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家校沟通的价值,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历来与司法密切相关。所谓民生司法,就是要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司法工作的根本宗旨,在各项审判、执行活动中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也深刻蕴涵了民生司法和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人民法院开展“民生司法”活动,就是要广泛实行各种亲民便民利民的措施,要妥善处理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纠纷。而有效的沟通是法官开启人民群众心灵的桥梁,下面笔者就从平常工作中容易忽视的细节——沟通入手,与大家一同探讨有效沟通在民生司法中的法律价值,毕竟“细节决定成败”。
一、沟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双向沟通是一种信息双向甚至多向的交流,是参与者尽己所能期望信息被正确理解,同时对方的信息能被准确把握的过程。沟通广泛存在于社会各领域,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更有交流的意义。人民法官是诊治社会疾病的心理医生,是矛盾纠纷尖刀上的舞者,对沟通技巧的掌握相对而言要比其他职业更为严格。
双向沟通的定义意味着信息的发讯者与收讯者之间要有反馈的过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此之前,笔者设计了《法官与诉讼参加人沟通技巧与影响力问卷调查》,全州八个县(市)法院共有__名法官参与填写。从调查情况看,3%的法官认为和诉讼参加人之间不需要双向沟通,说明了仍然有部分法官没有意识到法官与当事人、人之间需要沟通,更没有意识到双向沟通的重要性;28%的法官把双向沟通片面地理解为单向沟通,即“让他人来认同我们的想法和目的,希望别人照我们的想法去做”,说明了少部分法官在内心深处会把自己的想法与建议强加给诉讼参加人,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答案,没有与诉讼参加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更没有注重沟通的技巧;31%的法官认为不存在沟通障碍。其实中、基层法院每天都要面对来自不同层面、不同背景的老百姓,沟通障碍时时处处都有可能发生,是客观存在的,不以法官的意志为转移。比如,法庭准备阶段,程序上必须要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经常有当事人不知道什么是“回避”?必须要法官释明才能听懂,这就是因文化程度和法律专业术语的原因引起的沟通障碍。
民生司法要求法官要“贴近群众为民司法”,还得从细节处入手,加强法官与诉讼参加人沟通交流。中医上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想必也是这个道理。
二、有效沟通在民生司法中的法律价值
(一)《宪法》原则“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要求法官与诉讼参加人之间要平等沟通
审判艺术的学问不仅在法学中,更在法学外。一个人在诉讼中不仅在乎诉讼结果的公平,更在乎在诉讼中应有的人的尊严感是否得到满足,所以法官与诉讼参加人之间要进行平等沟通。三年前云南省澄江县法院曾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法官铐律师事件”,归根结底还是沟通出了问题。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法官会将冷酷的法律赋予温暖的元素,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律对生命、人格、尊严、情感的尊重,真正使法律结果得以理解和自觉执行。
(二)“司法和谐”呼唤法官与诉讼参加人之间要用“心”沟通
《礼记》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只有用心沟通才会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一个理解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都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心理互动。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也经常通过说理和疏导打开当事人的“心结”,最终案结事了。把群众的诉求、群众的企盼、群众的纷争落实好、排解好,就创造了一个稳固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好,一个和谐幸福的社会大环境也就形成了。
(三)“阳光司法工程”活动的开展要求法官提升沟通技巧
开展“阳光司法工程”活动,也是民生司法的具体表现。不仅让巡回审理案件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厂矿,而且让广大群众旁听庭审,提高审判活动的透明度,才能让公众因贴近司法而了解司法,因参与司法而认同司法。所以在“阳光司法工程”活动中法官要用群众信服的方法去办案,要加强沟通技巧的应用。如果说“阳光司法工程”是在制度层面画了一条龙,那么良好的沟通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在民生司法工作中完善有效沟通的建议
(一)在思想上强化双向沟通意识,强化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同等重要的理念
