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古代文学大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古代文学课程 人文素养 国学教育
在《现代学生的三个基本条件》一文中说:“中国社会是一个很老的社会,一切组织形式及风俗习惯大都陈旧不堪,违反现代精神而应当改良。这也是希望学生努力实行的。因为一般年纪大一点的旧人物,有时纵然看得出、想得到,而以濡染太久的缘故,很少能彻底改革。所以关于改良未来的社会一层,青年所负的责任也是很大的。”[1]可见,青年学生是未来改革社会的中坚力量。要使青年学生担负起社会责任,在大学阶段除了知识教育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大学阶段各门课程中,古代文学课程在学生健全人格养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古代文学课程应该教育学生树立以下几种人生理念。
一、教育学生养成强健的身体
大量调查报告显示,今日相当数量之青年学子不喜欢运动,大量时间在电脑上冲浪或者触摸手机屏幕,因此,部分青年学子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青年学子之身体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重要话题。“东亚病夫”是中华民族的一段痛史,国家之希望在于青年学子,所以,今日之大学生无论为自身计,还是为国家计,都应以养成强健之体魄为人生之头等大事。强健的身体就个体而言是其健全之人格、宽广之胸怀形成的基础,也是个体服务社会、贡献民族国家的前提,所以认为:“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今之学校中,盖咸知注视体育者,但国人之惰性甚深;致学生仍不得充量以提倡。”[2]从个体角度而言,认为只有身体健康的学生才能有健全的精神与思想,否则,个人的思想、理想则无从谈起。说:“先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思想和事业,这句话无论何人都是承认的;所以学生体力的增进实在是今日办教育的生死关键……所以往往有聪慧勤学的学生,只因体力衰弱的缘故,纵使不患肺病、神经衰弱病及其他癌疾而青年夭折,也要受精力不强、活动力减少的影响,不能出其所学贡献于社会,前途希望和幸福就从此断送,这是何等可悲痛的事!”[1]“今日的学生便是明日的社会中坚、国家柱石,这样病夫式或准病夫式的学生焉能担得起异日社会国家的重责!又焉能与外国赳赳武夫的学生争长比短……”[1]从整个社会角度而言,身体健康是个体献于国家社会的前提。个体的健康关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青年学子是民族未来之希望,健康之体质是他们能够担负社会责任之前提。要实现“中国梦”,青年学子的身体健康问题不可忽视。由此可见,今日之大学生若没有健全的身体则个人幸福、个人于国家之贡献无从谈起。
健康体质之养成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古代文学课教学中要以古代文学家之生命遭际为例教育学生,要让学生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健康体质之重要性。梁漱溟认为:“教育应当是着眼一个人的全生活而领教他走人生大路,于身体的活泼、心理的活泼两点,实为根本重要。”[3]认为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梁漱溟说:“知识技能是生活的工具,是死的;只有生命本身才是活的。必待活泼的生命去进术,而后知识技能才得有待活泼的生命去运用,而后其功用乃著。生命消沉无力,则知识技能一切谈不到;而果得生命活泼,亦自然知所进求运用,正自不难著其功。”[4]在身体与心理两个方面,身体方面尤为重要,没有身体健康则一切智力活动无从谈起。其次,古代文学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生命在于运动”的人生观念,让运动成为青年学子生命即日常生活之一部分。说:“体力的增进,并非一蹴而成。试观东、西洋学生,自小学以至大学,无一日不在锻炼陶冶之中。所以他们的青年,无不嗜好运动,兴趣盎然。一闻赛球,群起而趋。这种习惯的养成,良非易事。而健全国民的基础,乃以确立。”[1]良好民族性格的养成以国民健康的体质为前提,要让运动成为青年学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成为世界上优秀的民族,我们的国民才能成为有良好素养的国民。顾炎武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学业与运动应该并行不悖。再次,要形成健全的体魄,必须求生活有规律。古代文学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有规律生活的理念。钱穆回忆自己二十几岁时的读书情形说:“余体弱,自辛亥年起,几于每秋必病。一日,读日人一小书,论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当努力讲究日常卫生。余时适读陆放翁诗,至其晚年作品,心中大奋发。念不高寿,乃余此生一大耻辱,大惩罚。即痛于日常生活上求规律化,如静坐,如郊野散步等,皆一一规定。”[5]饮食有节,起居有时,力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追求日常生活的规律化,这样才能有健全的体魄。
二、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性修养
大学生的心性修养主要包括坚韧意志和勇气两方面:
首先,从古代有成就的文学家的经历中我们知道,古今能成大事者,必有过人之意志,士之读书治学亦然。王国维说:“要之,我国人废学之病实原于意志之薄弱。而意志薄弱之结果,于废学外,又生三种之疾病:说运动狂,说嗜欲狂,说自杀狂。”[1]钱穆回忆自己二十几岁时的读书情形说:“然其时余已严定规律,每日必读新书,必求能日知其所无。架上书尚多未读,心中欲读书更无尽。不欲为此一端自限,妨余前进之程,乃终未敢恣情于此,勒成一书。唯此《墨经解》与《读墨解》之两稿,则常存行箧中,至今未忍抛弃。偶一检阅,当时孤陋幼稚独学无友之艰苦情况,犹涌现心头。既以自惭,亦以自奋。余之终幸得免于孤陋幼稚之境者,纵不足以自满,亦可得以也。”[5]乾嘉学风成为历史绝响,近代以来民族整体学风浮躁,遂造成当代学术大师缺乏的现状,为复兴民族五千年的光辉文化,振兴国学,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只有养成青年学子之坚韧治学意志,振兴民族文化的梦想才有希望。
其次,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学生树立坚持真理的勇气。说:“科学之事,困难最多。如古来科学家,往往因实验科学致丧其性命……可见研究学问,亦非有勇敢性质不可;而勇敢性质,即叮于科学中养成之。大抵勇敢性有二:其发明新理之时,排去种种之困难阻碍;其二,既发明之后,敢于持论,不惧世俗之非笑。”[1]任何重大学术成就都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形成的,所以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青年学子养成战胜困难的勇气。同时,任何学术观点的坚持都要受到世俗社会的批评,青年学子要有勇于坚持真理、不畏世俗批评的勇气。
三、教育学生要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章太炎认为:“道德的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恨极也。”[6]梁漱溟认为:“民族精神是我们讲精神陶冶的核心。”[3]上述“道德”和“民族精神”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指传统文化精神而言。今日大学生之自我日常道德修养自不待言,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及其由此形成的整体民族道德风尚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应该成为古代文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首先,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学生树立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坚定信仰。梁漱溟说:“中国原来是需要宗教的;但为有了孔子就不需要它。好比太阳底下不用灯,有灯亦不亮一样。”[4]梁漱溟认为孔子创立的儒家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灯塔。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心灵与精神的灯塔,在社会物质文化极为发达的今天,古代文学教学要让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灯塔永远屹立于每位大学生心中。
其次,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危机感。在我国物质文化极为优越之今日,青年学子要力戒自满、骄傲之心,内心始终具有对民族文化之危机感,只有这样,民族文化的火种才能绵延不绝。说:“中国的文化在两千年前,便已发展到与现今中国文化程度距离不远。那里欧洲大陆还是蛮人横行的时代。至美洲尚草莽未辟,更不用说。然而今日又怎样呢?欧洲文化的灿烂,吾人既已瞠乎其后,而美洲则更迅速发展。美利坚合众国至今不过一百五十四年,其政治、经济的一切发展竟有‘后来居上’之势……就中国现时所处的可怜地位和可悲的命运而论,我们几乎可以说:凡是可摆脱这种地位、挽回这种命运的事情和责任,直接或间接都要落在学生的双肩上。”[1]时至今日,我们民族文化已走出了近代以来的窘迫处境,但是,自“五四”以来,西学东渐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民族文化之将来处境如何尚在不确定之中,所以,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青年学子心中有对民族文化之危机感,这样或许民族文化的振兴才有希望。
再次,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学生尊师。在大学校园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教师是青年学子的精神楷模,一个不尊重老师的人,我们希望他尊崇传统文化、报效国家恐怕是空想;相反,一个尊敬老师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上才有可能和同事友好相处,才有可能有责任性、善良心。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师的良好风尚,“一九二六年,康有为逝世,新会于法源寺设祭坛开吊,率门弟子致祭。自己披麻戴孝,有来会吊者,叩头还礼,有如孝子”[7]。钱穆回忆章太炎北京讲学的情景说:“太炎上讲台,旧门人在各大学任教者五六人随侍,骈立台侧。一人在旁做翻译,一人在后写黑板。太炎语音微,又皆土音,不能操国语。引经据典,以及人名地名书名,遇疑处,不[时]询之太炎,台上两人对语,或询台侧侍立者。有顷,始译始写。而听者肃然,不出杂声。此一场面亦所少见。翻译者似为钱玄同,写黑板者为刘半农。玄同在北方,早已改学今文家言,而对太炎首弟子礼犹谨如此。半农尽力提倡白话文,其居沪时,是否曾及大炎门,则不知。要之,在当时北平盛极风行之际,而此诸大师,犹亦拘守旧礼貌。”[5]可见,民国时期的大师无一不尊师,尊师是青年学子良好道德情操的基础,古代文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尊师的良好道德风尚。
四、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风
学风浮躁是影响当代学术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民国时期的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王国维说:“治新学者既若是矣,治旧学者又何如?十年以前,士大夫尚有闭户著书者,今虽不敢谓其绝无,然亦如凤毛麟角矣!夫今日欲求真悦学者,宁于旧学中求之。以研究新学者之真为学问欤?抑以学问为羔雁欤?吾人所不易知,不如深研见弃之旧学者,吾人能断其出于好学之真意故也。然今则何如?”[1]批评了当时浮躁而不求真的功利主义学术风气。王国维说:“然吾人亦非谓今之学者绝不悦学也,即有悦之者,亦无坚忍之志、永久之注意。若是者,其为口耳之学则可矣;若夫绵密之科学,深邃之哲学,伟大之文学,则固非此等学者所能有事也。”[1]批评了厌学而不乐学的学术风气。古代文学课教学要教育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发扬以下几种精神:
创新精神。王国维说:“日之暮也,人之心力已耗,行将就木,此时不适于为学,非与人闲话,则但可读杂记小说耳。人之老也,精力已耗,行将就木,此时亦不适于为学,非枯坐终日,亦但可读杂记小说耳。今奈何一国之学者而无朝气、无注意力也!其将就睡欤?抑将就木欤?”[1]学术进步的灵魂在于创新,如果做不到学术创新,那么学术研究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古代文学教学应教育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发扬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清代乾嘉学派在古代文学研究中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在学术研究中坚持科学精神。评乾嘉学者曰:“浅学的人只觉得汉学家斤斤的争辩一字两字的校勘,以为‘支离破碎’,毫无趣味。其实汉学家的工夫无论如何琐碎,却有一点不琐碎的元素,就是那一点科学的精神。”[8]周勋初评胡小石先生的学术成就时说:“总的说来,小石师具有深厚的小学根底,继承了清代朴学的成就,而又能用现代各种学问丰富和充实,并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整理和提高,不论是日常谈话或办事,都能显示其条理的明晰和见解的深入。而他又具有诗人的气质,一身兼文学与科学之长,因此他的讲学才能这么动人,治学才能这么精深。”[9]由此可见,要想在学术研究中成一家之言就必须发扬学术研究的科学精神。
思辨精神。认为清人治学的弊端在于“太注重功力而忽略理解,故只有经师而无思想家,以致在社会上几乎全不发生影响”。执指出:“两千年来的古学都犯了没有条理系统之病。”[10]当代学术系统完备、条理分明,但是现代学术的成果却不能超越前人,现代学术之弊端在于太有条例太有系统而缺乏思想。因此,古代文学课程要教育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做到逻辑与思想并重,这样才能在专业领域中成为大家。
知行合一的实证精神。梁启超说:“我国幅员广漠,种族复杂。数千年前之初民的社会组织,与现代号称最进步的组织同时并存,试到各省区的穷乡僻壤,更进一步入到苗子番子居住的地方,再拿二十四史里头蛮夷传所记的风俗来参证,我们可以看见现代社会学者许多想象的事项,或者证实,或者要加修正。”[1]任何理论都要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这样,理论才能产生实际价值。因此,古代文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实证精神。
