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简述教育目的的内涵范文

简述教育目的的内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简述教育目的的内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简述教育目的的内涵

篇1

6.2.为什么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6.3.简述意象的孕育。

6.4.怎样理解意象生产的双重的涵义?

6.5.怎样理解天才是客观存在的?

6.6.艺术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6.7.艺术技巧与形式的审美价值是什么?

6.8.简述艺术形态的划分的几种标准。

6.9.谈谈对于艺术接受的核心的理解。

7.1.简述席勒《美育书简》的历史贡献。

7.2.简述分析审美内涵时应注意的原则。

7.3.简述美育与审美活动的关系。

7.4.美育的功能是什么?

参考答案

6.1.为什么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答: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每一个实在的艺术品都由意象世界构成。虽然艺术品是一个多层次结构,但意象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层次。如果一件东西不能够提供意象,或者不能转化为意象,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品。在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的本质体现于意象世界,从存在方式说,艺术只能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之中。

6.2.为什么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答:艺术意象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或者说,是主体在艺术创造和欣赏时所生成的一种综合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意象实际上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而另一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接受者在欣赏的时候,是以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他在观照艺术品中所凝定的意象世界时,并非被动地照本全收,而是在感受、体验的同时加以重建和再创造,形成新的意象世界,这才是接受主体所欣赏的真正的审美对象。所以说,艺术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意识中,没有主体,意象是不可能存在的,艺术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6.3.简述意象的孕育。答:意象产生的开端始于意象的孕育。它首先是艺术家实践的产物,是艺术家主观同客观世界的存在发生交互关系、交互作用而生成的。它必然是以主客体的相遇开始的,而这种相遇是一种因感动、感应而引起内在情感激荡的关系。除了感动之外,主体还需要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即一种_要排除杂念,集中精神;二要超越知性逻辑,进入感性直觉的状态,使日常“自我”暂时退隐、消失,以虚空的心胸接纳万物,孕育意象。当主体与世界相遇时,在特定的条件下,还会引发艺术家的创作冲动。艺术意象产生是主体与客体的特殊联接,当两者相撞时,艺术家便沉浸在一种非功利、非认识的审美状态中,通过主体与客体、意与象、情与景、内与外、质与文等的反复碰撞,不断渗透,相互交融,酝酿出艺术的意象,如孕妇十月怀胎,艺术意象在不断孕育中逐步形成。而当艺术家的意象孕育成熟,其自身就有加以表达的内在趋向,这时就进入了艺术意象的生产阶段。

6.4.怎样理解意象生产的双重的涵义?答:艺术生产具有双重的涵义:它既有生命孕育分娩的意思,即事物的从无到有,存在的由隐到显,同时又有工艺制作、生产的意思,而这两种意义都与艺术品的产生有关。(1)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中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2)意识的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3)意识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是不可能实现的。(4)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

6.5.怎样理解天才是客观存在的?答:天才是客观存在的,天才的形成是与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的实践两个方面合力的结果。阿勃拉姆斯曾经把天才分为“自然天才”和造就的天才。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为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

6.6.艺术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答: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度。它不同于日常的逻辑思维能力,它可以超越抽象概念、判断、推理,超越正常的逻辑时空,以艺术的感悟主旨为归,从而形成独特的心理时空和情感逻辑,来追忆、引发、整合心理意象。需要强调的是,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重要的是将其融会和整合。这种融合的基础就是艺术想象中基本的主体感悟主旨。

6.7.艺术技巧与形式的审美价值是什么?答:在艺术家准备表达、操作时,心中意象并不一定已非常清晰、完善,正是靠着表达和操作运动,艺术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艺术操作与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在一定意义上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环节。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它是艺术技巧运动的物态化和凝定。艺术技巧所展示的美就作为意义凝聚于形式的符号中,形式静态地表现了艺术生产的动态运动。艺术欣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技巧的关。因此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艺术家在对艺术真谛的体味与投入中,运用熟练的技巧,在审美状态中所创造出的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形式符号层次上的统一,是艺术的意义凝聚于“有意味的形式”。

6.8.简述艺术形态的划分的几种标准。答:第一种是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方法:第二种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例如莱辛的分类方法:第三种是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6.9.谈谈对于艺术接受的核心的理解。答:艺术接受本质上仍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接受者所欣赏的仍然是艺术意象,但是必须借助于符号形式。接受者在读解形式符号的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因为艺术符号的特殊性,它对其意义的表达只能通过象征与暗示,所以艺术接受者就不可能完全获得来自于艺术创造者的原始意象。而是根据符号的暗示引导重建意象,因此,意象的重建是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艺术的接受是个阶段性的过程,其中阶段性的变化,指的是接受者随着艺术品的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的深入发掘而导致的主体感受的变化。这个过程可以分成观、品、悟三个阶段。

7.1.简述席勒《美育书简》的历史贡献。答:席勒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了起来。(2)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3)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7.2.简述分析审美内涵时应注意的原则。答:(1)对美育内涵的确定应该体现手段与效果相一致的原则。(2)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所谓直接效果,主要是指通过审美教育,在个体身上所产生的陶情怡性、意志感发、心灵愉悦等直接的成果效应。所谓间接效果,则是指通过审美教育直接效果的不断积累,从而导致个体心理结构的重大变化以至形成完美人性的终极性的成果效应。(3)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独特性的原则。所谓独特性,就是指审美教育不同于智育、德育、体育等其他教育形式所独具的本质属性,审美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确定审美教育内涵的根本依据。

篇2

1.倡导以数学为基础的唯理论的演绎法的是 ( )

A.亚里士多德

B.弗兰西斯·培根

C.笛卡尔

D.康德

2.以探索和创新知识、扩展和完善理论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是 ( )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发展性研究

D.预测研究

3.教育科学研究中选题的作用不包括 ( )

A.决定研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B.决定研究的内容

C.规定应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D.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

4.为揭示教育现象与过程发展规律,选取的研究对象必须是 ( )

A.数量的

B.有典型代表意义的

C.不可控制的

D.不同性质的

5.历史研究的核心是 ( )

A.搜集史料

B.分析、鉴别史料

C.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D.运用史学理论和方法

6.有严密的计划,有详细的观察指标体系,对观察情境有较严格的要求,这种教育观察研究的类型是 ( )

A.自然情境中的观察

B.实验室中的观察

C.参与性观察

D.结构式观察

7.全结构式教育观察记录表的编制要依据 ( )

A.观察内容的结构

B. 观察的场地和时间

C.观察的目的

D.观察的对象

8.按调查的目的来划分,除现状调查和相关调查外,还有 ( )

A.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B.发展调查和测量调查

C.预测调查和测量调查

D.预测调查和访谈调查

9.测验对应试者的辨别能力,指的是测量工具的 ( )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10.从一般教育活动的本身分化发展而形成的教育实验,相关的教育家除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外,还有 ( )

A.梅伊曼和拉伊

B.桑代克和蒙台梭利

C.蒙台梭利和拉伊

D.蒙台梭利和杜威

11.较简单的单因素实验设计中,固定组比较设计的基本模式是 ( )

A.XO

B.O1X02

12.其内涵需要明确的概念,是定义的 ( )

A.被定义项

B.定义项

C.定义联项

D.定义的规则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标准预测试卷(五)答案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笛卡尔被称为西方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倡导以数学为基础的唯理论的演绎法。

2.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以探索和创新知识、扩展和完善理论为主要目的,往往与建立教育科学的一般原理有关。

3.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选题的作用。此题可用排除法,D项是文献检索的作用,而非选题的作用。

4.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选取研究对象的相关知识。为揭示教育现象与过程发展规律,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选取的研究对象必须有典型代表意义,这是教育研究中的抽样问题。

5.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发展规律的揭示是历史研究的核心。A和B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6.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实验室的观察。实验室的观察有严密的计划,有详细的观察指标体系,对观察情境有较严格的要求,这种教育观察方法能够有利于探讨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

7.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全结构式教育观察记录表。记录表要根据观察目的进行编制。

8.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按调查目的,教育调查研究可分为现状调查、相关凋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按调查手段可划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调查表法。

9.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被试者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也就是测验对应试者的辨别能力。一般要求对一个测验的区分度应近到0.4以上。

10. 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实验研究的历史发展。从一般教育活动的本身分化发展而形成的教育实验,这条线索的发展与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蒙台梭利和杜威等名字联系在一起。

11.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较简单的单因素实验设计。A项是单组后测设计,B项是单组前后测设计,D项是不等控制组设计。 来源:考试大

12.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定义在形式上的内容。定义在形式上一般包括被定义项、定义项、定义关联和定义的规则。被定义项如“教育”。

13.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演绎法。演绎法是从已知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的原理或结论出发,推论出个别或特殊结论的思维方法。演绎法分为公理演绎法和假设演绎法两种。

14.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归纳的类别。完全归纳法是指依据研究现象中的所有事实或个别部分归纳出对该现象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完全归纳法的结论比较可靠,但由于个别事实繁杂,难以一一考察。

15. 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数据资料的类型。等级数据资料仅表示研究对象属性的顺序,在统计中常用中数、百分位数、等级相关以及秩次检验等方法。