由于文化、年龄、学历、环境、语言、行为等差异,法官与诉讼参加人之间经常出现沟通障碍。双向沟通能使法官在情感上融入人民群众,能建立起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这是民生司法的基石。此外,现实中当事人会根据肢体语言揣摩法官的真实意图。《问卷调查》其中一项是“肢体语言和语音、语调、语气是否重要?”100%的法官都认为重要,只是重要的程度就众说纷纭了。笔者认为,法官的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同等重要,例如宋鱼水平稳和善的语气、专注的眼神、安静的聆听,这些肢体语言都能打动人心,拉近距离;陈燕萍的眼泪和一声“宝宝”,引出小敏呼喊她妈妈;尚秀云会称呼少年犯小名,会拉住当事人的手说话。所以好的肢体语言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善于倾听,勤于换位思考
曾经有一个心理学的题目,就是让法官往满满的杯子里倒水,结果无法将水倒进去。以此启迪法官:当事人来到法院时,心里已经装满了不平、委屈,甚至是愤怒,此时对他们讲什么可能都听不进去,解决的办法就是将水倒出后再重新加水,而法官学会倾听就是让当事人向外“倒水”,等倒得差不多了,法官说话当事人才能融会贯通。其实法官的倾听绝非易事,在倾听中,法官要有耐性,有耐性才能让当事人倾吐心声、尽抒胸臆;法官要将心比心,才能设身处地了解当事人的苦楚;法官要做一些建议性的沟通,方可真正解开纠纷的“死结”。同时,法官要勤于换位思考,体恤群众的难处,在司法服务中尽量便利群众,如实行人性化的立案服务,在立案大厅为群众摆放饮用水
、桌椅、纸笔、诉讼须知等物品和材料,实行立案审查、收费、排期开庭的“一站式”服务;为生活困难的群众缓、减、免交诉讼费;到残疾人家中去开庭;在农村群众的赶集日集中审理同一地区的案件等。
(三)用群众的语言解决群众纠纷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强调,“法官要学习群众语言,要把法律语言转换成符合法律精神的群众语言,使群众听得清、听得懂、听得明”。比如我们文山州有一个土语“婆娘”,本意是老婆,就曾有法院实习生理解为婆婆和娘两个人。试想如果法官和当事人之间连对方的话都听不懂,难以想象还能有效沟通?所以对于法官而言,特别是许多初任法官,到基层和实践中去学习群众语言,讲出来的话才能通俗易懂,特别是更多地培养少数民族法官在民族地区用少数民族语言审理和调解,那么当地群众更觉得亲近。此外,在沟通中要尽量少用法言法语,既使判决书中会涉及如善意第三人、法条竞合等诸多法律术语,我们也必须向当事人充分释明,对于文化水平低的群众而言,判决书就像听“天书”。法官不能让当事人揣着一本糊涂账走出法院大门,那么当他们再次回来时,很有可能是无休止的上访申诉了。
(四)培养有效沟通的技巧
利用网络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的可能性
借助网络,可以整合资源,为学校、家长和教师共同育人提供平台,拉近了家庭与学校的距离,真正实现“经常协调、快速反馈,及时矫正”,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就得以解决,为学生成长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新的社会支持系统。
利用网络家校互动平台构建中学生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既有其现实的要求,又有理论上实现的可能,即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学校与家庭间架起有效沟通的桥梁,建立主动交往、反馈信息、优势互补的家校同步育人平台,让心理教育变得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构建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右图表示这个支持系统的结构,双箭头表示互动。
该系统有三方面功能。互动: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交流。:教师向学生或家长传达心理教育知识、理念以及学生个性化的心理教育指导等信息。服务:学生获取社会支持,家长接受家庭心理教育指导,教师接受新的资讯。
利用网络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的具体实施
深圳市笋岗中学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彩虹家校”、“初一年级网站”、“13班天空”等家校互动网,将帮助学生获得所需的支持资源,作为利用网络家校互动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的根本出发点。结合实际,利用网络通讯技术,将原有单向的社会支持转变为具有网络结构的社会支持。
1.完善家校平台――辅助心理教育
近年来,笋岗中学不断完善家校互动网的建设。笋岗中学建设的这个平台之上的家校互动活动,涉及心理教育的各个层面。例如,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两处的信息采集和分析;探讨协调心理教育中的学校角色和家庭角色;探讨中学生的心理自助和伙伴互助作用;发出心理问题特别预警;家庭心理教育的范式与事例;进行家庭心理教育指导等。
2.基于网络平台――展开心理培训
利用平台通知培训时间,提供培训材料,包括视频材料。培训内容丰富,如对中学生易发生的心理问题及常用的疏导方法进行培训;培训学生沟通的特殊技巧,从容面对挫折,基本的心理平衡与自我情绪调整的方法;向家长介绍学校心理教育的有关情况,提高他们对心理教育的认识… …