五、教育学生要有宽广的文化胸怀
在文化多元化时代,大学生要正确对待世界各国文化遗产。说:“在野蛮时代,仅知爱自己及与已最接近者,如家庭之类。此外稍远者,辄生嫌忌之心,故食人之举,往往有焉。其后人智稍进,爱之范围渐扩,然犹不能举人我之见而悉除之。如今日欧洲大战,无论协约方面或德奥方面,均是己非人,互相仇视,欲求其爱之普及甚难。独至于学术方面则不然:一视同仁,无分畛域;平日虽属敌国,及至论学之时,苟所言中理,无有不降心相从者。可知学术之域内,其爱最溥。”[1]古代文学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在学术研究中不可有偏见,凡是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均须持虔诚之心。
关于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章太炎反对以西方文明为标榜,他说:“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运,所以自甘暴弃。”[11]“只佩服别国的学说,对着本国学说,不论精粗美恶,一概不采,这是一种偏心,用这种偏心去看问题,就会专去依傍他人,看不见自己学说的精思妙语……”[12]章太炎反对在学术研究中崇洋。同时,章太炎主张对外国的学说应该抱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态度,他说:“至于别国所有,中国所无的学说,在教育一边,本来应该取来补助,断不可学格致古微的口吻,说别国的好学说,中国古来都有现成的。要知道凡事不可弃己所长,也不可攘人之善。”[12]取别国学术之长,补本国学术之短,这才是学术研究的正确态度。梁漱溟认为:“以中国固有精神为主吸收西洋人的长处。”[13]这应该是我们对待中西文化的正确态度,古代文学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待西方文明的正确态度。
总之,国家之希望在于青年学子,今日之大学生无论为自身计,还是为国家计,都应以养成强健之体魄、高尚之情操、良好之心理、求是之学风、全面之知识为人生之头等大事。以上这些方面是当代大学生健全之人格、良好之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是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贡献民族国家的前提。因此,古代文学课在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学生上述良好品质为切入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邓九平.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上册[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7,4-5,5,5,32,2-3,5-6,31,31,31,22,3.
[2].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45.
[3]梁漱溟.梁漱溟教育论文集[M].上海:开明书店,1946:68,95.
[4]梁漱溟.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与教育论著选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35,73.
[5]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M].台北:联经出版社,1998:88,90,187.
[6]章太炎.章太炎选集注释本[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295.
[7]周传儒.史学大师梁启超与王国维[J].社会科学战线,1981(1).
[8].胡诗文集第二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01.
[9]周勋初.当代学术研究思辨[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28.
[10]国学季刊[J].1923(1):13.
[11]章太炎.演说录[J].民报,1906(6).
[12]章太炎.章太炎民主主义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20,20.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全新定义是:“健康,不止是身体上的良好,而且还包括精神的以及社会的安宁状态。”现代养生学颇为重视身心康健的全方位的修炼,强调养生需要以人为本,汲取多门科学精华,方可达到最佳效果。我国道家昆仑派武学,早在两千余年前,即以身心健康为修炼弘旨,熔铸诸多中华民族古朴而灿烂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养生学、古代文学、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军事学、美学、伦常学、生理学、仿生学、气功、书法、国画、古乐、京剧等之精髓,丰富与拓宽养生方法,完善和升华养生理论。
昆仑派武学作为中国古代养生学源头之一,其经典的养生哲学,为现代养生学奠定夯实了理论基础,其神秘的养生功法,为现代养生提供诸多极其珍贵的养生之术。昆仑派武学神奇与实用之处,即是通过徒手运动、修炼身心,可达到增强体质、养生益寿最佳效果,对诸多疾病预防和治疗及心理健康具有极为特殊而重要作用,可极大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昆仑武学功法结合古代导引、吐纳之术,运用中国古代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以意行气,可使身体气通血顺,开经通脉,改变筋骨与脏腑的素质,强健体魄,充实内力,增强免疫功能,具备祛病医伤、延年益寿效用,尤其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昆仑武学功法可优化人体生物场电磁流及微粒流,启动尚未被利用的中枢神经元(细胞),提高大脑输入、储存、处理和输出信息效率,开发潜能,提高智商。青少年学生练功后,可以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成绩;中老年人练功后,变得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处理各种信息能力大为提高。
昆仑派武学修炼方法讲究内外兼修,既注重筋骨锻炼,又强调心神意气结合,以其深厚的哲学底蕴,明显的健身效果,对现代人的心理健康、智慧开发具有极为特殊而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是最佳之养生方术,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国内外诸多热衷养生之士,竟对具有神奇养生功能的昆仑派武学所知甚微。
昆仑武学发源于昆仑山。昆仑山素有亚洲脊柱之称,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有着“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是道家朝圣和修炼的圣地。
民国年间中央技击学会藏版的《国术大全》一书开篇“技击之起源”即云:“我始祖黄帝自昆仑东下,其征讨之族。”可知昆仑派是武林五大宗派中历史最为悠久的。
《国术大全》 “拳术器械名录”第一个兵器就是昆仑派昆仑刀,足见昆仑武学在国术中的地位之显赫。
昆仑派又分无极、有极、太极、形意、八卦五门,其支系繁多,影响广远。昆仑武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以研求长生术与健身武功为本,少林、武当、峨眉、崆峒四大门派皆从昆仑派武功中吸取众多营养与精华。然因昆仑派在五大门派中最为保守,择徒严格,受师祖老子李耳“无为”思想影响,不许张狂,绝技深藏不露,留下史料记载甚少,许多技击名家与养生功法皆不见经传。如今只发现一部《中国武术大辞典》有关于昆仑派近代南拳旁支简单介绍外,诸多武学古籍与现代中国武术大全、百科全书、辞典皆无记载。昆仑派虽名声显赫,而传人稀少,故凸现神秘色彩。
在过去三年数学教育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强调的是对高等数学和一些初等数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对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掌握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能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得到不断完善、更新和发展,这样才能居高临下,透彻地理解教材,在教学上运用自如,作为将要肩负起教书育人这一神圣职责的我们来说这当然是必须的,却不是充分的。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除了精通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懂得教育理论,掌握教育方法以外,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面,有较好的沟通人际关系的能力,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一定的教学艺术。同时要求教师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具备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把自己已有的知识尽可能多的、高效的传授给学生。教师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纽带、运输通道。古代文学家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无论是传道、授业还是解惑,都要通过语言尤其是口头语言来完成,但是在这方面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应的课程。在中学实习的过程中,听老教师教导在文理课程上有偏科的学生常常会说,语文如果学不好,理解能力差,会对数学等理科学习造成影响。对学生是这样,对教师,其实也是这样,表达能力和方式有欠缺的话,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样一个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讲出来的效果可能完全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能完全不同。这种情况下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及整个教育质量的好坏。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 所以作为虽然一名理科学生,我认为我们师范专业的学生仍然有必要进行语文方面课程的学习,尤其是口语表达方面的能力训练,如何使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于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中对教学过程中表达方面的重要性也略有提及,但主要是一些较为理论和提纲性的内容,实践表达的训练很少,还远远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此外,虽然当今多媒体教学已相当发达,但最常用、最方便的教学媒体仍然是黑板和粉笔,板书字迹工整甚至美观与否也都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好的板书被学生抄作笔记后,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忆起课堂内容;而字迹潦草、难认、不规范的板书让学生作笔记时无所适从,无法达到板书的效果。教师的板书是否严谨、规范,能给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板书中不规范的汉字、标点及格式,常会被学生模仿进了作业本甚至是考卷中。所以在我们学习作为教师各方面的技能的现阶段希望能开设一些书法、粉笔字方面的相应课程或多开展一些此类活动,培养作为教师应有的基本技能。
另外,一个多月前,我上了讲台上了第一堂课,课程进行到半个小时以后,我开始感觉到喉咙干涩,疼痛,当时最担心的莫过于怕自己坚持不了这一节课,好在并没有这样,只是喉咙哑了几天。后来我发现许多中学老师都有慢性的咽喉炎。而我周围,我的带教老师,自从走上教师岗位几年来一直都声带过渡疲劳,声音嘶哑;办公室里另一位新来的处于见习期的新老师也在只上了不到一个月的课时失声。咽喉炎已经成为许多来教师的职业病。所以我想师范专业的课程中能不能给予我们一些如何发声,如何保护自己的指导,以便我们在走上三尺讲台后能更好的完成工作。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还必须“育人”。因此,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必须是全面的。教师为了获得向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手段和才能,就应该在通晓一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拥有比较广泛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即使是数学教师除了数学专业知识和相关理科知识外,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人文历史方面的知识。理论的说服力需要有丰富生动的知识来体现,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背景,才能在教学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去启发学生和论证问题以广博的知识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增强自己的教学魅力。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所以学校能不能给师范生多安排一些选修科学,人文课程的机会,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优化知识结构。
算是我在实习过程的一些所见所想,有些是从我的不足之处引发的一些思考,在论文中讨论,自己觉得有班门弄斧的嫌疑,确是我的真实想法。也在这次实习中学到许多东西,希望将来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编辑推荐:
小编推荐:标准实习报告格式
暑假实习报告
实习证明大全
中国园林具有景观的独特魅力
世界园林景观基本上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类,即西方园林和东方园林。
西方园林是以欧洲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式,以中轴线所牵引的几何形图案构成一种和谐美为其独特的风格特色,整齐、规则、对称均衡,各类植物布置也都表现出其规划式的造型原则。