二、名词解释题

16.发展性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用于教育进步和学校运行的有效策略,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改进”。 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17.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

18.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

19.教育命题是有关教育判断的语句,是对教育活动所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思想。 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20.统计表是表达数据资料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用来表明统计指标与被说明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表格。一般由标题、序号、标目、数字、表注等部分组成。

三、简答题

21.简述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答:(1)确定调查课题;

(2)选择调查对象;

(3)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

(4)制定调查计划;

(5)调查的实施;

(6)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22.简述教育调查表的编制及其基本要求。

答:(1)教育调查表的编制应抓好两个环节,

①明确研究问题;②了解具体内容。

(2)要编制好调查表,还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②适用;②准确;③规范。

23.简述教育研究中定性分析的特点。

答:(1)定性分析目的在于把握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2)定性分析对象是质的描述性资料;

(3)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具有一定弹性;

(4)定性分析主要是对资料进行归纳的逻辑分析;

(5)定性分析对研究者及背景的敏感性。

24.简述影响教育统计分析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

答:(1)研究课题的性质;

(2)数据资料的类型;

(3)统计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

四、论述题

25.试述教育观察研究的主要特点。

答:(1)教育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搜集资料的活动;

(2)教育观察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

(3)教育观察的对象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实现象,具有直接性;

(4)教育观察是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结果的解释也是以有关理论为前提的;

(5)教育观察总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一类是人的感觉器官,另一类是科学的观察仪器与装置。

26.试述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的基本过程。

答:(1)确定理论研究课题。教育理论研究首选要确定选题,即明确理论研究要研究什么问题。

(2)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这是教育理论研究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3)确定概念范畴并提出研究假设。

(4)形成理论体系并进行检验。对理论的检验可以分为两种,即实践检验和逻辑检验。

(5)拟定理论研究的论文写作提纲,撰写理论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研究论文一般包括标题、问题的提出、论点、论据、结论等基本成分。

13.先假说,后求证,是从一般到个别,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这是逻辑思维方法中的 ( )

A.分析

B.综合

C.归纳

D.演绎

14.结论比较可靠,但由于个别事实繁杂,难以——考察,这是归纳法哪一具体方式的特点? ( )

A.完全归纳法

B.简单枚举法

C.科学归纳法

D.因果联系归纳法

15.仅表示研究对象属性的顺序的是 ( )

A.计数数据资料

B.等级数据资料

C,等距数据资料

D.比率数据资料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发展性研究

17.总体

18.教育实验研究

19.教育命题

20.统计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1.简述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22.简述教育调查表的编制及其基本要求。

23.简述教育研究中定性分析的特点。

24.简述影响教育统计分析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篇3

关键词:课程改革;核心概念;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60-02

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任务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高每个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指的就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之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首次将概念列入课程目标。《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三大课程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达成后两个目标的基础。在知识目标中要求,“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整个生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就是概念。于此同时,课堂教学是所有教育改革的最终落脚点,那么,毫无疑问生物教学的核心就是生物概念的教学。那么生物概念教学就直接关系着知识目标的达成。又因为知识目标是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基础,生物概念教学也即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达成。生物学概念的教学关系着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和日后的持续学习。

二、学习《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目的及意义

本模块选取的都是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和细胞研究的新进展以及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内容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的基础。学习本模块的知识,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特点和结构特点以及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活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这样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中对学生有巨大帮助。学习本模块后,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本模块的学习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所以,在本模块的学习中,极为必要的就是开展核心概念教学,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和知识框架。

三、《分子与细胞》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地位及与其他模块的联系

在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共同的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中,“分子与细胞”模块主要是阐述生命的本质,即生命的化学基础和结构基础,实现自我更新的生理基础,实现自我复制的遗传信息传递基础;“遗传与进化”模块主要是阐述生命的延续性,和生物界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和原因;“稳态与环境”模块则主要是阐述生命系统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其保持稳态并适应环境,以及生态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作用使其结构与功能达到协调统一并持续发展。因此,共同必修部分的3个模块内容之间的知识联系非常密切。而学习其他模块时“分子与细胞”是学习高中生物的基础。此外,学生通过“分子与细胞”内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的技能,对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的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等知识起到保证作用。

四、《分子与细胞》模块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1、生命系统这个概念存在于《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一节,本节是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堂生物课,起着承接初中学习开启高中学习的作用。因而本节内容并不需要学生掌握生命系统的所有外延,只需要学生能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层次,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即可。

2、“细胞的分子组成”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细胞的元素组成、细胞的分子组成、水和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要求是:简述生命元素的类别,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3、“细胞的结构”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的研究方法。细胞的类别、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细胞的整体性等。要求是:简述细胞膜的大体功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简述细胞核的基本结构,阐明细胞核贮存遗传信息。举例说出细胞各部分结构相互联系和协调一致,理解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4、“细胞的代谢”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ATP与代谢、酶与代谢、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要求是:说明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转方式,以及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酶作用的特性;简述ATP分子结构,解释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说明ATP的生成途径,阐明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细胞的呼吸的两种方式及过和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在生产实践中运用。

5、“细胞的生命历程”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 细胞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其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要求为“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同期性”,属于了解水平。 .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涉及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细胞核的内容存在一定的联系,与我们现实的生活也较为接近,另外同细胞的癌变等内容均联系紧密。这部分内容还包括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新课程标准标准》的知识目标要求为“说明细胞的分化”“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属于理解水平。并要求将细胞的凋亡和细胞坏死进行区分,属于理解水品。

五、实施过程中,我的教学策略:

1、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供必要帮助。教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是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的。具体学科任务的解决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进行的,但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师要把握时机,从旁指导,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迁移。

3、进行及时的评价。为了保证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还要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只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4、每节设置“练习”,每章设置“自我检测”和“本章小结”,及时复习和巩固,强化自我评价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中生物-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程玉平《在新课程标准下加强和改进生物实验教学》

篇4

【关键词】教育 教育功能 可持续发展

一、教育功能及其发展历程简述

研究教育的功能,既有助于探索教育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现实教育问题,亦可从教育功能的演化过程了解其发展历程。

(一)教育功能简述

“功能”一词看似普通,但其含义十分丰富。《辞海》中认为“功能”一词有三意:1.是指事物的能力;2.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功效和作用,多指器官和机体而言,如肝功能和钢管的功能;3.在自然辩证法中同“结构”相对,组成一对范畴。指物质系统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等。因此,我们认为,功能就是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及系统与外部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能力。教育功能就是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及教育系统与外部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能力。

(二)教育功能的发展历程

教育功能问题古已有之,本文试图借助于系统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循着生产力发展这一线索,对教育功能进行历史考察。从而了解其发展历程及其功能的实现和不断变化。

1. 古代教育功能:僵固单一

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人类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演进。社会物质产品出现了剩余,使得一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和科学艺术等精神生产方面的脑力劳动,也产生了专门传授社会伦理规范和部分文化知识的学校。中国奴隶社会时代,学在官府,教育的政治功能显而易见。教育的政治功能为历代统治者和教育家所推崇,教育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结构对经济结构进行调节的有力工具。如封建时代的官学,汉代的太学,唐代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都是封建官僚机构的附属物。

2. 近代教育功能:日益分化

近代以来,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英国工业革命突破了以灌输伦理规定为重心的功能系统,人的认知技能在生产中逐步取代原始本能而显示出巨大的力量。教育的经济功能逐渐显现出来。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科技、文化衰落,直到清末、维新变法时期,才开始变革教育,废科举,兴学校,颁布新学制,设立新学堂,革新旧课程体系,引进一部分“西学”。但教育结构与功能在总体上无多大进展,教育结构仍处于离散状态,教育功能仍然是以偏重意识规定的政治功能为主。

3. 现代教育功能:逐渐完备

20世纪中叶以来,以电子技术为标志的世界新技术革命又一次促成了生产力的飞跃。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技术含量的提高,促使生产力的要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导致劳动者在劳动之前必须经过教育的训练,生产劳动对原始体能要素进行扬弃,吸收更多的认知技能。芝加哥大学舒尔茨教授说:“当代高收入的国家的财富是什么构成的?主要是人的能力。”因此,教育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了一种资本。它的功能就在于促进个体认知技能的提高,从而促使经济增长和发展。同时,现代教育也注重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强调教育发展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二、对教育功能的再理解和思考

(一)教育的整合功能

社会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人是社会的主体,因此,社会的整合说到底是作为社会行为者的个体之间如何协调一致的问题。另外,社会的整合过程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力量。它从本质上是一种外在约束,是通过一定社会力量使人遵守社会规范,并借以解决个体与社会之间矛盾以维持社会秩序。其中,教育是最有效也是最基本的途径之一。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教育活动,其社会化影响又是长期、稳定,并且是首尾一致的。但是,教育在传递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需要传统文化超越自身,不断融合,才能为个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尤其需要与追求个性和创新的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因此,文化的发展充满着分化与综合的现象,它追求终极的旨趣却没有终极的形式,缺少融合的文化必将走向衰微,实现文化的更新,进入教育传递的内容,文化才能得以发展和延续,个体才能更好的发展。