3.网络咨询室――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设立网络心理咨询室,内设家长区和学生区。例如,以学生心理个案介入为主线,围绕解决学生的成长困惑以及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开展工作,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以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挑战;学习团队合作及与人相处的技巧等。
4.网络亲子活动――家庭教育“调和剂”
引导家长热心参与孩子的活动,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平等地看待,给予应有的尊重和理解,适当降低期望值,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关怀和帮助,创造良好的个性成长氛围。
5.学生成长记录――评估系统成效
学生定期或不定期用成长记录的形式记录自己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匿名的方式到家校互动网,以便家长和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是否完善及其利用的成效。评估并及时通过网络互动调整社会支持系统的运作,以期通过此系统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或纠正一般偏差行为。
网络互动构建“三赢”的社会支持系统
1.学生在系统中的收获
网络互动平台给学生创建了一个宽松、自由、平等的表达氛围,提供了同伴比较以及被接纳、认同的机会,减弱了不确定性、困惑和不安全感的同时,也利于他们在遭遇困境时,及时获得同伴、家长和教师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社会支持。利用网络资源,学生获得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为顺利度过青春期奠定深厚的知识基础。
2.教师在系统中的收获
网络家校互动,便于教师收集有关学生受到社会支持的个案,利用个案进行理论研究,全面深入地学习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咨询心理学等相关知识,运用科学理论梳理情绪情感,调适心理状态;利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针对家长、学生、教师的身心特点,落实心理干预措施;教师及时针对情况实施个性化心理辅导,并能全程跟踪变化。正是这种及时、有效的网络频繁互动,使教师的工作得到家长和学生的理解、认可,在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的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摘 要
教师与家长初次接触时,不可避免地会有生疏感,那么教师应主动担负起建立彼此相互信任的责任,主动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情况,幼儿在幼儿园各个方面的表现,诸如幼儿的健康、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以及幼儿园最近开展的活动及要求,包括教师为解决幼儿的问题而采取的一些措施等,都要告诉家长, ?教师掌握了丰富、先进的家庭教育的理念,会更好地向家长汇报分析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即时发展情况与不足,有效地回答家长对孩子问题的咨询,可以有针对性地宣传一些科学育儿的知识、方法,有的放矢地为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疑惑,进行分析指点,出谋划策,提出建议,帮助家长解决具体困难,从而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也提高了家长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从而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理解教师的意图和方法,赢得家长的信任,配合教师的工作,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教师 家长 沟通桥梁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原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认为的有效地教育,不仅仅是家长或是教师单方面的事情,而应该是家园共同努力的结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经常会存在着一些误解或者说是某些困惑。家长与教师之间往往不能透明地沟通,从而家园教育的不一致现象显得尤为明显。甚至有的家长还会因此而心生嫌隙,觉得老师偏心,或是老师有点高高在上,有的家长甚至还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背后诸多怨言。特别是幼儿园进入新课程的改革后,幼儿的学习活动基本都是渗透在游戏中,但游戏显性的“成绩“或是说效果不明显,因此,有些家长还对教师产生了“素质问题”的议论和抱怨。针对家园双方存在的种种的误解和困惑,我们该如何解决呢?
我们该如何去落实这样的家园共育目标呢?
一、“因人施教”,了解家长的类型
(一)包办代替型
此类家长往往对孩子有着过强的保护欲,从孩子离开他们的怀抱,踏入幼儿园的大门开始,他们的内心就充满了担心和焦虑,他们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不会与别的孩子相处;担心孩子不会自己吃饭;担心孩子不会自己穿脱衣服;担心孩子睡觉的时候被子没盖好;甚至担心老师会不会喜欢自己的孩子……所以,每天,他们都会不厌其烦地要求教师“老师,麻烦你多多关照一下我的孩子啊。”老师,我们在家都是喂饭的,吃饭的时候你多帮我喂几口吧!”“老师,起床的时候,你帮忙穿下衣服吧,我们家小宝什么都不会的哦!”