西方园林把美学建立在“维理”的基础上,并左右着其它艺术表现形式。
东方园林则是以自然山水为其表现形式,更显厚重,浑然一体。景观特色表现为不对称均衡,以曲线或自然基线作为结构各景观组的自然式山水园林,更具和谐之美。由于各种构思受到历史、文化、地域、民族、宗教、哲学和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以致出现了不同年代时期的园林景观文化分布和典型的地域特色。
东方园林源出于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和光辉灿烂的哲学思想,具有特殊的伦理价值观及艺术审美观。儒家朱熹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人也;即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崇尚的是“天人和一”观,把美学建立在“意境”的基础上,并借助于文学,绘画和建筑诸艺术于一体,这是世界各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1、“意境”――中国园林景观的内涵。“意境”是中国传统园林风格的核心。
所谓“意境”,意是寄情,境是借物,景情交融而产生意境。
古人说:“情与景遇,则情愈深,景与情会,则景常新。”所以“意境”赋予艺术以灵魂,灌注以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画面,对景观产生意象含蓄,情致深邃,具有飘然于物外之情,玄外之音,画外之境,味外之致的特殊魅力。在审美活动中,高度发挥了意想思维的能动性,激发心灵创造出比之于实际的景物远为丰富的艺术情趣。在体察感受中,让游者从身入心入情入至神入,心领神会中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提高到深层性崇高的精神世界,这是中国园林艺术传统中的审美心理结构,都是建立在内心境界的基础上的“心物感应”和“兴到神会”的审美价值,而西方园林文化唯独缺乏“意境”这一灵魂的审美内涵。
2、“诗画园林”――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诗意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中,中华园林景观成为古诗人写景寄情的主要内容,成为诗中不可缺少的“景”与“物”,而每一位大诗人,都可堪称中国古代园林最富鉴赏水平与设计水平的设计大师。盛唐时期出现的,以诗人画家自成一派的“诗画园林”以来,深深地影响着后人在园林设计的创意及布局构景,也影响和推动着后人对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文化遗产的憧憬与学习、研究和借鉴。奠定了人们对中国古代园林景观所谓的“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这一重要的美学基础。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迁,而历代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民间山水,巨富庄园,也无不从中国文学,绘画中得以借鉴,这种自古以来的互为表里,彼此借鉴,交互引发,相资为用,构成了中国文学艺术与园林景观艺术相得益彰的,独具风格的传承文化遗产,按诗情画意而创意组合的园林类型,犹如中国画咫尺千里的山水画立轴或横幅手卷,成为众多当代艺术家,设计师创作始初的灵感和动因。
中国山水画,追求“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边走边赏边构思的民族传统的方法,表现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任其高低远近,角度和视点的自由观察,集大自然之精美于方寸之中。中国山水园林犹如画幅一样,集大自然之精美于一园。在组织时间和空间的游览路线中,任其高低远近、角度和视点的转变,都观赏到如诗似画的中国古代园林景观。
3、“路回峰转”――中国古代园林景观的面壁布局构思。大至皇家园林、苏杭景观,小至水乡农舍,在设计时首先体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审美系统。借鉴于文学艺术的立主题,分段落,讲究起、续、转、高、结的程序组合。因借在园林的规划设计布局构景中,坐落在潍坊市的“十笏园”便是以“石”与“竹”为主景、配景,划分景区、景点,讲究游览路线在组织景区中的序幕、连续、转折、和结尾的系列组织程式;犹如诗歌中的抑扬回转,富有韵律节奏感。园内水木清华,建筑布局新巧。在仅有的2000平方内,建有楼、台、亭榭、书斋、客房等67间,曲桥回廊连接,鱼池、假山点缀其间,小巧玲珑,匀称紧凑。春雨楼、漪览亭、水帘洞、小瀑布等,虽出人工,宛如天然。壁上镶嵌“扬州八家”郑板桥、金农等人真迹石刻。清代潍县县令,著名书画家郑板桥书画真迹和碑刻陈列在园内。在中国“四大名园”中,无不体现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园林中的一个景区引向另一个景区,由封闭到开敞,从路回峰转到柳暗花明,又好似运用章回小说中的一波三折、隐喻等手段,引向主景,然意尽,噶然而止,令人产生余音绕梁,意犹未尽的意境情趣。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形式因借于文学和绘画,景观富于诗情画意,便是中国古代园林东方民族形式独具的风格和特色。这些宝贵的艺术形式和手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充分借鉴,仔细研究和发扬光大。
中华古代园林景观设计思想的传承与发扬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往往注重以“人”为本,人性化空间设计,但真正能够落实到位,运用到实际当中去的并不多见,中国人的“人体”和对“园林景观”的需求,不能离开传承文化;西方的东西好,但离开了具有浓郁的西方文化,便很难推动他的灵魂和存在价值;同样,东方园林也离不开具有传承几千年的东方文化。
景观规划设计领域的一代先驱,首届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师联合会(IFLA)主席杰弗里吉利柯曾经说道:“在先进国家,个人在其所拥有的家园住区之中产生、演化,并形成其个人信仰。对他(她)存在的最大威胁可能并非商业第一主义,并非战争、污染、噪音以及主要能源消耗,甚至亦非断子绝孙的危险,而是由于鉴赏力的严重缺乏和历史上价值观念的相继解体毁灭所导致的盲目无知。”所以,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文脉,借鉴传统。不能违背自然而盲行,不能违背人的行为方式,更不能违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选择。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在传承、发展中国园林景观文化中创新。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所以我们的设计应符合人类的行为方式,各个领域人的精神追求,这才是真正的体现中国人的“人本主义”。
1、尊重人的精神追求:“哪吒”博士夏建统在阐述传统的设计手法的继承和创新时曾说,地域文明的体现,并不影响用很现代的方式和素材来表达。
文化首先是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地方性、民族性的,任何跨越文化传统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认同都必须基于这一前提下,它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理由和命运前途,包括经济文化的传承发展。除非人类世界不再存在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和区别;因此,来思考全球化中的中国和中华文化时,就不可能放弃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政治责任和文化责任。本人非常赞同这一说法,景观园林设计,首先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具体表现,无论是设计内容还是表现手法以及体现形式,都必须尊重这个区域的人的文化观念与精神追求。
2、尊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存在权力。对很多人来讲,总觉得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是很遥远的事情,尤其和当前房地产开发的效益没有发生什么关系,其实也不然。我们一直在说 “设计以人为本”,其实还是存在片面性的。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概念,土地和环境都是有生命的。环境是一个社群,这是生态学最基本的概念。而环境中的土地、动物、植物等等都应该拥有各自的位置,得到相应的尊重,那就是生态伦理的范畴,大自然的风、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动物的运动过程,灾害的蔓延过程等等,都刻写在大地上,因此大地会告诉你什么地方可以有树木,什么地方可以有水流;大地也告诉你什么格局和形式是安全与健康的,什么格局是危险和恐怖的。同时,大地景观是一部人文的书,大地上的足迹和道路,门和桥,墙和篱笆,建筑和城市,树木和花草,都讲述着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表现为爱和恨,继承和摒弃,人类的过去是、现在是,甚至未来也是。因此,尊重他们的存在,实际就是在尊重自己。
3、追寻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在美丽的海南岛有一个叫做“宝安江南城”的高品质小区,总建筑面积30万方,面对集世界各地风情之大全的海南房地产特色,他们首创“影响影响中国的人”的集“江南园林景观”于一体的现代化中国园林景观小区,典型的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浑然一体,其销售业绩创海南房地产奇迹,他们不仅实现了商业第一主义的目的,更是表达了中国人追求传承文化和对真正的生活的理解与感悟,他们不但真正“影响”到了“中国的人”,同时,也更多的引发了众多开发商、设计师,以及人们都对此举的思考;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到底是什么?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中国园林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园林文化怎样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以及中国园林文化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应当更好的成为传承中国文化的载体,不仅是摆在园林景观设计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且是一种历史责任。
吉尼斯纪录的认证官全球只有7人!而中国的吴晓红,便是其中唯一一位来自英国本土之外的认证官,也是7人中唯一一位女性――
一提到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因为这项被誉为“普通人的奥运会”吸引着太多人的眼球,其每一项被认证的纪录,都将载入“史册”,成为世界级的NO.1!自从1955年8月27日首版《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在英国出版以来,每年出版一次的《大全》已在150多个国家以37种语言出版,是迄今为止全球最为畅销的版权图书,发行量超过了《圣经》,其本身就成为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梦想成真:激情女孩“恋”上吉尼斯纪录
吴晓红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辽宁丹东师范学院、沈阳医科大学担任英语老师。不久后,她从新闻中了解到:2002年12月,辽宁教育出版集团成为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国唯一,全权吉尼斯总部对中国境内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申请、受理业务,眼下该集团正筹备出版一套中文版《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丛书。
吴晓红立即向辽宁教育出版集团递交了一份求职信,申请加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筹备组。由于该书籍的编辑工作浩瀚繁杂,所需人手众多,在一番严格考核后,吴晓红顺利成为了编辑中心的一员。
吴晓红怀着莫名的兴奋走进了编辑中心办公室。办公区被分隔成许多小房间,工作人员正忙碌地根据全球纪录内容的不同而将手头资料划分到自然、科技、艺术和体育等不同部门。身为该书的责任编辑之一,全新的工作果真没有让吴晓红失望,诸如“最长寿的大熊猫”、“亲吻毒蛇最多的人”、“一分钟阅读字数最多的人”……五花八门的真实纪录每天冲击着她的眼球,时而让人惊讶万分,时儿让人提心吊胆,时儿让人捧腹大笑。
不久后,性格开朗的吴晓红被调到了申报中心。与此同时,吴晓红还攻读起苏州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
吴晓红简直爱上了这份永远充满新鲜感的工作,因为在这里,她所接触到的事物是千奇百怪的,甚至是闻所未闻的。在别人眼里属于天方夜谭的事情,她却每天都能碰到。更令她满意的是,每天晚上,她永远也无法预测第二天接待的申请者又有怎样的惊人之举。为此,她感到自己每天的生活也都是新鲜的。
随着吉尼斯被“引进”中国,短短一年间,申报吉尼斯纪录的人与日俱增。情急之下,申报中心只好如实向吉尼斯伦敦总部反映了这一情况。总部获得消息后,给予高度重视。为了便于及时商榷,口语出众的吴晓红成为了双方沟通的“桥梁”,经常往返于伦敦与沈阳之间。时间一长,吉尼斯总部的人员逐渐熟悉了这个中国女子,其活泼的交际风格与严谨的办事作风形成巨大“反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成为全球第7位吉尼斯认证官
据统计,每年大概有7万左右的人申报吉尼斯纪录,每个拥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人都会免费得到一份证书。虽然吉尼斯世界纪录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出版发行,并与70多个国家展开了相关合作,但全球只有6个认证官,全都是英国人,且均为男性。在英国之外,申报者必须把自己的绝活展现给本国的方(申报是完全免费的),然后由方将所申录项目的相关证明材料(包括公证书、新闻报道、照片和创纪录过程的录像和电视报道)转交给伦敦总部,由总部分配给相关认证官,经过认证官认证后再一层层反馈……整个流程下来,通常需费时一个月以上,有的申报甚至要等上近一年的时间。
2004年春节过后,吉尼斯总部决定在中国设立一个认证官,专门负责中国纪录的认证工作。谁来担任这份要职呢?吉尼斯总裁查理兹先生与辽宁教育集团同时将目光投在了吴晓红身上。
2004年3月,吴晓红从沈阳转道北京,飞到英国伦敦,接受吉尼斯总部的培训。整整8周的培训,让吴晓红体会到了认证官的严肃和压力,同时,她对吉尼斯有了深刻的理解,顺利地通过各部门主管的考核,取得了吉尼斯认证官的资格!