(二)教育的选择分配功能

社会阶层结构在历史上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发展过程。在传统社会里,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主要通过统治阶级的阶级安排来实现,先赋的条件特别是阶级、阶层出身成为决定个人社会地位的最重要因素,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等级明确,越往上的社会阶层越封闭。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关于资本的论述同样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对改善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重要作用。布迪厄认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是一个社会中个人或群体所拥有的三种最基本的资本。而这三种资本之间又是可以相互交换与转化的。作为文化资本最重要来源的教育,就有一种最终为受教育者提供三种资本的能力。这便给我们带来一个启示:就我国目前的国情而言,推动社会阶层结构的改善,就必须帮助更多的弱势阶层进入中间阶层,而最有效的帮助莫过于向社会成员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环境,帮助弱势阶层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从而帮助他们改善在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上的拥有状况,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改变自己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从而真正的促进贫富差距的缩小,促进社会阶层结构朝更合理的方向改善。

(三)使教育功利化的原因分析

教育不仅具有工具理性固有的生产力功能,而且具有价值理性内涵的人文功能价值。平衡、整合教育的各项功能价值,特别是使教育内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实现有机整合,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然而,在现实中,教育却常常被物欲驱使的人们功利化。

教育何以常常被功利化呢?1. 教育自身内涵的生产力功能是教育常常被功利化的诱因。教育内涵着固有的生产力功能即经济功能。教育可孕育新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活性激素。在当今的反贫困战场上,教育的反贫困功能被人们普遍看好。久而久之,教育就异化为人们脱贫的工具。2. 工业经济的扩张是教育常常被功利化的“温床”。与现代工业文明一起成长起来的现代教育,同工业文明一样,在给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并不断积累了诸如教育价值观上的科学主义与功利主义,教育目的观上的职业主义和技艺主义,教育过程中形式主义和理性主义等弊端。3. 五花八门的所谓教育经济学、教育致富学、经济文化学等新学科为教育功利化提供了理论支持。舒尔茨的教育经济学理论,拉开了“向教育要金钱”的序幕。自此之后,诸如教育经济学、教育致富学和教育消费学之类的促使教育向经济倾斜的所谓新学科令人眼花缭乱,而关于教育的深层次研究中,难寻探讨教育综合价值的教育价值学的立身之地。4. 轻人文而重功利的社会大环境的形成为教育披上产业面纱提供了可能的宏观基础。5. 人们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为教育功利化提供了现实的微观基础。

三、对教育功能的未来描述

对于教育功能的未来描述,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理念指导其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源于环境保护,但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和环境学的范畴,而是迅速成为一种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全新的发展观念。我国政府已经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一起列为我国21世纪的两大战略。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是构成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部分,对可持续发展的达成起着推动作用。由此,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关思想将启发我们更全面的理解和思考生态、社会与人对教育功能的需求。

(一)重新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

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系中,我国教育的政治功能在于促进和实现社会生活的公平和公正,维护和平与团结,保障国际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尊重。另外,可持续发展并不简单地排斥经济增长,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是其追求的重要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说,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更加强化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它具体表现为通过教育促进科技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最大限度的开发人力资源和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等,为人民提供判断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的标准。

(二)重新理解教育的本体功能

从教育的本体功能看,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通过个体的实践来实现生态、社会及人本身的持续发展、这要求我们重视个体自身的存在价值,重新理解教育的本体功能。首先,可持续发展以人为中心,倡导代际平等和代内平等原则。其次,它将人们的不断发展乃至完善当做最终目标。其根本立意在于把人从与自然、社会、组织、人自身及他人的严重对立中解放出来,它是人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矛盾得到真正解决的关键。再次,可持续发展主张从开发自然资源转向开发人的资源。从人自身资源开发的无穷性看,人类的潜力和未来是乐观的。可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人类生存的希望所在,它意在充分认可人在自然界、社会面前的能动性,把人作为真正的主体,寻求当代人类所面临的迫切问题的解决方法。所以,教育必须把主体人的培育放在首位,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理想和目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强调:“教育不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教育应使每个人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体系下的教育要发挥“塑造主体”“挖掘潜力”的优势,才能实现教育本体功能的协调和优化,才能适应和推动整个人类的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新的科技手段。信息终端走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走出了封闭、隔离的世界,全人类由于计算机联网、信息的沟通而紧密地联结为一体。教育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而是转化为向全社会开放的、横向联系的、互为一体的联结体,整个教育系统由以学校为中心逐步向社会网络式转化。教育日益社会化、社会日益教育化的态势已经出现,人类进入了学习化的社会。此外,教育功能不断地细化。教育不仅促进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还具有娱乐、闲暇的功能(如老年大学的出现)。教育成了人们生活中必需的活动。教育已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或某一特定年龄的规定活动,这正预示着教育功能的未来将更加分化与细化,渗透在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各个领域,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要。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功能研究十七年[J].高等教育研究,1995(06).

篇5

关键词:日照图;图形逻辑;思维秩序

引言:

日照图问题虽素为高考难点,但其核心要素却仅有两条:一是太阳光线(或直射光线);二是晨昏线(圈)。太阳光线直观反映了太阳高度及日影的分布和变化的一般特征;而晨昏线则从细节上描述了昼夜产生和变化的基本规律。因此,日照图判读能力培育的重心应该是有效建立二者之间的图形逻辑,并为该目标的实现搭建合适的“脚手架”。而事实上,人们却更乐衷于一些“快解秘诀”或“独门技巧”的研究,而不愿为“思维之塔”的点滴积累洒下“真诚”的汗水,故常形成欲速不达的尴尬局面。在此,本文将聚焦“图形逻辑优化”从以下几方面谈谈高三地理复习中日照图判读能力培育的主要策略。

一、格物致知、明析数理,搭建空间“骨架”

就浙江而言,即使是高三“日照图”教学的最大困难仍在于教师必须花大量的精力去弥补因“初中淡化地理教育”而导致的想象力的极度缺乏。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教学环境差异,通过“实物”演示、地理模型或三维视图等手段帮助学生重温地球“经纬骨架”的空间影象,为日照图分析提供空间媒介和逻辑依托。

案例1地球的“骨架”――经纬网

环节1:实物演示,定义经纬。

操作简述:(1)呈现地球仪,要求学生指认地轴、纬线、经线并归纳其基本特点(如,位置、长短、方向等)。之后,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某点(如,图1中点Q)的运动,理解纬线的动态定义(即,地球上任一点自转的运动轨迹)。(2)展示地球仪剖面,指认地球半径(R)、纬度(β)、经度(α),引导学生理解经度、纬度的数学含义。

设计目的:认识经、纬线,打造日照图的空间“骨架”。且借助纬线的“轨迹说(动态定义)”赋予“骨架”运动的灵气,从而降低经度(或角速度)、线速度等概念理解的难度;并为经纬网中几何逻辑的建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节2:图示模型,明晰数理。

操作简述:(1)引导学生绘制地球经纬“骨架”示意图(如图1)落实基本概念,并呈现不同投影方式下的经纬网。(2)假设地球是一个正球体、给出地球平均半径,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几何知识计算或分析:两条纬线(纬差1°)之间的经线长度;两条经线(经差1°)之间的纬线长度;球面上两点(可以是特殊点)间的最近距离。

设计目的:通过绘图和计算强化经纬网构建的空间影象、巩固基础知识、提升知识应用和逻辑计算能力,为线速度公式推导或昼(或夜)长的理解和计算作好铺垫。

该方案从概念认知入手,通过“实物”展示、指认、绘图、计算等,帮助学生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从感性到理性对经纬网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有力的空间和逻辑基础。

二、图文互换、以图释文,架设“语言”桥梁

地图历来以“地理的第二语言”而倍受关注,但,焦点却多集中于读图技巧的研究而忽略了第一、二“语言”之间的逻辑沟通。其实,高三日照图的教学中若能把一些抽象、枯燥的地理原理或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地理图形,或把一些简约或深奥的地理图示“翻译”为文字,将为文字与图形的逻辑对接创造良好的机会。

案例2 太阳高度及其分布和计算

环节1:图解定义,转换思维。

操作简述:呈现教材(湘教・必修Ⅰ)定义: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叫太阳高度,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作出如下补充并图示:(1)太阳可据需要看作是一个质点或平行光柱;(2)某点的地平面即过该点的地球半径的切线。

设计目的:克服文字定义抽象、空洞的“缺陷”,将其转化为图形,填补学生空间概念的空白、转换思维角度,为后续的理性计算提供支持。

环节2:自主作图,多维探究。

操作简述:(1)指导学生据图形定义,分别绘制“两分两至”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并总结其时空分布规律。(2)基于“光柱”影象,引导学生理解并绘制“过太阳直射点的日照纵、横剖面示意图”,助其从“球面距离”的角度认识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间的关系(即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等距等值)。

设计目的:通过图示直观认识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及规律,导出太阳高度研究中的“距离”意识,为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和“等太阳高度线(某时全球太阳高度分布)”的判读埋下伏笔,同时通过“过程”使知识结论更具建设性。

