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生活的小知识范文

健康生活的小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生活的小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健康生活的小知识

篇1

关键词:高校 教职工 健康 生活方式 健身

一、引言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是现代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因素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最主要因素[2]。高校教职工由于特殊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身体运动的机会大大减少,在精神上也承受巨大的压力,造成了教职工的“健康问题”。教职工身体素质下降,患上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要解决健康问题就须从教职工的生活方式入手,使人们自愿采纳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终达到人人健康的目的。通过对教职工体检结果的统计分析,全面了解我院教职工身体健康状况及疾病分布情况,掌握教职工身体健康概况。通过对教职工的生活方式的调查,了解教职工生活方式的形式、特征和习惯,提出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是提高生活质量、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因素。把科学的体育锻炼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调节教职工生活中的心理和行为。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北方某高校在职教职工

2.2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全面了解有关生活方式的研究现状。设计教职工生活方式调查问卷。问卷涉及个人简介、生活习惯、健身情况、社会活动与卫生保健五个方面,包括 24个子问题。就问卷的整体内容及结构请专家进行判定,专家一致认为该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进行问卷效度检验,问卷具备研究调查的有效性;采用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问卷信度符合调查要求,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调查男教职工100人,女教职工120人。三十岁以下占19.66%、30—40岁人数占40.56%、40-50岁人数占31%、50岁以上人数占8.84%;行政干部占26.1%,职工18.88%,教师55.02%。

2.2.2 逻辑分析法。对问卷调查结果所得的数据运用逻辑学方法进行分析。

2.2.3 数理统计法。用统计学方法和对比分析法,所有数据均采用X2检验。

三、结果与分析

3.1 教职工体检结果分析

3.1.1教职工体检概况

两年的体检报告中,教职工所检项目未见异常者分别占占所检人数的26.7%和25.3%,这说明在生理上有1/4的教职工属健康状态,而3/4的教职工是“带病”工作。常见病检出率较高项目依次是:高血压、高血脂、乳腺增生、脂肪肝和胆囊炎。列前五位的检出项目除高血压一项外,其余项目均检出率呈增长趋势,经卡方检验不同年度相同项目均有显著性差异。根据临床医学理论除高血压病具有遗传获得性外,高血脂、脂肪肝、胆囊炎和乳腺增生都是后天获得性疾病,且与饮食生活习惯和精神压力有极大关系。

3.1.2 检出率较高项目不同年龄性别的比较

高血压、高血脂和脂肪肝等潜在性疾病在50岁以前呈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同年度四个年龄段高血压、高血脂和脂肪肝在同年度同项目上均无显著性差异。高血压、高血脂和脂肪肝等“现代文明病”近2年来增长幅度较快,在4个年龄段中占相同检出项目近一半的机率,已成为影响我校中青年教职工身体健康水平的最大“隐患”。高检项目性别分布中,高血压、高血脂和脂肪肝分列前三位,且在不同年度上,男性和女性高血压项目无显著性差异(P﹥0.01)。同年度男女不同性别进行统计学检验,高血压、高血脂和脂肪肝均显示差异非常显著(P﹤0.01)。检出率较高项目的性别比较中男性三项平均检出率高于女性,“三高”疾病在男女性别分布中男性占绝大比例,反映出男性教职工饮食失衡或者说生活不规律且。

3.2 教职工生活方式调查分析

3.2.1 教职工对健康行为的认识不足

健康行为是个体为了预防疾病、保持自身健康所采取的积极行动。它包括改变危险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健康危险行为(如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以及无保护等),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定期体检等), 以及遵从医生指导等行为[4]。调查显示:教职工对健康的概念比较模糊。了解一点和不了解的占70.69%。这与教职工忙于工作,对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方面关注较少有关,平常认为没病就是健康。认识不足限制了教职工自我调节能力及行为方式。对自己的身体反应和情感体验没有正确的认知会影响教职工良好习惯的形成。当感觉到身体有不适反应时,25.7%的教职工选择立即去看医生、50.2%的教职工选择自我调整,盲目的调整往往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而自行处理和不必太在意的分别占调查人数的12.85%和11.20%。

3.2.2 教职工饮食习惯调查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富贵病也开始缠身。许多人辛苦了半辈子到了享清福的时候,却又患上诸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之类的疾患。这种结果与平时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调查显示:24.90%的教职工饮食均衡,保持吃早餐的习惯。饮食习惯方面,38.15%的教职工都不注意营养素的摄取,顺其自然,认为只要吃饱了就行,喜欢吃什么就买什么。只有不到24.9%的家庭注意一些膳食搭配。我校教职工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饮食习俗。地域性的膳食习惯带来的营养不均衡,损害了教职工的健康。因此,养成一个自律、养生、保健的生活习惯,可以延缓衰老,让生活更健康。