此类家长从来不提及让孩子学习生活方面的技能,而是一味得让老师代劳。因此,在他们庇护下的孩子往往自理能力特别差,自信心缺乏,不会与人主动交往,遇到事情依赖心理特别强,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面对此类家长,纯粹的说教是没用的。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去引导家长,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发现问题的所在。
1.利用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自己去发现孩子的“与众不同”,对问题的存在产生本质上的担忧,在家长产生这样的焦虑情绪后,教师适时地进行问题的沟通,家长往往比较能够正视和接受,他们在家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立、自理的能力,也会经常主动地和教师交流孩子的情况,这样,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开始慢慢体现。
2.与家长单独沟通,让家长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掌握的生活技能是什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为了能够让他们真正地接受我们“让孩子学着独立”的观点,我们必须在沟通前做好必要的“功课”。准备一些权威的学前教育文章,一些具体的案例,在和家长沟通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引用,让孩子从主观上认识到自己育儿方面的缺失,从而真正产生想要改变的想法。然后,在孩子有变化后,及时地进行再交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改变时正确的,从而坚持下去。
3.利用一日活动,耐心教授孩子生活方面的技能技巧,更多地提供给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从而帮助孩子逐步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愿意为自我服务,并联系家长一起给予必要的肯定。
(二)望子成龙型
此类家长往往对孩子有着特别高的期望。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众多孩子之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对孩子的要求也特别的严,急功近利。孩子一旦出现稍许的问题,他们就会表现得特别焦虑。每每这个时刻,教师总要花费很多的口舌去安抚他们的焦虑情绪。孰不知,面对我们家长“拔苗助长”“专制”的教育,我们的孩子更多的是无所适从,是变得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胆怯。他们开始不敢交往,不敢主动去表现,创造力也被生生地压制了。面对此类家长,我们又该这么做呢?
1.我们要选择时机多与家长单独沟通,让家长了解此年龄段孩子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讨论过分管制孩子会造成不良后果的严重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2.教师在幼儿入园、离园时主动与他交流幼儿在园情况,多报喜少报忧,最好长话短说。
3.舒缓幼儿情绪,鼓励其认真完成每件事,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可以了。
(三)漠视放任型
有些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理解过于狭隘,他们认为孩子还小,来幼儿园就是为了方便他们的工作,教师的任务也仅仅是带好孩子,不出什么安全事故。他们从来不会主动和教师沟通孩子的发展状况。教师主动与之交流的时候,他们也会敷衍了事。对于这样的家长,我们首先要了解家长不交流的真正原因:是工作忙?还是不知道该怎么配合老师?在了解了原因后,要积极地与家长个别沟通,教给家长配合的方法,向其说明配合后会产生的效果。对工作忙得家长,老师可以以书信的方式与之交流,帮助家长解决教育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班级博客、QQ群、家校通的方式向家长宣传幼儿园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来,取得好成绩后及时向家长汇报。
二、“自我提升”,提高教师威信
(一)掌握丰富的家庭育儿知识,有助于提高家长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
教师掌握了丰富、先进的家庭教育的理念,会更好地向家长汇报分析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即时发展情况与不足,有效地回答家长对孩子问题的咨询,可以有针对性地宣传一些科学育儿的知识、方法,有的放矢地为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疑惑,进行分析指点,出谋划策,提出建议,帮助家长解决具体困难,从而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也提高了家长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
