明、赵永红、朱仁华等赴南京参加江苏省教育科研培训;组织全体教学人员参加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的培训、学习和考核。

(三)主题活动,营造课题研究氛围

学校十分重视主题活动的创设和开展,积极建构课题研究的平台、阵地和氛围。学校不仅选派课题组核心成员缪世春、冯志刚、朱灿明、朱仁华、邹志勇同志赴扬州、无锡、南京参加了江苏省第四、五、六届职业教育“创意论坛”;选派赵永红、邹志勇等专业负责人赴知名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和调研;邀请南京秦淮河旅游公司副总经理、我校优秀毕业生戴桂香,南京宁青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我校优秀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典型陈新兵等来校讲学;还分别组织课题组、课改组、专业组赴苏州工业园区、上海高新技术开发区、南京江宁经济开发区、山东、河南和天津职校、洋思中学等单位学习、交流。

(四)重视投入,努力改善课题研究环境

在课题研究环境、设施改善方面我校设立了5个“名师工作室”,建设了6个学生创业基地,设立了网络技术等4个技术创新活动室,增建了多个多媒体教室,100个座位的电子阅览室,开发和完善了校园通讯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视频点播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初步形成了数字化的校园环境。

四、课题研究成果

《毕业生就业机制以及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影响的案例研究》与全国“十一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中职网络德育资源的应用与开发研究》南通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项目化”课改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中职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策略研究》等课题为该时期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智力支持、理论指导及实践动力。

(一)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与广大职业学校师生的访谈,课题从四方面总结出职业学校毕业生当下比较突出的就业问题:一是学校知识与实践工作脱节,许多职业学校学生在校期间理论知识学习不够扎实,实践经验缺乏,导致毕业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二是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如今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不仅注重毕业生专业素养,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全面的素质,而这一方面恰恰是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短板。三是工作经验不足,目前的毕业生严重缺乏工作经验,有些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没能抓住机会好好锻炼,专业技能缺乏,竞争力不强。四是信息闭塞,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对用人单位所需职位应具备的能力要求知之甚少,所学专业和岗位工作很难吻合,有些职业学校毕业生即使毕业找到工作也难以胜任。

(二)构建毕业生就业机制的思考

首先,抓好精品专业建设。在招生困难的当下,一些职业学校为了能吸引学生和家长,在专业设置上还是求全、求多,没有根据招生和就业情况来分析判断一些专业是否还需要设置,有些招生人数少、就业率低的专业完全可以停招。所以学校要对现有的学科专业进行相应的改革,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多设立一些市场紧缺或者未来社会需要的、最能发挥学校自身优势的骨干专业、“精品”专业,将企业的“品牌”战略应用于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从而让职业学校的骨干专业产生名牌效应,提高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了突出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需要与合作企业加强沟通和交流,利用企业先进的生产条件、生产设备,把专业教学空间和学生的学习空间由课堂延伸到企业,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在企业顶岗训练。使学生可以在学习期间就能真正接触到生产实际,了解自己在岗位上需要做什么事,提高其实际能力,树立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完成角色转换,缩短工作适应期,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

其次,构建基于就业环境的柔性机制。加强政府对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环境的治理与优化,以市场为导向,综合运用多种间接调节与管理手段,大力发展经济,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职业学校发展战略,保持适度、稳定的发展规模;通过制定有效的法律、政策鼓励职业学校毕业生到艰苦地区与艰苦行业从事艰苦职业;加强对就业的投入与就业市场的管理,建立社会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提供就业信息与培训,提升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同时,要加强学生就业的立法,实现就业市场的公开、公平与公正。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职业学校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其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职业学校毕业生只有掌握了娴熟的技能、先进的技术才能在人才市场中显示出自身的优势,提升自我的竞争力。而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获得需要一支专业、优秀的教师队伍。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别于普通教育,“双师型”教师是发展目标。但是,加强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教师对先进技术的敏感性仅仅呆在学校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让教师“走出去”,让企事业成功人士“走进来”,在双方的相互交流、学习中不断接触先进技术、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策略性措施

本课题研究在学校校长室领导下,在教科室精心组织和运作下,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与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期待、与兄弟学校的科研成效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年轻,科研基础还很薄弱,加之学校缺编较多,在职教师工作压力较大,群众基础薄弱,整体水平不高;随着生源的日趋紧张,职业学校招生形势不容乐观,与国家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宏观形势与政策冲突较大,每年招生,两三天的突击行动,感性认识五味杂陈,但理性思考困惑重重,缺乏冷静、全面、深入的剖析和调研。

为了进一步拓展课题研究思路,深化课题实验,扩大课题研究的成果价值,学校将在今后一段时间采取如下工作举措:

(一)追踪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调研分析我国就业市场的走向,认真学习和解读国家就业政策,从宏观层面加强研究,拓展课题思维。

(二)加强我国人才市场调研,千方百计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调整就业思路,创新就业理念,拓展就业渠道,但绝不降低就业门槛,在夹缝和绝境中通过我们更加勤勉、艰苦的努力,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加优质、完美的契机。

(三)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充分利用历届毕业生的良好基础和资源优势,最大程度释放他们的效能,为学生谋求更多生存和发展的渠道和方式。

(四)加强学校内涵发展,狠抓对口高考、成人高考、技能竞赛、工学结合、学生多技能培训,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素质,拓展就业范围。

(五)进一步加强校校、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品牌院校、知名企业的资源优势,借鸡生蛋,借力发展,最大限度地谋求互利、双赢的战略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