环节3:推导公式,拓展应用。

操作简述:(1)要求学生应用所学几何知识图解正午太阳高度,得出计算公式:H=90°-|φ±δ|,并将公式地理化,即:H=90°-纬距(直射点与所求地的球面距离,用纬度表示)。(2)基于公式,引导学生计算:赤道、极点、纬切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极昼区,日内最小(即0时)太阳高度(h)与直射点纬度(δ)的函数关系。其中0时太阳高度的计算,即是基于“距离”的原则对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的拓展应用。首先绘制太阳直射任意点(Z,纬度δ)的日照图(如,图2),其中Q(纬度β)为所求点,套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得:h=90°-(S1+S2),又S1=90°-δ,S2=90°-β,故:h=δ+β-90°。

设计目的:变定性分析为定量研究,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并通过应用强化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理解,几组特殊结论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应试反应速度。

该方案通过两个“转换”将太阳高度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一是文字定义的“图形化”,揭示了“太阳高度”的几何内涵;二是数学公式的“地理化”,为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的外延提供理解支架。

三、图图相扣、有效集成,理清逻辑线索

迫于新高考日益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压力,传统的“结论(或技巧)式”的日照图教学早应淡出高中地理的课堂,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却因“惜时如金”而将“过程之魂”拒于千里之外。其实,图形也许是解决“课时”与“效率”之间矛盾的更好的手段。美国科学家斯蒂恩认为,“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维就整体地把握了该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

案例3 晨昏线与昼夜长短

环节1:动画模拟,连环绘图。

操作简述:分段回放“两分两至”时地球日照模拟视频,要求学生观察、说明、图示各节气晨昏线与阳光(尤其是直射光线)的关系,了解晨昏线的内涵(如,昼夜分界线;太阳出没地;太阳光与地球切点的集合等)及特点。

设计目的:多角度认识晨昏线,为日出/落的地方时和方位判断、昼长概念的理解以及建立晨昏线与太阳高度之间的联系等提供基础。

环节2:释图明理,纵向联系。

操作简述:引导学生将绘制的图形按直射点位移轨迹序列(南北或北南)排列,进一步探究晨昏线的“运动(南北摆动、线位西移)”基本规律,并具体描述(语言、文字)或图示(如图3)。主要内容包括:晨昏线位移的原因、特点(如,方向、速度、范围等)及其与太阳直射点的相关性。

设计目的:了解晨昏线运动的基本规律、意义,建立晨昏线或纬切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动态联系,把握规律本质,减少记忆难度,提升应用和探究能力。

环节3:定量计算,理性归纳。

操作简述:(1)给出昼长的概念(日出日落;晨线昏线),结合纬线“轨迹说”,引入昼弧和夜弧的概念,引导学生估算“日照图序列”中指定纬线(如极圈、极点、赤道等)的昼长(定量计算)。(2)结合计算启示,总结昼夜长短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变化规律。

设计目的: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原因和基本规律,为后续探究(如,感知昼长等问题)提供知识准备和理解参照。

该方案以两组概念(晨昏线、昼/夜弧)为支架,通过看、画、说、写、算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感悟过程,由易到难、由定性认识到定量分析,步步为营有效建立太阳直射点与晨昏线和昼夜长短之间的联系。

四、有序归纳、精心提炼,成就“临门一脚”

日照图素以“仪态万千”为莘莘学子所惧。其实,日照图中常见的几类问题,如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地方时等,看似“泾渭分明”实则“千丝万缕”。因此,高三“日照图”教学中只需牢牢抓住其构图要素中的“两面、三线、五点(表1)”,化繁为简、把握本质、适度提炼,就能够“拨开云雾见月明”。

案例4 日照图判读的技能突破

环节1:“陈图”再现,要素指认。

操作简述:呈现日照立体和平面图重温日照效果,并回顾指认各构图要素。

试题解析:上述命题本质都是考查等太阳高度线的“等距等角”的原理。命题1信息呈现比较常规,命题2、3则属“无线考线”,它们通过简化图形构成、补充文字说明,将“等太阳高度线”的考查从静态上升到动态、从单一上升到多维的层次。基于有序推进或适时点拨,学生不难发现三道命题的本质都是基于:球面距离PO=QO=90°,且P、O均位于赤道,故P点经度均为110°E。

设计目的:通过典例解析和实战演练,以求达成“巩固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地理信息的获取和问题指向判别能力”的目标。

该案例三大环节指向分明、立意渐深:环节1通过“陈图”指认整合先期获得的诸如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等模块知识,提炼日照图的核心构图要素、理清各要素间的逻辑和几何关系;环节2选择性列举高中日照图常考问题和信息参考点以为学生“实战”能力的提升提供思路指导;环节3用“习题(典例、精练)”变“被动识记”为“再生建构”,不断集成和提升学生的“日照图”学习及解析能力。

结束语:基于学情和教学目标的差异,高三日照图判读能力的培育策略五花八门、仁者见仁,但切忌断章取义的“快餐式”教学。在此,本文仅籍以抛砖引玉。回顾多年高三“日照图”教学中的“挣扎”,笔者觉得有几个问题虽是老生常谈却仍值得关注:①施教过程中,应将“看图、绘图、析图”贯彻在整个“日照图”教学过程之始终,注重图形意识的潜移默化;②关注图形呈现或组合的方式和秩序创新,减少简单的“炒冷饭”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③强化知识模块之间及其内部的逻辑梳理,培育日照图判读的再生能力,避免“越教越不懂”的混乱局面。总之,寓教于学,教学相长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优势与应用 项目化管理 生产性实训

当今高职教育中,生产性实习已经成为了高职教育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而在生产性实习教育中应用项目化管理模式也成为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而项目化管理模式在学院生产性实习教育中在高职教育中也确实起到了引领思想走向的作用。那么如何应用项目化管理模式对校内生产性实习教育进行科学的规划,对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进行建设成了当下高职教育中的主要问题。本为旨在通过在生产性实训中,项目化管理模式的可实施性、规范性进行论证,并简述生产性实训教育中项目管理化模式的优势及其应用。

一、项目化管理模式的优势

项目化管理理念与传统意义上的项目管理是完全不同的,在系统项目中的每一个阶段项目都会被列为体系中的一个单独项目目标来进行管理,实施,更注重对系统项目的综合化管理和对系统项目目标的高度专注。这样的理念,是为了让系统项目中的各个部门能够更有效的组织协调沟通,使各个团队之间更有效的匹配组织,使整个团队在相同的系统项目目标下步调一致从而不可能产生受落后管理制度影响和约束的负面作用。项目化管理的优势在于,其对整个项目的总体规划完整,高度集中于系统项目目标,却又不忽略任何一个阶段项目的重要性,强调团队协作,着眼于整体,使每一个阶段都能认真对待,最终完美打成总项目目标。

二、生产性实训项目化管理体系框架

(一)高职生产性实训的内涵

想要将项目化管理带入到高职生产性实训教育中必须先明白生产性实习的意义。而想要了解生产性实训的内涵首先要知道何为“生产性”。关于“生产性”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生产性实训中伴生着生产产品的动作出现。二是在生产产品的动作过程中有一定经济利益来源以保证生产性实训基地设施维护更新的费用。当然,在实际情况中,各个院校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特点:

1、多元性建设。多元性是整个生产性实训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与同行业企业的全方面配合下,采用配套设施设备,在实训过程中引进企业文化,让学生真正的做到“实”训,然后资源共享,人才引进,才能实现在生产性实训教育中的多元化建设。

2、实训的生产性。既然是生产性实训教育,当然不能忽视实训的重要性。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必须引进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按照正常生成流程实训。

(二)在生产性实训中引入项目化管理模式

项目化管理的逻辑性很强,其主要是作为一种流程化管理活动存在。将项目化管理思想引入高等职业教育生产性实训项目中去,基于项目化管理和开发来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形成硬件设施建设、软件标准建设在内的实训任务,实现校内实训的动态化和项目化管理。

严抓实训项目的立项审批,形成可行性、操作性,体现先进性的项目建设方案,并由骨干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论证确立项目。立项应与高职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升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整体上与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相一致。

三、生产性实训项目化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一)成立与项目化管理配套的管理机制

首先要成立专门的项目化管理小组,将实训工作的工作目标逐级分解成项目,然后根据阶段指定项目负责人,同时要协调各个项目之间的连接关系和每一个项目小组之间的合作调度问题。还要制订一系列的相关办法来管理协调相关项目化管理制度。管理办法应完善、全面、不脱离项目化管理宗旨,并能够让项目的申报申报、评审、资助、评估更加规范和具有可操作性。最后要再项目组与项目组之间形成相应的奖惩机制,务必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同时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来使项目组之间彼此激励,促进总体项目更高效更高质的完成。

(二)将实训任务项目化

在实际工作情况中,并不是所有的实训工作都可以转变为项目来进行管理,所以我们要先经过科学的理论分析,论证,然后才能转化为项目进行管理,接着对转化为项目的实训工作目标进行项目化管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收到时间、预算和各种资源条件的束缚,所以我们在进行转化后还要涉及很多关于项目活动、日常工作协调、可解不可解任务工作项目化等等问题。