(二)掌握丰富的家庭育儿知识,有助于取得家长的紧密合作。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许多人把幼儿看成是被动的受教育者,因此,家长也被看成是被动的。教师所采取的家访、开家长会等形式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去指示家长,要求家长该做什么,该如何配合幼儿园的教育,从而致使家长往往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育儿水平的普遍提高,教师一定要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去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多肯定家长好的教育方法,积极采纳家长的合理化建议。这样做不但帮助教师拓宽思路,而且还能调动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家长拥有参与幼儿教育的兴趣,使家长感到自己的价值被利用,产生成功感和自尊感,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使得幼儿园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密切家园关系。
三、“积极主动”,增强家长信任感
(一)主动介绍情况,搭建感情的桥梁。
教师与家长初次接触时,不可避免地会有生疏感,那么教师应主动担负起建立彼此相互信任的责任,主动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情况,幼儿在幼儿园各个方面的表现,诸如幼儿的健康、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以及幼儿园最近开展的活动及要求,包括教师为解决幼儿的问题而采取的一些措施等,都要告诉家长,从而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理解教师的意图和方法,赢得家长的信任,配合教师的工作,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二)主动消除顾虑,避免误会。
事实上很多家长是带着“顾虑”送孩子去幼儿园的,对教师心存很多“顾虑”,还有不少的家长怕得罪老师,有意见也不敢提,毕竟孩子还要老师继续教,如果老师要报复孩子,给孩子“小鞋穿”怎么办?等等。对此,教师要主动了解家长的顾虑,揣摩家长的心思,抓住需要沟通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方式,开诚布公地与家长交流看法,并以实际行动及时消除顾虑,取得家长的信任,让家长放心。幼儿出现意外情况时要主动及时告诉家长,便于弥补不足,千万不能心存侥幸。如果家长发现问题再来询问,教师会很被动,且易发生误会,家长反而会斤斤计较,孩子身上无小事。
(三)主动沟通情况,正确对待并非合理的意见。
不过,我们的家长也并非完全理想状态,偶尔会有个别家长对教师不够尊重,对幼儿园工作有偏见,不了解教师的苦衷,有些批评不够符合事实,甚至提出一些老师无法满足的自私无理的要求,对此,教师应该保持冷静的心态,换位思考,主动沟通情况,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坦诚交流看法,澄清事实,取得家长的理解。?
四、“感同身受”,给家长足够的尊重
(一)交谈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我们在和家长沟通的时候,态度要亲和、委婉,诸如“必须”“应该”等词语要尽可能少说,更不能用强硬的语气去责怪家长,不管是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还是需要家长帮助与我们保持一致的态度去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都要采用商量的口吻,征求家长的意见。
(二)避免笼统地评价幼儿
教师在家长面前评价幼儿时要采用日常使用的通俗语句,让家长听得懂。在介绍幼儿的发展状况时,避免过于笼统,要尽量具体一些。比如,不要光说某某幼儿的小肌肉发展水平低于正常标准,而要补充一些实例或换成容易理解的说法,如“他还要继续学习串珠子,用剪刀剪东西,我们正在教他”。
(三)任何一个家长都愿意听到自己孩子有进步的好消息
沟通能力是幼儿教师的一项基本功,然而,我们通常重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沟通,却忽视了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只要自己平时工作兢兢业业,对待孩子认真负责,即使不主动与幼儿家长沟通,也无愧于幼儿家长的一份重托。这种想法看似朴实、诚恳,却也存在不小的误区。
与家长沟通并不是简单地向家长汇报或者回答家长的问题,对于家长来说,沟通是与幼儿教师共同营造和谐教育氛围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沟通具有家园合作共育使孩子的成长优势最大化的重要意义;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沟通使自己的教育工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本学期笔者开始担任中班的班主任工作,发现班里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差别很大。有的家长还延续孩子在小班的状况,只关心孩子的生活,孩子在幼儿园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就行,不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有的家长则希望老师能多教点知识,不能再像小班那样“浪费”时间了。