吴晓红成为认证官之后,惊喜和刺激很快就来了。2004年5月,广东省文联给她发来申报信,希望为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品超申请世界上年纪最大的歌剧演员吉尼斯纪录。罗老出生于1912年,从18岁起登台唱粤剧,74年间演出不辍。尽管年事已高,但德艺双馨的他仍活跃在粤剧表演舞台。吴晓红接到申报后,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此次申报成功的话,将是中国艺术届的荣耀。
罗老虽然年过九旬,但仍然活跃在粤剧舞台上,就在鉴定之前他还亲自带着弟子远赴马来西亚表演著名粤剧《荆轲》。最终,罗老被吴晓红鉴定成为“世界上年龄最大的歌剧演员”。
向中国传播吉尼斯,向世界宣传中国
要想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认证,有两种途径:如果是已经有纪录的记载,那么只需要打破原有的纪录;如果没有纪录的记载,就需要看是不是吉尼斯世界纪录所感兴趣的。
在中国,过去有很多人囿于传统习俗,对那些稍显一点儿“另类”的人,常常是横挑鼻子竖挑眼。但现在,个性的张扬已经成为时尚。赵光是沈阳一位普通的“的哥”,10多年前,他在电视里看到别人用手指旋转篮球,自己也模仿起来。后来,他越练越来劲儿,还专程跑来申报。结果,最终以右手拇指连续旋转篮球3小时59分的成绩,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来自新疆缮善县的塞买提・伊明,他踩着73厘米高、重10公斤的高跷,连续行走了79.6公里;一个叫陈雨沛的人制作出高4毫米、全长6.8毫米的“世界上最小的茶壶”,令人称奇的是这只茶壶能盛下0.03毫升的开水,并能从壶嘴倾倒出来……
然而,随着一项项新的吉尼斯纪录在中国各大媒体上频频曝光,一些人开始质疑起它的实质意义,说那是在作秀、猎奇。而在吴晓红看来,每一项新诞生的纪录都代表着一项新的挑战获得成功,在这些纪录的背后,往往有着其内在涵义。
有一次,新疆杂技团的阿布来提・麦军要挑战的纪录是在斜度为34度的钢丝绳上行走,这个斜度是很难超越的。麦军的钢丝绳斜度为34.15度,长度超过58米。摄制组拍摄时是在晚上,拍摄地是在新疆一个公园里的湖上进行的。麦军坚持不用保险网,所以当他在钢丝绳上一步一步行走时,在场的每个人都紧张极了,特别是麦军的妻子,更是激动得一直流着眼泪。当麦军挑战成功的时候,现场的人都跟着他兴奋了起来,那一瞬间,吴晓红的眼泪也止不住地往下流。她给麦军认证后并没有急于离去,而是在一旁听他接受记者的采访。当记者问道“你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险去挑战吉尼斯”时,麦军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不是挑战吉尼斯,我是在挑战我自己!”“这么多年的刻苦训练,值得吗?”“值!因为每一天我都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以此证明我的努力,我的心还未死去!”吴晓红震撼了,她想不到眼前这个小伙子对吉尼斯的理解竟是如此深刻,自我挑战的本身比获得一项世界纪录不更有意义吗?这也成为吴晓红最为难忘的认证之一,她觉得麦军代表了吉尼斯的精神,体现了人类挑战极限的智慧和勇气。
身为认证官,除了能丰富吴晓红的人生、开拓她的视野外,还能带给她别的工作所不能带来的成就感。因为吉尼斯,不少人由此改变了人生。
在很多人眼里,吉尼斯世界纪录就是要收录各国千奇百怪的人和事。然而,世界上最胖的猫、用后腿走路时间最长的狗、说话最早的婴儿……对不起,这些都不能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只要是有损人们身心及人道主义的申请,吴晓红就会毫不犹豫地PASS掉。“申报吉尼斯有这几个条件:可量化、可证明、可打破、有趣味,因为吉尼斯世界纪录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必须能够娱乐大众,具有共同参与的特性。当然,最最重要的还有积极向上。按照这一原则,在接受的申报当中,拒绝比认证要多得多。”
2007年10月的一天,一位年近九旬的老爷爷在办公室堵着她,非要倒立给她看,说是要当“年龄最大倒立最久的人”。看他颤巍巍的样子,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算创造了纪录又有什么意义?吴晓红被吓得冷汗直流,当即婉拒了老人的申报,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送走。刚送走这位老人,一位年轻母亲带着两岁的儿子闯进了办公室,声称她的小孩可以转很长时间的呼拉圈。吴晓红明确地告诉这位母亲:“对不起,他转的次数再多也不能得到所谓的‘最小儿童转动呼拉圈次数’的纪录,因为这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假如确立了这个纪录之后,会有更小的、一岁半的小孩子继续跟风,那么所造成的影响更坏。”每次遇见类似的申报者,吴晓红都要耐心地为对方讲解吉尼斯的意义和精神,她希望大家都会因为吉尼斯而变得更健康和快乐。
吴晓红成为吉尼斯认证官的4年多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项目被世界认可,2003年,中国的吉尼斯纪录还占不到世界总纪录的千分之一,但是,如今这个数字已经高出了很多。吴晓红除了做好把关工作以外,还要向中国人传播吉尼斯精神、向世界宣传中国。但很少有人知道,成功申报的项目中,相当一部分并不是申报人主动申请的,而是吴晓红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发现线索,然后与之取得联系。
[关键词] 南宋词科;南宋骈文;格律化倾向
Abstract: The renaissance and reform of Cike in the Southern Song not only created a prosperous period of parallel prose, but also played a profound guid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arallel prose in the South Song, which made most of writers to gradually develop their writing styles towards the stricter and more precise poetic rules and skills.
Key words: Cike in the South Song; parallel prose; aesthetics-metrical tendency
科举与文学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研究中的重点课题。傅璇琮先生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一书中,对历史上曾颇为流行的唐代以诗赋取士故而唐诗盛极一时的观点进行反驳,认为这种说法颠倒了两者的先后顺序,而且忽视了科举对唐诗发展的副作用[1]。当然,唐诗的繁荣不能简单归因于科举,但对某些特殊文体来说,科举确实对它们的繁荣起着决定性作用,律赋是如此,南宋骈文也是如此。正如金秬香所说:“南宋古文衰而骈文盛,皆出于科举。”[2]本文即分析在南宋骈文的发展过程中,词科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南宋词科与科举
词科是宋代一种非常重要的科举类别,北宋后期正式开科取士。“熙宁罢诗赋,元佑复之,至绍圣又罢。于是学者不复习为应用之文。绍圣二年,始立宏词科”[3]。“制科词赋既罢……于是士皆不知故典,亦不能应制诰、骈俪选,蔡京患之,又不欲更熙宁之制,于是始设词学科。试以制、表,取其能骈俪;试以铭、序,取其记故典”[4]。由于词科的设置,北宋末期涌现出大批骈文名家。
南渡后不久,政事千头万绪,诏书纷繁,朝廷迫切需求骈文写作的专门人才,重开词科很快被提上议事日程。绍兴初朝廷开始酝酿词科重开及改革事宜,并于绍兴五年(1135)开科取士。改革后的博学宏词科与此前宏词科和词学兼茂科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三点:第一,它放宽了对应试资格的限制,大量以恩荫资格入仕的士大夫从此有机会参加词科考试。其次,应宏词科和词学兼茂的选人可以到礼部报名后直接参加考试。博学宏词科却有更严格的要求,考生在应试前必须先行投献所业三卷二十四篇,学士院对进卷考核后择优异者召试。这样淘汰筛选的工作有利于保证应试考生的较高水准。第三,录取后的待遇更加优厚[5]。南宋时期领土面积减少三分之一,官多阙少的现象日趋严重,进士科人长年候选、多官共守一阙都十分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参加词科成为一种极具诱惑力的选择。
据聂崇岐先生统计,南宋自高宗绍兴五年(1135)首次词科开始取士,直至理宗开庆元年(1259)最后一次取人,125年间二十五科共取40人 [6],开科时间和录取总数都超过了北宋宏词科和词学兼茂科。尤其南宋前期经常有三人或二人同时词科中第,甚至出现兄弟二人同中词科的文苑盛事。
词科宗旨在于“收文学博异之士”[7],与普通进士科的定位原本不同。“试言虽附于春官,拟制实关于睿览。惟大册高文之有体,暨洽闻殚见以无遗,乃能合程度之严,或可备甄收之数”[8]。它的考试门槛和录取标准更高,人数少,故而中第后升迁极为迅速,由此途直至翰苑宰执的比例和速度是其它普通科目无法望其项背的。“士大夫以对偶亲切、用事精的相夸,至有以一联之工而遂擅终身之官爵者。此风炽而不可遏七八十年矣,前后居卿相显人,祖父子孙相望于要地者,率词科之人也。”[9]叶适的批评基本上道出了词科中人的光明前景。这与《宋史·选举志》“南渡以来所得之士,多至卿相、翰苑者”[10]的记载完全相符。
二、词科与南宋骈文的繁荣
词科的巨大诱惑力使得大批士人纷纷从事词科考试文体的写作。不过两宋词科考试文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一个变化直至定型的过程。绍圣年间初设词科时不试诏诰敕赦等王言之体,“章表、露布、檄书,以上用骈文,颂、箴、诫谕、序、记,以上依古今体,亦许用四六”[11]。为了更加适应朝廷现实需要,徽宗大观年间辞学兼茂科以制诰取代檄书,仍试两场四题。绍兴初词科考试内容再做改革,“制、诰、诏书、表、露布、檄、箴、铭、记、赞、颂、序十二件为题,古今杂出六题,分为三场,每场一古一今”[12],此后沿为定格。这十二种文体有古文有骈文,并非全为骈文,然而人们一致公认:“自词科之兴,最贵者四六之文。”[13]原因在于这些文体在考场中出现的频率、轻重缓急以及人们对此的重视程度各自不同:“西山先生曰:‘十二体所急者,制、表、记、序、箴、铭、赞、颂八者而已。若诏、诰则罕曾出题,檄、露布又军兴方用,皆尚可缓。’”[14]其中最重要的常规性考试文体是规定必须用骈体的制和表。“制、表如科举之本经,所关尤重”。“隆兴元年,陈自修试颂及露布,冠绝一场,偶表、制中有疵,因不取”。“制、表须多做”[15]。以高宗和孝宗年间词科试题为例,做一个简单的数量统计:高宗一朝自绍兴五年(1135)乙卯科至绍兴三十年(1160)庚辰科,词科共开科9次,其中制和表的出现频率分别为9次和7次。孝宗一朝自隆兴元年(1163)癸未科至淳熙十四年(1187)丁未科,词科也9次开考,这9次考试的命题中都包括制和表。词科中骈文的重要性由此可以想象。
讨论南宋词科与骈文的关系,我们有个绝妙的参照系,即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的关系。尽管唐代科场中真正的诗歌佳作并不多,然而诗赋取士所引导的文化风尚确实是造就唐代诗坛成为诗歌史上黄金时代的重要因素。同样的观点我们基本上可以套用在词科与南宋骈文的关系上。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词科对南宋骈文的影响甚至还超过了诗赋取士对唐诗的影响。
宋代是典型的科举社会,科举对文学的辐射力超过唐代。“就外部效应论,同时也带动了全社会的读书热,造就了庞大的的各种层次和类别的文人队伍,对提高大众的文化素质,训练文学创作的基本功(用韵、对仗、谋篇、布局等)和艺术审美能力,最终对文学创作的发展和繁荣,无疑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6]。对南宋骈文而言,词科的显著作用首先在于激发了士子的学习动力。不少文人纷纷投入学习模拟、创作点评骈文的庞大队伍中来,营造了一个学习骈文、谈论骈文的氛围。为了应试词科,他们进行了积极的知识储备和技巧训练,骈文水平得到了锻炼提高。词科文字还经常被编成文集,如唐士耻《灵岩集》“集中制诰等作绝无除授姓名,即表、檄、箴、铭、赞、颂诸篇亦皆拟作……士耻所作盖即备词科之用也”[17]。此类作品在南宋绝非个案,洪适、王应麟、吕祖谦等人文集中都收录有词科进稿。习之者众,由此产生的自然结果就是骈文名家和名作的层出不穷。“南宋古文衰而骈文盛,皆出于科举,若孙觌、滕庾、洪遵、洪适、洪迈、周必大、吕祖谦、真德秀之伦,在博学弘辞,最为杰出,而有文名”[18]。此外如倪思、李刘、洪咨夔等骈文名家也与词科渊源很深。