(三)实训工作中教师能力需专业化

高等职业教育早已经不是单纯的针对职业岗位进行职业技术教育,而是扩展到增强劳动者对各种岗位工作应对和跨行业工作的通用性上来。在项目化管理模式下的生产性实训工作队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在仅限于知识储备的深度、技术能力的过硬、实际操作技术的过关,还要能够针对每一个团队不同的特点、所面对的不同项目、不同的管理模式下所遇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解决,这对管理者的团队精神、团队组织能力、执行力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实训学生能够进行专业、对口的引导,以保证学生参与实训的热情和参与度,从而保证生产性实训项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篇7

浙江省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8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的联合国大会是1992年的

A.美国的纽约大会 B.瑞士的洛桑大会

C.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会议 D.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会议

2.发展社会学中的文化学派中,探讨武士道精神与日本经济发展的代表人物是

A.列维(Levy) B.斯梅尔瑟(Smelser)

C.贝拉(Bellah) D.哈根(Hagen)

3.发展社会学中的人格学派中,探讨现代性与社会发展的代表人物是

A.麦克莱兰(McClelland) B.葛斯(Geertz)

C.英格尔斯(Inkeles) D.哈根(Hagen)

4.现代化理论的不足之处是

A.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对社会发展影响的研究

B.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内因

C.看不到社会发展的渐进性

D.忽视了外因的负面影响

5.试图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对中国社会的市场转型进行新的阐释的是

A.林南的“地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B.斯塔克的“后社会主义路径”

C.简·奥伊的“地方政府法团主义” D.魏昂德的“地方政府即厂商论”

6.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10万人的城市可能是当时

A.罗马帝国都城罗马 B.中国古都洛阳

C.埃及首都底比斯 D.欧洲的巴黎

7.在城市扩张模式中的扇形模型是由______提出来的。

A.社会学家伯杰斯 B.社会学家霍伊特

C.地理学家哈里斯 D.地理学家乌尔曼

8.中国宗教信仰的特点是

A.神秘性 B.理性的崇拜性

C.相信来世轮回 D.世俗的功利性

9.认为理性是一切事物存在的理由和依据,这是属于理性的

A.本体论内涵 B.认识论内涵

C.价值论内涵 D.方法论内涵

10.在市场经济中,形成最早、规模、联系最广的市场是

A.服务市场 B.劳动力市场

C.资金市场 D.产品市场

11.改革开放后,______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开放城市户口的省会城市。

A.浙江的杭州 B.山东的济南

C.广东的广州 D.河北的石家庄

12.在传统社会中,______是最主要的组织形态。

A.国家 B.政党

C.阶级 D.家庭

13.基尼系数中,说明贫富差距过大状态,达到警戒线的基尼系数是

A.0.4 B.0.5

C.0.6 D.0.7

14.调控贫富差距的根本措施是

A.建构税收制度 B.完善保障制度

C.增加社会财富 D.适当转移财富

15.在环境保护思想划时代的经典著作是

A.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B.卡森的《寂静的春天》

C.麦多斯的《增长的极限》 D.英格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化》

16.社会失序根据其发生的矛盾性质层次不同,可分为

A.建设性失序和破坏性失序

B.隐形失序和显性失序

C.经济失序、政治失序和文化失序

D.结构失序和行为失序

17.在社会转型期,各种性质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社会规范并存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导致失范行为产生,这是属于

A.规范软化 B.规范真空

C.规范迷乱 D.规范缺失

18.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中,______主要是依靠政策推动而迅速崛起的地区。

A.珠江三角洲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

C.环渤海地区 D.东海、南海旅游区

19.在社会分化中,纵向分化是指

A.行业和职业的分化 B.社会分工

C.阶层分化 D.技术水平的分化

20.在我国的社会流动中,其主体是

A.工人 B.农民

C.知识分子 D.干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发展经济学缘起于______的重要契机。

A.二战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

B.传统社会的转型

C.殖民地的衰落

D.东西方冷战的升级

E.现代社会的发展

22.按照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学者们对市场转型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逻辑与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庇护主义的代表性人物有

A.科尔奈 B.波兰尼

C.魏昂德

D.奥伊 E.泽林尼

23.城市化进程中,离轨行为增多的原因是

A.社会互动匿名性增强

B.工具理性的扩张

C.人际关系的疏离

D.个人自主性增强

E.消弱了社会关系空间对个体的支持或排斥

24.理性化的含义应包括

A.世界的理智化 B.人的主体化

C.社会生活的计算化

D.法律的化 E.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25.改革以前中国二元社会结构显著的特征是

A.城乡差异明显 B.城乡分隔刚性

C.城乡流动不畅

D.城乡市场分割 E.城乡社会保障不统一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26.奥伊的“地方政府法团主义”

27.社会网络

28.大众文化

29.家长制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0.简述依附理论中“中间派方案”发展途径。

31.简述城市社会关系空间的主要特征。

32.简述对功利主义基本信念的理解。

33.简述市场化和“社会植被”的关系。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4.论述对议会制成为主流的民主政体模式的理解。

篇8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教学法

一、新课标下语文教育的内涵

新课程的改革,在学生学习的方式进行了转变,提倡自主、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但在探索新的学习方法中并未否定学习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新课程的提倡,也使一些学校在研究学习方面存在着误区,如为了争取学校研究性学习的奖项,专门成立由少数学生和老师组成小组,以至于撇下大部分学生,这样的做法严重误解了新课程的含义。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育一定要结合学校及班级的情况,在这基础上再进行整改,在学生学习的方式上进行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从被学习到主动学习进行转换;在学习方式转换过程中,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使教师与学生都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新课改下逐步对语文科目感兴趣,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由此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新课程改革下,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在单一的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标准,也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成为新时代的储备人才,不但要适应时展,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推测能力、创新能力、自主能力及实践运用能力等,全方面的发展,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些学习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进行引导,结合语文教学中的优点再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特点

在新课程的标准下,语文教育已是教育科目中的必要科目,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组成中的重要部分,其语文课程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课程教育中,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学好语文,为学习其它学科打下牢固的基础,让学生在学习中全面的发展。新课程的开展中,深入的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并对此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教学采取一些教学措施。以下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特点。

1.人文内涵的突出。语文教学在新课程的改革下,不能看出这个科目教学内容比其他的科目的教学内容变换较突出,新课程下语文教学更注重于人文的内涵,更强调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及民族间的智慧,让学生更多、更深刻的了解我国的人文内涵,从中让学生更热爱自己的祖国。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等,在语文的课本中带有大量的丰富的人彩及民族的色彩,学习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精神。交流中,让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对学生的创新及情感进行尊重。

2.语文教育从实践出发,让学生积极参与。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科目时,其心理已有了较为稳固的语言机制,提供了学生学习条件,这样在熟悉我国的民族文化背景,就相对简单。教师也应提供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更加深刻的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如,在讲《和田的维吾尔》时,让学生在记下自己对文中不能理解的部分,等讲过课后,在分组进行讨论,从讨论中让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进行新的理解,教师要及时的给学生以补充与引导,让学生正确的面对问题,自主探索问题所在,并提升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生为主体,以个性为主导

新课程中,教育理念有很大的改变,这样为改变使教学的重心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教师为主,学生辅的教育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模式。这样在科目的教育中,教育内容、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都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学习,以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目标。在新课程的发展中,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学习的共性,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对于学生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化解教学中的规范性和归一性之间的矛盾。即使学生的想法天真,也不要立即否定,以免对学生的天性进行扼杀,让学生沉浸在固定的模式中。学生的天真的想法,从另一方面则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大多数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向作者一样感受身边的生活,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聚集,这样积累的越多,越能了解这种情怀。教师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的指导者,让学生根据课本中的情节联想自己遇到这种事情时,要如何的来解决;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事情,应该如何的进行表达呢。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引,让学生遨游在这丰富的世界中。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讨发现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

篇9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39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现代学前教育的最重要实施形式是

A.社区学前教育 B.托幼机构教育

C.家庭学前教育 D.大众传媒教育

2.学前教育具有“公有公育”特点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是

A.现代社会 B.工业社会

C.原始社会 D.农业社会

3.罗伯特·欧文于1809年开办的专门招收1~6岁贫穷儿童的教育机构,名为

A.人格形成学园 B.品格形成学园

C.体格形成学园 D.性格形成学园

4.儿童最早的社会交往对象,也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是

A.幼儿园教师 B.产院的护士

C.幼儿的父母 D.幼儿的保姆

5.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概括为新手、进步的新手、胜任型、能手、专家五个阶段的是