3.2.3 教职工作息规律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作息时间表没有多大的问题,特别是对于现在很多白领或高校知识分子来说,很多时间都是规定好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想熬夜就熬夜这种任意更改生物钟的行为,这种行为将给身体留下莫名其妙的疾病。调查表明:教职工作息时间科学较合理,75.90%的教职工睡眠时间能够保持在6—8小时。且6-7点起床的教职工分别占调查人数的39.76%。67.07%的教职工偶尔熬夜,引起的疲劳很快可以调整恢复。经常感到疲惫的教职工占10.44%。长时间比较疲劳,但经调整恢复的占21.29%。睡眠时间和长短是因人而异的,并无法制定一个绝对时间,但对于大多数平常人而言,每天要睡足8小时才能保证健康。睡好睡足了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保证头脑清晰和良好记忆力、敏捷度,从而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同时良好的睡眠还能驱除疾病和延年益寿。

3.2.4 教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现状

高校具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能满足教职工各种健身的需要。但调查结果显示:学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教职工仅占调查人数的16.87%,通过实地考察,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教职工更是及少数,往往只有在全校性的运动会上,有些教职工才能去一次运动场;而经常加体育锻炼且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在一小时以上的教职工,占调查人数的33.03%。由此推断,我校教职工体育人口的比例不到全校教职工人数的10%。调查显示:教职工不参加体育锻炼因素主要是没时间,占调查人数的 45.9%,没有适合的项目和没兴趣分别占 10.63%和 14.49%;时间与一定的健身场所不足是影响教职工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因此,学校为了改善教职工的健康水平,使不同性别人群参与体育锻炼,一定要根据教职工的需求倾向,创设多渠道的健身路径。

3.2.5 生活烦恼与生活压力。

生活压力是影响城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最主要因素(Beta=0.265,P

3.2.6 教职工休闲方式

闲暇时间是劳动和休息之外,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人们可以利用这一段时间进行精神产品的创造和人智力的进步,是实现人们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余暇时间的休闲方式是教职工课余或周末的生活习惯和活动内容的选择性内容。从调查得知教职工的休闲方式存在一些问题。教职工余暇时间的选择中,看电视排第一位,占调查人数的37.75%。看书或上网占调查人数的32.93%。排第三位的是与朋友聚会,占25.7%,参与文体活动的占13.25%,排列第四。可以看出体育活动在余暇时间所占的比例有较大的提高空间,教职工完全有时间参与健身运动。健身运动虽然占去一定的时间,但换来的却是高效率的学习与工作,及终身享用的健康身体。体育健身活动不仅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还能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使教职工建立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而看电视,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不能等于健康的休息。

四、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结果显示两年度检测结果均显示有近四分之三的教职工属带“病”工作状态。高血压、高血脂和脂肪肝三项男性检出率是女性的3倍。高血脂、乳腺增生、脂肪肝、高血压和胆囊炎。检出项目在51岁以前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呈增长趋势。 “文明病”成为影响中青年教职工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4.2.2 教职工的健康水平与教职工饮食习惯、作息方式、休闲时间的利用、不参与体育锻炼的生活方式有一定关系。

4.3.3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教职工较少。经常加体育锻炼,并且给自己制定了锻炼计划的教职工占12.04。而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在一小时以上的占33.03%。

4.2 建议

4.2.1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树立科学而规律的生活方式。科学膳食,降低“文明病”的患病率。

4.2.2 加强教职工健身和健康意识的教育,以促进他们体育健身理念的形成并尽快转变为实践行动,科学合理的身体练习,有助于气血通畅,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新陈代谢。

4.2.3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工会、体育部等部门建立相应的专门机构,为教职工提供健康与健身咨询。

4.2.4 组织各类文体竞赛活动。组织教职工开展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吸引教职工参与体育活动。加大对体育健身生活环境的投入和改善扩展教职工体育健身生活的时空范围。

参考文献:

[1].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3):6-8.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困惑;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5-002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5.010

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的心理困惑也呈现明显的变化,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大学生正处于从青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无论是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环境和成长环境变化的角度,这些因素都将对个体心理带来一定的干扰和困惑。

一、研究背景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并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显然,心理健康不是指对任何事物都能愉快地接受,而是指在对待环境和问题的反应上,能更多地表现出积极的适应倾向。在此参考标准下,不少针对大学生心理困惑的相关研究也比较丰富,聂舒(2015年)结合已有文献,对心理困惑进行了描述性定义:心理困惑是指人在情感、智能、决策、个人发展和意志力等方面受到阻碍,以至于无法正常正确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表现为心理感受痛苦、学习动力缺失、人际关系不适、情绪低落、自卑与自负、行为退缩、恐惧失败和轻微的躯体症状。并综合已有的专家和学者的相关研究,提炼出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的三大类,分别是个体方面、社会环境方面、生活和学习方面。孙凤梅(2006年)在浅析大学生心理困惑的成因及解决对策中指出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性问题、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和大学生生活适应问题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当前,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文献较为丰富,但通过中国知网检索,近10年(2007—2016年)对“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的心理”研究关注度在2011年环比增长率达到高峰,之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大一学生的心理困惑是处于变化和发展状态的,从个体身心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等角度来看,对大一学生的心理困惑的关注是必要的,对其关注和研究,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策略,将对其今后的身心发展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