三、词科与南宋骈文的格律化
除营造出骈文流行的氛围外,词科对南宋骈文最重要的影响还表现在促使南宋骈文朝着格律更加严密、更加注重技巧形式的方向发展。“在隋唐实施科举制度之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上都明显出现了对于辞章的语言技法艺术法度的追求和讲究,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变”[19]。科举文体的程序化、技巧化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现象,诗赋、经义、策论、八股无不如此,骈文也不例外。“盖是科之设,绍圣颛取华藻,大观俶尚淹该,爰暨中兴,程序始备”[20],故而刘克庄云:“自先朝设词科而文字日趋于工,譬锦工之织锦,玉人之攻玉,极天下之组丽瑰美,国家大典册必属笔于其人焉。”[21]陈振孙也有类似观点:“绍圣后置词科,习者益众,格律精严,一字不苟措。”[22]
总体来看,受词科影响下的南宋骈文特别重视对体制的严格遵守,“识体”、“有体”、“得体”等词作为判定文章高下的标准屡屡出现。在可被称为南宋词科考试辅导书的《辞学指南》中,不少条目的主要内容都要求各体文字必须严格符合体式,如:“凡作文之法见行程文可为体式。”[23]“作制只读今时程文则或委靡,专学前辈文字则或不合今之体制,要当用今体制。”[24]“表章工夫最宜用力,先要识体制。”[25]尤以倪思“文章以体制为先”的观点最具代表性:“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凡文皆然,而正言尤不可以不知体制。”[26]
“体”或“体制”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也是学习创作过程的关键一步,“夫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27]。故而《文心雕龙·附会》曰:“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28]随着作品类型的成熟丰富和批评实践的逐渐细化,在宋代文学视野中“体”作为诗词文各文体普遍使用的一个术语逐渐呈现出其内涵多面性和评价的有效性。“破体”和“遵体”分别对应着文体本身的规范性和开放性,在当时得到了不同文人的认同和推崇。具体到南宋骈文领域,有部分文人对以文体为骈文表示支持,不过总体来说,要求遵体的呼声更高,在创作实践中遵循的作者更多。这与词科影响以及骈文的实用范围密不可分。
从资料来看,“体”在南宋骈文批评中有几层含义。南宋骈文以制诰表启为多,制诰作为代王言之高文,象征着朝廷的脸面和尊严,最为时人看重。故而“遵体”的第一层含义是内容表达准确,语言风格典雅深厚,如:“王夕郎信掌制诰。孝宗览之曰:‘近日诰词,全似启事,溢美太甚,卿甚得体。’”[29]其次“遵体”还要求从更加具体的形式层面对文章的格式、套语、结构、章法、句式、用事乃至音律等细节问题做出严格的规范。按照词科衡文标准,南宋骈文应该遵守严格细致的格式规范,不得逾距。以表为例:南宋贺表、谢表、进表等各自不同,每类中又根据创作主体和内容有更细密的区别。开头、转折、结尾套语都明文规定得很详细,体现出尊卑有序的礼仪精神。而且根据上表对象、庆贺内容文字上有固定的要求。以贺表为例:“臣某言(或云臣某等言)。恭睹(守臣表云恭闻)某月日云云者(祥瑞表云伏睹太史局奏云云者,守臣表云伏睹都进奏院报云云者)云云。臣某欢抃欢抃顿首顿首。窃以云云。恭惟皇帝陛下云云,臣云云,臣无任,瞻天望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称贺以闻。臣某欢抃欢抃,顿首顿首,谨言。年月日具官臣姓某上表。”[30]这种文体意识的细致是前人无法达到的。对于词科应试者来说,一旦没有完全遵照格式,其结果可能都是灾难性的,如“刘三杰文字合中程,忘写年月日臣某上表,遂黜之”[31]。
转贴于
另外,对于前代文人来说,要想写出符合程序的骈文作品,他们一般只能通过精心研究前贤名作,从中自己揣摩行文布局的精妙之处。而在南宋已经把这些相对含糊抽象的内容落到实处,从编题到作文一步步指点,程式性很强。这种科场应用书此前曾经主要针对诗赋、策论等文体,南宋由于词科的兴盛,针对骈文写作的书开始出现,比如在《辞学指南》中就搜集了真德秀、王应麟、吕祖谦等骈文名家关于骈文创作的切实体会。他们告诉士子作文之前首先应该做好编题的准备功夫,将日常阅读积累的句式搜集整理:“编四六制头可用者作一处,褒辞可用者作一处,于戏可用者作一处,又当细分门类,如文武宗室各从其类。”[32]这样做的好处是考场实战之时便能随心所欲运用自如地将平常作好的对偶句按照格式照搬进来,减少难度。
除准备功夫外,具体创作过程中文章结构布局问题,包括如何开头,如何转承,如何结尾,用什么句式,表达什么内容等等,也都有规矩程序。例如真德秀非常详细地交代制的写作步骤,章法一丝不苟:“制头四句,四六一联,散语四句或六句。具官某一段颂德,先须看题。一段说旧官,一段说新官。‘于戏’用一联或引故事或说大意。后面或四句散语或止用两句散语,结不须更作联,恐冗。”[33]如此说来已经相当细致入微,为进一步示人以门径,王应麟锦上添花对此加注详细解释。例如“一段说旧官”,王注语补充道:“所谓叙旧官者,非止叙前任也。先略说履历,不可指定官名,但随文武官泛说数句,然后说前任。如自资政侍读建节,资政侍读是前任。”这种类似组装式的写作模式,虽然缺乏创新因素,但法度谨严,实用性相当强。
在如此细密的规范约束下,南宋骈文作者大多有自觉意识地在章法结构的严谨性上刻意求工求稳,“遵体”思想非常流行,得体之作也相应地增多。这和当时批评领域风尚相一致:“南宋四六批评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倾向:主张四六创作应遵守法度。”[34]
词科严格程序化要求下的骈文与欧苏散体四六体现出来的是两种相对立的文学精神。前者要求必须将写作置于体制、法度的约束下,后者则提倡以意为文,赋予作者较高的创作自由空间,在文风、语言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为了表达需要可以突破体制规范。南宋骈文同时面对着的是这由两种文学精神构成的文化语境,与此相关联的是一系列相对相成的概念,如散化和律化、工巧与自然、文与质、法度与自由、道和技等。
由于先天具有制度上的号召力,词科影响下的格律化骈文影响更加直接广泛,从而间接对欧苏散体四六构成某种消解力量,使得南宋骈文逐渐呈现出回归传统骈文体制的趋势。《艇斋诗话》曰:“东坡之文妙天下,然皆非本色,与其它文人之文、诗人之诗不同。文非欧曾之文,诗非山谷之诗,四六非荆公之四六,然皆自极其妙。”[35]这里说得很明白,欧苏散体四六虽“自极其妙”,然而以通行观点而言,终非“当行本色”,大多数文人并不如此。
以句式为例,散体四六因打破严谨的四六句式而风貌一变,受词科影响的文人则似乎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重新强调四六对句和四言、六言句式运用的精当锤炼。《辞学指南》更是明确规定有些关键之处必须运用四六句式,才能符合要求。如:“四六格,句须衬者相称乃有工,方为造微。盖上六字以唤下六字也,此四六之格也。”[36]“制起须用四六联,不可用七字句。”“制头四句四六一联。”[37]同时《四六谈麈》、《四六话》等书中,精工得体的四六句式范例出现频率最高,赢得文人们的一致赞誉。这可为上述论断间接提供证据。
相反,长句式因不便宣读受到不少文人的指责。如楼钥《北海先生文集序》曰:“况本以文从字顺便于宣读,而一联或至数十言,识者不以为善也。”[38]这位南宋著名的词臣公开对破坏“四六之体”、大量使用长句式的现象表示不满。
欧苏散体四六语言上以白描取胜,虽不废用事,但更高境界则是“不用故事陈言而文益高”[39]。而词科创设后,文坛主流风尚则迥然不同,“今时士大夫论四六多喜其用事精当,下字工巧以为脍炙人口,此固四六所尚”[40]。翻阅南宋众多四六话和相关笔记,用事的巧妙精工是文人欣羡品评的中心话题。刘祁云:“文章各有体,本不可相犯。故古文不宜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自强。四六宜用前人成语,复不宜生涩求异。”[41]他从文体的高度认为骈文用事有着合法依据,其实这种观点在南宋早就深入人心。在《辞学指南》中,我们甚至看到在词科文体规范程序中,用事被视为文章写作时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王应麟所列举表格式大致为:“起联——窃以用事——推原——铺叙形容——用事形容——末联。”其中两部分明确要求必须用事,其它部分虽然没有强行规定,不过从所列举的词科名家范例看,用事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除句式、用事外,对音律的更加锤炼讲究同样也是词科带给南宋骈文的另一重要影响。六朝时期随着文学自觉地逐步深入,对声韵的追求开始精致刻意。《文心雕龙·声律》云:“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暌。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42]其中谈到的声、韵以及平仄字的效果和配合问题都在六朝骈文中得到应用。隋唐以后由于诗歌技巧的日益精进以及诗赋取士的影响,声韵理论较诸六朝粗线条的论述细密得多。李商隐、杨亿等骈文作家都相当重视声韵的协和调畅。然而,自欧苏以来,散体四六追求整体阅读的通顺,对具体字句不再精心雕琢,加之句式加长,音韵配合不再特意讲究。楼钥所说的“不便宣读”正指出了散体四六声韵的不足。
与散体四六不同,词科影响下的文人在考量骈文优劣时,音韵协和与否被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上。“凡作四六须声律协和,若语工而不妥,不若少工而浏亮”[43]。王应麟在评点孙觌《镇洮军节度使除大尉制》“令闻令望,屡达余听”一联时以为其瑕疵在于音韵不够严谨,“望字不当用侧声”[44]。不但制诰文要便宣读,表等其他文体也同样要求讲究音韵精准,甚至严格到有些挑剔的地步。“其后徐(徐凤)又试,六篇俱精诣。《代嗣王谢赐玉带表》用《礼记》‘孚尹’二字,以‘尹’为平声。凡用经释音,当以首释为证;用史释音,当以末释为正。徐用第二音,故主司疑其平侧失律。然徐非失黏,但用于隔联上一句四字内,亦何伤于音律?主司过矣,公论屈之”[45]。如此吹毛求疵自然不可取,不过在这样的制度导向下,文坛风气不可避免地发生改变,作者对骈文的音乐美更加精心留意。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南宋骈文的技巧水平和审美价值,纠正了宋四六过分散体化带来的音韵不谐,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
综上所述,可知南宋词科对南宋骈文的发展影响很大,它不仅造就了欧苏之后宋代骈文发展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而且对南宋骈文风格技法、发展趋势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p406~419.
[2][18] 金秬香.骈文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p109.
[3][宋]洪迈著,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2006.p539.
[4][45] [宋]叶绍翁著,沈锡麟,冯惠民点校.四朝闻见录(甲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p19,p20.
[5] 祝尚书.宋代词科制度考论[J].文史知识2002(1).
p184~185.
[6 ] 聂崇岐.宋史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0.p153.
[7][11][12]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8] [宋]周必大.文忠集(卷二十二)[M].四库全书本.
[9][13] [宋]叶适著,刘公纯,王孝鱼,李哲夫点校.叶适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1.p803.