A.布鲁纳 B.伯林纳

C.贝尔纳 D.加德纳

6.已有研究发现,5—6岁是幼儿

A.口语学习的敏感期 B.掌握词汇最快的时期

C.语言学习的敏感期 D.掌握数概念的期

7.人生的第一阶段,也是人生中发展变化最为迅速的时期是

A.青春期 B.少年期

C.童年期 D.学前期

8.托幼机构教育效益最根本的内涵是

A.托幼机构的教育教学质量 B.托幼机构中受教幼儿的数量

C.托幼机构经济效益的提高 D.托幼机构办园成本的降低

9.现代(当前)我国的托幼机构一般包括

A.托儿所、幼儿园 B.托儿所、幼儿班

C.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 D.托儿所、幼儿班和学前班

10.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家庭教育主要对象是初生到

A.10岁的孩子 B.14岁的孩子

C.16岁的孩子 D.18岁的孩子

11.儿童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是

A.大自然 B.家庭

C.社区 D.托幼机构

12.我国托幼机构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最明显的是

A.小学化、成人化 B.小学化、专业化

C.贵族化、专业化 D.贵族化、成人化

13.决定幼儿园班级活动运行特征的主要是

A.幼儿的游戏活动 B.幼儿园领导的指示和计划

C.幼儿教师的活动 D.幼儿的兴趣活动

14.我国幼儿教育被纳入国家规划发展始于

A.唐朝末年 B.明末清初

C.清朝末年 D.民国初年

15.期间,陕甘宁边区等解放区创办的一种新型的幼儿教育机构,名为

A.育婴堂 B.保育院

C.幼稚园 D.保养所

16.幼儿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尚的动机是

A.对幼儿有爱心 B.喜欢在幼儿园工作

C.对教师职业向往 D.忠诚于人民的幼儿教育事业

17.“全纳式教育”的兴起始于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18.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目标是

A.经验型教师 B.专家型教师

C.家长型教师 D.知识型教师

19.我国《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规定,每班的游戏场地面积不应小于

A.40平方米 B.50平方米

C.60平方米 D.80平方米

20.教师对幼儿影响的是在

A.师幼互动的教学活动中 B.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C.幼儿的游戏活动中 D.幼儿的体育活动中

21.目前,从多数国家来看,幼儿班级的编班基本上是

A.按兴趣编班 B.按年龄编班

C.按能力编班 D.按性别编班

22.以分组活动为主,满足不同年龄幼儿活动和发展的需要,这种生活指导方法适合于

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混合班

23.现代的行为辅导观点认为,幼儿行为辅导应当是一种

A.矫正性教育 B.治疗性教育

C.发展性教育 D.干预性教育

24.幼儿园课程这个词,被我国幼教界普遍使用的时间是

A.20世纪上半叶 B.本世纪初

C.20世纪下半叶 D.上世纪末

25.建国以来影响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一种关于幼儿园课程的一般看法是

A.幼儿园课程即教学科目 B.幼儿园课程即教育计划

C.幼儿园课程即教学进度 D.幼儿园课程即学习经验

26.20世纪80年代,全美早期教育协会提出的0—8岁儿童教育方案,即

A.“皮亚杰课程模式”方案 B.瑞吉欧幼儿教育方案

C.确保“提前开端”计划方案 D.早期教育适宜发展性方案

27.创办燕子矶幼稚园、著有《幼稚园之新大陆》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 B.陈鹤琴

C.张宗麟 D.张雪门

28.因人施教的理论基础是

A.“个别差异” B.“智力差异”

C.“兴趣差异” D.“气质差异”

29.在获得师往、教育活动、物质环境的使用情况等资料的最基本方法是

A.与幼教人员交谈 B.向幼教人员发放问卷

C.在活动室进行观察 D.查阅托幼机构保存的材料

30.整个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程序的中心环节是

A.评价组织准备 B.评价方案准备

C.评价实施 D.评价结果的分析处理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幼儿教育观

32.幼儿园物质环境

33.整个教学法

34.小组教学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5.简述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内容。

36.简述专业化幼儿教师的特征。

37.简述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的实践要点。

38.简述我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集中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9.论述大班幼儿班级生活的年龄特点与指导。

40.评述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体系。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篇10

关键词: 交流互动;交互理论;问题情境;文化导入

随着一批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对外语教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从最初的研究教材到教法,到现在的研究学法,他们认识到教育者最应该关注的是学习者的学法,于是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口号。语言学习仅靠教师的讲解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内化、吸收,才能更好地表达思想,交流感情。而这正符合交互式英语教学的理念。交互理论是Brovvn依据80年代较为流行的二语习得的输入输出理论、认知心理学中的某些相关原理提出的。按照交互理论的原则及该理论所体现的教学理念,通过交互式英语教学的实践,得出如下启示:

一、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交互式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学习者不但要获取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同时,对原有的知识、经验不断激活来解释问题,继而形成新的假设,通过逻辑推理和推论对问题做出检验。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习者进行思维,对问题解决活动提供必要的有力的支持。教师针对学习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和启发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去积极思考、根据已知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设法因势利导解决学生的问题,诱导学生们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问和设想。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从而建构新的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叶玮玮,2004)。教师在教学中起着疏导的作用,要使学生了解到学习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学习任务的更深远的意义,了解教师意图,有较为强烈的责任感,同时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学习目标,接受挑战,并感受到自己身上的变化。即使面对困难,也能产生积极的结果。同时培养合作精神,学会团结合作解决问题。

二、注意反馈

通过交互理论的学习,强化教师和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课堂上教师的频频发问,学生的积极回答,强化了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对问题的思考。因此,教师更要注意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进度,加深拓展教师参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王革英,2005)。

三、发挥小组讨论的优势,促进英语课堂教学

交互教学的一种常见形式就是开展小组教学,其优势在于操作简便、易于检测、适用性强、见效快。如果利用得当,可以扩大学生讲话的机会,训练交际能力的技能,如表示同意、反驳、提问、解释、澄清、协助等。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使用目的语交流的焦虑程度降低了,因为在进行小组讨论时,没有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分,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参与,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有了更好的机会去听取别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并经过思考讨论,做出回答的反应,既训练了思辩能力和口语能力的表达,又能准确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达到交际的目的(陈洁,张承平,2004)。特别是增加了学生说话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及可能的为学生创设语境,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和表达自己愿望的冲动。

四、注重文化导入在交互活动过程中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孤立地存在,对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恰当、得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就必须了解与其相关的文化知识,了解其语用习惯、风土人情、心理态度、知识背景和词语内涵。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但由于我们很难在真实的语境当中接触目的语,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必须注意在课堂中要把文化导入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

五、注重多媒体的运用

课堂交互通过现代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及其他教学辅助设施进行配合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资料丰富,图画文字声情并茂,语言表现具体形象,生动活泼,营造出传统英语课堂无法相比的语言环境。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学生从教师言语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进行语言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介绍相关的文化历史等背景知识进行训练,并在练习过程中进行小组表演、角色配对等活动,使学生成为语言的立体输入者,提高言语输入的可思考性和理解性。

总之,通过交互式英语教学如:对待学生、教师、教材与媒体的态度,组织小组活动方式、提供真实的语境、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等,来简述了交互理论对职业中专英语教学的一点启示。

参考文献:

1.齐伶俐.英语课堂应加强语言交互教学[]z.中国教育科学探究,2005,(3).

2.陈洁,张承平.交互式语言教学环境下的英语课堂分组讨论问题[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4,(2).

篇11

关键词:电视选秀;文化承载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114-01

我国电视选秀节目历经初期惊艳火爆后的短暂低迷,当下显现出繁荣景象,无论是节目内容、形式、运营,还是涵于其中的文化风格定位与传播,都所突破和创新。但文化承载同质化、文化承载庸俗化等现象依然存在。在以大众文化为背景的当下社会,电视选秀节目更应以优秀的文化承载带动节目的可持续发展,以实现其追求商业利益和传播正文化的双丰收。

一、文化承载简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业经历了从起步到腾飞的艰难历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媒介市场化的发展,电视呈现出政治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双重特征。而早期的教育功能主导也逐渐让步于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四大功能并存。其中这四大功能的核心要素即为电视节目的文化承载,以节目所承载的文化来实现认知、教育、审美和娱乐功效。当前我国选秀节目在主要发挥娱乐功效的基础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应和社会大众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诉求。电视选秀节目中的文化传播效应正是其文化承载力的体现。

二、文化承载现状

当前我国电视选秀节目集中代表了草根文化,电视不再是精英人士和专业演员的舞台,普通大众都可参与其中并有可能扬名天下,走上星光之途。这正是节目最为吸引人所在。文化承载于当下我国节目又不仅仅是草根文化,不同的选秀节目包括有交杂着大众文化、民族文化、精英文化和消费文化等内容。而优秀文化在契合民众精神需求的同时,恶俗文化也在侵蚀着社会受众的心灵。当前我国电视选秀节目在其文化承载上正是以双刃剑功效为表现的。我国目前电视选秀节目的文化承载问题不容忽视。

1、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我国电视选秀节目的一大特点就是同质化严重克隆泛滥,创新不足。前期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一般生长于中国大地,但夭折早逝的颇多。一个优秀的节目理应有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内涵,这正是节目的核心竞争力。节目文化的复制造成文化风格的缺失,文化风格的缺失造成节目发展的不可持续。马尔库塞说,同质化是人类失去审美能力后的一种相互模仿所造成的文化特征。同质化的节目弱化了节目本身的多样性,也磨平了受众的棱角,剥夺了其思考能力,最终将会是对娱乐节目和受众以及社会的多重戕害。

2、文化承载的庸俗化。庸俗化主要体现在过于浓重的商业化色彩、无底线的炒作、审丑化特征、猎奇窥视煽情的浅薄娱乐等。一些电视选秀节目放弃了教育功能,甚至连审美的标准都弱化了,把娱乐用放大镜彰显出来,突出和强调了是感官的刺激和享受,最终难逃低俗的厄运。各个电视台使出浑身解数,竭尽所能夺取有限的受众,煽情和恶意炒作是他们最常用的方法,最终将期节目的文化内涵消失殆尽,极尽无聊声色之娱。选这样的庸俗没有给大众以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抚慰,没有在大众心目中形成文化的烙印。