由于孩子上中班以后的身体发展规律和所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不同于小班的,家长对此未必完全清楚,笔者认为这时就有必要跟家长逐一进行沟通,而不是一味地限制或者拔高孩子的发展水平。与家长有效沟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鼓励亲子运动,促进幼儿体质的全面发展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生病就是健康,事实上,孩子不但要健康,还要强壮,成人有义务帮助孩子的各项体质发展指标达标甚至优秀。小班幼儿尚处于发展基本动作与活动能力的阶段,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及灵活性等方面还有待发展;中班是孩子锻炼和提高身体素质的关键期,而体能的发展依赖良好的运动习惯和运动方法。孩子每天在幼儿园有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在家里也要有适当的运动量,尤其是节假日,家长要带孩子散步、跑步、做运动游戏或亲子操等。但现实状况是,不少家长自己没有养成运动的习惯,又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包办代替,结果限制了孩子的体能发展。教师要经常给家长渗透运动锻炼的观念,并提供相应的家庭运动游戏,鼓励亲子运动,促进幼儿体能的增强。
2 尝试家务劳动,培养幼儿的爱心与动手能力
中班开始有值日生,以便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和关心他人、服务他人的意识,与此相对应,孩子在家里也应该做一些家务劳动,有的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适当的家务劳动可以帮助孩子走出自我的小圈子,丰富他的内涵与修养,让孩子变得有爱心、有胸怀,能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和幼儿园环境。教师还要提醒家长不要对孩子的家务劳动给予过多的物质奖励,因为家务劳动是家庭成员的义务,孩子应该是心甘情愿和不计报酬的,这样的家务劳动才能发挥对孩子全面发展的意义。所以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精神奖励,如表扬、拥抱、亲吻或者与孩子一起做游戏等。
3 支持同伴交往,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小班幼儿喜欢各玩各的,同伴之间缺乏真正的互动与交往;中班幼儿的交往需求则大大增强,但是他们的交往技巧还有待发展。他们经常发生冲突与矛盾,甚至大打出手,这时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法非常重要。有的家长看见孩子起了冲突就前去干预平息,有的护短的家长甚至会训斥其他孩子,这些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因为中等程度以下的冲突是孩子学习理解他人、锻炼人际交往技巧的机会。冲突使孩子感受到他人与自己不一样的的想法,为了达成共识,大家需要协商,而协商的技巧更需要在一次次的冲突中去揣摩。此外,孩子之间是完全平等的,不像在家里总有人让着自己,所以适度的冲突也有助于孩子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让他们逐步学习遵守人际交往的规则。
4 改善教养方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班幼儿不像小班刚人园时总是怯生生的,开始变得活泼大方起来,活动能力也大大增强,有的孩子则显得比较浮躁好动,对班级教师及其家长的教育能力提出很大的挑战。教师除了在幼儿园对这样的孩子加强正面教育以外,还要帮助家长改善教养方式,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4.1教师要善意地提醒家长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与工作节奏
激烈的竞争与工作压力容易使年轻的父母紧张、焦虑,不安,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频繁地表现出过激言行和不满情绪,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有的家长自身情绪发展不够成熟,平时比较情绪化、容易急躁,遇事缺少耐心与冷静,也给孩子树立了负面榜样。
4.2在教养方式上,教师提醒家长既不要过度放任也不要过度限制孩子
有的年轻父母比较崇尚自由教育,对孩子疏于管理,任其“自由”发展,导致孩子放纵、散漫、浮躁。有的父母则相反,对孩子严加管教、保护,过多限制孩子的自由活动,导致这些孩子在家长面前服服帖帖,一旦离开家长的视线,就像脱缰的野马,大肆发泄被禁锢的情绪,出现更多的浮躁行为。因此,家长对孩子要既不放纵也不压制,要为孩子营造收放有度的教养环境,以有效避免幼儿浮躁行为的发生。
5 利用亲子关系,锻炼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弱,是很多教师和家长遇到的难题。自我控制能力的强弱既与高级神经系统的发育水平有关,也与后天的教养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中班幼儿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相互转化能力普遍增强。而孩子间之所以出现自我控制能力的差异,与亲子关系类型有一定的关系,教师也需要对某些家长加强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水莲.相逢是首歌―做好家长工作的八个秘诀[J].早期教育,2011.1:28-29.