[10] [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p3651.
[14][15][20][23][24][25][26][30][31][32][33][37][43][44][宋]王应麟.辞学指南[M].四库全书本.
[16] 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p413.
[17]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9]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p63.
[21] [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四)[M].四部丛刊本.
[22]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p526.
[27] [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p77.
[28][42]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6.p378,p302.
[29] [宋]俞文豹.清夜录[M].四库全书本.
[34] 奚彤云.中国古代骈文批评史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77.
[35] [宋]曾季狸.艇斋诗话[M].丛书集成初编本.
[36] [宋]王铚.《四六话》,丛书集成初编本.
[38] [宋]楼钥.攻媿集(卷五十一)[M].四部丛刊本.
[39] [宋]陈师道.后山诗话(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1.
[关键词]网络环境 高校学生 深度阅读
[作者简介]张吉珍(1963- ),女,河南固始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河南 郑州 45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深度阅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3240041104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81-02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如今大学生虽然无需“学而优则仕”,但在电视、电脑和手机等电子媒介几乎影响了每一位读书人的电子时代,大学生如何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浅阅读、读图与读网是当前阅读的主要特征。网络时代,我们正面临阅读转型。在纷纭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里,是“浅阅读”“深阅读”还是“浅阅读+深阅读”,各高校大学生阅读方式的选择提上日程。
一、“深度阅读”释义
“深度阅读”是相对“浅阅读”而言的,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形式。“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目的的阅读形式。两者最大的不同为:“深度阅读”是沉浸式、有知识、有系统、有深度的阅读,即要有消化的耐性,有“俯而读,仰而思”的精神;“浅阅读”是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轻松、有趣,“快速、、快扔”。身处网络世界的大学生读者,获取有用信息的来源多种多样。浅阅读符合大众流行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基本特质,但却有致命的弱点,即易把读者引向功利性阅读、思维能力弱化等边缘。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深度阅读是很危险的。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阅读的深与浅,不仅对一个社会精神气质的形成和走向至关重要,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最佳途径。“深阅读”并非是敲门砖,但却是扩大知识面、增加知识量的最好手段之一。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深度阅读”的现状
1.阅读的随意性。不论是在公交车上,还是在地铁月台,甚至上个厕所,都可以看到年轻人掏出手机翻点学习。看似抓紧点滴时间,其实只是利用微博、短信等来打发时光。这种利用手机、数字化的新型阅读模式,自2010年5月正式商用以来,以令人激动的速度不断增长,这充分体现了手机阅读的规模效应、长尾效应和二次发行的效应。这里人们阅读的主要目的变成了休闲和娱乐,整个社会沉浸在“悦读”的环境中,高校大学生也不例外。以手机为代表的数字阅读具有无限潜力,但数字出版内容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严重缺乏优质内容,而且由于各种原因,优质内容很难脱颖而出。市面上一些畅销书只是为了迎合目前读者追求轻松愉悦的阅读品味,极缺深度。这种“快餐式”的阅读,只会使大学生的见解与思考力像手中的读物一样走向浮浅,既不利于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不利于构建自己宽广、扎实的知识结构,甚至会泯灭民族的文化感受力。
2.阅读的从众性。大学生富裕时间较多。利用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增加知识量、了解时事,是值得提倡的。不过,如今大学生已不是半世纪前的“纯读书型”,其阅读倾向波动性大,阅读内容不仅受个人需求、兴趣、文化意识所制约,而且往往受社会环境所左右。如社会上各种“文凭热”“考证热”进到校园后,学生疯狂地钻研、抢读英语和计算机等考级书籍;当时尚作家、作品被报道或被介绍后,高校学生又会热衷于谈论,带来“韩寒热”“穿越热”;随着经济大潮的兴起,《股市操练大全》等有关金融、股票书籍也深受大学生读者的青睐。一股股阅读热浪均说明社会宣传对大学生阅读倾向的指向性。但对教师介绍的古今中外名著,甚至作为作业要求阅读的作品,学生却不感兴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如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这些都需要大学生提早开阔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从众”的热衷也是大学生在阅读中时刻追赶着时髦、追求着热点的反映,这是当代大学生时刻关注新鲜资讯、通过零散的阅读来积攒谈资的一种表现。
3.阅读的娱乐性。在如今快节奏时代,有人认为,书不屑读,形成了以下局面:在书店里,最热闹的永远是畅销书。郭敬明、韩寒、蔡康永、何马等作者成为被热捧的对象。而古典名著、外国经典则往往鲜人问津,理由是晦涩难懂,没有时间。确实,大学四年,有些学生是学业、实习一个不能少,忙得不可开交;而这些经典读物读起来又感觉乏味、吃力,即使需要“人文枝节”,也希望“快餐化”,用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在学院图书馆里,已没有了“阅读饥渴”年代的影子,“上座率”远不如从前,一些同学基本没进过图书馆。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让他们选择轻松、愉快的课外阅读作为专业学习的补充和调剂。即使进到图书馆的大学生,要么浏览网页、网上聊天、进入各级网络论坛、玩网络游戏等;要么怀揣英语书,把图书馆当成了“自习教室”;也有些同学到图书馆借回很多书,但大多数书只是随便翻翻,甚至原封不动归还了。于是有人喟叹现在的阅读状况是:最该读书的时候不读书,最该读书的人不读书,最该读的书没人读①。
4.阅读的功利性。就业压力的增加,社会竞争的激烈,促使大学生认识到只有逐步完善自己,才能拥有竞争优势。许多学生一进大学校门就开始为就业做准备:英语四、六级证书,电脑二、三级证书,雅思、托福考试……目前,社会对大学生能力、才华的评价,确实有误区,证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种职业水平和技能。据抽样调查显示,学生的公务员书籍、考研书籍占据排行榜很大比例,一些辅助学习、就业求职的工具书也占据榜单,甚至介绍英美风情便于留学的书籍也高居榜首,成功励志类书籍在大学生中也比较受欢迎。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当前已经形成了“英语+计算机+专业知识”的阅读模式。
存在即合理,但过于实用、功利的阅读,与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是不符的,与教育界提倡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初衷是相悖的。这种呈现的越来越明显的实用性、工具化倾向的阅读,只能是“过日子时代的大众阅读”。
三、拯救高校大学生“深度阅读”的对策
1.克服阅读障碍,培养阅读意识。复合型应用人才需要有学识和思想。而文化思想的厚重积淀,又需要有“两句三年得,捻断数根须”的执著探索。现在的年轻人,阅读需求往往由兴趣所致,为了更多更快地获取信息,往往选择卡通、动漫和图多字少的读物,比较注重直接的感官感受和刺激。因此,拓展网络图书阵地,培养大学生阅读的自觉意识,是克服阅读障碍的第一步。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也是大学生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展和深入。图书馆应给不同专业的学生读者提供共享软件、引擎网址、信息咨询、阅读心理咨询等服务②,使院校图书馆发挥阅读的“摇篮”作用,并形成“蝴蝶效应”,让更多的学生读者对图书馆有依赖感。同时,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读书活动,吸引学生读者的阅读意识。如“我喜爱的图书”“中外名著欣赏”“阅读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愉快中读书。事实证明,想改变现在大学生几乎零阅读的状态,要坚持精读,必须强化学生对真正“课外读物”的全方位的认识,提升经典著作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最终培养起真正的阅读兴趣。
2.把握阅读需求,保持阅读兴趣。阅读改变人生,“悦读”延伸世界。大学应成为塑造人文精神的大本营,广泛涉猎书海,特别是对文学名著的鉴赏,除了学会表达个人情感外,更能以丰富的内心与这个世界对话。而了解世界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每个人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阅读的内在动力。而青年时期又是读书的黄金时期,应在美妙的大学时光,开启记忆闸门,根据每个人的学习目的、任务以及个人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在大学生拥有知识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要求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既要不断向数字资源库输送新的、高质量的信息数据,又要提供适合大学生读者网络阅读的资源。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根据不同年级读者的需求,查找其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开发、重组、整合、加工,设计出更多学生感兴趣的网页,使其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3.平衡各种媒介文献,提高信息获取能力。扩散式学习,接触的信息面广,但深度不够。挖掘式学习,需要耐心、深入地思考和逻辑性论证。 首先,对接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平台。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的读者究竟孰多孰少?一时间很难断定。对阅读者而言,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只是意味着宽泛的各取所需和不同的阅读。它们泾渭分明,但能够同时存在。所以读书还是读网,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习惯的改变以及读什么内容。确实,网络读物,信息海量,阅读方便,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但要避免数字阅读可能带来的“浅阅读”倾向,将信息化为知识,碎片化为体系,又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让沉浸式的“深阅读”在电子世界里觅到栖身之地,这是电子界今后努力的方向。而传统阅读最能表现和传达细致入微的情感和深刻思想,对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能产生新思想、新概念,从而实现对作品意义的创造性阐释。因此,传统阅读是满足人类高级精神追求的必要途径。当今大学生读者应在饱览纸质书的基础上,辅以网络阅读。