三、发展策略

真正优质的电视选秀节目应该拥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而不是单纯的猎奇、窥视、煽情等浅薄的声色之娱。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传媒一方面要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要维护本土文化的自主性,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电视选秀节目不应在“同质化”“低俗化”中夭折。也不应在所谓的“高雅化”的背后,是空洞的节目内容与曲高和寡的观众影响力。文化承载的正真善美,是电视选秀节目的持续发展的根本。

篇12

论文摘要:民间美术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简述了中国民间美术的种类、特征及其艺术价值,并提出了民间美术应融入到现代美术教育教育中,以及中国民间美术对当代美术教育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民间美术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之中。作为中国文化民族性最为传统与纯粹的载体,它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形式,而是一种浓缩历史的记忆、质朴的民族信仰及情感,与中国文化的血脉同根同源。

一、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

1.1 中国民间美术的种类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宗教美术而存在的,民间美术虽然来自民间,但却为其他美术提供了营养,成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从民间美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角度出发,即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的角度将民间美术大致归纳为八类:民间剪纸、民间木版年画、民间皮影、民间玩具、民间陶瓷、民间雕塑、民间印染、民间刺绣与织锦。民间美术是民间劳动人民群众创作的,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它主要通过物态形式直接反映生活,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体现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的实用目的。

1.2 中国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

1)象征与抽象概括的互动。所谓象征,是以感性事物本身所显现的形态、色彩或生态习性,联想到某种与感性事物相似或相近的抽象涵义,从而附加了许多人格化的意愿。 “以象寓意”、“以意构象”、“借物抒怀”,是民间美术造型中最常见的手法。 民间美术善于将自然中的事物与美好的愿望相结合,并赋予吉利喜庆、迎祥纳福的意义。

2)实用与审美的协调发展。民间美术不仅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同时也具有装饰生活、美化环境的审美性特点。 实用性是民间美术的最基本的特征、而审美是在实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反映着民间质朴的审美观念。 民间美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两者互为补充协调发展。

3)区域与原发工艺的创造。民间美术的区域特征与地理环境、自然生态密切联系,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劳动人民往往把自己的艺术创作看成是一个民族、一个村落、一个家庭的才智象征。它不仅反应了这个民族的生产和习俗,也反应了他们的美学观点。就是同一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各个区域的美学观点不同,作品也各异。

1.3 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

中国民间美术是民族美术中群众性最广泛、与社会生活关系最密切、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地域最广阔、民族地域特征最鲜明、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它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的长达七八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诸如那些神话传说的鹊桥相会、女娲补天、八仙过海等,还有民间故事武松打虎等题材,通过民间能工巧匠的制作设计,将劳动人民的爱憎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都融入到民间美术造型中,可见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既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又有深刻的审美寓意。

二、中国民间美术教育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2.1 培养学生民族的审美趣味和能力

中国民间美术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品质,比如对装饰性的重视,对圆融和谐的追求,以及在线条、造型、结构、色彩、材质等方面就明显地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美术。 此外,中国民间美术特别重视寓意和象征,如剪纸形象中的“喜鹊登梅”,外国人看到的只是喜鹊和梅花,但不知道这里的深层含义是象征吉祥。培养学生的民族的审美趣味尤为重要,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学会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正是在学习和理解民间美术的特殊审美趣味和品质以及对民间美术作品内涵理解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理解力与审美判断力才能得到逐步地提高,形成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 因此中国民间美术在当代美术教育中, 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不可或缺的内容。

2.2 培养学生基于民间美术素养的创新能力

每一代人的文化创造都以因教育为中介而不用从零开始,但传承文化的目的在于创造新的文化。 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创新能力,而创造能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 通过借鉴民间美术的方法,汲取民间美术中的优秀特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以此进行创新活动。 一切伟大的智慧,都来源于群众之中,民间美术既然是民众化的艺术,它里面所蕴含的智慧自然是最丰富的了。通过民间美术的欣赏,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感知力和科学态度,以及顽强的意志力和果敢的行为。尊重学生的创新激情和丰富的情感,鼓励学生锐意进取的冒险精神和批判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满怀热情的构建新思想、新观念,形成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审美教育的价值也恰恰在于此。美术发展史上的许多先驱无不是新思想重建的先行者,再才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推动知识经济和创意文化的发展,才能实现人的发展“和而不同”的最高境界。

2.3 培养学生基于民间美术素养的实践能力

民间美术融于当代美术教育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与培养创新精神相结合,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体验创新思维所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在具体探究中,寻找民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在跨学科的学习与探究中,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个人的创造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化。 “心灵”与“手”是密切联系着的,心灵推动手巧,手巧又促进心灵。民间美术融于当代美术教学活动中, 基本都需要一些工具和材料,学生必须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去体验民间美术的真正内涵。 其教学方法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学生手脑并用的操作性学习为主。 通过民间美术的教学与实践,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中国民间美术扩展了当代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美术体验,在其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接触到许多优秀的中国民间艺术作品,这是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民间美术融于当代美术教育是凝聚民族意识的粘合剂,对当代美术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13

(以下调查内容1――10,以简述的方式加以总结,括号内标注的为统计人数)

1. 举例说明美术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影响

提高审美的水平(11)/房屋装饰设计(7)/能更好地胜任未来工作(4)/应付幼师工作/让学习、工作更放松(丰富多彩)(2)/陶冶情操(5)/可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5)/手机个性主题/漫画/美术能开阔我们的想象力和智力(5),让我们知道更多的颜色/没有影响/生活、学习、工作到处离不开美术(4)/学会素描/了解美术/环境装饰/适用于各类工作/使我们可以变得更出色/提高修养/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2)/教育、认识、审美作用/可以让我们记录身边的美好事物,让我们对艺术有更高的追求(2)/教孩子手工、绘画/提高我们的动手动脑的能力(2)

学生对美术的应用功能认识参差不齐,但是都从自己认知的领域阐述了美术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影响。将之汇集起来,就是对美术功能较全面的认识。

结合家庭与课堂内外等空间,向学生渗透关于室内、外空间的布置与装饰技巧;结合班级的专业特点,点拨关于“名人格言”、“名人轶事”、“历史典故”、“班训文化”和墙壁、窗台、窗帘、室内管线、顶棚、门窗的合理装饰技巧,融入“题花”、“板报设计”、“美术字”等内容;通过名家作品赏析,提高学生们的鉴赏与审美能力;联系到各种商品的造型与色彩,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热门的产品设计等;结合幼儿园各个活动区的功能特点,引入幼儿园的环境与创设的相关内容,把当下的美术学习与将来的工作、工作环境紧密地联系起来,彰显未来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你手中有哪些美术资料?请列出书名,简述其内容

《素描》(3)/《简笔画》/《秘密花园》(3)/《魔法森林》/《速写》(2)/《敲门砖》/《绘画基础教程》/《15天学会速写-人物篇》/《从0开始学素描》(3)/《素描基础教程》/《儿童美术资料精粹(下)》/《美术名人大师集》/《人w比例及基本画法》/《儿童美术资料大全》/《花鸟》/没有资料(31)(简述内容略)

对于美术而言,多数学生都是旁观者,造型能力低下、形象储备匮乏是理所当然的。正常的美术工作者手中尚且储备大量的资料,随时选择、取用借鉴方能创作作品。更何况作为初学者的学生,储备一定数量、有用的美术资料书更是非常有必要的。调查发现,学生的有效资料并不多,有些趋于时尚,有些趋于专业。关于储备美术资料书,老师们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3.以前,你看过哪些、哪个级别的美术展览?写出展览的名称、展出地点和大概展出日期

文化宫展览(3)/山东省的美术大赛2014、10、1/“我本莲生”书画展/上海艺术设计双年展2014、5-6/校园美术展览(4)、素描展览2012、9/“名画展”博物馆2015、9/“国画展”某县艺术中心/没有看过美术展览(34)

多数学生没有看过任何形式的美术展览,说明我们的教育体系对美育还重视不够,尤其是乡镇和边远地区的教育问题最为显著。缺少艺术教育的环境与手段,骨子里缺少、甚至没有艺术审美积淀、没有要看展览的欲望和意识,形成了造型与审美能力滞后的局面。少数学生虽然看过一些美术方面的展览,但其中不乏有不带欣赏、艺术研究为目的的观看,观赏的质量有待于商榷,真正有目的的观赏一场艺术展览学生不会太多。

专任教师要审时度势地调整教学内容,形成高、中、低的梯度,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建立奖励机制,对每个学生都要进行纵向比较,发现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讲实例、看作品,创设 “艺术有用”、“艺术高尚”的氛围,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学习和成长;组织班级、学校的美术作品展览,鼓动全员参加,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定时校内、社会、网络上的展览信息,鼓励学生去观看、并予以指导。