高等教育家校沟通机制党态性家校沟通与合作的作用与意义已得到教育界的公认,然而家长和教师并不是天然的合作者。家校合作是以家庭和学校为主的家庭、学校、社区、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沟通过程,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互相了解、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双方需要多向度、多渠道的交流和沟通。这一机制在中小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高等教育却比较弱化,因此,本文就高等教育家校沟通机制的建立进行了相关探讨。
一、建立高等教育家校沟通机制的必要性
1.部分大学生缺乏独立管理能力
高等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推进,在给学生更多自的同时,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自我管理能力是从小培养出来的一种能力,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前提下,大部分学生都是家中独子,宠爱的核心、管制的核心,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再加上大部分家庭的教育理念以考上大学为学习的终点,一旦进入大学学习,就如同圈养的羊出圈一样,获得了彻底的自由和放松,于是,呈现出来的现象便是,部分学生高考成绩尚属优秀,但升入大学后,开始慢慢从学业队伍中脱落,经常迟到、旷课、不交作业,最后导致了学籍处理、推迟毕业或无法毕业。这部分人群呈持续增加的态势。
2.部分大学生缺乏抗压能力
目前在校大学生平均年龄不足20岁左右,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均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和关键时期。虽然从年龄上说,已经成人,但不少学生,从小到大,第一次离家这么远去上大学,不会照顾自己,也不大会和别人沟通,更不用说具有团队精神。在学业上,高等教育开始注重学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开发能力,学习方式也和以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再加上城乡差别、贫富差别、攀比之风等各种压力,部分大学生开始困惑、失眠,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有些采取了自杀等极端的逃避方式,而家长往往是最后才知道,这都是没有及时沟通、疏导的缘故。
3.高等教育家校沟通极为不畅
有社会调查学者关于“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研究”表明,目前我们的家校沟通主要停留在学校向家长报告学生在校的不良表现,也就是说,家校沟通多是在学生表现不良时发生的,家长当然希望这样的沟通越少越好。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由于高等教育在许多家长眼里是终点教育,认为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往往忽视孩子在大学期间的教育与沟通。认为只要学校没有联系自己,那么孩子在大学肯定一切都好。且由于高等教育往往具备异地化特性,家长也无从亲往学校查看。
二、建立高等教育家校沟通机制的内涵
1.建立家校沟通的有效性
现有的高等教育基本都建立了辅导员制度,而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则主要是通过辅导员进行。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一旦发生了学业落后、留级、处分等一系列问题后,往往都是想法设法瞒天过海,不让家长知道,甚至不惜提供虚假家长代签字等等,这其实就是一种无效的家校沟通,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建立家长档案制入手,即,从新生入校初始,便要求提供家长信息,并及时致电与家长沟通,请求其在联系方式变更时及时通知学校,以方便学校及时将学生的各种情况向家长进行反馈。
2.建立家校沟通的常态性
家庭教育具有以下特点:家庭成员的接触方式是面对面进行的,成员之间互动的频率很高,而且主要是通过非正式的形式相互控制和影响,同时家庭成员彼此利益相关、目标一致,联系十分密切,另外家庭群体关系在时间上最为持久,父母通过情感方式对子女的影响在其效果上就显得异常有力。家庭教育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与优势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应该考虑如何调动家庭的力量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从而最终实现将青少年培养成为符合国家教育目标的人才。这就需要建立常态化的家校沟通,变“出现问题后的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事中阻止”,偶尔为之的沟通解决不了问题,只有进行常态化沟通,将家长纳入高等教育的教育者体系,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3.开发家校沟通的新渠道
几十年来,我们家校联系的主要方式限制在传统的家长会、家长培训班、通知书等形式上,而高等教育就更为局限,仅仅为通知书、电话沟通、通知家长来校等几种方式。而此类形式也主要停留在学校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情况这一层面上,家长一方很少有“进言”的机会。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建立如下几种方式:
首先,肯定评价,家校交流。给家长打对学生做出肯定性评价的电话,将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成果,如艺术课作品、环保活动作品等及时邮寄给家长,使家长积极了解孩子在每个阶段取得的进步,并予以激励。
其次,举办学校日,欢迎家长到学校参观、访问、座谈,了解学校教学计划,参与学生的在校学习。如为异地家长,无法前来的,可以将每次学校日的情况录像邮寄给家长,使家长对整个教学有比较直观的感受,进行参与进来。
再次,家长教育。许多家长认为高等教育家长没有参加的必要,对此,我们可以设立家长信息中心,给家长提供学校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资讯,并对家长参与的积极作用进行相关宣传,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引发家长的共鸣,并进而参与。
第四,家长网络论坛。给家长提供一个与学校、与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平台,并要求每个辅导员老师认真查看和回答,及时反馈学生的在校情况。
第五,参与决策,即请家长参与校务和教学监督。鼓励家长教师协会或其他家长团体的组成;鼓励并支持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如制定学校发展目标、开发或评价教育项目等,听取并采纳家长的意见。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齐心协力,互相配合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保证。高等教育家校沟通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和发挥作用,作为高等教育者,我们有必要建立相关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予以改善。
参考文献:
[1]李晓丽,王铁军.与学生家长沟通高校亟待加强的工作环节.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