其次,对称专业知识与广博知识比例。科学的发展日益突显出交叉、融合的趋势。能否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的有关知识、方法,去思考、研究、解决综合性问题,成为当代检验一个人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专业知识结构的独特性与现代人类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要求各专业的大学生在其求学过程中,必须专业阅读和综合阅读有机结合,使内在的智慧、思考力、想象力、审美力、批判力、创造力开发出来。一般认为,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网上阅读和传统书本阅读都是必需的,两者之间只有分立,没有对立。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只有建立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平衡使用多种阅读媒介,才能具备更高的阅读能力,迅速、快捷、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知识。
4.激励阅读机制,拓展阅读指导。尽管阅读是一项私人体验,然而,更需要被组织与被激励。分享阅读,不是一种姿态,而应是一种常态。阅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图书馆导读制。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条件,通过对大学生阅读心理、阅读兴趣、专业特点的了解,开展导读服务。可以建立专业网页,可以进行新书推介,可以采用组织方式来纠正大学生的不良阅读倾向,从而树立正确的阅读行为。
教师指导制。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在学生课外阅读中发挥影响。尤其是文科老师,更应提供给学生围绕课程学习的阅读计划。教师开出阅读书目后,要定期召开学生阅读座谈会、交流学习体会,一来扩大阅读范围,二来检查阅读效果。
个性化药方制。随着社会的日益多元化与信息渠道的畅通,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更多一些自主选择的机会;随着大学生阅读地点(食堂、走廊等)的选择出现多样化,阅读习惯也趋向个性化。而人文类的课外阅读,又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提出具体不同的阅读要求。尤其是面对面地讨论、交流,印象会更深刻,也更具针对性。若能形成“读书+交流+思考”的模式,那么阅读也可以成为一个“活”的、饶有趣味的过程。
5.扩大图书文献,营造阅读氛围。第一,图书馆要多向大学生推荐阳光健康的网站。网络时代拓宽了大学生阅读的空间和渠道,但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也容易被一些判断力弱的大学生吸收。所以图书馆要建立网络信息资源讲座,指导大学生网络检索能力和网上信息资源的使用能力及辨别能力。第二,图书馆要继续加强传统优质文献的购买和推介。高等院校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个任务要求图书馆藏书除突出专业特色外,对新学科、相关学科、边缘学科及与教学相关的图书都要增加购入数量。既能满足学生专业教育的阅读,也能满足学生通才教育的阅读。第三,营造怡人的读书氛围。一方面,需要图书馆营造健康向上、安静舒适、具有吸引力的读书环境;另一方面,需要采编部精心组织文献资源建设,杜绝品位低下的文献进入图书馆,还需要图书馆根据需求提供服务,使图书馆成为大学生们“慰藉心灵的小站点”。
四、结语
作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有的喜欢浏览网页,有的喜欢睡前读书的感觉。其实不管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 只要在阅读就是一个好的开端,其行为也是值得肯定和赞许的。虽然网络媒介具有传播的快速性、时间的自由性、空间的全球性、传播的交互性和方式的多样性等特征,但只要“深度阅读”,就能“打破时空的界限,克服个人生命的有限范围”;虽然到了大学还在收复人文精神失地,但只要把阅读习惯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可以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为此,要引导大学生从全面发展的角度设计自己,增加阅读量,平衡阅读比例,扩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多种阅读媒介的共存,既是必需的,又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种精神上的营养丰富的组合套餐。
[注释]
关键词:智力自我实现发展
企业从更具有献身精神的雇员所带来的绩效改善中获利,雇员则从工作内容更为丰富、更具有挑战性、更适合自己的职业中获得收益。那么,企业该如何发展员工的智力呢?
企业和员工都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利:
一,提升员工的内在素质
1.确定员工的职业性向及基本技能,帮助员工认清职业发展方向
职业咨询专家约翰·霍兰德认为,人格(包括价值观、动机和需要等)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一个重要因素。霍兰德基于自己对职业性向测试的研究,提出了决定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六种基本的人格类型或性向,如实际性向、调研性向、社会性向、常规性向、企业性向、艺术性向等。比如,一个有着较强社会性向的人可能会被吸引去从事包含着大量人际交往内容的职业,而不是去从事那种包含着大量智力活动或体力活动的职业.然而,成功地完成一项工作不仅需要兴趣与动力,还需要一定的能力。比如,假设一个人具有调研性向,那么他(她)就一定能胜任天文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吗?出于进行职业规划的目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有一套完整的测验工具来对一个人的资质进行衡量。所测验的内容包括员工的智力、基本技能、与特定职业岗位相匹配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
2.提供阶段性的培训进修、工作轮换,为员工设计良性发展的职业通路
员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合理的职业管理。企业首先要为员工创造一个能够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同时善于引导,让员工在企业中能够找到一条发展道路,把全部身心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奉献全部智慧。员工谋求职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以企业为主导的培训应成为辅助员工职业发展的有力工具。重视通过有效培训提升员工的职业安全感和工作能力,变利用员工能力为开发员工潜能,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如西门子公司实施的“员工综合发展”计划,以员工业绩和所具潜力为基础,系统地使用技术和管理培训、工作轮换、国际化派遣、职务提升等具体发展手段,每年为员工制定短期和长期的职业发展计划,使员工跟上时代与公司发展的需求,潜能得到更大发挥。同时做好与员工的双向沟通,及时发现员工的新思路、新想法,了解其对企业管理的反应和要求,传达对员工的新希望,增加其对企业管理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对于员工来说,与管理者的交流也可以使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我,认清自身的长处与不足
3.进行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工作绩效评价,帮助员工自我实现
对于员工而言,很少有哪种需求能够比实现自己的梦想、充分发挥才能,取得与他们的能力相称的成就这种需求更为强烈。那些未能满足员工这方面需要的企业,往往会失去它们最优秀的员工,或者导致员工越来越愤慨,越来越不满,献身精神越来越差。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人的最终需要就是“越来越接近希望的那种样子,越来越变成自己能够成为的那种人。”赢得员工献身精神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帮助他们完成自我实现——使他们都充分发挥自己的
那么,如何才能使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主管人员如何掌握员工的工作情况及员工的真正需要呢?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工作绩效评价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从长期来看,上级了解自己所属员工的工作绩效评价的有效信息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上级不仅仅评价员工过去的绩效。相反,主管人员和被评价者将负责把后者过去的工作绩效、职业偏好与他们的发展需要以一种正式职业规划的形式联系起来。
然而遗憾的是,许多企业没有认识到满足员工需要,帮助员工自我实现的重要性。正如一个健康的人必然要逐渐成熟并变成一个大人一样,员工也同样要逐渐地向一种越来越活跃、越来越独立、兴趣越来越强烈的境界演化。随着一个人从具有孩子特征的服从角色逐渐演变成为具有成熟的成人特点的平等角色,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也会越来越有所意识,同时对自己的控制力也越来越强。那种提供短期的工作,实行独断的监督,只给予员工相对较少的发展机会的作法,实际上是通过迫使雇员成为一个具有依赖性的、消极的、服从的角色来阻碍雇员完成上述成熟过程。
成功的企业,如IBM公司所实行的管理实践是以确保所有雇员都有机会完成自我实现为出发点的。它们帮助了所有雇员有机会对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兴趣以及职业偏好形成一个比较现实的整体印象。它们还确保所有的雇员都能够使自己在企业中获得平等的提升机会。这些使得雇员在今后更容易作出职业选择以及进行工作变动决策,同时有利于他们开阔自己的眼界并向自己提出更大的挑战,潜能并获得成功。
二,企业员工有效学习和追求成功也是一样,离不开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那么,我们注重培养哪些非智力因素呢?