4.是否认真衡量过自己的美术技能,打算把哪一项美术技能打造成自己的强项

美术强项:手工(8)/油画(2)/素描(21)/色彩(含水彩)(2)/简笔画(3)/国画(3)/尽量把每种技能都学到最好(4)/人物肖像画/

说明至少4的学生没有较成熟的心理、行动准备,对美术学习的结果认识不足,没有培养自己美术专项技能的意识。心理准备上的不成熟,会导致将来择业上岗的挫折或不利于幼教的实际工作。而96的学生,虽然有打造自己美术强项的想法,但是其中充斥着诸多的不实际因素。这不实际,首先是造型能力培养和自我提高上的不实际,如油画2人、素描21人、人物肖像画1人,占人数的53。这三种艺术形式,从艺者必须长时间、加大精力投入才有可能取得一定成绩,并非是想了就能实现的。其次是将来工作应用的不实际:在造型领域,这些画种属于非常专业的、较尖端画种;而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普遍应用的是能与孩子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相契合的涂涂画画与玩玩做做的美术游戏项目。相反,手工、简笔画、儿童水墨画、简单的色彩画,是比较符合幼儿园的工作实际的。因为这些艺术种类操作相对简单、材料易得、符合幼儿园大多数年龄班孩子接受水平。

优选精美的绘画和手工作品图片制作成PPT.演示文稿,在开学初的美术学科概要介绍中展示给学生们,引导他们在问卷中勾选出自己喜欢、想做的项目;在美术实训课堂教学中,老师努力寻找学生们的某个美术优势专项,以谈心、鼓励等形式促动其努力朝此项倾斜发展。

5.以前,你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校园艺术节”美术作品展吗?荣获哪些奖项

“艺术之星”第三名/“板报比赛”二等奖/学校的板报设计/剪纸、泥偶作品/参加、但未获奖(5)/没有(35)

目前,初、高中的艺术教育也大多流于形式,对美术的作用认识不足,学生的审美和造型能力相当匮乏、美术活动的参与意识不强。

指导班级内部的小型美术作品展,倡导“人人参与、件件争优”,将结果记入期末总评参考;组织平行班级的精优美术作业展,参与者和入选者均记入期末总评参考;利用如“校园艺术节”等时机,组织全校的美术、书法、摄影展,参与者和入选者均记入期末总评参考;与校学生会、团委联合组织美术社团、并定期展览作品,参与展出者均记入期末总评参考;

6.你认为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在哪些方面能应用到美术技能

教室(房间)布置(25)/壁画(4)/板报设计(6)/装饰、装修(5)/很多/剪纸、捏泥偶(3)/色彩和图案/剪纸、绘画/摆设、挂件制作(2)/公共空间(4)/孩子的作品/张贴画家资料及其作品/简笔画、水彩/有安全隐患方面的保护/儿童折纸、数学、语文/不知道(1)

调查表明,多数学生都能意识到幼儿园的环境布置离不开美术,知晓美术在幼儿园环境布置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学生们都有在幼儿园生活、游戏和学习的经历,对幼儿园的环境比较熟悉。

结合教育见、实习和开设“幼儿园环境与创设”课程,以幼儿园环境布置的实例,宣讲美术在幼儿园环境布置的重要作用;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加大与幼儿园环境布置有关的手工、装饰、综合材料制作和废品工等课程的内容含量与力度。营造出美术学习与将来幼儿园工作、环境创设息息相关的氛围,强化学生关于创造装饰美的意识。

7.举例说明,让你感动的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绘画、雕塑、建筑等)

《最后的晚餐》(3)/《蒙娜丽莎》(8)/“圣母殿彩塑”(2)\徐悲鸿的《马》(2)\埃菲尔铁塔(4)/《清明上河图》(7)/《向日葵》(4)/齐白石的《虾》(4)/《维纳斯》/“埃及金字塔”(2)/绘画/《大卫》/《星空》/《飞天》/巴黎圣母院/《八骏图》(2)/雕塑/故宫/比萨斜塔/没有、不知道、不清楚(15)

学生们了解的作品信息有限,说明他们的美术鉴赏知识储备严重不足。

将学生们的零星信息整合起来制成PPT投影,展演出来就有了一定的“全面性”;配合美术鉴赏课,定期在网络群里经典美术作品图片,供学生们欣赏,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丰富其美术方面的知识;在校内的校园文化建设上,适当加大世界美术优秀作品的容量,营造艺术感染的氛围。

8.本年度,你打算购买或借阅哪些美术类(如素描、色彩、图案、装饰画、手工等)书籍

装饰画(6)/手工(8)/《秘密花园》/素描(18)/色彩(10)/图案/有打算(2)/国画/剪纸图样的书/全买/《敲门砖》/学姐送了老多了/简笔画/没有(9)不一定

学生们手中缺少美术资料书,严重影响了他们借鉴、临摹和创造性发挥。

教师提供图书信息,组织学生硬性购买有用的美术资料书;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写、画查阅笔记,定期检查,作为期末总评的参考;网络搜索,写、画查阅笔记,定期检查,也作为期末总评的参考。

9.你知道多少画种

素描(19)/抽象画(4)/国画(山水、人物、花鸟)(13)/水彩(3)/水粉/油画(10)/装饰画(3)粘贴画/手工(2)/四种(5)、十种、五种(5)、三种(4)、十一种、十种/漆画(2)/水墨画(3)/色彩/意象/简笔画(2)/儿童创编画/彩绘/毕加索(2)/写像/写真/不知道(6)

学生们知道的画种信息很零散,而且有些称谓非常不规范,表明她们掌握的美术知识信息量非常有限。

将学生们的信息整合成PPT投影,播放并讲解美术知识,系统了解关于画种的规范分类方法;结合美术鉴赏课的相关内容,提供各类经典美术作品图片。在学生们欣赏的时候,既提高了她们的鉴赏水平、又丰富其美术方面的知识;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适当加大世界美术优秀作品的容量,注明作品的画种,在欣赏中让学生获得美术知识。

10.你期待的美术老师是什么样的

篇14

毋庸质疑,注重情境创设,适度使数学生活化,这对治疗过去教学过程中注重形式化引入,大量编制虚假引用试题对数学造成的硬伤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数学高度抽象的特征和课堂教学时间、场所、教具选用等有所限制之间的矛盾,以及教师对课程目标把握的缺失,使这一思想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效能的发挥总是不尽人意。所以,如何让数学教学适度生活化、情境化而又不失浓厚的数学味,给学生留下相对深刻的数学感悟,当是教师进行数学设计时必须思考和加以改进的问题。

一、 典型案例,简述

案例1:“台球桌上的角”,课堂上,老师简述台球游戏后画图。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图形探究,目的是给出互余互补的概念,揭示其性质。内容似乎很直观,课程进程却极为迟滞,在教师想方设法引导下,才能得出结论,这一环节足足用了三十多分钟,一节课仓促地结束,整体效果很不理想。课后反思,授课教师坦言课本中探究材料处理起来很棘手,其他教师对此也有同感。

案例2:“从不同角度看”,重点是主视图、左视图和府视图的画法。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完成课堂内各个画图任务,我课前准备了充足的教具,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大量观察、比较活动,学生间交流气氛非常活跃,课堂教学即时反馈效果很好,下课后我也很满意。但是学生以后测试中对画视图又出现不少缺漏,对此我感到很困惑。

案例3:人教版七年级下“平移”,重点观察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的关系,相对应的点之间有什么平移规律,我用一个三角板从一个位置平移到另一个位置,学生观察后知道两个三角板形状一样。为了让学生探究平移本质,我叫一学生当演示员,让他从黑板一边走到另一边,其余学生观察后并回答:这一学生的左眼、左耳在前后两个位置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是距离不一样,结论让我惊讶。

二、 基于对案例的反思和对教学设计的相关启示

1.合理把握教学情境的真实度

案例1中的教学内容对背景材料依赖性很强,如果离开对台球桌面上所发生相对全面感知,过早展现全部图形,自然就进入了传统数学教学方式的轨道,把台球桌搬进课堂,让学生亲临台球桌,显然不可行,但考虑这一背景对数学而言,应该关注球的入射和反弹。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多,选择一些代用品作为实验学具,来创设足以揭示问题数学内涵的课堂教学情境不是不可能,如用弹力球、乒乓球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反弹现象,通过分析后再让学生进行感悟和后续探究。事实证明,效果很好。

有鉴于此,教师应该运用自己学科上相对于学生而言的相对优势,高屋建瓴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充当好学生数学学习的导师。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不在求“真”,重在求“实”。求凸现数学本质之“实”,弃与数学无关之“真”。用恰当的方式展现情境,是使所创设的情境高效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

2.适度拓展情境创设的弹性空间

对于案例2中课题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情境设置和运用,引导学生了解感悟为什么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再通过实际观察思考和归纳,知道应该从哪些角度以至如何看得更全面、更清楚。至于画视图,则在于忠实记录看的的结果,这样,既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加深了理解,又让他们初步认识“空间图形”内容的学习重在观察和数学思考。忽视了这些必要的过程性设计,课堂教学效能的短暂也就成为必然的了。

事实上,新课程标准和课本给教师留有足够广阔的弹性处理空间。

3.突出情境创设的核心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