本研究中的心理困惑界定为因个体受到自身发展和周围环境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个体心理出现疑惑、不解、有压力、感到困难的心理状态。本研究选取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深入地了解和探析他们当前的心理困惑,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随机选取南京某职业技术学院2016级大一学生中58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85份,回收有效问卷562份,有效率为96%。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当前,你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满意吗?”“当前是否存在心理困惑?”“如果当前存在心理困惑,请具体说明”等。访谈采取随机调查,共72人次,访谈地点设置在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工作室。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选取调查时间为大一下学期,被试人员通过大学第一学期的适应,很大程度上会降低研究中因环境陌生等外因的影响,尽可能回归被试个体心理发展层面的因素。本研究问卷调查部分由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指导被试人员统一作答。经过对问卷内容的统计和分析,结合实地访谈,进行信息的归纳和整理,进而形成研究结论。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针对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心理困惑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对回答内容进行整理,按照心理困惑内容出现频率的高低进行归纳,研究结果表明:98.9%的学生在“当前是否存在心理困惑”方面作出肯定回答;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心理困惑按回答内容频率出现的高低,来源依次为:专业学习、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心理适应、消极情绪、自我意识。

(一)专业学习

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心理困惑来源的第一大因素就是专业学习。具体表现为学习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如: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差;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学习效率较低、学习压力大;对专业学习缺乏认同;考试焦虑;学习上缺乏动力和目标;纠结是否需要转本;对专科学历的担心等。

(二)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心理困惑的第二大因素。主要涉及宿舍人际交往、恋爱关系和家庭关系。例如,“宿舍矛盾让自己很烦躁,不知道如何应对。”“很在意宿舍的人际关系,和个别不容易相处的人每天在一起,感觉很郁闷。”“对恋爱充满好奇,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场美好的恋爱。”“和父母亲的关系一直很困扰”“家庭不是很和睦”等。

(三)职业生涯规划

本研究的这一部分主要涉及在调查中比较集中出现大一学生开始对其一生的理念、工作、生活、家庭及社会等目标所要设定的计划进行思考和探索,更多会出现迷茫的心理困惑。例如,“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度过大学生活”“如何制订职业规划和目标”“将来毕业后能做什么,现在感到很迷茫”等。

(四)心理适应

该部分主要表现为大一学生进入大学的环境之后,面临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出现的内心困惑的状态。例如,“住集体宿舍不太适应”“暂时还不能适应自主学习的方式”“想家”等。

(五)消极情绪

该部分的调查表明,大一学生因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而出现不同层面的消极情绪。例如,自卑、抑郁、焦虑、愤怒、纠结等。

(六)自我意识

个体开始对自我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了解。在此过程中,会出现是否能够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而产生的心理困惑。例如自我评价水平较低,对自己的外表不满意,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缺乏正确了解和评价。

四、讨论

(一)关注和重视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的心理困惑

本研究发现,绝大部分的大一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及时有效地帮助和疏导他们的心理困惑对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极负盛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rikErikson)强调人的理性和适应。他所提出的心理社会阶段理论对我们当下的研究再次提供了指导意义,大一学生正经历从青少年向青年期的发展过渡,从心理发展角度来说也是向成熟迈进的过程,自我意识的逐步建立和亲密关系的建立是人生发展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和重视是非常必要的。

(二)提高个体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经历着学习和生活上的转变,不少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造成“迷茫与压力”共存的心理状态。学校可以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对大一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尽快了解专业的学习内容和就业方向为学生提供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机会,科学指导学生做好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同时,大一新生要积极踊跃地参加社团活动,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人际沟通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和塑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一学生心理成长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的心理困惑与其他年级学生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心理辅导方式,广泛性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大一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心理知识专题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帮助学生从心理层面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四)研究的展望

本研究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大一学生进行,研究内容相对比较宽泛,今后还可以在学生的性别、生源、专业等不同的维度上进行更好的研究,也可以对大一学生与其他年级学生的心理困惑进行更加深入的比较研究。

五、结论

高职院校大一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应共同关注和重视。专业学习、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心理适应、消极情绪、自我意识构成了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心理困惑的六大主要来源。

参考文献: 

[1] 蓝冬玉.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