首先,要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比如:培养学习的兴趣、自我肯定、主动学习、积极进取、保持开放的心态以及找到学习愉悦感等。
1、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
兴趣是活动的内在动力,是形成能力和专长的条件。兴趣会使学习变得更加持久和专注。学习的确是艰苦的脑力劳动,但兴趣能使艰苦的劳动变成愉快的经历,从而使人更愿意从事所感兴趣的活动。设想,夏天我们是怕在太阳底下走路的,然而爱好足球的人却乐于在太阳下奔跑追逐;冬天我们连手指头也怕伸进冷水里,但爱好冬泳的人却喜欢整个身体泡在冰水中劈波斩浪。同样,学习兴趣能使我们在学习时不觉苦,不觉累,学习更持久。而且,爱学乐学能够提高大脑兴奋性,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兴趣促进了学习成功,学习上的成功又会提高学习兴趣,这是良性循环,反之,对学习厌腻的学习必然失败,学习失败又加重学习上的厌腻感,则会形成恶性循环。
2、自信、自我肯定和自我确认
自信就是自己相信和信任自己,不是自卑也不是自傲。自信心的建立对于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我在很多的“学习会”中,发现缺乏自信的学员,不爱发言,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你主动去与其沟通,接收到的只是羞得通红的脸和支支唔唔的话语。同样是在一个“学习会”里,因为互动性不够,缺乏自信的学员的学习效果就打了折扣。相反,那些敢于发言、勇于互动的学员,甚至要和老师吵起来的人,可能收获却很大。自我肯定和自我确认同样重要。自我肯定就是不需要他人不断地肯定和认同,就能自我欣赏。一个自我肯定的人,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能肯定自己的长处,在情绪上自主,并对自己有信心。自我确认就是受到外界负面信息的影响,自己并不灰心丧气,不停地或经常给自己打气和鼓励,向自己输入积极的信号,比如告诉自己:我一定行!我有个同事Y,就是个很会自我肯定和自我确认的人。Y想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培训师。他每天下了班,就拉一个人到楼顶听他演讲。后来,没人去了,就自己对着墙讲。他说:“我相信自己,我一定会成为一名很棒的讲师!我不会放弃,即使全世界的人让我放弃。”最近,他还报了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学习,经常兴奋地向别人分享他的学习心得。不要对自己说你做不到。若你将心思意念都贯注在想做的事情上,意志力便足可匹敌.鼓励自己是成功的重要元素,对自己说:"我做得到,我做得到……"久而久之,你会确信自己有能力做到.要努力发掘自己的潜能,一旦发现自己的长处,便能加以发挥。
3、积极进取,主动学习
谁也不愿意虚度一生,谁都希望自己的生命富有意义。进取之心,人皆有之。可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一些人失去了斗志,于是,学习动机不再是出自内心的了,好不容易离开了学校,现在是上班拿薪水,还要学什么,甚至参加企业内训也只是为了应付而被动地进行学习。
4、保持开放的心态
学习就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与成长的过程。当我们认为自己已经见到和听到了所有的事情,那时一个危险的征兆。只有那些已经逝去的人,才真正地听到和见到了所有的事情。对于活着的人,学是充满永无止境的未知事物。只要你保持开放的心态,你永远有机会发现新事物但不管总样,你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去寻找美好的事物,你将会在心理上、精神上和专业技术上保持健康、新鲜和充满活力。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你将更有能力去伪存真,寻找更好的、真正优化的学习方法,会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5、找到学习愉悦感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反映。情绪能使人的行为积极,也能使人的行为消极。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人对待学习的感情,就是找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积极的情绪,使人心境好,活跃、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能够提高人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美好的心境又是灵感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新奇感和愉悦感都与积极的心境分不开。员工学习要工作和生活联系起来,把日常所学的应用到生活和工作当中去,去创造你想要的成果,你就会拥有新奇感、愉悦感和成就感。其次,要锻炼自己的意志,注重品质修养,比如善于觉察和自我调适,增强自觉性、自制力和能够进行自我约束,增强抗压力、忍受力、忍耐性和挫折承受力,增强坚毅性、恒心和毅力,勤奋和惜时等。
l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包涵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向外界,一方面指向自己。具有自我觉察品质的人,从指向外界方面说,他们能觉察到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能觉察到大量对他们有益的事物,能获得别人的信任与支持;从指向内在方面来说,他们能觉察到由于遗传和环境给自己造成的缺陷,能挖掘出自己生活能力的潜力,而且对要达到的目的应付出多少时间和努力都有一个客观的估价。
自我觉察的品质不仅是客观的、诚实的,而且是没有偏见的。它不仅使人能觉察到“自我”,也能充分觉到“他人”。它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承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接受事物的能力。它能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与他人体会到同一种感觉,用他人的方法去认真思考,并能接受他人的观点,作出正确的判断。对外界生活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对内心生活也有高度的自省能力。他们了解他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了解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潜在能力和将来要去承担的角色及要达到的目标,能明确地“自我定位”。自我觉察的学习品质是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感情方面的表现是爱、愉快、同情,以及有益身体健康的兴奋,它可以使我们把敌意、愤怒、沮丧、孤独和忧虑的流露缩小到最低限度。它能使我们学会在每天的生活中去缓和压力和矛盾。
l自我调适
自我调适亦称自我调整、自我调节、自我协调,具体是指员工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情况与学习的目标进行对照,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及时地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言行的一种意志品质。
人生的路上,当你走到前头无路,即将碰壁的时候,需要转弯;观念一转,可能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吃东西的时候,太咸太淡、太酸太辣,假如你懂得用一些配料加以调和,可能就会适合你的口味。学习不是一条路走到底,要懂得转弯和调整。而且,学来的东西终究是死的,只有灵活去运用,才能产生价值。任何事情,只要懂得转弯,自我调适,没有不能改变的。天气冷了,多加一件衣裳,就是自我调适气候的温度;肚子饿了,口渴了,需要饭菜饮食来调适身体的需要。能够自我调适的人,无论生活、感情、经济、处世,都能有另外一番的境界。
l增强自觉性、自制力和进行自我约束
自我约束指企业员工根据工作要求,制定学习计划,发现自身的性格弱点,对由此引起的不良的情绪和消极行为有意识地进行约束的一种意志品质。事实上,在人类历史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中,成功地实现自我约束的人不乏其例,最典型的代表是20世纪的科学巨人爱因斯。爱因斯坦自小就有令人担忧的个性缺点:遇事冲动,爱大发脾。他6岁时,曾因对钢琴教师课程安排反感,大发雷霆,拿起小椅向教师砸去;在上大学期间,他常我行我素,只学习自己感兴趣东西,甚至连自己曾最热爱的数学也抛在了一边。但他在伯尔尼利局和苏黎世大学期间的工作经历,使他痛感自己过去只注重理论物理研究,忽视数学,严重影响了理论物理向纵深领域的发;于是,他克服自己在个性上的缺点,自觉地加紧了数学知识的习,经过艰苦的学习和努力的探求,终于在1915年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创建工作。
自制力也称为自持力、自律力。实际上是我们企业员工在意识的调控下,有目的地去克服困难和排除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干扰或诱惑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驾驭自己的行为的意志品质。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就,一定要有很强的自制力。就像司机手握方向盘,不管公路两旁有多么令你留连忘返的美景,你不能停下车来;不管道路是多么坎坷不平,你也要毫不犹豫地冲过去,紧握方向盘,一刻也不能忘记自己既定的目标
l增强抗压力、忍受力、忍耐性和挫折承受力
忍耐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承受得起、经受得住。在这里,具体是指企业员工对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都能正确对待,抑制住自己的感情,自觉地承受的一种意志品质。忍耐性对企业员工学习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正如乔费所说:理智人忍耐,热情人生活。我们只有具备忍耐的意志品质,才能在逆境中镇定自若,百折不挠地与困难、痛苦作斗争,为事业而终身努力。忍耐性本身就孕育着成功。中国古代的惊世之作《国榷》,就是明末史学家谈遇毕生含辛茹苦,历经7个春秋,6次改稿,于56岁完成的。但天有不测风云,书稿意外失窃。面对这个沉重的打击,谈遇并没有气馁,他强忍悲痛,克服各种困难,又熬了10个年头,终使《国榷》重新问世。谈遇惊人的毅力和忍耐精神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法国著名的作家莫泊桑,从20岁就开始写作,直到30多岁才发表了短篇小说《羊脂球》,而那时他的习作草稿在书房里已堆积得与书桌一样高了。这一小说震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文坛。莫泊桑成功的秘诀,主要来源于法国大文学家福楼拜的教诲:"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
p;坚毅性、恒心和毅力
坚毅性亦称坚强性、顽强性,是指企业员工在工作和学习目标正确确定的前提下,长时间内坚持不懈地为工作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学习和拼搏的一种意志品质。具有顽强意志品质的人,他们头脑清楚,遇事冷静,具有坚强的决心、坚韧的毅力、勇敢并富有献身精神,决不会在困难、挫折面前动摇或退却。例如,在政治舞台上搏击的政治家,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具有顽强的意志,只有这样才能"贯彻自己的主张直到胜利"。这样,总有一天会做出成就的。面对残酷的战争,胜利的希望首先就决定于指挥战争的将军是否具有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正如拿破仑所说:“一个将军不可缺少的品质是刚毅,必须用最大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去追求一个巨大、具有决定意义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战略取得最后胜利。
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意志力的较量。牢记马克思的一段名言: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l勤奋和惜时
性格是人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贯穿在人的全部社会行为之中,调节着人的行为方式。良好的性格是事业成功、家庭生活幸福的重要心理保障。勤奋是人非常重要的性格特征。勤奋使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与操作能力得到经常的锻炼和运用,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俗话说: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科学家居里,大发明家爱迪生,从小被人斥之为笨蛋,没出息的人,然而偏偏是他们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智力低下的卡尔?威特,在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下,一跃而为神童,16岁成为柏林大学的教授。就人类历史来看,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伟人、名人并不一定IQ很高,但他们却肯定是非智力因素很好。单是从勤奋、惜时方面看,古今中外不乏其例。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光以一个圆木头做了一个枕头,用来提醒自己,按时起来继续写作,还给它取名“警枕”。俄国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使自己不能睡得太久,常用块大劈柴作枕头。发明大王爱迪生工作起来常常几天几夜不睡觉。实在困乏了,就把桌子上的书籍垒起来当枕头。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有时每天只有三四小时睡眠时间。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总之,非智力因素能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陶冶人的高尚生活情趣,对造就人才和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有其重要的实际意义。所以,在提倡素质教育、创建学习型企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今天,我们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把培养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学校读书时,曾被认为是智力出众的学生,毕业后却没有什么作为。这一事实证明,智力高的未必一定能事业成功,隐藏在事实后面的一条真理是:人的成功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会条件外,还取决于一些非智力因素。有人调查过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发现他们除了都有过人的智慧之外,还都具备非常优良的品格。他们都热爱自己的事业,有镇而不舍的精神,有坚强的意志,有善良的心态,有很强的幽默感。所以,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一定要注重非智力因素。企业培训的目的为了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工作能力,最终促进企业的发展。由于企业员工都已是成人,所以在培训中应注重培养成人学习的非智力因素,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领导者心理咨询手册》